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圣印法师《菜根谭的智慧》 [打印本页]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2-24 21:20     标题: 圣印法师《菜根谭的智慧》







                     第一部   《日日日出—菜根谭的智慧》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菜根谭》一般人看作是圣典,但一提到「圣典」两个字,就以为是二千年前的释迦牟尼、耶稣、孔子、老子或庄子等的经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师写成的宗派圣典,其实《菜根谭》并不是那样古老的书籍,而是大约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并非大宗一派的祖师,而是一个涉猎过道教、儒教,尤其是对佛教特别通达的人,所以 他能引用各教的教义词句,可说是一部彻研三教真理的结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使人读了咀嚼玩味,体会其中困苦艰辛的经验、清冷淡泊的趣味,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万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语都含义深远,字句虽是片断的,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籍。
      《菜根谭》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作者隐君子「洪自诚」,明代人,号「还初道人」。关于他的事迹,没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难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社会局势十分混乱,他对于功名及富贵看得很淡泊,专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联瑾》、《樵谈》、《笔畴》、《传家宝》等书,都是当时的警世教言,虽然后世无传,但这本《菜根谭》却散放不朽的光明,欢喜读它的人不少。从《菜根谭》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辞、性格等,绝不是一般学者如胶柱鼓瑟或侈言清谈之流所可比拟。
       书名为何叫《菜根谭》?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听了这话,击节叹赏。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番薯、芋头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洪先生取斯语以为书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无限真味存在,故本书是修身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如果把东方与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较,西洋的文章是较为客观写实的,描写生动而有力,但蕴藉的意味并不深远。东方的文章用字虽然不多,含义却特别隽永丰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画一样,东方的文章则如文人的墨宝,不着华丽而韵致无穷。东方文章解释方面不大注重,要读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觉,这可说是民族性的自然趋向。因此,《菜根谭》充分代表了东方文艺的特色,这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吧!
       推究「菜根」的意义,「菜」就是所谓青菜的菜叶,「菜根」如萝卜、大根、牛蒡等,是一种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士大夫不可一日离菜根,百姓不可一日无色水。」这是当时贴在寺庙的门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语,其意义是老百姓如无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疗饥渴,那么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当时执政者的成绩如何。因此「菜根」二字,当时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这是作者洪自诚亲身体验孕育出来的结晶。故本书颇通人情世态,里面包蕴甜、酸、苦、涩等人间味道。
      《菜根谭》也有同名异类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还初堂主人的识语为冠的洪应明之著作便是,这与本讲话所用的底本,虽然有人说是同人异名,其实不管是内容、编纂等都有悬殊的差异。
       洪自诚的《菜根谭》分为二集,洪应明的《菜根谭》不但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项,尤其里面散见清朝石惺齐之《续菜根谭》的语句,故我们可以断定洪应明的《菜根谭》是后人的合纂,唯洪自诚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书问世后。博得许多人的赞赏,学者间争先恐后写了很多续篇,或类似的书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齐的《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比较出色,而这更突显原典的可贵价值。


      

                                    1月1日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人类生存世间,要了解最美与最尊贵的人生意义,并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质享受。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如果以为这种人生才是美满的、尊贵的,那就太可怜了。
       我们如果把眼光向远处观察一下,便能体会到古今历史上的伟人,他们之所以为人景仰,是因为人格与学识的伟大,并不是因为地位和富贵的关系;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并不是外表形态之美。只是看一个人是否遵守人伦、道德,肯为大众服务,牺牲个人的享受,而有益于人群。古人说:「世上最尊贵的莫过于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由此可知,一个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为人所尊重、景仰,还有人对他轻视、毁谤吗?反过来说,个人不讲道德,不修品行,趋炎附势,谄媚奸佞,他虽然官高禄厚,衣食豪华,这还能叫做美善吗?我相信这样的人一定被当世人咒骂,遗臭名于后世。所以说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万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还不如一个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现在拿古人来做证明。古时有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叫做伯夷、叔齐。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欢喜,是喜欢他们的道德。桀、射、幽、厉,乃无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们的无德。所以,我们想在世间做个好人,必须要有道德。所谓:「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我们最忧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为声势不集于我身而怀忧愤。须知道充德备,每个人都钦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这样看起来,是声威与富贵重要呢?还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难明白了。
       印度释迦牟尼舍了父母妻儿,悄悄离开了迦毗罗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剃了须发,服僧伽梨,是为了求真理。他看见当时印度四种姓—婆罗门,即负责宗教之祭师;剎帝利,为独占军政的武士;吠舍,是业农工商的平民;首陀罗,是被奴役的奴隶—之间的不平等。
       继而有一日,悉达多太子跟父亲净饭王郊游,看到农人耕田的情况。农夫光着身体辛苦勤劳的在田里工作,那枯瘦的形体被太阳晒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饿又渴而不得休息。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击和绳索的羁勒之苦。在用犁拨土的时候有许多虫子被掘出来,鸟雀飞来争着吃了牠。太子感伤那农奴的贫贱疾病和众生互相残害的苦恼,慈悲心不禁油然而发,使到阎浮树下坐着静思,悟求改革不平等种姓制度和摆脱生死痛苦以求解脱,兼求净化世间人生的妙法。这就是释迦佛放弃王位出家的动机,他出家以后教化凡众四十九年,足迹遍及恒河流域两岸一带,被渡众生不知有多少。
       富贵荣华是谁都爱的,释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岁给他举行灌顶大典立为太子,并为娶善觉女耶输陀罗为妃,辟寒暑温三时之殿,给他种种五欲之乐。但佛仍无动于衷,他是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这是宁受一时寂寞不愿万古凄凉的佳例。
      【前集001】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亲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1月2日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站在社会岗位上,处世经验浅,被社会感染的恶习也一定比较浅,这种人自然也比较天真。反过来说,经过了世间种种的惊涛骇浪,阅尽了种种的艰难险阻,经验比较多,世故也比较深,就很可能种种坏事都敢去做。

       故此作为一个君子,不要一味的只求事情的熟练通达,而忘记了抱朴守拙的忠诚作风。例如礼仪是必要的,但如太无礼仪或超越了礼仪,都有失做人之道。太讲求练达,反而变成老奸巨滑。
       所以,做一个君子,与其太练达,不如不必装饰虚假或太客气,而以清醒、坦白、诚挚、朴实为佳。
      【前集002】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1月3日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的内心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没有一丝一毫的阴影与黑暗。君子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己;就是一个人在私室或暗处也不欺自己。普通人在独居隐密之处,最容易做欺心的事。而君子不欺心,人家一看便能明了。
       其次,君子的才华如玉蕴藏于璞石之中,不可以随便给人知道。「君子」两字的意思常是男子的尊称,即是道德学问超越一般人之上的叫做君子。君子有超人的智慧,能辨别是非善恶,做事不随便,是把他的才能智慧保藏起来,等需要时才施展出来。他深谋远虑,志节高超无比,潇洒逸脱。在平时,如果见到邻里人家困苦,就拿出钱来布施,有不懂诗书、不明事理、不识字者,便要在精神上予以教化。所以,君子的才华是高于一切的,君子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君子所想所做的如天那样青,日那样白,没有一丝乌云,没有凹面,没有内底,可谓光明透彻,全无瑕疵。小人则不然,小人平日闲居,专做坏事,等到看见君子,就遮遮盖盖,隐藏他的坏处,显扬他的假善;岂知别人看他,清楚得知见俯肺,他那样做法又有何益?
       也就是说,里面的诚实,没有不表现到外面来的。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虽是一人独处,也要像有十只眼睛注视着自家,十只手指点着自家那样,这样严密监督,自然不会作恶了。君子就是那样,严密的注意自己的缺点,有则改正,此心如日之光,如月之明。山川之水,越浅越起波浪,但水底深处反而越为澄清。这表示小才小智的人比较容易轻佻浮薄,君子则处处保藏,大智若愚。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 区别。
      【前集003】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辍珠藏,不可使人易如。

      

                                  1月4日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人间非分利益之事,人人都像蚂蚁一样想贪一点甜头,这原因就在有权势的人家,天天集满了趋炎附势的人,好像市场一样的热闹,大家都怀着贪心而来,不是求名,就是求利。等到权势丧失,生活贫苦的时候,大家一粪而散;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冷暖」。过去有一个瞿公在做官时,宾客盈门,退官时,门前只剩很多麻雀跳跃,可以用网去网牠们,所谓「门可罗雀」的惨淡情况,就是这样。
       人都好权势,有了权势而能不受它束缚,自然是人格高尚。至于对势利荣华的诱huo不去接近的,或是接近了它而能不为它所染污,就更加清洁高尚了。
       我们住在权势豪华的环境里,为了自己正心修身,最好是不与它接近。接近了它而能不被它所染,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有高尚人格的。比如农村的青年,一向品行方正;等一到了都市中,耳濡目染都令人动心乱性,嗅到的是白粉香气,听到的是淫荡歌声,这种种声色货利的引诱,使原本品行端正、志向高洁的青年,也会失志堕落。又比方说,石头都有稜角,但在流水的冲激之下,石的稜角久而久之就变成圆的。人又何尝不是那样?原本稜角方正的人,经浮世的折磨,也就完全失掉了他的稜角,成为又圆转又滑脱的轻薄之人。
       所以说,不接近势利纷华的人,心志是高尚清洁的。然而更进一步,如果接近了而不被它染活的,就更是高尚清洁无有比拼了。从前有一位修道者经过花街柳巷,有人指着他说:此非修道人应来之所在,修道者回答得很妙:「太阳不是也照到尘芥吗?」倘若持太阳的清心来修行,则绝不被势利纷华所诱huo。即使处于纷华的诱huo场合,也能够不破这种环境染着。因此说接近了以后不为所染的,才是真正的超尘脱俗。
      「智械机巧」是从智慧或才能锻鍊而来,但如果为了自私自利而使用智械机巧,还不如那此不知道智械机巧的人气节高尚。然而。过分的正直与清高,又容易变成顽固,反而不能救人渡世。今天世上的人,玩弄智械机巧,密算奸谋的太多了。
       我们不反对以正直行事,然而,陷入过度傻瓜般的正直也是不好的,做人应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正大光明;不是恶,而是善,不是不知道智械机巧,是知道而不去使用。我们该做的,就是一点也不用智械机巧的去做,不必顾虑个人利害得失。古人称为仁人志士的人,只要他认为对人们有益的事便舍身去做,更不顾虑个人。他是以真诚的心,表现他高洁的行为。
      【前集004】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1月5日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格言,证实它是真实不虚。
       我们听到忠告谏言,往往心怀不平;殊不知由于人家的劝告,我如能反省自己,所思所为,是否有过失,因而能注意改进,那样,就无形中可以修养一己的道德,走到正路上去了。因此,听逆耳的话不要不平,处逆境也不必埋怨,因为逆境可以鼓励我们向上的精神。俗言:「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自以为已走到末路,但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靠我们去创造,就没有行不通的事。「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前人经验之谈,我们应深信不疑。
       相反的,假如人家拼命奉承我,一味夸奖我,耳里听的是爽快的话,生活也过得放逸恣纵,自己以为满足,认为一切享受我都有了,于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君子的眼中看来,这样的人已经沈堕于不拔的深渊中了。这等于自己投入了毒药,要毁掉自己的生命,就算活着,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前集005】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纔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1月6日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狂风暴雨的日子,天气阴霾,鸟类都显得可怜而悲伤,但天气平和而澄清的日子,和风习习,草木也欣欣向荣。故天地间的确不能一日无和蔼的气氛,犹如人间社会,不能一日缺少欢喜快乐。
       人世间喜、怒、哀、乐,全是反映自己心绪的一面镜子;以不平的心观看事物,一切呈现出忧怒懊恼;反之以喜欢的心情接待事物,不讲不平之语,不发脾气,那就不会被社会其他人嫌忌排斥,一切就呈现快乐欢喜。
       俗语说:「知足常乐,和气得福。」这话实在不假,不可以整天愁眉苦脸混日子,要满怀喜心,生活才有意义。
       【前集006】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1月7日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浓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这些使人垂涎嗜好的东西,是何种浓厚美味!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清淡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适宜我们的胃肠,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吃了过饱的浓酒肥肉,不及吃少数的菜根来得清香可口。
       人也是一样,有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有神变幻术或高超的才艺而与众不同,这些人不算是理想的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拜与尊敬。一个有着圆满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沈默地守着自己的本分,和平常人没有两样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这样悄悄且耐心修道,不骄不亢,他的行为有一天达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们做人应该引以为模范的一种人。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成道以来对众生说法,绝不以深远理论或苦行奇事惑众,唯以简明切实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务使闻法的人,都能随分随力,去恶进德,以日净其心,便是学佛修善的法门了。
      【前集007】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2-25 14:35     标题: 续 1






                             1月8日  闲时喫紧,忙里悠闲


      
            东方与西洋的思想有种种不同的地方,尤其对天地自然活动的看法。西洋人说神是造天地万物人类的,有说利用自然的潜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东方人认为天地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与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苏东坡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对溪声、山色,以为是释迦牟尼的现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深印人心。《中庸》说得好:「诚是天上道,亦为人之道。」可见天道与人道一脉相通。
       现在,我再来讲「静中之动」。所谓天地,是寂然肃静,天长而高,地宽而广,一点没有活动,而实在的干坤气象是在不停运行着,随着光阴的隙行,如同白驹似的奔驰,今天是夏的气象,不多时已挑起秋风。这些是不变世的变化,不动中的动,可是日月的光明永久存在着,这又是「动中的静」了。
       有这动中静、静中动,反应于人心之上,人感到静中的动,如同感到动中的静一样。空暇的时候,应于静时持有常动的心念,即「闲时要有喫紧的心思」。喫紧是任何场所时间都能应付,日常不得不有这样的准备,这是君子的行为。所以,这平常喫紧的心是要时时存着的。譬如一家人平日没有一点小心火烛的心思,一旦火烧房子,才急忙说:「那是火灾!」才赶着去买灭火器,已经太迟了。应该早就买回来,一到危难时可以拿出来应用,人祸就免了。无事常存有事心,还要加上平常心,「未雨绸缪」,可以应付非常的事而绰然有余裕。
       石天基说:「狮子捕兔子,不用九牛二虎之力便可成功。但要捕大象,就须在平常注意,临时对象那样的大敌,就不存一丝一毫害怕的心,而能顺利捕到。」由此可知平时的准备,非常时才有用处。
       至于人的非常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讲的是死的事。死是人的非常时,所以应在平常有死的觉悟,等无常来到,就不会有所恐惧。关山国师曾说:「我这里无生死。」应这样看破,生与死是没有区别的。盘珪禅师将要死时,弟子们皆请遗偈以辞世:「老僧住世七十三、度化四十四年,前后半生每天教你们的道理,悉为遗偈,此外不必别的遗偈了。」这是禅僧的话。其他圣僧临终对人辞世也是一样,所谓:「昨日发句,今日辞世,今日发句,明日辞世。」即是平生发句悉是辞世。
       综合上述来看,暇时过暇时生活,忙时没有悠闲的习性,全赖平时的修养与觉悟。在非常时不可光讲非常时,这非常时的觉悟即由于平常时的准备。天地自然的成谢,是静中有动,也是动中有静:而我等应在悠闲时有着喫紧的觉悟。于此可见,这是教人在忙处应有悠闲的趣味,便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了。
      【前集008】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少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喫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1月9日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昼间不停活动,静不下来。到了夜晚,四邻无人,万籁俱寂,没有半点声音的时候,独坐孤灯下,把自己的心深深按下来看。这时,时常在骚动的心一下子静下来,就可发掘那心灵之泉。恰如浊污的桶水,如把它搅动,那水是绝不会澄清的,但如把它放静,过些时候,浊污自然就渐渐沈底。孟子说:「夜气存养。」夜气是深夜的气,彼时外界接触少,本心亦即真心就慢慢显露,这是一种修养的工夫,夜深人静,独坐观心!
       既消除了外物妄心,就现出真来。真与妄是相对的。
      《大乘起信论》详细说明真是真如,所谓「真如」是我心的本体,这真实如常的心的本体,叫做「本觉」。本觉是说,本来自性清净,从本来就觉,无一点昙心的本体。我们如持逼我心的本体,就得到了寂乐。反之,心忽然现出昙来,动起了你我的差别,那就是你不好我好、你可爱他可憎的迷妄、烦恼,把真如的我心抛弃了。此一失真便现出妄,而妄到极就现出真,是循环的人生!《大乘起信论》把顺序分明记得十分详细,其中比喻:真如本觉,光明如镜,澄清似水,因被无明烦恼的风吹动,才起了微波,这波又被吹成大波,大波再经一再约吹袭波波相逐,而成狂澜怒涛。这是说我们的心向迷的顺序而行,无明动真如,然后生妄心,妄心无明相应而生妄境界。
       又如夜行的人,因赶夜路跑得很快,也就不觉得什么。如果心中起了一点寂寞凄凉,这气氛就会引起恐怖。恐怖一起,鬼怪精灵随之而至,就吓得逃无可逃了,以后再一看,才知那根本不是什么幽灵,而是枯尾花。这样知道了以后就能表露出真来,这叫做「始觉」。这始觉中最初是凡夫觉得「这不是幽灵而是枯尾花」。想是这样想,还担心会跳出其他的幽灵来,其实幽灵是不会出现的,心里这样想,就觉得又进了一段了,这叫做「相似觉」。残留恐怖的心,变而为无,就开了另一种的觉,叫「随分觉」。但是还有残留「凄凉」恐怖的心,说不知幽灵会否出来,从此说不定又成了迷。直到无这凄凉的心如同开始夜行时什么也不觉得一样,这叫「始觉」,与「本觉」成为一体这叫做「究竟觉」,即始本不二。这样,妄尽归于始,一点也无翳(昙)。如对明镜,花映出花,鸟映出鸟,心的反映亦复如是不被昙遮,就能大开境地运用自在,这是说得到大机趣,但要行到这地步是很难的事。
       本心虽已现出,但妄想难去,这就是「既觉真现而妄难逃」。佛教说的妄想分做两种,叫做「见惑」、「思惑」。见惑是知识上的惑,即是理。饮酒是恶事,谁都知道,但偏有些醉鬼不知,或实在头脑愚拙的人也不知,这是见惑。譬如知道了喝酒不好,要「停止」或「不停止」?感情上难以决断,这叫做思惑。人生如梦,思惑难断。佛言:「见惑顿断如破石」,「思惑如同斩断藕丝」。藕丝极细,不易切断。真现而觉妄难逃,有大惭忸是知耻,就是感到很大的耻辱。
       为什么要露出本心?是要现出自己本心而有耻的气氛,这知耻才是人间向上的第一步。世上人虽为恶不知是恶,虽知罪还要犯罪,没有想到自己「啊!做恶了!」那未免太可怜。能自知罪恶而警醒的,才是非常。《遗教经》中说:「惭愧是服放诸庄严最为第一。」耻是诸饰中最好的饰物。在此不能不想到的是,此耻心从何而起?应知心是真知本体,悟的当体,心应当如同镜的光明。但光明的东西常被阴翳遮上,这是要留心的事。「水若无波则自定,镜未被翳则自明。」故心不可不清,去其混污自必现出清来。外界的诱huo是翳,内心的妄想是锖,去其翳、除其锖,就现出本心了。「啊!作恶啦!不该如此做的!」这样的惭耻人,实是晶莹绮丽的本
       心,大机趣的自在境涯。以种种来直指其本心,终得大惭忸,得此大惭,如梦醒觉真,悟何者为是,何者不是,欲望不能束缚,烦恼袪除,心情自然就喜悦不胜了。
      【前集009】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1月10日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由主官上级蒙受了种种恩宠,洋洋得意自我陶醉,大都不顾虑有什么可能发生的zai 难,等到遭遇了zai 难就一蹶不振,失败倒台了。所以人们生于这个社会中,早回头自省不为祸殃所侵。要事先预防,不要等到事后追悔。
       其次是更不可因事情稍有失败,就灰心泄气。语云:「失败为成功之母。」人们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向前勇猛迈进,然后才能到达真正成功之域。所以不要因为挫折就中止努力,这样的话任何事也不会成就。应当鼓足勇气,对于所做的事,不论怎样不遂心也不放松、不罢手,抱定了恒心毅力去做,必定能收非常美满的效果。也就是说,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奋斗,才能得到伟大的成功!
       总而言之,得意时自己能夸张就会生灾害;失意时要有魄力,向目的地加倍努力。这样,总有成功的时候,而未来的胜利与辉煌的前途方可以实现!
      【前集010】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1月11日  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对于这种藜苋粗食生活而能满足的,就绝不抱一点野心,其心如冰之清,如玉之洁。和这相反的,以美食来充腹的富豪人家,就甘愿以奴颜卑膝,来博取其所求的荣华名利。这样可看出做人若没有名利的心,就没有向人低头的必要,其志操是澹泊洁清不着一尘,坚志而不渝的。
       相反的,求华衣美食欲念旺盛的人,就会使弄手段来获得他的要求,而不自觉其态度卑鄙。心一卑鄙就失去了丈夫的气节,皆因「肥美甘食」而丧失!
       所以说,粗食者志坚,华美者心卑。
      【前集011】
       藜口觅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卑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1月12日  眼前放得宽大,死后恩泽悠久
             佛教把人生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因此,面前就是讲「现在」的事,田地也就是佛书里所说的「心地」,意思是说人的心实在是能作出种种烦恼的土地。
       人生于世,如幻如梦,如白驹过隙,如过眼烟云。那么,为人应该怎样?应该放开心田,持心宽大!无论善人、恶人、贤者、患者,或长幼,或内外,都得无差别心,悉是包容,这种胸襟宽大、一视同仁之心,就不会引起他人的不平之鸣了。
       又对于死后遗留的恩泽,总希望永久流传,这在生前就尽量汲汲施惠于人,牢记服务人生的宗旨—「乃役于人」,永久永久!使人家不觉有缺乏,使人家不会不平反而满意;就是你死了,你的芳名万世永垂不朽,你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前集012】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1月13日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走山边的小路,不能二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强抢先,就有坠落深谷的危险。处于这样的场所,自己要停留一步,先让他人过去,这才合乎礼仪,而又是最安乐的办法。还有,对于有滋养成分的美味食物,你不可一个人独食,要分三分给人家吃。这样的做法,就是谦让之德,对于做人处世,不但一点没有危险,反而是得到安乐的无上法门。
      《易经》云:「天道之盈也亏,乃视益谦之有无。」故此,假设把他人压倒而自己先登,横取他人之物以满足自己,这种一时的利益,实是变为痛苦的根源,也可以说是违背天道。天是抑恶扬善的,邪到底不能与正匹敌。
       日本的古人武田正信说:「谁也见到圆满的月,但是十六夜就亏了。人生在世,亦复如是。」这含有哲学的意味,可给我们警惕。正直的事才是「天道」,而「邪恶」(邪僻、偏狭、妄佞)的行为,绝不能得到安全。
      【前集013】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1月14日  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人有超群的手腕及聪敏的见识,固然能成就一代伟大的事业。但也有平凡至极的人,纵然没有完成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因能专心致力于一己的事业,不被功名利欲所左右,而终于成为社会的闻人。
       人在治学或修养上,应该抱着远大的理想,站稳了脚根,积极的去改造社会,这社会事业固然有赖非常人去做,但是普通人也好,假如真能修心养性,其心不为外物所夺,全副精神于修学积德上努力,他虽然没有能如伟大人物那样轰轰烈烈的事功,但久了也是能够达到圣人贤者的地位。
      【前集014】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2-26 12:04     标题: 续 2






                                 1月15日   义侠交友,纯心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指真正的良友比骨肉还要亲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

       泛泛酒肉之交,不能算是真正的交谊。真诚为朋友的人,要互相劝善规过,互切互磋,互琢互磨,遇到了祸患则共同去担负,喜乐幸福也共同去享受。同悲共喜,难兄难弟一般。这样才能算得上有侠义心,交际的原则也才合宜。如果只为一己利益去交际,不能叫真诚的交谊。
       其次,做人是要有积极修养的工夫,磨练自己的人格,不为外物玷染了纯洁的心。
       在恶俗的社会里行善渡世,对于恶俗就不得不忍受到一个程度。如果只为一己的超然,不问世道的兴衰,这样的人最多也不过独善其身,绝不能得到普遍的敬仰。所以,一个人如果入世交往俗人,自己也必须变俗,与社会的步调一致。然而,其心也被染成了世俗情态,就没有用了。在俗中而不失一点纯真的素心,不因外物而污秽了本心,这样才是一个觉者。
       总而言之,与友人交际,遇到患难要去拯救,这是与人交往必须要带三分的义侠心。一个非常人物的活动,任凭遇到什么变故,也要抱定坚固的意志,勿失其本然的心。
      【前集015】
       交友须带一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1月16日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从他人爱得荣誉或得到利益,切不可争抢到人的前头,应该先让他人而后自己再领受,不这样做就会引起人家的怨尤。反过来说,对于社会国家有利益的事,或有关个人的道德修养,则不要落在他人的后面,要自己争着前进去做。
       从君上受了爵禄的恩宠,或是从他人处受到物品的享受,即便是应当得到的,自己也要扪心自问,反省自己的身分和劳力,应不应当得到这一分享受,一定不要超过分限的程度。不论什么事都要保留余地,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自己的修养或实践道德的事,必须要尽自己所有能力去刻苦努力。
       宋人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同样的教训。主要就是要:「乐让人、苦己取。」如此才是修养道德的本旨,修养心性的根本。苦乐原是綯的绳;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的法则,与日月星辰之运行原理相同。所以现在的苦是为将来的乐放撒种子。古人有云:「吃得苦中苦,乃为人上人。」不能吃苦的人,恐怕事事都不会成功,「苦尽甘来」也是不移的道理。
       但是,君子不是为求将来的乐而现在甘心受苦的,他只是为社会、国家、民众有利,而自己吃苦取苦,把乐让他人。这样他才心安理得。君子生活如同食淡菜,一切讲淡而不讲浓。既然淡了,便能看破实相真如,也自然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所以说,有德行和善根的人,能够处处留心做善事,谋众人的福利,连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轻易放过。
      【前集016】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踰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1月17日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待人处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人压倒自己占先,还有一种是与人为善互让互谅;前者是竞争的行为,后者是谦让的行为。这两种态度完全不同。中国学者辜鸿铭认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质上面,谈不上什么文明,他们是凭着相互竞争的思想而发展进步。我们再看看东方,以中国而论,是在物产特别丰富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文化发展即以互相忍让的精神而发。

       今天的世间许多人都以为别人的头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饿就不能忍耐。以这种作风,独行其是的个人主义,排斥他人什么都不行而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种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张,不能互助互让的行为,人类的和平哪有保障?为了社会共同生活,就应当有不落人后的觉悟。例如研究学问或改良社会,必须站得稳、立得定,大踏步向前迈进,但我们若于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争夺,而不能互相协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说到:「处世让一步为高。」渡世让一步,就表现气节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说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谁持有这三样就如同持有三宝。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心,是处世待人的根本思想。俭是俭约,亦即是节俭省用的意思,对物不要用之过度,八分就够了,这便是「恭俭持己」了。现在的人不论什么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畅行其志,从这里就生出了烦恼。因此在世间。人若自满的话就会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间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现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当作已做完十分,那就发生了两分的缺陷。所以老子说的俭,岂不是渡世三宝?再说到不敢为天下先,这意思是说「让」与「俭」两字,对人要让,持己要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让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让一步是高明的。
      「退步即进步的张本」,也就为进步的根基。这句话乍看像矛盾,实际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奥的意味,就是精进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众生的真理。佛家说:「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济渡众生的菩萨道,更进而成为伟大的如观音、地藏等菩萨。可见已开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来为一切众生服务,去济渡众生,行菩萨道,这就成为进一步成佛证道而具备了基础。
       人类皆以脚跑步,跑时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继之于后,一脚停止。如果两足齐出,就违反了跑步的方法,会颠仆倒下,所以为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颠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己是进步的基础。
       待人不要过分苛酷,责备人太过分了不大好,因为会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祸的根源,这一点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语云:「穷鼠咬猫。」故对人实应宽大,待人宽一分即是福田。古人说得好:「自萧如秋霜,接人如春风。」意思是说对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凉,对待人如同春风的温和,这就是在交际上要宽一分,结果就会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说:「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从表面看,世间哪有这样的傻瓜,利益给了别人却使自己丧失利益?人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结果反而下能为利自己,而为利他计划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样。举一个例子来说,做商人的只是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坏的物品高价卖出,如果存这不良的心理,虽一时赚钱,时间久了谁也不来买他的货。相反的,好的东西要卖得便宜的话,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较少,渐渐的,买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来越大了吗?所以,买卖生意要使买的人喜欢而卖的人也喜欢,皆大欢喜。这是道德的标准,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不难了解,利人实实在在便是利己。
      【前集017】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1月18日  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对国家树立大功,并且是天下万民崇敬的英雄人物们,若是夸耀自己的功勋,当这念头一起,他的功劳就完全从人们心中失掉了。古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说要死去多少的兵士,才能成就一名大将的功勋。能时时有这个念头,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切切不可自己内心持有一个「矜」字,使声名受到恶劣的影响。

       再说到天与人都憎恨,宇宙间不容的大恶人,如果能心底发出最真诚的忏悔,改过自新,洗心革面,那么一正其心,恶念便消,所有罪过也就免除净尽了。
       佛经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意思是要我们自内心改造、净化、建设才有办法。
       故从善恶完全系于一心,由一念的动机而成。一念会变为善,一念也能为恶,所谓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可以入地狱,真个可惧可戒。虽然善恶在表面不同。但都是心在作祟而左右摇动,犯罪与作恶的人。设若一旦幡然醒悟,痛定思痛,改过自新,同时也可把罪孽消去,而遗留下来的便仍是本来的善心。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复见了他的本性。
       所以,过去有一句话说:「憎恨罪,不憎恨人。」因为犯罪的人也具有善根,如果能发动善心,改过向善,就变成无罪的人了。最不好的莫过于存罪而不知悔过自新,不能重新做一个正大光明、行为磊落的人,这才是莫大的耻辱啊!
       总之,不骄慢、不邀功是很重要的事,而做人最重要的是时常检讨一己的行为功过,不论何时,要虔诚忏悔罪过,日新又新,做一个新生的人、善良的人和安贫乐道的人。
      【前集018】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1月19日    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伟大的声名或功勋伟业,总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嫉妒、猜疑、怨瞋。故此,作为一个君子,便要明哲保身。不能一人独占,使人生怨恨诽谤。在十分里能分一两分给别人,自己虽留下七八分也就不至于使别人怨恨,并且可以保住自己的安全,离开重大的危害。

       完名美节的反面便是败德乱行,任何人都喜欢有荣誉而怕被污名。受污染损害名誉固然可恨,但也不能完全都推给别人承担,自己的清净洁白之身,固然不愿有一点污名,但为了牺牲成仁的伟大道德,最好给人以美誉,自己负起罪辱。那么,表面上虽然不太光彩,内心却光明。能够这样涵养德性成为更完善的清高脱俗的人。
      【前集019】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1月20日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人人对于事情都想求得美满的结果,于是人人都用尽十分的力量以求成功。若能够不用尽全力,留下几分的余地,则造物的神也不会加害。

       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圆满无亏,那就为天地鬼神所忌憎,内忧或外患必定纷至沓来。
       古人说:「满即亏。」又说:「满招损。」意思是指无论何事达到绝顶的时候,很快就会向下坡走,所以做事不能十全十美,不如预备几分余裕比较安全。这种圣贤教诫我们的名言,是不可不注意的。
      【前集020】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1月21日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说学佛是有何妙法或修道要向深远之处去求,那是莫大的错误。佛家所说的真正的道并不一定向远处求,而是在家庭或是日常生活上做人做事皆可以具有的。因家庭中就有一个真正的佛。而日常遭遇的种种事相中,就存有一种真正的道。那是什么?就是我们一家相处要互以诚实的心、和蔼的气氛,表露出优雅的话语,脸上是愉快的神采。一家同居,一点没有隔阂,宛如形骸合在一起,心气融成一片,这样下去,一定能过异常快乐丰富的生活。这等于直取真正的佛,也就是真正的道,不一定要持坐禅调息观心的工夫,而且胜过坐禅等千倍的实用功效。
       佛家常说成佛或得道,非要坐禅、调息、观心等积此种种工夫不可,但是舍此而重要一筹的是:注意在日常生活上有真佛与真道的存在,即教我们将佛法实现于日常生活中。禅宗说「回顾脚下」,就是这个道理。说得更浅白些,即拿笑颜象征佛的道,因和蔼的笑就显出慈祥的心;相反的,怒时的心就形成了地狱、恶鬼之道了。故道是近者,只在本身周围,不必求之于远。时人多不知此理,诚可哀叹!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由上所观,可知此言不虚。我们为三宝弟子,要牢记我们要求一个真理,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目的。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大家要扬弃迷妄的思想,直趋真理生命之道。
      【前集021】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2-27 11:44     标题: 续 3






