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智光 慧光 自在光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25 16:38 标题: 智光 慧光 自在光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84-01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84-01b.wmv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三卷)
2007/6/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请从第八看起,具智光:
【又放光明名具智。此光能觉一切众。令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为诸众生分别法。及以决了真实义。善说法义无亏减。是故得成此光明。】
具智光跟前面福聚光都是第三小段「总圆福智」。前面一首是福光,圆满的福光;这一首偈是智光,也是圆满的智光。我们读这段经文,第一句是光的名称,第二句这是四十四光都相同的,光能觉悟一切众生。智光就非常殊胜,能令众生于『一法一念』当中,『悉解无量诸法门』。经文裡面最重要的一个字眼就是那个「一」,一法一念,确实在佛法裡面这是极深密的DA法。在佛教,老同修说起来都知道,但是怎麽样?疏忽了。新同学初接触很难相信,怎麽可能于一法当中你能够通达一切法,于一念当中也能通达一切法门,这真的是难信之法。
古大德提醒我们,我们上一堂课也讲到,「迷唯一念」,一念就迷了;「悟止一心」,怎麽开悟?一心就悟了。你心裡起个念头就迷了。世尊在愣严会上跟我们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妄想,我们在讲席为同学们解释的起心动念,这大家容易明瞭。起心动念就是生起一念。这一念为什麽生的?几时生的?你要这样子追究,就从一念生二念,从二念生三念,愈迷愈深。要知道这一念没有原因,这一念没有开始。为什麽说没有开始?它叫妄念,如果有开始,那就真的有念了,你自性清淨心裡头真的起念了。所以妄念跟真念你一定要懂得。你不懂得,这个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永远你有疑问。
佛在大乘教裡常讲,菩萨最大的障碍是疑。所以疑,佛把它定在根本烦恼裡头,贪瞋痴慢,下面就是疑。这个疑不是平常,是对圣教裡头,最重要的就是一念不觉。为什麽会有一念不觉?几时起的一念不觉?是在这上说的疑,不是普通的疑。这个疑为什麽会严重?这个疑要不断,你不能明心见性,你说这个问题严不严重?不能明心见性就出不了三界,成不了佛,没有法子回归自性,所以这个问题就严重。一念不觉是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们从凡圣迷悟示意,我们画这个图,同学们要多看,常常看,几时真看懂你就觉悟了,对你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多少声闻菩萨对这问题都有疑惑,你能够对这个问题没有疑惑,这个不容易。
我们为什麽没有疑惑?就是晓得它是虚妄,虚妄就是没有因。世尊在愣严会上举的比喻,演若达多这个人迷头认影,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它没有原因、它没有开始。可是你一念不觉,一念接着一念,念念不觉,这个事情就麻烦,把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全部障碍住,把自性的起用也整个扭曲了。扭曲到什麽程度?把一真法界居然演变成十法界、演变成六道、演变成三途。所以你要晓得,十界、三途、六道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但是你要是不觉、要不悟,就好像在做恶梦,你醒不过来。做恶梦,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这个经验,很痛苦!醒过来之后才晓得是一场梦,不是真的。这严重的恶梦醒过来之后,还心有馀悸,甚至于吓得一身冷汗。我们今天就像在这个状况当中。
佛以智光加持我们,这个智光你就晓得,什麽是智光?智光裡面包括的范围就太多了。佛的教诲是智光,佛的形象是智光,佛所在之处让我们感受到的氛围是智光。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智光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而我们是烦恼习气太重感受不到!佛光注照,佛光什麽时候不注照?佛光什麽处所不注照?菩萨受佛光注照,声闻缘觉受佛光注照,六道众生也受佛光注照。现在只能这个说法,善根厚的、业障轻的能感受到,烦恼业障重的人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就是佛教裡面常讲的佛度有缘人。
哪些是有缘?烦恼习气轻的,他能感受到。他接触佛法,无论是见相、闻声,见相是见佛的色相,佛虽然不在世了,见到寺院庵堂,见到佛菩萨的塑像或者是画像,见到道场裡面种种设施,他能觉悟,他能感受,这善根深厚的。我们看到初入佛门见到佛菩萨这个形像的慈悲,感动得流眼泪,感动得忏悔,这善根深厚。当然多数还是听闻佛法契入,这什麽原因?文殊菩萨所说的,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众生六根比较是耳根最利。
所以愣严会上,佛让这些菩萨弟子们各人提出自己修学证果的报告提供给大家做参考,二十五位都是佛的上首弟子,他们来做代表,这就是《愣严经》最着名的二十五圆通章。圆是圆满,通是通达,就是此地「悉解无量诸法门」,这就是圆通。你是怎麽学的?这二十五个人就是代表二十五个法门,这个法门是讲总的法门,每个法门你再细分就是无量法门。总的为什麽只有二十五?修行离不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三六就十八,十八之外有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就全包了。八万四千法门你总出不了这个范围,佛这个说法就方便了,把无量无边法门归纳为二十五大类。你看每大类有一位菩萨出来报告,说明他们修行证果的心得,修学的历程、心得,这是圆通,都是修一门,能解无量法门。我们听了之后,能不能体会到他们修行的祕诀?
其实此地为我们提出的比《愣严经》上更详细,此地跟我们提出四十四光,不是二十五。你看看每一个光能觉一切众,《愣严经》上二十五门,每一门能觉一切众。关键在觉迷!所以迷唯一念,你那一念放下就觉,关键就在此地。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都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开悟,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细心去体会惠能大师的开悟,放下就是,放下就是觉,不放就是迷。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实在讲,迷的时间太长,迷得太深,哪个人不想放下?可是就是放不下。为什麽你放不下?你对于事实真相没有真的看透。
所以,佛法在修行总纲领上就修什麽?修观。禅宗、性宗,这都是上根利智,上上根人入门之处,观照,从这裡下手,照住,最后照见,用这个功夫。读经、听讲经,古人也教我们随文入观,你就有悟处。如果不懂得观照,光是耳听,耳听的是声尘,耳根裡面入声尘会增长你的知识,我们现在不讲知识,增长你的烦恼、增长你的习气,你承不承认?为什麽?你听了之后,你起分别、起执着,分别执着就是烦恼、就是习气。所以我们天天学佛,天天增长烦恼习气,不是增长世法,是增长佛法的烦恼习气,所以佛法也是世间法。这个世间法跟佛法,现在我们的概念比较清楚,放下,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法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哪一法都是世法,不是佛法,我们天天学《华严经》,每天念佛堂念佛、拜佛,全是世法,不是佛法。所以世法、佛法的分就是有没有分别执着。
你就晓得,这个观照是什麽作用?观照就是在放下。观,不好懂,什麽叫观?说是瞪着眼睛看?不是的。大乘教裡面有一个界说,就是它有个定义,不用心意识叫做观。用心意识,我们现在世间法叫研究。研究,你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用这种心去看问题、去听话、去接触外面境界叫世间法。佛法不管是哪个宗派,包括念佛法门都不在外,它讲求的什麽?不用心意识,那就叫观。六根起的作用都叫观,眼看是观,耳听也叫观,鼻嗅、舌尝统统叫观,就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是什麽?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那个太深了,我们暂时放在一边不谈它。就是学不用分别心,分别心是第六意识;不要去执着,执着是第七识。你不用第六识就叫做妙观察智,不用第七识叫平等性智,你就用这个。
诸佛菩萨、阿罗汉示现在世间跟我们一样,他也看、他也听,你就晓得,他听看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听看裡头有分别、有执着,他听看裡头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用的是四智,我们用的是八识;有分别执着就是八识,没有分别执着就是智慧。智照叫观照。这个学会了,你就真会用功,从此之后你会跟惠能大师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一天到晚无论在什麽环境当中不生烦恼。不生烦恼,生什麽?生智慧。所以你看,他见五祖忍和尚的时候跟五祖大师说,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没有学过佛法,你要教他什麽观照他不懂,实际上他是用观照。他并不知道有观照这个名词,他不懂得,他真的用观照;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样样清楚明瞭,没有分别执着。
没有分别执着,诸位知道,那叫一法,那叫一念;有分别执着,宗门大德讲,你已经入二、三。二是对立,我们想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什麽时候离开过对立?我跟人对立了。如果是一法一念,对立没有了,但是我跟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什麽境界?这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哪有差别?没有差别。差别就是,他们那个地方的人(居民)各个都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这个世界是每个众生都有妄想分别执着,而且还很严重。所以中峰国师在《三时繫念》裡面讲得好,「我心即弥陀,弥陀即我心」,自性弥陀;「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唯心淨土。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地方就是淨土;离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见到自性弥陀。自性弥陀在哪裡?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真见到了,自性佛。所以你想想看,这一念多重要。
我们今天回不了头,八万四千法门也不是容易学的,尤其对初学。世尊大慈大悲,也是我们的性德深妙到极处,现出一个弥陀淨土,现出一个念佛法门,真不可思议。这不是有为法,这是自性裡头本来具足的,就跟「出现品」裡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自性裡面皆有唯心淨土、自性弥陀,它现出来了。修学这个法门也要懂得放下,那你的进度就快了。但是,要悉知无量诸法门得要到极乐世界。没有到极乐世界的时候,这个境界不现前;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立刻就现前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要培养自己,尽一切力量去减少贪、瞋、痴、慢、疑、恶见。烦恼我们断不掉,断不掉要减少,愈少愈好。从什麽地方去断?一定从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当中效果最显着的、力量最强的,就是人事,学着跟一切人相处。在一切人相处学什麽?学不分别、不执着。分别执着裡面最严重的无过于成见,我对那个人印象很好,喜欢他,对那个人讨厌,你就从这裡下手。对那个讨厌的人慢慢觉得什麽?不讨厌了,对那个喜欢的人慢慢学着能放下了。所以顺境善缘不可以有贪恋,有贪恋错了,逆境恶缘不能有瞋恚,你就先从这裡放下。
所以最明显的是在人事环境裡面,先对这人事,这是很强烈的,慢慢在这裡面培样出什麽?清淨心现前了,平等心现前了。有清淨平等,智慧就现前,下面那个「觉」,清淨平等觉,觉一定现前。觉是智慧现前,一般人讲智慧开了,烦恼一定轻,清淨平等才现前,清淨平等是性德。由此可知,你的一切好恶,喜欢、讨厌叫好恶,那是烦恼,性德裡头没有。这叫真修行,这叫真用功夫。你这个东西不会,你天天诵经念佛,当然不能说是你白干,阿赖耶裡面种一点种子而已,在这一生当中它不起作用。
如果你真的在这上下功夫,给诸位说,这就是观行的初步,你就从这裡入门。对人、对事、对物用清淨心、用平等心,清淨平等的爱心就叫做慈悲。世间人爱,他爱心裡面心不清淨,他有好恶,心不平等。所以说是用清淨平等心爱一切众生,那叫大慈大悲。慈悲实在讲就是爱,世间人讲的爱,为什麽佛教换个名词叫慈悲?就是这个爱心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是清淨的,不是染污的;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样的爱叫慈悲。
我们懂得这些原理原则,要怎麽修?你就会想到古人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大有道理了。学经教,从前我年轻时候在李老师会下,老师教我一门,一门深入。这一门通了,门门都通,就贯通。可是一门要通,通的标准是什麽?标准是见性,见性才叫通,没有见性不通。见性是什麽?得一心,这个地方讲的「一法一念」。真的得到一了,禅宗裡面讲「识得一,万事毕」,万事毕就得圆满了。这个「一」就是一心,一心没有二念,没有念才是一心。无论哪一个法门,学经教也不例外,也是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这个祕诀你要能体会得到,你要能肯定,要不怀疑,从这上去用功夫。
所以一部经要重複的学、要重複的讲。讲经是真正的学教,不是讲给别人听,是成就自己。一遍一遍的讲,愈讲愈深入。现在方法好,有科学工具,每一遍所讲的你都把它录下来,然后你可以比较。去年我讲的,听听跟今年讲的不一样,你就知道你自己进步了。如果你写一部讲稿,每次讲的时候都是照本宣科,讲个一百遍、一千遍都是一样的,你永远没有进步,那就错了。我们在初学的时候,老师都非常重视学生要写讲稿。讲第二遍的时候,那个讲稿要重写,不能用第一遍的讲稿。用第一遍讲稿你不会有进步,你要重写。当然最好是完全重写,那个进步就会很大。如果拿前面这个讲稿再来修改、修订,做修订,也能有进步,没有重新写的大。重新写,当然很费事,但是不一样,然后你在讲台上讲这一样东西,遍遍不相同。讲到最后真的智慧开了。为什麽?你的心,不能说你没有杂念,杂念少了,大幅度的减少了。因为你要讲这部经,你天天要讲,天天都是重新准备,你的精神、你的时间全部集中在这一点。这是什麽?这就是修定。
不要以为禅堂裡头盘腿面壁是修定,研究经教,天天在课桌上是修定,他在书房是修定,他专心、他一致,这一种修学的方法比禅堂还有效。当然各人根性不相同,我觉得研究教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修禅定,对现在来讲,知识分子最为方便,我就是走这条路出来的。年轻的时候,有许多老法师看到我说:淨空法师,你怎麽这麽喜欢讲经?实在说,他不晓得,我不是喜欢讲经,我是用这个方法修行,这个方法对我很有效,因为我对它有兴趣。你说参禅,要我在禅堂裡面打坐,时间久了,会睡着了,会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可是研究经教,有的时候晚上都不知道时间,到天亮了,怎麽会这麽快?时间过得这麽快?精神专注,时间忘掉了。
初学,你学讲这一部经,当然你还要去看很多参考资料,还要照顾到你现前的听众。经不是为我讲的,是为他们讲的,要他们能听得懂,他们能听得欢喜,他们听到之后他现前能用得上,对他现前生活就能帮助得上,这才管用。如果所学非所用,他听一次,下次就不来了。他听到这个东西,确实能够解决他现前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准备要方方面面都要顾到。看到有很多深的东西,想到听众还不能够接受,那要捨弃,慎重的选择。但是,如果是老听众,他听这部经已经听了很多遍,那是愈讲愈深,它就有味道。譬如讲《弥陀经》,你第二遍跟第一遍不一样,他听了有味道。如果跟第一遍听的一样,「这我听过了,不要再听了」。遍遍不相同。
《弥陀经》,实在讲也不简单。我在早年,二十多年前,讲《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的《疏钞》。连《疏》带《钞》一起讲,我记得是讲,每堂课是一个半小时,那时候没有录相,录音,用录音带,好像这一部经总共是三百三十多个带子,摆在桌上一大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讲了是三百三十多个带子。好像是在一九八四年,洛杉矶的同学请我去讲经,我就把这一套带子带到美国。因为我打听那边的佛教的状况,那边同学告诉我,在美国的佛教,禅跟密非常的兴盛,不是学禅就是学密,淨土没有人讲,而且一般人轻视淨土。
我是被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是纽约哪个大学我忘掉了,是一个大学跟台湾大学交换学生,到台湾来留学,她修学的课程就是《华严经》。正好那时候我正在讲《华严经》,所以她来听我的课,听了四个多月。韩馆长也很照顾,因为难得是个美国的女孩子,大概有三十多岁,她能听得懂,她有能力看《华严经疏钞》,不简单!我就问她,我说:妳学中国文,学了多少年?三年。我们不能不佩服,学三年中文,有能力看《华严经疏钞》,所以他们真用功。她就告诉我,因为她跟我也修淨土,她说:淨土是好。她说:法师,到美国去传淨土,恐怕非你莫属,别人去不行,你去,会有人相信。所以我听她这个建议,我就把我讲的《弥陀疏钞》这一套带子,那时候刚刚讲完没有多久,我就带到美国。我去的时候法缘很殊胜,讲演那个时候,夏荆山居士每天都来听。
我到那裡去,最初讲禅、讲密,最后讲淨土。好像在那裡讲了一个多星期,每天九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那时候年轻有体力,二十多年前,还有这样的体力。讲到淨土,我就把这些录音带,那时候做成卡式录音带,三百多个带子放在讲台的旁边。大众,实在讲,真的是瞧不起《弥陀经》,薄薄的一本,念念好像讲故事一样,都看轻了。我说:这是一部《阿弥陀经》讲演的录音带。大家一看都呆了,没有一个人敢讲话了,起很大的作用。一部《弥陀经》,一天讲一个半小时,可以讲一年,这怎麽讲的?没有一个人想到。所以那个东西往那裡一放,大家就不敢怀疑,也不敢问了,不敢轻视了。我们的淨土是这样传到美国去。以后我在美国,在一个大学裡面讲《弥陀经要解》,有现在的《要解讲记》,就是刘承符居士他听我讲经听了三十多年,照录音带上写成一本书。他对于佛学的修养很好,所以他写的东西我不要看,我想一定不会有错误,重要地方他会问问我。所以真的,一经通一切经通。
最近我们都常常想,如何能培养弘法人才。诸位要晓得,中国历代五千年来用什麽方式培养人才的?儒释道三家都没有例外,诸位要晓得,人才都是自学成就的。老师是什麽?老师是护持、辅导,真的就像大学研究所博士班一样。你自己不肯学,说老师来教你,老师教你是小学。诸位常常听到,「十年寒窗,一举成名」,那个十年寒窗是自己求学。而且中国从前没那麽多学校,没有什麽大学,中学、大学没有,就是私塾,私塾之外是国家有办学校,县有县学,有省学,国家办太学。一般念书人都到哪裡去念?都到寺院、都到道观。所以寺院、道观都是学堂,这裡面有藏书,非常丰富。道长跟法师,可以说儒释道都通,你有疑问,可以向他们请教,他会帮助你、辅导你。
在寺院裡面,这寺院会照顾你,所以从前念书人往往都住在寺院裡面。一般寺院有内外之分,内院跟外院,外院可以照顾这些读书人。藏经楼就是图书馆,你尽量可以去利用。藏经楼裡面藏书并不是全是佛经,什麽书都有,儒释道三家的典籍几乎都非常完备,你所需要参考资料都很容易得到。从前书籍是非常困难,寺庙裡有一套完整东西,你自己要,抄。所以读书人都抄,所有需要的参考资料都抄。藏经楼的书不外出,就在这个藏经楼裡面,你可以在那裡面抄,抄经。需要参考资料统统在裡面抄。抄一遍,印象非常深刻。有问题的时候就问这些法师。饮食起居都在寺庙,同时会在寺庙做一点义工,他会分配一点工作让你去做。一天做两个小时义工,其馀时间都是自己,这麽念书。所以在寺院裡面生活,家裡面富裕的,会给寺院裡一些供养;家裡面贫穷的,在寺院裡面做工,就是做义工。
有些特别艰苦的,我们读范仲淹先生的传记,范先生住寺庙,吃饭自己料理。煮什麽?每天煮一锅粥,大概煮得很浓,用刀把它切成四块,一餐吃一块,你就晓得那个生活多清苦。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他家庭一定非常清苦。认真读书。以后他做了宰相,那当然是很多年以后,二、三十年了,这个寺庙也需要翻修,这寺庙人就想起来,我们宰相从前年轻的时候在我这裡念书,我们向他化化缘,请他帮帮忙,就找到他。他非常慷慨,真的是一下捐助这黄金,捐的是黄金,是很大一个数量的黄金。写了之后,这个寺庙的化缘的人很欢喜,请问宰相,这黄金什麽时候给我?范先生告诉他,他以前在念书的时候,在寺庙裡一棵树底下发现埋藏的黄金,数量很大,足够你修庙了。他发现之后,用土给它盖起来,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你就想想范先生这个人,在一般人发现的时候,他们就发大财了,他是不义之财一分一毫不取,依旧过他穷苦的生活。以后果然把那树底下黄金挖出来,修庙钱足够了。这样的人做官他会贪污吗?不可能!所以中国古时候举孝廉有道理,范先生确实孝亲尊师、廉洁。
我们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他一生最佩服的两个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就是范先生。你看在《文钞》裡面常常讚歎,孔子教化众生,大德,后世子孙一直到现在都还很兴旺,在社会上都得到别人的尊敬,祖宗积的德大。第二个是范先生,苏州那一带提起范仲淹没有一个人不讚歎,范家的子孙代代都出贤人。这是说明怎麽样培养出来的,都是自己奋发图强,没有人督促,这样才能成就;无论在什麽环境裡面他都能成就,他能够适应一切环境,决定不会把他的学业障碍住。
所以在从前,寺院跟道观对于国家培养人才那是尽很大的一分力,跟现在不一样。在从前,出家人各个真的有学问,他没有学问他不能出家。从前出家人要经过考试,最后考试那一关是皇上,你没有办法骗他。基本的德行,这个学识要跟儒家举人、进士要同等,然后再经教。所以从前出家人受社会大众尊敬,尤其受读书人尊敬,他有道理,他有真才实学。考试通过,皇上给你证书,证书叫度牒,你拿到这个度牒你才有资格出家。出家你到哪裡去,这个国家不管你;你到哪个寺庙,跟哪个人出家,这不管。可是你出家,师父接受你的时候,一定先看你度牒,你没有度牒不能收,收了是犯法的。
度牒的废弃是清朝顺治皇帝,他把这个东西废弃了。废弃之后,这个出家就没有标准了。在当时,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都没有问题,出家人很多,因为不需要考试了,都有道德学问。可是到清朝的晚年,佛门裡面出家人的素质就下降了。到印光大师这个时代,就是我们讲一百年,印光大师就非常感叹,你看《文钞》裡面对顺治皇帝的责备,在当时是好,对后世就造成负面影响,佛教裡头没有人才了。
我们也曾经想到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把出家人素质提升?在现在就是办佛教大学。而佛教大学裡面师资,一定要依照古时候方法来培养,才能培养到真正的人才。那就是,我们现在的想法,先办书院,能够培养十几二十个。但是这个时间一定要十年,没有十年是决定出不来的,这个事情不能着急。十年是什麽?专攻一部经,一法一念。譬如你学《弥陀经》,十年就学这一部《弥陀经》。《弥陀经》要是像我们过去讲《弥陀经疏钞》,确实《弥陀经》从头讲一遍,一遍讲到尾要一年时间,我是每天一个半小时。如果每天一个小时,三百六十个小时讲一遍,那十年你讲十遍了,遍遍不相同。学儒的,学《论语》、学《孟子》,十年也能够讲十遍、讲二十遍。我们有十几个同学,就是各个都能够专心用功去研究,各个人都能讲。所以他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同学们在一起切磋琢磨,闭关十年不出门,好好念十年书。
这裡面就是基础德行是非常重要,这是将来也是收研究生(书院研究生)基本的条件,他必须要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儒释道三个根。这三个根百分之百落实,有能力读文言文,这个标准就可以进来。我们找一些人来护持、来照顾,在生活上照顾,让你没有后顾之忧,好好在这个地方学十年、讲十年,天天讲。这个闭关,古人讲的独善其身,现在应用科学工具,同时可以兼善天下,就是做一个远程教学。每天每一个人,有十个人的话,每天讲半个小时,十个人一天就是五个小时的课程。一个讲,九个听,轮流讲,大家都听。所以每个人真的是专攻一门,但是其他的九门也都听了。我就想出这麽样一个方法,一遍一遍的讲,一遍一遍的在研究讨论,大家切磋琢磨,讲了十年之后就十个专家学者,无论是德行、是学术都是世界一流。
这十年之后就可以办个研究所,这是研究所的导师,十个老师。我想一个老师带十个学生,大概四、五年之后就会有一百多个博士出来了。有一百多个博士,我们就可以办个中国传统文化大学,就是儒释道或者是汉学,办这个大学,可以为全世界学习中国汉学的汉学系的学生提供师资。如果不是这个方法,说我们今天办个汉学系,到处去请一些教授,那全都变成真的是汉学,不是学汉学,变成什麽?佛学、儒学、道学,而不是学佛、学儒、学道,学儒、学佛、学道才管用。所以真正要做到是学儒、学佛、学道要用这个方法,这是中国五千年传统的办法,这叫师承。而学生,一定要懂得培养的是什麽?儒释道都不例外,培养戒定慧,培养清淨心,培养平等心,培养真诚心,培养慈悲心。
