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化解对立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20:02     标题: 化解对立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2-01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32-01b.wmv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八卷)  

2004/5/24 澳洲淨宗学院

化解对立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方百万世界偈颂第八首看起:

【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如是二俱捨。普入佛功德。】

在清凉大师注解裡面,就是《疏钞》裡头,《疏》末后一段「复总收之下,融成十门。第一孤标独立,第二双现同时,第三两相俱亡,第四自在无碍」。前面我们讲到此地,现在我们从第五讲起,第五是去来不动。我们把清凉的文念一遍,钞是注解,注解的注解。

「五去来不动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我们先说这两句。譬如我们有十个学生,十个学生排成一个队,这个队就是多,一个人这是一,一入多而一在,你参加这个队伍,你是这个队伍十个人当中之一个,你参加这个队伍你还存在,你不是没有了。多,这是个团体,十个人是个团体,多裡面有许许多多的一,所以多入一的时候,多也存,团体也存,一也存。这就是前面跟诸位同学报告的,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从一,一存;从多,团体存。

「若两镜相入而不动本相,相即亦然」。相入如是,相即亦如是。这就是教我们学着无论看什麽事物,看人也好、看事也好、看物也好,多方面观察你才能够开智慧。像我们常常接触许许多多不同的宗教,许多不同宗教我们合在一起这也是个团体,现在叫多元文化。譬如我们往年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九个宗教,我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这九个宗教是多。每个宗教加入,一相入,入多,我们这个宗教团体存在。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不相妨碍,有团体,有个别。这个地方清凉大师举的比喻,譬如两个镜子,两个镜子互照,这个镜子裡面的境界都相入,可是并不动本相。这个本相有一的本相,有多的本相,一多都不坏。相即亦然,其实相即就是相入。清凉讲的十条就是从十个方面观察一桩事,一体。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总要明瞭,明瞭就没有过失,明瞭就没有妄想。
人妄想为什麽断不了?过失为什麽断不了?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我今天早晨讲经之前这一个小时,我跟我们常住出家在家同修讲了几句话。我说我们相处这麽多年,但是非常遗憾、非常感慨,那就是如古人所说「做人难」。做人都难,那成佛就更难。你要想成佛,先把人做好。现在人与人之间最困难的是不能互相包容,不能互相体谅,不能互助合作,这是我们很难过的事情。一家,家不和,现代的社会我们很清楚,夫妻不和,貌合神离,父子不和,兄弟不和,什麽原因?你要讲原因,那是宿世的因缘。

所以我今天特别提到,我们现在学院大家在学英语,英语用的课本是美国凯西的报告。我为什麽选他的报告?他一生肯定世间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决定没有突发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情是没有原因的,这他肯定的。这种肯定宗教裡也有,宿命论;中国人也有这个说法,「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印光大师教人念《了凡四训》,袁了凡在前面二十多年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丝毫不能转动,真的是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遇到云谷禅师之后,禅师用佛法理论来教导他。人有没有命运?有。为什麽有?只要你有念头就有,有念头就有数,数就是命运,你有念头。人到无念,无念就没有了。什麽人到无念?诸佛如来无念,法身菩萨无念,佛法裡面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能超越。如果你无明不破,就是说你念头还有,特别是分别执着,那就决定有三途,有六道、十法界。三途六道十法界,给诸位说本性裡头没有,确确实实没有。为什麽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裡头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着是能变,十法界六道三途是所变。能变没有了,哪裡还会有所变!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菩萨教人去证实,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果然没有了。永嘉大师是讲得很好,「梦裡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裡是什麽?就是有念,有念就有梦,无念就觉了,梦醒了。这醒过来之后就是一真法界,这法身菩萨,十法界没有了,一真法界现前。起心动念之后十法界就现前了,一真法界就没有了,就这麽个道理。所以诸佛跟法身菩萨们对十法界裡众生很感慨,就是说你的妄念为什麽不断?应化在十法界,佛菩萨的事业叫佛事。佛事是什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除这一桩事情之外,什麽事情都没有。十法界裡面依正庄严真的是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般若经》总结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不可得,你在裡头想得,错了。你得到什麽?得到的是六道轮迴,得到的是三途苦报,你说你冤枉不冤枉?