                                                                                           1月22日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好活动的人,如云间闪出来的电光或风前摇摇摆摆的灯火,始终动而没有片刻的停止。与这相反的,好静寂的人像火烧后没有一点暖气的冷灰或像干枯的树木,毫无生气。这等人都是偏在一方,无中正可言。然而,人是需要静止如一朵不动的云,或一湾静止的水,在静的境界中也如云鸢飞在天空,游鱼在水中活跃一样,真存着活动气象。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那就是说人生于世,必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积此动静二方面的修养,才可说是有道者坚忍不挠的心体,和具有高尚理智的人。
      【前集022】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纔是有道的心体。



      

                                           1月23日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处世须注意的,是和朋友交,能常见到他的不当行为,然后忠告他,使他改过,不过,不可过分的严格或使人难堪。要事先考虑一下。我的忠告,我的责难,其人到底能否接受而去改正。
       所以。当场的胡乱攻击、过于为难的责备,都是不适宜的,而适度的谏言却足以使人去恶为善。
       至于教导他人向善,不要论调过高,必须考虑他的能力,以及他能否遵从、能否服膺为原则。这样能使人因其不同的才智而达于至善,就他的性格给予适当的启示,必能发生很大的效果。
      【前集023】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1月24日      净从秽生,明从闇出
        生于粪土中的蝉的幼虫比任何东西来得污秽,但久之却能蜕化为蝉,飞停于树梢上,被秋天凉爽的风荡拂着,去吸饮那清净的露水而生活着。那枯朽而腐败的草,如同尘土一般的无光无色,但一旦孕育出萤火虫,在初夏之夜的空中飞翔,自由自在,一闪一烁放出灿烂美丽的光芒。关于「腐草化为萤」,有《礼记》「季夏之用,腐草化为萤」的传说,是否事实不得而知,但常常被人引用作譬喻。
       由前面说法,便可知宇宙间存在的东西由大至小,由贵至贱,甚至粪虫与腐草一类的东西都各有其价值;也就是指天地间没有一件东西是没有用的,「暴殄天物」最要不得。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洁净的东西乃自污秽中生,光彩的物品从晦暗中出,我们由以上的例子思考一下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真理。例如,粪尿是极秽的东西,但把它当作肥料施于田园时,就成为五谷或青菜等洁净有用供人的食品,这时候绝不再是污秽东西,而成为美味的食品了。但五谷或青菜通过我们的身体,又成为排泄的秽物了。
       如此看来。在清净与污秽中,简直没有区别,故清净即污秽,污秽即清净。事相如此,万物在循环变化,表面与里底亦不致相差太甚。推演下去,善、恶,明、暗,上、下,高、低,贵、贱,天国与地狱,神佛与邪魔,一切的一切,万物的差别本来是没有的,但是立场不同,看法就不一样了。这从一方看来为善;他方看来是恶;同样的,一方看来是恶,他方看来则善,两个即一个,一个是两个,本来无有差别。即使有差别,也不是事相,而是心境的变化罢了。
       但这样说,又会被无差别的观念所困,陷于「平等观」,这就又错一下。如说杀人及救人无差别的话,那么杀人岂不也好?绝没这种道理。这点倒是要认识清楚。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应时时刻刻记取以理智来辨别是非,认识真理,去恶行善。
      【前集024】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翻采于夏月。固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1月25日      客气伏而正气伸,妄心杀而真心现
            凡是自以为崇高得「了不起」的人,其傲心充斥于心灵之上,总感到自己是智者、是英明、是伟大,就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引起这样的高傲,对人都是那般的骄傲不逊,那即使他有很大的勇气,也只是假的、无用的、无价值的,绝不是真勇的显露。一切的一切,无非是客气。客气是不好的,如能以一本真的元气,来降服此一附在元气里可卑的客气,就可以伸张正气了。故我们应以真如的元气来抵制邪恶的客气。身体是一个小宇宙,一个小天地,能支配光明正大的心,就是正气,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浩气长存,百邪自然避去,这是真理。
       又说到我们心中存在的憎恶、爱好、怜惜等等的情欲、执着、判断人间是非善恶的意识,通通都是妄心作祟,当然也就显不出真心来,故此吾人若把虚妄心去掉、灭掉;始能显现出潜在而真实不虚的本心来。这真实的本心,我们可以名之为真挚纯明的道心。
       总而言之,人被客气所驱,被妄心所动,在无明的暗道徘徊,在执着的偏径傍徨,于是失去了大勇的心。我们要绝对把它消杀降服,自然而然便能伸张浩然的正气,显现真实的道心,以达于菩提的境界。
      【前集025】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1月26日      事悟而痴除,性定而动正
            通常在飢饿的时候,食物吃起来可口甘甜。若是大吃大喝,美味浓淡就一点都分别不出来了。同样的,房事以后筋疲力尽,那时绝对不会再想男女性欲之事,因为暂时的快乐已经满足了。
       上面固然指的是食欲与色欲二种,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贪,过分贪图享乐。所得往往适得其反,所谓「乐极生悲」,这道理一点也不暇。因此,人们通常在做某件事后产生后悔的念头。我们要做到「八风搬不动」的境界,进而修学菩萨道,必先正其心去其痴。「正心」不是易事,必先打破愚痴与迷妄的执着。唯有这样才能巩固天然的本性,本性是善良心,善良的心能端正沈着,那一举一动也就不会不正了。
      【前集026】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1月27日      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
        高位的政治大员担当国家重要的责任,每当面临国家利害的关头,应当以国事为己任,非行满腹的大经纶不可。但就人情上来说,人类的劣根性好贪,私心很重。有了私心的执着,便沈沦歧途而不自知,这是十分令人慨叹的。因此,身为达官贵人,必须摆脱自以为「了不起」或「超人」的心理,要知道人类或禽兽都「强中自有强中手」,金钱本是「生不带来」之物,名誉在我们死后也就「烟消云散」。
       在恶浊的世界上,什么是可留恋的呢?因此,必要舍去名利,学习山林隐士们的高洁风流与雅量。「富贵于我如浮云」,那就能领悟无上哲理,知道人生的真价值了。
       相反的,从宦途退居于山庄野岭,过着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生活的人,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要时时刻刻关心国事,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识见,爱国救国的抱负十分真切,才显出自己是个高风亮节、明礼知义的人。
      【前集027】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1月28日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我们生在世间,尤其是大丈夫本应立功建业,但不要过度被功名心所驱使,或以龌龊低下的手段去做不可告人之事,增加自己的光荣与威严,这样是会引起种种祸端的。不如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去为一生事业努力,才是伟大的功业。
       对他人施恩惠也是很好的善行,但我们施舍的时候应以仁心施舍,并且了解「舍」的真义。真正的舍,绝不是舍一点小惠于人,心中抱一种希望报酬的心理,如有一丝一毫这样的心理,就是贪不是舍了。真正的舍,要像蜡烛般牺牲自己给人以光,又如太阳的光热照着大地,都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望代价,不望酬劳,如此才符合施舍的真义。否则施恩求报反而招怨,要无怨心才是恩德。
       佛教所说六度,第一度是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在行菩萨道时,左手施人,右手没有想受报。佛经上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此是不朽的名言,我们要好好遵守去做,发扬我们的德泽。
      【前集028】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威德,无怨便是德。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2-28 14:24     标题: 续 4






                           1月29日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注意更注意,用心更用心,这样勤于自己的事业,原是很好的事。但也有其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如过于忧愁,就不能保养自己的身和性,不能愉快、健康了。
       对于事物不可过分执着,所谓执一己的偏见或过于热情都是不当,要以淡泊的态度减免私欲。所谓:「明月清风不要钱。」人心像这般淡泊,富贵公侯非我所愿,心境自清凉,会无忧无虑,何等高逸。
       但什么事都不可走向极端,假如太淡泊了,没有一点热中,冷面冷心,这样就不能广救世人,有利社会,岂不枉生一世。一个人必须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不然就丧失生活的意义了。
       总之,采取中庸的态度处世做人最可称颂,最值得效法。
      【前集029】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通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1月30日      原谅失败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在社会上筹谋大事业时,没有人开始就预期失败,但实际上看起来,成功的人很少,失败的人反而太多。失败的人,遂穷势蹙,虽有手足,虽有才华,亦徒增悲观,徒叹奈何了。这时候,最妥当的办法要一心清静,想想原来谋事的居心是否善良正直,是否合乎天理人意,有无缺点落后之处?如最初的出发点错了,其事失败是一定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有当初出发的正心,必定成就光辉灿烂的事业。一失败就陷于悲观、自暴自弃的人是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这种人无论如何总归失败。
       人在成功之时,绝想不到日后会否有遭失败之处,那顾首不顾尾、思一而忘十的人,其后果不堪想像。「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在功成时急流勇退。在得意的时侯,当思末路的来临,最好是退让给更贤明的人继其事业,自己则善治其身,静心修养。
       如能知返静修,他日明心见性,直证菩提,实是极佳良策。
      【前集030】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亲其末路。


      
      
                              1月31日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有很多财产、身分很高者,对人应该宽大,而实际上世间不少富贵之人重疑多忌,对人苛刻冷酷,属毫无慈悲者居多。也就是说:「其身虽然富贵,其心地行为则贫贱。」像这种人哪能常久保持富贵,又哪能享受一生的福禄?倒是舍弃自己当享受的福禄,而与贫贱者为伍,反而好些。
       再说,贤明聪颖有才华的人士对事物的道理本很通达,应当把自己的才华藏而不露,以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一般所谓聪明的人,大都把才能显示给他人看,很少有自己隐蔽才华而善自保其身的,这虽说是聪明,却与愚笨的人行为没有两样。要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是下去,岂有不失败?
       聪明的毛病在于自以为「太了不起」,我们处世,应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才可以明哲保身。
      【前集031】
       富贵家立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具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2月1日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站在相反的侧面的任何一方观察,感觉人生不过如是,就能体会到高卑、晦明、静动、默躁的对比目的何在了。
       居高位的人,在高位上得意,被物欲眩惑而不自觉,自然不知处境的危险。一旦去其地位,改立在低下的地面时看见原来的高位,就明白高处的危难,无异是一陷阱,就不由自主的感到惊心动魄了。
       居暗处成了习惯,光明世界的事只能由想像得知,想像却非事实。但由暗处所看到的光明,比由光明处所看到的光明更加清楚。
       因此人在社会上活动,热中时什么时侯都忘得一干二净,一旦脱离社会,闲居隐世,谢绝交际,不愿应酬,就知道当时的活动原属辛苦徒劳,扰攘一世,能得些什么,有何益处
       与人谈话时不感其牢骚可厌,等到独自沈默反省,便知道牢骚多言无益。这就是「云中不见云」、「臭处不知臭」。我们有善、恶,有真、愚,有清、暗,但不自知;知能撇开主见,置身客观立场,立即可以看到自己所做的是什么。因而我们要想成功伟大事业,应时时离开主观的立场,客观而审慎地反省,并深思熟虑才好。
       【前集032】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蔼,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2月2日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功成名遂,富贵荣达,是人人希汞的。具此向上心,便要奋斗,不断增进自己的学识,不但有益自己,也有益别人,更有益于国家。故求功名富贵本是善事。无奈因为有人不择手段,企图以种种不道德的行为以求达到目的,这样便成了功名富贵的奴隶,岂不可悲可叹!故为人不要在功名富贵上用死心,要一心存善念,一身行善事,一切不可因小而失大,眼光要远,不要坐井观天,成为野心的奴隶。

       仁义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如置仁义道德于不顾,就如同禽兽了。但满口仁义道德,心却被仁义道德所囚系,想成一个人人赞美的道德君子,事实上自己却无此修养,于是不惜戴上假面具,伪为君子人物,脱了面具就是男盗女娼。这样的「伪君子」,最坏不过了。
       真正有道德的人绝不空口说谎话,凡事都以实际行为去表现,永不挂羊头卖狗肉的自欺欺人。我们必须努力放下虚假之心,做真正「仁心」之事,然后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前集033】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纔可入圣。



        
                             2月3日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人类谁都爱利好欲,这利欲在恶的方面活动,即成为图私利私欲的贪婪者。在善的方面活动,就能奋发致力于社会利益的事。所以利欲不能尽说是坏的,也有好的一面。
       最可怕的是人的我见邪解。所谓「我见」,便是不正的意识,这是最害人的心。以我见待人接物,不仅害自己的心,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更足以惑乱社会人心。
       女性的声音美,容貌好,世上为女色溺身的男子太多了,从这一点说,女色是很可怕的。然而仔细思考一下,男性需要女性,有时为女性所溺,应该说是男性追求女性的不对,不能尽怪女色害人。而「食色性也」,谁也不能说是完全不对。何况在诱huo方面说,只要有节操而坚固的话,就不至于沈迷声色了。
       这样看来,最可怕的是自以为聪明实则糊涂的人,被聪明的我见塞满了头脑,什么事都不往上求进步,不努力,所持的见解也都不正确,故不能入道。
       因此,人道的障碍物无他,可说完全害在「聪明」二字,有如吃树的蠹虫一样。
      【前集034】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1 11:45     标题: 续 5







                                                                            2月4日      知返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人的心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无比的。
       所以,人心变化也奥妙无穷;今日所看见美的物品,明天就觉其丑,今日认为可爱的,明日也许认为可恨,故实在不可依赖。
       王维诗云:「人情翻覆似波澜。」故人情世故不可不知。俗话有云:「纸薄,人情更薄。」依赖别人,看人家的脸色过活,那就太难了。
       世上的道路险阻不平,走的时候必须小心,一步之差便将堕落,那么怎样做才能安然度世呢?说起来很简单,便是谦让之德。见通不过,便退一步让人。就是行得通的地方,也该十分让三分。如是谦让,不但是美德,也是唯一不招人怨的度世上策。
      【前集035】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2月5日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精神的修养欠缺,不能达到有圣德的境域。一般人总是过失很多,故对人责备他的过失,严辞训诫,谁也知道,谁也会做,并不是困难的事。但对人应该持有憎其罪而不憎其人的态度,以正道去教化,才是合理。
       其次,对于有道德的君子来讲,谁都会恭之敬之,但太谦逊或太恭敬的出乎范围之外,就容易成为谄媚。对人敬重过度,自贱自卑,那不是应有的礼仪,所谓:「过犹不及。」但超越礼仪之外,对人疏忽冷淡,也是不应该的。最好采取中庸之道,礼貌风度要用得适当。所以说,接待君子是一件困难的事。
       总而言之,对小人憎恶,对君子尊敬,是人之常情,但做事务要适中,对人要不越礼,以孔子「中庸之道」去问世,不论对小人也好,对君子也好,一定不会招致什么怨尤或失礼。
      【前集036】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2月6日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干坤
      
        天地间的正气存在于每人的心中,而自作聪明的人往往抹杀了这股正气。聪明人喜好掩饰罪行,巧诈、浮夸不实,于是正气在堕落的人格中表现不出来。故此,说聪明误人。我们要伸张正义、普照人心,必须从每个人做起;那就是要人浑浑噩噩,朴质讷实。太古时候的人,浑浑噩噩,不知欺瞒。这便是真、美与善了。
       同样的,我们应该抱着澹泊的心情去处世,因为澹泊自有崇高的真理存在,而纷华奢侈只能使人堕落。人做了不名誉以及各种坏事,以图换取不该得的享受,都是这纷华奢侈的欲念所促成的。我们宁可澹泊一生,最后留下一个清廉高洁的名誉,纷华奢侈,不过是眼前一时的云烟而已。
      【前集037】
       宁守浑噩而澹聪明,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名在干坤。


      
                               2月7日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恶魔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心魔才真可怕。
       魔有两种,此处不是指外来之魔,而是指心中之魔,即先须降伏自己的心魔,群来之外魔自然而然退散。俗语说:「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心中的魔,障碍了我们的修道,使我们见不到真,摸不到善,触不到美。使我们失却了光明,见到的是黑暗,昏然一片,不能清醒。
       凡夫临事即迷,非事物迷人也,自己作祟。不能降伏内心;一旦除去内在可惧的「恶魔」,其余外魔不论有多少,皆能退后,听本心命令,就无害于自身了。故当初释迦佛的得道,是袪除魔障证向涅槃的。我们要效法佛陀降魔的精神才能得道。
       其次,想制驭骄横的心,必先制驭自身的客气,外界事物便不能影响。但是我们的心猿意马跳跃不已,做出迷惑狂妄的行为而不自觉,这就难免有不测之祸。所谓「制平客气」。就是降伏这跳跃不已的心猿意马,以免一失是而着迷受惑。这样心既平了,百邪不入,寒暑不侵,外魔外横,对我就没有丝毫的办法,何愁不能修道证果呢
      【前集038】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2月8日      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游
      
         教育子弟如同教养深闺的处女,不能稍微放松,因为偶一放松,青年便易入于歧途。更须密切注意他的出入,谨慎他所交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次与恶人交,感染了恶习,就有堕落的危险。因青年大都血气方刚,意志易于动摇,古语云:「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这关系是何等的重大。
       譬如一次交了恶友,如同已耕好了洁田中,应当放下清净的谷物种子,才有好的收获。如果误播下杂草的种子,就会使杂草蔓延,无法植出好的禾苗。一染恶习,定结恶果,同时训诫子弟如不顾及教育的方向,其后果也容易发生缺憾。所以,要以悲天悯人的心情,磊落光明的心地,密切注意教养的有效办法,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弟来。
      【前集039】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2月9日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情欲的事,都是人人想求得的,但无论何事都要有个分寸,不可一味贪图快乐,被诱huo成了它的奴隶,恰如跌到山谷里面,不能自拔了。
       例如酒之一物,只要一点代价即可入手,使用的地方也非常普遍,如婚丧嫁娶等仪式都要用酒,医药上亦需采用,如用得适度就兴奋情绪,增进情感,医治疲劳,促进健康,俗语说:「一醉解千愁。」或:「酒是百药长。」利用之过度,即被诱huo陷入深渊,俗语说:「酒后无德。」又说:「酒为万病之基。」不但有害,且致夭寿,结局是害人不浅。

其次是,我们走着义理的坦途,无论有多少困难也应当去克服它。佛家说,「一寸道,九十魔。」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见修养练道之难。但我们不能怕麻烦,不能顾忌任何困难。在个人物质精神方面也应以精神为主,物质为从,如以物质为主便是本末颠倒。本着精神良知走向前面的大道,就能得到了。
       修道如登山,不可退后一步,不然就如隔了万重高山,无法达到。而学道、修道最要紧的便是要把握时间,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很多人往往要到明天才肯努力,这很可悲。
       西谚说得好:「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我们要把握今天,求无上的大道。
      【前集040】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2月10日      不流于浓艷,不陷于枯寂
      
       每个人都有思维,这个思维也就是心念。心念有宽厚也有淡泊,殊不一致 宽厚是心念浓艷所致,淡泊则未免近于刻薄。那么,应该采宽厚还是采淡泊?何去何从,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人的心念总不离衣、食、住、行,那我们采浓厚一些的方针,充实衣、食 住、行,使其丰裕。推及万事,使什么事都因之充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心志过于浓厚的人,尽情讲求嗜好,忽略了正道的发展,则容易被人厌弃。所以浓艷太过,也不是应该采取的态度。
       至于淡泊呢?由于一己的居处饮食以至于一切,都淡而无味,生活自然也就陷于枯寂,兴趣低落,又如何能达到成功的境域呢?君子是不应枯寂的。
       因此,应以佛家中道的真理作为南针,不要太过也不应不及。「过犹不及」是一般人应当遵守的原则,不流于浓艷的一面,也不偏向淡泊的一方。
      【前集041】
       念头浪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艷,亦不宜太枯寂。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2 15:20     标题: 续 6






                           2月11日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人以物质为荣,走向富贵高官,我则依然故我。毫不为达官贵人的职位感到一点羡慕,或动摇了本来的志趣。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君子,走向仁的一途,以仁爱待人,以道德为尺度。君王啦!宰相啦!高高在上的地位不过是樊笼一样,宁为自由人,不为富贵荣华所囚缚。做个高风亮节的君子,胜于争名夺利的小人,人到了最终不免两脚一伸,黄泉路引,那时名利皆空,只有君子的盛德才永远为后人怀念。
      《史记》中伍子胥言:「人众能多胜天,天定亦被人破。」并非虚语。人的志气是最厉害的,成功失败系于此志气一动之间,志气一旦集中,攻无不克,至于人的气质变化也全赖这志气的一动与一定。
       造物者铸定了人的模型,唯君子超乎其外。人既能胜天,君子的意志,常不被任何事物所左右,即造物者亦无法来支配它。所以,佛家说:一切唯心造,自力创造非他力。
      【前集042】
       彼富我仁,被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铸。



        
                           2月12日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人生在世,自己本身要立得稳,站得牢;心地要放宽,要高超,不可与世人一般俗见雷同。也就是说,要认识真理,修身养性,如果不然,同凡夫俗子一样,时时刻刻在泥淖里打转,一似尘中振衣、泥中濯足,又怎能成为一个不凡的人呢
       同样的,处世待人,谦让为高,退后一步可进十步,若是如一般鲁莽灭烈之徒,恃一己无谋之勇,一味盲目,必如飞蛾投火,被火烧死。又如羚羊的勇猛,只知直冲向前,头角触着了藩篱,倒挂在头上,拔都拔不出来,前进不能,退也不得,后悔就迟了。
       因此,我们为达成目的,绝不能盲目努力,一方面要具有高超无比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要加上谦虚求进的修养之道,然后成功可期,光明在望。
      【前集043】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2月13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大凡求学问的读书人,是为了深明事理。那就应把散乱的精神收拾起来、统一起来,用于研究事理一方面,这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说,求学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更高尚的道德,发挥道德与加强学识是应齐头并进的。现代人多藉修德之名,为了他个人的名利、事业的前途而努力,这样便失去为学的本意,没有深入的学问可求了。
       读书人往往只知道吟诗弄赋,但求风雅不求实学,这种人哪里是真正的求学呢?没有深入的学问,只求一些肤浅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悯!明乎此,要修养一心,求最真实的学问,不是风雅一番就可以了事的,为了真正的得益,我们便应该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去做度世人的大事业。
      【前集044】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举,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2月14日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任何人都有一个本性的善心,推面广之即成为大菩萨心,维摩是印度的佛门大德,其实他的心与屠夫和创子手并无差别,因放下屠刀,醒悟前非,则真知性现,仍可成佛。
       真、善、美充满了宇宙,这天然的趣味虽在贫寒破旧的低矮茅屋中,一样可以得到与富人高楼大厦各有不同的情调与趣味,然则,金屋同茅屋没有太大的差别。
       人类的心本是善良的,可惜为情欲所缚,蒙蔽了真如之心,混沌污浊不知自救。有此欲心,一切善良已被七情六欲的恶贼据守,一转眼间错失了修养的道心,如咫尺之差就隔去十万千里之遥,有道的人却因欲情而成帛非道的人,好像光明的人忽然盲目,不是人可悲了吗
       所以,欲心不可使其高张,看清原始以来的欲心,坚持不退的道心,则菩萨之道不远矣!
      【前集045】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2月15日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一个有志修道的人,应该有木石那样不能移动他的恒志,既不会一味贪图世俗富贵名利,更不致趋炎附势,如果稍有一点贪恋富贵的人,一心求权势功名,这人便成了欲望的奴隶,进入了迷惑可怜可哀的欲境。
       政治家们统治天下,亦必须具有一片清淡如云水僧的趣味。所谓「云水僧」,即托钵云游四海的僧人,他们身穿染墨的法衣,戴着三度笠,手中托着钵,那种无忧惧无罣碍的风度,和恬淡超逸脱批出尘的清高志趣,是平凡人所不及的;政治家能具有那种心,政事一定可办得有条不紊,政风清廉,举世推崇。
       不然,贪执富贵荣华,那就等于一个不想向上的人,忽失足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治好国事,恐怕一己的身命都保不住了。
      【前集046】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着,便堕危机。


      
        2月16日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君子善人,因福德甚足,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显得和气,显得容易亲近。就是睡眠时,他的事魂似乎也是那样和气。
      「吉人天相」,善良的人,修养好、道德高,天也庇佑。恶人便大不相同。恶人凶狠暴躁,狂虐放肆的言行不知不觉就露出来了。他的笑声言话,也使人不寒而栗,因为里面充满了杀机,杀气腾腾!其实,这样的人又怎能有好的结果呢
      【前集047】
       吉人无论作用安祥,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狼戾,即声音笑语,单是杀机。


      
                        2月17日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人的内脏以「肝」最为重要,肝脏有一点毛病,视力便受影响,如再严重可能变成盲人。肾脏病了,耳朵渐渐失灵,最后会什么都听不到。这是何等的可怕!
       可是,病源发于内,我们不知多半种因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等到发作起来,病情严重,救治也来不及了。为什么我们早不留意,彻底防治,等到病重时才后悔莫及呢
       要想做一个君子,一个循着真理正义去做人的人,必以不犯罪为原则。明哲保身,不能犯一丝的过错,留下一点瑕疵。要不犯罪,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见到的时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处,一切人们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把,千万不要以为人见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头。
       曾子说得好:「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冥冥中有神灵监视着我们,有良知谴责着我们,如一念之差,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为什么以一时的错失换来永久的沈沦?那不是世上最傻的人吗?要做一个君子,岂可不谨慎、不小心!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胸怀光明,少向黑暗的方面去想,才不至于失足。
      【前集048】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3 11:52     标题: 续 7






                                 2月18日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人的一生最大幸福在哪里?富吗?贵吗?功名吗?福寿吗?这很容易找到一个答案,那就是少惹无谓的祸端,以避无妄之zai 难,zai 难原是由多事招来的。
    人生的祸患与不幸,大都由多心而起,心猿意马,易放难收。便易走入邪念之途,殊不知作恶者有灾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
    多心是招祸的最大根源,聪明人就应该从此抑制心的散乱,千万不要多疑猜,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任何不正的念头或不当的企图。
    诚然,唯有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人,越知道减少是非的发生,也就越平静安宁,越有幸福。一般苦于事做不通的人,认为少一点事就少一点麻烦,不愿多去争逐、计较是非。
    只有心平气和的人,心如止水,再也不会引起什么灾祸。反过来说,心多气浮,则一切善恶之象都由此而生。这明显的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烦恼,无非由于我心所造。知足少欲、去私心、存天理,以道义公正的心去待人处世,灾祸自然就不会临身了。
   【前集049】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2月19日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太平之世,有明君贤相采纳善言,表彰善行,政治方面是非常公平的;所以,只要是公正的行为举止,用不到任何踌躇,什么事都可以顺利进行。
    相反的,在混乱不安的世上,善言不会被采用,善行无从得表彰,许多地方恐怕都是违反民意而不公平的,只好圆通一些,才能避免小人的嫉妒与陷害。
    尤其处末世,必须不露稜角,不显才华才能安全,方圆并用最好。也就是说,有的地方必须以正气正行表现你的人格,另一方面以圆通之至的手段去应付艰难的局势,这样做没有不成功的。
    其次谈到「世道」,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道德不被尊重,正义也必不受人欢迎。因此,在做事方面回不能偏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时以方正、有时以圆通。至于待人也要有套常识,那就是有时紧迫,有时松弛。对于善良诚笃的人应该采取宽厚,因为他们的言行无可责备。反之,恶人所犯过失太多,如果太宽待了,就造成他的放纵,助长他的罪恶,所以应当以严厉来匡正他的恶德恶行。
    又有一种人不曾达到善人程度,又没有像恶人那样坏法,这样的人就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随时宽严并用,以巧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正确的路向。
   【前集050】
    处治世立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2月20日      忘功不忘过,忘恕不忘恩

      
    人免不了对人施恩惠或受人恩惠。如果对人施了点恩惠,不要念念在心,因为君子是不计名利只求实是的,做了对得起良知的事。心里应该安慰。可是,对人家有了一丝一毫的过失,就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会造成此一错误呢?痛切反省,然后对自己才有真正进步,理智才能趋向更善的境界。

    总之,人施恩于我,我不能一刻忘记,古人一饭之恩尚且图报,可为榜样。反过来说,人家留下的怨雠,要忘得一干二净,以培养我们坦荡恢宏的心胸。
    一个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
   【前集051】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2月21日      无求之施一粒万锺,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对于施舍恩惠给人家,断不能有一点点虚荣作祟的心理,要完全发自内心深处的同情心,切不可存有已经施舍了的念头。对外说,也不能有他人已受了我的好处的想法存在。只要以这种虔诚布施的人,纵令是一小斗米,也胜过施万锺米的功德!
    还有,以东西救济他人的,自己如果计算好所施的物品有好少、代价怎样,希望将来得到别人同样价值或超此价值的回报,这样有求报念头的施舍,虽然你是以百镒的巨金施惠于人,实际上却达一文的功德也不会有。
   【前集052】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锺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2月22日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人的境遇真是千差万别、形形色色,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富贵、健康、地位,都是人所要求的,但这些愿望毕竟很少能齐全,而能齐全的又未必是我。因此,这种欲求难逢的妄想心最好放下。
    其次,反省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有时合理、有时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时候居多。自己有很多很难做得好的事情,自然就不应该苛求人家,怎能怪人家做事不合理呢
    好好的思考上面的道理,把人与我作一比较,就可以发觉真理原来就在其中,这就是修养的方便法门。
   【前集053】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已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化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2月23日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学问」在一个心地清正、德性纯洁的人来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国,获益无穷。可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得到了学问,反而会利用学问去做出种种坏事。所以,必须心地正当、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读书求学。
    那些心怀不测的人读了书,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当,盗qu他人的名誉,逞私人的欲念。他们又以学问掩饰短处,口里说的是善行,所做的却全是坏事,真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故此,给恶人以知识学问,无异供强盗以粮食,那将增长他的罪行。
    【前集054】
    心地干净,方可议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



        
                        2月24日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无论他有多少家产,总是无益的浪费掉;表面看来好像他很快乐,实际上内心是常常不满足的。因为他的欲念,跟着富贵无止境的贪求妄想。
    节俭的人,量入为出,物质上并不感到不足,欲念上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平平安安的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这样看来,富贵而又奢侈的人,生活永久不能满足,反不如节俭、贫穷而能过安稳的生活。
    头脑发达、知识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担当种种事业,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为太过,便侵害了别人的利益。结果不但工作劳苦,而且结怨于一身。这样看来,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虽然脑筋简单、能力差些,却不致与人结怨,可以安然无事的生活。
   【前集055】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4 13:49     标题: 续 8







                       2月25日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读书不仅仅为了认识几个字,记住几篇文章,就算达到目的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体会出古代圣贤的一言一行,把他们的精神变成自己的精神,进而做好修身齐家的工夫,然后去为国家社会尽力服务。
    读书如果偏向钻研文字章句的末节,而不能体会古圣先贤的真精神,结果不过是一个「铅板的佣者」而已。
    铅是用夹在木板上写字的铅丹(红色)。中国在后汉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用绸绢和木板来代替纸,以铅丹写字在绸或板的上面。佣是僱用的人,所以「铅佣」就是写字匠的意思,说他一生一世都没有什么价值了。
    做官不是为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为谋国家富强和社会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样陞官、怎样发财,凡事都为他个人的利益打算,没有替国家和人民的公利着想,这样做官的人,简直就是穿着官吏衣服的盗贼。
    既然具有盗贼的心肠,为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使用伤天害理的手段,来达成他的目的了。国家如何不乱?社会如何不乱?民心如何不坏呢?
    古人治学,并不仅仅以懂得文字为目的,而注重躬行实践,所谓「学以致用」,总以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为念。假如学与行不能相辅相成,那就成了口头禅了。修禅的人天天只在绞尽脑汁,去作理论上的努力,而不去实行参禅悟道的工夫,结果是一点用处、一点成就也没有。
    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业,并不单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必须是为社会谋利益,为人群造幸福,把功业传之后世,才能名垂千古。可惜一般大人先生,往往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思施恩德于天下,则他的一生,只是过眼云烟。死后什么也没遗留下来。
   【前集056】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2月26日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阐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读这部真文章,就没有再讲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发现这一个真实,心应该随从他的指导,再没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读古人如糟粕一般的书,并且收藏到心底的深处,被这些书籍的思想给牢牢束缚封闭着,对于自己心里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注意,这是非常可惜的(就是把可贵的真实心为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碍了心灵的作用与发展)。
    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乐,只要听了这音乐而体会到其中三昧的话,就再也没有听取其他音乐的必要了。可惜的是,人们被外来的声色所迷,埋没了本真,便听不见了。世人只知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而不知观世音的意思是什么?所谓观世音,就是要人们修得观见世人本真之音,而去实行救苦救难的菩萨道(这个比喻是说:人心都怀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够静静体会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没有听闻其他各种言词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种种言词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这样一来,本真之音就听不见了。
    对于修学之道,如果能不为残篇断简的言词所蔽,不受邪说异端所侵扰,能够明心见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诱huo,那他将会发现自己本有的真文章与真音的妙旨。所以,只有能够体会到本来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
    由上可知,真理无待他求,应当直指自己的心中,因为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本来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为求本来的真理,必须把外来的诱huo物全然扫去。
   【前集057】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艷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纔有个真受用。



