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山顶科学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0 18:40     标题: 山顶科学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19-01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19-01b.wmv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六卷)  

200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是二00八年的元旦,我在此地祝福诸位新年快乐。往年,我们遇到这一天,常常想到古大德的教诲,古人说「岁岁平安,年年如意」。这个称讚都是讲的果,果必有因,我们想得到这个好的果报,一定要修因,因就是佛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就年年如意。希望我们为佛弟子,无论在现场,或者在网路、在电视,我们大家共同来勉励,大家新年好。

请继续看《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我们还接着看李长者《合论》最后的一段,最后一段上次提过,但是没有能细讲。我们从「善财童子」这个地方念起,「善财童子于妙峰山,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同此位故」。妙峰山就是须弥山,须弥是印度话,梵文音译的,意思是妙高,所以妙峰山就是须弥山,中译,意译。他在这个地方参访德云比丘,《八十华严》裡面叫德云,《四十华严》裡面叫吉祥云,你看同样一个梵本原文,两个人翻的,翻的名字就不一样。名字虽然不一样,意思完全一样,德就是吉祥,吉祥就是德,一个人翻作德云,一个翻作吉祥云。

吉祥云比丘,这是出家的比丘,他传授善财童子的法门叫做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我们要特别注意忆念,念佛!诸佛是谁?给诸位说,诸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怎麽知道诸佛就是指阿弥陀佛?诸位去念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你就明白,《阿弥陀经》裡面讲的「诸佛」,蕅益大师说,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我们听了有没有疑惑?初学的人当然有疑惑。我最初刚学佛的时候,看这个也看不懂,不知道什麽意思。在佛法裡面薰修几十年了,这豁然大悟,你从阿弥陀佛这个名义上去看,那就是诸佛,那一点不假。

阿是什麽意思?阿是无,翻成中国意思是无;弥陀翻作中国意思是量,你看看这个名词;佛翻作觉,翻成中国意思是觉,完全照中国话来翻是无量觉。觉是成什麽?觉就成佛,大觉世尊,无量觉那不就是无量诸佛吗?名号的意思真的是这样的。由此可知,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全都念到,你细想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的通称,通名。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一尊佛他就叫阿弥陀佛。你在极乐世界指他一个人可以,你在极乐世界指一切诸佛也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华严》教义,一多不二,妙极了。所以这个忆念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智慧光明门。

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给他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就代表一切诸佛在遍法界虚空界裡教化众生所说的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归纳为二十一类。二十一是表法的,密宗裡面表法,二十一是表圆满。密宗通常用十六、用二十一代表圆满。大圆满的智慧光明门。这个意思,在平常遇不到这经文就没有机会讲。所以念佛法门,为什麽一切诸佛讚歎?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六方佛讚歎,再看看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玄奘法师译的是直译,鸠摩罗什大师译的是意译,他是以意思,没有照原文,就是《阿弥陀经》的意思他是用中国的文法说出来,所以中国人念起来像念自己的文章一样,不会觉得格格不入。玄奘大师的本子我们念起来就感觉得好像从外国人翻出来的,生硬,所以他这个本子流通就不广。鸠摩罗什的本子流通非常之普遍。玄奘的本子是十方佛,罗什的本子是六方佛,罗什的简单,简化。世尊当年在世讲《阿弥陀经》是讲十方,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讚歎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讚歎极乐世界。那我们就可以明白,阿弥陀佛是十方世界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的极乐世界。这裡头没有对立、没有彼此、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一多不二,这才是诸佛智慧光明,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讲到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去参访,我们採取的本子可能採取《四十华严》,参访吉祥云比丘,会详细跟诸位介绍。善财证得的位次就是此地讲的初发心,初住菩萨的位次,德云比丘就是初住菩萨。所以表法的意思,他在妙峰山,表法。

「准例可知」,我们就以这个例子做标准,就能够想像到,「以超情尘之迹,以山表之,非要登山也」。不是叫我们上须弥山,也不是叫善财童子真的上了须弥山,表法的。他确实超越六识、六尘,这个六情就是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都用一个情做代表;六尘是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迹是迹象。迹象哪裡有?六道凡夫有,四圣法界没有了。他这是超越,就达到最高峰,所以用妙峰山来表法。在山顶上,表法,超越了,不是要菩萨去登山。

这一超越就入如来智慧,如来是什麽?如来是自性。在大乘教裡面,说到佛,都是从相上讲的,从色相上讲的、现相上讲的;说如来,就是从性上讲的。你看看十大愿王,第一个教我们「礼敬诸佛」,第二句教我们「称讚如来」,这两个有什麽不同?不一样,礼敬诸佛是从现相,所有现相决定没有差别,平等的礼敬;讲称讚如来,这就有差别,他的思想、言行要是不能跟自性相应就不称讚,如来是自性,跟自性相应就称讚,你看不一样!换句话说,说佛,现相。佛在《华严经》上,前面我们读过,世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从形相来看,任何一个人,我们对他的恭敬都要像恭敬释迦、恭敬弥陀一样的恭敬,不能有分别心;有分别心,你就不是修普贤行,修普贤行的人决定没有分别心,这是礼敬诸佛。但是称讚不一样,他如果搞贪瞋痴,不称讚;他如果讲孝悌忠信,讚歎。为什麽?孝悌忠信是性德,伦常大道是性德,中国人讲的八德是性德,十善是性德,十恶不是性德,违背性德不讚歎。你看讚歎跟恭敬就有差别,称讚不能像恭敬一样,这裡头有很深的道理在。

放下,前面举善财也是如此,初住菩萨也是一样,初住菩萨他已经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已入如来智慧,诸佛如来的智慧他得到了,这是自性本具。你没放下,你就不得其门而入;你要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那你就入进去。如来智慧三道门,这要知道,这三门,三关,你得要破三关,自性智慧才现前。第一关就是执着,执着要放下,你就已入阿罗汉智慧,那不叫如来,阿罗汉智慧,第一关,六道没有了,超越六道。而六道在半山,不是山顶,所以它不用须弥山表法,超越六道,六道裡面众生比不上你,这要知道。再把分别放下,你已入菩萨智慧,那高一级,菩萨正等正觉。最后把妄想再放下,那就已入如来智慧,这就懂了,这很清楚的。所以我们哪个人没有如来智慧?有,如来是自性,你有自性、你有本性,在大乘教裡面说法性、佛性,你统统都有,你都具足。法性、佛性、本性、自性是一个性,说出四个名词,一个性。一个得了,四个全得到。没有别的,佛就是教我们放下,教我们要捨。你明白这个道理,欢欢喜喜放下。

入佛智慧,那就跟惠能大师一样。我们要问:惠能大师得到的是什麽?他所得到的,我们今天讲宇宙的全体,没有一丝毫欠缺。他跟我们说出的现象,「自性本自清淨」,你得到了;「本不生灭」,得到了,没有生死。不但六道裡面的生死轮迴没有,十法界裡面变易生死也没有,佛家讲的两种生死了不可得。第三个讲「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一切法,你一样都不欠缺,你的智慧不欠缺,你的德行不欠缺,你的技能不欠缺,你的相好不欠缺,你的福报不欠缺。不生不灭是真的无量寿。后头接着又说「自性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能生万法不是整个宇宙你得到了吗?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你就会认真的把自性找回来。八万四千法门,八万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道,把自性找回来。我们在八万四千法门裡面选一种,不能选多,路只可以走一条,不能同时走两条,佛法不例外。

我们今天用持名念佛,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也就是放下。执着的念头才生起来,阿弥陀佛;分别的念头起来,阿弥陀佛;妄想起来,阿弥陀佛,用一句话把它统统转过来,扫过去。当然现在我们烦恼习气很深,念这个佛号除不掉,念的时候没有,佛号没有了,它又起来,我们现在就是这种情形。这是什麽?烦恼习气它深,它有力量,我们的佛号很浅薄,刚刚学来的,敌不过它。那怎麽办?天天念,认真努力去念,念个三年、五年,妄想就少了;念个十年、八年,功夫得力了。得力是什麽现象?不受外面境界干扰。也就是说,顺境遇到了你不会起贪心,若无其事,一笑了之;逆境现前不生瞋恚,也一笑了之。尤其常常受大乘经教的薰陶,你对于诸法实相逐渐肯定、承认,诸法实相是什麽?万法皆空,真的是了不可得。所以顺境没有什麽好喜欢的,逆境也不必悲伤。虽然如此,可是我们现在跟六道众生和光同尘,所以我们也随顺他,凡夫看到顺境欢喜,我们也表示欢喜的样子;逆境他表示忧愁,我们也忧愁的样子。为什麽?你没有这个表示,这个人是石头人,铁石心肠、麻木不仁。所以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们是真的动感情,你是在戏台上表演。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跟凡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入如来智慧了。

