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昌臻法师文集 (第三集)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3-26 13:00     标题: 昌臻法师文集 (第三集)

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

在乐至报国寺第六期净宗培训班的开示

释昌臻




        佛昌臻这一次回寺以后,早就想给大家谈一谈,可是因为病的原因,到今天才给大家见面谈这个问题。我今天想谈的,就是《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讲两个大的问题:


一、易行。讲五点:



        第一点,念佛,三岁小孩,一教他都可以念。近现代天台宗的高僧倓虚大师本来是讲“教宗”的,后来他在香港办了一个“华南学习苑”,专门提倡念佛,他流传下来两本书,一个叫《影尘回忆录》,一个叫《念佛论》,在坐的同修可能都看过。他总结自己一生,自行化他的经验,说:净土法门比起参禅,比起学密宗,比起修止观容易得多,只要你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不怀疑,第二个不夹杂,第三个不间断,准能往生。

        第二点,净土法门,不拘形式,不重仪轨,修行不难,很方便。黄念祖老居士是邮电大学的教授,他是密净双修,也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他说,四十年来,密宗成就的人只六个。所以他后来就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他还这样说,净土法门不仅上班可以修,上火线都可以修。这一点,净土宗跟禅宗很相近。《六祖坛经》上就这样说:抡刀上阵,也可以参禅。那就是说,上火线也可以参禅。因它不讲形式,不讲仪轨嘛,所以极为方便。

        第三点,净土法门下手易,成功高。说它下手易,因为它可以用妄心念佛,参禅就不行,参禅要离心意识参,这就很不好掌握。还有,修净土不必求开悟(当然能开悟更好,能开悟当然上品往生),可以带业往生,罪业可以带起走。所以,五逆十恶的人,临终产生大的恐怖时,认真地忏悔,至诚地念佛,十念也可以往生。只要往生了,便永远不退转。黄念祖居士举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好象学生考大学一样,有些大学分数线很高,500分、600分才能上线,而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所大学,是放宽尺度,降低标准,150分就录取了。这话不是随便讲的,他是根据带业可以往生,十念必生,这都是弥陀的大愿啦!还有,只要一录取了,永远不会开除你,你学习再差,人家读四年,你读八年总要毕业。这个话也不是随便讲的,因为一旦往生,永不退转。往生是莲花化生,不是我们这个血肉之躯,当然一生就成就了。

        第四点,净土法门,可以一生了脱生死。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让众生了生脱死,出离轮回。不过,其他法门,你是上根利器,当然一生可以了脱;中、下根器的人,都要历劫修行,才能够出离生死轮回,往往一投胎受生就迷惑了,还不要说我们这些凡夫。莲池大师在《往生集》里边,很感慨地说,他观察历来的士大夫(就是做大官的,才学非常过人的),往往前世都是出家人,但是一入胎后,十个人里头有九个人都迷了,没有迷的只有一个。他举了苏东坡的前世是戒禅师,曾鲁公也是一位做大官的,前世是青禅师,为啥子这些人根器那么好都迷了呢?原因就是五浊恶世退缘太多。这说明了在娑婆世界了生死很难,也说明了修其他法门要一生了生死很难。

        第五点,净土法门是末法时期最契机的法门。佛陀早就指出:正法时期,戒律成就,那个时期的人根性不同,只要持戒,就可以成就。所谓成就,当然是了生死、出轮回、证果位。像法时期,禅定成就。中国的唐代,就处于像法时期,所以禅宗的祖师大德出了不少。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进入末法时期了,《大宝积经》上告诉我们:末法亿亿人修行(上亿的人修行),罕一得道(少有一个人能够证果位,修行的人多,证果的人少),唯依净土得度生死(只有依靠净土才能够了生脱死)。原因在于我们这些人生到末法时期,一般地说,善根浅,福报薄,退缘多,所以,你要想修行,很难成就。当代高僧道源法师,在讲《弥陀经》时,他这样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这两句话,说得非常之重要,也非常之肯定。这些大德不是随便讲话。说明了末法众生离开了念佛,要了生死不可能,离开了念佛法门,你要度众生,也不可能。这是非常肯定的结论。

上面谈这些,说明了净土是易行的法门。



二、净土又是难信的法门。

下面我想简单地谈三点:


        第一点,说它难信,大阿罗汉都信不过,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当年佛陀讲《阿弥陀经》的时候,莫得人提问。为什么?理解不到呀!所以,《阿弥陀经》是一部很特殊的经典,叫“无问自说”。大家看佛经,没有哪一部经不是弟子提问,佛作解答的,唯独《阿弥陀经》没有人提问,是佛喊到舍利弗,叫他的名字。但实际上所提的问题,是佛提出来的,佛解答了。譬如,佛提出“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这是佛提的问题,不是舍利弗提的,然后佛解答:“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是佛解答,自问自答。这个在佛经典中,其他经是找不到的。这就说明了大阿罗汉都还理解不到。所以,《佛说阿弥陀经》这个法会上,当机的(所谓当机,就是听众里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的对象)出家众是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代表;菩萨众是以表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为代表。这个说明什么?没有大智慧,不能接受净土法门,难就难在这里,没有大智慧,无法接受净土法门。这是想说明的第一点。

        第二点,明末的澫益大师(明末的四大高僧之一,也是最后一位,直到清代顺治初年才圆寂的),他年轻的时候参禅,很有悟性,著作很多,他认为净土法门是中下根性的人修的;到了二十八岁那一年,他害一场大病,自己才深深地忏悔,深深地感受到虽然很解悟,但是在生死关头用不上,不得力,这一下他才放弃禅宗,专修专弘净土,严持戒律,后来成为净土宗的一代祖师。

        近现代的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山东济南人),医学很好,被称为儒医。在山东很有名,他后来学佛了,先参禅,参禅花了将近八年时间,但是他觉得自己没得收获,他又改学密法,也学了七、八年的时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他跑到青海、西藏,皈依了十几位活佛。但是,修了以后,他还是觉得很不踏实,最后,他才皈依印光大师。皈依过后,不久,到了台湾。他本来不是做官的,他是跟孔德诚去的(孔德诚是孔子的后人)。**政府给他安了一个奉伺官,这实际上是一个空架子,一个名义,他那个机构也是很穷的,他就聘请李炳南居士给他当秘书。临解放时,人家无论如何要孔德诚到台湾,当然他也没有办法,他就把李炳南居士拉到一路。李一家在济南,家属都没去,他一个人到那里。当然很苦呀,生活也很苦呀!他就专修净土,后来专弘净土,台湾的净土宗得力于他的弘扬。我们知道净空法师都追随他。在净土方面,他是有大成就的人,他一直讲经,一直讲到97岁都还在讲,当然是上品往生。他晚年以他自己的经验劝告学佛的人,告诉大家说:如果你修净土法门都修不好,我可以断言你修其他的法门不可能成就;又说,如果我打妄语,我愿意堕地狱。这说明了这些大德苦口婆心呀,他晓得我们这些凡夫信不下去呀,把他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希望大家不要走转路。

        昌臻也有一段走转路的沉痛教训,我想谈出来,希望同修们引以为鉴。我由于家庭的影响,接触佛法,也相信佛法。最早就有一位大德,他曾劝我,“末法时候要想学佛只有修净土”,他拿了很多净土的书送给我。我当时一听,非常反感,心想净土法门有啥子修头?那是认不到字的那些老太婆莫得办法了才修那个。我很不以为然,虽口头上没敢这样讲,但思想上非常抵触。所以,他说的一番话,我根本没听,他送的书,我连看都没看。我也搞不清楚净土讲的什么,思想上非常反感。自己好高骛远,认为自己有点文化,看了一些佛经,我就想参禅,当时皈依的是上圣下钦老和尚。他是成都大慈寺的方丈,是禅门一代宗师,清末在扬州高旻寺就挂了破参牌,那时候就开悟了,经过证明以后挂牌(挂牌,一个是让大家学习有一个榜样),这很不容易。当时四川是几千人的大丛林,年轻僧人里头只有两位,一位就是他老人家,另一位是无穷和尚(后来当过宝光寺的方丈)。我们有这个缘法,他又跟我们的前辈有关系,所以,他对我们这些晚辈很爱护,他也教了我很多。但是,道理虽然懂得,就是下不了手,这个很难呀!要离心意识来参。这样搞了几年,可以说连门都没摸到。当然,记了些名相。这下我自己才承认,自己不是上根,在事实面前,自己才晓得自己是狂妄自大。

        可下一步又走错了。当时又有一个想法,想学密法,想到密法可以得到上师的加持,有个靠山;另外又想到密法可以发神通,想学点神通。当然这种动机都是非常错误的。当时,也有这个机缘,皈依了上普下钦上师,他老人家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早年参禅就开悟了,后来学密法,得到了宁玛派、噶举派的传承,那是很了不起的。他也给我传了几着法,这一修,才晓得并不容易;当然,我是得到他老人家很大加持的,帮我消灾免难,这个得到了;但是,学法方面就没有学到东西。这一晃,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来,自己才逐步地醒悟,才认识到自己不是大根器,承认自己学那些东西不行,这才读净土的经典,读印光大师的“文钞”,我觉得找到门路了。我谈这一段自己走的转路,希望同修们引以为鉴戒。

        第三点,净土法门难信,举不甚举,这里谈几个。我出家十年来,接触到的同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几种怀疑。一种,好多知识分子,乃至高级知识分子都怀疑,他们说莲池大师说:“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这跟佛提出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是有矛盾吗?这个问题应咋个理解?首先要把解门跟行门搞清楚,佛法是解跟行都并重,但是有区别,又有侧重,莲池大师讲“一门深入”,这是讲的行门,指导修行必须一门;“深入经藏”,是讲的解门。行门与解门各有侧重,不能抓到那个话来反对这个,那是错误的 。还有一层,“深入经藏”这四个字,不能理解成博览群经,“深入经藏”是深解义趣,也就是经常念“开经偈”里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也就是悟入佛的知见,不然,为什么“深入经藏”能够“智慧如海”呢!解了如来真实义,才会有智慧嘛!这智慧是本有的。所以,这跟博览群书研究佛学是两码事,那个叫世智辩聪,你把佛经读得再多,写的论文再漂亮,头头是道,引经据典,莫得用处。佛法要解行并重,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你说得天花乱坠莫得用,了不了生死,出不了轮回,学佛的目的是这个,这跟攻读博士、写论文是两码事。还有一层道理,佛法跟世间的学问完全不同,世间的学问,学理工的不懂文史哲;佛法叫做心地法门,千经万论,横说竖说,深说浅说都说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让众生明心见性。净土经典提出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跟其他宗派讲的原理莫得区别,是一致的,都是讲解这个问题,就是要让我们明悟自心,彻见本性。所以古大德这样讲: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世间学问就不可能。莲池大师提出“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未必莲池大师还未深入经藏,还没有智慧如海吗?这个道理,大家认真地想一下!知识分子往往容易犯这个毛病。印光大师的弟子,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留学生,他们请他谈一点很玄妙的哲理,印光大师说,那个了不到生死,“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换题目就是改变法门。这些人都深信不疑。

        还有一些同修怀疑这一句佛号太简单了,怕不保险,所以自己诵这样经、那样咒,甚至有些还要兼修其他法门,认为多加些东西,才能增强保险系数。这个看法是错误的,那叫杂修。杂修,要想今生成就,绝不可能,必须一门深入。这个问题,我想不详细去阐发了,我们印有《念佛现世十种功德利益》那篇文章,其最后我引了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头的一篇《念佛不专一》,上面说得很清楚了。我们好多同修都犯这个毛病,表面上是在修净土,其实,遇到啥子zai 难来了,他不念佛号,要念《大悲咒》才消得到zai 难;超度亡魂了,要去放焰口,念佛不顶事;忏悔罪业了,要拜梁皇忏,认为念佛不顶事。这个,他都举了很多,这个都叫念佛不专一,实际上也就是并未懂得净土法门的原理。我们要承认我们是凡夫,连大阿罗汉都不懂,我们懂啦?

        还有一些同修怀疑,说这个法门好是好,要求做到一心不乱,但我们这些人一天到晚都很乱的,往生怕没有希望?!这个怀疑,也是不必要的。妙莲长老是当代的净宗大德,他是很有成就的人,他说:“至诚恳切”就是“一心”,你至诚恳切地念佛,做到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了,到了临命终时,肯定佛来接引,这个就叫带业往生。并不要求你做到一心不乱,能做到一心不乱当然好,做不到也没关系,但是必须按按照这个做─至诚恳切,这是念佛的秘诀。所以我们在危险关头,紧急关头,你念几声都有感应,因为那个时候至诚恳切。五逆十恶的人,他看到地狱相现了(平常认为这个是骗人的嘛,哪有什么地狱!那个时候亲自看到了,梦中看到了)那阵吓慌了,那个时候念佛至诚恳切到了极点,一下就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并不难。当然必须持戒,这也是妙莲长老讲的。我们出家师父(比丘、比丘尼),我们不要说“具足戒”,最少“沙弥十戒”必须守好,守不好“沙弥十戒”,决定堕落,绝对堕落。“沙弥十戒”就是四条根本戒嘛,淫、杀、盗、妄,另外加上不著香花、不过午餐食,不坐卧高广大床,这个是解决我们对物质欲望的要求。我们既然想了生死出轮回,你还去贪着五欲,贪着物质享受,那就成问题了。所以,要乐道安贫。什么是道?持戒修行就是道。你精神生活充实才能安贫,精神生活空虚,当然只有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那是生烦恼,造罪业,不但往生不了,恐怕下一世人身都保不到。我们在家的居士同修必须守好“五戒”,守不好五戒,下一次人身都保不到,你还能往生吗!但是,光守五戒还不行,五戒守好了,你也只能是人天道的善人,你下一世在人天道亨福报;守好“居士菩萨戒”也不行,还出不到轮回,必须守“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佛陀为了在家弟子制定的出家人的戒,也是考虑了在家人不可能按出家人那样天天守这个戒,佛法是非常近人情的。一个月只有六天,守六斋日,这个并不难作到。佛经上说明了把这个守好了,你修净土法门,可以中品中生,还不是下品。在这里我奉劝在座的居士同修,一定要守好这两个戒,守好“五戒”保人身,守好“八关斋戒”,是往生的保证。

        还有人怀疑,说念佛人死了以后,是不是往生这个问题说不清楚,还是个怀疑,这个说法毫无根据,我们看祖师大德咋个说的,彻悟禅师(净土宗的祖师)他这样说,临终的瑞相,就是往生的验证,那是客观标准,不是凭哪个说。妙莲长老说得更具体,“死了有瑞相,一定生西”。他这一篇开示在《往生有份》第二集上,他谈得很清楚。这种种瑞相,并不是好难,譬如说,死了过后象睡着了一样,面部的颜色很好,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肢体柔软,这都是瑞相,只要这样,这都是往生了。这里我不详细解释,请看我那一篇《临终念佛往生》,我引证妙莲长老那篇开示,这可消除我们的怀疑。

        往生净土是最容易,了生死最容易。当然,如果下品往生,只能说到那里去修行,就是说只要录取了,不会开除你,成绩再差吗,多读一些时间,多留几级,还是要毕业嘛!

