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圣严法师《智慧的花串 》 [打印本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21     标题: 圣严法师《智慧的花串 》

智慧的花串

圣严法师




图片附件: 1173187702947291030.gif (2015-11-10 13:06, 709.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302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674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22

  道在行住坐卧中

  道就在行住坐卧之中,你倒一杯茶给人,跟人说一句话,打个招呼,握一下手,点个头,以及扫地、擦桌、搬椅、洗碗筷,甚至解大小便,道就在其中。所以,禅家训练人的时候,特别重视生活中的工夫,打坐固然重要,但对生活中,行住坐卧的体验,更为重要。

  《禅的生活》.二五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22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

  佛教有一句古训:「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若以我的解释是这样的:将相是豪杰的型范,大丈夫是圣贤的型范,豪杰是凭气势而成,圣贤则禀气质而成,圣贤的气质能涵容豪杰的气势,豪杰的气势中则未必就有圣贤的气质。

  佛教的出家人是以佛的型范自期,佛为解脱众生的生死之苦与解答众生的生死之谜而出家修证,佛教的出家人的目的,在原则上,也是与佛一样。出了俗家,离了妻子,是为走出生死之苦的苦海之家,是为协助他人乃至一切众生,也能走出生死之苦的苦海之家。

  所以在佛教中出家,最好是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若从爱情及事业上失意败北之后,再来出家,佛教虽不拒绝,但也并不鼓励。  

   《戒律学纲要》一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22

  供奉圣像贵诚心

  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如果已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前下方,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

  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言,开光仪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徧在,而以圣像作为恭敬的对象,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对象。通过类此的修行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发,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象是否开光并不重要。

  《学佛群疑》四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22

  供奉圣像贵诚心

  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如果已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前下方,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

  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言,开光仪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徧在,而以圣像作为恭敬的对象,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对象。通过类此的修行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发,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象是否开光并不重要。

  《学佛群疑》四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23

  

  从佛法的角度看,每一徊人都有他自己的宝藏,每一个人的智能福德,都与诸佛相同,无欠无缺。只是已经开发了宝藏的人,称为诸佛,尚未开发宝藏的人,称为众生。所以《宝性论》要用「真金在鑛」和「地藏珍宝」,来勉励我们不可以小视自已,而自暴自弃,应该积极的努力来开采自己本来拥有而被埋藏起来的宝藏。

  《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一七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23

  处处是金山

  凡夫不是佛,所以看到的人也不像佛;因为尚是未见佛性的凡夫,所以既不相信自已也不相信他人。如能相信佛法,便能化解不安的自私,也能渐渐地自信信人。

  相信诸佛是鑛中的纯金,相信众生是纯金在鑛中,也可以说,鑛与金虽有别,同样是金则无异。

  如以这样的角度看一切人,虽尚未能见人人是佛,总可承认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虽尚未能将金山拥为己有,总可接受处处金山、处处有金的观点。但愿我们都能以这样的观点,为自家开鑛,助他冶金。

  《金山有鑛》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23

  撞钟

  所谓善根是众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养,不会增长、显现,越是努力精进求法,越能感应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化,所谓自助而人助,唯有众生有求,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应化。

  佛教常以如人撞钟为喻,轻轻地撞就小声地响,重重地撞就大声地响;钟有响的功能,如果无人去撞,它不会自响;所以,众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长善根,虽然佛的法身徧在,也不会帮到你的忙。

  《学佛群疑》一一五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23

  忙人时间多

  一般事业家都很忙,正因为忙,所以需要用闲下来的时间打坐。切勿以为时间去打坐、念佛是一种浪费,相反的,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与判断力,对处理的任何事都会有相当客观的立场。否则,一受到外界的刺激,往往就失去客观的判断,那将会错误百出而不自知。

  如果我们经常能付出一点时间的代价来打坐,还是很值得的。所以说「忙人时间最多」,这是我提倡的一个观念,诸位企业家一定是非常的忙,我相信你们的时间一定也会很多,否则你们的事业不会做得那么好。

  如果你能能够挪出更多的时间做修养身心的功夫,成功率会更高,成就更大。奉献了那么多的时间给事业,为何不找一些时间给自己?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一三五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23

  坚定信念

  只要坚定信念,勿在阻挠的困难之前跪地求饶,而以努力及毅力来促进因缘的成熟,滴水能穿石,凡夫得成佛。

  《金山有鑛》一八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4

  畏惧受戒

  有的人不敢受戒,是怕犯戒;他们以为:「不受戒可保自由,受了戒就不自由了。」那等于是说,受戒后不可造恶业,不受戒便可以造恶业了。

  其实,不论受戒不受戒,做错了事,便要负责,这是因果。若不受戒,做坏事的可能性比较多,若受了戒,就会生起防止犯错的作用。纵使犯了戒,赶快忏悔,及时回头,以免越陷越深。所以,戒是修习定慧的防护网,是修道生活中的护城河。

  受了戒虽会偶而犯戒,总比不受戒而经常作恶要好。因为受戒,便有持戒的功德;受一戒有一戒的功德、受一天有一天的功德、受一分钟有一分钟的功德。犯戒仅对某一时段特定的对象有害;持戒则尽形寿对一切众生有功德。

  《禅的体验.禅的开示》.二三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4

  婚姻的条件

  婚姻的主要条件,不应该是宗教的信仰,而是彼此之间的情投意合。

  因此,如果没有把握感化对方,最好选同一信仰的配偶,如理组成佛化的家庭,否则,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导致婚姻的悲剧,那是很不幸的。再说,组成佛教化的家庭,虽是教徒的应有责任,万一由于配偶的信仰不同而坚持他的不同信仰,一时之间又无法改变他的信仰,那么,宗教的容忍,应该能使互相尊重各自的信仰。

  正信固比迷信好,有信仰也比没有信仰好。在如此的情形下,应当信仰是信仰夫妻是夫妻;教堂(寺院)是教堂(寺院),家庭是家庭。因为,佛教本来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自由化的宗教。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4

  加强因果观的教育

  儒家的伦理道观念,虽然有他可贵之处,但对一般人而言,还缺少一种说服力,不能肯定因果的必然性。

  今天的台湾,佛教徒也占总人口比例的大多数,所缺乏的是佛教对于中小学生教育的灌输,也缺少佛教对于为人父母的因果观念的建立。

  因此,为了挽救我们的社会风气,防止青少年犯罪,本末兼顾的方法,就是加强佛教教义在社会教育方面的努力,同时也要把佛教的因果观念普遍地带,进中小学生的心田,从扎根做起。但愿这个期望能够很快地见其实现。

  《明日的佛教》.二三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4

  重视文化工作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三藏教典,是佛灭之后,第一代的大比丘罗汉们结集完成,此后,又有两次结集,先用口传,然后变成笔授,这就是佛教的文化工作和教育工作。

  一直到了佛法东传,也是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译、研究、弘扬,才有了印度的原典和中国的著述。如果每一位出家人从始至今,都不做文字工作,而只管自我的修行,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佛法吗?当然,如果出家人除了文字工作和口头的宣扬,而没有修持的恒课,也不是好榜样。

  相反的,出家人若像在家居士所期望那样的遗世独立、与世无争、不闻不问、在山间住、在林下坐,所谓木食润饮,那就不是人间比丘,会被看做逃世的、厌世的、与世无益的怪人,这将是非常不幸的事。

