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20:17     标题: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1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1b.wmv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一集)  

2001/12/20 新加坡淨宗学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537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金焰菩萨偈颂第八首:

【佛智无碍包三世,刹那悉现毛孔中,佛法国土及众生,所现皆由随念力。】

清凉大师在注疏裡面告诉我们,第八首偈就是「宿住随念智力」,这个意思是说过去的境界,「本生本事,住宿世故」,所以称为「宿住」,「于此宿住而起随念,念俱行智,名宿住智力」,这是对这个名词术语的解释,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种种的行业、果报,这些事情在不在?佛法裡面讲都在阿赖耶识裡面。阿赖耶称为「藏识」,「藏」是含藏不失,就像我们这个世间的档桉资料室一样,全部都储存在那个地方,并没有失掉。你随时起个念头,这个档桉立刻就调出来、就起现行了。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一切众生所造的行业、果报,实实在在讲都有资料可查,你不能说是隐瞒,「我做这些事情没有人知道」,那你就想错了。有一些世间人,听到阎王殿上有孽镜台,人做了很多错事情不承认,好!你到孽镜台去照照镜子,那个镜子大概就像电视画面一样,把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一些恶业,全都在那裡面放映出来,你自己看,然后再问你:「你承认不承认?」阿赖耶识的含藏比孽镜台还要利害,纤毫不漏。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还敢作恶吗?学佛要明白这些事实真相,这是「诸法实相」。佛这一个智慧圆满,知道自己生生世世,也能够明瞭一切众生。

《瑜伽论》裡头对这个名相的解释,「若知前际」,前际是前世,前是讲过去,过去无始你能够知道,「随念一切趣因,是遍趣力。若知前际姓名苦乐等事,名宿住力」。解释这个名词,主要是在后面这一句,知道你过去生生世世,你的行业、你所得的果报、你的色身、你叫什么名字、你在这一生当中所受的苦乐种种果报,这个能力叫宿住力。偈文当中第一句是讲能念,第二句「刹那悉现」,这是讲时间的短促,查阅资料速度太快了,第三句是讲所念的事,最后是结归智力。

『佛智无碍包三世』,我们特别要注意「三世」,不仅是过去的,未来也知道。那我们要讲,如果未来知道,那不就是变成宿命论吗?我们的业报怎么能转?像《了凡四训》,孔先生算定了凡先生的寿命五十三岁,他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教他断恶修善,他活到了七十四岁。这个命到底是有定还是无定?佛菩萨怎么讲法?首先我们要了解,佛说一切法,没有定法,佛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佛说的是什么?佛讲的是事实真相,现前就今天而论,你是怎么个结果,孔先生算的、云谷禅师所教的是变数。

我们每天起心动念,念头裡头有善、有恶、有无记,每天都有加减乘除,善加一点,恶少一点;恶加一点,善少一点,天天都有加减乘除,这个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大致上算命就算得相当准确。如果幅度大,大幅度的起降,这个命运就不准。佛菩萨知不知道?知道,你每天的变化他都晓得,这才叫真智慧。每天你会遇到什么样的缘,知道你每天起心动念,知道每天的造作,昨天给你讲的命运是怎么样,今天又跟你说你的命运怎么样;换句话说,命要天天算,算一次不灵。天天要算、年年要算,年年加减乘除不一样。所以你要问佛,像我们世间问个流年、问个终身,那是不可靠的、是不准确的。除非遇到一个愚人、痴人,他天天守住他这个命运,就像了凡先生一样,每天什么都不想,反正命算定了,那叫标准凡夫,他也不作恶,他也不作善,反正命定了,那就完全照着孔先生所算的过日子。如果他作恶作善就变了,他要是作大恶,等不到五十三岁,可能三十、四十就死了,恶报现前;他要做些大善,他可能就是六十、七十、八十,起变化。不管你怎么变,佛都知道;换句话说,你时时刻刻起心动念,你所造的因,你所得的果报,佛没有不知道的,「佛智无碍包三世」。

知道过去不难,知道未来就不容易。「宿住随念智力」,着重「随念」这两个字,随念是活的。如果没有随念,宿住智力就变成宿命论了,这两个字加在裡头好!活活泼泼。所以人生在世,不能不知道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要学佛菩萨,不为自己为众生,这个功德无比的殊胜。帮助众生回头,帮助众生觉悟。所以我常常劝导我们培训班的同学们,我们在这一生很难得,不管你是什么因缘,你今天剃头出家了,你选择这一个身分、你选择这个行业,就要敬业把这个行业干好。这个行业是什么?佛在经典上常讲「天人师」,你也是真难得,你选的行业是天人师。我们要问问自己:像不像天人师?这些年来我们在各个地方讲经,打出一个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是我们的行业,我们要学习做一切众生的师表,师是表率;我这种行为可以给你们做表率,可以给你们做榜样、做模范,你学我这个行为就对了。我这个行为是什么行为?我这个行为是佛菩萨的代表,用我这个形象代表诸佛菩萨。我这个代表像不像?这个形象果然像,我们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才真正在这个地方做自度度他的工作。这个工作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大经裡面讲了太多次,教化众生最重要的是契机,这个「机」是当前这个世界、当前这个世间的众生,首先我们要观察,现在这些众生他有哪些错误?对于宇宙人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什么地方他想错了,什么地方他看错了,什么地方他说错了、他做错了,像大夫治病一样,先把他这个病源找出来,然后对症下药。药在哪裡下?药在我们本身下。本身,不论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说老实话,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诸佛菩萨已经成就圆满的智慧、功德、色相,他还有什么毛病?一点毛病都没有。但是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来做什么?来装病,他不是真的有病。所装的病就是现前社会大众的病,然后再治疗。这个治疗是什么?给社会大众看:你看!我有这个病,你也有这个病,我治好了,你照我这个方法你也能治好。

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做种种示现。菩萨要没有这个智慧,怎么行?众生这些毛病不是一生一世学来的,根源深!生生世世累积的恶业含藏在阿赖耶识裡头。过去为什么不发作?过去也发作,发作得少,发作得不严重,这是什么原因?缘,过去的善缘多,恶缘少。我们知道,果报的现前是因加上缘才变成果报,有因没有缘不会结果。譬如种子,植物的种子是因,它要结果,一定要这个种子种在土壤裡,还要有适合它生长的肥料、阳光、空气,它才会发芽,才会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果就现前。如果缘不具足,你这个种子把它放在一个玻璃杯裡面,你放一百年,它也不会生根,也不会发芽,没有缘。古时候,人心纯朴,好善好德,这就感应诸佛菩萨、大圣大贤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教化大众,这个善缘殊胜,所以阿赖耶识虽然有恶习种子,它不起现行。
现代这个社会众生念念当中,他念什么?他念贪、瞋、痴、慢,排斥圣贤的教诲,这是恶缘殊胜,善缘没有了。也有感应,什么人应化到这个世间来?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喜欢作恶,你也喜欢作恶,这两个就起感应道交。妖魔鬼怪来了,助长你的恶业,让你在这一生当中毫无顾忌,拼命去造恶业,到你命终之后,恶的果报现前了。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是定法,修学大乘的人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没有定法?「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不定,境界哪裡会定?果报哪裡会有一定?《地藏菩萨本愿经》裡面所讲的地狱,那是什么时候的地狱?古时候的地狱,不是现在的。现在的地狱,在我们想像当中,比古时候的地狱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为什么?古时候造恶的人少,现在造恶的人多,古时候那个地狱容纳不下了。古时候造作罪业的人,说老实话,还有一点良心,良心还没有灭尽,讲起这个恶业还有一点不好意思,所以地狱裡面的刑罚就轻了。现在的人作恶,毫无忌惮,一丝毫羞耻的心都没有,一丝毫惭愧的心都没有,那么我们晓得,现在地狱裡头刑罚比过去经上讲的,不晓得要重多少倍!这种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能够体会得到!

我们今天来到这个世间,参加了这个行业,佛的形象在哪裡?佛的形象就在我们身上。所以我跟许许多多宗教接触,我都告诉他们:上帝的形象在哪裡?在ji 督徒,在天主教徒、犹太教徒。上帝形象裡头最重要的:「神爱世人」,你们教徒代表神的形象,神怎么爱世人,要你们的教徒做出来爱一切世人,你们代表神。佛家的大慈大悲、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在哪裡?空空洞洞的,太抽象了,在佛教徒,佛门的四众弟子代表诸佛菩萨,要把你的大慈大悲落实,真正慈悲一切。yi si  lan教每一段经文前面说:「阿拉确实是仁慈的」,他们称上帝称阿拉。阿拉仁慈在哪裡?在回教徒,回教徒代表阿拉落实仁慈。这是作圣之途,这是圣人的学生、圣人的弟子,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的形象像不像?

一切时、一切处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像不像菩萨、像不像佛?我这个样子走出去能不能见人?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当然过去世业习深重,我们自己不晓得,佛知道。现前这些环境是缘,我们每天读诵经教,经教是缘,希望用佛的经典教诲这一个善缘,把我们阿赖耶识过去生生世世修学佛法的种子引发出来。现在有个好的形象是果报,这个形象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切人、一切物,这个「物」我们讲「九法界众生」,看到你这个形象都敬服。他对你尊重就是对佛菩萨尊重,就是对圣贤尊重,就是对一切众生的真性尊重,这个道理几个人懂?我们不能够看轻自己,不能够忽略了自己。看到一切众生的病,我们要勇勐精进,在自己身上示现改过自新,做给人家看。这就是十种力,十种不思议的善巧方便,十种不思议的权智。

今天世界上的这些众生,普遍病根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狂妄自大,通病!我们怎么帮助他?我们把这些毛病全部改过来,我们做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去做,做给人家看,一切时一切处小心谨慎,这叫什么?这叫行菩萨道,这叫行成佛之道。这个事情是难,难在什么?从小没有学过。我们到中年,甚至于有人已经到晚年了,不得已再接受补习教育,说个实实在在的话,补习教育从哪裡着手?还是从童蒙,从《弟子规》入门。《弟子规》这一本书裡头是教小朋友的,在古时候五、六岁就开始教了,学规矩,「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搞这个行业,所以我非常重视《弟子规》,《弟子规》裡头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落实,你才堪称为「天人师」。你会讲经,经讲得天花乱坠,你自己做不到有什么用?谁相信你的?你不能成就众生,为什么?他对你没有信心。你说到,你做到了,大家对你有信心,对你尊重;你会说,你做不到,你在大众当中,你的形象依旧是狂妄,依旧是虚伪,依旧是不诚实,谁肯相信你?你们想想对不对?我们要遇到一个人,他自己称为善知识,他说的是一套,他做的是另外一套,我对他是怎么看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我们过去、现在、未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因缘果报,『刹那悉现毛孔中』。诸佛菩萨要这个资料太简单了,立刻就拿出来,用不着去找、用不着去查。清凉大师注解说得好,「毛孔中」,这是极其微细之处,就现前了。现在科技很发达,把许许多多资料储存在一个小光碟,这一个小光碟比毛孔大多了;你们想想看这味道,佛这一毛孔当中储存无量无边众生,这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资料都在一毛孔当中,每一个毛孔亦复如是!科学技术怎么研究、怎么发展,说老实话,比起如来的神通,那叫小巫见大巫,不能比!科技跟佛比是幼稚园,以为自己就不得了,以为自己的能力超过神圣、超过上帝。你以为你的能力超过佛菩萨,佛菩萨不怪你,笑笑而已;你说超过上帝,上帝可就没有那么好讲话了,为什么?上帝在六道裡头,尤其是欲界,祂的烦恼习气薄、轻,但是有,欲界的上帝还是有瞋恚,怕的是祂一发脾气来整你。色界裡面的上帝不会,祂没有瞋恚心。欲界有六层天,这六层天的上帝不会饶过你。我们也常常听说上帝发脾气了,我们晓得这上帝是欲界的: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护法神裡面大多数都是天神、龙神、鬼神,八部鬼神,祂们还是有贪瞋痴,看到你行善,欢喜你、拥护你、讚歎你;看到你作恶,祂也恨你,祂也惩罚你,六道裡面的事实真相!

『佛法国土及众生』,这一句裡面是讲所现的事,能现佛法。现佛法是什么?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学佛,这些事情都在毛孔裡面看到了,在这些档桉资料裡面看到了。能现佛法,当然也能现世法,不必要文字记载,因为它底下「国土、众生」一定包括世法。国土是依报,你过去世、生生世世,你在哪裡投胎?你是什么样的身分?这个「国土」包括范围非常广大,一切诸佛刹土,我们只要有缘都曾经住过。这些事情,现在逐渐得到证明。往年我在美国,有一些同修蒐集美国一些资讯,有时候在杂志、在书籍裡面所看到的,美国最近这几十年来,对于轮迴这个事情很多人在研究,出版物相当丰富,确实证明人有过去世。有些人前生是人,别的国家到美国来投胎的;有些是动物来投胎的;有些现在人讲外星人,他前世不在这个地球上,在其他星球上,他的语言跟我们地球上的语言完全不相同,证明那是外星球来的,他方国土来的。

实在讲他们的观察不够微细,如果观察微细的话,会显现出许许多多不同空间的境界,说明每一个众生生活空间之大皆不可思议。从高境界生到低境界来,这就是堕落,天人境界高,寿命到了,天福享尽恶业现前,他就往下堕落。低境界的人,来生生到高境界的,他超升了,饿鬼道、畜生道,生到天道去了。这些事情,佛经裡面讲得很多很多,现在外国科学家利用许许多多方法在求证,这些人肯定佛教裡面讲的六道轮迴是真的,他们相信。往年我在美国看到一份资讯,是加拿大的ji 督教,他们研究轮迴现象,这一批ji 督教徒肯定佛教讲轮迴是真的。我们观察他使用的方法,大概百分之八十,他们用催眠,深度的催眠,说出你过去一世、两世、三世,甚至于到十几世,再往前面就困难了;一般说出三世到五世的很多、很普遍。所以你过去生中,你居住的环境,或是天堂、或是地狱、或是饿鬼、或是畜生;更複杂的,或是魔道、或是妖怪、或是神仙,真的!都能够显现出来。

「众生」,这是讲你得的报身,你是得的什么样的一个身形。在六道裡头很複杂,每一道裡面,实在讲那个形状都是无量无边。我们在人道,同样得人身,面貌相同的就找不到,一个人是一种面貌;体质相同的也找不到,什么原因?业不一样,业因不相同,业缘不相同,果报哪裡会相同?双胞胎,有的时候面貌好像长得很相似,这个我们见过很多,过去生中业因、业缘非常接近,但是到这一生来之后,逐渐长大,逐渐就产生差异了。为什么?他对于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想法并不完全相同,于是果报,时间愈长久,差距就愈大。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要明瞭。

我们要学佛,一定要认真从《弟子规》入门,处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世间法《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佛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现在一般人都不懂,世间人不懂,学佛的人也疏忽了,对一切人事物没有诚意、没有敬意,你还能成就什么?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诚、恭敬重要!所以儒家非常重视礼,佛家重视戒律、威仪。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戒律、威仪没有了,佛就没有了。『所现皆由随念力』,这个意思容易懂,结归在这裡。

金焰菩萨偈颂第九首:

【佛眼广大如虚空,普见法界尽无馀,无碍地中无等用,彼眼无量佛能演。】

这一首是颂「天眼智力」。知道过去世生死的果报,这是「宿住」;知道后来,就是知道未来的,这是天眼。但是在宿住裡面也讲「佛智无碍包三世」,这裡头我们就体验出《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任何一种智力必定圆满具足其他九种智力,这一个智力才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换句话说,我们讲哪一种智力,以它为主,其馀一切智力都含摄在其中,现在这个地方以「天眼」为主。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他说依《华严经》讲的如来十眼,我们大家《金刚经》都念得很熟,《金刚经》上讲五眼,「五眼圆明」,《华严经》上都以「十」表法,所以它讲「十眼」。「佛眼能见如来十力」,故此一力就包括十力。举这一个例子,其馀九种智力亦复如是,它互摄互融,这是《华严》的教义。经文裡面四句,第一句「体大」,第二句「用广」,第三句是作用殊胜,最后一句是总结甚深。

『佛眼广大如虚空』,修学大乘的同学,虽然我们的智慧能力达不到,但是总曾经听说过,像《愣严经》上所讲的,一根解脱,六根互用。能力有多大?无一不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能力是「本能」,不是修来的,自性本具,所以成就大圆满。佛跟我们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话是真的,为什么证得大圆满而你什么都没得到?因为什么都是你自己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自性裡头没有的一样也没有。你证到这个境界,你自性裡面的性体、自性的德用,德用佛说出三种:第一个是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第二个是德能,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能力,万德万能,没有一样东西你不会,样样都会,没有一样不会的;第三个相好,无量无边的相好,依正庄严,自性裡头本具的。我们在经上看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看到《华严经》上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这是世尊为我们略说,简单介绍,透一点讯息,全是自性本具。

我们讲自性的德能,眼见见遍虚空尽法界,没有障碍。我们现在这个「见」很可怜,隔一个牆壁,牆壁那边我们就看不见,甚至于隔一张纸,纸的那一边就看不见了,我们的见有碍,佛的见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是本能,我们今天本能丧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告诉我们,「出现品」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讲得很清楚吗?一切众生自性跟佛没有两样,同一个性体,自性裡面的功德,大家都一样的。佛跟众生平等,具足般若智慧、德相,德就是能力,相就是相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一语道破,佛跟众生是怎么回事情?一句话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把自性迷失掉了。自性的性体你没有办法觉察到,自性的德用完全迷煳、不见了。实在讲,不是不见,是变质了,把无量的智慧变成了愚痴,把无量的德能变成了贪瞋痴慢,把无量的相好变成了五浊恶世。怎么变的?唯识所变。什么叫「识」?妄想、分别、执着是「识」,妄想是阿赖耶,执着是末那,分别是第六意识,变成愚痴、变成烦恼、变成恶报,这么回事情!哪一天你开悟了,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掉了、统统放下了,不再有这些东西,心裡头真正清淨,恢复到清淨平等觉,那个时候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境界转过来了。

佛说得清楚、说得明白,我们真正想学的人、真正想有成就的人,不能不做一个大的转变,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哪裡转起?我常常奉劝同学们:从自私自利转起。我们今天转不了,就是过分的自私自利不肯放下,自己以为放下了,实际上你一分一毫都没有放下。为什么?不能随缘,不能够恆顺众生,没有放下。念念之间,自己都是高人一等,自己都在那裡享受特权,与众不同,没放下。真正放下的人,一定跟大众和光同尘,没有自己。大家说好,都好,一切随顺,随顺裡面具足真实智慧、具足无量善巧方便,成就自己的大智、大德、大能,天天在增长。奈何习气烦恼在当中障碍,心裡面想,可是事实上做不到,麻烦在这裡。所以修行修什么?克服自己,要做克己的功夫。恆顺众生,就是恆顺性德;不能恆顺众生,就是违背性德。违背性德是迷,恆顺众生是觉悟。这裡面有真实的智慧,六道裡面的众生不能够理解。

怎么精进法?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听从佛陀的指导。经典上指导我们,经典太多,不晓得从哪裡学起?淨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提出修行五个科目,好记!我们五个科目提出来之后,洛杉矶的印海法师看到,他欢喜讚歎,跟我讲:「淨空法师,你这个方法简单明瞭、好记好修。」对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这五个科目,这简单: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一定要念兹在兹,要真正去落实,不能落实又有什么用?这五个科目要记得很熟,实在讲不难记。三福十一句,每一个同学都很熟,六和,这还有什么问题?三学是戒定慧,六度很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常常念的。我们必须念念落实,能帮助我们见性。这五个科目全是性德。如果见性了,这些东西自然具足,真的是痕迹都没有,自自然然圆满具足。我们现在没见性,这是诸佛如来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学,我们依照性德来修。性修不二,修成了就见性,这一点都不假。

『普见法界尽无馀』,性德流露。『无碍地中无等用』,这是说的作用。「无碍地」,如来果位上,所有一切圣贤、凡夫种种不同的地位,他都能起圆满的德用,没有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彼眼无量佛能演』,结归到佛的天眼。佛能表演给一切众生看,无所不见、无所不闻。举一个「天眼」,我们就想到「天耳」,天眼无所不见,天耳无所不闻,境界跟这个完全相同,换一个字就行了,「佛眼」广大如虚空,换一个「佛耳」广大如虚空,佛的六根通利。能演不是演给自受用的,这一点诸位同学一定要知道,如果能演还有自受用,是凡夫不是佛。欲界第五层天,化乐天就是变化自受用。他化自在天福报最大,自己有能力变化,不需要使用,化乐天会变化来供养他,他接受供养。实在讲,他化天跟化乐天非常相似,只是在福报上讲有胜劣之差,其他我们看不出差别。

变现的报土自受用,这是佛对凡夫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圆教初住,你们想想,妄想分别执着统统离了,还有什么话好讲?这是「结其甚深」,这说「佛能演」。清凉大师末后有几句话说:「既言普见法界,非局未来」,这句话补充得好!因为天眼主要是讲见未来,既然见法界,法界裡面包括了十方三世,当然不侷限在未来。这个话是方便说,对哪些人说?对别宗说,「于未来门,普见法界」。第十首:

【一切众生具诸结,所有随眠与习气,如来出现遍世间,悉以方便令除灭。】

这是「漏尽智力」。「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尽」就是烦恼断尽,这个地方讲的烦恼是无明烦恼。我们知道,在大乘圆教裡面讲,菩萨有四十一品无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一品,在我们《华严经》上就是同生性,这是我们现在正好经文才念过去,我们念到异生众,念完之后再念到同生众,同生众就是同生性的菩萨,跟佛相同。我们离开佛教的名词,说话就方便,大家就好懂。同跟异是讲用心不同,你用心跟佛相同就叫「同生」,你用的心跟佛不相同就叫「异生」。佛是什么心?佛是真心。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也好,处事待人接物,我用真心,跟佛相同,这叫同生。我用的心是虚伪的心、是染污的心、是高下心,跟佛不相同。

我们这些年来,为了学习方便起见,把真心说成五种,真心是什么样子?我们方便说五种: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的是这个心,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例外的,我们就是「同生众」。假如跟这个是相反的,你用的是虚伪心,不是真诚的;你用的是染污心,不清淨;什么叫染污?有贪、瞋、痴、慢。有贪瞋痴,染污了;有贡高我慢,不平等;迷惑颠倒,你没有觉悟;自私自利,你没有慈悲,这是凡夫,这是六道众生!我学佛,我用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但是不纯,这裡面还有夹杂,夹杂得不多,少分,你是相似位,你还是异生众。同生众裡面完全不夹杂了,完全不夹杂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是明心见性。你还有少许夹杂在裡面,夹杂得再少,你是十法界裡面四圣法界,还是凡夫,在大乘法裡面称为「外凡」。凡夫有「内凡」、有「外凡」,内、外是从六道做界限,六道裡面是「内凡」,六道外面四圣法界叫「外凡」。完全用的是真心,跟佛相同了,这叫圣人,凡圣的差别是在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所以,这个事情做不得假。

我们怎么学法?这二十个字放在同学们面前,你天天看,你天天学,学会了,不知不觉就契入法界。所以大家要知道,骗人最后原来是自欺;利人到最后的时候,原来是自利。念念想到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庄严国土,不要去庄严你那个家,你那个家太小了。世间人勤苦经营,庄严他那个小环境,自私自利的小环境,不像菩萨,菩萨庄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他怎么庄严法?我们讲经讲到这个地方,我不说,诸位同学应该要明瞭,怎么庄严法?自己像一尊佛。自己的形象,学佛学得很像,就是庄严尽虚空、遍法界诸佛刹土。我这个样子可以给娑婆世界众生做榜样,什么样子?真诚的样子、清淨的样子、平等的样子、正觉的样子、慈悲的样子,可以给九法界众生做榜样。我的行为:看破的样子、放下的样子、自在的样子、随缘的样子、念佛的样子,形象!这二十个字是形象,做出来自然就庄严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以此为供养。上供十方佛,下供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是未来佛,所以用供养,恭敬供养。供佛跟供一切众生,心是平等的,没有差别,没有说对佛加一分恭敬,对众生减一分恭敬,那你还是凡夫,你还是异生性的菩萨,不是同生性。

我们天天在学《华严》,如果诸位真用功,真能够像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我们讲到哪裡,这个境界就契入到哪裡,这一部《华严经》讲完,诸位都成了法身菩萨。圆满成佛我不敢讲,法身菩萨纵然不能证得,也相似。不到分证位,相似位就不错,相似位肯定超越六道轮迴,这个可以打包票的!相似位的菩萨。虽然是相似位的菩萨,你的智慧德能超过别的相似位的菩萨,《华严经》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清凉大师注解,「漏尽智力,于自解脱,无惑无疑」,自己到什么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疑惑都没有,「亦知众生漏尽涅槃」,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这个意思,诸位必须要明瞭,不知道自己就不知道别人。如果说知道别人,不知道自己,没有这回事情,这讲不通的,一定是知道自己,然后知道别人。「于此正知」,这叫智力。我自己的烦恼有没有断乾淨,自己清楚。『一切众生具诸结』,这个「结」就是烦恼,大乘经上常讲「结使」。世间人也讲,这是很多年前我在台湾的时候,看到有一个电影广告,我没有看过这个电影,街头广告,这个字很大:「心有千千结」,这个事情麻烦!「诸结」实在讲无量无边,一般讲结使烦恼就是讲的见思烦恼,六道轮迴裡头的,这个东西不断,出不了六道轮迴。

『所有随眠与习气』,「随眠」是讲的种子,这是法相唯识宗裡头所说的。《华严经》是唯识宗六经之一,他们所依据的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华严经》是其中的一部,所以这个经裡面对于法相唯识说得很多。「随眠」是种子,在阿赖耶识裡头,没有遇到缘它不起作用,好像在睡觉一样。「习气」是讲残馀的、微细的烦恼,不容易断尽。「习气」也不好懂,古大德讲到这个名词,举个比喻说,譬如酒瓶,盛酒的酒瓶,把这个酒倒掉得乾乾淨淨,裡面也擦得乾乾淨淨,确确实实没有酒了,那个酒代表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尽了,确实没有了,闻闻那个酒瓶还有味道,拿这个来比喻习气。所以烦恼容易断,习气难除。阿罗汉见思烦恼确实断掉了,有习气在。佛在经上举的例子,说得很多,有人他有贪的习气,有人有瞋的习气,有人有傲慢的习气。他贪、瞋、痴有吗?他真的没有了,习气还在,他已养成这种习惯了。什么时候习气断尽?辟支佛,比阿罗汉又高一等,断习气!习气用什么方法来断?至诚、礼敬,能帮助你断习气。真诚比什么都重要!

这两句是讲「诸漏」,是讲所断,后面两句是讲能断。『如来出现遍世间,悉以方便令除灭』,真的,佛要不出现到这个世间,世间人没有能力断烦恼。所以古时候印度这些宗教,实实在在了不起,他们修禅定,能修到第八定,世间禅定到了最高峰,能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不能够突破六道,三界六道他出不去。为什么?他是伏烦恼而没有能断烦恼,出不了三界。佛出现在世间,帮他一把,佛教他。教他这个方法,这是「方便」。诸位一定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法,他说是依二谛,依世谛说、依真谛说。世谛也叫俗谛,就是方便说;真谛是真实说,依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给你说真话,那个真实说还是方便说。

这就奇怪了,那真的真实呢?真的真实不可思议。凡是能够思的、凡是能够说的都是方便,否则的话,我们拿六祖惠能这个公桉来讲,「真实、方便是二法」,能大师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看看,这个公式好!能教你开悟,一句话都不要说。不准你有念头,不容许你有思考,不许你说话。禅宗裡面的公桉,我们读了一些,不知所云,不晓得他们在表演什么。老和尚考验学生,问他一个问题,这个学生才要开口说,马上立刻把他嘴巴捂住,他开悟了。他怎么开悟的?我们想说话,有人把我们嘴巴捂住,我们会不会开悟?我们不会。他为什么会?他到了开悟的边缘。祖师用这种方便的方法来帮助他,一开口,一堵住,悟了。不思议、不可思议,放下思议就入境界。入了境界之后,你可以思,你可以说,为什么?那个时候思而无思、说而无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那就是佛法了。

我们今天是什么境界?说跟不说是二法,思跟不思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如来出现在世间,我们怎么会懂得这个道理?但是问题是今天我们虽然听说了,只是听说而已,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现在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入这个境界,不入境界不得受用。不入境界,妄谈佛法。甚深佛法是有对象的;没有对象,谈什么?谈了他不懂,不但不懂,往往错解意思,误导众生,这个情形自古以来常见。所以甚深DA法,古来祖师大德不轻易说,没有对象。由此可知,方便法裡面,这裡头有高下层次不同。对我们这些凡夫,这些大德们跟我们谈的是下下方便法;对那个将要开悟的人,说的是上上方便法,善巧方便可多了。

佛所说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法,目的是令众生除灭烦恼习气而已,都是帮助你这些,这真正的利益众生。你要是不能、不会,那么你的利益是阿赖耶识裡面种下菩提种子,这一生当中得不到受用,来生还继续搞六道轮迴,那就不知道你哪一生哪一世有缘再遇到佛法,再接着再干。这一桩事情,对我们来讲,我们过去无量劫中,生生世世就是这样错过来的,这一生运气不错,又遇到了。如果这一生我们的缘殊胜,我们真正能把握住,这一生肯定成就。善导大师讲得好,能不能成就「总在遇缘不同」。缘是佛缘,得有这么一批好的同参道友,天天在一块切磋琢磨,大家在一起互相的研究讨论,共同在一起学习,都能把佛的教诲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有成就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20:20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2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2b.wmv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二集)  

2001/12/20 新加坡淨宗学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538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金燄菩萨的讚颂:


上面我们将第七段金燄菩萨的讚颂介绍过了,讚颂的内容是如来果地上的十种智力。清凉大师在末后跟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十力:智是体,力是说作用,「然智即力,更无别性」,这些话为我们说明一个事实,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能力、技巧,无一不是生于智慧。佛法所求的,没有别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诸位想想这桩事情重不重要?智慧的反面是愚痴,觉悟的反面是迷惑。我们想愚痴、迷惑都不是一般人情愿要的,人人都想有智慧,人人都想有觉悟。究竟圆满的大智大觉,是佛法之所修,是佛法之所得,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任何宗教都应当修学佛家的智慧德能。为什麽?才能够成就、办妥世出世间一切的事务。日常生活的事事务,无论你在这个世间从事于哪个行业的这些事务,交际应酬的事务,应酬的范围要是扩大,不仅是你周边的亲戚朋友、邻里乡党,还包括着天地鬼神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你跟他们交往、跟他们往来,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是不行的。

所以我从出来弘法的那一天,那个时候在台北,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是三十三岁,我请求「中国佛教会」,好像是设计委员会,请这裡面的大德认真的开个会议,替佛教做正名的工作。孔老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现在社会大众提起佛教,误以为它是个宗教,而且是个迷信的宗教,是泛神论的宗教,就是多神的宗教,多神的宗教要跟ji 督教相比,那差很远,ji 督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佛教是多神教,多神教是低级的宗教,这成什麽话?佛教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很不幸变成宗教,而且变成很低级的宗教,怎麽讲也讲不过去。我那个时候提出来,也写了一篇文章,希望「佛教」裡头加两个字。中国人自古以来言语文字都讲求简要详明,所以「佛教」这两个字很简单,在古时候不会产生误会,为什麽?古时候没有「宗教」这个名称,大家都知道是教学,所以儒教、佛教、道教三教鼎立,几千年来中国这麽大的幅员、这麽多的众生都是接受三教教育。

