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卍新纂续藏经 No. 1177 角虎集 [打印本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3:58     标题: 卍新纂续藏经 No. 1177 角虎集

卍新纂续藏经 No. 1177 角虎集


清 济能纂辑


2卷


  No. 1177-A 选刻角虎集小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邱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不待众请。而自说阿弥陀经。乃至一心不乱。全经大要。在此四字。如维摩经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亦为此下注脚耳。迨至末后拈花。又道。我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时百万人天叵测。惟金色头陀。在旁破颜一笑。世尊乃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摩诃迦叶。引诱后代儿孙。分门立户。宗禅者。则笑净土为着相。修净者。则讥禅宗为豁空。于是。马鸣大士。愍诸群执未达圆宗。因造大乘起信论。分析三细六粗。旨归唯心净土。自法流震旦。东林则有远公。仰宗经论。默契大乘。结集高贤十八。同修念佛三昧。社中诸友。俱得往生。东南净土法门。远公始也。及初祖西来。又云。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立地成佛。时诸义学沙门。莫不反目侧视。止得可祖一人。言下承当。始明教外别传之旨。六代而至大鉴。南能北秀。顿渐分岐。贤首台慈。递相各立。于是。永明智觉禅师。绍弥陀愿海。辟普贤行门。纠集三宗。同归一贯。极力主张唯心净土。故有角虎之喻。世推永明。乃东土第一流宗师。一言一行。孰敢思议者哉。自炎宗而至昭代。如天衣怀。真歇了。杨无为。天如则。楚石琦。紫柏憨山。雪关天界。一一皆宗门钜哲。又何曾有禅净彼此之分者耶。是以。济能禅师。窥诸后学信疑不决。遂搜罗列代杰出宗师要语。则则旨归净土者。编集成书。号曰角虎。令宗禅者。不敢轻净土。修净者。无复贬禅宗。述而不作。利益殊深。且自得此秘宝。二十年来未曾释手。实为八道之助。夫言不妙不名至言。理不圆不称至理。今是编。言真理直。岂非昏衢慧炬。禅净之指南也欤。本无法侄。一见此书。恨读为晚。即捐衣钵。镂板流通。利益甚普。但此集。原本残缺。未具全文。因见今之禅侣。欣简厌繁者多。于是不揣蒙昧。删去繁枝。留其节要。俾一言之下。性地开明。半卷之中。义天朗耀。顿见自心之佛不待花开。返照常寂之光原非别土。岂为小补。实属大缘。所冀见闻咸皆信受。递相劝读。展转传持。同报佛恩。用资凡品。庶不负著述之本怀。捐刻之雅意。云尔。
  八十老朽心旦。盥手敬题于海幢之重来结集轩。
  
  角虎集目次
  ·卷上  ·死心新禅师(临济宗)
  ·慧海仪禅师
  ·楚石琦禅师
  ·商州张无尽居士
  ·济川冯居士
  ·天界信禅师
  ·天如则禅师
  ·空谷隆禅师
  ·天奇瑞禅师
  ·古音琴禅师
  ·天童悟禅师
  ·径山信禅师
  ·邓尉藏禅师
  ·云顶能禅师
  ·真歇了禅师(曹洞宗)
  ·宏智觉禅师
  ·万松秀禅师
  ·万安恩禅师
  ·大方迁禅师
  ·大方通禅师
  ·达观可禅师
  ·憨山清禅师
  ·寿昌经禅师
  ·永觉贤禅师
  ·湛然澄禅师
  ·卷下  ·博山来禅师
  ·雪关訚禅师
  ·觉浪盛禅师
  ·石雨方禅师
  ·西遁祈居士
  ·本觉真禅师(云门宗)
  ·天衣怀禅师
  ·圆照本禅师
  ·明教嵩禅师
  ·法云秀禅师
  ·法云通禅师
  ·慈受深禅师
  ·杨杰无为居士
  ·茫仲淹文公
  ·永明寿禅师(以下法眼宗沩仰宗)
  ·文喜无著禅师
  ·白香山居易
  ·文潞公彦博
  ·王古侍郎
  ·王龙舒日休
  ·陈瓘侍制
  ·钱象祖丞相
  ·江公望司谏
  ·庐山远祖(以下古今尊宿)
  ·慧思禅师
  ·智者大师
  ·慈照宗主
  ·仙潭愚禅师
  ·优昙宗主
  ·楚峰善奇禅师
  ·断云彻禅师
  ·云栖大师
  ·荷叶道人
  ·香光子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3:58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 济能 纂辑
  白云峰溪隐门人 上喻 较阅
  
  临济宗
  
  
  隆兴府黄龙死心悟新禅师(嗣黄龙祖心禅师)
  
  师。韶川王氏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黎。壮年出家。至黄龙谒晦堂。堂竖拳问曰。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汝唤作甚么。师罔措。经二年方领解。然尚于谈辩。一日堂遽曰。住住。说食岂能饱人。师窘乃曰。某到此。弓折箭尽。望和尚慈悲。指个安乐处。堂曰。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政忌上座许多骨董。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偷心。乃可耳。师趋出。他日闻知事捶行者。而迅雷忽震。即大悟。趋见晦堂。忘纳其履。即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参得底禅。某是悟得底。堂笑曰。选佛得甲科。何可当也。因号死心叟。有乞末后句者。示偈曰。末后一句子。直须心路绝。六根门既空。万法无生灭。于此彻其源。不须求解脱。平生爱骂人。只为长快活。师常作劝修净土语。有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东京慧海仪禅师(嗣法云杲禅师)
  
  师上堂云。无相如来示现身。破魔兵众绝纤尘。七星斜映风生处。四海还归旧主人。诸仁者。大迦叶灵山会上。见佛拈华。投机微笑。须菩提闻佛说法。深解义趣。涕泪悲泣。且道。笑者是。哭者是。不见道。万派横流总向东。超然八面自玲珑。万人胆破沙场上。一箭双雕落碧空。有学人问曰。愿生净土。未审实有净土否。师曰。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譬如生国王家。决定绍王基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也。
  
  海盐州天宁楚石梵琦禅师(嗣径山元叟端禅师)
  
  师。四明人。俗姓朱氏。世居象山。母张氏。梦日堕怀而生。师在襁褓中。有神僧抚之曰。此儿佛日也。因小字昙曜。九岁依族祖晋翁洵师于湖之崇恩剃染。十六受具。阅楞严有省。参元叟于径山。问如何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叟遽曰。言发非声。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师拟进语。叟振威一喝。师乃错愕而退。已而应书大藏之选。至京师崇天门。一夕闻樵楼上鼓声。豁然大悟。述偈曰。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札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后出世海盐报国等刹。迁郡之天宁。上堂。举僧问干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峰以拄杖画一画云。在者里。师曰。白云万里。僧举前话问云门。门曰。扇子??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师曰。白云万里。忽有人出来问。天宁与么批判。还惬得二大老意么。向他道白云万里。呵呵呵。啰啰哩。刹刹尘尘知几几。十字街头石敢当。忽然吸竭溟沧水。你辈茄子瓠子。那里知得。拍禅床便起。师自幼。知有西方弥陀教法。清晨十念。求生净土。未尝一日少懈。及住天宁。筑室西偏。专志于净业。因号西斋焉。室中置一小床。日趺坐默观。大莲华出现。其华茎叶充满法界。有一如来。相好端严坐其上。眉间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楼台池沼。行树栏楯。众宝间错。水鸟天乐。皆演苦空无我之法。见观世音大势至。在其左右。清净海众。前后围绕。皆得不退转地。从定而起。返观观者。空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耳。洪武初三。被召说法。皇情大悦。未几。于天界寺示寂。沐浴更衣。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谓其属梦堂噩公曰。师兄我去矣。公曰。子去何之。曰。西方。公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师厉声一喝。泊然而化。师平生着怀净土百韵诗。七言律。并诸杂咏。行世。
  我佛真身不可量  大人陪后有辉光
  食时并是天肴膳  行处无非圣道场
  庭下碧流微吐韵  殿前瑶草细吹香
  十方一等庄严刹  终说西方出异方
  
  却圣金绳宝界遥  楼台一一倚云霄
  黄莺韵美春长在  玉树枝荣岁不凋
  流水有声随岸转  好花无数逐风飘
  野人自选归来日  何待诸贤折简招
  
  未归极乐尚阎浮  漂泊风尘更几秋
  残梦频惊蕉叶雨  故乡只在藕花洲
  屈伸臂顷无多地  高占人群最上头
  二大士心怜老病  何妨携手入琼楼
  
  遥指家乡落日边  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  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  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  不枉翘勤五十年
  
  将参法会礼金仙  渐逐香风出宝莲
  红肉髻光流不尽  紫金身相照无边
  重重树网垂平地  一一花台接远天
  诸佛界中希有事  了如明镜现吾前
  
  本性弥陀一句子  金乌玉兔解提撕
  须臾入海还飞上  顷刻升天又落西
  除却昼明并夜暗  更无圣悟与凡迷
  劝君归去不归去  愁杀春山蜀鸟啼
  
  说着无常事事轻  饥餐渴饮懒经营
  一心不退思安养  万善同修忆永明
  净洗念珠重换线  坚持佛号不停声
  妄缘尽逐空花落  闲向风前月下行
  
  学佛先须学苦空  心期妄尽障消融
  直居十二因缘外  横截三千世界中
  湛碧无痕开镜面  纯青绝点出莲丛
  男儿到此方奇特  快乐逍遥物我同
  
  金作层楼玉作台  琉璃田地绝纤埃
  惟心净土无高下  自性弥陀不去来
  红日初非天外没  白莲只在意根栽
  众生障重须存想  想极情亡眼豁开
  
  莫将胎狱比花池  早向池中占一枝
  却坐大花成佛子  何须慈母浴婴儿
  口餐法喜真肴膳  心得明门妙总持
  般若台前定回日  令人长忆雁门师
  
  多言极乐向西寻  究竟不离清净心
  空影入池皆碧玉  日光穿树尽黄金
  事如梦幻虽非实  理到圆常却甚深
  八万四千真相好  请君危坐扣灵襟
  
  衣不伤蚕食不耕  水边林下好修行
  身心快乐无诸苦  依正庄严在一生
  念念佛光从口发  时时天乐遍空鸣
  却嫌鞋袜沾泥滓  千叶莲华向足擎
  
  娑婆苦海泛慈舟  此岸能超彼岸不
  直指迷源须念佛  横波径度免随流
  千生万劫常安泰  五趣三途尽罢休
  纵使身沾下下品  也胜豪贵王阎浮
  
  劳生能有几光阴  健只须臾病又侵
  常恐浮云蔽西日  须营净舍学东林
  可怜世上愚痴辈  不及花间智慧禽
  宝树亦能谈妙法  何妨坐听罢参寻
  
  家在西头白玉京  老来难遣故乡情
  每瞻云际初三月  先注华间第一名
  密密疏疏琪树影  来来往往水禽声
  红楼紫殿春长好  纵有丹青画不成
  
  独庵禅师赞曰
  默坐西斋观佛境  缘师实证面无惭
  声香味触常三昧  多少禅流只解谈
  
  蘧庵宗大师赞曰
  念佛三昧。群经所宣。诸佛共赞。诸大菩萨共修。实禅门往哲之所留意也。若永明之万善同归集。慈觉之苇江集。皆指净业。为入道之至要。可不信乎。世之学佛者。乍闻即空之说。不能精究。而泥于一辙。则视修净业者。为浅鄙而辄诋排之。是排诸佛群经诸祖也。其无知亦甚矣。西斋和尚。禅门之上达也。观其自童幼至于耆年。孜孜以净业为务。精修密炼。不舍昼夜。发为歌诗数千首。皆三昧心中之所流出。宗说兼畅。教禅混融。扫荡建立。变化万殊。未可以一辙观也。夫以西斋材识之渊博。学者未易窥其涯涘。其留心净土。有若此者。然则念佛三昧其可忽与。
  又云栖老人赞曰
  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矣。筑石室扁曰西斋。有西斋净土诗三卷。今止录十余首。以见大意。彼自号禅人。而浅视净土者。可以深长思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3:59

  丞相张商英居士(嗣兜率悦禅师)
  
  公。字天觉。号无尽。首谒东林总。总诘所见。与己符合。因印可。后谒兜率悦公。与悦语至更深。论及宗门事。悦曰。东林既印可运使。运使与佛祖言教。有少疑否。公曰。有。悦曰。疑何等语。公曰。疑香严独脚颂。德山托钵话。悦曰。既于此有疑。其余安得无耶。只如岩头言末后句。是有耶是无耶。公曰。有。悦大笑。便归方丈闭却门。公一夜睡不稳。至五更下床。触翻溺器。乃大彻。猛省前话。遂有颂曰。鼓寂钟沉托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受记来。遂叩方丈门曰。某已捉得贼来了。悦曰。贼在甚处。公无语。悦曰。都运且去。来日相见。翌日公遂举前颂。悦乃谓曰。参禅秪得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极微细处。使人不觉不知。堕在区宇。乃作颂证之。公尝着发愿文云。自叹。身居相位。意乐空门。思此世界。五浊乱心。众恶杂性。无正观力。无了因力。本性弥陀。惟心净土。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彼世尊大愿大力。加被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犹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到矣。
  
  给事冯楫济川居士(嗣龙门佛眼远禅师)
  
  公。自壮薉遍参。后依佛眼。一日同眼。经行法堂。偶童子趋庭吟曰。万象之中独露身。眼拊公背曰。好聻。公于是契入。后会大慧禅师。就明庆开堂。举药山参石头马祖得悟因缘。慧拈罢。公随至方丈曰。适来和尚所举底因缘。某理会得了。慧曰。你如何会。公曰。恁么也不得。苏噜娑婆诃。不恁么也不得。?哩娑婆诃。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苏嚧?哩娑婆诃。慧印之以偈曰。梵语唐言。打成一块。咄哉俗人。得此三昧。公后知卬州。所至宴晦无倦。自咏曰。公事之余喜坐禅。少曾将胁到床眠。虽然现出宰官相。长老之名四海传。自此号不动居士。公少有俊声。中太学魁选。作场屋文字。多用圆觉经语。明悟理性。钦伏士论。而又遍参禅林。深达五家宗派。晚年笃信弥陀教法。昼夜不寐。专意净业。作西方礼三卷。弥陀忏一集。在乡郡建净土会。感香炉中舍利。应现毫光亘天。尝以俸资造大藏经。及四大部。各四十八。分施诸山。表佛本愿。一日感怀。和渊明归去来韵。谭净土法门。辞曰。
  归去来兮。莲社已开胡不归。念吾年日就衰迈。况世态之堪悲。想东林之遗迹。有先贤之可追。趁余生之尚在。悔六十之前非。如新沐之弹冠。类浴罢而振衣。涤尘垢以趋洁。造妙道之离微。顾瞻前路。归心若奔。入慈悲室。登解脱门。万境俱寂。一真独存。炉香满炷。净水盈樽。望西方以修观。祈速睹于慈颜。入念佛之三昧。觉身心之轻安。超九莲之上品。闭六趣之幽关。会精神于正受。杜耳目之泛观。俟此报之云尽。指极乐而径还。循宝树以经行。践华园而盘桓。归去来兮。唯净土之可游。念阎浮之浊恶。舍此土而何求。喜有寿之无量。曾何苦以贻忧。与上善人同会。友补处为朋俦。池具七宝。黄金为舟。地平布于琉璃。无高下之坑丘。乐音起于风树。佛声发于水流。闻者咸念三宝。忻尘缘之自休。已矣乎人生如梦。能得几时。胡为名利之萦留此。一报看尽兮将焉之。浮世皆幻境。乐土真佳期。布莲种于池内。长念佛以培耔。冀临终时而佛迎。垂叙别而留诗。从此地地增进。决证菩提何用疑。
  居士。悲智二严。法施靡倦。非乘愿示现者。讵能如是耶。后以给事中。出师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及知卬州。令后厅设高座。望阙肃拜。着僧衣登座。谢官吏。横柱杖按膝而化。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3:59

  天界孚中怀信禅师(嗣法天童坦禅师)
  
  师。明之奉化姜氏子。往五台披剃。参竺西坦禅师。西知是法器。厉色待之。不与交一言。师疑益炽。一日西上堂。举兴化打克宾话问师。师曰。俊哉师子儿。西颔之。后随侍天童。付师衣拂。遂主席焉。及迁住补陀天竺永祚等寺。元末。住大龙翔。会明太祖兵下金陵。寺僧散去。师独趺坐。执兵者满前。杖投而拜。帝尝幸其寺。师说法要。嘉师言行纯懿。特改龙翔。为大天界。师平生密修净土。值中秋有修净业者。求师开示。师说二偈云。紫翠渐看摇落尽。月明尤复爱中秋。好求慈父还乡去。雁叫长空动客愁 终日毋忘一百八。弥陀念得口头滑。念得心头是口头。自然生死和根拔。一日沐浴更衣趺坐。书偈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散手西行。万里晴空片雪。书毕而逝。
  