  《明日的佛教》.六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5

  逆行菩萨

  菩萨有「逆行」的法门。凡是打击你、压迫你、刺激你、欺负侮辱你的人,使你爬不起来的人,都可能是逆行的菩萨。

  不要认为刺激你的人是仇人,压迫你的人是冤家。因为坚强的意志力,往往是从磨链中培养出来的,我们的体能、智能、心力、毅力均要靠艰苦的经验来锻炼,不要因为逆境的挫折而灰心丧志。

  提婆达多生生世世与佛为敌,即是逆行菩萨的一例,故在释迦成佛之后,于《法华经》中,为之授记,说提婆达多于未来世,必定成佛,又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也提到「如来常以慈悲力,愍而哀伤,我以值遇提婆达多故,速得成佛;念其恩故,常垂慈愍。」所以菩萨看一切仇敌冤家,也都是活佛活菩萨。

  《佛教入门》.一六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5

  未来佛

  这个世间虽然有不少人的心地不好,行为不善,但我们相信「所有的人将来都能成佛、成菩萨」,目前只是因为他的因缘尚未成熟,如果我们能促成他的因缘,使他往善的方向走,他未来也能成佛。

  所以他也是未来佛、未来菩萨,我们不需要计较他现在的好坏。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菩萨不舍任何一个众生,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有不变的恶性,因此,我们不要对任何人失望。

  《禅与悟》.六九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5

  真富贵

  有财富者未必就是贵人,能用金钱与财物来有益于人者,方为真正的富贵。物质的贫穷未必会造成zai 难,心理的贫穷,准会为他自己和跟他相关的人,带来困扰和苦恼。要普遍提倡知福、惜福、培福、积福的因果观念。

  《东西南北》.一七二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5

  万行菩萨

  我们法鼓山的义工群,虽都尚是凡夫,却已跟未信三宝的凡夫不同;虽不能立即具足菩萨的万行,我们既是大乘佛教的三宝弟子,既在皈依典礼中,已跟我念诵四弘誓愿,就算已经发了无上菩提心的初发心菩萨,从现在起,能做多少算多少,尽心尽力,不急不怠,到了成佛之时,必定具足万行。

  犹如鸡在蛋中时,已有成为鸡的因素;我们凡夫只要发菩心,便是具备了成佛的正因;虽不能于一时间万行具全,只要尽力做去,能有一行二行,也就算是菩萨行了。

  因此,凡夫发心,便成初发心的菩萨,便似蛋中的鸡,已具备了六度万行的正因,故即可以被人称为万行菩萨,也当以万行菩萨的目标自勉。

  《春夏秋冬》.一二二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5

  放下屠刀

  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既然改邪归正之后,必须要积极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不换」的价值可言。

  因此,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 佛性上作的肯定,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 佛的果位。因为从「放下屠刀」的时候起,已是佛性圆成的起步点,称为「立地成佛」,等于是说「回头是岸」。

  事实上,放下屠刀并非马上就是佛,苦海回头也并不立即就在岸上啊!


  《正信的佛教》.六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6

  心怀鬼胎

  我常说:「心内有鬼,心外才有鬼」,心外不只有鬼,也有佛、菩萨和神,这是心外有多元的信仰对象,心内也有多元的信仰意象。

  如果你心内不相信有佛、菩萨、鬼、神的话,心外的信仰对象对你不会产生作用,心内有了鬼胎,心外的鬼才会有作用,即使心外没有鬼,你心内的鬼也会缠上你。这是内在和外在相对的宗教效验,最初信神、拜佛的人,大都落在这个阶段上。

  从宗教经验的立场来说,心外的神与佛是有的,所以有感应,「感」是内在的主体,「应」是外在的客体。

  《学术论考》.二九九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6

  忏悔法 门

  凡夫的言语行动,如果加以深切仔细的考察,可说经常都在犯罪造业。因此,我们伟大的佛陀,即以大慈悲心,为凡夫众生说了一个忏悔罪业的法门。

  在中国的各种忏法仪规,是由许多祖师根据佛经编成的,最盛行的,则有梁皇宝忏、三昧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千佛忏等。修这些忏法的人,历代以来,均有很多灵验传载,的确可谓「功不唐捐」。

  对佛忏悔,并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证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业,下定决心,不再故意作恶。好象是从沙里淘金,渐渐地将沙淘去,就著了黄金;我们向修拜忏,渐渐地将罪垢忏除,就得著了清净的解脱之心。

  《佛教入门》.二六二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6

  念佛不在嘴

  数念珠有什么用?

  念一句佛号数一个数字,有时候自己打妄想忘了念佛的时候,还在数,但是只要手还在动,就会提醒自己,刚才是在念佛,赶快再念。那么又有什么用?有人认为念佛是为求生西方、求消灾、求平安。

  其实念是安心、除烦恼。心中念佛或口头念佛?
  有二句话「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就是说念佛的时候用心念,所以「念」字拆开来看,是「现在的心」、「今心」的意思,现在的心在佛号在上面,叫做念佛。参禅是用心参而不是仅靠两腿盘坐的工夫。

  《禅与悟》.一二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6

  戒酒

  不饮酒,在印度乃是佛教徒的特色,其它宗教不仅不戒酒,甚至认为酒能通神。

  本来酿酒不须杀生,并且可以成为药物之一种,不应列为宗教的禁忌;但因为佛教重视智能,若多饮酒容易乱性,而饮酒之后还能够自制而不致昏乱的人不多,所以,为了保持经常清醒,利于精进的修行,特别是为了达成修定的目的,必须戒酒。

  至于一般大众,若据孔子所说的「饮不及乱」,无伤大雅。所以若受五戒而不能戒酒,也可以舍掉酒戒或不受此一酒戒,还不失为三宝弟子。

  《学佛群疑》.一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6

  母难日

  世俗的习惯,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欢乐吃喝一番,称为庆生,或称为祝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

  以佛教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于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为自己庆生。

  如果父母已经过世,那就尽其所能,布施放生,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灵,自身也能得植福延寿的实效。否则大张筵席而造成鸡鸭猪羊等的杀劫,那不是祝寿而是折福!

  《正信的佛教》.九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7

  理性的感情生活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能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

  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zai 难。例如:父母对子女固然要爱护,但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另外,对亲戚朋友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

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学佛群疑》.三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7

  文化难为

  在一切的工作中,以文化的工作最难做,也以文化工作的责任最重大。

  一个国家中,如果没有出色的文化工作者,那便是个黑闇国家;一个时代中,如果没有出色的文化工作者,那个时代便是无声无光听不到也看不见的盲哑时代。

  在佛教的的僧团中,如果大家都是不学无知,既不受教也不教人,那便称为哑羊的僧团。

  《书序.评介.励行》.三八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7

  四摄法

  佛为统摄一切团体 社会的要求,说了四种德目,称为四摄法。

  摄是统摄和摄受,也就是领导或化导的意思。所谓四摄法,就是领袖人物所不可缺少的四种处世方法,切实做好了四摄法的工作,便能感化群众,也能领导群众了。四摄法的名称,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摄法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德目,小至一家,大至全人类,能有多大程度的实践,必有多大程度的效果。一个居士,应当随分随力地去做,才不致被教外的人误以为佛教徒是消极的逃世者,才能进一步地化导社会而净化我们的社会。

  《佛教入门》.二二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7

  以出世精神入世济众

  许多人对待佛教,通常有两重标准:你如果是沈潜静修的山林佛教,他们说这样等于逃避现实;你如果是走入群众的世间佛教,又很可能被讥讽为六根不净。

  原因是一般人的心理,既希望佛教是清高绝尘的,又期待著佛教能给予世间人类实际的利益和救济。以菩萨道的精神来说,便是以「无我」出世的精神,做入世济众的事业,因此,正好解决了两种不同型态的冲突,而溶汇于「福」、「慧」圆满的佛道中了。