佛门本身也称「宗教」,可是意思跟现在宗教的定义完全不一样,佛教裡面自己称「宗教」,是因为它有宗门、有教下,所以简称为宗教。宗就是禅宗,在中国佛教大小乘一共有十个宗派,除禅宗之外,其馀的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是这麽个意思,跟现在一般讲宗教完全不相同。为什麽称为宗门教下?它教学的方法不一样,差别很大。宗门的教学不用教科书,它不用经典;教下一定要依教科书,教科书就是经典,这个差别就大了,手段不一样。教下这九个宗派有经典依据,所以它教学的对象是中下根性的人,像读书有一年级、二年级,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按部就班,次第相授。而宗门是天才班,它不需要小学、中学、大学,他直接就是研究所,那是天才,那不是普通人。他有没有三藏经典?有,什麽时候学?悟后起修。没有大彻大悟之前不看经典,这个方法很特殊,悟后之后再来看经教,不但速度快,成就也惊人,为什麽?他懂得经的意思,真的是一闻千悟,那不是普通人。

我初学佛的时候,对禅也挺有兴趣,我读佛经,第一部经是《六祖坛经》,丁福保居士的《笺注》,我头一部看这个。那个时候没有入佛门,没有入佛门的时候,在朋友家裡过年度假,我到台中在朋友家裡面住了一个星期,他家书架上有几本佛经,这个《坛经》丁福保居士注子,我看得很有兴趣,我就利用那几天从头到尾把它看了一遍,很欢喜。所以以后认识方东美先生,方先生问我看了些什麽佛书?我就告诉他,他听了之后摇头,他说:中国惠能以前没有出现过惠能,惠能以后也没有出现过惠能,那是天才,那是不能学的。于是他建议我从法相入门,介绍我《百法明门论》,窥基大师注解,《唯识二十颂》、《三十颂》、《成唯识论》,他要我从这些地方入门,确实这是中下根性所走的路。我也找了这些典籍来看,说实在的话,看不懂,法相分析非常周详,我嫌它太麻烦、太繁琐了,哪有禅宗这些典籍这样的痛快?我知道方老师讲的话是有道理,禅宗是靠悟性,没有高度的悟性,烦恼习气不断,你要是学这个,那就是古人所谓「野狐禅」,会走火入魔,走火入魔就变成邪知邪见,狂妄自大,佛家讲的「起增上慢」,果报必定在三途。

以后我亲近章嘉大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看法几乎都一致,可是教给我入手的方法,三位大德不一样。章嘉大师教我从戒律入门,李炳南老居士教我从《印光大师文钞》入门,从小部经学讲,我对这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一心一意跟李老师学讲经,全心投入。自己并不觉得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对于法相名词、教义教理也很自然的投入,这个方法长年薰修,自己境界的提升,烦恼习气的改变,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的。在这个修学过程当中,法喜充满,学习的情绪高涨,现在一般人所说的「有成就感」,年年都有成就感,每一部经讲圆满的时候,欢喜,再选下一部。有时候一部经重複讲很多遍,遍遍都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悟处,所以我讲经的心得、经验,常常提供给诸位同学。

初学讲经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写讲稿。这一遍讲完了,我重複再讲第二遍,我前面的讲稿能不能用?不能用。如果依着前面讲稿去讲,那你是毫无进步,你已经退堕了,你在敷衍塞责。应当怎样?就当这部经没有讲过,从头到尾再准备,重新写讲稿,这有悟处。然后你把你第二次讲的跟第一次讲稿对比一下,你就晓得了。同样一部经,讲的遍数愈多愈契入,宗门裡面讲的「悟处」,遍遍都有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这个不但是我自己的经验,李老师他也常常跟我说,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古今中外弘法的这些大德们都有这个体验。讲多了自然就讲熟了,熟能生巧,那个巧是力,体还是智慧,讲多了智慧开了。讲经,我们一般都说劝人断恶为善、破迷为悟、离苦得乐,要知道劝人同时就是劝自己。常常讲,是天天劝,不知不觉改变了,他的心不一样,念头不一样,念贪瞋痴这个念头少了,念五欲六尘这个念头也少了。你每天讲经,你天天想经裡面所讲的意思,想着经裡面的经文,这个念头多了,这叫修行,把我们往昔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想法看法,天天想经教裡面的意义,这个取而代之。

念头转了,行为自然就跟着转,言行就跟着转。天天在讲台上转念头、转思想,在生活当中转行为,所以不知不觉就有了成就,可观的成绩。古德教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有道理的。学东西,方先生跟李老师很重视,一定要适合自己的程度,不能学太深的。经卷展开自己感觉得有困难,你就不要学,为什麽?那个经典不适合你修学,就好像学校裡面的课程标准,那个课程是高年级学的,我现在在念小学,我念中学、大学的课本不适合,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程度,要知道自己现前学习的环境。如果是在家居士还有工作的,我每天能够用多少时间来学习。我在没有出家之前,每天学习的时间可以用四个小时就很不容易了。为了生活要工作,每天工作八小时,工作时间没法子学习,只有利用早晚的时间,早晨早一点起来,可以用一个小时,晚上晚一点睡觉,晚上可以用三个小时,充分的利用星期假日,不容易!如果是出家人,一般寺庙裡面工作也很多,你真正想学,可能还会有障碍。为什麽?你的同参们看到你学他没有学,他心裡难过,往往嫉妒障碍,不让你学习;你能讲,讲得很好,他不许你讲,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多。所以李老师跟我们这些学生们讲过很多遍,你们学讲经,他笑笑:「讲得不好还无所谓,人家笑话笑话你,真要讲好了,你就走投无路。」这话真的,一点没错!真讲好了,哪个道场都怕你,跟你距离远远的!

我早年讲经,住在韩馆长家裡面住了十七年,才有一个「华藏图书馆」,谈何容易!图书馆成立的时候,只有五十坪地,台湾一坪,这个地方三十六呎,五十坪大概是一千多呎,不到两千呎,一百坪是三千六百呎,一千八百呎是图书馆刚刚成立,就这麽大的一个场地,我们心裡头都要有数。所以发心弘护正法,万万不能疏忽跟一切众生结法缘。如果你有法缘,这裡障碍,那边还有缘,我还有路可走;如果你没有法缘,这裡一障碍你死路一条,很难成就。李老师非常重视与大众广结法缘,我们这些学生在他身边,常常叮咛嘱咐。怎样结缘?真正的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主动的为大众服务。因为我们没有财力,没有办法用财物跟大众结缘,我们只有用劳力。结缘的场所,那最好的、最殊胜的,老师常常讲经,有许许多多听众,我们就做义工。他的讲堂有三个门,你在这三个门每一个门前,你都看到我们都有几位同学,在那裡给人做招待一样,结缘!从大门口一直到讲堂,每一个门前都有我们同学在那裡当招待,做义工。大众统统坐定,老师要升座讲经了,大概升座讲经之前三分钟,我们才入座。我们学生的座位是在最前面的两排,福慧双修。

现在在这边讲经,听众很多,人数超过台中莲社、台中慈光图书馆。可是我们这边同学没有做义工的,此地专门有一批同修他们来做接待,他们来做护法,修福的机会也被人家佔去了,我们自己这些出家人在此地,只有修慧,没机会修福。在此地享福,修慧享福,没有机会修福,这个事情应当多想想。我听说从中国来的一些同学,还有不少人有很好的烹饪技巧,可以修福,一下课到厨房裡面去帮助工作。我告诉诸位同学,我往年在外国讲经,在加拿大、在美国,我常常下厨房,常常接触来听经的,几乎每一堂都不缺的。我们聚餐的时候,我在厨房裡面烧菜烧饭,供养大众。许许多多地方、城市,我都下过厨房,我教他们做炸酱。因为在国外生活很辛苦,时间分秒必争,早餐非常简单,多半都吃凉的;还有许多中国人中年以上的,对外国这些口味不太适合。我在温哥华讲经,住在柯太太家裡,柯先生从台湾到那边,这外国的味道吃不习惯,柯太太自己本身也不太会做菜,每一餐生菜,外国人的沙拉味道不好吃。我一动脑筋,这个生菜涂上炸酱就非常好吃,试验试验,这一试验成功了,她的先生非常欢喜。炸酱有好处,做一锅可以吃好多天,稀饭可以吃,乾饭可以吃,麵可以吃、麵包也可以吃,非常方便。我们用这个布施结缘,广结善缘,让大家都生欢喜心,福慧双修。

千万不要忘记,修慧不修福,果报是「罗汉托空钵」。证得阿罗汉果,出去托钵没有人供养,天天挨饿,什麽原因?没福。如果专门修福不修慧,也麻烦,佛经上两个比喻,「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没有智慧,堕落在畜生道,投胎得个大象身,那个大象是国王的坐骑,一出来满身璎珞,福报很大,畜生!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这很有道理,不能不懂得,要抓住修福的机会。十七巷这边讲经,无论哪个同学上台讲经,在他还没有上台讲经之前,听众陆陆续续到达,我们都可以以义工的身分接待听众,跟听众打招呼,带领听众入席,给他安排座位,修福结缘。得自己干才行,自己要懂,很热心的去做,你的法缘将来就胜。你常常照顾别人,你所在之处自自然然有许多人照顾你,因缘果报如是。

清凉大师说,这十种智力,要是对自己来说,也就是说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智慧能帮助你得清淨心,能帮助你消除烦恼,我们常讲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统统帮得上忙;能帮助自己,当然你就能帮助别人。向佛菩萨学习,不再过烦恼的日子了,要觉悟。我们无量劫来堕落在生死轮迴裡面,佛在经上形容得好:「生死疲劳」,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疲劳,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你不想它,煳裡煳涂这一生就过去了,你要想它就感觉得很可怕、很恐怖。如果你不想再干这个煳涂事,你就开始觉悟。你对这桩事情还感觉得无所谓,你还在迷惑,佛菩萨不会来帮助你,为什麽?没有用,你还没这个意思。如果你真的感觉得这个确实不像话,死死生生有什麽意思?在六道裡面说实在的话,累积罪业,不是累积福德。六道裡面的日子决定是三途的时间长,罪业多,三善道的时间短;我们的善念善行少,恶念恶行多,一定的道理。

《百法明门论》讲,我们六道凡夫心所法,善法只有十一个,恶法有二十六个,恶法是烦恼,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善法只有十一个,太少了,而且善法的力量薄弱,烦恼的力量强大,我们一看这个头数,就会摇头。要想在这一生出离,抓住这个机会,能不能办到?能!印光大师教给我们的十六个字,如果我们真的掌握住了,依教奉行,这一生就能把这个事情办好、办圆满,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他老人家告诉我们这十六个字,境界深广无际,我们要懂:「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就是佛菩萨标准的形象,确实简单明瞭,我们学佛,学佛的形象就学到了,八个字。还是以这个为基础,然后教给我们「信愿念佛,求生淨土」。

所以诸位同修要记住前面这八个字,如果前面这八个字你没有,念佛也不能往生。那八个字裡头包括淨业三福、六和敬、四摄六度,印光大师八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我们所说的虚伪、染污、傲慢、愚痴、没有慈悲,这是邪;闲邪,闲是防止。存诚,心裡面常存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我说正反二十个字,印光大师就四个字:闲邪存诚,但是这四个字不好懂,我把它变成二十个字大家好懂。要落实,要真正做到。「敦伦尽分」这四个字就是淨业三福,就是六和敬。他老人家言语非常简洁,真正说到了现前大众学佛成败的关键。说得再简单一些、再明白一些,要学着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防非止恶,老实念佛,求生淨土,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过,这一生就成就了。

一定要做个好人,好人的标准,在佛法裡面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我们在这之前讲过一遍,讲得也相当详细,可以给大家做修行的参考。特别要记住世尊在《十善业道经》前面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他告诉龙王,龙王是我们的代表,十善业道会上的当机众,佛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句话了不起。《地藏经》上佛所讲的「知苦乐法」,谁知苦乐法?佛知,除佛之外谁知苦乐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个「一切」是指十法界,佛说出来,这是什麽法?佛说「昼夜常念善法」,昼夜是不间断,纯善;「思惟善法」,你起心动念、你所想的是十善;「观察善法」,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言行必定与十善业相应,能令一切善法念念增长。后面还有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就能离一切世间苦。离一切世间苦果报在哪裡?华藏世界,你就是华藏世界初住以上的菩萨。你们想想看,这个开示重不重要?十善业道通五乘佛法,五乘佛法的根本法,从人乘、天乘一直到一佛乘。修行根本的根本,就是三福裡头的第一福,第一福「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想想有多麽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第八段,法界菩萨的讚颂,他是讚歎佛往修十波罗蜜圆满,现在证得究竟的果位。

【尔时法界普音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会海已,即说颂言。】

这是说偈仪。请看第一首偈:

【佛威神力遍十方,广大示现无分别,大菩提行波罗蜜,昔所满足皆令见。】

这一段总有十一首颂,第一首是总说,后面十首是别说。清凉大师在这一段裡面注得很丰富,因为这是菩萨主要的修行纲领,在一般大乘经裡面讲的是六波罗蜜,《华严经》上把它展开说为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在后面加上方便、愿、力、智。十跟六只是数字上不同,内容没有两样,讲六波罗蜜,方便、愿、力、智都包括在般若波罗蜜裡面,讲十波罗蜜就是把般若波罗蜜展开,这一条变成了五条。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智、实智,后面这四种就是方便智、权智,也叫后得智,两种智慧圆满,这才能圆成佛道。所以这个开合我们要懂得,实在讲是展开不增,把它减缩也没有减少。

『佛威神力遍十方』。清凉大师注解「威神力略有三类」,第一个是「俱生力」,「谓风不动衣等」。我们没有这个威力,我们穿这个衣服,风一吹衣服就飘起来;再大的风暴,佛的衣角都吹不起来,显示佛的威神力,风不能动衣。我们在许多古时候凋塑绘画裡面看到,佛菩萨穿的衣都很薄,好像很薄的丝织品,绫罗绸缎,当然它不是丝织品,为什麽?丝织品要伤害多少众生的生命?不是丝织品,是天衣,天衣很轻,风吹不动,你想想看这个威力。第二个是「圣威力」,对于种种功德通达明瞭。什麽叫功?什麽叫德?「功德」两个字实在讲是因果,功是因,德是果。佛门裡面最明显的例子说:「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就是禅定,因戒得定,「修定有功,开慧是德」。由此可知,功是修行的功夫,这个功夫是不浪费的,功不唐捐,必定有果德。世出世间修因证果这些事情,佛通达明瞭,这叫「圣威力」。

第三个是「法威力」,菩萨的讚颂,法界普音菩萨的讚颂是属于第三种,法威力,这是讲波罗蜜圆满的法力。十波罗蜜,下面的讚颂、后面十首按这个顺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如来果地上这十种波罗蜜都圆满,所以称为威力。清凉大师有一些小注,我想这个小注我就不必说了,诸位同学如果有机会,古人的这些注解,清凉大师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学《华严》不能不细心的去参究。

注疏裡面接着跟我们说「波罗蜜圆满法力,令五根当中一切清淨」,就是我们常说的纯淨纯善。菩萨修学这十个纲领,真正做到圆满,你的心纯淨,你的行纯善,这个时候感得的果报,大师在此地讲得好:「四支百节,有无量力」,四支是手足,整个身体,你要是把十波罗蜜修到家,修圆满了,你第一个所感受到的,你的身体就成金刚不坏身。它后面讲到了,你的身体有无量力,「故名坚固不可坏法身、常身、无边身」,金刚不坏身从哪裡修来的?从波罗蜜裡头修来的。「般若波罗蜜」称为金刚,大家念《金刚经》,金刚是比喻,法是什麽?法是般若波罗蜜。在《华严》裡面我们必须要理解,任何一法决定圆满包括一切法,这十波罗蜜亦复如是。任何一个波罗蜜,决定包融其他九个波罗蜜,这一波罗蜜才叫圆满。到底下「别说」,下面这首偈就讲到了。
「布施波罗蜜」,布施裡头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这个布施波罗蜜才圆满,少一条就不是纯淨纯善;它是淨是善,没错,不纯,还缺少一条。我们要想相貌端严、身体健康,你总找到修学的方法了。诸佛菩萨、缘觉罗汉,跟诸位说,个个都是金刚不坏身,他们怎麽修的?令心纯善,令行纯淨。这两个可以互融的,说令心纯淨、令行纯善都是一样的,纯善纯淨,你就得金刚不坏身。

他的境界遍虚空法界,所以第一句裡面讲「佛威神力遍十方」,遍十方就是无边身。『广大示现』是变化身,对于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所有一切众生,众生心裡面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这叫无边身,同时可以现百千万亿的身相,而且告诉我们百千万亿种不同的身相,不只三十二应。观世音《普门品》裡面讲的三十二应,我们知道了,略略举几个例子,哪能细说?细说说不完,举几个例子来说吧!《无量寿经》第二品裡面举一个例子,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举八相成道的例子,我们要懂。佛身都能够随意的现,其他一切菩萨众生身,那还有什麽问题?当然可以现。所以示现无量无边身,是广大示现。

『无分别』,就是十身裡面的「平等智身」。佛无论示现什麽身,不但性平等,再跟诸位说,身平等。我们要怎麽修法?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你一定要懂,总的原理原则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总纲领、总原则,我们一定要懂、一定要信,决定没有怀疑。怎麽修?佛也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一切法从心想生」,我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想、常常想与一切法平等,你在修平等智身。上,我跟诸佛如来平等,下,我跟阿鼻地狱众生平等,说一个上、一个下,当中全部都包括了。功夫从哪裡用?我跟蚊虫蚂蚁平等,你在这上用功夫,这些小动物你常常会遇到,你在家庭裡面最常常看到的,厨房、洗手间,你看到蚂蚁,你看到蚊虫、看到苍蝇,合掌「蚂蚁菩萨、蚊子善知识、苍蝇善知识」,这不是精神不正常,修平等智身。牠的身跟我们身不一样,示现的身不一样,牠的性跟我们的性是相同,那是动物,动物都有佛性。更进一步,跟花草树木平等,跟砂砾微尘平等,这是依报,依报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怎麽不平等?有什麽贡高我慢的?

佛的十种身怎麽来的?固然是自性本具,也是多劫修行成就的,于一切法无一不平等。平等法裡头就是一真,没有二,二就不平等,一就平等了。所以宗门大德讲得好:「识得一,万事毕」,什麽时候你真正认识一,虚空法界是一,刹土众生还是一,什麽事都没有了,天下永久太平了。我跟什麽人不能相处?跟什麽物不能相处?与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包括佛法界,决定是和睦相处,决定是互相敬爱,决定是互助合作、平等对待。觉悟的人有平等身,平等身从哪裡来的?平等心变现的。

『大菩提行波罗蜜』,这一句就是佛在往昔行菩萨道的时候,所修行圆满功德成就的果德。这个成就就是十波罗蜜行圆满成就示现,所以底下讲『昔所满足皆令见』。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学佛的同修,一入佛门,佛家非常慷慨大方,决不会吝法,你一入佛门,佛就把最殊胜的、最究竟、最圆满的方法传授给你。那是什麽?「大菩提行」,你有没有得到?你自己不知道。「大菩提行」就是三皈戒,大菩提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三皈、五戒、十善,所以一入佛门就传授三皈戒。你看看这三条,第一条皈依佛,觉而不迷,觉是菩提;第二条正而不邪,正是菩提;第三条淨而不染,淨是菩提。觉、正、淨是大菩提,落实在哪裡?落实在你行门裡面十个纲领:布施,布施要与觉正淨相应,持戒,乃至于愿、力、智,每一条都与觉正淨相应,每一条目都是觉正淨的落实,就传给你了。麻烦的是你很健忘,一转头忘得乾乾淨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随顺旧的习惯,这就不能解决问题了。还是随顺烦恼,你不随顺菩提!

波罗蜜,因为这裡是偈颂,这是七言颂,每一句七个字限制,「波罗蜜多」,把尾音省掉了。波罗蜜是梵语,什麽意思?用我们现在话来说是「究竟圆满」,我这个说法大家很容易理解,波罗蜜是究竟圆满。如果照印度梵文的意思来翻,翻作「彼岸到」,这是印度的文法跟我们中国不一样,我们中国人说话是「到彼岸」,他们叫波罗蜜,是这个意思。「到彼岸」,实在讲很像我们中国俗话裡面讲「到家了」,就这个意思,功夫到家了,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

无论世法、出世法,你做得很好、做得很圆满、做得一点缺陷都没有,就称为波罗蜜。我烧个菜,菜烧得非常之好,这个人烧菜的功夫到家了。这个人写字,字写得非常好,写字的功夫到家了。我们中国人讲「到家」,古印度的人就叫波罗蜜。佛讲经说法恆顺众生,就用众生这些简单的名词术语,显示佛教诲裡面甚深的密义。布施到家了,这个意思你应该很清楚,布施怎麽到家?布施裡头具足其馀九个波罗蜜,布施裡面与觉正淨三宝相应,到家了。布施裡面与清淨平等觉相应,到家了。清淨、平等、觉是三宝,又是三学:清淨,淨而不染,僧宝;平等是正而不邪,法宝;觉是觉而不迷,是佛宝。「清淨、平等、觉」,夏老居士就安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你看看这个题目多殊胜!它又是三学:清淨是戒学,戒是清凉法;平等是定学,定中一个妄念都没有,这真平等;觉是慧学,所以清淨平等觉又是戒定慧三学。统统都相应,统统都具足,布施波罗蜜圆满了。漏掉一个、有一条不相应,你的布施就不圆满,只称为布施,不可以称为波罗蜜。为什麽?不能称为波罗蜜,这个意思讲有福德,不能够成就功德;波罗蜜是成就功德,普通布施是福德。

布施是修福大家都知道,福修的大小就是看你相应不相应,你能够与三宝、三学相应,与诸波罗蜜相应,这个功德大,你得「波罗蜜身」,佛果地上十种身,你得波罗蜜身。波罗蜜身是什麽?究竟圆满之身。所以法身、报身、无边身、变化身、平等身、圆满身,你看看那身相,凡夫哪有?凡夫不会,所以身相很丑陋。我们确实是非常有幸,能够生活在这个世间,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我们还有缘闻到真经、闻到真法。不但是正法,正法裡面的真法,问题就是我们信不信。果然真信,有这个愿希求,能解、能行,这个福报诸佛如来都讚歎,天龙善神都羡慕,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个世间zai 难再严重,与我不相干。这个道理你们能不能体会得到?

清凉大师在《钞》裡有一段详细的开示,「令五根下,辨其果相。彼法威力中,诸度各有四相。」因为菩萨这十一首的讚颂,是讚法威力,他说各有四相,这四相我们应该要懂得。第一个是「断所对治」,这个意思要知道。「布施」,修布施波罗蜜的目的何在?布施是断悭贪的,悭贪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把它摆在第一。布施什麽时候到圆满,成为布施波罗蜜?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悭贪的念头都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如何能令悭贪这个烦恼断得乾乾淨淨?前面说这个布施必须与三学三宝相应,必须具足诸波罗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才能有这种功德。第二个是「资粮成就」,资粮是讲你成无上道的条件。「资粮」两个字不太好懂,我用这个话讲,大家就明白了,我们修行成佛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十波罗蜜。佛这十个条件圆满了,他才证到无上佛果。诸位要记住,在菩萨地位上,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勤修不退,成就如来圆满果德的条件。

第三「饶益自他」,益是利益,利益自己、利益众生。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相信佛的教诲句句是真话。世间人,中国外国,可以说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哪一个人不贪财?哪一个人不是天天在担心财宝得失?你要是问问他:「你最担心的是什麽?」担心货币贬值,担心股票起落。实际上他用错了心,这个与求财不相干。财从哪裡来的?财布施来的,布施波罗蜜裡头财布施,布施是因,得财宝是果,财愈施愈多。你不肯布施,你的财就那麽多。财从哪裡来?财是你过去生中修布施,你修得多,你这一生命裡头就多;你修得少,你这一生命中就得的少。我要想我这一生当中发大财,我命裡头没有财,想发大财行不行?行,只要你肯修财布施,你对于钱财毫不吝啬,乐意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他们有需要的,你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你修这个因,果报就现前了,果报现前就是你的财源源源不断而来。佛这个道理,大小乘经论讲得太多太多了,奈何一般人不肯相信,对佛这个话不相信,还是拼命去想赚钱,想种种不善的念头,「怎麽能赚钱?损人利己,这才能赚钱。」谋财害命,干这个事情,这个社会上是太多太多了。

我这几天还听同学们告诉我,他说有一些馆子裡面的东西生意非常兴隆,吃了常常想到这馆子裡去吃,连小孩都不例外,吵着闹着非得要到那家去吃东西。结果以后一查,什麽原因?他饮食裡头掺杂着毒品,让你吃了上瘾,非到他家去不可,谋财害命!还有我听说,娱乐场所、跳舞厅放的冷气,冷气裡面吹出来的风,裡面也加毒品在裡头,让你呼吸那个空气都得毒瘾,都上瘾,你常常想到那裡跳舞。那个毒品吸进去之后,人精神兴奋。用这种方法来赚钱,错了!大错特错!他所赚得的全是他命裡有的,命裡没有的一丝毫没有增加,他不懂佛法。将本求利,这并不懂得佛法,真正懂得佛法怎麽样?薄利多销。

一般人要赚厚利,菩萨赚薄利,换句话说,菩萨存心念念为社会大众服务,总希望一切大众得最好、最丰饶的利益,自己心裡面很快乐。经商也是布施波罗蜜,货真价实,决定是取微薄的利益。绝对不是说我经商的目的在发财,不是!他经商的目的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人是菩萨商主,他的财源必定是滚滚而来。为什麽?他在修因,因缘具足,怎麽会不发财?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佛法布施,你初学佛,一进来一丝毫隐瞒都没有,把自己的底牌拿出来给你看,难得,不容易!决定没有吝法。千经万论,无量劫的修行,都不离三宝、三学、十波罗蜜,一进门就给你了。这是讲「饶益自他」。

第四是「辨果」,这讲果报。果报,清凉大师这是略说,说六度的果报。布施,「得大财宝,朋党眷属」,我们学佛的人讲法缘殊胜,真的不是假的。持戒果报得人天,端正的福相。忍辱,这都是举一个例子,临终的时候身心安稳,不惊不怖,你不求往生,就生于天道。精进得「爱乐殊胜士夫功业」,世出世法都是精进才能成就。禅定得神通、得清淨心。般若能离一切烦恼,能断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这是略举,到后面每一首偈再细说。总而言之,如果不懂得认真修学如来果地上十种圆满的波罗蜜,我们要成就纯淨纯善就难了。这些果报,成就如来果地上十身的果德,我们看到、听到了,仰慕之心油然而生。有仰慕,发心认真学习,自然成就无比殊胜的功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段是总说。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20:23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3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3b.wmv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三集)  

2001/12/21  新加坡淨宗学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539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法界菩萨的讚颂:

他的讚颂内容是菩萨所修的十波罗蜜。偈颂总共有十一首,前面一首是总说,后面十首颂是别说,每一首颂说一度。偈颂的格式都是前面两句是讲修因,后面两句是说得果。十波罗蜜也叫十度,我们通常讲六度,《华严》这裡讲十度。十度的意思,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开示,这是平时我们很少看到的,「十行十地」,这一部经自始至终都会讲到。

我们要问,菩萨的阶位五十个位次,等觉我们不说,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试问问这些菩萨怎麽修行的?我们细读《华严》就明瞭,就是修十波罗蜜。初信位的菩萨修布施,初住菩萨也修布施,初行位、初迴向位、初地位统统都修布施。第二位的菩萨:二信、二住、二行、二迴向、二地,全是修的持戒,科目是一样的,裡面的内容境界不相同,地位愈高愈殊胜。像我们在学校裡面念书一样,你念国文,小学生也念国文,中学生也念国文,大学生也念国文,课程的名称相同,内容有浅深不相同。佛家裡面讲浅深粗细各个不相同,这个地方必须要辨别。大师在此地给我们略为介绍,这个略为介绍也分为十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先解释名称,名称这裡头有通有别。譬如「波罗蜜多」,这是通,十个名词都有「波罗蜜多」,布施不同于持戒,持戒不同于忍辱,这就有别。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相同,前面两个字不同,名字裡头有通有别。在《唯识论》裡面为我们说明,波罗蜜多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波罗蜜多」,这个很重要。波罗蜜多,我们中国人把它翻成「度」,度众生的度,所以六波罗蜜也称为六度,十波罗蜜称为十度,这是中国人翻译的。六度跟十度,这个「度」是要具足什麽条件?清凉大师引《唯识论》裡面讲,要具备七个条件,这七个条件在法相宗裡面叫做「七最胜」,七种最为殊胜。由此可知,我们修布施,或者修持戒,与这七个殊胜相应,你是修的波罗蜜,你是在修六度、在修十度。如果不具足这七个条件,你只是布施,只是持戒、忍辱,「度」那个字谈不上,换句话说,有布施没有波罗蜜。没有波罗蜜,这个布施是修的世间福报,我们常讲世间有漏的福报,果报出不了六道的范围。如果与这七最胜相应,这个修的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出十法界,这不能不知道。

七最胜裡头,第一个是「安住最胜」,「要安住菩萨种性」。一切众生种性不相同,像植物种子不一样,大豆是大豆的种子,芝麻是芝麻的种子,种子不一样,在佛法裡面叫种性。要安住在菩萨种性,换句话说,不是二乘种性,不是缘觉种性,不是人天种性。我们要问:种性到底是什麽?我们要怎样学习?种性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立志」,佛法裡面所讲的「发心」。人要没有志,你在这一生当中你就没有方向,你没有目标,换句话说,你这一生煳裡煳涂过去了,你怎麽会有成就?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是有立志,他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他在这一生当中他认真努力,希望达到他的目标,这个人会成功,只要他有决心、有毅力,永远不退转,这肯定有成就。

善根深厚的人,会常常想到:「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我为什麽来的?」这个念头就是感,你有这个念头必定有应,这个应就是有帮助你的人,有帮助你的鬼神。哪些人来应?跟他志同道合,或者是明显的帮助你,或者是暗中的帮助你。你会感动鬼神,有跟你同一个愿望的、同一种爱好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就来了。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佛菩萨想帮忙也帮不上忙。这个地方安住种性:真正发的大道心,我要作佛。实在讲这种人很少,学佛人当中也不常看见。我这一生当中只有在《六祖坛经》上见到,我非常佩服。惠能到黄梅去参礼五祖,五祖问他:「你来干什麽?你来求什麽的?」他只有一句话:「我来求作佛」,我这一生没听人家讲过这句话,他来求作佛的。我们所接触的大众,所听到、所看到的,都是来问佛法裡面一些问题,或者是求消灾免难,求福求慧。求福的多,求慧的就少了,求作菩萨、作佛没听说过。像惠能这样的人,就是「安住菩萨种性」,他不想做别的,就想作佛。我们有没有这个志气?真有这个志气,果然有这个志气,那你就是安住菩萨种性。作佛就要想到作佛的样子,像不像佛?佛要怎麽作法?惠能大师求五祖教他,我们今天找谁?我们今天找经典,经典裡面教导我们就是作佛的方法、作佛的理论、作佛的样子,这个样子就是经戒,要像!