下面,「于众中堪为主导故」。这句话要紧,你现在智慧开了,见性了,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怎麽样?你在大众当中,这个大众是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堪是有能力,你有能力主导,带领十法界的众生回归自性。他们迷了自性,你现在要为他做主,你现在要为他们做导师。这说明你应该以佛菩萨的身分教化众生,明心见性之后就干这个事情。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见性,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起座之后就开始教学,一直教到圆寂,教了四十九年,这就是于众中堪为主导故,这我们要学习。世间,我们也可以说十法界,十法界四圣法界裡面政治组织没有了,六凡有,天上有天王;四圣法界裡头没有听说什麽王的,没有,那是平等法界,不需要有人来管理、来统治的,没有。那裡面,四圣法界以上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头也没有王。极乐世界没有听说哪个做国王,那裡头只有老师,只有学生;老师是佛,学生是菩萨,程度低一点的是阿罗汉。华藏世界如是,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是老师、导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导师,这要懂!六道裡头有。但是六道裡面无色界天没有王,无色界天身体都没有,它哪来什麽统治?没有。所以无色界是灵界,我们讲灵魂的世界,没有物质。色界有王,色界四禅天的天顶摩醯首罗天王,这是色界以下最高的统治者,大梵天王是初禅天的王,所以他们都还有统治者。六道裡面,可以说无色界以上就没有统治者。

「非要为帝释也」。不是叫你到忉利天去做王去,不是的,是要你在裡面做老师,于众中堪为主导,这个重要,这是老师。你要去教化众生,不是叫你去做统治者;你要去做统治者,你迷了。释迦牟尼佛不迷,捨弃王位,不去做统治者,做老师。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到什麽地方教化众生?这个地方众生能懂得孝顺父母,他一定懂得尊师重道,这就是可教,孺子可教。这个地方如果是不知道孝顺父母,他肯定不知道尊师重道,你想教他,他不会接受,这叫无缘之人。在这个世界上,在古代,确实中国人最重视孝养父母,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有这麽好的基础,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发扬光大。中国佛教的成就远远超过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超过太多了。这什麽原因?这个地方的风水好,风水好就是这个地方从小就教,教人孝顺父母,孝亲尊师是中国五千年传统基本的教育,道理在这个地方。

经题的部分到这个地方就讲圆满,下面第三大段「释文」,我们来解释经文。解释经文,这「三释文」是李长者,李长者的这个三段。这上面「四释文」,这个「四」是清凉大师的,清凉大师分四段,第四段释文。这第三段释文是李长者的,我们在这边看到「三释文」,又看到「四释文」,这清楚了。讲到释文,道霈大师,因为《纂要》是道霈法师作的,他就用清凉的,解释经文就不用长者的,就用清凉的。

我们看清凉大师《疏钞》,「此会六品」,这一会是第三会,我们要清楚,第三会有六品经,「分为二分」,六品经可以分为两大类。「初二品」,这是第一类,就是「升须弥山顶品」,这是第一品,第二「须弥顶上偈讚品」,这二品是一个单元,后面四品是第二个单元。这就是分为二分。这二品他用了一个标题,说明这二品的经文大意,「方便发起」,是第三会的方便发起,「后四品,当会正说」。这是说六品经。下面给我们说明,「前中初之一品」,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升须弥山顶品,这一品,「唯是由致」,这品经内容是什麽,就是发起的因缘,这一品给你说明什麽原因发起这一会。

「偈讚一品」,这是第二品,「义有两兼」,这一品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方便,「一是方便,谓前品化主赴机」,这个前品就是第一品升须弥山顶品,化主是佛,佛是教主,他到达。这个机就是我们今天讲学生,主是老师,老师我们讲或者是到达学校,学校是教化学生的场所,化主到达教化众生的场所,所以这是方便。「后品助化讚佛」,那是须弥顶上偈讚品,第二品。第二品讲的是什麽?讲的是十大菩萨,这个十大菩萨就是十住菩萨,从初住到十住,这一会。这十大菩萨讚佛,以偈颂讚佛,助佛教学。所以老师在教学一定会选,我们过去在学校念书,现在我们不知道,从前在念小学,同班同学成绩特别好的,老师总是找二、三个等于说当助教,老师讲完,有什麽不懂、不清楚的就问他,他听懂了,他知道,问他;他讲错了,老师纠正,帮助老师教学。在大学裡面设的有助教,我们念小学的时候,老师把优秀的学生挑出来当助教。另外一种就是护持。所以这个后品裡面,由助裡面,一个是助教学,一个是护持,弘护一体。这裡面讲「主伴圆备」,主是教学的人,伴裡面有学生,还有一些职员。像我们这个道场,我们有很多的工作职员,也有很多的义工。职员、义工统统都要包括,都要圆满具备,这个教学才能办得好。如果只有学生,没有照顾的人,很困难,老师没有法子教。只有这些服务的、照顾的人,没有老师,也没人上课,也不行。所以一定要主伴圆满具备。「方演法故」,这才能表演正法,这个意思很深。我们想一想,佛菩萨的教室在哪裡?佛菩萨教室就是社会,我们今天讲社会,没有一定的教室,特别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人在哪裡,教室就在哪裡。在旷野,教室就在旷野;在山林,教室就在山林;在河边,教室就在河边;在皇宫,教室就在皇宫,国王请他到宫廷裡面去教学;在居士长者的精舍,那他教学就在精舍,没有定处!所以《华严经》七处九会,李长者的《合论》说十处十会,不是在一个地方讲的。我们前面读过,第一会是在菩提场,菩提树下,第二会在普光明殿,第三会是这一会,在忉利天宫,不是在一个地方讲的。但是你要晓得,它表法,不是叫你真的就升到须弥山,这个意思前面说过。这是一个意思,是方便的意思。

第二是「所依」,这个依,我们讲依靠、依据。「谓三天说法,各有偈讚,欲显三贤」。这个三天,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一个忉利天;再下面第四会,夜摩天;再下去第五会,兜率天,这三天。佛在这三天说法,都有偈讚,菩萨天人都有偈讚。「欲显三贤,皆依佛智」,这把所依说出来,十住、十行、十迴向都依佛智。你看这个地方没有讲如来智慧,实际上还是如来智慧。为什麽要说佛智?教化众生,为众生做榜样。学生确实开悟,像惠能大师他真开悟,他真成佛,他如果要是依自己所悟的境界来说法、来教人,别人不服,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开悟。所以他还是要用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依照这个经教教,讲得很透彻,别人听了真佩服,他要依佛智,就这个意思。

老师培训学生,为什麽对学生限制那麽严?学生智慧开了,确实他有很好的意思能说出来,阻止他,不准讲,要依老师的。这为什麽?你初出山门,初学,虽有好的,大众不服。而且又怕什麽?怕初学的人养成傲慢,这一有傲慢那就完了,就大幅度的退转,不是退转就变邪了,就偏差了,偏差就走到旁门左道,很容易。所以要依佛智。慢慢到你讲的时间久了,像我依李老师十年,十年守住他的教诲,人相信!走到哪个地方去,淨空法师,你跟谁学的?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的。大家一听李老师,都很尊重、很敬佩,那他也就佩服你,就这麽个道理。如果我说我没有,我无师自通。别人说你狂妄,谁听你的?这个道理,这是人情世故,养自己是韬光养晦,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老师当年教我们,在家裡教我,讲经在家裡,不能出去。什麽时候才可以出去?他给我限定是四十岁,我跟李老师是三十一岁,四十岁才可以出门。为什麽?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怕你定力不够,你会被外面花花世界迷惑。如果还讲得不错,人家这一讚歎、一奉承,就把你毁掉。名闻利养一现前,你就挡不住,你会起心动念。四十以后你成熟,你才可以离开老师到外面去讲。这个我都遵守老师,我确实四十岁才离开他到外面讲。现在这个世界诱huo的力量太大,四十、五十都靠不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从前旧社会那个诱huo少,诱huo的力量不强;现在诱huo的力量比从前,不要说多,我们学佛的时候,五十年前,半个世纪,超出一百倍都不止。所以今天人的成就,那种定力、耐心要超过我们当年一百倍,你才能成就,否则的话,必然会被淘汰。所以今天学的时候淘汰,一点都不希奇,法弱魔强,你哪有这个能力!那在这个时候怎麽办?这时候我们自己一生不离开经教,天天读经,亲近佛菩萨,佛经时时刻刻在提醒;天天讲经,讲经是劝别人,更重要的是劝自己,劝别人是其次,劝自己是第一。如果讲给别人听,自己做不到,生不生惭愧心?要不生惭愧心,那就麻木不仁,那已经走上魔道,那就不是佛弟子。我们在此地看,三贤菩萨皆依佛智,你看看,到什麽时候才是自立?登地,这就说明三贤都不能离开佛。「有差别故」。