        总起来说,上面对于“净土易行难信”这个问题,只能说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大家不幸生到末法时代,但是,也很幸运地能闻到末法众生对症良药这个法门。昌臻自己也是很辜负佛恩,辜负师恩,走了很多的转路,才算是把信心坚定了。自己也在佛前发愿,也在师父面前发愿:有生之年,一定专修专弘净土法门,决不动摇,决不改变。最后,我引用圆瑛法师三句话:“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跟在座的同修们共同勉励!




        谢谢各位!

(刘咸光根据录音记录 2002年5月1日于乐至报国寺)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3-26 13:03     标题: 做人的基础 学佛的捷径

做人的基础 学佛的捷径

释昌臻 2003年4月



        佛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是乘愿再来的中国近代少见的高僧。他一生自行化他,开示做人和学佛的总纲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立人道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为学佛修行的捷径。

1936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国难当头,人心惶恐,社会不安。佛教界在上海举行护国息灾法会,参加者达数千人。敦请正在闭关的印光大师莅会主法,念佛七天。第八天,应信众请求,为授皈依并做开示。在法会所作几篇开示,都是阐述做人和学佛的要道,概括有如下三要点:


一、 阐明因果规律的重要性



        这几篇开示,反复阐述因果的原理,引证因果的事例,揭露谬说的由来及其危害,目的在树立人们对世出世间因果规律的正确认识。

        当年,佛陀快入涅槃时,向大弟子们说:“你们如果对苦、集、灭、道四谛 [①]法有什么疑问,可立即提问,不应有怀疑而不求解决。” 佛陀这样连说三遍,没有人提问。什么原因?因为他们没有怀疑。那时,阿(音:漏)楼驮尊者用他心智观察他们的内心后,向佛陀说:“世尊,月亮可能变热,太阳可能变冷,佛说的四谛法,永不会变。” [②] 四谛法就是阐述世出世间因果关系的真理。佛陀当快入涅槃时,问诸大弟子对此有无怀疑,足见其在佛法中的重要性。他们都是具足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大阿罗汉,所以深信因果律是永恒真理,丝毫没有怀疑。

        印光大师说:“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 [③]这说明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超出因果之外。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④] 诸佛成正觉,是种熄灭烦恼惑业、出离生死轮回的因,结的是涅槃寂灭的果,是修因证果。众生堕三途,是种贪嗔痴的因,结三恶道的果,也是自种因,自受果。所以皆不出因果之外。

        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 [⑤]可见,三藏十二部讲的都是因果,离开因果就没有佛法。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 [⑥]这里明确提出,连罗汉以上,具足神通的圣人,都逃不脱因果,我们凡夫还能逃脱吗?!

        但是,今天仍然有许多人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甚至有些僧人、居士也轻视因果。认为因果是佛法中低层次的、带迷信色彩的说教。虚云大师在《参禅要旨》中早就提出,“深信因果”是学佛的先决条件。学佛的人若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真令人为佛教前途担忧!

        必须指出,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相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因此,印祖的这些开示,今天来看,实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重视奠立做人基础



        佛法以人为本位,学佛先学做人。印祖提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立人道基础。”这就是传统道德的精华,也是做人的重要基础。

        做人从家庭开始,从起心动念下手,从日常生活做起。“敦伦尽分”,“敦”是尊重、和睦的意思。“伦”是伦常、伦理道德。“尽分”,就是各尽其应尽的本份、义务。如父慈、子孝等。做人从起心动念处下手,必须“闲邪存诚”。“闲”,防范、制止。“邪”,邪恶,包括种种妄想。如三毒、五欲等。“存”,存养、保持。“诚”,诚意、正念。闲邪存诚,就是熄灭妄想,保持正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做人的准则、是佛法的纲领。“诸恶莫作”,从严守五戒做起。今天社会上的坏人、犯罪分子,都是犯了五戒。杀人是犯杀戒;抢劫、贪污是犯盗戒;乱搞男女关系、嫖娼是犯邪淫戒;诽谤、诈骗是犯妄语戒;酒后肇事、吸毒、贩毒是犯酒戒。不守五戒的人,现世要受舆论批评、国法制裁;死后必堕三途,难保人身。能守五戒,现生就得到护戒善神的保护。守好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善神暗中保护;守好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戒善神保护,还有什么zai 难不能消除呢?只要能守好五戒,“众善奉行”就不难做到。众善奉行以十善为准:

        1、不杀生而护生、放生;
        2、不偷盗而行布施;
        3、不邪淫而修梵行(净行);
        4、不妄语而说诚实话;
        5、不恶口而说柔和语;
        6、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7、不绮语而说朴实、正直语;
        8、不贪而修不净观;
        9、不嗔而修慈悲观;
        10、不痴而修因缘观。

    能够认真守好五戒,积极奉行十善,奠定了做人的基础,就是实践人天乘修行的纲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所以不要把这四句话看简单了,这是修出世法的起点,修菩萨行的基础。

三、 指出学佛修行的捷径



        本来佛所说的一切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尤其末法众生,善根浅、福报薄、业障重、退缘多。纵能修行,不易证果。《大宝积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少)一得道(证果)。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选择法门必须契时、契机。如果自己不是上根利器,就应当契时:1、正法时期以戒律成就;2、像法时期以禅定成就;3、末法时期以净土成就。当代高僧道源法师说得好:“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⑦]圆瑛法师为禅门宗匠,早年宣讲《楞严》,被称为“楞严独步”。中年梦佛嘱弘扬净土,他在《弥陀要解讲义》中说:“故余归心净土,自号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当代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说:“我曾从北平真空禅师学参究法,与济南净居寺方丈客观公同参八年。后至重庆,复学密法于贡噶活佛、诺那活佛,如法持咒亦有八年。愧皆无成。确信印光祖师(后皈依印祖)之提示,依旧专修念佛一法。” [⑧]他九十七岁尚在弘法,晚年常说:“诸位修净土不成功,则可断言修其他法门皆不能成就。若离此法门你们能成就,我即为大妄语,即入地狱!” [⑨]

        净土是二力法门,是易行道。正如印祖所说:禅净两宗之间,“比较其难易,则有天地之别。” [⑩]并引证清末前世为禅僧的彭蕴章、何桂清、张费三人今生享大富贵,广造恶业,终归堕落。以及民国初年自知前世为僧的清末探花吴隐之,不屑念佛,甚至连佛法也不信的事例。启人深省!所以明代高僧莲池大师说:“我观察历来才华出众的富贵中人,前生多是僧人。……可是,投胎后便迷惑不知回头的,占十分之九;不辜负前世因缘的,占十分之一。原因在哪里呢?因为五浊恶世,退缘太多,贤达的人,也在所难免呀!如戒禅师身后是苏东坡,青禅师身后是曾鲁公,哲禅师身后,贪恋富贵,苦恼更重……古今来的善知识,劝人舍离五浊恶世,求生西方净土,正是这个缘故。” [11]

        再引证唐代圆泽禅师,已有所证悟,能知过去未来,“尚且不能了脱生死,……仗自力了生死有如此之难;仗佛力了生死有如彼之易。而世人还常常舍佛力而仗自力,真是莫名其妙!” [12]末后,印祖一片婆心地说:“愿一切人,仔细思考这五个人的往事,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从而自利利他,以修净业,方可不虚此生此遇也!” [13]

        修净业的纲领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真为生死”,修行的目的,必须真实为了脱生死,而不是为求消灾免难和人天福报。“发菩提心”,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发度众生的大愿,方与弥陀愿力相应。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才叫“老实念佛”。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能达到“求生净土”的目标。这就是学佛的捷径,修净的纲领。

        印祖这几篇开示,始终贯彻、反复阐明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恳切劝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奠定做人的深厚根基;在此基础上,持戒修行,了生死,出轮回,才有可能实现。在选择法门上,肯定地指出末法众生,只有修净业,是最稳当、最直接、最契时、最契机的法门。印祖一生,再来示现,悲愿度生的本怀,在这几篇开示中,和盘托出。言语平常无奇,句句切实可行。我们果能反复学习,深入领会,依教奉行。现在就能消除业障,息灾免难,增长福慧,所求如愿;临命终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现前,感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净土,一生了脱,永不退转。


开示原稿为文言,由李隆莲居士发心语译,并加注解,又得隆盎居士校阅修改。目的在方便阅读,以期普及。但由于我们智慧浅薄,水平有限,难免有误。敬祈诸大德不吝指正,为感!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3-26 13:11

以戒为师 从我做起

在安居中浅谈持戒问题

释昌臻



结夏安居是佛陀传下来的,利用夏季三个月时间,不外出参学,在寺内开展学修,自我反省,互相策勉,共同提高的学修制度。

作为丛林,早晚上殿,搭衣过堂,半月诵戒,结夏安居,是不可缺少的共修活动。报国寺这些年来基本上依教奉行。但是存在不如法如律的现象。希望同修们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提出办法,加以改进。

这次安居,昌臻因病未能和同修们一道学习,感到歉咎!

此次安居学修的安排:学习戒律;学习《十善业道经》、《菩提道次第论》;另外安排共修念佛。这一部经和论,是指导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经论,应当深入学习。戒律是修行人法身慧命的铠甲,应当系统地认真学习。供修念佛,是解行结合,落实在行上。总的说安排较为恰当。

今天想就自己对持戒问题的一点认识,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策勉。讲五个问题:

 

1、认识戒律的重要性,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而戒为基础。修学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发慧。摄心为戒,戒能生定。持戒人少欲知足,三业清净,不为外境所动,易获定力。因定便能发慧,“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妄念少一分,般若生一分。所以,学佛必须从学戒下手,从持戒做起。

下面引证三段佛陀的金口开示,以加深认识:

《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语译:“比丘们!在我灭度以后,应当尊重并爱护戒律。如像黑暗中遇着光明,贫穷人获得财宝。应当知道,这就是你们的大导师,和我住世一样。”

解释:本经是佛陀对出家弟子的遗嘱。一开始即提出,我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是佛的法身,所以戒律住世,如佛住世。梵文“波罗提木叉”,意为“保解脱”。保证持戒人获得解脱。如暗遇明,持戒可消除愚痴、无明。贫人得宝,持戒能增长善根福德。

《四十二章经》:“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语译:“佛说:弟子们!你们离我几千里,只要遵守我所制的戒律,必定能证道果。反过来说,在我身边,虽然时常见我但不遵守我制的戒律,永远不可能证果。”

解释:澫益大师说:“不能持戒,则同室犹隔万里;苟能持戒,则百世何异同时。”语译:“不能持戒的人,虽同处一室中也像相隔万里;假如能守戒,虽然隔一百代也像同时代一样。”因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时空所能阻隔的。

《涅槃经》:“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第子!”

语译:“要想明心见性,证入槃涅境界,必须至诚受持清净戒律。如果不守净戒,是魔的眷属,不是我的弟子!”

解释:佛弟子与魔眷怎么识别?看他有神通,会讲经说法吗?不是。主要看是否守戒。宣化上人揭露在美国以神异迷惑人的莲生活佛,指出他财和色上过不了关,断言他是魔外。

下面举两则公案为佐证:

一则是,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某地,有毒龙为害。曾有五百罗汉用禅定功夫,未能降伏它。后一位出家人来,劝毒龙离开,毒龙果离去。众人问他有何神通,他说并无神通,平时持戒甚严,对轻戒也不敢违犯。说明严持戒律,必蒙佛力加持,龙天拥护。所以,毒龙敬畏远离。

一则是,波罗奈国,甲乙两比丘结伴步行往见佛陀。中途缺水干渴难受。忽见路傍有水,二人急往饮用。甲见水中有虫,戒律禁用,不敢饮用。乙认为目前不饮水,不能维持生命,无法见佛闻法;情况特殊,不要执著。乙便喝足了水,甲始终不喝。二人继续前往,甲中途倒地而死。甲的神识生到天上,以天人身去见佛,佛很嘉许并为说法,即证果位。乙后来也到了,佛故意问有无同伴,乙便叙说甲执著,以致死亡不能见佛。佛即告知,甲已证果,并指责乙破戒的行为。说明戒律是保护法身慧命,不是保护躯壳的。所以,受戒时发誓:宁舍身命,决不犯戒。智者借假修真,愚人丧真逐假。

通过上述三段经文和两则公案的学习,使我们明确: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等于佛住世。

戒律是僧团的法律,是僧团活动的准则。它使僧团保持六和敬,保持纯正。有纯正的僧团,正法才能长久住世。

戒律是僧众法身慧命的铠甲(防弹衣)。修行是一人与万人作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三毒五欲。所以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将相虽然具有学问才能,虽能征服世界;但不能克服心中的敌人,甚至在财色面前会缴械投降。

由此可知,没有戒律防护,佛弟子的行为就没有准则,法身慧命就失掉保障;没有戒律的规范,僧团就不可能依律摄僧,和合共住。如果没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没有如法如律的僧团,佛教也就名存实亡。既然认识到戒律的重要性,作为佛弟子就必须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

2、持戒与因果



近代高僧虚云大师提出修行的先决条件:第一,深信因果,第二,严持戒律。信因果,守戒律,看似平凡,而古今来修行人没有不是持戒修行,修因证果而获得成就的。

因果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佛发现并用以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因果,不可能明白佛法;不信因果,不可能获得佛法真实利益。佛陀初转法LUN,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讲的是四谛法。四谛法是世出世间因果的总纲。《遗教经》最后,佛将入灭时,对弟子们提出:谁对四谛法有怀疑,迅速提问。大众都默然。阿 楼陀尊者代表大众回答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因果之重要。所以,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星云大师说:“因果比电脑准确。电脑虽准确,会发生故障,因果律永远不会出故障。”还有人说,因果比窃ting器厉害。窃ting器你不说话,它没法记录;因果只要你起心动念,它都能准确记录和储存,实在厉害!

