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安法师《彻悟禅师语录讲解》 [打印本页]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8-12-28 19:02     标题: 大安法师《彻悟禅师语录讲解》






             尊敬的智明大和尚,尊敬的万如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今天很高兴来到温州太平寺,和大家一起讨论净宗祖师的语录。这次来到温州,本人是第一次来,踏上这块土地,感觉到非常亲切。从我们四众弟子这种宗教情怀,这种对佛教的虔诚、恭敬和认真修持的精神,令本人以及我们随行的比丘和居士同学们都很受教育,所以我们这次也是来向温州这块具有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的土地上的大德们来学习、参学的。  

    今天跟大家讨论的是《彻悟禅师语录》。彻悟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也比较近,公元1741——1810年。他所住持的寺院在北京的红螺山资福寺。在彻悟祖师那个时代,资福寺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一个中心地带,就是那里出现了一代祖师。印光大师对彻悟大师非常推崇,他在出家五年之后,专门到红螺山资福寺去参学,入念佛堂念佛,在那里住了三年,号称“继庐行者”。“继庐行者”也跟东林寺慧远大师有关,继承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的志向,专修念佛法门。印祖在红螺山资福寺的时候,每天就像读佛经一样读《彻悟禅师语录》,深得《彻悟禅师语录》之精髓,又了解彻悟大师一生自行化他的德业,于是印祖就推尊他为净宗的第十二代祖师,是从印祖这里开始的,也只有祖师才能识祖师。印光大师对这些语录非常推崇,认为彻悟大师所开示的法语,是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的,是这样惊天动地的文句。只有从大光明藏里面流现出来的智慧灵文,才有这样惊天地、动鬼神的能量啊!一个净业行人真的能依彻悟大师的《语录》来行持,决定可以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阿弥陀佛的弟子,作莲池海会的良朋。所以彻悟大师的语录真的是净土宗最上、最要的开示。这是印光大师给我们未来的净业学人,推荐的一颗摩尼宝珠。印祖在新汇编《净土十要》的时候,把它附在了《净土十要》后面。再来看彻悟大师一生的德业,他又叫梦东禅师,早年是参禅的,参禅开悟了的一位禅师。对于教下也非常通达。他为什么转为净土呢?是一次生病的因缘,不能痊愈,他就想到五停心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就开始念佛,念佛使他的身体好了。他就猛然思惟,觉悟到:“念佛一法,是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诸大菩萨所倡导,是我们中国像智者、永明、莲池、蕅益等诸大善知识所身体力行的法门。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菩萨、大善知识都这样去做,我敢不依从啊?”他忽然有这一念觉悟,就把参禅的事情放下了。当时依他来修禅的人很多,他就跟他的门徒们说,现在我要开始来念佛了,你们还想参禅的,可以找其它的地方去,想念佛的就留下来。他这样猛地一转头,就一心念佛,专修念佛。他在后来几十年专修念佛的过程当中,身心还真的得到了很大的安乐,智慧也有很大的提升。临命终时是预知时至的,在大家的助念声中,临往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称一声佛名,见一分相好。” 就往生了。往生的时候异香满室,停留了七天,头发都由白发变成黑发。三七日荼毗的时候,出现一百多颗舍利子。有部分舍利子现还供在红螺山资福寺里瞻仰。享年七十岁,僧腊四十九年。这是彻悟大师大概一生的行业。  

    他的《语录》,一共有四十一段,这些语录给我们展示的,确有他一生修学、证悟的风格在里面。他原来是参禅开悟的,所以他所开示的语录具有禅宗那种痛快淋漓、单刀见血的风格;他又学过教下,又具有教下那种缜密的思惟;后来他又一门专修念佛,又具有一个念佛行人那种深广的宗教情怀。他在净土义理的诠释方面,是揉合了宗门、教下的精髓加以展开的。所以读他的《语录》,也能够令那些宗门、教下的行人导归净土,产生圆信圆解,具有甚大的功德。所以我们也要像印祖那样,读这些语录就好像如同佛说,如同读佛经一样的恭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选择其中的六段,来跟大家共享。  
    好,现在请大家翻开文本,请看第一段: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总括号内为语录原文,下同)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这段可以说是整篇《语录》提纲挈领的一段,高度概括了念佛法门与一代时教所突显的胜义方便与殊胜利益。这段文句非通宗通教者说不出来,一定是对宗门教下的消息、教理非常通达、对念佛又有深切体会的人才能概括得出来。虽然文句少,但义理非常深邃、恢宏。让我们逐句来看: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应我们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应病施药,由方便法契入到实相之门。在所有的法门当中,首先要明心,禅宗也把“明心见性”作为纲要。不能明心,不能见道,就没有办法去修道。那么这个心,要明什么心?心有我们被它所欺骗的攀缘心、肉团心。《楞严经》首先开示:心有两种。一种是无数劫以来,我们用攀缘心这样的识心,常常把这个心认为是自己,是有。所以开始就有七处征心,这种妄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了不可得。但是我们却把它看作是真实的,所以就认贼为子啊。认贼为子,我们就受它欺骗了,总是以这个攀缘的心、识心,作为真实的东西,这恰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要明了这个心的虚妄相,还要明了我们无数劫以来涅槃的妙明真心,清净本然,不生不灭。这种涅槃的心才是我们解脱的地方,才是我们的本地风光,才是我们要修行的至道。首先要明了这个。不明了这个,用识心、生灭心去修行,就叫煮沙永远不能成饭啊。一切外道不能明了这个真实心,他修行永远得不到解脱。所以首先要明了这个。那么在行门当中,对一切身口意方面的行持,要以净心为要,我们这颗无明染著的心,要使它清净。我们本自清白,要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这就要修持。悟要顿悟,悟了这个心,用什么心去修行。行要渐修,我们对这种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怎么使它清净,清净到最后,至极清净,唯佛一人。这就概述了一代时教,明心和净心这两个主题。对这两个主题,其它宗门、教下都有它的方法。然而在比较当中,从明心之最要来看,没有比念佛更好的了,何以故呢?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们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所展开的无尽的庄严,尤其是忆念这句名号,和持念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佛心,就是涅槃妙真如心,所以当下我们凡夫的生灭心就安住在清净心上,安住在真如之心上,就能够以巨大的能量使我们得禅定,得三昧,现前见阿弥陀佛;现前不能见阿弥陀佛,也能够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莲华绽开,见阿弥陀佛。这个“现前当来”,现前是现生得念佛三昧见佛,当来就是未来往生净土,见阿弥陀佛。无论是现前还是当来,必定是可以见阿弥陀佛。这时候所见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性的弥陀,就是这个妙真如心。所以念佛一法是单刀直入,不假方便,不需要借助参禅啦、止观啦、持咒啦,就是一句名号解决问题,“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们的妙真如性,如来藏心,打开。这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入到无生法忍。那么这样,念佛可不就是明心之最要吗?还有比这更直接的吗?“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不是一般的禅,而是无上的,无与伦比的,最深邃的,最微妙的禅。禅是什么?禅是佛心啊。我们在念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是佛心,就是无上深妙禅。我们已经安顿在这个禅上、佛心上,这就叫“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觅人问长安”,你已经在皇宫里面最核心的含元殿里面了,还需要去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吗?就好像我们已经在北京的中南海,还需要到处打听,北京在什么地方啊,怎么走啊?没必要。这是明心。从净心来看,这就是谈行持了。《华严》讲圆融和行布,圆融可以一超直入、顿悟,在凡夫地上也能够见解与佛同齐,大彻大悟。但是在修证的过程当中也不无次第,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的过程,这是净心的过程。这个次第,也没有比念佛更殊胜的了,“亦无如念佛”。这话是不是溢美之辞呢?是不是夸大这个法门的特点,而且有些自我夸耀呢?不是这样的,这里是有他的道理的。没有道理是不能随便乱说的。这一说,其它宗门、教下要反对的。那么这些话的道理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清净心的行持没有比念名号更殊胜?这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句话,可能我们常常听到,已经非常熟悉,但它到底讲的什么呢? “一念相应一念佛”,怎么理解,跟什么相应?也许我们很多人不一定会作这么深入的思惟,但是需要这样的思惟。这里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以佛的果地觉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觉的互动、感应、沟通。首先我们从往生这个层面上来看,怎么叫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要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到西方净土,去得阿鞞跋致,去圆证佛果。我们也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凡夫愿往生的心,和阿弥陀佛愿摄受众生往生的心,这两个愿心相应,首先要这样。再从名号的功德来看,阿弥陀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寿是竖穷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的德能、寂定,无量光是横遍十方超越空间的德能,那么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法界的体性。由这个法界的体性衍生出无量的功德、无尽的庄严,摄这个法界的体性,无量光、无量寿就在这句名号当中。于是这个名号的法界体性,就是一切众生的本觉。教下也讲本觉、始觉、究竟觉。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的本觉,但都被汩没在烦恼里面、执著里面。现在我们一念觉悟,我本有佛性,开始修行,这就是始觉。始觉就是净心的过程,始觉和本觉合一就是究竟觉,就成佛了。那么这句弥陀名号,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以信愿念这句名号,就是始觉。始觉和本觉相应,也就是我们能念佛的心是佛,所念的名号也是佛。佛佛相应,佛佛相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第二个相应。第三个相应,就是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借助名号的媒介,投到了众生修行、修心的因心里面,所以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我们这一念念佛的心,就涵摄着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之海,阿弥陀佛全体功德之海也全体地渗入到我们凡夫众生的心里,所以我们能念和所念当下呼应,相应了。而这个相应是要以信愿作为前提的,深信切愿是相应的秘诀。所以我们一念持念这个名号,马上就和弥陀的愿力共振、共鸣、沟通、互动。我们一念至诚的念,我们的始觉跟本觉相应,这就是“如子忆母”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如子忆母”,子就是我开始始觉了,而母早已在那里本觉了。母子相忆,母子天性相关,这就象我们的本觉和始觉,以空印空,似水投水,同质地对应在一起。所以越念越亲切,越念越欢喜,越念越超越人我是非的对待,把我们本有的无量光寿启发出来了。所以念佛是清净心的最上的一种行门。那么从上面的讨论来看,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完整地具足着“悟”和“修”。悟就是明心、开悟;修,就是净心。这句名号具足这两个重要法门的纲要。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9-1-5 01:11 编辑 ]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8-12-29 15:47     标题: 续 1