现在我们修学大乘,对大乘概念愈来愈清楚了。真实智慧的成就不是在学多少,是在你放下多少,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为什麽?世出世间所有的学术都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就像佛在《华严》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办这个,办学,目的是什麽?目的是要把你自性裡面的如来智慧德相发觉出来。不是从外头修,从外学在佛法叫外道,是把你自性裡面的智慧、自性裡面的德能、自性裡面的相好发觉出来。怎麽发觉?就是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我们是觉得慈悲到了极处,真是妙极了。你看他学,学了十二年,学了十二年到后来统统放下,放下就是。我们用这个方法教你专攻一样,你可以旁通其他的九门,这是修定,三昧在其中。不可以涉猎太多,涉猎太多你不开智慧,你常识丰富,不开智慧。常识不能解决问题,常识用事往往产生负面作用,我们讲副作用,副作用很大,智慧没有副作用,所以不相同。
离开戒定慧那就不是佛学,也不是中国传统学术,中国传统学术儒释道三家都讲戒定慧,都讲求悟性。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儒释道都不例外,真正见性了,没有一样不通,西方学术你只一接触,也贯通,也没有障碍,真通了。为什麽有这个能力?你自己要能够觉悟、要能够明瞭,不能有怀疑。六祖大师开悟之后最后一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万法是什麽?宇宙。宇宙从哪裡来的?生命从哪裡来?森罗万象的物质从哪裡来的?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你要是见了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没有见性,不知道,迷而不觉;见性之后,觉而不迷,不一样。所以佛讲见性,儒讲悟性,儒释道能够融合贯通。
现在由于交通的便捷,资讯发达,天下已经不是中国人从前讲的,从前讲的这个现象实在讲就是现在的中国。在周朝时候国家没有统一,有许多诸侯,诸侯都是小国家的,天子就等于说是这个联盟裡面的大家公认的一个最高的领袖,盟主一样的。所以今天我们要放眼整个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都要能够贯通,都要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要能够落实这两句,一定要把自性裡头,凡是人他都有自性,自性裡面有真诚、有清淨、有平等、有智慧、有慈悲,中国传统教育没有别的,就是把自性这五种性德开发出来。就好像开矿一样,这些藏在泥土石块裡面,那是什麽?那是烦恼习气。这烦恼习气除掉,就像经过冶炼(鍊金)一样,杂质都去掉,纯金现前了。那些杂质就是烦恼习气,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放下,纯金提炼出来了。所以书院、学校、修道院就是提炼宝藏的场所,你一定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所以我们有方向、有目标,学习就是一部经。能够有这样好的环境,你们的成就会高出我很多。我没有环境,一生过着流浪的生活,所以我非常嚮往早年赵朴老常常给我说的落叶归根,希望晚年有个安定的生活,不要再到处流浪了。这麽多年来,我在一个地方居住得最久的,就是这一次在香港,差不多住了将近十个月,很少出门。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我在一个地方居住顶多三个月,超过三个月就太少了,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所以晚年,如果有这样一个书院,有十个同学去做研究工作,我也很希望参加。我参加的时候,每天讲一个小时经,我也专攻一部。同学,十个同学,一个同学每天讲半个小时,就五个小时,我讲一个小时,就六个小时。既是闭关,又是远程教学,正是所谓独善其身,同时兼善天下。
如果是十年不中断,每天六个小时往外面播放,有六个小时的课程,我们能做到每天八个小时传播出去。另外两个小时,我们可以用外国文的翻译,这裡面选择一些课程用外国文翻译播出去。八个小时,一天重播两次,就是三次,因为全世界的时差不一样,全球都可以收看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我们相信能够播上一年,社会冲突一定减少;能够继续播上三年,全世界可以能够做到和谐世界,和谐社会跟和谐世界就完全落实,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总是希望由政府来做,政府实在是有困难不能做,我们就希望私人有这个能力的,做这个并不困难。这十几个人在一块研究,场地不需要很大,我相信来照顾,发心照顾的义工会很多。这不是一个难事情,是可以做得到的。
所以今天我们读这个经文,「令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就是这个意思。真正发心学习的,那是要立志做圣贤,绝不希求人间富贵,你才能成就学问。如果还是嚮往人间富贵,那就不行了,那你就没有法子成就。所以一定要把,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王位都捨弃,富裕的生活也捨弃,全心全力来做学问。学问做成之后,立志教化众生,一生像佛陀一样,义务的从事于教学工作。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大彻大悟之后,彻底放下之后,教学四十九年。我们要有佛陀一样的心愿来把这桩事情做好。
后面这一首偈,这裡头也讲到因,这个智慧光明的因,『为诸众生分别法,及以决了真实义』,这是教学。众生,尤其是六道众生,对于宇宙人生,佛法裡面的分类分得简单;性、相,性是能现、能变,我们一般讲能生也讲得通,法相,整个宇宙的现相是所生、所现、所变;这裡头有理,理很深,事非常複杂;有因、有果。你看佛把整个宇宙就分为这六大类,性、相、理、事、因、果,要能为一切众生讲清楚、讲明白,这两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今天讲清楚、讲明白了,要真正开悟的人,要真正见性的人,这才行。
现在世界的溷乱已经到令人无法忍受了,所以书院裡面幸好可以运用现在这个高科技,用网际网路,甚至于真有这种财力,可以用卫星电视,这十几个老师每天八个钟点的课,都能够天天向全球播放,为众分别法,决了真实义。我们在书院裡面上课的时候,全世界人可以跟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他们在电视机面前,在电脑萤光幕面前,一起学习。这是从前人做不到的,现在可以做到。当然最理想的是自己能做一个电视台,这个电视台非常单纯,没有其他节目,专门是在做教学,这真叫空中大学、社会大学,圣贤的教育。
『善说法义无亏减』。这十几个人,各个都善说。这个「说」上面加个「善」字,这一句经文关键的字眼就这个善字。这个善字什麽?善心、善愿、善行、善德,他有德,善学。这裡面包括的是无边际的境界,以无尽的悲心来唤醒世人的良知,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都是烦恼习气在主宰他。人的言行,我们现在讲,受思想的指挥。现在人的思想,思想就是烦恼习气,不是性德。唯有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才能把烦恼习气淘汰掉。
我们比喻鍊金、冶矿,把这些矿砂杂质淘汰掉,那叫放下,就是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纯金出现了。能放下执着的,这金已经提出来,但是裡面还不纯。好像我们现在讲金,讲到K金,K金就不纯了。十二K金、十四K金,这阿罗汉;到十八、二十、二十二,菩萨;到二十四就圆满了,二十四那就是佛。我用这个比喻大家好懂,这就是让金裡面还夹杂着不纯的,要慢慢逐步把它淘汰掉,淘汰掉炼成纯金,纯金是讲二十四K,是纯金。我们要好好的锻鍊自己。这个金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裡面一切圆满具足,这个你要相信,不从他悟,不向外求。
我们今天向外求的时候,那是一种锻鍊、冶炼的一种手段,这个手段就是修定。修定的方法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修定的方法,不同修三昧的方法。大概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是个知识分子,读书人,所以我们就用这个习气,用读书这个方法来修定。读书,读一本书,不断反覆读,绝不改作第二本,这就修定。我们十个人在一起,十个人所念的不一样。听别的,我能够听,吸取他的东西来帮助淘汰我的杂质,使我这一门能更精更纯,我不贪恋他的。
就像善财童子后头五十三参,那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一门深入,不会贪恋别的法门,他就是一个法门搞定了,但是对其他的法门没有一个不讚歎,就是各个德行都是自己谦卑,讚歎别人。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之间性相理事因果了解得多,了解得透彻,讲得好,讲得圆满,我不如他,都这麽讚歎,自己都很谦虚。但是你要晓得,他并不学他,他还是一门深入。为什麽?知道一门深入能达到圆满的境界。如果你再想牵涉多门,多学几个,那就不行。为什麽?你的心散乱,你的意志不能集中,时间精力都不能集中,你就不能成就三昧。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你一定要先得定,因戒得定。戒就是守住你的本分,我选择这一门,一生守住这一门,这叫持戒。目的是一门会得定。定的时间功力深了,自然开智慧,所以豁然大悟。但是在我们研教裡面,他有小悟。积小悟变成大悟,积多少次的大悟就变成彻悟。我们走的是这个道路,走的是这个方向。
所以「善说法义」,愈说愈好。譬如我们学《华严经》,学《华严经》的时候可不能像我现在这个讲法。现在这个讲法一生只能讲一遍。要什麽?要学清凉大师的讲法。诸位要知道,清凉大师在世,《华严经》讲五十遍。他怎麽讲?一年讲一遍。不过他那是很厉害,那个我们望尘莫及,他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遍,华严菩萨。所以天下人学《华严》没有不到五台山去的,五台山大华严寺听他老人家讲《华严》。在那上面住一年,一部经听圆满了,你可以毕业了,你可以离开学校了。到第二年从头他又讲。他活一百多岁,长寿。我初学佛的时候对于这桩事情非常羡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部,能不能?能,没有问题,而且讲得相当详细。要知道我们现在一天顶多讲四个小时,又不能天天讲,多半讲两个小时,有的时候出国就得停下来。所以一年讲一部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学要非常认真努力;学,还是要从定到悟,这是真学。在教理上,我们现在的学习,统统都是修戒定慧,用这个方法让自己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念佛堂念佛也是一样,专心念佛,没有一个杂念,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坚持,放下一切杂念,他也能得定,那个得定叫念佛三昧,也能开悟。他那个一开悟,真的是开悟,明心见性,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那我们讲纯金,已经炼成二十四K了,那就是实报庄严土。如果还是二十、二十二K这以下的,那就是方便有馀土。总而言之一句话,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看你念的功夫浅深。那个不炼不能往生,不炼就是不放下不能往生,一定要放下。至少要把这个控制,执着要放下几分,往生的时候不能有这个习气现前,这就决定得生。最怕往生最后那一念,这个习气冒出来了,那就坏了,那就不能往生。
所以临终关怀,佛门比什麽都重视。六道众生,特别是我们讲人道,人呼吸停止,我们一般讲断气,心脏不跳了,神识没走,他还在。这时候你碰他,他有知觉,你碰他,他会感觉到很痛苦。人一痛苦,瞋恚心就生出来了。还有看到家亲眷属哭哭啼啼的时候,那个什麽?那个感情流出来,捨不得离开,这就很糟糕了。在这种状况之下,那个念佛功夫全废掉了,阿弥陀佛来看到也不会来接你了,为什麽?你不会去。所以为什麽念佛人在临终的时候决定不能碰他?不管他走的时候什麽姿势,都不要动他,你都随他去,在旁边用佛的名号来帮助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也不要讲开示,也不要讲什麽,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最后他一念是阿弥陀佛,他就成功了,他就会看到佛接引了。
功夫不够的人,你细心观察他的现相,他临走的时候想说话没有声音,但是房间、病房裡面全是佛号,很可能他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想跟大家说,他说不出,声音没有了。你能看到那个神情,能够判断他是不是往生,一定是非常安详,一点恐惧没有,来跟大家道别。那个善根深厚的人,他还有这个气力,他会告诉你:佛来了,佛来接引我了,我走了。那是决定往生。至于往生之后这些瑞相都不能证明他确实往生,为什麽?生天的瑞相跟往生的瑞相差不多。那什麽?一生做的好事,福报很大,所以临终福报现前的时候瑞相都很好。
我们明白这些道理,这一生当中头一桩大事,你自己要定好,头一桩大事就是临终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在平常就是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尽量的至少你要把执着放下,不再执着了。你一生当中学习用真诚心、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待人接物。像六祖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自己修惭愧心、修忏悔心,你才能做到。那是世间第一大福报,就是走的时候清楚,交代很明白,我跟阿弥陀佛走了。你要晓得你这功德很大,不但是你自己真的得度了,你也给很多人做证明,你也让很多不信的人看到,信心坚定。这就是这一个示现,确实就度很多真正有缘的众生。当时看到你,得度;还没有看到人家,听说的时候信心也坚定了。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最有效果的无过于这一招,真有效果。人人做得到,你为什麽不肯做?为什麽什麽事情都要跟人计较?要晓得,这种习气不好,这种习气到临终是很大的障碍。好,我们这个智光就学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25 16:42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84-02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84-02b.wmv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四卷)
2007/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从第九慧灯光看起,慧灯光有两首偈:
【又放光明名慧灯。此光能觉一切众。令知众生性空寂。一切诸法无所有。演说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乃至犹如梦影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我们看这两首。第一句是把光的名号说出来,这个光明叫『慧灯』。我们学习总是要记住,这一大段所讲的毛孔放光,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磁场、气氛,这个气氛裡面有智慧。前面「具智光」,第八是讲的智,这个地方是讲的慧,接着就讲慧。我们看清凉大师有小注,这是第四段,「第四二光」,这二光就是智慧光、法自在光,就是这二光。「入理持法」,前面这智慧光入理,是教我们契入性理,也就是禅宗裡面所讲的明心见性;法自在光,这是持法,受持如来正法。「初一」,就是慧光,「慧入二空」,二空就是人空、法空,这就是「义持」,在义理上受持,真正能够契入二空之理。这两首偈主要是说这个意思。『此光能觉一切众』。
我们先在这个地方略略的说一说智跟慧的区别,这在佛法裡面说得最多,什麽是智、什麽是慧。有时候智慧的意思是一个意思,有时候智跟慧不是一个讲法,那看它用在什麽地方。佛家常讲的智,智是对事说的,慧是对理说的。所以智,「于事理决断也」,着重在事。这个事的道理,实在讲事跟理是分不开,这事的道理你有能力决断,这叫智。
在《大乘义章》裡面说,「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这是把智跟慧都说出来。慧是什麽?慧心安于法,法是一切诸法,着重在这个「安」字。什麽叫安?对于一切诸法没有怀疑的心、没有迷惑的心,不迷就是觉,不怀疑、不迷惑这就是觉了。觉了的心是平安的,平和、安稳,跟我们现在所讲的心浮气躁恰恰好是相对的。所以这个境界称为忍。忍是什麽意思?忍是承认的意思,是肯定的意思,是同意的意思,是认可的意思。佛这样说法我同意,我没有反对的意见,我没有疑惑,这就叫心安在诸法实相上。对于境界,境界是事相,宇宙之间的事千变万化,你有慧一定就有智,你就晓得事情来了之后,你怎麽样去判断、你怎麽样去面对,从这上来说这叫智。由此可知,智是对事讲的,慧是对理说的,这是智慧两个字意思不相同。
可是两个字,一个是裡,一个是外,表裡不同;但是表裡实际上是一致的,所以智慧两个字我们常常连着说。譬如《华严经》上讲的,前面我们念过的,「一切诸如来,同一法身,一心」,同是贯下去的,同一法身,同一个心,同一个智慧,同十力,同四无畏,没有一样不同。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为什麽不同?「出现品」裡面说得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就是为什麽不同,佛说出来了,众生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是常讲的三大类的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烦恼的头数,我们讲数量,是无量无边。四弘誓愿裡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能不能断得了?当然能,为什麽?烦恼不是真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面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什麽是本觉?法身、心性、智慧、十力、无畏,这是自性本有的。也就是佛在《华严》裡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所以我们对于大乘教稍稍契入一些之后,要转境界。怎麽转?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的转变,转变什麽?把一切众生看作真佛来看待。你能够这样转变,你真修行,这叫念佛,这叫想佛。《愣严》,大势至菩萨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怎麽能成佛?一切众生真的是佛,自己呢?自己也是佛,一点都不假。你跟十方诸佛如来同一个法身、同一个心性,心性就是法性,同一个法性,你怎麽不是佛?只是他们觉悟,我们迷惑,他们是觉悟的佛,我们是个煳涂佛,这个说法诸位比较容易懂。他们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他统统放下了,我们今天妄想分别执着丝毫没有放下,不同的就在这个地方,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不同,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然后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理搞通了,这叫慧;在事上,事上我们以真诚心、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对一切众生,这是智。如果我们对一切众生还有分别、还有对立、还有矛盾,那叫迷,没有智。
想想《坛经》上惠能大师所说的,他见五祖的时候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怎麽讲?我们一起学《华严》学这麽久,这个答桉应该很清楚,一点都不会含煳。慧是对于事实真相了解,智是在一切事相上没有分别,能生起真诚、清淨、平等、慈悲,这是智。我们在《坛经》上看,惠能大师对人是不是清淨、平等、诚恳、慈悲心?真的,一点都不错,他对于下下根人都是恭敬礼拜。我们晓得他是大彻大悟,他是真的放下,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一点都不假。你看对人那麽谦虚,对人都那麽恭敬,一丝毫傲慢都没有,无论在言语称呼上、在态度上,我们在《坛经》上看到,那是我们修学大乘的典范、榜样。
所以我们要想真学,在这一生当中真有成就,这我讲了很多年,首先要把自己内心深处跟一切人的对立放下,跟一切事的对立要放下,跟一切万物的对立要放下,先学不对立。他跟我对立可以,为什麽?他迷,他还没有觉。我现在是觉了,你觉在哪裡?你能把对立放弃,你真的觉了。如果还有对立、还有矛盾、还有疑虑、还有冲突,你没有学佛。如果你说你学了好多年,你学了好多年在原地踏步,你一寸一尺都没有走出去。那个学佛叫什麽?叫名字位中,有名无实。
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放下一寸,有一寸的利益;放下一尺,有一尺的利益。从哪裡放起?从执着放起。佛菩萨的教诲是自己性德的自然流露,佛菩萨大彻大悟,他的言行教诲是从自性流露出来。他的自性跟我的自性是一不是二,这要记住,《华严经》上讲的,我们跟诸佛如来「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个话佛讲得很多,我们为什麽老是把它忘记?你要是从这上去体会得,这是慧,你自性裡面的慧流出来。慧流出来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事相当中,你会跟佛菩萨完全一样,决定没有分别,你才真得受用,心开意解,真正的解脱了。
烦恼虽然没有完全放下,一点点放下,从这下手,你就有真功夫,你就有真功德。这个功德从哪个地方去观察?从日常生活当中,顺境善缘你不生贪恋,贪是烦恼,不生烦恼;逆境裡面、恶缘裡面不生瞋恚,瞋恚是烦恼。顺逆境界裡面贪瞋不生,给诸位说,愚痴也就不生。所以贪瞋痴慢降温,下降。贪瞋痴慢下降,相对的智慧就增长,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这麽回事情,智慧就增长。
你用这个功夫、用这种功德(这是真实功德,这不是福德,这是功德),迴向发愿求生淨土,你有把握往生。不像别人求往生,永远还打个问号在那裡,你真有把握。为什麽没有把握?烦恼习气太重,放不下。我遇到好几位,是我们佛门裡面一般人称为高僧大德,我遇到过。我们在一块讲真话,大家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的,问问自己,有没有把握往生?没有一个人敢说有把握。我们细细观察,这麽多年经教的薰习,用经教标准来观察,他真没有把握。为什麽?烦恼习气没有放下。人与人之间他还有喜欢的,还有尊敬的,还有讨厌的,还有不喜欢的,这就不行。这你想想看,对立没有放下,我们讲头一个要放下的,对立没有放下;疑虑没有放下,怀疑、顾虑、患得患失;矛盾没有放下,不要说跟人事物的矛盾,自己本身的矛盾都没有放下,冲突当然不能放下。
这是我参与联合国多次的和平会议,我常常提醒大家,从事和平工作必须把这个东西放下,你对于和平工作才知道怎样做有效果。如果本身这些问题没有放下,也就是说你自己的内心没有做到平和,你怎麽能帮助别人和谐?怎麽能帮助国际双方的和谐?做不到。所以这和平会议年年开,开了三十多年,世界是愈开愈乱。要问,冲突能化解吗?和平能实现吗?答桉都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在今天世界多少人怀疑,真的是包括学者、专家。在中国,世界上的人承认,中国的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先生,梁先生最后的谈话已经出版了,他谈话是用录音录下来,照着录音带写下来的。裡面他就怀疑,他说这个世界还能好吗?我也是遇到多少专家来问我,这个世界还能和平吗?能。
半个世纪之前,一九七0年代的时候,英国汤恩比博士已经给我们提醒,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这个提示,好!这是世界上着名的历史哲学家,他这麽说。我读到这个书之后,我也问过很多人,我说今天讲儒,提到儒大家一定会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读这些东西的人不少,现在在外国,汉学很时髦,许多着名的大学都有汉学系,这麽多人在那边研究、在那边学习,能解决问题吗?好像无济于事。大乘佛法学习的人也很多,真能解决问题吗?汤恩比博士的话是不是说错了?我们要冷静去思惟观察,他的话说得没错,可惜怎麽样?听的人没听懂。
不但外国人学儒、学佛、学道解决不了问题,今天中国人学儒、学佛、学道也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什麽原因?大家看到儒释道,看儒释道的花果很美,疏忽了儒释道的根,儒释道的根不美,疏忽了根。所以看到、研究这些东西,就好像在花瓶裡面插花一样,端出来很好看,死的,不是活的。所以我说汤恩比的话没错。要怎样能帮助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找儒释道的根,根是活的,根有生灭,根有生机,不相同!