第二「依止最胜」,你有了志愿,立了志,立志之后,你要想你的志愿在这一生当中圆满达成,你要依靠什麽?这是一生修学最主要的,你要依靠什麽?依止最胜是教我们「要依止大菩提心」。「菩提心」,马鸣《起信论》裡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不能刹那离开,念念都与大菩提心相应,决定没有一刻忘记。忘记就是忘失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忘掉了,菩提心忘掉,魔就来了,魔障就现前了。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菩提心,也是讲三个:至诚心、深心、迴向发愿心,把经论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什麽是直心?真诚到极处,至诚心就是直心。直心是菩提心之体,另外两种是菩提心的起用,有体有用。经论都讲深心,深心是至诚心的自受用,大悲心、迴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是对人对事对物。

什麽叫做深心?古大德在注解裡面跟我们说「好善好德」,《十善业道经》上所讲的,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是好善。哪些是好德?我们说的十个字就是大菩提心,真诚就是至诚心,清淨平等正觉就是深心,好善好德,后面一个慈悲就是迴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菩提心不好懂,佛说了三条,有体、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我把这个三条再化成五条,每一条两个字,真诚是体,清淨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自他不二。我们的心要安住在这裡,要依止,安住在菩萨种性,安住成佛,愿望要成佛,要证究竟圆满的佛果,一生以这个为目标,以此为方向,勇勐精进,不疲不厌,念念不离菩提心,这是依止最胜。

第三个「意乐最胜」,意乐就是你的喜爱,你欢喜,喜欢什麽?「慈愍一切有情」,实在讲就是菩提心裡面大悲心起用。大悲心的起作用,是慈悲怜悯一切有情众生,这个有情众生包括九法界。九法界众生,这裡面有智慧、有福报的人很多,还需要我们怜悯吗?凡是怜悯必定他还在受苦受难,没错,六道裡面包括六欲天王、色界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都在受苦受难。他做天王了,还有什麽苦难?无明没破,烦恼没断,色界、无色界虽然有相当程度的定功,烦恼伏住了,没有断,无明还在起作用,他怎麽不苦?四圣法界裡面的众生,这是九法界裡面程度高的,他们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在逐渐逐渐断灭了,无明没断。从这个地方看都是「可怜悯者」。他们这些人,比起六道受的苦轻,只是对于宇宙的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名词叫「诸法实相」,不能够明瞭通达,这是他们的苦处。所以七种最胜裡面,第三个意乐最胜,怜悯一切众生。

我们就眼前来说,眼前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这个地球是娑婆世界的欲界,十法界裡面的人法界。我们生在这个时候、这个地区,遇到了最浊恶的境界,佛在经上常说「五浊恶世」,浊是染污。现在这个时段、这个地区,染污非常严重,严重到了极处。我们一般讲有史以来所未见的,几千年历史记载所没有过的,染污到这个程度。恶是恶业,一切众生造十恶业,毫无忌惮,从前人作恶还害怕,怕人家批评,怕被人家知道;现代造作一切恶业,公开的,甚至于唯恐你不知道。这是什麽现象?许许多多宗教裡面讲的世界**,真的这是末 ri之前的徵兆。我相信末 ri,《古兰经》上常常看到的经文:「信真主,信末 ri」,我信,我信真主,我信末 ri,几几乎乎真主末 ri我们都看见了、接触到了。我们生在这个社会,这社会裡面的众生真的是可怜,我们要有慈悯心,慈悲怜悯,要做出最大的牺牲奉献。

第四个「事业最胜」,要「具行一切事业」。「一切事业」是什麽事业?教化众生的事业,帮助众生回头是岸,帮助众生明瞭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这是在现前社会裡面,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教化众生第一个重要的课程。印光大师,西方世界等觉菩萨来示现,他这一生当中,我们仔细观察他的事业,以言语、以文字劝导一切社会大众「敦伦尽分」,伦是伦常大道,敦是老老实实随顺自然的大道、自然的秩序,随顺自然、回归自然,这个意思深!人道,什麽是人道?就是人与人的关係,儒家把它归为五大类: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伦理,这是自然的秩序,天然的大道。这不是哪个人创造的,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你说这是人发明的,你仔细观察,这个大道畜生道裡头有,最明显的、最普遍的,你看蚂蚁、你看蜜蜂,牠有组织,牠有尊卑少长之分,牠怎麽懂得?如果再微密观照,所有的动物都有,我们才晓得这个不是人发明的,不是人说的,佛家讲「法尔如是」,是自然而然,所以才教人「敦睦伦常」。人人都能够遵守,人与人的关係就好了,自自然然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它的果德,从小的讲,家和万事兴,社会祥和,天下太平,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就有福了。如果伦常这种自然的规矩法则丢掉了,不要了、不讲了,随顺自己的烦恼欲望,毫无忌惮,这个社会就大乱。社会这一动乱,天灾人祸就来了。天灾人祸从哪裡来?你感召来的,这个果报很可怕,全面毁灭的果报。

人不知道反省,没有人教导他,他也不接受人的教导,诸佛菩萨、善神离开了,走了。谁进来?妖魔鬼怪都来了,你这个事情怎麽会不麻烦?妖魔鬼怪来了,你还会有好日子过?他们来助长你的恶业,你跟他接触你还非常欢喜,你很容易接受他的调教,都造作恶业,这还得了吗?菩萨要挽救这些众生,所以无论从事哪一种事业,他的目的都是在做转移风俗、转移一切众生邪知邪见,菩萨用这个功夫。众生最大的错误观念是贪而无厌,我们冷眼观察这个世间,我们周边一些熟悉的同修们,有在家的、有出家的,终日忙忙碌碌,从早到晚,早晨很早起来,晚上十二点钟都不得睡觉,忙些什麽?值不值得那样繁忙?要仔细观察一下,冷静去想想,你就晓得不值得!都忙着名闻利养,心裡他不是安住在菩萨种性,他安住在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念念希求,要想得到,得到之后念念又恐惧,怕失掉,生活在这裡面,这个多苦!多可怜!他迷了,迷得太深,迷得太重,佛菩萨来帮助他都回不了头,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他所求的是什麽?财色名食睡,求这个东西。佛在经上讲得这麽清楚、讲得这麽明白,这五条是「地狱五条根」,你要真正是得到,得到一条就把你拖到地狱,要五条都具足那还得了!阿鼻地狱永不翻身,他不知道。

佛菩萨种种的事业,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到他所示现的一切作为,无一不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醒悟过来。人,我到这个世间来不是为名闻利养的,不是为五欲六尘。看看释迦牟尼佛,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的?不贪图名位,不想做国王,不贪图富贵,真的就是一桩事情:帮助人觉悟。你们所希求的,患得患失的,他全部放下。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生活太容易了,谚语所谓「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这个事情很容易解决。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他日中一食,他不是日食三餐,三衣一钵,随遇而安,晚上走到哪裡,找一棵大树底下打个盹就可以了,休息一下精神就恢复了,你看他多麽自在、多麽潇洒!过的是人的生活,心裡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心清淨、身清淨,生活环境清淨。心转境界,不为万物所动,他过的是正常生活。我们今天已经把自己忘掉了,随着妖魔鬼怪的旋律在乱舞,不知道什麽是自己,听凭外面环境来摆布,你说可怜不可怜?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一切事业,一个事业具足一切事业,那是什麽事业?现在我们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个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叫「一切事业」。上面两个字好,「具行」,具是具足,他在这裡行一切事业。你要是不懂「具行一切事业」怎麽讲法,你就想想释迦牟尼佛一生,你想想他是不是具行一切事业?想想中国孔老夫子,想想这个世间所有宗教创教的这位大德,他们都是能够具行一切事业。

第五「巧便最胜」,那就是讲方法,帮助众生、接引众生的方法无比殊胜,现在人讲的「高度的艺术」。表现在哪裡?生活,生活高度艺术;工作,也是高度艺术;接众,跟大众往来,显示的高度艺术。经裡面讲:「要无相智之所摄受」,高度的艺术是最高,也是我们讲究竟圆满智慧的起用,你没有智慧你谈不到艺术。所以他有无相智,无相智是离一切相,这是真实智慧。离一切相才能真正得一切相的受用,这个受用是正常的;着相的受用,受用不正常,那个受用,我们常常讲得不偿失。为什麽?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所以正常的受用一定与自然相应。我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受用不正常,科技虽然方便,我们享受这个付出多少代价!回想六十年前、七十年前,中国的农村,我是在农村出生长大的,农村裡面那个生活,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精神、身体毫无负担,那个生活是人的生活。



我们接着看「七最胜」。前面讲到第五条「巧便最胜」,这个意思没讲完,还需要补充。「七最胜」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晓得,你学菩萨行与这个完全不相应,结果你一生所造作的统统是三界有漏福报,与菩萨行完全不相应,真是可惜!「巧便」,善巧方便殊胜,必须是以无相智为依据,没有真实的智慧不能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我们讲到现代社会众生,迷恋于科技的发展,科技带来一些方便,不知道我们付出的代价非常惨痛。想想过去科学技术没有发明的时候,我们过着随顺自然的生活,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众生,确确实实显示出心安理得。理,随顺自然,生活、工作、应酬安閒自在,都能够随顺自然的常规,过的是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在生活方面许许多多好像是带来了方便,没错,你有没有想像到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裡最严重的是身心不安,可以说从出生到老死,你心都不平静,都不能够安宁。每天慌慌张张,我们现在讲紧张,精神紧张、身体肌肉紧张,在古时候没有听说过这种名词。

从前我们旅行坐船,帆船、摇橹,好像是笨拙,但是它自然,现在想想那种生活,诗情画意,它多美!现在有轮船、有飞机,是很快,但你想想,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车、船、飞机排出来的这些染污的气体,造成空气污染,我们人都要呼吸空气。更严重的是造成臭氧层的消失,澳洲这个地区首当其冲,澳洲上空,面积差不多有整个欧洲那麽大的臭氧层被破坏了,阳光没有臭氧层的隔离,直接照到地面,人们在这种阳光照射之下很容易得皮肤癌,所以澳洲人得皮肤癌的人非常多。现在他们知道了,所以出门要带宽边的帽子,穿衣服一定要穿长袖,热天也要穿长袖。学生上学我们就看到了,你看他的服装防晒。这是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所付出的惨痛代价。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什麽?核武战争、生化战争。古老的预言裡面告诉我们,这个战争如果真的爆发,十六世纪法国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这个世界上人口剩下多少?「大七之数」,「大七」大概是指七亿!现在世界上人口将近七十亿,换句话说,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可以活下来,你想想这个代价付得多重!我们享受短短不到两百年的科学技术的方便,我们地球上人十个要死九个,有什麽好处?现在还在不停止的在进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把这个地球毁灭誓不甘心。

两个世界,不要比极乐,就是比一百年前跟现代,差别太大了。一百年前的人过的还像个人的生活,现在不像人的生活,人都变成机器了。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要用什麽样最殊胜的善巧方便来摄受一切众生?这一句就是佛家常讲的四摄法,四摄法是讲四个原则: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个原则怎样来应用?那要靠高等的智慧。这个智慧裡头最重要的,它讲「无相」,我们说无私无我才能做得好。四摄法传得太普遍,凡是学佛的人哪个不知道?哪个不晓得三学、四摄、六度?谁都知道。真正裡面的意思又有几个人懂?这就少了。所以,四摄六度一般人去做,说实实在在的话,皮毛都沾不上,他所做的可能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下头没有「度」,没有「波罗蜜」,为什麽?跟这七条、七个殊胜不相应。

第六是「迴向最胜」,经文裡只举一个例子:「迴向无上菩提」。可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瞭,说迴向至少有三个目标:「无上菩提」是我所求,另外两条是「迴向众生」、「迴向法界」,这三条是一桩事情,一而三,三而一。无上菩提是「体」,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迴向法界是「相」,迴向众生是「用」,有体、有相、有用。体相可以互转的,无上菩提是体,法界是相;法界是体,无上菩提是相,体用可以互相转变。所以我们着重的是什麽?着重迴向众生,迴向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诚心诚意,全心全力为众生而不为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可以捨己为人,欢喜!一点困难都没有,就像慈母对她的婴儿一样,真正是彻底的牺牲奉献。要用这样的心态对待九法界苦难众生,没有见性的众生都是苦难众生。

最后一句是「清淨最胜」。这一句非常重要,决定不失清淨心。不失清淨,诸位就要记住,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你们想想《唯识论》上讲的七最胜,我们说这五条跟七最胜相应不相应?说一个清淨,其馀四个都包括在其中;换句话说,修十波罗蜜、修四摄法,要与清淨、平等、正觉、慈悲相应,真诚是体。「不为二障间杂」,二障是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是贪瞋痴慢、是分别执着,所知障是妄想,我们一般讲成见,执着成见,自以为是。只要有这些东西夹杂在裡面,就把你的最胜破坏掉了,你心不清淨。心不清淨,换句话说,你不老实。我常常说,讲经的时候说过多次,很多人拿些问题来问我,我说凡是来问问题的,都是不老实。老实人哪有问题?回家去老实念佛就好了,你还有什麽问题?你有问题就说明你不老实。于是我就知道了,有很多人见到我不敢问问题,装老实,他不是真老实,他在装老实,这裡头就有真假之分。真老实是真没有问题,他相信了,「这一句佛号就能成功,我把什麽都放下了」,他肯定成就。如果还有疑惑,疑惑放不下不能不问,为什麽?疑惑是菩萨严重的障碍。

佛陀出现在世间,帮助这些菩萨断疑生信,疑要不连根拔除,他的信心建立不起来。所以佛度众生,两种根性的人很容易度,佛不费力气。一个叫上根利智,他聪明、他有智慧,一闻千悟,一听他都明白,他没有问题。另外一种下愚,什麽都不知道,但是他听话,他老实,这种人好度。谛闲老和尚那个锅漏匠,就是属于这一类人,下愚,教他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你什麽都不要想,天天就念这个,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晓得什麽好处,他也不问什麽好处,他也不想什麽好处,反正师父教我这麽念,我就这麽念下去。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着往生,他成功了。三年时间不长,这是老实人。谛闲老法师对他的讚歎,在当时中国那麽大,出家的大德法师很多,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讲经弘法的DA法师,谛闲法师说:「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你」。真的,一点不假。我们没有听说哪个方丈、哪个住持和尚、哪个讲经的大德往生站着,走的时候,死了还站三天,没听说过,你才晓得老实人可贵。

我这一生当中,看到、听到的,念佛预知时至,站着走的、坐着走的,没有生病,自己晓得什麽时候走,总有十几个人,我们听了很感动。这些人给我们现身说法,我们何必还要打妄想?为什麽还放不下?自己跟自己做对头,自己跟自己做障碍,把自己一生的大事耽误掉了,这个都是心地严重的染污而不清淨。我们明白了,学佛就要从这些地方学,万缘放下,真放得下。世出世间事决不去打听,打听是什麽?攀缘。随分,别人来跟我说我也听,我一听我明白了。

今天社会一些状况,我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天天天下太平,没事。偶尔同学来跟我说一说哪裡发生什麽事,他主动来告诉我,我没有向他打听,放下了。同学们往来,你来看我,我很欢喜,你离开的时候,我们心裡痕迹都不留。我没有电话、没有传真,跟外界完全隔绝,清淨!现在人说老实话,唯恐自己心地清淨,身上还带个手机,不自找麻烦吗?手机不说别的,我就感觉那个电磁波会影响你的头脑;我也听人家讲过,手机用多了,头脑半边头都麻木,你说这个伤害多大!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什麽原因?都是放不下。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后面做了一个总结:「若七随阙,非到彼岸」。这七条,随便缺个一条两条,你不能到彼岸,那就不能叫「度」,不能叫「波罗蜜」。「应各四句分别」,这个「四句分别」我们要知道,「四句分别」是什麽?举一个例子:布施,是布施不是布施度,这个世间人很多会做。为什麽说「是施非度」?他确实在做布施,以财布施、以法布施,他与前面讲的七种殊胜不相应,所以他是施,不是度。第二种「是度非施」,这个人的心与七种殊胜相应,他并没有做布施,他看到别人修布施,别人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他欢喜讚歎,他这个欢喜讚歎的心具足七殊胜,他是度,他没有施,这个欢喜讚歎的功德,比那个修布施的人不晓得要大多少!他具足波罗蜜。第三种「是施又是度」,这是真正通达佛法的人,是大乘菩萨,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与七殊胜相应。第四种,他不是施也不是度,看到别人修布施也欢喜讚歎,「哦!你做了很多好事!」自己的心与七殊胜不相应,所以这种欢喜讚歎,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罗蜜。一定要懂得,你要不懂,你怎麽个修法?大乘法无比殊胜,你要不读经,你要不研究教,你修的是什麽行?绝对不是凭自己的想像去做那就行了,要知道我们平常想像都是妄想,不能成就。

大师为我们以十段分别说明,第二个「出体」,第三个「辨相」,这两条省略,到讲解偈文的时候再说。第四段讲「建立」,什麽叫建立?「为十地」,十地菩萨修行当中对治十种障碍,十种障碍除掉之后,你就证十种真如,所以有十波罗蜜。由此可知,十地是正智,前面我们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在做预备工作,到十地对治十种障,这十种障是无明裡面的障碍。前面对治的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裡面的障碍,那个障碍断掉,你不能见性;无明障碍破掉,才明心见性,地上菩萨称为摩诃萨的道理在此地。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解释,用六度,大乘法裡头常讲的。六度,因为有六种业障、很深重的业障,为了对治这六种障碍,「渐修佛法,渐熟有情,故但说六」。六度懂得了,十度你自然就明瞭,十度是六度的展开。

六度的前面三种:布施、持戒、忍辱,这个我们先不讲度,先就讲福报,这个世间人最喜欢的。你讲度,他还害怕,说要了生死、出三界,他吓死了,他不愿意离开六道轮迴,他希望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享富贵。那麽你能够修布施、能够持戒、能够忍辱,佛讲这是「增上生道」。道是六道,「增上生道」,这个「上生」是人道、天道,六道裡面把阿修罗也算一道。修这三种得到的果报是什麽?大财富,经上讲:「感大财体及眷属故」。你施财,你决定得财富;你施法,你决定增长聪明智慧;你施无畏,你决定得健康长寿。财布施,用财物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法布施这大家都懂,把如来无比殊胜之法介绍给一切众生。无畏布施裡面,最重要的,现在大概我们同学们都做到了,素食,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不杀生。另外一种,贫病,孤儿、老人,没有儿女、没有人养活的这些老人,我们看到有许多老人院,有许多孤儿院,许多医院裡面有穷苦的病人付不起医药费,对这些人的布施叫无畏布施。

在过去,放生也是属于无畏布施,现在放生变质了,变得非常可怕。我这个地方做法会,预定哪一天我们举行放生,到处去买鱼、买鸟,这些猎人这一天特别去捕获,为什麽?今天有生意。你要不买,他就不去抓了,抓了卖不掉。你们有这麽多善心人要放生,他特别去抓。这不是放生,是害生,这不叫修无畏布施。所以我现在很少讲放生,变质了,被一些恶人利用了,好事变成恶事,我们不能不知道。但是放生的心、怜悯一切众生的心要常有。现在的机会非常难得,住在城市裡面都是超级市场,看不到活的东西,大概真正非常活的东西,可能有一些海鲜餐馆裡面养在玻璃缸裡头,我看到有些鱼、有些龙虾很活泼,在裡面游来游去,你向他们买,买了之后到外面去放生,牠可能会活。一般超级市场买不到,都是冷冻的。放生不在多,有缘嘛!买个一条两条,一隻两隻,自己带到河边把牠放去,不要搞大规模的法会,那个招摇生事,不是好事情!所以做什麽事情都要有智慧,你做的才是真实功德,与七殊胜相应。

后面三条:精进、禅定、般若,这三条是「决定胜道」,胜是殊胜,为什麽?这个能伏烦恼。精进度懈怠,懈怠是很大的烦恼、严重的烦恼。我们修行功夫为什麽不能精进?念佛念了这麽多年,连功夫成片都办不到,什麽原因?懈怠、懒散,学教不能大开圆解,参禅不能得定开悟,什麽原因?懈怠。所以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佛讲善根,讲世间的三善根,就是世间法、六道裡面这都是世间,所有一切善法是从三个善根生的:无贪、无瞋、无痴。菩萨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一个善根,精进。所以精进能得禅定、般若,「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佛法故」。这是修行六个纲领裡面,前三条跟后三条用意不相同。

又有一个说法,前面三条:布施、持戒、忍辱「饶益有情」,这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好处、有利益的。饶益有情是财布施,众生欢喜,你以财物去帮助他。不恼害众生,「忍彼恼故」,我们持戒、忍辱是能够忍受众生加给我们的烦恼。持戒的人决定不会伤害他人,别人伤害,我们能够忍受。后面三种对治烦恼,「勤修加行,永伏永灭」,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功夫浅的伏住烦恼,功夫深的烦恼就断了。还有一个说法,那是已经证果的菩萨,哪些菩萨?法身菩萨,法身菩萨修四摄六度,普度一切众生,他修布施、持戒、忍辱「不住涅槃」,修精进、禅定、般若「不住生死」,这就是《般若经》上讲的「无住涅槃」,生死、涅槃两边不住,这是讲成就的人。我们现在如果认真的修,虽然现在还不成就,但是与菩萨的成就相应。要真修!要真干!
讲到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后面是方便、愿、力、智,这四种说实实在在的话,它的作用是帮助前面六波罗蜜达到圆满。方便可以帮助布施、持戒、忍辱,愿帮助精进,力帮助禅定,智帮助般若。所以方便、愿、力、智这四度,是从般若波罗蜜裡面开出来的。我们常常说,讲六度的时候常常说,前面五度如果裡头没有般若波罗蜜,是世间的善法,不能称为度,这是我们普通的讲法、笼统的讲法。严格的讲法,不但要具足般若波罗蜜,具足般若波罗蜜的什麽?布施、持戒、忍辱是般若波罗蜜裡面的善巧方便,精进要具足般若波罗蜜裡面的无相的大愿,禅定要具足般若波罗蜜裡面的智慧的力,般若波罗蜜裡面要具足权智,那个智是般若的作用。方便、愿、力、智与瑜伽七殊胜完全相应,这种修法才是菩萨的六波罗蜜,是佛教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

第五条讲「次第」,次第说:由于前面一条引发到后面,又「由后后,持淨前前」。所以六波罗蜜的次第不能颠倒,前面可以引发后面,后面决定包括前面。不能布施的人怎麽能持戒?菩萨戒捨己为人,那怎麽能持?比丘戒独善其身,所以小乘戒跟大乘戒差别在此地,小乘人独善其身,大乘人兼善天下。你不能布施做不到,自利利他统统做不到,所以那个次第可不能乱。现在时间到了,这个意思我们底下一堂再跟诸位报告。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20:26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4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4b.wmv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四集)  


2001/12/21  新加坡淨宗学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540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法界菩萨讚颂,十波罗蜜:

在第一首偈的后面,清凉大师有一番很长的开示,给我们说明十波罗蜜的真相,便利我们学习。他的开示一共分成十段,我们讲到第五段「次第」,次第是不能够颠倒的,因为它前面会引发后面,譬如布施引发持戒,持戒引发忍辱,忍辱引发精进,它有这个意思在。后面的境界一定比前面境界要深、要微细,所以后后胜于前前,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这是说明它的次第。

第六个是讲「相摄」,也就是讲互融、互遍。每一条,举「布施」,布施一定包括其他九个波罗蜜,这是必定具足的法门。为什麽?所有一切法门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法门虽然不相同,体性是相同的,哪有不相融的道理?通常我们讲六度,我们举一个布施,布施裡面有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决不恼害众生。把伤害众生的念头都拔掉了,无畏布施才做到圆满。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我们自己做出形象来,人家看到生欢喜心,看到心裡有感动,这就是法布施。他要想学、愿意学,进一步教导他,那是成熟众生。所以任何一度都具足一切波罗蜜,这是相摄的意思。清凉注解文字不多,说得很好,大家自己可以看。

第七段讲「修证」,修证是「五位通修」,五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这五个位次统统都修。到佛的果地,十波罗蜜才是究竟圆满。圆满就好像毕业了,这个毕业有小学毕业、有中学毕业、有大学毕业、有研究所毕业,都是毕业生,程度可不相同。十信菩萨他也毕业了,像是小学,十住菩萨像是初中,十行菩萨像是高中,再往上去十迴向像是大学,十地菩萨像是研究所。虽然都是毕业生,这裡面的程度差别很大,位位都修,包括等觉,五十一个菩萨位次。

所以有人要问,你们佛教到底修的是什麽,我们跟他讲,我们修的是六度十波罗蜜,这是一点都不错。佛教我们学习什麽?学习布施、学习持戒、学习忍辱,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这几个科目。这些科目要真正能够修好,像我们现在有没有办法直接来修?说老实话,我们做不到。你们听了前面讲的七种殊胜,你就晓得,世间人学佛,这个形象上学得不错,学会了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学的样子很像,用心不一样,心量不一样,他用的心没有具足七殊胜,心量不够大。这是《华严》教义,华严教的心量跟其他宗不一样,它起心动念所缘的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量多大!我们一般人常说「量大福大」,他量大。我们平常修行没有这麽大的量,没有前面讲的七种最胜,所以修学的只是形式,跟实质上那差别很大,这个不能不知道。

大师在这一条裡面,他说这个十是就因位来说的,修因,「总有三名」。第一个是「无数劫,施等势力尚微」,我们现在就在这个地位上,我们现在学菩萨,学着布施、持戒,这个六度的力量薄弱,「被烦恼伏」,这不是事实吗?我们的功夫敌不过烦恼,换句话说,境界现前,贪瞋痴慢就起来了,布施不能够伏悭贪心,持戒不能伏恶业,忍辱不能伏瞋恚,你说怎麽办?敌不过烦恼习气,这个时候,这个名称叫做「但名波罗蜜」。实在讲,天台大师的六即,可能是从这段经文所得到的启示,这很有可能,所以他将佛分成六个位次,名字佛位。如果我们修学六度敌不过烦恼,那叫「但名波罗蜜」,就是名字六度,名字六度有名无实。我们总要想想,佛教给我们修这六种,或者修这十种,目的何在?目的是破除六种坚固的烦恼习气,所以从修因、果报上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在什麽程度。「无数劫」,可见得烦恼习气重!

第二「劫去」,「势力渐增,能伏烦恼」,前面是无数劫,修到自己功夫能得力了,这个得力是能把烦恼控制住,有能力伏烦恼。我修布施,确确实实悭贪的心是没断,但是它不起作用了,确实控制住,把它伏住了,说明你这个布施度起了作用。度什麽?度悭贪;持戒,功夫得力,不但恶行你不会造,恶的念头也伏住,不会起恶念,不会再造恶事,这个持戒度有力量,这个时候叫做「近波罗蜜」,你跟波罗蜜靠近了。这种位次就是天台家六即佛裡面讲的「观行即佛」、「相似即佛」,都是属于「近波罗蜜」。
第三个「僧祇」,修行六度或者十度,这个力量非常之大,能够把烦恼断掉,这个经上讲「毕竟伏一切烦恼」,就是我们一般常讲的,见思、尘沙、无明断掉了,这就叫做「大波罗蜜」,在六即佛裡面讲,这是分证即位,到如来果地是究竟波罗蜜。我们将天台六即跟这一段文字合起来看就不难懂了。在这一段裡面告诉我们修证,证是断烦恼,断烦恼就证菩提。如果修这六种法而不断烦恼,这是修的三界有漏福报,与无上菩提不相应,那是福德,不是功德,这个意思我们必须要懂得。所以《华严经》经文裡面,前前后后常常说「广大波罗蜜多」,也就是这些法身菩萨们,他们所修的这十种法,确确实实永断一切烦恼。

第八段是「约教」,从教学这一方面来说。「诸教可思」,诸教就是讲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只要是佛陀的教学,决定离不开这六个科目。《华严》一切是讲圆满、讲圆融、讲互摄、讲遍摄,所以《华严》将六展开为十,十波罗蜜。《华严》教义一定是任何一法都融摄一切法,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清凉大师在《钞》裡面说明,为什麽小乘不能成就波罗蜜,什麽原因?七种最胜他没有。小乘法裡头不讲这七种最胜,换句话说,虽修这个法门,伏不住烦恼,这是事实。我们遇到小乘的学人,他们的境界我们很清楚,他们有善心、有善行,烦恼习气很难断,用什麽方法断,他们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大乘菩萨善巧方便,用四摄六度。

可是修行,诸位总是要记住,七最胜裡头,第一条「安住菩萨种性」,如果没有这一条,真的就很难了。这是佛家常讲「这个人的根性如何」,先观察他,他是什麽样的根性?这个人起心动念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起心动念为自己是小乘根性,他来学佛,入佛门,小乘根性,起心动念为自己。起心动念为自己,也能够为别人,这个比前面根性就高一等,能够想到别人,儒家所讲的「推己及人」,五乘根性裡头这是天人的根性。能够厌弃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心心想出离,想脱离六道轮迴,知道六道轮迴很苦,但是没有发大心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根性是声闻根性、缘觉根性;发了菩提心,当中还夹杂着自私自利,这个菩提心不纯,这是权教菩萨;一心为众生,一心为正法住世,决不夹杂自己的名闻利养,不夹杂贪瞋痴慢,这是菩萨种性。这个种性的人不多,七最胜裡头是头一条!

不是菩萨种性,怎麽修菩萨道?不是说不能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学,成绩是什麽?名字菩萨。有没有好处?有好处,阿赖耶裡头种下了菩萨种性的种子,种子虽然有了,它不会起现行。但是你要晓得,现前菩萨种性的人,是过去生中无量劫前种的种子,生生世世的薰修,在这一生它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就是起心动念怜悯一切众生,能捨己助人,我们一般讲牺牲奉献,把别人摆在第一,自己摆在最末后。这是阿赖耶识裡面菩萨种子起现行、起作用了,非常的难能可贵。这样根性的人心量一定很大,性格豪爽,倾财仗义,乐善好施。他要发心学佛,学大乘就不难,往往很容易契入。清凉大师在小注裡面,就五教来说:小、始、终、顿、圆,来说根性;我刚才讲的,是从五乘佛法来说根性,虽有不同,但是也很接近。

第九段讲「观心」,「观心者,可以意得」,大师虽然说了这麽一句话,《钞》裡头还是加以说明,怕一般人不能体会。这一条就是我们通常讲形式跟实质,观心是讲实质,也就是说你有没有六度心,此地讲十度。世尊在大乘经裡面常常跟我们说明,十法界,每一个法界裡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条件,当然每一个法界要说因缘无量无边,决不是单纯的,非常複杂,可是这複杂的因缘裡面,哪一个因缘最重要?我们称它做第一个因素,佛给我们说出来了。成佛第一个因素是平等心,这从观心上讲的。你成菩萨,六度心。今天是华严会上的菩萨,是十度心。你的心跟这个相应不相应?缘觉,十二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这是十法界裡面四圣法界。

六道裡面,什麽样的心你会生天?上品十善、四无量心,这是生天的第一个因素。阿修罗,一般经上讲下品十善,掺杂着烦恼习气,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个说法说哪一种阿修罗?阿修罗有四种,《愣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除了地狱道没有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饿鬼有阿修罗,畜生有阿修罗。如果讲他修下品十善带着烦恼习气,那可以说畜生跟饿鬼的阿修罗。如果人天阿修罗,他修的善肯定是上品十善,贪瞋痴慢没有伏;换句话说,他没有慈悲喜捨,他有贪瞋痴慢。上品十善加上慈悲喜捨生天;如果上品十善加上贪瞋痴慢,天阿修罗。福报再稍微次一点,人间阿修罗,他得这个果报。

人道,佛讲五戒十善心。饿鬼道第一个业因是贪心,不管你贪什麽,贪心重的人与饿鬼道相应。学佛贪图佛法,还是贪心,只是你贪的对象换了,用贪心学佛法,果报还是在鬼道,不过在鬼道裡头会享一点福报,因为你那个对象还不错,大多数到鬼道裡面当官去了。作城隍,城隍就是县市长,中国人讲的都城隍,都城隍就是省长。山神、土地,去做鬼神去了,贪图佛法。如果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那就当饿鬼去了,在鬼道裡面受的果报就很苦了。地狱道是瞋恚心,瞋恚、嫉妒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这是讲什麽?讲观心,你常常存的是什麽心,就知道你将来会到哪一道。所以我们学佛,果真常存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菩萨的心,你不作佛也肯定作菩萨。

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一念相应心捨,则具十度」。捨就是放下。我初学佛,正式第一天跟出家人见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捨而不取」这就叫布施,这就是施心。我放下,我决不求回报,我不想求要得什麽,这个心是施心,与七最胜相应。「不为过非所污」,这是戒。过,种种罪过,就是烦恼;非,是讲种种不正见,邪知邪见。烦恼邪见不能够染污,这个心是持戒的心。「忍可非有为忍」,忍可,我们一般讲承认、同意、随缘、不要去计较,忍可有这个意思,他有也好,没有也好,这叫忍。这个意思讲得很深,在诸法实相裡面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能不能接受?你能不能同意?你能够接受、能够同意,这是忍,得忍心。佛在《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就是忍。《心经》上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那是忍。我们佛法常讲的「万法皆空」,你能不能忍?这上能忍,那什麽都解决了,还有什麽不能忍的?