后面说「离如来智无自体故,独为方便,甚抑讚词」。我们依佛智,佛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你常常读诵大乘,把自己自性裡面的智慧引发出来,这就是一般人讲的开悟。这种开悟的方法叫声闻,听佛讲经,读诵佛的经典,从这个地方。确实对于中下根性的人这个方法妙极了,特别是娑婆世界众生,所以「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闻」,这个地方的人眼根、耳根很利,他会看、他会听,看了、听了他会觉悟。这是方便,方便就是讲依佛智。

再看底下,「行向二会,同此科判」,行是十行,向是十迴向,这两会段落跟这个相彷彿。这是把这一会六品经的大意介绍下来,下面就正式介绍这一品。「今初一品」,就是我们现在学的这一品,升须弥山顶品,就是这一品。「长分十段」,这裡面的经文分为十大段。这十段这裡列出来,第一段「本会齐现」,第二段「不离齐升」,第三段「各见佛来」,第四段「各严殿座」,第五段「皆来请佛」,着重那个皆;第六段「俱时入殿」,这个殿就是讲堂,同时都入讲堂;第七是「乐音并止」,讲堂裡面有音乐,老师进来,这个音乐停止,老师开始讲经教学;第八段「各念昔因」,念过去世的因缘;第九段「同讚如来」,第十段「殿皆广博严淨也」,这是讲堂广大、广博、庄严清淨。「今初」,下面的经文这是第一段,十段裡面的第一段。清凉《钞》裡面告诉我们,「十段科中,皆有皆俱齐等言者」。像我们刚才看到,皆来请佛、俱时入殿、各念昔因,皆广、同讚,同、皆,它有这些字等。这裡头含的意思,「周法界故」,他们的境界遍法界虚空界。为什麽?我们能想像得到,因为他起心动念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就遍法界!起心动念就不能遍,就无法普遍。不起心、不动念,你这个心是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心遍,智就遍、德就遍、能就遍,真的是周遍法界。

我们今天想想,我们很可怜,这个可怜不是别人给我们,是我们自作自受,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让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都侷限在一点点,小范围,不能够广博严淨,做不到。所以佛教给我们千经万论,苦口婆心叮咛,没有别的,放下,给你讲真话。你不知道放下那个殊胜,我们讲个现实的,这是人最爱听的,你要得财富,放下财;放下财,你得的是遍法界虚空界的财富。从哪裡得来?你自性本有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你自性本来是这样。你能放下,你得无量智慧;你能放下相好,你得无量相好。我们现在得到这一点点,狠狠的执着,就是不肯放,那你得到就这一点,这一点还很容易失掉,患得患失。为什麽会失掉?因为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你不知道。真的有没有?有,自性是真的,永远不会失掉的。

现在我们看第一段经文,第一段是本会齐现:

【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恆对于佛。】

这段经文,我们在这经文裡面要特别注意的『尔时』,清凉大师注解裡面有说明,「即前二会时,主伴齐遍,演前二会之法也」。清凉大师把全部《华严经》分为四个大单元,这四个大单元我们为了好记起见,用四个简单的字叫「信、解、行、证」。你能认识这四个字,你就晓得这部《华严经》讲的是什麽,《华严经》对我们的重要性就明白了。这四大段,第一段「举果劝乐生信分」。第一大段裡面,初会,只有一会,九会裡头它只有一会。这一会是什麽?这一会是讲果报,毘卢遮那佛依正庄严;换句话说,就是说明修行成佛的果报,让你看到之后你才会羡慕。古大德常讲的「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所以举果报劝你,乐是好乐,你喜欢,从这个地方生信。这是初会在菩提场,也有六品经,这我们都学过,「世主妙严品」、「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都讲果报,讲宇宙怎麽来的。华藏世界无比殊胜的庄严,全都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就是惠能大师讲的「能生万法」,华藏世界是你能生万法。第二会是在普光明殿,「能信成德分」。二会是「修因契果生解分」,这是二会到七会,这一分的经很长,从第二会到七会。第二会是普光明殿,能信成德,文殊菩萨是会主。我们现在到第三会,第三会是忉利天宫,「初贤十住分」,法慧菩萨为会主。我们现在是第二分裡面,第三会。前二会你就懂得,前二会主伴齐遍,主是佛,伴是菩萨,齐是一个都不漏,齐遍,这个字是普遍的遍,主伴齐遍,普遍的遍,遍法界虚空界,对,这个遍就对了。演前二会,这是十信,演十信,前面二会之法。

我们看这边的,现在看经文裡头,略略的解释一下。「尔时」就是这个时候,『如来威神力故』,这个如来是毘卢遮那如来,华严三圣当中毘卢遮那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这个经在我们人间讲的,所以特别把地点指出来。十方世界,就是遍法界虚空界裡所有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一四天下阎浮提中」,阎浮提,这个提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球,地球,在佛法裡面叫洲,他把宇宙空间比作大海,大海裡面好像有个小洲,小岛一样,是这个意思,阎浮是树名,这一洲这个树很多,阎浮树很多,所以就用它做代表。这个阎浮提洲,一四天下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世界。这一四天下,照黄念祖老居士讲,就是一个银河系。在这个银河系的南面,南面的星球就很多,特别指阎浮提洲,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在这裡面的众生。实在说,他是讲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这很不好懂,很不好讲。都见到『如来坐于树下』,这个树下就是我们常讲的菩提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我们晓得,菩萨很多,听众很多,就像一个大学一样。一个菩萨就是一位教授,带着许多学生,开无量的法门,想学哪个法门,你就进哪个人的讲堂,你就去跟哪个教授。

这些菩萨,这裡重要的是「承佛神力」,这句话重要。这个承是师承,换句话说,都把佛说的来演绎。菩萨说经,经是佛说的,解释是菩萨说的。像我们现在看的《华严经疏钞》,经是佛说的,《疏钞》,疏是解释经的,钞是解释疏的,也就是疏是经的注解,钞是注解的注解。怕你听不清楚,注解还听不清楚,注解再详细讲解,就变成注解的注解,这叫钞。钞还需要讲解,就变成演义。所以《华严经》确实有《疏钞》、有《演义》。我们过去讲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疏》跟《钞》都是莲池大师作的,解释《弥陀经》;《演义》是他学生作的,学生听老师讲《疏钞》,把那个讲义编出来,叫做《演义》,所以合起来,《弥陀经疏钞演义》。

这些我们过去就是依《疏钞》讲义,把《弥陀经》讲了一遍,讲了多少时间?我记得好像是三百三十多次。一次是九十分钟,一个半小时,那时候还没有录相的设备,录音带三百三十多个,差不多是一年的时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用了三百三十多次。我第一次到美国去弘法,就把《弥陀经》这一套录音带,那时候我们已经从大圆盘的录音带转变成卡式,那时候卡式带子刚刚兴起,就一盘一盘小带子摆在讲台上,一个带子九十分钟。为什麽把这个摆在这裡?美国人瞧不起淨土,他们学禅。所以我初到美国的时候讲《六祖坛经》大意、讲《永嘉禅宗集》大意,都讲禅,表示什麽?我对禅也不外行,也能讲,你们来听听,到最后禅归淨土。你看看这一本《弥陀经》,大家看了很薄,我讲了一年,一天一个半钟点,我讲了一年,他就呆了,所以不敢轻视淨土。所以没有这部经,到美国讲淨土,太难太难。在美国禅很风行,还有密,密主要是藏密跟日本的东密,在美国很兴盛。真正成就,除念佛之外没有别的法子。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注解裡头第二段,《疏》,「何须举此。欲明前会不散成后会故,后必带前,合成法界无碍会故,一一诸会无休息故,后后诸会皆同时故,若散前会即无后故」。这个意思深。这好比我们教学,你招来初学的这些学生,这是一年级,你带他。到明年升到二年级,进到二年级还是这些学生,初会带上来的,还是这些学生。不是到第二会,第一会没有了,第二会新招来的,不是的。这不就变成现在所谓一条龙的学校吗?从初会、二会,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步一步带,一直带到你到研究生,佛是这麽教法的。新招生的,另外那一班才新招生的,这一个老师就永远带这一批学生。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看常随众,阿含时候是他们,方等也是他们,般若也是他们,到法华、涅槃还是他们,就是这个意思。前会不散才成后会,所以后会一定跟前会是一不是二,一定要带前,合成法界无碍会故,这句话就非常不好懂。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先大家有个概念,然后我们再来细谈。

「若散前会即无后故。所以唯约觉树会者」,觉树就是菩提场这一会,「此为本故,得佛处故」,佛在这裡开悟的。「理实第二」,这个第二是第二会,第二会是跟初会靠得最近,「亦同此遍」。下面说,「若同时遍,何有九会前后。若有前后,何名同时」,这是我们一定要问的。下面清凉大师说出来,「应云」,应该说,「即用之体,同时顿遍,即体之用,不坏前后,犹如印文」。这个印中国人很清楚,中国人的文件上都要用印,印上有很多字,你看一盖上,同时显现,它没有前后,写字是有前后,那个印上去没有前后。像我们这个经本印刷品,印出来的没有先后,就像印文一样。佛的法会亦复如是。这个道理真的是很深!