儒的根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教学的根本,家教。集中国过去家教大成的就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弟子规》,一定要从这裡学起,不从这裡学起,你学儒释道都没有根。而儒的根是根之根,中国古代都受过家教,五千年的传统。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第一个老师是谁?母亲是第一个老师。你母亲有没有教你?你会答覆我,没有教。为什麽没有教?母亲的母亲没有教她,她怎麽会教?再往上推,老祖母的母亲也没教她,大概追到什麽?高祖母,接受过这教育。为什麽不能传下来?这不能怪她,是中国近一百年,满清亡国之后,民国成立,政权不稳定,军阀割据,接着日本人的侵略,八年抗战,把中国整个社会打乱了。
我十岁离开家乡,逃难,逃什麽难?日本人侵略中国。十岁到十八岁,八年抗战,我走了十个省。你就晓得居无定所,在一个地方最长久的住半年,最短的住一个星期,每天靠走路,跟家庭完全脱离,流离失所。所以从小就要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教育是什麽?学习自己照顾自己,洗衣服、烧饭,就是你自己脱离家庭之后你要还有能力活下去,那时候大家都重视这个教育。所以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当然疏忽,想教也教不到,儿女不在面前,小孩的时候父母都不在面前。抗战时候,政府也顾虑到,像我们那种年龄都收编在流亡学生,国家办了很多学校,专门收这些流亡学生,公费的,进到学校读书,吃饭不要钱,还有衣服发,就跟当兵没有两样,国家来养你。逢年过节都不能回家,为什麽?距离太远,路太远,没有交通工具,要走很多天,非常辛苦,都愿意留在学校读书,过这样的生活。
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好,那几句话就是讲我们现代,这三千年前所说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我们上一代没有学到,现在真的是疏忽,没有人教,你不能够责怪。可是今天圣贤教育疏忽,果报现前,果报是这个世界变成乱世。有史以来没有像现前社会这麽溷乱,冲突、矛盾决定不能避免,安定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要想恢复,一定要恢复到圣贤教育。
汤恩比说的话就没错,儒家的根,从根学起,《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你从根本学起,世界有救,有前途。我这些年在联合国做了多次的主题讲演,把释迦、孔子这些圣贤办班教学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能信的少,不信的大多数。这些不信的人来告诉我,法师,你讲的是很好,这是理想,不能落实。所以我们不能不做试验,这在我老家汤池,我们来做办班教学,搞一个文化中心,把《弟子规》这个教学试试看有没有效?没想到,一试真有效果,真的成功。
这说明古圣先贤所教的,汤恩比博士所讲的,不是假的。只要有信心,从根做起才行。根之根,就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都很简单,文字都不多,《弟子规》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感应篇》大概一千五、六百字的样子,《十善业道经》稍微长一点,也长得不太多,跟《弥陀经》的分量差不多,《弥陀经》是诸位常常念诵,印在一起薄薄的一小本。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儒释道的根,只要从这个地方栽培,有这个基础,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都会有辉煌的成就。
千万不要把这个根看轻了,以为这是教小孩的,你回过头来想一想,你做到没有?就如同唐朝时候的白居易,这诸位都晓得,中国的大文学家,他做杭州太守,就是现在杭州市市长,有一天到西湖去玩,遇到鸟窠禅师。什麽叫鸟窠禅师?这个出家人他在树上结了一个小蓬,像鸟窝一样,他住在树上,所以大家都叫他鸟窠禅师。白居易碰到他,就问他:法师,什麽是佛法大意?你不必多说,很简单的告诉我,佛法的大意是什麽?鸟窠禅师就说了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是哈哈大笑,这几句话三岁儿童都能说得出,还要你来讲吗?鸟窠禅师回答他的话说,「三岁儿童虽道得」,他说得出,「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脸上一下就沉下来,想想是真的,三岁小孩会说,八十老翁做不到。今天我们好好的反省,儒释道的三个根,你看起来很容易,真的八十老翁都做不到,你怎麽可以小看它?所以说是,不是细心冷静去体会,像白居易这样的人听到鸟窠禅师说这四句偈都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在《老子》裡面讲,下士闻道就会哈哈大笑,不笑就叫道了。在老子这个标准裡面,白居易是下士。但是他觉悟得很快,鸟窠禅师一说出来,八十老翁做不到,他马上就惊醒。这一段记载留在佛门裡面是一段佳话,公桉。
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记住放下而已。特别是世尊给我们做的榜样,参学十二年,最后彻底放下,彻悟成佛。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的,没有参学,听到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别执着一下放下,顿悟,顿证。惠能大师的放下跟释迦牟尼佛的放下境界完全相同,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放下之后一切法都贯通了。就是我们在前面念的,「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世出世间所有的法全通了。所以他不在学,在放下。经上这些开示是最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真的能够依教修行,这一生的成就非常可观,念佛往生也不是在凡圣同居土,至少是在方便有馀土,甚至于可以断言,实报庄严土你很可能有分。这是《华严经》对我们很大的帮助。
这一句话裡面说,「一切诸如来,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为唯一佛智」,唯一佛智就是佛三种智裡面的「一切种智」。成一切种智,这个人就是佛,成道种智是菩萨,成一切智是阿罗汉。一切智是知法总相,总相是空相,阿罗汉知道万法皆空,所以他把执着放下,为什麽?执着是决定错误。《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你一切的执着完全错误。阿罗汉明白之后,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他对于一切法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佔有的念头。如果在一切法裡头有控制,要听我的,要我所有的,他是凡夫,他是六道凡夫。头一个要把这个念头捨弃掉。
你为什麽能够捨弃掉?你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知道。真正知道这个,这是慧;放下这些执着,那是智,这智慧两个字,你就晓得它不同的地方在哪裡。慧能了解事实真相,智就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放下,诸位要知道,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事有理空,相有性空。在我们没有见性之前,因果不空;见性之后,像法身菩萨一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化在九法界裡面还要示现因果不空。做这个示现的目的,没有别的,启发众生真实智慧。一切种智是圆满的智慧,诸位要晓得,一切智、道种智这两个合起来叫一切种智。阿罗汉只知道总相,不知道别相;菩萨是总相、别相都知道,没有达到究竟;到佛才究竟圆满,所以称一切种智。
佛在经上为我们所说到的,「一相寂灭之相」,这要细心去体会。禅宗裡面讲,「识得一,万事毕」,一心一智慧,一心是能证,智慧是所证,就现前。一相没有相,有相就不是一相。所以它这个一不是数字,一是形容,为什麽?你心一起心动念就二了。一是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个相是寂灭相,这个相是真相,真相是寂灭相。这什麽境界?从理上讲,常寂光淨土。一相,一相的理是常寂光淨土,一相的事是实报庄严土,这个境界高。实报庄严土是一切诸佛如来自己住的刹土。
这个自己住,你不能够执着这些名词、这些言说,执着名词、言说,你完全不能体会。一定要遵守马鸣菩萨的教诲,听经,离言说相;读经,离文字相,离名字相,名词术语,离心缘相。那是什麽境界?那就是寂灭相。你才真正懂得如来所说义,开经偈裡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只要你起心动念你跟佛就隔一层,再有分别就隔两层,再有执着就隔三层,你会把如来的意思统统错会了,那你对于这经教是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
从这个地方你冷静去思惟,你就晓得真难,真不是容易事。可是佛法裡头没有难易,难易是二法,六祖说的「二法不是佛法」;没有真假,真假是二法;没有生灭,生灭是二法,二法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意思说得深,完全是真话。所以,你真正能够体会到寂灭,外面种种的行类、相貌,外面是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现在讲虚空法界森罗万象,一切众生,你没有一样不知道。为什麽?是你自己心现识变。惠能大师开悟最后一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整个宇宙一切万法哪裡来的?是你自己心裡变现出来的。你自己的心性是能变,外面的万法是所变,能所不二,你怎麽会不知道?当然知道,这叫做一切种智。所以一切种智,严格的来说还是对事来讲的,它是智,它不叫慧,它叫智。所以智一定有慧,没有慧解,它哪裡有智?
用这个智,观空假中三谛。我们讲一相,见到一相,一相是见到体,就是见性。见到一相,一相是寂灭相,就是禅宗裡面讲的见性,明心见性,在天台讲这是「观中道」。如果在另一方面来看,「种种行类现相皆知」,就是对于宇宙万法我们讲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双照空谛、假谛。这是天台家讲的「一心三观」,这是佛的境界。把层次降低一点,这个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也就是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的境界。我们真正能把这些事实真相,就是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它的性相、理事、因果能体会得少分,这不是多分,少分,心裡没有疑惑,生起清淨信心,那你现前的境界确实烦恼轻、智慧长。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顺境、是逆境,你自然懂得如何去相处,会相处得很美满,心地清淨,一尘不染,事上会做得很圆满,这叫有智慧的人。这都偏重在智上讲。
在慧上讲,大乘教裡面为我们解的什麽叫慧?「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这叫慧。这个事理就是事之理,能够分别一切事的理。所以又有一个简单的说法,「又通达事理之作用」,这叫慧。智跟慧虽为通名,然二者确实是相对的。可是你要看这上下文,有时候智慧是一个意思,有时候智慧是两个意思。「达于有为之事」,这事相叫智,达是通达。你看前面第八,具智光是智,它的经文裡面,「令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为诸众生分别法,及以决了真实义,善说法义无亏减」,你看都是从事相上,所以它是智。
「达于无为的空理」这是慧。你看一个是有为的事,无为之理,就是事之理。事之理是空,万法皆空,万法是事,万法之理不可得,理是空的。这个空理就是法性,法性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在前面我们曾经有几次学习过。如果用唯识阿赖耶的四分来讲,你就很容易懂得。阿赖耶的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四分是一体,自证分就是法性,下面的三种都是法相。法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心,就是第一义谛。佛教说的名词很多,有几十个名词,佛为什麽这麽说法?叫你不要执着名相,名相是假的。你要从名相裡头了解它真正的意思,这就行,决定不执着名相,所以他说很多名相,用意在此地。
法性就是真性,就是本性。证自证分是法性裡面本有的智慧般若,你为什麽晓得有个法性?你晓得有法性那是智,你知道那是法性裡面的智慧。智慧像灯一样,可以照外面,也可以照自己。所以那是佛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如来智慧就是证自证分,这是本有的。本有的般若智慧不是从外来的,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它就现前,这个智慧就现前。这个智慧指宇宙之间一切万法,万事万法。见分是精神,不是物质,相分就是物质。所以精神、物质从哪裡来的?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就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是能现能变,见相两分,就是精神跟物质,都是所现所变,这就很好懂。所以达于无为之空理,无为之空理就是法性,就是自证分。你能够通达自证分跟证自证分,这是慧;你能通达见分跟相分,是智,这样说就好懂了。你就晓得大乘教裡智慧的定义,智慧两个字的讲法。这是说得比较深一点,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理解。
相宗裡面讲,什麽叫慧?「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业就是用,性就是体。你对于所观的境界你有能力拣别,才能够断一切疑惑。你对于宇宙之间森罗万象,性相、理事没有疑惑,这是慧。再说,「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经上用的这个比喻好,为什麽?得失太现实了。得失都是假的,得失在百法裡面它属于哪一类?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就是决定没有这个事实,完全是个错误抽象的概念,不是真的。所以它跟心不相应,跟心所法也不相应,跟色法也不相应。它跟心、心所不相应就是它跟精神不相应,它不属于精神这一边;它跟色法不相应,它也不是物质那一边。它是从精神、物质裡面产生一种幻觉,错误的幻觉,根本没这个东西,就跟我们讲的妄想分别执着一样。
这些东西它真的是有,虽然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要是不能把它看破,不能把它放下,它真起作用。作用是什麽?作用是障碍你的智慧,把你的智慧变成愚痴、变成烦恼;先变成痴,然后从痴裡面就变成贪瞋慢,变成无量无边的烦恼。要知道无量无边的烦恼本来是智慧,本来是无所不知。所以悟了的时候就变成智慧,迷了的时候智慧就变成烦恼,智慧跟烦恼不二,是一不是二。所以这裡举一个例子教我们观察,得失俱非,得失都没有,这是慧。慧在这裡起作用,决定了知得失俱非。我们在得失裡面都没有烦恼,得到很好,失掉也很好;得到了,没有欢喜心,失掉也没有什麽懊恼,永远保持心平气和。这裡面事上得失的因果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为什麽有得有失?用世间的话说,命裡早就注定了。
下面有一句话说,「又五力之慧」,五根五力,五根的慧,五力的慧,五力的慧是「有能除烦恼之力用」。你要晓得,此地除烦恼就是把烦恼放下。没有智慧的人烦恼放不下,烦恼能放下,说明你有智慧。所以烦恼为什麽那麽样的难放下?现在我们搞清楚,放下见思烦恼,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就超越六道轮迴,不在六道之中;你能放下分别,那就是放下尘沙烦恼,你就是菩萨;放下无明烦恼,你本来就是佛,就这麽简单,就这麽容易。为什麽我们放不下?我们想成阿罗汉都做不到,别说大阿罗汉,小阿罗汉,最小,小阿罗汉(须陀洹)都做不到。什麽原因?现在明白了,没有智慧。慧是看破,智是放下。我这样解释法大家就更明白。
但是智慧又是要从放下它才能够恢复,你不放下就决定不能恢复。所以菩萨修行六个法门裡头,头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叫你放下,放下就恢复自己自性裡面本有智慧。你不肯捨,怎麽行?我们现在讲,有捨财的,也捨得很多,可是他还有个东西不能捨,什麽东西不能捨?跟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不能捨,这个东西放不下;对于经教裡面的疑惑不能放下,跟一切人事物之间的控制的欲望放不下,佔有的欲望放不下,这是大障碍。纵然你布施钱财,千百亿万,这做功德,你的果报全是世间有漏福报,不是功德。为什麽?功德是生智慧,你不生智慧,你才晓得这个东西多严重。
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几十年来,常常劝勉同学,你们听我早年的,还没有录相,听我的录音带,我讲过多少!一定要放下控制,要放下佔有。为什麽叫你放下控制、放下佔有?因为一切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你还要控制它,你还要去执着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连虚妄裡头你还生控制、生佔有,岂不叫大错特错,关键就在此地。你能把这一关真正参透,对于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控制的念头,不再有佔有的念头,这裡引用的讲的得失,没有得失。
再想想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典范,人家把王位捨掉,荣华富贵的生活放弃掉,每天到外面去托钵,晚上睡觉找棵大树底下打个坐,我们中国人讲打个盹就好了。人家的精神、体力非常强壮,禁得起风吹雨打日晒,禁得起,三衣一钵,我们世间人看苦行僧的生活,他快乐无比。世间人没有比释迦牟尼佛快乐,孔颜之乐,跟释迦牟尼比还差一等。我们想这什麽力量?没有别的,智慧,真的了解事实真相,不再有这个念头,得失不关心,不会放在心上,心地永远真诚。
所谓的真诚,就是一念不生。有念,心就不真、就不诚,有念是妄心,有念就是虚情假意。真诚心,它起用自然是清淨、是平等,对待外面一切众生自然是慈悲。为什麽?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怜悯一切众生。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很可怜,那是什麽?他迷惑。为什麽迷惑?大乘教裡面讲,「真如不守自性」,就是说他迷失了自性,才产生这些错误。这些错误,实在讲,在没有回头、没有觉悟之前,够他受的。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教诲,那种慈悲护念从来没有间断过,不管众生用什麽心态对佛菩萨,佛菩萨从来没有改变过。
智慧这两个字,大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现在我们就看经文,这两首偈。『令知众生性空寂』,这个慧灯,慧光,它能够帮助众生体会到相有性空。能生的法性是空寂的,所生的现相怎麽会真有?哪有这种道理!为什麽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现相好像是真有?我们看错了,没看到事实真相。如果你看到事实真相,你自然就放下。事实真相是什麽?所以这个地方「众生」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讲现相。现相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这个地方众生不是讲一切人,人也是众缘和合而生,也是个现相,所有一切现相,包括时间跟空间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
《华严经》在前面讲,无量因缘,讲「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最初跟诸位学习的,无量因缘不是单纯。无量因缘谁晓得?你自己本来就晓得,为什麽?你本来是佛,你怎麽会不知道?现在不知道了,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才完全不知道。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全都知道。能知道整个宇宙一切现象,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跟这一句话的意思完全相同。凡所有相就是众生,皆是虚妄就是性空寂。性空寂,相是虚妄,真正是了不可得。
你们可以听听锺茂森居士讲的科学的报告,科学家最近发现的,物质现象从哪裡来的?无中生有。物质现象是无中生有,这很不容易发现到。在我的想像当中,他的发现是用数学推算出来。观察,我们现在科学仪器恐怕还观察不到,是从数学裡头推断的。因为它这个现相无中生有,无就是法性,法性现相,那个相是刹那生灭,就是那个相存在的时间太短暂,短暂到我们无法想像;我们今天讲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十万分之一秒,百万分之一秒,千万分之一秒,都没有办法形容。我们看到好像现相存在,就是这生灭相的相续相,很难懂。
我们常常用看电影,电影的银幕,电影银幕这个现相我们知道得很清楚,那是幻灯片。这个放映机镜头打开,一张幻灯片就照在银幕上,马上关起来,换第二张。一秒钟换二十四张,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就已经把我们的眼睛欺骗,我们认为那是真的。事实上我们现实的这些森罗万象它那个速度是多快?《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裡面所说的,我跟诸位做多次报告,那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方便说,我们已经就无法想像。照《仁王经》上讲,大概是一秒钟的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也就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它的时间就那麽短。一秒钟,像我们电影放的放映机,放多少张幻灯片?一秒钟放出二十一万六千张幻灯片,你怎麽知道它是假的?实际上的速度比这还快,还要快很多倍。所以这是佛的方便说,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是真的。
你要在一切现象上,要是起分别执着、起妄想,大错特错。那真的是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你怎麽这麽可怜?可怜不是说别的,说这桩事情。对这事实真相完全不知道,你在这起了妄心,想控制它,想执着它,实在讲连自己的身、连自己的念头你都控制不了,你都佔有不了,你还能佔有身外之物?哪有这种道理!又不晓得这身外之物全是你自己的,为什麽?是你自己心裡变现的,你看六祖讲得多清楚,「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一切都是你自己所现的,全是你自己的,你何必还在这个要佔有,那个喜欢、那个讨厌?没有这必要了。
所以真的我们现在才真正知道佛给我们讲什麽,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四十九年跟我们讲些什麽?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此地这一句经文裡头,众生就是法相,空寂就是法性,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性相不二。相有,有是幻有,不是真有,它的时间太短。性是真有,空寂是真有,现相是幻有。佛法裡面把这现相也叫妙有,叫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性是真空,真空为什麽不空?它能现妙有,就是说它能生万法,所以它不空。虽生的万法,万法又了不可得,还是归于空寂,你千万不要认错,不要看错,不要会错了意思,你就是佛菩萨。
底下这一句话说得好,『一切诸法无所有』。一切诸法无所有,你就千万在一切诸法裡头,我们常讲,你可以享受,你不能佔有,你不能控制。就像看电影一样,在电影院裡你看电影,你可以在那裡享受,你决定没有办法控制它,你也没有办法佔有它。我们用看电影这种心态来看这个世间、来做人,你就会很快乐,无论什麽境界,再好的境界,你不会贪恋,为什麽?贪不到;再恶劣的境界你也不会去悲伤,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世间确实是这个样子,这叫「诸法实相」。
《般若经》上常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彻底透彻了解,是谁?是佛,佛才能究竟。谁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这个诸法实相你就完全透彻明白,不用学。惠能大师没学过,学不到的,学也是冤枉;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样子,去学了十二年,没用,最后统统把它丢掉,统统放下,这管用。真实智慧,真实德能,真实的才艺,真实的福报,都是你自性裡头本来具足。所以晓得这个,要不要向外贪一点?不要,那个念头断尽了。
在此地再跟诸位透一个讯息,这都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就以释迦牟尼佛、惠能大师做例子,他们在世的时候,跟我们在一起,我们看到好像跟我们过的是同样生活,而实际上给诸位说,他住淨土,我们住秽土。淨秽从哪裡分?淨秽是从你自己心裡分。我们现在晓得,释迦牟尼佛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他住的是什麽世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我们凡夫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在,我们住的是秽土,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不一样!
