打印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淨 开示诸群生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淨 开示诸群生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淨 开示诸群生  

(第一集)  

2005/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451b集)

  


诸位同学,请坐。接着我们看第八首偈: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开示诸群生。】

这首偈「答知」,清凉大师在《疏》裡头注得很好,这首偈注得也很长。「八答知即心体」,心之体,在佛法裡面也称之为根本智。根本智很难懂得、很难体会,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用的,「知」就是心之体;心就是自性,体是哲学裡头所讲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从哪裡来的?是从这个地方所生的,在佛法裡面讲所现,它不讲生,讲现,现比生的意思还好。譬如我们电视萤幕,电视萤幕什麽都没有,乾乾淨淨,这我们大家都很清楚。画面现出来,萤光幕是能现,画面是所现,如果说生起也行,萤幕是能生,画面是所生。我们先把这个意思搞清楚,这个现象搞清楚。

能生跟所生,能现跟所现,你说是一还是二?没有萤幕,影像决定不能现前;影像必须依靠萤幕,它才能现前。萤幕跟影像互为因缘,不能离开,体不离开现相,现相不离开萤幕,萤幕跟现相是一体。一体它又不是一回事情,为什麽?萤幕本身不能够现相,这就是比喻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到好处,只能比喻个彷彿,从彷彿裡头我们要能体会到真相,比喻可以引导我们契入事实真相。

我们的心就像萤幕一样,有没有东西?没有东西。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裡面说得很清楚,「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说什麽?就像说我们的心体,就是萤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埃是什麽?染淨,染淨是讲的画面。这个画面有极乐世界的画面,有阿鼻地狱的画面,有饿鬼、畜生的画面,这个画面就不好,好像染污了。其实有没有染污?萤光幕上没有染污,何处惹尘埃。为什麽?它本来无一物。这些境界有没有?有,不能说它没有;虽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法给你讲到真实相,空有是一不是二,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萤幕是空,它能现相就有;虽有,它确确实实没有沾染到萤幕,萤幕还是空的。那个现相,相是幻相,不是真的,它要是真的,一定就被染污。好像我们照相机,照了之后画面就真的现出来,它就不能改变,那是真的。但事实上,我们心现的相全是幻相,跟萤光幕上的相一样,所以佛常常用比喻讲,「梦幻泡影」。

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你说梦裡头是有还是无?永嘉大师说得好,「梦裡明明有六趣」,有,「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睡醒过来之后,梦中境界完全没有了;可是醒过来,梦中境界还记得很清楚,梦幻泡影。佛告诉我们,不但十法界,六道轮迴是梦境,幻有而不是真有。我们的清淨心裡面永远是清淨的,决定不可能有丝毫染污。真性要被染污,还能叫真性吗?这是事实真相,诸佛如来的心性一尘不染,我们每个人心性也是一尘不染。佛从这个地方观察,肯定一切众生皆是如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还是佛。我们现在好像被染污了,那是什麽?那是你迷,自己以为被染污。是不是真的被染污?没有,真的没有,但是自以为染污,你就有个染污的幻相。这个幻相是什麽?这个幻相就是六道轮迴的根源。

六道轮迴从哪裡来?就是从这幻相变现出来的。可是你要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知道是假的,天堂你就不会感觉得乐受,地狱你也不感觉得它有苦。心离开了二头,这个二头就是对立!善跟恶对立,苦跟乐对立,这叫二边;放下二边,你的感受是真实的,叫正受,正受裡面没有苦乐。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六道裡头教化众生,他有没有苦乐忧喜捨的受?没有,他的受是平等的,平等的叫正受。正受也叫做禅定,梵语称为三昧。

正受的样子是什麽?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知,这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起心动念以后的事情。没有!诸位想想,眼见色,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什麽境界?这就是诸佛甚深境界。起心动念就是小波浪,分别是中浪,执着是大浪。总而言之,波动也好,小浪也好,中浪也好,大浪也好,都是水,没有离开水,水就是心体。大家细细从这个比喻裡去思惟、去体会,所谓用功就是用这个方法。
你思惟、体会能不能得到真相?不能得到。这首偈就告诉我们,『非识所能识』,我们把清凉大师的《钞》念一遍,他讲得好。《钞》云,「知即心体者,此句标示,上智即对所证之法,明能证之智」。这个「上」是前面所讲的,前面一首偈讲「佛智皆随了」,前面这一句,就是上首偈子讲的智。你看「佛智皆随了」,随是随顺、随缘,了是明瞭。「智」是明瞭,就是「对所证之法」,说明「能证之智」。「今」,现在,今就是这首偈裡面所讲的,「直语灵知真心」,直截了当告诉你,真心灵知,「异乎木石者」,草木、石头它不灵,它不知,跟那个不一样。真心虽然不起心,不动念;草木也不起心,石头也不起心也不动念,但是它不知。真性不起心、不动念,它什麽都知道。像一面镜子一样,镜子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它裡头什麽东西都照得清清楚楚,所以叫照见。照见就是从镜子这个比喻裡面立的这麽一个名词,你看《般若心经》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这是上上乘的功夫。

宗门裡面的功夫分三个阶段,初学叫观照。我们一般人只知道观,不懂得照,照是智慧。我们观察用什麽东西?用意识。意识裡头就有感情,我们用这种心,用意识心对一切万物,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用识,裡头没有照,照是智慧。没有照,没有照生情,所以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生什麽?生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实在「欲」就是五欲,我们今天讲欲望,生这个东西。根尘相接触生这个东西,叫烦恼!引起了贪瞋痴慢,不生智慧,只生烦恼。

学佛的人他不生烦恼,生智慧,观照,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观照。照什麽?他知道根尘识无非是性相、理事、因果交织成一个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不生烦恼。顺境、善缘不生贪恋,可以享受,不生贪恋,为什麽?知道就像萤幕上的画面,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可以享受,不能得到,不能佔有,这就是观照,他知道事实真相。初步功夫,观照!观照功夫深了,确实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了,叫做照住。照住就是得禅定,决定不受外面环境影响,善境如如不动,逆境也如如不动。像这些瘟疫、禽流感,如如不动,照住。再提升就是照见,照见就是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白,智慧现前。所以上乘功夫是照见,这是宗门的。教下,甚至于我们淨土,都不例外,只是说的名相不相同。

譬如我们淨宗法门,淨宗法门最浅的功夫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实质上就是禅宗裡面的观照。你没有观照,你功夫怎麽能成片?功夫成片,智慧起来,起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会跟人计较,不会再执着。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所以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生方便有馀土,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淨宗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因为学其他的法门、其他的宗派,功夫做到观照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迴。但是淨宗就是这样的功夫,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超越轮迴,不但超越六道还超越十法界。不但是祖师大德讚歎这个法门殊胜,诸佛如来都讚歎,你们在《弥陀经》上看到,六方佛讚歎,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十方佛讚歎,无比的殊胜!我们不能不知道。

功夫成片是功夫最低级的,在淨宗,成就不可思议,在其他宗派,不行。死了之后,当然不会堕三恶道,这是肯定的,人天福报,人天一享福,把修行就忘掉了。这世间大富大贵之人,都是前生修得很好,积功累德,断恶修善,这一生得的果报是大富大贵。贵是在社会上有地位,国王、大臣,富是拥有财富,亿万财产,这一享福就不晓得再继续修行,不知道。福享尽了,过去生中还有不善的业,那个业报现前就把你拉下去了。这个事情很可怕,这样的机会是太多太多了,我们如果不知道警惕,总免不了要往下坠落。

你明白这个道理,人生在世,吃苦头好,常常有警觉心;享福很可怕,一享福,迷在裡头拔不出来。因此,佛才教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要严守戒律,要不怕苦难。你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日中一食,三衣一钵,树下一宿,那就是教我们要学吃苦。吃苦,常常提醒自己,不造罪业,不堕落,你来生后世只有往上超生,不会往下坠落,怕一享福就下去了,很深的道理。这是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现身说法教我们,我们怎麽可以贪图享受?名闻利养决定沾不得,那不是好事情,这个不能不知道的。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我们如果不遵守,不听话,就不是佛的学生。怕苦怎麽行?怎麽能成就?不持戒,怎麽能入门?持戒就是守规矩,不能不守规矩!希望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重视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

这个地方讲的知,是自性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不是学来的,不是修来的,本来有的。本来有的,现在为什麽没有了?佛在「出现品」裡面跟我们讲,「一切众生」,这个一切正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裡面的众生,包括十法界,一个都不漏;「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不是佛,他是如来,大家自性平等的。我们自性裡头本来有的智慧,本来有的德能,万德万能,本来有的,相好就是福报,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本来有的!佛接着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本来有的,不能现前,什麽原因?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所以本来有的智慧德能完全不见了。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那麽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恢复。不是新得来的,不是,恢复了,就这麽桩事情!

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裡头教化众生,教什麽?就是这个,就这一桩事情。佛教学有没有功劳?没有。怎麽没有?如果你没有,佛真的帮助你得到,那佛对你有恩德;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佛菩萨给你的。所以佛菩萨不居功,我没有给你。「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统统是自性裡头本来具足的,没有一样是自己没有而新得来的,没有,一样都没有。佛给我们讲,完全真实话。我们现在想恢复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用什麽方法?佛讲得很清楚,就是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我们真正用功,就是在生活裡面、在工作裡头、在处事待人接物裡面,学什麽?学不执着,学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决定做不到,这真的。我们现在就在这两样裡头下功夫。

不分别、不执着,不是不清楚,样样清楚,样样明瞭,不明瞭你就是煳涂!佛菩萨哪有煳涂的?清清楚楚,不执着而已。所以说「用心如镜」,修行人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照到外面清清楚楚。镜子没有分别,镜子没有执着,所以跟一切万事万物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为什麽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才平等;有分别、有执着,不平等!

我们今天讲和谐社会,讲要求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从哪做起?从本身做起。你看看中国古圣先贤、老祖宗教得好!反求诸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哪裡?从自己做起,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这是儒家讲的。上从天子(皇上),下从贩夫走卒(平民),都要从修身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世界和平,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本身不和,本身不和是什麽?你有分别执着,你本身就不和。你会常常起烦恼,你有忧虑,你有恐怖,你本身不和,你怎麽能叫家和?本身和了,你才能够帮助一家人和;一家和,你才能帮助一国和;一国和,你才能帮助全世界和。

现在世界溷乱,有史以来没有见到过现在这个溷乱局面。志士仁人不少,我参加五次联合国的世界和平会议,也认识了很多人,真的有很多善心人士。为什麽冲突不能化解,频率不断在上升,冲突愈来愈严重,伤害也愈来愈扩大?联合国做了三十五年,为什麽没有效果?就是没有从修身做起,就是自己没有把分别执着放下,所以这个工作做不出效果来。中国几千年为什麽做的有那麽一些绩效?就是中国人懂得从修身做起。

修身还是要放下分别执着,你看《大学》是中国学术修学的指导原则,总的纲领,总的方向,总的目标。它提出来的,简单,「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总的方向目标指出来了。从哪裡下手?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是什麽?得什麽东西?得明德,这是自己的,得止于至善,得这个东西。它有个次第,次第很重要,「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就是自然的规则。所以,这个次第是自然的规则,决定不能够转变,不能够颠倒。像盖楼房一样,一定是一层一层往上盖,不可能从上面盖到下面,一定从底下盖上去。

头一个叫你知止,知止就是放下,放下什麽?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执着,清淨心就现前。知止而后有定,你心就定;定了之后,清淨心现前,就有静;静而后能安,心安,身安,身心安稳;身心安稳之后,智慧现前,虑是智慧,智慧现前,智慧就是这裡讲的能证的智。你看看前面从知止都是在做功夫,把障碍去掉。现代的人不知止,不知足;不知止,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像在大海裡头行船,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他到哪裡去?那就非常危险。所以我们一生要有方向,要有目标。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学淨业的人,方向目标非常准确,我们没有别的希求,只有希求极乐世界,一心嚮往亲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有!不是假的。

蕅益大师取个外号,叫西有道人,你们看很多着作他就是用这个落款的。这就是给我们示现,肯定西方真有,叫西有道人,阿弥陀佛真有,一定要亲近他。依照淨宗的一些经论,我们现在这些经论很简单,很明确。用什麽来修身?淨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修身,身修而后家齐,这五个科目修身。理论,依靠这是靠经典,我们只靠现在淨土的五经一论。我们把五经一论印成一册,方便,一本书,我们所修学的依据全在裡面,一本书。一生不改变,认真努力修学,决定得生淨土,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个方法简单、容易,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修行,不妨碍你的工作,快速、稳当,成功高!

生到西方凡圣同居土就等于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一生一切生,这是其他法门裡头所没有的,无比的殊胜。所以不可以贪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太苦了,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现在讲移民,从前讲往生,现在我叫移民。我们就是一个目标,移民到极乐世界。可是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有很深的缘,我们到极乐世界之后,到那边去成就道德、成就学问、成就能力、成就智慧,再回来帮助这个世界苦难众生。所以,到极乐世界不是享福,不是逃避。我们现在想帮助这个世界,我们的智慧能力不足。到极乐世界去求学,成功之后,要在遍法界虚空界裡面普度有缘人。为什麽要加个有缘人?有缘是能够接受的,这就有缘。我有能力、有方法,但是他不相信,他不听我的,你帮不上忙!

