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0 08:21     标题: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二九卷)  

2007/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十段,最后一个大段,「寂用无涯三昧门」。这一段总有三十四颂半,「明寂用无涯三昧门」。清凉大师说,「约处,名为方网,约相,是谓寂用,亦总显上来动寂无二故」。这是先把这个题目,这是一段的题目,在佛家术语裡面讲科题,就是这一段的题目「寂用无涯」做个简单的介绍。寂是性体,用是它起作用。所以,经文裡面讲正定,讲入定、讲出定;入定是寂,出定就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前面所说的全都是,都是讲的自性的体用。

从处,就处来讲,叫做方网。方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空间,网是讲现相,用比喻来说,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大梵天王的罗网一样,网张着一样。我们现在许多同学都乘过飞机,飞机飞到高空,看到地面上的都市,那叫方网,这个比喻你就很了解,你看到底下的都市真的像网一样。诸佛菩萨在有感的时候,有感他就有应,应他就现身,他看十法界,他看诸佛刹土,就像我们在空中看地面上的都市、看地面上的村镇一样。我们飞得不高,看的面不大,他们站在高处,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看到了。所以用网来形容。

约相,是谓寂用。从现相上来说,前面是讲方所,从方所上来讲称方网,从现相上来讲是寂用。寂是性,用就是能大师所说的「能生万法」,用能生万法,本自具足,能生万法,就这个意思。所以一切的用,这裡头意思很深,要注意到,唯有寂才产生作用。我们凡夫,我们凡夫不是寂,凡夫是动,动所起的作用就把作用扭曲了。如果我们心地清淨寂灭,这个作用是什麽?一真法界,是华藏世界,是极乐世界,就是你从清淨心起的作用。清淨心起的作用,就跟惠能大师开悟所说的二十个字完全相应,起的这个用多殊胜、多圆满。

我们凡夫确实一念不觉。诸位要知道,一念是真,一念是寂。不觉,不觉是动相,觉心不动,觉心是真心、一心,不动,叫寂灭相。不觉,不觉就动了,一念不觉就动。动就是迷了,迷了,这一念真心就叫它做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可是要晓得,妄没有离开真,离开真,哪来的妄?所以妄,佛法裡讲得好,真妄和合,怎麽样?体是真的,相是妄的。不觉才会现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不觉裡头现的,觉裡头没有,觉后空空无大千,没有六道,没有十法界。现相,要记住,一念顿现,一时顿现,这是真的,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你能够体会得,你才能作如是观,这是世尊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的。

《金刚经》上讲的比喻,那个相很粗,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世尊那个时代,这个世间还没有科学,所用的比喻全是用大自然。自然界裡面,时间极其短暂的,闪电,一亮就没有了,所以佛用「如露亦如电」。露是露水,早晨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就没有了,都是说的时间很短。佛用露水这个比喻,比喻我们人生这一段时期从生到死,就像露水一样。这是什麽?相续相,相续的妄相,不是真的,人生像朝露一样,无常。给你讲真相,真相是一刹那,像闪电一样。我们现在晓得,一念比闪电短得太多,闪电实在讲太长了。我们冷静的观察思惟,譬如我们看电影,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这个现相。那个一闪是一秒钟的二十四分之一,二十四分之一秒,比闪电的时间短。闪电,那一闪我们很清楚,二十四分之一秒这个速度,我们也会有个印象,比闪电还短。可是事实真相,那太快了,不是闪电能比喻的。因此我们要懂得,佛在经上所说一切比喻,都是比喻个彷彿,怎麽比也不能比到事实真相,这是一定要懂得的。可是佛用这个方法,让我们从比喻裡面去悟入实相,用意在此地,所以比喻是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不觉就是一念,觉也是一念,所以大乘教裡面讲迷悟不二,那是真的。如果相续的,第一念不觉,第二念还不觉,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就出事情了。第一念的不觉是业相,阿赖耶的无明业相,动了,怎麽突然动了一下,非常的微弱,时间非常的短。第二念也不觉,二念不觉,就变成见分,转相,我们今天讲的精神世界。第三念再不觉,就变成境界相,就是物质出现了。这一念、二念、三念,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晓得。佛在经上讲,谁能看到?八地菩萨。八地菩萨能看到阿赖耶的现相,七地菩萨还不行。就是说心静,静到像八地菩萨那种程度,极其微弱的波动他感觉到。七地以下的定功还不行,还没有发现到。这桩事情我们能够理解,因为我们自己心静下来,谈不上定,心地在静跟不静,这个我们有感觉。