  苏州狮子林天如惟则禅师(嗣法中峰国师[客问曰。永明禅师云])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看他此等语言。主张净土。无少宽容。无乃自屈其禅。而过赞净土耶。此疑非小。师其为我辩之。
  师云。大哉问也。当知永明非过赞也。深有功于宗教者也。余尝涉躐净土诸书。稍知其概。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难说难信之法。所以释迦慈父现在世时。为诸弟子。说弥陀经。预知末法众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及于经末。因诸佛所赞。乃复自言。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此皆苦口丁宁。劝人信向矣。且大悲世尊。垂救末劫。凡金口所宣。一偈一句。而人非人等。莫不信受奉行。独于净土之说。其间有疑者何哉。良由净土教门。至广至大。净土修法。至简至易。以其广大而简易故。闻者不能不疑焉。所谓广大者。一切机根摄收都尽。上至等觉位中一生补处菩萨。亦生净土。下至愚夫愚妇。与夫五逆十恶无知之徒。临终但能念佛悔过。归心净土者。悉获往生也。所谓简易者。初无艰难劳苦之行。又无迷误差别之缘。但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由此得离娑婆。得生极乐。得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也。其广大既如彼。其简易又如此。则知永明之赞。深有意焉。而非过也。
  问曰。佛祖出世。为度众生。大事既明。当行佛教随类化身。今悟达之士。求生净土。则厌苦趣乐。不顾他人。此非吾所愿也。
  师云。见卯而求时夜。何太早计耶。汝将谓一悟之后。习漏永除。便得不退转耶。更无遍学佛法。修行证果等事耶。便可上齐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缘之所挠耶。审如是。则诸大菩萨。修六度万行。动经恒河沙数劫者。反有愧于汝矣。古云。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昏。况近时薄解浅悟。而自救不了者乎。纵有悟处深远。见地高明。行解相应。志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浊恶。化此刚强。此亦先圣之所未许。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故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又先圣有云。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无生法忍。要须常不离佛。譬如婴儿常不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今此国中四恶苦趣。因果牵缠。外道邪魔。是非扇乱。美色淫声之相惑。恶缘秽触之交侵。既无现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挠。初心悟达之人。鲜有不遭其退败者。所以世尊殷勤指归极乐者。良有以也。盖彼弥陀现在说法。乐土境缘。种种清净。倘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证佛阶。亲蒙授记。然后出化众生。去来无碍也。以是之故。虽上根利器。犹愿托生。况汝中下之辈。初得发明者乎。岂不见观佛三昧经中。文殊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当生净土。世尊复记之曰。汝当往生极乐世界。又不见。华严经中。普贤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又不见。入楞伽经中。授记龙树偈曰。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又不见。起信论中。马鸣菩萨。有求生之愿。无量寿论。天亲菩萨。有愿往之心。又不见。大宝积经中。印许净饭王及七万释种。同生安养。十六观经中。指示韦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觐弥陀。且净饭韦提等。皆是现得无生法忍。西竺似此之流。不可得而胜数矣。东土。如庐山远公。合社高人。天台贤首诸宗尊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净土者。又可得而胜数耶。净饭国王。佛之父也。七万释种。佛之亲属也。净土之生。倘无利益。佛忍自误其父与亲属乎。向谓得无生法忍者。可许混俗度生。今其父王亲属。既得此忍。而尚记往生。则如来护持保养之意。岂不深且远乎。多见今之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磨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何其鄙哉。余尝论其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也。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丧慧身。自亡佛种。且成谤法之业。又招鄙圣之殃。佛祖视为可哀怜者。于是永明和尚。深怜而痛哀之。剖出心肝。主张净土。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临终预知时至。乃有种种殊胜相现。舍利鳞砌于身。岂特永明为然。如死心新禅师。真歇了禅师。天衣怀禅师。圆照本禅师。慈受深禅师。南岳思禅师。法照禅师。净霭禅师。净慈大通禅师。天台怀玉禅师。梁道珍禅师。唐道绰禅师。毗陵法真禅师。姑苏守讷禅师。北涧简禅师。天目礼禅师。诸大老等。皆是禅门宗匠。究其密修显化。发扬净土之旨。则不约而同。岂特诸大老为然。余尝闻一老宿言曰。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悟与未悟。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因问其故。乃曰。如百丈大智海禅师。是江西马祖传道之的子。天下丛林。依他建立。从古至今。无一人敢议其非。天下清规。依他举行。从始至末。无一事敢违其法。看他为病僧念诵之规云。集众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回向伏愿云。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归安养。又津送亡僧。大众念诵回向伏愿云。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至于茶毗之际。别无所为。但令维那。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十唱。而大众十和。总名之曰十念也。唱毕复回向云。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此非净土之指归乎。自百丈以来。凡所以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则所谓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岂不然与。要知百丈祖师立法之意。亦岂无所据而然耶。汝既不会祖师之意。又自不发省觉之心。妄谓悟达之士不愿往生。则天下禅者之执。莫汝若矣。
  问曰。同居净土。其类甚多。今偏指极乐。而又偏赞其境胜缘胜。何耶。
  师曰。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今以娑婆对而比之。此则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无生苦也。此则时序代谢。衰老日侵。彼则寒暑不迁。无老苦也。此则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无病苦也。此则七十者稀。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此则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此则仇敌冤仇。有冤必会。彼则上善聚会。无冤憎会苦也。此则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此衣食珍宝受用现成。此或丑秽形骸。根多缺漏。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此则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此有四趣之苦。彼无三恶之名。此则丘陵坑坎。荆棘为林。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华敷四色。此则双林已灭。龙华未来。彼则无量寿尊现在说法。此则观音势至。徒仰虚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此则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踪。此则媚色妖媱。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此则恶兽魑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咸宣妙法。二土较量。境缘迥别。而乐邦之胜。其数无穷。未暇悉举也。其境胜者。可以摄众生取净之情。其缘胜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虽同居净类甚多。唯极乐修行缘具。故偏指也。
  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此弥陀愿力。诚乎不可思议矣。然则我于生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
  师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谬之言也。砒霜酖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于砒霜酖酒者也。非特误赚自己。又且误赚天下若僧若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人中无一个半个。汝将谓人人临终有此侥幸哉。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遍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睡至死。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亡。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此等十种之事。皆是寻常耳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眼前不容回避。你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临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恶缘。忽然遭着。一种便休了也。便做手脚不得了也。便有知识活佛围绕。救你不得了也。便须随业受报。向三涂八难中。受苦受罪。到那时要闻佛名。不闻了也。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壳。螃蟹落汤。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老以前。政是少壮之日。政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遭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他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佛不得。况待临终时哉。何况你更道且做世间事业。你真痴人。说此痴话。敢保你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世业。如梦如幻。如影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你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贬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时。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3:59

  杭州正传院空谷景隆禅师(嗣白莲安禅师)
  
  师。苏之洞庭陈氏子。为童时。不茹荤。趺坐若禅定。从弁山懒云受业。参禅湖海禅伯。如古拙辈。靡不参谒。往天目礼祖塔。忽有省。因造懒云剖露。云印可之。师示众云。向上一著者。悟彻之后。结角罗纹杀着一槌所谓末后一句也。言语说不到。只用活机手段调治。而至百丈再参马祖。祖正用此机。临济再参黄檗。檗亦用此机。临济打洛浦。亦此机也。后于夹山棒下。方始瞥地。兴化打克宾。亦此机也 示修净土语云。优昙和尚。令提念佛的是谁。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平常念去。但令身心闲淡。默念不忘。静闹闲忙。一而无二。忽然触境遇缘。打着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天奇本瑞禅师(嗣宝峰瑄禅师)
  
  师。南昌江氏子。随父为商。至荆门。闻无说能和尚道法。遂往师之。后即披剃。领看一归何处话头。参究数年。偶患痢疾甚重。有同参提大慧患背疽因缘。豁然大悟。往见宝峰。遂蒙印证。出世示众云。汝等。从今发决定心。昼三夜三。举定本参。看他是个甚么道理。务要讨个分晓。日久岁深。不炼昏沉。昏沉自退。不除散乱。散乱自绝。纯一无杂。心念不生。忽然会得。如梦而醒。覆看从前。俱是虚幻。当体本来。现成万象森罗。全机独露。于这大明国里。也不枉为人。向此法门。也不枉为僧。却来随缘度日。岂不畅哉。岂不快哉。示修净土者云。终日念佛。不知全是佛念。如不知。须看个念佛的是谁。眼就看定。心就举定。务要讨个下落。
  
  建宁府斗峰古音净琴禅师(嗣寿堂松禅师)
  
  师。郡之建阳蔡氏子。年二十七。礼赤石山主出家。便问曰。人言明心见性。莫不是我心起处。便觉知者么。石曰。此妄心。非真心也。若认此心。是认贼为子。师曰。恁么则我乃无心耶。石曰。是汝知无所知。觉无所觉者。师闻直下顿脱身心。独见自性。非知非不知。非觉非不觉。遇泉州静晃禅师。教看万法归一公案。后入蜀。经南阳鸡鸣河。中途大悟。参寿堂于巫山寺。遂承印可。有醍醐集行世。又作念佛警策文云。一句阿弥陀佛。宗门头则公案。譬如骑马拄杖。把稳生涯一段。不拘四众人等。持之悉有应验。行住坐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与我同现。便入念佛三昧。亲证极乐内院。莲台标注姓名。极功之者自见。亲见弥陀授记。便同菩萨作伴。直至无上菩提。永劫随心散诞。依得此道归来。决定成佛不欠。
  
  天童密云圆悟禅师(嗣龙池传禅师)
  
  师。常州宜兴蒋氏子。甫离襁褓。气度庄凝。不妄言动。八岁。兴世相无常之感。恒诵佛号。长事耕获。偶得六祖坛经。时释锄而观之。始知宗门事。一日过山径。忽见积薪。恍然有省。二十九岁。安置家室。遂依龙池祝发。二六时中。看得心境两亡。与古人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语。不能契合。因请益。池曰。汝若到者田地。便乃放身倒卧。师益昏惑。一日过铜棺山。豁然大悟。会池移锡燕都。师往省。池问。离老僧三载。还有新会处么。师曰。一人有庆。万民乐业。池曰。汝又作么生。师曰。某甲特特来。省觐和尚。池曰。念子远来。放汝三十棒。师珍重便出。于是南还。后池再住龙池。师往觐。池上堂举拂问曰。诸方还有者个么。师震威一喝。池曰。好一喝。师连喝两喝归位。池顾师曰。更喝一喝看。师即出法堂。池归方丈。师随入曰。适来触忤和尚。池乃挝鼓上堂。授师衣拂。迨池示寂。师守龛三载。继席开法。次住台之通玄。和之金粟。明之天童。有四会语录行世。为济宗中兴云。示众。莲华莲子。教中取喻。吾侪一念心花发明。悟彻本来面目。故云花开见佛悟无生。岂非花开为因。见佛为果。喻如莲花一开。莲子即露。岂如余花收。而后结子耶。正如心花一开。面曰即显矣。花开为因。面目为果。面目本具。岂待花开而后有耶。僧问。某甲欲念佛。得否。师曰。你且参禅。待悟了道。正好念佛。古人所谓得诀归来。好看书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3:59

  径山雪峤圆信禅师(嗣龙池传禅师)
  
  师。自号青狮翁。浙之鄞人也。朱姓。九岁。闻诵弥陀经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念僧。自此发心。至二十九岁出家。便行脚。每日痴呆。惟有一个不明白的念头。二年苦无入处。后访秦望山妙祯山主。主举他心僧因缘。一僧参心。曰那里来。僧曰天竺来。心曰。我闻有三天竺。你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其僧无语。师自是疑情顿发。次日。捏柱杖至石头上。高提曰。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忽前后际断。如空中迸出日轮。说偈曰。石贴背脊骨。翻身胁肋骨。仔细思量来。动也动不得。复喝一喝曰。张三杀人。李四偿命。往天台寻人印证。抬头见古云门三字。乃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台云更深。脚跟踏断草鞋绳。比丘五百无踪影。见得他时打断筋。谒雪栖莲大师。呈偈曰。不解西方不学禅。(栖着语。低声低声)偶来尘世却随缘。(解也。学也)三间茅屋傍溪住。(溪深路滑)两扇竹窗关月眠(春色满园关不住)碎尽衲衣那有结。(争似寸丝不挂)养长头发欲成颠。(成颠亦不恶)自从会得吾师意。(胡饼里词汁)白雪飘飘六月天。(夏行冬令。寒暑不正)栖云。曾为浪子偏怜客。一片苦心具见之矣。见处则高彻。更加精进。再振双髻之风。续祖慧命。师受教以头陀行。住双髻峰。继参龙池幻有和尚。受具戒。一日。师着草鞋。直入方丈。池云。你草鞋犹未脱也。师云。何处见我草鞋来。池微笑。师呈偈云。数载龙池三度登。重重话语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双髻峰头一个僧。池颔之。遂记莂。师住径山开法。上堂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弹指顷。石虎咬杀青田鸡。灯笼露柱。忍俊不禁??跳上。鹏搏峰顶。扬声大吼。且道。吼个什么。功德池中添个月。满林光彩可追随 示王季和法语云。居士一向念佛。不信参禅。今何又信参禅。放过念佛。是何心行。如此修行。入憎爱法。非为生死求见佛性人也。古人云。禅外不谈净土。当会此意好。云栖在念佛。云栖不在便参禅。如此犹豫不决。安能了脱生死。只是你当初错会云栖了也。不知念佛处句句皆禅。汝是不会。师有故乡人名性海。从儒入释。初剃染。造师求开示。师字以伴樵。因其志修净土。说偈勖之云。(性海无波下一挠。千华覆顶伴渔樵。林间散诞成莲社。石上提撕好挂瓢。昔日衣冠悬碧汉。今朝杖履渡溪桥。法门得入多生幸。拈出摩尼破寂寥)师后住庐山开先。嘉禾东塔。会稽云门寺。一日辞众法语云。小儿曹。生死路上须逍遥。皎月冰霜。晓吃杯茶。坐脱而去了。遂飘然长逝。
  
  邓尉山汉月法藏禅师(嗣天童悟禅师)
  
  师。梁溪苏氏子。年十五。依五牧山德庆庵披剃。受戒于云栖。见高峰语录。参万法归一话。会窗外有二僧。夹篱折大竹。声若迅雷。顿得心空。作偈曰。一口棺材三只钉。声声斧子送平生。自从薤露悲歌断。赢得朝朝暮柏青。闻天童悟和尚。出世金粟。师策杖从之。命师为第一座。童上堂。举僧问古德曰。朗月当空时如何。德曰。犹是阶下汉。僧曰。请师接上阶。德曰。月落后相见。童乃顾师曰。且道。月落后又如何相见。师便出法堂。童便下座。次日童上堂。师问。海众云从。慈霖天霔。现跃飞腾即不问。如何是驱雷掣电的句。童便喝。师曰。恁么则金粟华开。宝林果熟去也。童又喝。师礼拜归众。后开法于杭之安隐。后住玄墓圣恩禅寺。
  师示众云。求生净土。法门最广。八万四千。无不该摄。不过仗求生两字。愿王所生。至于行门。则单取紧峭。无渗漏者为上。故持经次于持咒。持咒次于作观。作观次于持名。持六字。不如持四字。盖于持名减省。易于成功故也。然持名之法。拨珠课诵。又涉泛漾。虽念而宽。不得成就。须是极力四字佛名。一句追一句。一声顶一声。若一日乃至七日。念至虚空粉碎。五蕴冰消。谓之一心不乱。此便是净业已成。往生自在矣。凡欲入期念追顶佛者。先当受此戒图。忏悔清净。故空心识。极力念去。方得成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0

  开示念佛斋戒偈
  
  闻道信心肯念佛。善化成风同一辙。家家户户木鱼声。女女男男数珠拨。此是西方最胜因。金色弥陀是后身。庄严不在添珠玉。戒酒持斋做善人。念佛不戒酒。智慧何处有。心随酒狂乱。北面向南走。若是修心真。先须净其口。念佛不吃素。业在佛难度。佛是清净王。如何染瑕污。念佛不作善。莲华生石岸。水因八德感。切勿无滋灌。所以佛劝念佛人。十善坚行五戒真。布施兼修六度业。步步金沙不染尘。贪嗔痴。痴是根。酒能痴魅最明人。若是明人先断酒。一滴不沾是好手。三十六失古来闻。努力劝君牢坚守。重重说。太饶舌。只要君家信得及。我一同门净业人。君亦如来亲骨血。殷勤书此结良缘。同愿当来齐作佛。
  
  追顶念佛法
  
  大凡念佛。不可泛泛漾漾。今日也弥陀。明日也弥陀。夹杂秽心。宽磨岁月。不得成就。平日也道自宽自信。及至临终不得力。致使噬脐之悔。反疑佛法无灵。谤DA法lun。堕极恶道。此种。只为生前不曾亲遇人指出要旨。自家错解一心不乱四字所误。夫一心不乱者。只以一句佛名。极力追顶。猛之又猛。情识一断。则过去事思量不来。未来事卜度不着。现在境。心识不揽。三心断绝。谓之前后际断。此因追极念极。一闻一见。触境遇缘。逗断心路。直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圆镜中所现森罗万象。了无一物可指拟。分别荡然。身心如云去来。此个光境。名为一心不乱。到此便无心可乱故也。见得此境之后。纵使五蕴三毒。时中出现。亦是浮云水泡。故云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便是六度万行体中圆境界。若不得到此境界。虽有暂时清净。亦是小歇场。清净时便有。动乱时便失。动乱时且失。何况临终极痛极苦时哉。痛苦尚当不得。何况闷绝时耶。所以平生小小静境。是心意识边事。至闷绝时。则意识聪明主宰。都用不着耳。近来一辈。善讲西方。善勤功课者。皆不曾做到闷绝工夫。到乎死来。便自失守。致手忙脚乱者多矣。吾人不可不知此弊也。若要脱得此弊。除是大勇猛人。照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可见。佛所亲指极则功夫。不过执持四字佛名。一句顶一句。一声追一声。如猛将提刀追贼相似。努力直前。无少憩息。如此工夫。不是穷年累月宽做得来的。亦不是做到老死方才着紧成的。只在健时。一日间一做。做断心识。得前光境。便可放下休歇。或随俗庸庸滚过日子。此点消息。自然打不开触不散。每遇境缘逆顺奇特处。自然参前倚衡。不劳用工。念佛抵敌。便是极快活人。现今目前。便是极乐世界。山光水声无非佛法。所以临命终时。便无痛苦。设有痛苦亦不碍心。到闷绝时。正与当初前后际断时一样。归根贴体。如水归水。似空合空。岂不自在。是知功夫。不在佛名功德上着脚。只在追顶极力四字上。成功耳。吾劝同门善友。依法念一日看。若一日不成。将养一日。再念或连念。二日消停。再念或连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或一月中猛念。一日七日者。我佛宽约程期也。若念处不紧。以致一七不成。调养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乱为则。若不得此决。不能一生便到净土。只好种因。以待他世成功矣。一心不乱。正是己躬征验工夫。彻头轨则也。此因净土文多。无非接引之法。不爬着痒处。故忍俊不禁。不顾人微言轻。一为唱出经中的要。惟真修净土者。幸勿以好名相诮。试念到一心不乱处。点头自肯。方是莲华骨肉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0

  调将法
  
  凡做追顶念佛工夫。不论僧尼道俗。皆可勇为。但须男女分坛。不得溷滥。入期之先。隔宿夫妇分单。小床清卧。五更沐洗入坛。放空心识。关闭外缘。杜门绝事。作礼三拜之后。一总不须多礼。就于佛前。先受戒图。或已受者。即羯磨清净。众中推一有智者为首领。调理大众。提起阿弥陀佛四字。一追一顶。紧紧念去。不可高声伤气。不可逼气动火。不可嘿努伤血。不可轻松养识。不可沉静堕昏。坐半枝小香。立半枝小香。行半枝小香。复坐半枝小香。周而复始。均匀不断。饮食入厕更衣等事。一例是佛。不得说话。早粥小食中斋夜粥。随时腐菜小菜。勿得繁费生心。但只四字佛。如高山放水。
http://www2.fodian.net/BaoKu/qzpic/cb06048.gif涌有力。遮拦不住。放舍不得。自然意地流注心识。无从栖泊。念至二更时分。若倦极。不妨各各就单睡。一觉起来。依旧从前再念。一日或两日。若念急。身心俱倦。不妨大放一日一夜。沉睡到醒。醒来。酸汤白饭。稀粥精蔬。但不可生心缘念。遽起尘劳。如觉精神抖擞重新念起。再一日二日消息行之。念念相应。心心不换。如直念到七日。或觉厌倦。不妨出期俟健再起。盖以做工夫法。不可受昏沉散乱打搅。若为怕昏。只管排遣。正与昏沉作对转斗。转多不如放身一睡。昏沉自灭。若怕掉举打搅。只管排遣。正与掉举作对。转斗转多。不如亦放身一睡。身心既安。掉举便灭。极时一放。正是心境歇处。才醒转来。精神自旺。拈起话头。十分精彩。目前雪净。一声一色。正是打断心识处。妙不可言。此是山僧亲证其益者。愿生西方之士。不可不信。但不可藉此贪睡耳。须知做工夫到极处。若不放歇。生起阴魔。或生病苦。皆为太执。不会调将之过。主其事者。须细思之。
  
  云顶冰怀济能禅师(嗣三峰梵伊致禅师)
  