学佛从哪裡学起?从觉悟学起,觉悟之后,从做人学起。你有没有觉悟就看你做人,你还能不能包容,你还会不会尊重,你有没有敬爱,你有没有照顾、有没有关怀、有没有互助合作?如果真觉悟了,这全落实了,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喜欢这个,讨厌这个,跟这个人能相处,跟那个人不能相处,你是六道众生,你是轮迴心,你起心动念都是轮迴业,不要说言语造作了,你出不了轮迴。这种心念佛,轮迴心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但是有好处,阿赖耶识种一个阿弥陀佛的种子。什麽时候把轮迴心转变成菩提心,你往生的缘就成熟,重要!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

你看看《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一次我到新加坡正好就讲到这一段,讲到「三辈往生」。这一段的经文不长,义理很深,细讲要很长的时间。黄念祖居士注解非常丰富,引经据典。经是怎麽教我们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现在很多人把发菩提心忘掉了,只取一向专念,那不行!明明是八个字,你只取四个字,换句话说,你这个功夫充其量也不过就二分之一,二分之一不及格,去不了。二分之一,我是恭惟你,佛法裡面讲一得,得到了,一切都得到了,一失一切失。换句话说,你要不发菩提心,念佛等于零,落空了,就是阿赖耶识裡面种个种子而已。

发菩提心不念佛,决定不能往生。蕅益大师给我们讲得很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信愿是发菩提心,「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这话讲得好。菩提心发了,不念佛不能往生。念佛怎麽样?念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妙不可言。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但是菩提心足,所以能不能往生关係在信愿之有无。那个愿就是菩提心,那个信是清淨的信心,《金刚经》上讲「信心清淨,则生实相」。你说那个力量多大。

念佛,昨天我们刚刚好讲过,在这首偈子裡面,我们讲到第六首「念佛菩提」这首偈,在示入方便这是第一首,第一首那是入门的方便。「光明觉品」真正讲到修行是把念佛摆在第一。他讲的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一般注解裡面,一心正念真如。这首偈就是讲怎样叫一心正念真如。当然实相念佛法身菩萨才能做到,他们用这个方法提升自己的境界。四十一个阶级用什麽方法?实相念佛。我们凡夫做不到,我们今天用什麽方法?用持名念佛。持名,暗合道妙,就是持名跟实相很接近,难得,不容易遇到。所以遇到了,你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你要真懂,要真正晓得怎麽去修,我们这一生当中才能得到真实利益。

实相是什麽?就是真诚清淨平等觉。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淨平等觉。念念跟清淨平等觉相应,行住坐卧,生活相应、工作相应、待人接物相应,这就是实相念佛。心地清淨一尘不染,心地平等无有高下,心地正觉没有迷惑。换句话说,没有分别,没有妄想,念念跟法性相应,行行跟法身相应,这个人就是法身菩萨。所以这裡说「去来不动」。

下面第六句「无力相持」,清凉大师说「因一有多,多无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无力而持多」。我们用个人跟团体来观察你就很容易了解,了解这个原理原则。这个团体有能力成就一切事业,提到这个团体没有人不尊敬,为什麽?团体裡头每个分子都是强而有力,群策群力。因为有这麽多人,有这麽多一,才成立一个团体,团体是多,团体的力量是靠一、靠每个人。因多有一,这个团体是每个人有专长,大家互相合作才产生力量。一个人再能干也不行,要大家合作。所以一无力而持多,真正力量发挥的时候是团结。

我们再把范围缩小,缩小到一个人。一个人,在这个人身上你也能够看得出这个意思。我们人身上有眼、耳、鼻、舌、身,这是五个不同的单一,有五个不同的一合成一个多,这个多就是我们的身,合成我们这个人。你想想看,我这个身体能起作用,我要靠每一个一,要靠眼,眼能见;要靠耳,耳能听;要靠鼻,鼻能嗅;要靠舌,舌能尝;要靠身,身能接触。这个团体要依靠这麽多许许多多器官,器官要依靠团体,不依靠团体它单独没有力量,不能起作用。一跟多不能离。