守戒律和信因果,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自觉地严格地遵守戒律。也只有严持戒律的人,才能使三业清净,知足常乐。这样的人,一方面处处止恶防非,不再种恶因;一方面时刻行善利他,广结善缘。在此基础上,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如是因,如是果。修因证果,无可怀疑。

反之,一个不明白因果,和不想因果的人,不可能严持戒律。甚至轻视戒律,阳奉阴违,人前装作持戒,背地什么犯戒的事都敢做。目前,僧人队伍中,出现贪污三宝钱财,甚至卷款潜逃,通缉在案;也有乱gao男女guan系,甚至嫖娼的。这些佛门败类,哪个明白因果?哪个相信因果?但是,我们可以断言:他们可以不相信因果,可是他们没有一个能逃脱因果!因为证果位、有神通的人都逃不脱嘛。凡是毁戒的人,因善神离去,生前困厄重重;临终恶境现前,后悔莫及;死后必堕地狱,长劫受苦。


3、持戒与摄心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戒律用来规范三业,三业以意业为统帅,身、口二业为士兵。(见《四十二章经》)意业清净,则三业俱清净。所以,《璎珞经》说:“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为戒之体,持戒能令内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妄去真显,如水清月现。戒体就是从菩提心中显发出来的。戒体具有愿断一切恶(摄律仪戒)、愿修一切善(摄善法戒)、愿度一切众生(饶益有情戒)的巨大能量。

印光大师关于持戒重在摄心有精辟开示,说:“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均可圆持。倘只在事相上讲究,虽一戒不犯,亦未能称为持净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妄想的“想”字,“心”上有“相”。如如不动,则无相;起心动念,即有相。而我们“阎浮从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地藏经》语)所以说,恶业如有体相,尽虚空不能容纳。《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可见,起心动念,吉凶已定。因为起一念,作为善恶种子,已落入八识田中储藏起来,遇缘即起现行,而出现善恶业报。善念恶念,鬼神均能察见,何况诸佛菩萨呢。

 

4、持戒与道德



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偈语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先学做人。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人格道德圆满无缺,便是佛。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既可概括全部戒律,又是一切道德的准则。所以说,戒就是道德。当代高僧、香港宝莲寺住持圣一法师在《梵网经菩萨戒略注》中说:“戒就是道德。不问你有大才华、学问;戒体一破,无道德,就无人恭敬。”他引据小乘经典中记载,某国一个大臣,平时很受国王尊重。他想了解国王尊重他什么?去盗窃国库钱财,被捕并判死刑。他这时对国王说,现在我知道:人们尊敬我的,不是才华、学问,而是道德。现在才知道,道德可贵!请允许我出家。后国王允其请。

这故事说明,政治人物受人尊敬的不是他的才华、学问,而是道德。更何况是出家修行的人呢。试看古今的高僧大德,那个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高尚的人格道德从那里来?从持戒修行中来。值得我们学习。

 

5、学戒为了持戒。持戒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起心动念处做起。



个别同修学了戒律,不是用于反省自己,而是用来找别人的缺点毛病。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持戒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三业,要从自己做起;“摄心为戒。”要从起心动念做起。

持戒修行首重摄心。念佛法门的要领,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印光大师说:“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增订印光大师文钞》卷二,复马契西书一)

澫益大师俭查自己持戒不够,舍比丘戒持沙弥戒。弘一大师甚至说自己只能持五戒。两位大德这样做是谦虚吗?是他们也犯戒吗?都不是。而是他们从严要求自己,从起心动念上下功夫的原故。正是我们持戒修行的榜样。

古人出家以后,学戒五年,打好基础,五年以后,再学教理或参禅。今天,我们作为一个比丘,实在差得太远。暂不说具足戒,起码认真守好沙弥十戒。一个边十戒都不守的比丘,怎么配称他是合格僧人?!这种人必然走向堕落!

沙弥十戒,这次大家又学一遍。下面想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1─4条戒,杀、盗、淫、妄,是比丘戒的波罗夷罪。如刑法中的死刑,杀头不能复活,所以不共住。我寺曾处分两名,在戒律面前,住持与清众平等,任何人犯根本戒决不共住。我愿意接受僧团大众的监督。

3条不淫,9条不非时食。这两条戒是关闭生死的门户。淫欲是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本。“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语)意思是淫欲心不清除干净,不可能出离六道轮回。饮食是生死的助缘。常言道,饱暖思淫欲。儒家也指出,饮食男女是生死关。为了抑制淫欲心,所以过午不食,称为“持斋”。“持斋”不等于“吃素”。必须三业清净才称为“斋”。八关斋戒要求一日一夜动一淫念,持斋即不清净。正因为要求严格,所以时间虽短,而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6条不著香花鬘,不香涂身。8条不坐高广大床。凡夫都在衣食住行上面起惑造业,修行人必须把这些东西看破放下,才能谈了生脱死。古代修行人,著粪扫衣,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就以近现代高僧说,弘一大师从日本携回的雨伞,使用数十年,补上无数补丁。先师上离下欲留下的床单也是补丁无数。自己对照,深感内愧!去年在寺内垃圾池里,发现有还能使用的僧鞋、僧袜,和尚未吃完的袋装奶粉。令人痛心!经典记载,有三个偷吃供果的沙弥,在地狱受报。过去没有学戒,总认为果报太重。学戒后才明白,供果虽微,是属于十方三宝之物,所以果报最重。

7条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从消极方面讲,道家说,不见可欲则心不乱。儒家主张非礼勿视。先师生前,居士供养的彩电,不让僧众看,他自己偶尔看一下。先师圆寂后,大众师要求看电视,当时要求只看新闻,时间不超过10分钟。后来未能遵守,只好卖掉。目前寺内电视,只供放有关佛教的录像用。从积极方面讲,修行人必须培养、充实精神生活,不贪求物质享受,有道可乐,自能安贫。

10条不持银钱戒。目前物欲横流,寺庙也受冲击。我们认为,泰国法身寺对僧众不发现金,只供应生活必须品。这种做法有利修行。我们参酌这种作法,首先保证伙食营养卫生,四季分发生活必须用品,提供简易医疗。至于衣单费不准备多发。目前寺内,个人收受供养金我最多。自己修持不够,怕引起贪欲,导致退堕。所以把供养金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一部分作差旅使用。决不储蓄,避免增长贪欲。

总的说,通过学习戒律,要解决两个问题,认识戒律是一个人与万人作战的防弹衣,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学戒是为了持戒,持戒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起心动念处做起。也只有深信因果,培植道德,持戒修行,才能获得真实受用。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3-26 13:13     标题: 无尽的追思 永恒的典范

无尽的追思  永恒的典范

纪念先师离欲上人圆寂十周年

释昌臻




先师离欲上人离开我们已经十周年。但上人一生持戒修行,安贫乐道;弘法利生,慈悲济世的精神,永远给我们留下学习的榜样,永远指引和鼓舞我们在修行道路上前进。

上人一生自行化他的精神,同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 这一纲领是符合的。作为佛弟子,必须一方面,持戒修行,安贫乐道,以净化身心,启迪智慧;同时,又必须弘法利生,慈悲济世,以利益社会;培植福德,修福修慧,利己利人。这是实践人间佛教必须遵循的道路。

对于上人最好的纪念,就是切实履践,依教奉行。我想提出两点认识,与同修们共勉:

一、必须持戒修行,安贫乐道,才能净化身心,启迪智慧。佛法是教育,是认识人生、破迷开悟的教育。学佛先学做人,人格圆满就是佛。古来大德有句名言:“有庙无道,不能兴教。” 意思是庙子虽然修得好,要是没有道,不能振兴佛教。什么是道?持戒修行就是道。持戒修行的人,身心清净,精神生活充实,不贪着五欲六尘,自能安贫乐道。上人一生,严持戒律,精进修行,有修有证,智慧超人;布衣蔬食,乐在其中。居士们供养高档的用品、食物,均变卖用于建庙。1991年荣昌居士们看见上人床上用品破烂不堪,为其购一套高档被盖等物,他坚持不用,仍卖掉作建庙经费。至今留下的补巴旧床单,和追随他几十年的风火蒲团等,正是启迪后人最佳的教具,和无价的精神财富。当时报国寺虽然房屋破败不堪,食宿条件很差,道路泥污难行,但是,从远道来亲近上人的人,真是络绎不绝;而报国寺正是有这位得道高僧而闻名于世。

佛、法、僧三宝,以僧宝为枢纽。因为佛宝、法宝是超时空的永恒真理,是历劫常新的。所以,佛法之兴衰,实取决于僧宝。太虚大师说得好:“僧宝清高,佛法兴盛;僧会卑污,佛法衰替。” 目前物欲横流,,寺庙也受冲击。个别僧人贪逐五欲,道德败坏,损毁佛教形象,引起社会评论,深堪慨叹!赵朴初会长生前多次提出:“佛教当务之急,第一是培养僧才,第二是培养僧才,第三是培养僧才。” 培养什么样的僧人?培养持戒修行,安贫乐道,人格高尚,利益社会的僧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了振兴佛教,为了成就道业,我们应当以上人为榜样,力争做一名优秀高尚的僧人。

二、弘法利生、慈悲济世,就是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社会人群。因为,一个持戒修行、身心清净的佛教徒,他必然是关心他人,热爱社会的人;必然是忘我利他,受人尊敬的人。上人一生,慈悲为怀,随缘施化,处处以身示范,深受人们敬爱。上人虽是禅宗大德,但鉴于末法众生,根机浅薄,为了普度有缘,四十年代即在成都建“离欲念佛堂” ,化度无数。上人虽言语不多,而感人至深,往往一、二句话,使人改过迁善,终身受益。其摄受力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上人精通医术,在弘教之余,凡来求医者,不问贫富,有求必应,治愈不少疑难怪症,深受患者感恩戴德。乐至报国寺编印的《离欲上人遗方》,已再版六次,索取者甚众,遍及海外。上人在圆寂前夕,口中反复念着:“人人平安!家家平安!” 这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的菩萨情怀的自然流露。报国寺近十年来,在助学、扶贫、救灾和其他公益事业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先进集体” ,这都是上人的教导所至。当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今后必须继续努力,本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的宗旨,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缅怀上人的言传身教,它将永远鼓舞我们在自他两利的修行道路上前进!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3-26 13:15     标题: 《佛教戒律学概论》序

《佛教戒律学概论》序

释昌臻



戒、定、慧是佛法的纲领,而戒为基础。《楞严》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学佛必须从学戒入手,从持戒做起。

佛陀入灭时,谆谆告诫:“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珍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佛遗教经》)戒律是佛的法身,所以,戒律住世,如佛住世。持戒可除愚痴无明,故如暗遇明。持戒能增长善根福德,故如贫人得宝。

《涅槃经》更明确指出:“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破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非常清楚,佛弟子与魔眷属的区别,关键在是否持戒。

由此可知,没有戒律的防范,佛弟子的行为就没有规范,僧团就不能依律摄僧,和合共往。如果没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没有如法如律的僧团,佛教将会名存实亡。

近代高僧虚云和尚提出修行的先决条件,为深信因果,严持戒律。明因果,守戒律,看似平凡,可是古今以来修行人没有不是从持戒修行,修因证果而成就道业的。因为,“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 “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虚云大师开示录》)而“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印光大师文钞》)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自觉地严格地遵守戒律;也只有严持戒律的人,才能时刻止恶防非,随处广种善因,修因证果,获得解脱。

反之,一个不明白因果和不信因果的人,不可能认真持戒,甚至会蔑视戒律,阳奉阴违,人前装作持戒,背后胡作非为。遭致社会指责,影响佛教声誉。言之令人痛心!这些佛门败类,谁个明白因果?谁个相信因果?但可断言,他们可以不信因果,可是他们没有一个能逃脱因果!凡是毁戒的人,因护戒善神远离,生前将遭种种厄难;临命终时,恶境现前,恐怖张惶,后悔莫及;死后终堕地狱,长劫受苦。经文具载,何用怀疑。

当前,我们作为佛子,必须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明确学佛应从学戒入手,应从持戒做起,方能振兴佛教,成就道业。

大恩法师深感当前提倡戒律学的必要,发心编著《佛教戒律学概论》一书。对于佛教戒律发展历史和居土戒、僧人戒、菩萨戒的类别、内容、授受以及有关戒律的原理学说,均有精要的论述。全书体系严整,内涵丰富,文辞流畅,为学佛的人提供一本简明的戒律学读物。读后不胜随喜,谨为之序。

 

释昌臻 于四川乐至报国寺

 