  师。山阴朱氏子。自幼知念佛。了生死为事。年十九出家。遂参湛然和尚于显圣。禀金粟密和尚戒。领看乾矢橛话。后抵姑苏北禅。参汉月老和尚。见堂中省发者。惕然生愧。即勇猛用功。一日方饭食。举头见窗扇。忽有省。汉下堂问曰。闻汝有个入处。你作么生入。师以足顿地。汉云。你这一脚。与马祖踏倒水潦和尚。是同是别。师曰。同与别。总没交涉。汉竖竹篦云。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又作么生。师曰。蒲团流入长江水。汉云。你如今方可做工夫也。时三峰梵伊和尚。瑞光顶目和尚。为两堂首座。师亲遭煆炼。偶天气晴和。师步溪滨。见桃花盛开。顿释前疑。得入济宗堂奥。即拈偈云。昔年落在葛藤里。今日方才出得伊。从兹坐破千峰月。换却时人眼与眉。遂遁迹庐山数载。复游历诸方。归隐姚江云顶山。自号一壑子。
  师。晚年。以净土一门深入。有示修净业法语云。
  念佛者。单提一句弥陀。直趋向上事也。永明云。学道之法。别无奇特。只要洗涤六根门头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斯言尽之矣。盖人生于五欲场中。譬如好色。则有色之影子。落在六根门头。深入八识田里时。常起现见闻觉知之间。生情生爱。放舍不得。起种种惑。生种种着。造种种业。受种种苦。皆影子为之因。影子即种子也。又即习气也。佛知习气之难除。故教人执持一句弥陀。专心念去。习气渐融。心光渐露。本分渐证。念念不已。必至习气全消。根种自断。自然与诸佛。把臂共行。同一鼻孔出气岂非一句了然超百亿乎。色之一欲既尔。声香味触。例此可知。
  华严经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趣。令人所向皆无碍。佛境界者。人人本有。个个现成。只缘尘情障蔽。变为业海。今欲翻业海为佛境界。先须净其意。意净。则常在佛境界中过日矣。意之所以不得其净者。总系妄想及诸趣污之耳。欲远离者。宜痛加鞭策。一心不乱执持佛名。莫论是非穷达。但信佛言。净念相继。句句分明。念之永久。必然化妄想为乌有。变诸趣成解脱矣。
  净土法门。看之似易。持之实难。盖由学习者少。疑惑者多。故此微妙法门。少能信向。所以弥陀经称为难信之法。夫佛之深旨。令人借西方之弥陀。证本分之弥陀。借西方之净土。证本分之净土。证得本分净土弥陀。则西方亦是本分佛土。不特西方是本分佛土。即东方秽土及一切众生。亦是本分净土。本分弥陀。乃至十方世界。无一微尘所非我本分佛土也。这般妙用。总在一句弥陀上。发其根。启其源。是为一净一切净。一证一切证。此一法门。旨深意远。非博学久造者。不能洞达耳。
  西方名极乐世界。乃称性之乐也。衣食现成。楼台备具。宝池随意。天乐盈空。无炎暑之逼。人无冻寒之裂体。微风吹动。烦恼捐消。花雨缤纭。天香馥郁。有禽鸟说法故。迷者亦悟。有上善为俦故。邪者亦正。光明昼夜。幽惑顿除。清净见闻智慧增长。河沙三昧。不求而证。无尽妙用。岂俟久修。且无退堕之虞。而有精进之喜。是以十方佛赞。诚大乘不思议之门庭。竟使三界横超。直登八地。岂权乘二乘之可比乎。若也专志西方。七日之内。得一心不乱。便臻不退之地。撒手过日。如孤月朗于中天。微尘不侵。似莲华出于秽土。末后收场。立亡坐脱。逍遥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无异也。
  悟后。更能念佛。以生西方。便得尽数种边际之妙。一生于此界。便无所不知不晓。能穷诸法之根源矣。是谓同佛得诸智慧之边际也。一亲近弥陀。凡心地上一切烦恼。现行及种子。悉皆断尽。是谓同佛空诸烦恼之边际也。一华严五地菩萨。犹遍学一切世间法。以便化导。生西方者。一切如尘若沙。障乎化导等惑。断尽无余。是谓同佛破诸尘沙之边际也。一切所难断者无明。释迦老子。万劫千生所修为此。今生净土者。即得顿断无明。速登等觉。是谓同佛断诸无明之边际也。一生西方者。履地如水。履水如地。种种变化。无所不能。是谓同佛具诸神通之边际也。一闻妙法音。洞彻性理渊底。了了无碍。称性快乐。是谓同佛见诸性体之边际也。一承佛神力。具解脱力。难行能行。难化能化。难伏能伏。菩提行愿。无不能修。无不能满。更有无量妙用。无量妙庄严。是谓同佛证诸妙行之边际也。到此地位。名为生如来家。同佛受用。若明心见性之后。而便歇手。无志于西方净土者。是住声闻之化城。终不克入如来之宝所矣。
  凡人。一念不觉。迷此大事。打失金刚鼻孔。便变为杂染之妄念。此念。才萌于内。现于六根门头。无非杂染之事。由是。外所感者。皆为杂染秽土矣。一方世界既秽。十方世界亦成秽土。将无量妙义。百千法门。俱变为荆棘。目所见。耳所闻。头头法法。尽成烦恼之境。是以众生被其缠缚。受无量苦。而不得解脱也。佛开微妙捷径。令人信步而行。可以断得此苦。转得此心。直须百事丢开。单提一句弥陀。闲忙不辍。习之岁月。自然纯一无杂。纯之又纯。便得一念纯真。便是一念清净。一念清净故。六根亦清净。内之身心。既得清净。外感西土世界。亦得清净。扩而充之。十方世界。亦皆清净。洒洒然不落四句百非。俱为出格妙用。而在在清净矣。果然如是。则为父清净。而能行其慈。为子清净。而能尽其孝。为君清净。而能用其明。为臣清净。而能效其良。为僧清净。而能成其道。为俗清净。而能素其位。顺境中清净。逆境中亦清净。至若婆须密女之行贪亦清净。无厌国王之作嗔亦清净。胜热婆罗门之肆痴亦清净矣。一切烦恼无明。俱化为清净。淫坊酒肆亦清净。到此境界。方好魔宫虎穴。天上人间。拍手横行。悲歌乐舞。作自在汉去也。然则念佛能生西方。破生死出三界。超缠缚脱火坑。显本分露爪牙。其力大矣哉。有此捷径。而不能由。甚至反相排贬。是真颠倒凡夫。愚迷种子。最可怜悯者哉。
  念佛一门。深入取如来无尽藏之法则也。此固人人本具。因被尘缘覆障。不能自见。须念佛以揭显之。如贫乏者。知有宝藏所在。则必专心致志。下死工夫。锹之锄之。浮坭既尽。宝藏自现。大富长者。由斯而称。是知一句弥陀。行坐不离。苦乐无间。心心相续。口耳分明。进进不已。念之既切。尘障顿开。登堂入室。便好受用。此无尽藏也。虽末法时世。参禅之人。尽多入处。只是难得。不出其位。若能即念佛。而操履向上。可为守弥约而功弥深矣。如死心新。天如则。圆照本。慈受深。真歇了。永明寿诸大老。系五宗梁栋。俱向此一门。而取如来藏。所以深入于此。渣滓自然消融。无明自然净尽。六根自然清净。业海自然干枯。生死自然寂灭。三昧自然现前。六通自然具足。彼岸自然超登。功德自然成辩。彻因彻果。自利利他。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古德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七七日。便成三昧。三昧既成。悉皆解脱。任我取之无穷。用之不竭也。云栖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祗于一念。其惟念佛功德欤。如此直截痛快。不涉支离。顿超有漏之因。永证无为之果。殊胜法门。吾愿与大地众生。向这里入。或问所为西方净土。其义何居。
  师答云。净土者。即是工夫操炼到极处。渣滓化尽。不容一点垢秽。真到圣凡皆尽。真伪俱忘。始是真净土。始是吾人安身立命处。言西方者。具有八义。
  以五色论之。西方为白色。无诸染污。此洁白之象也。修净土者。以一句弥陀。涤身口意三业。此净其因也。因净则果亦净。故念佛者。临终生西方。正因果相符也。
  以四季论之。东方为生长之地。春象也。西方为生熟之地。秋象也。犹如凡夫发心于东方。从念佛中往生。乃成熟道果于西方耳。
  以五行论之。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木遇斧斤刳削。转顽木为栋梁。凡夫犹如顽木。肯一心系念西方佛号。俨然受斧斤雕琢。自能转凡成圣。而道德完备矣。
  以八卦论之。东方为震。震。动象也。动则生诸苦恼。故娑婆世界。谓之苦海。西方为兑。兑。豫悦之象也。故西方名安养世界。又名极乐土也。
  以二曜论之。日为阳。天象也。月为阴。地象也。此二者。皆升于东没于西。故人宜则之。勤修净业。求归西方。是即天地人三才一贯之道。
  东方人。与木相似。逢春则抽牙发干。逢秋则叶落枝凋。此荣枯盛衰。犹如众生则娑婆苦海中。受生死成败得失之累。若西方则与金相似。金则历万劫而不坏。处垢秽而不变。入水火而不移。以故生西方者。称为极乐。超生死脱三界也。
  东方有为之国也。若衣若食。若宫室。若器用等。皆须人力营办。始得成就。又欲乐之乡也。凡居此者。皆贪五欲之乐。迷失本来清净面目。若西方无为之国也。思衣衣至。思食食来。种种天然受用。不烦力作。又性乐之乡也。生净土者。享称性之乐。照见五蕴皆空。
  
  问。尽情放舍。古云。便可悟得。睡中主。何不用此直捷工夫。而乃教人烦苦念佛。向支离中求耶。
  答。尽情放舍。甚是容易。只是世人不能放舍。亦不会放舍。若拟心欲放。越多其事。拟心欲舍。愈多其累。只为凡夫在心意识边作活计。欲用心意识。而放舍万缘。如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焚。唯大彻大悟人。能善用之。余俱不能也。所以莫若向念佛一门深入。不管他放与不放。舍与不舍。但只高声念去念到。百尺竿头悬崖撒手。情缘不断而断。气质不化而化。便可横身倒卧。来去自由。现在亦清泰故乡矣。
  
  问。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亦可名净土否。亦可名自性弥陀否。
  答。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固是真净土。真自性弥陀。但着此闲名不得。若一着此闲名。便是秽土。而非净土。便是凡夫。而非弥陀。娑婆世界众生。只因这些名字。去不得忘不掉。故将本来清净法界弥陀佛。变作五浊恶世凡夫也。若能胸中无此骨董。自然穷则变。变则通。通处见自性弥陀。即证唯心净土时节也。
  
  问。禅师得大了。当向常寂光中过日可也。何必求生西方。然后谓有益乎。
  答。禅师真有大力量者。到放舍身命。已得常寂光中少分受用。然而习气尚重。进步维艰故。智如卢舍那佛。亦须百劫炼心。若智不如者。未有不被逆境打失。所以求生弥陀之报土。亲近弥陀之报身。先保其无有退转。更加精进。庶可直入佛阶。
  
  问。此土亦有池沼花木等可乐。彼土池沼花木等。亦不过如此。何得便言西方为称性之所现乎。
  答。凡夫有两端执情难化。尽落在生死轮回故。此土所有境界。皆从对待而现。有成有坏。称为生灭之境。若生彼土已。离三界之对待。超生死出轮回。是以诚于中形于外。由吾人操履到真伪两忘田地。外之所现池沼花木种种。不落真伪重重。可观称性之真境。称性之快乐。绝无荣枯盈涸等事。绝非对待而成。绝不堕于生灭之法。固不可以凡心测以思议求也。岂此土可比欤。
  
  问。闻之。念佛者。亦得入法界净土。何等名为法界净土。更作何修而得入。若本来清净。何用念佛。若本来秽恶。何因念佛便得清净耶。
  答。法界本来清净。因众生心中纷杂无量。法随心变。而为秽界。今能提起一句佛名。万缘放下。俨如哑女持帚。二六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所为念极心空。心空则杂染亦空。杂染既空。复为本来清净法界。此实澄浊而清。转秽为净。到这田地。生死也是净土。天堂地狱也是净土。高山下地也是净土。荣辱升沉。是非得失。总是净土。尽十方世界。俱是净土。故名法界净土。皆由念佛功用。而得入此。岂非捷径耶。
  
  问。入法界净土者。第八识已得空否。若未得空。何名法界净土。
  答。此但少分净耳。焉能空第八识。若要全净。直至成佛。第八识始空。故曰金刚道后异熟空也。
  
  问。法界净土。属四土中之那一土。
  答。据断惑未尽。是方便有余土。亦是少分常寂光土。若入此。愈炼愈精。愈修愈净。直至成佛。始名全居常寂光土。
  
  问。既有法界净土可生。何必教人求生西方净土。
  答。十方世界。虽是个法界净土。而众生力量浅薄。焉能证入。由是。佛开方便门示人。且从西方而入。西方乃弥陀之报土也。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乃弥陀之报身也。报身必居报土。学道人。思到佛果菩提者。必须亲近其报身。深闻其妙法。始证得法界净土之究竟也。所以一方入得。十方世界方可入。一方清净。则十方世界俱清净。一方成极乐世界。十方世界。亦成极乐矣。
  
  问。闻师开示。念佛不许默念。若禀薄之人。实不能昼夜高声而念。学古人所谓音声在唇舌之间。绵绵念去。此法何如。
  答。默念者。力弱气昏。易于懈怠。且不能感发他人也。更兼杂声妄想。乘便打入。岂能成就净业乎。但果系禀薄。不能高声念者。亦许用此法。然须心心返照。决志西方。日新又新耳。
  
  问。高声念佛者。不用记数得否。
  答。初入步者。必须每日记数。以课其程。则不致怠惰。若无定数。或有时念。有时不念。忻恹相乘。忙闲相间。易生放逸。净业难成也。惟久修之士。则记数也好。不记数也好。便当把一句弥陀。如握太阿剑相似。有万夫不当之勇。直破重围。剿尽盗贼。自然到清净世界耳。
  
  问。造道之人。贵在一了一切了。胸中无依倚无缘念。今频频念佛。有缘念也。有依倚也。何名一了一切了。
  答。此不过以楔出楔。以毒攻毒耳。见世人之念声色货利者。即被声色货利所缚。而坏于其中。乃至念种种者。莫不皆然。佛悯众生心念不能放舍故。将一句弥陀。换却世人情念。此所谓以出世之念。易世间之念。以功德之念。易罪业之念。以解脱之念。易缠缚之念。以安乐之念。易危险之念。如巧匠偷梁换柱。淘汰得众生杂念消亡。而此念佛之一念。亦归无何有之乡矣。古云。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更何依倚缘念之有。
  
  问。人多说参禅是直捷之程。念佛是迂曲之路。然否。
  答。参禅在深深放下。念佛在句句全提。提放虽殊。功用则一。若善做工夫者。迂曲处皆直捷。不会做工夫者。直捷处亦成迂曲也。事在当人不必疑法门之优劣。古德云。单提不用别参。求则又见得。念佛一路。容易下手。直捷为甚。请细思之。
  
  问。迩来有一踏到底汉子。贬念佛。为钝根人生涯。此说何如。
  答。口说一踏到底。才移一步。便有许多牵绊触着。无明现前。称不得为了事汉。且由不知一句弥陀之力故。视作钝根生涯耳。若也。会得速证阿惟越致话头。脚根才稳当耳。甚矣哉。今非昔比。不足怪也。
  
  问。修净土者。将一切学习熟。境蕴在胸中。可忆念否。
  答。念佛不能成三昧者。正坐此。过未熟之境。欲习其熟故。不肯放下。已习之境。常恐忘失。忆念不已。其弊最深。乃至受人之恩怨。必欲报之而后已。虽至死地。亦所甘心。若能易此忆念。执持一句佛名。将所学所习熟境。尽情放下。付诸流水行云。日久月深。自然打成一片净土矣。
  
  问。念佛求生西方。可看佛法及儒书否。
  答。一切佛法。及诸义理。虽皆有助于进修。若不明晓净土法门阃奥。及信不恳切者。须急看净土经书。以决其修持之向。若其余典籍。不宜杂用乎。心反成障道因缘也。是故一心不乱。为修净土之宗旨。成三昧之大关。
  
  问。如来教人求生西方。又教人回入娑婆。此等文意相违。其故何也。
  答。汝。不观上文说不违安养之句乎。盖初发菩提心者。生西方极乐国中。涵养熏炙多时。惑障全尽。慧门广辟。神通朗发。位登不退。然后出化众生。去来无碍也。故久住极乐者。佛又令他回入娑婆。以度众生。然亦不违安养。栖神于此。分身回入。随类化现耳。是知。或劝人舍娑婆而生净土。或劝人舍净土而入娑婆。无非观机逗教。随根锻炼。自他俱利。菩萨之道完具。佛道有何难哉。此是释迦老子。与无量寿尊。度众生绝妙好方法也。
  
  问。此一法门。横超三界。既闻命矣。末法众生。诚恐自生障碍。未审。有何弊端。
  答。修净土者。有十种弊。为障碍法门。一者信之不笃。二者行之不勇。三者发愿不深。四者悠悠默念。五者心缘世事。六者爱憎不除。七者旁及内外经典。八者好吟咏分心。九者闲讲杂话。十者无一心不乱。静功刻期取证。若真切做工夫者。决不使一有所犯。剔起眉毛。追顶念去。自然现在见本性弥陀。报尽归西方莲土耳。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0

  曹洞宗
  
  
  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嗣丹霞淳禅师)
  
  师。西蜀左绵安昌雍氏子。襁褓入寺。见佛喜动眉睫。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道人出家。又七年登讲场。寻弃讲力禅。傲然以行。道俗遮留不顾。至沔汉。扣丹霞室。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拟对。霞曰。你闹在且去。一日登钵盂峰。豁然契悟。径归侍立。霞掌曰。将谓你知有。师欣然拜之。霞翌日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便下座。师直前曰。今日升座更瞒某不得也。霞曰。你试举我今日升座看。师良久。霞曰。将谓你瞥地。师便出。后住杭州皋亭山光孝寺。及温州江心寺。大振洞上之宗。道几半天下。又弘念佛法门。兼以自修。作净土说。有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又曰。一心不乱。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号。心不乱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连摄中下二根之义也。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
  或曰。惟心净土。人人本具。何不直下承当。反求之于十万亿刹之外耶。师答曰。若会得唯心净土。岂但十万亿国。微尘刹土亦未为远。岂不见普贤菩萨。干一毛空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李长者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毛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故弥陀世尊。直示心中之一物耳。若指心之全体。不但唯心净土。地狱天宫唯心所现。经曰。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问曰。既是圆通无碍。如何定指西方。师答曰。只为法界圆融故。法法不离本位也。乃作净土宗要云。净土不离众生心。是三无别。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全收。如帝释殿上。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虽珠珠互遍。此珠不可为彼珠。彼珠不可为此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一一遍彰。亦无方所。弥陀净土。即千珠之一。十万佛国。一佛一国土。各千珠之一。圣人善巧方便。示人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指一珠。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亦见九界众生。微尘刹海。十际古今。一印顿圆。了无余法矣。师故专意西方。一日无病而化。
  
  明州天童宏智觉禅师(嗣丹霞淳禅师)
  