      
                                2月27日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这一个世界可以叫做「忧世」,也就是佛说的「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世界」。在这一世界里,本是苦恼不能断绝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当你以为很合适的时候,节外生枝的事情出来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活在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恶劣环境与打击时,要能够堪忍才活得下去。我们常常听人说:「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恼的上面还有苦恼,当苦恼到了极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时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乐感觉。
    人世是悲苦是无情,用这样的心来看人生,则入于耳、映于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结果就陷于悲观的深渊了,于是,造成了厌世自杀、愤世嫉俗的人生观,而葬送了一生,这样的人一生是没有什么趣味的。结果,一颗脆弱的心灵,不得不回返自然。人们必须抱着勇气,以这个有限的身力去尝试那无限的忧愁。
    本来人生是多苦的,但我们必须征服这些苦恼,不可以抱着失败的心情。如果我们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泪眼观月,而月亮也就带着忧愁了。如果以欢悦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带着微笑了。人生寻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时间的苦放下来,由苦的里面找出乐趣来,所以说「苦中有乐」。
    人生是苦痛的业力现场,而其中又被命运的力量奇妙的支配着,有时自己走到奇妙的环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非常幸福,在这得意的舞台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过去的苦痛,这时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种子,所谓:「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如果不能及时割去苦恼的根苗,得意之时一过,失意之悲哀便马上跟踪而来。
   【前集058】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2月28日      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富贵名誉,有由道德而来,有由功业而得来,更有由权力而得来。因其原因不同,所以有悠久与短暂的区别。
    先说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贵名誉,而富贵与名誉自然集于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为山林中生长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叶茂盛,寿命也长久。
    建立战功成就大事业的人们,享受人间的富贵荣华,虽然不如有德之人悠久,彷彿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养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于田畦之花草茂盛于一时,可是因为移植的环境、气候不同,而有盛衰久暂的差别。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丰厚的缘故。
    最后谈到由权力而得来的功富贵,多半是从他人手中用强力夺取的,这样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万人的唾骂。因为这种功名富贵是不悠久的,好像昙花一现,没多久就消失了。
    瓶子里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过茂盛于当时,很难希望其长久。
   【前集059】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从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2月29日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寒冬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又来了。大地现出了活泼生气,花朵现出美丽的颜色,鸟也叫出清脆的声音。人们对此景色,更觉得春色增加了许多情趣。无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鸟,都不断的给自然增加了许多美感。何况人是万物的灵长,生在这一个世界,我们便不该没有作为。
    人如果生来既不觉得自己是为何而生,更不想为社会尽点力量,就是所谓的醉生梦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贵的一生当作破蔽的鞋履一般扔掉,这可以说人不如草木与雀鸟了。
    君子生于此世,不但是处身于社会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温饱无缺,如果
    只过着安逸的生活,就有亏于做人之道。必须发奋修学,进德修业,一切所言所行都能为人们的师法,受人们的尊敬,所做的事业都必须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如果只图物质上的享受,无声无嗅的终此一生,虽然保得了百年岁月,也等于一天都没有存在过,这真是和行尸走肉、土像木偶一样了。
   【前集060】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3月1日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研究学问的人,为了要成就他的事业,应当要谨言慎行与刻苦自励,如果没有这种发奋努力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要想在社会上成就伟大的事业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人与做事之道常不能够四时日夜相同而不变,必须分清楚事物的轻重缓急和先后,所谓因人事时地物的不同,而使之咸得其宜。比方说尺蠖之虫,想伸展身体之前必先把身体蜷曲起来,这就是说做事要缓急合宜然后才能稳操胜算。平时的休息,并非为了休息而休息,实在是为了活动而休息,这样才能体会休息的真正意义。
    学者为了修业,日夜战战兢兢、戒慎恐惧而不怠惰,这当然很好,但不是这样就够了,必须在另一方面展现不拘小节的风度,凡事要宽严得宜,刚柔相济,如果对事严格过度毫无温情,则无论他的行为如何纯正,生活如何清苦,总是如秋天的气候一样,一味的寒冷肃杀,使万物凋零枯死。
    所以,天造四时必须有春有秋,春气温润滋长万物,有发育成长的生机,而我们的修养学问也和春天的气候一样,使它发荣滋长蒸蒸日上,然后学问有了成就,才能够谈到救世益民啊!
   【前集061】
    学者有段竞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3月2日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从道德的立场来看,行为清廉、心地洁白的人,在名义上超越了寻常所谓的清廉洁白之上,一般的世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个清廉洁白之人。而一般世所称道的清廉洁白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洁白。在表面上掩盖一层清廉的名誉,实际说来却是贪求名誉,这与盗名欺世者并没有什么两样。比方有些慈善家名义上负着慈善的美名,其实是在图私行不正当的利益!
    同样的道理,有真正巧术的人,并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么巧妙,而是他的心和行为自然巧妙,并对于他的巧妙不加注意,而别人也未特别认识出他的巧妙。还有一种人自已想出种种手法,自以为巧妙得不得了,这不是真正的巧妙,反而表现他的拙笨。
    真正的巧妙,是不玩弄手段与方法而妙趣天成的。
   【前集062】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5 16:36     标题: 续 9






                                                                                  3月3日      谦受益,满招损


      
            ji 督教的《圣经》上说:「心里贫穷的人是幸福的。」这是教人心中常怀着空虚,如果被妄想和邪念充满心中的话,便马上有了障碍,而不接受他人的金玉良言了。
   「满心」与「慢心」的音差不多,杂念充满了心头,便失去真心,代之而起傲慢心,就是心满了以后的状态。
    就物质方面来说,处于无有的环境是无害无碍的。因为无害与无碍,就有向上发展的生气。反之,有的境界是有害有碍的,因为有物之处必定生出种种的障碍与争夺,结果悲惨不幸的事就发生了。何况满足正是缺欠的开始,世间小人以无为苦,因而多行不善与不义的事,唯有君子能够安道乐道,以为其进德修业的基础。
   【前集063】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3月4日      名利总堕庸俗,意气终归剩技
      
       无论一个人磨练了多大的智慧,修养了多大的学问,如果好名誉和求利益的心没有完全除掉,虽然他不把王公伯候的富贵放在眼里,甘心于箪食瓢饮的清苦生活,终究不免堕于世俗的名利中。
    无论一个人成就了多少的伟大事业,如果他不是真正的勇者,而只是假借勇气,所谓「客气未除」,纵使他的恩德普施于天下,传留万世利益他人,因为这种事业是因人意气而成事、时势所造成的,他的事业终究白白的费了力气,而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前集064】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3月5日      心地需要光明,念头不可暗昧
      
    一切的善恶正邪美丑等外界现象,不过是自己的心理反映,心善的人把恶也看作是善,心美的人把丑也解释成美。心中恶丑的人却恰恰相反,看见人家的善行也以为是恶,而人家的正言,他也以为是邪。就像心中快乐的看见落花仍然欣赏以为美观,心中忧虑的看见落花就感觉无情。常言说:「布袋戏箱里的傀儡人面,有佛祖也有恶鬼。」所以,万事都是由自己的心象所生。

    【前集065】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3月6日      勿羡贵显,勿忧飢饿
      
        人们都以为得到名誉和地位是快乐的事,但这名誉和地位并非是人生的至乐,因为伴随着名誉和地位而有困难和危险存在,有时候为了得着这名誉和地位,而持权任势多做不善的事情,于人道和天理就有所亏损了。
    由此看来,没有虚名、没有地位的平凡境遇反而是安全幸福。由进德修业的立场来看,可以说是最快乐的境地,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这一种乐土,可以说是遗憾的事。
    还有,在实际上无食无衣的贫贱境遇,实在非常痛苦,人人都讨厌贫穷而寻求富贵,但是得到了富贵又怎样呢?依旧是不快乐。富贵的人虽在物质上有所享受,但精神上却是贫穷,有别人想像不到的忧愁和痛苦,一般人是不会了解的。可以肯定地说,富人的忧心和劳苦,往往远比穷人感觉衣食不足的痛苦还来得大些。
   【前集066】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具;不知飢寒为忧,不知不飢不寒之忧为更甚。



     

                          3月7日      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
      
        人做了恶事之后,心里面怕人家知道他的过错,这样的人还有良心存在,虽然做了一次恶事,如果给他悔过的机会,他仍然可以归到善的道路上来。
    至于良心泯灭的人,他做了恶事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人已经到了不堪救药的地步。
    行善是好的事情,任何人都应该努力为善,但是如果做了善事后,却希望快快把这种行为让人家知道,这就不是真心为善,不过是为了虚荣和野心而为善,这种人的善行之中掩藏着恶心的种子。
    【前集067】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3月8日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无用其技
      
       天机的发用实在巧妙,不用说,将来的事情难以测知,就是目前的事情也一样不得而知。最初有的人是遭遇艰难辛苦的境遇,这是造化的力量先对他抑制;到了后来得到功名富贵,也是上天对他的栽培。另有最初使一个人的命运达到了幸福的顶端,收场却是落入不幸的深渊,即使那英雄豪杰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也迷不掉上天的安排,所谓三起三落、七颠八倒的生活岁月,他们都要经过一番。
    生于尾张国中村贫贱之家的丰臣秀吉,日后作了天下的大主宰,抱着吞天夺地的大志愿,其实,当初他没有想到能够有如此的大事业,幼年家境非常贫寒,受尽了许多困苦,使他受磨鍊增长了志气,离开了他的家乡,投到松下嘉兵卫的麾下,没有经过几年,受了迫害使他不得不脱离松下嘉兵卫而逃走了;他到织田信长那里当了一名小吏,也是受尽折磨,在几次的出生入死境遇中,才智终于被织田信长所赏识,提升于武士的行列,后来成为掌握天下大权,享受十万石俸禄的大诸侯。在山崎的一役,扶摇直上,功名无人能与伦比,最后代替了主君信长而成为诸侯的首领。这是上天的机缄先抑而后伸的一个最好例子。
    其次是由科西嘉这一个孤岛出身的拿破仑,趁着法国大革命的机会,不数年的工夫便直上青云,终于坐上了法兰西的大皇帝宝座,征服了欧洲各国,但谁能逆料得到在滑铁卢的败绩,被英军逮捕远送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孤岛之上,度那悲惨的厄运,终生遗恨而死,这是上天的机缄先伸而后抑一个最好例子。
    如果能够辨明这个道理,天运逆来之时去顺以爱之。在遇到悲运厄境,绝不失望丧胆,反而要勇于迎接这一悲运,努力不懈的准备扭转厄运为幸运,所谓转祸为福;在平安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危难困厄的到来,所谓居安而不忘危;如此则能窥破天机,不为愚弄与颠倒;虽然天有灵妙的手法,但对君子亦无所用其技了。
   【前集068】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3月9日      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世间有三种不能和他同心合力的人,第一种是性急而不沈着的人,第二种是对人无情无义的人,第三种是固执成性的人。性急的人对于任何一件事都没有准备,一任自己的浮躁之气去做事,毫无沈着稳重的精神,这种人好像一团烈火烧东西,即使事业上稍稍有一点成就,不久也会塌下来。
    其次是无情无义的人,他对事非常冷淡,心是冰冷而寒酷的,一切物质遇到了他,全都被冻结了。最后是固执的人,凡事没有商量的余地,一点也不能让人;这种人的心性好像死水朽木,毫无生气,一切事业只有退步而无进展。
    如果和以上的三种人去协力同心建功立业,可以断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恐怕本身的幸福也得牺牲在里面,而不会有什么悠久绵长的希望。
   【前集069】
    燥牲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着,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8 13:37     标题: 续 10






                                      3月10日      多喜养福,去杀远祸


            幸福不是勉强可以求得的,应当做的事而不去做,妄想求得幸福,上天也绝不能把幸福给这样无所作为的人。世人想要求得幸福,首先要勤勉工作,以愉快的心情、兴奋的精神去做事,先问耕耘再问收获,这样幸福慢慢的就会培养出来了。所谓「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其意义也就在此。
    世人有了灾祸,就想要逃避,殊不知这福是与祸都是上天赐给的,不是人力所能为,一切灾祸横逆之来,当然不能说没有原因,如果平日不起害人之心,以平稳安静的态度去待人处世,就是远祸消灾的好方法,灾祸就是来了也可以避重就轻,化大为小,甚至化小为无了。
   【前集070】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3月11日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大凡预言推断一件事,十句话里有九句都推测对了,可以说是巧合吧?但是,世间一般人对于十句话言中九句的功绩,并不加以称赞,反而对其中有一句话没有说对,便向四面八方宣传出去,对他加以非难。
    十件事有九件都成功了,依通常的想法,可算是成功了。但许多人对于成功的事实不去注意,反而对于他十件事里失败的一件常常加以恶意攻击。人多半是爱说人家的坏话,批评人家的短处,正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君子如果了解了这一层道理,就要多看少说,宁守拙而不取巧,使他人无隙可乘,无法向你进攻,这是做人做事的要道啊!
   【前集071】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3月12日      杀气受薄,和气福厚

             天地自然的道理,实在是奇妙得不可思议,以气候的变化来说吧,极寒和极热是两个极端,对于人生都不算是有益的,唯有春天的温暖和秋日的凉爽,气候对人有益,万物都受到恩惠,所谓春种而秋收,一切事物都有始终有因果。
    所以说,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亡,似乎是一定的道理;以人的性情比之于天道也是一样的道理,性情过于清冷的人好像是寒冬的气候,一切万物都不能生长,人的性情如此,他的福祉怎能够悠久厚重呢
    反过来说,和气热情的人像是春天,万物滋长,欣欣向荣,他所享的福泽也必然是长久而深厚的啊!
   【前集072】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3月13日      正义路广,欲情道狭

            合乎天理的大道,无论什么时候都毫无障碍的在人的面前摆着。人能循着这一条路走去,胸襟开朗,志向恢宏,无处不显示着光明,而前途自然就日见远大。
    反之,人世间充满了欲望,这欲望的道路充满了穷屈和狭隘。人心一到这个地方就被利欲蒙蔽,处处都受利欲的驱使,不用说前途不广,一旦不能自拔,便是遍地的荆棘和满路的泥涂,向前一行全身都受了恶浊污秽的薰染,久而久之愈陷愈深,使人堕入到无底的深渊。
    因此,为善或是作恶,在最初的一步都不能不格外谨慎。最初要是走错了道路,踏入邪途,再想回到原来的正路就非常困难了。做坏事的人最初偷了一文钱,认为是开玩笑,人见着也没有关系,按着又偷了一块钱,认为这也不会构成多大的犯罪。最后犯了抢劫杀人的大罪,那时追悔就来不及了。因此,作恶正是由浅入深,一步步的走上了恶路。
    日本古代有一个着名的强盗石川五史卫门,是一个富豪之家养大的公子哥儿,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石川以开玩笑的态度偷了客人的钱物。他的乳母不但不责备他,反而称赞他的机敏。五史卫门渐渐养成了偷盗的恶习,最后受了他人指使,行刺丰臣秀吉大关白被捉住而正法了。
    作恶是由渐而来,上面是一个例子。作恶并不限于所谓犯罪的行为,由道德的立场而言,连拒绝布施、心性吝啬的人,所行都不是正常之道。作恶虽然与先天的性格有关系,但是人生最初出发点的善恶关系极为重要。多数的人初入人欲的道路,第一步走错了,便铸成终生的大错。因此,一旦做错了,便要勇于回头。
   【前集073】
    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纔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


                    
                     3月14日      磨练之福久,参勘之知真

        人生有时是苦、有时是乐,在这苦乐相寻的环境当中,我们应锻鍊自己的身体,修养自己的精神,而由不断的努力和体验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一时也不会泯灭。如果能够体念来之不易,善为保持,必定能够永久。
    研究一事物的道理,必须以诚挚的态度向上不断追求,发生疑问的时候,就要质询这个疑问,解决这个疑问,由互相参考发明的结果而得来的知识,是经过苦心努力的结晶,其所种的根基必定很深,这样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知识是由读书得来的,有时听到旁人的言论,有时亲察周围的事态,也可以得到知识。但仅仅由读书或见闻得来的知识仍然不免发生错误,必须广求博览,彼此对照,这其中一定会发生许多疑问,然后再进一步去质询这些疑问,研究这些疑问,解决这些疑问,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
    一般说来,学问浅,疑问的地方也少,学问越向深处研究,疑问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学无止境,博学等于无学」的道理。自己认为很了不起,其实正是证明他没有学识;真正的学者常常抱着没有学识的感觉。
    如果身为学生,对自己学业不起疑问,证明他对于学问的不热心、不研究。反之,对于学问热心研究的人,必定有很多的问题发生,而进一步去求得解决,这样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知识。
   【前集074】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3月15日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心如果能够向于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虚,物欲和邪念就侵不进心里来,物欲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当然是正义和真理的观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
    同时,心又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是充满了正义和真理,整个心既然充满了正义和真理,当然物欲和邪念就无隙可乘了。于是,所说出来的是善言,所做出来的就是德行。
   【前集075】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3月16日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在肥料多的土地上面,草木容易生长;反之,在贫瘠没有肥料的新土地上面,草木反而不容易生育。同样的道理,在泥水的里面,有水草有山岩石,污秽的水也流到里面,鱼生长在这里面,既有藏身的场所,也有产卵的地方。对于他们的食物也不感觉缺乏,有的是草子虫虾;反之,一股透明见底的美丽的河流里面,既无有岩石泥土,也没有水藻虫虾,鱼在这里面当然就难以生存了。所谓:「水之清者常无鱼。」这句话源于汉代东方朔《答客难文》里面的话:「水至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君子只是清净洁白、索然独居,便不能成就大业。世间本来就是正邪善恶交错的社会,人们立身处世在这社会,必须有清浊并包的雅量;如果只是选择洁白而排斥污浊,就形成了孤立独守,在小的范围之内,与世不能相容,当然也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了。
   【前集076】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符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9 13:32     标题: 续 11






                           
                        3月17日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孟子说过:「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又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恶具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说人要建大功、立大业,必定先经过艰难险阻的环境,磨练他的身心,看他是否经得起困难的考验,然后才能赋予他重责大任。好比说顽劣不驯的野马在你叫他驯服驾车之前,必须请良师调教来操纵牠,然后牠才能驰骋千里。又比方说顽金不纯粹,遇到了炉火锻鍊的时候,喷出炉外向四下溅跃,经过冶金工人把它巧妙纳入炉中一再锻鍊,终于使它入于铸造的模型之中,成了有用的器皿。
    人要想成为伟大的人物,建立丰功伟绩,必须经过一番磨练才能有事业上的成就,所谓:「百炼千磨真铁汉。」我们不怕生来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够奋发修养,去掉了本身的缺点,没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个人生来就悠游岁月无所事事,这样荒废一生实在是可悲可怜。
    明朝的学者白沙先生说:「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这诚然是至理名言,是比喻人有过能改不算是羞耻,怕的是无病悠游的人,孔子所说的乡愿也就是这一流的人,一个国家这样的人多了,便没有进步,那不亡国又将何待呢
   【前集077】
    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治之金终归型范。又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3月18日      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明朝王阳明先生主张致良知,他说:「良知无待他末尽人皆有,只是被物欲汨没了它。」可见人不能动心,要是贪心一动,良知就泯灭,良知一泯灭,就失去了是非与邪正的观念,刚毅之气化为乌有,光明的智慧也变成昏暗了。对人施行恩惠的仁爱之心,也变作残酷刻薄的念头,清清洁洁的品德也染上了污点,如此一念之差,使一生的人格破产。
    古来的圣贤教人不起贪心,提倡天下为公的大道理,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圣贤能过超人的生活,居于常人之上,受到后世的无比尊崇。
    【前集078】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3月19日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一切外界的诱huo,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触而来。所谓耳之于声,目之于色,耳所闻的是种种悦耳的声音,眼所见的是种种美丽的形色,在这耳习目染不知不觉中,人的本身就受了诱huo,这耳与目两者对人的修养来说,是外在的最强大敌人。不仅有这外在的敌人,还有内在的敌人,那就是为了贪得利欲的念头而起的一种意识,因为有贪的念头,心的修养就失去了真宰,走入了迷途。
    这内、外两种敌人,实在是可怕的两个贼。一旦遇见了机会,他就乘人的缺点向人进攻,人处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一点都不能松懈,必须加以注意和防范,这就得出人体的主角—心灵—也就是人的精神,本着严肃的态度,不眠不休的警觉,使内外的贼不敢任意侵犯,进而可以降服他们,使他们听命于心,为心来工作,化恶行为善行,变恶念为善念。
   【前集079】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3月20日      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话的意思是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镜。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的意思;至于说到为了将来事业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从现在的事业上着手;如果目前事业毫无基础和成就,未来的前途也绝对不会出现什么奇迹。即使有好的机会给我们,也因为我们对于这机会在过去没有基础而把握不住它,难免会发生错误,遭受失败。所以,想要开展新的环境,计划新的事业,不如先把已成的事业好好的经营,使它有相当的基础后,再去发展新的事业。
    有些人追悔过去的过失,有些人宣扬过去的得意,但如果仅止于追悔与宣扬过去,而不觉悟到将来过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时候已不能再来,那就无补于将来事业的成就。我们必须以已往的成败为人生之借鉴,防止将来错误再发生,不再蹈过去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
   【前集080】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3月21日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人应当保持这样的一颗心:第一,人必定要高洁广大,气质卑鄙的人绝不会受尊敬,也不足以担当起大的事业;然而,眼睛只知道向上面看,和世间的事物脱了节,这种行动就超出了常轨;心思考虑一件事情当然需要精密审慎,但也不能只注意到小的问题而忽略大的方面,对于某种事物发生经过应当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而后才能独乐其乐。
    反过来说,对于任何事物都不感觉兴趣的人,所谓过于清冷凄凉的思想,就好像是槁木死灰没有一点生气,对于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见解,把持一个主义,严肃固执的做,否则就容易动摇。但是,如果太固执了,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同样是不合中庸之道。
   【前集081】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敕 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3月22日      不着色相,不留声影

      
       佛家说:「相由心生,相随心灭。」
    当风来的时候,这是竹子与风有因缘而遇合,风过之后绿尽了而一切皆空,所以说:「风周而竹不留声。」如果声音永久不停息,那万事的因缘就永久不散,一切诸法之象不空,天地宇宙将来也容纳不下这一切。
    所以,一切诸法是空象,都是过而不留的。雁过寒潭而潭不留影,也与竹不留声的意义相同。这两件事使人看过之后,有一个大觉和颖悟,那就是:万事万物无论是常是短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有个散场的时候;所以,君子应随缘而住,事情来了就现出心象去服务,事情去了立刻寂静下来,以保摄自己的本性,不便本性失掉。
   【前集082】
    风来敕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3月23日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廉洁白是礼让尊敬的行为,有清廉洁白行为的人,固然可以把自己的人格很有规律的提高,但往往他们嫉恶如仇、器量狭小,没有容人的雅量。反之,有度量而又宽仁的人很受人爱戴,但多半缺乏决断力;聪明的人如果没有智慧来指导他,那么,聪明有时反被聪明所误。
    正直的人多有和一般人不同的作法,这作法有时也可以是正直人的短处。
    从上看来,清廉的人必须兼有容人之量,宽仁大度的人必须富有决断力,聪明的人必须不要有害于他的聪明,正直人不要有奇怪矫情的行为,能够如此,就好像是食物里加蜜而不过甜,海产鲜味里如盐而不过咸,人能如此就没有过而不及的弊病了。
   【前集083】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纔是懿德。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10 15:38     标题: 续 12






                             3月24日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贫穷的人家虽然住在茅屋草舍里,衣食困苦,但如果能够讲求清洁,整顿好屋里屋外,那么,在贫苦环境中不失清雅的风格。贫寒的妇女虽然衣服穿得褴褛,但头发梳得干净,衣服穿得整洁,虽然看不出华丽美观的形象,也自然有一番雅致的风度气质。
    君子生在天地间,其心的洁白清明,气质品格的高尚,即使流落到困穷失意的境遇,也千万不可颓靡懈怠自暴自弃,如果妄自菲薄堕落了品格,那就等于明珠埋于粪土,美玉出了瑕疵,是多么可惜的事啊!
   【前集084】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艷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3月25日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受用」两个字,就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不要自白的空过光阴,如果能够事事预先准备,到了繁忙的时候,便有余裕的工夫,这就是「受用」两个字的意义。至于谈到「落空」两个字,本来说是人当居处在宁静的环境里,不要如死灰一般心中无所事事,这样就是不落空。然后,每当有了活动的转机,或者遭逢了动乱,在动的中间能自在的活动,这就是静中不落空,动处才有受用。
    古来的名将驰聘于千军万马之中而泰然自若,运用他的神筹妙策来作战,虽然出入于九死一生中,尚且能悠游自得毫不急迫,这就是「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结果。如果平时全不注意和毫无准备,如谚语所说的「临阵磨枪,临渴掘井」,那就来不及了。古人所谓:「太平原是将军致,不许将军看太平。」也就是同一道理。
    至于「暗中」两个字的意思,乃是说人所不见之处。一个人当深夜寂寞,此时认为人不能见、人不能知而做不正当的事情,像那些偷盗邪淫、作奸犯科等等行为,在他认为可以瞒过他人的耳目,其实是欺人自欺,一旦事情败露,在人前丢人现眼。所以,作一个君子应当如青天白日之光明,俯仰无愧于天地。虽置身于千万人面前,也堂堂正正自在自如的言行动作。
   【前集085】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3月26日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这两句话的意义,是教人要去私欲存天理,当临事动心的时候,如果感觉到心倾向私利私欲方向,就要赶快扭转方向,改往真理的方面前进。
    当这个心意初起而能够觉悟不对,立刻向善的方向转念,就是转祸为福之道,也就是起死回生的关头。所以,生死祸福在乎自己,一念之差万劫不复,这一个为善去恶的念头,千万不要轻易的放过。
    人有物欲是人的本能,无论是谁,看见了眼前的利益都想伸手取得,在这一剎那之间,不起善恶的判断,贸然去取得后,觉得是不正当的行为,这时候如果能够静静的考虑一下,就发现了这事是私利私欲,不合乎真理,赶快放手仍不算太晚。如果执迷不悟继续的做去,那就愈陷愈深,终至不能自拔了。
    所以,无论对于什么事,总要注意到心意初动的时候,切莫因私欲而种下祸根,更不可不加思考而贸然从事,就不至于做错事坏了人品。
   【前集086】
    念头起处,纔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3月27日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心静的时候,就不起一点污秽的灰尘,这时候的心像是一面光明平滑的镜子,无所不照,而自身的本体也就呈现出来。心在安闲的时候,非常的从容沈着,这时候去考虑一件事情,就能够沈思默考发现其中的奥妙道理,这时候也就看出心的真机。心处于淡泊的状态,趣味是平淡广阔,心趣总是平稳自得,这时候就看出心的真趣,没有什么掩饰的地方。
    观心悟道的方法,也就在于「静中念虑」,「闲中从容」,「淡中心平气定」。三国时,诸葛亮写「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两句话为座右铭,也就是观心的道理。
   【前集087】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为如此三者。



      
                   3月28日      动中静是其静,苦中乐见真乐

      
            一个人不听见车的噪音,以及人的喧哗,居处在深山幽谷中,保持安静的心情,这样还不能算作是真的静。必须要在枪林弹雨、杀声震天的战争动乱中,仍能够保持住静肃镇定,心不为它所动,才算是达到了心性成真的静的境界。
    一个人在饱食暖衣成大功、立大业的时候,心中十分快乐,这还不算是真正的乐,必须在飢寒交迫危害在旦夕的苦境中,却还能够悠然自乐的人,才算是得了「心体成真」乐的妙用。
    晋朝的时候,竹林七贤之中的嵇康得罪了权门下狱论死,临刑的时候却高歌一曲,这也可以说是苦中作乐,足证他的心体是全真,所以能悠然自乐。
   【前集088】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纔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纔是心体之真机。


      
                     3月29日      舍己毋处疑,施恩毋望报

      
        一个人为社会为国家,抱定了牺牲自己的决心去从事工作,绝不思想对自己有利无利。如果对于利害观念一有踌躇,就处于疑虑的环境中,被这一疑惑观念所束缚,对于任何事的努力,都与自己最初的志愿相违背,不能贯彻到底,这实在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其次是对人施舍恩惠,不可存希望报酬心;希望报酬而施舍的恩惠,无异商业买卖的行为;即或最初的施舍是由于同情心发生,结果也就成了悖情灭理的行为了。
   【前集089】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3月30日      厚德以积福,修道以解扼

      
             天对我太偏私,给我的福分太少,我就应当积厚我的德行,不可以抱怨天,如果我能够持久的自强不息,幸福自然而然会到来。
    我们再来比较幸福分量的深浅,如果我的身体劳动得太多,我就更有养心的工夫来补救这体力的不足而不可轻易放弃,徒然伤损精神,影响身体的健康。
    如果天给我的际遇太坏,使我痛苦,我就应当以守正道的精神开拓自己的命运,以最大的决心度过眼前难关,使我脱离这命运魔掌的支配,反而可以自由左右运命,那就是天对我也没有法子,自然而然也就赐福于我了。
    西哲说:「天助自助。」天运只给予自强不息的人。天虽然能够生出很多福运,但绝不给与怠惰的人,幸福的命运要我们用铁锹去把它挖掘出来。但是,我们的努力必须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由自己纯正的真心而发出来。
    天对于利欲之念太深的人也是非常憎恶嫌恨的,天福善人而打击坏人,这差不多成了千古不灭的定律。有时候也有所行非道的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福运,但这种违反天意的假造福运,不但不能继续永久,最后必定遭遇悲惨的结果。
   【前集090】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逆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适之。天且奈我何哉?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11 15:44     标题: 续 13






                                                           3月31日      天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憸人





  忠贞的人士,节烈的妇女,只知道守着忠义节操,不求有什么幸福奇遇,上天却体恤他们的苦衷,在他们无心求福时,反而给予了很大的幸福,使他们心中充满快乐。虽然他们在一生中前半段受尽了折磨,晚年却多半是亨福无穷的。即或是中途发生不幸遭遇、大的变故,或是为国尽忠而死,或是孤苦守节而亡,也必传留于千古,为后世所敬仰。
    心地阴险的小人,只图获得利益,多方面做坏事、想方法躲避灾祸,也天天祈求上天保佑他,上天对于这种人不但不会给他幸福,反而要降下灾祸,教他们受了报应,这就是所谓「天机莫测」。
    世间有些谋害人命的人,事情经过了几十年,终究还是被人发现,受到刑法的制裁,上天的智慧实在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前集091】
    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憸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4月1日      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




  在年轻的时候作歌妓舞女的人,晚年嫁人从良之后,如果能够过着清苦的生活,守着妇道,那么她前半生的放荡**,对牠是没有什么妨碍的。反过来说,妙龄守节的妇女,到了老年失贞操,有了越轨的行为,那前半世所受的清寒辛苦都成了泡影。
    不仅妇人、女子是如此,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在年轻时生活放荡不羁,到了晚年觉悟错误,一变而成为廉谨正直的人,正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社会的舆论,对他的下半生作为必大加以赞扬;反之,正直廉明的人到最后失了忠贞的节操,从前一切的辛苦都化为乌有。
    古语说:「看人只看后半截。」真是至理名言。这就是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的道理;不然的话,人生在世间就没有是非与公理了,那人和禽兽还有什么分别呢
   【前集092】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胭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4月2日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人的尊卑与高下,不在于地位和爵禄的大小,而在于他的德行如何,虽然是一位没有地位、没有爵禄的平民,如果能够行仁修德,施恩于人,在名义上虽没有地位官阶,在精神上却是一位有品的大臣。
    反之,位在庶民上面的官吏们,滥用权势与地位,贪图高官与厚禄,对上争宠邀功,对下颐指气使,甚至贪污受贿,利己自肥,这样的人实在是有爵位的乞丐;他天天在那里所叫的无非是「钱」与「权」两个字,不过是贪得无厌的小人行径。
   【前集093】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4月3日      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佛家尝说:「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的报应,毫厘不爽,现世我身所受的幸福果报,可以说是前生所作所为的结果。
    有时候本身的功德不足,必须问一问祖先是不是给我遗留了恩泽。如果我祖先德行深厚,本身没有什么功德,也可以享受祖先的德泽,蒙受生活的幸福,所以,我们应当感念祖先积德累业之难,同时加紧自己的修身积德,以为后世子孙遗留余庆。俗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孙所蒙受幸福的深浅多少,不但要看我们的修积与遗留多少,也要看我们于现世本身的幸福吉祥跟危险zai 难,以及自己进德修业的工夫大小而定。
    所以,人必须时时思想子孙守业维艰,对子孙要善为教导,总要以戒慎敬惧的态度从事,方可上昭祖业的光大,下及子孙的荣耀。
   【前集094】
    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4月4日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能够修学问、求知识、明是非、辨善恶,可以作民众的表率,如果靠自己的学问去做那些外面良善但内里奸诈的事情,就是假善人、伪君子。这和没有学问缺乏知识的小人公然作恶没有什么两样;再说君子明白事物的道理,竟然作恶,这不能不说他比小人犯罪的行为要深些。
    君子常被人尊敬,是因为君子能守节义。如果舍弃了节操而贪图利益,还不如小人悔过自新改邪归正可贵。
    况且,君子弃舍了节操就不称其为君子,只称得上是假貌为善的人。小人能够改过,就不再是小人,而是君子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对君子、小人的分别,便可以清楚的分辨了。
   【前集095】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4月5日      春风解冻,和气消沐