你学佛之后懂得这个道理了,虽然我们没有得禅定,我们在六道,处理事情应该怎麽做?要清淨心,你的事情才处理得很恰当,才不会产生副作用。你看古人教诫我们,话说得很有道理,当你在发怒,你在发脾气,情绪很不好的时候,不能处理任何事情,这个时候处理事情很容易出差错,这个话是至理、是名言。所以要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把心定下来。我也常常举出章嘉大师,我跟他老人家相处三年,每个星期都见一次面,这个老人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以后学佛,看到大乘经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就想起大师,他真的是无有不定时。走路很慢,言语也很慢,生活的步骤不是像现在讲究这麽快速,他非常缓慢,你看他就像在定中一样。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那个心要没有完全定下来,通常他都不说话,一定要等我完全定下来,他看着我整个情绪定下来,他才教你。以后我们明白了,心浮气躁,别说佛法,世间法都学不到。

所以,印光大师讲的话就相应了。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他的回答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诚敬是定。诚是一念不生,妄念没有,暂时放下了,敬是恭敬。没有恭敬心不得受用,没有清淨心也不得受用,所以他说得好,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受用。在什麽地方会很明显的看出来?在上课。我是跟章嘉大师三年,才亲近李老师,所以李老师上课的时候我聚精会神,没有妄念,专心听讲,恭恭敬敬,这个老师知道。老师上课,学生哪个得利益,哪个懂得了,他很清楚。我在台中,那个时候做居士,没出家,听李老师讲《阿弥陀经》。听完之后,老师跟我们这一班同学讲,这堂经,(我俗家姓徐),他说徐某人得受用了。他在台上,我在台下,能看到。如果你听经的时候你心不定,你会东张西望,到处看看,那就晓得你没有听进去。聚精会神,你才真正契入境界,真得受用。

你对老师不相信、不恭敬,你对他有怀疑,你得不到受用。同学当中对老师有没有怀疑?有,还不少数。老师不在的时候,同学在一块聊天,有的时候就讲到老师,「老师,真有这个本事吗?他没有讲错吗?」不管他错不错,不管他有没有本事,你恭敬你得到了。老师是个凡夫,你听经成了圣人,这是真的,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很多。佛经裡头有个故事,这是从前老和尚讲给我们听的,我们受戒期间好像是道源老和尚讲的,他是戒和尚。他讲这麽个故事,佛家叫公桉,这还是在印度的时候。有个出家人,没有什麽道行,居然有个人来参学,跟他学习。他就开玩笑:「好,你来,我教你。」他拿了个球,叫他蹲在牆角上,这个房间四个角,蹲在牆角上,把那个球打他一下,「你证须陀洹果了」。他磕个头说「证得了」。再换一边,再打一下,「你证得斯陀含果了」,二果。再换一边,阿那含果。再换一边,阿罗汉果。打完之后,他跟法师磕头。「我给你开玩笑的」,「我真证得阿罗汉了」。这就是说,他是开玩笑;他真诚,至诚恭敬,他真得到了。

所以中国有个谚语说,三家村的穷秀才在教书,有状元的学生,没有听说有状元的老师。状元谁教出来的?那个秀才教出来的。你才晓得,古人讲的尊师重道这个多麽重要。谁懂得尊师?太希有了。这句话会说的人很多,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他懂得,他就会做到。他做不到,他做不到他不了解,这四个字到底是什麽意思他不透彻,含煳其词,人云亦云,他怎麽会有成就!所以,一切法无不是从诚敬当中得来。你要问为什麽?诚敬是性德,是自性裡头本有的德行,佛法是明心见性的事情,唯有用性德才能开发自性,不是性德你就没有办法见性。真与真相应,妄跟真不相应,所以我们如果不是把内心裡的虚妄淘汰乾淨,没有办法契入自性,佛门是自性。这个要懂得。

这「寂用」两个字非常的深广,它有浅深不同。在佛法裡,那是深度的,我们凡夫日常生活当中,这是浅的,浅有浅的受用。情绪起来的时候,你很欢喜、很烦恼的时候,都不可以做任何决定。很欢喜的时候,你随便做决定,会被别人利用;发脾气的时候,会做错事情。所以要喜怒哀乐都平静下来,你的理智才现前,就不是感情用事,这个道理就不难懂。我们自己冷静思惟观察,看自己,看周边的人他们的处事,你就很清楚,才知道「寂用」这两个字好!