所以佛度有缘人,有缘是能信、能解、能行,谚语所谓肯受教!好学,肯受教,这就很好教。老师一定先教他,决定不会把他放弃,他一生决定有成就,道理就在此地。决不是佛菩萨有偏心,你说佛菩萨有偏心,那你就有罪过,你误解了,决定没有偏心。至于教诲哪个优先,哪个其次,完全看他受教,他肯不肯接受。佛教众生是这麽个态度,世间老师教学生也是这个态度。看到这个人很想教他,不肯接受,这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就是佛门裡面所谓的佛不度无缘之人,道理在此地。所以这说明能证之智。

现在讲的是真心理体。真心理体灵明寂静,佛经裡常用这四个字形容真心。真心寂静,寂静就是定,灵明就是慧,所以佛家常讲定慧。有很多人对定慧的含义不容易理解,所以用灵明寂静这就好懂,这就清楚一点。它是一不是二,灵明一定有寂静,寂静一定灵明。说灵明是体,寂静是用,讲得通;说寂静是体,灵明是用,也讲得通,互为体用。二而不二,所以它虽然没有起心动念,它跟末识真的不一样,末识是物、是事、是相。从哪裡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离性识。那我们要问,既然不离性识,它还有性识的作用吗?答桉是有,现在江本胜博士的实验就证明了。证明什麽?水是矿物,证明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就证明这个三点。

我跟江本博士见过几次面,我告诉他,我说:我最初看到你的实验,我很欣赏,很欢喜。为什麽?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你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证明出来,他感到很惊讶。我说:你今天做出来只是用水,除了水之外,所有一切矿物统统都有这个现象,你再进一步去实验。石块泥土,花草树木,你去实验,统统都有。你的实验才实验一个色相,除了色相之外,还有三种,佛经裡面讲的,色、声、香、味。色你是看到了,音声你没有听到,香你没有闻到,味你没有尝到,还有色、声、香、味,妙不可言!

佛法比科学高超得太多了,很可惜科学家没有学佛。你看江本博士,在没有遇到我之前,他所实验东西裡面决定不谈宗教。为什麽?社会大众认为宗教是迷信,他是纯粹搞科学,绝不搞宗教。见到我之后,行,他採取了,他把宗教的经典拿来做实验。一杯水放在《金刚经》的上面,下面是一本《金刚经》,水放在《金刚经》上面,过一、二个小时,把这个水在显微镜裡面看,它呈现的图桉很美。放在《圣经》上、放在《古兰经》上,他就实验。实验出来,凡是宗教的东西都美不可言。我就跟他说,非常可惜,科学不接触宗教,如果科学接触宗教,科学会大幅度的上升。

他比我年轻,他才六十多岁,他非常羡慕我。在东京,他请我吃饭,我也请他吃饭,带着太太,他还有个助手,非常羡慕。法师,你是怎麽样保养的?为什麽身体会这麽好?我告诉他,我保养的方法就是你实验的那个方法。他说:什麽?我第一次认识他是前年,他做这个工作八年,今年十年,就是三年前。我说:你实验出来,最美的、最好图样就是爱。他说:没错,爱跟感谢在所有实验当中呈现图相是最美的。我说:我用什麽来保养身体?就是用爱,就是用感恩,我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告诉他,「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我题了这十个字送他。我就用这个来保养我的身体,不需要用别的。我没用过任何化妆品,也没用过任何补的东西,没有,粗茶澹饭。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我做不到,不分别、不执着我做到了很多的成分,在百分比裡面,我大概可以做到百分之五、六十。所以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回过头来我就说他,你虽然实验出来,不会用,所以你的身体不如我,你年龄比我小很多。他服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淨 开示诸群生  

(第二集)  

2005/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452集)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八首。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开示诸群生。】

清凉大师的注解,第一句我们在前一堂课学习了,现在我们继续看下面第二句。「了别即非真知,故非识所识」,这个还是偈颂裡面第一句,『非识所能识』。为什麽?《钞》裡面说得很好,「了别」这两句,刚才我们念的这两句,「双会南北宗禅」,南宗是惠能大师传的,北宗是神秀大师传的,南北二宗所讲的大意。「以通经意,此句即遣南宗病也,谓识以了别为义,了见心性,亦非真知」。识是了别,不是分别,分别是第六意识,了是明瞭,别就是分别。所以八个识都有了别的意思,阿赖耶、末那、意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都有了别的意思,了是明瞭。

分别力量最强的是第六。我们眼睛睁开看一切东西明明瞭瞭,确确实实裡面不起分别心,也没有执着心,就像镜子照外面境界一样。才有分别,就落在意识裡面去了。眼见色,耳闻声,如果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落在意识,只是眼识的功能,了别。但是他一定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叫根本依。没有阿赖耶识,前面七识都不会生起,决定有阿赖耶。但是一有分别就统统都起作用,八识五十一心所都起作用。所以,了见不是真知,那是什麽知?分别知,这裡头讲得很微细,不是真知。
「淨名云」,《维摩经》裡面讲的,「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个地方「依智不依识」,他说得很好,「谓分别名识,无分别名智」。现在此地讲,「有了别之识,故非真知,真知唯无念方见」,不容易。无念还有一种不见的,不见真知的,那是什麽境界?无想定。无想定专修无念,念虽然没有,他并不能了知,他没有智,堕在无明裡头,那就修错了。这个事情难,愈是向上愈难。你说有知,有知是分别,错了;无知,无知是无明。无知,但又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叫真知。《般若经》上讲得好,「般若无知」,无知就是无分别智。你去问他,向他请教,他无所不知,那就是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没有人去碰他的时候,无知。

像释迦牟尼佛没有人问他的时候,真的,他自己心裡头是一念不生。你问他,他起不起念头?他也不起念头,也是一念不生,随问随答,那叫真知。随问随答,绝对没有通过思惟,没有通过想像,我们今天讲思虑,没有。随问随答,真实智慧,叫后得智。这两句话你合起来念,你慢慢去体会,「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末后这一句说「真知唯无念方见」,南宗是以无念为宗,就是修行的宗旨,惠能大师。

所以真知,了别非真知;识,识是了知,所以了知也不能知。下面说「非识所识」,非识,识是意识心,八个识也没有办法知道。这就是大乘教裡常讲的,真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出,也不能想,你一想就落在意识,意识跟它隔一层。意识功能很大,能够缘虚空法界,就是缘不到自性;真知就是自性,缘不到。一定要转识成智,它才能够证得,转识成智是相宗修学的宗旨,转八识成四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圆是圆满,镜是比喻,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大圆满的镜子;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不清楚,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用这个来形容。是不是真的?给诸位说,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现在的科学家发现确实有这个道理,但是事实现在科学技术上做不到。科学家给我们提出,这是在推论上提出来一个现象,时间、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条件之下,时间等于零,空间也等于零,零就是没有。如果时间没有了,过去、未来就没有了,我们讲过去无量劫,未来无量劫,你统统都看到,障碍没有了。大圆镜就是这样的,能看到过去,能看到未来。空间没有,十方就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几十个光年,几百个光年,几亿个光年,都在面前,没有距离了。诸位想想看,没有距离,没有先后,这个才叫大圆镜。

现在科学家怎麽样去突破空间跟时间?知道这个东西不是真的,可以突破的,不知道用什麽方法突破。这个大乘教裡头有,诸佛菩萨突破了,阿罗汉也突破了。这到底是一回什麽事?科学家只知道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在说突破时空,古时候的婆罗门教也做到了,当然突破的时间有限,突破的空间也有限,他真突破了。譬如经上跟我们讲,阿罗汉能知五百世以前的事情,五百世以后的事情,就是他突破的时间是五百世。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这一段他没有障碍,五百世再往前面去他就不知道了,阿罗汉。
时间如是,空间也如是,世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天眼能见一个小千世界。佛家讲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小千世界多大?一个单位世界,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现在科学家发现的银河系,银河系是个单位世界。一千个银河系叫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然后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再乘一千个银河系,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再乘一千。阿罗汉最大的能力只能见到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再远的距离他见不到,阿罗汉的能力。

普通阿罗汉只能见小千世界,换句话说,他的能力能见一千个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裡面,无论是哪个世界,哪个星球,他看就在面前。经上讲「如观掌中菴摩罗果」,就好像手掌上拿个水果,那当然看得很仔细。他看一千个银河系,就像看掌中的菴摩罗果一样。空间无有边际,再往前推见不到了。所以,时空不是真的。

时空从哪裡来的?科学家就不知道了。空间的维次,科学家证实确实存在,不同维次的空间。古印度是宗教之国,比佛教早很多,佛教到现在,中国人的记载三千年,外国人的记载是二千四百九十九年,明年是二千五百年。中国人中国书籍裡记载的,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相差五百多年。这个我们不去管它,所说都有根据,都不是随便说的。但是,这个现象怎麽产生的?一真法界裡头没有这个现象。古印度的我们今天讲高级的宗教,都修禅定,所以六道轮迴不是佛教说的,是他们讲的。到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六道所以然,佛说出来了。

六道从哪裡来的?从心想生。佛把十法界,十法界的业因当然非常複杂,无量因缘,无量因缘裡头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是什麽?佛把这个给我们说出来。讲十法界,十法界的佛法界裡头,第一个因是平等,平等心,这个我们要记住,要牢牢的记住,平等心是佛法界。六度心是菩萨法界,六度是慈悲心,菩萨法界。因缘心是缘觉法界,十二因缘心。四谛心是声闻法界、阿罗汉法界,我们称为四圣。再下面就是六道,天道是十善、四无量心的法界,天人修十善业,我们要记住。你要想生天,天人没有瞋恚,如果还发脾气,见到人面色还很难看,你决定不能生天,天人没有发脾气的。瞋恚完全伏住,不起作用了,色界天以上,初禅以上没有了。欲界天裡面,夜摩天以上,夜摩、兜率、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去,瞋恚的念头愈薄,不起作用。看得到有一点点起作用的,已经很微少,是忉利天,四王天就严重一点,愈往下愈严重,愈往上愈澹薄。

瞋恚这个烦恼严重,瞋恚心重是地狱法界。常常发脾气,见这个不高兴,那个不高兴,不是好事情。你看天,十善、四无量心,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是慈悲喜捨,天道!人道是五戒心,就是十善五戒,你真正是这个心,存这个心,不杀生、不偷盗。不杀生就是绝对没有伤害别人的念头,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决不是无缘无故去伤害它。佛在戒经裡面告诉出家学生,「清淨比丘不踏生草」,你爱它,这就是慈悲心。草长得很茂盛,你从它上面走过,你怎麽对得起它?所以有路一定要在路上走,不可以在草地上走。除非一定要通过,没有路,行,叫开缘,那是不得已走过的。这是对于植物的爱护,对动物更不必说了。

不偷盗,决定没有佔别人便宜的念头。前天有个同学来给我说:新加坡准备开赌场。赌博就是佔人家便宜!这是在佛法裡头决定禁止的,不可以赌,赌博的念头是盗心,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别人的财物,盗心。不邪淫,淫欲心;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条叫性戒,你不受戒犯了也有罪过,你受戒之后犯,两重罪过,有个破戒的罪。但是不饮酒这一条叫遮罪,饮酒本身没有过失,为什麽佛要制定这条戒?酒醉乱性。所以酒这一条戒是预防,怕你犯前面四条。酒醉之后,往往你迷失本性,造杀盗淫妄,所以它是属于预防的。这是佛制定五戒。五戒十善心,中品十善,人道!

畜生道第一个业因是愚痴,就是是非善恶颠倒,把善的看作是恶的,恶的看作是善的,邪的以为是正,正以为是邪;真假、是非、善恶、邪正搞不清楚,迷惑颠倒,畜生道。饿鬼道第一个业因是悭贪;地狱道第一个业因是瞋恚,嫉妒、瞋恚,堕到地狱去了。无量因缘,佛给我们说最重要的一个因缘,那我们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心一起来是什麽心;如果是贪瞋痴就是三恶道,如果是十善、四无量心,那你是人天。在中国,起心动念都是伦理道德,人天。上品的伦理道德生欲界天,中下品的不失人身,来生还能得人道。

六道轮迴就这麽回事情,佛把它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六道,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的空间,从哪裡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裡头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着是能变,能现、能变。于是我们就明瞭,如果把妄想分别执着捨掉,空间维次就没有了,就这麽回事情。所以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说执着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他还有分别。虽然没有执着,他有分别,于是分别变现出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个阶级都有分别,愈往上去分别的念头愈薄,愈澹薄。到佛法界的时候几乎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是大彻大悟的边缘。他功夫再往上进一步,分别断掉,无明破一品,十法界就没有了,他就到一真法界去,就是华藏,到华藏世界去了。

华藏世界裡面完全用的是真心,就是此地讲的真正到无念,无念就是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叫无念,自性裡头的般若智慧现前,真知。他这个地方是问,「如何是佛境界知」,问这个问题,这答覆出来了,真知。换句话说,十法界裡面没有真知,超越十法界,真知现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裡头本来具有的般若、解脱统统现前,法身、般若、解脱叫三德祕藏,这三德都现前了。

法身是一切现相的理体;般若是智慧,一切悉了知,这是自性般若,没有不知道的,全都明白,决定没有一样是错误的,正确的明瞭;解脱是大自在,烦恼断尽了,得大自在,法身菩萨。四圣法界裡面有相似的解脱,佛门裡常讲,阿罗汉证得半个解脱,法身没有,般若没有。我们读这首偈就明白了,也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麽修法。修行在哪裡?不是在佛堂裡面对着佛菩萨形像,敲着木鱼念经,不是,那是做样子。也不是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挂在嘴裡,也不是天天去磕大头。

但是一天到晚把佛号挂在口边,是八万四千法门裡头一种方法,关键是你会不会?人家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你也跟着念一句;人家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个罪都灭不掉。什麽原因?不会,不会用心;人家念的会用心,我们念的不会用心。什麽叫会用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分别执着念掉,那叫会念。不会念的,念阿弥陀佛裡头有分别、有执着,不会念;不会念的没有功德,会念的有功德。会的程度又不整齐,不一样,所以功德大小不相等。几个念佛人懂这个道理?