  《明日的佛教》.四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7

  不舍众生

  一般人误解佛教,甚至佛教徒们也误解佛法,认为佛教是出世的。世间太苦,离开世间之后即解脱,所以信仰佛教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逃避现实,离开世间,此即解脱、涅槃。

  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徒所知道正确佛法不是如此。虽然在佛教观念中,小乘圣人到了第三果就不再来人间,到了第四的阿罗汉果时,已经出离三界,从此进入称为涅槃的寂灭境界,跟众生世界不再发生任何关系。其实,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开始至今为止,小乘的思想固然有,小乘的行为也可能出现过,但这不是佛陀创教的目的,而是属于局部若干人的问题。因为在释迦世尊当时的僧团中,有一千多位大阿罗汉,绝大多数都是人间比丘,也就是在人间弘化的四果圣人。

  假如说证到阿罗汉就应该离开人间,那就与史实和事实不符;如果真有过小乘僧团,该僧团既然不和人间来往,照理无法取得生存的空间。佛教各派既然都能在人间的历史上和世界各地传流,就表示佛教没有真正的小乘,不论他们的思想如何,都不会离开人间。成道之前在人间修行,成道之后还要到人间来教化,这才是佛教的本意。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8

  家家禅堂、户户莲社

  所谓家家禅堂、户户莲社,并不是否定寺院的存在,也不是把寺院的弘化活动转为家庭的形态,而是每一村、每一邻或每一里之内的佛教家庭,互相联系,彼此鼓励,轮流在各家庭定期打坐、念佛或举办佛学讨论会,由资深的莲友轮流担任召集人和主持人,每周至少一次到两次,愈频繁愈好。

  提供集会场所的莲友不需张罗饮食,准备茶水即可。如果你家房间不够宽敞,就举行少数的集会;如果你根本没有可敷使用的房间,可以不提供场所,参加活动即可。这样可使每一家庭都融入修学佛法的气氛中。

  《明日的佛教》.一六五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8

  与佛菩萨团圆

  我们在未出生死之前,怎么样也没有办法真正的团圆,我们没有办法跟阿弥陀佛团圆,我们没有办法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团圆,我们没有办法跟十方的现在诸佛团圆,没有办法跟过去无量生死以来的父母、儿女、亲、朋友团圆,我们只跟现在这一生之中少数的几个人团圆,这怎能算是团圆呢?

  尤其是,到过节聚餐同乐的时候,桌子上摆满了碗盘,里面是鸡、鸭、鱼、肉,却没有想到,人类的家属团圆,竟造成了众生的生离死别!以此两相对照,人类不仅残忍,而且愚痴得可怜。十五是团圆的日子,我们要多念佛,愿自己早日跟佛菩萨团圆!

  早日跟过去无量生死以来的父母、六亲团圆,包括这一生的父母、亲、儿女也要团圆。

  《明日的佛教》.三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8

  从心做起

  佛教除了环境的保护外,也讲究心理卫生,我们叫作「心灵环保」,提倡「心灵环保」这是新名词,是要让大家听得懂,但是我们老早就一直在做。

  所谓「心灵环保」是说因为我们的被污染了。以至于环境也被污染了!如果我们的心不受污染,环境也会跟著不受到污染!因为心灵是指挥身体的,我们的行为是和心连在一起的,所以每一个人心念的改变,就能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社会。所以,心念的改变才是更重要的。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三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8

  双管齐下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环保,一是物质环境的保护,一是正本清源,从人心净化做起;前者治标,后者治本。

  如果从心灵的环保做起,我们就会心甘情愿,自发性地少浪费自然资源,不是要求别人该如何如何,且会觉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牺牲,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就是「惜福」!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九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8

  维护地球资源

  人身上有皮肤、血、肉与骨骼,地球也一样有骨、有血、有肉,我们使用自然资源,等于是把骨头一块块拿出来用,把血液一桶桶的抽出来用,抽多了以后会贫血,没有血便死亡,那时候的地球就成为一个死掉的、无人居住的星球。想把资源从外太空或其它星球运回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为了人间净土能在地球上实现,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

  《禅的世界》.三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9

  生活简朴化

  环保必须从我们的生活简单化、淳朴化着手,除了必须用的,不要多用,更不要浪费。对我们拥有的生活环境,要知福、惜福、保护。我们应该以禅修的方式做为生活行为的准则。

  例如我们在禅寺吃饭,不浪费一汤、一菜,乃至一粒米、一滴水,就是连吃完饭后的碗、筷,都要用少许的水在碗内清后,将水喝下。现代人多半有浪费东西的习惯,吃不完就倒掉,用不完的就仍掉,虽然是用自己赚的钱买的,但是浪费了东西就浪费了属于地球上全体众生共同的资源。地球上很多的资源是愈来愈少,而只有人类是愈来愈多,如不设法净化人类的心灵,简化人类的生活,而只提倡环保,无异是本末倒置。

  《禅的世界》.一六二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9

  同体大悲

  在佛教徒来看,无论是动物世界或植物、矿物世界,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无法离开大环境,大环境便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大环境,我们的身体就无法存在,而生存环境就包括动物世界和值物、矿物世界。

  佛经中提到,所有的动物都可能是现在的菩萨、未来的佛。释迦牟尼佛在无量世以前,发菩提心之后,他一生又一生,都在不同的众生群中,广度众生。不同的众生里,他做过鹿、象、兔子、鸟及其它种种动物。

  因此,我们看到动物时,应该设想:这些动物可能是发了菩萨心愿的未来佛,对待动物应该就像关怀、尊敬所有未来的佛一样。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9

  消失的翡翠森林

  目前世间的动物世界究竟如何?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水塘、池、湖受到污染,水鸟已慢慢少了。许多过去有的鱼现在也不见了。不仅在台湾没有容身之地,在世界各地也都不容易找到栖身之所。

  因为许多国家的原始森林,已在地球上急速消失了。就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森林等于是未来佛居住的世界。

  因此,当我们看到森林失火,就好像台北市或者是一个人口聚集的村落、都市,发生大火灾一样。这是佛教徒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9

  放生

  佛教一千多年来提倡放生,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鼓励大家不要滥捕、滥杀。可是,在今天的社会,放生已变成是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行为。

  所以,我们现在大声疾呼,放生的观念应该要改变,是要保护自然才对。我们和台北市立动物园有一个合作计画,就是收容一些已经濒于灭种边缘的动物,让牠们继续繁殖;或是有一些受伤的动物,我们收容它,医治好以后,再放回自然界中,这类工作较有意义。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二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9

  养狗

  「养狗」要好好地考虑,如果养了就不要把牠丢掉,但有些因为狗主人死掉或其它原因而流落街头的狗,则希望政府或保护动物的慈善机构能给予收容,而后转送给其它爱狗的人。

  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立法,养狗需要受到限制,养狗要收「养狗税」,你既然养得起狗,就应该可以缴得起税,以养狗税来保护野狗、收容野狗,呼吁社会大众,不要丢弃畜养的家犬。

  一方面养狗的人减少,同时也不让牠们在街头繁殖,自然野狗就没有了!而且,已经捉到的野狗,你不要杀啊!而把牠结扎,或将母狗、公狗分笼养,这样等牠们老死之后,就没有流浪街头的野狗了!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三九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39