这个道理,我们所体会到,从哪裡体会到?佛在经上说了,把这个消息透出来,哪一句话?「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都是透给我们的讯息。你如果真的能够把执着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一点点执着,你现在身跟我们一起,实际上你住什麽境界?你住四圣法界,你不是住在六道。那你在六道,你在六道是给我们做示现。你的淨土你享受到,你的淨土我们享受不到。高层次的能看到低层次,低层次看不到高层次,你在你的境界上看到我们是生活在六道轮迴当中,你住淨土。
所以佛门的绘画,表法,也很有意思。你看画的佛菩萨在我们人间,他站在莲花上,表示什麽?表示他在淨土,我们在秽土。有意思,不是随便画的。为什麽不画个佛菩萨生活跟我们一样站在泥土地上?没有,他为什麽要画在莲花上?不一样,不同的境界。佛陀的教诲没有别的,希望我们返璞归真,回头是岸。华藏、极乐是我们自性变现,佛祖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自性弥陀,唯心淨土,心淨则佛土淨。淨土在哪裡?心淨就是,没有一处不是淨土。所以「此方即是极乐,极乐即是此方」。由此可知,整个关键都在自己,决定不在别人,决定不在身外。
后面这首偈,『演说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演说」,剋实而论,就是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讲般若。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第一部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他在定中讲的,凡夫没有人知道。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证道之后继续在菩提树下打坐,他在入定,这个入定的时间也比较长,经上讲二七日中,也有经上讲三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两种说法都有,我们也不必去执着,到底争论是十四天、还是二十一天,那你就又生烦恼,又生妄想分别执着,不用去争论。问题是我们把这些争论放下,你才能入境界,你争论入不了境界。
这个时间记载,记载二七、记载三七,那是记载的人他的境界,我们怎麽会晓得?智者大师的故事给我们证明,智者大师是中国人,天台宗的祖师,唐朝时候人,去释迦牟尼佛已经一千多年。他老人家讲《法华经》讲到「药王菩萨品」,他入定了,给诸位说,就在讲经讲台上入定,入定的时间多长我们不知道。出定的时候告诉大家,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现在还没有散,还在那裡讲,我刚才入定的时候到灵鹫山,我还听了几句经文,他在那裡讲经。你就晓得法华会没有散,任何一会都没有散,只要你有这个本事,你就可以亲自参与听释迦牟尼佛亲自讲经的法会。
所以这个经,没有讲时间,你看「如是我闻,一时」,这一时妙极了,什麽叫一时?你一心不动的时候,时空完全打破,时间、空间都没有,你就能回到过去,你也能走到未来,时空没有了。你可以去听,你想听《华严经》,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讲《华严经》,你就能参与;你听《法华经》,灵鹫山现在还讲《法华经》;你听《金刚经》,祇树给孤独园那也在讲《金刚经》。同一个时候,一时。所以四十几年所讲的经,一时。到你心一的时候,妄想杂念统统没有了,这些事实真相你就全了解;而且你还有能力一时遍听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你能够同时遍听。
诸佛菩萨讲的这个经从来没有中断过,你要喜欢听经的话,你永远都听不完。你要想毕业的话,随时就毕业了,为什麽?听一句都全通,你知道吗?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一句,就全通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这是不思议境界。《华严经》末后一品,你看《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没有时间的障碍,没有空间的障碍,没有先后的障碍,没有远近的障碍,这才是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演说,为一切众生演说,演说什麽?「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就是《金刚经》上四句偈意思一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讲相;讲它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露水,时间很短,太阳一出来就没有,闪电就更快了。告诉你这个现象不是存在的,它存在的时间太短,佛用这个方法来形容。
『乃至犹如梦影像』。你看梦幻泡影有个梦、有个影,这个相是幻相、是妄相,不是真的。佛说的这个都是讲我们今天现实的世界,我们以为真的,我们是错会了,看错了、想错了,这个看错、想错,当然我们也说错了、也做错了。这些错误,总的来说就造业。所造的业无量无边。业有力,这个力是什麽?能把这个境界转变,这个道理你要懂,原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想都是不善,所以业力就把你这个境界就变成不善,变成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所以饿鬼、地狱、畜生从哪裡来?是你心想生的。你心裡不想,本来没有。我心裡不想,这个饿鬼、畜生、地狱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了?有,为什麽有?你不想饿鬼、畜生、地狱,但是你想贪瞋痴,贪瞋痴有没有?有,那就行了,贪就是饿鬼,瞋就是地狱,痴就是畜生。
贪,我们举例子举贪心,我今年学了佛,我把世间法都捨掉,不贪,对佛法贪,你没有捨掉,没有把饿鬼道捨掉,贪佛法,你说糟不糟糕?烧香要烧头一炷香,别人烧头炷香你就发脾气,心裡不高兴,瞋恚在,地狱还在。烧香、拜佛还要下地狱,为什麽?下地狱是瞋恚心,不是说烧香、念佛就能够离开地狱,不是。瞋心断了,地狱就没有了;贪心断了,饿鬼就没有了。这个道理你要懂,你必须要参透,你才能真正帮助自己、成就自己,解脱迷惑颠倒,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六道三途。如果更殊胜一点,永远脱离十法界,这个方法,淨土是最有效果的。
尤其是现在,现在这个世间浊恶到了极处,人的迷惑颠倒,造作极重的罪业,感得世界**,这人多苦!我们要救自己,除念佛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要怎麽念法?有空就念佛,不要再搞别的法门,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这个世间好也好,不好也好,与我统统不相干,你要这样想法。事实上真的是不相干。一句佛号念到底,用真诚、清淨、慈悲心去念。我念佛成就了,自然会感动很多人,自行就是化他,自他不二,这是真正自度度他。如果不念佛号,还想别的,那就糟了,继续再造业,果报无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25 16:45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84-03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84-03b.wmv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五卷)
2007/6/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在这一大段裡面第四个小段有二光,慧灯光、法自在光。这二光所说的是「入理持法」。入理就是契入自性,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所以意思是比较深一点。我们也藉这个机会把智光跟慧光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因为智慧是大乘教裡面修学最重要的科目,智跟慧有时候意思相同,有时候意思不一样。在这个经裡面,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的看出,慧是入理,简单的讲就是真正觉了诸法实相,这是慧;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善巧方便,随心应量,那是智。所以智是用在事相上,慧是观察到体性。我们讲性相、理事,智是用在相上、用在事上,慧是用在性上、用在理上,对于性理的悟入,所以此地讲入理。智完全是用在事相,我们佛法裡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是门」,方便就是最妥善的一种方法,这是属于智。可是智跟慧有密切的关係,表裡的关係,裡面是慧,外面是智,外面智没有了,肯定裡面慧也没有,有慧一定有智,有智一定有慧,这我们要懂得。慧要是没有,就是迷;智要是没有了,就是烦恼。所以烦恼即菩提,一体的两面,迷了之后起的作用就是烦恼。
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许多的事情都在我们现前,只要你冷静去观察就清清楚楚。整个宇宙,佛说得好,「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只要烦恼没有断,因果就逃不了。到什麽时候因果没有了?明心见性,因果就没有了。譬如讲报复,这我们世间很明显的,报复,你结了怨,你很害怕报复,结怨是因,报复是果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实在你要是了解透彻你就不怕,为什麽?因果报应是正常的。但是报应麻烦在哪裡?叫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碰到一个觉悟的人就了了,两个人有一个人觉悟,这个问题就化解了。两个人都不觉悟,报复的时候不服气,又结了冤仇,来世又要报复,报复来,报复去。你看看《文昌帝君阴骘文》,一开头他就是示现给我们看,生生世世的报复非常残酷,一次比一次严重。因为他报复不是他报复那个仇人,连带无故伤害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那个问题就严重。所以罪是一次比一次严重,到最后都是堕阿鼻地狱,这是不觉,完全迷失了自性,胡作妄为。
当中有一个觉悟,有一个入理,这个报复就中止。怎麽中止?报复的人找不到他的冤家对头。所以像我们现在凡夫他找得到,凡夫有身,如果没有身他就找不到。世间人报复,报仇人是他找到身,找不到身就没有法子。所以他有「我」,你看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如果没有身?没有身,他还有灵魂,他不是在人间,他或者在灵界,在天道,在鬼神道,也能找到你。你只要有灵魂在,他也能找到你。那麽修行人为什麽找不到?修行人没有灵魂。诸位晓得,灵魂是阿赖耶识,如果觉悟了,转八识成四智,那就找不到。为什麽?四智菩提跟宇宙整个融成一体,那怎麽报复法?觉悟的人他的精神跟法性融成一体,他的身体跟法相融成一体,就是整个宇宙,那就没有了。
所以诸位要晓得,灵魂出不了六道轮迴,他的活动空间是大,那我们这个身体?现在活动空间离不开地球,纵然是用太空船飞到其他的星球,也没办法超越太阳系。所以说灵界比我们这个肉身活动范围大,他超越不了六道。可是再向上提升一级,到了灵性,不是灵魂,灵性就超越六道轮迴。所以超越六道轮迴还有层次,你看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在四圣法界有没有因果?有因果,不过他那个因果酬偿是非常自在。像安世高大师,这传记裡面我们都读到的,他是过去生中误杀两个人,杀人要偿命。他到中国来的时候,他知道那两个人在中国广州,就是又转世了,又到人间来。他到广州去,跟一个朋友讲,今天我会被一个人误杀,你要告诉官府不可以判他的罪,这是什麽?过去生中我误杀他,这一生中我应该被他误杀。讲得很清楚!结果?果然是被人误杀。
他这种示现告诉我们,十法界裡面因果不空,因果不但在六道,延续到十法界。十法界再上去到一真法界,那就没有了,为什麽?他跟法性融合成一体。他的心是什麽?心是遍法界虚空界,他的色身也是遍法界虚空界,他没有身相。他那个相是众生感,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华严经》上讲法身大士,他有应。如果众生没有感,他不会现相,他现相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懂,我们看到日本江本博士的实验,明白了,从这个地方得到启示,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种应是什麽?佛法讲「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本能,性德的本能。
所以学佛,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今天我看到同学从网路上下载一份报告给我,第一份是英国牛顿,这是过去的一位大科学家,也是一位数学家,他发现地心吸力。他看到苹果掉在地下,这现象是很自然的,你看别人发现都不觉得有什麽问题,他发现苹果掉在地下,为什麽不飞到天上?为什麽不往两边跑,会往地下跑?这个心就比一般人细,结果发现地心引力。现在他的这些笔记,他手写的这些笔记都保存在,最近在欧洲展览。展览裡面发现他记的有一条就是讲世界**,根据他所说的来推算,世界**应该在二0六0年,我看了这麽一条讯息。现在很多人在研究,这是他的预言。
另外就是看到世界各地的zai 难,特别是水灾,有些地方有旱灾,也相当的严重。我们知道zai 难,科学家是根据物理的观察、数据的统计来说的。科学家所说的在佛法裡面讲是「缘」,凡事果报它有因、它有缘。科学家能看到是缘,因他看不到。因是什麽?大乘教裡面讲得清楚,因是人心!所以佛法讲境随心转,外面的环境(大宇宙)是随人心在转变的。
如果你是佛心,佛心是什麽?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佛心。人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所看到的世界不是这个样子。是什麽样子?大乘教裡面讲的常寂光淨土,大光明相,一片光明。心地是光明,不是黑暗。我们今天晚上看到太空是黑暗,那是什麽?那是无明。黑暗从什麽地方变?把光明变成了黑暗,这是自己变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的境界。离开妄想分别执着,黑暗没有,整个宇宙是大光明藏。谁能见到?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见到。见到这个就是入理,真正入理!理是光明的,理是清淨的。现身现土,那个土叫实报庄严土。现土他就起作用,不起作用的时候是常寂光,常寂光才真正是理。现实报庄严土那已经起用,这个用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是什麽?是明心见性的诸佛如来的自受用。
他为什麽还要自受用?他不是已经明心见性了吗?还要什麽自受用?我们读《华严》明白了,虽然明心见性,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他还要把习气断尽,所以他还要用。不过他那个用跟我们这一般用完全不一样,所以说如来自受用。如来如果真的有自受用的话,那不就又起心动念,不又有分别执着了吗?决定没有,他那个自受用也是法尔显现的,唯心所现。法尔是没有起心动念。他们应化在十法界也没有起心动念,不但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所以虽然示现在一真法界,实际上给你讲他住常寂光淨土,他住实报土。如果他四十一品无明没有断尽,他是实报土;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他是常寂光土。我们能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说实在的话,很不容易。如果不是得力于《华严》,很难理解。这是我们欢喜什麽?《华严经》讲得详细,我们细心去学习,虽没有达到佛菩萨的境界,也能模模煳煳的看出佛菩萨一点苗头,这就相当不容易!
看出来之后,这是慧!有了慧之后,那要有智。怎麽样?我们一定在这一生当中要入理。这个愿是好愿,这个心是好心,可是真不容易做到,为什麽?你烦恼断不掉。那你就可以选择带业往生的法门,这一生当中专念阿弥陀佛,其他的世出世间法都要放下。可不可以学?也可以学,学了怎麽样?不要放在心裡。心裡面只有阿弥陀佛,那麽你这一生决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到那边再明心见性,再去大彻大悟。这是保证你这一生能走得通的路。
而且走这个路需要多少时间?真正下决心肯放下,这是我这几十年当中都常常劝勉同学,三年,顶多五年,不超过五年。外国科学家说世界**是到二0六0年,那还有五十多年,时间足够用。三年到五年,不要放下别的,只放下执着,我不再执着了!不执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馀土,你看比凡圣同居土要高出太多。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过去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一定要记住!我们学的《华严》就起了作用。
好!我们现在看今天这段经文,第十光,四十四第十「法自在光」,它也是两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以种种法施众生。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八句偈意思深广无尽。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可以肯定一个说法,那就是《华严经》上每首偈、每句经文都是大圆满。一句一偈要是明白了,全经就学完,就毕业了。这就是《华严经》裡面的一句名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是全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一,一句或者一首偈就是全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我想同学也听过佛门裡有这麽一句话,一经通则一切经通,一法门通,一切法门通。在《华严经》上你会体会到,一句一偈通达了,全部都通达。
今天讲大自在,『又放光名法自在』,法是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怎麽说自在?自在的意思,简单的讲就是没有障碍,有障碍就不自在。佛法裡说「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说「心离烦恼之繫缚」,烦恼好像绳索一样把你綑绑起来,你不自在,要是离烦恼的繫缚你就自在,「通达无碍,谓之自在」。大乘教裡面,诸经有二自在、有四自在、有五自在、有八自在,《华严经》上说十自在。《华严》是用十表法,每样它都讲十,这是很圆满的。
我们先把这几种自在略略的介绍,两种自在是《华严经疏钞》上讲的,就是清凉大师说的。一个是「观境自在」,一个是「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慧,我们前面讲的智慧是慧,作用自在是智,我们对智慧用这两个字来看(观察)的时候就很清楚。智慧是相对的,虽是相对,它是不能够分割的,所以真的叫不二法门。观境,「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智慧的观察就能够通达一切法,一切诸法是相,相一定有性,一切诸法是事,事一定有理,慧是观理、观性。你看清凉大师讲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这个真如就是性,真如是理,这不是相、不是事。但是你在事相上看到它真如之理,真是真性,如就是它现的相如其性、事如其理,理跟性是真的,所以它现的相也不是假的。不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为什麽?因为真如没有形相,真如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它是宇宙的本体。所以一切相都是它变现出来的,真如。说得很深,说得很玄,与我们有什麽关係?我今天讲这个特别写了几个字,「信我自性」,真如就是自性。
下面这五句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大彻大悟说了这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自己的自性。这五句话你要是能够肯定,深信不疑,这就是慧观,这就是清凉大师在此地讲的观境自在。你要晓得,你的真心、你的自性「本来清淨」,「不生不灭」,「本来具足」,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本无动摇」,本无动摇是自性本定,《愣严经》上讲的首愣严大定;「能生万法」,宇宙从哪裡来的?是你自性变现的。这你不能不知道,是你自性变现的。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众生也都是你自性变现的,离开你自性,宇宙之间没有一法可得,连时间、空间也是你自性变现的。
所以觉悟的人,他是什麽境界?觉悟的人知道整个宇宙是自己。你的冤亲债主在哪裡?冤亲债主也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一法可得。所以宗门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识得一,万事毕」。那个一是什麽?一心、一相。一相是寂灭相,一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心。一心一相,你就证得究竟的佛果,没有一法是离开自己的。我们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整个宇宙,觉悟了,晓得整个宇宙是自己,身上一个细胞、一根汗毛全是自己,绝对没有对立。迷了之后不晓得,这个汗毛跟那个汗毛对立,这个细胞跟那个细胞对立,他们两个做冤家,你说可不可怜!冤冤相报。
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牙齿咬到舌头,有没有这个经验?牙齿跟舌头对立,牙齿咬到舌头,舌头一定要报复,要想办法把牙齿打掉。你有没有看到这种人?没有看到。为什麽?一体。你不晓得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知道一体之后,我们自然就会体会到十法界是一体,六道三途都是一体。迷了之后堕在十法界,十法界不能说不善,三恶道也很好。好在哪裡?他在那裡面学习,十法界都是在学习。学什麽?学回头是岸,学返璞归真。你迷了,堕在阿鼻地狱这是迷得最深,阿鼻地狱也是教训,也是消你的业障。业障消尽了,就往上提升。所以众生有感,这个感可能不是他有意的,不是有意叫冥感。佛菩萨有冥应、有显应,都是在帮助他向上提升,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这叫佛法。
世出世法裡面能找像这样完美的这种教学,完美的体系,我们不但没有看到,听都没有听说过。我初学佛的时候,我听老师告诉我,佛门裡头没事。我们世间人常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真的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确实没事,那到这个世间来应化不就多事了吗?没事你为什麽来?没事也来,来了还是没事,这叫高明。我们是有事、没事是对立的,是二边,二!他们能做到不二,有无是一不是二,这叫妙法!他为什麽能现?我们现在知道一体,牙齿咬到舌头之后,我们知道,我们对牙齿也关心,对舌头也关心,都要好好的保护,一体,不二!
