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与礼仪
俗话说:衣食住行。服饰在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中国素来重视服饰的教化作用。
在华夏文化中,服饰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的特殊意义。在古代,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戎有军服,服丧有凶服,日常则有便服。服饰的礼仪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服饰之美,在于内在气质与外在形式的和谐统一。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文采,本义是衣服上各种颜色交错织成的彩色花纹。质是本质,是内在的修养。对于个人来说,言行和外表若都不加修饰,不修边幅会显得过于无礼或随便;而对言行和外表的修饰若超过了本质,又有失真实。
如果过于追求外表的光鲜靓丽,忽视内在的修养,不仅浪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时间久了,也会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失去真正的美丽。如果我行我素,对外表无所谓,或是穿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也许风行一时,但热潮会很快退去。因为随着文化品味的提升,简单生活的回归,衣着更多地体现出文化的内涵。所以,穿着整齐大方,干净利落,讲究卫生,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能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实为一举两得。
此外,穿衣也是一种礼节,衣服穿在自己身上,要考虑到会给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有德行的君子,不用言辞,而以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们做出榜样。《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的家常衣服,不用祭服的颜色装饰衣领和袖口的边缘,便服不用非正色的红色和紫色。炎热的夏季,在室内穿的是细布做的单衣,但是出门时,一定将外衣穿上,做到内外有别。
在国外,有关穿衣的礼节也很多。像在德国,穿戴干净整齐是最显著的服饰特点,如果参加正式的活动,则有更讲究的规定。例如,女士们参加婚礼、葬礼,宴会、舞会时要戴手套,参加正式的午餐或招待会要戴帽子,晚宴要穿晚礼服,而且不论是服装,鞋帽,还是手套,手包都要求在样式颜色上搭配。人们并不觉得这样做繁琐,反倒很愿意按照规范的要求去做,因为这样做是有教养的表现。
现在服装种类很多,尤其到了夏天,人们的穿着更是五花八门。有人为了图凉快,穿着吊带衫、露背装,在大街上也旁若无人。更有的在电视节目里和其他一些公共场所,衣着过于暴露,这些都是对自己和他人不够尊重,对社会的风气也有广泛的不良影响。假如周围环境优雅,人们都是穿戴整齐,彬彬有礼,而有人身穿睡衣或者短裤、大背心,脚上趿拉着拖鞋,在那里走来走去,俨然在自家卧室一样,这幅情景看起来会很不和谐。
其实,在什么样的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是人们心理认同和心理归属的需要。有一位朋友讲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参加外事活动,下午临下班前,领导来通知晚上有一个晚宴。当时是夏季,他穿了一件短袖衬衫,心想,反正外面要套西服,看不到里面穿的是什么,不用换长袖衬衫了。谁知,举行晚宴的场所很热,主人建议把外套脱掉,大家都把外套脱了,只有他一人忍着,热得脑门上直流汗。好多人都劝他脱下来,后来他实在热得受不了,很不好意思地脱了外套,露着光光的胳膊,感觉像没穿上衣一样难堪。从那以后,这位朋友再也不敢想当然地自欺欺人了。
由此看来,穿衣戴帽也是修身的重要途径。古时候对儿童的教育,就是从「衣服冠履」开始的。《弟子规》上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良好的仪态,整齐的穿着,会让人看起来很舒服,不会失礼于人。《朱子童蒙须知》提到:「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出门之前,从头到脚都要检查一遍:扣子有没有扣好?鞋带系紧了吗?袜子是否穿好?注重生活细节,不仅有助于形成自身的威仪,还能逐渐养成做事严谨的习惯。
《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中国人传统的服饰,表现了宽舒广博的气度,温厚和平的性情,飘逸洒落的胸襟,含蓄淡远的意境,是礼乐文明的载体,陶养人善良淳朴的天性。企盼有识之士,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服饰的薪火,使之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