佛心永远是寂静的,它不动,不动就是不迷,不动就是不起无明,无明就是妄想。那你要问,什麽是妄想?什麽是无明?最简单的说法,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起心动念是无明。念头一起就是无明,就是妄想。不起心、不动念,这是自性用事,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觉性,本觉。不起心、不动念是不用阿赖耶识,不执着是不用末那识,不分别是不用第六意识,你不用它,妄的不要;妄的不要,真的就现前。真的是什麽?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究竟圆满的智慧。第七末那识,不用执着,不执着,它变成平等性智。意识,第六意识,你不用分别了,它变成妙观察智。眼耳鼻舌身自然转过来,变成成所作智,转八识成四智。凡夫是八识,用八识。佛菩萨转过来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叫四智,四种智慧。诸位要晓得,四种智慧是一即是四,四即是一,这叫做寂用。

下面这句说得好,「总显上来动寂无二」。上面讲得很多,给你讲的全是动的,也就是起心动念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毛光照益」裡面功德无量无边,略举四十四种,那是动;相动,体是寂的,动寂不二,这是说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面动静是二,六道就更不必说,动不是静、不是寂,寂决定不是动,都对立了。人我对立,性相对立,理事对立,无不是对立,所以化解对立谈何容易!西方的哲学讲相对论,对立,宇宙万法统统是对立而生起的,所以事实真相就很难认知。

认知错了,所以你永远不能够解决问题。佛法能解决问题,就是他对于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是什麽?相动性寂,事是动的、理是寂的,而且真正认识到动寂不二,所以他能解决问题。无论在什麽境界裡面,在一真也好,在四圣法界也好,在六道也好,在三途也好,能现种种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能现无量无边身,帮助一切迷惑的众生,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佛菩萨无论做什麽样的示现,都是在动静不二,我们用现代的话说,内心裡没有对立,这就是动静不二。跟一切人没有对立,跟一切事、跟一切万物统统没有对立。为什麽没有对立?知道性是一个,理是一个,事相虚幻不实;再要说到真切一点,事相了不可得。《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一切法的事相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它怎麽会对立?对立就是二,对立就迷了,有对立就迷了,不对立就觉了。记住,一是觉,二就迷了。我们上跟诸佛如来一体,下跟一切众生也是一体,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哪来对立!没有对立,就没有起心动念,常寂光淨土现前,这才是真的。实报土以下皆是方便,这个不能不知道。总显《华严》所说的,总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动寂无二」。

这一段经一共有三十四首半偈颂,分为三段落,分为三段。第一段,一首偈,「标名总辨」,名称说出来。第二首以下,有「三十二颂半,正显业用」,说明寂用。这个寂用我们简单说,就是清淨心的作用,经文上就是定,我们用中国一般说法是禅定的作用,禅定是心。我们懂得禅定的意思,什麽叫禅?什麽叫定?禅是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这叫禅。定是自己内心不起分别执着,这就是定。无论在什麽境界裡,不起分别执着,不为境界干扰,这叫禅定。所以禅定不是盘腿面壁,千万不能把这个搞错了,盘腿面壁叫做禅,你搞错了,你不懂得禅。六根在六尘境界上,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绝不受干扰,这叫真正禅定,所以行住坐卧统统都是禅。在经文裡面我们会看到,你就真正懂得参禅了。第三段只有一颂,最后,「总结难思」,难思是不可思议。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学菩萨,学法身菩萨,虽然学不到,这些道理、方法略知一二,对我们日常生活就会有大帮助。我们看第一首偈。第一首偈是标名总辨。

【有胜三昧名方网。菩萨住此广开示。一切方中普现身。或现入定或从出。】

『从出』就是出定。入定是寂,出定是用,所以寂用,寂用无涯。「胜」是殊胜,有殊胜的三昧,名字叫『方网』。「方」是十方,这就是空间。「网」,刚才给诸位报告,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网。『胜三昧』是什麽三昧?太多了,可以说菩萨所证的三昧都是殊胜三昧。如果用我们常常比喻的方法来讲,阿罗汉所证得的三昧,我们六道裡面所修的定,六道裡面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都在六道裡面,都出不了三界,阿罗汉修的定超越了,《愣严经》上把它称作第九定。这个等级,四禅八定是八个等级,世间的,第九定超越了,所以叫九次第定,阿罗汉修的。他跟世间比,阿罗汉的定就是胜三昧;菩萨的定,就更高了,菩萨跟阿罗汉比,菩萨是胜三昧,阿罗汉跟菩萨比,比不上;菩萨跟佛比,那就又比不上了。你就晓得胜有等级的,它对下就称胜,对上面,上定的时候,它就是劣,所以它有等级的。讲究竟殊胜,是如来果地上的,究竟殊胜。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放得乾乾淨淨,连习气都没有,这是究竟殊胜,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