           为什么说净土念佛一法,圆收一切法门,能够把所有的法门收在它里面;同时又圆超一切法门。它是最要的,最殊胜的,最直接的。这里有个比喻,就是“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清珠就是清水珠,《华严经》里介绍,清水珠能够有把一切染著的水清净的功能。就像现在的漂白粉一样。但确实有种宝珠叫清水珠,再浊染的水,清水珠一下去,水就清了,浊水变清是由于清水珠的德能所致。所以浊水不得不清,不想清也不行,它具有这种能力。用这个比喻,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像清水珠,是摩尼宝珠,清净至极的功德宝珠。这颗宝珠的佛号投到我们凡夫散乱的心里,凡夫散乱的心不得不向佛号的功德去趋近,去认同,去合一。为什么说它在清净心当中至要,这就单刀直入了。我们修行,大家肯定都有感觉,一修行,感觉最重的就是心散乱,不是昏沉就是掉举。这种散乱的心,想东想西,八万四千尘劳,无量无边的妄想杂念,没有办法来对治它。你想要按捺妄念,它的力量更大。抽刀断水水更流。那怎么办呢?如何对治我们散乱的心、生灭的心、染著的心、贪欲的心、瞋恨的心?这就要靠佛号,这句佛号以它甚深的功德投到我们众生无明、散乱的心里面,在里面放光动地、在里面把我们散乱的心有序化。无量寿让我们产生寂定,无量光让我们产生智慧。念佛的时候,无量寿就在我们心中结跏趺坐;无量光就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所以念佛就是清净心的至要。这句佛号在明心的层面能够让我们悟入我们本具的妙明真心。因为这句名号就是无量光寿,就是妙明真心嘛!它能使我们开悟。当念佛的时候,再不受无数劫以来那种攀缘的心所欺骗了。当我在家时,主人翁在清醒时,这些小偷、贼就起不到作用。主人翁在沉睡的时候,小偷、贼就能把家里的东西全搬跑了。所以念佛的时候,就是我们主人翁在清醒的时候。然而,悟里面要有信,信是属于开悟,开悟属于智慧的范畴,善导大师称为“信忍”。我们能够对净土法门、对往生的利益、对阿弥陀佛的功德产生信心,是非常了不起的般若智慧,是甚深的善根福德所致。那么当我们念这个名号的时候,我们直接接纳阿弥陀佛的慈悲,感受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恩德,感受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慈悲。通过这句名号,我们也感觉到自身业障深重。透过持念这句名号,也感觉到娑婆世界苦不堪言,极乐世界无限美好。这样就把这些功能调显出来,这里可不就是“信”在里面吗?净土一法,最难的就是信。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这个法门最先是在华严法会上为那些法身大士宣说的。但是在华严会上,那些二乘行人如聋如哑。所以又在方等会上宣说。一代时教,处处讲说净土法门。因为这是最称十方诸佛度化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至极方便、至极慈悲的法门。所以这个信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诸佛菩萨、诸大祖师、善知识都在令我们产生信心当中,苦口婆心,不断劝勉,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万论齐宣。为什么要这样?就是要让我们产生信心,没有信心就麻烦了。净土法门不怕你业障有多重,就怕你没有信心,疑为罪本,怀疑就是净土法门修行的罪恶之本!何以故呢?你一怀疑,就是绝缘导体,跟阿弥陀佛的愿力隔开了,佛力你接纳不了了,那当然你这一辈子修行就得不到消息了,如牛入海无消息。所以我们说这个明心,是落实在信,信心的智慧,人有信慧难啊。但是在念佛的时候就能让我们慢慢启发出这种信心的智慧。  

    那么在进行修行当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为什么念佛,证就在里面呢?这里面可不大好理解。证是到家啊,我们总觉得离证太远了,不敢承担啊。就像昨晚我们跟几位法师讨论,去做一些佛教传播工作,为什么大家不敢做?觉得自己没有证啊,自己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怎么能去做那桩事情呢?所以他有恐惧、不安啊。但如果是念佛一法,他对于“证”有信心、有把握,他就敢于到社会上、到人群当中去行菩萨道了,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念佛这样的修行,不仅能使我们的贪瞋痴种种烦恼熄灭,而且证也在里面呢?这就不容易理解了。这里我想引用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里的一段话来跟大家共享,也来对这句话做一个注解。蕅益大师对经文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一个注解。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重栏楯……七宝池,八功德水,”介绍之后,最后佛就说“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以及谈到往生的时候,“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阿弥陀经》大家都能念,甚至念得很熟,很多人都能背下来。但是我们问无论在家出家,能背下来的这些经文,叫他讲出个意思来,他就觉得讲不出来了。很难懂,很不容易说出意思。有时候他说出来的意思,可能也不是那么回事。比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原来我们在净土研究生班里,把这作为一个简答题,叫他们解释这句话,我看到95%的人都答错了。他都答什么呢?一定要自己修行,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会本能地这样回答。从通途教理来看,他也没有错。但是净土特别法门可不是这样理解的。对此蕅益大师有一段很好的诠释:什么叫多善根?多善根不是你自己有多少善根,而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多福德,也不是靠你个人的福德,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为了圆满大愿所行持的六度万行的大行,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只要你能够信愿持名,你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大家听听,这个知见就很到位,很正确了。以佛的果地觉,作众生的因地心。那么包括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都融摄在这六字洪名里面,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如是功德庄严”,一切念佛众生都能担荷这个事情,就都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在念佛,念佛就把佛所有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全摄受过来了。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既然阿弥陀佛成就了,就等于我也成就了。自他不二啊。所以我念每一声佛号,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且是已经成就,不是渐次成就,也不是未来成就。这是阿弥陀佛用他的大悲愿力流现的种种依正庄严,凝聚在六字洪名里,投到凡夫众生心里,给我们作增上本质境。这是法相宗的话,本质境,而且具有增上的、强大的势能,增上本质境。我们念这句名号,就通过这个本质境,来引发、带起了我们众生自心本具的庄严。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庄严,也是我们众生心性本具的,不在心外啊。但是我们的庄严显发不出来,矿石里面的金子出不来,它需要一个带起的能——一种本质境带起来。一带起来,就是全佛即生,全他即自。为什么说我们凡夫众生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呢”?就由于全佛即生,全体佛的功德就是凡夫众生的功德;全他即自,全体阿弥陀佛他力的功德也是我们自性的功德。所以“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句话不要仅仅推到阿弥陀佛那儿去,在我们众生信愿持名当中也是具足的。那可不就是证在里面吗?所以为什么说净土难信,对这些,我们听了一下,觉得怎么可能呢?我怎么证在里面,我一点证都没有啊。阿弥陀佛跟我们是同体啊,阿弥陀佛证了就是我证了。全他即自,全佛即生啊。这是圆顿的教理,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所以后面彻悟大师也说到,你念佛时就是作佛时,作佛时就是成佛时,成佛时就是度生时啊。同时啊。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层面认知念佛法门的悟、修两门的特点,不仅信在其中,证也在其中。那么信解,信属于我们的知解、认知,得到信心。证是通过修行得到证。这个修行不是我们自己个人靠自力修,是阿弥陀佛已经给我们修好了,已经给我们成就了果实来给我们,只要我们接纳了,证就在里面了。信、解、行、证,这四个字,就把明心之门、净心之门,把大乘、小乘一切经典的精要都涵摄在六字洪名里面,涵摄在这两门里面。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不是小因缘了,可是大事因缘了,可不是一般的道了,可是至极之要道了!一超直入如来地啊。这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所发出的大愿,以名号度众生,度尽九法界一切众生,远离变易生死和分段生死的苦难,得到究竟的大乘佛果,所衍生流现出来的大慈悲、大智慧、大平等的至要之道,我们要从这里认知、相信、接纳、奉行。  

    好,请看下面一段:【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好,看这一段。首先彻悟大师举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真为了了生脱死,发起大乘菩提心,以深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这十六个字是念佛法门的纲宗心要。这四句十六个字要落实在净业行人的心态和行为当中,才是一个合格的净业行人。没有这四句话的落实,只是口头上的、挂名的念佛人而已。这四句话真的要落实下来,成为我们的知见,变成我们的行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首先来看“真为生死”,我们学佛是为什么?是真为生死来学佛啊。对于佛教徒来说,他面对的,就像“沙门者,学死者也”。沙门,修道的人,就是学这个死字,了解死的无常,超越死。在这个死之上,有一个不死的道,我们要作这桩事情。这是生命当中的一桩大事因缘了。如果不是真为了生脱死来学佛的话,你来接触佛教,读了很多经论,听了很多开示,都成为戏论了,只是你生活中的一个点缀、一种游戏、一种佐料罢了。看点禅宗机锋转语,拿去炫耀一下,说明我很有水平。大家聚聚会,像沙龙一样的来充实一下生活。真为生死的心发不了,他不知道到佛门里来是干什么的。于是他就求升官,求发财,求彩票,我这个赌下去能不能赚到钱,我到寺院拜一拜能让我今天赚到钱,佛菩萨很灵;今天没有赚到,佛菩萨不灵,不好。这都成戏论了。人家为什么说佛教像迷信,你真的这么弄的话,就是迷信啦。等你求了一个愿,我今天赌了赚了很多钱,明天提一挂香蕉来还愿,希望下一次赚得更多。他不是去求证生命的真实相,不是真为生死来接触佛法。我们要把真为生死之心发起来,要用智慧来观照我们生命当中很多的真相啊。我们要明了,在三界六道的轮转当中,具有种种的苦,八苦交煎啊。在所有的苦当中,没有比生死更苦的事情。人的生命可不是人死灯灭了,可不是这一段几十年的光景。你死了,你的神识随着你的业力还要轮回,还要找另一期生命的载体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啊。这个过程,要在一种更广阔的时空背景当中来观照,由于我们真为生死心发不起来,是看不到的。就像看电影,我们只看到一卷胶卷,胶片,不知道下个情节怎么发展,不了解这个过程。佛菩萨五眼圆明,他能够观照到众生生生死死的全过程,所以他才生起大悲心啊,“你本来是有佛性的,怎么冤枉地受这么多轮回的苦啊,而且更多的是到三恶道里面去受苦啊。”我们人道的众生属于胎生。胎卵湿化种种生命形态。这一世是胎生了,下辈子,像换一个房间一样,又是胎生了。今世是人皮,下辈子又换了一种皮了。下辈子换什么皮呢?自己都不能作主宰的。这种轮回,从一个胞胎进入另外一个胞胎,舍一个皮袋到另一个皮袋,已经是很苦了。在这很苦当中,你在轮回,还没有出得来,更多的还要堕落,堕到三恶道里面去啊!人身很难得,但是失去人身却很容易。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下一辈子投到猪胎里面,变成猪了;投到狗胎里面,变成狗了。这些猪狗的胎都钻过啊。不出轮回肯定还要钻啊。你现生非常懒惰,就想睡觉,吃了就睡,睡了就吃。你可不是下辈子就变成猪了,猪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最大的快乐就是在烂泥坑里面滚一滚,摇头晃脑,沾到哪里都是泥巴,但是它觉得很自在,还像禅定状态当中一样的。别人打它一下,它就害怕了。猪啊,猪尽管快乐,但是愚痴啊。古希腊的哲学家有时候觉得作哲学家太痛苦了,了解世间的苦恼太多,所以有个选择:是做一头快乐的猪,还是做一个痛苦的哲学家?我们还是选择痛苦的哲学家好一点了。猪尽管快乐,但马上长好膘,肥了,就是人间一道菜啊。它是八难之一啊,不能闻法修行,愚痴啊。这个狗,现在我们看人有分别,看到当官的就奉承,看到贫穷的人就高傲得不得了,你狗眼看人低,下辈子可不成了狗了,狗腿子了。这些都跟我们生前的习性有关系。这些都钻过。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你今生欠了人家那么多钱,你不还,你狡赖,借钱的时候像孙子,还钱的时候像老爷。人家债主来上门要钱,你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不还。你可不是下辈子要变成马、变成驴、变成牛去还吗?你能不还吗?这些都是因果啊。所以这个人身最难得到而最容易失去,这可是很悲痛的事情啊。我们不了解真相,阿罗汉证果,了解八万大劫以来生生死死的情况,他看到自己在三恶道受苦的情景,在他证果的这个份上,他都胆颤心惊,流出血汗哪。我们在这里不知道害怕,等到果来了,就麻烦啦。所以一念之差,便入到三恶道里面去了。为什么说一念?很多时候我们违法、犯罪、犯错误都是一念,虽然这一念也不是偶然的,为什么会有这一念?这一念这么坚固,看到好东西非要去抢,不抢就不自在,就很痛苦,你这种做贼的心理,这一念可不是当时的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你犯罪是一念,你堕入三恶道是一念,你成佛也是一念,往生净土也是一念。让这一念做主宰,可是一个过程所凝聚的。所以一念之差就落到三恶道,到三恶道里面是容易进去,就好像大石头滚到山下,很容易滚下来,但要出来就太难了。你造作五逆十恶的重罪,到地狱里面去受罪,那是万死万生,时间非常久远,即使到了坏劫的时候,你的罪没有受完,还要转移到其他的世界继续在地狱里受罪,从这个监狱转到另外一个监狱。地狱时长而苦重,地狱的苦是太苦了,我们人间所受的一切苦,即使是碎身万剐的苦,跟地狱苦相比,已经是轻得太多太多了。  