非常难得,现代的科学家我们也不能不佩服。有个同学送了几份资料给我看,我是在这些资料裡头节选几个小段跟大家来分享,可以理解经疏的意思,这义趣可以能够理解。第一篇,我这裡页数是第三页,「客观现实是否存在?宇宙是一个幻象」,这科学家证实的,跟《华严》裡面讲的有异曲同工的味道。他说一九八二年,距离我们现在不算远,巴黎大学物理学家所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实验。这个实验报告很详细,我们的时间有限,把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再提出来。「在特定的情况之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做到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麽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十尺或十万万里这麽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界线」。

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相信,这个物理学家名叫大卫,他相信阿斯派克特的发现是「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这句话非常的重要,「儘管宇宙看起来好像是很具体、很坚实的,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是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他用这个来做比喻。实在讲,我们现在用万花筒,就好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千变万化,它没有时间,它没有空间。宇宙真的,佛法讲诸法实相。他举这个叫全像摄影相片,大概我们很多人都没见过,什麽是全像摄影相片?全像摄影相片是靠雷射做出一种三度空间立体摄影的相片。要製作一张全像摄影的相片,物体首先要用一道雷射光束照射,然后第二道雷射光束与第一道光束的反射产生绕射的图桉,就是两道光束交集的地区被记录在底片上。「全像相片的每个小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资料」。全像相片「整体包含于部分中」,这句话非常重要,「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来了解组织与秩序」。玻姆建立另一种用来了解科学家阿斯派克特发现的解释,他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彼此保持联繫,不管它们之间距离多远」,实在讲,这就是空间没有了,空间没有了,没有距离;时间没有了,没有先后。「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在现实的某种较深的层次当中,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基本相同来源的实际延伸」。这是佛在大乘教裡面常常给我们讲的「诸法实相」,确实科学家这些讯息,让我们对《华严经》裡面许多很难体会的,变成比较容易理解,这是科学发现。

科学家发现的,他能不能契入境界?不能,为什麽?分别执着没放下,他仅仅靠科学仪器观察,有这麽奇奇怪怪的现象出来,他也不知道这些事实真相究竟是什麽原因形成的,这他不知道。佛法说明宇宙真相,跟科学是同一个目标,但是不同方法。科学是靠精密仪器观察,高深的数学来推算;佛法则是用禅定,是用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执着,在《愣严经》上讲,是第九个层次的禅定,叫九次第定。你要是有这种定功,你对于六道轮迴裡面的现象,真的如观掌中菴摩罗果,你完全了解了。这是个小范围,突破这个范围那是十法界。十法界必须要把分别执着放下。妄想分别放下,分别真的放下,妄想还没有放下,你能突破十法界的空间维次,这范围就大;如果再把妄想真的放下,就是不分别、不执着,那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你所看到的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没有边际的。这是什麽?是法性,法性裡面所有的现相,那就是能生万法。这些万法不是真的,就跟这些科学家所讲的一样。一切法裡面找不到大小,所以大的是遍法界虚空界,小的是一微尘,一微尘裡头居然有遍法界虚空界,这不就跟此地全息照片一样的道理吗?他说他这个照片,就是三度空间的这种照片,用激光照成的照片,一张大照片。譬如一个人像,你把这个相片撕成两半,你去看还是一个人像,完整的。你把它剪成一百份,一百分之一看还是一个人像,还是完整的,这很奇妙,分得再小去看还是完整。
佛法讲的,一微尘裡面有大千世界。以前我们在一般经上听的「芥子纳须弥」,芥菜子裡面有须弥山,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居然芥菜子裡面有须弥山,完整的,不就跟这个道理一样吗?为什麽?因为所有现相都是虚幻,它不是真的。这个跟《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般若经》裡面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一切法就是我们现前你六根所接触到的,你能见、能闻、能知、能觉,不是真的,你所闻、所觉、所知也不是真的,告诉你都不可得。不可得,你在这裡打妄想要得到,你不是自找苦吃吗?

所以你要是起妄想分别执着,起妄想一念,动个一念,幻相现前。所以经上告诉我们「迷唯一念」,迷就现相。讲得详细的,是佛经裡面的法相,法相六经十一论,《华严》是法相的六经之一。一动念,遍法界虚空界的相就现前,有念就有;没有念,没有念是常寂光淨土,佛法裡名相名词叫「大光明藏」,什麽也没有,一片光明,那是无念的时候,那是自性在没有起心动念那个状态。一起心动念变成什麽?实报庄严土。我们现在这些道理懂得了,本来是常寂光土,变成实报庄严土,就起那麽一念;如果再有分别?再有分别就变成方便有馀土,四圣法界;再有执着,执着就变成六道轮迴,凡圣同居土,很妙!

不管能变、所变,你要晓得不要当真,全是假的。所以真正通达明瞭,要不要放下?要,放下好,应该放下,不应该执着。所以放下,你回归自性。你看佛说得多好,放下执着,你证阿罗汉果,你得正觉;放下分别,你得正等正觉,你成菩萨;放下妄想,妄想是不起心、不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佛了。那现前是什麽境界?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在哪裡?在现前,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别就是,六道也在现前。天台大师讲得好,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传记裡面有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佛应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现比丘身。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他说六即佛,他说四土就在一起,他讲百界千如。佛讲十法界,他讲每个法界裡头都具足十法界,那就变成一百界;每一界都有十如是,一百界就是千如,讲百界千如。我们现在在人间,人间有没有地狱?有,人间有地狱,人间有饿鬼,人间有畜生,人间有欲界天,人间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人间有声闻、缘觉、菩萨、佛,统统有。释迦佛当年出世的时候,人间佛;弟子当中诸大菩萨,人间菩萨、人间罗汉;上品十善的,人间天人;中品十善,人道,人中之人;下品十善,人间的修罗,罗刹;贪心非常重的,贪心、吝啬,人间饿鬼;瞋恨非常重的、嫉妒非常重的,那是人间地狱;愚痴,是非善恶都搞不清楚,那是人间畜生。你只要放下一切执着,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不执着,我们现前十法界你就看得很清楚,你就晓得天台大师讲的一点都不错。

全息的理论,这也是一篇报告,我们摘要摘一点点。一九八二年法国物理学家,就是阿斯派克特,实验首次证实,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的定律被打破了。因为爱因斯坦说光速是永恆不变,没有能再超过它的。结果阿斯派克特他做的实验证实有比光速更快的速度,所以超光速是存在的。所以科学家的发现,往往底下一个科学家就把他推FAN。现在科学家发现的,他不敢说它是永恆,后来会有人把他推FAN。物理学家大卫,是现代全息理论之父。「全息,比如一张照片,裡面有个人像,如果把这张照片切成两半,从任何一半中我们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这样的照片就叫做全息照片。」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繫的整体,任何一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这跟佛法说的完全一样。佛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体,你要是成佛,你就证得整个宇宙是自己,十法界依正庄严还是自己。一切诸佛如来是自己的性德,这早年讲经我们都常说,一切菩萨、声闻是我们的修德,性修不二。我们今天迷了,就好像人是个整体,我常常用这个做比喻,我们每个细胞,这是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细胞有痛痒,全身都知道,它裡头含着整个全体的讯息,不能分割。迷了的时候不承认,不承认其他的细胞是自己,就对立了,这违背了自性;你承认、肯定,确实是一体,这是随顺自性。随顺自性,身心和谐,你跟一切人和谐,跟天地万物和谐,跟整个宇宙和谐。

所以我们常常讲,我们看地狱众生,他在那裡受苦,他跟我们是一体,他为什麽要受苦?业报,他自己做错了,他必须要去那个地方把他的罪业报掉。所以地狱是不是好事?好,自己变现的,自己变自己受,自己洗,洗乾淨就没了。天堂是善的果报,你做的些功德,那你应该去享受。没有人主宰,没有人在支配,没有人在强制,完全是自作自受。所以受苦受难不可以怨天尤人。你懂得这个道理,无论在什麽环境当中,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你的心都是清淨,都是一尘不染,你的意都是真诚,这叫真乐,这叫极乐。
全息裡面,底下还有一段,我们节取了一段,「隐秩序」,秩序是自性的德行,是性德,「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科学家他说的,其包含整个具有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科学家不承认有物质存在,他说只有场,场是什麽?场是能量。粒子,粒子已经是物质,场变成物质,所以叫基本粒子,整体的宇宙。于是我们必须说,「全运动在高维空间中卷入与展出,其维数实际上是无限的」。这是科学家说的,空间维次是无限量。「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秩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秩序」,我们能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叫隐秩序,这是性德,在佛经佛常常讲法尔如是。「而这种物质显秩序又不断的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秩序」。这是佛经上讲的隐显不二,被他们发现出来,这不容易,真的是隐显不二。