  师。十八游方。至汝州。谒成枯木。甚器之。一日闻僧诵莲华经。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瞥然有省。即诣丈室。陈所悟。成指台上香合曰。里面是甚么物。师曰。是甚么心行。成曰。汝悟处又作么生。师以手画一圆相呈之。复抛向后。成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师曰错。成曰。别见人始得。师应诺诺。即造丹霞。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师拟议。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师言下释然。遂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
  王侍制以宁。有悟入。尝问道于师。师令读起信论。而未见其本。及谪官天台。始于邻僧处得之。披阅再三。窃有疑焉。是书为大乘人作。破有弃空。一法不留之书也。末章。以系念弥陀求生净土为言。以宁有疑未决。晚过雪峰问真歇。歇曰。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子欲坏世间相。弃有着空。然后为道也。始豁然有得于心。乃知师之指示往生净土一门。直横截死生之要道也。
  
  中都报恩从容庵万松行秀禅师(嗣雪岩满禅师)
  
  师。礼净土赟公。剃落受具戒。挑囊谒万寿。参胜默老人。默。教看长沙转自己归山河大地话。半载全无入由。默曰。我愿你迟会。一日有省。复出见雪岩满公于磁州大明。公知法器。留入记室。二年复请益玄沙未彻语。岩曰。待汝额头生出角来。脚手生出爪牙来。然后讨棒吃。一日见鸡飞。乃大悟曰。今日不惟捉败玄沙备老虎。亦乃捉败长沙岑大虫也。岩曰。不怕我笑你那。由是语言相契。以颂送之曰。洞云深黑。宗眼穷的。蹭步银山。峻横铁壁。丛林正秀一花时。兔角杖头轰霹雳。师承印可。居中都仰山栖隐禅寺。晚住报恩。退居从容庵。示众。机轮转处。智眼犹迷。宝镜开时。纤尘不受。开拳不落地。应物善知时。两刃相逢时。如何回互。示众。向上一机。鹤冲霄汉。当阳一路。鹞过新罗。直饶眼似流星。未免口如扇担。且道。是何宗旨。师三阅藏教。旁通百家。恒修净土法门。编祖灯录六十二卷。又撰净土书若干。以断人念佛之疑。俾三业虔恭。深心弥陀。作乐土之游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1

  顺德万安广恩禅师(嗣古冀晖公禅师)
  
  师。族贾氏。世居洺水张华里。祝发于荆镇法云寺坚公。依晖公和尚受具。兼承心印。退藏临城山。闭门绝食。诵持大悲章句。勤劬精进。时隆冬冽寒。霍氏儿。出郊樵采于榛莽中。获桃二枚。鲜洁可爱。献师啖之。自是所求益验。火莫之焚。暴莫之害。以至鸡啄香而爇。牛受戒而驯。甘泉复已涸之井。斗米供万人之食。甘陵治古塔基。得石文。预识师名。民有始发心布施。既而中变者。归视箧笥。莲花满帙。起敬起信。世人睹此灵异。皆以贾菩萨呼之。师建净土道场。作白莲花会。规模一以庐山远公为式。燕都万寿寺。开资戒大会。万松禅师。特延师。登坛说戒。大洒甘露。四众欢喜。得未曾有。
  
  怀庆龙岗大方如迁禅师(嗣少室大章书禅师)
  
  师。别号松谷。生陕西岐山县。族李氏。幼喜事佛。每至佛寺则如旧居。爱恋忘归。年十七出家。礼无踪本公剃染。居三载。愤悱操方。远访知识。首参悦庵喜和尚授具。指示向上一路。全其参究。至忘寝食。寻入青峰山。吊影单栖。有所开悟。参大章于少林。蒙印可。有针头玉线海底铁牛。年来日夜辛勤。到此方符宗趣。嘱令保守。永世吾家。直须际会时缘。可播凋零祖道。师既得法已。仍回京师。游诸讲肆。深穷性相宗旨。后抵怀庆。郑世子让国。潜修白业。创建精舍。延师晏居。时四方学者。闻风远至。日益集。后应大都慈云庵请。大唱宗风。复开堂千佛寺。万指围绕。万历庚寅。奉圣母皇太后懿旨。大慈寿寺。开净土不二法门。化及遐迩。笃信念佛缁素辈。归心乐邦。而获往生者。实师之力也。
  
  顺德崇恩大方祖通禅师(嗣金山宝禅师)
  
  师。内丘唐氏子。幼入社学读书。因见云水道人。皓首长髯。色若孺子。与先生论养生之术。言及字学。曰。古之造字者。皆识道也。且如寇字。从完从女者。言人于本来完固体上。不知谨守。而反引贼入寇。自劫家宝者。莫甚乎女也。故会意缺守。加女而为寇。师一闻此语。胆战心寒。凡避色如避蛇虺。后闻父母与之婚。半夜逃走。至鹊山九仙洞。礼兴化明禅师剃度。自此心安定志。惟以生死是念。复慨大事未明。依开元小山和尚。住少林。朝参暮请。山令看赵州柏树子机缘。师参久不得。山曰。我只愿汝久参迟会。一日随师。同太守吴蓬岩。看汉封三柏山。以手指柏。谓师曰。毕竟唤作甚么。师豁然有省。通身汗下。山曰。子不疑耶。速道速道。师呈偈曰。鼻祖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原来秪这是。天地惟一指。山笑而印之。太守执师手。喟然叹曰。吾乡又开一甘露门矣。师犹深藏厚养。因母病归里。事亲以尽人子之礼。及事竣。小山已归西。因嗣金山宝禅师。就本乡崇恩寺开堂。归依如市。概示以念佛往生净土。谓得生净土。大事自然了却。不怕走向那里去也。至冲衢。盘结草庐。开厨饭众。门人欲置产业。师止之曰。吾平生。内有法喜禅悦。不减佛祖。外有衣钵经书。满眼富贵。乃为衲僧家本分活计。此外又岂肯以家产自累。桎梏形骸耶。矧古人深山里。钁头边。折脚铛中煮脱粟饭。富不过知足。一世不求人。贵不过清闲。何须印如斗。今有茅庐数楹。仅避风雨。翻忆古人冢间树下者。则有余也。竟不从。寿七十三。微示小恙。有居士。梦师辞谢西行。忽寤告家人曰。大方和尚西归矣。及入寺观之。果吉祥而逝。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1

  达观真可紫柏禅师(嗣少室润禅师)
  
  师。句曲沈氏子。性雄猛。慷慨激烈。不喜见妇人。年十七剃发游方。闻诵张拙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游京师。明神宗重之。恢复楞严寺等。凡一十五所。刻书册大藏。及古尊宿语若干。荷法刚毅。受嫉。忽妖书发。师罹难。拷讯时。神色自如。持议甚正。以衰老残躯。备尝笞楚。抵死不屈。入狱。法司定罪欲死师。师说偈曰。一笑由来别有因。那知大块不容尘。从兹收拾娘生足。铁橛花开不待春。又曰。世法如此。久住何为。乃索浴罢。嘱侍者曰。吾去矣。端坐而逝。
  示众曰。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天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二者既不能动。生死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恼后了。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念佛。能于憎爱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前。日用不能受用。临终不得生西方者。我舌根必然破烂。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有灵验。过在于汝。与我无干。
  师问僧。汝念佛无间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千年也没干。自今而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声即不断矣。且世上念佛底人。或三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生前睡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的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生西方之义。在平生持念。至于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但知娑婆是极苦之场。净土是极乐之地。譬如鱼鸟。身在笼槛之中。心在笼槛之外。念佛。以娑婆为笼槛。以净土为空水。厌慕纯熟。故舍命时。心中娑婆之欲。了无芥许所以。无论其罪之轻重。直住无疑耳。倘平生念佛虽久。乃至舍命。娑婆欲习不忘。净土观想不一。如此等人。亦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净土。以义裁之。往生必难。故庐山。先造法性论。次开白莲社。非无以也。盖法性不明。则情关不破。情关不破。则身心执受。终不能消释。以执受未消释故。于饮食男女之欲根。断不能拔。所以口念弥陀。心驰欲境。如先以破身心之方。教之渐习而熟。则能了知身心皆非吾有。此解若成。则身心执受。虽未顿破。然较之常人。高明远矣。其方。莫若毗舍浮佛传心前半偈。最为捷要。或先持千万遍。五百万过。三百万过。持数完满。徐为持偈者开解之。自然身心横计。便大轻了。此计既轻。即以持偈之心。持阿弥陀佛。专想西方。至舍命时。娑婆欲念。不待着力而自然空。何以故。乘解专想故。古德云。先了身心非有。此智既开。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凡人念佛。我敢保无一人不生净土者。此义。亦本庐山先造法性论。开众生知解。次建莲社。成众生之行而来也。
  偈曰。
  心净佛土净。心秽此土秽。净秽既在心。如何别寻理。但观心未生。净秽在何处。此观若透彻。众罪自消灭。不待莲花开。香光从口出。南无阿弥陀。佛即自心觉。觉即情不生。情生成杀佛。杀佛堕地狱。难生莲花国。能使情不生。弥陀自来迎。莲花为胞胎。永不作众生。念佛虽不难。难破逆顺关。逆顺关若破。始面弥陀颜。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1

  曹溪澄印德清禅师(嗣少室禅师)
  
  师。别号憨山。全椒蔡氏子。母洪氏。夙供观音菩萨祈请生。师以重胞显。邻妪惊相告。知不凡矣。甫期。风痁且死。母号呼菩萨。许舍出家。寻愈。送入长干报恩寺西林长老披剃。依云谷禅师。住天界。师拈念佛是谁公案。猛参十旬。疽发于背。乃自哀祷佛前。许诵华严十部。告假一夕。旦起疽平矣。益自励。北游。参遍融啸岩大千之嵩山。谒初祖面壁处。郡守陈公。刻肇论属师校。师于不迁论。久疑旋岚偃岳。后忽从梵志非昔人句。而豁然了悟曰。快哉。诸法真无去来也。即下禅床礼佛。则无起动相。揭帘见舞叶。则无摇动相。撒溺。则无流动相。生来死去之疑。从此永释。乃书偈曰。生死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信。鼻孔向下。明旦。同参妙峰见而怪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钱了会。伏牛法光禅师。具宗门作用。师请益。曰。无奇特。只离心意识参。出圣凡路学。师往憨山住。一日粥罢经行。介尔立定。不见身心世界。唯一大光明圆满。无边山河大地。影现其中。比觉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湛然度日。一切声色无碍。知见顿空。师常以修西方法要示众。有云。
  净土一门。往往士大夫。谈说专为中下根设。殊不知。此门三根普摄。无机不收。最为广大。且又简而易行。即古之祖师。悟道之后。回心向净土者不少。如永明中峰诸大禅师。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三根不同。故净土九品。亦因根有别也。然净土有三种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此即凡圣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多感各别。试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圆觉经所云大光明藏。此中圣凡平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诸佛所证。法身境界。此唯从上诸祖。一念顿悟法身。妙契同体。入佛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净土。
  二实报庄严土。此即二十重华藏世界。乃报身佛所居。单为十地菩萨转DA法lun之净土。即二乘声闻不见不闻。此即法华会上诸授记之人。待多劫修因。将来所感。此中一分之净土。此殊非寻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余土。亦名凡圣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别。乃弥陀之化土也。以华藏世界。有二十重。从第一重至第十三重。为娑婆世界。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刹。其极乐土。与娑婆正等。从中至西。华叶边际。故云过十万亿佛土之外。与娑婆并列者。以十方佛土。独有娑婆为秽恶。土石诸山。杂秽充满。三途八难。众苦所聚。名为堪忍。众生刚强。最难调化。故我释迦文佛。纵以十善。化导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轮回。若参禅悟心。又难顿悟。故设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名为横超三界。以仗阿弥陀佛因中愿力。凡念佛者。弥陀定来接引。生彼净土。故易生耳。此虽未断烦恼。以但得生彼国。见佛闻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从此发愿。再来三界度生。则来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恼羁留。所以永明禅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此一法门。一生精诚可办。一得生彼。顿脱生死。永出轮回。况参禅了生死难。念佛了生死易。只要当人一念真实。肯切苦心耳。
  
  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传。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念佛。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的。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不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然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即到云栖山中。书一偈示众云。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须要识生死心。痴爱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难解脱。痴爱即是念佛心。即将念佛断痴爱。痴爱若能念念断。心心弥陀全身现。即此便是真精进。不可一念暂忘却。净土就在净心中。不得向外别寻觅。
  
  示西印净公等。有云
  
  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耳。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若当人。果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头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牵缠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是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佛祖修行之要。唯有禅净二门。兼以万行庄严。是为正修行路。比来学人。参禅者。多被邪师过谬。引入邪见稠林。堕我慢魔增外道种。是大可忧。况十无一人得解脱处。似此不唯自误。抑且误人。可不惧哉。是故。老人极力主张净土真修。最为要妙。然念佛虽易。世人不知。都轻视为寻常。殊不知为真实出生死之要路。但不知念佛时。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提一句弥陀过日。能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死生净土之时节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2

  寿昌无明慧经禅师(嗣廪山忠禅师)
  
  师。讳慧经。号无明。抚州崇仁裴氏子。母初产难。祖父诵金刚经。遂得娩。因名慧经。颖异不群。形仪苍古。若逸鹤凌空。天性澹然。无所嗜好。九岁入乡校。便问浩然之气。师异之。居恒无意于人间世者。年十七遂弃笔砚。慨然有向道志。偶入居士舍。见案头金刚经。阅辄终卷。如获故物。士奇之。由此断荤酒。决出世志。时蕴空禅师。说法廪山。遂往依之。执劳三载。不违师训。尝疑金刚经四句偈。一日见传大师颂曰。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师不觉洒然。有遍界放光明之句。偶阅大藏一览。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别传之旨。至于五宗差别。窃又疑之。迷闷八个月。愚愚若鲁。人以患痴。久之有省。于是。切有参究志。遂辞廪山。至峨峰深处。诛茅以居。誓不发明大事。决不出此山。三年人无知者。因阅传灯。有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师于是。疑情顿发。至忘寝食。一日。因搬石坚不能动。极力一推。豁然大悟。冲口说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归呈廪山。山为印证。后住寿昌。亲自开田。日供三百众。暮归即说法要。末后预知时。乃诫曰。古人护惜常住。犹如命根。老僧不惜身命。为安常住。吾自此不复砌石矣。手书遍辞远近道侣。勉以叩己真参。遂端坐而化。憨山谓。师峻节孤风。诚足以起末俗。至其精进忍力。当求之于古人。虽影不出山。而声光远及。果言不谬也。师示曰。学佛道者。第一不得住学地。要行到佛祖田地始得。故善财参一百余城。但言我先发菩提心。云何教我学菩萨道。如云无有一法可得。名菩提心。从上诸祖所得。岂有少法可得也。故僧问九峰虔曰。祖祖相传。复传何事。峰曰。释迦悭。迦叶富。僧问。如何是释迦悭。峰曰。无物与人。僧曰。如何是迦叶富。峰曰。国内孟尝君。僧曰。毕竟传底事作么。峰曰。百岁老人分夜灯。你仔细看。是有学是无学。虽然如是。直是行到。方知有此事。但行不学。十有九到。但学不行。十无一到。学行两全。十修十到。故释迦六年苦行。达磨九年面壁。马祖二十年不开口。赵州八十岁犹行脚。古今得此旨者。笔言难尽。一个个都是实行上。做一时打破漆桶。自然头头上合。物物上明。古今用不尽底。到手了也。要用时。果如贫婆[打-丁+婪]草。随手拈来。不行但学。纵在三藏腹中穿下过。千七百则透将来。及乎定业到时。未免一场热闹。想无别念。只是啊?。然定业者何。即是无始熟用之境也。虽知此咎。尽力扫除。愈加纷杂。行力不久。虽然进修。又不知不觉。
  打合混作一块去也。若要定业冤家散去。第一不得打埋他。但把个敌生死的话头。顿在面前必然。胡思洞里。这些闲神。野鬼妖狐。怪类魔众。都近不得也。昔槃特伽尊者。曾持扫帚二十年。生死心破。证无生忍。安有尽力行持者。而不瞥地耶。切莫恣肄言易。山僧三十年来。着实力行。尚自走作。何况不下死工夫。得成就哉。故汾阳云。古人二三十年。方才成办。况乎今时。予每向人前。不敢言易。不是用实力。曾觑破古人巴鼻。安敢说这个话。定不是饶舌瞒人。瞒人之罪。定非轻也。众等若肯发心。从善财本分上用底。诸师话头上做将去。愤然一念。弗计远近年月。管取有日。如云开见月。大地光辉。就解向佛。未行到处。把关下寨。拦挡野狐。拣辨是非。入平等际。却不被六师牵入社火队。诱坏后昆。污渎先圣。真师子儿。一拨便转。决择种性。若非饮光别传印子上的。纵是足踏莲花。头垂宝盖。辩若悬河。横身宇宙。一定当面便吐。何则。只要选取一个。定乾坤底手段。没渣滓的心肠。扶振宗风。作将来眼。佛法千生莫遇。祖道万世难逢。某幸缘一遇。如获无孔铁锤。身心迷闷有年。忽于大好山过。如得至宝。忻跃未已。迨至今时。用度不尽。伏冀当来好心珍重。师常净土法门示人。念佛偈曰。
  念佛人要心净  净心念佛净心听
  心即佛兮佛即心  成佛无非心净定
  念佛人要殷勤  净念相继佛先成
  佛心充满于法界  一念无差最上乘
  心念佛绝狐疑  狐疑净尽即菩提
  念念不生无系累  十方三界普光辉
  念即佛佛即念  万法归一生灵焰
  灵焰光中发异苗  自然不落诸方便
  念佛心即净土  净心诸佛依中住
  念佛心胜万缘空  空心早上无生路
  念佛人要心正  正心一似玻璃镜
  十方明净物难逃  万象森罗心地印
  念佛人要真切  切心念佛狂心歇
  歇却狂心佛现前  光辉一似澄潭月
  波澜浩荡不相干  圣凡示现离生灭
  念佛心听时节  时节到时心自悦
  似遭网打破大散关  如失珠抒教黄河竭
  见有是利不思议  非为饶舌为君说
  念佛心须猛究  直下念中追本有
  非因念佛得成佛  佛性亘然长不朽
  剔起眉毛须自看  瞥然亲自忘前咎
  念佛人有因由  信心不与法为俦
  参禅讲解全不顾  直下心明始便休
  露地牛耕翻大地  漫天网收摄貔貅
  生擒活捉威天下  越祖超宗异路头
  普劝念佛参禅者  莫把家亲当怨仇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2

  福州鼓山永觉元贤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师。建宁蔡氏子。为庠生时。读书山刹。偶闻僧偈思出尘。参寿昌于董岩。呈南泉斩猫颂。昌曰。此事。不可于一机一境上取。则须是百匝千重。垂手直过。尚当遇人。所谓身虽已在清霄外。犹更将身入众藏。是参学眼也。因勉看云门干屎橛。年四十弃家。依寿昌落发。一日遇昌田中。归逆问曰。如何是清净光明身。昌振衣而立。师曰。秪此更别有。昌拂衣便行。师入方丈礼拜。不及启口。昌连打三棒曰。向后不得草草。作礼而退。师偶闻僧诵曰。诸佛罄欬。俱共弹指。乃彻见寿昌用处。有偈曰。金鸡啄破碧琉璃。万歇千休秪自知。稳卧片帆天正朗。前山无复雨鸠啼。住鼓山。犹信六字弥陀。为末法津梁。乃宗云栖。撮念佛旨要。以示众。
  