  火葬

  对于丧葬,我们提倡尽量少浪费,不要制造噪音。现在送葬队伍庞大,又是鼓号乐队,又是电子琴花车,一般人认为送葬队伍愈长,愈显得他的重要,是死后哀荣,从佛教观点来看,这是不应该的。
  其次,我们提倡火葬。土葬的问题,在台湾愈来愈严重,这是因为地太少的缘故,但我们还是看到富裕人家买很大的墓地。佛教在印度有三种葬法:火葬、水葬、天葬。水葬很不卫生;天葬还好,是摆在空气稀薄的地方,让鸟来啄食;火葬是用木材来烧。我们提倡火葬,比较干净,也能节约土地的运用。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二九页


  少烧香

  我们也提倡「少烧香」,因为烧香一方面是污染空气,一方面是浪费资源,要烧的话,烧比较高级一点的,因为香的作用在于安神、在于消毒,但我们一般人烧的香既没有安神作用,也没有消毒作用,而只是制造烟雾,制造环境的污染,制造香灰而已,这并不是很好的事。

  现在,农禅寺虽然也烧香,但烧得很少,而且尽可能地不烧。也鼓励外面来的信众少烧香,过去,有的人来寺里烧香,若点一支,觉得不够诚心,要点三支,甚至点燃一把!这样一烧,整个房子里都是烟。还有,我们不烧金纸,这在佛教的仪轨中本来就没有的。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三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40

  减少用纸量

  二十多年前,我去日本留学时,当时是以用纸量多少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台湾由于印书、印报纸、包装纸的用量少,日本的用纸量大,所以日本是先进国家。

  现在这个世界,观念应该倒过来了,用纸用得最多的地方,是最野蛮、最不知爱惜资源、制造最多髒乱的地方。现在日本已在减少用纸量,而台湾却还没有做。我呼吁各厂商,注重质量,减少包装量,商品包装愈朴素愈好。

  过去在市场用叶子包鱼、包肉、包蔬菜,用过了便成为堆肥,而今天用的塑料袋是消化不掉的垃圾,如果说不能再用叶子来包菜,那么至少可以用棉质的环保袋代替塑料袋。环保袋只要稍加清洗后便可继续使用。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六二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40

  环保餐具

  我们也在推行用环保餐具,包括:碗、盘、筷子、汤匙。现有的保丽龙餐具相当简便,用完就丢,但对我们环境造成非常大的破坏,我们用的环保餐具是不锈钢的,用完洗过还可以用,用一辈子都不会坏,还可以传给我们的后代。

  人家说佛教衣钵相承,我要把我的环保餐具也传给我的弟子。希望大家也都能响应,平常都带在身上,随时可以用。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六二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40

  垃圾山

  五百年后地球会是什么模样?会变更坏,还是真有人间净土出现?

  我们今天如果不及时煞车或及时调整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我相信,五百年后的地球,可能到处都是垃圾山,所有的人类身上,可能都会害皮肤病。但如果我们及时回头爱护环境,人间净土是可能出现的。

  以佛教徒的立场而言,只要努力、只要有心,未来的灾祸,不是不可以挽救的。我希望五百年后回到地球,我们的子孙都生活在人间净土里。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五九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41

  为来生植福

  人的福报有一定的限量,你这一生带来的福报如果提早用完,下半辈就没有福了。就像饿鬼,有食物吃不得、有水不能喝,这就是因果报应,如果不知珍惜而浪费福报,下场会跟饿鬼一样。

  佛法讲因果、福报,就是心灵的环保。所谓「因果」,是指我们所做所为与将来所得到的结果有关。也许是自己的这一生,也许是下一生,也许是后代子孙,会受到果报。再从佛教信仰来看,我们一定要为来生作准备。

  因此我们不仅要珍惜现有的福报。同时要为来生培养更多的福报。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六三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41

  消毒

  生活在净土世界,应该都是健康无病的,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但我们的社会,有的人身体很好,常常运动,可是常和他人吵架,老是抱怨自己的遭遇和家庭,抱怨社会的制度及环境,这种表面健康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其实是有病的,而且是害著传染病的人。

  若希望人间净土在我们的环境中出现,当要体会净土的健康无病,就必须从每一个自身做起,言行举止,都是健康的,当别人看到你的面孔时,也能有健康的感觉,不要让人家见到你时就像见到瘟神一样,退避三舍。

  我们要做个无病的人,并且也要做个消毒的人,常为自己的心里、口头、身体的行为消毒,也常为社会、家庭消毒,人间无病健康,净土才会出现。

  《禅的世界》.三四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41

  八风吹不动

  佛的意思是觉悟,人人都具备有觉悟的可能性,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就是清净的佛性,只因为被外在的八风所吹,心理受了影响,产生了种种的烦恼,把清净的佛性遮盖住了,所以称为凡夫。

  所谓八风,是指的利益、损失、毁谤、荣誉、称赞、讥笑、痛苦、快乐。一个人,如果能够到达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他就解脱了一切的烦恼,虽然尚未成佛,他已见到了他的自性佛宝。

  《佛教入门》.一一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41

  烦恼相

  与人相处,如果见到别人有烦恼相,便应设想这是因为我有烦恼,所以佛菩萨现烦恼相来度我的话,自己就不会因此而起烦恼了。

  老是在烦恼中打滚的人是凡夫。仅仅杀断烦恼,而不能以智能心现烦恼相的是小乘人,能度的众生不会多。修行人要掌握原则,便是内心不起烦恼,烦恼起时,立即晓得自己还待努力修行。见人有烦恼时,自己不要有烦恼;自己没有烦恼时,表示自己正在修行得力。

  如外表现起烦恼相,内心也真的有烦恼的念头在动,那是凡夫的随波逐流,不是佛菩萨的杀活自在。

  《禅的生活》.一○二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41

  宇宙观

  在地球上修地观,人就很渺小了,再作宇宙观,地球于宇宙中,不也只是一粒微尘而已。

  了解到这一层,就会有自知之明,自能量力,知道自己不可能是个伟大的人,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公认你伟大,又能大到那里去呢?

  人若能自知渺小,道心就会生出来。自知所知有限,所占位置有限,所拥有的时间有限,既然如此有限,还有什么丢不开,放不下呢?能有这样的感觉,你就会虚怀若谷,谦下敬上,敦睦朋友,就会和道相应。

  《拈花微笑》.三○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42

  心净佛土净

  佛陀观察宇宙的根源,乃是由于宇宙之中一切众生共同所造的业力所成,造了相同的业,感受相同的环境;造了不同的业,感受差别的际遇。

  物质世间是由众生世间的业力而出现,所以是众多众生所造众多业力的结果,不是另有一个什么大力的神创造了这个宇宙;宇宙创造者,即是一切的众生。因此,众生也能改造自己的环境,转变烦恼生死的秽土成为清净解脱的净土。

  但是,净土并非离开秽土的宇宙而另有天地;只要心地清净了,当下的国土就是净土。所以信佛学佛的工夫,要从自己的内心做起,不是乞怜于渺茫不可接触的天国上帝。自心的清净不染,便是解脱境界,便是出离生死而入涅槃。

  《比较宗教学》.三三九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1 07:42

  守心如牧牛

  我们看守心,像看牛那样。

  当牛走过麦田要吃麦子,牧童打牠一鞭,或拉动鼻绳,牛就不吃了。当我们举心动念想着坏事、无聊事、无意义事时,你要赶快把它拉回来,不能再想。如果你说,想一想没关系,我还没有做嘛!开始做了,又对自己说:做一点点没关系,我还没有完全做嘛!做了一次,就会再做二次三次。这是放牛而不是牧牛。