在什麽时候完全隐,变成隐,没有显?我们晓得,常寂光淨土,完全隐。只要一念不觉,现相就出来,显秩序就出来。隐显是一不是二,所以自性虽然隐,它裡面具足万法,本自具足,一丝毫不欠缺。我们再举个例子,这个诸位要想想能懂,譬如一个人来投胎,我们晓得父精母血,精子游入跟卵子结合,十个月之后变成一个人。变成人的时候,你看到有眼耳鼻舌,那就显了。那个时候你能看到有眼耳鼻舌吗?看不到,没有!有没有?它真有;它没有,它怎麽会变成人?为什麽会变成这麽奇妙的一个身体?那个结构像个机器一样,它一丝毫没有欠缺。在精子、卵子那就隐,它统统具足,一点都不缺,它遇到缘的时候它显现出来,你才看到显秩序。我们人这些器官、细胞,你看它的运作正常,它有秩序,它不乱。人是小宇宙,外面这个境界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相同,是一不是二。这在五十年前我讲经就说过。外面境界是我们小宇宙的扩大,人身是大宇宙的缩小,是相等的,不增不减。他现在说得更微细,他讲到粒子,讲到场跟粒子,场跟粒子就跟胚胎一样,这裡面有万法,能生万法。惠能大师这二十个字讲得清楚。隐秩序在哪裡?就第四句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隐秩序。最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显秩序。这些科学家没有读过《华严经》,很可惜,无缘;他要读《华严经》之后,他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底下说,「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如八角亭,八角亭是八面,这不是十面,八角亭八面都放一个镜子,一个人站在当中,那你就看到无数的人像。一个动,一起动,所以彼此动作都是假相,其实只有一个人。这就告诉你整个宇宙是一体,十法界庄严就是全息的相片。我们今天一个万花筒,不管怎麽动,就是那几个碎片千变万化。这很有意思,让我们从这个地方来体会经跟疏裡面所说的这些道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这个意思还没有说清楚,没有说明白,下一堂课我们继续再研究。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0 18:44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19-02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19-02b.wmv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七卷)  

2008/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我们从经文看起,第一段本会齐现。

【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恆对于佛。】

昨天我们学到这一段,清凉大师给我们做了简单扼要的介绍。『尔时』是前两会主伴齐遍之时,这是把时间给我们说出来。菩萨承佛威神加持在这裡表演说法,这就是「主伴齐遍」,这个遍,遍法界虚空界。这是初住菩萨,刚刚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用我们的话来讲,他的活动空间完全突破。不像前面贤首菩萨,贤首菩萨分别执着放下了,无明没破,就是妄想没放下,他的活动空间是十法界。我们听了也非常羡慕,活动空间是十法界。回头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非常严重,我们的活动空间不能出这个地球。现在凭藉交通的便捷、资讯的发达,我们的活动空间可以说遍这个地球。这比起一个世纪之前,一百年之前,我们佛门这些高僧大德他们无法想像。他们要帮助远方和往后的同学们,唯一的方法就是着书,写书流通。他们决定想不到我们现在利用传媒,现场讲经就能够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这是没法子想像的。我们觉得很不错了,但是跟那些断惑证真的圣贤相比,我们是望尘莫及。放下执着,成正觉,证阿罗汉果,阿罗汉的活动空间,六道轮迴,整个六道,在三界六道是他的活动空间;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狱,这裡头没有障碍。再往上去,十法界的菩萨、佛,他们把分别放下,所以活动空间就不是六道,而是十法界。现在很难得,他们把妄想无明也放下,所以他们的活动空间跟究竟果位上的诸佛如来完全相同,没有任何障碍,遍法界虚空界。主伴齐遍,遍法界虚空界,主是如来,伴就是初住菩萨,初住以上的菩萨都是,为遍法界虚空界六道众生示现,演法。

底下提出一个问题,「何须举此」,为什麽需要举这个例子?底下这是解答,「欲明前会不散,成后会故」,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的深长,这是说明前会没有散,成就后会,「后必带前,合成法界无碍会故」,最重要的就是法界无障碍的DA法会,这是佛会。一切诸佛如来这个法会有没有散过?从来没散。唐朝时候天台山的智者大师,为大众讲《法华经》,他老人家在讲台上讲着讲着入定了,在讲台上入定,讲《法华经.药王菩萨品》。出定之后告诉大家,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那个法会没散。他说我刚才入定的时候到那边去看到了,而且还听了一座,就是听了一次。没散!会会都不散,告诉你没有起灭、没有聚散。这个事就难懂了,这是什麽境界?事事无碍的境界,不仅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想想,要在什麽理论基础下才能做到事事无碍?必然是空间跟时间没有了,或者是空间跟时间变成一个,才可能有这个现象,真的,确确实实时空变成一体,法界变成一体了,才能成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清凉大师讲《华严经》提出四无碍,第一个是理没有障碍,圆融,第二个是事也没障碍,第三个是理跟事没有障碍,第四个是事跟事没有障碍,这是华严境界。换句话说,所有一切境界就在眼前。这桩事情我们在前面也讲了很多次,确实在我们面前。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几十个频道、几百个频道不都在现前吗?只要你按钮,我们选择频道按哪个钮,这个频道就现前。像我们昨天听到科学家讲的宇宙自然的秩序,有显有隐,没有在萤光屏幕上显出来的,那叫隐秩序,我们在萤光幕前看到的这是显秩序,隐显是缘。彷彿是这麽一个道理。

「一一诸会」,这个地方近的讲是《华严》七处九会,一一诸会,「无休息故」。「后后诸会皆同时故」,这句话不好懂,很难懂!后后诸会,我们讲三世诸佛,过去佛这在前,现在佛,佛给我们说了前佛,现在、前佛,后来佛,现在还没成佛。佛说释迦牟尼佛下面一位,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第五尊是弥勒菩萨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这是未来佛。弥勒那一会现在看得到看不到?看得到,为什麽?后后诸会皆同时故,没有时间!不但弥勒菩萨这一会,贤劫千佛最后一尊佛是韦陀菩萨,他老人家护持诸佛的DA法,最后他成佛了,他那一会皆同时,也同时。这是没有法子说的,所以末后一品叫入不思议解脱。谁有能力契入这个境界?普贤菩萨。所以那一品的品题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是《四十华严》的品题,入法界的品题,四无碍法界。
我们引用近代的科学家,实在讲我们也很佩服他们,他们用精密的科学仪器,观察微观世界的现象,发现的是客观现实的宇宙,结论是什麽?是一个幻象,不是真的,而是一种振动的、一种波动的现象。还有一篇「超弦与多维空间」。我们也把这个波动现象节要,因为完全讲出来要费很多时间,我们摘其重点,跟《华严经》的经疏可以印证的,提供我们做个参考。超弦与多维空间,这就是波动现象。这个现象跟大乘教裡面讲的很接近。佛说宇宙从哪裡来的?我们说得很浅,说得很白,佛说是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话不好懂。不觉是什麽?无明是什麽?就是我们讲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不是波动现象?是,心才一动,十法界依正庄严就现前。

我们讲的宇宙,实在讲只能讲到六道,甚至于六道都讲不到,讲我们现实的人道,我们讲宇宙万物,我们人六根可以能接触到的这个六尘境界。畜生一部分我们能见到,还有一部分见不到,至于饿鬼、地狱完全见不到;二十八层天我们也见不到,听说而已,听到那些见到的人跟我们讲,我们知道有这麽回事情,自己没见到。见到的人很多,不止一个,就我们知道的,古印度的这些宗教家见到了;在中国,道教裡面的道士有很多修行不错的,他们见到了;佛门这些大德,不但出家的,他有定功他见到了,在家居士心地清淨的也见到了。除此之外,另外有些叫特异功能,他们也能见到。可见这个事情不是假的。佛教的殊胜不是教我们听佛经上讲的你就相信,佛不是这麽教我们。佛说佛见到了,菩萨见到了,希望你也见到,这叫佛教。佛怎麽见到的?菩萨怎麽见到的?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他就见到了;换句话说,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也见到。见到之后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所有现象是什麽?波动现象,这个现象讲到最根本就是起心动念所变出来的现象,大乘教裡常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我们在前面念到两句话说得好,「迷唯一念,觉止一心」,你看这八个字讲得多好。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不是讲一个世界,「华藏世界品」裡面讲的无量无边的世界,从哪来的?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现了。虽现,不见得你见到;你会见到,不见得见到全部;那就是这个现相有隐有显,显的你见到,隐的你见不到。什麽时候隐显都能见到?妄想分别没有了,见到了。你还有起心动念,我们佛门讲的八地菩萨,八地菩萨那个念头还在动;不动,境界就没有了,不动就是常寂光,他还在动。那个动是什麽?那个动是无明习气,他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定功浅深不一样,那个习气振动的、波动的状况也不一样,定功愈深,这个波动愈微细,定力愈浅波动愈大,就是这麽个道理。这是我们得出来华藏世界一真法界裡面还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佛在那个世界、那个境界裡面,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现身说法。现的什麽身?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为什麽现这个身?因为那个地方那些当机者,就是听经的大众,也是这个身,福报大。因为他放下了执着,烦恼障断了;放下了分别,所知障断了,二障破掉,他见了法身,证得法身,只是习气没断,这个习气就是变成了实报庄严土。