「离身心相」,这才叫精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它十条都跟放下相应,放下身心世界,这叫精进。「寂然不动」,这是禅定,清淨寂灭,如如不动。「决了无生为慧」,这是般若波罗蜜,决是决定,了是明瞭,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既然不生,哪裡会有灭?当然没有灭。只要说一个无生,《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全都具足: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般若波罗蜜。「虽空不碍知相」,这是方便波罗蜜。虽然性体空寂,像佛在《愣严经》上说的,不碍万象发挥,这是方便。就说这个意识心吧,意识心是空的,找不到在哪裡,像《愣严经》上前面七处徵心,佛并没有问阿难真心妄心,没提真妄,心在哪裡?阿难所答的心是妄心,七处都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这个意识心它能随缘现相。一些人睡觉都会作梦,梦中那个相是意识变现的,意识找不到,但是不碍它随缘现相,方便!

我们现前这个相是怎麽回事?阿赖耶所变现的,《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现在这个相是阿赖耶所变的。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叫方便。希望成佛,这是愿波罗蜜。成佛是为什麽?成佛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决不为自己,这个愿是真愿。我自己早一天成佛,众生少吃一天苦头,我会全心全力帮助他;我要晚一天成佛,众生就多吃一天苦头。所以勇勐精进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地藏经》大家都念得很熟,光目女为什麽那样精进?婆罗门女为什麽那麽拼命?因为她们知道,她早一天成就,她母亲早一天离开地狱,她要是晚一天成就,她母亲在地狱就多受一天苦。这个愿真实,这个愿的力量推动她勇勐精进。

我们今天精进不起来,什麽原因?众生痛苦好像跟我没有关係,我早一天成就、迟一天成就好像无所谓,《地藏经》上这些经文多念念!什麽时候你能够体会到虚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刹土众生是自己的身相,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佛在经上虽然常常说,几个人承认?几个人认可?听听释迦牟尼佛说的是不错,不承认!不能接受。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你不是他、他不是你,坚固的分别执着,迷失了事实真相,所以悲愿发不起来。什麽时候你体会到事实真相,那个悲愿才真正能发得起来,众生在受苦受难,就像自己亲生父母在受苦一样。不过现在人难了,亲生父母受苦受难他也不问,不像从前了。

我往年在美国旧金山讲经,有个同修告诉我,这个做儿子的跟他自己太太商量好,把他母亲卖掉,他母亲受苦受难好像觉得跟他没有关係。现在是伦常道德已经断灭了,这个世间怎麽会不遭难?怎麽能把一般外面这些众生苦难看作是自己受苦受难?作梦他也想不到,你怎麽跟他讲他也不会承认,他说你胡说八道,他说你头脑有问题,你应该看精神科医生。跟他讲假的他相信,跟他讲真的他不能接受,愿发不起来。



诸位同学:我们现在接着讲第九「观心」,讲到「愿心」。「愿」后面是「力」,大师在注解裡面给我们说的「思择不动为力」,思是思惟,择是择法、选择,不为动摇,这个是力。「决断分明为智」,智是正确的判断力,力是决定不会被外缘干扰,自己确实能有主宰。所以十波罗蜜后面的四种:方便、愿、力、智,可以说就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能够助成前面五度,这是连智说,助成六波罗蜜达到究竟圆满,它有这个作用。大乘法裡面讲六波罗蜜没有说得这麽详细,十波罗蜜说得详细,特别是对我们中下根性、初学的人来说,确实是很有利益、很有受用。

后面大师在这裡做一个结论:「一念方等,十度顿圆,纵七最胜,亦在一念,可以思准。」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一念方等」,这个「方」就是「才」,一念才平等,这个等是平等,十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佛的心是平等心。我们的心不平等,是希望通过修学十波罗蜜达到平等。果然一念平等,十波罗蜜一定圆满具足,就是七最胜也不例外。七种最胜在于一念,如果有二念,二念就不具足了。我们《阿弥陀经》裡面常讲「一心不乱」,念佛的功夫是以这个为标准,以这个为目标,要念到一心不乱。到一心,十波罗蜜、七最胜统统具足。为什麽?一念决定平等,二念就不平等。淨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方法方便。禅宗用参究的方法,目的还是一心不乱。一心是禅定,不乱是智慧。用念佛方法来修就叫做「念佛三昧」,用参禅的方法来修,禅裡头还有许许多多法门,把它那个方法贯在三昧前面,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三昧,三昧是一,方法不一样。我们念佛方法把这个境界说成为「一心不乱」,《华严经》裡面称为「一真法界」,一个意思!我在讲经时常说,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能所是一不是二。大师说:「欲令行者,即之于心」,所以他在「观心」用了四个字:「可以意得」,还怕我们对这句话有疑惑,又做了这一番解释。从这些地方看到大师心很细,很慈悲,特别是对于后来的学者。

下面是第十段,第十段是解释偈颂,请看第一首,第一首是布施波罗蜜:

【昔于众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罗蜜,以是其身最殊妙,能令见者生欢喜。】

四句偈,前面两句是修因,后面两句是讲果报。大师在十波罗蜜每一波罗蜜前面都有简单的开示。捨己利人,这叫做布施。布施的体性,「无贪及所起三业而为其性」,最主要的没有悭贪心你才肯施,你才能施。三业是身、语、意,这是能施的工具。我想布施,我要没有身、没有语、没有这个意思,这个施不能够起作用,不能现行。所以形象不能不要,没有这个形象不能度无量无边众生,没有这个形象也不能成就自己无上菩提,所以形象非常重要,身、语、意三业这是形象。以无贪的心跟这个形象,这是能布施的性体。

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这是我们在平常讲席当中常常提到的。财布施的目的、总的目的,都是断悭贪。用这一个字财施,裡面包括是什麽?包括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用一个财来代表。换句话说,身外之物,包括自己这个身体,身体也是物,身体叫内财,统统能布施,现代人的话叫服务。我捐献一切财物帮助需要的人,这是财施。我没有财物布施供养,我用我的身体去当义工,去帮他服务,也是属于财布施,内财布施。这是一个道场,是一个社会慈善福利的机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看到的:养老院、孤儿院、医院,有很多年轻人利用假日或者利用他空閒的时间,到这裡面去做义工,帮助大家去服务,不要一丝毫的报酬,这是他用身体布施,用他的劳力、用他的时间、用他的精神,叫内财布施。内财不一定是像经上讲的捐献器官,捐献器官也是属于内财布施。

为大众服务,这种内财布施是非常普遍的,应当要学,断自己的悭贪。我们去帮人做义工服务,断什麽悭贪?贪爱自己的身体,生怕自己身体劳累了,要好好的养息,这都是贪心。世间人常说「这个人懒惰,懒死了」,你想想这句话什麽味道?懒惰会死,没有听说哪一个人勤快死了?没听说过。勤奋工作,尤其是做义工,捨己为人,那我们学佛知道,这个果报,身体一定一天比一天强壮;纵然是自己身体多灾多病,因为他为大众服务,大众的福报大,他肯利用自己身体为大众服务,他的业就转过来了,报也转过来了。为什麽?不是自己的业报,众生的福报!是这麽回事情。由此可知,利他才是真正自利,常常想着自己的利益,果报适得其反,得的是祸害,得的是zai 难,真正利益得不到。很可惜,这个道理真正懂得的人不多。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自己认真努力去做,遇到有缘人要劝导他多修布施。

财布施,果报得财富。法布施,目的是要断吝法的心,嫉妒别人善法的心,断这个烦恼的。无畏布施,是改变自己短命多病的业报。三种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议。尤其经上教导我们,『昔于众生起大悲』,昔是往昔,这是讲诸佛如来,他在过去生中修菩萨道,生生世世,于众生这一边生起大慈悲心。『修行布施波罗蜜』,诸位看到「布施波罗蜜」,布施你就要想到财、法、无畏这三大类的布施,波罗蜜你就要想到七种最胜。七种最胜裡面,世尊教导我们常念善法,常念就是心善,那就是菩萨种性。思惟善法,这是天天想善,观察善法是行善。自己行善,看别人行善,这样才能够令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大师在注子裡面说得很好:「因中,大悲行施,已该此三」,就是这三大类的布施。「此悲亦是七最胜中前三最胜」,安住最胜、依止最胜、意乐最胜,具足这三条。

再看他的果报:『以是其身最殊妙』。财布施,你得财富,所以不可以吝财。在中国古时候,春秋战国时代,吴跟越,他们的历史知道的人很多,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他们这个国家的疆域就是在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这一带。在历史上,一个国家被灭亡,再能复兴起来太少太少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越王勾践复国是一个例子,他能够复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后能把吴国打败,把吴国灭了。吃尽了苦头,卧薪尝胆,那种忍受耻辱、雪耻报仇的意念非常强烈,他终于达成了。
帮助越王勾践,有两个最得力的助手:文种、范蠡,功不可没,跟勾践同甘苦、共患难。范蠡聪明,跟这个大王相处二三十年,对他的为人了解非常透彻,这个人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患难时他需要你,他也能信任你,安乐的时候他不需要你,不需要你他就不信任你,对你常常怀疑,麻烦就来了。所以国家恢复之后,吴国灭掉了,他就写信告诉文种:大王是这种性格,你要准备走路。文种半信半疑,被杀了。范蠡聪明,改换姓名逃走了,去做小生意。带着西施,西施是他太太,以前送给吴王夫差做情报工作,非常厉害的一招。吴国灭了之后,他把西施接回来,两个人逃了,去做买卖,做小生意。没有几年发了大财,发了之后他修大布施,把这些钱财救济一些贫穷苦难的人民,散财。散了之后,又从小生意慢慢做起,过个两三年又发了。
历史上记载,三聚三散,他跟这些众生结多少的恩惠!死了之后,中国人供奉他做财神,很有道理!中国大陆上财神是范蠡,他是一个发财的好榜样。财从哪裡来?布施,欢喜财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他不享受,不愿意过富裕的生活,过很普通的生活,多馀的钱都帮助社会大众,慷慨大方。现在我听说许多地方供财神是供关公,我不晓得这是什麽意思,关公与发财好像不相干。供关公,关公是讲义气,特别是情义、恩义。中国从前敬关公是敬义气。人在社会,人与人之间要讲道义。道义有仁义、有情义、有恩义,义气特重的人在历史上称为侠义,所以用关公来做财神好像没有什麽道理。用范蠡是非常有道理,是一个发财人的典型模范,因果圆备。

我们要想发财,应当向范蠡学习,修财布施。要想增长聪明智慧,你就要懂得法布施,决定不吝法。我教人、我劝人、我帮助人,我知道多少完全告诉你,一丝毫不保留。保留,果报是愚痴。世尊的弟子周利槃陀伽,我们大家都很熟,《阿弥陀经》上一开端有列他的名字,祖师大德讲解《阿弥陀经》,把他的故事也注得很详细。这个人世尊弟子当中,那真叫奇笨无比,找不到第二个了,没有悟性,又没有记性。他的哥哥比他早出家,他以后出家,他的哥哥都摇头:「这个人,弟弟怎麽能学道?」带来给释迦牟尼佛看,释迦牟尼佛居然收了他,他哥哥也觉得很意外。教他念两句偈,念到下一句上一句忘掉了,再教他念上一句,下一句又忘掉了,一点记性都没有。佛分配他一个工作,教他每天去扫地,拿着一个扫帚,佛就叫他只念扫帚,天天扫地,扫了几年之后他开悟了,他明白这个道理了。世尊说他往昔的因缘,过去生中他是修行人,他是个讲经的法师,吝法,他所知道的讲一半还留一半。为什麽?怕别人超过他,所以来生后世,生生世世得愚痴果报,这是我们一个很好的样子。你要是吝法,自己手上有法物,好像有经书、典籍别人要,自己不看又不给别人,你来生得愚痴果报;你懂得,跟别人讲解,你还留一手,周利槃陀伽是例子。他要不遇到世尊,恐怕他的愚痴还要报很多世。这些我们现在明白,都是菩萨大权示现,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这个样子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欢喜修法布施,不但来生你更聪明、更有智慧,此生你的聪明智慧也年年增长、月月不同。为什麽不修?修无畏布施,多多照顾无依无靠的老人、孤儿、贫病,生病没有钱看医生,没有钱买药,我们能发心帮助他们,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现代的人有一个很错误的观念,自己一生当中勤苦的经营,总是想储蓄留一笔钱养老,还要留一笔钱准备自己将来生病的医药费,医药保险、医药费。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不是正确的,佛法裡头没有。你留一笔钱想防老,你将来一定会老,你留一笔钱准备做医药费,你将来一定会有病。为什麽?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还没有老,天天在想老,没有生病,天天就打算将来生病要留医药费,错了!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从来没有想过她老了,所以她不老;从来没有想过她要生病,所以她不生病。她每天修无畏布施,今年一百零三岁,还要照顾二十多家贫病穷苦的人,给他们送米、送油,天天跑,帮助他们缴房租,生病的时候带他们看病,帮助他们买药。她一生修这三种布施:财、法、无畏,特别着重在无畏布施。她自己本身没有财,她做义工,义务的照顾大家、帮助大家服务,她用内财布施,身体健康,一百零三岁,一点毛病都没有。所以她常说:「我们要长寿,不要老」,这个正确,要长寿,要健康,不要生病,她统统做到了。心地清淨一尘不染,照顾贫苦的人、照顾生病的人,就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是敷衍塞责,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我们从她看到她的因,也看到她的果报,再看看佛经,两下对照一看,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我们不能够疏忽。

菩萨行门虽多,无量无边的法门,佛讲经说法把无量的法门归纳成十个法门,十波罗蜜,这十个波罗蜜还可以归纳,归纳成一个就是布施。你们诸位细细想想是不是?布施裡面包括财、法、无畏三大类。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你是个持戒的人,人家对你放心,谚语常讲「财不露白」,怕你知道了,你起了恶念,你要来窃盗;你是个持戒的人,你看到了,放心,没有关係,他不偷盗的,他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他知道了没有关係,人家放心,没有恐惧,这是无畏布施!你修忍辱,没有关係,我说话说错了,得罪他,他不会记仇的,他不会报复的,他心安,这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加上后面方便、愿、力、智,全部属于法布施。所以我初学佛,向章嘉大师请教:「佛法我知道无比殊胜,有没有什麽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契入?」他老人家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清凉大师在经裡面告诉我们,行门总结到最后一个字「捨」,捨就是放下,用捨心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就是波罗蜜。捨的心没有放下修这些,那是世间有漏福报,不叫波罗蜜。波罗蜜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清淨心、无相智,修这十个法门,这叫波罗蜜。

果报当中「财能资身,无畏益心,法资法身」,这个说得深、说得高。财布施能滋润我们的身体,健康长寿;无畏布施利益我们的心,什麽心?慈悲心,必定是增长慈悲心;法布施是滋润我们的法身;「故得果身,身最殊妙」,以是其身最殊妙。我们离开清凉大师这个注解,用现代的话来讲,大家更容易理解:财布施,你的财用不缺乏,愈施愈多,我们现在一般人讲,这个人一定得福报,福报现出来富贵相,这是身体富贵相;法布施,你得的是智慧相;无畏布施,一定得清淨长寿相;这个讲法大家好懂,你现在得利益,「以是其身最殊妙」。

由此可知,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常讲庄严我们自己的身相,也就是庄严佛家所讲的法相,现在我们一般所讲的形象。你走出去,你的形象如何能叫别人见到,对你生欢喜心、生尊敬心、生仰慕心、生效法心想跟你学。你是社会大众学习的好榜样,大众看到你才晓得怎麽样能发财,怎麽样能增长智慧,怎麽样才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每一个人都希求,拼命在追求,可是怎麽样?搞错了,他不懂这个道理,也不懂这个方法。他的结果是恰恰相反,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想得到这三个结果,他不晓得这裡头道理。
一般常人,我常常劝同学,你没有开始学佛之前,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原因在哪裡?教你深深了解因缘果报,命裡有的丢都丢不掉,命裡没有的用什麽方法强求都求不得,不叫冤枉吗?命裡没有的能不能求到?能,有道理、有方法,你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求儿女得儿女,求什麽都能满你的愿。什麽原因?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学、智慧的教育,智慧开了,没有一样不圆满。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意思没有讲完,我们下一堂课接着讲。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20:28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5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5b.wmv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五集)  

2001/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541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法界菩萨讚颂第二首:

【昔于众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罗蜜,以是其身最殊妙,能令见者生欢喜。】

这首偈给诸位报告过了,因为时间的关係,末后一句看起来是很容易懂,意趣还是甚深甚广,我们在这个地方做一个总结,布施的总结。佛法,尤其是大乘法,无论是藏、通、别、圆,或者是贤首家所说的五教,五教菩萨都是以布施为第一个修学的科目。大家也都知道,这一个科目统摄所有修学的科目,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总的来说就是放下。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清凉大师所讲的「捨」,捨就是放下,必须放下身心世界。诸位想到身,这指身体;心,心是妄想,妄想分别执着都是心;世界是依报,依报、正报统统要放下,果然真的放下,彻底放下,恭喜你,你就成佛了。凡圣区别就在此地,凡夫什麽都放不下,斤斤计较;佛与法身菩萨统统放下了,心地清淨,一个念头都没有,为什麽?全放下了。这个味道我们要细心去品尝,要认真努力的学习,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这首偈颂后面两句是讲受用,你得最殊妙的身相,这个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我们讲是讲得很浅,往深处讲、往究竟处讲,是大乘佛法裡面讲的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华严经》上讲的十身。由此可知,彻底放下,我们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相就恢复,三身、十身是自性本具的德相,那个时候『能令见者生欢喜』。「见者」,上是十方诸佛,诸佛讚歎;下是九法界众生,他们见到你的法身、报身、无量无边的应化身,应化身都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所以诸佛如来、菩萨善神没有不欢喜讚歎。这个讲得深、讲得广。浅而言之,这个世间的凡人,他想不到那麽深,看不到那麽远,他所想的、所看的是现前,现在这个身。能行布施波罗蜜,现在这个身。

我也常说,不老、不病、不死,健康长寿,从哪裡来的?从布施波罗蜜裡头来的。诸位要记住,布施一定是波罗蜜,如果只有布施没有波罗蜜,我们这个身相也能得好相,身心清淨、健康长寿能得到。能转业报,为什麽能转业报?业报的根是悭贪,懂得布施,学会布施,悭贪断掉了,心广体胖,这是从根本上转业障。从前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这是业障,现在起心动念要为九法界众生服务,而且是尽心尽力,牺牲奉献,转了,你的业障从根本上转了。这一转,贫穷的命转成富贵,短命的命转成长寿,多病的命转成健康,没有一样不转。命中多灾多难,转变成吉祥如意,不可思议!

清凉大师在结论上讲,三种布施:财、法、无畏,这三种一切众生看到都欢喜,「亦由具七最胜,故身殊妙也」。所以七殊胜我们不能疏忽,不能忘掉,不但要记住,一定要落实,念念与七殊胜相应,这就是行菩萨道,就是入菩萨的门。第二首偈:

【昔在无边大劫海,修治淨戒波罗蜜,故获淨身遍十方,普灭世间诸重苦。】

第二首,六度裡头是戒度。同学们都必须要记住,这十个科目都称「波罗蜜」,换句话说,这十个科目统统要具足七殊胜。七殊胜要是有欠缺就不叫「波罗蜜」,就叫「持戒」,持戒裡头没有「度」。清凉给我们说了四句,这四句要知道,前面讲过,用布施来举一个例子:「是施非度」,这不是度;第二句「是度不是施」;第三句「亦施亦度」;第四句是「非施非度」,这四种不同的境界要知道,持戒亦复如是。

前面两句修因,『昔在无边大劫海』,这是讲时间之长,佛菩萨真正受得了。『修治淨戒波罗蜜』,布施裡头讲「修行」,这个地方讲「修治」,修是修正,治是对治,对症下药。戒的定义,清凉在注解裡面说得很简单、很明白:「防非止恶,名之为戒」。印光大师四句偈,「闲邪存诚」就是持戒,「闲」当作防止讲。「非」就是邪,防止邪思、邪见、邪说、邪行,与正相违背的为邪。这后面说:「受学菩萨戒时,三业为性」,性就是戒体,你受戒时候的戒体。戒体不容易得,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受了戒不能持戒,甚至于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出了家,受了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有没有做到?为什麽做不到?不得戒体。这个事情现在来说是当然之理,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人,在佛教史上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跟莲池大师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师徒,振兴了佛教,特别是复兴淨土宗,淨土宗在他那个时代,衰微到极处,这两位在淨宗称之为祖师,对淨土宗有很大的贡献。

蕅益大师对戒律尤其是有深入的研究,跟近代的弘一大师一样。我们在他的着述裡面看到,他说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比丘在中国断绝了。为什麽?比丘戒一定要五个真正比丘传授,这是最少的,如果缘具足,一定是十个比丘,三师七证。世间没有那麽多比丘,那就三师,两位来作证。但是南宋之后比丘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没有人能传比丘戒。弘一大师对于蕅益大师非常尊敬,蕅益大师这个说法,他老人家完全接受。早年他住在南普陀、厦门,他跟新加坡的缘很深,跟广洽法师是好友,来到新加坡就住在广洽法师的道场薝葡院,就在我们旁边,走路大概三、四分钟就走到。

弘一大师常常告诉学生,比丘戒要不要受?要去受,但是自己一定要清楚,有名无实,不要自称为比丘,如果自称为比丘,变成妄语、大妄语。为什麽要受?受了比丘戒之后,你去研究比丘戒律,避免讥嫌,你要不受比丘戒,看比丘的戒律,别人要嫌弃你、要批评你。形式上受了戒之后,教导你去学戒,真正做到一条,你就受了一条,做到两条,你就受了两条,这是真的。我最初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在家居士,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跟我谈戒律,佛家戒律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话我们仔细想想,他是多麽痛心、多麽难过说出这麽一句话。戒律没有了,大家学佛都把戒律抛弃掉,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法。你想受比丘戒到哪裡受?世间没比丘了。所以讲,重实质不重形式。教我学戒,他说:你做到一条,做到不杀生,这一条戒你就得到。什麽是戒体?心裡真正觉悟过来,从今天起,对于一切有情众生,决定没有恶意去伤害他的生命,这个觉悟、这个认知叫戒体。真正觉悟了,决定不侵犯别人的财物,决定不佔别人丝毫的便宜,这个念头不生了,这是不偷盗的戒体,自自然然你不会犯过。你没有这个认知,境界现前还会起心动念,纵然没有行为,起心动念已经破戒了。

戒律非常细腻,不能不知道,所以形式上受了戒,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学习,如果你要能够掌握到总的纲领原则,戒律就不难持了。总的纲领原则就是前面讲的七种最胜,印光大师四句偈也是总纲领、总原则。佛经裡面所说的四句偈,那也是佛家的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不是一尊佛的教诲,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不离开这三个原则、这三句话。总纲领、总原则,我们要能够抓得住。但是佛祖不管怎麽说法,说得不一样,你仔细一观察,意思完全相同。从这个地方存心,把我们对宇宙人生的观念改过来,然后这些细节很容易修学,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不难克服。难克服在哪裡?你没有认知,这个认知,章嘉大师讲的看破,你没看破,所以你放不下,你不能落实。如何能放下?看破就放下了,看破难!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要看破,只有一个途径:读经、听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我们讲经说法,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看破,看破就是觉悟、明白了。你果然觉悟、果然明白,那个「放下」还得人劝吗?不需要,自自然然就放下了。没有明白、没有觉悟,「放下」好难过、好不容易。这个事情,就像有一些小朋友,三、四岁的小朋友,他很喜欢穿他那花衣服,你要把它脱下来,他又跳又闹,死也不肯脱下来,看不破!如果真看破了,这个衣服髒了,换下来洗一洗,更换一件好的,他很快乐,不要别人脱,自己就脱掉了。迷执造成的错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方法妙极了,这是三福裡第三福。「劝进行者」就是与一些同参道友,常常在一起研究讨论,研究讨论当中教学相长,真的会有很大的进步。你学了,你没有机会跟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学得再多,古人所谓「闭门造车,孤陋寡闻」,你得不到启发。跟大众在一块,你讲这一段、讲这一部,别人听了提出一些问题来向你请教,所提的问题是对自己的启发,从这些地方,把自己的境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教学相长,学生得利益,老师也得利益,老师教学生,学生资助老师,师资之道,相辅相成。

古时候有一生从事于教学工作,古时候教学都是义务的,三家村私塾先生,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虽然人家不重视,他所累积的功德是世间任何行业不能跟他相比的。这一生虽然穷困潦倒,来生得大福报,为什麽?他做了一生好事情,教年轻人。所教的教材都是圣贤的典籍,他每教一遍,自己就温习一遍,温故而知新。生活清贫,不贪、不瞋、不痴,他乐在其中。他把他的期望、把他的志愿寄託在下一代,为社会、为众生作育人才,这个工作很伟大。我在很年轻的时候,我就知道,所以我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那些老师们非常尊敬,我对他们讚歎。国家、社会的治乱兴衰,说实在的话,关键在他们,他们能把底下一代教好,国家社会一定安定兴旺。

当然,教育这一桩事情,一定要家长跟老师密切配合,让学生懂得孝亲、懂得尊师重道。到中学、大学,习气已经养成,比较困难,关键在小学。所以在古时候,这个学生成就、成名、考中状元,考中状元之后,他就两件大事立刻要去办,第一个要去谢祖宗,回家去祭祖,「上报四重恩」,不忘祖宗之德。为什麽?从前人晓得,科举功名,你看《了凡四训》裡面那个老道就讲得很好,你命裡头该不该中,是命,不在乎你文章好坏,在乎你有没有这个命,这个命是你祖宗有没有积德,你自己有没有德行。祖宗积德,自己也有德行,你命裡头该中。文章再好,祖宗没有积德,自己也没有德行,多次参加考试都落第。所以考中回家第一个祭祖;第二桩事情接着拜老师,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拜哪一个老师?启蒙的老师,你们想想看这个味道。启蒙的老师可能是个穷秀才,真的,一点都不错,他的学生今天高中状元了。古时候社会有人情味,现在没有了,别说是见不到,听都听不到。在半个世纪之前,还有说书的,shuo唱艺术裡头有说书的,讲故事会讲到这些地方。我念小学的时候,茶馆裡面都有说大鼓书的这些人,我最近打听了一下,听说北京还有,大家一面喝茶一面听说书,说完之后,随便给几个铜板。那是教育,很好的社会教育,所说的内容都是因果报应、忠孝节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因果不能不信,能深信因果,持戒就不难。

戒律在佛法裡面大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叫「律仪戒」,这是有经文的。「律」就是戒律,有文字记载的、有条文的,「仪」是威仪,日常生活当中的规范,也有记载的。像我们最常见的《沙弥律仪》,前面十条戒是属于律,后面二十四门是讲威仪,律仪戒;比丘戒裡面两百五十条,真正讲戒律只有十三条,前面十三条是戒律,后面是属于威仪,这些都是属于律仪戒。第二类叫「摄善法戒」,这个戒律裡头没有,佛没有说到的,但是诸位要记住,佛讲的总纲领、总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讲的原则,你想想这桩事情是善还是恶。譬如很多人讲,抽烟戒律裡头没有,是的,这个律仪戒裡头没有,那抽烟不算犯戒;摄善法戒裡面,你想想抽烟对自己有没有利益,如果这是不善的,佛虽然没有说,我们自动要把它戒除,这就对了。这个范围就广,我们自己要有智慧去辨别,对自己身心有利益的、善的,这一条主要是对自己,确确实实能够帮助自己身心清淨,帮助自己远离障难,佛虽然没有说,我们一定要做。第三种叫「摄众生戒」,利益众生的,佛虽然没有说,这个事情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一定要去做。佛没有讲的很多,四十九年哪能讲得完?时间太短了,你要懂得原理原则,要抓住纲领。清凉大师在这裡说:「律仪、摄善,得淨身果」,这两种得清淨身,实在讲得清淨身帮助你得清淨心。你想想看,心不清淨,身怎麽能清淨?但是身清淨会帮助你心清淨,远离一切不善的外缘,得清淨身果。摄众生戒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淨戒,跟前面一样遍十方。『故获淨身遍十方,普灭世间诸众苦』,这就是三聚淨戒的效果。所以,戒是清凉。一般人嫌戒太烦了,有人说「吃人的戒律」,这大概是套一般人反对儒家的,儒家讲礼,礼太繁琐,「吃人的礼教」,这都是错误的见解,误导社会大众,造作罪业不浅!所以菩萨起心动念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但是要真正利益众生,自己先要修成一个好的形象。严持戒律才是标准的好形象,为什麽?戒律是佛的日常生活行为,佛这种日常生活行为是出自于自然的,换句话说,是圆满性德的流露,自性纯善。连我们中国古时候教儿童《三字经》,《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是从自性本善裡面流出来的行为,就是这样子的!确确实实,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是哪个人制定的,自然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样子,你把这个从生活当中记录下来,佛是这样做的,我们要跟他学习。他自然,因为他的本善流露出来了,我们的本善被埋没,被烦恼习气盖覆住,透不出来。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是学习将我们自性的本善流露出来、自性的性德流露出来。所以佛教,我们非常尊重、非常佩服,他不是牵着人鼻子走,高明极了,全是自性流露。



法界菩萨讚颂第三首:

【往昔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实无分别,是故色相皆圆满,普放光明照十方。】

第三是「忍辱度」,清凉大师注解简单说明忍辱的定义:「堪受诸法,未能忘怀,名之为忍」,这是就僧人来讲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接触到的人事物,这就是经上讲的「一切诸法」,没有能够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这叫「忍」。如果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忍」字也找不到了;由此可知,忍辱波罗蜜是对九界凡夫所说的。这一条在菩萨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我们在《金刚般若》裡头看到,佛告诉我们,积功累德,断恶修善,首先是布施,可是你的善福要能够保住,那要靠忍辱,如果不能忍,你所修积的功德保不住,福德没有问题,功德保不住。

我们想到从前有个故事,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见到梁武帝,梁武帝在达摩祖师面前夸耀他的功德,他一生确实是佛门的一位大护法,以他的地位、权势,为佛教建立道场,就是建立寺院庵堂,大大小小四百八十座,照顾出家众几十万人,这是我们佛门,大概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位施主。达摩祖师来的时候,他向他夸耀:我在佛门做这麽多好事,功德大不大?达摩看起来是个老实人,不懂得察言观色,说了一句老实话:「并无功德」。这梁武帝这是满心欢喜被达摩祖师浇了一盆凉水,所以对达摩这个人非常冷澹,不肯帮助他,不肯护持他。如果达摩那个时候要能察言观色,说一点善巧方便讨梁武帝的欢喜,我相信梁武帝会对他大力的护持。但是祖师爷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实话实说,决不攀缘,宁愿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也不愿意讨好梁武帝,值得我们后人效法。梁武帝如果要问:我的福德大不大?福德很大,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为什麽?我们在此地看到了,功德要具足七最胜,梁武帝这种布施裡头不具足七最胜,没有清淨心,还有傲慢心夹杂在裡面,有染污、有不平、有愚痴,所以他修的是福,三界有漏的福报。

