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菩提心与大乘佛教的建设——佛、菩萨所有法门的施设全是为了建立菩提心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4-19 23:46
标题:
菩提心与大乘佛教的建设——佛、菩萨所有法门的施设全是为了建立菩提心
菩提心与大乘佛教的建设——佛、菩萨所有法门的施设全是为了建立菩提心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代表发言
内容摘要:在众多的修行法门之中,究竟哪种法门对尽虚空一切众生最有益呢?那就是修习菩提心!时时持守菩提心,发利他愿,爱惜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每次修行皆回向一切众生能离苦得乐,这即是大乘佛教之菩萨行。
关键词:菩提心 慈悲心 大乘佛教 利益众生
一、前言――菩提心与大乘佛教的关系 大乘佛教的心要、菁华,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基础,也是慈悲心――菩提心就是觉悟者的慈悲心。大乘佛教行者因为悲心,自己不仅能脱离轮回苦,也不忍其他众生受苦。怀抱着大慈悲祈求开悟,以利益一切众生,即是菩提心,此即为大乘佛教的关怀和终极目的――彻底解除所有众生的痛苦。 当慈悲心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的内心会涌现对众生的责任感。这时,我们便会生起愿力,希望自己愈加精进以服务众生,佛教称此为获得菩提心的愿力。能够达到此境界者,即是菩萨。
菩萨度化众生获得解脱的心,即是大慈悲心。决心把所有的众生从轮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并使他们成佛,这就是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略称,直译作“无上正等正觉心。”简而言之,即是“愿与一切众生共成究竟佛道”的坚固誓愿。 大小乘法的分野虽可从多方面,诸如空性见、慈悲、福德、善巧等等教义来区别。然而,其间最根本的差异,正是以菩提心的有无来加以分别。因此,对于一个初发心的大乘行者而言,最重要的核心功课就是要在日常的修行生活中,努力地发起并增长自己的菩提心。所以,在众多的修行法门之中,究竟什么对尽虚空一切众生最有益呢?那就是修习菩提心!时时持守菩提心,发利他愿,爱惜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 在基本佛法的正见确立后,开发其大乘心志,实为修行第一要务。因此,在修行之始,必须坚定自己的内心:修行是为了六道众生以及每一个处于中阴的众生而证得菩提心。每次修行皆如此回向一切众生,这样的修行即是大乘佛教之菩萨行、菩萨道。
二、菩提心建构所有法门 修行必须以大悲心和利他心为基础而生起菩提心,也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从痛苦中解脱而立志成佛之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教通往证悟道之门,如何能拥有菩提心,根基就在大悲心。对大乘行者而言,菩提心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示。
菩提心是佛陀所说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要、菁华。诸如积集福德智慧资粮、净除业障等所有法门,都是令这个如意宝――菩提心――在内心萌芽的方便而已。当自心菩提心一旦生起,无论修持那一个法门,都能带领行者成就圆满佛果;如果失却菩提心,修持任何法门也不能达致圆满佛果。 世尊所教授的所有法门,皆是令我们心生菩提心之善巧方便。任何“见”和“修”之教授如果缺乏菩提心,就算行持是何等的深奥,对于成就圆满佛果来说,也是毫无效用。 此外,还有慈悲心的修持。无论修持任何法门,包括了数百种不同的真言和各种禅修法门,但其中若是少了慈悲心,即没有任何法门能引导我们成佛,甚至会成为轮回或堕入恶趣的因。 菩提心、悲心、慈心的成就,能彻底转化众生的心。舍自己而只珍爱他人就是菩提心发挥极致的表现。如果能以菩提心的动机、慈悲心、饶益有情之心念来发表一场演说,每一字、每一句都会产生大善业,大乐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演说是以希望一切有情获得安乐为发心。如果能以对一切有情的慈悲心为发心来修持禅修、念佛、拜忏等所有行门,这些法门将会成为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能积聚广大的功德,净除心相续中累劫的障碍和恶业。 在所有的修法中,菩提心最为珍贵。在所有的快乐中,拥有菩提心的喜悦最大。菩提心是整个修行之路的泉源和根本。若师长教导你这最高教示的发心,其实他已将你置于大乘道上,所以较开示其他法门的师长更有恩德。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4-19 23:46
菩提心教法的开展
1、积聚福德、智慧资粮 令菩提心坚固之方法,就是积累福德、智慧的资粮。
龙树菩萨云:“愿一切众生都能圆满二种资粮,得到二种最殊胜的果报。”众生在未成佛之前,都必须累积二种资粮:福德和智慧。大悲心是福德资粮,可证得色身(色身、报身),智慧资粮可证得法身。 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大乘分福德(方便)与智慧二法门,所以二者是不可分而且需要双修。佛弟子要修习智慧资粮,就要认识空性道理;想学福德资粮,就要见缘起、见因果,了解何谓“应修”及“应断。”