菩萨还有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愈往上面去愈殊胜,愈往上面去就看得愈清楚、愈明瞭。虽然我们在《华严》裡面体会到,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的妄想分别执着全没有了,初住。初行菩萨亦如是,初迴向菩萨、初地菩萨,到等觉、到如来果地上,亦复如是,一样的。一样的,为什麽有四十一个位次,加上佛是四十二个位次,佛是妙觉。清凉大师注解注得好,他要不注解,我们有疑惑,他老人家讲无始无明习气不同。我们就晓得了,无始无明破了,统统破了,习气还带着。

这个习气,这名方网我们就晓得了,好像飞机飞得是一样高,看到下面。习气完全没有了,眼睛好,看得清清楚楚;还带有点习气的,就好像一个老花眼一样,是看得很清楚,比较模煳。愈是下面,模煳愈重。为什麽?他带着,他真看到了,不是没看到。所以,初住菩萨跟等觉真的没有两样,实在讲它并不碍事,就是这一点无明习气,厚薄不相同。初住菩萨有很浓厚的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等觉菩萨就非常薄,到妙觉位就没有了,习气统统断完了,妙觉,究竟佛果,是这麽一桩事情。不像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也能到那麽高,但是看得不甚清楚,就好像底下有薄薄的一层雾一样,还是能看得清楚,有一层薄雾,这麽个状况。
『菩萨住此广开示』,菩萨为什麽要住此?菩萨想住此,菩萨愿住此,那菩萨起心动念了,菩萨已经有分别执着,他就不是菩萨,他是凡夫。如果分别执着都有的话,是六道凡夫。没有执着,有分别,那我们晓得他是阿罗汉、是辟支佛。如果连分别都没有,我们晓得他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萨、佛,是这个位次,没出十法界。现在此地讲的「菩萨住此广开示」,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怎麽住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佛菩萨证得法身了,法身是什麽?法身没有形相,法身不是精神,法身也不是物质。


所以法身佛,《华严经》上讲法身佛,名号称作毘卢遮那,「毘卢遮那」是梵语,什麽意思?翻成中国意思叫「遍一切处」。给诸位说,这就跟虚空一样,这是法身,遍一切处,法身就是法性。那讲法性就好了,为什麽说法身?法性是体、寂,法身是用,就是《坛经》裡面讲的能生万法,万法就是法身。法身为什麽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这个你要回味到《金刚经》上的两句话,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精神是现象,物质也是现象,都是虚妄。怎麽是虚妄?阿赖耶是虚妄,能变的阿赖耶是虚妄,它怎麽会是真实的!所以才跟你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大般若经》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感有四种,前面讲过,有显感、有冥感;应也有四种,有显应、有冥应。这四种是,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冥当中有应,有时候你能感觉到,但是你见不到,都在面前。昨天我们的三时繫念佛事做得很圆满,我们做佛事有感,佛菩萨有没有应?有,你没看到,冥应。有人看到,显应。我没有去求他,没有求他,你缘成熟了,自然就感。释迦牟尼佛当年现示,现示在这个世间,世间没有佛教,谁也不知道有佛。那怎麽感?是宿世跟佛有缘,这一世缘成熟了,我自己不知道,佛知道,所以他有应。怎麽叫成熟了?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自自然然跟佛菩萨就起感应道交,所以佛以应身出现。应身是到这个世间来投胎,示现投胎,跟世间人没有两样,也有父母,从出生慢慢的长成,八十岁过世了,跟世间人没有两样,叫应身。而且示现的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得度之。这个我们要知道。应以什麽身得度,自然就现什麽身,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更没有分别执着,他是这麽来应的!应现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包括做出种种的示范,都是教给我们的,这个示范就是身教。佛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他放下没有?他放下了,放得很彻底,放得很究竟,他再教我们,我们才会相信;他自己不肯放下,教我们,我们不会接受,我们不会相信的。