今天讲多元文化,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小到自己这一身是多元,一多相即,无力相持。分开来就没有力量,一定要互相合作才能产生力量。扩展到我们今天的世界,这个地球就像我们一个身,凡是在地球上生的、长的一切人一切物,就像我们人身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细胞,这情形是一样的。大家互相合作,这个地球健康,美满幸福,这地球是乐园。如果各个不合作,这地球上zai 难,这地球是地狱。天堂、地狱与地球没有关係,与觉迷有关係。觉,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体,我们要互相包容,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爱,要互相关怀,要互相照顾,要互助合作,这个地球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天堂。如果是迷,各个人都自私自利,各个人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眼跟耳不合作,耳跟鼻不合作,那这个人很快就要死了,同归于尽,同归于尽就是世界**。

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团结还互相尊重,裡面没有高下。像这个身体器官各个团结,它团结裡面,总不能说我眼睛是第一,耳鼻是第二、第三,没有,各个第一。眼第一,耳第一,鼻也第一,样样都第一,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哪个器官要变第二、第三,他就有病了,这个道理不难懂。那麽你想到在这个地球上,如果说哪个国家第一,那个国家第二、第三,这地球有病;哪个族群第一,哪个族群第二,这也有病;这个族群人多,那个族群人少,人多也好,人少也好,平等的。在我们这个身体裡面,头第一,头尊脚卑,好了,你只有头,那脚把它砍掉不要了,行不行?你残废了。我头第一,脚也第一,平等的,你这个人才真正健康。这是天理,自然的道理,你不能在这裡虚妄分别。

一个团体、一个公司,公司总经理、董事长这是老板,底下有很多员工,最低职位的员工清洁工人,打扫卫生间的。我有一次大概是三、四年前,我在雪梨参加国家的一个电视广播公司,他们总经理来接待我,正好遇到清洁工人在打扫卫生间,他告诉我:我们这个公司各个都第一,我当总经理,总经理裡面我第一;我这个员工(这个清洁工人)他也是第一,他清洁卫生间第一。我听了点头,这个概念对了,各个都第一,只是职位不一样。在眼我的职责是见,在耳我的职责是听,在鼻我的职责是嗅,各个都第一。平等是佛的境界,佛心是平等心。难得这个总经理他心是平等的,职位不一样,心平等的,所以我很讚歎他。这裡面见解跟大乘佛的教诲相应,他虽然没有学过佛,他的想法、看法、做法跟佛在经上教的没有两样。这是个好的领导人,他懂得一切都是平等的。
工作岗位不一样,工作性质不一样,工作性能不一样,平等,少一个都不行,你这个整体就出了毛病。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就能够互相尊重,绝对不会有轻视,也就是高下的心没有了。我们身体每个细胞、每个器官互相合作,没有一点点私心,大公无私来合作,身体健康,这是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没有两样。大宇宙裡面,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没有私心,互相合作,你说这个宇宙多麽圆满、多美满!

佛给我们讲这些大道理,这些大道理现在在学校裡学不到,学校裡头没有人讲。这麽好的课程,现在学校不能够接受,你说多可惜!为什麽不能接受?大家对它不认识,对它有误会。所以我们不能说他不对,我们只能说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做得不够好。在从前许许多多国家领导人他懂得。前几天我们讲的「雍正上谕」,雍正皇帝懂得、雍正皇帝推崇,雍正皇帝把儒释道三教的教学落实到整个社会。他谈话裡面举的那个例子,宋文帝懂得。宋文帝他做了皇帝,办了四个学校,儒学、玄学,玄学裡面就有佛、就有道,何尚之负责玄学;另外有文学、有史学。你看看乾隆编的《四库》,经史子集。雍正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这样推崇宋文帝,在我想经史子集这四个项目很可能就是受宋文帝的影响。

宋文帝办了四所学校,儒学就是讲的经学,儒家的东西;子学,子学就是玄学,诸子百家,现在讲哲学;史学,史部是史学,集是文学。懂得了,把它列入国家教育的课程标准。现代人不懂得,不知道这些经典;如果知道这些经典,我相信国家领导人一定把经典当作大学的教材认真来学习。它可以单独成立一个学院,现在有些学校是附属在哲学系裡头,把它当作哲学系裡面的一个科目,哲学系科目众多,它算一个科目。这就是对于经典不认识、不了解,不知道它的大用,它的作用真的是超过一切学术。像这部《华严经》包罗万象,我们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学术没有一门不在《华严》裡面的,全部包容。连科学技术也不出《华严》范围。《华严》讲宇宙,现在科学家讲的跟《华严经》比较,小太多了。《华严》讲到华藏世界,讲到无尽无量的世界海;讲到小,他讲到微尘,微尘裡面有世界,世界裡头又有微尘,微尘裡头又有世界,真的是小而无内,大而无外。没有人把它发扬光大,这是最大的遗憾。

