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金刚经》精义 [打印本页]

作者: 少爷    时间: 2009-4-11 20:36     标题: 《金刚经》精义


《金刚经》精义
作者:惟贤长老

             ——2006年7月10日讲于重庆慈云寺——

    《金刚经》为《大般若经》的精华,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但是已经涵括修行要旨,体现了真空妙有的佛法中道思想。现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金刚经》的宗趣

    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离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那就是性空无我。修一切善就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无量心、四摄六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缘起修善业,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行。

    (一)离一切相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际,夜晚见明星朗现虚空,不由得叹说:“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众生受妄想执着的缠缚而体证不到。妄想就是第六意识的妄想,指因种种分别而生起的种种颠倒;执着就是第七末那识,包括人我执、法我执,由人我执就生烦恼障,由法我执生所知障。必须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刚宝剑,才能斩断妄想执着。

    金刚的特性有三个字:第一、坚,金刚是很坚固的,不坏不灭;第二、利,就是很锋利;第三、明,金刚是透明体。所以金刚具足坚固、锋利、透明的特性。坚固就能不坏不灭,就代表实相般若;利就代表正智、正确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观照般若,指能够观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说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刚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够斩断妄想执着,那就是智慧。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由文字了解以后至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就可以离一切相。

    《金刚经》讲的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就是执着有个我,我能够度众生,执着个我体。人相,这个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种种差别,那个人是我所度的,执着差别。众生相,众生就很多,有能度的我,有所度的众生,属能所执,能度的执着,所度的执着。寿者相,就是以上“我、人、众生”都是真实不虚、相续不断的,有个实体,也包括执着长远的寿命,执着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执,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远都不坏。非法相,一切法现在存在,消灭了就没有了,还有人、一切物质都是这样。法相就是常见论,非法相就是断灭论。所以金刚般若就可以消除众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诸法的法相、非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从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到四摄六度。六度中特别以施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舍众生,不离众生,所以《金刚经》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以上就是关于《金刚经》的宗趣。

    二、般若就在生活中显示

    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具体就体现在第一段里,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就体现了六度的修行。

    经文:“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著衣持钵。穿起衣,拿起钵,形象很好,端庄肃静安祥的形象,表示持戒精严。这代表持戒度。

    第二、城中乞食。众生以饮食供养佛,而佛以法味布施众生,这就代表第一度,布施度。彼以财施,我以法施,广行布施,使众生都能够有见佛闻法,广种福田的机会。这就是修布施度。

    第三、次第乞已。比丘乞食是一家一家依次序来,不分别贫富贵贱,不分别是得到半钵还是满钵,也不分别食物的好坏。这种不分别、平等对待一切的心就是广大忍辱的心,这就修忍辱度。

    第四、饭食乞,收衣钵。说明穿衣吃饭,收饭具,不假手于人,亲自动手。这代表精进度。

    第五、洗足已,敷座而坐。脚洗了,再把坐具安好,坐下来。这代表守静,修禅定。禅定就是消灭妄想,消灭内心的散乱,达到内心的平静。这代表禅定度。

    第六、以上几项能够做到圆满,而且很自然,不着相,就是般若度。

    我们来看一看,般若由世尊来显示,就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间就可以显示般若的妙趣和般若的生活。不是说离开生活,离开行住坐卧,另外去找个般若。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是道。”所以说般若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如何发心?

    经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就要发这个心,这是什么心呢?菩提心!具有对象广、空间宽、时间长、目标高的特点。对象广就包括胎卵湿化,欲界、色界、无色界。空间宽就包括整个众生世界、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时间长,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目标高,使众生都能得到解脱,都能证得无余涅盘,这就是最高的目的。无余涅盘就是阿罗汉没有余报可受,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不受后有,为无余涅盘。

    四、如何修行?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提出的以布施为首要的六度行,这六度中特别发挥出来是第二忍辱行,另外还有无诤行,这三种行都是《金刚经》上很突出的。