  住一个家族里面,家里的人有了过失,就立刻冷言厉色的加以谴责,不但不能使对方改过,反而引起反感,不能收到改过迁善的效果。但是,家里的人有了过失也不能够轻轻的放过不问,因为姑息过错,就是养奸为恶,等到一错再错,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要改正挽救都来不及了。
    所以,家里人有了过错,必须加以纠正。如果对于他的过错,认为是属于不便明白说出来的,就必须假藉别的事情,打个比喻说使他了解,希望他将来不要再犯错误;如果他仍不了解,只好暂时放下不谈,以后有机会再说给他听,一直等到他渐渐的了解为止。这就像春风解冻的情形一样,以春天的和暖气候,逐渐的把严寒冻结的坚冰,次第的消化掉。如果人能够有这样的气度,家里的人过失就能改正了。
    家庭中既没有争吵的气氛,又不发生极大的过失,所谓春风化雨一团和气,这样的家庭,能说不是家庭的模范吗
   【前集096】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谨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纔是家庭的型范。




  
                    4月6日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人能明白的观察自己的心,安心立命,就不会有什么不平和不满了,于是,眼所见的、心所感的都是很和平、很圆满的世界,纷乱不堪的世界也就不出来了。因此,可说象由心生,心感觉和平圆满的话,世界也就成了圆满的世界。
    人对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稳宽大的地方去想,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对任何人都一样宽大平稳,而感觉不出有什么险恶的人情存在。因为你能对人宽平,人家也能以宽平的态度对待你,常言说得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说,旁人对于我的态度不管好坏都应该把它看作平常的事。对人抱着不平的态度,人家就对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稳宽大的地方去想,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对任还以颜色,还要招致人家的不信用。
    世上有的人喜欢背后批评人、说坏话,或是用的恶言恶声,那么人家也会反转过来以同样的言行来对付他。
    至于观心的方法,在于要时时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人对我很友善,表示我对人也很友善。把我的本身和人认为是个别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人能够达观,我就成了相系不分离的整体。
   【前集097】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12 22:12     标题: 续 14






                  
                                                                        4月8日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喜好顺境而讨厌逆境是人之常情。但从精神修养上来看,顺境不一定是喜事,逆境也不一定是坏事。
    人当处于逆境中挣扎,就像患病的人周围充满了药腥味,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针刺石砭是消毒化脓最好的方法。所以,人在逆境中生活虽然痛苦,可由痛苦中培养节操,锻鍊行为,这正是有利于精神修养的地方。
    反之,人在顺境,一切事情都合乎理想,久而久之,骄傲、奢侈、放纵不羁等种种行为就都发生了。这由精神修养上来说,就像一个人在刀枪林立兵戈满前的环境中,一不注意就被这些杀人利器穿透了胸膛而肝脑涂地,因此越安全就越不可大意。
    从前有父子两人砍树,父亲老了不能上树顶去折枝,于是儿子上去,儿子在树的高头折断树枝,树干摇晃的拽动着儿子的身体,看来危险万分,但是老人一声不响的看着儿子工作,等到儿子工作完了下来的时候,到了树干的最低枒杈处,老人却频频呼喊小心,儿子下来后对老人说,为什么在最高的时候不说注意,快到了平坦地上却说要注意呢
    老人说,危险的时候,谁都会小心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致大意。等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场所,反倒粗心大意起来,这时候就容易发生意外了。
   【前集099】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4月9日      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欲利好比是人,理智好比是水;火如果没有水来制服,火势炽烈,必定会烧人焚物。
    《易经》「水火既济」卦,就是水在火上,水能够制住火,达到水火既济的地步。反过来说,火在上、水在下不能制火,火势炎热万物枯焦,形成火水不济的状态。
    生长在高贵之家的人,他的偏好就像炽热的人,其势焰逼人。如果再缺乏理智,没有一点克己工夫,不带些清凉的定静气息,任性的去为非作歹,为了声色货利纵情肆欲,这不一是为害别人,最后也必定害了自己。
    所以,做人总要持有超世俗的情操,来调剂炽热猛烈的嗜欲,不然,纵情肆欲,任意的胡作非为,即或不能烧人也必定会自 fen。
   【前集100】
    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知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烁矣。


      
                         4月10日      精诚所感,金石为开

      
            出真心而产生的念头,实有强大无比的力量。在他力量所支持的地方,真是惊天动地,可以使夏日飞霜,可以使城池陷落,也可以贯通金石。
    人一真心起来,什么事都做得到。一般世俗的虚伪妄人,对人没有一点诚意,这种人只不过具有五官四肢,他的内心、本体已经遗忘掉了。所以没有能使人感动的力量,所作所为不但使人讨厌,自己一个人离群索居的时候,也自惭形秽、心有余咎啊!
   【前集101】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隔,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4月11日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古语说的好:「学问通时意气平。」
    好文章做好了,虽看不出什么地方奇特,只是能够作得恰到好处,文章能够切合题目,词句运用得当,不用费解的难典,也不说无用的废话。
    当人的品格修养达到了完满的境地时,他的言行也没有什么被人注意的地方,只不过是和常人一样平凡,对一切事物都能够顺其自然而不失其本来的面目。
   【前集102】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4月12日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世间的事,假如说是假的,不但一切的功名富贵,即使是你本身的肢体,也不过是借托你的身体而成形罢了。假如说是真的,则无论是我的父母兄弟,即使是世间的万物也都和我是一体。
    所谓「幻迹」就像梦幻泡影,如镜花水月都是假借而来。所谓「真境」就是纯真,实体真实而不虚。举例来说罢,雨、雪、水、霜、露都是因温差的作用而假借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这也可说是一种虚幻痕迹。其实,真实的境界不过是水的一体而已。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畜草木,也都是万象同根,天地一体,森罗万象莫不是由同一个真体假借各种形态而显示出来的种种幻迹。
    因此,由幻迹而言,世间其实可以说是无物无我,身是由土里来的,仍然要回到土里面去。由另一面真境来说,则父母兄弟固然不用说,天地间的万物都与我是一体,并非是别物,因此,天地万物应该是平等的。由这一个真体显化出来千差万别的假相,到了最后并没有什么亲疏优劣和取舍憎爱的分别,人如果能够真正透视这一个道理,才能够担负起平天下的重大责任,达到了功成名就的博大境地,而后更能够由这名利的缰绳与锁缚之中解脱,达到自由自在的真知境界。
   【前集103】
    以幻迹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纔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4月13日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常言说得好:「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可见爽口好吃的东西应当少吃,如果不加节制吃多了,就容易招致疾病;快心如意的话应当少说,如果不加谨慎的说多了,就容易得来祸患。
    所以说,美味不可多贪,多贪就成了夺人生命的毒药了。如果能够用到五分就罢手,便对身体没有害处。快意称心的事情人人喜好,但做得过多就会败德乱行,因此一般人凡事讲求尽兴是很危险的,乐此于五分,就不会遭到困难而后悔。
   【前集104】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13 19:09     标题: 续 15






             
                       4月14日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人家有了过失,不当面就责备他;人家有了秘密和缺点,不当众就立即抖露出来;人家从前和你有过节,一定不要记恨,也不打算对他报复。
    古语说得好:「君子隐恶而扬善。」
    所以,不要责备人家的小过错,也不要挖掘人家的隐私,更不要念念不忘人家和你从前发生的过节,这样方可以修养个人的道德,也方可以避免灾祸的侵害。
   【前集105】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4月15日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士君子无论对自己或对他人,都不可以马虎忽略,否则便被事物所控制,便受环境所阻挠,事事处于被动的地位,得不到悠闲安定,常常招出是非与烦恼。
    至于处世或做事方面,用意不可过于严重,凡事看得太严重,自己的身体被事物拘泥,便失掉自在的灵活运用,陷于呆板与冷酷了。这样的话又使事情执拗不通,在此轻重缓急之间,应当切实注意其中分量的加减,才不至于有过犹不及之虑。
   【前集106】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4月16日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天地的时间悠远,不知有几百万万年代,人在此期间得成了一个人身,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百年的光阴却非常容易过去;况且活到一百年上寿的人,千万人中不一定有一个。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平均的寿命,也不过是五十上下,在一转眼之间,很快的也就过去了。
    古语说:「百年三万六千日,蝴蝶梦中度一春。」人身非常不易得,幸而得生到世上,就应知道这有生之年的乐趣,真正能得享受其中的乐趣者当然不用说,然而,在一生当中什么事都不去做,只白白的虚度光阴,过着那醉生梦死的生活,和草木禽兽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人不可不知道有生这一世之乐,更不可不怀有虚度了这一生的忧虑。
   【前集107】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4月17日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怨与德是相对的,有德就不能没有怨,有怨就不能没有德;有道德对于一方面有德,对于另一方面就有怨,所以说,怨因德彰。如果不使他人怨恨,只有不要叫人家感念我的德。所以说,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
    怨与德是相对的,同时,恩与仇也是对立的,对于一方面施恩,对于另一方面就树仇;所以说,仇是由恩的方面成立的,没有恩就没有仇,没有仇就不得有恩,如果不想叫人仇我,那只有不要叫人家向我感恩。
    总之,立德和施恩是人所应当做的,可是做的时候,必要平心静气,对于人所立的德、所施的恩,都不要向人矜夸,更不要使人家感激,如此施恩不望报,立德不图名,一方面受恩受德者也就对我无仇无怨了。
   【前集108】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4月18日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大凡一种事物,必定有原因才有结果,绝对不会没有原因的结果。有时候原因表现得不太明显,不过是尚未得到发现,一旦发现之后,其原因自然会表现了出来。所以说,有结果就必有原因。因果报应的道理,就是如此。

    人到了老年生了疾病,这种种的病不是一般固有的衰老病,就是特有的一种疾病,这些病大都是在年轻的时候种下病根,到了老年,身体抵抗不住就要发作了。
    其次,在一个家庭生活兴旺的时候,一定是没有什么不幸的事件发生。一旦运势衰落,不幸的zai 难与祸患就都接踵而来了。然而,这些zai 难与祸患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多半是家运兴盛时种下了衰败的原因。
    君子明白了这一道理,就要在事物满足时,常能时时自身反省,谨慎言行,防患于未然,然后才能安稳人生,消灾避患。
   【前集109】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作的。故持盈覆满,君子尤兢兢焉。



      
                         4月19日      却私扶公,修身程德
        对人施予恩惠,心中并没有施恩夸功的心理,可以得到人家尊敬,但这不如守正义不偏移,唤起社会公意的赞许有意义些。结交一个新的朋友,还不如对于旧日的相交好好的培养友情,温厚友情。建立优美的名,固然是很好,但不如广植阴德来得悠久,本来想获得名誉,有时候却反招来相反的结果。
    崇本尚义固然是应当作的,但不必做出受人注目的奇特节行,只要能够注意日常的行动,做到无过的行为,忠实的守住现在的岗位,谨慎平常的言行,就可以加深进德修业的基础了。
   【前集110】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4月20日      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公平的议论和适合道理的见解,人必须加以尊重,私情私见必须加以反对。世间的人只知道逞一己之私见,殊不知道贻留千秋万世之邪恶罪名。想来实在是万分不值得。
    有权势以及唯利是图的人,我们最好远离他们。如果常常出入这等人家,自己不知不觉就受了他们的行为传染,造成终生的耻辱与不可磨灭的污点,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前集111】
    公平正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着脚,一着,则玷污终身。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14 21:07     标题: 续 16







                               4月21日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大多数人都愿意讨人喜欢,受人欢迎,如果失去自己的立场,抛弃自己的主张,处处向人家献媚逢迎去讨人家的喜欢,那就丧失了人格,未免太不值得。往往正直的人易招人家的嫉妒,与其曲意讨人喜欢,不如正直受人嫉妒。久而久之,是非曲直自然明白。
    人人都希望有名誉和荣耀,但是无功而受禄,无善却受誉,那不但人家心中不服,就连自己的心中,恐怕也受之有愧吧!自己如果没有过恶,受到了人家的毁谤和嘲笑,心中并不觉得难过,却认为是问心无愧,所以说,无善受人誉不如无恶受人毁。
   【前集112】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



        
                          4月22日      从容处家族之变,剀切规朋友之失
      
            父母兄弟乃是骨肉血缘之亲,当着亲人们有了大病或是遇到意外的变故,自己当然感觉有切身之痛,但在这时候应当注意的是态度要从容,心情要冷静,考虑怎样处理的方法,绝不可感情激烈冲动,或是悲哀伤病得过度了。如果任着感情用事,不能抑制自己,反而于事有损。
    其次是对于交往朋友,看见他有过失就要恳切的忠告,务必使他不致重蹈错误的覆辙,这才是有信誉的益友,反之,平时和朋友在一起喧哗漫游,不但见着朋友有错误不加以劝告改正,反而帮着朋友一同作恶,那就有失交友之道了。
   【前集113】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4月23日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真正的英雄有三点必须做到:第一,对于小事也不要置之度外,应当面面周到用心处理。第二,在人所不见之处,不要认为人家不知道便去做坏事,暗室欺人等于自杀。第三,在失意的时候不可自暴自弃,寻找逸乐的刺激,这只有害了自己。
    以上三点是英雄豪杰最容易犯的地方,英雄豪杰多顾大节而不注意细行,但是古语说:「千丈之提,坏于一蚁之穴。」小事不加注意,往往是招致失败的根源;因此在小的地方必须注意到,所谓「防微杜渐」,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英雄的行为是光明正大的,绝不在人所不见之处有隐讳,虚伪欺骗、自欺欺人的行为,是亡身的根本。还有一种在事物开始的时候,是颇为尽力的做,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开始荒淫逸乐怠惰起来,这样的人我们可以断定牠的末路是悲惨的,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大英雄必须小处能注意,暗处不欺瞒,在成功之路不怠荒。能具备这三个条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前集114】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纔是个真正英雄。



        
                             4月24日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有的人赠给人家千万两黄金,但是所与和所赠不合时宜,或者别有居心而施舍,结果都不能得到对方的欢心。
    话又说回来,虽然仅施舍了一饭之恩,使受惠的人认为这是应该的,一点也不会去感激;如果稍微将施舍减少一些,反而招怨结仇了。
    所以,如果是在时机适当的时候对人有所施与,一定会使对方非常感激和喜悦。
   【前集115】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翻成喜也。



        
                             4月25日      藏乃于拙,寓清于浊
      
        人处在世间,正如:「中流失船一壶千金。」并且和「狡兔三窟」一样,必须有渡世的安全方法。
    第一是应当如何巧妙的「藏巧于拙」,不露锋鋩。第二应如何隐晦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知道。而其才能一旦明显,反可为世间所重用。如果将自己的才能都做了琐碎的零工,则其才能绝不会有多大的用处。第三自己虽有清廉的节操,不可超然卓立于社会,应当置身于尘世中而不被其所染。第四不要摆出贤者的姿态,所谓「大智若愚」,屈居于多数人之后,而可以依着自己的才能发展在众人之前。能够按着以上四点去做,可谓渡世之一壶,藏身的三窟了。
   【前集116】
    藏乃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4月26日      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易经》主张「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也就是说,天地间的事物都是盛极必衰,在旺盛圆满的景象当中就预示着衰败凋谢的征兆。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当着花开满园、芬芳香艷之际,就已经预示着落花满地萧飒寂寞的景况快到了。人在富贵荣耀到高峰的时候,就已经潜藏着衰败式微的远因在内了。
   《易经》里面「剥极必复」和「否极泰来」的道理,就是讲发生的机运,常是潜存在零落衰微之极里面。花草为霜雪的蹂躏而叶落枝枯,但等春天一到,又开始发芽生叶欣欣向荣了。人当贫困潦倒不堪,内中就要有时来运转的气象孕育发展,《易经》说「贞下起元,时穷则变」,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君子应居安思危,在安乐的时候绝不可放逸怠惰。应当时时存心戒惕,以防灾祸的发生。更要有处变不惊的勇气与临大节遇大难而不屈的精神,坚苦忍耐以图奋斗的成功。
    唐高宗时,他听说有一名叫张公艺的人,他家九世同居而不分散,高宗下诏征问张所以能九世同堂的道理,张公写了一幅「百忍之图」进献给高宗说:「予家之所以不破散者,端赖此也。」
   【前集117】
    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4月27日      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恒操

      
       世间最可贵和最可尊重的并非奇妙的事,而是平凡的生活、正当的事业。所以,君子应当注意平素的言行,不要受奇奇怪怪的事情动摇心念。如果动摇了心念,绝不会有高深的识见,只不过是平凡庸碌的小人。世间有许多人都是为了求珍奇而乱其行,寻怪异而损害到自己。
    在非常困难的环境而能守住节义,与愤世嫉俗、独立独行的人当然有差别。
    但是,这种行为常常改变,并非是永久恒定的操行。这是处非常时应有的觉悟,不是在平常时可以培养出来的。
   【前集118】
    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15 14:01     标题: 续 17






                              4月28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忿怒之心如猛烈的火焰,邪欲之念如滚烫的沸水,这时候就得要有抵制怒气和欲念的决心。明白的觉悟反省,到底这怒气和欲念是怎样发生的?进一步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抵制这忿怒和欲念。
    于是怒气平息,觉悟到制服这怒气欲心的东西并非他物,而是自己的心。心之为物能够发生怒气欲念,也可以觉悟错误,并可以抑制错误。同样是一个心,多数人不知道反省,为了这怒气欲念而身败名裂贻羞万世。
    如果能在此时回头猛醒,反省一下,不但可以保身全家,这怒气欲念诸种邪魔一变而为自己的护法者,成了心的有力之本体,走向光明的道路。
    古歌说:「锄地须锄草,烦恼即菩提。」如果能够拔除心中的怒气和欲念,则心的修养反而可以利用那些怒气欲念作为锻鍊锄草的工夫。
   【前集119】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4月29日      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不考虑一件事物的真假虚实,只轻信一方的话而行动,就容易被人所骗,做出愚蠢的行为。所以,人不可以偏信一面之词。
    还有,不忖度自己的力量,认为什么事情都能够胜任的人,把国家的大事草率的集于自身的浮气上来任意处理,结果不但身败名裂,国家大事也就败在他的手中了。
    有些为了使人认为他的能力比别人强,因而嫉妒别人的能力,这种人的人格当然是非常下流卑鄙。假如自己的能力不如人,就应当努力奋发,使自己的能力强于他人,而能受到世人的尊重。如果只为了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其结果必定招来人家的反对,这是不可不加以审慎考虑的。
   【前集120】
    毋偏信而为奸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4月30日      毋以短攻短,毋以顽济顽
      
        说人家的坏话,自己以为自己是世间的善者,这种人大错特错。大凡人类都不欢喜别人说他的坏话。如果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绝不把他以善人来看待,因为对甲谈乙的坏话,同样的,对乙也可以说甲的坏话。世人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对于说人家坏话的人要把他当成坏人看待,并且需要对他提高警觉。世人如不明白这种道理,只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怒及他人,讲他人的坏话。这种人就无可救药了。
    人家如果向我询问别人的短处,我就应当留意避免暴露人家的短处。凡是说他人短处的人,我们也应当把这个人看成是一个有短处的人。要知道说人家的短处,正是表示自己有短处,是以找的短处去攻击人家的短处。孟子所说的「以五十步笑百步」,是一样的。
    其次,对于性情顽固的人要善加劝导使他改过,不可对他加以憎恨与厌恶。否则自己也是性情顽固的人,以顽固去助长顽固,就更加顽固了,结果是一败涂地。
   【前集121】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天天天蓝—菜根谭的智慧》第二部分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菜根谭》一般人看作是圣典,但一提到「圣典」两个字,就以为是二千年前的释迦牟尼、耶稣、孔子、老子或庄子等的经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师写成的宗派圣典,其实《菜根谭》并不是那样古老的书籍,而是大约三百年前的着作,作者并非大宗一派的祖师,而是一个涉猎过道教、儒教,尤其是对佛教特别通达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义词句,可说是一部彻研三教真理的结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使人读了咀嚼玩味,体会其中困苦艰辛的经验、清冷淡泊的趣味,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万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语都含义深远,字句虽是片断的,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籍。
   《菜根谭》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作者隐君子「洪自诚」,明代人,号「还初道人」。关于他的事迹,没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难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社会局势十分混乱,他对于功名吉田贵看得很淡泊,专心埋首于着述。他的着述很多,如《联瑾》、《樵谈》、《笔畴》、《传家宝》等书,都是当时的警世教言,虽然后世无传,但这本《菜根谭》却散放不朽的光明,欢喜读它的人不少。从《菜根谭》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辞、性格等,绝不是一般学者如胶柱鼓瑟或侈言清谈者流所可比拟。
    书名为何叫《菜根谭》?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听了这话,击节叹赏。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番薯、芋头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洪先生取斯语以为书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无限真味存在,故本书是修身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如果把东方与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较,西洋的文章是较为客观写实的,描写生动而有力,但蕴藉的意味并不深远。东方的文章用字虽然不多,含义却特别隽永丰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画一样,东方的文章则如文人的墨宝,不着华丽而韵致无穷。东方文章解释方面不大注重,要读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觉,这可说是民族性的自然趋向。因此,《菜根谭》充分代表了东方文艺的特色,这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吧!
    推究「菜根」的意义,「菜」就是所谓青菜的菜叶,「菜根」如萝卜、大根、牛蒡等,是一种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士大夫不可一日离菜根,百姓不可一日无色水。」这是当时贴在寺庙的门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语,其意义是老百姓如无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疗饥渴,那么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当时执政者的成绩如何。因此「菜根」二字,当时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这是作者洪自诚亲身体验孕育出来的结晶。故本书颇通人情世态,里面包蕴甜、酸、苦、涩等人间味道。
   《菜根谭》也有同名异类者,如干隆五十九年,以还初堂主人的识语为冠的洪应明之着作便是,这与本讲话所用的底本,虽然有人说是同人异名,其实不管是内容、编纂等都有悬殊的差异。
    洪自诚的《菜根谭》分为二集,洪应明的《菜根谭》不但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项,尤其里面散见清朝石惺齐之《续菜根谭》的语句,故我们可以断定洪应明的《菜根谭》是后人的合纂,唯洪自诚的着作才是正宗。
    本书问世后。博得许多人的赞赏,学者间争先恐后写了很多续篇,或类似的书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齐的《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比较出色,而这更突显原典的可贵价值。


      
                   5月1日      对阴险者勿推心,遇高傲者勿多口

      
        在应当发言的时候一语不发、沈默毫无表情的人,其心难测,可以说是一种阴险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人,不容易轻轻摇动他的心机。西谚说:「沈默是金子,雄辩是银子。」这是说雄辩不如守沈默好。
    沈默的人看来是代表君子的风度与气质。然而,这不过是普通的看法,不能说是不变的。俗语说:「祸从口出。」这也是戒人少说有害无益的言语,但也绝不能说保持绝对沈默是正确的,应当说的话一定要堂堂正正的说出来。何况说话是人的权利,如果保持沈默太过,就是放弃自己天赋的权利。哑巴是很可怜的,况且无意义的沈默,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和猜忌,人人远避这样的人,自己便成了孤独的人。
    大致说来,一般人是口虽不言而心中多虑,沈默寡言的人多半心中多思多虑。多言多语固然不算是君子的行径,但沈默不语的人,多半是阴险暗昧的小人。
    此外,还有一种小人,就是听他人的言语有了空隙,就乘势加以攻击,如果和这种人接近表示倾心,也会带给你很大的害处。
   【前集122】
    遇沈沈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5月2日      震聋启聩,临深履薄

      
        心中散乱暗昧的时候,要自己提起精神去控制,使精神恢复饱满,心情过于紧张的时候,要把事物暂时放下,使心绪平衡安定一下。
    不然,当治住了散乱暗昧的毛病时,却又染了蠢蠢欲动的情绪,扰乱了心地的安静。
    陶渊明说:「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人必须时时有此念头,才能够提醒念头的昏暗。又如佛家所说的但求放心而已。此心如能放得下,则一切魔障不起,更无外界的纷扰了。
   【前集123】
    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喫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幢幢之扰矣。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16 13:29     标题: 续 18





       
                          5月3日      君子之心,雨过天晴


      
       晴朗澄澈的太空,忽然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相反的,狂风暴雨的天气一过,忽然现出北风霁月的景色。这气候阴睛无常,说明了天心有凝滞与障塞,人事也是如此,毫厘之差即发生千里的急剧变化。
    但是,天心虽然有骤然之变,那风雨雷霆对于人都是有作用的,等雨过之后天气马上晴朗,不留丝毫痕迹。这正说明了天心的伟大,人心本乎天理,喜怒哀乐之发生,诚然是一息之间就有急剧的变化,务须过而不留,切不可凡事都萦怀于心,郁结不散,那就有失天人合一之道,难免不遭逢到意外之变。
    古人教人读书养气,就是要人心与天心相吻合,然后才能天人合一。
   【前集124】
    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塞?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5月4日      有识有力,魔鬼无踪
      
        击退私情,抑制私欲;如果对私情私欲这一顽强敌人,没有彻底认识的话,就达不到击退和抑制的目的了。
    治病必定要知道病因,这是先决的条件。对于排除心中的恶魔,如果不能认识出恶魔的原形,那就没有办法了,虽然识透了他的本体,然而,击退抑制这一恶魔并不简单。如果忍耐力不足,也不能达到目的。
    只有知识才是照出恶魔的一颗明珠,没有这一颗明珠就照不见自魔。而意志的力量才是斩杀恶魔的一把慧剑,若是意志的力量不坚,虽然有明珠照见,也斩杀不了恶魔。因此,这意识坚固的毅力,都是断邪念、明心体不可缺少的条件。
   【前集125】
    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



     
                               5月5日      大量能容,不动声色
      
            人家侮辱我、作弄我、欺骗我,而我能够包容含蓄,不发一言,不表愠怒,所谓「喜怒不形于色,是非不辨于言」,使他人无从捉摸我的内心深处。这其中的趣味是奥妙无穷,同时也藏着很大的机谋与作用。
    所谓「静以制动观人入微」,则他人对你再也不敢加以侮弄欺骗了。
   【前集126】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5月6日      困苦穷乏,锻鍊身心

      
        人受了种种灾厄,置身于逆境的时候,如同在炉子里鍊的钢一般,锻鍊身心成为一个钢铁一样的人。所以,人能受得住灾厄与逆境而不为它所挫折,才能享受到大的利益。未经过此种锻鍊的人,则身体禁不住风霜折磨,精神的修养也不充分,终究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人物。
    古语说:「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意思是人处在困穷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须知这正是促成我们向前发展的一个契机,正是锻鍊琢磨人们成为坚强伟大的人物。人生来如果不受困苦,饱食暖衣,对任何事都任性去做,那他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好比是在室内培养出来的花木,绝不会有健全的发展。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恶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话的意义是说天将要给一个人的幸福以前,必定先给他许多困难,使他能够战胜困难、克服困难,养成了坚决奋斗的意志,对于任何困难都能突破,遭遇失败也绝不悲观,永远抱持乐观的希望,不屈不挠接受锻鍊,最后一定得到幸福与光明。
   【前集127】
    横逆困穷是煅炼豪杰的一副炉鎚,能受其煅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煅炼,则身心交损。



      
                        5月7日      人乃天地之缩图,天地乃人之父母
      
       人体是心为主宰,太阳则是天地的中心。所以,人身也可以说是一个小世界,大天地有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风雨寒暖的往来,由于阴阳的和合,滋生了万物,形成一个小天地的我们,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和鉴别是非好恶的知识,并且有实现这些情感和知识的意志作用,而后才构成了一个完全的身心。如果狂喜暴怒,好恶混同不分,那就不会造成一个完全的人格。应该欢喜的地方就要欢喜,应该忿怒的时候就要忿怒,好善而恶恶,无过与不及,能够调和这一身的心天地,才不失为中庸之道。
    天地既为一大世界,则等于包容人的父母。人存在于天地间,人人彼此都当视同手足,彼此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施德而不结怨,以仁爱待人处世自然就没有恨与烦恼了,应当使人人各尽其业,即使是万物也应当各安其所,人人都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和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则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永久和平便因此产生了。
   【前集128】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变理的工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5月8日      戒疏于虑,警伤于察

      
        从人类整体的大处着眼,无论自己的民族或其他民族都可以说是同胞,相互间以仁爱之心相处,那么都有幸福。
    人绝不可以存害人之心,你害人家,人家也一定反过来报复。所以说,害人如害己;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这种道理。人虽不应当有害人之心,但也不可不事先防范坏人加害于你。
    有些人把人家都当成和自己一样去看待,这样的人非常正直,即或受了人家的欺侮他也毫不在乎。还有些人太聪明了,事先看破了他人的诈伪而严加防范,两相比较下,愚直的人使人愿与他相亲,聪明的人则人人都敬而远之。
    人有聪明固然不是坏处,但切戒破坏人家道德,揭露人家短处,这是不可不细加察者的。以上的话我们不妨玩味一番,做人做事就不致有什么差误了。
   【前集129】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苦伤于察也;二语并存,精明而泽厚矣。



        
                         5月9日      辨别是非,认识大体

      
      有很多的人对事表示疑惑,而我对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就要择善固执,不被群众的疑虑所阻碍。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未必合乎真理,一个人的独见也不一定是不合真理,如果自己确信,就可以排除别人的疑问。
    古往今来的大人物能成就千秋伟业,都是有别人所不及的智慧和自己的见解。其次,天下事不是一个人独力所能成的,凡事应当多旁听他人的意见,做为多方面的参考,千万不要任性而忽视他人的言语。
   【前集130】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17 17:58     标题: 续 19



               5月10日      亲近善人须知机杜谗,铲除恶人应人保密防祸

      
             当我们知道某人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能和他交往,在结交之前不要过度赞扬,以免招致奸人嫉妒,挑拨离间,使你接近不得。
    当我们发现对方是一个恶人,不能急切的把他退掉也不要轻易表示意见,以免被他转去,招致了怨尤,使我身蒙受意外之祸。
    古时自天子至臣相,不管是拔擢人才或是铲除奸佞,一切用人行政上的措施,都要把以上所学的两种原则作为圭臬,才不至于有重大的差错。
    今人仍应效法之。
   【前集131】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



        

                                                         5月11日      节义来自暗室不欺,经纶缲出临深履薄
      
       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人所称道的节义忠贞,是历千古而不能磨灭的。既不是一时在人前造作的伪善行为,也不是在人所不见的暗室当中的私情私见,君子慎独,虽处于暗室而不自欺,所以说,青天白日的节义是从暗室漏屋之中培养出来的。
    一个人能够有旋干转坤的大手笔,不是豪放的思虑所能达成的,必须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一点也不敢疏忽,谨慎小心,按部就班,慢慢培养出成绩。至于有人说「举大略细」,又有人说「做大事不拘小节」,都是错误的想法。
    【前集132】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干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



      
                      5月12日     伦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怀恩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当然的伦理之道,有时达到极点也是应该的,不可以有丝毫的感激之心。如果父兄对于子弟认为是施恩,子弟对于父兄感恩,这样的施恩望报,骨肉之亲反而不如路人。
    从前有一个孝子孝顺父母,传到皇帝的耳里,皇帝非常感动,把孝子召来,给他许多的钱以表示赏赐之意,孝子很不安的回答说:「陆下,我从来就没有感觉过我是尽了人子的孝行。实在没有接受陆下褒扬的理由,也绝不敢接受陞下的赏赐。」皇帝听后,更加感动,加倍赐赏钱给他,要他无论如何都得接受。
    所以,说真的孝行是自己不会感觉得到的。世界上自以为有孝心的人,在并不一定是真孝。人子孝顺父母,是无论如何都要使父母欢心,这是自然真情的流露。当人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孝行,同时就起了要求报酬之心,也就失去了孝的真义。
    兄弟之情也是一样。友恭之情是出于真情的流露,这其间也丝毫不能有施恩之念,不然兄弟反成了路人啊!
   【前集133】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使成市道矣。