我们再看下面第七段彼此无知。「彼此无知者,二互相依皆无体用,故不相知」。下面他引用「故觉首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这四句是《华严经》的经文,觉首菩萨说的。二互相依,这就是一般讲的缘生法,因缘所生法。凡是缘生,没有自体,所以是皆无体用。这些要很细心、微细的观察,世间所有一切法有没有自体?无自体。我们讲这个讲台,这个讲台它的体是什麽?体是木材,这个讲台是木头做的。如果这个木材就是讲台的体,木材就不能做别的用处。木材的用处太多太多了,不一定做讲台,你不能说它是讲台之体。讲台也可以用许许多多质料来做,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有压克力的,有铝做的,高级的是有铜做的。从这个例子你就能够体会到,所有一切法所谓是因缘生法,许许多多条件俱会这个物体形相现前了。这裡头确实没有固定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既然是因缘所生法,这个因缘真的各各不相知。我们这个身体各个器官也是如此,眼只能见不能听,眼对于耳这两个各不相知;鼻嗅香,舌尝味,也各不相知。但是好像有相知,这个相知无关于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确确实实是彼此互不相知的,它会相知是谁?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眼所见到的传给第六识,第六识分别,传给第七识,第七识执着,传给第八识,第八识落印象。所以因为有六、七、八它就相知,它才起联手的作用,彼此各个确实不相知。现在许多大型工业,製造飞机的工厂,製造汽车的工厂,製造轮船的工厂,规模都很大,工人很多。这个工人负责製作哪一部分,他只懂这个,其他部分他不知道。我在美国加州,我们有个同学他是製造飞机的,他所负责的只製造飞机的翅膀(机翼),他只懂这部分其他都不懂。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专家在那裡做,做起来之后组合,这才有用处。

正如同我们现在在学佛,我们知道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相不相知?不相知。所以才有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宗裡头又有不同的派,各人修各人的。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我们常常用树来做比喻,好懂。树叶跟树叶彼此不相知,各个独立。可是这个树叶你再往下去走到了树梢,一个树梢长好几片树叶,它们这几个是一家,好像一个家族。这个树梢跟那个树梢又彼此不相知。再往下深入,从树梢到树条,这一个条裡头有好多树梢,这一个条到它那裡它就通了。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一经通,一切经通」,看你通到什麽程度。那个经就好像树叶,我们深入,所以一门深入,深入到树梢,跟这相同的经论我们都懂了;再深入,深入到枝条,那你就愈来懂得就愈多。如果你要深入到根本,你就什麽都通了。所有这个树上的枝条、树叶都离不开根,根生的!你要是入到根不就全通!一经通一切经通,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地方所讲的现象都是讲到枝叶,没有讲到根本,你要了解枝叶这些现象,它们彼此不相知。为什麽你要懂得?你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世界上许多不同的族群,许多不同的众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团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这就好像树叶、树梢、树条、树枝、树干、树根。你统统明瞭了,在哪一个阶层的人你跟他说什麽法他能接受。在这个树枝你要跟他讲那个树枝,他不懂,与他不相干,这就叫说法不契机。你要不能够深度深到入底,晓得互相都是贯通的,你说法不契理。契机契理不容易做到!