2002年10月15日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3-26 13:17     标题: 《七佛通戒偈》浅释

《七佛通戒偈》浅释

释昌臻



这首偈语是过去七佛教化众生用的,非常重要。实际上只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前三句话就概括了很多内容,把佛教的基本教理都包括进去了,这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纲领。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领会、信受奉行。我也理解得敷浅,和同修们一起学习。

先把这四句话作个简单的介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这个诸就是一切。恶:就是坏事都不应该做。众善奉行,众善:一切好事都应该认真做。自净其意就是我们应当经常自我反思,去掉自己的种种妄念。这个“意”是妄念,净化我们的妄想执着,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自己净化自己的思想。“是诸佛教”就是说明前面说的这三句话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纲领,也可以说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原则。

什么是戒?戒就是诸恶莫作,戒就是止恶防非,戒就是禁止作,不许作,作了就是犯戒。比如说杀生,你杀了就是犯戒!戒的含意就是偏于止恶,所以叫做“止持”,就是禁止作。

律就是“众善奉行”,就是提倡作,叫做“作持”,提倡作你不作也是犯戒,比如说护生,就是提倡做的,你不作,还是犯戒,所以戒与律严格的分起来就有这个不同。

这首偈语看起来简单,但是它实际上把佛法的精髓﹑诸佛的心传都概括进去了,说具体一点,它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从人天道,一直到出世法,它包括了修福修慧;它包括了五乘共修的纲领,它概括了三无漏学。所以这首偈语非常重要,它非常概括的把佛法的一些基本的东西都包括进去了。

下面我们讲这首偈语的内容。

诸恶莫作就是一切恶业都不应该作,当然世间上的恶业也是无量无边的,佛法为我们概括了一下称为十恶,为十恶包括什么呢?杀生,偷盗,邪淫,为叫身三业,杀盗淫都是行为。

口业有四种:

第一,妄语。妄语中特别是大妄语,大妄语比如,你没开悟,你对别人说你开悟了,乱给人家说我看得见观音菩萨,可以和观音菩萨对话,这是大妄语,说这种妄语,命终之后必然堕地狱,这是不通忏悔的罪业,你要忏悔,没用处,非堕地狱不行。其次就是一般的妄语,为了个人的目的,个人的利益说假话﹑欺骗别人,这个也要受恶报,但没有大妄语那么严重。还有一种方便妄语,方便妄语就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别人的利益,为了其他众生的利益不得不说假话,这个叫方便妄语。这里有个界限:动机是为了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利己就不行。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山上走,看见一只野免跑过来了,你明明看见野免往西跑来的,你却告诉猎人往东跑了,这还是说的假话,但这个假话的动机是为了保护生命,所以这种妄语不但不犯戒,而且是功德,因为你保护生命嘛。除此之外不该讲假话,特别是我们了解了妄语戒里面的大妄语,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佛所说的绝无妄语!那大妄语是要堕地狱啊!佛经上讲的如果是假话,那佛都要堕地狱的,所以从反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并建立信心,知道佛所说的绝无妄语!

第二,恶口。用很恶毒的语言来咒骂别人,这个问题很易犯。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讲话,说老实话,我们犯的口业实在不少的,自己冒了火用很恶毒的语言来咒骂别人,比如说我们听到别人骂架说:“你上街去给汽车碾死!”那么别人会不会受此恶报呢?自种因自受果嘛,他没有种那个因,就不会受那个恶报,不是咒骂得倒的,因果规律就是这样嘛。有的同修不懂得这个道理,他说别人天天在咒我,我说你是相信外道嘛,他咒你都把你咒得到受恶报吗?没那回事,你没种恶因决不会受恶报。恶口伤人了,自己就种了恶因,自己会受相应的恶报。

第三种两舌。两舌就是拨弄是非,说那种两面挑拨的话,害人也害己。害人,你给别人增添了矛盾,制造了烦恼;害己,你自己种了恶因自己必然要受恶报,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绮语。就是讲那些花言巧语,也包括黄 se的,下流的,不正经的话。污染了别人的心灵,自己也种了恶因,自己要受相应的恶报。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就是四口业。

意念上有三种恶业,第一就是贪欲。什么是贪?于一切顺境,于一切利益求取无厌永远没有止境,越多越好。第二就是瞋恨,就是瞋恨心,对一切有违自己心意的人事,起瞋怒心,发脾气,生怨恨等。第三种就是愚痴。愚痴不是指没有文化,好多人知识很丰富,这叫世智聪辩,但没有般若智慧,一样愚痴。愚痴,就是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观存在的三世因果,不相信这些真理,这种人就叫愚痴。这就是意三业,思想上造的三种业。

身作杀盗淫,口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生贪瞋痴。合起来就叫十恶,这十恶里意三业是主要的,这意业是统帅,身业,口业是士兵,我们之所以作坏事,这所以造口业,是因为你那个意念不清净,意念支配你,比如说一个经常想通过盗窃来发财的人,他的意业不清净啊,他没有去偷是没有缘法(条件),只要有缘法他就要干那个事。如果一个思想上清净的人,没有偷盗念头的人,他就有机会也不会干偷盗的事。所以说意业是关键,是统帅。这就是告诉我们,修行要针对自己的意业来修行,在起心动念上来下功夫。这十恶就是概括了诸恶在内,我们把这十恶制止了,那就是诸恶莫作了。

十恶的反面就是十善。我们只要能停止作恶,奉行十善就不难了,十善中三业,行为上的杀盗淫我们就把它变了,反过来第一条就是不杀生还要护生、放生。这一条的推广不仅是对动物应该保护它们,而且包括了我们在社会上尊老爱幼,扶持伤残、病人、贫穷,以及扶持受到zai 难的人,如此种种,都是这条戒的推广。所以说不杀生这个戒有积极的意义,推广这种悲悯心就会怜悯一切众生,积极作慈善事业,救济事业,公益事业。

第二条是不偷盗,推广施舍,从因果规律上讲,偷盗是种贫穷困苦的因,有的人不懂得,以为我偷了别人的东西装在自己的包包里,我就发财了,完全错了﹗你种了贫穷困苦的因,难逃贫困的恶报。反过来说,要发财靠什么?靠施舍。种布施的因,得财富的果报。这个道理绝对真实,但是很多人不相信,也不懂得。采取其他手段希望得到财富,即使你得到了也不可能长久,我们要希望得到财富就是靠施舍。佛经上说布施是“舍一得万”,什么叫舍一得万?就是一本万利嘛,你施舍出去的是一个,得到的一万个,这叫做因小果大,春天下一粒种,秋天收万颗籽。布施的道理就是这样。

第三条不邪淫而修梵行。梵行就是修清净的行。合法夫妻以外的淫秽行为叫邪淫。合法夫妻非时非地行淫也是邪淫,这要特别注意。什么是非时?大致说来,凡有损对方身心健康的时间(如对方有病未愈,或生理因素等,)凡属菩萨及一切贤圣善神诞忌日等,叫非时。什么叫非地?如郊野露地,神庙佛寺等地,叫非地。详见《寿康宝鉴》一书。人无邪淫,心则易净。

不绮语而说朴直的真挚的有益的语言。我们给别人讲的语言都是有益于别人的身心,使别人受益,这样你内心清净了,自己也种了善因,别人也得到了好处了,这就是口业四种,我们把它改变过来,不造恶而行善就可以等到很多好处,自己在谈话中就种了很多功德。

另外意念上的三业,第一是我们不贪五欲:财、色、名、食、睡,我们不去贪求这些东西,我们认清楚这些东西会使自己造罪业,使自己种地狱因。“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都是拖我们下地狱的啊!我们有了这个认识,就自然会远离五欲它就害不到我们。这样我们的贪欲自然会减少,这是对治贪欲。

第二是对治瞋恨心,就应该修慈悲观。慈悲观就是建立在一切众生都和我有密切的关系,进一步我们认识到人我一体的道理,你才会培养出同体大悲的思想。因为一切众生同我们一样,无始以来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他们与我们都有父母等六亲眷属的关系,只不过你迷在里头不晓得,你哪一天开悟了你就会明白,这些众生在过去生中和我们都有很深很密切的关系,在无量的未来时间里,他们恶业满了也会得人身,他也可以闻佛法,修菩萨行而最后成佛。从未来来看他们都是未来的菩萨,未来的诸佛。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当然就不敢起瞋恨心,就要竖立慈悲观,用慈悲观来看待一切众生,这也是修忍辱波罗密的一个根本观点。不建立这个观点,忍辱就没有基础。

对治愚痴就要修因缘观。因缘观就是要知道一切事情都是因缘所生,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而消灭,一切都决定于因缘,也就是一切脱不了三世因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作那些愚痴的事情,用因缘观来看待问题,比如人人都喜欢的金钱财富,这还是因缘问题,所以说人生有几种东西,比如金钱,强盗抢得起走,但是你带不起走,临命终时一个钱也带不起走。《参考消息》上刊凳的一个美国人叫汤姆逊,他有很多财富,他要死了,在临命终时,要律师给他做个证明并留下遗嘱:他死了之后,要求把这些钱取出来放在棺材里面,他的坟墓用钢筋混凝土来修造,并请两个保安来守坟墓。这个就叫愚痴!当然这个人不是没有文化,但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愚痴,因为他不相信因缘观,金钱是不能用这种方法带走的,你硬要带走,就是下世再能投胎变人但你迷了,你怎么能知道你的坟在何处?这是不可能的事嘛。

有一种东西,强盗抢不起走,你也带不起走的就是知识,学问,你死了一个都带不起走。还有一种东西是强盗抢不起走,你必然要带起走的,那就是你所造的善业,恶业。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它是紧紧地跟随你走,也可以说它是支配你往那里走,你死了以后到那里?是业力支配啊!所以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两句话很重要啊!万般就是一切东西,包括金钱,亲属种种,将不去就是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就是你造的善业,恶业紧紧地跟着你,这不是你愿不愿带的问题,你甩都甩不脱。我们能够建立因缘观,就不会干这种愚痴的事情了,以上就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具体内容。

第三句话是自净其意,自是自己,净是净化其意就是指的自己的意念,也就是妄念。常住本心是清净的,用不着你去净化它,而妄想、执着就是我们学佛的最大障碍,所以清除妄念是学佛首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对治妄想执着,你能把妄想执着解决了消除了就对了。所以叫“妄去真显”,妄想消除了真心就显露了,我们说念佛法门叫我们念一句佛的名号,这叫做以妄治妄,你一直念下去,念到底最后就对了,明白什么?明白“原来弥陀念弥陀”,明白念佛的心就是佛,真心就显露了,这就说明妄去真显,其他的一切法门也都是一样的。

以上是对这三句偈语作了个简单说明。下面就想分析一下这一首偈语包括了五乘共修的纲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就是人天乘修行的纲领。人道天道,要想保持得人身,或者得升天道去享福,必须遵循这两条纲领。不修,保不倒人身,不修,更不会升到天上,所以说这两条是做人的基础,学佛就是学做人啊!人做好了才能够谈学佛,如果做人都有问题的人,根本不配谈学佛,学佛也不相应,这个问题是作不了假的,你说的一套,做的一套,阴倒干坏事,表面装好人,那不行啊!

但是,光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出不倒轮回,只能说你是一个世间的善人,因为你仅仅限于修的世间的善法,你得的果报也就是享人天福报,在人道天道享福。这是第一类,人天乘的人就是修的这两句话。

第二类,“诸恶莫作,自净其意。”这两句是声闻、缘觉修行的纲领。声闻、缘觉,戒行精严,如果这点作不到,他就不可能独善其身,他正因为戒行精严,自己身心清净了,他才能够自净其意,把妄念清除了,所以他们修持各种各样的净化自己内心的种种法门。佛在世的时候,他们好多人都是修三十七道品。在现在来说修净土,修禅宗,修密宗都是修自净其意的好方法,当然修得好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去掉自己的妄想执着。业障清除了,智慧就开发了,就达到自净其意。比如念佛的就达到了一心不乱,参禅的就达到了明心见性,这就达到了自净其意的境界,这个境界达到了就可以了生死出轮回,就可以证得声闻、缘觉的果位。因为他能自净其意,他种了了生死出轮回的因,与前一种就不同了。他种的出世之因,就会得出世的果报,他就会超出三界了,他就不会到人道,天道来受果报,就是声闻、缘觉的果位。这是第二类声闻、缘觉的修行纲领。

第三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个就是菩萨乘修行的纲领。菩萨与二乘就不同了,他就多了一条众善奉行,众善奉行就是自利利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发菩提心,就是用出世的精神来办入世的事业。什么叫出世精神?这出世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无我”。什么叫入世事业,概括起来就是“利他”,所以“无我利他”就是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就是福慧双修,所以这三句就概括了修福修慧,概括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概括了自利利他,这三句话做圆满了就成佛,这修菩萨行就是种成佛的因,所以也叫种的菩提因,最后成佛就成菩提果了。

我们看这短短的三句话就包括了五乘修行的纲领。佛法这么妙啊,我们可细心领会,语言这么简单,内容这么丰富。

下面我们谈一下这首偈颂是我们四众弟子必须修行的纲领。首先我们说学佛先学作人。太虚大师说得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目前有些人天天跑庙,烧香,拜佛,希望发财,甚至于希望赌博得胜,希望炒股能赚钱。这种人佛菩萨会不会保佑?如果这样都会得保佑了,那把佛菩萨说“歪”了!你要想得财富,应该寻正道,因该按因果规律办事,那么你就应当把你的财富拿来布施,拿来救济,你一个人,你一家人吃喝玩乐,穷奢极欲,还要更发财来满足你的贪欲,这可能吗?这个符合因果规律吗?决不可能,佛是觉悟了的人,佛不是神,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修成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觉悟了就是佛,迷就是众生,我们虽然迷着,但我们的自性是佛啊,我们的自性本没有失啊。所以,我们去掉了妄想执着,我们就可以成佛,学佛是很平常的事,并不是神秘的事情,人人都该学佛,人人都可以学佛,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个道理必须明白,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佛陀是希望大家都成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往生净土,在这所大学里学习,通过去掉我们的种种贪瞋痴,然后精进学佛,最后人人都达到佛的境界。所以很清楚,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的思想,言论,行为,也就是以佛为师,佛就是我们的导师。在我们这个世界,佛灭度了,我们要以戒为师,这个七佛通戒偈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纲领。我们的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从这个七佛通戒的基楚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要以戒为师,你才能由迷返觉,你才能去妄显真,你才能由凡夫进入圣人的领域,凡夫是不觉,二乘圣人是自觉,但是不觉他,因为他没有众善奉行,而菩萨是自觉觉他,但是觉行还未圆满。所以,学菩萨修行是种菩提因,最后的果报就是成佛。