      
                                                          5月13日      不夸妍好洁,无丑污之辱
      
      天地间的事物,不限于美与丑,洁与污。一切长短、善恶、男女、上下、贤愚等等都是相对的。一方面有了美,另一方面一定有丑,没有美就没有了丑。所以,仅有美而没有丑的东西是不会成立的。人通常称某人是善人,没有恶人存在。如果没有恶人存在,善人也就不会存在。
    有美的时候必定有丑,如果人能够超越美丑的观念而不挂在心,则无论怎样丑陋也不会有人笑了。
    清洁的相对是污秽,「嫌恶污秽,喜好清洁」是人之常情,但是清洁和污秽并非是对立的,应该用达观的眼光觉悟到污秽与清洁本不是两件事,人能够将精神超越到洁与不洁之间,则我不好清洁,也就没有人能以污秽加诸于我了。
   【前集134】
    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



      
                      5月14日      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

      
        富贵的人与贫贱的人两相此较,按人情的动态来说,富贵的人反而比贫贱的人不好。富贵的人为了求自己的名利,逐渐的转移情感,趋向于利益的方面。对无利的方面,人情就淡薄了。总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随着对方而变动的。
    反之,贫贱的人情定没有什么变动的,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以一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所以,贫者比富者的人情还厚重。按理说,应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贫者要来得薄,事实正好相反。难怪孔子会慨叹的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矣。」
    嫉妒别人的长处和幸福,在父子骨肉之间,比一般人还要利害。照理说,应该骨肉之间互相祝贺幸福才是,更应当以喜悦的心情来赞美彼此的长处才是。事实却不然。对于旁人的幸福和长处并不关心,对于亲族之间有了长处和幸福反而嫉妒,念念不忘,耿耿于心。
    这样说来,真是非常不幸。当人们遭逢了这种场面,必定也会以冷静的态度平心静气的处理,如果这嫉妒之念不除,必定每天生活在烦恼中。
      【前集135】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生烦恼阵中矣。



        
                                           5月15日      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在上位的人对待其部属,应当分清楚功劳与过失,这两者不容混淆,功过混淆赏罚不明,如果有功的不赏、有过的不罚,那些奋勇不惜性命的人们,虽然建立功劳,也得不到名誉与陞赏,自然就起了怠慢的心情,不再忠于职守了。所以,居上位的人一定要功过不混杂,赏罚尤其分明。
    其次,说到恩义与仇恕不可分得太开。居上位的人如果恩仇分得太开,有恩的人就对他好一点,对于有怨的人就冷酷无情。这样一来,部属无论如何忠实尽职,也得不到上级的欢心。久而久之,起了贰心而背叛激变,这都是基于私情之一念,致使部下不忠。
    【前集136】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堕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起携贰之志。



        
                        5月16日      位盛危至,德高谤兴

      
        俗语说:「官大担险,树大招风。」一个人的官位太高,很容易招惹出意外的敌人。对于自己得意的事物,不可以做得太过,太过则容易颓败,凡事得留余地想。日常的行为不可过于清高,过于清高的人就容易受人排斥,招来种种无谓的诽谤。
    古代的哲学主张中庸之道,无过犹不及之处。人能行中庸之道,则可大可久,持盈保泰,既不违天之道,亦不背地之理。顺乎人情,本乎天理则无往而不自得,无太盛太过,或过高过亢的弊病。
   【前集137】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诱兴而毁来。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18 14:13     标题: 续 20








                                 5月17日      阴恶祸深,阳善功小


      
         做恶事忌隐藏,所谓「阴恶是大恶」。做善事别忘显露,所谓「阳善是小善」。
    凡恶事显露于外的人,则众目所视十手所指,其恶行不得扩张,所以为祸尚浅。如果人做了坏事还隐藏起来,觉得十分得意,他就加深罪名终至身败名裂,所以说,恶之显者祸浅。
    做善事喜欢显露于外面,使人家知道,功德是小些;在暗中做的善事,功果反而很大。这个道理很奥妙,只有佛家的道理才能够解释清楚。按道理说,做善事显示出来给人家看就不算真善,这里面含着沽名钓誉的心理存在。所以,他的善行不会有多大的效用,也不会彻底去做完善事。反之,要在暗中去救人济世,则其立心为善,必定不计较名誉。地做的善事也必定彻底。所以说,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前集138】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5月18日      应以德御才,勿恃才败德

      
        人不可不修养才智,更不可不培植道德、两者都缺一不可。才与德互相比较,德好比是才的主人,而才好比是德的奴仆。有才无德的人,像一个家庭里面主人被奴仆所欺,制度紊乱毫无条理,终至败家亡身而后已。
    一般人恃才傲物,就是没有道德以养其身,只知逞能恃才,任意妄为,终亦受到严重的打击。
    所以,用人行政必须用才德兼备的人。才能稍差但乃有德之士,不妨用他的德来补才能之不足,将不至于像有才能却缺乏道德的人,把一切的事情弄坏了。
   【前集139】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5月19日      穷寇勿追,投鼠忌器

      
    奸佞邪智之人侥幸以图上进,为了防止这种弊病发生,在建立法制这方面务必讲求严厉。然而,实行起来又必须求其宽厚。在除恶务尽的原则下,又不能不网开一面。常言说:「穷寇勿追,投鼠忌器。」总要放他一条生路,叫他自己逃生。不然,如同捉鼠而阻塞了一切洞口,穷急反噬,一切器物反而被破坏光了。
    凡事勿走极端,总要合乎中道适可而止。天地间的万物,都是一个制服着一个,如螳螂捕蝉黄雀伺之于后,猎人打雀不觉湿露沾衣。
    其实,天地造物之妙,虽是互相制服同时也是互相为依的。人食牛羊而牛羊依人以为生,就是这个道理,世间善恶之理,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是两面的。如果说除恶而必尽,则恶尽而善亦不能成立了。觉悟了这个道理,也就觉悟了人生的大半。
   【前集140】
    锄奸杜幸,要救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5月20日      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和别人共同担负过失的时候,那人必定喜悦。和别人共同分功的时候,那人必定发生嫉妒,所谓「利益在前,人所必争」。人对于争荣誉争报酬,千古以来不知道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毁坏了多少人的人格。如此看来,与人共患难易,共安乐则难了。
    例如春秋时候范蠡、文种之于越王勾践,汉代的韩信萧何之于汉高祖,当勾践被吴王打败作了俘虏,文种、范蠡两人与越王共受患难,终于设法使越王回到了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二十年后灭掉了吴国;范蠡明白其患难与共安乐的道理,遂弃官而游于五湖,文种不明这个道理,终于仗剑自杀。其次,高祖的杀韩信、囚萧何也是基于同一个道理,君王之于臣下尚且如此,一般人的彼此争名夺利不能共荣相安,更无足论了。
   【前集141】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5月21日      警世救人,功德无量

      
        有道德的君子虽然不能用金钱救济他人的贫困,但可用精神的力量去感化他人。人们在迷惘的道途上能得一言以提醒,就可以改邪归正觉迷却痴。
    又当人们陷溺在危急困难的情况下,得一语的勉励,教他脱离危难之道,这就是善根,胜于赠送他人财物的恩惠。
   【前集142】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5月22日      趋炎附势,人情之常

      
            人到贫穷不济的时候,就一切廉耻也不顾了,只知贪求食物依附于人,等到有了食物,稍见饱暖,就向更好的地方寻求生活了。
    人人都向丰衣足食的地方集聚,等到这富贵者一旦陷入贫乏,则一般常常集聚来往的人就作鸟兽散了,一切义理人情也都不讲了。甚至在路途中相遇,掉头不顾。这是古今中外的人情通病,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蚊蝇逐臭,蚁虫尝甘,而小人则趋于利。」这几句话说穿了人情的通病。人情通常是趋利而忘义,只有君子才不为利益而变节。
    【前集143】
     饥则附,饱则颺,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5月23日      须冷眼观物,勿轻动刚肠
      
       君子大多是富于情感,不免热心过度,招致人家的怨尤。所以,不可不以冷静的头脑来考虑事情,然后以理智来判断是非,才不会发生错误。如果感情一冲动,心就把握不住,心爱感情所左右,便会轻举妄动。
    日本古时候有一个武士鎌仓权五郎,他作了源义家军队中的先锋,在战场上冲锋的中间,被敌人的箭射中他的眼目,却一点都不怯懦,他并不取下箭矢,就奋勇把敌人射死,然后倒在草地上。他的同僚将官三蒲为继走到他的身边,想要设法由眼睛里拔除箭镞,于是以脚踏着权五郎的脸,想把箭从眼睛里拔出来,这时候权五郎忽然跳起来要杀为继,为继吃惊的躲开,问他什么缘故?权五郎说:「武士死于战场是常有的事,但生平还没有人敢用脚踏着我的脸,我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为继领悟了他的语意,深深谢罪,然后跪在地上,将箭由权五郎的眼中取下来。
    这个故事是说:君子应以铁石心肠、冷静头脑来担当大事,才不至于有失中正。
   【前集144】
    君子宜净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19 15:16     标题: 续 21






                                 5月24日      量弘识高,功德日进


      
       古语说:「德高望重。」又说:「量宽福厚。」德与量是互相关联的。
     由于道德高尚而器量才能宽大,器量宽大才能受人尊敬,自己的幸福便可以慢慢增加了。
    然而,道德怎样才能够高尚,那就要培养高深的学问。有了高深的学问与知识,才对于处世做事具有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识见,做事就不会发生错误,处世也不会过与不及了。
    【前集145】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5月25日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这是夜半时分;此时天地寂然,只有枕边一点灯光,这时候正是万事万念俱亡,使人更能安静宴息。到了天光破晓,人畜鸟兽一切动物都还没有起来,才是吾人开始出于混沌时。
    所谓「混沌初开」,即是天地尚未分明,这时候天地好像鹤卵浑然一团,渐渐的,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山川草木人畜次第的发生出来了。人当休眠入睡时间,身心都在休止状态,此时既没有善恶也没有苦乐,恰似天地尚未开辟以前的混沌时代,等到一梦醒来,万物还未兴起的时候,宛如初出混沌尚不辨是非与邪正。等到身心一有动作,善恶是非之念就开始发生了。
    所以,当着宴寂入眠的时候,或是在混沌初出的时候,要用一念把自己回光返照一下,探索是非善恶因果在何处,才明白善恶是非既不是什么身外之物,它的发生也绝不在于一念未生的混沌初开之时,而是因为人有了耳目口鼻,对于事物才生出来情欲嗜好,然后基于情欲嗜好的取舍爱憎,而有了种种的妄想与分别,因之而苦恼了身心。
    这样说来,耳目口鼻都是束缚身心的桎梏,情欲嗜好都是使身心陷落到机械中的一种障碍。善恶苦乐本身实有之物,只缘由耳目口鼻所生之情欲嗜好而发生,但是,人又不能抛弃耳目口鼻之情欲嗜好,不能如顽石帖木无情,那么,应当怎样做才对呢?只有在这回光返照的一剎那间,反省觉悟世间一切都是虚幻。
    不要为那些而劳役身心,应当自由自在的处于其中。
   【前集146】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处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机械矣。


     
                                  5月26日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能自己反省,其所言所行都能够不离于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取之以为借鉴而加以反省,这样的话,就成修养自己身心最好的工贝了。久而久之 便能进德修业,自能达到圣贤的地步。
    反过来说,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全归咎于他人的过失,终日看旁人有何过失而妄自批评,这样的人其所做所为都是恶行。不但伤人,且自伤其身。
    因此,反省自己的人,是广开众善之门,不能反省自己的人,则恶事日渐增多。善人恶人的差别,只在这反省与否之一念罢了。
   【前集一四七】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濬诸恶之源,相去宵壤矣。


       
                         5月27日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一个人的事业和他所作的文章,无论多么成功伟大、优良简练,到了他死之后,这股力量便化为乌有了。只有人的精神可以传之万代而不会改变,精神的伟大便可以使后世的人受到极大的感化。
    富贵与功名随着时代的转移而改变,这代的功名,到了下一代便一文不值。现在贫困的人到了后代子孙也许就变成富贵了。唯有人生的气节,一直到千万年之后都是不变的。
    由此看来,事业文章功名富贵,与精神气节来比较其价值实有天地之别,所以,君子不可因寻求事业文章功名富贵,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与气节。
   【前集148】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5月28日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捉鱼张网,而鸿雁误陷到里面,这封鸿雁来说是多么可怜和不幸。螳螂捕蝉而黄雀伺于其后,这对于螳螂来说是多么的悲惨和危险。
    世间的事不仅限于鸿雁与螳螂的事情而已。
    所谓「一机之中又藏一机,一变之外复生一变」,天地之大,事事物物,无奇不有,神妙得使人感到不可思、不可议,又岂是人的智慧和才能所能够追得上的。
   【前集149】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蛙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5月29日      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做人必须讲真诚,否则他的言行都不足以使人相信,像一个伪造的假人形,既没有灵魂,又不像真人能够动作。这样的人活在世间也了无生趣,自欺而欺人,久了必定会暴露。
    其次是过于顽固的人,与人落落寡合,毫无圆转滑脱的通融机趣,这样的人就像木偶,到处都受到人的冷遇,事事都行不通了。
    所以,处世过于虚伪既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处世过于呆板也一定不受人欢迎啊!
   【前集150】
    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5月30日      云去而本觉之月现,尘拂而真如之镜明

      
            水不遇见风,就不会掀起波浪,自然归于平静安稳,镜子没有尘埃的掩蔽,自然就会现出光明。人心本来是清洁澄澈的,只因为被妄想的尘垢所遮蔽,消失了本来的光泽。只要拂拭掉那些烦恼与妄想,其清净光明的本来面目就出现了。
    欢乐是不必去强求的,只要能够除去使他本心苦痛的私欲、私见、私利就好了,至于妄想寻求欢乐,结果是内心得不到安稳平静,欢乐也就一点都得不到了。
   【前集151】
    水不波则自足,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20 13:45     标题: 续 22







                                  5月31日      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勤天地


      
             人做事假如稍不留意,就容易招致失败,而遭到不测祸患。所以对于一言一行都不可不加谨慎。
    人有一念不修而犯了上天的禁诫,因一言不慎而破坏了世间的和平,有一事不谨而酿成了后世子孙的祸患。因此,我们不能轻起一念,乱发一言,错做一事。
    古德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代兵法说:「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灭。」这样看来,怎能轻举妄动,草率的用事呢?
   【前集152】
    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酿子孙之祸者,最宜切戒。



      
                          6月1日      情急招损,严厉生恨

      
        一件事情发生了,想调查彻底颇不容易,在真相未明之前,应当放宽一步任其自然发展,慢慢的终必水落石出;如果操之过急,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忿怒和反感,增加求真实结果的障碍。
    其次,关于支配他人服从你,如果自己巧用心机施行操纵,反而招致他的不服从。不如听其自然,使对方心悦诚服的遵从。所谓「以德服人者真服也,以力服人非真服也」,如果只知严厉管束,反而使他顽抗不服,事情就越弄越坏而不堪收拾了。
   【前集153】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6月2日   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把陶土拿来烧,才能成为光滑无比的器皿。把生铁拿来镕锻,才能成为坚硬宝贵的金钢。「陶镕」的意义也是如此;一切的物质都必须经过锻鍊才能有所成就。
    人的节义虽然可以高傲过青云,文章可以妙胜过白雪,假如不是由道德的心锻鍊出来的节义和文章,则他的节义不过是自私,文章也不过是普通的,这也许与那侠客的义节与骚士的文章毫无差别了。
   【前集154】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6月3日      急流勇退,与世无争

      
        古语云:「功成身退。」这是君子之教,当事业全盛时期能毅然引退,自己意足,他人也羡慕不已。平时置身的场所应当选择与世无争的地位,这样去做,不但是自己安全,就是他人也不会嫉妒,实在是「明哲保身,受人尊敬」的好方法。
    以汉代的韩信、张良与汉高祖谋事来说,就是很好的例证。张良能够明哲保身,功成而身退,僻谷以求仙,终于得以保全他的声誉。韩信不明这个道理,致屡遭贬抑,终于被杀掉了性命。
   【前集155】
    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



      
                      6月4日      慎德于小事,施恩于无缘

      
        人若想要进德修业,就要处处努力,必须在人所不注意的极微细事情上加以留意。如果认为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过错,小的地方错误重重,且认为小疵不致妨碍大体,那就错了。因为小事往往会变成大事,而大事的结果都是由小事渐渐累积得来。所谓:「千丈之提,坏于一穴。」这话我们应加以三思。
    其次是施恩予人,绝不希望人家报答,世间有些人对人施恩了却使受恩者深深感受到他的压迫。这样一来,「恩」很可能变成「仇」了。所以,最好是施恩于不能报恩或是无力报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舍了恩德。
   【前集156】
    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6月5日      文华不如简素,谈今不如述古

      
        由人的行为来看,在表面上好像是有利益,但在实际上则有伤道德,贻误终身的事情往往不少。
    都市上的人多半是生活浮华,举动轻薄,人在都市生活久了,难免会染上不良习气,不如去和山中隐退的老人谈心。官高位大的富贵之门,日子久了也难免沾染坏的习惯,趋向堕落生活,所以不如去和居住在茅屋的穷人相亲近,反而比较有益。
    听街头巷尾的传闻消息,使人动气,名利观念便萦回于心中不去,使情绪紊乱,如果能退居到田舍去听那些樵夫牧童的山歌之乐,心中就悠然自得。其次是谈论批评现代人的言行得失,这也是于人有损于己无益的事。如果人把古圣先贤的立身处世,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迹加以琢磨,于本身的增进学识、修养道德都有很大的帮助,何乐不为呢?
   【前集157】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诣未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6月6日      修身种德,事业之基

      
             建筑房屋要先打好地基,如果根基不稳固,所建的房屋一定不坚固。人作一番事业,也一定要先建立基础,如果基础不坚牢,事业也随之不能悠久。这基础就是人间不可缺的道德。
    有坚忍不拔的道德基础,所营事业必定圆满;如果建立的道德深厚,其功业也必定更加悠久绵长。反之,仅凭一时的利害而互相为用,纵使成功也不过是一时而已,绝不会悠久绵长。这就像建筑房屋一样,根基不稳固的房屋是不会支持长久的。
    古德说:「德为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古人为政的基础也在于道德。唯有正德,才可以利用,才可以厚生,然后方可以解决民生问题,所以,一切事莫不是以道德为基础。
   【前集158】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21 16:57     标题: 续 23





   
                  
                    6月7日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我身和子孙的关系,好比是树木的根和枝叶,根本坚固则枝叶必定茂盛繁荣。根本薄弱,枝叶也就不会发达了,所以身心必须健全,才能期待子孙绵延不绝。
    但是,这里所指的「我身」,并不是肉体,而是体内的心。心正则积德,子孙就蒙受更多的恩惠。如果心执着于妄念,失去了光明,多行不义之事,则沦为社会上的害虫。这种人还天天在神佛面前膜拜,想祈求自己子孙的繁昌,无异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前集159】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6月8日      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学佛入门》有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也就是说:心即是佛,人人皆备,只求诸内心,勿求于物外。
    我们不要抛却自家的宝藏去向人家乞讨。不要向人自夸所有,人人皆有良知与明德。良知与明德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圣贤君子之道,只是求诸于本心,只是修心养性的工夫高人一筹。
    须知道本无涯,学无止境。如果能在「格物致知」方面下工夫,则修身正德之道,自然非你莫属了。
   【前集160】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成。



      

                            6月9日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
      
        道德并不是圣人与君子的占有物,乃是一种公共且公开于世的事物。所以垃没有彼此高下的差别的,是人人都可以接近的,是人人都应该施行的。
    相同的,学问之为物,也不是学者的私有物。它好比家常便饭,是人人不可缺的。然而,学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辨明道理的一种知识,而是希望学问能够实用。
    当一件事情发生了,人们必须以大学问的工夫去警惕研究,希望在根本上得到一个圆满解决的方法。
   【前集161】
    道是一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客饭,当随事而警惕。



        
                     6月10日      信人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诈

      
       忠恕之道,是待人以诚,推己及人;俗话说「将心比心」,也是夫子的恕道。
    所以,我心正直,则相信他人亦必正直,反之我心不正,他人也是如此。我如果信任他人,则以为他人如我的诚实不欺,实际世间的人未必都如我之诚实。只因我一念之诚,相信他人与我一样,则他人亦多少必得掬诚相见,于是互相帮助而事业得到发展。
    反过来说,我如果一直怀疑人家,以为他人都是欺人骗人,则对方纵然是正直的人,也因为我的猜疑而不能接近了。这么一来,自己形成孤立,大家离心离德,结果所做的事业没有不失败的。
   【前集162】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6月11日      春风育物,朔雪杀生
      
        心胸广大人、情厚重的人,如同春风薰化万物,所接触到的都是生生之机,其所感应者都是和和之气,草木欣欣向荣,万物生长发展。其人如冬日之可爱,人们都愿意与他亲近。
    反之,性情残忍、刻薄多疑的人,如同秋霜,草木接近没有不枝枯叶脱,这样的人还有谁敢和他接近呢?
    所以,「待人接物」应当如春风之和,而不当知秋气之肃杀。
   【前集163】
    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6月12日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做善事不见善报,如草里长冬瓜,善根暗长,慢慢的自然壮大。做恶事不见恶报,如庭前积雪,春天一到必定暗自消失。
    又如做善事的人不见善报,也许是因为祖先有了余殃波及他这一代,或是还要延及他的子孙,因此应当不断积善修福以补偿善行的不足。又如做恶的人不见恶报,也许因为他的祖先尚有余庆,荫及了他这一代或还要庇及他的子孙,等他的余荫完了之后,如果他仍然怙恶不悛,则必定要受恶报。
   【前集164】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6月13日      厚待故交,礼遇衰朽
      
       人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易于亲近新交的朋友,而疏远旧日的朋友,所以我们一旦遇到故旧之交,切不可忽略或忘记,一定要更比以前还要亲切相对。
    人在一般人前,多表示自己是光明磊落的,但在人所不见之处就容易胡作。我们应当在暗地里比明面上,以还要光明正大的心迹来处理事情,不要认为在人所不见之处就任意胡作妄为。无论任何时候,也要不计其私才好。
    我们对待老朽的人,应当比盛旺的人更隆重,才是敬老扶弱之道。
   【前集165】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越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22 11:00     标题: 续 24






      
                    6月14日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所谓「勤勉」,本来就是为人之道,是实行道德仁义所应当奋勉不懈的一种行为,然而,世人竟误认为勤勉是增殖财货以达到富贵荣华必经的手段。所谓「俭约」,本来是对于增殖财产、图谋利润的一种淡泊行为,世人误认为存贮财货冻结不用是一种俭约行为,竟为他的吝蔷行为作辩护。
    世间事大多是如此,本来为君子保身之守则,竟成了小人图私利欲的工具,比方说春秋时候有欧冶子制成的千将莫邪雌雄二剑。这剑用在名将完成了克敌致胜的功业,这剑要是落到坏人的手里,就变成了杀人越货的凶器。
    同一种东西,有两面不同的用法,因此利害也就不同了。
   【前集166】
    动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矣!


      
                          6月15日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不退之轮」,轮是法lun的意思。如来说法,摧破众生的执迷邪见,转成广大正见,如车轮辗过的地方,邪见都被摧毁辗破。所以,佛家所说的「法lun常转」,又叫「不退转轮」。此处所说的不退转轮,是「唯有前进而不后退」的意思。仅凭着一时血气之勇的人,做一件事将起始就突然终止去做别的事情,这样忽做忽辍,绝不是出于本心的坚持,当然无法持续到永久。
    如来说本智的光明是永久燃烧而不灭熄的,所以用「常明之灯」来比喻它。如果仅仅从情识之中来分别道理,则有时解悟,有时迷惑,终不能大彻大悟,所以说,从情识之解悟者,终非常明之灯。
   【前集167】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6月16日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人有了过失,总要原谅宽恕,不应当严厉的责备。但自己有了过失的时候,一定要严加改正,不可以自己原谅自己,务必真正改正方可以。
    自己有了困苦不堪的事情,要尽力的加以忍耐,但是遇到别人有了困难的时候,则要毫不犹豫的加以援助,使他的痛苦能够解除,能够这样做,道德才算是有进步,事业才能够成功。孟子所说「舍生取义」的道理就在于此。
   【前集168】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6月17日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一个人如果能够弃舍名利之念,当然是很可贵的,是与众不同的人。
    如果一个抱名利之念的人而好做与常人不同的言论与行为,就不是奇人而是怪物。
    处于污浊的世俗之中,其心却不被染污,这种人像莲花的性质,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这就是清净洁白的人。如果心存世俗之念却又断绝与世俗的来往,藉以表示自己的清净洁白,便不是真正清净廉洁的人。
   【前集169】
    能脱俗便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6月18日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对人施恩,应先从少量慢慢的增加。如果先前对人很厚道,慢慢的减少了分量,则受恩的人不但不加以感激,反而因冷淡而生怨恨。
    上对下应先严而后宽,如果先宽而后严,在下者怨恨在上者苛酷,心中并不倾服。
    所谓「恩威并济」,是在上者、在下者表示威严,同时也对下施予适当的恩惠。另付威严而无恩惠使人不服,表面忠实而内里多行不义,则使人抱怨而去。如果只施恩惠而无威严,则受恩者对他失却尊敬之心。于是,在上者命令不行紊乱了统制,这与无恩招怨同样有害。但威严也不可以过度,大抵在上者以大分恩惠、四分威严统御部下,就可以达到恩威并济了。
   【前集170】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6月19日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心、性、意三者俗语叫做「心」,但其实有点区别,「性」就是万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只有彻悟的人才能够照见本性。所谓「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谓「意识」也就是心的驰聘与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经纪人,意识是受命的伙计。这三种东西虽然在人身里面发生作用,结果仍然要看主人的本性。当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的时候,就会显露出本性来。假如善恶是非、取舍憎爱的各种念头不能熄灭而想要彻见本性,那宛如「镜中看花,水里捞月」,是绝不可能的事。
    当意识净化,不破妄想与烦恼污染的时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识不清而妄想寻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尘污的镜子上面想要见出镜子的光明,也是绝不可能的事,因此悟道见性,必须先明了心念,明了心念必须先清净意识。
    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理也在此。
   【前集171】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未明心,如索镜增尘。


      
                          6月20日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我身位居于高官高位,人们尊敬我的德高望重,多半是尊敬我身上华贵的衣服,与其说是尊重人物,不如说是尊敬地位。
    我身的地位在低贱的民间,人们都对我轻视。某轻视者不一定是我的人格与德行,多半是轻侮我身所穿的布衣草履,因而侮辱了我的身分。
    由此看来,在高官高位之时,人对我的尊敬并非真实,所以找也不必太喜欢。又我在民间,人对我的侮辱也并非真实对我侮辱,所以我也无须发怒与计较。
    从前有一个和尚穿着破衣服托着钵向一个富豪之家化缘,这富豪对他非常轻视,连一文钱都不施舍给他。后来这和尚换了金色灿烂的袈裟又到富豪之家化缘。富豪把他请到内堂,供养一桌富盛的素斋。并且布施了很多钱。和尚于是把袈裟和衣服一起脱下来,放在床上,把素斋和布施的钱都供奉在袈裟和衣服的面前,而他自己连手部不触一下。主人觉得很奇怪,问他是什么缘故?和尚说,施主今天的供养不是供养小僧是供养袈裟和小僧的衣服。所以,我把素斋和怖施奉献到袈裟和衣服的前面,叫他们享受施主的盛意。主人于是大感惭愧,连忙请和尚恕他以前的失礼。
    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了尊崇权势而轻蔑贫贱是愚蠢的行为,而和尚以巧妙的说教警戒富豪的愚痴。
   【前集172】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23 15:14     标题: 续 25






      
                           6月21日      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古人认为人既是万物的灵长,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所谓「人道」也,是帮助天地发育生生不已的机用而生的,人类也就是这生生发育的根本,所以应当对于万物怀有慈悲心。
    如果人类没有这种念头,就是无情无义的东西,与土木无异,也不过等同行尸走肉了。
    【前集173】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6月22日      勿为欲情所系,使与本体相合
      
        人心的本体是一个小天地。我心生出了喜悦之念,天也就现出景星庆云。我心生出了忿怒之念,则天也就降下雷雨风雹。我心生出了威严之念,则天就表现出烈日秋霜的景色。此所谓「上应天象,下应人事」,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这喜、怒、慈、严四种念头,好像是天有四时景象,对于心体来说缺一不可,一切都是必要的现象,此四者是一致协调的,随起随灭过而不留,所以人心也是一样。但上天是都能作用在适当的时候,故人蒙上天恩惠而化育生长,绵延不绝。
   【前集174】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6月23日      无事寂寂以照惺惺,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人在周围的环境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心就像在睡眠时候一样,心体的运用也非常迟钝。心虽如此安静,但若和外界的事物相接触,则如同明镜般映照出来,绝不使外界的动作有所逃脱。如果不能以静寂来照见的话,心就陷于昏冥欲睡的状态,对于一切意外事件的事理,都不能灵活敏捷了。
    反之,当我们遇到意外事变的时候,心就忙乱不易控制,这时候一定要求其心平静、沈着、警觉,以理智冷静的头脑去应付。
    总之,心之为用在闲暇之时,不可任其昏冥而入于眠睡状态。在有事之秋,也不可狂乱慌张,始可免除错误。
   【前集175】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6月24日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古谚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置身于事外的旁观者,才能够虚心平气来评议是非,辨别利害,所以他的判定是正确的。反之,置身于事中首当其事者,应当忘掉利害的念头而能一心一意的处理,才可以使事业有所成就。
    一个国家立法机构是评议政事的,而行政机构则是实行政事的,但是立法机构如果被行政机构驱使,或是行政机构受立法机构过分牵制,则两方面都不能够善尽其职,而使政治改善势所不能。
    这就是如上面所说的一样,立法者虽然是居于超然地位,但应当熟悉事务内中的利害情形,而执政者虽然是居于当事人地位,但应当忘却利害的顾虑。能够这样做,是一秉大公出于至诚,一切政事才能完满而无阻碍。
   【前集176】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6月25日      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君子得志的时候,处于国家的枢要地位,要使威权行于天下,那就当操守严明,心气和易。要守正不阿,勤勉修身,以天下为己任。不稍放纵,不事营私,不结小人,不邪恶,执法公正无私,做事必须无过与不及,能够如此做,不致有「近恶浊,以招腥擅之气」或触犯小人受不必要之气的祸患。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政治理想,才能成为庙堂之器。这实在值得后世执政者效法。
    我们做事必须要有防患未然的精神,凡事必须有了预备才能够免去后患。怎样才能做到以上的地步,还是要由正心、诚意、修身、正德方面下手,更必须言出必行,才可以担当起政治上重责。
   【前集177】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安和易,毋少随而近腥檀之党,亦毋过激而犯蜂之毒。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24 11:46     标题: 续 26







                                                                                       6月26日      浑然和气,处世珍宝


      
       有学问的人往往被无学问的人耻笑,有道德的人往往被险诈的小人排斥,有道行修养的宗教家往往被欺世的假慈善家诽谤。世间往往是认假而不认真。但是真正达到学问渊博、道行高深的学问家、宗教家们,他们绝不说一句骂人的话,看起来也绝不受他人的注意,这是和气不露头角,居身处世的最好办法。
    以节义为外表的人,绝不是真正的节义。以道学为号召的人,也绝不是真正的道学。所以,标榜节义反而因节义受社会人士亵渎,以道学为号召的结果是反受世人的批评和嘲笑。
    君子不标节义、不榜道学,只是审慎而不做恶事,亦不立善名受世间的褒扬。因此,只有浑然和气不露锋芒,才是处世之道、度世之宝啊!
   【前集178】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纔是居身之珍。


        
                    6月27日      诚心和气陶冶暴恶,名义气节激砺邪曲

      
       人性本是善良的,对于任何邪僻奸恶的人,都可以用方法引导、感化,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为恶,并且可感化向善。比方对于虚伪奸诈的人,要诚心诚意的对待,使他感动得改变欺诈的行为;对于粗暴不讲道德的人,我们要以温和的心情相接触,就如焚名香以去恶臭,其暴逆之性就必定融化于和平气氛之中。
    对于为一己的私利私欲而欺心的人,我们要给他名誉、义理与节操,使他本心恢复到善境,用这样的作法,既不损人性,又合乎人的心理。能用适当的工夫,天下的人都能归于教化而成善行。假如是以善心而不能去其恶行,那就是自己的德溥或是热心不足。
    在日本史上后三年之役,源义家杀了敌人安倍宗任。俘虏了他的弟弟贞任,义家赦了他的罪过,命贞任为他的近侍。贞任心里打算替哥哥报仇,义家对于此事或许明知而不问,丝毫也不加警戒。贞任想要杀掉义家的机会很多,但是见了义家的威严。踌躇而不敢下手,经过一年,有一天义家外出,只有贞任一个人随侍,他在义家的后面走着,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几次想要拔刀杀掉义家,但看见了义家温和慈祥的态度,还是忍住不下手。等到义家回府之后,贞任审然觉悟,向义家自首请罪,义家安慰了一番并未加以责备,贞任此后对义家更为心服,就终生效忠于义家。这故事证明了和气足可薰陶暴戾。
   【前集179】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薰蒸之;遇倾邪私曲的人,以名义气节激砺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中矣。


        (转载注:此处少三日,原文如此。)


      
                       7月1日      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

      
    「慈悲」两个字可以解释为「慈悲之心」,人有慈悲心,便有非常大的力量。所谓「酝酿两间和气」,是说可以制造出天地之间的温和气象。从前有一个学生,周游西洋各国。看见买卖奴隶的事情太不人道,把人当成下等动物看待,实在觉得残酷。于是,他主张解放奴隶。各国人受了他的感动,全都开始实行解放奴隶。

    「寸心」是说人的心在胸中只有方寸之大,古语说:「一心洁白,留方千古。」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名叫杨震的人,夜间有人给他送贿赂,说这件事谁也不会知道,请他收下,杨震当即告诉行贿的人说:「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何可以说谁也不知道?」所以,杨震四知的清廉洁白名誉,乃得传之于后世。
    总之,人的一念至诚,可以动天地,所以我们应当勤去恶念而常起善心。
    【前集180】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7月2日      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在世间,有奇言异行的人不知作了多少惊怪骇人的事,他们为了使人家知道他们的不平凡而想扬名于世,当然很好。可是,从古至今又有几人可以安全度世,全了性命呢?
    所以,言行怪异是涉性的祸根所在,只有道德才是合身保家最好的方策。以前庄子的混沌比喻不过是警世的一种寓言,人在混沌时期的无为无事,当然就无伤人之本性。
    太古时期的人大都很长命,到了后来人的智慧日渐进步,与外界接触更多了,于是变化多端加深,终于夭折了寿命。因此,只有与世无争,免招了忌不讨人厌,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前集181】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祸胎,又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7月3日      忍得住耐得过,则得自在之境

     
            古人说:「登高涉险,临深履薄。」这个时候就要用上「耐」这一个字。不仅是登山踏雪需要这一个「耐」字,同样的,你接触阴险的社会,有高低障碍横 互在眼前,如果你不能坚持住这一个「耐」字,很少有成功的。如果忘了这个「耐」字,就立刻跌到了深山幽谷棘丛中,遭遇到丧身的危险。
    从前有一农人,他家的后面有一座山崩塌了,他每天把后面山上的土运一些到他家前面的水塘。有一个有知识的人看见了,就对他说:「你每天运这些土的目的是什么?」农人一面擦着脸上的汗,一面说:「我用山崩了的土填满前面这个池塘,将来山也变成平地可以种田,池塘则变成菜圃种菜。再撒上一些麦种,一年的食粮也就不虞匮乏了。」
    这个有知识的人笑了起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这是在说梦话。恐怕你日以继夜不停的工作,这一生恐怕也不会填满,我看你还是早早停止这个工作吧。」
    这个农人摇摇头说:「也许你说得很对,但是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能够忍耐就没有做不到的事,在我这一代即使不能成功,可以由我的儿子继续来工作。儿子不能完成,再由孙子那一代来工作。」
    有知识的人听了这话不禁愕然:「你说的话简直是荒唐,和你这样的人说话,是自白的浪费了时间。」说完就气愤的走了,而农人仍然头也不抬,照旧做他移山填池的工作。
    看了这一段故事之后,应当效法这农人的作风,还是听从有知识的人的说法呢?
    我想还是应当效法农人。不是吗?
   【前集一八二】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吋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坠入榛莽坑堑哉?