诸位要知道,二就堕落。严格的说,六祖大师在《坛经》裡面讲得很清楚,就是他对印宗法师那段谈话。印宗法师知道他是惠能大师,从黄梅得法到岭南来,在广州见面,向他请教禅定、解脱,这是大乘教裡常常讲的,他说五祖怎麽讲法?禅定、解脱五祖怎麽讲法?惠能大师回答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印宗开悟、明白了,帮他剃头,倒过头来拜他为师,统统是菩萨示现。你要真正学佛法,惠能大师这个格调太高了,世法、佛法,你要问什麽是世法?什麽是佛法?能大师告诉你,世法、佛法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自己去体会。什麽时候你能做到不二法!那什麽是佛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佛法。只要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不是佛法。如果给你说佛法,那是什麽?那是口头上的佛法,口头上的佛法我们也要承认,那叫什麽?方便法。这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可是你要想入理,就是你要想见性,你必须把两边放下。两边是什麽?起心动念,你才能入理。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二法,起心动念就变成二法。我们要怎样入进去?所以真的他有方便法,先放下执着,于一切法都不执着,恆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佛法的修学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在你工作裡面,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不在外头。为什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自性变现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自性变现的。你什麽时候能真正觉察到万法是我变现的,阿弥陀佛在哪裡?自性弥陀。西方极乐世界是什麽?唯心淨土。我们居住现在这个地球,唯心地球。地球上所有一切万物,自性万物。佛,释迦牟尼佛,自性释迦;张三李四,自性张三、自性李四,是一不是二。你入这个境界,妄想分别执着是一扫而光,你就入理。你入理什麽?入不二法门。如果还有人我是非,你没有法子入。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也有人我是非,那是什麽?那是恆顺众生。你有人我是非,我也跟你有人我是非,表面上有,骨子裡头没有。世间人是表裡统统都有,他是外表有,裡头没有,这就叫入不二法门。
十法界的众生都落在二边,不要说六道,为什麽?声闻、缘觉执着放下了,分别没有放下;菩萨、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分别执着没有了,放下了,妄想没放下,所以不能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是不二法门。这是慧照,了是明瞭,真如之境,真如之境就是不二法门。这不是凡夫境界,可是我们要知道,这才是真真实实见性的境界,是我们修学大乘终极的目标,我们就是要证得这个。
我们的烦恼习气太深,染污太严重,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尤其闻到正法,太可贵了。要想在这一生成就,决定要依教奉行,佛怎麽教我,我就怎麽做,不要自己有意见,不可以怀疑。譬如念佛法门,这是最简单、最容易的,我们为什麽佛念不好?不听教诲。佛是怎麽教我们的?末法时期选择淨土,是释迦牟尼佛代我们选择的。在《大集经》裡面佛告诉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淨土成就」。我们生在末法,选淨土是听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依教奉行。
可是修行两个原则你一定要晓得,世尊灭度之前,阿难尊者向世尊请教两个问题,在灭度之前。第一个问题,世尊灭度之后我们以谁为师?佛在世,我们是以佛为老师,依靠佛;佛不在世了,我们以谁为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我们今天选淨土法门,我们有没有依靠戒律?要是没有依靠戒律那就错了,法门选得没错,没有老师指导你。你今天怕不怕苦?末法修行,尤其是现在,法弱魔强,你以好心待人,别人不是以好心回报,你说这多痛苦!苦要不要受?想到世尊告诉我们「以苦为师」,心就平,也就欢喜接受,佛教给我们的。
我们现在这个境界正好碰上,戒裡头你要知道什麽叫根本戒。十善业道叫根本戒,你做到了没有?后面,我们这首偈子接着以后,就是六波罗蜜,六度的光。六度光裡面有戒,布施持戒,到那边再跟诸位细细的来讨论戒律。不持戒不能成就,特别是根本戒,根本戒是十善业道,不是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十善业道的上一级,十善业道是第一层楼,三皈是第二层,五戒是第三层,沙弥戒是第四层。你第一层都没有,你哪裡会有二三?这不能不知道。
十善业道你为什麽做不到?没有十善业道,无论学哪个法门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解无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学,跟学佛不一样。持戒是学佛,没有戒是佛学,佛学解决不了问题,佛学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解决不了问题,就是说你脱离不了六道轮迴。那戒,你不持戒,决定不能成就。所以我们今天实在就是做深层的反省,十善为什麽做不到?十善还有根,有根本的根本。我们想到在中国历代无论出家、在家学佛的,为什麽他们有成就?他们从小出生根就扎得很厚,所以持戒对他们就轻而易举,一点困难都没有。为什麽?心善、言善、行善,很容易做到。
中国五千年的家庭教育,那才叫真正的根本,集家庭教育之大成就是《弟子规》。所以中国过去出家、在家学佛的这些大德们,根基太好、太厚了,统统都是扎的三个根,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法的《十善业道》。这三个根扎下去,不学佛,不想求生淨土,他来生也是人天,不堕三恶道,那叫真正的学儒、学佛、学道!如果连《弟子规》都没有,我们承认他是佛学、儒学、道学,他可以拿到世间的博士学位,他可以成为一个佛学家、儒学家、道学家。但是李老师的话,「该怎麽生死还是怎麽生死」,就是说他在六道裡面依然受业力的牵引,他出不了六道轮迴。佛学家念佛不能往生,学佛的人念佛决定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决定不能够疏忽,疏忽那你就是真的错了。
《华严经》裡面讲的最高的境界,我们可以听,我们可以去体会。体会的浅深各人不相同,不能体会也不错,阿赖耶识裡面种了一个种子。可是我们一定要做到尊师重道,尊师重道,师是老师、是佛陀、是诸菩萨,他们所说的决定没有怀疑。佛是老师,这是「贤首品」,贤首菩萨是老师,文殊、普贤是老师,决定不怀疑,依教奉行。所以我们一定要老实把这三个根扎好,有这三个根,念佛求生淨土,三年五载没有一个不成就。
再看第二「作用自在」,这是智。「谓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这是入理。你看先入理,然后才起作用;没有入理,作用起不了,你这是烦恼用事。「即能由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融自在」。这一条就是佛法裡面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慈悲一定要记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什麽?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入理,学了这麽多,你不得不承认整个宇宙是一体,整个宇宙是自己,你要肯定这一点,这是佛讲的。我没有证得,佛说的我相信,我一定努力证得。
我们现在用什麽方法证得?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决定可以证得。在这个世间证,太难!在这个世间证的时候,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我们自己想想不可能。我们可以放下执着,放下执着也就不得了,放下执着是阿罗汉,能放下分别是菩萨,妄想无明是决定没有办法放下,我们没有这个信心。有这个信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但是我们能够把执着放下,不再执着,我们往生的品位就够高。所以自己做不到的不必去说,也不必去想,为什麽?假的,那不是真的,面子上好看,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所以戒律,在这个时代能把沙弥戒做好就是菩萨应世。沙弥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你百分之百的落实,我们就承认你是佛菩萨再来,你不是凡人。所以不要再去往高处想,往高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沙弥律仪》能做好,诸位要知道,没有根就没有沙弥。这个根还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统统做到,这是在家佛子;《沙弥律仪》能够做到,出家佛子。佛菩萨承认你,龙天护法承认你。如果你连《弟子规》都做不到,世间人承认你,佛菩萨不承认你,鬼神不承认你。这个事实真相你不能不知道。你穿上出家人衣服,你是冒充的,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冒充在现代的社会是普通的现象,也可以说正常现象,不冒充是太少。现在这个世界都是假的,连卖药都是假的。我们要是学这个世间法,样样都学假的,你可以欺骗社会大众,欺骗世间众生,你欺骗不了鬼神,你欺骗不了佛菩萨。你要认真去想想,要认真去学习,佛法的精髓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慧,放下是智。
所以智光、慧光给我们讲得很透彻,有慧、有智你才能现身说法,才能化诸众生,圆融自在,你没有障碍。这个说法还是嫌太深,我们要问,我也很想做,从哪裡下手?五十六年前我第一次见出家人,章嘉大师,我就向他请教。方先生告诉我,佛教很好,佛是大哲,大哲学家;佛是圣哲,佛是圣人;佛经是高等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相信方先生的话是真的。我向章嘉大师请教,有没有很简单的方法让我很快的能够契入,就是要求入理?章嘉大师告诉我,有!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放下是他第一次教我的。我听了似懂非懂,接着我就向他请教,从哪裡下手?他告诉我,布施。我向他老人家辞行,他送我到大门口,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
我是深深感触到他老人家的毛光照益,那摄受的力量太强,我真的很认真的学六年,六年感应就现前。我这个行业是他老人家替我选择的。我跟他三年,跟他那一年,我二十六岁,他老人家是六十五岁。他六十八岁走的,我跟他三年。出家这是他替我选择的,而且告诉我,真正发心出家学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你自己不要操心。佛菩萨给我安排不少逆境,我很感激,为什麽?这是锻鍊自己,放下报复,放下瞋恚。不是在这个境界裡面,你怎麽能知道你的贪瞋痴断掉,或者说是你的贪瞋痴降温、年年轻了,这念头轻了?
烦恼一轻,肯定智慧就增长,它就像明暗两面一样,贪瞋痴是黑暗,暗的去掉光明就现前,所以智慧就增长。顺境裡面不起贪恋,在顺境裡头要断贪恋,没有贪心、没有留恋;在逆境裡面没有瞋恚、没有报复。无论是顺境、逆境,永远保持感恩,为什麽?它帮助我们断贪瞋痴,长戒定慧,你怎麽能不感恩?这要懂得,知恩报恩。世间人为什麽不知道感恩?他不知道恩,没有人教他。《无量寿经》讲得好,「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你就不能怪他。
我们从小父母教的,知道感恩,知道尊师重道。在年轻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开导,对于诸法实相、世道人情逐渐明白。尤其是接触到佛法,知道虚空法界是自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是一体,决定没有分隔。宇宙的形成是顿现,不是进化,这是佛法跟科学讲的不一样,是一时顿现,所以它不是真的。我们跟科学一比较,我们对佛法就更肯定,一时顿现。我们所看到的现相是一个虚妄的相续相,不是真的,虚妄的相续相,你才能把所有一切万象放得下。放不下的人是他把这个虚幻的相当真,那他就放不下。
他要晓得这个相续相是虚妄的,根本就不存在。就如同看电影,电影银幕上现的,根本不存在,刹那刹那都不存在。你说它存在,已经过去,它那个存在的时间只是二十四分之一秒,电影放的速度,就是说它存在的时间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只有那麽长的时间。你还没有动念头,它就换掉了,就没有了。佛讲我们现实的这个世界,就算是《仁王经》上所讲的,一秒钟它换多少次?二十一万六千次。你来不及动念头,你念头还没动,它就没有了,就不存在了。它是个相续相,不是真的,你能明白这个就彻底放下,这事实真相。
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讲过好几次,用科学来作证明,不是进化的,一般人放不下,就是不了解这个事实,现在连科学家都知道,无中生有。虽然生的有,那物质是有,那个物质存在时间非常之短,所以它是个相续相。知道这个,我们就想到整个宇宙是自性变现的,一时顿现,念念顿现。这个念很难理解,这个念的时间太短,就像《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这个念就是生灭,太短了。所以《般若经》上,我看《大般若经》,看完之后题了十二个字,我学习的心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把这十二个字刻了一个印章,就在这上面,就是它,「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不要说分别执着,那太粗了,起心动念都错了,它无所有,你还起什麽心、动什麽念?但是我们起心动念养成习惯,习惯好不容易,捨不掉。所以我们回过头来听佛的话,我先把执着,执着的相最粗,粗细的粗,最粗的烦恼先把它断掉,分别妄想是微细的烦恼,先从粗的下手,不再执着。怎麽练?日常生活当中,人家送东西给你吃,有的你喜欢吃,有的不喜欢吃。在这个地方,拿来的时候学什麽?喜欢跟不喜欢用平等心对待。从前我还有喜欢、有不喜欢,喜欢的要,不喜欢的排斥,现在一切没有了,都好!从这裡下手,真干。对人也是这样,这个人我觉得很好,不错,那个人我不喜欢,讨厌他,一律平等。
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裡头,待人接物裡头,修真诚心,真诚没有分别,用清淨心、平等心,修这个!这叫真修行,不是每天念多少经、拜多少佛,不是。你要晓得,心淨则佛土淨,真修到心地清淨,不染着了,念佛求生淨土,一念都能往生。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是什麽?佛是自性,佛是本自清淨;换句话说,佛就是真诚清淨平等觉,念念跟真诚清淨平等觉相应,真念佛。西方极乐世界自性弥陀,唯心淨土,我想到那裡去,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念头才一生,极乐世界就现前。明白这个道理,往生真有把握,往生得自在。
我们今天帮助,现前这个世界众生很苦,真的是苦难众生。不接触,没有法子了解,接触之后就明白了。所以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有道理,释迦牟尼佛参学了十二年,没有一样不通达。我们要用释迦牟尼佛这个例子,不要用六祖。六祖是不学,不学也通达,那真的是极高明的示现。释迦牟尼佛示现是把这个格局降低了,跟我们中下根性一样的,这示现得太好!学了之后怎麽样?放下!彻底放下,才明心见性。
我告诉诸位,你们要想入理,你学《华严》,你要不把《华严》彻底放下,你见不了性,你学的是书本,就是你学的是佛学。学《法华》也好,学《愣严》也好,学完之后,彻底放下就见性。你不学它,彻底放下也能见性,那是惠能大师示现的;学了之后彻底放下,是释迦牟尼佛示现。你放不下,你就是搞佛学,那是世间一点福报,名闻利养是福报。福不能解决生死轮迴的事情,这是六祖大师常说,「此事(就是生死轮迴的事情)福不能救」。这要懂,我们要智慧,不要福报。智慧能解决问题,福报不能解决问题。
智慧从哪裡来?智慧是自性裡头本来有的。实在讲福报也是自性裡头本有的,佛在「出现品」裡面讲得多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就是德能、才艺,相是相好,我们现在人讲的福报。你自性裡头没有一样欠缺,能生万法,还有什麽欠缺的?没有欠缺。所以学佛一定要把入理、见性摆在我们第一位,我一生要求的就是这个。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知道,用什麽方法?我感激章嘉大师,头一天就告诉我,就是看破、放下。现在我们用《华严》来印证,看破是慧,放下是智。
为什麽不能彻底放下?没有彻底了解。彻底了解就放下,才知道好,一切都不执着,这心裡头多清淨、多自在。小小执着,你就有小小烦恼;多多执着,你就有多多烦恼;大大执着,你就有大大烦恼。这都是烦恼,见思烦恼。你能放下是什麽?放下执着,是烦恼放下,烦恼放下智慧就现前,为什麽?烦恼障碍着智慧,智慧是本有的。所以「凡圣迷悟示意图」,我做了一个图,做成一个光碟,希望同学们这个光碟至少每个星期要看一遍。能够每天看半个小时,要常常看,你会觉悟。不要说话,你就看,你会觉悟。你要晓得,红黄蓝三色代表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一般大乘教裡面讲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
四弘誓愿裡面「烦恼无尽誓愿断」,那个断就是放下。你发了愿要断,为什麽你不肯放下?那你那个愿是假的,你那个愿是骗人的,是骗佛菩萨的,是骗自己的,你说你有没有罪过?你要真断,真断就不能分别,就不能执着,一定要这样、要那样,不可以!要学着什麽?恆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在这个世间,世间人说什麽,行!只要你没有太大的过失,小过失都随顺。严重的、大的过失不随顺。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人不喜欢我,看到我就生烦恼,怎麽办?我们就搬家,就移民。现在这个世界每个国家都开放移民,到处去游览,哪个地方人不讨厌我们,就可以在那边住,总有有缘人!特别是平常跟人结缘很重要,广结善缘,所以「得道者多助」。得道就是明理的人,明理、如理如法的办事、生活、待人接物,什麽人都能相处。
在现在,地球已经变成一家,交通便捷,资讯发达,真的是变成一家人。所以首先这是我常常劝勉同学们,一定要非常认真去做,第一个学谦虚、学谦卑,绝不吃亏。接着要学会尊重别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我都尊重别人。学习包容别人,敬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你在这个世界无往而不利。在这麽多年当中,我能够跟不同的族群相处,跟不同的宗教相处,都能相处得像兄弟姊妹一样,没有别的,就是这麽几点。哪个人做到,我相信你走到任何地方,没有人不欢迎你。别人最不欢迎是什麽?你傲慢,这就没有人欢迎你;你自以为是,不会受人欢迎。谦卑很重要!你看天主教的《玫瑰经》,《玫瑰经》一共十五段,第一段就是圣母玛利亚的谦卑,把谦卑摆在第一条。应当要好好的学习!
所以作用裡头要知道有下手处,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先学着饮食衣着。衣着只要乾淨整齐,料子无所谓,不要执着在这个,款式也不必,一切都随缘,什麽都好,没有一样不好。多多的接受别人意见,决定不能坚持自己的成见,我要怎样怎样,这不好,这就不能随缘。放下执着,要从这裡下手。工作也是如此。一定要晓得,人都有长处,都有缺点,要找一个没有缺点的人,你走遍天下找不到;找一个完全是坏人,没有一点好处的也找不到。那你就懂得,我们讚美别人的优点,不理会别人的缺点,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都值得尊敬。能够帮助这些人改正他的缺点,那你就是大圣人,那你就是佛菩萨。
所以首先你要能够包容,要能够原谅别人,要有耐心跟人相处,要长时间感化别人,这个东西急不得。要晓得,尤其是四十以上,这从前李老师常常告诉我,四十以上他已经养成习惯,决定不能责备他,所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有缺点也不要说了,为什麽?不容易改过来。那个改过来是他自觉。别人要去责备他,劝他改过,往往他会记恨在心,那你就跟人结了冤仇,那就错误,所以只有恭敬随顺。四十以下的可以帮忙。李老师他的学生裡面,他用这个标准,四十以上的绝不劝,四十以下的,观察,你能接受,真教你,你不能接受,也就随顺。所以这不是不慈悲,这是智来决断。四十以上还真肯学的,那也不捨弃。
那时候我们同学当中,有一个老居士,林看治老居士,我们在一起学经教,她年岁最大,她六十岁,真学、真听话、真干。所以老师不但常常骂她,老师手上的扇子会打人的,打她!真肯学,所以她学得很不错。小学没有毕业,学讲经,还讲得很好,法缘殊胜,每到一个地方讲经,听众特别多,缘胜!我们同学有比她讲得好的,到那裡去讲,没人听;她去讲,有人听,各人法缘不一样。所以老师也就劝我们,要结法缘。你要不结缘,将来成佛了,成佛说法也没有人听,佛说法也是要靠缘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举那个城东老母做个例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缘。人家见到释迦牟尼佛很欢喜,她跟佛没有缘,不愿意跟他见面。佛走到她身边,她掉头就走;佛有神通,化一个身在她对面,她往那边拐;四面八方佛统统现身把她包围,她趴在地下大哭。佛跟大家说你看没有缘!跟谁有缘?她跟舍利弗有缘,所以佛就派舍利弗去跟她讲经说法,一看到舍利弗就欢喜。
这你就要懂得,人跟人当中缘分的关係,不要去羡慕,也不要去责备,于外面没事,重要的是自己。自己要与众生结法缘,要与众生结善缘,决定不结恶缘。恶缘要化解,化解不从对方,从自己的内心,自己对于对方确实没有一丝毫的怨恨,就化解了。你懂得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你在家庭也好,你在公司行号、在社会,化解怨怼都是一个道理,不是在对方。
我们这些年来从事于国际和平工作,化解国际的冲突,我在会议上做过很多报告。说明化解的方法在自己内心,不在外面。自己内心化解了,你去调停,两方面对你都信任,这问题容易解决。你自己内心的对立没有化解,就是你那个磁场、气氛不一样。我们这一大段讲「毛光照益」,毛光就是磁场、就是气氛。他跟你一接触,觉得气氛不对,兴趣就没有,信心没有了,那怎麽能谈得拢?他一接触的时候就不一样。所以必须自己建立自己良好的影响力,这个气氛是影响力,外国人叫磁场,良好的影响力。不接触真的不知道。
我们年轻的时候,接触章嘉大师,那是磁场最好的。接触方东美先生、李老师,这个氛围一般人没有法子想像,就是一句话不说,你也喜欢在那裡多坐几分钟,为什麽?那磁场好,让你感觉到非常柔和,非常安全,非常喜悦。这个地方讲了四十种利益,那还有智慧,还有自在。就在他那个氛围裡面,你能感受到。这是佛光、菩萨光。
底下我们也都可以介绍一下,为什麽?对我们的修学都非常有帮助。《大乘庄严经论》裡面说四种自在,第一种「得分别自在,住于菩萨第八不动地,即捨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这段的意思我们简单的说,就是《般若经》上说的两句话,「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两句话到什麽时候才兑现、才落实?八地菩萨,真不容易。八地菩萨不动地,什麽不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的习气都不存在。不能说他习气完全断,他还有很微细的,不但我们凡夫无法觉察,阿罗汉、权教菩萨都觉察不到,那只有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能看出来,还有那麽一点点。
不起作用的时候他在定中,完全止于清淨。我们就以惠能大师讲的、形容的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灭、本无动摇,就是这三条,他是在这个境界裡头。本不生灭就是大般涅槃,他安住在般涅槃当中,不起作用。起作用是什麽时候?九法界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他应就起作用。起什麽作用?能生万法。他要不生万法,就是不现相的话,那跟众生没有法子交往,他也现相。自自然然,他那个现相是众生是有感,他应是无心,众生决定是有心,佛菩萨应决定是没有心,决定没有起心动念。
没有起心动念能感,很妙!我们怎麽想都想不通,总以为他起心动念。所以江本博士的实验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把这个疑惑断掉。水是矿物,它不起心、不动念,为什麽我们动个念头它有感应?连水这种矿物跟我们起心动念有感应,那我们就晓得,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跟九法界众生感应道交,他那个应是不起心动念的。起心动念没有,哪裡会有分别执着?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他们那个起作用是智,自性裡面的智自然流露,叫法尔如是。
所以这裡讲得好,捨一切功用之行。我们今天修行要用功,你修哪个法门,这用功,他没有,一切有功用的那个行法他都捨掉、都没有。他不起心、不动念,他还有什麽修行的方法?所以那种修行方法叫什麽?叫无功用法。他们用功是无功用法,这很不好讲,也很不好懂。前面我跟诸位讲的,我们用酒瓶做比喻,只能用这个方法,用酒瓶做比喻是古人用的方法,教我们从这裡体会。酒瓶装酒,酒倒乾淨了,裡面擦乾淨,确实一滴都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这个味道怎麽样除掉?没有办法,没有法子除,只有什麽?只有把它放在那边,瓶盖打开,时间久了自然没有。自然没有了,就叫无功用法。所以这是说什麽?无明习气。无明断掉了,真没有。无明什麽时候断掉?初住菩萨就断掉,圆教。别教是初地,《华严》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断掉。换句话说,初住往上去统统是无功用道。到八地的时候,纯!也就是说他无功用道那个习气只剩一点点。