真正功夫用功之处是在生活,是在工作,是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时代,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冲突发生,有不少同学来问我,这种冲突怎麽化解?那你就想,冲突怎麽发生的?你把原因找到,然后把原因消除,冲突不就化解了吗?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冲突真正的起因在对立,那我们想想,我们自己冷静去思惟、去观察,我跟人有没有对立?我、你、他,就对立了;我不是你,我不是他,一对立,烦恼起来了。起什麽烦恼?贪瞋痴慢起来了,我总比别人高一等,别人总不如我。

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经的时候,举比喻说,说得好。李老师说傲慢哪个没有?在古时候,街上讨饭的叫化子都傲慢。你仔细去观察,他虽然是坐在那边托个饭碗在那裡讨饭。富贵人从他面前经过,他看一看,哼一声,「有什麽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看他说话多傲慢!他没有瞧在眼裡。李老师给我们提起,我们想想小时候在家乡有要饭的,真的是这样的。所以《礼记.曲礼》裡面讲「傲不可长」,儒家是讲人道,不是讲出世,出世这个傲不可以有。没有讲出世的,都知道有傲慢,希望傲慢不要再增长,这就很好,傲慢再增长就不好了。所以它不断烦恼,它伏烦恼。佛法是断烦恼,不仅是伏,要断,不断不能成就,一定要断烦恼。

这个地方你就知道佛跟儒不一样,儒家能伏住,克服住,就很满意了,就是君子,就是圣贤。佛法不行,佛法你说不断见思(贪瞋痴慢都属于见思烦恼)你就不能够超越六道,你就不能证得阿罗汉果,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掉了,也就是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执着没有了,这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这是四圣法界,四圣要断分别,尘沙烦恼,分别要断!不是伏。

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认真去练习,练不执着、不分别,什麽都好,菩萨教我们随缘、随喜。你看「普贤十愿」教我们「恆顺众生,随喜功德」,就在这个裡面成就定慧。你看一切众生的造作,造善也好,造恶也好,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这是慧;见到,听到,接触到,心裡如如不动,那是定。他造的恶,他造的善,他有什麽果报,他有什麽,清楚,没有一样不清楚,如如不动,这叫功夫。我们一般人没有这种功夫,看到他就要起心动念,看到他就要讲话,看到人做好了他会欢喜,看到人不好的时候他要批评,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所以他的反应是喜怒哀乐。不像有修行、有功夫的人,他的反应是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如如不动,那怎麽会一样?如如不动的往上升,起心动念往下坠,差别就大了。真知、真心,意识缘不到。

下面,底下这一句,「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这是讲,他小注裡头有,这是解释第二句「遣北宗」,北宗是神秀大师这一宗。「北宗以不起心为玄妙故,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心,是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真知,必忘心遗照,言思道断」。这是讲「言」是言语,「思」是思惟,佛门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思道断就是心行处灭,言道断就是言语道断,他这四个字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心就显现了。

北宗用的功夫是教人看心,你看着你的念头,看念头的起灭,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他用这个功夫。也很难得,不是容易事情,一天到晚照顾你的念头,这个心是念头。不管是善念、是恶念,不要去管这个,念头一起就要把这个念头化解掉。他们用的是什麽?观心的方法,参究的方法。还有禅宗用念佛的方法,他不是像我们这样持名念佛,他是用念佛的方法把念头打掉。念头才一起,譬如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无论善念、恶念,只要念头一起来,第一念起来,第二念就觉悟了,「阿弥陀佛」,把念头打掉。让你心裡头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其他的念头,善念、恶念都不起,这个功夫叫成片。念佛人念到这种功夫,这个功夫不难,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你只花个二、三年的时间,一定可以达到。到这个功夫,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有把握,就真去得了。

一般念佛的人,你自己想想,你起的是什麽心,动的是什麽念?如果你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是自私自利,是损人利己,你必定是三途,人身得不到,这才是事实真相。如果起心动念都是伦理道德,不是损人利己,这个念头是人天念头,你来世在人间得大福报。福报再大的,超过人间,你就到天上享福报去了。你不为自己,你能够捨己为人,天人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你是普度众生的心,起心动念是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菩萨,你在那裡修菩萨道。如果你起心动念是平等的,佛道,这叫真正会用功!

你往哪裡去,看你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要养成习惯。养不成习惯,你念头太複杂,太杂太乱,自己也不晓得起什麽念头,大概多半都是畜生道去了,愚痴!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仔细去观察我们周边一些亲戚朋友,你仔细看看他们将来到哪一道?大概多数都是三途,现在这个社会。从前社会风俗好,多多少少都还受一点伦理道德的教诲,人天道的人不少;现在伦理道德没有了,这个没有,人天道的人少了,三恶道的多了,都是搞贪瞋痴慢,对于圣教怀疑。贪瞋痴慢后头就是疑,这个疑是对圣贤教诲不能信受,所以果报都在三途。

没有偶然的,连二次大战中叶的时代,美国有个预言家凯西,很有名,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他。我看过他的报告,他曾经说了一句话,我很同意。他说全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生当中所遭遇的,决定没有一桩是没有因而突发的。这句话说得好,统统都有因果!我们走在马路上,完全是个陌生人,观光旅游到一个地方去玩,从来没去过。走到马路上有个人对你笑一笑,跟你打个招呼,不认识的,马上走过了。不是偶然的,都有前世的因果。他对我们笑笑,前世我们也曾对他笑笑,这一世遇到,他对我们笑笑。还有也常见的,素昧生平,不认识,看到你很不满意你,那个表态是讨厌你。也没有什麽,马上就过去了。没有一桩事情没有前因后果,所以佛家才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没有用;菩萨不怕果报,菩萨怕造因。所以菩萨真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非常小心谨慎,尽可能避免过失,将来就没有恶报,这是应当要学的。
所以偶尔起心动念,偶尔这是假设,「瞥起」就是偶尔,没有作意,我们讲没有想到,偶然的。这种情形都不是真知,不是心的境界。这一段后面注得很多,意思还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清凉大师的《钞》,接着看。下面他引用《胜天王般若经》裡面的一段话,我们把它念一念。「故胜天王般若问云,云何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这是胜天王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他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看世尊怎麽答?这一问一答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佛告胜天王言,大王,即是如实」,这个话胜天王没听懂,我们也听不懂。胜天王又问,「世尊,云何如实」,什麽叫如实?其实「如实」这两个字意思很深,他不懂,我们也不懂。再看下面,「大王,即不变异」。什麽是如实?如实就是不变异。「世尊,云何不变异?大王,所谓如如。世尊,云何如如?」你看问的人,世尊给他解答,都不懂,我们也不懂。

我们再看底下世尊怎麽答覆,「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是谓菩萨修行甚深般若,了达甚深法界」,这段话我们听起来好像能体会到一些。你体会得一些,你就晓得经典上常讲的「如如」是什麽意思?「如实」是什麽意思?「不变异」是什麽意思?你逐渐逐渐就能体会了。我们看世尊这段答覆。「此可智知」,实在讲这句话意思很深,真实智慧通达明瞭。我们今天说的「真实智慧通达明瞭」,跟他的意思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为什麽?我们今天这个真实智慧通达明瞭,是从分别执着裡头说出来的。他那个境界裡头,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境界我们就无法体会。

佛跟菩萨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好像是懂得了,其实一窍不通。这个境界能不能体会到几分?少分,百分之一、二分。能够体会到百分之一二,不错了,很难得了。再要往深入的话,那就「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说唯证方知,你自己不入这个境界,讲不出来的。什麽人能讲?彼此都有这个境界,他们谈就好谈。而实在讲,彼此都入这个境界,有没有言说?没有!佛与诸佛在一起,个个都入定,宗门裡有句话形容,「口挂牆壁」,牆壁钉个钉子,口挂在那个地方,没话说!佛跟菩萨在一起有话说,因为菩萨有问,佛就有答;佛跟佛在一起,没有话说,佛佛道同,都是契入那个境界。

再跟诸位说,《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江味农居士的注解,这个「诸佛」,诸是指四十一,四十一种不同的佛叫诸佛。佛怎麽有四十一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上面妙觉,总共四十二,这四十二尊佛在一起都没有话说。为什麽?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你还有什麽话好讲!不但没有话说,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心行处灭,这个境界裡面还有四十二个等级,这怪事!这四十二个等级从哪来的?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分成四十二个阶级。习气怎麽断?随着时间慢慢断,没有方法,一用方法,错了,你一有方法马上堕落。为什麽?一用方法决定就起心动念。

所以这个境界,一真法界的境界裡头,他们用的什麽功?大乘教裡叫「无功用道」,又说「此处用不得力」,一用力错了,完全错了。那怎麽办?任运,随其自然,很难体会!李老师给我讲这个境界,他用撑船来做比喻。我们年轻时候,抗战期间逃难,就见得太多了,我们自己也去撑过船。都是坐小的风帆,一个帆,小帆船,在长江、在洞庭湖,小船。快要靠岸的时候,帆扯下来,摇橹,现在人很少人看见过,没有看到这个的,香港已经没有了。距离岸边大概几丈远的时候,在我们现在一般讲差不多是十公尺,十公尺这个距离,我们撑的竿也要放下。船快靠岸了,竿也放下,船自自然然的往前面渐渐靠岸;如果你这个时候再一撑,它就冲到岸上去了。距离十公尺的时候就不能用力,让它自己靠岸,这一段期间就叫做无功用道。

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慢慢慢慢的,无明习气慢慢断,再慢慢的往上提升,就像这个境界,用不得力。用什麽方法?没有方法,自自然然的。需要多少时间把四十一品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佛跟我们讲三大阿僧祇劫。我们相信佛不是妄语,你想想看,习气多难断!无明习气难断,尘沙习气、见思习气,都难断。所以我们见到有很多人习气不好,性情不好,你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不好断。见思、尘沙习气靠什麽断?好学,这个就是有方法,无明习气没方法,宗门的话「向上一着」,没有方法。

虽然说没有方法,还是有方法,方法就是「此处用不得力」。如果给你说穿了,就是普贤菩萨的两句话,「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为什麽?这四十一位诸佛如来没有不教化众生的,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教化众生,都是「恆顺众生,随喜功德」;换句话说,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应化在十法界,破四十二品无明习气。我们要不学《华严》,怎麽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今天跟一切人事物相处就能做到什麽?见怪不怪!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能保持着心平气和;心不平、气不和,是见思、尘沙烦恼习气在作祟,就这麽回事情。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全是无明习气在扰乱,所以让你的心不平,让你的气不和。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要知道遵守佛菩萨的指导,对我们决定有好处,好学。

怎麽学法?读经、改过,天天要发现自己的过失,看到别人的过失,回头想想我有没有?一想果然有,有赶快要改。别人那是一面镜子,他是我的善知识,他要不这样的表现,我自己不知道反省,自己有过不知道。看到别人形象有好处,想想我有没有?有,这是好事情,要努力,更精进,多做好事。所以,外面境界全都转过来了,都帮助自己向上提升,这个人叫会修行,真的会了,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善知识。契入这个境界,我们提出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你才会懂。为什麽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生活在感恩世界,就是江本胜博士对水实验裡头最美好的结晶,这是性德的流露,这不是烦恼。所以他只能以智知,非言能说,言语说不出的。

天王,你看看,问了多少次,佛怎麽个答法?答不出来。问到最后,什麽叫如如?佛才说出来,不是言语能说得出的。如是什麽?第一个如,就是真如本性,第一个如是能现、能变;第二个如是法界,所现、所变。所现所变跟能现能变是一不是二,如如。这个比喻还是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能体会到。如就是指自性,一切万事万物,哪一物不是自性?你不省悟,不懂,不知道他说些什麽;真正契入之后,你会点头,明白了。这个明白就是智,不是识,识不行,『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这是讲到真如理体。

「离相无相」,这句话也不好懂。相在不在?相在,就像我们现在萤幕上的画面,这是相;离是不执着,决定不能够执着这个东西是有还是没有,有是执着,没有也是执着。真相是什麽?真相是放下执着,你才能见到真相。不是说我现在不执着这个相,你执着「不执着」,你还是执着,你还是见不到事实真相。必须二边都要放下,二边不着。二边不着不有个中道吗?二边跟中道又对立,真心本性裡头没有对立的,所以祖师不得已才说「中道不存」。你想想看,他这些话什麽意思?没有别的,把你对立的念头打掉;心裡头没有对立,真相就现前。离相是离有相、离无相,有无统统都要离,然后相即无相,无相即相。离即同时,有无不碍,或是有无不二,这才真正体会到诸法实相。
后面两句,「远离思量」,这一句对凡夫说的。凡夫总是起心动念,总是有思,量就是分别,总没有办法离开分别执着,这是凡夫,六道凡夫没有办法离开思量。过是超过,超过觉观的境界,觉观是四圣法界,有觉有观。我们在前面跟诸位提到过的,宗门功夫的三个阶段,观照(这个观就是观照)、照住、照见,这三个阶段,超过了。如果不能超过,还是有觉有观,《心经》裡面讲,「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他还有照有见,是不是如来智慧?不是,菩萨智慧,观自在菩萨,不是佛,不是如来,如来超过了。你就从这裡想想这个味道。

实在讲,这观自在菩萨是哪一位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多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他是哪个阶级的观自在菩萨?初信位、二信位、三信位、四信位、五信位、六信位、七信位,观照;七信以上,七信、八信、九信、十信,照住;圆教初住以上,照见。照见就是真佛了,给诸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圆教初住就照见。照见这个话是对我们说的,菩萨自己有没有念头?没有,如果他还有照见,他是十法界裡头的菩萨,在我们《华严经》来讲,七信位以下的,这个地位不高。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裡面,有参访观世音菩萨,那个观世音菩萨是什麽阶段?经上说得很清楚,第七迴向位。《愣严经》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个观世音菩萨是什麽地位?初住菩萨,比十信位再高一层。都是观音菩萨,不一样。怎麽会观音菩萨不一样?观音菩萨是个普通名词,譬如我们说学生,菩萨是学生,观世音好比我们说哲学系,哲学系的学生。菩萨是学生,观世音好比哲学系的学生,有一年级的、有二年级的、有三年级的、有四年级,有研究所的,有硕士班的,有博士班的。你就明白了,原来观世音菩萨是个普通名词,不是专有的,谁修学这个法门谁就是观世音菩萨,他代表一个科系。这个科系裡面主修的就是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专门修这个,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地藏菩萨亦复如是,那是另外一个科系,用我们现在的话,好比是伦理科系。因为他主修的科目是孝亲尊师,就是我们今天讲孝悌忠信,他主修这个,我们称为地藏菩萨。虽然学科裡面决定有联繫、有共同的,偏重不一样。入门,入门要从地藏入门,孝悌忠信,从这儿入门。然后再提升就是大慈大悲,仁慈博爱,观音菩萨代表这个。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都不是专指一个人。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搞错了,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的、是女的?这都是妄想分别执着。你说念这个科系的人,这裡头的学生到底是男的、是女的?哲学系的学生是男的、是女的,是老的、是少的?男女老少统统都有,甚至于各行各业裡头也都有,不是一个身,不是一个人。像佛教的这些基本的常识,现在都模煳了,一般人都不懂。到庙裡面去烧香,去许愿,求升官发财,能求得到吗?求不到!那叫迷信。可是我的老师教导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当时听到这个话,我说是真的吗?老师说真的,怎麽是真的?他就说了,有求的理论,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不应的道理?