真实功德是断烦恼,决定增上自己的清淨平等觉,那是功德。所以功德,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用「戒定慧」三学作比喻,持戒有功,得禅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是德。你持戒不能得清淨心,持戒是福,不是功德,这个道理要懂。你修定,修定不能够大彻大悟,你是修的世间禅定,是福,怎麽说是福?你将来生色界天、生无色界天享福,不能了生死。如果你修定开慧了,那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别在此地,我们不能不辨别。世间的福报容易修,出世间的功德不容易修。成就功德最重要的因素是忍辱,你要不能忍,你就不能成就功德。

「忍」,同时有「忍可」的意思,「忍可」就是同意,我承认他、同意他、肯定他,这就是智慧,忍是智慧裡头的一分,对于事、对于理,都有忍辱波罗蜜。它的性体,「即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我们为了初学容易理解起见,离开这些佛学的名词,简单的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顺境善缘不生贪恋之心,你要能忍,不生贪恋,没有贪爱、没有留恋,这是对顺境的;对逆境、对恶缘,决定没有瞋恚的心,没有报复的心。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慈悲,是忍辱波罗蜜所依的,忍辱波罗蜜的体性落实了。所以这一条不容易学习,原因在哪裡?我们对于顺境,很喜欢的生活环境;今天这个世间动乱,大家都希望找一个安定的地方去居住、去生活。新加坡不错,许许多多的人都想移民到此地,生活环境过得太舒适,对这个地方起了贪恋心,捨不得离开,到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说:新加坡不错,我这裡住得很舒服、很好,我不想去了!把你了生死、出三界的缘就打断了。不要说是人间的大福报,天上的福报都没有留恋,都不生贪爱。

一定要记住,能够引起你贪瞋痴慢这烦恼,这个法不善;能够勾引你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那个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你对于这些东西生起了贪爱、生起了执着、生起了留恋,你怎麽能脱离三界六道?所以要能忍得过。这个世间人最难忍的是情执: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之情,再扩展的时候有朋友之情。这些我们要不要重视?要重视,不能说学了佛,无情无义,那这个佛学了就有问题。学佛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有情有义,有情有义,没有贪恋,那是真实智慧。所以学佛的人像什麽?像舞台上的演员唱戏,人生如戏,演得非常逼真,决定不是假的,给社会大众作模范,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是这裡头有智慧,这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才能即世间出世间,即生死了生死,这叫菩萨,这是真实智慧,这叫真正慈悲怜悯一切众生。所以心地永远保持真诚、清淨、平等、慈悲,过的是真实智慧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做得非常圆满,确确实实是九法界众生的好榜样,一丝毫留恋都没有。

虚云老和尚给我们做出的榜样,我们有没有看出来?这个老人很有趣味,一生喜欢盖庙、喜欢修庙,看这个庙破旧,他发心把它修好,这个地区没有寺庙,他发心去建庙,建好之后请一个法师来住持,全部交给他,他走了,不再闻问,这是人家讲「放得下」。他所做的是为众生做的,是为这个地区做的,不是为自己,做好了就走了,给我们了好榜样!你看有一些人建的庙,一生都捨不得放下,贪恋道场,死了以后到哪裡去?我们清楚,寺庙裡头有老鼠、有蟑螂、有蚂蚁,投胎做这些动物,为什麽?他捨不得离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没有男女婚配,他不能得人身,这个道场裡头只有蟑螂、老鼠、蚂蚁这些东西,他只好投这个胎。留恋他的道场,捨不得离开,这个事情往往有之。

最近还有这些事情,也不过就是这一两年之内,我在中国大陆听到的,这个寺庙老和尚死了,投胎什麽?这寺庙裡养的有狗,他投了狗胎,每天还在寺庙裡巡迴,那是他的地盘,那是他辛辛苦苦建立的,愚痴不愚痴!虚云老和尚往生兜率天了,什麽原因?他对这个一丝毫留恋都没有,建好之后交给别人。这都是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逆境、恶缘,如果要起瞋恚心、怨恨心、报复心,麻烦大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而且愈报愈烈。诸位看《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在前面一大段叙述他的往事,是从结小怨而变成大的怨害,以后遇到佛这才皈依得度。我们看到、听说了,要明瞭,有这些过失一定要把它改掉。

佛法裡面讲忍辱,大分的讲也说三种:第一种「耐怨害忍」,冤家对头,对我们自己毁谤,这常常看到的,侮辱、陷害要能忍。这个害裡面,除了人为的伤害,还有自然的灾害:夏天的炎暑,冬天的酷寒,荒年可能断粮要忍受飢渴,这是自然的灾害。人为跟自然都要能忍,若无其事,心情永远是平静的。能忍的人,不受外面境界影响,顺境善缘很好,逆境恶缘也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裡去修平等心,去学习和睦相处,跟任何人、善人恶人一样的和睦,跟所有一切动物和睦相处,跟所有一切植物也和睦相处,进一步,你能跟天地鬼神平等尊敬,也能和睦相处,这是修忍辱波罗蜜。

第二种是「安受苦忍」,这是佛教导我们的。佛的弟子,无论在家出家,真正觉悟了,生活清苦一点好。佛教后世的学生,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留给后人的遗教,除四依法之外,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戒」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做的生活示范。他老人家一生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所以「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师,戒律是他生活规范,自自然然,没有丝毫勉强加在裡头。我们后世的弟子,供奉释迦牟尼佛的遗像,天天看到佛像、听到名号,就要想到他老人家怎样度日、怎样生活,我们有没有想到?每天吃饭没有挑剔,沿门托钵,给什麽吃什麽,没有不欢喜的。托钵一般托七家,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观察到,当时一般人民的生活并不是普遍都富有,社会上有福报的人少,没有福报的人多。佛托钵平等的托钵,不分贵贱,贫民窟裡他常常去托钵,为什麽?让这些人种福,帮助他改善生活环境。他在佛菩萨那裡种了福田,这一生不能改变他,来生一定得福报。贫民区裡面供养当然不好,每一家给你一点点,七家合起来,大概这个一餐可以能吃饱了。每一个人家吃的口味都不一样,七家给的菜饭合在一钵叫袈裟。现在大家穿的,看到我们披这个衣,知道这个叫袈裟,不晓得那一钵饭也叫袈裟。袈裟是什麽意思?是许许多多不同种类溷在一起叫袈裟。衣为什麽叫袈裟?衣是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溷合在一起,染成这个颜色,这叫袈裟。托钵这一钵饭,酸甜苦辣咸也溷合在一起,这一钵饭也叫袈裟,不是一个味道。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如果一个人能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安受苦忍」他就做到,这是对于日常生活。

第三「谛察法忍」,这是讲我们修学,修学很辛苦,你要能忍,你要不能忍,道业怎麽能成就?在修学过程当中,忍什麽?把自己那些烦恼习气,你要没有耐心,你不能忍,你的烦恼习气永远断不掉,你不能够随顺佛陀的教诲。佛教你不杀生,你能不能忍?蚊子叮在你身上要吸你的血,你能不能忍?蚊子叮你,这个时候修忍辱波罗蜜、修持戒波罗蜜、修布施波罗蜜,这一桩事情六度都俱全了,精进、禅定、般若都在这裡面。如果蚊子叮你,一巴掌打死,全都没有了,所有一切戒律破了,过失统统现前。《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统统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蚊子来咬我是好事情,哪裡是坏事情?我们天天要托钵,肚子饿了要吃饭,牠也是饿了,牠也要吃饭,牠找到我们,我们正好供养牠,跟牠结个好缘。我们能供养牠,别人就会供养我们,善因善果是这样修成的。不懂得的人,不了解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只知道享福不知道修福,所以福享尽了业报现前,前途是黑暗的,果报在三途,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

『往昔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实无分别』,这两句是讲的修因,「无分别」是真实的智慧。我们对于佛陀的教诲能信、能解,这非常重要,能信、能解你才能行、你才能落实。「忍」,本来经典原意是忍耐,「一切法得成于忍」,中国古人也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世出世间法成就愈大,他忍耐的功夫愈深,他才有大成就。小小事情都不能忍耐,你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没有前途、没有成就,庸庸碌碌的凡夫!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他那种忍耐是别人所不及的,「忍人所不能忍」,他就能成别人不能成就的功业。这桩事情,诸位仔细去看看历史,观察眼前周边这些成败的人物,你就知道了。失败,怎麽失败的?不能忍!所以佛教导我们,首先我们要相信,一丝毫疑惑都没有;我们懂,佛给我们讲的我们能够理解,信解;我们能够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行;在行裡面证实我的信解是正确没有错误,那叫证。

『是故色相皆圆满』,这是讲果德。你修忍辱波罗蜜,你得到什麽好处?圆满的色相。圆满的色相是指什麽?一般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总的来说,是从忍辱波罗蜜修成的。细说,每一个相有每一个相好的因缘,总的来讲,离不开忍辱波罗蜜。「忍辱」这个名词,是当年翻经的法师,特别为了中国人,「忍」后面加个「辱」。中国古时候的读书人,分别执着也很严重,常常讲「士可杀,不可辱」,士是读书明理的人,读书明理的人,杀头没有关係,不可以侮辱,侮辱是决定不能忍受的,杀头都可以忍受。翻经的大师看中国人把辱看得这麽重,所以六波罗蜜裡头,忍下面加辱;换句话说,辱也能忍,那还有什麽不能忍?特别对中国人根性而说的。

所以不但讲经着重在契机,翻译经典也不例外,这个经翻成哪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字,要契这一个国家地区的根机,名词术语都要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佛经是活的不是死的。正如《金刚般若》上所讲的「佛无有定法可说」,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佛字字句句,义理精深广博,我们要有能力去求正解,不能把它解错了,解错了,我们的修行就会产生偏差,走上歧途,那个亏就吃大了!正解还是要依经,丁福保居士在早年学佛,提出他修学的方法是可以参考的,他是以经注经,你看他作了十几种佛经的注解、浅注,都是用经文来注解经文,不无道理,很值得我们作参考。

所以修法是很辛苦,是要很长的时间,这就叫法忍。修学要守规矩,实在讲规矩就是包括在戒律裡面,持戒就是守规矩,初学尤其要遵守老师的教诫。所以我们学佛,说实在的话,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你这一生有没有成就,第一个关键是老师,你有没有遇到真正的好老师,因为什麽?他指路。如果这个老师把路指错,你就偏差;他的路指得很正确,你这一生成佛、走向佛道。指路的人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的教诲决定与经教相应,不但与经教相应,与经教相应就契入,一定与现代众生根机相应,我们才得到真正利益。现在真正善知识教我们什麽?你要晓得。

我们现在得的是什麽病?就好像看大夫一样,你看那个大夫好不好?能不能把我的病治好?他要知道我得的是什麽病,如果他对我这个病源、病因一无所知,他的药再好、处方再好,治不了我的病。然后我们再想想,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对治末法九千年众生的重病;他出现在这个世间,普遍教导大众的是什麽?因果教育。你看他教人,他不教人佛经,他教人去受持《了凡四训》、《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他教人这个,这叫对症下药,目的是教你觉悟。一定要断恶修善,《感应篇》跟《文昌帝君阴骘文》是善恶的标准,你照这个去做。《了凡四训》告诉你因果的理论与事实,善因决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教你这个。然后劝你「持戒念佛,求生淨土」,你这一生没有白来,果然遵照他的教诲,没有一个不成就,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落空。

『普放光明照十方』,这是讲你的影响,你圆满的色相,让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看到、听到,自然感动他们。他们对你尊敬、仰慕,向你学习,所以自行即是化他,化他自行不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20:31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6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6b.wmv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六集)  

2001/12/25  澳洲淨宗学院

(节录自华严经12-17-542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法界菩萨偈颂第三首:

【往昔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实无分别,是故色相皆圆满,普放光明照十方。】

这首偈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到此地来昨天有同学问我:「什麽叫做苦?这个问题使我感到很茫然。」他不懂得什麽叫做苦。我就告诉他,把你狠狠的打一顿,看你知不知道苦;饿你七天,七天不给饭给你吃,不给水给你喝,你苦不苦?你就晓得了。热天把你关在一个火炉裡头,冬天把你放在寒冰裡面,然后你就晓得什麽叫苦,苦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忍辱波罗蜜,我想我们再用一节课的时间,把这首偈重新再说一说,希望大家好好的听。

佛法从初发心到究竟圆满的佛果,真正修行的纲领只有两条,一个是捨,一个是忍。捨就是放下。《金刚经》虽然给我们讲六波罗蜜,重点在布施、在忍辱,布施能得究竟圆满的福慧。在三皈依裡面,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福德圆满、智慧圆满,这两种究竟圆满,佛门裡面就称他为佛陀。菩萨正在修这两种,但是还没有到究竟圆满。所以学佛学什麽?没有别的,求智慧求福德。佛说施是能得福慧,忍能保持福慧,如果不能忍,你这个福慧得到,很短时间就失掉,那很可惜,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这两桩事情比什麽都重要。

『往昔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实无分别』,这两句是讲修因,下面两句是讲果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要想得果报,一定要知道修因,你不修因哪来的果报?看到果报就要知道修因。我们看到《华严经》毘卢遮那佛的果报,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是看到果,一定要知道修因。佛在最初跟我们今天的地位是相同的,也是凡夫,他在无量劫中知道修因、知道修行。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懂得,要很清楚的明瞭,行是行为,行为再多,总不外身语意这三大类,这包括尽了。佛教导我们,祖师也教导我们,会修行的人是从根本修。什麽是根本?意是根本,意就是心、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再把它归纳总不外乎三大类,这三大类就是善、恶、无记。所谓无记,就是说不上善恶。无记有没有果报?有。什麽果报?无明,所以很麻烦。善恶业是烦恼习气,无记业是无明、是愚痴,所以必须加以修正。

正的标准一定要知道,佛法裡面说邪正的标准是自性,凡是与性体、性相相应的这是正,与性体性德相违背的这是恶。中国古人教童蒙,小朋友启蒙的教育教《三字经》,《三字经》头一句就是性德,「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学佛的同修知道,虽然说了一个人,人是代表,代表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有情众生,正报,无情的众生我们讲物质环境,依报,他的性本来都是善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我们讲到性德、性体,今天人讲自然。凡是能顺乎自然的这就是善,违背自然是恶。自然是什麽现象?自然决定没有意思。日月运行,四时春夏秋冬运转,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花开花谢,行云流水,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是善。诸位要晓得,没有意思是真平等;有了意思就是恶,就不善。

佛有没有意思?佛没有意思,所以佛能够跟十法界依正庄严和睦相处,非常圆满的至善,儒家讲的「止于至善」。才有一点意思就坏了,那一点意思就不善,那一点意思就叫无明,那一点意思就是把性德转变成情识,转性德变成八识,八识不善。或者说,唯识家讲的,八识是善与不善和合,这个说法也行。为什麽?自性性德是本善,现在你夹杂着自己意思在裡头。这个意思就是世尊在《愣严经》上告诉富楼那尊者的;富楼那尊者问,「这一切众生为什麽会有无明?无明什麽原因起来的?什麽时候起来的?」佛只说了八个字,「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个话是什麽意思?你违背了自然,你在大自然裡加了一点点意思在裡头,那就是无明的根本,你错了。

佛无论示现在哪个法界,九法界众生有感,佛都有应,佛起用的时候没有意思。释迦牟尼佛是性德变现出来的应身,我们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裡头业力变现出来的这个身体,都是虚妄的。佛这个身体应化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没有一丝毫意思在裡头,完全顺乎大自然,跟大自然融合成一体。虚空法界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现出的相分;有体,体自然就会现相,体相作用。本经的经题「大方广」,大是说体,方是讲相,广是讲作用,体、相、作用把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这三个字全都包括了,完全明瞭,完全通达,完全融合,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佛的心是自性的性体,佛的相、佛的作用是自性的性德,宗门裡面讲明心见性、称性起用,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善,善的标准在此地。违背了性德,自己起了自私自利,佛法裡面讲我执、法执,以为这些现象是真的,是真有的,你错了;如果以为这些相是幻相,是假有的,你也错了。什麽是不错?不起心不动念就不错。起心动念你说它有也错,说它没有也错,说它亦有亦无也错,说它非有非无还是错。错在哪裡?错在你起心动念。真心离念,如果不起心不动念,你的作用完全称性。我们无量劫来就堕落在起心动念裡面,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哪有不起心动念的?这叫凡夫。如果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你就成佛,我们就称你为佛陀。

现在我们再把话说回来,我们迷了这麽久,已经养成习惯,养成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现在要把这个习惯放下,难!过去这些诸佛是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修成功,才真正放下。这样说起来,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办得到?跟诸位说,这个事情一生办不到。我们是不是没有指望?不能这个说法。为什麽?你有过去生,过去还有过去,你怎麽知道你过去生中没有修行?说实在话,过去生中你要是没有修行,你就不可能坐在这个地方听我讲经听一个小时,你不可能!你能够在此地安下心来听我讲经讲一个钟点,你过去善根无比的深厚。佛在《无量寿经》上给阿闍王子讲的那一段话,我想我们同修都很熟悉,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听了欢喜,心裡面都发愿希望将来自己成佛都像阿弥陀佛一样。他们起心动念佛就知道,佛告诉他也告诉大众,他们这五百个人,这是个小团体,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中国人讲亿是万万为亿,印度的亿有上中下三等,下等的十万就叫亿,中等的百万,上等的千万。我们就不算上中,就算下等,十万是一个亿,十万乘四百,你就晓得他们过去生中善根深厚!

我们今天跟他比一比?超过他,不输给他。怎麽知道超过他?我们今天听到讲经说法,都起个念头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生了这个念头,阿闍王子当时没有起这个念头。你就晓得,我们起这个念头,我们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如来不只四百亿,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一生中能不能成就?善导大师讲的话是真的,值得人敬佩,他说「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你能不能成就?你有多麽大的成就?都在你遇缘不同。如果你遇到的缘非常殊胜,你这一生不但有成就,而且有很大的成就。如果这一生遇不到善缘,对于教理不能通达明瞭,自己虽然修得不错、修得很好,你的成就不大;纵然能往生,说老实话,凡圣同居土这是有可能的,方便土、实报土非常非常难,你遇缘不殊胜。

我们这个缘胜与不胜,我们也能够很亲切体会得到。什麽叫缘殊胜?听经闻法。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每天讲经八个小时,四十九年没有休息,常随弟子天天跟在身边,这个缘殊胜,无比殊胜!听久了戒定慧三学自自然然完成。但是今天我们的缘比不上过去,不要说佛的时代我们比不上,古大德的时代我们都比不上。什麽原因?古人从小就教,懂规矩;现在没有人教,就是在我面前,他都得不到利益。为什麽不得利益?他的心不一样,也就是说他的心不清淨,他不懂得忍辱波罗蜜,他不懂规矩。晚近印光法师教导学人,很多人向他请教:佛法有没有方法教我们契入佛的境界?大师说得很好,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可是什麽叫诚、什麽叫敬?不知道,没人讲也没有学过。自己以为很诚很敬,那是属于增上慢,你不是欺骗人,你确实没有意思欺骗人,是你自己无知,没有入这个境界,自己以为入这个境界,过失在这裡。
我早年遇到一位同修,这个同修现在不在了。有一天,因为没有出家之前都是老朋友,出家之后到台北去的时候,偶尔到他家裡面去看看,谈谈佛法,他也是非常虔诚的在家佛教徒。他告诉我,他证到阿罗汉果。我就很难给他解释,他绝对不是骗我的,就是佛家讲的增上慢。他不知道阿罗汉是什麽样的境界,肯定的。在我想大概他是得一点轻安,误认为证阿罗汉果。怎麽跟他讲,他说「真的,我是真的证得」。到最后我就没有法子。阿罗汉一定有六种神通,这就是他修得的;天眼通、天耳通,天眼跟天耳是最先得的,证得什麽果位得的?须陀洹果。小乘初果就证得天眼通、天耳通,二果就有宿命通、他心通,三果就有神足通,四果就有漏尽通。我说:「佛在经上讲得太多了,你们客厅外面是马路,牆壁外面人走来走去,你有没有看见?」他说:「我没有看见。」我说:「那证明你连小乘须陀洹果都没有证得。」这样他才服了,他才觉悟了。我说这个你不是妄语,如果你没有证得说证得的时候,你有欺骗人的行为,那你是大妄语,那个罪过很重;你这个不是妄语,你这个叫增上慢,自己以为证得,没有欺骗人的念头在裡头,这种人太多太多了。

我以为我非常虔诚恭敬了,他不知道、他不晓得虔诚恭敬是什麽意思,虔诚恭敬是什麽样子,虔诚恭敬是什麽心态,不知道,没有学过他怎麽晓得?古时候这些是从小教的。什麽叫做「诚敬」?我在此地一再告诉同学,你们一定要把《弟子规》学会,《弟子规》上面所讲的字字句句都落实了,你们懂得什麽叫恭敬,诚心诚意去做,那就是诚敬,你才会有感应。你今天茫然无知,「我很恭敬」,佛菩萨不以为然,护法神不以为然,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以为然。学佛的弟子什麽叫诚敬?我一再提示大家《沙弥律仪》,《沙弥律仪》完全落实了,你大概有五六分的诚敬,诚敬不圆满;圆满要落实菩萨律仪,那个难,我们想想做不到。所以今天我们在家能够落实《弟子规》,出家能够落实《沙弥律仪》,你才能有几分诚敬的心、诚敬的威仪,不是凭自己妄想,你妄想是与妄识相应,它跟性德不相应,这不是真善。诸位要晓得《弟子规》裡头讲的与性德相应,佛家的这些戒律威仪都是跟性德相应,你不在这上下功夫,怎麽办?

所以我请杨老师在此地把《弟子规》细讲,这个课程学完了,你有没有天天温习?有没有字字句句落实?行住坐卧、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开口说话,有没有想到合不合规矩?我今天要求大家是从这个地方做,这是大乘法,这不是小乘。自己在生活当中做到了,就是利益九法界众生,为什麽?要树立诸佛菩萨的形象。诸佛菩萨形象在哪裡?在你自己身上,在你起心动念,在你的言语造作。你果然做到了,从前李老师常讲,你在佛脸上贴金,佛有面子;你要是做不到,你要是不守规矩、不守戒律,起心动念与性德相违背,李老师讲你天天在佛脸上涂粪,你给佛丢人。修行人要像佛、像菩萨,道场要像一个佛教教学的场所。我们道场不大,形式上比不上别人,但是能过得去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干,佛家的形象落实在我们身上。我们的信解行证要与大经大论相应,修法要忍辱,你不能忍你怎麽会成就?你要想成就,你一定要修行忍辱波罗蜜。

忍辱是我们自己这一生能不能成就的关键所在,佛法能不能常住这个世间也是关键所在。最重要的就是人事,我们能不能跟别人相处?上可以跟佛菩萨相处,下可以跟妖魔鬼怪、地狱众生相处。忍的功夫成就就是定力,忍辱是修禅定的前方便,我们讲是预备功夫。人没有忍辱,哪裡来的禅定?哪裡来的三昧?没有禅定、三昧,哪裡来的智慧?所以一般人讲智慧,那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佛法裡面讲八难之一,你遭难了。世智辩聪是遭难,这个话一点都不假。为什麽?有世智辩聪,自己以为那是智慧,就不会再求智慧,所以对于戒定慧三学肯定疏忽,他怎麽会成就?不可能成就。我们这种根性不上不下,既非上智,又非下愚,什麽样的方式对我们最有效果?经教,经教天天要薰习。

我在这边教导同学,目的是培养人师,不是经师、不是律师、不是论师,佛法裡面经律论通哪一种称什麽师,我目的不在此地,目的在人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师是什麽?人间的表率,人间的好人。谁是人师?释迦牟尼佛是人师,孔老夫子是人师,我们目标订在这个地方。起心动念要想想这个念头「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孔老夫子有没有?」要说个话,「释迦、孔子是怎麽说的?」这叫学佛。我们有标准,不是漫无目的,总要学得像。佛家常说,禅是佛心,这个经上有禅,律是佛身,教是佛的言语,一而三,三而一。我们不能跟人相处,那是我们最大的耻辱。何以不能跟人相处?自己的成见放不下,自己的烦恼习气放不下,总是觉得别人不对,这正是自己的大病。真正修行人跟一切众生都能和睦相处,为什麽?平等对待。我们看修行人有没有德行,有没有功夫?就在这裡看。所以佛门的修行人真正有道德有功夫,为什麽?六和敬。三宝当中「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团体、佛门的团体,无论是在家出家、是学佛的人,大家在一起这个团体,是九法界一切团体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尊」就是我们今天讲尊敬的,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麽?你是所有团体裡面的好榜样、好模范。所以佛门当中,同学不能够相处,佛菩萨痛心。

上一次我在新加坡,这边有一位同学跟大众不能相处,大家传真给我,问我怎麽办?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我拿到你们的传真,我在馆长像面前烧香,把它供在馆长面前,我说:「馆长,这些人出家是你的意思把他度来的,现在他不守规矩,跟大家不能相处,怎麽办?你去处分。」果然没错,到第二天他打电话给我,他说他要回台湾去了。阿弥陀佛!馆长有灵,很管用,她真的还在护持我们。最值得人尊敬的,诸佛欢喜,善神拥护,你们大家能和睦相处。人与人和睦相处之道,如果遇到不如意事情,「他没有错,我有错」,问题解决了;「我没有错,你有错」,这事情解决不了。小是两个人的事情,大是两个国家,国家与国家为什麽打仗?这个说「我对你不对」,那个说「我对你不对」,就非打架不可。你们想想看,如果有了冲突,回头自己想「我的错,他没有错」,问题立刻化解了。

孟夫子教我们在这种情况之下,懂得反求诸己。别人哪有过失?没有过失。要知道过失都在自己,在自己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出了麻烦。如果我们像佛菩萨一样,恆顺性德,恆顺自然,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跟大家一样和光同尘,一样受用,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我们今天过的日子是诸佛如来的日子,是法身菩萨的日子,好过!你们看到今天社会动乱,我看天下太平;你们看到许许多多纷争,我这裡清閒无事,清淨!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念头转过来。

「信解真实无分别」,真实是诸法实相,什麽是诸法实相?无分别就是的。宇宙之间,世出世法,依正庄严,什麽是真的?什麽是实的?无分别就是。有分别,真跟实都不见了。所以这个经叫不思议经,「大不思议经」。不思议就是无分别,你要是无分别,你读这个经,听我讲这个经,你就能入华严境界;你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你读这个经、听这个经,你只能够得一点皮毛常识,听我在这裡讲故事,你入不了境界,你得不了受用;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这个利益你得不到。什麽是诚敬?无分别是诚敬。无分别还得要懂规矩,不是规矩都不要了,那你就完全搞错了。

前天我来的时候,在机场同修送我的人很多,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放下是不是一切都放下了?」「是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话你懂吗?」他说:「我懂,我工作也放下,家庭也放下。」我说:错了,你不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举个例子,吃饭要放下,那你是不是从今之后就不吃饭?穿衣放下,你是不是不穿衣?你错了!饭照吃,衣还是要穿,放下什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吃饭不要挑剔菜餚,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教你放下这个;放下酸甜苦辣咸,你吃的是平等一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酸甜苦辣咸都变成一味了;穿衣服不必讲求这是什麽料子、那是什麽款式,教你放下这些。我说:你不要搞错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教你愈学愈迷惑、愈学愈颠倒,你把佛经上那些意思全都错会了,你还认为你自己做得很如法,岂不是笑话?真正的菩萨,你现在在社会上是什麽样的身分、是什麽样的地位,你要把你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得圆圆满满,给你同样身分、同样工作的人做一个好榜样,你就是佛菩萨,你的修行就如法。

心头一丝毫不沾染那叫真放下,「放下」是契理,「一切提得起来」是契机。你是在家佛教徒,你能做到让社会上所有在家人看到你敬佩你,佩服你,「你这个人有道德、有涵养、有学问,值得人尊敬,值得人向你效法」,你学成功了;不是学得怪怪的,不是学得让人家看到畏惧你,看到害怕,离你远远的,那你大错特错了!释迦牟尼佛多麽亲切、多麽和蔼,平易近人!哪裡像你们这样怪样子?对于大乘教义不通。「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实无分别」,上面修行忍清淨是事,守规矩一切都如法,下面是心地清淨,离妄想分别执着,一尘不染,果报『是故色相皆圆满』。

你能够忍怨害,一切众生对你,能忍别人对我的误会,别人对我的毁谤、别人对我的陷害统统能忍,像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体能忍。他没错,错在哪裡?我错了,他没有错。他为什麽没有错?他无知,无知不能怪人。我错在哪裡?我没有把佛法给世间人讲清楚、讲明白,我的错!我没有把佛法做好让他看到生欢喜心,过失决定在我自己不在别人,这是人事环境当中要忍。物质环境要忍,天气炎热要能忍受,天气寒冷要能忍受,缺乏粮食飢饿的时候要能忍受,缺乏饮水害渴的时候要能忍受,这是自然的灾害,要能承受得了。第三个是修行,是向佛菩萨、向善知识求教,学习的时间很长。我们是初学,老师订的课程很多,立的规矩也不少,样样都要能遵守,这个要忍耐,你没有忍的功夫你做不到。这是修行有「法忍」,你对于世出世间法通达明瞭,通达明瞭要有很大的耐心,你的色相才能圆满。

『普放光明照十方』,你的影响力才逐渐扩大,别人尊敬你,别人效法你,别人向你学习。影响的时间长,影响的面广大,所以「普放光明照十方」,这句是讲你的影响力。这首偈我们就补充到此地。



法界菩萨讚颂第四首:

【往昔勤修多劫海,能转众生深重障,故能分身遍十方,悉现菩提树王下。】

这一首是讲精进波罗蜜,清凉大师注解:「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我们换句话来说,诸位比较容易理解,精就是纯而不杂,进就是不退转。精进这两个字不容易,确实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你很难做到,我们这边的教学,确实想到这桩事情。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世间许许多多年轻人陶醉在科技当中,迷失在金融裡面,把做人的大根大本、纯淨纯善的心性疏远了,这个问题相当严重。迷失了自性,所以造成的现象是富而不乐;不但不乐,是心神不安,几乎每天都生活在紧张恐惧之中,好像不知道什麽时候大祸降临,这个日子多麽难过!这原因是什麽?迷失了根本,用现在的话来讲,迷失了人文,才有这麽一个结果。所以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挽救当前劫难的不二法门,也是让自己获得真正幸福美满生活的唯一因素。

戒定慧三学比什麽都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戒是讲方法,古圣先贤千百年传下来的老规矩,有很深的道理在,不能说它东西是旧的,旧的就不要、旧的都不好,那你就完全错了。他们传下来的是真实智慧,你要是违背必定有zai 难,你要是随顺必定得安乐。它那个不是发明,它那个不是创造,它是真理,它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在教学起步是教我们背诵,没有讲解的。中国古时候的小学,小朋友六岁上学到十二岁毕业,在这几年当中把一生当中应当学习、应当知道的,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古圣先贤的经验教训,都要把它念得很熟。学习必定是一样一样的学,绝对不能说同时学两三样,为什麽?你分心了。就是学一样,一样学完成再学第二样,学的科目不多。

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只学了五部经,五部经要给你讲出来的时候,你会笑话。为什麽?太少了,微不足道,都是小部头。我第一部跟他学《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你们看过了,我们算纸一张张算,只有四张半;第二部学《佛说阿弥陀经》,很短;第三部稍微长一点,《普贤菩萨行愿品》,《八十华严》最后的一卷;第四部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部长一点,《大佛顶首愣严经》。十年,这些经典在普通佛学院大概一个学期完成,我在台中十年。古大德教学方法非常笨拙,但是有效。我今天教同学们,你们每天八个钟点听经,只听一片。我们现在做成光碟,只听一片,一片一个小时,一个小时重複听八遍。你怎样才能得到利益?每一遍都非常认真、非常诚敬,你才能得利益,你会有悟处。如果你一遍听了,到第二遍第三遍,「这个听过了,顶多温习温习,没有多大的意思!」你永远不能入境界。

昨天杨老师跟我说,她说八遍不够,她给我建议,「这一片听两天好不好?」听十六遍,当然好!遍数愈多愈好,遍遍都要认真,这一点比什麽都重要。遍遍要认真,不能够疏忽。这是什麽道理?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守住这个规矩,每一遍认真来学习,聚精会神,这是戒学;八个小时就集中在一片裡面,或者两天十六个小时都在这一片光碟,这是定学;有戒有定你就有悟处,那个悟处是慧学。这个方法不是学别的东西,是学戒定慧三学,三学一次完成。这是帮助你成就戒定慧三学,帮助你成就六波罗蜜。如果你什麽都想学、什麽都想听,听得很多、听得很杂,就不叫精进,叫杂进、乱进。杂进乱进收不到效果,你将来可以当个博士佛学家,了生死出三界难了。你对于佛学学问渊博,你的德行就差劲了,你烦恼不能断,你起心动念还是妄想分别执着,李老师以前常说的,该怎麽生死你还是怎麽生死,你没有办法超越三界六道,这个过失就犯大了。诸位想想看,我们的教学跟世间教学目的不相同,所以方法不一样。但是今天的人,定力可以说没有,妄念纷飞,八个小时已经都守不住,这怎麽能学成?