  一净土教源
  
  昔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说种种法。普逗群机。不过去其习气之秽。以还我本来之净而已。但机既不一。教亦千殊。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稳。收功最速者。则莫如净土一门也。净土者何。谓。太虚空中。国土森列。有净有秽。众生心净则生净土。心浊则生浊土。生浊土。则障累日深。善法难成。生净土。则障累日蠲。善法易就。故学道之士。必须拣其净秽。即净土之中。亦有种种差别。其最为殊胜者。则西方极乐世界也。此世界。乃阿弥陀佛无量愿力。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故。其功德庄严。大非诸方之所能拟。其中有事有理。修者不应偏废。何谓事。经中所列净土一切事相。是也。何谓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一心。是也。虽曰唯心净土。而不妨有极乐世界。以世界即一心之所现也。虽曰本性弥陀。而不妨有极乐教主。以教主即本性之所成也。虽寂然无生。而不妨炽然有生。以往生而本自无生也。高明之士。多乐于谈理。而诋笑事行。中下之流。多执于事行。而迷昧实理。全不知理无事外之理。事乃理中之事。执理而废事。反有落空之祸。执事而迷理。犹有往生之益。岂可慕空谈而受实祸哉。
  
  二念佛正信
  
  修此法门。首要正信。三世诸佛诸大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并由此信而后能入。若无此信。则迟疑而不决定。虚浮而不真实。毋论其不肯修习。即肯修习。而若有若无。或作或辍。无斩钉截铁之能。无射石没羽之意。岂能成就。此希有功德哉。盖缘我等凡夫心暗识劣。束于近习。不能知远大之域。幽微之境。才见非常之事。便疑而不敢信。所以凡夫秪当确遵佛言。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说诚实语。绝无虚诳。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乎。所信佛言。凡有二门。一信其理。二信其事。信其理者。信我心便是净土。我性便是弥陀也。信其事者。信西方果有净土。西方果有弥陀也。虽有其理。而全理成事。如海印之能现万象。虽有其事。而全事是理。如万象之不离海印。亦一亦二。非一非二。如是信解。名为正信。如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是谓偏信。非正信也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必须博问先知。广考经论。则群疑自然冰释。正信自然现前。方能发起大愿。策起大行。直取菩提。不在身后矣。有等。天资高妙。才看经论。便谓渠得正信。却被习累牵倒。不能转动一步。不知此但浮解。非为正信也。如信虎能噬人。岂敢轻撄。如信鸩能毒人。岂敢轻尝。今甘遭噬毒之祸。而不之悔。则不信孰甚焉。倘是特达丈夫。便请从兹放下。
  
  三念佛正行
  
  净业行人。既具正信。当修正行。依真歇云。将这句佛。当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超登佛地。此理持也。若事持者。专其志一其虑。秪将一句弥陀佛。靠着如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应缘接物。也如是念。纵遇顺逆境界。也如是念。净念相继。自得心开。与前理持者。未尝少异。若未得心开。临命终时。定生彼国。亦非中下之品矣。如或力量不及。工夫未纯。必须随力修习。或晨昏礼念。或清晨十念。积功累德。渐培善果。要在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但品位稍卑。见佛稍迟矣。然似榜末登第。要亦不恶也。
  
  四兼修众福
  
  净业行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必须广修诸福。以为之助。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足具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肇法师云。有为虽伪。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虽真。执之则慧性不朗。汝今欲修念佛三昧求生净土。速成佛果菩提者。须是专以念佛为正行。更以福德为兼修。晨夕。常勤供养三宝。礼拜忏悔。布施持戒。洁白三业。增修净缘。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净土。成就念佛功德。可谓顺水行船。更加橹桌矣。
  
  五念佛正愿
  
  慈照导师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双资。方登宝地。故凡念佛者。必发正愿。正愿者。非愿人天福报也。非愿权乘小果也。非愿我一人得生净土得证菩提也。乃是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证菩提也。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垢。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即所谓菩提心也。故行人。宜日日如是发。时时如是发。愿力坚固。无有变异。则一切万善悉成。净土正因。菩提妙行矣。又何虑其不往生乎。
  
  六临终正念
  
  净业之功。虽积于平日。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紧要。盖以生净生秽。入圣入凡。唯此一念。为之转移也。每见念佛之人。寻常俱说求生净土。及临命终时。多无正念。或贪生怕死。恋此皮囊。或目顾妻儿。难忍分别。或系缀家财。放舍不下。或因境界不顺。抱恨而终。或因病苦逼迫。饮痛而去。既失正念。甘从沦堕。我今劝。行人到此。秪要谛信经文。坚凝正念。百般放下。念佛待尽。呜呼。死门事大。顷刻来生。一念差错。历劫受苦。可不慎哉。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2

  绍兴云门湛然圆澄禅师(嗣大觉念禅师)
  
  师。会稽夏氏子。母梦僧而娠。长而亲没。窭甚。充邮卒。因错投公牒被摄。惧辱走投隐峰。峰示念佛是谁。三日夜有省。遂往天荒山妙峰和尚处剃发。偶闻僧论傅大士法身偈。便能记持经书。解一切义理。寻往云栖受具。返即掩关宝林。因忆干峰举一不得举二话。乃大发明。颂曰。举一举二别端倪。个里元无是与非。雪曲调高人会少。独许韶阳和得齐。二老何曾动舌。诸方浪自攒眉。拟议鹞过新罗。刻舟求剑元迷。诣云栖栖。举高峰海底泥牛话。师推出傍僧曰。大众证明。栖颔之。又火浴僧回。栖问。亡僧迁化后。向甚么处去。师出曰。谢和尚挂念。栖休去。慈舟念禅师。自北京来说法止风涂。师以所悟求证呈偈。相印可。遂定师资之礼焉。开法云门广孝。上堂。云门扇子??跳。今日拈来好笑。云何露柱怀胎生个儿子。高叫大众。且道。是何音响。还有人知消息么。若无人知山僧代通去也。作哇哇声曰。诸人若还解笑。一切不曾欠少。若欲更问。如何驴年去也。未了众中还有问话的么。若有出来秪要打草惊蛇。僧才出。师曰。真是一场业地。捉拄杖下座。师平生。勤修净业。作。
  念佛歌云
  百行无如念佛好  念佛之人少烦恼
  忙闲不废用工夫  他日免受阎王考
  行也念住也念  行住之中着方便
  法法头头本现成  何须更问娘生面
  坐也念卧也念  散乱昏沉打一片
  圆净明珠照大千  此界他方都踏遍
  极乐国去不遥  目前一念可顿超
  落华流水演真谛  有情妄谓隔云霄
  七重树宝间错  琉璃为地黄金阁
  香风吹体适温和  饭食讫已作天乐
  我将极乐比娑婆  娑婆世界有八苦
  世人不信听我宣  一一为君从头数
  一生二老三多病  爱别离兮不长命
  冤憎会兮人怎逃  求不得兮五阴盛
  此之八苦亘古今  欲免除是悟无生
  不尔饶住非非想  那能逃得死生侵
  我将娑婆比极乐  二者相较真不若
  此土事事属无常  彼方法法皆正觉
  九品莲黄金台  旷劫弥陀发愿来
  若有众生称我字  一念花中长圣胎
  生极乐无他方  弥陀切勿论闲忙
  工夫纯熟心花发  大地山河尽放光
  念佛好须及早  勿使光阴暗弃了
  屈指低头论古今  英雄多少埋青草
  君不见王龙舒  一生劝人念阿弥
  临终立化显灵验  笔尖头上现神珠
  又不见荆夫人  时同婢妾诵真经
  身虽未出娑婆界  上品莲华标姓名
  
  角虎集上卷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2

  角虎集卷下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师。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荤血酒浆。不入于口。十六游金陵。听讲法华。喟然叹曰。求之在我。岂可循文逐句哉。遂礼五台静庵剃发。参寿昌数载。后居一室。闻护法神倒地。不觉心开。呈偈曰。玉山诱一言。心恢语路绝。几多玄解会。如沸汤浇雪。没巴鼻金针。好因缘时节。梅蕊绽枯枝。桃花开九月。触目如休辩。别。急水滩头抛探篙。溺杀无限英雄客。昌额之。遂记莂师禅净双修。每示众云。单提一句弥陀。当以信行愿为资粮。信得自心有成佛底种子。信有净土可生。信我将来必定见佛。毕竟成佛也。行者念念无间。如人行路直至。到家乃可。愿则愿自己生净土。更愿尽大地人。同生净土耳。
  行人。念佛正当发愿往生。不可接目前净土。大方之家。安可滞一隅。谓之心净土净。正所谓乘大海。认浮沤为全潮者。不亦迷乎。云栖师翁云。执事而背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而背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劵。夫蒙童读书。虽不解义。而终有开晓之时。贫士获劵。纵堆积如山。终无管业之理。果将一句弥陀。念教不念自。念究竟到一心不乱。则惟心之理。不言可喻。又何妨发愿往生乎。达惟心之境。终日生。而不妨无生。终日无生。而不妨往生也。又何况念空真空。生彻无生乎。
  
  广信瀛山雪关智訚禅师(嗣博山来禅师)
  
  师。上饶傅氏子。八岁辞寡母。依景德传公出家。传。矜师体羸。教以顶礼观音大士。忽梦手摩其顶。肢骨渐强。泛览群书。
<A href="http://www2.fodian.net/BaoKu/qzpic/[img][/img]http://www2.fodian.net/BaoKu/qzpic/<img%20%20src=">">然意解。一日。见坛经火烧海底句。疑之参博山。默究船子藏身公案。偶见槽厂拽磨。忽然磨鼻拽脱。遂有省。呈偈曰。直下相逢处。由来绝覆藏。舌头元是肉。嚼破也无妨。山可之。余集生居士。问永明禅净四料拣余即不问。如有禅有净土。为当参学。事毕旋取西方。为复直下单提。潜续净念。就中不无抗互在。请和尚。特为现前净众。放开一线道。
  师答云。永明大师。深悯此事。垂手拯拔。使知真禅宗。即是真净土。惟心之外无别佛。真净土即是真禅宗。惟佛之外无别心。以心佛不可岐。而二之。禅净不可离而异之。故拣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苟见真虎。似不必有角。亦能噬人。苟悟真禅。似不必修净。亦能成佛。然虎既狞。而复有角。虎愈雄威。禅既通。而兼有净。禅愈发明。以沉空守寂之枯禅。不若提醒念佛。亦得三昧故。复拣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以靠实踏稳之净土。远胜狂解失心。何关正悟。故复拣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其无禅无净。原是毛道凡夫。既永无开悟之机。复迷却往生之路。宜其苦受在紩床铜柱之间。自取轮回。佛亦难救。故佛辟净土一门。圆收广摄。苟具信行愿三种。则虽不悟惟心不见真佛。若肯持名念佛。所谓才称宝号。即投种于莲胎。一发信心。便标名于金地。以戒善虽享天宫之福乐。下品亦能胜其人。以蜎蠕虽堕飞走之微躯。佛光亦能触其类。临终十念。旃陀罗带业往生。舌吐莲华。鹦鹉鸟。立亡奇特。是知念佛普被三根。圣凡齐游四土。漫天布网捞捷。大地群灵。苦海驾桥。度尽有缘种类。永明往矣。谁作梯航。余谓。云栖大师。悲心智广。乘愿再来。禅净互融为一贯。宗教博综为圆乘。昔金华宋景濂学士。悟前身为半塘书经长老即寿师。脱胎应现。然则二百余年以来。永明老人。安得久潜化迹。倦于津梁。而径篾闻其影响乎。今观弥陀疏钞。博采广罗。抽宗镜之精华。酿成美味。换禅门之格调。振起莲宗。所谓滔天之际。尚作慈舟。大夜方沉。犹为宝炬。此永明而遁入云栖。藏真禅于净土。移少室于东林。非具眼者。曷能辨其来繇知其作略。可谓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佛不云乎。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此可证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3

  杭州径山觉浪道盛禅师(嗣东苑镜禅师)
  
  师。建宁张氏子。十九岁见大父归寂。自疑曰。这一点灵明。向甚么处去。一日闻猫叫。有省。遂往瑞岩剃落。参博山于董岩受具。是冬。谒东苑。苑细究其生平参证处。及征诘五家门堂差别之旨。师恣意披其所见。苑感叹曰。不期子乃能深入此秘密法门。吾寿昌这枝慧命。属子流布去也。遂付以衣拂。师愿广悲深。匡时救弊。尝提六字公案。弘扬净土法门。以示众云。
  
  念佛直指图
  
  
http://www2.fodian.net/Picture/Fodian/FJ00000002/X62021001.gif
  佛祖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善用心。与占地步。而端趋向也。佛法之要。莫过于参禅念佛。持咒修观。习经论持戒善也。而念佛三昧。最为尊特。盖人秪有一心。既此一心。全提心佛。则一切妄念杂念。皆摄归于不乱之正念。无始业识种子。悉融化。为独露之真心。不别参公案。而话头自亲。不细审戒律。而梵行自净。不修观法。而谛理自成。不持咒心。而神功自显。不分别名义。而旨趣自臻。不涉历阶梯。而地步自到。正以全提心佛。万法皈依。不假方便。自得顿超。更无傍瞥偷心。而能分心。劫夺其快捷。此法门。自远公开宗。结社于庐山。如十八高贤辈各感应。及临终见佛。圣境现前。而得往生者无算。是皆一生取办。不待来世再修。所谓一句。了然超百亿。不历僧祗获法身也。嗣是长安善导(光明法师)。南岳承远(般舟和尚)。云峰法照(五会法师)。新定少康(台岩法师)。永明延寿(智觉禅师)。昭庆省常(圆净法师)。长芦宗赜(慈觉禅师)。至我云栖莲池大师。中兴净业。集众大成。为第八祖。正予所谓。结束百千三昧法门。指归一句念佛要旨。披六度而严法身。摄群机而趣正觉。开化之盛。诚耀古弥今矣。盖以念佛念心如投胎帝王。即是王子。即登王位。其用心之圆。地步之高。趣向之上。非同臣僚从科第。而渐次进取。始得亲近尊贵也。故吾特作此图。以百丈禅师全提向上之正令。以明马祖即心即佛之宗旨。参合灵山极乐二如来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秘要也。
  
  元旦茶话
  
  
  问。念佛法门。亦可见性成佛乎。
  师曰。此当念唤醒主人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全提宗旨也。参禅虽为直指。悟入者难。惟念佛乃真圆顿法。古人指念佛为捷径。犹未尽其善。捷径。虽异于曲路岐途。未免从门外而入。今主人现坐堂皇之上。自呼自醒。岂有含元殿上之人。更觅长安之捷路乎。故吾以念佛即念心使常住真心。圆明净照。不向外驰求。则超出圣凡善恶是非大小偏圆诸对待之外矣。今人。不知自心念自佛。强立西方许多名相。转使此心王。向诸心所法上。比量较计。是令殿上帝王降阶而与群臣黎庶。较贵贱也。是复令殿上帝王。转向士庶位中。求科第进取。而后再进王位也。夫此内绍宗旨。不繇臣僚功勋而入。所谓诸三昧中之王三昧。既谓之王三昧。何可与心所法。及诸名相。六度万行。差别进修相比量哉。今日无真念佛者。皆主持莲宗之人。误此心王之佛。流落他乡耳。如主人在家中坐。忽有客从外来。呼主人在家否。若真正主人合应曰。你唤我作甚么。若此时自己作主不得。却向外乱走。客复呼曰。主人你归家来。与你说话。彼主人闻呼之急。愈走远去。如人追贼相似。愈呼愈赶。不着且不计千山万水。抛家弃土去。又安得自悟主人元在家常住坐乎。呜呼大地众生。皆是昧自己主人。弃家乱走者。惟我弥陀慈父。念此众生如一子。念念欲呼彼在家中住坐。莫向外驰求也。
  
  问。今人既抛家外走。呼之不回。亦要设法比喻。令其归家。不亦有捷径之路乎。
  师曰。善。此亦喻言。人走在他乡。须岁月始得归家。不见达么云一念旋机。还同本得乎。此众生。心迷家外走。如人身子睡在床上。梦驰万里之外。或见天堂之极乐。或见地狱之极苦。或见刀兵水火。贼盗劫杀。或迷妻子名利恩爱。或于冤家业障。罪犯临身。或于朝廷边塞军国大事。不胜忧悲苦恼。惊魂骇魄。大叫救苦。阿弥陀佛惊回大梦。原来身子犹在床上。虽则通身汗下。亦不曾移寸步出故乡也。安可以他乡实法会耶。故曰。念念呼醒梦中人。自悟本无生死心。今人睡熟沉酣。不能自醒。必须眷属亲友。呼之推之。锥之札之。伶俐人。一呼便醒。沉重人。再如推呼。若更睡死沉迷。如皮下无血汉。不免深锥痛札。入于骨髓。而究其必死之疾。如果死而不返。此一念佛心。犹足为九转还丹。起死回生。肉白骨而返灵魂。惜乎。世人不知念佛之灵验如此。
  
  问。吾师不惜广长舌。为古今迷倒。痛说此法。秪如念佛。即是念心。何不令人念心为直指乎。
  师曰。众生心多不净。止以妄想爱欲多。牵入轮回生死。此等妄想爱欲之心。不是地狱心。即是饿鬼心。不是畜生心。即是修罗心。不是五逆十恶心。即是贪嗔妒痴。贡高我慢。杀盗淫妄。僭灶篡乱之心。此心何可念哉。世间最可念者。父母有时照应不着。或病患之至。虽叫爷娘。不能免其苦。至若妻子恩爱。兄弟朋友之好。子女玉帛。珍宝车马。宫室土地。乃至万乘之尊。极品之贵。一旦生死祸患。毫无能救。返而求之。最亲莫若自己。身手头目。耳鼻口舌。互相爱护。一朝目昏耳聋。手挛脚硬。咽硬舌结。气息不通。则心志神魂。皆颠倒迷乱。而不能作主。况身外之法。何可念哉。身外之法。既不可念。则心上之法。如平日能文章。能诗偈。能道理。能经济世事。能明经教妙义。能参公案机锋。及到一口气不来时。毕竟心思不及。拟议不能。惟有自己这念佛心。自为主宰。始得自由自在。超超乎圣凡善恶。生死妄业之外。岂非百丈所谓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即如如佛乎。
  此一心念佛。是诸三昧中三昧王。如悉达太子。投胎于净饭王夫人腹中。才生下地。已是天上天下独尊。亦便是饭王太子。父王之天下国家。皆是太子所有何用如臣子。从一科一第。取功名爵位。以至极品。而后始有国土哉。秪此一念。妙圆真心。天然尊贵。迥绝圣凡。真是佛顶门上生出。秪恐不是真佛种子。不愁成佛不解说法不获庄严也。且如何是真佛种子。即此一心不乱。真能时时现前。念念相续。自然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安肯如诸小教渐门。修一功立一行。断一惑进一品。渐渐积功德历阶梯。而后到极地也。若谓我不曾修六度万行。何以能成就国土庄严。不知一滴之水。投于大海。则收尽百川之味。一心投于圆觉。则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一针中于太极。则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所谓销我忆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与弹指圆成八万门。一超直入如来地者。惟此最上一乘妙心。足当此旨。
  我此念佛三昧法门。独取一心之纯粹精。如大易之乾卦六爻。上下内外。无非一纯粹精。更无生克制化。及诸变易反覆之杂体。所以谓之纯。亦不已大明终始时。乘六龙以御天。才见有潜。见愓跃飞亢。便有六首。不能用九矣。惟不见六龙之有首。则纯一统天。乃见天则之不杂也。此念佛三昧法门。独大易重干。足以比喻。其余六子。及八八六十四卦。皆阴阳六错。破体不纯。不可谓时乘六龙以御天。亦惟念佛王三昧法门。可配善财童子纯一无杂之心。能入一真法界毗卢藏身之三昧。是故阿弥陀佛。在极乐为无量光。在华严。则是法界藏身之王中主。于宗门。则可以配天然尊贵。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而常寂光土清净法身。亦不必推爷在里头也。岂非天上天下。向上全提之妙旨哉。
  