他总是先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把他日常生活,工作就是教学,这一点要特别留意到,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四十九年是教学,不是宗教。所以印度许多宗教的传教师、宗教裡面的领导人,都依释迦牟尼佛为老师,向他学习。这个我们在经典裡面看到,佛的学生,你们常常念《地藏经》,《地藏经》说婆罗门女,那就是婆罗门教的。《华严经》上讲得更多,讲遍行外道,这统统都是属于宗教的人士,都跟释迦牟尼佛学习。释迦牟尼佛每天不但讲给大家听,点点滴滴做出示范,这些示范,记录下来叫戒律。所以你要晓得,戒律是什麽?戒律是佛菩萨日常生活,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佛告诉我们,我们本来也是这样的,觉悟了就是这样子,迷了就变样子。觉悟了就正常,正常的样子,一点都不希奇。我们现在看到戒律,戒律很可怕,怎麽这样也不能做,那样也不能做。那是什麽?我们已经养成很多坏习惯,不正常了,现在看到正常的,好像感到很彆扭,其实是正常现象。应当知道,戒律一翻开,一照照镜子,我们自己不正常,佛菩萨那个才叫正常的样子。

佛教我们没有别的,回归自性,本来是佛。我们怎麽办?佛说了,大家根性不相同。上上根人一接触就大彻大悟,这个你要知道,所谓大彻大悟,果上说的。他为什麽会大彻大悟?没有别的,他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叫大彻大悟。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因,换句话说,你要能放下,你不就大彻大悟了吗?佛门裡面常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三把屠刀,比喻。这三把统统放下,就成佛了。放下一个是阿罗汉,放下两个是菩萨,不就这麽回事情吗?所以菩萨给我们做种种开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你要懂。

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做法会,佛的法会就是讲经的法会,教学。大众在一起,叫大会,研究讨论,为大家解答疑难。至于修行,是各人自己事情。修行不难,道理搞清楚、搞明白难。所以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是知难行易,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知太难了。为什麽难?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把你自己本性智慧德能全部障碍住了,所以你不知道。怎样才知?放下就知道,放下一分,你智慧生一分;放下两分,智慧就长两分。智慧现前,是自己本来有的,不是外头来的,只要你把障碍去掉。不但智慧如此,你的德行、你的能力亦如此;不但德行、能力如此,你的福报也如此。你要知道你有圆满的福报,像毘卢遮那佛一样,你有华藏世界,像阿弥陀佛一样,你有极乐世界。为什麽统统都失掉?你要知道,失掉的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着。

这个东西要记住,妄想分别执着是什麽?就是一念不觉。这个一念不觉是错误的、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是相似相续的抽象概念。这是为了大家方便理解,要跟你说真的,真的那个相似相续都没有,真的就是一念不觉。我这样一解释,大家都懂了,一念不觉是错误、虚妄、相似相续。你明瞭之后,你才肯放下;你不明瞭,不肯放下。所以看破才能放下,放下之后你智慧增长了,你就看破更深的一层,把那一层再放下,看破又提升了,你的智慧就慢慢提升。所以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就这麽两桩事,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等觉菩萨把最后一品无明习气放下的时候,他不就成佛了吗?就这麽个道理。所以佛法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一切现成,你什麽都不缺。你跟诸佛如来平等平等,智慧平等、德行平等、能力平等、福报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

我们要相信佛的话,佛决定没有妄语。《金刚经》上说的,「佛是真语者」,真就是不假,「实语者」,实就是不虚,「如语者」,如语是讲的跟事实决定是一样的,没有一点差错,叫如语,「不诳语,不妄语」,他怎麽会说假话?我们能信得过,能不怀疑,这叫有善根,这个人叫有福报。你听了之后怀疑,不相信世间有好像一个全能、全知全能的人,一般人讲全知全能只有上帝。在佛法裡面,上帝也不是全知全能,全知全能是谁?是你自己,你本来是佛,只要把障碍去掉,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现前。