《华严》裡面所讲终极的目标都是帮助我们契机契理,我们才能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智慧虽然是自性裡头本来具足的,可是迷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现在不能不学。学的目的,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性不离相,相不离性,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因果亦复如是。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你统统通达明瞭,这是真正健康美好的一个整体。在理上讲法性,相上讲法身,法身跟法性是一不是二。法性是能现,法身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实究竟圆满。

我们从看这个树,看这个树会开智慧,这个树许许多多树叶各各不相知,它是一个整体;各各枝条互不相知,根本就知道。不在根本,各各不相知,但是各各没有妨碍,只要各人在各人工作岗位上做好互相合作,连互相合作这个念头都没有。我们眼见,眼能够说耳我跟你合作?没有!各各不相知,各各自然合作,这妙不可言。你再看整个地球,这是我们能看得到的,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各各不相知,它各各互相合作,生态平衡。你破坏哪一部分,生态失去平衡就影响了一部分,影响到全体。大宇宙我们讲地球,小宇宙讲身体,一个道理!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接着看第八句「力用交彻」,看清凉的注解,「力用交彻者,即前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这个说法是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就是性德法尔如是。确确实实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理事都是深不可测。

在近代科学裡面,大家都知道这电晶体,这是最常用的。在电脑晶体裡面,很小一片晶体能够容入大量的资讯。我们图书室裡面有一套《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十六开精装一千五百册。同时我们也有一套电脑的光碟片,一套《四库全书》只有十几片,放在一起一个小盒子我看大概只有这麽厚的样子。十几片那裡头就是一套《四库全书》。我们能够相信再过若干年之后,这一套《四库全书》可能只有一片;再过若干年,可能这《四库全书》容纳在像一个指甲片这麽大的晶体就够了,全部都包容。你看看这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在这裡你能不能体会到?这是不是佛讲的这个意思?不是,还差很远。

佛讲的这个意思,这个一是微尘,物质裡头最小的,没有比这个更小了。现在科学发现所谓的是夸克,讲原子、电子、粒子,那夸克比粒子还小,肉眼没有法子看见的。是不是就是佛经上讲的微尘?我们不能确定,也许他将来再分析有更小的。佛经上讲的微尘是不能再分的,最微小的东西。这个微小的物质它裡头包含着无量,也就好像最近科学家发现的宇宙有个原点,这很像佛经裡讲的微尘。

现在科学家根据天文的观测发现宇宙在膨胀,膨胀的现象就是爆炸,所以宇宙的形成有大爆炸这个讲法,许多科学家都相信、都同意这个说法。爆炸总有一个东西爆炸,这个东西就称为原点,最原始的这一点。从这一点爆炸出来就产生的宇宙。这个原点究竟有多大?我们从科学报导裡面举的例子,他那个计算我们就不去理它,从这个例子上能体会到。他说我们的头髮,像这是一根头髮,把这个头髮从这裡切断,这个头髮的平面当然很小很小,排列宇宙的原点可以排多少个?一百万亿亿亿,排这麽多。这每一个原点爆炸出来就是宇宙。

诸位想想看这个原点裡面是不是包容着整个宇宙?整个宇宙包容在这麽小一点的物质裡面。今天我们这一个电晶体片,像这个小指甲这麽大容纳一部《四库全书》,那叫小巫见大巫,那算什麽!这跟佛法讲的很接近,这《华严》讲的很接近。但是跟《华严》相比去之甚远,为什麽?《华严》裡面讲的原点裡面包容整个世界,世界裡头又有原点,原点裡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这个科学没讲到。这个意思才是此地所说的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才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细心去体会、去认知宇宙是一,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宇宙之间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多麽亲切!你要是真正了解这个事实,契入这个境界,你对人还会有意见吗?还会有憎爱吗?那个现象是什麽?迷惑颠倒,不知道事实真相。就好像我们整个一个身体,我喜欢这一部分,我讨厌这个。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到刚刚开悟(圆教初住菩萨),分别执着就没有了,永远断掉了。法身菩萨怎麽样?还有微弱的起心动念。到佛果地的时候这绝对没有了,起心动念都没有,跟宇宙完全融合成一体,丝毫的痕迹都没有。法身菩萨虽然融入,还有痕迹,好比什麽?江河裡面的水流入大海,刚刚流入大海的时候还有痕迹,慢慢的融入,融入之后痕迹都没有了,痕迹都没有了是如来果地。这个痕迹当然有粗有细、有浓有澹,这就是法身菩萨四十一个阶级;完全痕迹没有了,那就是如来果地。我用这个做比喻,诸位容易理解。