如果我们比喻,像我从前讲的这个方法,你们也得细心去体会。四十一品无明我们用四十一瓶酒,四十一个酒瓶。你一个星期打开一个,把它擦得乾乾淨淨放在那裡,第二个星期再打开第二个,到第四十一个星期,最后一瓶拔掉,最后一瓶拿掉,擦乾淨了,很浓!那四十一个星期之前的,第一个开的?你再去闻闻就没有,就这麽个道理。把这四十一个酒瓶比喻为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最早断的已经成等觉,刚刚断的那是初住,今天刚刚断的。裡面确实统统都没有,一点都没有,但是裡头那个味道浓澹不一样。
所以初住菩萨跟等觉菩萨、跟究竟佛果,在随心应量,十法界应化那个能力没有两样,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统统都是这样的,可是他的无明习气厚薄真的不相同。到八地就很纯,他在一切法裡面决定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得大自在。恆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是《愣严经》裡面佛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己真的没有。他来随心应量,就像演戏一样,凡夫把什麽都当作真,他什麽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所以佛菩萨入世,不要说佛菩萨,连阿罗汉应化在世间,他与性德相应。我们凡夫在世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与烦恼相应,这很糟糕!与烦恼相应是迷惑颠倒,造业受报。佛菩萨教化众生,没这个事情,得大自在,这叫得分别自在。就是《般若经》上两句话,「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无所不知一定要做到无知。那你就明白了,彻底放下就无所不知,要不放下,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所以知是从哪裡来的?是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头求的。圆满菩提不是从外头得来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25 16:47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84-04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84-04b.wmv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六卷)
2007/6/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从第十小段「法自在光」。法自在光有两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以种种法施众生。是故得成此光明。】
「法自在光」,前面我们讲到《大乘庄严经论》裡面四种自在,第一种「得分别自在」我们学过了。我们再看第二,「得刹土自在,菩萨住于不动地,深心清淨,于诸刹土亦得清淨出生自在也」。大乘教裡面所说的这些义理,最重要的,在我们现前环境当中我们要怎样学习。经论裡面讲全是大菩萨的境界,我们没有那么高,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跟他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他已经走到了,我们才起步走,这样就能够得受用。
前面我们要记住,「得分别自在」最重要的就是捨一切有为的功用,得无功用法。这个地方我们怎么学法?我们是中下根性,那个中已经把我们抬举了,可以说抬举得很高,剋实而论我们是下根。中下是中等裡面的,中等裡面也有上中下,中等裡面的下根,下等裡面的上根,这已经很高了,很不错了。我们怎么学?经教不能不认真学习。一定要晓得,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就是为这种根性人所说的;换句话说,是对我们说的,一点都不过分。我们的学习,要记住世尊给我们的示现,那就是说要非常认真的学习,又不能够死在言说、名字、心缘之中。就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状况一样,他从十九岁到三十岁学了十二年,学了之后能一切放下,也就是说认真努力学习又不执着,这就对了。
功夫最好是能常常修观,观照,由观照提升到照住,到照住就很可能再向上一层,就能照见,那就得大受用。修观,最好在早晚用静坐的方法,坐个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观什么?观诸法实相,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就观这个。这个我们要是观成,对我们修学帮助就太大,为什么?放不下的自然放下,尤其是执着、分别,自自然然放下。观想一切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观这个。
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的现象,再往上提升精神的现象,精神跟物质的现象都是无中生有。无是自性,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裡面包括着精神和物质。能生的自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佛家叫它做空。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它能生万法,所以说真空不空,能生万法,它又是本自具足。万法怎么生的?一念顿现,不是科学家所讲的宇宙最早是大爆炸,到现在还看到有膨胀的现象,不是,是一念顿现。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古人说的,说得好,「迷唯一念」,一念就迷了,迷是一念,一念顿现;不迷,不迷没有,不迷就是永嘉大师说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一念不觉这就是顿现,宇宙就现出来了,就如同我们用幻灯片打在银幕上的现象完全一样。你看幻灯片放在幻灯机上,你一按钮,这个打在银幕上,它不是一点一点扩张,它一下就现出来,圆满的现出来。遍法界虚空界依正庄严是一念顿现,没有先后。
然后再告诉你,我们现在看到是相续相,相续相是念念顿现,前念跟后念不是一个念头,不是一念。前面一个境界相跟后面的境界相不是一个境界相,这我们说相续相,相似,相似相续,它不是一个。所以这裡头本不生灭、本自清淨、本无动摇,真的一点都不假。你常常观照这个叫诸法实相。现相,现相确实了不可得,确实是无所有、是毕竟空、是不可得,这九个字才真正叫诸法实相。我们每天不妨用个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来做这个观想,让自己心裡头一念不生,这个境界在前面,这是什么?我们走无功用法的这条道路。对于转烦恼为菩提会有很高度的效率,只要契入之后,没有一样放不下,为什么?你了解真相。然后真的可以像菩萨一样,菩萨是真的,我们接近,相似,在这个世间游戏神通,得自在,没有障碍了。这是在得分别自在裡头我们要怎么学法。
现在讲「刹土自在」,你看刹土自在境界也高,菩萨住于不动地,跟前面一样八地,八地是不动地。都是讲八地菩萨境界,「深心清淨」,这见了性,本自清淨现前;换句话说,从来都没有染污过。到深心清淨,我们现在住的世间是淨土,所以它底下说「于诸刹土亦得清淨出生自在」,为什么?外面境界是随心转的。你的心清淨,你会把唯心所现现的相都变清淨;心不清淨,这个相统统都不清淨。就跟江本博士水实验的状况一样,你心不清淨,你看它反应出来的很难看,是一个龌龊的相。如果心清淨,你看看它反应的结晶非常美,非常清淨的图像出来了,这就叫唯识所变。
到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原来的样子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它本来面目。那是什么样子?那是常寂光淨土,那是大光明藏,真正殊胜圆满到极处。那裡头什么都没有,起作用,起作用的时候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实报庄严土。像《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淨土经裡面讲的极乐世界,在哪裡?给诸位说,就在现前,不可思议!就在现前你就见到了。现在为什么见不到?我们的心不清淨,我们心有严重的染污,所以我们看到是个染污的世界。染污世界裡住久了,凡夫不能不受影响;换句话说,多多少少也被它染污了一些。如果我们是真的不受染污,淨土的相会现前。所以,不受不是离开不受,是真正明瞭染淨不二!凡夫住的境界是染,菩萨住的境界是淨,都住在一起。
淨的程度不一样,染的程度也不一样,因人而异。凡夫染,有的人染得轻,有的人染得重,染得重的,在这个世间确实他很不快乐,他没有快乐;染得轻的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点乐趣。菩萨等级不一样,《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个等级,都是清淨心,清淨的纯度不一样,居住的淨土也不一样。愈往上面去的愈清淨,往下面这些菩萨虽清淨,比上面还是不如。一定要无始无明习气统统都尽了,那就一样,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讲的「佛佛道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究竟自在,究竟圆满。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求生淨土的同学,你就要注意到,这是理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理在此地,「心淨则佛土淨」。你想修淨土,你不能够疏忽清淨心。怎样修清淨心?一定要把烦恼习气放下,因为烦恼习气是不清淨的。我们常常提醒同学,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有,这是染污的根源。贪瞋痴慢不能有,名闻利养不能有,五欲六尘不能有,于一切法控制的念头不能有,佔有的念头不能有,你只学这六样,你的心逐渐就清淨了。
好事要做,不好的事决定不做,虽做好事,心裡头不要着相,像诸佛菩萨一样,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我做很多好事,决不要以为我做了好多好事,那你不就着了有我了吗?不着我能做,也不着我做的这些事是什么,做了之后最好忘得一乾二淨。那是本事,恐怕你做不到,你做的事情都会记得,不能跟佛菩萨比。佛菩萨做了之后真的不记得,但是你问他的时候他就能记得,你不问他,根本就没有。他那个心就像镜子一样,照到外面清清楚楚,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叫寂灭相,这个我们要学。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人来问我们,我们的心要住在这裡;别人一问,自然就像水结晶的实验一样,别人一问自然就反应,不需要想,也不需要去记忆,自自然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这是淨土。第二个得刹土自在就是生淨土,生淨土我们现在懂得了,是从我们自己心裡变现出来的,清淨心变清淨土,在清淨土裡面出生自在。
第三个叫「得智自在」,你看这更高了,「菩萨住于第九地善慧,得无碍智慧,演说诸法,称理契机而得自在」。在这裡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前面得刹土自在是得定自在,这个地方得慧自在,是因定开慧。那你就晓得八地的时候是得戒自在,戒定慧三学。戒是什么?自性戒,自性裡面没有恶,纯淨纯善,没有恶。中国五千年老祖宗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是觉而不迷,用中国人的说法本性本觉。马鸣菩萨也是这么说法,「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是自性究竟圆满戒,都不是在外面求得的,全都在裡面,佛法称为内学;向外学就错了,外头没有。向外学,佛法称为外道,外道不是说别人,是说我们自己,我们心外求法就错了。一切都从自性裡面去求,开发自性,那就是圆满的自在。
九地是法师地,大乘教裡面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这五大类第九都是法师地,第十如来地。法师一定要智自在,说法就没有碍了,所以九地叫善慧。把我们老祖宗跟佛祖讲的这两个意思合而为一,你看本性本善,本性本觉,慧也是觉的意思,没有慧怎么会觉?善慧。「得无碍智慧,演说诸法」,诸法要不要学?在我们现前要学,这个要记住。我们学它干什么?为什么惠能大师不学就可以得到?惠能大师是上上根人,那个人叫一闻千悟,听到一句佛法他就能彻底放下了。我们没这个本事,没这个本事今天我们学经教,学经教干什么?学经教是修戒定慧三学,不是别的。我们不是上上根,人家可以顿悟,我们只能够走渐悟。渐悟就是古大德教我们小悟,累积小悟,累积很多小悟就变成大悟,累积一定的大悟才会到彻悟,彻悟就跟惠能、跟释迦所悟的没有两样。
所以我们是渐渐悟,这个悟一年比一年进步,也就是说烦恼一年比一年轻,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我们走的是这个路子。走这个路子如果你真正还能懂得放下,尽量的放,也就是说尽可能的我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些对象裡面我不执着了,执着减轻,一年比一年轻,这就帮助很大。确实能帮助你契入境界,真正为众说法的时候自然就相应了。所谓佛佛道同,诸佛所说的一切法从哪裡说的?自性流露出来的。你愈接近自性,你还没有见性,但是接近,一年比一年接近,你所讲的就很像佛所说的,跟佛比相似。如果距离自性、性德要是远离,那说得就不像,那就不像佛说的;不像佛说的就像魔说的,这肯定的,佛的反面是魔,细心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所以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普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我们的根性包括在其中,并不例外。所以可以走学教的路子,但是我们的指归一定是淨土。
我们今天以《华严经》为主,教宗《华严》,行归淨土。过去我们看到周止菴居士,一生专攻《般若心经》,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般若》。他们对这一部经差不多都用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专攻一部,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两位大德都是告诉我们,他们是「教宗般若」,研究教他用《般若经》;「行归淨土」,都是念佛往生的,这个对了。在更早的时候,唐朝的时候天台智者大师,天台宗的祖师,这一生专攻《法华》的,他老人家也是行在淨土,他是念佛往生的。所以天台宗的历代祖师几乎都是念佛生淨土的,智者大师带头。给我们做了个很好的示范,那就是说不管你是学哪一宗哪一派,你都可以学他这个样子,行归淨土,我把我修学的功德统统迴向求生淨土。
这个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品经裡面有四段经文,前面三段是讲上辈、中辈、下辈,后面那一段就是讲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你把修学的功德迴向往生淨土,完全相同。所以后面那一段,过去慈舟大师做科判的时候(我们用他的科判),他判作「一心三辈」。就是所有修学诸大乘教的,统统可以迴向求生淨土,一个也不漏,这是真实功德,无比殊胜的利益,我们要记住。特别是在末法时期,如果要不求生淨土,说实在话,没有一个人能超越六道轮迴。你研究修学其他法门,果报多半都是在天道,定功不够的生欲界天,得初禅以上的那是色界天跟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轮迴,这个事实不能不知道。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迴,那一定要专求淨土。所以,功夫得力,演说才能够契机契理。
下面讲称理契机,上与诸佛所讲的教理不违背,同时又能跟现前大众的根机相应,真得受用,这就自在了。所以我们今天学教,不但是每一章每一节,乃至于每首偈每一句的经文,我们在今天要怎么学法,这个重要!我们才能真正得受用、得利益。智慧不现前,那就是智慧有障碍,智慧的障碍是什么?是烦恼、是习气。烦恼轻、习气薄,智慧就现前,烦恼少一分,智慧就长一分,烦恼少两分,智慧就长两分。印光大师在《文钞》裡这些话说得很多。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断烦恼?淨宗最方便的就是持名。烦恼现前,就是七情五欲、贪瞋痴慢这个东西一现前,你赶快要觉悟。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不怕念起」,妄念起来,「只怕觉迟」,你觉得要快。什么叫觉?立刻「阿弥陀佛」提起来,把妄念压下去,用佛号取而代之,这就是觉。这在修学法门裡面,淨宗是真的叫方便,我一念瞋恚起来,阿弥陀佛,瞋恚就压下去了;一念贪恋的心起来,阿弥陀佛,贪心伏住了,用这个来控制烦恼;自私自利念头起来,阿弥陀佛,把念头打掉。就是这一念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转换过来,这就对了。所以,佛号提起来是觉;妄念起来,佛号没有了,那叫迷。你常常在这个地方就观照,你能够把自己的觉跟迷就看得清清楚楚。
第四个是「得业自在」,业是什么?业是造作。这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你现在在干什么事?事做完之后,那个结果就是业,所以叫结业,业是事的结果。在学校裡面读书,你每天功课不叫作业吗?像大学四年念完,所有的学分都及格,叫毕业。你就晓得业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造作的业是染业,是世间的业,你造作之后得它的结果,结果当然也很複杂,佛给我们归纳为三大类,一个是善业,一个是恶业,一个是无记业,总不出这三大类。善业,果报在三善道,恶业,果报在三恶道。三恶道尤其要把它搞清楚,三恶道是贪瞋痴。贪是饿鬼道的业因,无论是世法、是佛法,只要你用贪心去造,我们今天讲修学,你是贪心去修学,果报都在鬼道。用瞋恚心去造业,都是地狱道,愚痴心造业是畜生道。
愚痴,我们讲人煳涂,没有能力辨别善恶,把恶的当作善,把善的当作恶。听经学佛,他说这浪费时间,这不能赚钱,他把这个看作是恶。如果他的家人亲友学佛,他都反对,说你是迷信,这是愚痴!这种所造的业都在畜生道。实际上现在的人,你细心去观察,不要观察别人,观察自己就好了,是不是贪瞋痴都具足?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那裡头有没有贪瞋痴?如果有贪瞋痴,你就要有高度警觉,每天所造的是三途之因,将来自然就到三途去了。学孝悌忠信,学礼义廉耻,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不求生天,贪图人间的富贵,来生到哪裡去?来生在人道。在人道,一定福报比现在要大一些,你造的是世间有漏善。
现在我们对于世法跟出世法的界限,可以说很清楚、很明白了。放下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的执着,这就是见思烦恼,能把这个东西断掉,那叫出世间法。纵然不能够完全放下,放下四分之一,须陀洹,不错了,圣人,你就不是凡人。如果你是以善行、以定功把烦恼伏住,而不是断掉,这个不行,出不了三界,那不是须陀洹。须陀洹定力也许还没有你深,但是人家真断了,他不是伏,他是断,所以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得很多,证得须陀洹之后,往后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证阿罗汉果。为什么?因为那个四分之三的执着,必须天上人间七次才能把它淘汰尽了。
由此可知,断烦恼,我们讲把它放下,不是那么容易事情,要真干。所以要学经教,为什么?经教裡面讲的理愈是透彻你的信心愈坚定,你的放下速度就会加快。如果没有这些大乘经教帮助你,你放下的速度非常缓慢,进进退退,所以时间就长了,有进有退。一念觉的时候好像进步很快,但是一念迷的时候马上就退转,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须陀洹果他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证须陀洹果,在三不退裡面,他是位不退。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得到位不退,就是他已经是圣人,决定不会再退回凡夫。时间最长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时间是长,人间时间不长,天的寿命很长,尤其是到四禅天。
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说得业自在现前,这个自在是比较自在,那只有认真学习大乘经教,对大乘教经生欢喜心,锲而不捨。现在这个世间一般来说众生福薄,福薄就是我们学经教机缘太少了。很想学,到哪裡去学?找不到善知识,也找不到同参道友,也找不到一个学习的场所,这就是福报不够。虽然处在这个境界裡面,真正想学,也不是不能成就,只要你把握住任何一个机会,你都能掌握到,不捨弃,还是可以成就,而且往往成就不输给古人。
现在我们得力于科技的发达,科技发达对我们最大的好处是远程教学。尤其如果这个国家幅员太大,人口众多,没有很好的老师,它都用远程教学。我住在澳洲,澳洲政府就用这个方法,他们的土地面积跟中国差不多,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分布得非常广,都在沿海地带。从东岸到西岸,飞机要飞六个小时,你就晓得它的疆土有多大,东西飞六个小时,南北要飞五个小时。所以最早使用远程教学是澳洲,就是用卫星电视、用网际网路来教学,这样就方便多了,很少的老师,但是能收很好的效果。我们也採取这种方式,我们的网路超过十年,十几年了,我们用卫星今年是第五年。跟全球爱好大乘的同学们,我们天天在一起,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研究。有疑惑、有问题不要紧,多听,多听自然就贯通。实在有疑难,可以传真,或者用电子信箱跟我们联繫,我们每个星期有一次问题的解答。
这给我们的修学带来太大的方便,你只要有一个电脑你就可以学习了。我们的卫星跟网路是连线的,有电脑,你在任何地方都能够收看我们的卫星。这是在现前这个时代,有科技时代的方便。可是实在讲师资还是太少,如果能够有三、五十个好老师,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那就有大乘三、五十部的经论同时播出,喜欢学什么的都有机缘。我们在这裡讲《华严》,过去我讲过《金刚般若》也在播,好像《地藏经》也在播,《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现在卫星上播这五种。
学习一定要记住,不能把根忘掉,如果没有根,你的修学全叫做佛学,有根那叫学佛,不一样。这个根是戒律,佛家的根本大戒是《十善业道经》。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从人天法、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统统以十善业为根本,以十善业为基础。所以没有十善业道,你这一生学得再好,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佛学,你是搞佛学,你可以成为佛学家,你可以拿到世界上很多佛学博士学位。但是与了生死出三界,与念佛往生都不相干,这个一定要懂。所以十善业道要百分之百的落实,你是真学佛,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例外的。我们也想到许多同修都想学好,他没有办法,使我们再深入的去观察,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为什么从前人这个根很容易修,现在为什么不行?我们这么多年毕竟是找出来了。
世尊灭度之后,他的弟子们将佛法向四面八方去弘扬,很可惜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没有了,有些地方到六、七百年没有了,有些地方到一千多年没有了。唯独传到中国来的这一支,真的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其成就远远超过印度本土。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学了这么多年,晓得了,佛法是师道,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印度人称老师叫和尚,所以诸位要晓得,和尚这个称呼非常尊贵,我们中国人称老师,印度人称和尚。和尚是直接教导我的老师,没有教导我的不称和尚,我跟他没有这个关係。他虽然是从事教育的,我们称他为学者,称他为教授,不称为老师。和尚翻成中国话叫亲教师,关係跟父母没有两样!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哪来的师道!世尊这些弟子传到许多地方的佛法,若干年之后都没有了,我们能够知道为什么,那些地区孝道的基础不够厚。
就好像我们栽培农作物一样,它的土地贫瘠,栽下去之后长不好,如果再碰到乾旱它就枯死,就这么个道理。而中国这个土地太好了,五千年前中国人就重视孝道、重视师道,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佛教传到这个地方来,对它太适合了。自然跟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成一体,真的不能分割,道理在这裡。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现在十善业为什么做不到?现在孝道没有了,师道不彰。要想真正学佛,一定先要学孝道,学《弟子规》,学《感应篇》,这是中国本土的东西,这是佛法最好的基础。所以你有《弟子规》、有《感应篇》,《弟子规》跟《感应篇》要百分之百的做到,真能做得到。我们在汤池做实验,要求这批年轻的老师们,他们是幼儿园的老师、小学老师,我要求他们四个月落实《弟子规》,他们居然在两个月就做到,我对他们非常感激,真的密切合作。两个月做到,三个月他们就到乡下去教,下乡到村庄裡面去教,到农民家裡面去教。教了三个月,当地居民也都能做到,虽然不能像他们百分之百做到,大概都能做到百分之五十,整个社会风气就改变了。在落实《弟子规》不难了!