  念佛要旨
  
  诸佛。尝觉不迷。如日轮当空。更无迷昧。众生。尝迷不觉。如色想在梦更无觉明。是故念佛最为直捷。以念念唤醒。自家主人公。则不复迷于根尘识界之生死轮转也。所谓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此盖念佛一心不乱。如狮子哮吼。象王蹴踏。有何妖狐怪兽。能当其声势而不消灭乎。然念佛。贵念念无间。纯一不杂。自能作主。不为妄想所迁。则神纯臻化。速成三昧矣。
  
  念佛以全提一心成净土说
  
  法界一切含生。元同一个心性。只因一念妄动。遂自各成异途。所以念善则从善。念恶则从恶。念有则堕有。念空则沉空。念妄则逐妄轮回。念真则归真常住。是故。众生因念动处。而向外流转。诸佛亦因念动处。而向己归还。驰之远者。愈散而愈迷。返之近者。愈收而愈悟。所以迷者亦有深浅。悟者亦有顿渐。收者亦有权实。求者亦有速迟。种种设化投机。无非即念接引。然百千三昧法门。其最捷最顿。直指全提之法。莫过于自心念自佛。自佛念自心。为因果不二。本始同源之妙也。况人以一心为本。万法为用。苟能一心自念自佛。则念念顿超自觉圣智。又有何法。不从吾自心之佛而发挥哉。乃至百千方便。互相攻击。无非欲令众生。发真归元。不为妄想之所转耳。至于说弥陀经。更不分真别妄。较实论权。并无顿渐偏圆之可拘。亦无始终大小之可判。直是全提一心不乱。清净解脱之法。使彼一切有见无见常见断见之凡夫小乘邪人外道。一一皆得顿发自心。超越世出世法。而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也矣。
  世人。孰知此经大旨。妙在不立依真起妄。返妄归真之语。但叙彼佛现在说法。其极乐世界依正报相。有如是楼阁阶道水鸟行树。有如是声闻缘觉菩萨众会。皆是如来一心清净行愿之所作也。若有善根之人。发愿往生。执持名号。毋论一日七日。但能一心不乱。自然顿断生死命根。现前感应。道交即时。亲见彼佛及诸圣众。岂非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乃吾自心佛性现量所成就之功德庄严哉。而六方诸佛。恐此土众生深信不及。盖以一向闻佛说法。种种教人观察修习六度万行。然后始得到佛境界。如何此会但教一心持名。不假方便。即得成就如是庄严。所以出广长舌。异口同音。称赞我佛一心持名之法。是众生难信之法。是诸佛难行之事。汝等众生。常信一心念佛。是诸佛已会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之所护念者也。
  若能深信一心持名。则心心清净。念念解脱。根根尘尘周遍法界。皆成庄严净土矣。岂非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微尘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哉。我佛正以一切众生病。在多知多见。若更立知见。而破知见。反生知见。而病其知见也。是故但教彼一心持名。不假观行。自成观行之功。不假破立。自成破立之因。若于一心不乱之中。复作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等解。不亦大失其一心不乱正旨乎。又况以寂照能所。止观是非之名言分别。反惹起他五浊众生邪见邪缘。而误其自心清净现量之正法乎。
  余所谓念佛之法。妙在全提。当人本心自性。不可思议威力。使其念念愤烈。时时逼真。自然超越世间。以获自在殊胜。岂不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旨相参哉或有信此言。是直指之妙。可以普摄三根而归正觉。何净土莲花。乃有九品之次第乎。虽此一心自觉圣智。法门元无等级。其如众生根性。有大小之别哉。若能了此全提一心之旨。则知千红万紫不异春光。万派千流皆同湿性。至于水涨船高。泥多佛大。又在行力之勤惰。与信愿之浅深耳△当知。六道凡夫。必须念此心佛。始得疾了生死。二乘声闻。必须念此心佛。始得疾越偏空。大乘菩萨。必须念此心佛。始得疾超法界。是故普贤长子。亦必念此心佛。始得圆满华藏之庄严也。呜呼。如此自念心佛。须深信此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始得转身一路。身里出门之生机也。不则正好参研云栖大师弥陀疏钞。其中融通藏海。透彻化机。而广大悉备。无所不极其至矣。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3

  佛日石雨方禅师(嗣湛然澄禅师)
  
  师云。念佛有多种。有渐。有顿。有顿中渐。有渐中顿。如今人油口念佛。虽然也不知观相。也不识西方。他后直至善恶业报尽时。这一句油口弥陀。也用得着。若是顿念的人。直下持名。或一日。或七日。念得一心不乱。不独死后往生。即现身弥陀。全身显现。更有要识念佛是谁的人。随念随扣。扣到无可扣处。忽然撞着。此便是顿中渐念的人。顿中顿者。也不管你西方东土。也不管你静念散心。只要一句念得着。便是好手。所谓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虽然古人为甚么。又道。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参。
  
  越州西遁居士祁净迢(嗣三宜禅师)
  
  公。字季超。居学校中。有出尘想。寻访知识。研穷个事多年。既契旨乎言外。遂印心于三宜和尚。恶祖庭秋晚袭其位者。多有解无行。因编宗门崇行录以励之。每以净土一法作末后句。晨夕念佛。求生西方。为净社。撰缘起云。净土一门。吾佛宣之于先。诸圣僧修于后。其为度生死宝筏昭昭矣。自法运下衰。狂慧之流起而扫之。方自负。高玄超越。不知已入断常二见。而莫之救也。请试言之。夫扫净土者。大抵引心净土净之说。以为惟心净土已耳。岂更有一土。为吾所往生乎哉。盖以心为溪达空虚之心。而已病于断。以土为心外实有之土。而已病于常。不知言心则山河大地。正吾心也。心净则山河大地。正吾净心也。此之谓惟心净土。而心净土净也。若如狂慧之徒。则但许有空空之净心。而不许有即心之净土。是推土于心之外矣。岂非外道之见乎。扫念佛者。大抵引有念成邪。无念成圣之说。以为一念不生足矣。何更多此一念。以执持名号乎。彼盖以为顽空灰灭之无。而已病于断。以念为实有自性之念。而已病于常。不知妙无。原非断灭。则妙有即妙无也。诸念。本无自性。则见性即无念也。此所谓圣邪之分。在有无之间也。若如狂慧之说。则但知灭念为无念。而不知即念之无念。是拨有于无之外矣。又岂非外道之见乎。兹有悯此二念之徒。慨然语予曰。世诚不乏盲修净土。不悟惟心土者。然其病犹易治也。惟拾禅宗之余唾。昧大慈之方便。负莽荡之狂见。入外道之罥网。病在膏肓。治之较难。故疗之须亟。吾将合禅净。融事理。挽颓风。报佛恩。公其为我作缘起。告之众善。予曰。吾素志也。佛说净土一门。乃大方便。速脱生死之妙法也。若能信得此念佛者。即是弥陀法界全身。即是无量诸佛法界全身。则弥陀接引愿力。即吾人念佛之力。吾人念佛之力。即弥陀接引愿力。原无彼此。亦非感应。如大海中沤。东没西涌。有何间隔。有何程途乎哉。盖此一念。原具如是不思议神通妙用。惜乎。人人自有。不自知耳。若于知生知死处。不能无疑。急宜深信。此一门将一句弥陀。靠定如一座须弥山相似。八风万缘。推引不动则念念是弥陀放光。时时是弥陀说法。永明云。万修万人去。非欺我也。如或偶然失手。将一座须弥山。一推推倒大地。平沉虚空粉粹。且道。诸佛弥陀。与大众立在何处笑笑。
  居士。又作净土偈小序云。常见狂慧之流。倚禅宗轻净土。人谓其不识净土之旨也。余谓其正不识禅宗之妙。夫既知禅宗。则淫坊酒肆。无非道场。岂七宝庄严。独非道场乎。樵歌牧唱。皆演般若。岂金口宣扬。独非般若乎。粗言细语。皆第一义。岂执持名号。独非第一义乎。古大老。即偶有呵斥念佛者。独不见其呵佛骂祖耶。若见其斥念佛。便谓是扫净土。则呵佛祖。是亦扫禅宗矣。是皆死于古人言句中者也。故吾谓真悟禅宗之人。必圆禅净之旨。而不堕偏见。执偏见者。必非悟禅之流也。
  一壑子曰。衲僧行履。如空中鸟迹。水面鱼踪。有时一口吞尽千佛万佛。有时千声万声不离这一佛。其机其用。神妙难思。如博山老汉。得莲池法音。唱无明曲调。和之者。有雪关訚觉浪盛等。以至散木一枝。覆盖天下个个妙树。嘉猷深明的旨。刹刹见如来。那伽常在定者。而瀛山更有云。持名念佛。以一心不乱为宗。乃一种紧峭简捷工夫。妙在提头知尾。就路还家。程途亿万。七日可期。往生一念。相应圆顿。即名成佛。可谓寻龙捉脉。擒贼灭魁。径中之径也。灵谷有云。念念摄六根。净极光通达。念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念念妙莲花。因果全一致。念念无生忍。身心如幻化。念念心花开。九品齐见佛。念念无量寿。元不住涅槃。念念法中王。于法常自在。念念我全提。更无如佛者。嗟乎。灵谷之风翻巨浪。瀛山之雪满长安。殆为学地中人。出一身冷汗。透骨泌心去也。厥功厥德。岂浅鲜者哉。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3

  云门宗
  
  
  秀州本觉守一法真禅师(嗣圆照本禅师)
  
  师。江阴沈氏子。着澄江净土道场记云 天台凤师。学智者教传于澄江人。既顺化矣。乃念兹世于诸度门。孰为善巧最径要者。惟净土法门。为得其归。于是资彼乐施。敬严像设。建立道场。教人修行念佛三昧。与众祈向。仍属予以记之。予谓。净土之说。经论尚矣。诸师训辨。亦已详矣。报验间发。不吾欺也。世犹有疑焉者。盖以无明自障。理事不融故。按法华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况复一心不乱。于此求生。何独不然哉。且见善不明。用心不一。则彼虽世间万法。何往而不疑。何修而可至。独吾佛之说也哉。要之惟当信受而已。不应疑其有无也。然则净土果有耶。曰。不也。果无耶。曰。不也。亦有亦无耶。曰。不也。非有非无耶。曰。不也。是则净土果乌乎在。离此诸见。即名净土。即见如来。若闻是说。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决定得生。而无所生。以非庄严而庄严也。信心清净。一念华开。全体现前。众相具足。是心即佛补处何疑。已度生灭。得无量寿。其或于此未能信解。余方便中九品具在(云云)。
  
  越州天衣义怀禅师(嗣雪窦显禅师)
  
  师。世业渔。母梦星陨于屋。已而娠。儿稚时。坐船尾。得鱼辄放去。父呵笞之。不为介意。长游京师。遂依景德寺剃染。谒金銮善。不契。复谒叶县省。又不契。东游至翠峰。谒明觉。觉问。汝名甚么。曰。义怀。觉曰。何不名怀。义曰。当时致得。觉曰。谁为汝立名。曰受戒来十年矣。觉曰。汝行脚却费多少草鞋。曰和尚莫谩人好。觉曰我也没量罪过你作么生。师无语。觉打曰。脱空漫语汉出去。寻为水头。因汲水折担。忽悟。作投机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觉闻拊几称善。
  师尝修净土。勤以励人。室中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修净土者。当如何修。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东京慧林宗本圆照禅师(嗣天衣怀禅师)
  
  师。无锡管氏子。谒天衣。衣举天亲从弥勒内宫而下。无著问云。人间四百年。彼天为一昼夜。弥勒于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证无生法忍。未审。说甚么法。天亲曰。秪说这个法。如何是这个法。师久而开悟。性喜寝。鼻息齁齁。闻者厌之。白于衣。衣曰。此子。吾家精进幢也。汝辈他日当依赖之。宋神宗最重师。尝召对。师翛然自如。无所加损。出都日。王公贵人送者。车骑相属。师诲之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惟勤修勿怠。是真相为。闻者莫不感动 出世瑞光。开堂日。集众击鼓。鼓旋于地。圆转震向。众惊却。有僧出曰。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言毕。失僧所在。自是法席日盛。众恒五百。师平居。密修净业。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花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花。人言以俟本公。有问。师传直指。何得莲境标名。答曰。虽在宗门。亦以净土兼修耳。后临终。安坐而逝。谥圆照大师。
  云栖大师赞曰。盖兼之义有二。足蹑两船之兼。则诚为不可。圆通不碍之兼。何不可之有。况禅外无净土。则即土即心。原非二物也。其圆照之谓乎。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4

  杭州佛日明教契嵩禅师(嗣洞山聪禅师)
  
  师。藤州镡津人。姓李。七岁出家。十三得度。明年受具戒。十九游方。常夜顶戴观世音菩萨像。而诵其号。必满十万乃寝。自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得法于洞山。作原教论十万余言。以抗宗韩排佛之说。读者畏服。后居永安兰若。着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辅教编。以万言书上进。宋仁宗嘉赏。令编次八藏。赐号明教大师。晚住佛日山中。作怀净土诗云。
  耽闲恋绿潭  高超弄芳饵  何事卑王侯
  其心越天地  皇皇古皇道  劳生自拘系
  不如归去来  乘风拂衣袂
  
  金仙白玉京  去去何缥缈  楼台十二层
  玲珑泛云表  银湟月为波  万顷即池沼
  芙蕖发异葩  佳音频伽鸟  顿与人间遥
  所思空杳杳
  
  空虚澄远烟  霁色含秋景  思深每盘桓
  驻目西峰顶  明月初团圞  可照佳人影
  美人来不来  云霞渺林岭
  
  熙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独自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至中夜而化。阇维不坏者五。顶耳舌童真。及常所持数珠。顶骨出舍利。红白晶洁。状如大菽。
  
  东京法云法秀禅师(嗣天衣怀禅师)
  
  师。见李伯时善画马。呵曰。汝士大夫以画名。矧又画马。期人夸妙。妙入马腹中。亦足惧。伯时遂绝笔。师劝画观音赎过。黄鲁直。工艳词。师亦诋呵之。鲁直笑曰。又当置我马腹耶。师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正恐生泥犁耳。黄悚然悔谢。遂信心求道。
  示众云。参学人。难得明心见性。犹须念佛。礼佛以作了事人活计何耶。盖为了手的人持诵。则业障愈了。滞塞愈空。情识愈干。心境愈寂。自性弥陀愈明。作用愈大。机轮愈活。说法愈无碍。惟心净土愈显。愈广。愈受用究竟。若到佛果极头田地也。只因圆满。得个自性弥陀。惟心净土。非别有所加也。
  
  东京法云善本大通禅师(嗣慧林圆照本禅师)
  
  师。族董氏。汉仲舒之裔也。大父琪。父温。皆官于颍。遂为颍人。母祷白衣大士。乃得师。及长博极群书。清修无仕宦意。与弟善思。往京师地藏院。选经得度习毗尼。东游至姑苏。礼圆照于瑞光。照特顾之。于是契旨。经五稔益跻微奥。照令依圆通秀师。又尽其要。元丰间。被旨住法云。赐号大通。僧问。宝塔元无缝。如何指示人。师曰。烟霞生背面。星月绕檐楹。曰如何是塔中人。师曰。竟日不知清世事。长年占断白云乡。曰向上更有事也无。师曰。太无厌生。问若论此事。譬如两家着棋。学人上来请师一着。师曰。早见输了也。僧曰错。师曰。是。僧曰。进前无路也。师卓拄杖一下曰。争奈这个何。僧曰。秪如黑白未分时。又作么生。师曰。且饶一着。问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师曰。险。曰便怎么去。又作么生。师曰。百杂碎上堂。上不见天下不见地。逼塞虚空。无处回避。为君明破即不中。且向南山看鳖鼻。掷拄杖下座。后归杭州象坞。修净业。定中见阿弥陀佛。示金色身。一旦告门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念佛。西向而化。
  
  东京慧林怀深慈受禅师(嗣长芦信禅师)
  
  师。寿春夏氏子。生而祥光现舍。文殊坚禅师。闻师始生。往访之。师见坚辄笑。母许出家。十四割爱祝发。后四年访道方外。依净照于嘉禾资圣。照举良遂见麻谷因缘。问曰。如何是良遂知处。师若洞明。出住资福。履满户外。蒋山佛鉴勤禅师。行化至茶退。师引巡寮。到千人街坊。鉴问。既是千人坊为甚么。秪有一人。师曰。多虚不如少实。鉴曰。恁么那。师赧然请益。鉴曰。资福知是般事便休。师曰。某实未稳。望和尚不外。鉴举倩女离魂话。反覆穷之。大豁疑碍。呈偈曰。秪是旧时行履处。等闲举着便誵讹。夜来一阵狂风起。吹落桃花知几多。鉴拊几曰。这底岂不是活祖意。未几住焦山。师谓修行捷径。无越净土。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尝着念佛颂。
  
  礼部杨杰无为居士(嗣天衣怀禅师)
  
  居士。字次公。历参诸名宿。晚从天衣游。衣每引老庞机语。令参究深造。后奉祠太山。一日鸡初鸣。睹日如盘涌。忽大悟。乃别老庞偈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书寄衣。衣称善。会芙容楷禅师。公曰。与师相别几年。蓉曰。七年。公曰。学道来。参禅来。蓉曰。不打这鼓笛。公曰。恁么则空游山水百无所能也。蓉曰。别来未久。善能高鉴。公大笑。尝有云。大凡学道之人。十二时中。尝须照顾。不见南泉道三十年。看一头水牯牛。若犯人苗稼。擿鼻拽回。如今变成露地白牛。裸裸地。放他不肯去。诸人长须着精采。不可说禅道之时。便有个照带的道理。洗菜作务之时。不可便无知也。如鸡抱卵。若是抛离起去。暖气不接。不成种子。如今万境森罗。六根烦动。略失照顾。便致丧身失命。不是小事。公弘阐西方教观。接引未来。多有法语。垂后。
  公。晚年绘弥陀丈六尊像。随行观念。将终之日。感佛来迎。端坐而化。辞世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或问公何往。公曰生西方去。或难之曰。若生西方。则又错也。公曰。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云栖大师赞曰。读无为子颂。所谓参禅见性。而复以净土为归者也。至于将错就错一语。蕴籍不少。呜呼。安得人间才士。咸就此一错也。

  
  文正公范仲淹居士(嗣法宗道者)
  