那大海是一体,决定没有分别;宇宙是一体,是自己不是别人,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识所变的,识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离妄想分别执着,宇宙是一体,叫一真法界。这个境界是不思议境界,我们怎麽想也想不出来,怎麽描绘也描绘不出来,为什麽原因?我们没有离开分别执着。你用分别执着心去描绘无分别执着的境界,你哪有可能?那是真实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幻象,《般若经》上讲「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这个境界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也不能说它有。何以说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现象存在。何以不能说它有?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些经文事理要天天讲、天天听,密集的薰修,薰修个二十年、三十年我们就养成习惯了。养成习惯就是慢慢融入,你才能入得了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得真实受用。把我们的轮迴心真正转变成菩提心,轮迴心是妄心,菩提心是真心。你不天天干、无间断的干,你怎麽能够融入?佛法裡面常讲契入、证入,入佛知见就是入佛境界。这是力用交彻。

第九「自性非有」。清凉在这裡注得不多,「自性非有者,互为因起举体性空」。性空才是真性,这不空决定是虚妄的。所以心性裡头,我们从最浅显来讲,心性裡头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得失、没有爱好也没有怨恨。总的来讲,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是自性的样子。起心动念妄想执着的念头才一生,自性没有了,就把自性变成阿赖耶,变成八心王、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只要是一念,极短、极短的时间那一念就变成这东西。

所以识心,识心是妄心。识心现什麽境界?现十法界,现六道,现三途,变得太快了。我们在讲席裡头常讲,自性转变成为情识是多少时间?亿万分之一秒,我们凡夫决定不能觉察,把真心变成妄心。无量劫前就搞成这种现象,惹了这个麻烦。现在习气太深了,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忘得一乾二淨。现在佛菩萨给我们讲真的,我们半信半疑不敢肯定;给我们讲假的,我完全同意一点疑惑都没有,这叫难度、难化!所以这种修行、薰习决定是生生世世,生生世世都在修。这是我们讲的某人善根深厚,生生世世修,这一次又碰到了、接触,他容易理解、容易契入。契入不深,遇到缘又会退转,这个事情我们总得明瞭,到圆教初住菩萨才证三不退。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的菩萨很容易退转,位会退,行会退。到法身菩萨证得念不退了,但是在一真法界裡面他还有四十品无明没断,他才断一品,还有四十品没有断,他退不退?还退,念退。位不退,行不退,念退。到什麽时候念不退?八地菩萨念不退。八地菩萨叫圆证三不退,阿惟越致菩萨,你说多不容易!一个人成就太难了,真正的原因还是在迷,痴迷。

所以贪瞋痴这三种烦恼,贪瞋虽然勐厉很容易断,痴难断。古人的比喻断痴像藕断丝连,藕我们知道,藕切断了你拉开,丝连到,比喻这个东西难断,愚痴,痴迷!痴迷裡面最明显的就是情执,某人情很深,情执,迷,痴迷。这个东西转过来就是智慧。所以贪转过来戒圆满,瞋转过来定圆满,痴转过来是慧圆满。贪瞋痴反面就是戒定慧,佛教我们修戒定慧就是对付贪瞋痴的。我们不肯认真修戒定慧,那贪瞋痴是决定断不了。贪瞋痴不断,哪有成就?学佛学得再好,佛学常识。你能够理解,你能够演说,演说得满像,天花乱坠,但是怎麽样?你不能了生死,你不能转烦恼成菩提,不能转生死成涅槃,你做不到。真正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戒定慧。

如何能把这个世间一切放下、捨弃?了解事实真相就不难。事实真相是什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所有」,真的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就会放下。你这一放下,立刻就上升,于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通达明瞭。这就是经上讲的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所以障碍就是在情执,这总的说。情缘不了,尘不可出。这个尘就是六道,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而且在六道裡面是欲界。六道裡有三界,你决定出不了欲界。所以一定要晓得一切法没自性,一切法缘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佛说的。因缘所生法,决定没有自体,就是没有自性,这个性当体讲。

最后一句究竟离言。「究竟离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这叫四句,佛经裡面常讲的「离四句,绝百非」,这个四句是戏论。什麽叫戏论?不真实。从哪裡生的?从你的分别执着生的。你有分别执着才有这四句、才有百非。离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才是真实。