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去做,那就永远做不到。真正发心去做,你想想看他们两个月能做到,你用四个月、用六个月肯定能做到,充其量一年,你真能够百分之百落实。你只要有这个根,学十善业就不难,佛的根你就有了,你才是真正的学佛;你没有这个,你是止于佛学,你不是学佛。学佛能断烦恼,能长智慧;佛学不行,佛学烦恼不能断,断不了烦恼,你能长知识,不能长智慧。你可以得到相当丰富的佛学知识,你会演讲,你会写书,你不能够断烦恼,你不能开智慧,你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些道理、事实真相都要了解,都要明白,我们到底走哪个路?走学佛的路,还是走佛学的路?这个在个人自己去选择。所以得业自在,这是「菩萨住于第十法云地,于诸烦恼业缚,悉能通达,更无障碍」。慧现前之后,转烦恼成菩提,这是讲四种自在。
下面还有讲五种自在的,也很值得我们做参考。五种自在裡面第一个是「寿命自在」。实在说这个寿命自在,所有一切众生寿命无不自在,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是你自己烦恼障碍了智慧,虽自在自己并不知道,这是什么?连现在外国人都发现了,美国的魏斯医生说,任何一个人从来没有死过,不但没有死过,你从来也没有生过。这些话我们乍听感觉得莫名其妙,他是从科学实验裡面认识了事实真相。世间人所讲的生死是肉体,他知道肉体不是自己,什么是自己?灵魂是自己。灵魂没有生死,这一世来投胎的时候换个身体,这个身体坏了不能用了,它又去找个身体。但是找身体它不自在,它不能想找什么身体就找什么身体,为什么?它受业力的支配。如果你这一生行善,你灵魂将来投胎,身体愈换愈好;如果心行不善,你换的身体愈换愈差。你看换三恶道的身体就很不好,换天上的,欲界天、色界天那个相貌就庄严了。看你自己要到哪裡去,看你的行业在那裡主宰着你。
而且他从深度催眠裡面明瞭一个事实,就是确实有轮迴,确实有因果,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佛对这个道理比他清楚多了,佛说这种现象是什么?叫生死疲劳,没休息,这个身体丢掉之后很快又找个身体。魏斯的报告有一段讲得很好,他肯定所有一切灵魂在任何一道裡头,他肯定有六道,在任何一道都是在学习,就好像在上学读书一样。他到人间来是学做人,人做好了,升一级就生天;欲界天的课程学完了、及格了,就到色界天;色界天再升到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如果学得不好,留级,留级是什么?你又到人间来了,又到人间来是留级;成绩太差,做了很多恶业,那就要到下三道去,降级。这个说法说得好!我们能理解,而且能相信、能接受。所以,人在世间确实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是你的功课,你才能往上提升。如果你在这一生当中专门去修贪瞋痴,那你的来生就降级,不是留级。
所以讲到寿命自在,下面文裡面说「菩萨成就法身之慧命,了(了是明瞭)无生死寿夭」,没有生死,「延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不短」。这是菩萨的境界,什么样的菩萨就有?给诸位说,权教的菩萨就有,也就是说四圣法界的菩萨他就得到,不需要明心见性。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的烦恼,我们只要断一种,只要把执着真的断掉,证阿罗汉果,这个境界就现前。有没有寿命?没有了。这就是说寿命是时间,时空的维次打破了,也就是说他能回到过去,他也可以进入未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可以看到过去五百世,也可以能看到未来五百世,过去、未来就一千世,这个范围裡面他一点障碍都没有。他的活动跟菩萨一样,也是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不过他的愿跟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跟一切众生感应是没有条件的,阿罗汉是有条件的。你跟他有缘他就来应,你跟他没有缘他不来;不像菩萨,菩萨跟他没有缘,你有感他也应,真的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阿罗汉还不到这个境界。
就是说明从阿罗汉、辟支佛,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们,他们到六道裡面来都是度化众生的。「但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确实他不执着。这个地方要跟同学说明的,这些人他们不生不灭的不是灵魂,在凡夫叫灵魂,在这些人,他们是圣人,他叫灵性,那不是灵魂。灵性真的不生不灭,灵性超越六道,法身菩萨的灵性超越十法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的灵性就是阿赖耶识,在我们佛法裡面的名词叫神识,它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转八识成四智,他就超越了,超越就成佛。《华严经》称刚刚超越的时候为法身大士,就是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性了。那个境界就跟《坛经》能大师见性的境界完全相同,见到自己的真性「本自清淨,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那才叫佛知佛见。《法华经》上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那个境界。那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的烦恼统统放下了,这个境界才现前。这三类烦恼只放下一类,就是见思烦恼,《华严经》上讲的执着,不再执着了,这个超越六道,你活动空间扩大了,超越六道,活动空间是十法界。
所以我们要知道,在六道裡面灵魂不灭,现在外国人只看到这个地方。生死是一种物理自然的现象,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衣服穿两天髒了,你就会换一件,衣服不是我。身体同样不是我,灵魂住在这裡面,这个身体不合适了,不好使用了,把它丢掉又去换一个,这是事实真相。在这个事实真相裡面,我们必须要晓得的,那就是因果不空,冤冤相报。晓得这个事实,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做人,决定是给一切众生结善缘,不结恶缘。如果众生跟我有不愉快的一些事情,我们就晓得那是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现在怎样?现在要把它化解。遇到这些不喜欢我的人、讨厌我的人,我对他格外恭敬,我对他有礼貌,我用诚意去照顾他、去帮助他,关係就处好了。方法,我们前面刚刚念了不久的四摄法,真正学会四摄法,什么样的冤业全都化解。
第二个是「生自在」,寿命自在的意思我们懂得了,生是什么?生是受生,就是我们讲投胎,如果投胎自在那就好了。凡夫投胎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因为你受业力牵引。这是佛经上讲得很清楚,所有一切众生得人身的,他是两种业力,任何一个人两种业力。一个是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去投生,引导你到哪一家去投生,这是引业。引业是什么?引业是五戒十善,你过去生中曾经持五戒、修十善。没有学佛的,我们中国人讲五常,仁义礼智信,虽然你没有接触过佛法,确实这些你都做到,跟五戒没有两样,跟十善没有两样。这个力量引导你到人道来。你找谁做父母?那是过去生中的缘分,跟父母有缘。缘很複杂,佛把它归纳为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没有这四种缘决定不会到你家裡来,不会成为一家人。谚语有句话说得很好,「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个说得很有道理。
学佛之后你就觉悟了,要把这些冤家、眷属转变成法眷属,都变成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同参道友,大家一起都学佛,那真的叫无量真实功德。做得到,在中国这两千年当中,佛法传到中国,许多宿世的冤家都变成法眷属,自己得度,家人也得度。你要是真的明白这个道理,我学佛第一个度的是谁?第一个度的决定是你家人。你家人还不合作,是你自己没有学得好,你不要怪他,你怪他完全错误,你一定要怪自己,所以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完全错了。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好好的去看看舜王,你看看他的故事你就明白了。没有感化不了的众生,感化不了是自己德行不够,说老实话,自己没有真的依教奉行。我们对于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深信不疑,自己没做好,不能感化别人;自己还做得不错,是缘不足,你跟你的家亲眷属接触的时间太少。尤其现代社会常常工作在外面,距离家很远,一年难得回家去有几次聚会,这就很困难。度家人必须跟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是小家庭制度,只有夫妻儿女,父母都是分居,小孩长大也分居,这就非常困难。怎么样克服困难?这在自己。
菩萨生自在,真自在!「菩萨为度脱有情」,不像我们,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业报,菩萨到这裡度众生是愿力,他不是业报。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刚才讲两个业力,一个是牵引到这个世间。另外我们一生的生活,古人讲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一生的贫贱富贵,一生当中的遭遇,都有业因,绝对没有一桩事情是无缘无故突发的,没有,绝对没有,都有前因后果。你才晓得整个宇宙裡面这些变化它有规律,一点都不会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它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叫满业。满业是什么?是你过去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善不善?善业,如果造的善业多,你这一生很幸福、很圆满;如果过去那一生造的恶业多,你这一生也很苦恼,道理在此地。
菩萨不是的,菩萨这些东西统统都断掉了,菩萨是为帮助苦难众生而来的。所以他「随类受生」,饶益有情,他是来帮助别人的,他不是为自己。所以生在天宫、天堂,他到天上度众生,他不是去享乐的。到地狱去度众生,他不是去受苦的,虽然也示现那个相,他真的他也没有受。为什么要示现相?在地狱裡要不现受苦的相,你就度不了地狱众生。他受苦,他看到你不受苦,他对你有瞋恚心,你跟他不是一类的;必须要示现跟他同类,他才能接受。天宫的人善多恶少,所以他们享五欲之乐,菩萨到天宫要不享受五欲之乐,他们也觉得你很怪,你跟他们不一样,他也不接受你。所以,佛菩萨在哪一道,一定跟这一道现同类身,《愣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类化身。
而且菩萨永远住在他自己的淨土,示现在六道还是住淨土。这个道理从前我们在经上看到不懂,确实很难体会。示现在人间,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过去在世间示现八十年,他不跟人一样吗?每天要出去托钵,树下一宿。他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一个人也教,两个人教,几千几万人在一起也教。我们了解,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业,要是用我们现在人来说,他老人家是一个职业的教师,一生从事于教学工作,他的教学用现在的话,叫社会教育,一生搞社会教育。三十岁开悟,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间断过,以这个为一生的行业。
老实说,他住哪裡?现在我们知道,他住常寂光淨土,他住实报庄严土,我们不认识,我们没觉察到。好像经典裡面有这么个记载,有一天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佛住的淨土能不能示现让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是盘腿打坐,也同意了,他把腿子放下来,脚踩到地上。大家忽然看到大地都是七宝,地跟极乐世界一样琉璃地,透明的。佛把脚再收起来盘腿,没有了,大家看都不见了。佛是真的住实报土,我们凡夫不知道,他清清楚楚,他也看到我们凡夫住秽土。凡夫,我们看他跟我们一样住秽土,其实不一样。
经典裡面看到有这么个记载,现在我们看江本博士水实验,体会到一些。从水实验我们晓得,境随心转,一点都不错。所以心地纯善的人,看这个世间人人都善,事事都善;心地很凶恶,不善的人,他看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一点都不错!相随心转,我们自己,身体是随心转,外面环境也随心转。这个心是念头,随着念头转,你念头善、念头清淨,没有一样不好;念头不善不淨,找不到好地方。剋实而论,哪裡都一样,没有说哪裡比哪裡差,哪裡比哪裡好,没有;在心地上,差别在心地上。
第三个是「业自在」,业是什么?业是造作。这个很不容易,我们这一生干什么都不自在,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他们一生自在,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跟他们差别到底在哪裡?真正差别的第一个业因,他们起心动念(实在讲他不起心动念,我们就假设说他们起心动念)是为利益众生,我们起心动念是为自己,这是差别的根源。我们要想真的学佛、学菩萨,走他们的路子,就要把这个观念换过来,我们这一生也要跟他们应化在世间一样,不为自己,不再想自己。念念想着这个世间苦难众生,如何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如何帮助他们离苦得乐,我们这一生的事业也自在了。这就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你能发这个愿,能将这个愿心兑现,真的做到,你的一生佛菩萨照顾你,不要操一点心。我听了之后非常欢喜,佛菩萨会照顾,自己一生不要为自己操一点心,那不就很自在了吗?
所以我接受老师的教诲依教奉行,这五十六年来,诸位看到我的一生,我的确是业自在。虽然这么多年来也有很多波折,这些波折全都是佛菩萨安排的。波折过去之后,我们再细细思惟,报佛恩!佛是在帮助我提升境界,烦恼大幅度的降下去,智慧也是大幅度的提升,福报也大幅度的现前了,你说怎么不好!没有一样不好。所以,我的总结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不是那么严重挫折给你,你那个业障要很长时间才消得掉;一个大的挫折,一下就消掉,就报掉了。只要你能够相信佛菩萨的教诲,不变自己的愿心。所以,我无论在什么样艰难困苦,遇到挫折的时候,我还天天讲经,愈讲愈欢喜。
没有人听的时候,早年我在美国,美国的社会跟中国不一样,年轻人的工作都非常忙碌,一个星期只有两天,星期六、星期天不上班。我们讲经只有利用这两天,星期六、星期天他们会来听经;平时他们不会来的,都是忙着工作。所以一个星期只能讲两次,其他时间怎么办?我自己在房间裡面,录音机,那时候没有电视,录音机,我放在我面前,我对录音机一天至少讲一个小时。讲完之后,我自己再听我自己讲,不中断。学习自己要坚持,至少要找出一个时间来学习。天天读经,天天讲经,这个生活很快乐,这个生活别人不会妨碍我的。我总会找到时间,晚上少睡一个钟点,我也讲一个钟点,全靠自己。肯干,真的佛菩萨帮助你,你一定会有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25 16:50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84-05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84-05b.wmv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七卷)
2007/6/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看第十「法自在光」。前面讲到五种自在裡面的第三「业自在」,现在我们看第四「觉观自在」,「粗心曰觉,细心曰观」,这是觉观,其实作用是相同,用心粗细不一样,「菩萨或修禅观之行,或起利生之行,虽有思惟,然离诸散乱,随愿度生,平等无碍。」虽有思惟,离诸散乱,这是细心,这是观;随愿度生,平等无碍,都是觉,也都是观,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要学。凡夫自己的功夫浅深,是不是得力,自己很不容易觉察,为什麽?就是我们在平素养成了习气,这个习气是粗心大意。再严重一点,确实心浮气躁。他知不知道他心浮气躁?知道的不多,不知道的佔大多数。所以这样修行,自己认为很用功、很如法,到最后得不到结果。
这就是从前李老师在世常常跟我们说,那个时候所讲的对象都是台中莲社的同修,都是接受他老人家教诲,老实念佛,求生淨土,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老师说念佛真正能往生的,一万个人当中只有二、三个,这跟唐朝我们淨宗二祖善导大师所说的,差距太大了。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念佛求生淨土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为什麽从唐到现在大概一千三百年,落差这麽样的大?万修万人去,现在变成万修二、三个人去。我们今天看到觉观自在就会有很大的感触。我们今天有没有觉?粗心曰觉,我们的心太粗,粗心大意,觉没有了;现在要细心才觉,清淨心才有观。我们为什麽变成这个样子?说实在的话,讲到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确实古人比我们澹薄得多。
不要说太久,我们讲三十年前一九七七年,今年是二00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这三十年前,那个时候香港人比现在厚道得多。一年一年的比看不出来,三十年中国人叫一世,三十年一世这个差别就很大。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比现在浓厚得多,现在很澹薄了,差很远。我们非常明显的觉察到,人跟人在一起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我初到香港来,给我的感触,我们的佛友凡是听经认识我的,无论在什麽地方见到我都洋溢着热情,现在没有了。再往前推三十年,再推一世,六十年前,在抗战时期,那个人情味就更浓了。陌生人,我们流浪汉,那个时候我还在十几岁,逃难,无论逃到什麽地方,陌生人,知道你是逃难来的,都照顾你。给你找个地方住,找东西给你吃,再往哪裡去,他会告诉你路怎麽走法。现在没有了。
愈往过去世,当然社会状况不一样,早年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换句话说,外面没有这麽多诱huo,所以裡面也就清淨多了,人心自然就厚道。我们这样想想,推到一千三百年前,在那个时候的社会,真是中国地大人少。清朝开国的时候有曾经调查过户口,中国人全国的有多少人?不到两亿人,不到两万万,这是清朝。如果推到唐朝的时候,大概只有几千万人,我们想像当中应该是三、四千万人,唐朝。人少地大,资源丰富,没有人争;人多,资源少了,大家要抢,那心态怎麽会一样?能抢得到吗?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了佛的人就明瞭,抢不到。为什麽?命裡有的时候你才有,命裡没有抢不到。还没有抢到手,你寿命就没有了,为什麽?命裡没有,或者抢到手的时候,zai 难也来了。所以学佛的人懂得业因果报,安分守己,他能真正过一种幸福的生活。
我们一定自己每天早晚课,这个我说得很多,早课的目的是听佛的教诲,提醒自己,这一天当中,起心动念都要跟佛菩萨教诲相应,不要违背,早课用意在此地。所以古时候朝暮课诵,老的课诵本裡面多半都是咒语,「大悲咒,愣严咒,十小咒」,那个时候人行,念这个好,为什麽?他修清淨心。现在人不行,现在人念这个叫枯燥无味,不懂意思,念这个干什麽?不得利益。所以,淨宗学会成立,诸位要晓得,淨宗学会第一个会是在温哥华成立的。我离开那边之后,这麽多年来没消息了,可能没有了。第二个会在旧金山成立,在,美国淨宗学会,会长是杨一华居士,一直都还做得不错。
我在旧金山那个时候,为我们淨宗学会同修重新编个朝暮课诵,我们把早课这些咒语全部捨了,改用《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那用意诸位就晓得。早晨起来念四十八愿,提醒自己,我们的心愿要跟阿弥陀佛一样,要学阿弥陀佛。晚课是忏悔,忏悔是念八十八佛,拜佛,我们把这个换掉,把晚课的《弥陀经》、八十八佛换掉,换成《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段经文讲什麽?讲五戒十善。念了之后真正反省,佛教给我们应当做的我们做了没有?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犯了没有?念这个经文可以认真反省。对我们现代的人,尤其是在国外旅居的人,很有受用。我们现在看看国内跟国外也差不多了,距离愈拉愈近。所以觉跟观在现在太难了,很少有。
菩萨修禅观之心,念佛也是禅观,禅观可以说是菩萨修行的通称,八万四千法门全是禅观。什麽是禅?六祖大师在《坛经》裡面讲得很清楚,他老人家所说的是依据《金刚经》上世尊对须菩提尊者开示的两句经文。佛教须菩提尊者,接引大众、开导众生,我们现在讲的弘法利生,一定要守住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就是禅观。不取于相是不着相,六祖在《坛经》裡面讲得白,「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就这样讲法;不取于相就是外不着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我们再讲得白一点,外面决定不能受境界的诱huo,眼不被色诱huo,耳不被声诱huo,鼻不被香诱huo,舌不被味诱huo,不受外面诱huo这叫禅。内不动心,内裡面不起自私自利,不起贪瞋痴慢,不起七情五欲,这是内不动心,这叫定。
所以禅观在什麽地方、什麽时候起作用?在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它起作用,这种修行叫真用功。禅宗祖师常常考验学人,「你会麽!」这个会的意思就是你能在眼见色的时候,你能做得到不受外面色相的诱huo,裡面不起贪瞋痴慢,你能做到吗?会麽就是这麽个意思。你能做到,真修行,你不能做到,你是凡夫。凡夫是随波逐流,自己做不了主,被外面境界诱huo走。起惑、造业,起惑是迷惑,跟着外头境界走;造业,为什麽?顺自己意思的他就起贪心,不顺自己意思的他就起瞋恚心。顺自己意思还怎麽样?想控制它、想佔有它,控制、佔有不到,嫉妒心起来,瞋恨心起来,报复的心起来,造业!造这个罪业当然三途苦报,这就不会!我们看到祖师语录这些话,我们要回头自己去想想,我会吗?真正修行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裡面,离开六尘境界你到哪裡去修?你没地方修。
从前的人善根深厚,从小家庭教育底子厚,从小就训练你小心谨慎。你看《弟子规》裡面的纲目,孝悌摆在第一,接着就教你小心谨慎。谨慎是从小教的,就是无论做什麽事情不能粗心大意,你看,观他虽然谈不上,他有觉。这不是学佛,佛家讲的觉从小就有了。而且古人教人,最重视的就是帮助小孩觉悟,讲求什麽?悟性。抗战期间我念初中,在贵州,有一天我们是偶尔经过老师的办公室,裡面有几个老师在谈话,我们只听到这麽一句。老师在交谈,说某个学生悟性不错,我们听到这麽一句话,晓得在那个时候老师重视悟性。记诵是很需要,记诵并不把它放在第一,所以我们那个时候读书确实还有一点读书的快乐。
为什麽?考试是很多,有学期考试,大考、有月考、有週考,每个星期老师都会出题目来考学生,题目都很简单,不多。一般考试的题目都是五道题,五道题你选四道,可以一道不做,一道题二十五分。多半这个题目都不是记忆的,是考你的悟性,用问答题。不像现在,现在我们看到学生好像是是非题,一看就几十个题目一起,在我们从前没有看到这种样子。最多的时候,六个题是最多了,最少是两道题。所以我们念书有乐趣。老师着重在你的思考,在你对问题的看法、想法,考这个,这裡面确实与觉观有几分相应。从小受这样的训练,到以后接触佛法,对于觉观就不难。
所以菩萨修行的时候,或者是修布施,菩萨是六个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利益众生,现在讲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当然有思惟,他的思惟是合乎逻辑的,合乎现在讲的哲学。他就不是胡思乱想,他想的东西有原则,所以能离诸散乱,不至于胡思乱想。这是现在人讲他头脑清醒,遇到事情他不煳涂、他不慌张、他不会乱,他心是定的,这才能处理事情。接触大众,他没有私心,大公无私;没有私心,是非善恶、利害得失他就看得很清楚;人要有私心,要有偏爱,心就不公平,他有偏心。在从前人,说实在的话,从小或多或少都念过儒书,孔子的书,所以对于仁义道德、孝悌忠信都有些概念。这些概念就变成他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规范,自自然然他就遵守,他养成这种习惯,所以他就不会造罪业。对于问题能看得澹,能够看得清楚,这是觉观自在。
我们今天晓得,我们今天觉观都没有了,问题出在什麽地方?出在我们烦恼太重,习气太深了。烦恼习气裡面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现在人讲本位本义,无论什麽事情,第一个念头想到我的利益。没有想到别人的利益,没有想到社会的利益,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你要问,严重到什麽程度?严重到地球要毁灭,外国宗教裡面讲的世界**。前天还有个同学从网路上下载一篇报导给我看,这个报导是英国人,英国从前的科学家,不是现在的,牛顿,发现地心吸力的。他在当时有个预言讲世界**,现代人照他所讲的推算,推算是公元哪一年?二0六0年。他是科学家,他是数学家,同时他也是个虔诚的ji 督徒。二0六0年距离我们现在很近了,今年二00七年,还有五十三年。
几乎许多宗教都讲世界**,我过去在新加坡有人问我,他说法师,佛教怎麽讲?佛教没有讲末 ri。佛教佛说,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分为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过去了,像法一千年也过去了,末法有一万年。一万年照外国人的讲法,大概才过去五、六百年,照中国人的讲法,过了一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佛教裡头没有末 ri的讲法。但是这个世间有治有乱,是有起伏的,佛教说世间人有zai 难,但不是末 ri,没那麽严重。是有很大的zai 难,这个zai 难佛经裡面常讲的大三灾、小三灾。大三灾大概不会在这一万年裡面出现,小三灾就靠不住。科学技术发达到现在,我们明白了,小三灾也许就是外国宗教裡面讲的世界**,这是很严重的灾害。佛经裡面告诉我们,七日七夜的刀兵劫,战争,时间不长,七天七夜,刀兵劫。但是接着有七个月七天的瘟疫,同时又有七年七个月七天的飢饿。这真是zai 难,如果这要普遍发生的话,的确是非常的严重。但是人类不会灭绝,总是有些人在zai 难裡面捨去身命,还有些人能够存活,应该是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现在得人身、遇佛法,我们要认真的反省,要认真的忏悔,认真的学习,决定不能够用粗心大意来学佛,这样学佛得不到结果。轻慢心学佛不可以,一定要恭敬心,从哪裡学?从待人接物。不是说我们对佛菩萨恭敬,对人不恭敬,是假的,《华严经》说「一即一切」,你对佛菩萨恭敬,你会对一切众生都恭敬;对一切众生不恭敬,说对佛菩萨恭敬,这是完全不解如来真实义。为什麽?如来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有佛性的,将来决定作佛。《菩萨戒经》说得更好,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你对父母要不要尽孝?换句话说,佛教给我们礼敬,你看看我们在「行愿品」裡面讲过多次,讲得很详细。「礼敬诸佛」,经上讲的诸佛是讲三世佛,过去的佛你知道,现在的佛,你晓得阿弥陀佛是现在佛,药师如来是现在佛。未来佛呢?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经上讲包括蜎飞蠕动,那就是小爬虫,蚊虫蚂蚁都是。六道裡面的众生,这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同维次空间,那都是众生,哪个不是佛!