  公。字希文。读书长白山中。一日于寺中。得窖金。覆之不取。及为枢密参知政事。语僧出金修寺。公宿传舍。获故经一卷。名十六罗汉因果颂。藏经所未录也。付诸梓而为序曰。此颂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之言。予读之。一颂一悟。方知人世有无边圣法。大藏遗焉。公守吴日。琅玡觉禅师谒之。留数日。赠以偈曰。连朝共话释疑团。岂谓浮生半日闲。直欲与师闲到老。尽收识性入玄关。时有宗道者。见雪窦后。超放自如。后忽自检居寿春。不出。常口诵弥陀。以扫帚自净其居。公往见之。问曰。住山多年。有何旨趣。宗曰。山中住。独掩柴门无别趣。三个柴头品宇煨。不用援毫文彩露。公曰。如何是西来大意。宗曰。云开山月露。雨过竹风凉。又问。终日念佛。当过甚么。宗举扫帚作舞势。公豁然领旨。常修净业。以养圣胎。临终之日。谓家人曰。吾昨夜梦。池中莲花皆作金色。即当随师西去矣。泊然而逝。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5

  法眼宗
  
  
  永明智觉延寿禅师(嗣天台韶国师)
  
  师。余杭王氏子。姿品异常。二严具备。禅净双修。尝辑佛祖玄要。为宗镜录一百卷。中有四料拣。
  一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谓单明理性。不愿往生。流转娑婆。则有退堕之患。阴境者。于禅定中。阴魔发现也。如楞严所明。于五阴境。起五十种魔事。其人初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迷惑无知。堕无间狱者。是也。
  二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谓未明理性。但愿往生。乘佛力故。速登不退。
  三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既深达佛法。故可为人天师。又发愿往生。速登不退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四曰。无禅无净土。紩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既不明佛性。又不愿往生。永劫沉沦。何由出离。欲超生死速登不退者。于此四种。择善行之。
  师。生平乘大愿船。广度群品。世皆尊为宗门赤帜。净土白眉。曾持法华经一万三千部。着诗偈赋等九十七卷。度弟子一千七百人。授戒约万余人。印施弥陀塔四十万本。劝人礼念。放诸生命。不可胜数。声被异国。高丽王。遣僧致书。叙门弟子礼。问道于师。受印记者。三十六人。临终预知时至。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逝。茶毗。舍利鳞砌。塔于净慈山中。后有僧自临川来。经年绕其塔。人问故。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礼敬。审询其人。则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凡死者。皆经冥府。此师已径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二夏 师。昔着神栖安养赋云。
  弥陀宝刹。安养嘉名。处报土而极乐。于十方而最清。二八观门。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愿。运散心而化生。尔乃毕世受持。一生归命。仙人乘云而听法。空界作呗而赞咏。紫金台上身登。而本愿非虚。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庆。详夫广长舌赞。十刹同宣。但标心而尽契。非率意而虚传。地轴回转。天花散前。一念花开。见佛而皆登妙果。千重光照。证法而尽厕先贤。考古推今。往生非一。运来而天乐盈空。时至而异香满室。一真境内现相。而虽仗佛威。七宝池中睹境。而皆从心出。故知圣旨难量。感应犹长。变凡成圣而顷刻。即迷为悟而昭彰。探出秘书。真是长生之术。指归净刹。永居不死之乡。更有出世高人。处尘大士。焚身然臂以发行。挂胃捧心而立轨。仙乐来迎而弗从。天童请命而不喜。或火烈山顶。光明境里。绝闻恶趣之名。永抛胎狱之鄙。眼开舌固而立验。牛触鸡鹐而忽止。处紩城而拒王来。须徇丹心。坐莲台而赖佛恩。难抛至理。其或诽谤三宝。破坏律仪。逼风刀解体之际。当业镜照形之时。忽遇知识现不思议。剑林变七重之行树。火车化八德之莲池。地狱消沉。湛尔而怖心全息。天花飞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炉堕手。应谶而莲花不萎。得记而宝林非久。奇哉。佛力难思。古今未有。
  
  问。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顿朗。何得唱他佛号。广诵余经。高下轮回。前后生灭。既妨禅定。但徇音声。水动珠昏。宁当冥合。
  答。夫声为众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一切趣声。声为法界。经云。一一诸法中。皆含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包罗无外。十界具足。三谛理圆。何得非此重彼。离相求真。不穷动静之源。遂致语默之失。故经云。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未必息念消声。方冥实相。是以庄严门内。万行无亏。真如海中。一毫不舍。且如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拔难。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觉海。故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佛国。智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如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以用施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称一佛声。其福过彼。增一阿含经云。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
<A href="http://www2.fodian.net/BaoKu/qzpic/[img][/img]http://www2.fodian.net/BaoKu/qzpic/<img%20%20src=">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不可思议。无能量者。华严经云。住自在心念佛门。知随自心所有欲乐。一切诸佛现其像。故宝王论云。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双亡定也。双照慧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也。谁复患之。于起心动念。高声称佛哉。故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群疑论云。问。名字性空。不能诠说诸法。教人专称佛号。何异说食充饥乎。答。若言名字无用。不能诠诸法体。亦应唤火水来。是知。筌蹄不空。鱼兔斯得。故使梵王启请转正法lun。大圣应机。弘宣妙旨。人天凡圣。咸禀正言。五道四生。并遵遗训。听闻读诵。利益弘深。称念佛名。往生净土。亦不得唯言名字虚假。不有诠说者乎。
  
  问。行道念佛与坐念。功德如何。并礼拜有功德耶。
  答。譬如逆水张帆。犹云得往。更若张帆顺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声。尚乃八十亿劫罪消。行念功德。岂知其量。若礼拜。则屈伏无明。深投觉地。致敬之极。如树倒山崩。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达自心虚通无阂。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礼一切佛。礼一切佛。即是礼一佛。以佛法身体用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华种种供养。例同于此。六道四生。同作佛想。文殊云。心不生灭故。敬礼无所观。内行平等。外顺修敬。内外冥合。名平等礼。略引祖教。理事分明。不可灭佛意而毁金文。据偏见而伤圆旨。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着境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婆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往生论云。游戏地狱门者。生彼国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
  
  问。一生习恶积累因深。如何临终十念顿遣。
  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故知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沉。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爇万仞之??草。
  师又云。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解脱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度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你处。(须如垂死时。心决定勇猛。而后可)。
  
  问。但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
  答。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存龟鉴。以破多惑。诸仁者。当观自己行解。见性悟道。受如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昔贤。恭禀佛敕。定不谬悟也。仍往生传所载。古今高士事迹。显著非一。宜勤观览。以自照知。又当自度。临命终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无始来。恶业重障。定不现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涂恶道异类中行。出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寄托。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沦。自失善利。将复尤谁。呜呼哀哉。何嗟及矣。
  
  问。心外无佛。见佛是心。云何教中。说有化佛来迎。生诸净土。
  答。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随应物心。又化体即真。说无来去。从真流化。现有往还。即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也。不来而来。似水月之顿呈。不见而见。犹行云之忽现。
  
  问。如上所说。真体即湛然不动。相即不来而来。正是心外有他佛来迎。云何证自心是佛。
  答。此乃是本愿功德力故。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令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但是有缘。时机正合。能令自心见佛来迎。则佛身湛然常寂。无去无来。众生识心。托佛本愿力。一念变化。有去有来。如镜面像。似梦施为。镜中之形。非内非外。梦中之事。不有不无。但是心生。非关佛化。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
  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三昧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阂。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遮那佛土。匪局东西。若正解了然。习累俱殄。理量双备。亲证无生。既历圣阶。位居不退。即不厌生死苦。六道化群生。如信心初具。忍力未圆。欲拯沉沦。实难俱济。无船救溺。翅弱高飞。卧沉痾而欲离良医。处襁褓而拟抛慈母。久遭沉坠。必死无疑。但得陷己之虞。未有利他之分。又按诸经云。生安养者。缘强地胜。莲华化生。顿生如来之家。尽受菩提之记。触耳常闻大乘之法。差肩皆邻补处之人念念虚玄。心心静虑。烦恼焰灭。爱欲泉枯。尚无恶趣之名。岂有轮回之事 如上略述法利无边。圣境非虚。直谈匪谬。何乃爱河浪底。沉溺无忧。火宅焰中。焚烧不惧。密织痴网。浅智之刃莫能挥。深种疑根。泛信之力焉能拔。遂即甘心伏意。幸祸乐灾。却非清净之邦。顾恋恐畏之世。燋蛾烂茧。自处余殃。笼鸟鼎鱼。翻称快乐。故知佛力不如业力。邪因难趣正因。且未脱业身。终萦三障。既不爱莲台化质。应须胎藏禀形。若受肉身。全身是苦。既沉三界。宁免轮回。今于八苦之中。略标生死二苦。一生苦者。揽精血为体。处生熟藏中。四十二变。而成幻质。上压秽食。下薰臭坑。饮冷若冰河。吞热如炉炭。宛转迷闷。不可具言。及至生时。众苦无量。触手堕地。如活剥牛皮。逼窄艰难。似生脱龟壳。衔冤抱恨。拟害母身。才触热风。苦缘顿忘。婴孩痴騃。水火横亡。脱得成人。有营身种。业田既熟。爱水频滋。无明发生。苦芽增长。胶粘七识。笼罩九居。如旋火论。循环莫已。二死苦者。风刀解身。火大烧体。声虚内颤。魄悸魂惊。极苦并生。恶业顿现。千愁郁悒。万怖慞惶。乃至命谢气终。寂然孤逝。幽涂黯黯。冥路茫茫。与昔冤仇。皎然相对。号天扣地。求脱无门。随业浅深。而历诸趣。或倒生地狱。或阴受鬼形。忍饥渴而长劫号啕。受罪苦而遍身燋烂。未脱二十五有。善恶之业靡亡。追身受报。未曾遗失。生死海阔。业道难穷。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况具缚生死底下凡夫。宁不被生苦所羁。死魔所系。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深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土。易往易取。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当知自行难圆。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轮王之势。飞游四天。凡质假仙药之功。升腾三岛。实为易行之道。疾得相应。慈旨叮宁。须铭饥骨。
  
  问。六念法门。十种观相。虽称助道。徇想缘尘。瞥起乖真。何如净念。
  答。无念一法。众行之宗。微细俱亡。惟佛能净。故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况居凡地。又在初心。若无助道之门。正道无由独显。且六念之法。能消魔幻。增进功德。扶策善根。十观之门。善离贪着。潜清浊念。密契真源。皆入道之要津。尽修禅之妙轨。似杖有扶危之力。如船获到岸之功。力备功终。船杖俱舍。
  
  问。庞居士云。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大海渺无边。动即黑风起。往者虽千万。达者无一二。忽遇本来人。不在因缘里。如何通会。而证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说有佛有土。岂言达之不达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缘。匪动丝毫。常冥真体。若约事论。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土。睹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而方证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悟迟速。根机不同。或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古具载。凡圣俱生。行相昭然。明证目验。故释迦世尊。亲记文殊。当生阿弥陀佛土。位登初地。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得往生。香台宝树。易到无人。火车相见。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况戒定慧薰修行道力。终不唐捐。佛梵音声。终不诳人。称赞净土经云。十方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大千。证得往生。岂虚构哉。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有因。临终是果。应预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华严经云。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大集经云。欲净汝界。但净汝心。故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趋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云栖老人赞曰。永明。佩西来直指心印。而刻意净土。自利利他。广大行愿。光昭于万世。其下生之慈氏欤。其再生之善导欤。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5

  沩仰宗
  
  
  杭州无著文喜禅师(嗣仰山寂禅师)
  
  师。嘉禾语溪人。姓朱氏。生而有异志。七岁出家。常习律听教。后谒大慈山性空禅师。空曰。子何不遍参乎。师直往五台山华严寺。至金刚窟礼谒。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师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应声出迎。翁纵牛。引师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师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师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师曰。或三百。或五百。师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师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师食之。觉心意开爽。翁拈起玻璃盏。问曰。南方还有这个否。师曰。无。翁曰。寻常将甚么吃茶。师无对。师睹日色稍晚。遂问翁。拟投一宿。得否。翁曰。汝有执心在。不得宿。师曰。某甲无执心。翁曰。汝曾受戒否。师曰。受戒久矣。翁曰。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师辞退。翁令童子相送。师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师应诺。童曰。是多少。师复问曰。此为何处。童曰。此金刚窟般若寺也。师凄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见。即稽首童子。愿乞一言为别。童说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言讫。均提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师子往来。忽有白云。自东方来。覆之不见。师因驻锡五台。后参仰山。顿了心契。令充典座。文殊尝现于粥镬上。师以搅粥篦便打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殊乃说偈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一日有异僧。来求斋食。师减己分馈之。仰山预知。问曰。适来果位人至。汝给食否。师曰。辍已回施。师曰。汝大利益。
  师。阅经论。慕文殊发愿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愿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矢心净土。每示人云。参禅乃悟明心地。吾之心地既明。即明佛之心。是先得弥陀之心也。便当修诸行门。求生净土。备其庄严。全其受用。谓之得后智。方成一尊古佛。盖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尽。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体已全。渐修如长养成人。多年而志气方立。所以目前能横说竖说。棒喝圆相。机辩自在者。或遇逆顺境界。不知不觉。对境生心。故习难忘。未免渗漏。如云予四十年用心。尚有走作处。此古人诚谛之语。而不自欺欺人者也。高处正在于此。欲违生死之恶缘。须认菩提之捷径。专心念佛。为前途要津。乃末后之关键也。因此略明其义。有二。
  一称名念。如观佛三昧经云。文殊白佛言。我念过去世。常生净土。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又文殊说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皆成一如。成最正觉。如是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于念念中。观眉间白毫之相。右旋婉转。犹如秋月。内外通明。如白琉璃筒。亦如暗中明星。观成不成。皆灭九十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重罪。常蒙摄授也。而况句句分明。心心返照者乎。二实相念。文殊菩萨云。不生不灭。不去不来。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等。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念一切佛。无一土不净矣。
  师曰。衲子家。具大根器。获大彻悟。而复求生净土。为圆普贤万行。祈早成佛果者也。教中云。先悟毗卢法界。后入普贤行门。如善财参文殊。殊作象王回顾。而善财言下顿彻。末后见普贤。为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圆满万行者。此一大榜样也。是以悟达之士。尚须念佛求生安养。生安养者。得不退地。即证诸大三昧。发种种神通。现无量身。持无量香花。往无量世界。供养无量诸佛。叹赞无量诸佛。向无量诸佛前礼敬。忏悔一切罪障。随喜一切功德。请转一切法lun。劝一切诸佛。久住世间。常随一切诸佛。学甚深法。恒顺一切众生。皆获饶益。所作功德。普皆回向。如是等普贤行门。悉得圆满。即造道场。降伏魔军。为DA法王。随类度生。似善财童子。分身无数百俱胝。智慧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也。何如。
  师。将顺寂。告众趺坐而化。白光照室。竹木同色。塔于灵隐山之西坞。后遭寇发师塔。肉身不坏。爪发俱长。钱武肃王异之。重加封瘗。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5

  古尊宿
  
  
  小傅白居易香山居士
  
  公。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宝戒。牧杭州。访鸟巢和尚。乃问。禅师坐处甚危险。师曰。老僧有甚危险。侍郎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公遂作礼而去。凡守任处。多访祖道。凡为文。动关教化。无不赞美佛乘。命工绘西方净土景。顶礼发愿。以偈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公。在东林寺。临水坐。有诗云。昔为东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里人。手把杨枝临水坐。闲思往事似前身。
  
  潞公文彦博居士
  
  公。字宽夫。及第守洛阳。尝致斋往龙安寺。瞻礼圣像。忽见像坏堕地。略不加敬。但瞻视而出。傍有僧曰。何不作礼。公曰。像既坏。吾将何礼。僧曰。先德道。譬如官路土。人掘以为像。智者知路土。凡人谓像生。后时官欲行。还将像填路。像本不生灭。路亦无新故。公闻之有省。由是慕道。甚力念佛。期生净土。晨香夜坐。每发愿曰。愿我尝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成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每见一切人。劝令念佛。誓结十万人。缘同生净土。如如居士。有颂赞曰。知公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公临终。安然念佛而化。
  
  侍郎王古居士
  
  公。字敏仲。东都人。禀性仁慈。大弘佛教。祖父七世。戒杀放生。尊宿丛林渊薮。尝过谒论道。参黄龙翠岩晦堂杨岐辈。深契宗旨。又慕净土法门之胜。作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又纂集诸经论。备陈往生净土要门。精勤念佛。数珠未尝去手。有僧神游净土。见侍郎与葛繁大夫同在焉。公有云。弥陀心内众生。新新摄化。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往生。托质莲胎。不离当处。神超多刹。岂出身心。念本性之无量光。本来无念。生唯心之安养国。真实无生。自庐山诸贤之后。继此道以助扬者。惟公与杨次公著名。皆生安养。
  
  国学王日休龙舒居士
  
  公。字虚中。为国学进士。作六经训传数十万言。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归乎。参黄龙径山。有契。尝修净业。年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之诲人。闲居持戒甚严。坐必宴寂。卧必冠带。面目奕奕有光。曰课千拜。夜分乃寝。作净土文劝世。将卒三日前。遍别亲识。有不复相见之语。至期。读书罢。如常礼念。忽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云。
  居士曰。真性如镜。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现之影也。影有去来。而镜常自若。众生有生灭。而真性如如。生灭既除。真性乃现。所谓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连。
  居士曰。孟子。谓夫仁者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故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能尔也。则无所往而不为仁矣。修净土者亦然。凡起居饮食。语默动静。皆不忘净土。则此身虽居五浊。而其心已在净土矣。樝庵云。落日之形似鼓悬。跏趺端坐面西边。身虽未到华池上。先送心归极乐天。正此之谓也。
  
  侍制了翁陈瓘居士
  
  公。字莹中。南剑人。少登上第。居官鲠直。后谥忠肃。常谪守台州。叩天台宗旨。甚契。及谒灵源清公。执闻见以求解会。清曰。执解为宗。何日偶谐。公乃开悟。寄师偈曰。书堂兀兀万几休。日暖风柔草木幽。谁识二千年底事。如今只在眼睛头。公撰四明延庆净土记。备陈西方因果念佛三昧。常与人谈惟心净土。略云。释迦文方便至深。阿弥陀说法无间。解脱长者。不往安乐土。普贤大士。亲睹无量光。向实际之中。要在不往而往。于方便之内。何妨去已还来。机熟感深。足须成办。
  
  丞相钱象祖止庵居士
  
  居士。字公相。钱塘人。问道于保宁全禅师。又参护国此庵元禅师。师曰。欲究此事。须得心法两忘乃可。法执未忘。契理亦非悟也。公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师曰。本自无疮。勿伤之也。公涣然有得。自左丞相归。日修净业。一旦示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后三日。僧有问疾者。公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为人。惟求生净土耳。言讫。跏趺而逝。后有人梦空中云。钱丞相已生西方莲宫。为慈济菩萨。
  