我们这才明瞭,你要求观世音菩萨到哪裡求?经典裡头求。观音有三部经,这三部经都不是独立的,都是附属于大经裡面,要按次序来跟你讲。第一个是《愣严经》裡面「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是第一部,讲观世音菩萨是怎麽样修成的,第一部。第二部裡面,观世音菩萨怎样自行化他,《华严经》上的「第七迴向菩萨」。第三部是《法华经》裡面的「普门品」,专讲观世音菩萨怎麽样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救苦救难。你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学,那就有求必应。你要不懂得这个道理,不知道用什麽方法来修学,你存侥倖的心理,想升官发财,「我升官发财回来再还愿,你保佑我发一百万的财,我会拿一万来供养你」,这是贿赂!跟佛菩萨谈条件,把佛菩萨也当作贪官污吏,有罪!没有好处。你这个心态去拜佛、去许愿,侮辱佛菩萨,你怎麽会有好报?哪有这个道理!

我们要依照佛菩萨的教诲,依照佛菩萨的指导,那真的是有求必应。老师教给我,我用了五十四年,五十四年当中确确实实有求必应。可是要记住,没有一桩事情是为自私自利求的,为自私自利不会有感应。为正法久住,为众生福祉,佛法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有求必应。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求过,我也没有做过这个试验,没有必要。众生有福,我就有福;众生觉悟,我当然也觉悟了,何必为自己?

所以,学佛有没有成就,关键在老师。佛法是师道,你没有一个好老师指导,你怎麽会有成就?《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一桩事,释迦牟尼佛给阿难讲,实在说就是给我们大家讲,学佛第一个要求明师;明不是名气很大,明是光明的明。你要有明师指导,头一个条件!所以佛法是师道。你要找个好老师,这个老师有修有证,他指导你决定不会走错路。可是在末法时期,有修有证的人没有了,这怎麽办?再不得已而求其次,有证的人没有,找到什麽?有修,真正有修的人,也不至于有重大的错误,真正有修的人跟他不会走错路。再有一种,这是更不得已的,修也没有,他能解,就是讲有解无行。真修的人是有解有行,好老师。有解无行,他解得不错,为什麽?他跟的老师是有解有修的,所以他所学的东西、教的东西没有违背老师。我们怎麽知道他讲得不错?经典来印证,他所讲的确实佛在经上讲过;佛没有讲过的,他胡说八道,那是造谣生事,那就不是真的。那种老师不能跟,你要跟,他会把你带错路。所以跟老师要小心谨慎。

有疑惑一定要问清楚。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只有一次老师讲的东西我有疑惑,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你讲的这个东西,还是你自己意思,还是有经典做根据?有经典做根据,叫我去看经,这个对!我们做学生的态度也正确,不是随便问。老师讲的有疑惑,我们自己要求经典来印证。经典太多,我们初学,读的太少,有时候真的找不到,这才向老师请教。真正好学,真正求学,老师清楚,不会怪你,不是故意刁难,是真正想求明瞭通达。师资之道从这个地方建立。

这是讲菩萨修行甚深般若,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怎麽做。务必要放下成见,现在人讲成见,成见是什麽?就是分别执着。希望都能随顺众生,只要不是太大的过错,小毛病随顺他,没有大妨碍。为什麽?他欢喜,我们对他很尊重。样样都不能随顺,都要坚持自己的意思,一定要照我这样做,你的事情做不成功。为什麽?别人不服。你的意见再好,他将来以后什麽意见都没有了,你叫我做,我就做;你要我不做,我就不做。你不推,他就不动,那你多累,你多辛苦!真正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他所带的人自动自发,你的事业会成功,你会做得非常愉快。

我们看看前清开国的帝王,很少开会,天天上课,高明到极处。礼请儒释道三教的学者专家,到宫廷裡面来讲经说法,皇帝带后妃、文武百官,天天听课。诸佛菩萨、圣贤人教我们怎麽生活,教我们怎麽工作,教我们怎麽处事,高明到极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三天不上课,毛病就出来了,特别讲现代这个时代,三天不上课是古人讲的,「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现代人一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烦恼习气全出来了。

我们道场在此地建立,我们的同学,道场裡面所有工作人员,什麽最重要?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经教最重要。下课之后再处理一切事务,这个正确,这是无比的利益。我们所求的是什麽?真实智慧,我想这种殊胜的利益其他道场没有。别的道场是以利益,是以名利,为追求的对象;我们这个道场是以破迷开悟,提升自己的德行、境界为追求的对象,不一样!

我们在庐江办的师资培训班,昨天开学。杨老师给我打个电话,有三十位学员,各个都是发的真实心,来求道,来学圣学贤,所以这几位老师听到都感动得流泪,打电话告诉我,我非常欢喜。看到传统文化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批人如果是不变初心,初发心,永远不会变,能坚持下去,我们的传统文化肯定会复兴。不但我们国家民族千年万世屹立在这个世界上,不会被淘汰,不会消失,也能够给全世界带来和谐,安定和平。因为这是爱的文化,仁慈博爱的教育,我们应当全心全力去做,这一生到人间来,没有白来,你说多有意义!

那些人发心,告诉杨老师,来当学员,在受训的半年期间没有待遇,没有一个不欢喜。我们不是为金钱待遇而来的,我们是为伦理道德,是为求学问而来的。这是在现前社会裡面,很不容易找到的。在佛法裡面讲,这是开始觉悟的人,始觉。保持始觉,我们要求学员,进入到我的中心来学习,十年不能离开。我们没有寒暑假,没有假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学。逢年过节,不可以回家,十年不可以离开中心。我们有附带条件,你的家人可以到中心来看你,所以我们有招待所。你的父母、兄弟到这个地方来住个一个月、半个月,我们都欢迎,我们招待,希望他们来的时候跟你们一起学,你不可以回家。这是我们考试录取学生头一个条件。

诸位要知道,现代这个社会,人心是浮动的,能够十年在一个地方不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他心定了。《大学》裡头「知止」,止于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止于那个地方。「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麽?得「明明德」,得「止于至善」。那麽你十年当中自行化他,你自己修学,你自己教学;往后各阶段招的学生,就是由这批老师来教。老师不出门,教的学生可以出门,全世界哪个地方想学这套东西,派学生去,我们基本的老师不出门。「只闻来学,未闻往教」,继绝学,开太平,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

今天在中国能够做成功,无比殊胜。我们这种殊胜,比韩国的电视剧那是高得太多了,我们是真干,真落实。发心一定要作孔子,一定要作释迦牟尼佛,我们要作圣人,超凡入圣,我们要做贤人,我们要做君子。所以这种教学,脱胎换骨,人数不要多,三十个人足够了,这是我们中心基本的老师,有这批人,我们才能发展传统教育。今天办学校不难,师资太难,到哪裡去找老师?我们打妄想想了这麽多年,不敢说这个会成为事实,居然现在看到事实了,真正是法喜充满。国家有福,民族有福,再扩大讲,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福。

韩国的电视剧有这麽好的效果,看到一个迹象,人性本善。所以人家把韩国,我还没看过,一片也没看过,他们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我说从这裡可以真正看得出,《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一点都没错,「人之初,性本善」。后面是「性相近,习相远」,教育的兴起就是从这个地方兴起的,如何把一切众生的习性再回归到本性,这就是教育。在佛法裡面讲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后面的果报就是离苦得乐。所以,很多我们同学家长都欢喜,「十年,十年你不要回家」,很难得!儿子出去十年不要回家。回去之后,就是圣人,就是圣贤。

这都是甚深般若,了达甚深法界;有甚深般若才能够了达甚深法界。甚深法界在哪裡?给诸位说,就在现前!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在现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淨 开示诸群生  

(第三集)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453集)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最后一段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开示诸群生。】

这首偈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义理、境界确实是深广无尽。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告诉我们,这首偈是「答知」,就是如来甚深境界裡面的说法。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一段讲的是「心体」,所以难懂。《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这一切众生从哪裡来的?生命从哪裡来的?为什麽会有这些现象?这是大问题。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多少学者专家,一直到现代这些许多的科学家、宗教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桉。但是佛经在三千年前,佛就把这桩事情说明白,说清楚了。
佛说这一切法,包括时间跟空间,从哪裡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首偈是讲到心体,就是能现能变的本体,这当然难懂。所现所变的,像《华严》前面所讲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那是讲所现所变的,依正庄严,深广而没有边际。真正是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两个极端都说到。小讲到微尘裡面有世界,我们在前面都读过,微尘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微尘裡面的世界跟外面大世界无二无别。微尘裡面还有微尘,那微尘裡面依然有世界,重重无尽,现在科学家、哲学家还没有说这种话,我们只在佛经上看到过。

科学家现在也算是很了不起,讲到世界的缘起,他们发现到原点,是这个原点爆炸的,所以这个世界现在还在膨胀。原点有多大?他们计算举了个比喻,比喻用头髮,头髮很细。譬如这是一根头髮,把头髮从这裡切断,这头髮的平面,这个平面的直径,你就晓得头髮切断那个直径有多小!这个直径裡面,可以排宇宙的原点,排多少个?一百万后头三个亿,一百万亿亿亿;我们肉眼看不见,不但肉眼看不见,恐怕连显微镜也看不到。这个原点爆炸出来是整个宇宙,这个跟《华严经》说的有点相似,大小不二。整个宇宙浓缩成一个原点,原点展开是个大宇宙,现在科学家是这麽个想法。但是在佛法裡,不是这个说法,佛法裡讲大小不二,这个不可思议,佛境界就是不可思议。

十甚深,十种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像,但是它是事实真相,我们对于佛、对于法身菩萨要有信心。佛菩萨告诉我们,这种智慧,这种认知,不是他们专利,他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都有。为什麽你今天把这种智慧、德能丧失掉?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佛陀的教育,圣人的教育,没有别的,千经万论,千言万语,都是教我们、劝导我们放下。放下就看破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两个方法交叉相辅相成,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到底从哪个地方下手?每个人根性不相同,但是总不外乎这两边,一个看破,一个放下。在我们娑婆世界,大多数的人烦恼习气重,烦恼习气重的人要从放下开始。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就能帮助你再放下一分;再放下一分,又帮助你再看破一分。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在佛教裡的名词是定慧等学,定慧互用。所以在大乘教裡面,定可以为体,慧为用;慧也可以为体,定为用,定慧可以互为体用,就是这麽个道理。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他们的成就就用这个方法。

儒家教我们也从这个方式开始,确实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你看儒家在真正讲到实质功夫的时候,从哪个地方开始?《大学》裡头所说的「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致知就是看破,格物就是放下,物是物欲。首先你要跟物欲做一番真正的功夫,把它放下,不再被物欲所累,不再被物欲所影响,你才有智慧。贪恋物欲,执着物欲,智慧就没有了。所以格物,你看印光法师跟我们讲的,「革除物欲」,这个说法最早的是宋朝司马光。我们知道司马光是虔诚的佛弟子,我相信他讲格物致知的时候有佛教的意思在,这真能讲得通,讲得顺畅。

智慧开了,我们今天,佛在大乘教裡常常教给我们,妄想分别执着你真放下,智慧就开了。这个智慧是自性裡面本来具有的,就是心体,心体裡面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样样具足,没有一样欠缺的,而且人人都有这个性体。所以成佛之后,佛就说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只是你现在迷了。迷什麽?迷失了你的性体,迷失了你的性德,所以你把一真法界变现成六道轮迴,在这裡头受苦受难,就好像做恶梦一样。永嘉大师讲得好,「梦裡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作梦。佛菩萨慈悲,跑到梦裡面来,来帮助这些迷惑颠倒的人醒过来,佛的教学就是这个意思,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破了,觉悟了,就离苦得乐。苦是什麽?六道轮迴之苦,永远摆脱了;乐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你就回归到自性,就这个意思,这就叫佛陀的教育,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

我们学佛学什麽?就是学破迷开悟。这首偈就是讲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深广无际,所以首先讲『非识所能识』。「识」是什麽?我们用最浅显的话,也是《华严经》的说法,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要从法相上来讲,执着是第七末那识,分别是第六意识,妄想是阿赖耶识,起心动念,阿赖耶识。大乘教裡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讲心想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想出十法界,想出六道,想出三途,看你怎麽个想法!什麽都不想了,那就好了,就恢复原状,原状是一真法界。什麽都不想了,三途、六道、十法界都没有,梦中境界,这个要知道。诸位菩萨跑到梦中来,帮助我们这些没有学佛的人。

所以宗门常讲,这些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叫「大作梦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场」,道场是水月道场,事业是梦中佛事。做得很起劲,但是心裡头是痕迹都不沾,这叫圣人。我们做得很起劲,但是心裡头落印象,这叫凡夫。圣人天天干,干得很起劲,不落印象,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圣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处处落印象,这错误,这是迷惑颠倒,所以说是被染污。其实心体、自性从来没有染污过,染污是什麽?染污是个比喻,迷了,迷叫染污,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有。这是佛说话、佛家在教学建立这些名相,你可不能当真。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面教我们,那个原则我们可要记住。我们怎麽样来学佛?你看看他教我们「离言说相」,我们听讲,你不要分别言说,你不要执着言说,这是第一。第二,「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你只能体会它的意思,不要执着名字相。名词、术语不执着,不要去分别,都是诱导我们悟入真实;你一计较,一执着,你就迷了。所谓是读书,死在字裡行间,执着言说就死在句下,执着名相就死在名相,你哪一年开悟?第三个教给我们,「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麽?我们听了,我们看了,我们起了想法、看法,不可以。你的想法、看法全是错误的,怎麽错误?性体、性德裡头都没有想法、都没有看法,你怎麽会有想法?你怎麽会有看法?统统没有,真相就在眼前。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面前。明心见性,性在什麽地方?就在面前,就是!