说到究竟之处,《华严》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的是什麽?物质、现象,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泥沙,都跟诸佛同圆种智,你怎麽能不恭敬?你怎麽可以用粗心大意来对待?所以,多少忏仪,你们看过,你翻开头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顶礼」。你只会念,意思你不懂,那个境界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心就是平等心,一心是不二心,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我们的修行偏差多大。所以没有感应,善的感应没有,恶的感应还没到,时候到了你后悔莫及。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知道了赶快改。古人的话说得很好,再大的罪业,只要觉悟,只要回头,没有不能忏除的,忏除业障。
我们看最后一种,第五个自在,「众具果报自在」,这是我们讲福报。「菩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于一切所须之具,不假经营,自然周具,心无染碍也」。这个我们看到非常羡慕,我们下面会讲到「六度光」,六度光头一个是布施,会说到这个问题。修布施的人也要有福,没有福,他虽然有财,有财物,有心想布施,没有福报不行,他种不了福。所以修布施还有三个条件,要有福田,有福、又有心、又有财物,你这布施才容易。菩萨在因地当中,菩萨修什麽?菩萨就是修六度,六度裡面就是一个布施,所以布施非常重要。你看布施裡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六波罗蜜裡面布施波罗蜜这三种都有,财、法、无畏都有。持戒、忍辱这两种是无畏施,后面三种,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菩萨修的这六条,要把它再归纳就变成一条,就是布施,那你要晓得布施就是放下。
所以放下悭贪,布施度圆满;放下恶业,连个恶的念头都没有,持戒度圆满;放下怨恨,受到再大的伤害、侮辱,也没有一丝毫怨恨心,忍辱度圆满;念念精进,没有懈怠,精进度圆满了。你就明白,菩萨生生世世修什麽?就是去这些障碍。我们看这些菩萨根性跟我们一样,不是上上根,上上根他一下就捨掉。像世尊给我们示现的,像惠能大师示现的,那是一念统统圆满,六度万行全圆满了。一点一滴放下,这是中下根人,是说我们这种根性,我们要常常放下。放不放?放。早晨才放,下午就后悔,明天又放不下了,这样修行到什麽时候才能够有成就?所以就很难很难。
做一点好事很快就后悔,真正是往前面走一步,往后面退十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学佛学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你自己认真反省一下,你就明白了;你的烦恼是年年轻,还是年年增长,这就知道了。一年一年你检点容易发现,一个月一个月你很难发现。想想我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意念、这种行为,跟去年比较是不是轻了?如果是轻了,好事!你修学的功夫得力。只要轻,智慧一定长,而且怎麽样?你的相貌、体质一定会变。为什麽?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你真的不能够反省的时候,你就从身体上去想,今年身体跟去年比较一下,不如去年。尤其是上了年岁的人,所谓上了年岁,五十岁以后的人,进入老年了,老年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头一个心理上就产生问题,佛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理上就想,老了,一年不如一年。你就一年比一年差,你就提不起来了。
佛法不是如此,不是这个说法,佛法说,如果你烦恼一年比一年轻,你的身体会一年比一年好,你的相貌也一年比一年庄严,为什麽?他从心转。不但是你的身心健康,你居住环境那个磁场,虽然还是老的房子,老的环境,气氛不一样。气氛不一样一般人觉察不出来,你自己也不容易觉察出来。有一点点修行功夫的人他很敏感,很容易觉察出来。到你家来看你,如果说是有个老朋友,有个两年没见面,到你这儿来,他就感到你的磁场比两年前好;换句话说,这两年你修行功夫有进步。感觉到磁场好,就是我们现在讲毛光的利益,他能感受到。有觉、有观的人很容易感觉,心浮气躁的人他感受不到,他染污太重,他觉察不到。
所以,菩萨真的修六度四摄,真正修六度四摄果报殊胜。这个果报并不是说你发了大财,不是说你做了大官,不是的。而是什麽?我们一般人讲心想事成。他不会想贪瞋痴,他心想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所需要的,并不要求多,只需要今天想吃什麽就有人送给他,他就会遇到,他不会缺乏,虽然钱不多,他够用。资生之具不多,他不缺乏,有房子住,房子不一定要豪华,坚固耐用,衣着不必华丽,四季保暖够了。他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所以他一切所需的这些物资、精神上面所需要的,他不缺,而且怎麽样?不要去辛苦经营。你看今天世间人日子过得多苦,他要不去经营,他的生活就缺乏,现在人讲打工,生活过得很苦。
业因果报我们都明白了,那怎麽样改善?我们自己现在生活假如过得很苦,怎麽改善?修布施、修四摄。我告诉同学,我现在还有个老朋友在台湾,徐醒民居士。我在年轻的生活不如他,他比我好得太多,我日子比他过得苦。现在我跟他比,他不如我了,我们老朋友,年龄差不多,他小我一岁,我们同一个老师学道。我怎麽能转过来的?章嘉大师教的,我能够信受奉行。章嘉大师教我修布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财布施没有财,一个月收入用得很节省、很艰苦都还不够,哪有财布施?章嘉大师告诉我,你一个月布施一块钱可以吧!这个行,一块钱有。一毛钱?有。你就一块、一毛钱去布施,常常有施心,有布施的心。那时候学了佛,也常常到寺庙裡面去,看到寺庙裡面有印经,我们布施一块、两块助印,这属于法布施;看到别人放生,我们也能捨个一块、一毛,属于无畏布施。每个月也能省个几块钱,帮助更穷苦的人,帮助他们医药。我在最初修布施的大概就这三样,尽一切可能从自己微薄收入裡面省下来,做放生、印经、布施医药,这麽多年来没有中断过。
到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一看到我这个样子,什麽样子?短命相,寿命不长,而且是个苦命。同学当中有好几个,老师把他召集起来学讲经,学讲经是改变命运最快速的方法。为什麽?学讲经三种布施统统具足。财布施,是用自己的精神,用自己的时间,用自己的体力,这叫内财布施,比外财的功德要殊胜,那你所得到的,内外统统得到。讲经你要学经,你要讲给别人听,法布施;同时接受佛法薰陶之后,智慧渐渐开了,也是无畏布施,遇到一切困难自己能解决,能平安度过。对老师要有信心才行,没有信心不行,不可以半信半疑,老师不会欺骗你的。我们那个时候接触老师,对老师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而且老师还很喜欢教导我们,我们很感恩,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报答老师。所以在物质方面老师不需要我们供养,我们真正好学、肯学,老师看到欢喜。
末后这句非常重要,「心无染碍」;换句话说,心裡头不能有丝毫执着。有执着,你被布施染污了,被布施染污的、障碍的太多,为什麽?他有私心。他到佛面前来布施、来供养,目的是要求发财,佛菩萨保佑我,我发一百万,我拿一万块钱来供养你。这是谈条件的,这个没有效果。佛菩萨有没有保佑他发财?没有,绝对没有。但是他真发财了,那是他命裡有的,该那个时候发财,碰巧碰上了。一百个人供养,一百个人都发财,那就是真的;一百个人供养,只有他一个发财,那是他命裡有的。这是对佛一点都不恭敬,怎麽可以跟佛菩萨谈条件?说佛氏门中捨一得万报,很多迷信的信徒都来烧香拜佛,以为各个都捨一得万报。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要明白。所以不可以用染污心,不能用有障碍,有障碍有时候还在佛菩萨面前提出威胁,你要不保佑我,我就怎样报复你,这都是造罪业。
五种自在我们就学到此地,在《华严经》上有十种自在,我们念念就行了,知道有这些名词,这十自在我们前面都讲过。十自在第一个是「命自在」,第二个是「心自在」,第三个是「资具自在」,就是你生活,物质生活没有缺乏。第四个是「业自在」,你所造作的。第五个是「受生自在」,过去、未来受生都能得到自在。第六个是「解自在」,下面是「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这是《华严经》上讲的十种自在。这句经文我们就说到此地。再看经文,说了这麽多都是第一句:
【又放光名法自在。】
就是讲的这一句。
【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
在这裡我们又看到一个佛学的名词,『陀罗尼』,「陀罗尼」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纲领,你能够掌握总的纲领、总的原则,这个总纲领、总原则就叫陀罗尼。此地陀罗尼上面加了个『无尽』,在世间、出世间学习过程当中,无量无边的法门,你都能够抓住它的总纲领,这个不容易。可是前面说过,如果你得『法自在』,你就能够抓住总纲领。如果于法不自在,当然这个陀罗尼,就是总的原则、纲领,你得不到。
我们先把陀罗尼做个简单的介绍,「梵语陀罗尼」,翻译叫「总持」,意思是「持善不失」,你掌握的一切善法你不会失掉。我们今天学善常常忘失掉,这就是你没有能够抓到总纲领。很想学善,譬如十善,哪个不想学?而实际上一条都没做到。五戒很想学,可能除了一个不饮酒能做到,其他都做不到。这就是什麽?我们没有得到总持,得到总持,十善业你决定不会失去。「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你知道那是十恶,你绝对不会去造作,你在十善你得到总持了。所以,他为什麽能得到?于法自在。可见得自在是因,抓住修学的总纲领这是果,总纲领抓到之后你才能持一切佛法,你要抓不到的时候你做不到。
持是什麽意思?「无所漏忘谓之持」。漏忘是烦恼,换句话说,于世法、于佛法裡面,你真正能做到不生烦恼,你能够修善,你能够断恶,断恶修善你才能积功累德,这叫持。《法华疏》裡面说,它有个问答,「问,以何为持体」,我们持,用什麽来持?「答」,引《智度论》上几句话,「或说念,或说定,或说慧」。你就晓得能持大概就是这三种,最浅的是念,念念不忘,念念能提起觉观。那要什麽样的人?要真正是个孝顺父母的人,尊重师长的人。他念念会想到父母、会想到老师,他不敢作恶,他认真努力去行善。为什麽?父母教诫他不能作恶,老师也是教诫他不能作恶,人在世间要做好人,要做好事。他如果说作恶不行善,他就会感觉到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念!所以他能做到。
更深一层的,那是用定持,定就是禅定。能够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个人当然不会作恶,定共戒,戒律清淨。十善业道是根本戒,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一定要晓得。不在这上下功夫,学佛说得好听一点,你还真有成就,是佛学不是学佛。你可以用佛法这裡面所说的甚深的道理,你拿它去做文章、去写论文,你可以拿到哲学博士,拿到佛学博士,你可以拿到学位,你可以在大学裡面当一名教授,佛学教授,你烦恼没断;换句话说,你十善都没做到,甚至于说弟子规都没做到。你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你可以拿到大学教授,但是于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都没分,这个你必须要清楚、要明白。真正想这一生成就,学佛才能办得到,学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慧要开了就更不必说,慧开了是法身菩萨,那叫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统统圆满,智慧一开就圆满了。所以能持之体我们要懂得,我们今天能做得到的就是念,念诵,不能不读经。现在人确实程度跟从前人不能相比,从前人从小念书都是念古书,所以他认识字。他念佛书能懂得佛的意思,他懂得浅懂得深这是另当别论,他能懂。念久了他能记住,他能开窍,自自然然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他会想到圣人教诲,自然约束了自己的心情,不愿意造恶,欢喜修善。现在人从小不读圣贤书,你叫他念这些经文,都是文言文,不懂,他念得怎麽样?念了几遍枯燥无味,念不下去。所以这是现代跟古时候差异最大的地方。
我这个年龄,小时候在私塾裡面也只念过很短的时期,我记得好像不到一年。乡下就改制,私塾没有了,就改成短期学校,也是义务教育,好像短期学校也不要缴学费,只有两年。课程是新编的教材,真的很容易懂,旧私塾裡面念的东西一概都不要了。这一改真的叫改错了,我们离老祖宗的教诲愈来愈远了。好在有这麽一点底子,佛家说阿赖耶裡面还有过去的习气种子,这个习气种子是喜欢读古书,不怕艰难,念多了慢慢就懂了。我这个喜欢读古书,在文字上得到一点利益的还真的是小说,念小学、初中这个时代喜欢看小说,喜欢看戏剧,那戏剧是平剧、崑曲,喜欢看这个。小说都是文言文的,文言文裡面很浅的,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中国四大名小说。其他的差不多都是这一类文字的,这个对于文字的修养得到很大的帮助。可是中国过去这些旧小说,现在学生看不懂,不但中学生看不懂,大学生也看不懂。从这裡你就想到,国文程度真的是叫一落千丈,这是我们非常感叹的。
我看小说,好像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记得头一部我看的叫《万花楼》,以后接着看《精忠说岳》,岳飞。从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一年级,我看了四年,四年我记得好像看过大概超过一百五十部,看这麽多东西。国文基础是从这个地方奠定下来的,有这个基础,以后再看这些古籍不难,看四书五经,看这些注疏,看佛经都不难。所以中国古时候那些小说好,写小说的人确实是有相当文学的底子,没有文学底子他写不出来。跟现在的完全不相同。
持,说到总持,佛经上有很多种的说法,诸位可以看看《教乘法数》,看看佛学辞典,你查查你就知道。通常我们讲四种,四种总持,「菩萨总持之德」,就像经上所讲的「无尽陀罗尼」,略举四种,第一种是「法」,法又叫做「闻」,就是我们听讲经,「于佛教法,闻持不忘」,你听了之后你能够记得,这叫法总持。是你有很好的记忆力,一遍听过就不会忘记,所谓是博闻强记。在过去学讲经,没有这个能力你就没有法子学,为什麽?老师决不会给你讲第二遍。讲经的法师是怎麽培养出来的?老师讲经,在听众裡面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记忆力很好的把他选出来,教他学讲经。
现在讲经多半是晚上,不像从前,从前老师讲经都是上午,寺庙裡讲经是上午。现在因为都市裡头面对大众,晚上大家才有时间来听,白天他没有时间,所以都是晚上。晚上你听了,到第二天的下午,第二天的上午让你准备,下午你複讲,把昨天晚上老师讲的你重複讲一遍。不许可你增加东西,你只要把老师所讲的重複讲一遍,忘掉没有关係,不可以添加。老师讲一个小时,你能够讲五十分钟,你就有资格被选出来担任複讲,这样才能培养得出来。如果你只能讲一半,老师讲一个钟头,你讲半个钟头,不行,不及格,你学得会很辛苦。一定差不多能讲到八成以上,你不会很辛苦,但是你要很用功,你一点都不能够疏忽。在听经之前你有充分的准备,可以看一些资料,听老师怎麽讲法。複讲的时候,你那些资料裡的东西不可以用,就讲老师的,这是规矩。资料裡面很丰富,老师说那个不契机,那不是对我们现前大众讲的。这叫磨鍊你的耐心,磨鍊你的忍辱,你要能忍得住,不准发挥。这个规矩在古时候通常是五年,五年之后你可以用你的资料去发挥去,但这五年一定要守这个规矩,这叫持戒,老师的教诫。完全要培养你的记性,你很好的记忆力,五年之后才帮你开智慧,这个方法。这是头一条。
第二个叫「义」,义是义理,「于诸法之义理,总持不忘」。这比前面高明,前面是记言语,把老师所讲的都要记住。这第二个是进了一步,能够把老师所讲的意思都能够记住,你上台複讲可以自由发挥,与老师讲的意思决不会违背,行。这不是第一个五年,是第二个五年的事情,五年以后的事情。这都是从前学教必须要具备的,就是一个要有很好的记忆力,一个要有很好的理解力,叫悟性。一个是记性,一个是悟性,这都是有总持的意思。
第三个是咒,「咒,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除众生之灾患」。那确实是真的要得定,得定的人本能会恢复,本能是什麽?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至少要有这四种。这四种是什麽人?须陀洹有两个,天眼、天耳,斯陀含才有四个,换句话说,二果,二果圣人他能够依定起咒。譬如他看到你身上某一部分有了问题,将来那裡一定会生病,会有麻烦。他教你念个咒,这个咒也不是别人传给他的,他自己知道。咒是什麽?用音声,教你自己用音声把这个部位堵塞的那个地方打通,你的病就好了,这个很科学。所以《大藏经》裡面治病的咒很多,你现在拿着那些咒语去念,治不了病,为什麽原因?念的音声不对,念的音不对,音量也不对,音量的长短也不对。那个必须要口传,非常正确这个音声震动在某一个部位上。整个全身用音声都能够贯通的,音声都能够达到的,这是治病的最高级的。
我们现在懂这个道理,这不是迷信,这不是什麽神力,一念的时候什麽神来帮你,不是的,是音声震动。没有这种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是针灸,你看针灸像外科手术一样,用针把你那个穴道打通。我们也看到一个很好的针灸大夫,他用长针,差不多有这麽长的针。他的技术好,所以能够达到你穴道深层地方,他能够达到,那个针扎下去你不会痛。所以这都是医学上非常符合科学的,这是一种治病的。
另外一种,这些人有能力,人在世间、在六道决定没有法子避免与众生结冤仇,结的这些冤仇冤冤相报,冤亲债主围绕在身边不知道,你没有感觉。他围绕在那边干什麽?你现在的运很不错,走运的时候他不敢碰你,但是他围绕在你身边,等到哪一天你的好运走完了,他就找你麻烦,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悟达国师他那个冤亲债主跟他十辈子,十世,生生世世跟他。因为他生生世世修行都不错,都修得很好,有护法神保护,他总是围绕在周边,他不敢接近。到第十世,你就晓得那多少年!投胎转了十世。累积十世的修行,果报现前,做了皇上的老师,国师,皇帝皈依,拜他做老师,他变成国师了。国师不容易得来,十世修行,决不是一世,一世不可能。所以我们晓得,真正有成就的高僧大德决不是一世,生生世世接着修。
皇上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我们讲太师椅,这太师椅是沉香凋的。沉香很贵,在香港同修知道,沉香一两多少钱,论两卖的。他接受这个宝座很欢喜、很得意,觉得自己就是现在人讲值得骄傲。这一值得骄傲就完了,烦恼现前,贪瞋痴慢现前,护法神走了,冤家债主找到他身上来,得个人面疮,几乎送了命。好在他十世修行,有菩萨照顾他,知道他有这个zai 难,来替他化解,这是《慈悲三昧水忏》的故事来源。这些有定功的人就能看到你身边有些什麽人,你看不到,他看得到。看到之后,他也很慈悲,他教你念咒语,这个咒语是什麽?就是鬼神的语言。目的是什麽?给你们调解、化解。你常常念,等于常常对他很有礼貌、很恭敬,他常常听到之后,算了,就不再找你麻烦,就离开了,化解灾患。这是对你一个人,也有对你一家,也有对你这个地区,这地区有zai 难,都是鬼神在作乱。所以我们现在一般用超度,有效,不是没有效,超度佛事裡面,咒语就用得很多。所以这是咒陀罗尼。
最后一种是「忍」。忍是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不能忍,忍不下去,那是智慧不到家,真正有智慧的能忍。所以忍也就是定。「忍持诸法实相而不失」,这不是凡夫境界,这是菩萨境界。诸法实相是什麽?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还要附带一个因果不空。所以菩萨虽然是已经证得佛位,已经断了无明烦恼,证得法身,还在十法界为一切众生做种种示现,这是忍持。有没有忍持这种分别执着?没有,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连念头都没有。所以忍持是对凡夫讲的,在菩萨完全是出自于自然,自然而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所谓法尔如是。他为众生示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那就是教化众生。不是他自己,与他自己毫不相关,这个我们要知道。
觉悟的人,我们要效法菩萨,确实,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你以纯淨纯善的心,善言、善行、善事,你对他有恩德。可是人家不感谢你,甚至于还要恶言相向,还要怀疑你的念头不善,给你侮辱,给你陷害,你都要能够忍受,不生怨恨。为什麽?你知道得很清楚,这些众生可怜,他在六道裡头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他不承认这个世间有好人。可是菩萨怎样?菩萨还是要对他那麽好。你把菩萨害死了,菩萨并没有死,菩萨换个身又来了,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的,永远不变。他了解诸法实相,知道你的过去再过去世,你为什麽会变成这样子,菩萨对你是怜悯心、慈悲心,没定没有怨恨心。
在这个世间,我们自己学佛、弘法半个世纪以来,这些事情我们遇到很多,最严重的有四、五次,最严重的,普通的那些常常会遇到。所以四种总持裡面,一看到忍的总持心就会平了。有时候忍,忍到极限,好像忍不过了,展开大乘教,心平气和,晓得应该。诸佛菩萨在九法界、在六道示现,这些事情遇到太多了。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个是不容易忍,他都能忍受。我们今天受别人的伤害,没到那个程度,怎麽不能忍?想到这个地方,我们的问题就解决。
密宗裡面讲的「真言陀罗尼」,那都是讲的咒。所以一般称咒,密咒,在藏密跟日本的东密,讲陀罗尼多半都说咒陀罗尼。
得到这一切法的总持,『悉持一切诸佛法』,这一句我们想到《坛经》上惠能大师告诉我们,你为什麽能悉持一切诸佛法?因为自性能生万法,一切诸佛法都包括在其中,不是在外头!只要你什麽时候能见性,也就是说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无尽陀罗尼你全都得到,只要你能放下。放不下也要勉强的放,希望天天都要放,时时刻刻都要放,能放一点比不放好,慢慢学着放,学着捨,自自然然你烦恼轻智慧长。到以后进步愈来愈快,肯定是几何级数的提升;起初是非常困难,这个困难的瓶颈一定要突破。我们再看下面一首偈:
【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
这是你得法自在之后应该要做的,你看『恭敬供养』。我们今天供养不恭敬,没有恭敬心,对佛菩萨上供都没有恭敬心,所以不得利益。佛菩萨不会怪你,可是鬼神他有怨恨。鬼神你对他的供养,我们做很多这些佛事供养,如果没有恭敬心,他得不到,他有怨恨心,这个一定要懂得。我们对佛的恭敬心,跟对鬼神的恭敬心是一样,他也感恩你。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他也护持你。『给侍守护诸贤圣』,这就是契入圣贤的境界。我们今天没见到圣贤,见到好人,真正发现能够依照修行的人,我们都应当全心全力帮助他,全心全力成就他。这是莫大的功德,是真正的好事,应当要记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这首偈意思还没讲完,下一次我们接着再学。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