  因此,行住坐卧中,我们都守住这个念,否则,便在道而不行道,在禅而不知禅了。

  《禅的生活》.二五○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3

  平常心修习要领

  平常心就是禅修者的慧心,实在太好,可是相当难得,因此需要使用方法使情绪化的心境净化平衡。

  最实用而简便的方法就是双手合掌,然后用你的两眼看着你两手中指的指尖,专注地保持这个姿势,三十秒至一分钟之后,你的心绪自然平衡下来。另外一个方法是注意你的呼吸,留心出入于鼻孔的气息,也能平息你的情绪。

  还有一办法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不仅身后能往生西方,也能为现世带来平安和好运。


  《禅与悟》.三五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3

  法布施

  《金刚经》云,若人以恒河等世界七宝布施,福德虽多,仍不及『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这就是说,我们用种种的财物来关怀社会、帮助社会,还不如用观念、用思想来帮助人,这才更重要。用财物来帮助人,用完、吃完了,又没有了!又穷了!问题仍然存在。

  如果用观念来帮助人,他就能因此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情况。同时,改变他的心理环境、心理情况,自然而然地因为内心的转变,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也就能跟著改善。

  因此,用法布施较之于用财物布施功德更大。

  《福慧自在》.一三三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4

  儿孙自有儿孙福

  父母对于子女的观念,千万不可以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财产,不要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私利的一部分,更不要把他们当作是自己荣誉得失的一部分。

  孩子是一个个体,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把他们当作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位菩萨。他们来到这个社会,参于我们的家庭,是这个家庭的一员,虽然他现在还小,但他也有他的世界、他的想法。以后,他更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福报和智能。用这种想法来看待孩子,就不会有望孩子一定要成龙成凤、恨铁不成钢等等的情形。

  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应该要了解,父母顶多是孩子一生中一个起点的助缘罢了。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二○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4

  怀胎

  母亲怀孕以后,就要使自己的孩子在胎里象是处于乐园一般,是一个非常愉快的环境。

  虽然胎儿当时仍未具有五官,意识也还迷迷糊糊什么都不知道,但是父母这时的心情,和这胎儿以后成长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母亲在怀胎期间要能常顾虑到肚子里的孩子,态度要保持温和、理性,心境要平和。此时,丈夫也要认为太太肚子里所住的是一位小菩萨,对太太也要象是在接待贵宾一样,呵护备至。

  有了丈夫的体谅照顾,太太自然也能保持平静、温和的心情,这样的孩子,以后就会表现理性、独立,有能力而富有责任感。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二○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4

  帮孩子戒毒瘾

  如果小孩子吸毒了,最该反省的就是父母,父母不能因此责备孩子,反而要自己承认错误,对不起孩子,因为是父母的疏忽,没有给孩子需要的受及照顾,所以小孩染上毒瘾。这时父母就要赶紧弥补,了解他吸毒的原因,帮助孩子戒毒,责备、打骂都没有用。

  再者,现代的中国父母,多半以为宗教信仰是孩子们长大以后的事,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但这是不对的,宗教能够指引孩子走上正途,对不好的诱huo会有抵抗力,内心不再空虚。这样宗教对小孩而言,就象是成长的营养剂,应该由小时起就要吸收,不能等到长大再接触。父母应带孩子到寺院、到教院,让宗教的力量来帮助孩子对抗吸毒的诱huo。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一九八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4

  关怀亲人

  关怀自己的儿女,算不算培福?关怀自己的太太、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母,算不算培福?

  算,因为佛教讲的『福田』 即种福、培福的田地,包括自己的眷属在内,众生、亲友、国家,以及师僧三宝都包括在内。因此,支持宗教事业,护持宗教事业,推动宗教事业,是培福。孝养父母、栽培子女,关怀国家社会,尽义务,尽责任,是培福。对于一切众生给予安和乐利,也是培福。

  所以,种福的范围包括一切人,亲疏不论,厚薄不分,只要有人需要,我们就要做。不过,我们都是凡夫。凡夫需要从我们周遭的人做起。

  《福慧自在》.一四五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5

  慧业道场

  每次新到一地、新遇一人、新经一事、新历一境,都会留下若干值得回忆的印象。人生的过程,的确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新经验。

  不论是苦是乐,是辛酸是幸福,每过一天,就代表一天的价值。我们所处的环境,若能善加体验,无一寸不是佛国净土,无一物不是七宝庄严,无一人不是古佛再来;否则,一睁眼便会发现处荆棘。

  不过,如果能学著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荆棘,荆棘也是自然的美景之一;如果以智者的方法处理荆棘,荆棘便是构成安全的屏障。

               《书序.评介.励行》.一六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5

  善用无常的观念

  「无常」是指世间现象,都在不断地生生灭灭。

  若能懂得一切现象都是无常,便能未来充满信心,对世间充满希望;对美好的抱持感谢,对不好的感到乐观。因此,禅宗的云门禅师要说「日日是好日」,没有任何时间令人失望,也没有任何努力永远失败,自然天天都是大好的日子了。若能细心体验,不仅日日是好日,而且念念都是好念头,虽然并非念念清净,甚至许多念头都是不很好,只要知道,马上回到方法,便是一个新的开始。

  是故,每当发现一个不好的念头,立即会有一个新的开始,内心自然欢喜,在此身心轻松的状态下,便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可见若能善用「无常」的观念,便能生活在念念新生、时时平安、精进不懈的喜悦中。

  《禅的体验.禅的开示》.二八九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5

  云无心出岫

  云从水出,水化为云,水性向下流是人人皆晓的常识,水无往上升,也是童叟皆知的常识。升降之间,谁在作主呢?

  山高水自流,不为什么;无心云出岫,如来如去。因缘如此,自然如此。这不正是诸佛菩萨的化世功德吗?

  行云流水,泽被群生,无住无著,无我无人,但确又是适如其时、适如其处、适如其分地或降为水,或升为云;只要众生得益,管他是水是云。

  《行云流水》.二○二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5

  观日落

  世人喜日出,而厌日落;世人喜生生不易,而不知生灭不已。佛法则不然,观日落可以得定可以发慧,落日柔和清凉有慈悲相,并可提醒是日已过的无常无我相。其实日出也是无常,落日不异永恒;生生的相对即是灭灭,生灭现象是世界常态,若能洞察生灭现象,便是智者。日出奇景固然很美,但也未脱无常的凄美!

  《行云流水》.九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6

  云水自在

  天下景观,总在山水之间。劳力之人,靠山吃山产,靠水吃渔捞;劳心之士,为了舒解精神的压力,便设法游览于山水之间,作为生活的调剂。

  对于佛法的修行者而言,山能居住,水能活命,云自出岫,水自下流,无所谓山光水色之美,不过是因缘聚散现象。云不留定处,水不住定相,当来则来,当去则去,当隐则隐,当现则现,自由自在,顺应自然。所以出家僧侣把游化生活,称为「云水」。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6

  做人与修道

  做人与修道的态度是两回事,做人应守分际,应做得比较圆,不能太方,太方了会伤到人,也会伤到自己;做人要为人着想,要通情达理,要思前想后,不可伤到别人。修道人就没这必要;修行,只有一条直路可走 往前走。

  《拈花微笑》.八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6

  千年古厕

  烦恼来时,不要害怕,不要讨厌,让它烦去,自己不烦,久而久之,烦恼会越来越少。

  有人要跟烦恼斗,那将更加一层烦恼。用意志力也许可以战胜烦恼,但这只是暂时的,好比用石头压草头,强劲的烦恼草根,还会从旁的缝隙间冒出来,或者石头移开后,草依然茂盛。在修行中的忏悔法门,便是要让积压的烦恼露出来,好比出清一个千年的厕所,必须先泄其臭气。

  事实上,人心中所积藏的无明痴闇,岂止如千年古厕,乃至是亿万万年以来的老厕所,里头的贪瞋愚痴,既髒且臭。开始修行就是将它打开,让它风吹日晒,虽然最初之际,是臭秽难当的,但时日一久,臭气自然消散。修行人不能不面对事实,你希望一个茅坑是清洁的,不应该臭,这已经违反了常理。

  《拈花微笑》.一五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6

  自勉语

  「多听多看少说话,快手快脚慢用钱。」这是我经常用来自勉,并且勉励农禅寺出家众的话。

  第一句是增加智能的妙法,第二句是广种福田的良方。多用耳目,则聪明;少说闲话,则如西哲所说:「沉默是金」。手脚勤快则能开发源头活水,慢用金钱则成节俭的美德。若能以勤俭的生活态度,从事于福慧二业的努力,岂不就是自利利他菩萨道的基础!