    所以“七佛以来,犹为蚁子。”蚁子就是蚂蚁。这是一个典故,佛陀在建祇桓精舍的时候,正在挖墙角,看到一堆蚂蚁,当时看到蚂蚁就微微一笑,阿难问为什么?佛不会无缘无故地笑。佛就说,你看这些蚂蚁,七尊佛已在这个世间示现过,它还是蚂蚁。七佛是佛门里常常讲的,为什么是七佛呢?我们上一劫叫庄严劫,这一劫叫贤劫。庄严劫有三尊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这是庄严劫最后的三尊佛。我们贤劫已经应化的有四尊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佛。那么这七尊佛为什么连在一起,这是指一个菩萨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因证果,已经断尽所有烦恼的时候,还要用一百小劫来修相好,修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修相好的过程要一百小劫,最后才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这一百小劫是在净居天,在色界天里有一个五不还天——净居天,能够见到一位菩萨经过一百小劫修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过程。这一百小劫里面就含有这七尊佛。是净居天所看到的,这是讲一个概念,时间很长。那么这个蚂蚁,它执著蚂蚁的身体,它也有一个我执啊,它今生是蚂蚁,下辈子还是蚂蚁,它认为蚂蚁这个身体很好。我们看到蚂蚁很苦,但是蚂蚁自得其乐。就好像厕所里面的虫,我们看到它很苦,但是它认为它很快乐,在粪便里面钻来钻去,其乐无穷。由于它有个我执在那里,所以七佛以来,乃至多佛以来,它还是蚂蚁,出不来。  

    “八万劫后,未脱鸽身。”这也是一个故事了。有只鸽子,被老鹰所追,那鸽子呢,正好碰到佛和舍利弗在一起。这只鸽子先躲在舍利弗的影子里,它还是颤抖;后来鸽子在佛的圆光影子里面就很安稳。佛就问舍利弗,“你看这只鸽子八万大劫以前是什么变过来的?”舍利弗观察,观察,八万大劫,他只有八万大劫的宿命通,推到八万大劫前它还是鸽子。再观察以后它什么时候脱离鸽身,再观察,观察,唉,八万大劫以后它还是鸽子。这说明声闻证果的智慧有限。佛就跟他说这只鸽子在八万大劫以前多少多少劫,它是怎么过来的;八万大劫之后未来多少多少劫,它鸽身的罪受完了,怎么变成人身,以后又作比丘,什么时候成佛,都说出来了。你看,八万大劫之前,八万大劫之后,都没有脱离鸽子的身体啊。这个畜生道时间就已经很长很长了,这里举出蚂蚁和鸽子,畜生的时间这么长。那么鬼道、地狱道的时间比这还要长百千万亿倍啊。久经长劫,何时了休?而且在三恶道里,无量剧苦交煎,无归无救,不得休息啊。就是佛菩萨示现去救它,由于它业障深重,它也接纳不了,信受不了,也没有办法得到救度。地藏菩萨在地狱好不容易度个众生,度上来以后,又堕回去了。  

    所以彻悟大师说他每当谈到这些众生轮回剧苦的时候,汗毛都竖起来,毛骨悚然啊。每当念到三恶道剧苦的时候,五脏六腑都在焚烧啊。祖师对生命、对轮回有着深刻的敏锐性,哪像我们一天到晚麻木得很,幸福的生活甜如蜜啊。开点什么车,弄点什么冰箱,就觉得这个世间好得不得了,对这种苦难很麻木。所以我们现在要痛念生死啊。这个生死问题不解决就“如丧考妣”啊。考妣就是父母,父母去世了,尸体停在这里,你这时候不能怠慢,赶紧要办丧事,把后事处理好。这时候其他再紧要的事情都要放到一边去,都是怎么处理父母的后事,如丧考妣啊。所以禅宗也说未悟之前如丧考妣。我们生死未了就得要有这种心态,就像父母去世了,停放在那里,你赶紧要办这件事情一样。如救头燃,头都燃上火了,你还能想其它的吗?所以你想想我们念佛人,有没有这种真为生死心?如果真的是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一天到晚还能泛泛悠悠的吗?叫他念佛,叫他念一万声佛号,他还说“哎呀,我没有时间啊,我很忙啊,等我退休以后再说吧”。等你退休以后,你的头都烧焦了。你父母的尸体停在那里,早就腐烂了,你能忍心吗?从中我们看到为什么这个万修万人去的法门,最后怎么成了“易往而无人”了?我们不具有真为生死的前提啊。所以这句话我们要好好地去体会,去落实。  

    好,请看下面:【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有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怨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好。这些文句都很有钩锁关联的联系。首先透过我们观察自己的生死剧苦,生起一种强烈的出离心。然后把这一念心再扩而广之,我有生死,我要出离,而一切众生还都在生死轮回里,尤其是跟我们有缘的众生,他们也应该出离痛苦啊,一切众生都具有离苦得乐的本能啊。这里太苦了,出离就是给他们究竟的利益。更何况一切众生跟我本来是一体的,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同体的。而且在无量劫的轮转过程当中,我们跟一切众生互为父母,“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是生生世世的父母。这些众生虽然在轮转里,但是他具有如来藏性,他是未来的诸佛。所以普贤菩萨第一行愿“礼敬诸佛”,不仅礼敬过去佛、现在佛,尤其要礼敬未来佛,未来佛就是我们在座的所有众生。我们都属于未来佛的范畴,都要以平等的心去恭敬。如果我们不能生起普度一切众生的心,唯求自私自利,那么这在同体的圆顿理念上就有所亏损,我们这颗同体的大慈悲心就不能得到安顿、安乐。诸佛菩萨为什么不断地到世间来示现种种身份,“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在于他跟我们这些众生同体,看到我们在这儿受苦,他心有不安,他一定要来的。更何况修净土法门,它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因为净土一法是大乘法门,一定要发大乘菩提心。如果这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发不出来的话,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外慕诸圣哪。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建立名号,种种善巧方便,度化我们,他凭什么?他就是凭大菩提心啊!这句名号就是大菩提心、大慈悲心的结晶,我们去念它,却用自私自利的心去念,就很难感通。我们用如佛相似的大心去念,就能感通。同质对应,同构相应嘛。所以如果大乘菩提心发不出来,就外不能感通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内不能契合本性。本性是什么?这叫内重己灵,佛性就是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我们本性当中的特点就是大悲心,如果我们只想到自己,就与我们的大悲心、平等心不能够耦合了。这个心发不起来,上就不能圆成佛道,因为发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是成佛的前提啊。你菩提心发不起来,你自性的功德、智慧、福德也起不来,你也不想去度化众生,所以下不能广利一切众生。你上有所亏失,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度众生。你道心发不起来,一定是烦恼在作主宰。无始劫以来的恩恩爱爱,这些情爱,凡夫的情丝,把我们缠绕,束缚住,所以动经无量劫,我们都解脱不了三界轮回。所以这里提出大乘菩提心,也是自他不二。我们去度众生,就等于度自己。为什么?因为他是我自心的众生。度了众生就等于度了自己。如果众生你也不想度,大心也不发,就想成佛,在那里打打坐,不发大心在那里修行,是很难得到消息的。冷水泡石头,不知泡到猴年马月。这个时代修行,你靠自己的小心量修行,吭哧吭哧,是很难成就的。佛经再三强调,在这个时代一定要靠佛的功德力才能够修行成就啊。你靠佛的功德力,怎么靠得上?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在救度众生的过程当中才能靠得上啊。无始恩爱你没有办法脱离;无始劫以来很多冤家对头,你没办法解开;无量劫以来放纵贪瞋痴,身口意三业造作的种种罪业也没有办法忏除掉、忏悔掉。多生多劫,我们也曾经跟佛结缘,修六度万行、三学的善根,由于我们大心不发,没有办法引发出来、激活开来,没有办法成熟。所以大乘菩提心不发,你想修行,就有种种的障碍,修不成啊。纵然侥幸有所成,最终也会堕到偏小,小乘里面,证偏真涅槃,饮三昧酒,堕无为坑,小乘的心量。所以发心与否,利弊得失很大,要整合我们的实相之心来发起大乘菩提心。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8-12-30 19:07     标题: 续 2





            好,请看下面:【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  
    好,请看这一段。我们大菩提心发起来之后,就得要选择一个行门,来落实我们的菩提愿。对这个行门就得要有慎重的择法眼了。在八万四千法门乃至无量行门当中,一定要选择一个简单、快速、而又圆顿、究竟的法门。在择法方面,对我们挑战性很大。末法众生,如果让我们自己去博通三藏,去了解八万四千法门,去拣别,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精力。而很多菩萨、祖师很慈悲,已经为我们通达《大藏经》,为我们末法众生选择好了一个行门。就好像一个很慈悲的良医给我们制成了现成的药,不需要我们遍找药方,了解药性、病源,然后去采摘药草,去泡制,这个过程太漫长。那么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一切行门当中最易下手、最易成就的就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男女老少,富贵贫穷,有无文化,都可以念,下手最易。而且最易成就,马上跟阿弥陀佛互动、感应道交,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当生带业往生,一往生就能快速成佛,这是最易成就。至极稳当,因为念佛的时候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愿力给我们加持、护佑,让天魔、外魔、五蕴魔及种种心魔不能捣乱,这是至极稳当。至极圆顿,净土法门是来自阿弥陀佛称性功德所凝聚的,一法具足一切法。圆就是一法具足一切法,念一句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就都具足了,这就叫圆。顿呢,就是当生解决无量劫以来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快就能成佛。顿,是一切圆顿里面至极圆顿。经过这样的比较拣别,选择的行门就应该是“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  

