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净空法师最精华开示--爱佛法 喜欢佛法 信受奉行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 13:55     标题: 净空法师最精华开示--爱佛法 喜欢佛法 信受奉行

爱佛法 喜欢佛法 信受奉行



我们在经文裡读到「爱乐信受」这四个字,其义深广,说明我们如何真正契入佛法;就是爱佛法、喜欢佛法,信受奉行。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佛法的修学有没有成就,这四个字是关键。大家都说佛法好,佛法究竟好在什麼地方,总要清楚明瞭;如果不是真正明瞭,只是很模糊的概念,爱好心、欢喜心是生不起来的。不但佛法如是,世法亦如是。人与人的交往,也是了解愈深刻,友谊才愈深厚。由此可知,一切法都是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认识释迦牟尼佛,了解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菩萨,然后才能谈得上学佛,进一步才能谈得上爱乐,最后才能真正做到信受奉行。

世尊一生从事於讲经说法的工作,四十九年未曾间断。经典记载,出家的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不过是一个代表而已。没有记载的听眾人数很多,绝大多数的人只要有空閒,都愿意长时间追随在佛的身旁,亲聆教诲。我们冷静的思惟,想想当时世尊讲学教化的状况,渐渐就能体会到修行证果的祕诀,也就了解我们应当用什麼样的心态、方法来修学。

许多同修问我:「何以修学功夫不得力?」这都是读经、听经的时间太少,对佛法认识不清。我们无始劫以来,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烦恼习气薰习的时间太长,印象太深刻,所以烦恼习气的力量非常强大。而我们接受佛法的薰习时间太少,力量不够,敌不过烦恼习气,所以修学功夫不得力。不但在家学佛如是,出家学佛又何尝例外?我们发现了问题,就应当提高警觉,常诵大乘,听闻佛法,消除病根,使我们在此一生中,能有决定性的成就,这是当务之急。

古代学佛,有真修实证、有师承的真善知识;现代师承已经断绝,道德已经崩溃,修学若想找一位善知识、好老师,已经找不到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依古人為老师,做古大德的私淑弟子。我在台中求学时,李炳南老居士就介绍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世,《文钞》在世,依照《文钞》去修学,依教奉行,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一个人可以用这个方法来修学。

如果是小团体,大家也可以一起共修。修学功夫要想得力,一定要天天读经、听经,研究讨论,认真依教奉行,决定不能鬆懈。如果有这分德行、智慧,死心塌地依教奉行,也能有成就;如其不然,成就很难。现代科技发达,我们每一场讲经,都利用电脑网路传播全世界,也是尽一点绵薄之力。

古人说:「世间好语佛说尽」,此话说得很含蓄,意味深长,我们听了未必能透彻理解。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说尽了?此地的「佛」是指自性佛,佛说的一切,不仅是释迦牟尼佛自己的,也是我们本有的。如果只是释迦牟尼佛自己的,我们依靠他来学习,是被他牵著鼻子走,佛从不做这样的事。释迦牟尼佛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法皆是过去古佛所说,没有一句话是他自己的。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态度,与孔老夫子完全相同,都是「述而不作」。所谓述而不作,就是没有自己的,只是转述古圣先贤的。这是谦虚,也是事实。

其实这句话的真实义,既是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佛法,非从外得!《华严经》从哪裡来?是每一位同修自性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你的自性宝藏没有开显,是因為你有障碍。佛菩萨把这些障碍去除了,自性的智慧德能透出来,所以能為我们叙说,而所说的一切是眾生自性裡的无上法宝,这个味道就浓了。至此我们才晓得非学不可,我们所学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也不是十方诸佛如来的,而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这多么令人感到亲切!我们敬佩释迦世尊及诸佛如来,他们永远不会牵著别人鼻子走,他教人各个顶天立地,这才能称為正法。

佛慈悲道破了这个事实,我们何时才能觉悟?几时才能体会?如果觉悟的人来提醒我们,我们还是不能体会、不能觉悟,那是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太重,造成了障碍。由此可知,烦恼积习的深厚,障碍的严重。有什麼方法突破障碍?唯一的办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天天听,一年不开悟,再来一年;十年不开悟,再来十年,这样密集的薰修,就造成了强大的力量。根性利的人,烦恼障碍薄,经过三年、五年就开悟了;烦恼习气重的人,二、三十年才开悟。这才知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重要性。

佛教传到中国,是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的一千年,那时的道场是学校,以教学為中心。世尊当年在世,大眾没有在一起共修,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佛的工作只是為大家讲经说法,这是佛的能事。所说之法皆称為妙法,妙在哪裡?无论说什麼法,字字句句都具足「教、理、行、果」,故称之為妙。学生必须具足「信、解、行、证」,才能真的接受。所以,「行」与「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佛帮不上忙,佛只是教学。

过去的人非常自爱、自重,都能发愤努力修学;可是到了后代,眾生习气很重,听与学还可以,做就不行了。祖师大德看到学生放逸、懒散,不肯认真修学,才提倡共修,共修的好处在於依眾靠眾。在中国歷史上,最早提倡共修的是慧远大师,在庐山建莲社,有一百二十三人一起念佛共修。到唐朝中叶,马祖道一和尚与百丈大师提倡丛林,普遍推行共修,大眾共同在一起学习,一起修行,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由於制度的普遍推行,讲经的法师,以及领眾修行的法师逐渐增多,因此得利益成就的人也就多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