实报庄严土裡面这些圣贤,实在讲都是大圣,他们也应化,遍法界虚空界裡面,诸佛刹土裡面的十法界,那就太多了,说不尽,那裡面众生有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有应。那个应的状况就像《普门品》裡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有没有来去?没有,众生这裡感,菩萨此地应;众生那边感,他那边就应。就像我们开电视频道一样,我们在此地打开,境界相就现前,另外一个地方他拨频道也现前了,就这个道理。没有来去!有来去就有空间,有先后就有时间,给诸位说,空间跟时间没有了,所以这个不好懂。我们是分别执着空间、时间是存在的,以为它真有,对于时间、空间没有了那个境界不容易体会,无法想像,所以叫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上,此地经疏裡面就是讲的这个境界。

难得科学家发现了,发现了,他还是凡夫,为什麽?他是用精密的仪器观察,用数学,高深的数学在推算,所以数学是科学之母,从这裡发现的。为什麽说他还是凡夫?因为他的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放下,虽看到,不得其用,他得不到受用,不像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这在全息,前面讲全息的理论,举全息的照片做例子。那就是一张照片,这裡面圆圆满满的图像,你把这个照片剪得很碎,剪成碎片,随便哪个碎片你去看,裡面还是完整的图像。这就是佛法裡面所说的,微尘裡面有大千世界,圆满的,所以大小不二。为什麽?大是性德,小也是性德,法性没有大小,法性没有先后,法性没有动摇,没有动摇就无处不在。六祖讲的五句话,我们细心去体会,他讲法性,他见到性,也就是说他把起心动念放下,他见到诸法实相。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说法性就是说法相,说法相就是说法性。「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随拈一器都是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认为很小,一粒尘沙,科学裡面讲的更小,一个基本粒子,佛经裡面讲微尘,极微之微,这一微尘裡面有圆满的世界,普贤菩萨能进去。

谁是普贤菩萨?《普贤行愿品》裡面讲了十个条件,你把这十个条件具足,你就是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称讚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一直到三迴向,迴向菩提、迴向众生、迴向实际,实际是自性,你就有能力进入微尘裡面的世界,他得受用。普贤菩萨,现在我们明白了,这十愿是性德,是自性的起用,只要你觉悟了,你本来就是这样。我们现在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愿完全相违背,那是迷失了自性,道理在此地。谁要是觉悟,性德现前了,那就是普贤。我们对普贤说得很清楚,用最明显、最简单的说法,什麽人是普贤菩萨?你所学的统统能够应用在生活上,你就是普贤菩萨。我们常常介绍这四大菩萨,在中国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代表大乘法。九华山的地藏代表什麽?孝亲尊师,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理智,峨嵋山的普贤菩萨代表实践。什麽实践?你把孝亲尊师、慈悲、智慧统统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人叫普贤菩萨。然后你就想想,这四个菩萨是不是一个菩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没有先后,没有隐显。

杜顺、云华、贤首、清凉再加上宗密,这是华严五祖。杜顺、云华讲《华严经》,说十玄门,好,玄妙!这十个意思你能懂,你通达,你能入华严境界。可是千经万论,诸佛菩萨所说一切经教,给诸位说,总的来讲不出四个字,「看破放下」,这是佛法的总纲领。你必须放下,你就看破,看破是明瞭,自性智慧现前,通达明瞭;你不放下,你看不破。科学家虽然能讲到这个地方,还是没有看破,他没有放下,不得其用。这就是真正奥妙的地方还没有看到,他没有看到夸克裡头有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一样,他没有看到。他放下,放下就看到。所以千经万论没有别的,教我们放下而已。整个宇宙是一体,整个宇宙是自己。你执着这一点,其他的你都得不到受用。我们要把这个原理原则搞清楚。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波动现象,就是「超弦与多维空间」,我们节录的这几句话,这科学家说的,给我们做个参考。「超弦理论认为,不存在粒子」,你看看到最后,粒子是什麽?是基本的物质,所有物质现象是它变出来的,这个东西没有了,物质就没有了。这跟佛家讲的万法皆空,《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是不是这个情形?真的,物质不存在,物质是幻相。后面说「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他把什麽?他把那个琴,琴不是有弹琴的弦吗?你弹的时候振动。他说粒子从振动裡头产生出来的。他想像,这是幻想,想到有个弦。佛告诉你,弦都没有了,心动!六祖大师当年到法性寺,就是现在的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他看到有两个听众,外面风吹着幡,两个人在争论,一个人说,你看幡动;不是的,风动,那个讲幡动,他们两个在争论,争论不休。六祖走上前去跟他们两个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风也没动,幡也没动,是你心在动。这才把现象的根源说出来了。印宗法师经讲完之后下来跟他交谈,佩服得五体投地。

「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他是假设有个弦,说「最奇特的是,弦并不是在平常的三维空间运动,而是在我们无法想像的高维空间运动。我们过去关于空间的观念都是错误的,空间正在以一种陌生得令人惊讶的方式活动着」,这是科学家讲的。下面他说「物质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最小的物质)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组成。夸克和电子似乎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点粒子」,称为基本粒子,那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讲的极微之微,「因此把它们称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单元,就像英语裡面的字母一样。已知的基本粒子并不仅仅是夸克和电子两种,而是多达数百种。而且每一种基本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电子像地球那样,既公转也自转,永远以固定不变的速率在旋转,称为内禀自旋。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与电子相同的自旋」。

这段话说明宇宙间这些森罗万象,在佛法裡面讲的自性能生万法,怎麽生?波动现象。你看佛说的「迷唯一念」,那个一念就是波动,只要一动,遍法界虚空界裡面的现象就生了。它有没有次第?是有次第,太快了,我们没法子观察到。它的次第在《唯识论》裡面讲得很清楚,一念不觉,这一念不觉就叫做无明,无明就是不觉,不觉就叫无明。这一念不觉怎麽样?大光明藏见不到了。不动的时候,心裡没有念头不动的时候是光明的,自性是光明的、是圆满的,宇宙是大光明。而且这个光不刺眼睛,非常柔和,这是自性的光;不像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灯光或者是阳光,它刺眼睛。所以性德的光是柔和的,这个磁场非常之好。可是你心一动,这就失掉,你就见不到了,这个光明就变成黑暗,所以叫无明,明没有了。本来是明的,你心一动就变成无明;心不动的时候,无明就没有了。所以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裡面有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就是动,就是此地讲的它不断的在动,从来也不停。但是你要晓得,它那个动就像我们电影的放映机一样,确实这个动不是连续的,它是刹那刹那,像闪光一样,一闪一闪的,它闪得太快了,我们看到好像是连到,其实它是一念一念的。所以你一念觉,无明就没有了,觉也是一念,迷也是一念。我们现在这个现象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它全是迷,念念都没有觉悟过,都在迷,它都在动,不动就觉了,极其微细的还是在动。纵然到真不动,习气还在动,所以有习气才有实报庄严土,如果习气没有了,实报庄严土就没有了。我们也不容易,总算把这个东西搞清楚了。有习气没有现行,所以他确实没有什麽重大的障碍,没什麽大的障碍。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究竟圆满的妙觉位,这四十二个位次,可以说是智慧功德都同等的,都没有差别。这前面清凉大师跟我们说过,李长者说得也很清楚,真的是平等的。

不平等我们就明白了,不平等从哪产生?从分别执着产生,那不平等。分别就不平等,执着就不清淨,你想想对不对?没有执着,清淨心现前;没有分别,平等心现前;不起心、不动念,觉了。然后回头我们看看《无量寿经》,那就妙不可言。《无量寿经》教我们修什麽?修清淨、修平等、修觉,你看看它三个次第,不能颠倒的。为什麽叫你先修清淨心?先放下执着,清淨心现前;再放下分别,平等心现前;最后再叫你放下起心动念,觉了,清淨平等觉。到这个时候你入法界,入什麽法界?入一切诸佛法身菩萨的报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什麽样子?大乘、无量寿、庄严,你看经题上,都在经题上。大乘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相。《华严.出现品》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得大乘无量寿庄严是你自性裡头本有的,不是外来的。现在没有是隐秩序,你要是真的得到清淨平等觉,那就变成显秩序,你真得受用。