我们再看下面清凉大师的注解,「不可言相即」,为什麽?「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坏相故,不可言不即不入,互交彻故」。这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只可以心去体会,说不出来。古人所谓可以意会不能言传,这是给你讲真的。宗门大德祖祖相传就是传的这个,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我们在《坛经》裡面看到六祖跟永嘉的对话。六祖问永嘉:你还有分别吗?永嘉回答道:分别亦非意。六祖给他印证「汝如是,我亦如是」。这个话怎麽说?分别亦非意,就是分别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即是分别,分别跟不分别是一不是二。这个东西很难懂。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教化众生就是这麽回事情。

教化众生,为众生讲经说法要不要分别?要,有分别。自己绝对没有起一个分别的念头,自己确实常住在大定当中,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那为什麽现身分别,有这个分别、有执着?那是因众生。因众生的分别而分别,因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着。这就好像江本胜博士试验水那个样子,水有没分别?没有。有没有执着?没有。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可是你众生以善意对待它,它就现一个好的相给你看;以恶意对待它,它就反应出不善的这个相,它决定没有起心动念。你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分别即是不分别,现相即是不现相,不现相即是现相,这是自然的一个法则。我们佛门裡面称之为感应道交。无论它现的相美、现的相丑,与水的本体毫不相关。水的本体没有好丑,好丑是众生那个意念的反应。岂不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这个道理要懂。

万事万物,一切众生没有好丑。好丑是什麽?好丑是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我看这个人顺眼,这个人所现的境界就很顺眼;看那个人不顺眼,那个境界就变成很不顺眼。譬如这世间年轻的夫妇,刚刚结婚的时候看得很顺眼,过几年之后就不顺眼,其实有没有变?没有变,随着你心在变。你的心不能够长远保持,产生变化,境界就跟你的心产生变化;不是境界在变化,是你的心在变化。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肯定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己的心,这个心就是念头。你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能够化解问题。尤其现在我们讲化解冲突,一定从自己内心去化,不是从外境。外境没有办法化,从内心。

所以后面总结这几句话结得很好,大乘教裡面祖师大德常讲「口欲辩而辞丧,心将缘而虑亡,唯证方知同果海故。一多既尔,染淨等法无不皆然」。所以你这一个原则原理懂得,所有一切法都贯通。这裡头只给你讲一多,举这麽一个例子,一多如是,大小如是,真妄亦如是,善恶亦如是,无有一法不如是。所以记住经文上:

【如是二俱捨。】

凡是相对的、对立的,一多是一对,对立。你从内心裡头把对立化解,『俱捨』就是化解。我们这些年常常讲,常常劝导同学,从内心裡头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对立化解,不在外面,这在内功。内心不再跟人对立,不再跟事对立,不再跟一切万物对立。万物裡面包括天地鬼神,现在科学家所说的,包括所有一切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为什麽?现在我们明瞭宇宙是一体,共同一法身,同是心现识变的;离开心识无有一法可得。众生修行为什麽不能明心见性?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破坏明心见性这个修法,他在破坏!因为心性没有念,离妄想分别执着才能契入。起心动念不能契入,那分别执着就更不必说,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

最后总结这两句话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开口想说话,那麽我要问你:离开一切相对,你说一句话我听听看?说不出。说都是相对的,怎麽说都是相对?说跟不说就是对立的,怎麽办?不要说你说才是对立的,你一动念头就对立了,为什麽?有念跟无念是对立的,所以才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佛跟佛见面,不起心不动念,一句话都没有,一个念头都不生。也许有人说:那这样成佛多寂寞,有什麽意思,都不讲话。凡夫讲话讲成习惯,不讲话他就难过。不知道不讲话那个味道长,整个宇宙在裡头。讲话只能说个亿万分之一,不讲话是全体。佛氏门中一法不立,佛氏门中一法不捨,尽在不言中。那个不言的义趣之深广,凡夫不知道。凡夫烦恼太重、业障太深、妄念太多,所以问题就特别多。劳累佛菩萨示现,一桩一桩来为他解释。好在佛菩萨离相离见,如果佛菩萨着相着见,那就非常辛苦!他不着相,他四相、四见都离了,所以他没有辛苦。他在那裡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不疲不厌。