佛法是指导人生,指导生活,佛法是面向现实的,佛法绝不是迷信,佛法绝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世间但高出于世间,这个觉字就是高出世间,如果与世俗同流合污那就不叫佛法了,佛法给人信心,给人力量,佛法引导人走一条利己利人,修福修慧,幸福圆满的人生道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佛法的基础。所以,不能把他看得很寻常啊!唐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公案。白居易是唐代很有名的一位诗人,学者,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当年在杭州当刺史的时候,他就很仰慕鸟巢禅师的大名,他就专门去在拜访鸟巢禅师,想向他请教佛法。这位鸟巢禅师没有住庙子,他在一棵大树上居住,所以人家就叫他叫“鸟巢禅师”,他住处象鸟窝一样。鸟巢禅师他是很有境界的人,白居易一见到禅师就说:“禅师啊,你住得那么高,在树子上这太危险嘛!”禅师说:“我倒不危险,你才危险,因为你在做官,高官必险嘛!”白居易又问禅师:“什么是佛法的要领呢?”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你这两句话,三岁儿童都知道。”鸟巢禅师说:“三岁儿童虽晓得,八十老翁还做不到啊。”

这就是佛法的要领,学佛的下手处。我们要学佛,必须要遵守这两条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善”与“恶”的标准是什么?从佛法的观点来说,利人就是善,人己两利,我们作的事又利人又利己,你这样作了有利于你现在,你也得到利益了,别人也得到利益了,又有利于你的下一世,因为你种了善因嘛,你当然就会得到善报,这是一类。还有能够进一步的做到损己利人,自己受损害希望人家得到利益,为了成全人,自己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个看起来,现在他吃了点亏,但是,这种人受到社会的尊敬,他感化了很多人,那就是功德啊。从现实来看,从未来看这种人当然就很了不得啊,能够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他种了这个善因啊,他未来的善报当然会很大。什么是恶,你损害别人的生命,财产,名誉,地位,种种利益,当然人家受害了,你也脱不了手,是迟早的问题,国法不容许,舆论要谴责你,因果更不会饶恕你。

我们再来分析,这种人损人而并不能利己,比如说毁谤别人,造谣诬蔑别人,别人当然受了损失,你也得不到利益。从现在说,别人把你看破了,不会对你这个人再有好感和信任。从未来看,你种了恶因,未来受一定的果报,这是损人而不利己。

还有一类,损人而利己,比如强盗,别人的财物你拿来据为己有,你得到利益了,你发财了。从现实来看,既然种下盗窃的因,必定难逃贫穷困苦的果报!

所以说损人来利己的,不论从现实,未来看都是要受恶报的。前面说了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的业因,而六道轮回正是十善十恶的果报。因为你既然种了因,就必然会有果,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果报身,就是来受果报的,你种了十善十恶的因,当然就会在六道轮回里受果报,比如说善道来说,上品的善就生天道,中品的善就生人道,下品的善就生阿修罗道,这就是三善道。恶报来说,上品十恶,堕地狱道,中品十恶,堕锇鬼道,下品十恶,堕畜牲道。

这个就是善恶业因与六道轮回的关系,非常这清楚的。下面想再谈一下“自净其意”这句偈语,看来很简单,实际这四个字就是佛所说的一切心地法门的要领。佛法叫心地法门,就是对治我们的妄心,也就是净化我们自己的妄想,本来众生都有佛性都是佛,但是妄想执着就不能证得。所以,佛出世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去掉妄想执着,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从哪里下手?就是从自净其意下手。所以佛经上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一切佛法人人都本来具足,也不是佛给我们的,本来具足,但是妄想执着把他蒙蔽了就不能证得,如果你到心外去求法,那叫外道啊,这叫做舍父逃走。我们本来就是佛的儿子,佛就是DA法王啊,你不在佛那里求法,你跑到外面去,也就是人人都有一颗衣里明珠,这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你身上有夜明珠却跑到外面去讨口,这就叫舍父逃走,舍弃自己的父亲到外边去讨口,不晓得衣里有颗明珠,你就不晓得自心是佛,是心可以作佛。所以,自净其意就是我们学佛的下手处,说简单一点就是“去妄”,就是去妄心。真心就如一面宝镜一样,这个宝镜的功能能够照天照地,无所不照,这个就是我们的真心,与如来是一样的,具有如来那种五眼六通,三身,四智都齐全的。那为什么我们拿不出来呢?这就是妄想执着,就像一面镜子被厚厚的尘垢盖着一样,当然他的功能就显不出来。学佛就是从自净其意下手,就是从去妄心下手。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的时候,就留下两首很著名的偈颂。弘忍大师当时准备传法的时候(传衣钵)的时候,就叫他的弟子们,各人写一首偈颂来他看,谁开悟了,就把衣钵传给谁。神秀大师是很了不起的人,出家以前就是很有名的学者。出家后是寺院的首座。神秀大师就写了一首偈语,他这首偈语是:“身是菩提树”我们这个身体就象菩提树一样,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当年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所以,这个树子就代表觉悟。“心如明镜台”我们这个心就像一面宝镜一样。“时时勤拂拭”就是时时刻刻的擦拭它。“勿使惹尘埃”就是不要让宝镜染上尘埃。五祖大师认为他没有开悟,没把衣钵传给它。当时六祖惠能大师也提出一首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两首偈颂不同在哪里呢?神秀大师的偈颂是说的净化自心的方法,自净其意的方法,这是修持的方法。惠能大师的偈颂说的是妄去真显的境界,就是已经把妄心去掉了,真心显露了的境界,也就是开悟了的境界,所以,这两首偈颂,一首讲的是去妄,一首讲的是显真,我们不能认为神秀大师当时没有得到衣钵,他的偈颂就不好,不能这样看,这首偈颂倒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依教奉行的,我们就要做这个工作,时时勤拂拭,把我们的妄想执着消除干净,把宝镜上的法规尘垢去掉,这就是我们下功夫的地方。因为妄心不去,真心就无法显露。所以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能够把念头消灭了,打死就是消灭掉,什么念头?妄想、执着。许汝法身活,就是法身显露,法身就是常住真心。

净土法门是摄心念佛,这一句佛号就是最好的净化刘,净化我们的妄心,所以古人说:“投清珠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就是比喻把一颗颗清水珠投到浑浊的污水中,浑浊的水就会被澄清。“投佛号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就是把一句佛号放到混乱烦恼的心里头,混乱烦恼的心就逐渐消除了,乱心消除了,真心就显露了,真心就是佛性啊。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应该把这个偈语作为我们做人修行的纲领,因为这首偈语是持戒修行的纲领,这个纲领也是福慧双修的纲领,自净其意就是修智慧,众善奉行就是培福德,所以这首偈语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应该依教奉行,我们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了度众生而往生净土,为了度众生而成佛。这就是按七佛通戒偈修行。

今天提出这首偈颂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勉励。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3-26 13:23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释昌臻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是净土士宗第十二代祖师清初的彻悟禅师提出来的,对我们的修行很有帮助,现分四个问题来讲。


  第一,修行为什么重在修心。


  修行,也可以说修正我们的三业,关键就是修心,就是要消除妄想执著,所以我们说修行应该修到起心动念头。这也是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正得。”所以,佛说种种法,都是为了对付妄想执著,一切法门都是解决这个问题。净土法门也很重视这个问题,直截了当地说念佛就是念心,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念佛就是是心作佛。《四十二章经》佛陀告戒说,修行是一个人与一万个敌人作战。哪来那么多敌人?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个敌人。说一万个敌人害没有说够。何况这些敌人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所以说这些敌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修行的关键就是修心,消除妄想执著。当代的净宗大德净空法师也说:“学佛是修心。修正行为容易,修心难啦!我们无始以来烦恼习气太重了,妄念从来没有间断过。心一动就是造业。《地藏经》上说:“阎浮众生,起心起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赶快要把这起心动念转成阿弥陀佛,把我们的染业转变为净业。你会转,这就是修行,这是真正的修行。他还说:“修行不是一天到晚念经、念佛、磕头,不是在形式上,哪是做的表面工夫,在起心动念处下工夫。念头才起就转成佛号,这叫做从更本修。”这说明了修行的下手出在这里。我们平常注意了生业就是行为,注意了语业就是语言,一般都没有注意意业,所以我们往往满足与每天功课完成了,认为这个就是修行了。当然,不是说这样做不对,而是说只做这些就不够。因为没有抓住关键,没有修心,没有在起心动念处痛下工夫,这样就不能改掉我们多生累劫的烦恼习气,就不能消除贪嗔痴。


  我们不要轻视这些种种的念头,这个东西很细微,看不见,摸不着。有的同修认为,我只是想一下,这个不要紧,我没有做出来嘛!或者认为我心头想一下,有谁知道呢?其实不然,妄想这个字,下面一个心,上面一个相,它说明我们一动念头,就会有形有相。凡起心动念,作为信息贮藏起来了,这就是种子,就是业因。只要有这个种子,遇缘就起现行,就要受果报,要明白这个道理。古人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那不只是十目十手呀!起心动念处逃不脱因果规律,逃不脱阿赖耶识比窃TING器还厉害,它用不着你说出来,你只要动一个念头就记录下来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轻视这些细微的念头,这是我们修行人尤其值得重视的问题。


  另外,我们对身、口、意三业还了解得不够,“三业”不是平列关系,意业是支配者,身业、口业是被支配者。《四十二章经》这样比喻:意业是当官的,身业、口业是它手下的喽罗、士兵,它是受意业支配的。所以我们只是行为上身业清净了,语言上口业清净了,还有意业不清净,绝对不可能真正清净。常言说:“擒贼先擒王。”你把意业抓住了,在意业上下工夫,意业真正做到清净了,身业、语业自然清净了。这个意业不可怕,有一首揭语说得很深刻:“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就是说,念头上有丝毫的牵挂,就是种下去三恶道的业因。眨眼间起个念头,就是万劫轮回的枷锁,你就出不来了。这十六个字,就把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全盘托出,我们出轮回很难,就是这个原因。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猛省!妄心这个心字,古人有几句话来描述它,就是:“三点如星象,弯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业由它。”这就是说,心字的三点好象是星宿一样,弯钩似月斜,就是心字的弯钩象半边新月一样。它可以使我们披毛带角,坠入恶道;它就可以使我们证得佛果成正党。这几句话证说明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作圣作凡都是这个心。所以,《六祖坛经》说:“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是圣人。”圣人与凡夫就是一念之转呀,一个觉,一个迷。梵文“佛陀”它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觉悟了的人,那我们这些凡夫,就是没有觉悟悟佛。我们的本性是佛,但是我们迷着的,什么东西迷着我们?三毒、五欲等这些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把我们迷着的。所以我们就不断地起惑、造业、受报,永远出不了生死轮回。由此可见,修心是我们修行的关键所在,它是关系我们能不能了生死,出轮回的一个根本问题。


  
第二,为什么说折服现行烦恼是修心的要务。


  佛法就是用来去妄想执着的,妄想执着就是烦恼,一切法门都要从断烦恼下工夫。净空法师说:“修学首先就是除烦恼,古德修学先从断烦恼下手。”可见,出烦恼在学佛修行中占着首要的地位,要从解除烦恼下手,才能真正入得门,能不能认真解除烦恼,又是检验是否真正修行的金石,这也是修行中一个带方向性的问题,因为烦恼不断,就不可能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度众生。当然断烦恼很难,阿罗汉都要经得起七番生死,才能破除见思惑,还有沙尘惑还没有断,可见断烦恼之难,那不是一生一世可以办到的,所以说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古人比喻说,要段烦恼如象切断四十里河流那样,当然是很难的事。佛陀的大悲心,宣将了净土法门,不要求断烦恼,只要你伏住烦恼,也就可以带业往生,这是净土法门最殊胜的地方。所以,彻悟禅师提出“折服现行烦恼是修心的要务,”这真正抓住了要害。净空法师也开示我们:“念佛一定要伏住烦恼,不能伏住烦恼,念得再多,那不叫功夫,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能伏住烦恼,念佛功夫才能成片,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因此,能不能伏住烦恼,是检验我们功夫能否成片的一个标准。那么,烦恼伏住时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说,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心不被外境所转;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出现了,我们能够不动心;对世间法也不被它转移,能够伏住烦恼。从出世间法来说,你选定了净土法门,对于其它的法门不动摇。彻悟禅师举了两个例子,他说,如果达摩祖师自来对你说应该修禅,一定可以开悟。我向他说,我已经选定了净土法门了,不动摇。如果释迦佛来说,还有一个法门比净土法门更好,我也不动摇了,我已经选定你老人家金口宣讲的净土法门,我不再动了。只要有你这个境界,对世出世间法心都定了,这才是功夫成片的境界,对世出世间法心都定了,这才是功夫成片的境界,这样,往生当然就有把握了。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每天念了多少声佛,这就要看你念的佛能不能够伏住你的烦恼。我们应该明确,念佛是手段,不是目的。念佛的作用,就是以一念代万念,我们要把千千万万的妄念,归到一个念上,把一切妄念都归到这一句佛号上去,这样,才能把烦恼伏住,才能功夫成片;这样,自然感应道交,临命终时才能带业往生。