    那么深信,信什么?信释迦如来梵音声决无诳语。释迦如来在因地作大悲菩萨的时候,曾经发过五百大愿,发愿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寿百岁的时候来救度苦恼的众生。他来我们世间不仅一次两次了,《梵网经》说他来这个世间都是八千次了,八千往返。这都是他悲心所致。所以他清净的梵音所说出来的,绝对不会是骗我们的话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以及大乘经典二三百种带说净土的经典,处处指归,言言真实,我们要相信。虽然对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性相以及它既简单又究竟的特点,我们一下子还信不及,确实也不是凡夫的境界,这是佛果地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凡夫二乘菩萨不能了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我们就要相信释迦牟尼佛的佛格,他的慈悲、他的功德,他不会来骗我们,他也没有骗我们的动机。他连国王的位置都放弃了,远离名利,他骗我们干嘛?所以决无诳语,这要相信。再要相信阿弥陀如来,在无量不可数阿僧祇劫往古的时候,这位大国王,舍家弃欲行作沙门,五大劫称性发愿,以后动经无量劫修行圆满大愿,这是不会虚假的。阿弥陀佛是具有大慈悲心的,大慈悲心具体就是不能忍心看我们还在这里轮转。我们在这里受苦,阿弥陀佛如箭入心。我们安顿到了西方净土,他老人家才会欣慰,才会欢喜。如父母爱子女的心,我们对此要相信。进一步相信这个行门,因果的关系,妙因妙果。我现在以信愿念佛求往生的净土之因,一定会感得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果。因果是对应的。你如果不念名号,念其他的,那当然因果就有偏差。这种因果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有声音,到山里喊一声,马上就有回音;你有形体在,就有影子伴随。法尔自然的,无作妙用。所以我们现在修净业的因,不会唐捐、不会虚弃。这个果呢,往生的果,它也不会随随便便偶然得到,是你有真实念佛的因,才能得到往生成佛之果。这种因果关系,是法界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不需要去问其他人,甚至也不需要去问佛,自己就能相信的,自性里面就能相信。因为自性有无师智、广大智、自然智,我们现量地来观照,就能相信。更何况从我们一念心性来看,虽然我们现在是攀缘的心、识心,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无缘长六粗。一个阿赖耶识的心,心王,心所,这些法相宗都剖析得很清楚。我们这种无明的妄心,都是从真如心里面生起来的,就好像浩瀚大海浮起的一个浮沤,一个水泡。但是当这个浮沤体也在大海里面,我们凡夫就执著这个浮沤就是全体的大海。等我们修行破了这个浮沤,它也就回归到自性的大海。所以我们要认知这一点,这样我们就能从真如和真妄方面去了解,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我们一念真如自性不守自性,就会随缘转。有清净缘,有染缘。随染缘造业就是六道轮回——六法界,随清净缘就是四圣法界,这是随缘显现的法界,属于事相上的生灭相,这是终日随缘。但是就在这个随缘所显相当中,终日不变。虽然在地狱里面、在人道里面、甚至在天道、声闻、缘觉里面,我们的佛性从理体来看,它是不生不灭的,在佛不増,在凡不减。虽然我们是苦恼的凡夫,但佛性没有一点减少。全体具足阿弥陀佛已经证到的果实,终日不变。所以终日随缘是从事相生灭门来说,终日不变是从理体真如门来说,一定要了解这样的辨证关系。那么我们这样的一念自性,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遍十方,所以当体无碍,就是大方广,就是我们的体、相、用,心性。在这个大方广的自性里面,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也在我们一念心性之内,不在心外。但是这里概念要辨识,西方极乐世界是在妄心之外,但是在我们真心之内,现在我们这一念的真心是具足阿弥陀佛法身、报身、应化身的心。在阿弥陀佛那边,我们这一念真心也遍到他那儿去了,就好像这个房间里面所有的灯,灯灯互摄,灯灯相照,你很难分别这盏光是这盏灯的光,是那盏灯的光,它圆融互摄在一起。所以我们真性的灯光,跟阿弥陀佛的光也是光光互摄,所以我们的心里面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边有我们的心。所以我们以具阿弥陀佛的心,来念具吾人心性之佛,马上就会应和,呼应是同时的。所以念佛一法就是这样的原理来感应的。阿弥陀佛的法身入到我们的心里,阿弥陀佛全体的大悲愿力就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所以一念它,马上我们心里的弥陀就会应。所以临终显现的情况,也是我们自心所现,虽然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为缘,但也是我们识心所现。这样的感应在《往生传》里面,临终所现的种种瑞相,异香满室,天乐盈空,阿弥陀佛、西方三圣现前,等等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他不会来欺骗我们的。这就是不可思议,大不可思议!  


    好,请看下面:【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  
    好,前面讲到从信佛语,由佛起信和由相信自己的心起信后,这样的信就信得非常的有基础,不是那种迷惑颠倒的信。这样信了之后,这个愿,“愿乐至切”,我们发愿往生是好乐,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别人强迫的,不是别人无奈的,也不是说自己修行,“哎呀,我修念佛法门,我什么都不行,没有办法啦。我就念念佛吧”,也不是这样的。它是一切行门当中最殊胜的,所以你能念佛,你应该有很高的自信,“哎呀,我终于能念佛了,太好了!”是这样的。不是说,“哎呀,我没有水平,没有办法呀,无可奈何呀……”,不是这样的,所以这种好乐之心要出得来。好乐里面就包括法喜,修行就很快乐,如果我们的修行,无论在家出家,修得很苦恼、很紧张、很无奈、很不好意思,别人问你信佛、学佛,还不敢说,说了怕人家嘲笑,拿个念珠也赶快偷偷摸摸,他这个好乐出不来。我们一定要往生的好乐要非常恳切,这种恳切的愿乐是来自我们的信心,由信起愿嘛。愿乐,我们就会自然产生两土的比较,苦乐的比较,那我们这种愿乐就更为强烈,如决江河,沛然莫御。我们透过看净土经典,以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和快乐作为参照系,再来回观娑婆世界种种的苦难,我们的厌离之心就会生起来。彼土之乐很多,简单说几点:比如我们现在生存压力很大,大家一天到晚都为找钱去忙碌,衣食住行成了我们一生奋斗的内容,耗尽了我们多少生命的时光,都没有时间、精力来关心自己应该关心的生命的终极关怀。那么西方极乐世界,它的资生用具,念头一动,就现前了。我们建点房子很辛苦,那里念头一动,七宝宫殿就现前了。我们弄点衣服很辛劳,那里念头一动,种种七宝合成的衣服就披在身上了。没有生存压力。在这个世间,我们受很多欲望的煎熬,男女的情爱,那边都离开了这种东西,也没有女人,都是大丈夫身。我们在这世间感到长相很丑陋,不好看,甚至都不愿照镜子,半恐怖分子,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佛一样的身相,紫磨真金色。这个世间最苦恼的是冤家对头碰面,到了那个地方,都是诸上善人见面,见面都生欢喜心,相互赞叹,没有冤家对头。这个世间有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战争问题等等,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你看西方极乐世界那种乐,包括我们所害怕的地球什么时候会毁灭啊,无常啊,西方极乐世界无衰无变。你用这些来对比一下娑婆世界,才会知道这个地方太苦了!不比较没有鉴别啊,否则我们还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呢。再看身体,常常生病,跟医院打交道,跟药罐打交道,到西方极乐世界永远不生病。这个世间福报再大,你迟早要死,活过八十、一百岁也得死,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啊。原来才发现我们的生存状态、身心结构,五浊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是多么的可怕。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它是五清,转五浊成五清啊。这样一比厌离才会深切。才会观照到我们这个世间原来就像茅坑,臭不可闻哪;就像牢狱,不得自在啊,囚犯哪。我们还愿意蹲在牢狱里坐牢吗?被狱卒天天看管着,吃也吃不饱,什么都不得自由,三界就是牢狱啊。我们不得自由,被种种的东西锁住啊。我们不能说自己应该说的话,很难做自己想做的事,牢狱啊。所以这种厌离火宅、牢狱、茅坑的观念一定要升华出来。我们处在娑婆世界遭受种种的剧苦,再用这个苦来遥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乐,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状态,就有欣慕之心了。这种欣慕之心和厌离之心正好是一体两面、互为增上,有欣慕之心,我们才会厌离这个世间;有厌离,才会激扬欣乐。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亲切地观照到,它就是我的故乡啊。在这个世间,我们是匆匆的过客,是一个异国他乡的地方,是个大火坑,而那边是七宝的清凉池。所以我们到那里去是回归故乡,就奔向宝所啊。所以我们念佛求往生的心态是什么?就好像干渴的时候喝饮料、泉水;饥饿的时候希望得到饮食、食物;在我们病得叫爹叫娘的时候,希望有良药、良医来治疗;像婴儿不会走路,在地上爬都爬不动的时候,他不能离开慈母,离开慈母,他就要饿死、摔死,就像婴儿思念慈母啊。然而这个娑婆世界,冤家对头处处碰面,他要持刀相扑,你赶紧要逃,要逃到一个有大国王能保护你的地方,冤家对头一看就不敢杀你的地方,赶紧逃过去啊。又好像在生死苦海中,灭顶之灾求救命的时候,那样的恳切。如果念佛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恳切,那么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还能够吸引我们的心吗?我们还会对它感兴趣,甚至对它猛利地执著吗?都没有了啊。我和我所都淡化了,离开了我和我所,我们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了,不住一切法,住在般若上了。由于贪恋、执著,我们的般若智慧就不能现前。所以要以深信切愿的心来念这句名号,它的份量、它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你只要念一声就是一粒九品往生的莲华种子,你念一句就是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深信切愿建立之后,蓦直去念。只要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念这句佛号,要专一地念,要精勤地念,不要夹杂,不要间断,你念得越久,你的信心越坚固,你持得越多,你心态就越恳切。你在信愿持名过程当中,它是需要有一个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你念佛的功夫就会成片了,会降伏烦恼,进一步加功用道,你就能入到事一心乃至理一心。而这样的功夫,最先是看你有没有深信切愿。你没有深信切愿,功夫都免谈。如果离开深信切愿,你仅仅把这句佛号作为做功夫的手段,就是以横超法做竖出用,你就是功夫做到成片,得禅定,你也往生不了。何以故?你不能具足信愿,感通佛力,感通阿弥陀佛的力量。如果我们能以深信切愿持名,久而久之地去念,确实也要谈功夫,功夫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愈持愈切,能这样去做,你决定往生!如果你这样念了还不能往生的话,释迦牟尼佛讲的一代时教,处处宣扬净土,就说了大假话了;阿弥陀佛向整个法界所宣扬的四十八大愿,也是虚假的了。这两尊佛都是佛啊,大慈悲心具足一切种智的佛,他怎么会说假话呢?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啊!这是彻悟大师用反语来肯定释迦牟尼佛不会说假话,阿弥陀佛不会发虚愿,它是真实的。于是让我们放心,好好地把“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个字的纲宗要领,落实到我们的行动当中,我们的大事就成办了。  
    好,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大德比丘、居士同修:  
    请掀开文本,请看《语录》: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好,请看这一段。这一段是为了坚固我们的愿力,认知在临命终时,愿力牵引令我们往生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必然面临着死亡问题。世间各种福报有种种差异,唯死亡一事都是平等的,没有谁能逃脱这一关。我们不了解佛教,不了解生命的真相,常常是醉生梦死,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现在我们得到难得之人身,闻到难闻难信之佛法,就得要对生从何来死向何去有一个认知和一个把握。平时奉行断灭见的人,他到临命终时,那种恐惧,那种挣扎,他在潜意识里面还是相信有一个去处的。只是他平时对死亡没有做准备,此时手忙脚乱,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去什么地方,他有恐惧感。而人在生死关头,起作用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当我们四大即将分离的时候,神识很贪生怕死,不想离开这个世间,但是又必须要走。他那种死亡的感觉,那种无奈是非常痛苦的,不想走又必须要走,这就像生龟脱壳,那个龟,活生生地把它的壳扒下来、剥下来那样的感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念头非常多,阿赖耶识多生多劫的种子都蹦出来了,那么这里面就好像各种力量在那儿竞争、竞争,谁的力量最大,它忽然就蹦出来最大的、最重的一种力量,神识就跟着这个最重的力量而走。这是他的心力、念头,心就是念,念头的力量哪个最大。还有一种是业力。我们在这个世间,各种行为造作都会留下一种力量、一种信息,这信息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种子,它有一种不会消失的能量,就是卡玛(业)的力量。那么在这些业力当中,有善的业力、恶的业力、不善不恶的业力,这些在临命终时也蹦出来了。这时候,就像人欠债,很多人都来讨债,但你欠最重的那个债,它的力量最强,你就被这个欠债最多最重的力量牵着走去投生。所以我们认知这两种力量的时候,业力永不消失,它迟早是要会面,是要报的,业力最大。这时候要知道心力更大,心的力量,就是临命终时最后一念的力量更大。当生命即将离开肉体的时候,那最后一念叫大心啊!你一念是善的力量,哪怕你一辈子造了很多恶,这时候都能够比你一辈子造的恶还要猛利;反之,你一辈子都行善,但你这最后一念非常恶,那这一念的恶都会抵消你一辈子的善。所以临命终时,亡者最后的念头一定要护念好,不能让他生瞋恨心。有一个国王叫阿耆达国王,他是个佛教徒,一辈子修五戒的优婆塞。临命终时,他的佣人帮他赶脸上的苍蝇,用扇子扇的时候,不小心,可能太疲劳了,扇子掉在这个国王的脸上,这国王马上生起一念瞋恨之心。一念瞋恨之心,正好就临命终了,带着这一念瞋恨之心,变成了一条大蟒蛇了,毒性啊!为什么最后的心力、念头会超过他的业力呢?因为我们的业性,善恶业它本无自性,它是完全靠我们的念头----心去造作的。我们的行为动机,动机就是我们的念头。这个念头、心能够造作种种业,也能够转种种业,这就是佛教常讲的“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所以临命终时,在这个生死关头,哪个念头的力量最重,那个业力就最强,它就能牵引我们投生到什么地方去。既然我们知道了心力和业力的关系:心能造业,心能转业,那么如果我们用殷重的心来修念佛往生净土的净业呢?那么这样的发心,上午讲,为什么要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重心,非常深邃、广阔的心,以这个心,念这句万德洪名,这样的净业,就是心重业强。能念的心重,所念的佛号所导致的净业的力量也最强,那么所要发愿、所指向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惟此唯大的目标,唯一的一个目标.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果位。为什么我们要常常讲这些?实际上都是让我们的心重业强不断地强化。平时就这样做,到临命终时,他一定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不会生到其他的三界六道,甚至他方净土去的。十方世界不仅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净土,有着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净土。但我们指向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由于它跟我们最有缘分,在这个华藏世界海里面,在十三层世界里面,它也跟我们离得最近,隔壁邻居。所以从净土来看,就像一颗大树,它平常就向西面歪、歪、歪,它歪得就有种势,势已经产生了,所以这棵树,到你要锯它的时候,让它倒,它一定会向西边倒,不会向其他的方向倒。一堵墙也是这样的,你砌这堵墙,向西倾斜、倾斜、倾斜……这个墙要倒也一定向西边倒,不会倒向其他地方去。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念佛,每天回向、回向、回向,都是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回向西方极乐世界。目标一定要专一,不能今天回向这个,明天回向那个,这是成就我们的心重业强。那么到临命终时,我们平时的愿心就导引我们的神识往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这桩事情要平时就去做,平时就做,形成一种向西的心理定势,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在临命终时由于心力最强,所以临终助念就显得非常重要。临终助念就是成就病人、亡者的心念安住在佛号当中,不让他的心念被其它的妄想杂念所转移。以这样的正念、佛号,又加上助念人在那儿恳请感通弥陀愿力的加持,那就决定可以往生。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8-12-31 21:36     标题: 续 3