我们如果要问,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了,为什麽不现一个金色世界?为什麽不现个像极乐世界的淨土?还要给我们示现苦行僧?为什麽做这个示现?这个示现意思太深了,如果释迦牟尼佛示现像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大家都会把释迦牟尼佛当神仙看待,他不是人,他是神仙,我们拜他,求他赐福,自己不敢学,而且会引起你念念增长贪瞋痴。佛知道这个世间众生根性,一定要用这个方式才能把你烦恼习气破除掉,这是大慈悲心,真正的是善巧方便。我们这个世间人谁不贪?连出家人都想搞个道场,一有道场就作威作福,就享福。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道场,做给我们看的。道场是个家,你出了个小家,换了个大家,更糟糕,更麻烦。你小家才几个人,你这一出大家,你看现在道场,几十个人、几百人、几千人,麻烦了。所以他用意非常之深。他要道场太容易了,他的家族是王族,他父亲要给他建个大庙那是太简单的事情。你看教学之后,学生裡面,这经上讲有十六大国王,哪个大国王都想建道场送给他,不接受。长者居士,诸位在经上看到的,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那是什麽?那是皇族、大富长者的别墅、园林,礼请佛去讲经,佛很活泼,你礼请我,我也接受。但是接受,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产业是你们的,我不要,我只在这边讲经。讲几部经,讲完了,别的地方去了。佛一生没有财产,走的时候在双树间,在野外,没有在房子裡头。彻始彻终告诉我们,要把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捨得乾乾淨淨。

这是从相上讲,相上捨,这个意思就是心裡面把妄想分别执着放得乾乾淨淨,真正用意在此地。如果相上都放下了,心裡头还有贪恋,贪恋什麽?极乐世界好!天上好!天宫。你出不了六道轮迴,你出不了三界,还是搞六道轮迴。相上捨掉,告诉你,从相你要了解到心性,心性裡头没有这个东西。你的意念上面断掉了,你思想裡头、意念裡头,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财色名食睡,这就成功了,真正用意在此地。而佛教化众生,我们所看到的在娑婆世界表演的,他到另外一个世界表演不是这样子的。为什麽?众生根性不一样。


实在说,佛菩萨『一切方中普现身』,广开示是言教,普现身是身教。所以他的日常生活是教学,身教,做出样子来给你看,给你讲解是言教。无论是身教,无论是言教,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这是真的。你要问为什麽?起心动念就迷了,起心动念就落在意识裡头。凡是落在意识,都叫做世间法。所以,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的界定,就是在有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有妄想分别执着,全是世间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世间法。没有妄想执着,全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为什麽?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见性了;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永远不能见性,你都落在意识裡。落在意识,受业力支配,你自己做不了主,你一生修的善业多,三善道受报,造的恶业多,三恶道受报,你出不了轮迴。轮迴不是别人造的,自己造的,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而且是一念顿现。

这些话,多听听、多念念有好处,阿赖耶识裡这个种子多,有力量,时时刻刻能提得起观照。知道事实真相,就很容易放下,为什麽?它不是真的。你要不放下是愚痴,你放下是智慧,你不放下你造业,你放下是功德。一般人不肯放下,就是没看破,看破,哪有放不下的道理!是,放下很容易,看破很难。所以世尊要用四十九年的时间,天天给我们表演,天天给我们讲解,让我们真正明白,就放下了。我们感谢释迦牟尼佛,感恩释迦牟尼佛,怎样报答?好好学习,这一生当中成佛,那就是报佛恩。你真搞清楚,不能不学,知道学这个,利益才真大。可是这裡面不能贪图利益,贪图利益,果报还在这个世间。出不去怎麽样?出不去来生享福,一享福又迷惑了,富贵学道难。迷了之后,一定造很重的业;没有福报,想造重业你造不了,没有那些缘。

现在人比起古人来讲,福报超过古人,智慧比古人不如。从什麽地方讲?现在人天天吃肉,这得福报,古时候吃肉不容易。我记得很清楚,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农村裡面什麽时候能吃到肉?一个月才一次。小镇裡面,今天杀一头猪了,那个大树上竖了个标志,我们叫幌子,插在树顶上,看到的时候,今天那裡有肉卖了,一个月才一次。天天吃肉是过年那几天,平常哪能吃得到!现在普通人家天天过年,天天吃肉,你就想杀业多重,跟这些众生结的冤仇多深。这些冤魂他要报复,他不肯离开。这些冤魂我们肉眼看不到,确实很多,他在这个地方,把这个地方磁场搞乱了。所以这个地方人怎麽样?人头脑迷迷煳煳的,头脑不清楚,是他们在干扰。头脑不清楚就容易犯错误,容易引起zai 难,天灾人祸全是业感而生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善人,上善之人,华藏世界也是上善之人,他们那裡没有zai 难,天灾人祸都没有,世界不一样,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学得好,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然没有离开六道,你会到清淨的六道裡面去,你不会到这个染污的世间,受这些苦难,不会。