我昨天跟同学们讲,我决不能希望每个人都学成功,不可能!我们这个道场将来能够有两个、三个有成就的,就不得了,怎麽能想各个人都有成就!哪一种人有成就?守规矩的人有成就,不守规矩的人决定没有成就。我们现在这个小道场,这个设备都还不够用,我们计划当中要盖两个教室,希望赶快把这个事情办好,多几个教室我们可以分开来学习。一个光碟愿意听十六个小时的是一个班,愿意听八个小时的是一个班,愿意听四个小时的我们又有一个班,你喜欢参加哪个班可以自由参加,希望大家有成就。八小时念佛,现在我们住众不多,工作量很大,你要懂得工作的时候不妨碍念佛,也不妨碍听经。我们可以製作卡式的录音带,工作的时候只要不需要用思考的工作,工作可以听经,工作可以念佛。我们这样作法就对了,这样作法这就是菩萨道。佛法在世间,真的是不离世间觉,不坏世间法。要慢慢养成这个习惯,以后不用这个随身听,二六时中心自然在道上,行又不碍一切工作、不碍为大众服务,这就如法。心地永远能够清淨,这是真精进!

在一切工作上,工作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是服务的意思。我们发心为一切众生服务,我们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服务的原则只有三个,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转恶为善,离苦得乐。服务的宗旨、原理原则就这三个,项目很多很多。要看这个社会、这个地区大众的需要,我们尽心尽力把它做好,为九法界众生服务。要学菩萨,要学佛『往昔勤修多劫海』,「劫」是时间,「海」是形容,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不是限天数的,不是说这一生的,生生世世!无量劫中到这个世间来没有别的事情,就是为众生服务,尽心尽力就圆满了。

『能转众生深重障』,怎麽转法?我们自己转给他看。我从前不能容忍,心量很小,跟他们一样,现在我能容忍,我能够包容,做出来给人看。从前我有贪心,贪财、贪名、贪利,现在我转过来了,我不但没有贪心了,我还欢喜布施,欢喜帮助别人,能够捨己为人,做个转变。从前我总希望处处我比别人高一点,我跟别人不一样,现在人讲享受特权阶级,现在我能够跟大众完全相同,四摄法裡头「利行」、「同事」。学佛之前跟学佛之后完全改变了一个人,你在家庭你一家人看到,会受感动。学佛之后你对于家人的照顾,比你没有学佛之前更认真、更亲切、更完善,你家人感激你,你家人是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最接近的先度他。先度他,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不是劝他学佛,他未必肯学佛;你在家裡服务得周周到到,让一家人生欢喜心,他自自然然会回头。他看到了,学佛真的是好,好处太多说不尽。

你自己完全没有做到,天天劝家人学佛,说家人业障重,引起的是反弹,引起的是反效果,你怎麽能帮助他?帮助他首先要照顾他物质精神生活,从这裡做起,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然后你这个家庭是这个地区模范家庭、最好的家庭、最快乐的家庭、最幸福的家庭、最美满的家庭,你的邻居、你的街坊看到了,羡慕你,向你学习。你要能够感化你这一条街、你这一个社区,这一个社区变成所有社区裡面最好的社区,模范社区,你这个社区就能感动这个城市、这个地区,这叫菩萨。我们是不是这样做?是不是诚心诚意在这样做?是不是很认真在这样做?不能说我学的经典跟我的生活脱节,那你学它干什麽?所学非所用,这个东西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可以不学它;学了就管用,学了真正得好处,真正得利益。

精进也有三种,「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什麽叫做被甲?被甲是比喻。古时候战争的时候士兵都带上盔甲,头上戴的盔,身上披的甲,防御刀枪。盔甲多半是用皮革製造的,或者是金属的,金属有铜的、有铁的,这就比较重。现在战争虽然军人不要穿上笨重的盔甲,意思没有两样;现在冲锋陷阵的战车叫装甲。战车跟被甲的意思是一样,冲锋陷阵,不畏刀枪,佛是用这个比喻。修行人披的是什麽甲?披的是誓愿。在佛法裡头,大乘佛法,诸位每天都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大乘菩萨的铠甲。你发了这样的大誓愿,你在任何状况之下你都不会退转,都不会畏缩,勇勐精进。这个四条四愿,跟诸位说实际上就是头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后面这三愿完成第一愿的。「度」就是我常说的服务,我们发心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我们的目的何在?目的有三个,帮助众生转恶为善,帮助众生转迷为悟,帮助众生转凡为圣,方法,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这三条是目的。不管你服务的项目是什麽,你有这三个目的存在,这是佛法。可是我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自己没有德行办不到。没有德行,瞧不起你,「你自己都做不到,你还叫我做?」所以头一个要成就德行。

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佛教导我们第一个也是德行,德行是什麽?断烦恼。你有烦恼习气在,你没有德行。见思烦恼要断,尘沙烦恼要断,无明烦恼还是要断。所以讲到修行,把断烦恼摆在第一位;烦恼断了之后才成就学问,「法门无量誓愿学」。诸位要晓得,我们教导大家每天让你去听八个小时,这都是方便。什麽意思?没有别的,断烦恼而已。把你日常生活当中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习气,用这种方法把它打掉。为什麽不让你研究讨论?因为你烦恼习气没断,你智慧没有开。所以我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你研究你是胡思乱想,你讨论你是胡说八道;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把水平提高了,你没有开悟,你就没有资格研究讨论。为什麽?你没有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没有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你的研究讨论是把大乘佛法变成世间法,错了!

我今天对诸位教学的方法,比过去老师对我要严格;我老师对我没有这麽严格,说实在话,我的老师如果像我今天这样要求对你们的严格,我今天的境界至少比现在提高十倍都不止。我对我的老师很感激,老师为什麽不像我这样严格的要求?怕我跑掉,怕我受不了,真的,这是他慈悲,他对我的限度观察我能受得了。我今天对诸位要求这麽严格,我不怕你跑,你跑了就算了,你不跑我知道你在这裡会有成就。你跑掉你不能成就,不能成就你何必住在这裡?我们今天在一块共修,重质不重量。当年觉明妙行菩萨,他们在一起修行的只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个个成就,这叫大圆满。人多了,一个都不能成就,全盘失败。所以我今天跟我往年的老师不一样,我希望诸位的成就在我之上,不能在我之下,在我之下对不起我。你应当踩着我的肩膀,踩着我的头顶往上面去了。古人常讲「后来居上」,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一代不如一代,这个社会就完了,还有什麽前途?一代比一代殊胜,要求不严格怎麽行?

我自己老了,未来的社会比现在还要複杂,未来众生比现在还要难度,你们没有真实的德行、真实的学问,你必定被淘汰。这一淘汰后果不堪设想,都在三途地狱,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一定要披弘誓铠甲勇勐精进,为什麽?一定要想到我早一天成就,众生早一天离苦得乐;我晚一天成就,众生多吃一天苦,不是为自己,是为大众。为自己早一天晚一天无所谓,成不成就也无所谓,这个事情不是关于自己,是关係九法界苦难众生。人没有大彻大悟,都在苦难之中;不是说他今天享受富贵,富贵没什麽了不起,多生多劫修的一点福,一生享完,享完之后就堕落了。佛菩萨看得很清楚,我们学佛这麽多年也能看得很清楚,人天福报我们不希罕,没有放在心上。如何帮助大家觉悟重要,所以自己先要觉悟。

第二种叫「摄善」,就是摄善法精进,这是对自己的。古德给我们解释的「方便进趣」,一定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别善恶,要知道远离诸恶,亲近善法。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有没有落实?什麽是善法?十善业道是善法,淨业三福是善法,六和敬是善法,六波罗蜜是善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善法,这是淨宗学会成立那个时候我们提出来的修学科目。我们起心动念、思想行为与这个善法相应不相应?天天要反省,一天不反省一天就失念、就失掉了,这一天就空过了。怎样保持念念相应,这就叫方便,重要!人有能力辨别善恶,这是真智慧,你才会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遭遇挫折不怕,心善把那个挫折恶缘转变成善缘,自他两利。

在中国我们这些年,对社会、对佛教也做了不少好事,古人常讲「好事多磨」,这是一定的道理。不免有一些嫉妒障碍,嫉妒障碍现前的时候,我们反过头来好好的反省,我们自己做错了。错在哪裡?错在做得太过分了一点,所谓是锋芒头角露得过分了,遭人家嫉妒。明白了马上反省,马上改过自新,立刻就退转。这些凡是露头角露锋芒的事情应当让他们去做,所以我退到摄影棚裡面来,在摄影棚裡讲经,大庭广众讲经我都不讲,让学生们去讲。我在这裡做录像,提供给同学们做参考,我做这个事情;除这个事情之外,我没有事情了。所以我在新加坡、在香港,我住的这个地方电话线拆掉了,传真机拿掉了,人家所有给我的信件我完全不拆不看,我没事了。确实这几个月来非常清淨,清淨智慧就增长,你们听我讲经就不一样。万缘放下,专门干这一桩事情,这样「能转众生深重障」。

我感激对我误会、嫉妒、障碍、毁谤这些人,他们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没有他们这样子表演一下、示现一下,我还在迷惑,《华严经》这一生未必能讲得圆满。他们这样一示现、这样一表演,我明白了我觉悟了,我退回到录像室剋期圆满,这个事情可以做得成功。现在一切缘都很殊胜,我们的这个摄影棚,澳洲的、新加坡的、香港的,我现在来看了一看,一处比一处殊胜,果然是古人所讲的「后来居上」,把前面的优点完全吸收了,缺点统统改进了,后来居上。有摄像棚我就有工作了,我可以在这个地方长住了。没有摄影棚我就不能住,为什麽?时间空过了,这是最可怕的。每天四小时的录像,我们没有假期,没有星期日,也没有年节,天天干!我们要学老师,释迦牟尼佛没有星期假日,没有年节假日,那是我们的好榜样。

『故能分身遍十方』,「分身十方」,实在讲我们肉眼看不到,九法界众生都在听经,都在闻法。现在有形的我们利用网路,各个地区有缘的同修都能收听得到,也是「遍十方」一分的意思。将来有人说能不能在卫星电视裡面去广播?那不是我的事情,我现在只要把东西留下来,那是后人的事情。什麽时候众生有这个福报,有这种殊胜的缘分,能够听到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它自自然然就现前,我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悉现菩提树王下』,这是讲利益众生。所以精进第三个项目是「利乐众生精进」,念念不捨众生,为众生离苦得乐,不辞一切辛劳,我们在世间就是为这个。世间最苦的地狱众生,我们有没有见到?有见到。哪些众生?现在在世间造五逆十恶不善业的就是,眼看着他就要堕落,我们能不能帮助?佛法当中常说帮助得要有缘,佛门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缘是什麽?现在人讲条件,我们想帮助他,有没有这个条件?条件裡面最重要的,他接不接受?缘殊胜欢喜接受,缘成熟了;想帮助他他不接受,这就没有缘了。佛法给诸位说,没有刹土的界限,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种族的界限,也没有宗教的界限,什麽界限都没有,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只有一个「缘」,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来示现。

《普门品》裡面观世音菩萨的偈子,「千处祈求千处应」,虚空法界、刹土众生确确实实是一体,哪个地方的缘先成熟,先到哪裡去。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海阔天空,尽虚空、遍法界,不是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缘没有成熟,那个地方成熟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不欢喜的。这裡缘成熟了我们欢喜,没有成熟还是很欢喜。成熟的,立刻要帮助他;没有成熟的,等待他成熟我再来。念念不捨弃,「佛氏门中,不捨一人」。清凉大师注解讲得好:「因既离身心相,故果能身遍十方。」修因既然能够离身心之相,就是不着心相、不着身相,果报自自然然你的身能遍十方。就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的身有没有动?没有动;心也没有动,身也没有动,众生有感,自自然然就示现在他面前。

现实这个世间这个事就常有,我常常听到一些远方的同修来看我,告诉我说有多次梦见法师给我讲经说法;旁边的人听到,「法师,你真的在梦中给他说法?」还有一个奇妙的事情,早年我在旧金山,有一个同学来给我说,我没有在旧金山的时候,他梦到我给他治病,他真的有病,给他治病到第二天他的病真的好了。他来谢谢我,以为我真的到他梦中替他治病。感应道交,我没有到他梦中去,自自然然现相。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不只是这一桩,许许多多,这个事情很普遍。这是「故能分身遍十方,悉现菩提树王下」,菩提树是代表觉悟,「王」是大觉,你现在大智大觉之中,这句话是个比喻。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20:34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7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7b.wmv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七集)  

2001/12/25  澳洲淨宗学院

(节录自华严经12-17-543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法界菩萨偈颂第五首:

【佛久修行无量劫,禅定大海普清淨,故令见者心欢喜,烦恼障垢悉除灭。】

第五首颂是禅那,梵语「禅那」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静虑,也翻作止观。实际上静就是止的意思,静止,观也就是虑,所以虽然是静止,不是什麽念头都没有,它当中有观。为什麽不叫念?为什麽用观不用念?这裡头有差别,我们必须要把它搞清楚。念是有意思在裡头,我们讲的心意识,有念头在裡头;观没有念头,观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观。譬如我们张开眼睛看外面的色相,这是眼的境界,色相确确实实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决定不夹杂妄想分别执着,这叫观。止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止住,而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观,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见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在佛法术语裡面讲,他们用见性见,我们凡夫用的是眼识见,眼识就是你见色的时候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第六意识,执着是末那识,那就不叫做观,那就叫念,念头起来了。禅那,禅裡面它有观,它没有念,叫禅观。我们必须把这些名词术语的意义搞清楚,然后才知道怎麽叫修禅。

如果在修禅的时候,形象上是在盘腿面壁,坐得很稳重,可是依旧在打妄想,离不开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不是禅,只能说是你在坐,坐裡头没有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如果是禅,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而且禅不一定要坐,但是禅跟坐常常连在一起,连在一起「坐」是比喻,不是真的叫你坐下,坐是比喻不动。我们人在四威仪当中,你站在那个地方,总没有坐在那个地方稳重,坐的相非常稳重,所以坐代表不动,尤其是盘腿跏趺坐非常稳重。由此可知,禅的意思就是不动,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禅。所以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我走路的时候,我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走路的时候是在禅定。住,住就是站着,我站在这个地方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站在那个地方也是在禅定。坐就不必说了,坐下来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躺下去睡觉还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都在禅定当中。只要离妄想分别执着,都叫做坐禅,都叫做禅定,用中国话来说,都叫做止观。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把妄想分别执着止住了;观,六根的境界清清楚楚,眼见色见得很清楚,耳闻声听得很清楚,鼻嗅香、舌尝味样样都清楚都明瞭,这裡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叫禅。

我们看到《五十三参》鬻香长者他是代表修禅定的,他在哪个地方修?经典上告诉我们他在市廛散步,市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货公司,外国人所讲的mall,大的商场,他在那裡面散步,那叫修禅。这是示现给我们看,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相所影响,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诱huo;内不动心。内不动心叫做定;外不着相就是外面不受诱huo、不受影响,这叫禅。由此可知,禅定怎麽修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离开生活,你要说这个环境好、那个环境不好,你已经起心动念了。但是对于初学的人来说,那个环境诱huo力量太大了,避开诱huo是比较方便一点,对初学。功夫深了,不能选择环境,选择环境你的功夫不到家;换句话说,你还是禁不起诱huo,你还是没有办法在一切顺境逆境、善缘逆缘裡面,你还是没有办法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时候你需要选择安静的环境。

所以古时候道场为什麽建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就是把这个世缘断掉,让你在这个环境裡面修学容易得清淨心。可是功夫提升之后,必须要接触,为什麽?不接触你不知道你自己禅定功夫到什麽程度。这裡头必须要注意,一接触稍稍动心了,赶紧回山上去。所以都市裡逛一圈是来参加考试的,这个境界受不了,受不了赶紧入山。如果在都市裡头,这花花世界裡,你确确实实保持着你的清淨心。所以禅定,清凉大师注解裡面讲「以等持为性」,禅定的体性,等是平等,持是保持。就是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能够保持着平等,这是禅定的功夫;如果你在这裡面还有分别、执着,你的心就不平等。能保持着平等,就证明你的禅定功夫就已经到了不受外境影响,你到这个程度了,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了,当然你更不会为外境诱huo,这个禅定功夫可以办事了,换句话说,你可以出来度众生了。度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那你一定要跟众生接近,你不跟众生接近,你怎麽为众生服务?你就可以为一切众生服务,服务是办事。

禅定有三种,第一种叫「安住」,第二种叫「引发」,第三种叫「办事」,清凉大师注得很好。什麽叫安住?安住在平等境界当中,这是安住。所以禅心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佛心,永远安住在平等的境界裡面。到了华藏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不会有欢喜心,到阿鼻地狱也不会有丝毫恐惧心、厌恶心,没有!这个心就跟虚空一样,虚空没有动摇,虚空周遍法界,你这个平等心周遍法界。所以大乘法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叫安住。

第二种叫引发,能引发智慧,定能生慧,能引发神通。神通是什麽东西?是自性本来具有的能力,像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佛经上常讲六种。天眼,用现代的话说,光波,很複杂,说老实话没有边际。光的波动长短不相同,这是现在科学用仪器探测出来了。我们把自性本能失掉了,并不是完全失掉,还留着有少分;换句话说,我们有一百分的能力,我们丧失了九十九分,还有一分。譬如说,有一百种不同长短的光波,现在变成九十九种我们肉眼看不见,肉眼只能看见其中的一种,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如果我们的本能要是恢复的话,应当是这一百种不同的光波,我们统统都可以看见,一点障碍都没有!恢复我们本性本有的能力,这个能力叫正常的能力。

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不是修来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你自己本有的恢复了。我们怎麽失掉的?佛说了,妄想分别执着,是因为这个失掉的。妄想分别执着愈严重,你丧失的能力就愈多;妄想分别执着愈轻,你恢复的能力就愈多,能力就恢复了。禅定是恢复我们能力唯一的一个方法,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缘当中不再起心动念,心安住在平等境界裡头,平等境界是真心。我们这些年来总结佛陀在经教裡面的教诲,我们简简单单写成二十个字,「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我们把心安住在这十个字裡头,永远的安住。环境好也是这样的,恶也是这样的,对待一切善人是这样的,对待一切恶人、冤家对头也是这样的,决定平等没有丝毫差别,决定清淨没有丝毫染污,这是禅定,这是安住。恢复我们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这是引发。恢复我们六根本具的能量,眼,什麽样的光波统统看见,这世界不一样了;耳,任何不同长短的声波统统能听见,想听就听,不想听一点声音都没有,随心所欲;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本能都恢复了,这叫做神通。

曾经有同修问过我,科学家发现的飞碟,外太空人到地球上来访问,他说这是不是天道的人?我说:不是,他是人,人道。为什麽?如果是天道的人,不需要交通工具,他有神足通,他的念头想到什麽地方,他身体就到达,这是神通。还要搞一个飞行工具,这是人道,人道才有这些玩艺儿,天道就不需要。天人有五通,鬼也有五通,但是虽然都有五通,能力大小不一样;他们的能力是报得,不是修得。人道、畜生道这两道要靠修行,也有报得,报得的很少,绝大多数是要靠修行。为什麽?烦恼习气太重了。鬼道虽有报得的五通,但是能力很小,跟阿罗汉相比微不足道,小通!这些我们要晓得,引发智慧大小、能力恢复多少,看你功夫的浅深。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定功引发的能力,他能够看五百世,他的天眼可以看到过去,可以看到未来,能看五百世;菩萨,能力比他大多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了解定功浅深确实不一样。阿罗汉智慧还没有开,要更深的禅定才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智慧开了,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了,这都是属于引发。

第三「办事」,办事是说什麽?对于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服务,也就是四弘誓愿所讲的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发愿度众生,度众生要有能力,禅定最重要。如果你接触广大的这些众生,你受他们的影响,你没有办法避免他们的诱huo,你不要说是度他了,你被他度跑掉了,你怎麽能帮助他破迷开悟?由此可知,虽然初发心的人发了四弘誓愿,真正要为一切众生服务是有条件的,你自己没有禅定的功夫、没有智慧的能力,你办事情非常困难。事实怎样?事实确确实实如佛所说。

自古以来,没有禅定智慧的这些出家人,跟社会一般大众接触,退堕的人太多太多了,退转了,堕落了;现代这个社会,那就更不必说了。出家修行人见了财贪不贪?还会不会起心动念?见了色贪不贪?会不会起心动念?自己要是把持不住,真正动了贪心、动了瞋恚心,就堕落了。你已经不是在修戒定慧,你是在修贪瞋痴,修贪瞋痴果报在三途、在地狱,你往下头坠落了。自己没有得到禅定,定功不够,我们对社会大众的服务是要选择项目的。不能像诸佛如来,不能像诸大菩萨,他们没有选择,我们要选择。连释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看对出家不久的这些学生们,连出去托钵都要选择,作官的人家不可以去托钵,大富贵的人家不可以去托钵,杀生屠户的人家不能去托钵,风化区不可以去托钵,有很多限制,为什麽?怕你把持不住。可是大阿罗汉,他们就可以平等了,哪一家都可以去,没有分别,行!为什麽?他有定力,他有智慧,他决定不会动摇。
《愣严经》的发起,阿难尊者示现出家不久,他要学释迦牟尼佛、要学大菩萨平等去托钵,不分别哪一家,碰到摩登伽女。平常他要是遵守佛陀教诲,这个人家不去托钵,跳过就是了。学佛、学菩萨修平等心,没有分别心,真的平等,可以,不受诱huo。所以阿难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难,佛去帮助他去救他,愣严法会的发起因缘如是。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佛陀教大众不是一种方法,各个学生根性不相同,教学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目标是一样,方向是一样,都是教你破迷开悟、转恶为善、转凡为圣,这是决定不会改变的。一切众生遇到佛陀没有不得利益,得利益大小因各人根性不一样。这是讲有定有慧,办事就没有障碍,你有能力辨别这个事情应不应该办?需不需要去办?能观机,能观察时节因缘。这个时候办适不适当?如果因缘不成熟,不能够勉强,要等待时节因缘成熟;否则的话,事情的障难就多了。

所以要记住佛在经上常常讲的一句话,「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以纯淨纯善处事待人接物。没错,你真的用的是纯淨纯善,可是有一些根性差的人怀疑你,不能接受你的善意,他对你疑惑,「你为什麽对我这麽好?你有什麽企图?你有什麽目的?」他四处去打听。这种事情古今中外都有,我们亲身也经历过不少次。从这裡面,我们就学到了缘有没有成熟,缘不成熟丝毫不能勉强,那个缘自自然然就成熟了。如果说勉强一点,有的时候反而搞糟了,把这个缘推迟了,或者把这一次的机缘破坏了,这种事情常有。原因在哪裡?自己操之过急,不懂得事实真相,不认识时节因缘,事情做得就不圆满。

清凉大师注解末后几句话说得很好,「既引起神通,办利生事」,那当然方便了。你这个六根能力恢复,你能够见到因因果果,能见到过去、能见到未来,办事方便多了,所以你接触众生,大家都能生欢喜心。「现法乐住」,这是讲安住,你安住在甚深DA法之中,法喜充满,烦恼不生。烦恼不生就是我们常讲的,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时候法喜充满。因定开慧,智慧开了之后破无明烦恼,你有能力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第六首偈:

【如来往修诸行海,具足般若波罗蜜,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殄一切愚痴暗。】

这首偈是讲般若,般若是梵语音译的,意思是智慧。为什麽当时翻经不翻成智慧?可以翻为什麽不翻?当时译经的这些大德们,他们有一个体例,这个体例当中有五种不翻,般若是属于其中「尊重不翻」。因为佛法的修学,终极的目标是求智慧,中国人对于智慧没有古印度那些人看得重,同时也怕误会把平常这个小聪明以为是智慧,这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说「某人很有智慧」,其实是聪明,佛家讲的世智辩聪,所以还是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偈颂前两句是修因,后面两句是果德。

『如来往修诸行海』,十种波罗蜜要用密宗的讲法就是大圆满法,究竟圆满才称波罗蜜,我们从每一首偈的第一句,你就看到诸佛如来在往昔修菩萨道的时候生生世世,他学什麽?就是学的这些方法。在哪裡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在日常工作裡面学,在平常应酬裡面学,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学智慧。智慧从哪裡来的?从禅定来的。十波罗蜜是有先后次第的,后面一定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一般大乘法都是这麽说法,《华严》的说法不一样。《华严经》的说法,它是每一个法门一定具足一切法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如果有一个法门不具足,你这个法门就不圆满、就不究竟,这是《华严》的教义,跟一般大乘不一样,这称之为圆顿DA法。

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无论修哪一个行门,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门裡面都『具足般若波罗蜜』。什麽叫做般若波罗蜜,这一定要知道。清凉大师注解,「推求谛理,名之慧也」。佛经裡面讲的「谛」,我们现在人常讲「真理」,跟这个意思很接近;也就是说,推求真理,这是般若智慧。这一首以及后面的四首,都是以择法为体,它的性体是能够抉择诸法,对于诸法的真相通达明瞭,这是般若智慧。

中国佛教是世尊灭度之后一千年传入中国,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传来的时候正好是释迦牟尼佛像法时期,正法一千年过去了,第二个一千年来到中国。世尊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严持戒律之人就能修行证果,「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淨土成就」。这是世尊在《大集经》上给我们大众授记。我们选择法门,自己没有智慧,又找不到真正善知识,这个时候怎麽办?法门这麽多,哪一个适合我修?难!世尊知道我们的困难,所以把大的方向、大的目标给我们指出来,我们今天生在末法,选择淨土这是听释迦牟尼佛的话,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佛法传到中国是像法,像法是禅定成就,我们要晓得,禅定不是参禅入定,禅宗目的不是修禅定,为什麽叫禅宗?用参禅的方法求般若智慧。所以诸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禅,是「般若波罗蜜」。我想很多同修都读过《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第一句话就说,「大家总念般若波罗蜜」,开宗明义就把禅宗修学的目标方向说出来了,般若波罗蜜!是用禅的方法。

般若重要,我们再想想禅宗之外,哪一个法门不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念佛法门也不例外。方法不一样,都是修定,都是修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如来往修诸行海」,我们今天讲修禅也好,修淨土也好,持戒也好,学密也好,学教也好,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都是「具足般若波罗蜜」,那你就对了,你才是真正学到了大乘佛法,没有离开般若波罗蜜。因为禅宗的传入,大家对于参禅、对于般若智慧非常重视,特别是惠能大师,他是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裡面开悟的,所以这部经典在中国变成家喻户晓,经典裡面知名度第一。什麽是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就是般若,一切法不离。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他没有离开生活,他没有离开工作,他没有离开一切人事,他离的是分别、执着,离这个!所以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般若,我们凡夫跟这些佛菩萨圣人差别就在此地。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还有很多意思,我们下堂接着再说。


偈颂第六首:

【如来往修诸行海,具足般若波罗蜜,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殄一切愚痴暗。】

般若前面说过,意思没有说完,我们再补充几句。般若有三种:人空般若、法空般若、俱空般若。清凉大师注解,「生空无分别,法空无分别,俱空无分别」,这个说法说得很好,比一般的意思更清楚、更圆满。说「人空」,我们往往执着十法界裡头的人法界;说「生空」,范围就大了,生空可以包括十法界裡面的有情众生;「法空」,范围就更大了,把无情的众生,乃至于所有一切的自然现象,全都包括在其中;第三种说「俱空无分别」,这是真实智慧。生空,我们说话方便起见,还是以人来做个比喻,所以古人讲人空也不是没有道理。人怎麽是空的?正是大乘经上常说的「相有体无」,相是样子,形相是有,体没有。为什麽体没有?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我们这个人分成五个条件来讲,这五个条件合起来有这麽一个人的相,五个条件不具足这个相就没有了。这五个条件是「色、受、想、行、识」,叫五蕴,蕴就是蕴积;也叫做五阴,阴是盖覆了本性。

《心经》大家念得很熟,《心经》是《般若经》的中心,是《般若经》的精华。第一句话就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不但人空,法也空了。五蕴是法,五蕴皆空,法都空了,哪来的人?一定要觉悟,相有体无,相有性无,你这才认识了事实真相。五蕴和合的时候这个相有,五蕴分散的时候这个相就没有了。就好比我们这本书,书的相怎麽有的?书是用很多纸张订在一起有的。书的性是什麽?性是纸张。纸张合起来订在一起,「这一本书」相有了;如果把纸张统统拆开,书没有了,变成一堆纸。你要是了解这个事实事相,合起来是这个假相、假的书的相你看到了,分开来书的相灭了,纸张的相没有灭。所以这本书的相不过是纸张的合订,分散开来就没有了,这个生灭相你就了解。我们要问书有没有生?没有生;有没有灭?也没有灭。从这个地方体会不生不灭,相虽然现,不生;相不现了,也不灭。

我们人是这五种东西结合的,色是物质,物质裡面常讲的四大,这就是色的性质。色的性质四大,四大佛用四个字来做代表,地水火风。地是什麽意思?地是物质。火是讲温度,这个物质是很小,但是它有温度。水大,水是代表湿度。风大,风是代表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它永远在动。这是说明物质的四个现象、四种特性。现在科学家证明了,人身体这个物质是怎麽组成的?细胞。细胞再分析就变成分子、原子、电子,现在分到所谓基本粒子。再小的物质它一定有四个现象,你能看到它是个物质,这称为地大。现在讲带电,带阳电就是火大,带阴电就是水大。它确实是动的,动的就是风大,没有风就不动。所以四大是讲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是这个物质组成的。《金刚经》讲,世界是一合相;合是组合,基本的物质是一,相同的,没有两样。山河大地是它组成的,空气也是它组成的,水也是它组成的,动物是它组成的,植物也是它组成的,矿物还是它组成的。你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一切法哪有不平等的?平等法!是因为一切众生不知道事实真相,把这个看得贵,把那个看得贱,产生了不平等,这是错觉。

金刚鑽、黄金都很值钱,这是宝贝;泥土沙石认为这个东西很贱,其实科学家一分析,都是一样的,只是这些基本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组合的架构不一样,除此之外没有差别。你要真正明白了,金刚鑽跟小石头价值平等,黄金跟泥巴价值也平等,你就入平等真法界,那个真法界叫一真法界。物质从哪裡来的?现在科学家晓得,物质从能量变现出来的。能量不是物质,能量能变成物质。能量是什麽?佛法裡面讲的其馀四个条件,受想行识都是属于能。佛法总的归纳,受想行识归纳是心法,四大是属于色法,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色心二法。色心是一不是二,那就是说,质可以把它变成能,能也可以把它变成质,能跟质可以交换,互相转变,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这是真正觉悟,你真正看到事实真相了。你懂得生空无分别,不再去分别执着,这是智慧,你真正了解事实真相。