       好。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讨论:在重心和重业的情况下,我们从《观经》里面看到: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它造的是什么业呢?五逆十恶的重业。如果用通常的原理来较量,业力最重就被最先牵引,“如人负债,强者先牵”。从这个原理来看,他造的五逆十恶就会牵引他到地狱里去。他也真的就感得地狱的境界现前,地狱猛火现前了。在这个时候,这个恶人看到地狱的境界现前,他害怕了。由于惧怕地狱剧苦,使他多生多劫的净业种子成熟,蹦出来。蹦出来就显现出一个修念佛法门的善知识来安慰他,“不要恐惧,这个时候什么都救不了你,唯有阿弥陀佛能救你。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你只要至心念佛,就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跟他开导净土法门以及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这个罪人此时以大惭愧心、大恐怖心来念佛,哪怕十声乃至一声就转变了地狱的境界,成为净土的境界:地狱火化成清凉风,吹来朵朵莲华,华上有化佛菩萨接引这个罪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有人看到这段经文,就提出一个问题:临终念佛十声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一生都在造五逆十恶,造作那么多的恶业,业重的就该牵引他去受报,怎么还能往生西方?这不是自相矛盾?意思是说,“你十声念佛的力量弱,你一生造作罪业的力量大,造作罪业应该是先要到地狱里面去报到,去受苦啊。”这里就有一个较量,一般认为:十声念佛为轻,一辈子五逆十恶力量为重。这个轻重较量的意思还不是我们一般人这样理解的。昙鸾大师就这个问题曾经有个判言,较量这种力量的轻重,有三个方面:第一在心,第二在缘,第三在决定。不在他造恶业的时节有多久近,他的业力有多重多轻。在心,你是以什么样的心念去造?这个心,我们开始讨论过,有虚妄的心,有实相的心。那么五逆十恶的罪人所一直造恶业的心,是依他虚妄颠倒的见解去生起来的,因为愚痴,受贪瞋烦恼的驱使,他才会去造杀盗淫妄的罪业,所以愚痴的心是虚妄颠倒的见解所生起来的。那么这十声念佛呢?是依照往生善知识在他临命终时,善巧方便安慰他的心,使他闻到净土实相法生起来的。那么在这个较量中,你造罪的心是虚妄的,你闻净土实相法生起的心是实的,一实一虚,这就不是同一层面的比较了。就好像这间屋子里面长久以来都是黑暗的,一千年都黑暗,时间很长久。但是你拿一盏灯进来,就破除了黑暗,有灯光就不会有黑暗。你不能说,“哎呀,我这黑暗已经一千年了,你怎么一下子就把我照亮了呢?”就能照亮啊!这个灯的光明的特点,法尔自然地把你千年万年的暗室全都照亮。所以这个闻实相法生起十声念佛的力量为重,而那个依虚妄颠倒见的业力为轻,这是第一。第二呢?是在缘,你是什么缘。造罪的人依止的是妄想心,是依止烦恼虚妄的身心果报来造的。十声念佛是依止无上信心,无上信心、清净信心就是实相啊。《金刚经》讲,清净信心,则生实相。无上信心,而且是依止阿弥陀佛的名号生起来的。这个名号具足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无尽的庄严、无量的神通、智慧,叫做万德洪名。这个万德洪名所生起的力量,比你依止妄想心所生起的那种造恶业的力量要强大很多,哪怕十声乃至一声。《楞严经》有一个比喻:得首楞严三昧的菩萨,他入到这个三昧,如果众生闻到这位菩萨的名字都能消除贪、瞋、痴三毒的烦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德能呢?它有个比喻:就好像有种药叫灭除,把它涂在一面鼓上,在打仗的时候,两军打仗,当士兵被毒箭射中了,箭入毒也进去的时候,就敲那个鼓,经那个灭除涂毒鼓一击,这些受伤的士兵一听到鼓声,马上毒箭就会跳出来,就会拔出来,这个毒也消除了。这些都不是凡夫知见所能揣摩出来的,它不可思议,就不可思议在这个地方。第三是在决定,造罪人依止的是有后心、有间心去造罪的,那么念佛往生,特别是临命终时,那种地狱境界现前,他念佛求往生的心,就像一个人突围,在被层层包围的情况下,不突围就死路一条,这时候他突围的心是非常勇猛的,无后心、无间心,以一当百、当百千万亿。有时候会用兵的大将军,比如像韩信,他以几千兵力把十万大军打败。他凭什么?破釜沉舟,就在江边,他把船都击沉了,告诉士兵,“你不把对方打败,自己就全军覆没。”所以这时候,这些士兵猛扑过去,以一当十、当百、当千、当万,所以几千兵力把十万大军打败。这种突围的心,这个五逆十恶的罪人地狱相现前,这时候他要突围,是什么心?这时候他念佛是怎么样的恳切?这时候他什么念头都没有,全心即佛,全佛即心,所以他的力量特别大,就把他一生,乃至多生多劫五逆十恶的业力全都给消除了,至心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对以重心而修净业,心重业强这一点要平时认知清楚,使我们这个神识里面的这种力量,向西方趋向的力量占主导地位,所以临命终时就像大树、大墙已经向西倾倒,它必然就向西倾倒,不会去往其他地方。  

    好,请看下面:[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曰,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  