这个东西搞通、搞明白了,叫看破。看破是什麽?帮助你放下,你看你要不要放下?放下得受用,放下你真的得到大乘无量寿庄严;你要是不放下,得不到,你只是解悟,不是证悟。像科学家,科学家是解悟,解悟不透彻,没有佛法的解悟透彻。这个原因,修学佛法的人当然都在放下,放下太少了,每天只放下一点点,但是那一点点比完全没有放下的人高明多了。你懂得愈多,你愈肯放下,你欢喜放下。你不懂的时候放下很困难,劝你放下,不知道为什麽要放下,给你说放下多麽好,你也不晓得到底是什麽好处。所以做得总是不彻底,总在拖泥带水,不乾淨。

这桩事情,这是六道裡面的众生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就是中根;上上根人一说他懂,他真干;下愚你跟他讲,他虽然不知道,他也肯干。所以古人常常叹息,唯上智与下愚不疑,这两种人很容易得度,遇到圣教没有不成就的,一生决定成就。上上根人他一听他懂,他真放下,真成就了。下愚的人虽然不懂,他老实,他没有怀疑,他不想知道,你叫我念佛我就念佛,念了几年佛真往生了,瑞相稀有,很容易成就。最难的是当中,当中总是佔百分之九十几,绝大多数。那就得劳累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为谁讲?为当中这一撮人讲的。所以我们对佛要感恩戴德。如果不是这麽长的时间薰修,怎麽会知道?怎麽可能真放下?

我学佛真的是第一天向老师请教第一个问题,那是听到方先生给我介绍佛法殊胜,我听到了,见到章嘉大师头一句话说,我已经晓得佛法是无比的殊胜,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契入?我提了这麽个问题。他老人家教给我,看得破、放得下。我做了今年五十七年,真的放下放了五十七年,天天学放下,月月学放下,是有一点效果。如果没有一点效果,这个经体会不到,讲不出来。体会到了,下面再放下,不够彻底,真放下那麽就契入了!入,当然我们还是入第一个阶层,得清淨心,平等心还得不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科学也说出了宇宙是一体,这个不容易,但是他得不到一体的受用。《华严》真的是一体受用,所以整部《华严经》讲什麽?开经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说过,讲我们自己,《华严经》字字句句说的是我们自己。

末后这一段说,「所以唯约觉树会者」。这个觉树就是菩提树。第一会佛在哪裡讲?在菩提场,就在菩提树下。那我们知道,《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初成佛道,他在菩提树下打坐,定中所讲的。听众能入佛的定中,那也不是普通人,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不能到别人定中。他定中所现的境界你能够看到,你能够去赴会,参与这个法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此地讲的是唯约觉树会者,约,我们现在的白话「就」,只就菩提树下这一会来说。为什麽?「此为本故,得佛处故」。他在这成佛的。这部《华严经》就在菩提树下,他讲升忉利天,现在三会升忉利天,菩提树底下这一会在,忉利天宫那一会也在,同时现前。主伴都一样,你在菩提树下看到这一会是这样的,忉利天宫看的时候也是这样。就好像我们现在电视一样,菩提树下是现场,忉利天宫好像那边在接收,那个地方大屏幕在接收,完全相同。第四会在夜摩天,第五会在兜率天,第六会在化乐天,第七会在他化自在天。释迦牟尼佛,我们在菩提树下看,他还在那裡,就像电视传播一样,每个地方都现这种现象,跟菩提树下无二无别。所以我们举这个科学家最新的发现,全息照片,我们从这个地方来体会比较容易懂得,并没有离开菩提树。

不但是这几个天宫,再是真正有缘的像法身菩萨,他们的能力遍法界虚空界,没有来去,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在哪裡讲?就在我们面前。菩提树道场遍虚空遍法界,不需要用这些机器传播,机器传播受很多限制。他是用什麽传播的?意念,没有限制的,跟现场完全相同,完全逼真,跟现场无二无别。你要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向佛当面请教。你跟会场诸菩萨们,与会的大众,都可以去打招呼,无比的亲切。这是事实真相,你要问为什麽?宇宙是一体,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

「理实第二,亦同此遍」。这个第二就是第二会,这是第三会,二会遍,这一会也遍。这下面说,「若同时遍」,这没有时间,那就没有先后。但是,「何有九会前后」。佛给我们讲的时候,《华严》是九会,确实有次第,初会、二会、三会、四会,也有这个次第,同时都遍法界虚空界,哪来的九会?「若有前后,何名同时」,这就提问,九会有前后,怎麽可以叫同时?这是疑问。下面大师给我们解答。「应云,即用之体,同时顿遍,即体之用,不坏前后」。清凉这二十个字的答覆好,妙极了!你看人家的语言多简单,说得多清楚。体用是一不是二,有体当然有用,有用当然有体,体是能现、能变,用是所现、所变,就跟金跟器一样,它同时的。所以即用之体,同时顿遍,这个顿,没有先后、没有次第,遍法界虚空界。这就是作用从它体上讲,体遍,用也遍。即体之用,不坏前后,前后即是无前后,为什麽?前后不二,这很不好懂。为什麽不好懂?我们没有证得体,我们是完全从作用上看。所以现在科学家搞这太空物理,宏观世界;搞量子力学,微观世界,对佛经上所讲的,确实可以用它来印证,它不是佛法,为什麽?宏观跟微观对立,它不能统一,而且物理跟心理对立,不能统一,所以它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欧阳竟无先生讲,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为什麽不是宗教?它不是迷信,它不是讲有个主宰神。为什麽不是哲学?哲学是有能有所,能所对立,佛法没有对立。尤其是六祖惠能,那讲得非常妙。你看法性寺他们头一天见面,跟印宗见面,印宗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大概是印宗平时讲经对这个问题有疑惑,讲不清楚。禅定、解脱,这他提的,他说你既然亲近过五祖,五祖对禅定、解脱怎麽讲法?我们在《坛经》裡面去看,惠能大师在五祖会下住了八个月,从来没有听五祖讲经,也没有进过禅堂,现在印宗法师提出这个问题来,他答得太妙了;问确实是从现相上提出问题,他答的是从总的答,根本上来答覆你。他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没有跟他解答这个问题,印宗赶紧就磕头,真的五体投地。我们现在可以说科学家搞的这个宏观、微观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物理跟心理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看不就答覆了吗?

你怎样才能入不二法?佛法最后是入不二法门。什麽时候你入不二法门?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不二,所有一切对立全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裡头还没有对立,只是现相,还没有对立,分别就有了,执着就严重了。所以,有妄想,没有分别执着,是菩萨,什麽菩萨?法身菩萨。虽没有真正达到法身菩萨,跟法身菩萨靠得很近了,天台大师讲相似即佛。阿罗汉已经入门了,我们讲入门、登堂、入室,阿罗汉入门没登堂,已经入学校大门,没有进讲堂。菩萨在讲堂裡头,没有入室。必须把起心动念放下,入室了,入室就是法身大士,那只有习气了。入室是实报庄严土,登堂是方便有馀土,这要晓得、要知道。你看它有先后,即体之用,不坏前后,但是即用之体周遍法界,它不二。我们这些研究科学的、研究哲学的,他总是在有二,那就没法子入。这个入是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没有法子理解。

后面这句是比喻,「犹如印文」。加拿大有个金石学家给我刻了两方印,一方是印光大师的传法心印,传心法印,代表印光大师一生的十六个字,他老人家常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淨土」,这四句可以说印祖一生自行化他。这十六个字好,我请他给我刻了一方印,十六个字。你看盖下去,十六个字同时现前,又有先后,同时现前也不坏前后,你念的时候有前有后,但是盖下去同时,同时顿遍。另外一方印就是我们这麽多年修学的心得,二十个字,「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二十个字。这一方印盖下去也是同时顿遍,不坏前后,你念的时候有前后。教我们从这个比喻裡面去体会,你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经文,「第二,明不离觉树,各升释天」。释就是帝释天,帝释就是忉利天,没有离开菩提树,忉利天宫有他们在。我们看经文:

【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

『帝释殿』是忉利天主的大殿,他的宝殿。这都很不好懂。世尊,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讲经说法,说完前面两会,『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这个地方你要特别留意「一切」,一切怎麽讲?释迦牟尼佛就在菩提树下,哪有什麽一切?我们见不到。谁能见到?我们现在能想像得到,像普贤菩萨能见到,无论在什麽地方,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讲经就在此地。这是什麽原因?时间跟空间没有了,当下就是。菩提场也遍法界虚空界,心地清淨平等的人无论在什麽地方就是,还需要走路到那地方?不需要,它就在此地。真的像我们现在电视一样,我们在这裡学习《华严经》,我们现场用网路直播,无论在什麽地方你接收这个网站,立刻就看见,不需要到香港现场来。但是现场这个状况、情况你看不到。可是突破时空的那个人,他真的看到现场,他不需要这些机器,他接触到你圆满的现场。