  第三,这样才能伏住现行烦恼。


  首先,要弄清楚伏烦恼与断烦恼的区别。比喻说,断烦恼有如铲草除根,伏烦恼有如石头将草压住;当然,伏住烦恼就容易得多了。李炳南老居士有一段开示很好,他说,修其它法门带业绝不能了生死,只有净土法门才能带业往生。但是我们很多同修对于带业往生缺乏正确理解。造业,尤其是造恶业。身口意所造的十恶业:身业杀、盗、淫;口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业贪、嗔、痴。这些业是从有体相,虚空都不能容纳,既然造了罪业,就要在六道中还债,就债未了清,又造新业,怎么能了生死呢?有人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念了那么几年,为什么没有消除呢?李炳南老居士说:你造业的时间好长,是无始以来,你念佛的时间好短,充其量念了几十年。比如有一座房子起火了,靠你一个人提一两桶水去救火,当然无济于事。但是,有些同修因此就误认为念佛无效,甚至退失道心,乃至诽谤佛法,这是非常错误的。


  专修净土法门能伏住烦恼,可以了生死,自然烦恼还存在,怎么办呢?就要时时刻刻用佛名来压服,时间久了,功夫纯熟了,到了临命终时能提得起正念,能伏得住妄想,自然就能带业往生了,往生以后要断烦恼就容易了,”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关键是你现在能够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个是带业往生的真实意义。绝不能有半点错误的理解,好象是我在念佛,就有保障了,一边造点罪业没有关系,这样做就不能往生。你不能怪佛说得不正确,只能怪自己理解错了。李炳南老居士有一首《佛惑偈》很好,对每个修行人都很有受用。他说:“一念毒心生,急压一声佛,恶言不出口,损人事莫作。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带业。是名伏惑法,真实秘诀。”毒心,我们起得念头都是超不出贪嗔痴和财色名食睡。三毒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所以,“一念毒生心,急压一声佛,”赶紧压一声佛号,这是关键,你能这样子做,下面就好解决了。“恶言不出口,”我们经常能将毒心伏住,烦恼就伏住了,当然就不会犯口业了。“损人事莫作,”行为上当然就不会去做杀、盗、淫、妄那些事了。这说明意业伏住了,身业、口业自然就不会继续做恶了。“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带业。”经常用佛号来压烦恼,久而久之就成自然了,随时提正念,恶念就生不起来了。这样,临命终时就可以带业往生。“是名伏惑法,”这个就叫做降伏惑业的方法。“真实秘密诀,”这是很真实的秘诀。


 
 第四,用佛号怎么伏住烦恼。


  净空法师说了一个念佛的秘诀,他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悟迟。阿弥陀佛就是觉悟。我们不管是起的善念、恶念,只要念头一起来,立刻换成阿弥陀佛,这要换得快。念头一起,很快,第二个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不要让第二个念头仍然师妄想杂念。这是念佛的秘诀,能这样念法,这样用功,你用上一个月,自己就晓得,你的心清净了,你烦恼少了。用上三个月就上轨道了,功夫得力了;用上两、三年,纵然不能得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决定能够得到,这时,虽然烦恼得根还在,还没有拔掉,烦恼决定不起作用,不起现行。有了这样的功夫,决定往生。”净空法师将的这个秘诀很好,我们大家都应该照着这样做,这对于减少妄念,伏住烦恼,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益。圆瑛法师说:“一句佛号能治一切烦恼心病。”他谈他自己的体会,他说,遇到逆境来了,心理生起,马上就经行念佛,走四步念一声六字洪名,这样转上几圈,慢慢心境就清凉了,烦恼就消除了,这是一种方法。第二种,他说,有些时候事情很紧,心头焦躁,甚至于深夜都睡不着,也是采取一心称念佛号,经过一段时间,身心就安定了,这样就容易入睡,而且没有梦魂颠倒的现象。还有在写经的时候,写一笔,一句佛号,使我们的精神始终凝聚起的,妄念起不来了,写得很长的时间也不觉得辛苦。他说了这三种情况,用念佛的方法都能够伏住烦恼,使我们念佛得到受用。这些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净空法师还提倡念佛要活念活用,不要死念,我觉得很有受用。他说,我们念佛,就是要用阿弥陀佛佛号把我们无量觉心念出来。我们的本性就是无量觉嘛,无量觉就是真心,我们用一心来办事待人接物,就是念佛嘛。这样做,我们念佛在生活上就排上用场了,这就是活念活用,不要死念。如果你死念,这样就得不到受用。能够活念活用,我们就生活在觉而不迷的境界里,那当然就能往生嘛。我们终日念佛,终日在念心,念佛就是念这个觉而不迷的心,念正而不邪的心,念净而不染的心,把我们内心本来的觉、正、净都念出来了,然后又把这个觉、正、净用在生活当中,这就得到了念佛的受用了,就把这一句佛号念活了。我们的心就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觉、正、净心心相印了。这样,你念佛往生就是活着往生的。往生是我们的心,这个躯壳是去不了的,所以说,身在娑婆,神归极乐,这就是活着往生嘛,并不要等断气以后。他这一段话,使我们心开朗乐,很有受用。懂得这个道理,就对于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才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二六时就是二十四小时,佛号不间断。如果理解错了,把它理解为不休息不睡觉,一切事情不做,这样把身体搞坏了,这是我们理解上的错误。现在有工作的,一天到晚拼命念佛,又要想到做工作;或者一面做事,一面念佛,结果是佛没有念好,工作也没有做好,这也是理解上的错误。净空法师说:“当你工作来的时候,就把佛号放下,专心去办事;事情做完了,佛号提起来,这样叫不间断。”


  对于什么叫一心不乱,净空法师有一个很明确具体的开示,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这个问题,他说:“所谓一心不乱,不能错解了。一心不乱,就是处事、待人、接物,作什么事情都是一心。我们在念佛上得到一心不乱了,要把它应用在社会上,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才管用呀!做什么事情专心去做,那就叫一心不乱。吃饭、穿衣、接待客人,你都一心不乱去做,世出世间法样样圆满,这个是念佛,对于整个社会才有贡献!念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那个念,是什么念?觉念、正念、清净念,样样都觉而不迷,就是阿弥陀佛呀!我不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念佛,我觉而不迷嘛。我处事、待人、接物统统不迷、不邪、不染,一句佛号不念,这叫真念佛。你把佛号放下,去办事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你办事还是念佛。我在办事,没念佛呀。你一心不乱地办事,一心不乱,就是佛嘛!所以你二六时中,真的没有间断。念佛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专心,都是一心,自己能成就,也能感到别人。有些人很执着,念经时有人来了,理都不理,不打招呼,不接待,这是小乘人。大乘则不同,有人来了,马上把经卷起来,接待客人,等客人走了,继续再念。李炳南老师说:‘行菩萨道,利益众生第一。’不要使人觉得学佛人架子很大,给人反感。” 他这番话教导我们念佛要应用道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一心不乱。大家也不要理解错了,这不是叫我们不念佛。修行当然不能满足于每天念了多少声佛号,必须看我们对治烦恼习气收到什么效果。如果我们一边念佛,一边脾气一点也不改,这个没有用处呀!念佛就是要改烦恼习气、改毛病,把清净心念出来,才能了生死脱死呀。如果做不到这点,就说明我们没有放下,就是障碍。什么叫修行?放下就是修行,放下就是功夫,放下,首先就是放下烦恼习气。这从那里下手呢?从知过改过下手,这就是修行。


  大家见过《了凡四训》,第一部就谈知过改过,这就是下手处。净空法师说,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天天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发现了才能够改,改过就是修行修行啦。如果你一天没有发现自己的过失,你这一天就没有修行。所以古人提出记“功过格,”自己的言行、心念都把它记录下来。我们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的事,能够及时地修正过来,这就是功夫。修行是一人与万人作战,当然是很艰巨。王阳明有句话,他说:“治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心中之贼就是贪嗔痴,杀睡淫妄酒,财色名食睡,这些烦恼的习气,正是我们心中的强盗,要治心中的强盗的确很难。虽然三毒五欲人人都有,但各人的重点不同,每个人的主要敌人是什么,要靠自己把它找准,“擒贼先擒王,”这是要我们抓住主攻对象,找准主要敌人,集中火力,痛下功夫,消灭主要敌人。这样我们这一生了生死出轮回的愿力就会大大增强,愿力就会大大增强,愿力就会超过业力,烦恼习气自然就伏住了。这样念佛功夫就会得力,功夫当然也就容易成片了。


  
就当前来讲,影响我们修行,影响我们功夫成片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贪嗔痴慢疑中的贡高我慢的现象比较突出。


  有的同修,习惯于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或者把别人的缺点看得多、看得重,又不能真诚地去帮助他。有的同修接受意见不够虚心,对过头意见不能正确对待,甚至觉得冤枉了自己,心里放不下。有的同修只喜欢听人家赞赏的话。这都反映出对自身的烦恼习气、缺乏严格要求,对自己知过改过还没有认真下功夫,或者,对自己的主要敌人是什么还缺乏了解;更未认识到这正是严重影响念佛功夫成片的主要障碍。


  
(2)分别心较重。


  有的同修看问题、看人,总是习惯于用分别心来看待,使自己经常陷入人我是非,造成种种烦恼,身心部清净。比如分彼此,分界限、分亲疏,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受点委屈惑听了过火的意见,就想不通,受不了,甚至背上思想包袱,造成内心长时间不能清净。有的同修喜欢对自己合得来的人就关心照顾,对于合不来的就疏远讨厌,这些人我是非的观念,经常在脑子里头,而在待人接物上,无意中就反映出来了。


  
(3)喜欢背后议论别人的过失。


  背后议论别人过失,就当今影响佛教界内部合同修之间团结的一种普遍现象。局外人看到也很惊异,认为你们都在学佛了,为啥子还是经常的不团结?给佛教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严格地说,这就是以身谤佛,我们的身业作出来的事,让人家诽谤佛法,这当然也直接影响自己的修行。有的同修喜欢用佛法、用戒律去衡量别人,去指责别人,这很不号。印光大师说:“我们应该把别人看成是菩萨,只有我一个人是凡夫。”他是这样教导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宣化法师这样开示我们:“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我们应该真诚地检查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看到别人犯错误,自己要感到痛心,这才是菩萨心肠,菩萨的同体大悲在这上面就体现出来了。而我们不是这样,而是喜欢背后议论别人的过失,看到别人做错事了不但没有悲悯心,反而觉得我不错。这是遭罪业呀!净空法师说得好,他指出,佛法是教训我们自己一个人的,跟别人不相干,戒律也是教诫我们自己一个人的,跟别人不相干,戒律也是教诫我一个人,要我一个人遵守的,也与别人不相干,你这样想你的心就清净了。他还教导我们要学会“历事炼心,”我们在一切事务当中,办事情当中,日常生活中炼心,炼什么心?就是要把经纶上说的,戒律上说的统统用来约束自己,而不是用来指责别人。他说,佛法会用就成就自己,不会用就毁掉自己。还有,在居士菩萨戒中,把不说四众过失列为一条重戒,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当然,这也不能误解,如看到别人有过失,或看到出家人有严重问题,不劝戒也不反映,认为怕犯戒,这也是错误的。


  总起来讲,学佛就是修心,念佛就是要消除我们的妄想执着,修心的要务就是要折服现行烦恼。我们能用这一句佛号压得住烦恼习气,就不会再造恶业,往生时带业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新业是带不走的。我们把烦恼伏住,你的言论,行动就不会造业了嘛!念佛功夫就能成片,也就自然与佛感应道交。如真能这样修行,你就可以得到大受用,将来临终就能安详往生,这是历代祖师大德的教导,我们大家都应当依教奉行。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決証菩提。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3-26 13:23

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

1996年秋季佛七总结讲话

释昌臻



这一期念佛七明天就圆满了。为了便于大家讨论,今天提前总结一下。

通过几天的念佛,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对于净土法门,“十六字”纲领,学佛是为了生死,要发部提心,以及念佛的方法和要领也基本掌握了。普遍反应,在这里集中念佛一天,甚过平常念佛一个月。一般的都做到了人在佛堂,心在佛堂,身、口、意“三业”比较清净,妄念大在减少,许多人达到了功夫成片;不少人感应道交,流下热泪,决心这一生一定要了脱生死。

但是,回了家以后,怎样巩固收获继续用功呢。怎查把这些东西落实一日常生活当中,完成修行的任务。今天,想就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和意见。分三个问题讲:


第一、 要“正助双修”



正,就是正行。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念佛为往生的正行。是成的亲因种子,又叫“亲因”。助,就是助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及诸善法皆为往生的助行,又叫“助缘”。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根据《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无量寿佛经》虽然前十三观讲的是观,但最后第十六观还是归结到念佛。所以唐代善导和尚(弥陀化身,净土宗二祖)说,念佛,持名念佛,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救度末法时期众生的唯一法门,应以念佛为正业,他还说:“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门一项是正行。”善导和尚领导大众以念佛为主。他的感化力科不可思议。他上殿念佛,非念到声嘶力竭不可,念得浑身湿。他打佛七,坚持七天不睡觉,站着念,也要念一,二万声佛号。他每念一句佛。口出道白光。

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我们应该坚信不疑。

念佛是正行,但也要助行帮助。持名念佛是往生的亲因,但也不可忽视助缘。净空法师说:“无量无边法归纳之,不外四摄六度,六度万行皆是助道法,助道很重要,无助道,正道无从下手。”

所以,我们要“正助双修”,当然要紧紧把握信念佛是正行,在日常的修行中应该怎样落实呢?提两点建议和看法:

(一) 在每天的功课中,要相当重视念佛,尤其是要重视专念。专念,就是排除一切干扰,清清静静地专心念佛。当然,行、坐;住、卧散念,也是成佛的因,便这是“远因”。专门安排时间专念,才更为得力,更能感应道交,受用才更大。我建议每天晚功课的内容,不要太多太杂。修净土法门的更不必按照僧人的《早晚课诵集》的内容进行。每天要把念佛名号列在第一位,专念的时间至少要保证一小时以上,通够有更多的时间最好。一个小时可以分次完成。要下决心在这一生中“真为生死”,真正懂得“念佛是正行”,专念的时间要靠自已挤呀,比如养活一点日常事务,少作一些应酬来往,或者少看电视等。专念的时间无如何也会安排得出来的。

(二) 正 确处理利人与利已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讲“发菩提心”时已讲过。现在再强调一下。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菩萨的精神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得离苦。”迷主要贯彻了利他和精神。修净土法门的人,应该发菩提心,因为净土门是大乘法门,就是修菩萨行,决不能当自了汉。

净空法师说:“学不是自了汉。自己一个人关起门来修就就能成就,没有这回事情。要认真修福,修慧呀,这样才能求生净土。不是说别人的事我都不管。你一个人修往生净土,没有这个道理。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不,示是自了汉能感应到净土的。你要想求生净土,你要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的,绝不是自了汉。所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就是叫人修福,修慧,而且把修福摆在修慧的前面。因为没有福报,这个修行就会有很大的障碍。所以叫福慧双修,而不是慧福双修,你就晓得修福的重要了。福慧的修学绝对是自己得到的。许许多多的人对这些话听得耳熟了,也都4能说得出,但是他做不到,原因是业障太重了,障碍你修福慧。,所以要明了修是为自己修的,也为一切众生修的。大空不懂得修,就认为我跟别人是两桩事情,这样就把福报漏掉了。”净空法师这段计相当重要.只有在利人当中才通够修福,如果只考虑利已,修不到福。我们要把修福落实到日常生活时,多做弘法利生工作,多为众生做事情,这就是修福。有人为了自己修行,生怕帮别人做事,耽误了自己的功课,这还是不懂得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往生的。有一个根本的道理,利人就是利已。佛教一再强调自他不二。菩萨的心叫做“:同体大悲”。我们与菩萨同体,因为法身是一样的。菩萨的法身就是我们的人人本具的佛性。当然肉体不是一致的,肉身是假的。法身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是永恒的。我们的佛性就是佛菩萨的法身,是一回事,所以说“自他不二”。在利他当中,就包含了利已,因为,利他本身就是一种功德,是在为往生积累资粮。要正确处理好利人利已的关系,首先必须牢固地树立利他的思想。学习菩萨的利他精神,这是基本的。我们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利他的出发,甚至做自我牺牲,根本用不着去考虑个人,在“利他”中自然就包括利已了,当然,我们在起心动念上,不能认为“我利人就我的利益”,这样出发实际上还是为了利已。我们应当把“小我”溶入到“大我”中去考虑,如果不样做,就会把利人的善事、好事变成人天福报,又把自己修到人天乘去了。

平时在家修行,坚持完成每天的功课,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也不宜过份的强调,如果为了做一些弘法的利生,帮助别人的事情,也有可能耽误自己的功课,不要感到厌烦,甚至反感,这样你就把利人,利已对立起来了。我们应该“随级度日”也就是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当然,随缘,是指善缘。

有人问,印光在师一段开示中有这么两句:“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应如何理解?这两句话主要是对个人反省、修持而言的。我们修持应当是针对自己的缺点。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当然,如果看到别的人有错处,出于善心,也不妨真诚地规劝他, 也是应该的。对印光大师这两句话,不能误解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决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常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精神也是“随缘度日”应该注意的。我们对于佛言祖语,骊于在师的开示,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要看他讲话的针对必,要全面地领会其精神实持。这样,才不至于片面地甚至曲解他们的开示,有的同修对宣化上人的一个开示:“承认自己错,不论他人非”,也误认为:凡是别人毛病, 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处散播, 背后议论,这个很不好。有同修有这种现象,所造的口业,你那点念佛的功德抵不住呀!但是,如果出于真诚的帮助别人,或者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真诚地、委婉地当面指出他的缺点、毛病,关心他,希望他改正。我相信,别人也会接受的,这也是我们应当做的。宣化上人这个偈语,后面还有两句:“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并不是不管别人,他的错处,就是我们错处,因为“同体”呀,同体大悲,这是以菩萨精神一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凡夫没有证悟到这一点。但是,道理应该明白,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指导我们的言认论、行动和思想。

以上讲的是一个问题,“正助双修”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理事双修。



理,就是道理;事,就是事相(事情的事,名相的相)从净土法门来说,理,就是要明白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应该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些理论。说事,就是持名念佛。理,是用来指导行动的,所以,必须理事双修,既要明白念佛的教理,原理,弄明白为什么念佛可以往生净土,念佛可以成佛,这是有高深理论依据的;又要至诚恳切地持名念佛。当然,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方面,既不应该执理废事,抓住道理,只谈理,不谈事相,片面的理解,“自性弥陛,唯心净土”。不肯念佛不求往生极乐,致遭落空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不可执事废理,就是抓住事相,不管教理,认为我一天念佛就对了,用不着去弄清教理,这也是错误的,容易走入盲修瞎练。现在想着重讲念佛必须要明理。净空法师说:“教理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盲修瞎练,一定要懂理,否则不能成就。凡夫终日忙碌,应酬既多,回家又不报心静虑。虽然每日早晚两课,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宁,尽管念佛,妄今依然压倒正念(就是念佛的心);也从不体会到离一切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等道理。因之,修行多年,仍然心随意转,自己做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处”。确实如此。为什么有人修学佛法多年以的, 竟去学邪门歪道?就是不懂得“心外无法”,而去想“心外有法”,追求神能,这主要就是不明理造成的。

比如,对“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要完全弄清楚,除非你证悟了。但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深信不疑。这个就是宇宙、人生的奥秘,这是真理,两千多年来,不少大德也是亲证了的,才有那种成就。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自性,就是众生的本具的佛性,就是常住真心,永远不坏,其它一切都是假的,因为都是因缘所生法,有生就有灭的,不是永恒的。这很重要,必须了解。所以说:“万缘皆假(万事万物都是假的)性为真(只有这个本性才真的),智者(聪明的人)愚人失真而逐假(愚蠢的人把真心丢掉了,而去追逐假的,在假的的躯壳上去打主意,费精力)”这完全错了,为什么念佛可以成佛?“阿弥陀佛”三个字,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人人本有的佛性,我们念自性佛,念到结果,妄念去掉了,真性显露了,我们念佛的心就是佛心,所以说“是心作佛”。尽管我们用妄心在念,但是念来念去,妄念逐渐减少了,妄去真显,就是一个“是心作佛”这个根本真理,就抓住了一把总的钥匙,一切佛法的理论都贯能了。我僦就晓得真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因此说:“一切唯心造啊!”当然,法所说的“心”,不是维活动没有关系。也不是我们蛱时六根接触六尘而事的都是妄心。佛法所说的“心”是“常住真心”,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太好理解。但是,我们必须相信,佛陀所开示的是绝对真实的,这个就是宇宙、人生的奥秘所在。这个“常住真心”,不和不灭,不增不减,常住不变的,这个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我们懂得了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就明了教理了。这个认识不要把它看简单了,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一生成佛的因缘,就是当生成佛的起点。这段话是净空法师的开示。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念 自然就得力了,妄念就能大大的减少。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念起佛来,就容易感应了;而且,明理的人,往生的品位,也必一能提高。

由此可见,念佛必须明理,明白教理非常重要,千尤不可忽视。有人会说:“我们当然想明理啊,是不识字,文化太低,怎么办?”我建议:我们要有特别是重视听经,听法师(比如净空法师讲的磁带,只要多听,必然能够理解,这并不要好高的文化。只要我们认真听,认真思考,多闻多思,这样,就能逐步的明白佛法的教理了。

以上讲的是第二个问题,学佛应该“理事双修”,不要偏废。


第三,应当用清净心念佛



大家知道,“心净则土净”。土,就是环境。我们内心清净了,外境就清净了。并不是外境清净了,内心才清净。我们凡夫往有这个想法,环境不表净,我们的心怎么清净得下来?这就叫颠倒妄想。根本的道理,是一切唯心造。禅宗大德有两句话:“身在千峰顶上”,这个叫心不随境转。憨山大师说:“境由心生,非由外来”。所以,心清净了,环境自然就清净了,我闪发的菩提心就是清净心,对于修持净土法门非常重要。如果烦恼很多,心不清净,就不可能一心念佛。我们应该做到:“一心念佛,不生烦恼;不生烦恼,一心念佛。”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自力与佛力)。用清净 心除烦恼,是自力修:用至诚念佛,自然也能至诚念佛。要不生烦恼,依仗佛力一心念佛是主要的,根本的。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靠自力修,放下烦恼,这能促进你以清净心念佛。二者是统一的,要结合起来修。

怎样一心念佛,前几天已经讲过了。今天着重讲一讲怎样放下烦恼的问题。

要在娑婆世界断烦恼极不容易,但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伏住烦恼,往生才能有把握。净空法师讲《弥陀要解》时说:“不只是念一句佛号就行了,要看这句佛号能不能把妄念伏住,也就是功夫成片。如果能把烦恼伏住,肯定带为往生。阿弥陀佛的常寂光常常照着我们,我们有烦恼就把佛的光明障住了。”可见,除去烦恼,以清净心念佛是何等重要。

净空法师说:“看破,放下,随缘,自在,就是佛。”所以,每个人都应来 认真地检查自己:“到底看破,放下没有?还有哪些没有看破,放下?什么原因?要怎样才能看破,放下?”不能看破,放下,当然不能除去烦恼。要放下什么?当然是放下执着。

所谓“万缘放下”,说是色、声、香、味、触、法。要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不染“六尘”怎样才能够放下?首先要看破,看破“万物皆假”或者叫“万法皆空”(法,就是一切客观事物)。所谓“空”或“假”,就是一切万缘、万法的本性都是空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是变化无常的,缘不存在了,它就不存在了。比如房子,我们眼看好象是有房子的相,但是,它的本体是空的,拆了之后,砖是砖,瓦是瓦,根本就没有房子。如果我们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真实的,就会斤斤计较,苦恼无边。知道一切事物是假的,还有什么分别,执着?烦恼是因贪染着而生的,去掉了分别执着,就不会生烦恼了。同时,要看破“世间无常”,世的一切是无常的,苦这人,不净而又无我的。所以佛说:“无常便苦”。看破了“无常”,自然就会产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对娑婆世界的一切一切都看淡一些,自然,自心。对娑婆世界的一切一切都看得淡一些,自然,自私自利,各种贪著心就会大大减少了,烦恼就减少了。

那么,在日常生活实际生活中,怎样放下烦恼呢?具体的道理和方法很多,这里着重提出四点:第一,要把“小我”扩大到“大我”中去,逐步去掉自私贪著心。

自私贪著的病根在于有我。执着于我,是错误的根本,痛苦的根本。一切烦恼归纳之,即产生一个“贪”字。贪欲,为一工祸患之根本。大乘佛法教导我们,一发心就是无我。学佛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求人天福报,求自己健康长寿,就是执着于我。净空法师说:“凡夫对于身体太重视,唯恐委屈了它,恐怕累着它,不能精进之原因在此。古大德念佛念到筋疲力尽,还要念下去,身体毁灭都可以,佛号绝不间断,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微顾惜自己的身体,还要多活几年,佛号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种思想,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当然,要一下了做到无我,很难办到,我们可以先从少欲知足做起。多欲,是修行的一大障碍,我们应该不求享受,不贪图名闻利养,生活方式越简单越好,生活上过得去就行了,不必费太多的精力。眼前世间种种享受都不是真正的福报,大福报是临终时心不颠倒。聪明的人现在的财、色、名、食、睡都不要,只求临终时不害病,预知时至,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今生才不白活。请诸位同修想一想:我们应当做聪明人吧!

这是放下烦恼的第一个要求,去掉自私贪著心。

第二个要求,心不随境转。

怎样才能破执着?一切境界不动心就行了。净空法师说:“真功夫,什么境界现前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一句佛念到底,这才叫功夫, 咱人决定往生。如果六根接触六尘时,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样一天念佛十万声,这一生也很难往生。现前作不了主,你临终时靠不住呀!”