《教育.文化.文学》.一○五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6

  航出生死海

  在佛教的立场上说,志向便等于「信仰」,毅力则相当于「愿力」,不过佛教的志向和毅力,是由人生暂时的过程,拉长及于整个永久的生命了,因为今生的结束,便是来生的开始,来生还有来生,来生永无止境,除非超出三界轮回,生死死生是不会结束的。

  在这里,我们便可以明白,为什么要信仰佛教,才算是真正的出路了。人生有了信仰,便等于水手有了罗盘,我们可以在信仰中找到我们理想的目标,根据信仰的指示,向前向上,不断地努力,继续地迈进,即使这个目标太高太远,或许也有很多阻碍,只要我们认定方向一步一步再接再厉地走过去,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的。

  《宗教人生》.一四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7

  精进

  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谓肉体的生命,是指血肉之驱的生活现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则是我们的信仰所赖以延续的活动现象。

  为了神圣的悲愿,我们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缩地做下去,便是精进,假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头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么,无论是对日常的生活,对身体的维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萎靡不振,无法达成预期的目的。

  《佛教入门》.一九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7

  勇敢疑问

  难道说对于佛经也可怀疑的吗?我的答复是「可以的」。

  不过对于佛经的怀疑,不在怀疑圣言量(经义)的真妄问题,而是怀疑经义所指的心要何在,而是怀疑自己为何不能解答经中的某些问题。

  祖师们注解佛经,论师们阐述经义,便是解答一般人所不能解答的问题,如果注经的祖师以及造论的论师也像一般的经忏僧一样,只顾读诵,不起疑情,佛经的注解以及许多的论典,是不会有的。可见,唯有能够疑问,并且勇敢疑问的人,才是真能得到读诵佛经益处的人。

   《书序.评介.励行》.三七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7

  金刚

  我们在佛法里头论金刚(vajara),它的意思应该是无坚不摧的。

  从佛法更深一层来体认,金刚是智能,是从修行、禅定而产生的智能以后就是无坚不摧,而又不为一切烦恼及邪魔所摧。但是,我要告诉诸位,金刚的意思就是 没有这样的东西;没有这样的东西,才是最最强大的东西,「有」就是有阻碍,有阻碍就不是最好的东西。

  只有「没有」,彻底的「没有」才是绝对的自由,才是绝对的最大力量,也就是说,唯有放下了一切,才会得到一切。

  《拈花微笑》.七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7

  肩担如来家业

  对于自己的要全部放下,对于三宝、对于愿心则要担起来。

  所谓「铁肩担道义」,是世俗话,道义二个字要用铁肩担,那么如来家业应该用什么来担?道义二字是世间法,如来家业是世出世间的佛法,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肩去担,大概铁肩是不够的,铜肩恐怕也不行,银肩、金肩也还是不够的,应该是用金刚肩去担如来家业。


  《拈花微笑》.七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8

  信仰加愿力

  学佛不一定能够「立地成佛」,也不可能单独地逃避现实,相反地乃是出生入死,加倍地吃苦,更积极地入世,所谓「九链成钢」,我们信佛学佛之后,要以救苦救难的救世精神,来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一直培养到跟佛陀一样的伟大,才是我们学佛功德的圆满究竟。

  至于怎样才能在生死大海中,经常维持我们为群众服务的精神,那就要靠「信仰」和「愿力」来巩固了,我们要以「信仰」对正目标,更要以「愿力」坚定信仰,到了这种地步,我们除了对于成佛的信心和救世的责任,不会觉得生的可爱,也不会感到死的悲哀,这就是走向解脱而接近于解脱的境界了。

  《宗教人生》.一四八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8

  少欲知足知惭愧

  佛教我们「少欲、知足、知惭愧」 虽有少欲、知足,才能安心于佛法的修学;也唯有少欲、知足,才会真的生起惭愧心。知道惭愧以后,才能够忏悔往昔的罪过业障。忏悔之后,才能使我们心得安乐。这就是佛法,这就有「法喜」。

  《禅与悟》.八九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8

  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发了愿就要度众生,确实不容易。发暂时做不到的愿,也没关系,不妨发个空愿,先从假的做起,然后才会渐渐地真做,如此一来,总算是有个开始了。

  《禅的体验.禅的开示》.二○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8

  生命列车

  人生是生命的列车,它有起站的开始,一定会有终站的结束。

  所以,人生最要紧的是使这一生命的列车,安全地出站,安全地通过全线的行程,并在行程之中尽量为乘车的旅客服务,尽量多载一些乘客,使他们都能平安舒适地,到达他们各人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至于本身到达终站时的情形,以及到达终站后的情形,那是不必担心的。

  《宗教人生》.八九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9

  出离大梦

  当众生听闻了佛法之后,依法修行,特别是修习禅法的人,便容易察觉自己是在生死中做梦;一旦知道自己在做生死大梦时,他便已走向出离生死大梦的边界了。

  为什么?因为有了禅定的力量,易于省察过去的心是迷的、乱的、混浊不清,如做乱梦。因此,只要从佛法的修持中得到一点受用,这个人就会对现实生活看得更清楚,也更能精进修行,再加上无我、无常、无自性空等佛理的指导,便能唤醒自己的迷梦。已确知自己正在做着生死大梦,就要寻求出离之道,不仅出离苦难的梦,也要出离欢乐的梦,因为快乐的时间最容易过去,苦难的时间无有尽期。

  《禅与悟》.八三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9

  慈悲四原则

  普通人总是希望人家慈悲自己,自己则不必慈悲人家。很多人自己做错事的时候,常希望人家能够谅自己,而说:「请你们不要用圣人的尺度来要求我嘛!」

  但是看到人家有错误的时候,就要得理不饶人了:「你是应让做对的,你为什么做错了?」这就是不慈悲。

  慈悲可有四原则:

(一)要调和自心的矛盾
(二)要怜悯他人的愚蠢
(三)要原谅他人的错误
(四)要关怀他人的苦难

  其中第一个要调和自心的矛盾,特别重要。要想自己的心理安定不稳,必须先要有因果观念和因缘观念。自心平和,然后才可能有真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你若能够怜悯他人、原谅他人和关怀他人,就可保证你的心理已经是相当健康了。

  《禅与悟》.一七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9

  供养偈

  临斋时念的供养偈:「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

  可说是修行禅法的灵魂,亦可说是大乘佛法的心要。供养佛法僧三宝,是为感恩;供养众生,是为报恩。平常供养三宝,亦同时为了广度众生。三宝接受供养之后,即可以此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便是将自我的所有,转变成为一切众生共享的利益。然后再把自己所供养的功德回向给三宝及众生,所剩的便只有无我的智能及平等的慈悲了。