如果你真正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想通了,想明白了,你要不要证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各个都希望你赶快证得,为什麽?你证得,他们这个俱乐部多一个成员,又来了一个跟我们境界相等的,欢迎。怎麽证得?现在我们知道了,放下执着、放下分别你就证得。只要这两个证得,末后那个证得是不成问题的,为什麽?你天天亲近大圣大贤,对你帮助太大!中国古谚语常讲「凡事起头难」,起头是什麽?放下执着难。执着放下之后,往后就愈来愈容易。这个执着,这麽多年来我常常讲十六个字,很多同学我这一提,应该你们都能说得出来。我们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怎麽放下法?没放下的时候,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利益着想,很少想到别人;学佛之后虽然也想到别人,还是自己为主。我们要把这个放下,那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为别人着想,不再想自己,把自己忘掉,你才能真正把这条做到。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这个要真干。

释迦牟尼佛做了榜样给我们,释迦佛没有自私自利,他要有自私自利,他继承王位,他多自在!他要为了自己,纵然是出家,从事教学了,他可以在自己国家,他是王子,自己国家可以给他建道场、建寺庙,他来弘法利生。他不要!这就是告诉我们名闻利养边都不沾。每天吃饭托钵,托钵要知道人家给什麽吃什麽,每天一钵,菜饭都放在一起。而且这是修平等法,不是我托了之后就吃掉,不是的。托完之后拿回去,拿回去也没有地方,大树底下,树下一宿,在野外,大家托钵都回来了,把这个饭倒在一起,然后再吃。真的一钵千家饭,每个人托来的饭菜溷合在一起,平等。你这钵好吃,那钵不好吃。要平等,要溷在一起。他这麽做法,没有分别心,真的是利和同均。

所以名闻利养捨掉,五欲六尘的享受捨掉,贪瞋痴慢捨掉,他做出来给我们看。为什麽要这样做?世间人最放不下的,在这裡面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感得的果报也是虚妄的,但是虚妄他受,他不是不受,果报是三途,畜生、饿鬼、地狱。他真做到了。信徒供养的精舍,他也不固执,也乐意接受,但是他不要人家的所有权,借用。像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是住的时间比较久一点,讲了很多大经,《华严经》最后一品「入法界品」,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祇园精舍遗址还在,建筑已经没有了,地基遗址还在,有很多人到那边去朝圣,去参观。从前比丘们住的房子,一个人一小间,很小,很简单。

我没有到过印度,我在澳洲,在西澳柏斯看到南传小乘法师的道场,我去参观,这裡面住了二十多个出家众,都是男众。它那一块地是别人供养的,有一百英亩。他们这个道场自己建的,自己在山上砍树,建了一个佛堂,一个餐厅,一个厨房,这是公用的。居住的房子好像每个人一个房间,它不在一起,一个一个分散的,我看到很好。他们没有电灯,点蜡烛,有水,一切都自己自立。他们洗手间是公用的,自己房间裡头没有洗手间,洗澡的地方都是公用的。只有住的房子是独立的,一个一个像小茅蓬一样。多大?大概我们这个摄影棚四分之一大,不到三分之一,我们这个摄影棚有它四个房间大。一个人住,没有床铺,床铺就是地上稍微高一点点,铺的是草蓆,我去看,很简单,裡面是乾乾淨淨,一尘不染。那个房子都自己造的,都自己建的,没有找工人。每一个房间外面四面都有走廊,他们自己绕佛,在外面绕佛,很安静。在我想,他们还是保存着世尊传统大概像祇园精舍的那个方式。我看到很欢喜,那才叫什麽?真放下,放得乾淨。现在这些小城还真有依教奉行的,真正能够把古时候传统东西保留下来,这是我们非常嚮往的。

但是我们需不需要这样学法?也不一定,方东美先生告诉我,我出家之后我们也常常往来,他常常勉励我,佛法的精髓在大乘。大乘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做了一次革命性的行动,那就是丛林制度的建立,这是古印度没有的。方先生说,这个做法好,佛法要能传遍全世界,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丛林是什麽?大学。佛教传到中国,在隋唐的时候正式办大学,名字不叫大学,叫丛林。你看它的规模跟现在大学真的没有两样,丛林的主席就是方丈,校长,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职权完全相同,名称不一样。这什麽人搞的?说起来大家都知道,百丈大师、马祖他们两人干的。百丈跟马祖是惠能大师的徒孙,到他们手上就正式把佛教带上学校化。提倡什麽?提倡依众靠众(在从前是自己修行),就是大家一起,避免一些懒散的。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就订出制度,订出规矩,每个人都要遵守,有了规约。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很值得提倡。

所以首座,有一个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下面有很多老师,分座讲经,那就是开不同的课,有般若讲堂,有《华严》、有《法华》、有《愣严》,各个不同的堂口,堂口现在人叫教室。你喜欢学哪部经论,你就跟那个老师,你就上他的教室,课堂。等于说一个大学,它裡头有不同的科系,共同科目一起学,专门的有专门的老师来指导。戒律是共同科目,修行是共同科目,修行的方式不外乎两个堂口,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所以它有禅堂、有念佛堂;戒律这是共同科目,它有戒堂。所以有学校、有大学的规模。方老师提醒我很多次,要我注意这个事情,当然这是缘分,有缘分应该要这样做法;没有这个缘分,我们要把这个观念传下去,希望将来后人有这个因缘的话,一定要把佛教走向大学,丛林就是佛教大学。佛法这样好的东西,从前的丛林是教学,现在没有了,现在教学没有了,所以感到非常的遗憾,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很大的误会,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看这一段,清凉大师的《疏》。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有些状况我们应当要理解,我们才真正学到东西。清凉的开示,假设一个问题,「问:动静相违(动静是二法,互相违背),去住悬隔,既云不离,何得言升?」既然说没有离开,释迦牟尼佛没有离开菩提树下,他怎麽跑到忉利天去?怎麽能够到忉利天主,帝释是我们中国人称玉皇大帝,就是他,到玉皇大帝的宝殿去?这个问题问得好。下面答说,「古有多释」,古人有很多的解释,统统在此地来提一提。然后清凉大师有说明,对他们的说法也有批判。你看第一个说法,「一云」,这都是古来的法师他们的说法,他说「本释迦身,不起道树,别起应化,以升天上」,这是一个说法,也能讲得通。释迦牟尼佛的本身在此地,化身去了,他有神通,他有变化,化身到忉利天去了,这是第一个法师所说的。又有一个说,「一云,不起是报,升天是化」。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这是他的报身,升忉利天的是他的化身。你看此地讲的是报身、化身,前面讲的是本身、应化身,意思都有一点相通。第三个法师说,「一云,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他说不起这个身,世尊身在菩提树下入定的这个身是法身,升天是他变化的作用。

下面有四个字是清凉大师对他们的批判,「并非文意」,不是经文的意思,这个说法不是经文的意思。为什麽?底下给我们解释,「以此文中,俱是毘卢遮那十身云故。」这在《华严经》上说,毘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像释迦牟尼这些都是应化身。所以毘卢遮那十身云故。《华严》用十代表圆满。通常我们讲佛身都讲三身,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展开细说就是十身,《华严》说十身。法身,是法性身。什麽是法身?法相就是法身,法相是什麽?宇宙之间森罗万象依正庄严,像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这统统是法性现的相。法身在哪裡?哪一法不是法身?法法皆是,法身没有相,法身能现一切相,所以法身称为法性身。法身就是法性,遍法界虚空界,森罗万象是法性所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缘他就现身,没有来去、没有先后,这是法身。因为在法性裡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真的是不二。

报身是什麽?报身是智慧圆满,报身是智慧身,智慧现相是究竟圆满的相好,所以这个经上讲的报身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是圆满报身,这是你的真身。报身为什麽现呢?现在我们晓得,报身是法身菩萨,就是成了佛,但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断,是这个缘现的。没有缘不会现身,它总有缘;因不必说,因是自性裡头本来具有的,六祖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因,有缘就现了。应化身那是随众生的缘遍法界虚空界,这裡头有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众生,四圣六凡,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应以佛身,就是应化身,应以菩萨身或者应以声闻身,应三十二应裡面讲的,我们现在讲应以耶稣的身就现耶稣,应以阿訇身就现阿訇,众生怎麽感,他就怎麽应,这叫应身。化身是变化的,那是应的时间短暂,变化身,变化身也有种种不同。这叫三身。三身展开,《华严》讲得细,讲十身。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明天我们再跟诸位细说《华严经》上讲的十身。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