2、培养慈心、悲心能量 修行者最大的财富就是慈悲,这是富于财宝的修行。培养慈悲心就是要了解众生都是相同的,拥有相同的苦痛。我们应尊敬受苦的人,并了解你与众生不可分割,也不优于一切众生。 在修习菩提心之前,必须先修平等心和大慈悲心。亦即观一切众生平等,不管是喜欢或讨厌的人,都不要生起贪爱或厌恶的分别心。经过这样的观修,会觉得与所有众生都很亲近,有如朋友般关爱他们,因而能生起慈悲心。
接着可以修二种发展菩提心的方法:
一、是自他相换法:思惟所有众生都和自己一样希求快乐,不喜受苦,所以我没有任何理由特别爱惜自己,而不爱惜别人。既然自己深知轮回之苦犹如身处火中而希求解脱,所以同样也无法忍受其他众生受轮回之苦,而想救拔他们解脱轮回,这是菩提心的根本。
二、是七支因果观修法:首先观一切众生都如同我们的母亲,忆念他们的恩惠,生起大慈、大悲心,进而发起一份殊胜的利他心,坚定地以引导一切众生得到安乐,尤其是证得无上正觉的究竟乐为自己的责任,亦即生起为了利他而欲证佛果的菩提心。 菩萨于一切众生生大慈悲,并作是思惟:“我今以此如实三昧法门如实知,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是故《佛说决定总持经》云:“菩萨摩诃萨如是如实知众生心:于未得解脱众生不生嗔心,得解脱众生不生喜心,唯于未得解脱众生生大悲心,得解脱众生生大慈心。” 菩提心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福祉,企望成就完全证悟的利他心态。菩萨行是大乘佛教的本质,是慈悲精神之具体展现。
四、结语――共创自利、利他的世界
《大宝积经》云:“发心菩提者,谁不随而学,坚住于正法,得如是功德。是故求道者,常应勤求法,以法求自利,增益于菩提。”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菩萨知恩、报恩,成就智慧,破坏无明,庄严菩提。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修行智慧,以知法界故受身安乐,是名自利;能发众生世间之事及出世事,是名利他。能坏烦恼、智慧二障,是名大果。” 菩提心的修习重点,乃是以彻底利他之观想,来转化自身的无明。因此能根本地减低修行者的我、法二执,趋向中道实相的法界体性,从而使行者能快速地证入圆满佛慧--即胜义菩提心。这种不共于声闻、缘觉行果的“独菩萨法”,正是一种最典型且重要的大乘修持法门!
大乘佛教立足于菩提心,修学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内核,而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
在日常生活中修持菩提心,是修学佛法最好的方式。佛法是为了要解决我们的问题,让我们远离苦及苦因,并造乐因;如果内心不守护菩提心,所做所为就不可能变成佛法,心中就没有归依处。菩提心能转化众生的生活,以菩提心、慈悲心、利益他人之心所做的每一项行为,都会成为一切有情的安乐因。修行道上若遇任何困难、障碍,只要思惟修习菩提心,任何障病就都不能为难。就算生活忙碌,没有时间修行其他法门,但只要把全部心力放在菩提心的修持上,无论遭遇多少障碍、困难,从菩提心就可以生起无穷的利益,带来现世及来世的安乐,是成就利他事业、引导一切众生成就圆满佛果最殊胜的因。
要让的生活过得有意义、有利益,就以菩提心──最究竟的善心──来过生活。在一天之中,努力用菩提心来做每件事。即使无法修持菩提心,也要尽量怀着一颗善良、慷慨的心去过生活。究竟的善心是为了服务一切众生而希求佛果的心。如果有了菩提心,我们便能很自然地持守了戒律,而且保护了自己,也增长了慈悲心。祖师大德曾经说,菩提心就像树的主干,有了菩提心才能生出枝叶花果。菩提心是菩萨行六度的主要原动力,也是得到智慧和方便的基础。并且是菩提心使人尊贵,而不是人使得菩提心尊贵。因此菩萨都以珍贵的菩提心当做主要的修行法门。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一个不了解菩提心的人,虽自认为是大乘人,行大乘法、修大乘行,那也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见解罢了。今日的佛教处处提倡菩萨道、建设人间净土等等宗旨,因此菩提心、菩萨行的根本正见也就更显得重要了。如果不了解菩提心的正确意涵,当然就不能引发正确的大乘因行。既不能引发大乘的因行,而却希求大乘的果觉,岂非缘木求鱼?经云:“勤苦修行,非涅盘因”,正是此类! 菩萨的修行是从不平等的凡夫心摆脱出来,发起菩提心之后,即能认识到一切法的平等性、认识到一切众生的平等性,故能对一切众生生起真实的平等心,无好恶亲疏的分别。菩萨的慈悲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云: “念诸众生如念子想者,起二种心:一佛陀视诸众生犹如独子,视诸众生为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种大乘平等慈悲的思想,遍及切众生,都能平等无别地看待。
净化世间,从心开始。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从菩提心净化自我做起,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以菩提心、慈悲心去圆满生活的一切,弘扬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行相的菩提心,是宣导大乘佛教的根本之道。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