再告诉大家,现在连外国人都晓得,人没有死过,他们讲也从来没有出生过。人的死,是身,身有生灭,他们懂得灵魂没有生灭,灵魂才是自己,离开身体之后,他又去找个身体。佛法常讲,四十九天他又去找个身体了,换个身体。人年岁老了,身体不太管用了,用得太久,不太管用了,换个新的。如果这一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换的身愈换愈好,愈换愈殊胜,来生换到欲界天。欲界天裡面还是知道积功累德,努力修善,那就生到色界天、生到无色界天,愈换愈好。如果不知道,迷惑颠倒,造作罪业,好了,这一生在人身,来生换个畜生身,畜生身还造业,迷惑颠倒,再换个饿鬼身、换个地狱身,愈换愈苦。要知道这裡头没有人主宰,上帝不管这个事情,阎罗王也不管这个事情,佛菩萨也不管这个事情,自作自受,一切境界都从心想生。天堂从哪裡来的?善业所感的;地狱从哪裡来的?恶业感召的。是你业力变现的。你要是怨天尤人,佛菩萨不公平,老天爷不公平,你造的罪业就更重了。为什麽?与他们不相干。

佛陀一生教学,我们要想学佛,要像释迦牟尼佛学习。这是最早方东美先生把佛教介绍给我,他说佛教是最高的哲学。释迦牟尼佛的哲学在哪裡?他说在经典裡面,你在经典裡面你才能学到。我认识了章嘉大师,非常难得,他教我看破放下,还教我读一本书,《释迦谱》,或者是《释迦方志》,叫我去找。那个时候台湾没有流通的,我们从善导寺太虚图书馆藏经裡面找到,找到抄本。所以那个时期我还抄了十几部经典,都是小部的。《释迦方志》四卷,《释迦谱》十卷,分量都不算太多。读这些东西,认识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唐朝时候人写的。知道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一生干些什麽,我们的信心从这儿生起来的。学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榜样,向他学习就没错。他悟了之后,四十九年教学,从来没有中断过。跟一个人谈话是教他,跟两个人谈话也是教他,跟几千人在一起谈话也是教他。

佛陀在世,言教、身教,没有教科书,没有文字,没有参考资料。经典是佛陀灭度之后,过世之后,学生们在一起开会,把老师过去所讲的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世,这是经典。所以经典,释迦牟尼佛没有看过。主持结集经典的是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出家之后做佛的侍者,多闻第一。他的记忆力好,听一遍永远不会忘记,有这麽好的记忆力,所以同学们大家推他複讲。把释迦牟尼佛过去所讲的重複讲一遍,五百阿罗汉在听,作证,「阿难讲的不错,佛是这麽说的」,这记录下来。如果有一个反对,说「阿难,这个我没有听说,好像不是这麽讲的」,就要删掉,取信于后人。句句都是他们证明的,这样才能够记录下来;不是多数通过,一个反对都不能通过。集结经典,写成文字,这麽样的严格。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古时候人求学都是口传、身教。释迦牟尼佛十二年也是如此,没有书本。孔子他老人家在世,教学也没有书本。你看《论语》是孔子过世之后,学生记录下来的,但是没有像佛经那麽样严谨,《论语》是很多人写的,不是一个人。佛法从此以后世世代代,承传都是依阿难尊者这个模式,阿难尊者等于讲小座,複讲。不能加自己一点意思,完全是老师怎麽说,就怎麽讲,真的要做到不增不减;漏掉可以,你不能加一句。佛教这个两千年来培养法师,就用这个方法,所以它没有正规的佛学院。

讲经的法师怎麽培养出来的?讲经法师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德行,另外一个条件是记忆力好,你听了之后能记得住,至少要记得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老师讲一个钟点,你複讲,不可以加自己意思,你能讲五十分钟。这样的人通常就把他选出来,培养他做讲经的法师。德行就是戒律,它摆在第一。有这两个条件就行。老师讲经,是大众听的,选出来担任複讲的,他坐前面。複讲是什麽时候?第二天。如果在寺庙裡面,老师讲经都是上午,第二天下午,複讲的学生讲昨天的这一段。天天讲,这样训练出来的,不是佛学院,古时候没有佛学院,也没有佛学班,这麽训练出来。