      
                          7月4日      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凭一人的事业功名与天齐,或者是诗歌文章光海内,到头来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游戏人生。
    所以,这些由外物而建立的人生,都是止于人间一个短短的时间而已。吾人最可尊敬的东西不在身外,而在于本心。如果人心的本体不受污秽,像玉石一般清莹光辉,就是不建功立业、不作文章,也是堂堂正正的做人。然而,世间许多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被外物夺了他的心,这真是可怜之至。
    禅宗修佛之道是直指其心而不求物外,所谓「明心见性于一念之间」就是必须先觉悟心体的本真,才能达到圆觉真知之境,修佛的方法,莫过于禅宗最为直截了当。
   【前集183】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7月5日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当你在事务繁忙的时候,要想忙里偷闲,就得先在闲暇的时候找一个机会,也就是说,在平常无事的时候,要把心安置好,有寄托的地方,然后,在忙里才能不乱方寸而有悠闲时间。当你在喧哗闹乱中,想要取得一个寂静的境界,就必须先要在寂静当中立住一个中心主宰,也就是把自己的心紧紧的放在主宰万物上;要使心不受外界的影响,否则心随物动,心就要见异思迁,心就要随事而变了。
    英雄豪杰在战乱中,每能当风高歌对月吟诗,其心显然犹有充裕的境地。伟大的人物临生死之变的时候,心不稍动,反而悠然像平时的料理事务。这都是掌握住良机,建立一个主宰,才能达到这一个境界。
   【前集184】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困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27 17:33     标题: 续 27






                                      7月6日      为天地立心,为子孙造福


      
      心体是一个小天地,它和大的天地是相融合的。为了完成这天地应有的使命,人应当体会到我心即是另一小天地,所以应当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泯灭本心;第二是不要苛待他人到不堪忍受的痛苦程度;第三是役使万物要任其自然,不可以过用超越了限度使其力全消。此三者即是人天地之心,人若能善为体会运用,就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不昧己心的人,心地一定是光明正大的;不尽人情的人,热情一定是充沛有力的;不消耗物力的人,则一定爱惜物力。心地光明的人,则公正无私;热情充沛的人,则人情厚重;爱惜物力的人,则不怕缺乏。此三者可使大地立心、民命安稳和万物生息。这不但可以使现在的生活美满,也可以为将来的子孙造福。
   【前集185】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7月7日      为官公廉,居家恕俭

      
        作官的人,应当遵守两句话:第一是「公平无私来办事,不要以私情而害公义」,也就是不能以私情来左右事务,这样的办事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而智慧也朗朗光明;第二是「清廉洁白」,不图私利才能够被人家尊敬信服,自然也就不失个人的威严。
    其次,治家也必须遵守两条训诫:第一是「互相原谅对方过失」,这样就不起什么不平或抱怨,家庭间使和气融融,心境自然平稳;第二是「力求俭约不浪费」,量入为出,别家用常常是富足而没有缺乏的忧虑。
   【前集186】
    居官有二话,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7月8日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人当富贵的时候并不感觉到有任何不足,所以对于贫穷人的苦痛,他们也感觉不到。
    然而,世事变幻无常,人们被运命之神所愚弄,曾几何时由高贵的地位变成了贫贱的环境。所以,我们应当在富贵的时候,不要忘记贫穷人的痛苦。常言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能够常常这样思想,就能够保持富贵悠久了。
    其次是人当少壮时代,血气旺盛,对于外界环境毫不惧怕,身体强壮勇气百倍。然而,岁月易逝,不知转瞬者之将至。所以,在年轻的时代,要知道衰老时期的辛酸痛苦,应当事先锻鍊身体,保持健康。
    古语说:「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又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都是教人爱惜青春的意思。
   【前集187】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7月9日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处世之道,首先要明哲保身。如果一个人自己持身清白太过,亦受他人的忌视。人处世能够清浊并包,容纳污秽,则豁豁大度,众望所归,以之成名建功立业都是无往而不利的。古时楚汉相争,汉王能容物而项羽对人嫉苛,故汉王获得垓下一战的成功。
    与人交际爱憎好恶之念不可过于分明。一切贤愚善恶总须包容于心,则未有不受尊敬的。古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也就是这个道理。
    做大人物处世,要诀亦在于此。
   【前集188】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7月10日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黄雀食虫,猫来捕鼠,天地间万物是互相制服着的。
    所以,小人也自有制服牠的人们存在,无须我来和他为敌,小人自有他的敌手。我如果不与小人为敌,小人自然也不会和我作对,这样便可以避其祸害了。
    对君子切莫逢迎谄媚,因为君子是公平无私的,我如向他卑躬屈膝,反而引起牠的鄙视,即或有所乞求,他也绝不施以恩惠。
    所谓「士以器识」,千万不要在君子面前失礼,致使他对我的器量低估过甚了。
    【前集189】
    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7月11日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放纵情欲的人,好像口贪美味,耳贪妙音,心恋酒色,痴迷不悟。这些病当然比身体所得的痛要难治得多,但还不能说是到了不堪救药的地步。
    顽固于偏颇的道理,执一而不化的人,不接受他人的劝说,更不可以理喻解,这样的病想要治疗可就难了。
    除去事物的障碍还不算是难事,但想除去拘泥于理由的障碍就难得多了。这种人即所谓的「食古不化」。
    王阳明说:「除山中之盗易,除心中之贼难。」除有形的痛易,除无形的痛难。纵饮的痛是俗人的病症,执理的痛是学者的病症,和有病的学者去谈究竟,是谈不出什么好结果的。
   【前集190】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7月12日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修养身心好比是冶炼刀剑,百炼钢能成绕指柔。「若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工夫越久,其钢越纯越硬。
    古时候楚国有夫妻二人冶铁炼雌雄二剑,雄剑名叫「干将」,雌剑名叫「莫邪」。他们用了极强的火力都炼不成功,最后,这个男人为了增强火力,自己跳到炉中做燃料,于是雄剑成就了。女人见男人跳到炉中成了雄剑,她也跳到炉中,做了雌剑的燃料。于是,雌雄二剑干将、莫邪遂成千古的名剑。不过,这段故事不见于正史,只是一段传说故事,但也足以证明古人做事的专心与牺牲精神的伟大了。
    炼剑工夫不深就不能成为名剑,一般人凡事欲求速成,根本谈不上修养。其次,做事好像是用千钧之力拉开硬弓,必须用上全身的力量,如果轻拉而轻发,必定不会中的。如果轻于着手、草率从事的话,也必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功效。
   【前集191】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养;施为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28 11:35     标题: 续 28







                            7月13日      宁为小人所毁,毋为君子所容


      
    小人的行为是只要认为对自己有利益,对方虽然是恶人也可以互相为用;如果没有利益,对方虽然是善人,他也不去接近。小人只是知道依着自己的利益而予人以毁誉。

    所以,被小人嫌忌或诽谤,于个人并无丝毫的损失。如果为小人所喜悦而自以为得计,那就难免被人家认为是与小人臭味相投了。
    君子虽然面对一个人,也要讲道说法,导人向善。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轻易的放弃,而对于没有希望的小人就不用说了。
    所以,受君子的斥责,正是证明自己还是一个有希望的人。如果我有了过失,受君子宽恕而不加责备,那就说明我已没有做善人的希望了。
   【前集192】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7月14日      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整日为利益而奔走的小人,自始就不重视道义,做事的时候公然超出道德的范围,去做那些不正当的事,流毒于社会,当然为社会一般人所指责,但他为害的范围并不深广。
    反之,为求名誉的伪君子,戴着假面具,在暗中却多行不义与不德,他对于社会的害处使人不知不觉,久而久之其所行之恶越多而其害处亦越大。在社会里,教育家、宗教家和事业家,在名教、慈善与社会救济等等的美名之下,以饱私囊的人不知有多少,而其害处之深也不知有多大啊!
   【前集193】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7月15日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人情的缺点有种种不同,其中最无人情缺点的要算是受恩不报;反之,对人有怨,时常挂念于心。这样的人要算是违反人的常情了。
    听见人家的恶事,不管真假却深信不疑,并且以幸灾乐祸的心情来待人处世,唯恐人家比自己强,希望人家都不如自己。
    这种心理如果能导之以正、化之以德,未始不可变成向上前进的意志,但是,如果任性妄为而不受人批评指正,则养成残酷刻薄的行为,最后终至身败名裂。
   【前集194】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7月16日      谗言如云蔽日,甘言如风侵肌
      
            人们受了谗言诽谤,或破人恶意攻击,心中有冤无处诉,感觉委曲,然而事实总是事实;如果不是实在的诬陷,这不过是短暂的黑暗,宛如乌云遮日,不久云散而重现光明;所以,人们如果被他人造了谣言,最好不去理会,久而久之自会水落石出,谣言不攻而自破了。因此造谣言的人如果再去挑拨离间,也就不再发生效果了。
    人们都喜欢赞扬或受人尊敬。有些人专会收买人欢心,对人当面恭维,这种谄媚阿谀的风气,如果不改正过来,就好比是由窗缝钻进来的寒风,不知不觉逼侵人身肌肤,久之便得了寒风侵袭的病症,使人受了健康的损害而不自觉。
    所以,甘言蜜语欺骗人的话,绝不可随便听信,以免损害了品德。宁受人谤勿受人扬,受人诽谤则知所警惕,受人谄媚则败德丧身而不觉。
   【前集195】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风侵肌,不觉其损。


        
                    7月17日      戒高绝之行,忌褊急之衷

      
        高山峻岭地质大都是岩石,所以草木不易生长;拿来和人相比,就是说人的性格如过于刚慢自用,过于坚顽就不易与人相近,结果孤立无援,事业难成。社会是一群人民的组合,如果大家对你印象不好,又将何所适从呢?反之,在溪谷幽深之处,草木苍翠,这是说人的性格如果能够俯顺人情,则大家都愿意相亲接近。
    另外,在水湍急的洪流里面,鱼鳖很难停留。这正代表人的性格偏急狭隘,量小不能容物,则他人都避而远之。又如在深海巨洋里面,不但能容鱼鳖且可隐匿蛟龙;这好比人的气量宽大能够包罗万象,则人们都愿来趋附。所以,君子处世要兼容并包。古语说:「得道者多助,失德者寡助。」人能谦恭待人,仁民爱物,自不会孤立。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
   【前集196】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谿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7月18日      虚圆立业,偾事失机

      
             古今中外,成大功、立大业的圣贤豪杰,做人多半是虚心求教,宽宏大量,其做事则能机敏圆融容人纳物。
    反之,执着顽梗不化的人,做人则心性偏激,不能容物,做事则主观太强成见太深。
    伟大的人物能善于用人,凡事从大处着眼,不拘泥小节,所以因人成事,其功业成就并非出于偶然。而执着自恃的人,却往往失掉机会,甚至功败垂成,楚汉相争的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前集197】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7月19日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处世如果和俗人混同搅在一起,自己也就成了平凡之人,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崭露头角。反之,如果不同于世俗,并且表现出与世俗完全不相同,那就被俗人排除而孤立起来。所以,处世既不要流于世俗,也不能与世俗完全相异,总要中正不移合乎中庸之道。彷彿人在水里面游泳,既不能离开水面,也不能沈溺水里,才能向前进行。
    其次,做事情不要讨人厌恶,但也不能使一切的人都喜欢,因为事业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就,会与很多的人发生关系。讨人厌恶,则人人不愿同他接近,做事就无人帮助,事业也绝不会成功。如果要令一切的人都喜欢,必须迎合一切人的意旨去作业,结果是不能按着自己的意志去做,也做不出什么有益的事业来。
    因此,吾人是既不讨人厌恶,也不讨人喜欢,能够处于中庸之道无太过与不及,这样才是处世的仪规。
   【前集198】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29 14:38     标题: 续 29






                           7月20日      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人当少壮时,年富力强,血气方刚,志气旺盛,精力充沛。一到老年精力衰颓了,志气也不免消沈,一旦有了疾病便一病不起,所以,人到老年应格外锻鍊体格奋发精神,越老而越壮健才好。就像黄昏日头虽然快要落下,仍然映现出一片绚烂的云彩。
    一年之中到了冬天,行将岁暮,一切草木都露出枯萎状态,唯有那橙橘之类树木,正在默默结果生实。所以,君子在晚年更应当比少壮时期精神百倍,古人说:「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意思也就是人到老年当如松柏之强劲,做事应当贯彻到底,亦如人生最后都有个归宿,凡事都有个结果啊!
   【前集199】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7月21日      藏才隐智,任重致远
      
           「行知病虎,立如眠鹰」是形容人聪明才华不外露,但也说明了人的心机深刻,智谋高远隐秘。
    所谓:「静若处女,动若脱兔。」当鹰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时候,最先是不动声色,不露锋芒,懒懒的好像在睡觉,其实牠是在作准备,不发则已,一发即必达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所以,君子应当要有「鹰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工夫,才能勇于任事。
    常言说得好:「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也就是说,君子要聪明才华不露,才是明哲保身、消灾远祸的最好方法。
   【前集200】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入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纔有肩鸿任巨的力量。



      
                      7月22日      过俭者吝蔷,过让者卑曲

      
        俭为美德,但太过则变成吝蔷,有伤大雅。礼让是美行,但太过则足恭曲谨,反而有失常态。所以,君子处世无过与不及,只要恰到好处。
    处于动乱的社会,人心陷溺已久,只知争夺权利,忘掉道德义行,以致风俗日坏,道德沦亡。
    要想使人心恢复,重整道德风俗,只有从生活上着手。
    首先应当制止奢靡浮华的生活和改正虚伪不诚的风气,使人人生活节俭朴实,养成崇礼的德性,在物质生活上不要太吝蔷,或是太奢侈,在精神生活上要宁奉之拙勿失之巧。做到这样,才能够转移风俗,振作人心。
   【前集201】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吾,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7月23日      喜庆安危,勿介于心

      
       不要忧愁失意,要知道失意正是得意的基础。不要欢喜得意,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根源。不要以为有恃而无恐,应当晓得「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天道尚不可久恃,何况人事呢?不要怕起头困难,这困难是为了更向前进一步。
    在佛家看来,人生原无得意与失意,只是人的观念的分别。世间一切事物皆知电光石火,皆知梦幻泡影,在人生道路上只有用辛苦突破艰难,就像蜗牛爬壁,一步步的往上而已。人入世以来,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只求人生在世平安即可。
   【前集202】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7月24日      宴乐声色名位,三者不可过贪

      
            日以继夜贪图酣乐的人家,是奢侈浪费生活的代表,这样的人家享受过度,等到福报已完,便互见衰败消亡。
    古时候读书的人都是「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就贪爱那些声色之乐、华美之装,这样的士人,也绝对不是真的读好了书。即使是读了些书,也不是治国安邦的经典。不过是一些骚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于世无补,于身无益,结果无声无嗅的埋没了一生。有的文人无行,还做出许多风流韵事为后人的笑柄。
    有知识的人,如果名利心太重,就会不顾一切争权夺利。自古为了功名利禄臣逆拭其君父者,不知道有多少,如王莽、曹操、隋炀帝、唐太宗之辈,尽管是位高权重,或是贵为天子,但是在百代之下,后人的笔墨形容,也是难脱公道啊!
   【前集203】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住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7月25日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世人多半以为自己所喜欢的便是快乐,反而被乐心把他引到了苦痛的境界。比方说喜欢吃好穿好的人,认为衣食丰满就是快乐,不知他被这享乐的心引到了负债累累的境域,因此是苦痛不是快乐了。
    反之,明达事理的人,常处逆境和有不顺心的地方,但他仍然不以为苦,反而照常感到快乐。他的苦心,可以换来人生真正的快乐。
    比方名人,在开始的时候都要经过困难和恶劣的途径,而他们都能一一克服,不以为苦,十年埋头窗下苦读,终于一举成名了。武将亲自披甲上阵,不避艰险去杀敌攻城,终能立功异域。这都是先苦而后乐,由苦心得来的快乐。
    世人不加认识,只知贪图享受快乐终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陷入极大痛苦的深渊。
  【前集204】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7月26日      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当一个人官高禄厚登峰造极的时候,就应当有所准备,万一有什么不幸或变故的话,也不至于一蹶而不振。所以,凡事应留余地,就是不为自身的荣辱打算,也当为后世子孙的安危着想。
    但是,人多半是在得意时不为失意时作预先的准备,终至满盈招祸,等到了穷途末路再后悔就迟了。
    俗语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人如果能够明白这中间的道理,就应当好自为之,知机善退,才不会招致失败。
   【前集205】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30 16:56     标题: 续 30






                  
                          7月27日      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人在感情冲动的时候,便忘掉了理智的存在,对于判断事物就免不了发生错误,因此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才可以中正不偏。
    要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想。用了这许多的「冷」字,不外是冷静的去用眼、用耳、用情、用心。冷静的反面是热情,热情并不是坏事,但如果没有冷静相对,那热情一激动,就要坏事了。
    冷静好比是水,热情好比是人,以冷静制住热情,水火既济,可以利民而益物,建功而立业。反过来若是热情冲动,瀰漫了理智,就是火水未济,水与火皆不能当其位,结果是两败俱伤。在人事上来说,是既不通情又不达理的。
   【前集206】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想。



        
                         7月28日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俗语说:「庸人厚福。」其理由是庸人的心地憨直,其性纯真,他的心宽而舒畅。至于他待人处世,也少用机巧,所谓不失赤子之心。如能教之以仁爱,则未有不诚心待人的,所以他获福必厚。天福庸人的道理,即在于此。
    反过来看小人,心地狡诈,行为奸伪,事事只讲利害不讲道义。只图成功,不顾后果,这种人绝不会有福,即或他一时用机谋侥幸成功,但转眼也会失败。有时候上天反而还故意使他暂时得志,但在这得意之中,同时给他种下日后悲惨失败的种子,况且,像这种心地狭小的人,也绝不会成大功、立大业的。
   【前集207】
    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


       
                      7月29日      恶不可即就,善不可急亲

      
        在上位的人,听见了臣下说他人的丑事,不能立刻就听信。这其间或者是奸人进谗言陷害忠良而假公济私、公报私仇泄愤的行为,或者是捏造事实以诬告他人的报复手段。
    同样的道理,人有向上来报告他人的善行,也不可以马上就加以信任,因为这里面恐怕有心地狭窄的小人,利用机会制造谣言迎合上级,以便于达到他登进享福的不轨企图。
   【前集207】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急亲,恐引奸人进身。



      
                       7月30日      燥性偾事,和平徼福

      
       古语说:「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智圆而行方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胆大心细的人凡事才不至于失败。
    如果性燥心粗的人,即使是胆大而不熟考事情的利害成败,匆忙的去做,结果是不会成功的。
    青年守则上说:「和平为处世之本。」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待人接物立身处世,并且得到多方面的帮助,事业自然能获致成功,而福禄自然而然降集在他的身上了。
   【前集209】
    性燥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7月31日      酷则失善人,滥则招恶友

      
        待人不要太刻薄,性情刻薄的人,一定不会有待人有恩,居上位者对部下刻薄无比,则部下纷纷背叛,势难常久。父子兄弟之间,如太刻薄,则骨肉相残导致家庭破败。
    刻薄的起因是吝蔷自私,是物欲埋没了良知,渐渐的习而成性,养成刻薄无情的行为。所以,要不刻薄,首先得要铲除自私的观念。
    古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交友是不可不加选择与分别的,朋友也有好的,也有坏的。常言说:「绝无益之朋,交有德之友。」只要不去滥交朋友,就不会招到祸患。交朋友要站在道义的立场,互相帮助增进交谊,如果基于利禄的结合,那就是酒肉朋友,在你有钱有势的时候,他们如蚊蝇之逐臭蜂涌而来,当你金尽势衰的时候,他们就掉头不顾而去,这样的朋友,还不如早早断绝来往为妙。
   【前集210】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謏者来。



        
                              8月1日      急处站稳高处看准,危险境地早日回头

      
            在风强而急的时候,必须要有力,才站得稳脚步;在洪流巨涛当中,必须靠全身用力,才能经得起考验。性路崎岖不平,如果我们对于应对事物没有饱尝世故的经验,很容易被那惊涛骇浪纠缠着而不得脱身。
    花街柳巷中过活的人,日子久了便被花香柳艷的脂粉香气所迷,如果不能睁大眼,就被情缠绵不得解脱,往往荡产亡身至死而不悟。此时此地如能把标准提高一点,选择适当,心情清醒一下,在这理欲交关的当儿,就能得到退步抽身的机会。
    古语说:「忧危启圣智,厄杰见人杰。」君子处于危险而能及早回头,及时醒悟,则不但消灾远祸趋吉而避凶,并且越能在忧危困厄的时候,显露出圣贤豪杰的本色。
   【前集211】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艷处,要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头得早。


      
                     8月2日      和衷以济节义,谦德以承功名

      
       有节义心的人,他的气质强正刚直,性情也就容易倾向激烈。刚直固然是他的长处,激烈却是他的短处。为了去其长而补其短,平素就要养成温和的心情去待人处世,调和激烈的性情,才能与世无争,无有后患。
    古诗有云:「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是说功业盛大的人容易招人嫉妒,所以必须处世谦恭和蔼,做事以礼让为先,这样不但可以杜塞嫉妒之门,还可以永久维持功业。
    【前集212】
    节义之人济以和衷,纔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才不开嫉妒之门。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3-31 14:16     标题: 续 31






                           
                      8月3日      居官有节度,乡居敦旧交


      
        做官的人不但处理公文要公正严明,在平日私人的书信之间,也要相当节制。凡事不可以等闲视之,随意的处置。不可使他人轻易的知道你的弱点,这样就不会给小人觊觎与幸进的机会。等到辞官不作,回归故乡,要把一切宦场的习惯与威严一一去掉,不可以再摆官架子,这样旧日的亲友乡邻才都愿和你接近,敦睦旧谊,和合乡里。
    公私分明,做事光明正大,自然可以阻止黑暗邪恶;做人不自视太高或是妄自尊大,自然就不会招怨与受谤。
   【前集213】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8月4日      事上敬谨,待下宽仁
      
    敬畏大人就是对上服从。今世能够居于高位,他的道德学问必定超人一等,否则政府也绝不会用他主持国家大计,人民也不会推选他。下对上如果表示服从,则命令便算有效的成功。一般人民、下级干部也都能循规蹈矩,勤勉工作而无放纵感情、安逸、偷闲的习性,于是国富民康,国家的一切政治均上轨道,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富强康乐的国家。

    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就是一切政事以民为本,小民是可敬畏,「畏」的意思是亲近人民而不欺侮人民。事事能以民意为依归,就不会有豪横ZHUAN制之名产生了。今天的极权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区别,其实也就在于能不能畏民而已。
   【前集214】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石。



      
                     8月5日       处逆境时比于下,心怠荒时思于上

        
            俗语说:「天下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万事不能尽如人意,不可随自己的意思任意而为。
    遭遇了困难他绝不悲观想想一想世间还有不如我的人,我现在还是很幸福的,则自然心安理得,不怨天尤人了。
    当我心中起了怠惰的观念,不愿工作的时候,便想一想世间胜过我的人太多 ,人家尚且勤勉不辍,我又何能后人?于是,怠惰的心理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前集215】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8月6日      不轻诺、不生瞋、不多事、不倦怠

      
       心在欢喜的时候,乘着一时喜悦的激动,就不考虑一件事的善恶,而轻易答应他人的请求。但等到答应以后,事情要办的时候便发生困难了。这就失信于人,招致后悔。所以,我们不可轻易答应人家的请求,一经答应则要实行办到。但这必须在承诺一件事之先,要仔细考虑这件事情的善恶与后果,能否实行。
    其次,在喝酒喝醉了的时候,不可随意动怒,动怒是最慎重的事。特别是在酒醉之后,心容易激动,一旦发怒就不可收拾,结果「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再其次,不可乘着一时的高兴而多事,等高兴过了必然产生厌倦而不成功,有始无终。所以,当我们感情与平常不同的时候,就要多加注意,不可随意答应别人的事情,更不可任性处理事情,多管闲事,以免招致后悔与失败。
   【前集216】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困倦而鲜终。



      
                    8月7日      读书读到乐处,观物观入化境

      
            书是用文字表现思想的东西,书里面的文字是思想的符号。因此善于读书的人,能够熟读玩味的理解其中的思想。书读到妙处,不禁的手舞足蹈起来。这算是得到了书中的真谛,所谓「不落荃蹄」。
   「筌」是钓鱼的漂木,「蹄」是捉兔的陷阱。钓鱼和捉免的时候,虽然要靠着漂木和陷阱,但是只要能捉住兔钓得鱼,漂木与陷阱怎样都没有关系。这彷彿是读书不必依靠书中的文字,只要了解书中的意旨,文字就没有什么用了。所以,善于读书的人,应该认识书中妙处所在。
    其次,善于观物的人,应当观察到心融神洽的妙处,也就是把精神与物质融合在一起,而不要只拘泥于事物的迹象,然后才能看出事务的真相,所以,观物不能只看表面的形相,应当看破里面的神髓。
   【前集217】
    善讲书者,要讲到手舞足蹈处,才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8月8日      勿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勿恃所有以凌人之贫

      
       上天在众多的人当中选出贤明的人,为的是教化众人,使愚者智而劣者善。然而,世间有许多学者号称贤能,高高在上,自认为超人一等,不但不去贡献所长,为社会人民服务,反而舞文弄墨,夸一己之长,讥他人之短。论地位是居于社会上层,论享受是驾乎他人之上,他这样违反天命、欺世盗名的作风,究竟是福是祸?到头来总是难逃公道,不受公论的制裁。
    上天在多数人当中选出一个富人,是为救济众人而来,如果富人不作慈善事业,反而为富不仁压榨贫民,那就辜负了上天的一片苦心,如庄子所说的「天之戮民」了。
   【前集218】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聚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8月9日      上智下愚可与论学,中才之人难与下手

        
       达道的人,对外物断绝了妄执的心,离却了物质的欲念,心思淡泊宁静,凡事顺其自然。其次,无知无识的人,心中既无所知便不会对事物做过多的思考,以致产生疑虑。
    这贤愚两者虽属两个极端,但其心中没有偏执的自然状态却是一样的。这两种人都可以和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建立事业。
    最困难的则是立于贤者、愚者之间的中方之士,他们也贝备着知识与学问,然而缺乏道德基础,万事凭逞臆测。猜疑之心非常强,一切事情不但做不好,且越弄越糟,这种人是「成事不足,坏事有余」,和这种人相处实在困难,当然更谈不上事业有什么成功的希望了。
   【前集219】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1 11:40     标题: 续 32






                  
                      8月10日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心有所思而口有所言,所以口是心之门,言语不慎就是口不严紧。心是口之主,如果口不严的话,则心中的意思都从口中泄漏出来,所以说:「口也是祸之门。」我们应当严加警戒,切勿信口开河。
   「意」是心的倾向,心有所思则意念趋往心的方向。如此说来,意即是心的足,随着欲念而改变。心如果也受欲念的支配而不能自主,心就走上了邪路。所以,如果为防止意念走入歧途,只有严防心起不正的欲念。
   【前集220】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8月11日      责人宜宽,责己宜苛

      
        对于旁人的过失,一般人总是小题大作,责备得体无完肤。对于自己有了过失,则不如反省。古语说:「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我们责人万万不可过于苛酷,希望他以后不再犯过就好了。
    亲切的劝勉有过的人,则人绝不会起怨恨心。反之,自己平时没有错误,也要仔细检查一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当。
    所谓「闭门思过」、「防患未然」,能够常常反省自己,德业也就与日俱进了。
   【前集221】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8月12日      幼不学,不成器

      
       青年子弟都是未来的大人物,是「大人之胚胎」。黉门秀才都将是他日的士大夫,说「士夫之胚胎」。因此,如果在现在不加以严格的训练与考验,就不能成为一等人了。这好比是鍊造钢铁之器,如果不经过充分的火力,则不能陶铸成钟鼎之才。
    在教育的原则上,如果主张自由主义和放任主义,顺着子弟的意思任意胡行,高尚的人格就不能培养起来。即使有点才识学术,也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最后一定走到堕落的途径,什么事业也不会成功。
   【前集222】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8月13日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小人有患难才担忧,心中只想沈醉于宴乐,不考虑后来的祸患。君子遇患难,也绝不担忧。他心中只有平心静气的思想,和如何排除患难的方法。如果事情已经到了不可勉强的地步,他也只有任其自然,慢慢处理,心中绝没有一点动摇。当他宴饮的时候,也绝不耽溺声歌,留连忘返,并且时时警惕,留心有所失误之处。
    小人遇到比自己有权力的豪门权贵,心中就十分害怕,便趋炎附势,一意逢迎,顺着有力者的意思来捏造黑白,颠倒是非。对于孤儿寡妇无依无靠的人,则仗势欺人。压制别人受苦,自己则享受幸福。
    君子则不畏惧权门的势力,因为他心地公正光明,所以无畏无惧。对于孤寡无靠的人,不但不去欺侮压迫,反而同情、救济他们。
    总之,小人受环境驱使而动乱了他的心,因人之贫富贵贱不同而生两样的态度,即「欺软怕硬」,君子则不是这样。
   【前集223】
    君子处患难而不受,当宴游而惕虑,通权豪而不惧,对惸独而惊心。