    好,请看这一段。刚才讲生死关头,这种重心和重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平时我们就得训练有素,训练这个重心。那么这个深重的心是什么呢?就是深信切愿。深信切愿,我们常常会听到看到,那什么叫深信之相?什么叫切愿之相?可能我们不一定很清楚。下面呢,就是谈深信之相和切愿之相。重心就是我们这些净业行人,修行念佛往生的法门,这个信一定不是浅信,不是浮泛之信,不是暂信暂不信,若存若亡,这些都是忌讳的。它所可贵的是深信,深心里面产生的信心;愿,不是今天愿这个,明天愿那个,一定要恳切,一定要专一。如果信深愿切了,那么其他的法师、善知识乃至外道的邪说,来想动摇我们,我们就不会受他动摇,也不会被他迷惑,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内有种种法门,也不是说其他法门不好。但是我们已经接触了念佛法门的时候,你再听到说这个法门很殊胜,那个法门更好,马上心就动摇了,“哎呀,它那么殊胜,好像自己的不如它,我是不是放下念佛去修那个”。甚至还被那些外道邪说所动摇,碰到ji 督徒跟你讲上天堂如何如何好,也觉得“哎呀,那是啊。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天堂还有女人,可能更好一点”。受他动摇了。如果你深信切愿,就不会受他动摇。深信切愿是般若智慧之相,就不会被世间的五欲六尘把心引导过去,转到那儿去:我人生的目标就是得到五欲六尘,得到功名利禄,赚多少钱,当多大官,被那个吸引过去。深信切愿能把那些阻断。好。那么信心之相是怎样的呢,当我们在修行念佛法门的时候,倘若达摩大师,达摩大师是西天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来到中国,拿着衣钵来中国找传人,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传给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以后是一花开五叶,在禅宗,在中国,非常兴盛,达摩大师对我们中国佛教界的恩德甚深甚大。那么达摩大师忽然现在我们念佛人面前,对念佛人说,“我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圆顿之禅,你只要把念佛法门放下,我就把这个见性成佛的禅传授给你。”这个很有点诱huo力,很有点挑战性啊!这时候怎么办呢?如果平时你深信切愿没有解决,这时候赶紧磕头如捣葱,“好好好,我赶快放下,你赶快传给我见性成佛的禅吧!”如果是这样,你就是决定信心之相不具备。那么要怎样呢?你这时候要向祖师表示恭敬,你可以向祖师顶礼,但是,你要怎样说呢?说“我已经首先接受了释迦如来传授的念佛法门,曾经发愿尽形寿受持不改变,你老人家虽然有甚深微妙的禅道,但是我不敢违背自己原来的誓愿。”不放下自己的念佛法门,不受动摇。这是达摩祖师。那么纵然或者是释迦牟尼佛,忽然现身在我们的面前,因为这个念佛法门、往生法门也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们对释迦牟尼本师,是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哎,本师现前,他说:“我原先所说的念佛法门,只是当时的一个方便之说,现在我有更殊胜的法门,超过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你现在暂且把这个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放下,我跟你说更殊胜的法门。”这时候怎么办呢?这都是考验哦!这时候对一个深信切愿的念佛人来说,也只是向释迦如来顶礼,向他老人家恭敬陈白,说:我已经禀受了您老人家教给我的净土法门,也发愿,曾经发愿,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存在这个世间上,我就不会改变往生净土的信仰。您释迦如来虽然有更殊胜的法门,但我却不敢违背我原来的誓愿。这时候你能够这样陈白,你有深信切愿之相,所以虽然是佛陀,是祖师,现在面前,让我们舍弃念佛一法,也都不改变自己原先的信仰。连佛祖现前都不改变,那些其他的善知识,甚至其他外道魔王,虚妄的邪说,就更不可能动摇我们,迷惑我们,让我们放弃念佛一法了。能如是信,你可以说信心是深的,具有坚固信心之相,坚固如金刚,这样就是重信。对任何一个念佛人来说,在他修净土法门的过程当中,都会碰到这样那样被人牵引动摇的种种考验。我就碰到过一次,我还在东林寺,在我这个岗位上,专门念佛的,都有人到这里来说,“密宗多么殊胜啊,有个上师是什么什么来的啊,我是看到你善根深厚,才悄悄跟你说,都有材料的,希望你来修密宗啊!”哎!我说:“我这儿都念佛呢,我在这里怎么修密宗?”他说:“没有关系啊,你就悄悄地修密宗,你表面上还念佛嘛。”他还来跟我讲这个。我说:“好了,好了”。由于我原来对《彻悟禅师语录》都读过,忽然就想到这段话。你看看,佛祖现前我们都不改变自己所信,更何况你讲一点其他的,说他那个上师又是什么,又变了,又是什么转生,什么转生,都是很有迷惑性的。但你不要受他动摇,不要受他动摇。我想现在有些念佛人,之所以被动摇,就是因为信心没有坚固。你看前两年有个小册子,我也看了一下,说有个咒如何、如何的殊胜,劝导很多很多念佛人说,“你们念佛不能得力就是业障太重,业障太重怎么办?先给你持一个咒,通过持咒你消掉业障再来念佛,才能够有效果。”哎,一听好像也有道理,于是很多人哗啦一下把念佛都放下来了,放下念佛去持咒,等消了业障以后再来念佛。那么这句佛号就不能消业障吗?如果佛号不能消业障,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第一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又如何体现呢?每一声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它消业障的能力不是更大吗?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讲,很多人修这个三昧那个三昧,这个是能消很多业障,但是很难消诽谤大般若的业障,唯有修念佛三昧才能消诽谤大般若,摩诃般若的罪业。这些祖师大德菩萨,都这样讲念佛法门消业障无与伦比的功效,你怎么到现在,还要等我消了业障再来念佛呢?通过这些我们就能看到,他平时的信心都是很浅显的,愿力也不是很坚固的。这是讲我们的深信之相。  


    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切愿之相:【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果得染缘已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净业已熟,则临终时,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  
    好,请看这一段。对于一个净业行人来说,坚固他往生之愿,也要受到种种的考验,这种考验来自于顺逆、苦乐两种。如果有种考验,就是赤热的铁轮啊!一块圆形的铁,把它烧成赤热、火红,然后旋转在自己的头顶上,这是非常苦的。为什么?我们头顶的神经元最多,最敏感,感受疼痛最直接。有个赤热的铁轮在那儿旋转,就很苦啊。这时候就面临一个选择,如果你放弃往生之愿就不受这个苦;你要坚持你往生之愿,你就永远受这个苦。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这个苦,可能一般的人,不一定体会得到铁轮旋转头上的苦。我们有些出家比丘,有过一次体验,就是燃头顶的香疤。我也燃了一下,原来以为是小菜一碟,没什么问题,结果一燃发现,哎呀!很疼痛啊!燃的时候非要唱南无释迦牟尼佛,要两个人把肩膀抱住,要不都会逃跑啊!或者这个弯着的身子就痛得躺到地下去啊,这么疼痛啊!那个灼热的感觉,疼痛、灼热得一天不能睡觉。在头上,那个灼热的感觉,原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才发现为什么菩萨戒要求一个受菩萨戒的人一定要燃臂、燃香、燃指啊!一方面是供养诸佛,另一方面是破除身见,它是很有作用的。我们多生多劫的身见,是受不了这个肉体上的苦的。但你超越不了这个肉体上的苦,你自性的东西就不能出来,你就很难为了众生能够舍身。碰到一点苦,经不起一点考验,你就会退回来,意志力上不来啊。要通过种种善巧方便,燃臂、燃指、燃顶,来把这种身见冲破。你燃几个戒疤、几根香都会觉得很痛,更何况是赤热的铁轮在头顶旋转,那是什么痛苦?就在这样的痛苦当中,不以这样的剧苦退失自己往生净土之愿。这是第一种,用苦来把我们吓回去。还有一种用软性的微妙的五欲,来让我们汩没进去。这里提出轮王胜妙五欲现前,轮王就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由他福德的大小分为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分别统治一四天下,四洲,三洲,两洲,一洲。那么轮王,四种轮王福报大小、寿命不一:人寿平均八万岁的时候是金轮王显现世间;人寿平均六万岁的时候银轮王现前;人寿平均四万岁的时候铜轮王现前;人寿平均两万岁的时候铁轮王应世,他们都是以十善业道来治理国家。由于转轮圣王多生多劫修十善业,就感得有自然的七种宝:第一金轮宝,他有一个金轮,像飞碟似的,他要统治一四天下,四大部洲,他的金轮宝一天就能够巡视飞行;第二是象宝;第三是马宝;第四是女宝,他的夫人是容貌德行第一;第五是摩尼宝,他有一个摩尼珠,如意摩尼珠,想要什么这里面就有什么,资生用具都能够从摩尼宝珠里面流现出来;第六个就是主藏宝,主藏宝就是财务大臣,很有福德,给他掌管财富,用不完,而且这个主藏宝还有神通,特异功能,能够两眼看到哪个地方有金矿银矿,可以挖掘出来;第七个就是主兵臣,就是国防部长,他能够懂得韬略,运筹帷幄,保护他的轮王的境内不受到损伤,这是武力。他自然就感得这七宝现前,七宝现前,他所享受的是色声香味,财色名食睡,这样微妙的五欲,那是世间第一了,这样的富贵。转轮圣王的位置是一切凡夫众生所渴望所追求的,这些东西现前,这种快乐如果跟我们作个交换呢?你作为念佛求往生的人,如果你把这个往生的愿放下,就给你转轮圣王的位置做,干不干呢?你不要交换,你不要被他所迷惑,转轮圣王虽然很享福、很富贵、很有威德,但是他还没有解决轮回问题,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他差得太远,我们往生更殊胜。不以转轮圣王的快乐来退失我们往生净土之愿。它用这两种,受苦的逆境,用赤热的铁轮旋转,旋转在头顶上所受的苦,这是苦的极点;享乐的顺境,转轮圣王的享乐也是极点,最高。这两方面都不能使我们改变往生净土之愿,更何况在世间生活当中一点小小的顺逆境界,怎么能引转我们往生净土的愿呢?有时候看世间人念佛发愿,挺有意思的,这段时间没得钱赚了,身体也不大好了,哎呀!赶紧念念佛,求往生吧!他还好像有点发愿。等到过段时间,身体也健康了,事业也发达了,各方面也很风光了,就把往生的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你叫他再提起这个,“哎!我没有时间,我没有时间,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的。”世间一点小小的顺逆境界都能把他引转,这说明他的愿切之相,还是没有成就,不容易的。所以当上面那样的顺逆境界现前,都能不受引转动摇,这样的愿就可谓恳切了。于是这个深信之相、愿切之相成就了,才称为重心。以这个重心来执持名号求生净土,这样念佛号的力量也必然会强大,增强。那么我们以深信切愿去念佛,由于深信切愿的心重,于是念佛的功夫就容易纯一。由于我们能念的佛号的力量,这个净业的力量强,那么就使我们的功夫容易熟。我们说功夫的成熟、成片、一心不乱,都要从深信切愿这里首先发端的。那么这样的功夫,带着深信切愿念佛,极乐世界就在我们薰习,薰习,薰习当中变得越来越亲切了、熟了。原来我们很生疏,一念佛呢,我们的念头开始都是念五欲六尘,你让我们去念佛,要非常勉强的才会提起这句佛号,很生疏,对娑婆世界五欲六尘、人我是非,他马上就想得出来,马上脱口而出。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种种美妙,一概不清楚,甚至有时候觉得虚无飘渺,“是不是真的啊?”马上就容易生起这样的疑团。之所以我们对念佛往生净土很生疏,就因为我们对五欲六尘、世间东西很熟悉。那么现在我们要通过深信切愿这样的重心作一个转换,转换什么呢?使我们对净土由生疏变熟悉,对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由熟变成生,要有这样的一个转换。那么极乐的净业如果成熟了,娑婆世界的染缘就容易远离,甚至完全给它根除。这里面确实是此长彼消的关系。不是说一方面念佛,信愿很恳求,另一方面对世间五欲六尘留念执著也很猛利,这两者它是不兼容的。就像光明和黑暗不能兼容一样,有光明就没有黑暗,有黑暗就没有光明。你真有往生净土这种坚定的信心,那么自然对五欲六尘就会淡、就会疏远。如果你对五欲六尘非常猛利的留恋、缠绕,那你必然会对往生净土疏远、淡忘,此长彼消。就像《易经》里的阴阳鱼——你白的那一块多,黑的这一块就会少;你黑的这面多,白的那面就会少,此长彼消。所以我们要使净业的成熟度加大,使娑婆的染缘慢慢淡化。那么娑婆世界五欲六尘的污染之源淡出之后,那么临命终时,你想轮回也不可得。因为你的因,已经在因地当中使娑婆世界五欲六尘、三界轮回的信息非常弱,而西方净土的信息能量非常大,所以大的种子现前,你想再得轮回境界现前也是不可得的。如果我们念佛往生净土这个净业已经成熟了,那么临命终时你想不让阿弥陀佛净土现前,那也是不可得的。这里面的因果是法尔自然的,就像前面讲的那颗大树、大墙,已经向西面倾斜了,它这个势已经成就了,你不让它向西面倒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平时就要有向西方的心理定势,用它的重心修净业,一定要使它的定势形成,它就必然会倒向西方极乐世界。  