然后再进一步告诉你,诸法,我们刚才讲的色受想行识,这就是五种法;五种法组合的动物、植物、山河大地,我们现在懂得了,这一切不是真的,是幻相,这种现象不过是五蕴聚合不一样所产生的。五蕴有没有?五蕴也没有。五蕴是法,法也不是真的有。这个法从哪裡来的?这些法,实在讲没有来源,是真如自性所现的相分,真如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本具是三种德能,一种是智慧,一种是能力,能力就是今天讲的心法、能量;相好,称之为色法,自性本具,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些能跟质为什麽产生这麽大的变化?能变成质,质变成能,产生这麽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佛在经上讲,是识的作用,不是心的作用。心能现,识能变。识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什麽?妄想是心想,分别是心想,执着也是心想,所以「心想」两个字包括了妄想分别执着。「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裡面的义理深广无际,没有边际,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放下了。放下,再不分别了,再不起心动念了,这叫法空。

第三个是俱空,空也不存在。你还执着有个「空」,你还没有空得乾淨。所以对于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不能有一丝毫的执着,不能有丝毫的分别,不能有丝毫的起心动念。只要有一丝毫你就迷了,你就把你的智慧、把你的德能转变成愚痴烦恼,十法界裡面的果报;如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果报就没有了,就不会现前了。那我们要问,也像野狐禅一样,是不是没有果报?有果报是分别,没有果报也是分别,你落在两头。百丈大师讲得好,「不昧因果」,他对于两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不昧,不昧是清楚,一丝毫不迷惑。你说两边,两边你并没有觉悟,觉悟的人哪有两边?所以宗门大德常常教导学人,不着有不着空;两边既离,中道也没有,中道不存。那就变成空空,空也不存,逼着叫你真正无立锥之地,这才是真实的成就。

《摄论》裡面它又有个讲法,「以加行、正体、后得,为三」,就六度而说的。《璎珞经》,「以照有、照无、照中道」这三种讲法,这是完全就法空三观来说的。经论说法不一样,为什麽?佛讲经说法,你要晓得他的宗旨是破执着,佛无有法可说。你执着有,佛说空,用空破你有的执着;如果你听了,有不执着了,「是空的」,你又执着空了,这个麻烦大了。佛说有是破空的执着,佛说空是破有的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了,以为当中有个中道,中道跟两边还是对立,换句话说,你还是有着。有着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你心还是有住,住着,这是烦恼这不是智慧。所以《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对了,这是般若正知。假如你又执着一个有所住、无所住,又变成两边,这是般若难讲,般若难懂。对凡夫真的是不容易,为什麽?凡夫总要找一个依靠,总要找一个落脚之处。佛讲的这些话,甚深义理,一般人听了这个话,执着在这个话语裡头,所谓是「依文解义」,没有办法体会到如来的真实义,这是般若难讲的地方。

我们今天学习,浅而言之,就是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慧,也就是禅。禅跟慧常常是连在一体的,禅定是体,智慧就是作用;智慧是体,禅定就是作用,所以禅跟智可以互为体用。相是什麽?前面四度就是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那是相,这是佛教菩萨基本的修学方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你要是把这些方法应用在生活当中,你就是过菩萨的生活;你应用在工作当中,你是菩萨在办事;你应用在日常应酬当中,你是菩萨接引众生。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能没有智慧。智慧,简单来讲就是没有分别执着,这是浅而言之,我们容易理解的。决定不能有分别执着,真智慧;如果有分别执着,你就有烦恼了。烦恼从哪裡来?分别执着来的。没有分别执着,哪来的烦恼?这个道理细细想想不难懂,所有一切烦恼全是从妄想分别执着来的。

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跟我们没有两样,每天也吃饭、也穿衣、也工作,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工作是教学,为大家上课,讲经说法是上课。每天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四十九年如一日,敬业!对他本分的事业真正是尽心尽力,做到圆圆满满,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你今天从事哪个行业,你对你的事业要像释迦牟尼佛这样认真,这就对了。知道一切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相上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心地清淨一尘不染,一切为众生服务,没有自己的得失。以我们凡见解来说,做成功、做得很好,众生有福;这个事情做得不好、做得不成功,众生没福。为什麽?我已经尽心尽力,套佛的说法你功德圆满了,做不成功功德也圆满了。为什麽?你已经尽心尽力了,还有一些障缘、有一些障碍让你善行不能够成就,那是众生没有福,不是我们服务不周到。由此可知,圆满功德是怎麽说的?真的尽心尽力这就圆满,真的是依真实智慧,决定没有感情用事,这是圆满的。

清凉大师总结,「慧导万行,故云修诸行海」,跟我们前面讲的意思相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智慧相应,不要与情识相应,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不迷,也就是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知道什麽该做、什麽不该做,知道怎样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要有善巧方便。下面这四首偈就是讲的善巧方便。

古德说「万行不得般若」,没有般若的智照,你就不晓得空有的事实真相,「不成彼岸」,这个彼岸就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上有比喻说得很好,「五度如盲人」,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个瞎子,有能力工作没有眼睛,「般若如有眼」,般若好比他有眼睛,出门道路上是平坦还是有波折,他看得很清楚,他领路,让前五度都行在正道上,成就一切圆满功德。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往往把好事做错,善意变成恶行,常有的事情!什麽原因?没有般若智照。

我们看果报的两句,『是故舒光普照明』,「舒」是舒展,「光」就是智慧,你展开你的般若智慧;「普」,不但普遍而且是平等,这裡面含清淨,对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学,我们能看出来《般若》是主,为什麽?四十九年当中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法华》、《涅槃》八年,总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般若》几乎占一半,这不是主要课程吗?显示出「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是克服,『殄』是殄灭、消灭,『一切愚痴暗』,三毒烦恼裡面,般若智慧是对治愚痴的。

六波罗蜜,佛所用的方法,布施对治悭贪,忍辱对治瞋恚,般若对治愚痴,佛教菩萨这些方法有目的的。通常讲六度,后面这四种:方便、愿、力、智,都在般若波罗蜜裡面包含着;《华严》讲十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裡面把它分出来,般若波罗蜜是体,后面这四种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有体有用;六波罗蜜裡头,体用合在一起。所以六波罗蜜并没有减少,十波罗蜜没有增加,不增不减,佛法讲开合的方便。我们现在讲归纳,十个归纳成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展开变成十波罗蜜,这是开合不同。请看经文:

【种种方便化众生,令所修治悉成就,一切十方皆遍往,无边际劫不休息。】

般若智慧起作用。什麽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就是非常适合,这个方法恰到好处。也就是佛法裡面常讲的善巧,善巧就是方便,方便就是善巧,也常常把这四个字连起来用,善巧方便或者方便善巧都可以。清凉大师注解「下四但各二种」,后面四首偈都是属于善巧方便。第一种「谓迴向方便,拔济方便」,下面第八第九第十,愿、力、智都有这两种,都有迴向方便、拔济方便。什麽叫迴向?把自己成就的一切功德成果,不自己享受,把它拿来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这叫迴向众生。我用这些做为求得无上菩提的条件,那就是迴向菩提;如果用这个与性体完全相应,那就是迴向法界。所以通常讲到迴向,迴向有三处,迴向菩提、迴向法界、迴向众生,与性体性德完全相应。大师开示说,「种种化生,则拔济善巧。所修成就,兼于迴向菩提。」《华严》教义是大圆满法门,任何一法必定含摄一切法,主伴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境界!不同于一般大乘,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

「种种化生」,这个意思深广。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裡来的?现在人常常在探索,宇宙从哪裡来的?生命从哪裡来的?《华严经》上两句话就给你解答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一不是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是自性变现的。这个事情真的很难懂,很难叫人承认。所以佛在讲经常常用比喻来说明,比喻裡头用得最多的是梦,「梦幻泡影」。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我们试想想看,当我们作梦梦醒了之后,梦中的境界还很清楚,都能记得住,这个时候能够多想想会帮助你觉悟。你想想梦中的一些境界,你梦到有山河大地,梦到有天空,梦到有日月星星,梦到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好像跟我们现前环境的这个境界没有两样。你问问梦中境界从哪裡来的?梦中那些生命从哪裡来的?你要是能明白,这个问题就解答了。梦中境界,说老实话是第六意识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在讲潜意识。阿赖耶识裡的含藏种子,在梦中第六意识、第七识它那种分别执着的能力比较薄弱,阿赖耶识裡头含藏种子习气起现行,潜意识、意识心变现出来的。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境界是怎麽回事情?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跟作梦实在讲没有什麽两样,你要搞清楚,它不是真的,确确实实「梦幻泡影」。所以佛劝导我们「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你这个看法、想法正确,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两样;你要以为这些事情是真的、是实在的,那你看错了。事搞清楚搞明白了,『种种方便化众生』,我们自己觉悟、自己明白了,帮助许许多多还没有觉悟、还没有搞清楚的众生。用什麽方法?太多了,「种种方便」,你要有智慧,你的方法就会用得很巧妙、用得很恰当。『令所修治悉成就』,帮助一切众生他们所学的、他们所对治的,都能够圆满成就。我们今天因为没有般若智慧,没有根本智,所以后得智也没有,「方便」、「愿」、「力」、「智」都没有。你要是真正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求后得智是多麽重要。什麽叫后得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所不知从哪来的?从无知来的。

古大德教学,教童蒙、教初学,教什麽?培养他的根本智,每天教你读诵,不给你讲解,不给你讨论,那是根本智,根本智跟诸位说就是清淨心。根本智就是无分别智,先培养这个,先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练根本智。练熟了,眼见色耳闻声,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着了,这个时候智慧现前了。智慧是明瞭,对于事实真相通达明瞭,然后善巧方便自然就生出来。「令所修治悉成就」,你能帮得上忙。那就看缘分了,对方接不接受你帮忙?愿不愿意、相不相信你提供他的方法?这是缘分。他要相信,他不怀疑,他真的能接受,他就成就了。果德是『一切十方皆遍往』,这个心量多大!真的是「千处祈求千处应」。

『无边际劫不休息』,上一句讲的空间,下一句讲的时间,在这个时空之内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他需要帮忙没有不去的,不辞辛劳。关键就在有没有缘?缘不在佛菩萨这边,在众生,就是众生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如果众生能相信能接受,佛菩萨没有不来的,真的是「佛氏门中,不捨一人」、「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菩萨十方三世他都能去,而且不休息,我们一般人问,他能受得了吗?是的,如果是你,你受不了,佛菩萨能受得了。为什麽?佛菩萨无我,他没有受得了受不了,他没有。凡夫受不了,为什麽?有我,有我就有受得了受不了,你有分别执着在;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事情就没有了。他跟法性相应,他跟性德相应,所以能够显现出无有边际、无量无边的能力,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究竟圆满的显现。好,今天时间到了。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20:36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8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8b.wmv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八集)  

2001/12/26  澳洲淨宗学院

(节录自华严经12-17-544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法界菩萨偈颂第八首:

【佛昔修行大劫海,淨治诸愿波罗蜜,是故出现遍世间,尽未来际救众生。】

第八首偈是「愿」,愿是誓愿,我们佛法裡面常说的四弘誓愿,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凡是说到愿,当然是一种希望,是一种要求。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跟我们说,愿是「以欲、胜解、信」这三个为性质;换句话说,这个希求就是欲望,而对这个欲望他有相当的认知,有相当的了解,有坚定的信心,这个愿望一定可以圆满。在大乘佛法裡面,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誓愿弘深,弘是讲大;发的愿各个人发的都不相同,但是总不外乎两大类,那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乘菩萨的愿望。

清凉大师在此地也是这个意思,他说第一个是求菩提愿,就是上求佛道;第二个是利乐他愿,利乐有情,就是下化众生。因为有第一个愿,所以出现在世间,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从来不失时节因缘,这是为了圆满成就无上菩提。为什麽这麽作法?世出世间的教学,我们都明瞭,教学相长,你要是不发心教化众生,你就没有办法圆满成就智慧。由于利乐有情的大愿,所以对于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永远不疲不厌,永远不休息。成佛之后还要倒驾慈航,并不是说成佛之后没事情了,可以休息了,不是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永远没有中止的时候。也许我们初学的人会想,这不是太辛苦了吗?对,对我们凡夫来讲实在是太辛苦,而佛菩萨则不如是。这是什麽原因?佛菩萨的心、身、行跟法性融合成一体,法性没有生灭,法性没有来去,法性不垢不淨、不常不断。因此,只要与法性相应,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佛学裡面一个术语叫「法尔如是」。

我们凡夫为什麽觉得辛苦?凡夫是违背了自然,怎麽违背的?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违背了自然的法则,你会感觉到很辛苦,感觉到很劳累,感觉到很厌倦;与性德相应,这些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这是修学大乘的人不能不知道的。修行时间之长,经上是用『大劫海』来形容,过不过分?给诸位说,一点都不过分。为什麽?时间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你迷的时候就「无量大劫海」,悟的时候就一刹那。所以《华严经》上讲「念劫圆融」,觉悟了,无量劫实际上是一刹那;迷的时候,一刹那就变成无量劫。我们就懂得佛经上这样的字句,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一桩什麽事情?迷关难破,大彻大悟不容易,实际上是形容这桩事情。

为什麽这麽难?到底难在什麽地方?老实说难在我们所学非所用,难在这裡。我们学了是不少,不起作用。说起来你不懂,甚至于你也会说,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迷失了,所以用「大劫海」来形容。这个形容裡面实在讲,对我们也是高度的警策,都是帮助我们觉悟的、帮助我们回头的。所学的必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它才起作用;不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得无量劫。你学得再多,你讲得再多,那就从前李老师常讲的,该怎麽生死你还是怎麽生死,脱离不了业力的主宰;业力就是魔掌,你离不开魔掌。

『淨治诸愿波罗蜜』,「治」是对治,「淨」是没有染污。什麽是染污?凡是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或是有愿求在裡面,就是染污。我们要问,佛菩萨,就以四弘誓愿来说,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算不算是私心?算不算是一种欲望?这个话问得好,是欲望但是没有私心,这叫弘誓愿,弘是弘大;为自己,那是小愿。诸佛菩萨为什麽要断烦恼?为什麽要学法门?为什麽要成佛道?是为「众生无边誓愿度」,他不是为自己,所以它是希望,它不是欲望,没有自己私欲的希求,他只是为一切苦难众生着想。「度」这个字我们说得太多了,还要说,为什麽?你还没有做到。佛菩萨教化众生,说老实话不厌其烦,不像中国古大德,他们的确是有讲究的,言语文字都刻意的要求简要详明,这跟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心态完全不相同。佛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像家裡面的父母、祖父母对于儿孙反覆的叮咛,我们称为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真的是千叮咛万嘱咐,希望你回头,希望你真的觉悟了。

我们现在是不是觉悟了?没有,怎麽知道没有?看你日常生活,看你穿衣吃饭,看你处事待人接物,你没有觉悟。怎麽知道?礼敬没有,你没有这个心。为什麽?你没有这个样子。如果裡面真的有心,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你在外面自然表现出来。你没有表现出来,你心裡头没有,对一切人事物没有敬意,所显示的是懒散、懈怠。这一生学佛,你的好处仅限于阿赖耶识裡种一些善根而已,这一生不会起作用;要等到善根成熟,真的还需要无量劫。一个人一听到之后他就觉悟了,他就很勤奋自动把过失改过来,完全表现在外面,这个人已经修行多生多劫了,不是这一生才学的。我们三昧没有得到,智慧没有开,如果得到三昧智慧,就晓得过去现在未来,就能够看到这一个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是干什麽的、他是学什麽的,于是恍然大悟,真正有善根的人少,不容易遇到。在我们现在这种乱世,大乱之世,一般众生来干什麽的?来受苦受难的,所谓是应劫而生的。过去生中修积的大福报他来享福的,那是应运而生的,他生在太平盛世;应劫而来的他是生在天灾人祸,zai 难重重,他要受苦受难。我们细心冷静观察,不难明瞭。所以第二句的清淨心,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圆满成就自己为众生服务的愿望,「诸愿波罗蜜」。

『是故出现遍世间』,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缘,就在哪裡出现。诸位要记住,有缘,不一定是缘成熟,有缘缘未必成熟。去不去?去。什麽叫有缘?他能信、能解、能行,这就三个阶段。能信不能解也不能行,缘薄,佛菩萨来不来?来,来的目的是希望他这个信心向上提升,能解义,解义由浅而深慢慢来。到真正能解,深解义趣了,帮助他行;帮助他教导他,要把你所理解的落实变成你自己的生活行为。到能行、能落实了,帮助他证果。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无量无边。他不能信、不能接受,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佛菩萨不来了;稍稍能信,佛菩萨决定不捨弃众生。你看看这种悲愿,我们世间人称之伟大,真正是了不起!佛菩萨的恩德、佛菩萨的慈爱超过父母,父母都做不到。

『尽未来际救众生』,换句话说,在时间上讲永远没有止尽,干什麽?就是为了救度众生。诸位要知道,众生在这个世间做了帝王,在天上做了天王;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六道,欲界天顶,自在天王,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这都是世间福报大到顶点,没有比他更大的了。他要不要佛菩萨去救度他?要,为什麽?他福报享尽依旧堕落,依旧搞生死轮迴。修福享福不能解决问题,要怎样才能解决问题?要开智慧。你要想开智慧,那你就一定要修禅定;你要想成就禅定,一定要严持戒律,所以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解救。如果你不能勤修戒定慧,就是做到摩醯首罗天王,三千大千世界的王,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诸佛菩萨的身分是天人师,不但是人间的好老师,也是天上的好老师。经典上我们常常看到称我们的老师为世尊,世是一切世间,尊是尊敬的;换句话说,天上人间、九法界众生看到诸佛菩萨,都恭恭敬敬称讚:尊敬的佛菩萨!这个尊敬发自于内心,发自于真诚,他不但能够淨治自己对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愿望,也能够成就一切众生无论是在物质、无论是在精神上的需求,他做得到。「尽未来际救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要学习的。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这个难度真的原因是什麽?是不觉悟,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如果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瞭,这事情就不难,像诸佛菩萨一样轻而易举。来这世间干什麽的?我要问一问我们同学,你们当中有几个人常常会自己想到,「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的?我为什麽要到这个世间来?我来的目的何在?我来的意义何在?」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曾经想过几次?能够常常这样想,这个人不久他就觉悟了。没有这个念头,觉悟就难了,为什麽?醉生梦死。生的时候像喝醉一样,迷迷煳煳,死的时候像作梦一样,这样的心态那轮迴的时间就长了,不是短时间,真的是无量劫又无量劫。

我自己学佛这麽多年也没有什麽神通,也谈不上什麽感应,不过我很老实,我很小就有这个想法。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家裡环境不好,贫穷,有的时候真的是断炊,没有饭吃;失学,欢喜念书,想念书,父母没有能力供给,生活困苦到这样的程度。所以十三、四岁就有这个念头,「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的?为什麽要到世间来?」常常想,从十几岁到七十多岁常常想,这一点逐渐逐渐接触佛法,得到佛法的帮助,觉悟了。纵然我是乘业力而来的,我也不甘心不情愿受业力的支配。假如甘心情愿受业力支配,那就真正是生死凡夫,云谷禅师所说的;不想被业力所支配,那就是想改造命运,云谷禅师讲这个人是英雄豪杰。英雄豪杰什麽意思?平常人办不到的事情他能够办得到,这种人我们称他作英雄豪杰。这个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的英雄豪杰不难,出世间的英雄豪杰难!

怎样能够把自己的命运改变过来?这是出世间的英雄豪杰。我们在佛法裡面得到这个讯息,明白这个道理,懂得方法,这才真正找到答桉。我来到这个世间干什麽的?来改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受命运主宰的;是来克服自己烦恼习气的,不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的。几十年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去磨鍊,佛法叫磨鍊不叫斗争,要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去做斗争,不是跟别人斗争。跟别人永远是谦虚卑下,永远是忍让;跟自己烦恼习气那真正是要做一番大的格斗,要战胜烦恼习气,要战胜命运的主宰,我们才能超凡入圣。诸佛菩萨自己是这麽做的,又能帮助一切众生。用现在的话说,「战胜你的命运」,我们的结果超凡入圣,我们的功夫是破迷开悟,我们的果报是离苦得乐。我们也像诸佛菩萨一样,永远没有疲厌出现世间,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永远没有休息。第九首:

【佛无量劫广修治,一切法力波罗蜜,由是能成自然力,普现十方诸国土。】

「力」是力量,清凉大师注解「不可屈伏故」,这是一个强大的力量,「随思随修,任运成就」;也说了两种,一种是「思择」,思惟选择,另外一种是「修习」。这个地方讲的是法力,『一切法力波罗蜜』,「法力」就是择法的能力。世出世间的法太多了,你怎麽选择?选择要智慧,选择之后永远不会更改,那就是力,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力就看到了。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改变,这叫「力波罗蜜」。菩萨成佛,是无量劫的修行,『无量劫广修治』;我们从这一句就很明显的能够体会到「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是没有能力选择方法,你怎麽能断烦恼?你怎麽能够学法门?你怎麽能成就「力波罗蜜」?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

佛在经上讲,菩萨修行唯一的善根是精进,教导我们一般修行真的是「无量劫广修治」。总的纲领不出三十七道品,不多,三十七条。第一个教我们观慧,也就是智慧的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佛教导我们四念住;四念住是智慧,是看破,「观身不淨,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身心世界是不是这样的看法?如果是这种看法,那你就没看错,你的观察是正确的,对我们的修学帮助就大了。首先要晓得「观身不淨」,世间人迷惑的根源就是这个身体,把这个身体当作我,认为真的有这麽个东西存在,他不晓得这是错误,没有这回事情。过分的爱惜这个身体、贪爱这个身体,为这个身体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不值得!哪裡知道这个身体不是我。不是我是什麽?佛在经上讲是「我所」,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好像这个衣服一样,我们穿在身上的这件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如果我要为这件衣服造许许多多的罪业,你说值不值得?那不就大错特错吗?我们总不能为这件衣服造很多罪业,宁愿这件衣服捨掉,我也不肯因为这件衣服而造业,这就对了。

「观心无常」,心是念头,前念灭后念就生,时间非常快速,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念念生灭,无常的,这是讲妄心。「观受是苦」,受是所有一切享受,三苦、八苦,你要不知道什麽叫做苦,你好好去查一查,你好好去读一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是苦苦;除这个之外还有坏苦、还有行苦,三界统苦,哪来的乐!乐是什麽?苦暂时停一下,暂停,时间非常短暂。暂停的时候你有没有乐?其实没有乐。「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主宰。你果然看清楚,看破了,你就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你不会受这个虚幻蒙蔽,你才有能力改造你的命运,成就你修学的功德。这个力能帮助前面六种波罗蜜,帮助它成就。

清凉大师引经说「成自然力,即无师而成,不习而无不利,何能坏哉。」这个话是佛经上讲的,这是根本智的起作用。根本智难,是真难!但是佛在经上所说的对象,都是我们地球上的众生,换句话说,我们地球上这些人要真正做不到的,佛决定不说。为什麽?说了那是开玩笑,说了我们做不到,佛说它有什麽意思?由此可知,佛没有戏论,没有开玩笑的话,所说的句句都是真实的,他所讲的是这个世间人能做得到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你能不能坚持?真正要做,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懈怠懒散。所以菩萨唯一善根是精进,你不能够精进,精进是度懈怠的,你还是那麽样的懈怠,那就没有法子。佛帮助你是教导你,他帮助这一方面做得很圆满,现在的问题不在佛那边,在我们自己这边。我们自己是不是认真努力去做?是不是真的有心、有这个意思,把自己这些烦恼习气改掉,痛改前非!这个力量就是真正的伟大了。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转变自己的障难,成就真实无量无边的功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法界菩萨偈颂最后一首:

【佛昔修治普门智,一切智性如虚空,是故得成无碍力,舒光普照十方刹。】

最后一首是智波罗蜜,清凉大师在《疏钞》裡面告诉我们,「决断名智,谓如实觉了。」也有两种,一种是「受用法乐智」,一种是「成熟有情智」。他举《无性论》上讲的,由施等六,前面讲的六波罗蜜成就智波罗蜜,又由智波罗蜜成立前面六种波罗蜜;由此可知,智波罗蜜跟前面六波罗蜜可以互为因果,所以叫受法乐。又由智波罗蜜才能正确的了知诸法实相,于是前面六波罗蜜才能真正达到饶益有情。由此可知,菩萨的六波罗蜜我们凡夫要学习还真不容易,凡夫学习大多数只能学他的外表,学他的形象,而实质的内容是非常非常难懂。原因在什麽地方?智慧没有开。

十度,后面这四度,方便、愿、力、智,我们晓得都是属于后得智,所谓权智。权智从哪裡来的?从实智来的。没有真实智慧,哪裡来的权智?像一棵树一样,没有根本哪裡会有枝叶花果?枝叶花果是权智、是方便愿力智;根本是般若波罗蜜,是禅定般若智慧。由此可知,凡夫何以不得,原因我们就了解。可是不能不学,如果不学,真的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哪裡能度人?要学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的确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但是关键在什麽地方?关键在真正发心,发心难,太难太难了。人果然能发起真心来学习,这个事情就不难了,一生未尝不能成就。难在真心发不起来,所发的心非常勉强,说实在话敷衍塞责,不是出于真心,勉强敷衍一下,做一点样子给人看,不得实用。自己得不到真实利益,别人就更不必说了。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没有人教导。

好心的人、有善根的人不能说没有,虽有善根、虽有好心,没有殊胜的缘帮助,往往这一生空过了。殊胜的缘不容易得到,确实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要以为我们遇到佛法了,我们也皈依三宝了,甚至于我们也出家了,受具足戒了,实质上来讲佛法还是难闻。我现在有机会也能读到《华严经》、听《华严经》演讲,这是不是还是难闻?没错!还是难闻。你天天在读,天天在听,裡头真正意思你并没有了解。为什麽说你没有了解?因为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改变,你那个改变是真的改变还是敷衍塞责的改变,明眼人一看就看穿了。所以这个事情真难不是假难,真正不容易。

『佛昔修治普门智』,「普门」在前面曾经详细说过,这个地方不必再讲了。这一句是后得智裡面「成熟有情智」。前面我们学普门,是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十普。普是普遍,是平等,这一个字在佛经裡面用得非常之多。为什麽?心裡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就不普,它有界限。一定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就跟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一样。虚空法界是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刹土众生,刹土是诸佛的教化区,我们讲佛国土。经上一般讲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国土、一个刹土。虚空法界过去未来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以及其中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们的自身相,这才真正普。心是性体,身是性所现的相分,性相一如,身心不二,入这样的境界就是入一真法界,就是入华藏世界;就是所谓的法身菩萨,证得法身,真正入了普门。

如其不然,我们还是生死凡夫。但是生死凡夫能够在《华严经》上薰习一遍,这个种子好,无比殊胜!阿赖耶识裡头种了这个种子。什麽时候种子起作用成就果德,这个事情完全看自己,看自己的缘分,看自己的方便愿力智。什麽时候你真正发愿起行,起行我们今天讲落实,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就入了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轮迴,超越十法界了。这一句话提醒我们,佛往昔修行学习普门智。

『一切智性如虚空』这一句讲的是自受用,上面一句是他受用,你们想想这两句,把他受用摆在第一,把自受用摆在他受用的后面,这是什麽意思?这就是明显的告诉我们,你要成就自己,一定要先成就别人,成就一切众生才是真正成就自己。为什麽?烦恼的根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有了自私自利的念头夹在当中,就不能成就。佛教导我们这个方法好,起心动念只有成就一切众生,把自己忘掉了,这个方法妙极了!我执不必去断它,自自然然没有了。这是什麽?这是般若正知,大而化之,把我执化掉了,融化掉了,把自私自利的念头化掉了。念念利益众生,决定不想自己,活在这个世间一切为众生活的,不是为自己活的。

这个话听起来不难懂,好像是明白了,是不是真的明白?未必然也。为什麽?真明白他落实了,换句话说,他做到了,他是真明白了;他没有做到,他所理解的似是而非,好像是懂,实在他真的没有懂得。为什麽?因为起心动念还是自己摆在第一,没有把别人摆在第一,我们就晓得他没有真懂。真正懂得,真正明瞭,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能够看得出来,很容易的看得出来,他是为社会为众生,他没有为自己。所以凡跟圣不难认知,只是我们自己粗心大意,自己的疏忽!如果自己细心一点,凡圣不难辨别。但是我们不要在外面境界上去辨别,为什麽?那跟我们不相干。他是圣人,我还是凡夫,我自己不认真努力修学,他的果德我一丝毫也沾不上光,落实要紧!