  简言之:我们先以物品供养,再将功德回向,即是淡化自我,消融自我的灵药良方。

  《禅的体验.禅的开示》.二九○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29

  攀爬梦中之山

  修行人就好比一个攀登琉璃山的人,山又陡又滑。登山的人打著赤脚,而更糟的是,满山都上了油,所以他每次奋力爬上去就滑下来。他锲而不舍地爬,爬到筋疲力尽,倒下来睡。睡醒以后,山都不见了。他发现他所做的努力只不过是场梦,根本没有必要爬,也没有进步可得。

  但是在梦里,确实有一座山,而修行人如果在梦中没有尽力去做这不可能的事─爬上那座山 ─他就无法梦醒。

  因此修行佛法的时候,必须想办法脱离轮回证到涅槃(尽管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两个都是虚幻)。如果修行过程中你体会到这种开悟的境界,要记住,这还是梦。
                              
  《禅的体验.禅的开示》.一七三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0

  理想的居士

  一个理想的居士,虽然不必在任何场合都要以领袖的姿态出现,至少,他该是受到任何场合所欢迎的人,乃至是能受到任何场合所尊敬的人。

  可惜不幸的很,有些居士,当他们信佛学佛之后,竟与他们的社会关系疏远了、冷淡了、隔阂了,甚至被人视为孤独、冷漠、不近情理的怪物了。当然,这是由于他们的慕道心切,他们一心向往解脱之道的出世生活,所以跟他们的社会关系,渐渐地脱节了。但是,这不是一个居士应有的态度。

  纵然是出了家的人,对于名利物欲,固然要冷,对于社会公益,仍当要热。事实上,在佛教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证大果位的人,对于社会的大众,无一不是热烘烘的。这种热,就是悲心 菩提心的流露。

  《佛教入门》.二二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0

  在家人信佛之可贵

  同样的在家人,信佛与未信佛的人是不同的,未信佛的在家人,纵然他是最伟的慈善家,那也仅可获得人间及六欲天的福报,福报享尽,仍要堕落三涂傍生、饿鬼、地狱中去受苦。

  至于信了佛的在家人,纵然不能确实修持解脱道,也能对于解脱之道,生一向往之心,所以也必将进而修持脱道,今生修不成,来生乃至许多许多的来生之后,必将有修成解脱道而得到解脱道的希望;信佛的在家人,纵然不能积极地经营人天福业,最低限度,也不致积极地造作三涂的恶业。

  所以,同样是在家人,信佛的要比未信佛的,前途更有希望,也更有保障。

  《佛教入门》.二一二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0

  平常工夫

  如何达成顿悟的目的,首先要在日常生活里,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与举心动念,不仅生活得清清楚楚,而且经要在稳定、平衡、轻松的心态下努力不懈。如何做到这种程度?

  就是当你无论做什么事或面对什么人的时候,首先放下瞋、爱、得、失的自我观点,然后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地从事各项活动。例如你煮饭,乃至你打扫、睡觉、读书、工作,都全心全力以赴,若能胸中无私,加上心无二用,就是禅的平常工夫。将此工夫持之以恒,则纵然不能顿悟,已是快乐之人。

  《禅与悟》.三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1

  魔境现前

  所谓魔镜,是指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困扰、诱huo、打击等。也就是恶魔扰乱修行者的现象,称为魔境。

  事实上凡是美举,多有阻力,克服了阻力而后完成的美举,则当更美。凡有佛事,当有魔事相伴,无魔障则不能显示出修行佛道之不易,无魔事也无从锻炼修道心的坚定。可知,虽然人皆厌恶魔障,作为一个伟大的禅者,不唯不惧魔障,而且要感谢魔障的光临。

  凡遇魔境现前,能够做到不动心,自然是好,若心已动而身依旧未动,仍不失为克服魔境的好方法,只要再把被魔境扰乱了的心,拉回到修行的方法上,魔境自然消失。如果心随境转,身随心动,那就离开了修行的方法,被魔鬼牵著鼻子走了。

  《禅的体验.禅的开示》.九三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1

  劈佛斩魔

  禅宗主张「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用一句话头,抵挡一切妄境,对治一切身心的幻障,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在修行过程中,身心必有种种反应,密教与道教,视之为成就的表征,在禅宗的禅者,则纵然有了异常超常的视听及行动的作用,也应当作魔障幻境处理。

  《学术论考》.一一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2

  诵经是代佛说法

  将诵经当作代佛说法的神圣使命:佛法的主要对象是人,除人之外,六道众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数的傍生或畜生(动物),也能信受佛法。

  所以,虽在无人之处,或在无人听懂所诵的经义之处,只要有人诵经,就有异类的天、神、鬼、畜,来听我们诵经。天、神、鬼三类的众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们诵经之时,只要专诚,即能感应它们来听经。

  若你为你亡故的亲友做佛事诵经,你的诚意初动,你那亲友的亡灵,就已得到了消息,必定会如期前往听经;亡灵的灵性特别高;纵然在生之时从未听过一句佛法,死后听经,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

  《佛教入门》.二六二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2

  咒术不能违背因果

  有人认为修行人或者是tong 灵的灵媒,能够为人消业、治病、赶鬼、驱魔,这在民间信仰的层次,的确受到肯定。

  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用咒术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可为他人的业障做一时的阻挡,但是如果阻挡太多,或勉强阻挡,施术者或修行者的本身就会受到反击而致疾病,甚至死亡;这不是代众生消业,那是他自己造业而受到果报,因他违背因果。

  不论以咒术的神王之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助人,必须基于相对的原则,那就是受助者的善根以及心向的转变,加上修行者的咒力或心力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那叫感应道交;这还是在合理的原则下,所产生的效果,不是代为消业。

  《学佛群疑》.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2

  祈祷的功能

  祈祷的原理,是以祈祷者的心力 由强烈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统一的定力,去感应被祈祷者(如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自己的定力与佛菩萨的愿力相应相接,便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力,那就是祈祷所得的经验或灵验。

  一个虔敬的三宝弟子,本来就有善神的护持,只要信念坚强,若遇到突发的变故,虽不临时祈祷,也会逢凶化吉。因为祈祷的功能,是由坚强的信念中产生,所以,凡是信念坚强的人,也就等于时刻都在祈祷的功能之。

  《正信的佛教》.五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2

  胎教

  不仅宜从婴儿期开始,甚至要从母亲怀孕之后立即开始胎教,孕妇要以仁慈的爱心,对待所有的人与物。

  孩子出生后,切忌用威胁利诱哄吓诈骗,来使儿童就范。事事以仁爱心诱导孩子,不可以交换为条件。

  《东西南北》.一七三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2

  最上乘的禅者

  没有出离心者是凡夫,未发菩提心者是外道,不发大悲愿者是小乘;唯有具足三心,方是大修行人。

  世上有很多人修道,以为道的最高层次是万物同归,故也认为任何修行,皆与佛道同源。究其实际,若不知有出离心、菩提心、大悲心者,当然不是禅道及佛道,乃是佛法以外的外道。若发大悲愿心,便得对心系苦恼的众生,随时给予协助、关怀、救济。众生在那里?就在我们家里,以及每天接触到的每一个人。

  古来禅门祖师教诫禅修者,当在平常待人接物中摄心安心,若能经常练习著以慈悲心待人,必能以智能心待己,那就是最上乘的禅者工夫了。

  《禅的体验.禅的开示》.二二三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3

  素口佛心

  守持杀戒,是否必须素食?依照五戒乃至比丘戒的律制,并无素食的要求。不食鱼肉,乃是大乘菩萨戒的规定,持五戒的不杀生,不得亲自杀生,不得劝他或教他杀生,做自不得屠杀鸡鸭鱼虾,如果买食已屠好的肉类,不在五戒的禁忌之列。