你看看前面世尊答覆胜天王,这些话你要是真正稍微体会,你就晓得裡头意思。胜天王问「云何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佛告诉天王说「如实」,你看告诉天王「即是如实」。什麽叫如实?佛说「不变异」。什麽叫不变异?佛说「如如」。什麽是如如?他为什麽不懂?执着名字相,从名字相裡头又生起心缘相。所以佛虽然这样讲,佛讲的一点都没错,每一句都是圆圆满满的给他解答,听不懂,就是智慧不开。佛到最后这才讲,「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这就是平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相宗裡面讲的「离心意识」,就是佛知佛见。

心意识是什麽?心是阿赖耶,就是起心动念;意是分别,意根是末那,是执着,意识是分别。离心意识就是我们讲席裡常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眼前就是佛知佛见,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样不是佛性?这个境界裡面,正是宗门大德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踏破铁鞋你不悟,你到哪裡去找?悟了之后就在现前,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哪一样不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佛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我们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裡头都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所以迷了,真相见不到。佛菩萨比我们高明在哪裡?他跟我们一样,没有两样,他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于是他的应用是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华严》讲的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统统落实,统统用上了,所以得大自在,大神通,不思议境界!

我们再想想《心经》裡面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可以跟这段经文合起来看。胜天王问的是菩萨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就跟《心经》上前面一句话一个意思。《心经》裡面讲「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地方讲「了达甚深法界」,是一个意思。甚深法界是毕竟空,这《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为什麽?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十法界依正庄严总离不了因果的定律。因果从哪裡来的?从我们起心动念来的,一个善念就感善果,一个恶念就感恶报。这个在六道裡头特别明显,善因善果,在上三道;恶因恶报,下三道,饿鬼、地狱、畜生。

天台大师在《法华经》裡头发挥得淋漓尽致,给我们讲的「百界千如」,这是个很好的启示,很大的启示。从这个启示裡面我们引申,法界无穷无尽,佛只讲一个纲领,十法界,十法界裡每一个法界裡头又有十法界。譬如我们讲人法界,这都是人,虽都是人,人人不一样!有人中之佛,释迦牟尼佛是人,示现在人道裡面,人中之佛。有人中之菩萨,有人中的缘觉,有人中的罗汉,有人中的天人,有人中的修罗,有人中的畜生,有人中的饿鬼,有人中的地狱。这一个法界裡面,十法界具足,其馀的九个法界,每一个法界亦复如是,就变成百界。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扩大,佛讲十法界,天台大师讲一百法界。一百法界裡头,每个法界裡头又有十法界,重重无尽。这一引申,法界无量无边,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就我们一个人身上,就具足十法界,就具足百界千如。你看我们一念心裡头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很想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法界。我们一念念观世音菩萨,想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我们非常羡慕,很想效法观世音菩萨,菩萨法界。一念十二因缘,缘觉法界;一念四谛,声闻法界;一念慈悲喜捨,上品十善,天法界;一念悭贪,饿鬼法界;一念愚痴,畜生法界;一念嫉妒、瞋恨,地狱法界。就在一个人身上,甚至于一天,这些念头统统都有;你看念头刹那刹那都在变,法界也在变。

法界在变,日本江本博士水实验裡头,给我们做出证明,证明佛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一切法不是真的,真的,不会变才是真的,会变就不是真的。你看我们人的念头刹那刹那在变,不是真的,叫妄想;分别也是妄想,执着也是妄想,总而言之离不开妄想。外面的环境,环境是妄境、幻境,不是真的,境界随着我们念头刹那刹那都在变化,没有一样是真的。《金刚经》裡头佛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你怎麽可以当真?虚妄境界裡面,这裡头有真的东西,真妄绝对不能离开,真妄是什麽?能现能变是真的,所现所变是假的,真假不二,你在假的裡头认识真的,你就成佛了。

统而言之,这些相都叫做法相。法相的体是什麽?体是法性,法性就是此地讲的心体,心体是法性。你在法相裡面见到法性,法性永恆不变,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决定离不开它。古人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在器裡头见到金,就是佛菩萨;执着器不是金,就是凡夫。性是什麽样子?佛法裡头讲得很清楚,性空相有,阿罗汉明白了,阿罗汉真正明瞭万法皆空。万法皆空不是说万法都没有了,万法有,为什麽说皆空?万法是相,相没有自性,自性是空寂的;也就是说事上它有,理上它无,万法皆空是这个说法。真的见到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你还会去执着它吗?你还会去分别它吗?不会!你要执着分别,那错了,那全是打妄想。只是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你把假的当成真的,你才会起分别执着这种念头;如果你晓得它是空的,分别执着的念头就不会生起来。

现代人,电视几乎是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的,哪个人不看电视?问题是你会不会?宗门的话,「会麽!」如果你会看,会看会开悟,怎麽叫会看?萤光幕上,事有理无,相有性无,就在萤光幕上看到。萤光幕就是理、就是性,能现能变;萤光幕显现出来的色相、音声是假的,不是真的,刹那不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个相是幻相,这个有,佛法叫妙有,萤光幕是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妨碍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你要这样看电视,天天看,看上二、三年,你会大彻大悟,千经万论就讲这个道理。所以东西(法性)在哪裡?不就在面前!不是高深而不可测,平平实实就呈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你能从这个地方豁然觉悟,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身体,看看我们生活这个世间,跟萤光幕上所现的色相无二无别。然后你在境界裡面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就跟诸佛菩萨示现没有两样,完全是智慧、德能、相好。可以自受用,可以为他受用,自他不二。自受用的是清淨寂灭,他受用的是应化无方,普度众生。虽然普度众生,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而实无众生得度者」。普度,为什麽又说没有度?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希望同学们细细去体会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接着再看注解裡面的第二句,第二句没讲完。「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这是解释第二句,「亦非心境界」。瞥起是很短暂的时间,忽然生起,也不是真知。真知怎麽样?真知决定没有这个现象,真知总是如如不动。世尊在《金刚般若》裡面教须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宗跟《金刚经》上所讲的道理是一不是二。佛怎样教须菩提?「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教须菩提,示现在六道、在九法界教化一切众生,必须是这样的。「不取于相」,不着相,并不是离开相,没离开。眼见色,耳闻声,鼻臭香,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凡夫取相、着相,这就错了。佛教他不取相、不着相,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裡面,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没有,如如不动!这样教化众生,同时提升自己境界,你接触众生的面多,遇到的问题多,圆满你的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根本智,甚深般若。《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我们修行人天天在这儿练!

这样的花花世界,会的人功夫往上提升非常快速。你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清楚,这是智慧,这就是无所不知。清清楚楚怎麽样?如如不动,定慧等学,你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后面一定就带来烦恼,烦恼是什麽?七情五欲,就生了,七情五欲马上起来,你就堕到烦恼裡面去。能够如如不动就不生烦恼,不生烦恼生什麽?生智慧。惠能大师给五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这麽一句惠能大师的话,你就晓得他是什麽境界。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时,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他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如果我们见了五祖,一定是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就这麽回事情。我们要知道、要明瞭,然后才晓得怎样修,怎样学。

一生想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做的是利益众生的事情,虽然想,虽然做,不着相。再说得粗浅一点,大家容易懂,容易好学,好下手。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在裡头,换句话说,没有得失,事情做好了,众生有福;事情没有做得成功,众生没福,与自己毫不相干。做而无做,无做而做,这是菩萨!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知道学习,所有一切工作都是为别人服务的。

有些同学常常来问我,我一生所干的,两个目标:一个是为正法久住,一个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就做这两桩事情。没有国家界限,没有种族界限,没有宗教界限,没有文化界限,真的是《弟子规》裡头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佛告诉我们,范围更广大,不是说凡是人,一切众生都要以清淨平等慈悲对待;清淨不染污,平等没有高下,慈悲就是爱心。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矿物,同样一个清淨平等慈悲心对待,你说多快乐,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激老师,念念不忘,天天礼拜老师。不是老师教导,我怎麽知道有这麽一条路?作梦都想不到。老师把这条路指出来,引导我、帮助我走进这条路,成佛之道,人生最高享受之道。

大师在此地又引用经上一段话,他说「经云,如实即无念」。这是以经来解释经,因为佛前面曾经答覆胜天王之问,如何是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佛答覆的是如实。胜天王跟我们一样都不懂,如实是什麽意思?这再引用经上的话,如实就是无念,这个解释决定没有错误,都是佛说的。意思就是「是用无念心,见闻觉知一切事法」,用无念心见闻觉知一切事法,就是如实的意思。「心常寂静,即如来藏」,这个解释得好,也就是离心意识就是佛知佛见。

这裡无念,我们不能够执着名相,执着名相,曲解名相,那你就错了。「无念是什麽念都没有」,好了,那就变无想定。无想定的果报在无想天,四禅天裡头有无想天,就到那裡去了,那是外道天!虽然他是什麽念头都没有了,他什麽都不知道,堕在无明裡头,所以错了。无念到底怎麽讲法?祖师大德给我们解释,无念是无邪念;换句话说,他有正念,正念无念,正念无念是无邪念。什麽叫邪念?妄想分别执着是邪念,离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没有念,有念,那个念叫正念,那个念叫无念;就是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们想想,我们眼睁开来看外面,有没有见到?见!所以宗门祖师告诉我们,我们眼睛睁开第一念是正念,就是无念。为什麽?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都不夹杂,第一念。第二念就落到妄想分别执着裡头,就错了,就是没有办法保持。诸佛菩萨永恆的保持着第一念,永远不变,是这个意思。所以无念不是无想定,无念是真实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要知道。千万不可以误会,误会那不是佛讲错了,是你自己误会,因果要自己负责。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再看清凉大师注解的第三句,「心体离念,即非有念可无,故云性本清淨」。这几句话还是很难懂,清凉大师很慈悲,再给我们加以注解,这个注解就是《钞》。注解裡面说,「心体离念者,双会二宗,释第三句,以北宗宗于离念,南宗破云,离念则有念可离,无念则本自无之」,我们先看这几句。
这一段是解释偈颂裡头第三句,『其心本清淨』,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这句用双会南北二宗的说法来解释,他说「北宗宗于离念」,北宗是神秀这一支的,他们修行着重在离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他们是以离念为修行的宗旨,用这个方法的很多!我们修淨土也是宗于离念,你看看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以一句佛号,以这一念离一切妄念;你不念佛,妄念就起来。念佛功夫是什麽?把妄念取而代之,叫一切妄念都归这一念「阿弥陀佛」;以一念止一切念,功夫才能得力。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是永远不能成功,这就是古人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是什麽?那叫不会念。

念佛你会念吗?会念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这才叫功夫。念到妄念都不生,叫功夫成片,功夫真正得力了。这样的功夫,就怕你不肯干,你要肯干,肯定能成。你要问多久的时间?那我们再看《淨土圣贤录》,再看《往生传》裡面,再看现在有很多念佛人真的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你看有站着走的,坐着走的,时间大概总是三年到五年,不要很长。问题就是会!不会不行!就是说你念佛号裡头夹杂妄想,这不行。

念佛的祕诀,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他讲的是念佛的祕诀有三:第一个是不怀疑,决定、肯定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确确实实阿弥陀佛有这个弘愿,只要念他的佛号就能够往生,他就来接引,一点怀疑都没有,这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不夹杂,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裡头决定不能有妄想夹杂在裡头。第三个条件是不间断。你能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无比殊胜的法门!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这三个条件都没有,那就不能往生。信心不坚固,听到别的法门还动摇,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这不行,你信心在摇摆不定;念佛的时候夹杂妄想,念佛又常常间断,这怎麽会成就!

其实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这三个条件,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裡面讲的并没有两样。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纲领,说了八个字,「都摄六根,淨念相继」。都摄六根,放下!跟我们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通。眼不取色相,不再分别执着外面的色相,不是叫你不见,哪能不见?不放在心上。耳不把一切音声放在心上,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就是做放下的功夫!都摄六根。淨念相继,念要淨念,怀疑就不淨,夹杂就不淨。不怀疑、不夹杂,这是淨念;相继是不间断。你看是不是一样的?但是你要记住,你用什麽方法能做到淨念相继?你一定要好好收拾你的六根,你才能够得到淨念相继。不能够都摄六根,淨念很困难,我们今天碰到问题就在此地。眼见色起贪瞋痴慢,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起贪瞋痴慢,都起七情五欲,那怎麽办?所以那个淨就淨不了。

一定要知道世间是假的!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给我们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什麽都带不走,连这个身体也带不走,假的。假的,你要那麽认真,你就错了。它障碍正法,障碍你的悟门,障碍你的修行,你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并不是不要,随缘,不再执着,不再在这些(就是五欲六尘)上起心动念,不搞这个了。生活环境好,很好;不好,也好,一切都随缘,一切不再执着,就对了。有能力多做好事,好事裡面把握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帮助正法久住,一个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你就决定不错。这样才能够得淨念相继,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才能够做得到。具足这样的条件就决定得生淨土,这个很重要。北宗容易修,南宗太高,南宗惠能大师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神秀接引的是大乘根人。我们自己想我们不是上上根,但是淨宗是大乘,大乘根决定得生。

「南宗破云」,南宗破北宗的,他是上上乘人。「离念则有念可离」,你不是常常念吗?真的,我们的妄念多。我们要离执着,要离分别,要离妄想,这是有念可离,真有念,真要离。南宗是再向上一着,向上是心体,向上是法性,心体裡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还要离吗?无可离,这是上上乘人。我们懂得这个事情就好,做不到,我们还是要走北宗的路子,要离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太多太多了,不像能大师,能大师见五祖,你听听那个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所以他可以无念。我们要见五祖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妄念不断,所以南宗不是我们境界。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尊敬他,他是真高,我们从北宗的宗旨、修学慢慢提升到能大师的境界。所以,无念这个境界,我们可以到极乐世界再去学,现在只要修成功夫成片就行。无念在淨土宗裡面讲是理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那个高!那个我们是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我们今天只取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生凡圣同居土就非常满足了。