    好,那么请看下面:【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请看这一段。刚才讲深信切愿之相,以及深信切愿成熟之后,令我们决定往生的道理是法尔自然的。然而这种信愿的成就,要在我们平时训练,操之有素,这样就不会在临命终时至于入到其他的歧路去。临命终时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牵扯我们,《地藏经》讲冤家债主都会现前,不让你走,含笑诈亲,装作是你的六亲眷属,含着笑很亲热的让你到他那边去。到他那边去做什么?债务关系要了啊!所以你平时不能操之有素,各种境界现前的时候,你就会身不由主地被牵到其它的道路上去了,而往生净土就泡汤了。那么在临命终时的把握是要靠自己深信切愿在这时发挥作用了。这里举出几位古德,就是我们古代的净业修行人在临命终时,所现出的境界。是六欲天,从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这些天童次第来接引他到天堂去,他们都不去,唯专心等待阿弥陀佛来,阿弥陀佛现前,他才说“佛来了”,跟着去。  这里我们举出几则《净土圣贤录》里面的记载,像唐代的慧光法师,他是专研《华严经》的,对《华严十地经》、《十地品》都有注疏。他在临命终时,这些天童就来接,他一看到天童就说:“我不到你那去呀,我是念佛要到阿弥陀佛那去的呀!”就不跟他走。所以他就专心来念佛,这一念佛马上西方的境界,香华现在空中,佛来了,他跟着去了,这是唐代的慧光法师。唐代的道昂法师也是这样的,念佛的信心、念佛往生净土的信心很恳切,然而他临命终时,兜率天人来接他,他没有受动摇,说“我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他那时候还正在讲菩萨戒,在法座上讲菩萨戒,给大家授菩萨戒。他在临命终时授菩萨戒,开示里充满着悲心,种种天堂的境界现前不受动摇,一心期待阿弥陀佛。这时候阿弥陀佛的化身现在前面,幢幡、音乐、异香,他一见到说,“佛来了”,手上拿着的香炉掉在地上,他就走了,这是唐代的道昂法师。还有唐代的寿洪法师,他也是在兜率天人来的时候不受动摇,念佛往生的。所以一定要等阿弥陀佛来才合掌而逝,其他的来都不动摇,这是成就往生净土的榜样。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 18:03     标题: 续 4