我们过去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办了一个经学班,就是培养讲经的同学。我们一共二十多个同学,就是这个方法。老师讲给我们听,准许记笔记,你可以记笔记,三天以后複讲,让你有三天的时间准备。准备什麽?记笔记记不了,现在哪有像阿难那样的记忆力,都记不完整;但是二十多个同学大家帮忙,我们每个人都记,记了之后全教给你,你慢慢去整理,整理出一篇讲稿出来。老师大概讲一个小时,你的笔记要写四十五分钟。四十五分钟需要多少字?大概要八千字。所以三天要写出八千字的讲稿,苦得不得了。轮到讲经的人,大概都是讲一个月,一个星期讲一次。要天天讲,一个都出不来,一个星期讲一次。他要花三天的时间,初稿才搞得出来。搞出来之后,讲一遍,讲给同学听,同学帮你修正,老师在后面帮你肯定。再过三天,上台讲。这麽才训练出来,所以是老办法、老规矩。

佛门训练法师是谁起源的?阿难尊者起源的,阿难尊者是教下的祖师,第一代祖师。迦叶尊者是禅宗第一代的祖师,阿难是教下的第一代祖师,有承传的。一直到现代还是这个样子,我受的教育就是複小座。现在一般佛学院不用这个方法,不用这个方法,一个都出不来,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要想真学,真正的承传,还是老办法,不能用新的办法。老办法用了,在中国用了两千年,很有效果。新的方法,近代才有人尝试,办很多佛学院,佛学院没有一个能出得来。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演培法师讲的。讲这个话是三十年前,就在香港。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讲《愣严经》,那一次时间也长,讲了四个月。正好碰到演培法师到香港来旅游,我们大家陪他到处去玩。包了一辆巴士,坐在车上,他就说了,讲到讲经,我那时正好在这裡讲经,他就讲包括你在内,你也不是佛学院出身的,统统是複小座出身的。真的,一点都不假。演培法师也是讲经的法师,所以我们了解複小座的好处。
複小座,实在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虽然在经文裡面你发现有好的东西,不准你讲,一定讲老师的,这是叫什麽?守法就是持戒,让你有耐心。你有东西,不准你发表,修忍辱波罗蜜。你那个发现不见得正确,许可你自己做笔记,不许可你发表。你的笔记可以给老师看,老师同意,行;老师不同意,不可以。尊师重道,从这个地方培养德行,你将来一生才不会被名闻利养所淘汰。这是自古以来都有,讲得不错,出去讲,尊重的人多了,供养多了,傲慢就生起来。一念傲慢心生起来,你的道业马上就退转,就堕落了。所以,这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训练,都着重在德行,帮助你真正成就,不至于像佛门谚语裡面所说的,「地狱门前僧道多」。出家都是好心,一接受供养之后,可以说多数都迷惑了,禁不起诱huo。外面禁不起诱huo,禅没有了;裡面贪瞋痴慢起来,定没有了。你要晓得禅定是佛心,就是你的真心,经教是佛言,戒律是佛的行为。我们要依照戒律修正我们身口的行为,言行,依照经教修正我们的言语,依照禅定修心,这真学佛。


末后一句,『或现入定或出定』。「入」就是寂,常寂光,「出」就是起用,这就是这一大段科题裡头「寂用无涯」。出必有感,有感他才起用,众生没有感,他不起用,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众生,应是一真法界。一真跟十法界,感与应同一个心性,这说出为什麽会有感应道交,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感应是自然的,没有理由的,没有原因的,佛家的名词叫法尔如是,就是法性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从哪裡入,从哪裡出,没有一定,所以比喻作方网。譬如后面讲的,从东方入定,从西方出定;在我们娑婆世界入定,西方极乐世界出定,就起作用,在哪边,不一定的。从眼根入定,从耳出定,无论从哪裡都能入,无论从哪裡都能出,都能起作用,没有一定。这裡头的道理我们现在明瞭,同一个心性。

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心现识变,所以它的作用广大没有边际,这是自己,不是别人。你看看自己智慧德能多麽圆满,而且是平等的,不用羡慕别人,也不要嫉妒别人,都一样的,平等平等,无二无别,问题就在你肯不肯放下。如果你是羡慕别人、嫉妒别人,你永远不能见性。为什麽?嫉妒、羡慕都是分别执着,你还是没有放下,那个东西是烦恼。不知道事实真相,看到起烦恼;知道事实真相,心清淨。所以,诸法实相你说多麽重要,诸法实相在一切经裡面,《华严》讲得最多,讲得最透彻。我们学习这部经典,实在讲非常有受用,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注:暂无视频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