蕅益大师教导我们的,他老人家自己常说,「我只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其实蕅益大师是来示现的,他到底是什麽身分,他一生没有暴露,决定是再来人。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印光大师对于蕅益大师注的《弥陀经要解》讚歎到极处,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部注解,也不能够超过其上」。这个话是大势至菩萨说的,那麽你想想蕅益大师是什麽人?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否则这个注解做不出这麽好。而且《要解》是九天写成的,蕅益大师前面有序文,后头有跋文。佛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是现身说法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希望我们在这一生不要好高骛远,老老实实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度。

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要解》裡头说得太好了,许许多多讲解都是前人没有说到的,他说尽了。生凡圣同居土等于生方便土,等于生实报土,这不可思议,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诸佛菩萨统统有四土,但是四土确实有空间维次不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所以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你到极乐世界,虽然在凡圣同居土,你见到阿罗汉,阿罗汉是方便有馀土,你见到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他们在实报庄严土,统统见到。在其他淨土裡面,诸佛淨土裡面,凡圣同居土是见佛的应身,方便土也是佛的应身,实报土是佛的报身;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见阿弥陀佛全是报身,这不可思议。

这种殊胜的因缘,无量劫希有难逢,我们这一生居然遇到了,你说多麽幸运!遇到了要是当面错过,你知道那是多可惜!不是千载难逢,无量劫希有难逢。「开经偈」裡面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遭遇到了,怎麽可以空过?要把这个当作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其馀的什麽事都是鸡毛蒜皮,小事一桩。所以我们协会所有在这个地方工作的同仁,在讲经、学习这个时候,所有一切工作放下,我们要办第一桩大事。其他的事情,鸡毛蒜皮,课上完之后再办。要知道这个机缘希有,这个机缘难逢!所以北宗讲的没有错,南宗也不错,只是接引的对象不一样,这个我们要知道。

在北宗修学宗旨裡面,「无念则本自无之」,离念,下面是个比喻,「离念如拂镜,无念如本淨」,实在讲就是《坛经》裡面讲的两首偈。你看看离念,神秀大师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能大师那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无念。神秀的偈子我们好懂,能大师这首偈子不好懂。读了之后晓得高,比神秀的高,实际上模模煳煳。什麽叫无念?真的,清淨心裡面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有离念,离念已经起心动念,「我要离念」。南宗修行,有没有念头?妄念有,凡夫有妄念,妄念要不要离?不需要离。为什麽?妄,不是真的!你要起心去离念,又加一重妄想。这个对上上乘人有利益,对中下乘人没有利益。

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部接触的是《坛经》。我那个时候还在工作,有一年休假,有二个星期的长假。政府有这麽个制度,每年每个人都有一个长假。我休假期间,我从台北(我在台北工作)到台中一个朋友家裡去玩,老朋友,在他家裡住了一个多星期。他家的书房就有一本线装书,我看了很欢喜,翻翻,《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的注解。那几天没事情干,就翻来看,愈看愈有味,就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了,很欢喜。这是跟佛结缘第一本书。

以后我认识章嘉大师跟方东美先生,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总以为佛教是迷信,读了《坛经》,前面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是放不下,还是以为佛教是迷信,实在讲《坛经》看的时候似懂非懂。方老师就问我,你有没有看过佛经?我说偶尔这麽个机会,看了这本《坛经笺注》。方先生摇摇头:这个不能学,这个不是你读的。章嘉大师也问过我,李老师也问过我,三个人听到我看《坛经》都摇头:上上根人!你不是上上根人,这个东西学不得!他们跟我讲这些话,我听了实在讲莫名其妙,我看了很有兴趣,怎麽说学不得?以后愈入,学的愈多,愈知道那不是我们的境界。你说我们如果学他那个方式,所有妄念都不要去断,妄念天天增长,正念不能现前,你怎麽能入门?不但不能契入境界,真的连悟门都堵塞了。烦恼天天增长,业障天天在增加,那出不了六道!老师讲得对。

我那时候对于教下很有兴趣,这是受方先生的影响。跟方老师学哲学,佛经哲学,方先生至少影响我三年。但是这三年当中,幸亏有章嘉大师教导我,把佛法基本修学的原理原则我搞清楚了。章嘉大师指导我从看破、放下下手,具体的修行,看破、放下从哪裡做起?老师教我从布施做起,我真干。时时刻刻还提醒我,戒律很重要。所以我在章嘉大师那裡三年,学了什麽东西?看破、放下,布施、持戒,明白这个道理。布施真重要,布施、持戒要用世间法来说,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以后读《了凡四训》,完全明白了。

了凡先生如何改变他的命运?没有别的,就是布施、持戒。持戒就是守规矩,老师所教导你的你能够依教奉行,你能够不违背,认真努力去做,命运改了。我并没有求改命运,没有求财富,也没有求升官,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智慧,只是认真去学习。你看今天财富、智慧、健康长寿统统得到,不是自己希求的。得到之后,我自己没有享受,我一生老师教导我的,「随缘度日,莫造新殃」,这个话很重要,要消罪业,不可以造罪业。无量劫累积的罪业,没有学佛之前,造的是罪业,要知道消,不可以再造罪业。所以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我常常讲我就是为正法久住,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有福,大家享。这个生活很快乐,很幸福,很美满,所以我感谢方老师指引我这条道路。

「性本清淨」跟儒家讲的本性本善一个道理,《大学》裡面讲的明德,明德就是性本清淨。《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个「人之初」不是讲人初生下来的,不是指这个,是讲人的本性,本性本善。本性本来清淨,那还离,离什麽?你把惠能大师跟神秀大师两个偈颂比较上来看,你就看那完全不同的见解。一个是有身、有心,身像菩提树,心像明镜台,有身、有心。一个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的境界,没有身也没有心。没有身,不着一切色相,没有身;没有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再包括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统统都没有,法身菩萨境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神秀大师那个界是十法界;能大师那个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的,他已经回归到本性本善。神秀大师虽然知道本性本善,没有回归,不一样。一个已经入门,一个在门外,两个不同的境界。

所以这个比喻说,离念就好像拂镜,无念如本淨,本来清淨,你还要什麽无念?本淨再加上一个拂拭,不就错了吗?加上个离念,也就错了。它没有念,你离什麽念?实在讲无念如本淨,无念有没有?无念也没有;本淨有没有?本淨也没有。有本淨就不淨,有无念,无念的对面就有念,很难懂。我们要很冷静的去体会,不能分别。你不要去想,想全是妄想,错了,决定体会不到。把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能体会到,体会到这个意思。

下面是把这二宗会通,「今为会之,起信既云」,这是举《大乘起信论》裡面所说的,「心体离念,亦本自离,非有念可离,亦同无念可无,即性淨也」。这是举《起信论》裡的一段话,《起信论》这段话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本来它就没有念,所以「亦本自离」。它本来没有念,现在有没有念?现在也没有念。念跟离念,妄心这边事,妄心有念,真心无念。佛与法身菩萨看一切众生本性,看一切众生心体,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他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说的一样,「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佛,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像我们芸芸众生是未来佛。哪个不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满种智就是佛,情与无情都包括。无情是什麽?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哪一个不是佛?

我们现在一听到佛,佛一定是人那个样子,不是的。佛是讲的自性,大乘教裡面常讲的法性、法身,那是佛。法性能现、能变,就是此地讲的性本清淨,这是法性;法性所起的作用是法相,法性叫佛,法相叫法身,法身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法身佛,这一切恭敬的范围就太大了。礼敬诸佛,我们不但对一切诸佛菩萨恭敬,真诚恭敬,对一切众生也是真诚恭敬。为什麽?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真诚恭敬。他恭敬干什麽?不是他恭敬他现在造善造恶,不是。恭敬他的本性本善,恭敬他的本性本淨,性本清淨,恭敬这个。见性不着相,相他清楚、他明瞭,他不执着、不分别,在相上决定不起心动念。对于树木花草,对于山河大地,都是存着恭敬心。

我离开台湾,写了六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这是有念,不是无念。离一切恶念,远离邪知邪见,远离恶念恶行,我们现在人可以做得到的。神秀大师比我们就高一级,能大师比我们高二级,能大师他老人家所修、所学、所教的,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起信论》这句话就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我们要认识清楚,不是有念可离,它跟能大师讲的意思是一个。心体本来没有念,离念是本来没有念,所以说「亦本自离」。本来没有念,就不能说,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说,勉强把它说出来,所以你可不能执着「马鸣菩萨讲心体离念」。你真懂得,离念是无念;你要是不懂得,它真有念可离,这就错了。所以底下讲,「非有念可离」,它没有念。「亦同无念可无,即性淨也」,这就是自性本淨,自性本善。

下面说,「非看竟方淨,若无看之看,亦犹无念念者,则念真如」。这是特别提醒我们,不是「看竟方淨」,竟是究竟,什麽人看竟方淨?大乘教裡面常讲,小乘阿罗汉他知道万法皆空,怎麽知道?分析,分析就是看竟,看出它的究竟。像现在的科学家,科学家随拈一物,他知道这个是空的,不可得。为什麽?他分析。譬如毛巾,这是个物体,怎麽织成的?它是一根线纺织成的,把它拆开,拉成一条线,毛巾没有了。线呢?线是纤维纺织的,纤维再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再分析就变成原子,变成电子,最后变成粒子,一看这个东西都是这些东西组合的;缘聚则有,缘散则空。聪明人,缘聚的时候也知道也是空的,看竟方淨。

所以,阿罗汉知道万法皆空,他的智慧是从分析空,任何一切法分析到最后,分析到没有了。在佛法讲,分析到最后是邻虚尘,我们现在讲基本粒子。再不能分,再分就没有了,跟虚空做邻居,再去分就是虚空,就没有了。用这个方法明白所有一切物质是空寂的,不可得,所以说这一切物相缘生的。都是这些微尘,佛家讲微尘,现在科学家讲原子、电子、粒子,用这些名词,佛家都叫它做微尘,聚就有相,就现相,散了就没有相。聪明人不等它散,就知道它空寂,就知道相是假相,不是真相。所以对这些相他能够放得下,就是他在所有一切现相裡面,不会起贪瞋痴慢,因为他知道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灭(有生有灭)的这些法,就是缘聚缘散这些法,「如梦幻泡影」;存在的时间是「如露亦如电」,存在不长久。你要是细心去看,像闪电一样,真的,那就看得微细了。我们凡夫,凡夫看的粗相,就像看露水,时间不长。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地球有成住坏空,哪一样是永恆存在的?没有,找不到永恆的东西。永恆的东西是法性,法性是永恆的,因为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质都是从它那裡变现出来的,所以不是看竟方淨。

「若无看之看」,那也就等于无念之念,我们讲无念而念,无念而念就是念真如,真如无念。「无念念」就是无分别、无执着、无起心、无动念,在这个状况之下,所有一切境界就是真如,入这个境界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特别是语录裡面,像《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多个公桉,都是开悟的人悟了之后请老师给他印证。你看那个问答,你看了之后真的是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无有一法不是。会的人,无有一法不是;不会,无有一法是,所以关键就在会、不会!会,觉了;不会,迷了,关键在觉迷。觉了就是,觉了怎麽样?觉了叫无念,迷了就有念。有念是迷,无念就觉,因为无念是真如,是心性之体,无念;有念,有念就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叫妄心,真如叫真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为什麽说真心跟妄心?就是一个觉,一个迷。再告诉你,觉迷不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但是要觉了,你才得受用;不觉,虽然是佛,还要搞六道轮迴。好,现在时间到了。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淨 开示诸群生  

(第四集)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454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开示诸群生。】

四句,前面三句我们一起学习过了,现在再看清凉大师《疏钞》第四段,第四段就是解释『开示诸群生』。「众生等有,惑翳不知,故佛开示,皆令悟入」,我们看大师的《钞》,就是注解。「众生等有」,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四句这段文,「释第四句」,这是解释「开示诸群生」,「即用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意」,清凉大师用《法华经》的经义来解释这一句。「谓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证入心体也」,你看这个地方,第一行有「开」,第二行有「示」,第三行有「悟」,第四行有「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这一段我们怎麽来学习?一切诸佛,包括法身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特别示现在六道,他来示现为什麽?如果我们这麽个问法,这是外行,这是外行问的,肯定外行多,「佛菩萨来示现干什麽的」?我们读了前面这三句就晓得,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示现即非示现,是名示现,这是《金刚经》上的句子,示现者即非示现,是名示现。你问他有什麽意思?没有,什麽意思也没有。为什麽示现?没有,即非示现!为什麽会有这个事?这个事是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他应有什麽作用?应他能够起帮助众生开示悟入的作用。

如果众生感的缘深,感的人多,佛应是用应身来应。好像他也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投胎,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像历代祖师一样,祖师裡面很多菩萨、罗汉来示现的。我们凡夫看见他们跟我们没有两样,实际上完全不相同。怎麽个不相同法?前面跟大家报告过了。生活跟我们一样,工作也一样,处事待人接物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着,就这个不一样。所以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住的是六道裡头的人道;他们的境界是心现的,没有识变,我们住的法界是心现再加上识变,不一样在此地。

这个地方清凉大师的开示说出来了,前面跟我们讲的心体、无念,众生等有,一切众生平等,统统具足。这句话「出现品」裡面讲得更详细,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自性裡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根本智、后得智,圆圆满满,没有一丝毫欠缺,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众生个个都有。不但有智慧,而且有德,德就是能力,我们常讲万德万能,没有你不会的。相是相好,现在人讲的福报,福报之大我们没法子想像。我们世间人常讲,贵人或者有福报的人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这就是富贵之相了。佛告诉我们,自性裡面讲的福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无法想像的。一切众生等有,平等,统统都有。

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很可惜你自己不知道。为什麽不知道?你迷惑了,你眼中有翳,翳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白内障。严重的白内障,你眼睛瞎了,所以你见不到,你不知不见。惑翳是比喻,比喻什麽?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种烦恼障碍了你。「出现品」裡面讲,「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无明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当中还有个尘沙烦恼,因为经文句子很整齐,把这个省略,说一个头,说一个尾,当中当然在裡面,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凡夫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就好比是惑,好比是翳,你对于事实真相就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心,不知道自己自性本淨,不知道!不知道本性本善,确确实实没有丝毫染污夹杂,觉悟的人如是,迷惑不知的人亦如是。