怎样才能做到“不动心”?先要弄清楚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就是一切境界唯心所造,唯是一心(这个心,是指真如心)。我们所见的一切境界,实际上是自见其心罢了。印光大师说:“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所以心存正念,则佛境现前:心失正念,则六道轮回现前。心外无境,境自心生。好象我们做梦一样,梦里的境界都是我们自心显现的。晚上是做梦,实际上我们白天一样在做梦,所接触的环境,人物,还是唯心所现。因为我们的梦没有醒,而执着它,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真的。一旦你醒悟了,就知道这些都是假的,就是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那么,我们还去执着干啥?!不管什么境界现前,不起分别心,不执着,都如如不动,心就不随境转了。明白了一切唯心造,心不随境转的道理,不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反复多次地去体验。

佛陀教育我们,要“八风吹不动”。“八风”就是毁、誉、称、讥、利、衰、苦、乐、八种境界,“不动”,就是境界现前,都不动心,毁,诽谤你;誉,赞叹作;这是当面的。称,称随你;讥,讥讽你;这是背后的。利顺利,或得利益的事;衰,衰败的事;苦,痛苦;乐,快乐。这就是八种境界。我们在修行上下功夫,做到这八种境界现前都不动心,举两个公案,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苏东破写了一首赞佛偈:“稽首天中天,(稽首,是顶礼;佛,又称为天中天,圣中圣),毫光照大千(佛的光明遍照大千世界),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在莲强上端坐不动)”。这是他被贬之后,一天坐了禅,自己觉得“开悟”了,写了这篇偈颂,很高兴,派人过江,请佛印禅师印证,佛印禅师一看,提笔批了字:“放屁!”因为这不是苏东坡真有的种境界,只是文字般若,并非实修实证。批的字送转过来,苏东坡一看,顿时火冒三丈,觉得竟用如此粗鄙之语侮辱我!立即坐船地江,找禅师讲理。禅师见他来了,笑盈盈地迎接他,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地江来。”他一下就醒悟了,赶紧回头。这说明了“八风吹不动”要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时间一点一滴的修行,要有实证功夫才能行到受用,当然,在量论上懂得,也很重要,但是只靠这个是不行的。

现代高僧,福建的广钦法师,年青时,曾在福建承天寺后山住山洞十三年,回到该寺,他认为自己福很薄,受不起供养,也不敢住寮房,要 守大雄宝殿,通宵打坐。隔了一段时间,监院和香灯师突然宣布:昨夜大雄宝殿的功德相被盗。僧众好生奇怪;过去无人在大殿住,从未被盗过;现在有人打坐,反而发生了.。于是,对广钦另眼相看,很鄙视他了:你住山洞十三年,其实中说一套,做一套。 而他呢,既不能说明自己未偷,也不早辩未见别人偷,好象自己与此无关,不闻不可,神态自若。过了七天,监院才当众宣布:功德箱没有被盗,之所以说这件事,是为了考验广钦法师,现在看来,他住山洞十三年,确实有真功夫!这真算得上“八风吹不动”,他破了我相,人相,自然就不执着于我了,你们怀疑也罢,讽刺也罢,与我无关,这说明这种功夫,很难做到,但却是完全可以作到的,本来外境是空的,我们肥到讽刺,之所以冒火,认为那个是真的嘛!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这里下手,去掉种种执着。

我们去掉攀缘心。我们凡夫对过去,未来,现在的东西,都放不下,产生种种的攀缘,因此增加了地无穷无尽的烦恼。对过去的事总爱回忆它,留恋这,惋惜它;对于未来的事总是作种种的悬想,考虑,计划;对当前的事又看不破,放不下,总是挂在心上,这些都是攀缘。过去,未来,现在,叫三世。如果把这三世都断了,就没有轮回了。因果贯通三世嘛。我们把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都放止了断绝了,就不随境转了,就不受一切事物的影响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内心就清净,念佛就能相应了。

这是讲的放下烦恼的第二个要求,心不随境转。

第三,要放下我是非,好恶,不起憎爱心,不取分别。

我们要做到《佛说八大人觉经》里开示的:“不念(不记念)旧恶”(过去曾经有过的恶缘,就是不憎恶人)和“等念怨亲”(就是对爱我者,害我者心念平等,而不生分别心)。而我们夫 是陷入人我是非,好恶,恩怨,造种种的罪业。其实,冤家与亲人是互相转化的,过去生中的冤家对头,往往是今生的亲属,还有,冤家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所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一生当中的苦是谁造成的?是自己的分别,执着,颠倒,妄想,贪嗔痴造成的,这是自作自受,怎么能怨天尢人呢?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人家骂你,做脸色,你就当然不理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不在意,“是非以为辨为解脱”。这样,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能做到怨亲平等,能够忍辱。

我们应该从困规律来看待一切,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人人都生活在因果规律当中。有一副对联:“夫妻就前缘,是善缘?是恶缘?有缘方配;儿女(包括女婿,媳妇)皆宿债,或讨债,或讨债?或还债?无债不来。”用佛教的道理来看,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你都能处理得恰当,不会受化的影响。比如,不懂得佛法的道理,或者不能正确处理,关系再好,并不一定是好事,互相舍不得,最后到了要往生时,去不了呀!不能用佛法来处理世间的恩爱,陷入感情的网络里,只会受拖累的。这种因情爱不断除,是不可能往生的,台湾一位男居士念佛预知时至,中午12点,请亲友来家助念,他已见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可是他忽然想起还有一包书信,叫人拿来烧毁。谁知他的夫人竟嚎啕痛哭,把他的心哭软了,便对阿弥陀佛说:“我现在往生,我的太太就太痛苦了。”这一下,阿弥陀佛就是见了,他的病相立即出现,一直拖到下午四点才断所,由于被感情所牵,当然不能往生,实在可惜!另一方面,儿女关系坏,并不一定是坏事。“文ge”当中,上海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位居士,早年死了丈夫,所晚无依靠,抱了一个儿子;觉得不够,又抱了一个女儿,到了“文ge”当中,期间,儿女都成人了,她长斋念佛,儿女造 的反,把佛像、佛书交到派出所、居委会,天天批斗她,回到家里,儿子夹肉给她吃,她不吃,又去揭发她,说她还在搞封建迷信。她感到太苦了,跑去跞黄浦东。路上,对面来了一位同修,见她神色痛苦,便问她,她如实相告。那位同修说:“你是学佛的自杀能够往生吗?这是你过去生中欠他们的嘛,是来收债的,这反而是好事。如果他们澡这样对你,你以后还想享儿女的福,舍不得往生呀!他们骂你,你不去听,一心念佛求往生嘛!”这一席话点醒了她,回去以后就专心念佛,儿女照样骂,但她听不到骂的内容,还为儿女弄好饭菜。几年以后,有一天,女儿先回来,只见菜篮子还放在桌上,并未做饭菜,到处找人,才发现在厨房里一个烂了背的破椅子上,坐着往生了,这说明不遇到两年儿女,她还往不了生,所以用佛法的观点来处理,人我是非是恩怨,就都能放得下了。

这是讲的放下烦恼的第三个要求,放下人我、是非、好恶、恩怨。

第四个要求,要放下,要入下贪着情爱的痴心。

如何对待家庭在题非常重要,上面已经讲了一些,现在再专门谈谈。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很3难往生,如果情爱的贪痴心重,所以六在六道轮回中出不来了,所以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想求往生,如果情有的贪痴心重,就与西方极乐世界不相应,所以说:“情不断,不生极乐”。当然,学佛不是无情的。佛菩萨都是“同体大悲”。我们应该把对亲属的情爱由小扩大,由爱亲属扩大到爱众生,升华到大慈大悲心,才能与佛菩萨相应;不然,到临命终时,对我们往生极乐就会产生障碍。学 的人家庭就道场。2我们应当从家庭的人度起,不过,要把他们引导到经的道路上来,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净空法师对待他的母亲的态度,值得学习,1949年,他离开大陆,1980年,他在香港弘法,接他母亲去见面,母亲说:“我天天都想你,”他答道:“你不要想我,要想阿弥陀佛呀!”这话很有道理, 儿子,儿子想母亲,到最后都死了,永远见不到了,即使再投生为人,又都生在同一个家庭里;但是,已经改头换面,认不得了, 见了等于不见,只有大家都想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母子就永远不分离了。他母亲本来就信佛,后来7信了,逐步提高认识,临终时安详往生,这个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孝顺!对亲属的情感,我们应该用个这态度来处理,感情就升华了,把爱亲人的心扩大到爱众生,亲人本来就是众生嘛。我们度众生,就包括度亲人在内。

还有,我们要学,一时级法没成熟,亲属不相信,不理解,也是常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引起很多纠纷,自己产生很大的烦恼,也让亲属诽谤佛法,与我们有很在的关系。那天大会发言,一位同修谈得很好,为了学佛,他比褓姆还累,做了 很多的家务事。这很对,我们的思想,行动感化他们,使亲属知道学佛的人的心量就是不同,任劳任怨。度众和玉是从家里的人度起,要善巧方便,不然好心要办坏事。道源法师在佛七讲话中,提到台湾的一件事情。有位念佛的老太婆很虔诚,喜欢高声念佛,但她的媳妇却很反感,两婆媳经常吵架。一天,媳妇为了一件什么事,心里很冒火,又听到婆婆妈念佛念得很大声,越呼越上火,就冲进佛堂,把一尊很大的佛抓起来摔了。道源法师这样评论:“这是媳妇送到地狱去了,有没责任?可见在家里学佛,一定要注意善巧方便,还要同吃,同住,同劳动,帮他们多作事情,使他们体会到学佛人的心胸,思想境界不同,逐步地被感化了。

 

总起来说,以上讲了三点:一是要正助双修,二是理事双修,三是要放下烦恼用清净心念佛,这三点提供给同修们,去以后具体落实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巩固收获,继续用功,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当中去修行。我们不可能到山洞里面去闭关,修净土法门的,也用不着去,并不影响你的家庭和工作。黄念祖老居士说得好:不仅上班可以修,你上火线也可以修。确实如此,要不受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我们的“三业”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达到清净,这完全是可能的。印光法师说:“... ...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做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我们应该逐步带领他们都能够走这条道路__了生死,出轮回!

最后,引用古德一首偈语:“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度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提出来和同修们共勉!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3-26 13:26     标题: 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

林则徐学佛

释昌臻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他晚年自刻印章语),其功勋业迹,载于史册,是人们都熟习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并真实履践的事迹则鲜为人知。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以教私塾维生,他自幼即跟随父亲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聪颖异常,勤奋好学,七岁即能作八股文,十二岁参加府试,父亲因其年幼,让他骑在自己肩上送进考场。主考官看见,笑着对他说:“子将父作马”。他应声答道:“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对他才思敏捷,出语不凡,颇为赞赏。考试结果,以第一名中秀才。十九岁考取举人。为了谋生,一面学习,一面教书,并曾在厦门海防同知衙门(类似海关)任司书工作。二十五岁考中进士。

    林则徐早年进入仕途,有缘得闻佛法,即深信不疑,亲书小册经咒,随身携带,虽政务繁冗,坚持课诵,行持诚笃,终生不变。二十余岁时,经人推荐在福建巡抚衙门幕府工作(相似秘书工作)四年。当时任巡抚的张师诚,号兰渚,是一位提倡净土法门、解行俱佳的佛教居士。曾编著《径中径又径》一书,选录有关净宗精辟论述,按信、愿、行分类编辑,简明切要,流传至今,被视为净土宗一本最佳的读物。净宗祖师印光大师,对此书评价颇高,说:“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趋净土壶奥。于初机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师文钞》复张云雷居士书二)林则徐随张师诚工作四年,深受张的器重,在学佛方面也受张的教导和影响。当时林则徐即发心用蝇头小楷(按:上海佛学书局再版时,系放大影印。)书写《阿弥陀经》等五种经咒,随身携带,终生受持。1998年2月,上海佛学书局再版的《林文忠公手书经咒日课》一书,附录林则徐的曾孙林大任于1933年6月所书跋语,说:“先文忠公早岁以文字受知于张兰渚中丞(中丞为对巡抚的尊称),遂佐其幕府。尝以急促之时,治繁重之务,振笔累千言,精神贯注,略无疏懈,张公叹为奇才。文公忠写经之岁,即张公秉节吾闽(指张在福建任巡抚)之时。当时香火因缘,其详不可得闻矣。丧乱之后,仅存此册,然亦足见其栖心净土,行持无间,迥异寻常者矣。印光法师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敬则致福,慢则获咎。余每诵斯言,辄凛然生寅畏之念。近人写经,往往多破体字,或间以行草。揆诸古德规范,殊多未合。今观此册,笔意矜严,无少怠忽。非恭敬之至,曷克臻此。然则,手泽流传,足为后世法者,岂惟日有恒课,处尘劳而不易;又当将之以诚敬,而无或亵慢,则寂而能感,理有必然。吾侪于此,可不反求诸心而知所勉欤!”

    再看高僧印光大师的一段叙述:“……一日,文忠公(指林则徐)曾孙翔(林翔,曾任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字璧予者。以公亲书之《弥陀》、《金刚》、《心经》、《大悲》、《往生》各经咒之梵册(折叠式装祯)课本见示。其卷面(即封面)题曰:《净土资粮》,其匣面题曰:《行舆日课》。足知公潜修净土法门,虽出入往还,犹不肯废。为备行舆(行舆即轿子)持诵,故其经本只四寸多长,三寸多宽。其字恭楷,一笔不苟。足见其恭敬至诚,不敢稍涉疏忽也。”(见《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第6页)

    从上所述,可知林则徐青年时期,受佛法熏陶,并深信力行,奠定他终生坚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做人作事准则的深厚思想基础。他尝撰联语为座右铭,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他当年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判罪杀头,毅然焚烧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鸦片,正是他这种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的表现。在流放期间,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扑在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工作上,组织开垦荒地近百万亩,提出解决沙漠中水利问题的“坎井”计划。即挖掘深井,再用地下水渠连接井水,形成灌溉网,以避烈日曝晒和沙层渗透。当时人民称之为“林公井”,至今仍惠泽着沙漠中的绿洲。真正做到“以出世无我精神,办入世利他事业”。正如印光大师所说:“详观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知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繁冗,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见《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第6页)

    佛法认为,利人是善,损己利人是大善。林则徐不顾罢官流放,却为国家民族立下不朽功业。不仅深受人民的爱戴崇敬,甚至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中,仍巍然屹立着林则徐的蜡像,正反映历史的公论。同时,还须指出,因果贯通三世,《周易》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历史感应统纪》所载此类感应事例,真实不虚。就拿林则徐说,其子孙繁衍,人才辈出,直到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还有300余人。(见1997年6月18日,《扬子晚报》。)其中较知名的如曾任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的林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的凌青(凌青,原名林墨卿,为林公第五代孙,三十年代参加革命时更名。),香港回归前夕,他写一首题为“庆祝回归,缅怀高祖”的七绝,诗曰:“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日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见1997年7月11日,《四川省政协报》。)足证泽被子孙,因果不虚。

    综观林则徐一生,突出体现“忘我利他”的大无畏精神。正如印光大师的评论,其“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洵非虚语。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