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念佛不离生活,在生活中念佛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22:42     标题: 念佛不离生活,在生活中念佛

念佛不离生活,在生活中念佛




“念佛不离生活,在生活中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净宗行者会毫不犹豫他说:“求生净土。”那么求生净土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难道求生净土的目的是为了享乐吗?如果求生净土的目的是为了享乐,那么净土宗就不是大乘佛教了。净土宗之所以称为大乘佛教,是因为求生净土,是为了亲聆弥陀教法,具足菩萨的大神通,而更好地普度众生,所谓“乘愿再来”,就是最好的概括。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往生净土的人均是莲花化生,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莲花虽然清净,但终究不离污泥,也就是说成就西方净土,不离人间净土。还可以说烦恼与菩提不二,出世与入世归一。这就是般若智慧。

“念佛不离生活”,就是说念佛的人,学佛的人并不需要去另外找一个环境念佛、学佛。在家庭里、单位上,都不能降伏自心的烦恼,又怎么能够四海为家呢?莲宗祖师印光大师多次在书信中劝告一些居士不要出家,有一封信说:“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则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印光大师说得好啊!真正的佛弟子,怎么能从头上两根头发来论呢?重要的不是身体出家、而是心里出家。

“在生活中念佛”,即是在生活中学佛,并非口里念佛即是学佛。印光大师说:“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语云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学佛者亦复如是。昔白居易问鸟巢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法,先须克己慎独,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谓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恶,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何异先服毒药,后服良药,欲其身康体健,年延寿永者,其可得乎?”

《金刚经》反复说明降伏自心的问题。念佛即是降伏自心的方法,人不念佛,则念贪嗔痴。如果在生活中起心动念处观照自己,那就抓住了问题的根,那才是真正的念佛。许多修行者,没有从根本着手。从根本上着手,即是从“观心”入手。有些人念佛很精进,数万,甚至百万,确实下了功夫,但一停下念佛,他的习性仍旧没有改,起心动念,仍旧是贪嗔痴。那么他念佛虽然念得很辛苦,实际上又有什么真实受用呢?他是不是在欺骗佛陀呢?要使自己起心动念都是佛心,那就只有真正学佛了。

真正念佛,不是仅仅为了达到多少佛号。祖师说的话并没有错,只是因为时代变了,我们再也得不到古德的受用了,因此当今的佛七,许多也仅仅是徒有形式而已。在生活中念佛,就是在生活中学佛。不用打七,不用建道场,记住印光大师的话,从“克尽人道”修起。怎么“克尽人道”,那就是从日常生活中修行。《金刚经》不是一开头就说佛陀托钵乞食吗?这就告诉我们,修行并不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

怎么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十六个字就概括了修行的方法。“诸恶莫作”即是戒,即不做一切恶事,其范围不仅仅在五戒范围之内,例如五戒中并没有戒烟,但吸烟却是修行的大患。而有些戒,随着形势的变化,又必须有所变通。例如“五荤”(五辛)中大蒜能够治肺病,并有益于身体健康,所以净空法师在《生活的艺术》中说大蒜可以吃,只不过不要吃得大多。并不是说从前不能吃,现在就能吃了。只是因为人类的病痛越来越多了,连身体都保不住,怎么借假修真呢?再如喝酒,轻度的酒有益于血液循环和身体健康,只有喝醉了才坏事,佛陀戒酒只是戒喝醉酒而闹事。再如杀生一戒,为清洁环境,保护家人身体健康,伤及微小生命是难以避免的,只不过打扫之前,提前三天通知为好,并为念佛回向。这些事净空法师在《生活的艺术》中也有所说明。“众善奉行”即是定,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其心安详,自然入定。众善奉行即必须从家庭伦常做起,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一步一个台阶,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儒家讲的是怎么做好一个人,与学佛大有关系。

印光大师说:“尽性学佛,可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可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志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

所以我赞扬《安士全书》立足于中国文化,纳三藏十二部于其中,大有益于世道人心,故作《安士全书白话解》。读懂《安士全书》,众善奉行就很容易成功,出世之基也就具备,求生净土只是迟早的事了。有了“戒”和“定”,自然就“自净其意”了,般若智慧也就开发了。“自净其意”就是清净心,就是般若智慧。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得清净心,要有般若智慧。念佛正是为了求得清净心,而光是口里念佛,这种清净心是求不来的。《华严经》说,“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今心所向皆无碍。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分别。有无通达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导师。”

总之,念佛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一,不是二。没有入世之基,何有出世之果。所以真正念佛人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十六字去认真体会,必然能够很快获得法喜。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