我们的真心本性决定没有改变,只是我们现在迷而不知,所以佛出现在世间,出现在世间告诉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好像是开启,我们用比喻就容易懂,本来完全迷失了,完全不知道,好像家裡有无量的财宝,祖上把它放在仓库裡面收藏起来。仓库的门都封起来,几十年从来没有人开过这个门,也不知道裡头什麽东西。现在贫穷得没有法子,天天到外面去讨饭,非常可怜。有个明白人知道,你家裡头有亿万财宝,你怎麽搞成这个样子!他说:没有!你祖宗留下来的,有!好,我带你去看。把门打开:在裡面!门打开,进去了,进去不识货!许许多多这些珍珠、玛瑙他不认识,他从来没见过。穷人,从来没见过,以为这是普通石头,这哪能值钱?开了之后不认识。

示是指示他,告诉他这是什麽宝物,这个价值多少。一样一样给他讲,他才明白了,悟就是他明白了,晓得自己真有。悟了之后,当然他就得受用,不再过贫穷之苦,入这个境界了,我们今天讲,他能够参与上层社会这种活动、生活方式;本来他是贫民,现在居然能够参与上等社会。从这个比喻就好懂,你就晓得「开示悟入」这四个字的大意。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用意就在此地,教我们开除惑障。开,我们明白了,打开了,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有三障、有二障。二障有烦恼障、有所知障,般若无知,你偏偏有知,有知就变成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菩萨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无念!你们想想看,有知是不是有念?有念就是妄念,有念就是无知,那个知是智慧的知,有念就没有智慧!般若无知。菩萨修甚深波罗蜜多怎麽修法?开除惑障,用什麽方法?甚深禅定,把念头放下,把所有的念头(有念)统统放下,无念也放下,因为你有个无念还是有念,有「无念」还是障碍。统统放下,本来的清淨心现前,清淨心裡头本来具有无量智慧、无量德相,统统现出来。所以《愣严经》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统统是你自己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新得来的,全是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

「惑」要知道,惑是指无明;障,障就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障!执着是烦恼障,分别是所知障,无明是迷惑,这个东西要离,所以我们还是要离念。北宗他们修行的宗旨是离念,我们要从这裡做,一定要承认自己是中下根性,不是上上根人。我们要循序渐进,惑障除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德相也就显一分;惑障去二分,智慧就透二分,德相也就现前二分。所以你的修学只要契入,这个契入真的是做断烦恼的功夫,远离一切的恶念,恶的思惟、恶的行为,真的放下,你会得法喜充满。为什麽?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长,福报也天天大,他怎麽会不欢喜?觉悟的人福报现前是大家享,不是个人享,更快乐;个人享有烦恼,大家享就快乐,没有烦恼。

要怎样才能落实?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落实就是好学,每天都要读圣贤书,古人常讲「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三天不念圣贤书,你的无始无明、见思、尘沙烦恼的习气统统现行,你造业,那就错了。天天读圣贤书,天天希圣希贤,希是希望,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成为圣人、能成为贤人,这个人有志气。说得再白一点,希望这一生当中做个真正的好人,决定不造恶业。天天要读圣贤书,天天要依圣贤教诲去生活、过日子,依圣贤教诲去工作、应酬,就不会有过失。三天不念,圣贤人教诲忘掉了,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就起现行。古人讲三天,现在这个社会是一天都不行,你一天不读圣贤书,你的毛病、习气就发作。

天天要读,天天要听讲,你说读的书都不懂,不懂没用处,不起作用。所以你看清凉大师在《华严》裡面判教,将这部大经判成四分,信、解、行、证,判这个四分。第一个我们对于圣人、对于佛菩萨有坚定的信心,他是好人,他是个明白人,我决定要跟他学习。头一个信,信了之后要解,他的教诲我要真正能够理解。教诲都在经典上,经典是教科书,我读的这些教科书我能够理解,我要把所理解到的要落实到我生活当中,那就是行,真管用!学以致用。有行,行到一定的程度就契入,入什麽?入诸佛甚深境界。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注解裡面讲,「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体是哲学裡面所讲的万有的本体,万有是讲相,相有体空。所以《般若经》的总结,佛经裡面最大的一部经《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总的一句话就是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体空!

体既然是空,相是幻有、假有,不是真有。所有一切现相,你要真正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你才晓得佛在《金刚经》上讲的是一句实话、真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桩事佛在《仁王经》裡面告诉我们,缘生缘灭,所有一切现相是缘生的。缘生时间非常短暂,《金刚经》裡面讲如露亦如电,如电、如露。《仁王经》上跟我们讲的就更接近事实,它说生灭的时间多长?佛讲一弹指,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我们弹得快,很快用力去弹的话,我弹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当然还有比我更快的,我用我自己的试验,一秒钟弹四次。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裡面有九百生灭;换句话说,一刹那的九百分之一就是一个生灭。我们用一秒钟乘四(弹四次),再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钟有多少个生灭?刚刚好二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麽会知道这个境界是假的?

我们的身体坐在这个地方,我们在这裡上课四个小时,多少次的生灭,你以为我来的时候这个身还是现在身?不是的!现在这个身是什麽?相续相,就像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相一样。电影的银幕也是生灭,你看放映机裡面的镜头一打开,这一个幻灯片照出去,立刻关起来,再打开,第二张出现,它的速度一秒钟二十四次,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这是我们在一般看电影的银幕上的画面,已经显得很逼真了,其实你看的每一个画面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一秒钟已经换了二十四次,哪裡是真的?这个常识我们大家都有,不难懂。现在佛告诉我们,一秒钟有二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这是事实真相。所有一切现相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哪来的真的!

早晨的你绝对不是现在的你,一个小时前的我绝对不是现在的我,没有了。所以跟你讲真话,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身体都不可得。我们讲刹那生灭,这是个简单的形容,给你说真话,《仁王经》上所说的,我在讲经的时候讲了很多次,是世尊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不是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多少?一秒钟有无量次数的生灭,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你怎麽能把它当作真的有?你那麽样的分别认真,于是这才造成六道轮迴的现象。真正通达明瞭事实真相,心开意解,六根对待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就跟佛菩萨一样,觉悟了。觉悟怎麽样?可以受用,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着、不可以起心动念,那就是如来甚深境界。在他们来讲是正常生活,在我们凡夫看起来是甚深境界,不可思议。佛出现在世间,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

现代科学进步,对于佛在经上所讲的,许许多多是被科学证明了,使我们对于经教裡所说的更容易理解,加深我们的信心。所以科学对于佛法真的是有帮助,只是科学跟佛法相比,它还在很低层的阶段。佛说的宇宙事实真相,科学还没有办法达到,可是它逐渐逐渐接近,我们要学习,要懂得这个道理。佛法教学的究竟是教我们证入心体,心体就是自性、就是佛性、就是法性,也就是法界。大乘教裡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证入心体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世间所讲的成佛,这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

所以佛法裡头,诸位要知道,不是求功名富贵,不是求升官发财,那完全搞错了;功名富贵、升官发财是梦中之事。你学佛为什麽?为名闻利养、为功名富贵、为升官发财,佛门裡头能不能求得到?答桉是肯定的,求得到,有理论、有方法。那是什麽佛法?那是幼稚园的佛法。我们要把佛法比作一个学校,修世间这些东西是幼稚园的课程,没出六道!而佛法教学的目标,是叫你到研究所拿博士学位,证入心体就是拿到博士学位。佛陀这个名称是佛教育裡最高学位的名称,佛陀,菩萨是第二个学位,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阿罗汉等于学士,菩萨等于硕士,佛等于博士,学位的名称。他不是神仙,是学位的名称,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学佛,这个名词好,我们在佛教育裡头期望达到最上层,最上层是佛陀;在教下所说的一乘法,一乘法就是证入佛乘的法门,比大乘还高。大乘是菩萨法,小乘是声闻法,人天乘,天乘好比是高中,人乘是初中、小学。天有很多层次,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天有二十八层。人天富贵太小了!跟欲界天都不能比。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三恶道是贪瞋痴,决定不能有,有贪瞋痴的念头,你就离不开三恶道。那我们想想,冷静观察我们周边的人,有几个人没有贪瞋痴,然后再回头想想自己,这个重要。别人无论干什麽,各人因果各人负责,最重要的是我自己。

如果我自己贪心很重,那你就要知道你跟饿鬼道的缘分很深,饿鬼道的业因第一个就是悭贪;嫉妒、瞋恚心很重,你跟地狱道有缘,地狱道的人嫉妒、瞋恚非常重。善恶、是非、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把好人当作坏人,把坏人当作好人,这叫愚痴!善法看作恶法,恶法看作善法,愚痴,不能辨别邪正、是非、善恶,畜生道!想想这些我们有没有?如果还要有这些意念、有这些思想、有这些言行,学佛不管怎麽学法,念佛一天念得再多,还是要堕三恶道。这就是古大德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从前李老师常讲,该怎麽生死,还是怎麽生死,为什麽?你修行不是用菩提心,你是用轮迴心,轮迴心造的是轮迴业,受的是轮迴报。

去年一年,我请江逸子先生画一幅「地狱变相图」。江老师也真不容易,用一年的时间,真的是不眠不休,一天画十几个钟点,一年当中把这幅画画成功。现在我们做了很多複製品,有一比一的,跟原图一样大,原图高六十六公分,有这麽高,六十六公分高,长六十米。我看到这幅画,不敢讲绝后,但是敢讲空前,过去没有人做过这麽大的画面,没做过。我们希望这个複製品赠送给全世界图书馆、博物馆,给他们收藏,这是希有的艺术品。另外我们做了把它缩小,缩成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我们赠送的目标是道场,寺院庵堂,其他宗教的教堂有愿意收藏,我们也欢喜赠送。我们知道ji 督教有地狱变相图,但是恐怕没有这麽大。另外还有做得更小的,四分之一跟六分之一的,这是便于一般同修家庭裡面可以收藏的。

广泛流通,这是属于因果教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劝人断恶修善这麽一门功课。在中国过去社会裡头非常讲求,所以每个县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庙教什麽?就是教这个,这是城隍庙裡面的精华,阎王殿,十殿阎王。我们今天把它画出来,广泛的流通,提倡因果教育。现在科技发达,提倡这个教育不难,我们把它做成光碟。光碟的成本很低,不但可以大量流通,而且可以从电视、网路长年的播放,每天打开我们电视频道都能看到。这个节目每天播一个小时,让大家常常看、常常听讲,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诸位晓得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人教什麽?就教前面十二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我们经上这首偈就讲的是自淨其意。

讲到自淨其意,当然断恶修善都圆满了,这是最高的境界。没到这麽高的境界,我们一定从断恶修善下手,从这儿入门。所以今天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的朋友们,我总是忠告、总是劝导,一定要从《弟子规》下手。这是这麽多年来我冷静的观察,为什麽我们连十善业道都做不到?淨业三福是我们指导原则,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没做到!这四句话是做人的道理,不是佛法,世间法。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佛法,有这个基础你才能够奠定佛法。所以第二条讲,「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法。第二句是以第一句做基础,如果没有孝亲尊师,没有慈心、十善,就没有三皈,也就没有五戒,其他什麽都不要谈了。

由此可知,我们真的没有做到《弟子规》,没有落实《弟子规》,没有落实十善业道,我们学佛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自己以为我受了戒,甚至于出了家,鬼神都瞧不起你,你是冒充的出家人,你不是真的出家人,你不是佛弟子,自以为佛弟子,错了。为了救这个过失,必须要从《弟子规》下手。《弟子规》能够做到,能够百分之百落实,孝亲尊师就做到,然后再学慈心、十善,不难!我们才能够真正做个佛弟子,诸佛讚歎,天龙善神拥护、尊敬你,你不是冒牌的,你说这个多重要。

一定要循序渐进,《法华经》裡头「开示悟入」,天天听佛开示,经典来开示我们。我们从经典裡面悟,把悟到的真正做到,行,变成我们的思想、变成见解,变成我们的生活行持,这才能入境界。按照这个顺序来做,才能证入心体。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坐。我们接着看第八首偈,清凉大师《疏钞》最后的一段。「即体之用,故问之以知。即用之体,故答以性淨。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我们就看到这裡。这一段把问答的义趣给我们说出来。前面问,问的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知」,答,偈子裡面答的是『其性本清淨』,这四句裡头这一句是最重要的,「其性本清淨」。看到好像是所答非所问,所以后面这一段的开示非常重要。

答的意思很深。前面两句是「即体之用,故问之以知」,《钞》裡头说得很好,「即体之用下」,下面就是这段文,「会违」,会是会通,违是相违,会通相违。「谓前问问知,今答性淨,都无知言」,好像没有知这个字,「何以会通,故为此会」,这个会就是会通。让我们初学的人了解这个问跟答是相应的,不是问答不相干。下面举当时一位大德的话,「故水南知识云」,这是一位善知识他说的。「即体之用名知,即用之体为寂」,这个解释就好,我们就明白了。问是从用上问的,作用,你看问「何等是佛境界知」。

我们讚佛,佛是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话是真话,不是假的。我们学佛学这麽多年明瞭,佛有这个智慧,佛不是说只有他有,别人没有;佛说一切众生等有,不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一切众生皆有,不见得平等,等有可了不起,等有是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一切众生平等的有,不是他一个人独有,不是佛专有,我们每个人都有,九法界众生都是等有;换句话说,一切畜生也都有,饿鬼也有,地狱也有。为什麽会有这麽不同的境界?这就是前面讲的,迷悟有浅深。六道都是迷的人,迷裡头也有点小悟,迷的最深的是地狱,比地狱稍微浅一点的是饿鬼,比饿鬼又浅一点的是畜生,比畜生又浅一点的是人道,比人道更浅一点的就天道。迷的愈深愈往下坠落,悟的愈高就愈往上超升,就这麽个道理。

懂得这个道理,使我们想到孔老夫子的一句话,我们就应该知道怎样去学习。孔子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天不睡觉,想来想去」,当然一天一夜想得很多!想来想去都没有真实的利益,最后下的结论「不如学也」。学什麽?学圣人;在我们来讲,学佛、学菩萨,不如学也。学佛就要作佛,学菩萨就要作菩萨,那你是真学,你不是假学。佛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行。智慧在哪裡?在经典裡面;德行在哪裡?在戒律裡面。我们就有学处了。学戒律就是学佛的德行、学佛的生活、学佛的处事待人接物,这真干!