  司谏江公望居士
  
  公。字民表。钓台人。智识高朗。蔬食清修。为谏官。直言无讳。名著一时。酷嗜宗门。参善知识有会处。晚年专修净业。且石刻所著念佛方便文。以醒世。尝书于家塾云。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销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一心摄念。如来即使营办家事。种种作务。亦自不相妨碍。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日。便成三昧。是故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观方便。
  公有子。早亡。托梦云。大人修道。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额。题云 严州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焚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脱阎浮。身归净土。后知广德军。一旦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一壑子曰。盖举缘即用而忘机得体。混融境致而暗合机轮。如月落潭无影。云生山有衣者。沩仰家风也。若夫法眼门庭。箭锋相拄。句意合机。重重华藏交参。一一网珠圆莹。以至风柯月渚。显露真心。烟霭云林。宣明妙法。故永明寿禅师。出宗镜录。合禅净为一家。而无著喜禅师。慕五台风。示念佛有二义。更若古尊宿白香山钱止庵等。莫不了了于个中。复尔殷殷乎净土。是知。参禅向千蹊万径里。得一条直路。到家甚便矣。然到家之后。贫从自寠。富从自钜。苟无制驭折衷之法。则无明习气。淘汰不净。情根识蒂。黏带不清。殊乏精扃严键。远到深蟠。所以贵念这一句佛。声声唤醒主人翁。直欲情念干枯。心境俱寂。方是个露地白牛。古德云。见道方修道。正此意也。况乎念佛为甚深法门。念得心垢脱去一分。则智光显现一分。便见一佛出世。脱去无量心垢。显现无量智光。照见无量诸佛。于是念无穷尽。证法亦无穷尽。皆由佛为总持一切法故耳。有志之士。切勿儱侗。将赵州一转语。作休免牌。可怜他错认赵州作用。未曾觑着古人同一鼻孔出气者在。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6

  古今尊宿
  
  
  庐山东林慧远圆悟大师(莲宗始祖)
  
  师。雁门人。性贾氏。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遂与弟慧持。投簪落发。常以DA法为己任。安叹曰。使道流中国者。其在远乎。师至浔阳。爱庐山闲旷。可以息心。举杖叩地曰。有泉当住。忽泉涌出。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太守惊异。奏立东林寺。名其殿曰神运。师闻陶九州得文殊瑞像。溺于江者多年。遂至江滨虔祷。像果浮出。迎供殿中。每谓入道要门。惟念佛为最。与高僧钜儒百四十人结莲社。以修净业。六时礼诵西方三圣。三十年迹不入俗。送客以溪为界。若越界即有虎鸣。因号虎溪。师克勤净土。入定于般若台一十八日。见莲池会上佛菩萨等。水流光明。演说妙法。佛言。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出定谓门人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往生净土决矣。至期。端坐入寂。太守与诸弟子。奉全身葬于西岭。谥正觉大师凝寂之塔。师着念佛三昧诗序云。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挠。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宇。而感物tong 灵。御心惟正。动而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积习以移性。犹或若兹。况夫尸居坐忘。冥怀至极。智落宇宙。而闇蹈大方者哉。请言其始。菩萨初登道位。甫窥玄门。体寂无为。而无弗为。及其神变也。则令修短革常度。巨细互相违。三光回景。以移照天地。卷而入怀矣。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神体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之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以兹而观。一觌之感。乃发久习之深覆。豁昏俗之重迷。若以匹夫众定之所缘故。不得语其优劣。居可知也。是以奉诚诸贤。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颓影。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宵惟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临津济物。与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茆之兴。俯引弱进垂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
  
  南岳慧思禅师
  
  师。武津人。姓李氏。顶有肉髻。一夕梦梵僧劝出家。即辞亲入道。及受具戒。习坐禅。日一食。闻北齐慧文禅师。道法大行。乃往事之。授以心观之诀。三七日已。放身倚壁。豁然大悟。获宿智通。得法华三昧。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名言下当。师至南岳衡阳。值一处林泉胜异。语众云。吾前身居此。今当复为寺。俾掘之。基址犹存。道化弥盛。当发愿往生。梦感弥陀说法。瓶水自满。灵瑞重重。陈主致敬。称为大禅师。志公令人传语曰。何不下山化度众生。目视云汉作么。师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却。何处更有众生可化。其机用如此。将顺寂。集门人曰。汝当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法。无常迅速。宜各勉之。端坐唱佛来迎。合掌而逝。异香满室。颜色如生。
  
  天台修禅智者大师
  
  师。字德安。姓陈氏。颖川人。诞时祥光烛邻。目重瞳。眉八彩。肤不受垢。自少见像必礼。遇僧必拜。十八出家。性乐习禅。通法华奥典。后往礼南岳思大禅师。思曰。昔灵鹫同听法华经。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四安乐行。师入观三七日。诵经至药王品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以所证白思。思曰。非汝弗证。非吾莫识。此乃法华三昧前方便。初旋陀罗尼也。汝可传灯。莫作最后断佛种人。于是。弘法金陵。屈伏名匠。晚入天台。降魔进行。两朝君臣。恭禀盛化。炀帝尊师。号为智者。开拓鸿基。傋立一家教观。笃志西方。劝人进修净业。所有著述。皆门人灌顶。日记万言。而编结之。总目为天台教。
  师云。诸佛教理既明。非观行无以复性。乃依一心三谛之理。(真俗中)示三止三观。一一观心。念念不可得。先空次假后中。离二边而观一心。如云外之月者。此乃别教之行相也 又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而不中。空假亦尔。即圆教之行相也。
  行者。念佛之时。意根为因。白毫圆光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谛观念佛心起。即是假名。体之即空。洞鉴此心。有如来藏。离边显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诸佛众生。一念普应。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乃大乘圆修三观念佛法门也。可谓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厥后。大弘台教者。称四明尊者法智大师为第一。
  尊者。法名知礼。述妙宗传教观。常燃四指供佛。求生西方。更欲焚身归净土。杨亿文公。致书苦劝住世。数年后。于岁旦。建光明忏。期七日内往生。至五日。召众说法。骤称佛号数百声。奄然坐化。赵清献公抃。为塔铭。
  有策众观行云。观虽深妙。本被初心。若能进功。何忧不就。纵未入品。为因亦强。生至彼邦。得预大会。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圣阶。度生亦广。永异事善及小乘行。得往生者。如此土人宿圆修者。于诸座席。见相殊常。闻法易悟。以此类彼。功在妙宗。但为戒福不精。无往生愿。故在秽土。闻法入真。须惧娑婆不常值佛。纵遇善友。色心不胜。难发我心。况尘境粗强。诚为险处。故虽外加事忏。内勤理观。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必于宝刹。速证无生。
  智者。化缘既毕。至新昌大石佛前。示疾。唱观无量寿佛经题竟。复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行道力者乎。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唱三宝名。趺坐而逝。如入三昧。
  
  淀山白莲子元慈照宗主
  
  师。自号万事休。昆山茅氏子。母柴氏。梦佛入门而生。因名佛来。父母早亡。投本州延祥寺出家。习止观禅法。一日闻鸦声。颂曰。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于是。发广度愿。慕庐山莲社遗风。劝人念佛。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祈生安养。后往淀山湖。创白莲忏堂。勤修净业。述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开示莲宗眼目。逆顺境中。未尝动念。随方劝化。即成颂文。目曰西行集。又着弥陀节要。证道歌。风月集。行世。宋高宗。诏至德寿殿。说净土法。特赐净业导师慈照宗主。尝发誓言。愿大地人。普觉妙道。以四字为定名之宗。导人专念弥陀。回生净土。风化大振。后于铎城。告众曰。吾化缘已毕。时当行矣。言讫。合掌示寂。茶毗。舍利无数。塔于松江。谥最胜之塔。
  师云。上根智人。悟此深理。当运虚空平等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知无我人。谁受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是名离相念佛三昧。是则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乐现前。如此念者。无念之念。念则真如。无生之生。生则实相。无一法本有。无一法始成。自他互收。事理无碍。尘尘具足。刹刹全彰。
  师云。念佛人。临终有三疑。不生净土。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二者。疑我欠人债负。或有心愿未了。及贪嗔痴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时。恐佛不来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谛信佛经明旨。勿生疑心而已。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6

  临终四关
  
  师云。凡夫虽有信心念佛缘。为宿业障重。合堕地狱。乘佛力故。于床枕间。将轻换重。若也无智人。不了此事。却言我今念佛。又有病苦。反谤弥陀。因此一念恶心。径入地狱。此是一关也。
  二者。虽则持戒念佛缘。为口谈净土。意恋娑婆。不求出世善根。怕死贪生。呼神唤鬼。缘此心邪。无佛摄护。因慈流浪堕落三涂。是二关也。
  三者或因服药。须用酒鯹。或被亲情递相逼劝。此人无决定信。丧失善根。临终追赴王前。任王判断。是为第三关也。
  四者。临终之际。系缀资财。爱恋眷属。失却正念。堕鬼趣中。守护家庭。宛如在日。是为四关也。是以修净土者。当蠲浮思妄想。念念弥陀。全身放下。但能坚此一念。便可碎彼四关。则净土非遥矣。
  
  仙潭法镜若愚禅师
  
  师。居云川。建无量寿阁。劝道俗念佛。精勤三十年。与则章禅师为友。参念佛公案有省。尝作偈曰。空里千山罗网。梦中七宝莲池。踏得西方路稳。更无一点狐疑。将顺世。梦一神人告曰。汝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三昧。已生净土。彼正待汝耶。师乃沐浴更衣。端坐对众云。净土现前。吾当行矣。书偈而化。
  偈曰。
  本是无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
  
  庐山善法普度优昙宗主
  
  师。丹阳蒋氏子。家世事佛。弱冠出家。初参龙华宝山慧禅师。深器之。后历叩诸方。得省。述念佛警要。为莲宗宝鉴十卷。天童东岩圆应日禅师。深加叹赏。继开法于京都法王寺。灌顶国师捧其书。呈进御览。降旨称美。有开导人天。续佛慧命。融真混俗。振复东林之语。
  师。示众云。盖闻。恒河沙数众如来。弥陀第一。十方微尘诸佛刹。极乐是归。净土为解脱之门。念佛乃正心之要。故知。集群贤而结社。有其旨焉。指西方而示人。端其趣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从闻思修登三摩地。凭信行愿入法界门。是以一兴念而万灵知。信心生而诸佛现。才称宝号。已投种于莲胎。一发菩提。即标名于金地。有缘斯遇。自悟自修。浅信不持。大愚大错。八十亿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身。心境交参。即因门而成胜地。十方净秽卷舒。同在于毫端。一性包融浩博。该罗于法界。是则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方知神游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际内。嗟乎识昏障重。信寡疑多。自甘永劫沉沦。深痛一生虚丧。须信非凭佛力。截业惑以无由。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誓同诸佛。敢效前修。劝勉后贤。亟崇斯道。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事事而回向弥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念念而皆归净土。欲取一生事办。便向这里留心。齐登极乐妙门。速成念佛三昧。咦。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方无异路。
  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尘情。瞠开两睛。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如此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忽然了得尽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罗。无非自己。入无功用行。名实报庄严土。能圆一切种智矣。
  执持一句佛名。念兹在兹。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接。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此心。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心。无一念杂染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无明习漏。自然净尽无余。临终定生西方上品。
  
  楚峰善奇禅师
  
  师。凤阳人。姓雷氏。十七岁出家。看无字话有省。遍参知识。得法于东源明际和尚。化行江南。每以念佛公案示人。最称直捷。一旦集众。焚香端坐。三呼佛号而逝。
  示众云。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未然。切切以生死大事为己任。将一句佛名。用心提撕。??舍世间利名恩爱等事。抖擞精神。努力参究。务要讨个明白。以彻悟为期。凝定身心。回光返照。念得目前空牢牢地。胸中虚碧碧地。澄澄然湛湛然也。到此更须痛加一拶。疑团粉碎。当下冰消。豁开顶门。洞明正眼。不觉自肯点头。始知涅槃生死。净土秽邦。俱为剩语。虽然如是。正好再见天下老和尚。扫除悟迹。别立生涯。不受人瞒。任运无碍。证入不思议解脱三昧境中。同佛受用 或曰。即心是佛。何劳更念佛欤 师曰。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枉入生死迷流。所以祖家曲垂方便。令人参究自心。则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当体空寂时。无念无心。无心无念。心念既无。佛亦不可得矣。无心之心。方是真心。无念之念。始名正念。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矣。果能于此洞彻。火宅亦是清凉。尘尘契妙。法法该宗。故知直提此六字心经。乃识心达本之要门。超生脱死之捷径也。慎勿当面蹉过。
  
  断云智彻禅师
  
  师云。我等。因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发心参禅。究竟念佛。要明此一件生死大事。用报四恩。拔济三有。须知古人做工夫法则。夫修净土。固为玄妙之门。亦有捷径宜识。汝等念佛一声。或三五七声。默默返问这一声佛从何处起。又问这念佛者。是甚么人。有疑只管疑去。若问处不亲。疑情不切。再举个毕竟这念佛的是谁。如是问。如是疑。问教亲。疑教切。前设一问。最尊最贵。最妙最玄。第二问。彻骨彻髓。见心见胆。末后一问。如痛上加鞭。当喉一捏。便欲了人命根也。如是疑来疑去。寝食俱忘。不觉筑着磕着。?地一声。心花灿发。梦眼豁开。目前总是故家乡。本性弥陀常独露。趁此光景。须入宗匠炉鞴中。钳锤煅炼。方好晦迹韬光。向水边林下。保养圣胎。待时出来。扶持末运。成熟众生。严净诸佛国土。捷径一条现前。请从这里下脚。
  
  杭州云栖莲池袾宏禅师
  
  师。仁和沈氏子。貌古神粹。双眸炯炯。音若洪钟。十七补邑庠。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一日阅慧灯集。失手碎茶瓯。有省。作七笔勾见志。投性天和尚祝发。字佛慧。北游参遍融。后谒笑岩于柳庵。求开示。岩曰。阿你三千里外。求开示我。我有甚么开示。师恍然。辞。过东昌道中。闻樵楼鼓忽悟。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南归。中兴云栖法席。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师曰。猫儿突出时如何。王无语。师自代曰。走却法师留下讲案。遂颂曰。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6

  最后垂示
  
  师云。参禅一念不生。即名为佛。净业一心不乱。正谓无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良以虽名念佛。盖无念之念也。念而无念。是名一心。如是之心。心无其心。强名曰一。尚无一相。岂非顿欤。诚哉末法之要津。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荷叶道人石头
  
  居士。不著姓字。与愚庵和尚平倩居士同时。少参禅。根性猛利。洞有所入。机锋迅利。语言圆转。自谓了悟无所事事。流连文酒之场。尘劳未能全脱。一日痛念见境生心。触途成滞。浮解实情未能相胜。悟佛魔之分。只在顷刻。始约其偏空之见。涉入普贤行门端的。莫如念佛。而权引中下之疑未破。及后博观经论。始知此门。原摄一乘。悟与未悟。皆宜修习。于是采金口所宣。菩萨所阐。善知识所发挥。附以己意。千波竞起。万派横流。诘其[洭-王+倠]归也。皆同一源。名西方合论。其论以不思议第一义为宗。以悟为导。以时持佛号。念念相续为行。以六度万行为助。以深信因果。为入门也。
  念佛之法。须一切处摄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不隔念不异念耳。行坐念者。如悲啼一般。每一想佛。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多慧之亡儿。其发愤也。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念得见闻觉知。及与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是为上品念佛。现生必得见佛。名曰一行三昧。
  
  香光子居士
  
  居士云。约理而言。清净觉体。如如不动。泯绝心量。超越情有。大地无寸土。佛之一字。向何处着。至若进修法门。于无修证中修证。于无等级中等级。千差万别。虽位至等觉。尚不知如来举足下足之处。祖师因人执滞教相。随语生解。数他家宝。己无分文。遂用毒手。刬其语言。拶其情识。令其苦参密究。识得本命元辰。却来看经看教。一一如道家里事。然后如说进修。以佛知见。净治余习。不取寂证。是谓佛种。所以有饮冰吞檗。潜行密修。直至烟销灰灭。业不能系。生死自在而已。其或悟门已入。休歇太早。智不入微。道难胜习。一念不尽。生死业根。入胎出胎。随缘流转。纵般若缘深。不落三途。业有加而无减矣。岂谓一悟之后。即同极果。乃取喝佛骂祖破胆险句。以为行持。排因拨果。越分过头。以火性为气魄。以我慢为承当。以谲诈为机用。以诳语为方便。以放恣为游戏。以秽语为解粘。自误误人。安免轮坠。惟求实知。不杂用心。竞竞业业。了达生本无生。不妨炽然求生。即心是土。莲邦不属心外。礼拜念诵。智行并进。方当踞上品之莲台。坐空中之宝阁。登阳焰之阶级。度谷响之众生。顿同两足之尊。尽满涅槃之果矣。
  一壑子曰。参禅修净土者。不可因循度时。须用痛加鞭策。工夫毋令间断。厥有二法。宜知。一者恩不可忘。谓出家儿。四恩至重。初拟报酬。只为懒于亲近明师益友。日久渐忘终其身。参禅不了。净业难成。生死未明。此身尚无下落。何能报酬四恩也。有恩不报。是负心人。带角披毛。偿债有分。得不危乎。二者志不可怠。禀师剃染。皆发愿成佛道大志。厥后畏于规束。放逸自恣。而或情念多端。贪图名利。而或境缘时动。习学不忘。决定志消。念头无主。不得力于参禅。不成功于净土。茫无可据。有何佛道易成。倘更戒珠失色。嗔火炽然。临终不堕沉沦。必趍鬼类。宁不悲哉。嗟乎。二者之病。生于憎爱。憎爱之业。大障禅净工夫。盖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一生空过。未免三涂。戒之戒之。当自鞭策。天如老人云。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由是而知。古今尊宿。如庐山南岳辈之悟头。天台云栖之智慧等。乃至香光子诸人。实知实见。班班可考。如五色珍珠船撑出十字街头。咦。也须大家着眼始得宗门知识。阐扬净土旨要者。千人中一二。其言句且鲜存于语录。故得见犹难。教家知识。修净土而善指示者。传播宇内甚多。奚烦再述。兹所选入。皆具大力量人。开导净土难信之法。洋洋乎禅净双彰。方称虎之带角也欤。
  旹乾隆岁次庚寅花朝
  
  角虎集卷下(终)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7 14:07

  No. 1177-B 起念佛七仪式(附)
  
  早堂二板。闻钟声各搭衣。集大殿起七礼佛三拜。举香赞。念弥陀经净土咒。毕。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绕佛归堂。鸣磬停声。打鱼一下。抽解毕。当值三板。行礼。止静。默然入观。香至半炷。鸣引磬一下。开小静出观。押磬念佛。二位行幡师。出众行礼。请幡巡香。凡遇昏沉者。交幡令行。自归本位。香完。押磬停声。行幡者。交幡问讯归位。当值东。监值西。散茶盅。护七师一东一西。行茶毕。当值监值。一东一西。收茶盅。鸣磬一下。各着鞋。又磬一下。各起立。鸣鱼二下。定香押磬。经行念佛。香到归位。押磬停声。打鱼一下。抽解毕。鸣鱼三下。止静。默然入观。香至半炷。鸣鱼一下。开小静出观。押磬念佛。行幡师。照前行幡香完。当值监值。照前散茶盅。护七师。照前行茶毕。鸣磬一下。各着鞋。又磬一下。各起立。鸣鱼二下。定香押磬。念佛经行。其经行止静如此。候午梆鸣。当值行礼。监值开静。各抽衣。听板过堂。回堂击鱼。定香搭衣。经行念佛。行仪同上。四炷香毕。鸣磬。放香净面。上殿晚课。课毕回堂。各请养息。候起香。照上八炷香完。念十方三世佛。回向礼佛三拜。放香养息。
  解七大殿弥陀经回向文。拜释迦佛(三) 弥陀(十) 观音(三) 势至(三) 海众(三)。
  三归依完 上方丈普礼领众(东一西一) 执鱼(东一西一) 引磬(东二[东]二) 行幡(东一西一) 当值(一) 监值(一) 护七(东二西二)。
  和尚。东坐东收尾行。 各位大师。西坐西收尾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