        
                      8月14日      浓夭淡久,大器晚成

      
        桃花李花,虽然艷丽好看,但一经风吹雨打,落花狼籍,那鲜丽的姿态就消失了。松树柏树只有青青的颜色,不受人的注重欣赏,但经过了盛夏的炎暑和严冬的霜雪,都保持四季常青的颜色,因此,松柏坚贞的节操是桃李所不能相比的。
    梨子和杏子的味道虽然甘甜适口,但还赶不上黄橙绿橘味道的馨香芳例。所以,一时的浓夭华丽,不如淡泊来得长久。同样的道理,早岁的头角峥嵘还不如大器晚成来得纯实。
    再说,逞现一时的才华,转眼到了凋谢之期,到底不如坚贞的节操能够耐久;少年立身出世过早,则其凋谢之期亦必早,不能成就大业。三国时候的周瑜,虽然位重惧高,早年得志,但因他死得太早,除了赤壁一战之外,没有留下什么大的基业。
   【前集224】
    桃李虽艷,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8月15日      静中见真境,淡中诚本然

      
       热心奔走事物的时候,像在大海的巨浪里行船一样忙碌;到了无事的时候,像是海上风平浪静一样,水的静止如一面镜子。当大海波浪四溢的时候,人不容易分辨出大海的形态。这就像人受环境的支配而奔走事业,不知道本身的境遇,在平静无事的时候,才开始意味人生的真实境界。
    又,人在吃山珍海味和听管弦乐,当时心被外物所动,受珍馐美味悦耳声歌诱引,不能认出本然的心体。只有在接触淡泊的味道,一切静寂的时候,才开始认出本然的心体。也就是说,默坐在松树之间听松树的风声,心中一点也不为所动,才能够认识出自然的本体。
    所以,想要认识人生的真境和本然的心体,不是在动摇的境界,而是在寂静的境界才能体认出来。
   【前集225】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8月16日      言多者多不顾行,谈者未必真知

      
        对任何一件事,总喜欢在口头上表示的人,末必能够窥见其中的堂奥。反之,真能入其道而体会其中妙旨的人,反而不现于色、不形于言。
    每天在都会热闹场合竞逐名利的人,口口声声讲述山林田园生活如何趣味,以表示他既高贵又风雅的气质,像是真正体会了山林趣味,不过是自高身价的一种掩饰烟幕罢了。比方在楼阁的外面装饰一些花草庭园以为点缀,怎能说是真正得到了山林的真趣呢?还有一些达官贵人权威显宦,每天都忙于应酬接待饮宴,但他们常常对人表示厌倦了名闻利禄的生活,恨不得早日脱离。他们嘴里虽这么说,真要他们脱离尘世远遁山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舍得放下。
    诚如曹操说的:「欲罢不能耳!」嘴上谈着讨厌名利,而心中正在打算名利,这不能说是尽忘名利之情。社会的事,往往是能说不能行,言行多不能一致。
   【后集001】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2 11:31     标题: 续 33







                                  8月17日      无为无作,悠游清逸


      
        忘却了世间的杂事,坐在河边去钓鱼,远离浮世扰攘的烦恼,可以说是相当高雅的行为;然而手握鱼钓竿索,仍然操弄生杀鱼鳖的权柄,心中怀抱得大鱼的欲望,这是变更了争逐的境界,并未改变争逐的形式罢了。
    在下围棋的时候万念俱静,一心争逐于棋盘上的黑白棋子,可以称作清雅的游戏。然而,对于胜负的观念、竞争的意识,并不比对其他事情的成分少,这其间如战争一般的大动杀机,不过是范围不比战争大,也不会弄出伤人的事来。可是,在互相对奕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无形中消耗的精神也不减于战场上的行为。
    因此,喜好多事不如减少来得适宜,多能多技不若无能与技来得天真无邪。
   【后集002】
    钓水,遂事也,尚待生杀之柄;奕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不知省事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之全真。


      
               8月18日      春色为人间之妆饰,秋气见天地之真吾

      
       莺啼鸟啭,花发草茂,在大地山谷间,布满了浓艷的彩色,由外表来看,诚然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但仔细的向里推求一下,这不过是天地的一种幻相,一种装饰。莺啼鸟啭不过是一瞬间的声音,花发草茂不过是一剎那的景象,等到了花落草衰、川水枯竭,崖岸岩石都露出本来的面目,赤裸裸的毫无掩饰,这时候就出现天地的真体。
    人生也是如此。所谓名誉,所谓权势,都不过是人生的装饰,一种假的姿态,等到名誉失掉了,权势也衰败了,才看出来人生的真正价值。所以,朱子说的真吾,就是人的真正价值。人能永不失其真吾,则价值虽历千古,亦不能磨灭。占代的圣贤不失其德,忠臣不失其节,都是不失浑厚天真,所以能传名百代而不衰,历时千年而不灭,所谓与天地参永垂不朽。
    我们如果不失天真,就一定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像孟子说的「善为养吾浩然之气」,以达到返回真吾的境地。
   【后集003】
    莺花茂而山浓谷艷,总是干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纔见天地之真吾。


        
                    8月19日      世间之广狭,皆由于自造

      
       岁月的时光,本来是很长久的,然而人为生活所迫,终日奔波忙碌,自早到晚,在这漫长的岁月当中,反而觉得时间是短促的。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形容人生的短促。这种观念我们不以为然。
    人生寿命不过百年,时间不算太长,但在这百年岁月当中,人应当做的事太多了。整天埋头苦干,恐怕还是做不完,若只管去纵情享乐,嫌日月时光太短,这种人生毫无价值、毫无意义。
    我们生于天地之间,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以人数十年短促之寿命,为后来的人立万世不拔的基础才对。其次以天地的宽阔广大,日月星辰山川河岳都无所不包,人间到处都可以横行阔步自由的活动,如果以为世间狭隘,未免太愚笨!
    那春天的百花烂漫,夏日的凉风徐徐,秋天的明月咬洁和冬季的白雪晶莹,这四时的天然美景任何人都可以任意欣赏;但日夜为名利扰攘、奔驰在世间的人们,连去欣赏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他们不知何时是花开花谢,更不知何时是冰冻雪融。在他们看来,风花雪月都匆忙的消失掉,这是为自己的名利而顾不到流览自然的风光。因此,人看世间的一切,应当有静心的工夫、安定的智慧,千万不要受外物的牵累。
   【后集004】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8月20日      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

      
        一般的人往往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求很多的地方名胜古迹,以为只有如此才能理解事物的风情与雅趣。殊不知得趣不在多,会景不在远,在你的身旁附近庭院之间,哪怕是不大的池子,拳大的石头,都可以具有山谷烟霞的宏大景色。
    古人作《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会景适趣的地方,不在多处与远处,而在心的深处,物的近处。
    在茅棚草舍的窗前,栽花种竹,到了夏日也有乘凉纳荫的快乐。秋日的天高气爽、晴风明月,内心深处自有一番悠静闲然的情趣发生。
   【后集005】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问,烟霞具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8月21日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悠久无限的宇宙空间,人的一生活动期限不过五十年的寿命,如梦一般很快的过去。
    在这如梦的一生当中,一切吉凶祸福哭笑歌泣,为种种事物实在可算是梦里的梦。在日间里,为种种的事情所逼迫而奔走劳碌,不起什么思考,等到夜静人寂、万籁俱静的时候,听见了远寺的钟声铿然作响,此时恍如大梦初醒,觉此身所作所为,真知梦中的梦。
    而我的身体虽仅仅是五尺之躯,但放开眼界一看,才知道天地万物都是我的全身。在平日匆忙的时候,难以留意自觉,等到潭水澄清,天上的月影照耀在潭内,就可以知道月亮不仅在于天上,同时也能现影于水中。而我的五尺之躯不仅是我的全身,同时到处可以呈现出我来,这时候就可以窥见了身外之身,才明白了梦中之梦。才能如大梦初醒,不执着于虚相幻身,如此方可称为明达事理的人。
   【后集006】
    听静夜之钟声,换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8月22日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

      
        如果不用文字和言语就不能传授出宇宙的真理和天地的大道。但是释尊说法达四十九年之久最后终于一字不说,后世根据释尊所说的经文和祖师所讲的论证,经过种种的研究,认为仅凭文字言词尚不能悟得释尊的真意;因此,禅宗又有不宜文字的教外别传,倡「以心传心」之说。就是一切不以经论为本据,由师尊之悟道处,其弟子亦自行解悟。所以禅宗不以经论的法门相传,只以佛心代代相传。
    所谓「佛心」即宇宙的真心,天地的大道。释迦牟尼佛悟解了这个道理,就是佛心,至于怎样才能够觉悟,原来万物都基于此一真理,亦即由此佛心出现,除了理解万物的道理之外,别无他路可以寻找;仰起头来看天,则有星辰日月,低下头来看地,则万象峥嵘,这都显露出天地的真心。因此树间的鸟啭,草里的虫鸣,都是传心的要诀。还有花的英萼、草的颜色,也都是见道文章。释尊看见明星的闪光而悟道,灵云和尚看桃花开放而悟道,香巖和尚听打击竹子的声音而悟道,这都是根据物理而看破了传心要诀和见道文章。
    如此看来,天地万物现存着历历分明的真理大道,为什么不能彻见了悟呢?因为人人的胸中被烦恼和妄想的愚浊所混,以致真理大道不能映现出来。因此,学者要清澈天然的心机,要使自己胸怀,如同玲珑的水晶映现外界的一切事物,然后使万物与自己的心合而为一,能这样的体会它,自然而然会得领悟。
   【后集007】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包,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8月23日      观形不如观心,神用胜过迹用

      
            世人只能读念理解有字的书,而不能读念理解无字的书。文字是代表思想的符号,但仅去捉摸符号而不去研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就没有什么用处。世人只能了解字中的意思,而不能看破字的妙理。假如我们放眼四乃,则宇宙的万象、诸般的人事都是没有文字的活书籍。多数的学者虽然看到这些活书籍,仍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
    其次,世人只知道弹有弦的琴,而不知道弹没有弦的琴,只知道应用物的外形,而不知捉摸物的精神,这样就不能领会出来其中的趣味。陶渊明抚琴表示自己的快乐,有的人看见他的琴上没有一根弦,觉得奇怪而问他,他答覆说:「若知琴中趣,何弄弦上音。」这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知道琴里的趣味,就不必去听赏弦的声音了。
    总之,仅仅取用物的形象尚不能了解真味,唯有捉摸其中的精神才能得实际的妙用。
   【后集008】
    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3 09:31     标题: 续 34







                               8月24日      心无物欲干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


      
       人被物欲所控制,妄想与烦闷常在胸中翻腾不绝。如果心中没有物欲,心就不被外物所囚系;其心如秋日的天空澄澈高洁,如平静的海面广阔明亮。在人的身边放置琴和书籍,则心常被琴书所净化。
    因此这一念,就会差之毫厘而有千里之谬,所以古人说去人欲在天理,也就是一种养心的最好方法。
    座旁有琴书,屋中便充满脱俗的气氛。又何必一定要远入深山,住在丹丘洞穴呢?
   【后集009】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8月25日      欢乐极兮哀情多,兴味浓后感索然

      
        人在宴会的时候,宾客如云霞集会往一起,饮酒作乐,酣畅淋漓,兴会尽致。等到宴会完了,客人散去了,这时候夜深人静,漏水滴尽,残余的蜡烛烧不久,香也销了,茶也冷了,于是,这盛宴的乐趣反而变成呕吐呜咽的悲泣情景,想起来不觉索然无味。
    不仅宴会是这样,天下的事大都是如此。汉武帝(秋风辞)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天下事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盛时是极一时之乐,衰时是悲情四起,然而世人却不及早的回头。虽然明明知道那些虚荣浮华是一时的景象,但大多数人仍是执迷不悟,这实在是可怜又可悲的事情!
   【后集010】
    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


       
                      8月26日      知机其神乎,会趣明道矣

     
      「五湖」是中国五百里以上的大湖,一共有五个;一、饶洲的渖阳湖,二、岳洲的青草湖,三、润洲的丹阳湖,四、颚洲的洞庭湖,五、苏州的太湖。这五处都有烟霞风月的景色,古来的诗人墨客多半要到这些地方来游玩和欣赏,但这些名胜的风景也要因人才生趣,如果来游览的人没有什么风雅的趣味这些风景也就没有什么兴味了。如果有风雅趣味的人,就能领会其中的情趣可以把天下的名胜,如苍茫可观的五湖烟月景色,尽情的收入眼底一览无遗。孟浩然诗说:「八月湖水平,涵空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由以上这首诗,洞庭的名胜立刻就出现眼前了。诗人想要领会其中的趣味,不一定要亲身到那个地方,也不一定要亲眼看见那个地方的景色。在斗室之中就可以把天下的名胜大观,自由自在的赏玩观览了。
    同样的道理,能够看破了眼前的天机,则千古的英雄豪杰。都可以收归自己的掌握。这话的意思是:古往今来的豪杰英雄都可以和他们握手谈笑,促膝谈心。也可以依赖他们作为肱股而建立功勋与伟业,这岂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吗?无论古今或远近,都是由空间和时间比较而来,如果超越了这一个比较而采取达观,则大至宇宙小至尘芥都可以了若指掌,所以能了悟目前之机,便能够领会万古之道。
   【后集011】
    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里;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归掌握。



       
                    8月27日      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

      
       佛家说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世界最初是空虚的。由空虚之中而生出天地万物,这一个时期叫「成劫」(「劫)的意思就是时间)。于是人畜等物继续的发生,这一个时期叫做「住劫」。等到万物都生长完毕,大水大火大风相继的破坏世界成了微尘,这一个时期叫做「坏劫」。破坏了以后,又成了什么都没有的空虚,这一个时期叫做「空劫」。
    在空虚之中世界又发生,发生出来又破坏,破坏了以后又成了空虚,这样成、住、坏、空循环不已,以至于无穷,世界的状态就是如此。这一种说法和近世科学家的说法是一致的,已经成了不可变动的事实。
    所以,现在的山河大地无论如何扩大,早晚必定要破坏成为微尘。何况那山河大地之间存在的尘中的微尘,是所有的万物都将成为灰烬。至于我们的身体,乃是皮肉血液结合而成,不待到百年即消失而成泡影了。何况属于影外之影的功名利禄等等事物,也都随之而消失净尽了。
    这样说来,宇宙的事物不是永久不灭的。如果悟得这个道理,就丝毫不会执着了,应当洒洒脱脱的度此一生。但是这个高深玄妙的道理,除非是有大智慧的人难以明了悟得其中的奥妙。所以说,非上上智即无了了心。
   【后集012】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8月28日      泡沫人生,何争名利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古语是说人的寿命太短促了。就是上寿也很难超过百年,以百年而论,时间不为不长。然而,宇宙是无限的,是无始无终的。以宇宙的时间而论,百年的岁月好似电光石火一样,悠悠之间就消逝了。
    所以说,人间世界的争夺,几时休呢?只此一念,不争长短是非。天下的英雄互相争逐,较量雌雄胜败,好像是蜗牛角上的战争一样。无论哪一方面胜与败,在达人的眼里看来,均不足以论道。
    看破了宇宙问的一切,对于世间一切利害得失均不为之所动,也不为那些无谓之争而劳累心思。一生悠然的度过,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也才是真正的人间丈夫啊!
   【后集013】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8月29日      极端空寂,过犹不及

      
       孤灯在寒天的气候摇摇欲灭,一件破衣穿在身上无一点温暖可言,如果人被这种情景所撼动,无论你多么淡泊和质朴,这样的人生也是凄凉乏味的。其次,人如果没有一点活气,形体和枯死的树一样,心中毫无温暖,如同冰冷的死灰,就是佛家所说的「堕入顽空」的境界。佛家是以「远离我执,断除物欲」使人归之于空寂,这是为了要解脱执和欲两件事。
    至于二乘声闻的学者,他们认为人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结合而成。心在身中,但心身是相伴而成的。只要实体一空,此身此心就都空了。于是他们修到无我观的境地,开启了空寂的悟性,达到这个境界就认为满足了,但这正是落入顽空的境界。
    本来佛教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谓「空」不是一物都没有的顽空。但是,像二乘声闻的学者们的死灰枯木无一点活气,这虽然断除了我执和物欲,但不过是自己不做恶事罢了,如果不能进一步济世渡人,便无善果可言,这样的活着等于死了一样,一点也不可取。
    因此,所谓「无我无欲」并不是身心的枯木死灰,要为人为世尽到一切的善果才是。
   【后集014】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顽空。


      
                   8月30日      得好休时便好休,如不休时终无休

      
       人应当自己决定一个适当的思想。认为当停止便要马上停止,这样才能领悟世界真正的真理而得到安心。假如想寻找一个安闲的时候,等那个时候到来再停止,那你将永久找不到安闲的时候。
    所谓「公事未完还有私事」,比如娶妻和嫁女,忙个不休。等到婚嫁完了,认为没有事情了,仍然还有其他事情急待处理。所以硬是等待,则什么时候都不会有结果。古人说:「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这就是古人见解高明的地方。
    世间多数的人都是不到休止的时节不能够休止,等到死的时候,那休止的时期也不会到来。伟人或明达事理的人大都能够看透这一关,他们对于大事了悟以后,万事都可以罢休。这是高于常人一等的地方啊?
   【后集015】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4 11:51     标题: 续 35






      
                     8月31日      冷静观世事,忙中去偷闲


      
       人被热念情绪骚扰,昼夜东奔西走,自己分不清利害,旁人的劝告也难以相信,一心只为名利而奔波劳累。等到他受了意外打击,遭遇失败,则心灰意冷悔不当初了。在这时候能够以冷静的头脑把热中时候的事情好好考虑一下,就会感觉到过去的奔走,都是无益了。又当我们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对于那些纷扰的境界,感觉非常有趣。等到由繁忙的境界转到闲散的境界。就感觉到闲散的趣味是悠然而自得,长久而安静的了。
    这对于热中功名利禄、野心勃勃的人,又当别论,这种人对于一时的闲逸安静,都是不甘寂寞的。但是,青年时代血气方刚急于事业功名的时候,对于损害利害是不会计较的,这往往容易招致失败。年轻人对于以上的话仔细玩味一下,就可避害逃祸。
   【后集016】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第三部分       夜夜夜思—菜根谭的智慧


        
      
                           9月1日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人总是喜欢偏于一端,这种倾向有失中庸之道。孔子说:「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圣贤毕竟与俗不同,把富贵看作浮云,是极端光明高洁的风气。但他们并不是讨厌世间的一切,想要逃入山中栖于岩穴,过那种猿猴般的生活。
    仙人要过仙人的生活,至于圣贤就不羡仙人的生活了,他们只为增进社会幸福而努力奋斗。至于嗜好喝酒喜欢吟诗的人,他们大多厌嫌世间生活,因而有目好泉石之乐,浏览烟霞之癖。企图逃世和遁世,同样是一种病态。
    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膏肓的膏是在心之上,肓是在胸肋之下,都是药力难以达到的地方;病入膏肓是难治病症。如果人没有这种恶癖,又能悠然自得的饮酒赋诗,这样处世安身,则立己立人,不与世间风俗相抵抗,就是处世的要诀啊!
   【后集017】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9月2日      恬淡适己,身心自在

     
           「竞逐」是竞争相逐的意思,世人为了想得到功名利禄,互相争逐排斥,就像人喝醉了酒而半颠半倒一样。这在旁观者看来有点狂气。和这样的人相处,当然不好表示出自己的真意,只有听其自由,顺其自然,切不可对他露出嫌自厌弃的态度。自己也要平淡而处之,不积极于功名的有无。悠然适意而自得,千万不要认为世人皆醉唯我独醒,来夸耀自己如何。
    待人处世总要顺其自然,随便由世人的竞逐,而不必夸逞自己的清高出众,如此才是处世之道,可以无往而不自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为法所缠不为空所缠」。所谓法就是诸法,即是世间一切的事物;缠者即是束缚之意。世间凡夫为事物纠缠,如蚕茧自缚,反而不能自由的活动。二乘声闻的学者以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一切都如枯木死灰,这就是为空所缠缚了。
    无论是为物所缠或为牢所缠,两方面都不能达到自由解脱的境界。竞逐于酒醉的人是为物所缠,夸逞独醒的人是为空所缠,因此如能不醉不醒超越到醉与醒之上,既不为物所缠,亦不为空所缠,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而且身心两方面都是自在无比。这样才算是达到真正领悟真理的境地啊!
   【后集018】
    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民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9月3日      广狭长短,由于心念

      
           「延促」是表示长短,「宽窄」是表示广狭。日月时间的长短,并非是日月本身有什么长短,而是由于我们一念而有长短的不同。所以,心情悠闲的人,虽然是一天也觉得很长,反之,心意忙乱的人,经过了长久的岁月,在他觉得比一日还短。每一个人只要对此稍一留心,自己就可以清醒过来。
    如果某一天工作很忙,就感觉那一天时间过得很快。或者某一天闲暇无事,就感觉那一天时间特别长。所以时间的长短,不是时间的本身有长短,而是人的感觉不同罢了。同样的,空间的广狭也是由心所起的。心意广阔的人,虽然身处于斗室之中,也像在天地两大之间。反之,心地狭窄,虽处于天地之
   【后集019】
    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广者,斗室宽若两间。



       
                         9月4日      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人如果能铲除物欲的念头,每天只做些栽花种竹的工作,眼中不管看见什么事情,都认为它原本就没有目的,也就是一切完成化为乌有。
    汉朝司马相如所做的赋中有「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个寓言的人物。一个人的名字叫做「乌有」,乌有是焉有的意思,是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人,此处是表示「一切私念完全化为无有」的意思。
    其次是人应当把常人不容易忘掉的事忘掉,无论是烧香、煮茶,总不问白衣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晋朝的陶渊明曾在一个九月九日那一天没有酒喝了,独自一个人去摘东篱下的菊花,看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拿了酒来,那个人名叫王弘,于是两个人就对喝起来。喝到醉了,陶渊明也不问那个人姓甚名谁。这也是「损之又损,忘无可忘」的无为精神。
   【后集020】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忘无可忘,焚杳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9月5日      知足则仙凡路异,善用则生杀自殊

      
       世间的一切事情千头万绪,不管到什么地方也找不出他的际限来。因而对于一切事物的满足与否,全看自己的判断如何而定。所谓:「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我们无论遭遇到如何的境遇,一点也不觉得痛苦,处处感到满足,这好像是离开那红尘,处于仙人的境界。反过来说,事事不知道满足,则无论处于什么境界,都是凡夫一般的境界。佛家说:「知足的人虽然倒卧在地上,他也感觉是快乐的。不知足的人,身子虽然处在天堂,心中仍然感觉是痛苦的。」
    人如果能够超出世间尘俗之外,不外是善用眼前的机会。能善用就是生机,也就成了「于人有益,于物有用」的机用。反之,如果善用变成了恶用,便成了害人的杀机。举例来说,当一件事情初起,其目的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至于别人受了什么灾害认为没有什么关系,起了这种观念,就变成了杀机。人若是一心一意为社会为人群,这种念头就是生机。
    同样一件事,根据心的一念而有善恶,其结果大不相同。能够超脱世间之外的人,只有根据自己的心念而做事,成功与失败都在所不计,并且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也会心安理得。所以,我们对于一件事一定要分别是生机与杀机,并去善用它啊!
   【后集021】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杀自殊。



       
                       9月6日      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有权有势的人,当他的权势旺盛的时候,好像炎炎的火。而趋炎附势就是依附那些有权威有势力的人,虽然一时得了富贵名利,但是一方面有利,一方面也有害。短暂的附和,固然一时侥幸得福很厚,但等到时衰运败,他得祸也必然最为悲惨。其祸害的来临,也必定是很快而没有避免的余地。
    观察历史上的奸佞之辈,一时纵然得了富贵荣华恣逞他的权势,但等到他势败时衰抄家灭祖时,妻子家族也被他连累一同遭遇极悲惨的下场。
    反之,不卖贪欲、不羡功名的人,他能够恬淡度日勤俭持家。既不阿附于权势,也不去钻营于豪门,守住淡泊生活,清闲的过日子,这种淡泊的生活趣味,是既快乐又悠久的。
    诸葛武侯的座右铭就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两句话实在意义深长,不妨好好的玩味!
   【后集022】
    趋炎附势之祸,其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5 11:08     标题: 续 36






                              9月7日      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


      
        在长着青青松树的山涧旁边,携着拐杖散步独行,世间的尘埃之气一点都不沾染。这时候伫立遥望天边的白云,彷彿两袖破衲之中都是云朵,大有飘飘然身为神仙之感。
    在有绿竹的窗下,以书籍当着枕头而卧,一切功名妄念不起,等到一觉醒来,看见明月照着寒凉的毡子,此时却觉得往来于红尘和争名夺利的俗人在一起 自己也感染了一身的俗气。倒不如在青松绿竹之间起卧,洗尽一切庸俗之气来得好些。
    所以,人想要转变心境,必须选择宁静无哗的居处才好。
   【后集023】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柄;竹窗下,枕书高卧,竟时月侵寒毡。



        
                         9月8日      存道心,消幻业

      
             年轻人血气方刚的时候,色欲非常强盛,像火一般燃烧着,这时候日以继夜消耗精神而不自觉。等到得病骨瘦如柴的时候,其生活的兴味索然而色欲也就烟消火灭了。
    其次,任何人对于功名利禄都想竞争得到手,但一想到老死将至,便觉得一切都是痛苦,而功名利禄也忽然如同嚼蜡一样的无味了。
    色欲和名利,当人在身体健壮的时候,都是很有兴趣的,一旦有病或是身亡,兴味也随之而灭。所以,人如果能够常常对于死和病加以注意.以色欲和名利是梦幻泡影,心不起幻业,反可以增长了道心。「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慎勿放逸。」佛教常以这三句话来警觉众僧,也是这个道理。
   【后集024】
    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方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9月9日      退步宽平,清淡悠久

      
            和别人争路要想自己抢先一步,必定把人家排挤到后面。两人相争,道路就很窄了,前进会发生困难。如果能够后退一步,不起争夺之心,自然环境平稳,身心舒适。
    滋味过浓时,只能感觉愉快爽口于一时,绝不能长久。所以,人的饮食只要能够清淡,就能感觉回味悠久了。这是正藉饮食来比喻人的功名富贵,如同那浓艷滋味一样,可惜的是好景无常,难以悠久啊!
    如果人能对自然风景发生兴趣 此心宁静,与世无争 自然就可以悠久无恙了。
   【后集025】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艷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9月10日      修养定静工夫,临变方不动乱

     
       在多事繁忙的时候,能够不乱其性的,除非是在平素闲暇的时候,能够有充分的精神修养,否则在临急的时候没有不乱本性的。
    人在将要死的时候不动心,能够从容就死。这必须是生前能够看破事物的真相,否则到了生命将终的场面,绝不能无动于衷的,然而人多半是在平常无事的时候放纵逸乐,对于精神的修养全然忽略了,一朝有了困难,或是有意外的变故,就慌张失措了。
   【后集026】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9月11日     隐者无荣辱,道义无炎凉

      
            荣华和污辱都是世间平凡的事情,这对于逃出世间隐遁山林度清逸生活的隐士是感觉不到。
    一般世人多半和富贵的人亲密交往,结合温暖的情谊。对于贫贱的人则多半采取冷淡的态度。如果基于仁义道德的立场来与人交往,则富贵贫贱的炎凉变化就都不存在了。
   【后集027】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9月12日      去思苦亦乐,随心热亦凉

      
        当炎天暑热的时候,人人都感觉苦恼,想去避暑,想去游泳,他们只打算除去热的苦恼,结果还是不能彻底除去。酷寒酷暑固然恼人,但寒暑的侵入,是因人心苦恼于寒暑。所以,要除去暑热的苦恼,先要除去不堪忍受暑热的苦恼心。只要其心不苦热,身体就如同常常坐在清凉的庭台上。
    日本甲斐地方惠林寺有一个快川和尚,因为得罪了织田信长,就和众僧徒同登寺庙的山门。织田下令部下的人,把庙团团围住,四面用火烧起来。快川和一些僧众都静静的打坐起来,泰然的人于涅槃。临终时,快川和尚还说了两句偈语:「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快川的禅工夫和修养就在于此处。日本古歌:「过寒热地狱不起喝茶的心,自然就不会受暑了。」
    其次,贫穷是人人讨厌的事,任何人都想把贫穷赶走,但这是前世的因缘,不是人力所能强为的。大凡贫穷的人常常起悲愁的念头。只要能够把悲愁的念头除掉,身心等于生活在安乐窝中。孔子说:「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就是颜子的贤德过人之处。佛家所说的超脱生死的苦海,往生彼岸的乐土,也是这个道理。人能够灭却厌弃生死之苦的心,则此心灭尽自然娑婆寂静,此身才能往生到极乐的境界。人献苦乐之心不除,就不能得到真实的安乐。应当把苦乐之心全都除去。所谓「欣厌两俱非」,然后才能达到更高的境地。
   【后集028】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


       
                       9月13日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羊是一种愚笨的兽类,走路时不顾前后,角很容易触到篱笆上面,夹住而进退不得。这比喻人在前进一步的时候,需要看有没有退后的地步,才可免致灾祸上身。
    虎是凶猛的兽类,人要是骑上虎背就不容易下来,因为下来就有被牠吞噬的危险。俗语所谓骑虎之势,就是比喻人做事要见机而行。凡事着手的时候,先要看放手的机会,才能得免成骑虎难下的危险。如果在着手时不考虑放手之时,就容易陷于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境地,人处世必须极端慎重,以免遭到不测的祸害。
   【后集029】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兔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纔脱骑虎之危。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6 09:56     标题: 续 37






                            9月14日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金子比玉石贵重,公爵比侯爵尊荣。已经封为公爵的地位.而不被封为侯爵也没有什么遗憾。可是贪得无厌的人,得了金子他还埋怨没有得到玉石,封为公爵他还希望再受位侯爵。这种人虽有巨万的财产,居于王公的地位,权威势力压倒万人,但是他的心始终不满足。虽身为权贵,其实跟乞丐一样可怜。这是他的心念不正,甘愿做乞丐。
    反之,知足守份的人对于自己的身分感到满足,每天虽然吃的菜蔬?羹,也比吃肥甘膏粱感觉好得多。身上穿的虽然是布衣,也比穿着狐貂的皮懊要暖和。虽然是一个无爵无位的平民,心中高尚而愉快。
    总之,人间的苦乐是在于个人的心,衣食住的厚薄、爵禄地位的高低都不足道,首先还是修心最重要。近世人心不古,有很多的权豪乞丐,这使人慨叹啊!
   【后集030】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恕不受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艹黎)羹旨于膏梁,布袍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9月15日      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把自己的名誉向旁人夸耀来表示骄傲,不如把自己的名誉不必宣扬于世上,而能逃出于名利之外,这是饶有趣味的事情。
    法国的拿破仑是向外夸耀功名的人,美国的华盛顿是功成身退逃遁功名利禄的人,前者被放逐海上孤岛,死于异域,后者则晚景逍遥名垂千古。两者相互比较,哪一个有趣,哪一个悠久深远,自然不言而喻。古德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才华不外露,善于韬光养晦,才是处世悠久之道。
    老子说:「阡陌相连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俗话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是唯恐怕多事的处理不当,反不如省事的息事宁人为佳。
   【后集031】
    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9月16日      超越喧寂,悠然自适

      
       厌弃世间的喧哗叫嚣而嗜好悠闲寂静的人,入于山林之中静观白云和幽石,而悟透了微妙玄机之理。反之,喜荣耀繁华的人,听见清脆的歌声,看见美妙的舞蹈,不但不觉得喧嚣,反而忘却了倦怠。在前者是厌世的隐士而后者是溺世的俗人,都是走向极端偏颇,行为都不可取。
    悠然自得的人。多是由于他的内心有所准备,不为外物所控制。因此,也就没有喧嚣闲寂的分别,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无往而不自得,这才是真正的入世高人。如果受环境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算不得真正入世的伟人。
   【后集032】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9月17日      得道无牵系,静躁两无关