  当然,如能发心素食,那是更好了。素食是汉文系的大乘佛教的美德,素食乃是戒杀精神进一步的具体表现,故希望受了五戒的人,最好能够茹素,否则自亦无妨。

  《戒律学纲要》.六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3

  回向功德

  佛教确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

  所谓回向,就是从自己的方面,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所要回向的对方;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如镜或金属体)的折射,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室内的黑暗处,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

  同时,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丝毫不损,这在佛经中有一个比喻:一盏灯,可以点燃许多灯,这盏灯虽然点了许多盏灯,却不会因了点燃其它的灯而就减弱了自身的灯光。

  《正信的佛教》.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3

  隐遁深山

  有些人常这样子说:
  「当我年纪大了以后,就放下来;现在有儿女,有家庭,我需要负担他们,所以我需要工作,到我退休了,我就放下来。」

  放下来做什么?到深山里去修行,结果修行的时候,他却写出一本厚厚的回忆录来,将这一生曾有过多少轰轰烈烈的事写下来,传之于后世,藏之于名山。结果人虽在山里,心却在他过去的回忆中及未来的梦想里打转。

  这不是修行,修行一定要把你的过去和未来放下,现在也要放下。其实,过去已成过去,所以是没有的,未来尚未出现,故也是没有的,现在当然也是没有的。

  《拈花微笑》.八一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3

  清净自在光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无限的境界?这要等到你智能的力量、感应的力量和愿心的力量,都能够到无限大的地方去时,你的光就能照到无限远的地方了。这个「去」,虽然无形,却是实在的,所以才叫做清净自在的心光,它是智能的光、悲愿的光。

  一个人有多少修持,就产生多少力量,对自己信心的力量,和帮助他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是有形旳,有时却是无形的,但不管有形或无形,这个力量只要产生了,他的光就已经照到你了。

  一个人若修持到一切众生都给予光,见到了每一个众生都有光、都反光,那他就会发现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佛看众生,众生都是佛,因为佛最清净、明朗,最容易反光。

  《禅的生活》.一二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3

  共修胜于独修

  修道是要靠众威加持,在我们寺院里常常有二句话:「宁可在大庙里睡觉,不在小庙里办道。」

  什么原因?在大庙里依众、靠众、随众,你不修行也要修行,再懒的人在团体里面,人家上了殿,你不能不上殿,在念经,你嘴巴不动,耳朵也在听,人家在拜,你也不得不拜,所以在团体里面修行,要比一个人修行好,是助道,有道侣、道伴。

  《佛教入门》.一七三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4

  常不轻菩萨精神

  自尊的目的,并不是要求他人的欣赏,乃是在于自我人格的建树与自我意志的提拔;自尊者的意向,并不是反抗他人对自己的轻视,乃是在于还给人人各自的尊严。

  所以能够自尊的人,他们的人格必定接近于完善或趋向于完善的,他们的意志,也必定坚不贰勇往直前的,他们与人相处,也必定是友善可亲的。他们不要求他人的欣赏。他们不反抗他人的轻视,但是,他们必将获得他人的敬仰,也必将获得他人的尊重,因为他们已有内在的涵容,实实在在,不浮不荡,将尊重自己的工夫,表达于尊重他人的行为之中。

  这就是常不轻菩萨的精神: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将作佛。因为人人都将成佛,所以不敢轻视,所以要以虔敬恳切之心去对待人人;因为我是人人之一,所以也将成佛,所以要尊重自己。

  《书序.评介.励行》.三九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4

  苦行真谛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须检束身心,刻苦自励,待人要厚,自供要薄;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领域,精勤于道业的修持,努力于事业的发展,贡献于大众的公益 发大愿心,为全体人类义务劳役,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乃至犠牲自己而救济他人,这便是佛教的苦行。

  如果有人以不吃烟火食,不过人的生活,而以显异出奇作标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

  《正信的佛教》.八○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4

  四个努力目标

  我们需要人间化、现代化、学术化、实践化的佛教。

  否则,人间若没有正确的佛教信仰,虽有佛教寺院,人的心地还是一片黑暗;若不考虑现代社会的需求配合现代生活的脉动,佛教便会被现代人类扬弃;若不做高深的研究,佛教就会被民间信仰同化;如果没有行解并重的修行体验,佛教就会让人仅当做知识学问看待。我们的法鼓山,就是要朝著这四个目标努力。

  提升佛教的功能,才有希望提升人的质量,唯有提升个人的质量,始可能以身作则,影响他人,净化社会。

  《行云流水》.三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5

  教育和关怀

  如何达到「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呢?

  我们要以教育来达到关怀的目的,并以关怀来成就教育的功能。用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众生;用智能心来观照自我,乃至微细的一个念头。一个懂得关怀他人的人,必是勤恳、负责、勇于将自己奉献出来的人。

  为了关他人,必然知所努力,从自身做起,先使自己的身心,保持健康快乐,才有能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众生解困救急。

  《禅的世界》.二七七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5

  三个方向

  以现在的环境及时代背景来看,我们应该朝三个方向努力:
  (一)栽培人才
  (二)多做社会福利事业
  (三)多做文化事业及文字宣传

  这三种之中,最根本的是人才。有了人才,其它的如社会福利等各种佛教事业,才能推展。至于文化与教育,我们已经努力在做,只是做的尚不够多。

  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正在从事现代化的高级教育,在开始要求自己达到国际水平。我们的研究生,都是各大学毕业的。这些人再过十年,都将是佛教界优秀的领导人才。只是办佛教教育是百年大计,无法立竿见影,人才的养成,需要付出耐心。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一四六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5

  修持佛法不是出家人的专利

  在我们中国,向来有一种几乎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修持办道是出家人的事,布施供养是在家人的事。

  其实,佛法不是出家人所专利的,佛法是属于一切人的;修持不是秘密的事,出家人固然要修持,在家人也要修持;出家人固然要教在家人布施供养,更要指导在家人来如法修行。信佛而不亲自修持,便得不到信佛的确切受用;佛法如不让大家来普遍地实践,也就收不到化世的理想效果。

  因此,我要大声疾呼:打开佛法餐厅的大门,让所有那些患著精神饥渴病的人们,都来尽情地享受吧!

  因为佛法不仅是用来点缀寺院的,佛法是为了众生的饥渴(痛苦)而出现的。

  《佛教入门》.二五三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5

  中庸之道

  佛陀的修道论,既不主张享乐,也不主张苦行,乃是不苦不乐的中庸之道。实行起来,也不会感到困难,不用浪费金钱,也不一定要我们避开现实的生活,而是教导我们,就在现身所处的环境中,及时用功修行。

  着手之际,也不繁杂,只要能够把握住一个原则,认明我们的身心和这身心所处的环境,都是无常的、无我的、暂有的、幻有的,便可渐渐地对名利得失的心念淡薄下来,对于求取解脱之心积极起来。

  然后再对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之间的存心,以及言行方面,加以留意;宁可损己利他,不要损人利己;应以正当的职业,为人间的社会,谋求幸福;尽可能地利用时间,多做自利利他的工作;为了洗链我们的身心,应当多做一些使得物欲沈淀的工夫。

  《佛教入门》.五四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3-12 13:35

  学贵一门深入

  修行要一门深入,不要三心二意,见异思迁,看他人学得好而盲目的跟从。修行更不能有患得患失的心,要有明师指点。我自己是不是明师?我不知道,明的人在我面前,我就是明师;暗的人在我面前,我就是暗师,这要靠缘。

  《佛教入门》.一七○页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