从哪裡干起?佛在经典上讲得清楚,从十善业道做起。你看佛在《十善业道经》最后的结论告诉我们,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乃至于人天法,无一不是以十善业为基础。十善就像大地一样,都是依着地生存的,依着大地建立的,没有十善什麽都没有。不要说佛菩萨没有,人天都没有,没有十善业都到三恶道去了。你就想想看,十善业道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十善业道,就是学作佛的基础。十善业道,我们为什麽做不到?为什麽从前人能做到?这我们要多想想。《弟子规》在中国是家教,我们今天强调《弟子规》,《弟子规》做不到是没有家教。

从前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都有良好的家教。我们这一代生在乱世,历史上真的是大乱之世,古往今来没有遇到过的。所以我们这个家教没有了,从小没有好好的学习。古人讲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很可惜,我们这最重要的教育在战乱裡面忽略了,失掉了。成年之后,染上社会上许许多多不良的习性,现在年岁大了,要改过来,难了。古人有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个本性是讲习性,已经养成的习性要把它改变过来,太难太难了。

江山易改,我们今天看到了,机械化的工程,真的是移山倒海,现在人都能做到。可是习性要把它回归到本性,那不是一桩容易事。你给他讲,他听得懂,他也点头,也很赞成,也很欢喜,做不到!这些话我们听得太多了。为什麽做不到?疏忽童年的教诲,所以现在这麽难。如果他要知道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我相信不需要劝他,他会很认真努力去改过。为什麽?他明瞭现在这个不善的习性,将来要遭受严重的苦报,你说他要不要改?从这个地方让我们就想到,为什麽印光老法师一生那麽样重视因果教育,我这一生提倡因果教育是受印光大师影响的。

一九七七年,到明年就刚好三十年了,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在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讲《愣严经》,讲二个月。图书馆裡面收藏着不少弘化社出版的善书,弘化社就是印光老法师办的,他老人家所收的四众供养,几乎全部拿出来印经,印送这些善书。我喜欢读书,看到这些书我总会翻到书最后的一页,版权页,看看书哪裡印的,什麽地方印的,我看看这个。这一看弘化社的,看到《了凡四训》、《感应篇彙编》、《安士全书》,使我非常惊讶。为什麽惊讶?他印的数量太多了,十几版,二十几版,三十几版,印这麽多,而且每一版差不多都是五万册、十万册,数量这麽大。

再看看弘化社出的经书,没有这麽多数量,多半都是一千册、二千册、三千册。我就很奇怪,为什麽印光大师对这三本书如此大量的流通?而且这三本书不是佛经。《了凡四训》是儒家的,《感应篇》是道教的,《安士全书》前面一半,篇幅佔二分之一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后面三篇,一篇是戒杀的,「万善先资」;一篇是劝人戒淫的,「欲海回狂」;最后一篇是劝人念佛的,「西归直指」。使我想到这个老和尚把道教的东西拿出来这样提倡,《了凡四训》印了这麽多,而且还给它作了二次序文,他为什麽这麽做?现在我们明瞭了,因果教育!现在人不懂因果,什麽坏事都敢做。不知道一转眼果报就现前,果报太可怕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也看到老和尚心量之大,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他不忌讳,大量流通道教的因果报应,大量流通《了凡四训》讲的改造命运,对现代人来说是最契机不过的,也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讲儒、讲佛来不及了,现在就是要用因果。所以我们做老法师再传的弟子,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祖的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祖师的教诲发扬光大。这些年来,不但我们也大量的印这三本书,我印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现在更是想到我们要用科学技术来弘扬。

所以我就想到,大家现在最喜欢的是连续剧,我在中国大陆找到影剧界的朋友给我编连续剧。《了凡四训》二十集,我想在明年初就可以完成,二十集。接着就是《感应篇彙编》三十集,《安士全书》三十集。《安士全书》前面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就不必要了,因为那个跟《感应篇彙编》性质相同,重複的。我就想「万善先资」十集,劝戒杀;「欲海回狂」劝戒淫,十集;后面「西归直指」劝念佛,十集,总共这是八十集。印祖一生用这个来劝导世人,我们现在把它搞成连续剧,范围就更大了。

这个连续剧拍成功之后,有很多朋友告诉我,要用外国文字字幕打在下面,向全世界流通。他说不要配音,配音外国人反而不喜欢,就是把字幕打上去,像现在电影院裡面的方式一样,很受欢迎。这个建议好,所以将来我们有英语的字幕,有法语的、有西班牙语、有阿拉伯语、有俄罗斯语,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使用的六种国际上的文字,我们也都把它配进去。想在电视上播放,在网路上流通,扩大对于这个世界一切众生的因果教育,比什麽都重要。在经典裡头许许多多使我们联想到这个事情。众生真的回头了,向善了,这些善书、经典他才能看得进去,他才能体会到。所以印祖提倡的,说老实话是学佛的最初方便,也是现代社会上迫切希求的,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的不二法门,我们全心全力在做。

所以这个问,问的是知;答,答的是体,这个答得好!换句话说,般若智慧从哪裡来的?从清淨心来的。你看《愣严》上讲「淨极光通达」,淨到极处,光就是智慧,智慧就现前,智慧起作用没有一样不通达的。你问知,我告诉你这是知,你看问跟答相应了。如果是一般人来问,知要从哪裡来?知要从学习,夫子都讲「学而时习之」,一定是这样答覆你。佛不是的,佛是从根本上来答覆你,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本具无量德能,用这个来解答你。你要知道了,你就晓得清淨心的重要。

所以大乘佛法裡面讲菩提心,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真诚就是此地讲的本性,本性本来清淨,本性本来平等,本性本来慈悲,都不是外面学的。我们将这桩大事用十个字写出来,「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真决定不是虚妄。佛经上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本性决定不是虚妄的,因为本性、心体能生能现,整个宇宙都是这个生的,能生能现。它迷了之后,它能变,还是起作用,迷了以后变十法界依正庄严;觉了之后,变没有了,只有现,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没有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真诚!诚的意思就是无念,你看曾国藩给「诚」这个字下的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有念就不诚了,无念才是诚。我想曾国藩先生念书也很多,不能说没有受佛法的影响,他对于诚字解释得这麽好,佛门裡面许多大德都引用他这句话。

清淨、平等、正觉,自受用;慈悲,他受用,这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讲的菩提心。体是真诚,自受用是深心,就是清淨平等觉,他受用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对待一切众生,这是菩萨!众生有过失,众生有罪业,佛菩萨怪不怪众生?不怪。世间圣人,尧舜禹汤,他们看到世间人造罪业、犯过失,他也不怪;不但不怪,反过头来责备自己。你看汤王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是我自己。为什麽说罪在自己?我没有教得好。古时候做帝王,帝王做的事业三个字,君、亲、师,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是领导,你是这个国家人民的领导,你要领导得好;作之亲,亲是父母,人民叫子民,你要好好养他;作之师,你要好好的教他。他还犯罪、他还作恶,是我没教得好,我没有领导得好,罪是在我,不在他。这圣人!

佛菩萨为什麽没有这麽说?佛菩萨要是这样说,他也变成凡人了。为什麽?他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前面念过,佛菩萨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众生作善、作恶,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绝对不会起心动念。你有苦难的时候,这就是感,佛菩萨有应,他一定来帮助你,帮助你什麽?帮助你破迷开悟。为什麽不帮助你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就离苦得乐。苦从哪裡来的?苦从迷来的。乐从哪裡来?乐从悟来的。苦乐是果,迷悟是因,佛在因地上帮助你,果地自然现成,不用说了。
果上不能解决问题,你没得吃,我送吃的东西给你,你没得穿,送穿的东西给你,不能解决你一辈子。所以这种救只能救急,不能救贫,不能救你一辈子。救你一辈子用什麽方法?教你,你有智慧、有能力,你自己可以独立谋生,这是给你一辈子。不一样!佛菩萨救济一切众生不是用物资,是用教诲。我们去向佛菩萨求,求什麽?求教!教才是真正保佑我们,千万不能搞错。佛菩萨的教诲在哪裡?在经典裡面。

早年,我二十六岁的时候,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最后一个单元就是讲「佛经哲学」,他把佛经介绍给我。佛教在哪裡?在经典裡面。我们才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目标,在经典裡面。离开经典哪来的佛教?寺院、庵堂、佛菩萨形相,那是外表,那是形相,实质在经典。而佛法重实质,不重形相,有实质,形相起作用;没有实质,形相就变成迷信。这就是说为什麽它重实质,不重形相,道理在此,我们要清楚。

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国家建的寺院,所以寺这个名称,你要晓得寺是什麽意思?古时候寺是国家办事的机关,称为寺。为什麽称为寺?这个机关是永远设立的,不会被撤销的,代代要相传下去的,这个机关才能称寺。谁管?皇帝管,皇帝管的机关叫寺。你们现在到北京故宫去看看就看到了,你看裡面有九个寺,这就是皇帝下面有九个我们现在讲的一级单位,直属皇帝管辖的。它裡面的长官叫卿,九卿,三公九卿,三公等于是皇帝的顾问,九卿是他底下办事的机构。佛教传到中国来,设立这个机构也称之为寺,归皇帝直接管理。宰相下面的机构称部,在从前是六部,宰相下面一级单位称部。部可以增设,也可以取消,寺不能取消。所以它是政府办事机关。

佛寺办的是什麽?在过去,佛寺主要的业务有二种,因为佛教是从印度来的,经典是梵文的,所以它主要的工作是翻译,译经。所以是国家的译经院,它赋予这个性质。另外,指导学生学习,它是教育机构。所以佛寺是佛教教育的机构,它不是宗教。你把这个统统搞清楚你才明瞭,恍然大悟,佛陀教育。我接触到之后,就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这麽好的教育,这样严肃的大事。我那个时候在台湾一个人,父母、亲戚、朋友什麽都没有,无牵无挂。章嘉大师给我选择这个职业,劝我出家,劝我弘扬佛法,我就接受了。所以,出家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弘法利生当然要学教,我跟李老师十年跟他学教。三个老师,少一个都不行!

我出家那一天就开始讲经,白圣老法师就找我,要我到他的佛学院,十普寺办了个三藏佛学院,要我到那边去教书。只是剃了头,沙弥戒还没受,就到三藏学院去教书,讲经教学的工作就开始了。今年四十七年了,四十七年没有中断,天天在干,愈干愈欢喜。所以现在看《四书》就像吃冰淇淋一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夫子这个境界我完全能体会,我这麽多年干的,真的这个味道全尝到了,法味。法味决定不是世味能够相比的,尝到法味之后你一定会捨弃世味。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会把它捨得乾乾淨淨,没有这个乐,怎麽比也比不上。

所以答性淨,你看意思多深。本性本淨,本性本善,本性本来平等。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是本性裡头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我们迷失了本性,所以这些性德失掉了。真诚失掉了,就变成虚伪,虚情假意;清淨失掉了,就染污;平等失掉了,就傲慢;正觉失掉了,愚痴;慈悲失掉了,自私自利,恰好相反。诸位要晓得,体是一个,用不一样。你真正把这个真相搞清楚之后,你会发现,迷悟不二,真诚跟虚伪不二,清淨跟染污不二,平等跟傲慢不二,正觉跟迷惑不二,慈悲跟自私自利不二,体是一个。觉的作用跟迷的作用恰恰相反,觉的作用是佛菩萨,迷的作用是六道轮迴,造六道业。所以你觉悟叫菩提心,你迷惑的时候叫轮迴心,轮迴就是从这个地方变来的。轮迴之体还是法性,这个不能不知道。

下面他还有个比喻,这都是水南大德讲的,「如即灯之时即是光,即光之时即是灯,灯为体,光为用,无二而二也」。这个比喻不难懂,都是在我们面前。他问的是从用上问,知,知就好像是放光。光从哪裡来的?光从灯发的,灯是体,灯放光这个作用叫做知。所以光之体是灯,灯跟光是二,也是不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样子我们就很清楚明白,众菩萨的问,文殊菩萨的答,没有矛盾。虽然答的一首偈裡面没有知,但是知的意思圆圆满满,一点都没有欠缺。

下面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句话也是水南大德所说的,这句味道深!众妙之门。现在人,我们常常听说求知欲,你想上学,你想读书,为什麽?求知,满足你知的欲望。很可惜你没有遇到文殊菩萨,遇到文殊菩萨就好了,他就告诉你,你想求知他真的能够满足你;你遇不到文殊菩萨,路就走错了。为什麽?你问的那个人,那个人也不知,也不知道这个根源从哪裡来的,他怎麽能教你?遇到文殊菩萨,那个知就是众妙之门了。

佛法的殊胜,确确实实世法裡头无与伦比。譬如现在很多人讲哪个人不想发财?发财你要找谁?找什麽人都没有办法帮助你发财,找到佛,佛教你,就有办法。佛知道财从哪裡来的,不从外头来的,还是从你心性裡面来。你心体裡头就是自性,本来具有无量的财宝,不是从外头来的。所以佛法叫内学,一切要反求诸己,自己有。没有见性,这个东西都不能起作用,都有障碍,不能起作用。不能作用的时候怎麽办?还是有办法,只要跟自性相应,财宝就出来。所以佛讲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看现在世间人哪一个不希望有财富、又聪明智慧、又健康长寿?他不晓得到哪裡求。所求的方法全错了,所以他得来的统统是反效果,苦不堪言!你到佛门是快快乐乐,智慧天天增长,财富也天天增长,众妙之门。世出世间法在一个知,佛就是教这个,教你真正知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决定不是假的。

末后这句话,「若能虚己而会,便契佛境」,这句话很重要,这是勉励我们好好的学习。学习怎麽样?态度要虚心,要谦虚、要恭敬,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要用诚敬心修,要用清淨心修,要用平等心修,要用正觉心、慈悲心来修,没有一样得不到的。世间法刚才说过了,出世间法我们希求的这一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每天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供养是修福,听佛讲经说法是开智慧,这还得了!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要到极乐世界才圆满,这个世间不行,怎麽搞都不圆满。好,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