      
            人感觉到白云来去一无牵挂,飞奔任他自由。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说:「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也就是说,万物现象都是往还来去一任自然的。
    一轮明月悬照在天空之中,他的皎洁光明,照耀着下界的静寂或是喧噪的各地方,没有一点厚此薄彼的分别。
    人的出处进退也应当像孤云无心出岫,人心的明朗更应当像悬在空中的明月一般。
   【后集033】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9月18日      浓处味短,淡中趣长

      
        人的心时常保持悠闲镇静,这趣味之能够长久,不是由浓厚的美味中得来。喝酒吃肉的味道虽浓,但这享受非常短,入口下咽之后便不再有什么。同时,也不是由富贵的境遇中产生得来,像高官显爵转瞬便成过去,况且,于隆盛荣华时,也末必能有悠闲镇静的趣味。这悠闲镇静的趣味是怎样产生的,它乃是由于淡泊之味所生。这不是喝酒吃肉和功名富贵场合中所能体验得到的,悠闲镇静的趣味,只有在贫贱的境遇当中才能够得到。
    人常常感到怀物的情肠,这情肠是由于调和丝竹而发生的。所以,人生淡中则有真趣。浓厚的味道只不过是一时感觉而已,所以它的寿命是短暂的。
   【后集034】
    悠长之趣,不得于醲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怅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固观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9月19日      理寓于易,道不在远

      
        禅宗曾有这样的一句,「饥来喫饭倦来眠。」就是说饿了吃饭,累了睡觉。这句话打开了佛教禅宗的奥妙之处。禅宗的语句多有高尚深远的寓意,但是当参禅到了意念极端则理尽而词穷,欲说而不可说了。当词穷意尽的时候,只有「饥来喫饭倦来眠」一途了。
    古语云:「悟了同末悟。」也就是达到了意念之极,没有什么玄妙奇特之处了。对于谈论诗的旨趣说:「眼前景致口头语。」所谓作诗的妙旨,并不在于强把平生耳目末见未闻之处一一展露,而是口头当着眼前的景物,而绝不用什么生涩难解的文字典故去言联对偶,不仅诗与礼如此,世间无论什么事都是在极平易之处,寓藏着极高深的道理。而世间的困难也多由容易里面产生出来,禅宗的「饥来喫饭倦来眠」,和诗旨的「眼前景致口头语」是参禅悟道作诗填词,它的玄机妙理高深到了极点,深奥到了至难处,却反而是存在于极易之处。
    所以说,「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近真」。做事于无心之中,反而与天真与自然接近了,生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来。至于作诗填词,用了好些费解的语句,搜集了许多奇怪的典故,这都是出于有意而不能成真。陶渊明和寒山的诗都是很平易、很浅近的,都是些眼前的景致、口头的语句,而成为古今的名言。
    禅宗李翱说:「我来问道无余说,月在青天水在瓶。」苏东坡有词说:「到得归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都是写尽了意念的极端,全都由无心而写出来的,所以成了天真自然的名句。
    再者,「饥来喫饭倦来眠」,是王阳明说的话,而不是出于禅宗。无论怎么说,这句话原来是禅宗的偈语。王阳明是儒家与禅宗的学者,况且,这句话在禅语的全集里面很多地方出现,纵然是阳明的话。称他是禅宗也没错误。说这不是禅语而辩论的人,是不知道禅宗和王学的关系。
   【后集035】
    禅宗曰:「饥来喫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9月20日      动静合一,悟入无心

      
       河里面的水流着,在这个河边境地里一点也听不见流水的声音,好比是处于喧哗噪闹的地方,一点也不堕入到喧哗里面,却领会出「闹中取静」的趣味来。水流的时候本来是水在那里动荡,是有声音的,偏偏一点声音也听不出来,这正是在动荡之时不堕入其中,也就是「动中之静」的意思。
    高山虽然巍峨高耸,但他并不能妨碍白云通过,由此我们可以觉悟到「出于有心,入于无心」的机用。晋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和古人所说的「山高岂碍白云飞」,用在这里恰恰相合。
    人生虽然遭遇了进退两难和意外的变化,应当像山一般不为所动,这样就可以出于有心而入于无心之境。
   【后集036】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静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心机。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7 16:11     标题: 续 38






                        9月21日      执着是苦海,解脱是乐乡


      
       山林是远离世俗红尘的地方,但如果热恋于山林,而想作种种营造修建的事情,那山林也就化为风尘仆仆的市朝了。写字绘画本是相当风雅之事。如果一起贪恋的心,立刻就变成带市俗臭味的商贾买卖性质了。
    如果心不执着于感染,就是俗物囤积的地方,也可以如同仙人的场所一样。此心一起爱恋,则安乐境界立刻化为苦痛。
   《维摩经》里说:「心净则佛土亦净。」所谓俗与雅不由于事物,实在是由于心。所谓苦与乐也不在于境遇,而在于心对它所发生的感觉。《华严经》里也说:「处于世间一切皆知虚空,如莲华之着水。」故处世的要诀是不要着相。
   【后集037】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着,欲界是仙都;此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9月22日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水清明月现,心静思自明。当我们用木杖去搅清静水,水混了泥沙都会浮起来,这时候水底的任何东西都看不清了,等水澄清了之后,泥沙沈到底下,这时候就看得一清二楚。
    当我们事务纷忙,情绪杂乱,脑筋被弄得把平日所记忆想像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都突然模糊不清了。等到事情过去,心里才平静了下来,这时候便慢慢的把过去忘记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像放映影片一样出现在心头。这一闹一静的中间,表现出一昏一明的差别。
    所以,我们的心要常保持清静,对于外事外物自然能够了解得非常透彻。
   【后集038】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9月23日      卧云弄月,绝俗超尘

      
            芦苇的花絮可以代替棉花装填到卧具里面做成被子,但那是很粗糙的下等卧具。「一窝」的意思,就是代表一间小屋子。卧雪眠云是形容接触那清寒的夜色,在这时候卧倒在芦花被中,一尘不染可以说超脱了世俗的生活。竹叶在酿酒的时候,放到里面味道很好,所以世人便把这种酒叫做「竹叶青」,竹叶杯就是酒杯的意思。芦花被对以竹叶杯,很是恰当。如果手持酒杯,赏风月吟诗歌,平日在红尘中翻腾的人们,一时也可以远离世俗的种种烦恼。
    平日汲汲于追求名利的小人,只知使自己衣食住行豪奢丰足,他的心便自然而然的世俗化了。反之,处于清寒淡泊的境界,倒有着无穷的趣味。
   【后集039】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9月24日      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

      
        衮冕行中持一黎杖的山人,为什么增加一段高尚的风雅呢?因为山人是居处在山野乡村的,能够掺杂到朝官贵人当中,必定别具一番超众出群的高风亮节。受朝官贵人尊敬崇仰,所以添增了一段高尚的风度。
    反过来看,在渔父樵夫往来的地方,本来充满着大自然的景色,过着乐天知命的生活。而着衮衣的朝士,本来是在世俗间热中于功名富贵的。一旦穿了朝衣到乡间原野,同渔父樵夫炫耀牠的荣华富贵,自然不免显得俗气。
    况且,淡泊的滋味长久,而浓美的滋味不长。所以,鄙俗的浓丽之气怎么也赶不上清雅淡泊之风。
   【后集040】
    衮冕行中,若一(艹黎)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若一衮衣的朝士,转添许多俗气。固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9月25日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出世之道,就是脱离世间之道。世间是五欲六尘之巷,陷溺到这里的人们,妄想多端而烦闷无穷。因此想远离这些烦恼,超脱于世外,处于高尚的境界,而去作种种的修行。比如佛教就是一种出世之道。
    然而,许多人认为出世之道,要居处到世间的外面。所以多半是进入深山幽谷,和世人断绝往来。这和完全离开世间,过着猿猴麋鹿的生活一样。他们认为这就达到了出世的目的,其实是大错的想法。
    我们既然是人,当然与禽兽不同。原本就是带有社会交际性的动物,要是违背着人的本性进入深山幽谷,过那孤立的生活,按着做人的道理来说,并不是达到出世的目的。纵令终身住在山谷里面,过着出世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利益,不过把人退化成木石一般的物质罢了。而不能算做是出世,这只是厌世弃世的人罢了。
    佛教所谓出世之道,并非厌世与弃世,而是要人处于世间和人交往,不陷溺于名利。不染于世俗,像是莲花生在淤泥里面,不被淤泥所染,反而开出清净洁白芳香的花朵,这才是真正的出世之道。佛家讲求明心的工夫,就在于穷究心的尽头处。究竟心是一个什么东西?仔细的思索一下,就可以明了心的本来面目。比方火可以使物质温暖,但也可以烧坏了东西。因此明白火性,就可以避开它烧物的害处,而取它暖物的益处。如果怕人的害处避而不用,人就不免于冻死。心的功用也如此。
    穷究心性,并不是绝弃人间共有的情欲,使心像死灰一般。佛教中小乘的声闻学者们,以为妄想与烦恼,都是由情欲所起。把一切的情欲,如耳目口鼻饮食见闻等等完全弃绝,则一切是非善恶之念不起,身体像枯木一样,心性如死灰一般,这样就是人彻大悟了。其实这种见解完全错误,正像人怕火烧避而不用,终于陈死是同样的道理。
   【后集041】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9月26日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常常把自己的身体放在闲静的境界,悠游岁月,绝不为荣华污辱得失损益而颠倒。如果喜爱荣华,悲痛污辱,夸张利益,忧愁损失,终日为外欲而摇动心神,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放于恶处。若是把身体放在闲处,就无论是什么事物也不能任意的差遣我了。
    自己的心要常常处于寂静,安然不为一切所动,则一切是非利害都蒙蔽不了我的本心。      所以,君子常置身心于闲静之中,临事遭变从容而不迫。
   【后集042】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9月27日      云中世界,静里乾坤

      
       人常因环境而改变心情。
    在玉宇琼楼里听管弦丝竹的声音,虽然流露非凡的元音,欲脱不了鄙俗之气。如果在竹笼茅舍下听见狗吠鹤叫,恍惚是脱离了浮华世间。在白云深处,彷彿别有一番世界。
    在珠帘纱窗之内,听帘外的清歌,看别人的妙舞,虽然很优雅,但总是脱不了淫靡之态,沈醉之音。
   【后集043】
    竹篱下忽开犬吠鸡呜,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8 11:33     标题: 续 39






                                 9月28日      不希荣达,不畏权势


      
            捉鱼捕兽必须用香饵作诱引。人欲图高官显爵,也需要以利禄来贿送才能达成心愿。但是,一旦做了官之后,又得去应付非常的苦恼,这时候再想脱身已来不及了。所以,利禄是捕捉人才的香饵,居官的人不可不小心啊!如果我们没有思想荣华的念头,就不必担心什么利禄的香饵与陷阱。得利禄不一定就是坏事,但与希望荣华的念头在一起那就错了。
    做官有时候会遭到不测,这样看来,做官也许是招祸的根源,但终究的原因,都是和别人竞争角逐,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引起的。如果我们不图升进,就不起竞争之心,也就不必担心做官有什么危险。
    所以,作官不是危险,有竞争排斥的念头,才是危险的最大原因。
   【后集045】
    倘佯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9月29日      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离开了市廛纠纷之地,徘徊于山林泉石之间。胸中的一切尘心自然就止息下去,起了清净幽雅之念。放下帐簿等等繁琐事情,到诗书图画里钻研,鄙俗的气息自然就消除了。这样看来,人是因居处的场所不同,情绪也就大大不同了。君子虽然是不要因为玩弄物品而消磨志气,但也应当藉幽雅的境界来调整心情,不要流入卑鄙庸俗。
    一般世俗之人造别墅、筑庭园、收藏珍书奇物、爱玩骨董器皿,却把一生空过,这便是玩物而丧志,君子绝不可如此。
    所谓「居移气,养移体」,因为居处地方有雅俗的不同,其心的雅俗也就不同。藉着山林泉石幽雅的境遇,转移红尘的杂乱,使自己的心性精神得到调和与修养,这就是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地方。
   【后集045】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9月30日      春之繁华,秋之清爽

            
             春天的时候,百花齐放,十分芬芳,而小鸟歌唱,蝴蝶飞舞,变成繁华的气象,令人心神舒畅。但是这样比不上秋天的景色,秋天的云白风清,兰桂的花一起开放,香馥之气四散,水色和天光合为一体,上下特别清明使人气爽。
    春天、秋天的好坏,是因人而不同,同时也难有一定的评判。人不仅喜好春天的繁华气象,对于任何事都喜欢繁华热闹,不愿有冷静清寒的景色产生。相较之下,人还是超越多数人的所好而去喜爱那秋高气爽、清明之容的秋天为妙。
    世间一般人都说春天是幸福之气,而秋天是阴气。诗人形容春日草木滋长
    秋天。但仔细思考一下,只有近道的人喜秋而不喜春。世人所以爱春天,讨厌秋天,是根据人情来说的,不是对春秋的本质来说的。我们把这话仔细想一下,就不难感觉出其中有极大的道理在。
   【后集046】
    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10月1日      得诗家真趣,悟禅教玄机

      
        诗是用文字来表达的,理解文字的人未必能够作诗。诗是言志的,我们用诗来表达志向的如何。如果志向没有诗意,无论把文字写到任何深奥程度,都不能作出好诗。反之,纵令一字不识,而有诗意的人,就是他自己得了诗人的真趣,认识不认识文字都没有关系。
    禅有许多是不立文字而教外别传,原不拘泥于文字。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是新洲的一个樵夫,有一天听人诵念《金刚经》,忽然有了悟解,就到黄梅山大满禅师那里做一个捣米的和尚。有一天,大满禅师对七百个和尚当中的高徒神秀,试验他悟解禅机的程度。不识字的慧能禅师比神秀优秀得多,因此承继了五祖的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可见理解文字不过是表现意志,仅仅通达文字,并不能得其真趣。不仅作诗和参禅如此,一切事情都是如此。
   【后集047】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10月2日      相由心生,相随心灭

      
        把弓的影子当蛇蝎来看,这是疑心生暗鬼。晋朝一位名叫乐广的人,曾作过河南的县令,有一个亲友病了很久,他派人去打听。原来是亲友之前到他那里喝酒的时候,看见酒杯里有蛇,回去后感觉精神惶恐而得了大病。他以前所见的蛇影,乃是河南县府墙上挂着的角弓上面用漆画的一条蛇。乐广考察的结果,知道是那蛇画的影子照到了杯子里面,于是又把这位亲友请来饮酒。当场叫他又像以前看杯子里面的蛇影,对他说明这是角弓的蛇影,并不是杯子里面真有了蛇。他的亲友豁然大悟,终年的大病也就好了。
    楚国有一位熊渠子,有一天走在山里,看见了一个卧牛石,以为是一头石虎而用箭去射,把箭射到石头里面。另外,汉朝李广在打猎的时候,看到草里面有一头猛虎,他用箭射去,老虎并不动转,李广近前一看。原来把箭射到石头里面,连箭尾的羽毛都没在石头里了,这是着名的「射石饮羽」的故事。
    以上故事都源于人的心机一动,看见的东西都像要杀害自己的东西,心怀恐惧,从而起了杀机。反之,自己的心念静止于无念当中,石虎也可以变成海鸥。《世说新语》里面记载:晋朝有一个有权威的人叫做石勒。当时的人民对于他这一族人都非常害怕,视之为狼虎。有一位高僧叫佛图澄,很得石?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养子石虎在一起闲游,石勒一族的人也都敬服佛图澄的道德。这就说明佛图澄的高德可以感化石虎的暴威,使他化为柔顺,宛如猛虎化为海鸥一样无害了。可见一个人如能做到无念无心的地步,对周围之物都不起敌意。不但不足以畏惧,反而可使他服从自己,共同在一起游乐。
    南北朝《南史》中有叫做孔稚珪的一位官吏,他是齐明帝时候的南郡太守。他在家里营造山水楼台,闲暇的时候独自饮酒取乐,从来不打扫庭堂,以致池塘里的蛙声天天喧噪。有人问:「太守是否要效法陈蕃之为人?」他说:「不是的,这蛙的声音像给我在吃饭饮酒的时候来作鼓乐助兴,我并非要效法陈蕃约为人。」蛙鸣之声本出于无心无念,这喧噪的声音反而成了助兴的鼓乐。
    我们眼见、耳听的一切,如果是起于个人的心念,就发生了喜欢和憎恶。石虎可作海鸥,蛀声可当鼓乐,所见、所闻之物,不但不含有杀机,反而显露天然的真机。所以,天地万物的善恶,共缘于我心一念的变化。
   【后集048】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10月3日      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世间如海一样风波无常,如果不知道渡海的技术,则一生之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困难?所以,渡海的技术要加以讲求。自己的身体好像一艘没有绳缆牵系的船一样,风吹的时候就向前流行,风止的时候就停止,任着风向吹动绝不会有翻船的危险。

    其次,自己的心能够像枯木死灰一样,对于外界毫不动心。即使是受到刀割而心不痛,涂上了香料而心不喜。换句话说,遇到顺境就向前求进,遇到逆境,就退屈于下。心能离开了名利之念,就是被人侮辱也不生气。接受名誉也不欢喜,这样就能够乐道顺天,安然度过一世。
    【后集049】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10月4日      忧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气用事

      
        人情的一举一动都是天意,然而,很多人却违反天意做出不公平与偏颇的事来。
    一般人听见莺鸟的歌声都感觉悦耳,听见了蛙鸣骚乱感到厌恶。莺声与蛙声的区别,乃是人情的感受。一般人看见了美丽的花都爱慕而想去栽培,看见了杂草丛生就想把它连根铲除。对于花与草的爱恶,也是根据人情才有了差别。但若仔细考虑,一切善恶美丑都是人做出来的。如果能去私欲存天理,则莺声蛙鸣都表示出人间真正的玄妙道理。美花杂草也都是冥冥中所赋予的生生之意。
    万物是根据天地自然之理而平等生生化育,因此,我们不应该任意加以善恶好丑的区别。
   【后集050】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但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呜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20 11:48     标题: 续 40



图片附件: 1.jpg (2009-4-20 11:48, 496.6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5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640



图片附件: 2.jpg (2009-4-20 11:48, 421.9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3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641



图片附件: 3.jpg (2009-4-20 11:48, 434.8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9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642



图片附件: 4.jpg (2009-4-20 11:48, 265.4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643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22 09:53     标题: 续 41



图片附件: 1.jpg (2009-4-22 09:53, 464.4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3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728



图片附件: 2.jpg (2009-4-22 09:53, 469.2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2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729



图片附件: 3.jpg (2009-4-22 09:53, 369.7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7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730



图片附件: 4.jpg (2009-4-22 09:53, 30.1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8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731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29 14:26     标题: 续 42



图片附件: 1.jpg (2009-4-29 14:26, 525.33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3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231



图片附件: 2.jpg (2009-4-29 14:26, 475.3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6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232



图片附件: 3.jpg (2009-4-29 14:26, 402.2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233



图片附件: 4.jpg (2009-4-29 14:26, 184.1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6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234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30 10:40     标题: 续 43



图片附件: 1.jpg (2009-4-30 10:40, 493.0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29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270



图片附件: 2.jpg (2009-4-30 10:40, 471.7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271



图片附件: 3.jpg (2009-4-30 10:40, 487.7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26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272



图片附件: 4.jpg (2009-4-30 10:40, 236.0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20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273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5-1 15:36     标题: 续 44



图片附件: 1.jpg (2009-5-1 15:36, 535.7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2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13



图片附件: 2.jpg (2009-5-1 15:36, 419.9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6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14



图片附件: 3.jpg (2009-5-1 15:36, 402.9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15



图片附件: 4.jpg (2009-5-1 15:36, 315.1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16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5-2 10:32     标题: 续 45



图片附件: 1.jpg (2009-5-2 10:32, 392.1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22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70



图片附件: 2.jpg (2009-5-2 10:32, 391.7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0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71



图片附件: 3.jpg (2009-5-2 10:32, 387.8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2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72



图片附件: 4.jpg (2009-5-2 10:32, 123.3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19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73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5-3 09:22     标题: 续 46



图片附件: 1.jpg (2009-5-3 09:22, 392.4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1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94



图片附件: 2.jpg (2009-5-3 09:22, 525.4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13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95



图片附件: 3.jpg (2009-5-3 09:22, 516.4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8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96



图片附件: 4.jpg (2009-5-3 09:22, 170.4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29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397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5-4 11:07     标题: 续 47



图片附件: 1.jpg (2009-5-4 11:07, 473.2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2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438



图片附件: 2.jpg (2009-5-4 11:07, 445.4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18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439



图片附件: 3.jpg (2009-5-4 11:07, 440.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2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440



图片附件: 4.jpg (2009-5-4 11:07, 179.53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10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441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5-5 11:21     标题: 续 48



图片附件: 1.jpg (2009-5-5 11:21, 383.13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3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484



图片附件: 2.jpg (2009-5-5 11:21, 365.8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2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485



图片附件: 3.jpg (2009-5-5 11:21, 385.63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9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486



图片附件: 4.jpg (2009-5-5 11:21, 118.8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76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487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5-6 16:10     标题: 续 48



图片附件: 1.jpg (2009-5-6 16:10, 373.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79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533



图片附件: 2.jpg (2009-5-6 16:10, 368.7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3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534



图片附件: 3.jpg (2009-5-6 16:10, 378.8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1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535



图片附件: 4.jpg (2009-5-6 16:10, 122.8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0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536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5-7 13:16     标题: 续 49



图片附件: 1.jpg (2009-5-7 13:16, 34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68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586



图片附件: 2.jpg (2009-5-7 13:16, 473.7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587



图片附件: 3.jpg (2009-5-7 13:16, 296.3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77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588



图片附件: 4.jpg (2009-5-7 13:16, 206.2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65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7589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5-9 08:59     标题: 续 50





       12月14日      风迹月影,过而不留


        处世的道理应如风吹山谷,风过而山谷呈现一片寂静。总要过而不留,那么是非就不会存在了。养心的方法应如月色映照池水,总要空而不着,物我两忘。
    佛家所说六根清净,不但是耳不闻恶声,心不想恶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的印象才好。
    换言之,要做到物与我的相对关系不复存在,那样的话,绝对的境界就可以出现了。
   【后集121】
    耳根似飙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着,则物我两忘。



      
    12月15日      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利欲心过重的人,一旦达不到目的或者一切失败了,就抱怨世间是多苦与多忧。利欲心恬淡的人,他们的眼中所看到世界,处处都是快乐。「知足常乐」就是这种道理。
    大自然的风景确实值得欣赏,像那白云青山、溪流泉石、花迎鸟鸣等大自然的景色,是忙于功名利欲的人,不曾去注意欣赏也没有工夫留连,他们心中感觉不到自然环境的快乐。世间本来就没有苦乐的说法,苦乐不过是人心所生而已。至于万物的相生相杀,也不过是由于因果循环造出来的幻象。人如能去掉荣华名利的观念,以苦为乐,则天地山河都将成为乐境。
   【后集122】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名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被自尘苦其心尔。



       12月16日      月盈则亏,履满者戒
            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所以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是天理循环。有福气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深思这道理,抱着诚恳心情去待人处世。唯如此方可以持盈保泰,得到悠久幸福。
    凡事做到七八分处才有佳趣。太过则易衰,不及则易馁,正如酒止微醉,花在半开,那么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未绝生机。
    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常常善自保持下去,自然能够悠久的存在于天地范畴之中。
    【后集123】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苦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12月17日      体任自然,不染世法

        野外生长的蔬菜,并未受到世间人们的灌溉或者施肥培植,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生长起来。至于野生的鸟类,也没有受到人们的饲养,牠是天然壮大的。一般人喜欢猎取野生的鸟类与蔬菜为山珍美味,就是因为它味美香甜,十分可口。
    由此可见,自然生长的东西比人为的可贵。
    以人的品格来说,如果我心不被世俗污染,品格自然高尚,不就没有世俗的秽气了吗?
   【后集124】
    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圈养,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12月18日      观物须有自得,勿徒留连光景

        栽花种竹,养鹤观鱼,这些都是风雅的事情。但是必须领会其中的妙趣,内心始有怡然自得之感。如果只是留连眼前的光景,玩赏物品外形的话,这也不过是像从耳朵进去、嘴里出来而已,比方小人听闻了圣贤的道理,并不去身体力行,只是用嘴说说罢了,一切不过是在仿效君子的动作,佛家叫做「顽空」。
    佛家有些小乘的学者,并未悟得真空妙有的妙理;大乘的学者不同,他们所说的空,并不是虚无之义,而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像小乘的空如同顽石枯木没有一点生气,似是而非。
    现在爱种植花竹,爱观赏鱼鹤,乃君子所乐,是很风雅高尚的事,全是因为君子能够领会其中超逸的情趣,心中感到真正的乐趣。小人就不同了,他仅仅观赏外形,不了解其中的乐趣,并没有什么高尚趣味可言。
   【后集125】
    栽花种竹,玩鹤观鱼。亦要有段自得处。若徒留连光景,玩弄物华,亦吾儒之口耳,释氏之顽空而已,有何佳趣?


      
    12月19日      陷于不义,生不若死

        居住在山林中的文人隐士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的高风亮节、情逸超群的风度,却使人在尊崇敬仰之余感觉神骨清高,使人可望而不可及。在田野里劳动的农夫,外表虽然粗鲁,但他们由衷诚挚的浑厚模样,却表现出天真纯朴的作风,使人在敬重之外,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恋慕之情。这时候回想一下在市井中生活的人,不免会与利禄之辈、贩夫之徒为伍,实在让人感觉陋劣污秽,惭愧不已。
    古时候的忠臣义士,宁愿为国尽忠而死,绝不肯投降失节,就是怕失掉了人格身分。所以,宋末文天祥被元朝俘虏而不投降,并且作了两句诗以明心志。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临刑之前在衣带上面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就是君子宁愿杀身以成仁,也不可受辱失节损失名誉。
   【后集126】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12月20日      非分之收获,陷溺之根源
            祸福本是循环相连的。孟子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是说明了祸福循环相连的道理。因此,人无功受禄寝食不安,就是怕得非分之福,受了造化弄人之祸。所以「非分之福,无故所获」,我们应该极力躲避不要使它临到自己的身上。
    一般人不明此理,偏偏要去寻找意外的收获与利欲,结果弄得身败名裂,亡国破家为数也不少啊!达人君子凡事从远处看,要能够事先了解利害关系,就能不堕其中了。
   【后集127】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才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12月21日      把握要点,卷舒自在

            人生就像一个傀儡,耍弄傀儡的人牵动线索,傀儡的手脚便都颤动起来,进退坐卧显得非常逼真。这是傀儡受人牵动线索而生出来的动作,只要能把这个牵线的根蒂握在自己手里,一根线也不让它纷乱,无论卷舒都能够自由,权利操纵在自己手里。
    可见我身之出处进退,全在于自己,心可以不为他人所左右。假如自己的进退受旁人指挥左右,那岂不是变成戏台上被人所玩弄的傀儡?这就是明显告诉我们:自己的命运应该随自己的意思去发展。
   【后集128】
       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5-10 10:16     标题: 续 51




       12月22日      利害乃世之常,不若无事为福


             天下事利害得失常是连在一起的。俗语说:「有一利必有一害,有一得必有一失。」这乃是世间的一定道理。所以说:「天下常以无事为福。」又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子说:「祸兮福所之伏。福兮祸之所依。」天下事祸福的相连至明。
    古人说:「太平本是将军致,不许将军看太平。」真是说尽了天机,话尽了人事。将军立功在战场,从战场上得功名。到了太平的时候,将军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就说明了天下的利害得失都是循环相接的,有了昔日的盛,才有今日之衰,明白这种循环天理的法则,心中藏着雄心勇气,不觉冰散化为乌有了。
   【后集129】
    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觉化为冰霰矣。



       
    12月23日      茫茫世间,矛盾之窟

        喜欢同人私奔的淫妇,本来是很多情的,但是其情却容易走入歧途,终致完全断绝淫欲与se 情而削发为尼。再说,热中于事物的人本是极富感情的,但往往受了意外刺激,就冲动的遁入空门去做和尚。
    自古以来,美色倾城的歌妓,和英勇将士们出家入道的很多。寺院本来都是离开世欲尘情清静之门,却时常成了淫邪人们遁入的场所,不免成为犯罪者的巢窟。
    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
   【后集130】
    淫奔之妇,矫而为尼;热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净之门,常为淫邪之渊薮也如此。



       12月24日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在滔滔的大海中波浪冲天,孤舟随着大浪的起伏而不定,这时候在船里面的人反而不知道本身的危险,心里并不感觉到恐惧,倒是在船外面岸上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不禁要惊心动魄了。
    也就是说,人们处在极危险的环境中,有时并不觉得危险。等危险过去,痛定思痛,反而觉得当时危险情景的可怕。君子处身于事中,心当超然于事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后集131】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12月25日      减繁增静,安乐之基

        人在一生一世中,能把自己所作的事减少一分、省去一分,就能够超出世间一分,得到安乐和自由。比方说,和旁人减少一分交际,就可以免去许多纷扰得到清静。言语过多,难免生出过失来。思虑过多,精神损耗,能够少说话少思虑是好的。再说,如果聪明太过就有伤本来面目,本身也就有危险了。所以,混沌蒙矓的人反而是安全的,能够减少一分聪明就可以完成一分混沌。这些说法在现代是谁也不会向这方面去做的。
    总之,事物做得十分过分,就成了祸患的根本。凡事最好是达到了八分就要回顾一下,这是老子、庄子的遁世之道。
    然而,一般人却持着相反的主张,不但不求交游言语、思虑聪明等等减省,反而求其日日增加。这无疑是桎桔了自己的生命,使它陷于不自由的痛苦之中,是极为可哀的事。
   【后集132】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12月25日      满腔和气,随地春风
        四季寒暑的变迁,以人力来躲避它不是不可能的。可是对于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想把它除去就十分困难了。心中受了人情炎凉的刺激,也就随之而起冷暖的变化,有时心头如火般炽热,有时又如结冰般寒冷。世间人情的炎凉纵易除掉,心中的冰炭却很难解除。如果能够除去心中的冰炭,则不论天然的寒暑与人世的炎凉,自己胸中时时充满和蔼的气氛,无论何地何处都以春风吹拂我心,则无往而不和合。
    苦乐是主观的,不在于外界的天气与人情,全在于自己心中的变化。明白这个道理就先要修心。
   【后集133】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12月27日      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见人生之真趣

       想要求得精制的茶、香冽的酒,不但价钱贵而且极为难得。茶不求精而壶亦不干,是说得到不断的常饮。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是说得到了有酒盈樽的趣味。素琴是不加装饰而没有上弦的琴,只要能领会其中的趣味,也可以常常调弄五音六律。短笛虽然没有腔调,要自己过意的话,也可以自乐其趣。所以,无论是茶酒琴笛等等不管外表如何,如果真能了解其中真趣而知其中之乐,他的人品境界自然是高尚的。
    晋陶渊明夏日在北窗高卧,和风飘然吹来,自称为「羲皇上人」。羲皇是上古时代的天子伏羲神农黄帝三个人,有的人把这人称之为三皇;羲皇上人是说比伏羲皇帝还要古老的时代。嵇阮是晋朝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二人,嵇康善于操琴,阮籍好酒,匹俦之意是可以和他二人匹敌的意思。陶渊明自比为羲皇上人过着太古自由安逸的生活,现在所说的是虽然不能超越羲皇,但也可达到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等人高尚的境界。
    人能超越了耳目口鼻的爱好,而了解其中的真趣,虽然是在现世不洁的尘俗之中,其境界却能达到古代贤人之士。
   【后集134】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宜。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方可匹俦嵇阮。



       12月28日      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佛教主张一切随缘,世间上的事莫不是因缘生、因缘灭;人的贵贱吉凶或祸福,也都是因为因缘而分成各色各样。因此,人要随着因缘处理自己的色身,方能达成自己的意志。其次,儒教所说的位素,是《礼记》上所说的:「君子素其位而不外顾。」即君子守着自己的身分不逆着境遇,和佛家的随缘意义相同。
    世间浮沈有如渡海,渡海如果持有浮囊就不会沈溺。能守着「随缘素位」这四字去行,则恰如渡海持有浮囊一般,就有安全渡过的可能。人能够渡尽那些世间的顺逆苦乐的大波小波,就不会不幸的沈没下去。世事多是茫然无尽,如果一切完全无缺,只此求全一念,则无量的欲念都纷纷产生,像丝线一般纷乱,千头万绪使你无法整理。
    反过来说,如能随遇而安,也就是能安于目前所处的地位,不抱不足的观念,不求非分的福利,依照「随缘素位」四个字去做,就无往而不自得。无论是处于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圆满应付、自由自在了。
   【后集135】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入不得矣。

          12月29日
       除旧布新,一清吾心

       12月30日
       除旧布新,再清苦心

       12月31日
       除旧布新,三清吾心



                                                                          
                                  ------全文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