由此可知,我们会疲劳、会厌倦是因为着相。你能够离相一分,你的疲劳厌倦就减少一分,你能离相两分你就减少两分,完全不着相了,绝对没有疲劳、没有疲倦。我们要不懂这个事实道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天跟大家讲经说法八小时,年轻还可以,年老都不可能。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这可能,为什麽?他没有厌倦,他不会疲劳。在相上讲,佛家有个形容词「金刚不坏身」,这些道理、这些事相我们在讲席上常常讲,常常提醒!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常常能体会,认真学习。学习是真有受用,真有好处。这个好处用我们现在人的话来说,健康长寿,减少疲劳。工作虽然多,他不疲不厌,你说这个好处多大。身心清淨,无忧无恼,无有牵挂,这是什麽?万缘放得下,没有一桩事情在心上,真的捨弃掉了,真的放下了。

还有一桩事情挂在心上,错了!你怎麽还迷惑、你怎麽还不觉悟?《般若经》要常念,玄奘大师一生念《心经》,《般若心经》是他的日课,念般若是念觉。《般若心经》裡头最重要的两句话「无智亦无得」。无智,所知障破解;无得,烦恼障破解。众生不知道,他还要求智,他还要求得,求智、求得永远不能脱离轮迴,不知道宇宙之间事实真相,无智无得。

所以我们希望同学们,大家在一起学习这个缘不容易!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五百年修得同船渡」。过河,我们坐一条渡船渡过河,大家在一起坐这一条船过渡,这个缘五百世修来的。这话真正的意思是叫我们要珍惜缘分,佛门常讲惜缘,你要珍惜。那我们在一块同学这麽多天,你过渡,那这是几分钟、几十分钟的事情。我们在一块共修的同学总得一起住上几年,你就晓得过去生中这个缘多深。但是大家虽然在一起,这几个人是好朋友,那几个人是有意见。古今中外凡是团体裡面都有这小团体,三个人、五个人他们是一帮,这是什麽原因?还不是寿冶和尚所说的,寿冶和尚那个话真是说得彻底,「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这两个人都是缘,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当然也是缘,这个缘你要懂得有善缘、有恶缘。我们学佛了,我们明白了,我们不要相报,我们要互相包容,我们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学习。这就是觉跟迷,迷了,决定是冤冤相报,这在世间团体裡面很多。

佛门团体裡如果不是真正用功学道、修行,佛门裡头也是冤冤相报。组成很多集团,在佛门裡头争名夺利。我年轻的时候出家没多久,有个寺庙请我讲经,我就看到在寺庙裡头争地位。当然那个方丈和尚大家不争,为什麽?他是师父,不敢跟师父争。师兄弟当中就不平了,你做当家,我为什麽不能做当家?你做知客,我为什麽不能做知客?下面的执事就互相相争。方丈和尚也无可奈何,争得太厉害了,他就离开迴避一下。吵架、打架!寺庙人并不多,只二、三十个人就分成几个帮派。道场是个新道场,新建的道场,老和尚叫他这些徒弟们到外面去化缘。有人化得多,有人化得少,化得多的那我要做当家师;不是依德,是依你化缘化的多少。老和尚当然派这些执事是看这个人的能干、能力,但是底下人不平,底下人不论能力,论什麽?我化缘化多少。事情很不好办。这样的情形普遍存在世间,根本原因在哪裡?把佛法忘掉了,不是在学佛都是在争名夺利,都是想霸佔这个寺庙的财产,贪图个人的享受,造罪业。我们在旁边看到很清楚,轮迴心造轮迴业,这不是兴佛法,这是灭佛法。这些人从来没有听过经,只会念经做早晚课,做法会、佛事,经教义趣一窍不通,所以造成佛门衰败的现象,叫社会大众瞧不起佛教。

我们决定不能怪社会大众,一定要反过来问问自己,我们做的不如法,没有依教奉行。我们的心态、言行表现在外面,人家看到不生恭敬心。我们跟大家相处,世间人没有得到我们丝毫真实的利益,反而我们还得到他的财布施。世尊在世,古时候出家人接受在家人的财布施,出家人对他一定要有法布施回报,你报答,不是白白的接受,白白接受那个果报不得了。佛门常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敢享受吗?敢过分吗?不敢。现在贪图享受容易,将来还债可就麻烦了。

这段文第八首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着重这首偈「俱捨,普入」。俱捨用最简单的话就是把对立放弃、捨掉,你才能普入佛功德。不能够放弃对立,你纵然入,入得很有限,决定不能普入。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