    (一)布施行,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六度中特别提出布施行,布施就可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敌,或者坏人、他人,对我批评、刺伤,我就以德报怨,心胸广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别人,要化冤为亲,冤亲平等,不能冤冤相报,纠缠不休,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受苦忍。这个苦就是环境造成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等。在灾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随缘生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第三、谛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盘的境界、不生不灭的境界。只要你能够修,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要坚定不疑惑。

    (三)无诤行。什么叫无诤行?《金刚经》上讲“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这是在赞扬“无诤行”。实际上有分别心就有诤,有诤就有分别、有矛盾,就要斗争,引起混乱,各种混乱因此而来,人与人之间的混乱、家庭混乱、社会混乱、世界混乱,都引起来了,全是因为不能够无诤。所以特别提到“无诤三昧”,是“人中最为第一”,它是百千三昧中的第一三昧。

    五、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应如何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住就代表由空慧达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提到:《金刚经》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无念为宗,无念,内心不要有妄念;以无相为体,对外境不要执着;以无住为本,不管内外,内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缠、执着。

“无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之心,就是菩萨的悲智行愿。

    《六祖坛经》中讲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这里讲了两种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处,心要无憎无爱,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无住的精神,叫无相,也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指在行动上,行住坐卧,纯一正直,无私无杂。要保持纯一,保持正直,没有私心,没有杂念,如如不动,在一切行动中保持不动的佛性,动中有静,就可安坐道场,真成净土,这样你存在的地方,走过的地方,以这个精神对待,无不是净土,无不是道场。所以这个“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是解释“无住生心”的。

    (二)如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就是修布施而不执着布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执着,三轮体空。乃至于修忍辱而不执着忍辱,修般若而不执着般若,修禅定而不执着禅定,修精进而不执着精进。修一切善法,都要达到三轮体空,才可铲除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这样才能降伏其心。

这是《金刚经》中典型的三段论式,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深合辩证法。下面列举十四种:

    1、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2、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3、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5、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导思想。);

    6、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1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1、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2、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13、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4、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十四种论式就代表般若,为般若的论式。

    “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从否定意识语言的执着,而契合中道妙义的真理。

    “说”就代表立,言语假立,为有;“非”就是不要执着这个,代表空,要空相、空执着;“是名”代表中道,你能够从假名中了解空的道理,了解一切法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中道。《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中道思想。

在天台宗发挥成空、假、中的“一心三观”,即观空、观假、观中。修“空”得一切智;修“假”得道种智;修“中”就得一切种智。由空可以证般若,由假可以得解脱,由中可以证法身。

    六、由大行趣大果

    何谓大行?就是菩萨的六度行,四摄六度。虽然《金刚经》讲空,但它不是断灭空。修一分善就证一分果,积累一分功德就有一分功德的果,这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功德是不落虚空的。修一切善法,具“空除执着、空除烦恼、空除妄情”之真空,因果相应,必有“妙有”之功德。

    大果是什么呢?就是无住涅盘,这是佛菩萨的果。无住,以大智故不住于生死,以大悲故不住于涅盘,而度众生。不管佛还是菩萨,都是住的无住涅盘,叫住大涅盘,也可以证得大菩提。

    《金刚经》中有一段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遣相去执,不着相,这样来修一切善法,即能得大涅盘,证大菩提。

大涅盘就是大解脱,离开生死就是大解脱,虽然离开生死证大解脱,但不舍众生,所以叫无住涅盘。同时也可以证大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就是般若的果,般若就是证菩提的因,般若里边包括六度,在六度中,般若是指导思想。

    所以能够从真空妙有之中,了解真空而不执着一切相,了解妙有生大悲心,不舍一切众生,就可以证得大涅盘、大菩提。大涅盘是已经解脱生死,虽然已经解脱生死而不舍众生;大菩提是最高的智慧的结果。这样就可证得如来法身,为菩提之果,包括三身、四智。三身指法、报、化三身;四智指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1 15:43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