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懂得一句你就把这一句做到,你就得受用,懂得两句你就把这两句做到,这是实学,真是实实实在在的学问。学了不能落实,那个学了又有什麽用处?所学非所用,岂不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自己宝贵的经历?人在这个世间寿命不长,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虽然说是科学技术医药发达,你仔细去调查,古人这句话还是有效,确确实实,三十、四十、五十、六十走的人有多少?太多太多了,医药发达能够延长人寿命吗?不能。诸位细细读《了凡四训》你就明白,命运的改变不是在医药,是在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可以延年益寿。不是在医药,医药能治病,不能够延长寿命,不能治命,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医药再发达,科学再发达,决定不能改变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要受恶报。这在前面我们讲十种智力的时候,第一种是「处非处智力」,佛清楚明瞭,我们学了之后要记住,改变我们以往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

第二句自受用,「一切智性如虚空」,《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是真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讲实话。说到更亲切之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讲了三个不可得。心是能现能变,佛又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不可得,能现能变不可得,所现所变怎麽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果然清楚明白了,你从内心裡放下了,知道一切法都不可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得大自在,这是受用法乐,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法乐怎麽来的?由前面六波罗蜜成立妙智,这个妙智就是智波罗蜜;你有这个智慧,你才受用法乐,我们一般讲你才能够真正得到法喜充满,你才真正有智慧、有能力去帮助众生。不能够具足福慧你想帮助人,你也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要帮助别人,要成就自己,一定要有福慧。

福是前面五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福德,般若是智慧。般若应用在前面五条裡面,布施有方便愿力智,持戒也有方便愿力智,忍辱、精进、禅定亦复如是,这裡头都有方便愿力智;所以前面五条叫波罗蜜,这个时候你知道「一切智性如虚空」,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做得非常积极,做得非常圆满,心地乾乾淨淨,一尘都不染,这是自受用。所作所为利乐有情,这裡头生大欢喜;青年守则十二条裡有「助人为快乐之本」,你的快乐是从哪裡来的?修前面五度饶益有情,快乐是从这裡来的。你不能修前面五度利益一切众生,你快乐从何而生?生不起来。这个我们得多想想,想通了再想怎麽落实,怎样去做?真正想通了不难,它就是实际生活,而且落实从家庭裡面开始,逐渐向外扩大。

华严圆教十度齐修,你的心善、言善、行善,用六度做出来为你一家人服务,你的父母一定会感觉得很快乐,「我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为什麽?因为你落实了十波罗蜜,你都做到了;你的子女一定会明瞭、会讚歎,「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你为一家人服务,你给这一家人带来了幸福美满,你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佛教家庭,六度六和敬的家庭,这是菩萨事业。在家学佛哪裡不能成佛?你能这样作法,你在家就成佛了,真正究竟圆满佛,不是假佛。自自然然,你会把你家裡面的这些成就,『舒光普照』就是影响,你的智慧光明德行的影响,会波及到你的邻里乡党、亲戚朋友,大家都向你看齐,大家都讚歎你。自利不就利他了吗?我为什麽要做这个样子?我做这个样子原本目的就是要影响一切众生的,我这样做是为一切众生而做的,我不可以做得不好,我不可以不认真。我要是做得不好,我要是做得不认真,换句话说,产生不了影响,我错了。我能产生最好的影响,最究竟最圆满的影响,我成功了,所以化他原来是自利。

自受用裡头真实智慧是观空,空有无碍。《心经》说得很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所以观空不是消极,观空是非常积极。如果观空消极了,什麽事情都不想做了,那叫恶取空,那是把空的意思解错了。空的真义果然是他的那种看法,这个世界早就毁灭了,世界早就不存在了,哪有诸佛菩萨?哪裡会有十法界?由此可知,空有是一不是二,心地愈清淨的人,比我们一般人做事情愈积极、愈认真、愈努力。所以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你就能体会,释迦牟尼佛从事的职业是教学,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介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从事这个行业;你看他对他的事业多麽认真,一点都不马虎,这是教我们的,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每天给大众上课八个小时,一年到头没有假期,四十九年没有休息,这种敬业的精神,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哪一个人能够跟他相比?我们今天想起来惭愧,我们现在一天才四个小时,跟释迦牟尼佛相比已经打了对折,自己还觉得很累、很辛苦,怎麽说都说不过去。无论是在教在学,释迦牟尼佛都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求学的时候你看看他能捨弃荣华富贵,能够放下名闻利养去求学;求学很辛苦,寻师访道,学成之后全心全力教化众生。所以这两个阶段我们都要看清楚,他是怎麽学的?学了以后他是怎样为大众服务的?我们要学佛,释迦牟尼佛活的样子,活生生的典型,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放不下、看不破。

我第一天拜访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头一天他就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以后我读《释迦谱》、《释迦方志》,《大藏经》上有这两样等于说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古人写的,我才晓得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是有根据的,不是他随便说的,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开始学佛的时候,我们不说学佛,我们说求学,开始求学的时候,他学习的动机我们要知道,他的动机从哪裡来的?从出去游玩,看到生老病死苦,众生不能避免;纵然自己做了国王,生老病死这四个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这不是做国王能解决得了的,国王也有生老病死,也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但国王有,欲界天王也有。他动机在这裡,如何能够离苦得乐,能够断绝八苦、三苦;三苦是讲三界,苦苦、坏苦、行苦。这样才去求学,求学的目的解决苦难,这个苦难他知道,众生有自己也有。

如果为自己,不必捨弃王位,聘请好的老师来教;要为一切众生那就不一样了,他发的心是要解决一切众生这些苦难,那就不是做国王能办到的。想想什麽身分能办到?老师教学。所以他不搞政治了,他去搞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是他老人家开端的,真的是全世界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祖师。他怎麽学?他如何来建立教学?如何来推展教学?我们如果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你到哪裡去学?你没有地方学了,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学处。所以世尊在一切经上所说的他全部都做到了,他是真正做到之后,深刻的体验才告诉我们。所以他的话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疑惑是我们,我们有疑惑。我们的疑惑从哪来的?业障起来的。
我们的业障很难消除,原因总是图自己的方便,图自己方便不能不损害别人。我怎麽会损害别人?我不能给别人做一个最好的形象,我没有办法提醒别人,这样对别人就损坏。所以佛菩萨念念把众生摆在第一,把自己摆在后面。做一个好的形象要做到底,决不是半途而废,决不是有头无尾,始终如一。他老人家示现,从出生到圆寂八十年如一日,求学教学一生也是如一日,没有鬆懈过。所以我们看人,这个人有始有终,这个人根机成熟了;敷衍塞责有始无终,他哪裡会有成就?他不能够相续,断断续续,兴致来了,装模作样一下;兴致没有了,立刻就鬆懈了。所以今天,人学好学善不如鬼神。

『是故得成无碍力』,这一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入不二法门,你才真正无碍,《华严经》上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四种无碍从哪裡来的?我们晓得「受用法乐,成熟有情」,这两种无碍,理事无碍;『舒光普照十方刹』,事事无碍。这末后一句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九法界的众生,都受到你的智慧光明福德的帮助,这是普照,这是大圆满的成就。诸佛如来的大圆满,一定要落实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之中,这是我们真的学佛,我们真正是佛的弟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20:39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9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6-09b.wmv




法界菩萨叹佛十度(第九集)  

2001/12/26  澳洲淨宗学院

(节录自华严经12-17-545集)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讚佛,云音菩萨讚颂:


【尔时云音淨月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这一段是说偈的仪式,意思跟前面一样。菩萨在这个地方讚歎的一共有十一首偈,内容是讚歎佛往昔修学十地的行果,也就是修行十地修因得的果报。十一首颂可以分为两个大段,第一个大段就是第一首颂,它是总说,意思是讲佛的果德大用,由于往昔在因地修行所成就的。第二个大段就是往后的十首偈,从第二首到第十一首,每一首是讚颂一地。第一首:

【神通境界等虚空,十方众生靡不见,如昔修行所成地,摩尼果中咸具说。】

这首偈是总讚。地上菩萨,在经论裡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讲法,这是什麽原因?佛法的修证愈往上去,境界愈微细,换句话说,于我们的知见愈趋愈远。不但我们感到困难,六道裡面就算是天人,乃至于十法界裡面的声闻、缘觉、菩萨,都没有法子完全清楚的理解,大概所能够理解的也只是一个彷彿。又何况教下像天台大师所判的「藏通别圆」,贤首大师讲的五教「小始终顿圆」;我们讲登地,是圆教登地还是别教登地?贤首家,它是终教、还是顿教、还是圆教?这裡面的差别就很多。地上菩萨真正的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转八识成四智,这是我们在一般大乘教裡面常常听到的。《华严》这是圆顿DA法,他所讲的比大乘要详细,我们要好好的来学习。
『神通境界等虚空』,一般讲神通是讲六根的能力,到地上菩萨恢复了。眼以色为境界,就是眼见的是以色相为对象,这个时候他的见量、他能够见到的这个量跟虚空法界相等了;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他见不到的。闻性的量也恢复了,闻性的境界是音声,尽虚空、遍法界的音声。虚空法界我们知道,这裡头是无量无边的刹土,诸佛刹土。诸佛刹土都有十法界,每一尊佛的教区都有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无量无边众生,他们谈话的声音,乃至于情与无情有心无心所发的音声,风吹树木、风吹草原都有声音,大海的波涛也有声音,地上菩萨没有听不到的,障碍没有了,「境界等虚空」。鼻闻香,无论什麽样的气味他都能闻到,尽虚空、遍法界;舌根、身根、意根亦复如是,神通境界等虚空。

『十方众生靡不见』,这是说登地的菩萨。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裡面的众生,这个众生不仅包括人,我们常讲九法界众生;说九法界众生还是侷限于有情众生,众生实际上包括无情,因为众生两个字的本意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就太複杂了,绝对不是单纯的。植物、矿物,乃至于我们虚空当中日月星辰,那是星球、是世界;世界与世界之间,我们今天讲太空,太空当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靠近星球我们知道有很多不同的云层,这些现象无一不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称之为众生。所以众生的含义,大是诸佛刹土,小是微尘,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地上菩萨没有见不到的,他为什麽能见?到后面经文都会说到。

『如昔修行所成地』,他往昔多生多劫修行成就今天的地位。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在学校念书,拿到了学位,「地」是真正的地位。阿罗汉是学位,辟支佛也是学位,菩萨也是学位。菩萨分很多等级,地前有十信位的菩萨,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迴向菩萨,这在佛法裡面不是真正的地位,是一种相似的地位。真正地位是初地以上,经上称菩萨摩诃萨,加上「摩诃萨」就是代表地上菩萨,他已经登地。像我们最近念的云音淨月菩萨摩诃萨,这不是普通菩萨,而且是摩诃萨地位达到圆满,是等觉菩萨;大经裡告诉我们,无量劫修成的,不是三个阿僧祇劫。『摩尼果中咸具说』,「摩尼果中」就是究竟果位,诸佛如来在究竟果位裡面为我们宣说。「具说」是具体圆满为我们说明、为我们介绍,这是总说。下面这十首,一地一地来介绍。我们先看初地:


【清淨勤修无量劫,入于初地极欢喜,出生法界广大智普,普见十方无量佛。】

我们念这首偈,心裡面自自然然产生无限的羡慕之意,什麽时候我们能契入这个境界?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富是富裕,圆满的智慧德相;贵是超过世出世间一切有情众生,九法界有情众生无与伦比;这个九法界是包括十法界裡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不但如此,他还远远超过一真法界裡面三贤位的菩萨,不可思议。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给我们提示的,初地略说四个意思,第一个是「加行多劫」,『清淨勤修无量劫』;「诸论皆说地前为一僧祇,已为无量」,一个阿僧祇劫已经是无量,我们都没法子计算;「更有异说」,还有别的说法。像《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奉持品」裡面讲五忍菩萨,讲到伏忍菩萨上中下这三品,下品是初贤,十住菩萨从初住到十住修行经历一个阿僧祇劫。往上去,中贤十行位的菩萨从初行到十行要经历两个阿僧祇劫,加上前面就三个阿僧祇劫。上贤位十迴向的菩萨从初迴向到十迴向要修三个阿僧祇劫。

初地菩萨修四个阿僧祇劫,二地菩萨五个阿僧祇劫,三地菩萨六个阿僧祇劫,七地菩萨修十个阿僧祇劫,八地菩萨修一千个阿僧祇劫,九地修一万个阿僧祇劫,十地是百万阿僧祇劫。所以地前不是指十住十行,那个不算,地前单单指初地前面的一个位次,那就是十迴向。十迴向菩萨修三个阿僧祇劫是这个讲法的。很多经裡面都是讲三个阿僧祇劫成佛了,这个说法很多,也有它的道理。因为十住菩萨、十行菩萨他的相不明显,到十迴向菩萨这个相就相当明显,所以讲三大阿僧祇劫是专门讲十迴向菩萨,也就是初地之前这一个阶段的菩萨。这些圣者初入地的时候,就是证得初地,都以为究竟成佛了,他不知道还有上面,以为登地就圆满、就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些说法,清凉大师讲都是佛方便说。为什麽?佛要是说出修行成佛要这麽长的时间,把人吓到了,谁也不愿意修,时间太长了。说三个阿僧祇劫还行,还可以接受。

所以《宝云经》裡面讲,实实在在是经历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到我们这部经「华藏品」裡面还有细说,再详细的来讲。我们晓得,佛说法有方便说、有真实说。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才真正了解淨土宗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可贵。这个法门是当生圆满成就的法门,说实在话,要不是深入大乘,不知道这个法门的可贵,不知道这个法门的希有。于是怎麽样?把它看轻了。好了,你学别的法门,大乘经裡面讲的都是实话,佛并没有否认,佛不否认那就是真的,你要想成就要经历无量劫又无量劫。如果你真正信得过淨土法门,持名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这是弥陀四十八愿裡面讲的,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多次介绍的。阿惟越致菩萨是什麽地位?七地。照《仁王经》上那个讲法,七地菩萨要修十个阿僧祇劫才能证到八地,八地菩萨要修一千个阿僧祇劫才能证到九地。诸位想想,能不念佛吗?念佛法门一下就到七地,而且后面的进展非常快速。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明瞭、真正觉悟,为什麽文殊、普贤还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实在讲这些事实真相没有人说,说老实话,说了也没人相信。

我们今天学淨土学了不少年,这些话头一次听到,善根深厚之人一定感到无比的庆幸,真的就像入于初地极欢喜。我们现在没有入初地,我们现在是知道淨土法门,接受了淨土法门,比入初地的菩萨还要欢喜,真的是法喜充满。所以念佛念不下去了,念了厌倦了,法喜不能现前,什麽原因?你对于事实真相一无所知。这决不是我们学淨土讚淨土,你要是用这个眼光来看,那你就错了。这是一切大乘经上讲的,我们从读诵、学习大乘经裡面我们明白了。古大德常说「百千万劫难遭遇」,一点都不假,你要是把这一生的机会失掉,真可惜!这一生机会如果失掉,你决定又去搞六道轮迴,六道轮迴不知道要搞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遇到佛法,遇到佛法未必能遇到淨土法门。难怪彭际清居士感叹的说:淨宗法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遇到了,不能认真修学,祖师大德极力的来劝勉警策,依旧是麻木不仁,你说有什麽法子?真的像地藏菩萨所讲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地藏菩萨也感叹,真的是如此。所以,到这个世间来了,我们自己发现了,自己明白了、觉悟了,先度自己,这比什麽都重要。如何能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取得往生的条件,这是希有的因缘,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事。我们没有讲到这个经文,我要这样说法,很多人不容易接受;讲到这一段,经文给我们印证。

往生的条件一定要牢牢记住,「淨业三福」,这是基础。《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裡面,经文总有四段,上中下三辈,最后一段慈舟法师给我们判定的叫「一心三辈」,那是修学其他法门的,也得一心,发愿求生。四个段落当中,前面三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麽叫菩提心?经论上讲得很多,我们也常常在一起研究讨论学习。这麽多年来,我为了方便初学,用另一个方法来讲菩提心。菩提心有体有用,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裡面为我们说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个心是菩提心的体。什麽叫诚?我们每一个人都自己以为「我很诚恳,我已经诚恳到极处」,他说这个话确实不是欺骗人,是他误会、他误解了。这种误解事情在佛门裡头太多太多了。十迴向的菩萨刚刚入初地,他都误解,以为他已经究竟成佛,何况我们?他不知道上面还有二地、三地到十地,还有等觉,他不知道,他以为证得初地就是究竟成佛。我们的智慧道行怎麽能跟他相比?

所以今天我们把菩提心误会了,以为我们真有了,这是平常事,说老实话是正常事。菩提心果然发出来了,你是什麽地位?圆教初住地位。《仁王经》裡面伏忍位下品地位,已经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换句话说,六道凡夫所犯的过失,你决定没有了。哪些过失?你用六波罗蜜来检讨一下,就清楚、就明白了。悭贪是过失,恶业、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过失多了!佛讲这六种,六波罗蜜是对治这六种过失的;无量波罗蜜门是对治无量无边烦恼习气的。菩提心一发,这些粗重的烦恼习气完全没有了。我把菩提心的心体用两个字来说,「真诚」,真诚心就是菩提心的本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这不好懂,我说了六个字:「清淨、平等、正觉」;迴向发愿心我说了两个字,「慈悲」,慈悲心。所以「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这五种心,合起来就是大菩提心。我们的心是不是这个心?也就是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与这五条相应不相应?果然念念都与这五条相应,我们真的是发菩提心了。发菩提心之后,「一向专念」。

现在问题在哪裡?一向专念的人很多,确实一天有念十万声佛号的,念三万、五万我见得很多。他能不能往生?很难讲,要问他有没有淨业三福的基础,有没有真正跟菩提心相应?淨业三福十一句,我们要认真做到。三福裡面有发菩提心,在第三条头一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慈悲心,就是迴向发愿心。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问题是我们要把它真正落实,要把它真正的做到。这个样子念佛,我们的条件、我们的标准,「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了,我们取西方淨土才真正有把握。在修行证果时间上来讲,超过一切菩萨果位,他们要无量劫才能成就,这个法门一生就成就了。

那你要问,这个法门是什麽人提倡的?我老实告诉你,普贤菩萨提倡的,文殊菩萨同意的。普贤菩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文殊菩萨就跟进,以身作则,劝导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发愿求生淨土。这个确确实实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看到这个气象、看到这样的事情,能不动心吗?能不觉悟吗?要真正修行!我把淨业三福落实在三部经裡头,这三部经要多多的读,把裡头最重要的教训赶紧落实。三福第一福落实在《十善业道经》,第二福落实在《沙弥律仪》,第三福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换句话说,这三部经就是所有大乘法门修行的基础,你要没有这三部经,你修学大乘,包括念佛求生淨土,你没有基础。

也许有人要问,这说起来实在不是容易事情。对的,确实不是容易事情,你以为成佛那麽容易、那麽简单!佛讲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其他法门叫难行道,两者比较一下,你就晓得佛讲的话是真的,确实是易行道,一生能成就;你修其他的法门无量劫,「清淨勤修无量劫」。我们在这一会裡面讲真实话,不是给你讲方便话。「三大阿僧祇劫」是方便话,方便话不是妄语,地前十迴向菩萨修行确实是三大阿僧祇劫登地。真实,是这麽个说法。

我读这首偈,感慨万千!也许有人问,确实我们看到有些老阿公老太婆,他们念佛预知时至,站着走的、坐着走的,好像他没有《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些基础,他怎麽能往生?意思就是说他不懂发菩提心,他一天到晚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老实念佛。而且念的时间不长,三年五载他就预知时至,不生病,站着往生、坐着往生。我在讲席裡面常常举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锅漏匠,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师。早年,大概总是在三十多年前,台南将军乡的一个老太婆,大概念佛都是三年,站着往生,预知时至。这是怎麽回事情?这是世间的一等老实人,她虽然没有学,往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她统统具足,万缘放下,一尘不染,心裡头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她没有一个妄念,所有一切法门统统具足;《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这个说法不是我在这裡胡说八道,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裡面讲到,「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只缘西方极乐世界,只想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圆满的大菩提心」。你想想看,「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是不是统统具足?果然具足!


云音菩萨偈颂第二首:

【清淨勤修无量劫,入于初地极欢喜,出生法界广大智,普见十方无量佛。】

这一首颂我们虽然说了很多,意思没有尽,还要做一个补充。我们从这个地方真正明瞭修行证果有易方便,古德讲的淨土念佛法门是易方便,确确实实是门馀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一条修行证果的捷径。让我们在一生当中,正是古德常说的「不历僧祇证法身」,无量阿僧祇劫不需要经历,我们在一生当中就能证得法身。但是经论裡面所说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一定要做到。然后你确实有把握往生,你才真正得法喜充满,你才会做出真正念佛人的好榜样。这个好榜样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你想想看,西方世界这样的菩萨,七地以上的菩萨,六和敬还说什麽?不必说了,圆圆满满的做到了。所以你要是有把握往生,你处事待人接物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你对待一切众生,甚至于冤家债主,你对他都非常欢喜、非常爱护、非常照顾,就像诸佛菩萨对于九法界一切众生一样。

第三句『出生法界广大智』,真的,初地菩萨的「广大智」,我们虽然是念佛人,没有契入这个境界,有相似的。「出生广大智」,清凉大师说,菩萨「生如来家,见法实性」,见法实性就是禅宗裡面讲的明心见性,「得妙观察、平等性智故」,这个时候真正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真的转了,初地菩萨才真的转了。由此可知,三贤位的菩萨虽然讲转识成智,是相似位,我们用天台大师的六即位来说就很容易理解。我们今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在什麽地位?在观行位,也就是说我们很认真努力在学习的这个地位,「观行」是学习,就能够降伏烦恼习气。我每天念佛,我每天诵经,每天拜佛,每天断恶修善,为什麽?为法界一切众生,包括我的冤亲债主,我不为自己,这叫观行位。心量自然就拓开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地上菩萨;我们在前面第一首偈裡读到的「神通境界等虚空」,神通就是六根,六根的境界跟虚空法界一样,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是真的得到了。三贤位的菩萨是相似的得到。

我们今天没有得到,没有得到就要学习,观行位。不能不学,要认真努力来学习。而且我们修学的成绩得要天天有进步、年年有进步,保持着不退转。怎麽能保持得住?要读诵大乘你才能保持得住,你要不读诵大乘你就保不住,你就会被烦恼习气所转。大乘经典不必太多,专修淨土的这几种,如果没有时间、没有能力读诵这些大乘,你就依靠「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就依十条,这个好办,「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你就依这十条。这十条,三辈往生裡头有,往生正因裡头有。由此可知,一部《无量寿经》就够了,淨业三福都在裡头。我一生就依这一部经,每天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淨业三福统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念佛肯定往生。

这个时候,你虽然没有妙观察智,看到你,有一点像,为什麽?你把世缘看澹了,你不再分别、不再执着了,一心嚮往西方极乐世界。我在这个世间是做客的,是来观光、旅游的,我何必认真?过几天我就走了,我到极乐世界去了。自然看澹了,看澹了你什麽都放下了。别人毁谤我,不计较,放下了,侮辱我、陷害我,统统放下了;恭维我、讚歎我,我也不会生欢喜心,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无论遇到什麽事情都好,不再计较、不再执着,你们大家说怎麽好就怎麽好,我没有意见了。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再起心动念、不再分别执着,什麽都好,你们大家觉得怎麽好就怎麽好,有一点点像平等性智,有一点点像妙观察智。

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告诉我们,「由破分别我执」。你要晓得,我执有两种,一种叫分别我执,一种叫俱生我执。你破了一部分,分别我执这个「我」的执着,你放下了;换句话说,不再分别执着这个身是我,第七末那跟四大烦恼常相随的脱节了。末那识,哪四种烦恼常相随?时时刻刻结合在一起,真的一刹那都不会中断。第一个我见,见就是见解、就是分别执着,你分别执着有个我,实在讲是末那识的一分,你把这个执着是我,我见。《金刚经》前半部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半部破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哪些人破我相?三贤位菩萨破我相了,十住、十行、十迴向。什麽人破我见?初地以上,登了地,我见破了。所以三贤位破四相是相似位,登了地破四相四见是分证位,境界不一样了。我见破了放下了,我爱也放下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我爱的;我痴放下了,不再有我痴。我痴放下了,智慧就现前,自性般若智慧就往外透了;我慢没有了。这是四大烦恼,我见、我爱、我痴、我慢。

我们念佛人在现前虽然没有这个功夫,要知道如何破我执;你只要把这四大烦恼放下了,可以说你是观行位中的破我执,你在做了。我见没有了,你对于一切众生你能生平等心,我们常讲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为什麽我们做不到?所以我常讲,修行功夫从哪裡看?看你处事待人接物,什麽样的人你都能跟他处得好,你修行算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是观行位。这个人不能相处,那个人跟他处不好,你完全是凡夫,一点功夫都没有。为什麽?一分一毫你都不肯放下,这个对于往生产生严重障碍。心裡想往生,实际上你去不了。所以我常常教人为什麽那麽样强调「六和敬」?六和敬是你功夫刚刚得力,你所表现的决定是六和敬的境界。见和同解,他跟我解不同,我跟他解同;换句话说,我不再攀缘、不再执着,我可以随缘。那有什麽不好相处?很好相处了。我不再执着我的成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觉得怎样怎样」没有了,「恆顺众生,随喜功德」,总沾一点边了。你们大家说什麽都好,只要不出大毛病,只要不出大纰漏都好。实在有严重不善的后果,我会给你提示一下;如果不是很严重的不善的后果,都不必说了。
像往生这个事大,哪些严重的障碍我不能不说说,我要不说我对不起你们。说出来之后,你能不能理解,你能不能接受?那是你的事情,我的本分做到了。你能信、能解、能行,恭喜你,我们同愿往西方;你要是不信、不解、不能依教奉行,慢慢来,反正西方的因已经种下去了,来生后世你总会去的,到时候我们还会相聚在一堂,不过往生西方在时间上有先后差别不一样。诸位真正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切众生平等。

我爱放下了,这个很重要,这是贪烦恼。我痴放下了,心地明瞭,常生智慧,不生烦恼。我慢放下了,慢是瞋恚的一分。贪瞋痴,虽然俱生的习气有,分别的这个烦恼放下了。分别放下就是我们常讲的伏烦恼,烦恼虽然没有断,确实控制住、不起现行,这样念佛往生没有障碍了。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鍊,特别是在人事环境当中。我们面对着善缘顺境,绝对不起贪恋之心。住在这个世间就像住旅馆一样,明天我就离开了,这裡有什麽好留恋的?恶缘逆境亦复如是,没有一丝毫瞋恚心。这裡不好,我还是跟大家处得很好,我明天就离开了嘛!何必跟人结恶缘?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乃至于对一切动物、一切植物、山河大地,我们只有一个真诚清淨平等的感恩之心。我到这裡来旅游,虽然时日不长,他们对我的照顾、对我的供养,我不能不感激。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四大烦恼常相随」不能不放下它,这个事情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因为你还没有能放下,阿赖耶识裡面含藏着无量劫的习气种子,这时候还没有能转得过来。开始也是从观行到相似、到分证,阿赖耶没有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就不可能转成成所作智。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到如来果地转八识成四智才到究竟圆满,所以「出生法界广大智」。这个时候初地菩萨他们已经在因地上转了,把第六第七转成智;这两种智慧转过来,他就『普见十方无量佛』。前面总说,「神通境界等虚空,十方众生靡不见」,他为什麽能见?转八识成四智。六七因上转,他已经转;五八果上转,他还没有完全转过来。因上现在已经转过来了,慢慢的果就会自自然然跟着转了。所以他不是同时一下就转过来,因转过来之后,果慢慢的成熟,这个道理我们能想得通,不是很难懂。「普见十方无量佛」跟第一首偈「神通境界等虚空」相应,跟「十方众生靡不见」相应,你看这个果德多麽殊胜!确实是我们希求的。

可是诸位同修要知道,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菩萨,他们确确实实烦恼没有断,八识没有转,但是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地上菩萨相等。这是什麽原因?不思议法,真的是难信之法。菩萨修行无量劫到这个程度,你怎麽这麽便宜?你怎麽一生就成就了?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夏莲居老居士偈子裡,「难信难信真难信」,它是实话。不是说我们人难信,菩萨难信,声闻缘觉难信,怎麽可能有这种法门?这个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搞不清楚,这都是真的。我们这一生能遇到、能了解,要不发心认真学习,那就是李老师的话:「非愚即狂」。他要不是愚痴人,那就是狂妄之士,他不修这个法门;换句话说,正常人他一定接受,一定认真努力修学,他在这一生当中会成就。现在请看二地:

【一切法中离垢地,等众生数持淨戒,已于多劫广修行,供养无边诸佛海。】

十地菩萨跟前面一样,他们所修学的跟诸位说还是十波罗蜜。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每一首偈都有四个意思,一句是一个意思。第一句举法标名,他所修学的这个法门说出来了,『一切法中离垢地』,这是二地菩萨;「垢」是烦恼的代名词,二地菩萨修持戒波罗蜜。『等众生数持淨戒』,这个「淨戒」不是五戒、十戒,我们今天看到五戒、十戒都觉得太多,都觉得受不了。比丘戒二百五十条,都感觉得很困难。到二地菩萨他们所持的戒,这个戒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规矩、守规矩。佛家常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那是凡夫地所修的。这是圣人,是菩萨摩诃萨;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刹土裡面所有一切众生,菩萨跟他们相处,决定不犯过失,心地永远保持清淨平等觉。我们修行说是功夫不错了,他心裡头还有妄念,比起一般人这个妄念微细,跟菩萨比这个妄念非常粗,非常严重。我们比要往上比,不能往下比。往下比自己好像就觉得很满足、很不错了;往上面一看,自己差很远,才能提得起警觉心,才能够奋发向上,自己知道自己不足。

我们修淨宗的要不要学习?要,为什麽?增高品位,这是对自己来说的,这是自利。利他更重要。我们表现种种守法的形象,那是我们『供养无边诸佛海』,我们能不干吗?我们拿什麽来供养诸佛如来?拿什麽供养阿弥陀佛?拿什麽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拿什麽供养九法界一切众生?没有别的,只有守规矩、守法,做一个好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佛教的代表,就是佛教导这一个学生的代表。我们像不像?像,那是佛的好学生、好弟子;不像,是佛门的罪人。最低的标准是三福六和,如果这个标准没有,正法就不能住世。我们为什麽要这麽干法?没有别的,为佛法、为众生,我们帮助正法久住世间。我们要不认真修三福六和,我们就是希望这个正法不要住在世间,我们在破坏正法,在毁灭正法。诸位想想,破坏、毁灭正法,你怎麽能往生极乐世界?夏莲居老居士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这个事情要「真干」!不是敷衍的,不是装假的。你要不是真干,你错了,敷衍塞责,搞假的不搞真的,我们一般人常讲的阳奉阴违。果报在哪裡?我们可以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果报在三途,三途当中的地狱,不是饿鬼、畜生。为什麽?因为你对不起佛教,对不起诸佛如来,对不起一切众生,问题在此地。

淨宗学会成立,我们订了五个修行的科目,简单明瞭,希望淨宗的同修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它相应。我们做佛的好弟子,这个「好」说实在话不是十分的好,能做到三分四分就不得了,至少我们不是在灭佛法,不是在毁弃佛法。世间人看不见我们,九法界的神灵他们看得见,我们起心动念,他们知道。你看看地上菩萨,只要登了地,他们六根的能量就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一举一动,他看得清楚,我们起心动念他知道。他那个神通、他心通,遍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所以我们能瞒过谁?要说瞒人,那真是自欺欺人。我们做不好,什麽原因?愚痴。经没看懂、没听懂,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麽?做不到。应当做个,我这个水平很低,三成四成。实在讲一成都做不到,几个人能做到一成?

说老实话,做到一成不能往生,要往生至少要做到二成;换句话说,百分之八十我做不到,我能做到百分之二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观经》上佛讲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是什麽人?都是造作五逆十恶之人。我们是不是造作五逆十恶?是!「我没有杀父母,我没有杀阿罗汉,我也没有破佛身血」,没错,这些罪名好像你都没有,你破坏了佛教形象,你知不知道?这个事情严重了。破坏佛教形象,等于破和合僧,五逆裡头犯一条就是阿鼻地狱罪。所以我这个形象不好,出去让人家议论,让人家批评,我就对不起佛,就对不起九法界众生。无论在哪个地方,我们起心动念还是想搞特权,不守规矩。「不守规矩,这才是值得荣耀的事情!」以为这是荣耀,不知道这种心态、行为造阿鼻地狱的业因。规规矩矩的那种人,在你心目当中那是愚人,瞧不起他。是的,瞧不起的这个人,往往这个人往生了。你们想想看,谛闲老和尚的徒弟锅漏匠,谁瞧得起他?修无师,谁瞧得起他?真干!你瞧不起他,他瞧得起你;你不尊重他,他尊重你;你往三途,他到极乐世界。

我们老实讲,学佛那个「痴」很难断。我们这个痴是非常非常严重,怎麽说都不开悟、都不回头,我们在旁边看到很难过,但是无可奈何!我最近这些年讲经,讲得很详细,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觉悟的人有,少数,太少太少了;不能够理解的,多数,不知道回头、不懂得规矩,这是真的。佛在《无量寿经》,对我们这些发心弘法利生的人有几句安慰的话。苦口婆心教诲,别人不领情,并不感激你,他也不懂,他也不会照做;佛说,这些人「先人不善(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听佛这几句话,心平下来了。知道这些可怜的众生,他是真可怜、真愚痴,他先人没有教他,所以他种种的过失,不要去怪他。他确实是要堕落,那没有法子,诸佛菩萨都救不了他,我们还有什麽办法?我们能尽到的、尽心尽力做的,可以说都已经做了,问心无愧了,我们对得起这些人。

更重要的是自己,自己一定要读诵大乘。《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古来祖师大德们公认的,这是一乘教。一乘DA法,古大德只说了三种,《华严》、《法华》、《梵网》,超过一般的大乘。世尊在《法华经》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会权归实,《华严》、《法华》、《梵网》,是一乘DA法。有能力、有时间、有这个缘分,深入这个,好!为什麽?对于自己境界决定提升,对于自己断烦恼生智慧肯定增长。可是诸位一定要知道,淨业三福是基础,十善业道是大根大本。尤其世尊极重要的开示,「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一切世间是九法界;这个法就是「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就能离九法界苦。再加上持名念佛求生淨土,这一生圆满成就。十善业道不能不懂,不能不行。

这首偈子裡头不能不持戒,持戒念佛。『已于多劫广修行』,前面我们读过,这些菩萨们修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持戒决定具足,就是包含其他的九个波罗蜜,持戒就圆满,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这个来「供养无边诸佛海」,不只四百亿佛。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阿闍王子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人家这裡「供养无边诸佛海」。我们要努力、要精进,决定不能够得少为足,那就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