            但也有些出家在家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信愿问题,看到天堂境界现前也会跟着走的。有一个人,他临命终时夜摩天人来了。夜摩天人来,他给大家说:“我要到夜摩天去做天王了。”他就走了。还有一个法师就更那个,他是修华严法界观的。华严法界观,他临命终时就让大家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希望华藏世界境界现前。随着念、念、念,念了很久,他旁边助念的就问:“你见没有见到卢舍那佛?见没有见到华藏世界呀?”他说他都没有消息。大家又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方广佛……又有人问,“见到什么了?”“娘来了”,他跟他娘走了。这个事情警醒了当时助念的人,“哎呀,不行。念那个不行啊!还得赶紧念阿弥陀佛啊!念《大方广佛华严经》怎么把娘念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为什么念六字洪名?阿弥陀佛有临终接引愿啊!这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愿:只要他方世界的众生闻信我的名号,种植诸多的功德,愿意到我这儿来,我临命终时就会带着菩萨圣众去接引,如果这一愿不能成就,我就不成佛。所以我们深信切愿持名为能感之机,阿弥陀佛第十九愿为所应之法,这两者整合起来,我们临命终时就非常非常保险了!因为念佛,名号里面就有着阿弥陀佛十九愿的功德,我们念这句佛号,召唤阿弥陀佛十九愿已经成就的愿力成就,就法尔自然地现出西方三圣拿着莲华前来接引的情景。这个情景就是我们往生净土的中阴之相。我们的神识呢?一般是观音和大势至菩萨,搬着那个莲台过来,我们神识就在那个莲华上。莲华一闭合,弹指间,一念间,一顷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莲华化生。这是净土宗非常不可思议的情景,但是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阿弥陀佛要发这一愿?他就是看到我们凡夫众生在这个生死关头念头很多、业力众多,各种东西现前,我们的阿赖耶识、神识被业力、心力弄得就像十二级、十六级台风里面的一只小舟,没办法把握啊!这时候的众生是最需要帮忙的时候,阿弥陀佛看到众生在这个时候最需要帮忙,也必须帮忙,他也有能力帮忙,就建立这一愿临命终时来接引,这个接引对我们是太重要了!你想,我们一个人要到远方去,那地方从来没有去过,尽管有人告诉清楚了东南西北,经纬方向,要我走过去可能也觉得很困难。比如让我们步行到北京去,你从来没有去过北京,这时你心里很害怕,“我到北京去,到时候一走,走,没有走对方向怎么办呢?或者就在本地兜圈子,兜了很久兜不过去怎么办呢?甚至本来向北方走,结果走向东边去了又怎么办呢?”完全是有这种可能性的。所以他内心没有信心,他内心有很多不安和慌惧,我怎么走得过去?如果再加上自己身体不好,如果又加上自己正好是残疾人,是个瘸子,两腿都没有,那就更没办法。所以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很希望你北京的朋友、亲戚能够接我就好了,派一个人来接我去。这个人是很熟悉的,坐什么交通工具、怎么走,他驾车娴熟,我跟着他走就好了。就满天的云都散了。如果要让我自己一个人去可能很麻烦。所以我们每个众生对在临命终时,要去什么地方,都有一种潜在的渴望、要求。那么这就是所谓宗教的诉求。阿弥陀佛来满我们愿了:临终接引。他老人家带着观音、势至和清净大海众菩萨都来接引。就好像我们一出门,这个北京的朋友就已经开了一辆车停在门口了,你坐上车就去了。如果他更富贵一点,有一架直升飞机就更好,坐上飞机就去了。那么怎么样我们才能坐得上?还就是深信切愿重心修净业,我们就坐上了这个交通工具,就登上了这个莲台。临命终时出现的境界,它在佛教的义理和心性上是很不可理解的,但是确实很符合大乘圆顿的佛教精神。有人就常常问了“是不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赶紧从西方极乐世界跑过来呀?那我念佛他也来接引,他念佛阿弥陀佛也来接引,不仅这个世界,还有他方世界,都来接引,阿弥陀佛忙得过来吗?不要忙死了吗?他忙得很累了到哪里去加油啊,补充能量啊?”实际上这是因缘和合产生的不可思议的情况。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临终勤修我皆接引愿”,他已经成就了。成就了就好像一个信息,弥漫在虚空法界,也弥漫在我们众生的念头里面,这是他提供的一个缘,增上缘。而我们众生愿往生的心是因,这个因和缘正好感通了,就自然而然现出了临终接引的景象了。不是当下阿弥陀佛赶紧跑过来,这在佛门有个比较——水清月现,水一清,天上那轮月亮永恒在那里,自然现前。现前不是月亮下来了,月亮没有下来,水也没有上去,但是水中有月。那么这个月,阿弥陀佛现前,也跟我们能念的心所变现是有关系的。为什么上辈往生见到的是很殊胜的,阿弥陀佛带观音、势至过来、带菩萨圣众过来?这是你有大乘菩萨的心,你看到的是菩萨圣众。如果你是中辈往生,你是小乘的心,你看到的是带着比丘过来,阿弥陀佛也现比丘相过来。甚至下辈往生业障很重的,都看不到佛过来,只是看到莲华。有的能看到报身,有的能看到化身,有的只看到菩萨,有的只看到比丘,有的什么都看不到,只有莲华。所有这些都因我们的深信切愿程度、持名功夫深浅,而显现临终接引的情况,各有不同,也表明三辈九品乃至无量辈品往生的差异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临命终时,在地、水、火、风都在分张的时候,这是一个人生命当中最痛苦的时候,也是最关键的时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六欲天的天童次第都来接引你到天堂去,这是什么境界?一般的人对天堂都是挺向往的,那里也是莲华化生,也有美妙的音乐,天女如云。很多别说凡夫,就是小菩萨到那去都会被那天上的五欲所迷惑,所缠绕。《西域记》里面讲到无著菩萨,还有世亲菩萨,还有师子觉,是三兄弟。开始他们都修兜率内院,往生兜率内院,有一个约定说:我们三个人谁到了兜率内院弥勒菩萨那里,回来报个信。回来报个信,结果呢,狮子觉菩萨先往生了,先走了。这一走呢,听不到报信,没有消息。没有消息呢,其次就是世亲菩萨,世亲菩萨在往生的时候,无著,他的长兄就特意对他说:“你这次去一定无论如何要报个信。” 世亲菩萨就去了。到那里过了三年,世亲菩萨来了,无著菩萨说:“你怎么来得这么迟啊?” 世亲菩萨说:“我已经很快了,我到那去了之后就是向弥勒菩萨顶了一个礼,听了很短一点时间的经,马上想到这个约定,就回来报信了。由于天上的时间观念跟人间不一样,所以我是很快,但这里一下就过了三年了。”无著菩萨问:“师子觉在什么地方啊?”“噢,”他说:“师子觉去了兜率院,在外院就被那些五欲给迷住了,就没有进去。”你说说六欲天这种微妙的五欲对我们众生是多么的吸引啊。在临命终时当天堂美妙的境界现前,如果不是平时对西方净土深信切愿到十分坚固的程度,都经不起考验啊!一看,“哎呀,那个地方也很好啊!我就跟着去好啦。”就会这样。所以在四大分张,神识脱离身体的关键时刻,在六欲天微妙的五欲境界、各种天女现前的境界出现的时候,你容易被它牵引。有没有信愿,信愿到什么程度,就在这里起关键作用了。所以刚才讲到的唐代的道昂法师、慧光法师、寿洪法师,他们确实在修道人里面、在修净业者里面,是我们的榜样啊。一个净业行人对修出离道,对三界六道以及往生净土的情况要有一个广大的知见。就像古德说的:出家乃大丈夫气概,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出家不仅仅是出两扇门之家,剃个头就叫出家,更重要的是出烦恼之家、出三界之家。在出三界之家的知见上一定体现大丈夫气概,对三界的五欲六尘不感兴趣。所以祖师大德也开显我们:假饶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归去来。我们在这世间修四禅八定,就是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在那里享受天福。但是那种禅定,这个我,行识,第六识和动之不动,如石压草,如冰冻鱼。这个禅定过后还要轮转,还要堕落,甚至有可能堕三恶道。所以修到非想非非想,也不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悟证无生法忍,再回到这个世间普度一切众生。即使下品下生,在莲华里面十二大劫不能出来,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见菩萨比丘僧,这样的情况也胜过天宫六欲天。哪怕是往生到边地疑城,也比生天来得好。因为轮回太苦了。十二大劫出来,还能够快速成佛;在边地疑城,也很快能够忏悔怀疑的罪根,也能够出来见阿弥陀佛,闻大乘的佛法,分身无量到他方世界听闻佛说法、授记、得百千陀罗尼,快速成就佛果。这一点,彻悟大师在这段里面,把我们在生死关头的两种力量及原理,给我们讲了出来。然后告诉我们要用深重的心来修净业,深重的心就是深信切愿之心,来执持这个万德洪名。要具有深信之相和切愿之相,这深信切愿之相里面是智慧的表达,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就很难对这苦乐、顺逆境界能忍,忍不住啊!所以说菩萨修般若波罗密,他要修忍,修忍是法忍、生忍,忍得住,这个忍得住就是般若智慧的力量所致,也是般若智慧的表现。然后把深信切愿持名一定要练熟,就是熏习。念佛的过程就是熏习我们阿赖耶识净业的种子,熏习到力量非常强,它必然现前就会牵引我们的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这深信切愿的熏习过程当中,又能够感通弥陀的临终接引愿现前,那么往生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是万修万人去。在深信切愿过程当中,能不被世间的顺逆境缘所转移,在临命终时能不受天堂的享乐所转移。对此平时就要训练有素,使我们的信愿坚固如金刚,要像古德那样,以道昂法师他们作榜样,这样才能够决断生死,蒙佛愿力,带业往生,截断轮回六道的恶趣,圆成我们自性无量光寿的性德。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大德比丘、比丘尼,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文本。请看文句:[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佛已久悟,而我犹迷。佛虽已悟,亦无所增。我虽犹迷,亦无所减。佛虽无增,以顺性故,受DA法乐。我虽无减,以背性故,遭极重苦。佛于同体心性之中,虽受法乐,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念念忆念于我,念念摄化于我。我于同体心性之中,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不知忆念于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业。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三途八难,种种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惭,思之可怖。设今更不念佛,依旧埋头造种种业,依旧从头受种种苦,可不愧乎,可不惧乎。]  
    好,请看这一段。彻悟大师在这一段,主要是阐释我们凡夫众生同阿弥陀佛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跟佛之间的关系,在佛那边是非常清楚,然而在我们凡夫众生份上,往往就一概不知。所以这段文句非常透彻地把这个关系给我们揭示出来,这段有它层层递进的关系。首先揭示出大乘佛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心就是我们现前介尔一念心性,这个体性跟阿弥陀佛、跟十方诸佛是同体的、一道的,同体一道。那么这样,我们跟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我们就得内重己灵了:原来我们确有这么高贵的体性,这是从性体上说。但从修证的角度来看,我们跟佛却有很大的差异。佛也是凡夫修成的,他在没有成佛之前,没有成菩萨之前也跟我们一样。但是他发大菩提心之后,就精进勇猛,自利利他,断种种烦恼,他就开悟了、断惑了,成为福德智慧圆满具足的佛陀了。所以佛是很久以前就已经悟了,就好像《法华经》向我们所透显的。当释迦牟尼佛在讲了《法华经》之后,稀有难遭,极为殊胜,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一切都授记成佛。当时有很多他方世界的菩萨,在这法华会上发愿要护持这部《法华经》,释迦佛就没有同意。不需要他方世界的菩萨来护持,本土的菩萨就能护持这部《法华经》的流传。这一念,马上从地底下涌出了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是相好庄严、神通具足,遍满整个的虚空啊。当时与会的声闻众就很惊诧:“怎么出现这么多菩萨,这些菩萨是修了多长时劫才成就了这样的福德智慧?”这些菩萨,地涌菩萨都向释迦牟尼佛顶礼,称“本师”,原来这些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声闻弟子们就更奇怪了,“我们只知道释迦牟尼佛,太子出家,菩提树下悟道,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怎么教化这样无量无边的菩萨呢?”很奇怪。就好像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对面有很多百岁的老人,都称他这个年轻人为父亲一样,这样的奇怪。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告诉真相了:你们不要以为我是这一世,才成道只有几十年。我是无量无边尘沙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所以释迦牟尼佛是这一期的示现,他是无量恒河沙劫前久已开悟、悟证的一尊佛。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也是动经无量无边不可数阿僧祇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我们不要仅仅理解为阿弥陀佛只是成佛十劫,他成佛十劫,也是这一期的示现成佛十劫,阿弥陀佛也是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诸佛已经在动经无量劫以前久已开悟,而我呢,还在三界六道里迷惑颠倒。首先要承认这桩事实。但虽然佛已经成佛了,我还是凡夫,佛虽然已悟,但是他的佛性没有增加一点;我虽然还在迷惑颠倒,但佛性并没有减少一点,我们的如来藏性、佛性还是完整具足的、无欠无余的。在事相、修证方面跟佛是天渊之别,但是在理体上还是平等平等的。  那么在下一层就递进地诠释,佛虽然佛性没有增加一点,但是由于他举心动念、行为造作都随顺一切种智,都随顺实相真如,所以他就受DA法乐,DA法乐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这种大,其大无碍,就是心体。法性的乐、涅槃的乐,就叫极乐。我们一般讲乐,都是相对于苦而言来谈乐,有苦相对待的乐,这种乐不叫真乐,它本质上还是苦。一定要超越苦乐对待的那种绝待的乐、称性的乐,才叫极乐,才叫法乐,才叫法喜。这种乐是不会变异的,是有它的真实性的。所以诸佛如来受这样的DA法乐。我们这些众生就苦了。虽然我们佛性没有减少一点,但我们违背了佛性,违背了真如,舍父逃逸,背觉合尘。正好跟佛相反,佛的行为造作是随顺一切种智、随顺实相,我们的行为造作都是随顺我们的烦恼,随顺五欲六尘的诱huo,对我们的法性、实相有违背。所以我们就享受不到那样的法乐,所得到的却是极重的苦难,所以跟佛之间苦乐相比悬殊极大。  
    针对我们这些背性、遭苦的众生,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的呢?下面这一层告诉我们,佛在这种同体的心性当中,跟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情和无情都是同体的。当佛在成佛的那一刻,他现量见证的一切都是佛。我们凡夫众生每一个念头里,念念都有无量的菩萨圆成无上正觉,这些都是同体的天性亲缘关系。所以佛在跟一切众生同体的心性当中,圆成了他的佛果的时候,虽然也就是享受涅槃的法乐的时候,但他并没有在那里独享他的法乐。由于他现量亲证跟一切众生同体,所以众生在遭苦、遭受六道轮回的剧苦,佛就生起大悲心。有同体他就有悲心,悲是拔苦,拔苦为悲。就好像父母看到子女在生病的时候,甚至得绝症的时候,父母是不是很悲啊?他还能够去卡拉OK吗?他还能够自己一个人去旅游吗?他一定会念念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子女病好啊!所以这是同体的悲心所致。子女生病就好像自己生病,恨不得把这病移到自己身上来,这是感同身受的天性相关。无缘大慈,由于佛是证到空性产生的大慈心,慈就是给一切众生愉乐,慈以愉乐。为什么叫无缘呢?由于在这种空性当中,大平等的胸怀出来了,这里他就不会区别对待:这是跟我有缘的,这是跟我无缘的。有缘的,跟我有亲属关系的,我对他好一点;冤家对头我对他坏一点。他没有这些,他对一切众生都是大平等的胸怀,这就是无缘大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诸佛如来要不断地示现到这个世间,八相成道救度我们?就是出于这两句话,是由佛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他不得不来,一定要来。也唯有把这两句话把握住了,我们才了解什么叫宗教精神。在世间一般的价值观当中,认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他对我好一定会有目的。但是佛法的精神告诉我们,就是有无条件的爱,就是有超越交换条件的慈悲、奉献。为什么呢?同体,只有从同体的角度,我们才了解宗教的精神就是无条件的仁爱,不讲交换的慈悲,完全自我牺牲的奉献,这就是菩萨道精神。诸佛在常寂光的状态当中,以他同体无缘的大慈悲心,念念地,每个念头都在忆念我这个苦恼的众生。我们众生都心有分别,为什么很难理解佛的大慈悲心,总认为“你成佛了,你成佛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受苦,你还会想到我?”哎,佛就能想到我们啊!他念念都在忆念于我,念念都在观察我们的时节。什么时候时机成熟了,不失时机地来摄受教化于我。就在当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就在那里观察十方世界众生,讨论哪个世间众生机缘成熟了,怎么去救度,马上观音、势至就会以种种身份过来。二六时中都在关照着我们。而且佛菩萨都有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都能把我们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我们要想到:哦,原来真的有一种超越于父母恩德的,佛菩萨的恩德,是这样的关照着我们。佛对我们的关照,后面还会讲到。如母忆子,佛看一切众生就像一子,像罗睺罗一样,就好像释迦佛对待罗睺罗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有这样的一个特点。  
    那么我们凡夫众生呢?在这种跟佛同体,同样尊严的的心性当中,由于自己造作种种的恶业,背性,愚痴,所以必然会遭受种种的苦难。遭受种种的苦难,他也想办法解决。他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有时候是怨怨相报、雪上加霜、怨天尤人,他不知道解决苦难的方法。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向佛祈祷。但是我们愚痴啊,就不知道仰求佛来帮助,不知道回光忆念佛,因为佛念念在忆念我们,我们只要忆念佛,马上就会感应道交。佛的力量很大,佛又有大慈悲心,他一定是给我们及时的救度,但我们不知道,这还是信心问题,没有信心。由于不知道这桩事情,所以只是凭着自己凡夫狭小的心量,追逐五欲六尘的境缘,生起自己贪欲的心、瞋恨的心。贪到了就高兴,贪不到就瞋恨。循着自己的那种情执的见解:贪、瞋、痴,慢、疑、我执、我见,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逐境生心,循情造业”,就是我们在同体心性当中的可悲现状。  
    由此导致“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怎么造业呢?五逆他都敢造。杀父、杀母、杀圣人、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是五逆。为什么称为五逆呢?父母对我们有生育之恩,恩德很大,理当要报恩。你现在不仅不报恩,而且还杀害父母,犯这个大逆罪直接要下阿鼻地狱。佛、法、僧三宝对我们有出世间的恩德,我们也要报这个大恩。你不仅不报,还杀害圣人,这些都是五逆重罪,最重的罪业,我们都敢去造啊。十恶,十恶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业:杀生,除了杀人之外,还有平时贪口腹之乐,杀了很多飞禽走兽,甚至吃都要吃活的,杀生;偷盗,看到好东西占为己有,穷得没有办法就想到抢银行,偷盗;邪淫,这种淫欲的心极重,沾花惹草,这些都是以人高贵的身体来作畜生的行为,这种邪淫现在风险也很大。原来我们《净土》杂志登了一个大学生的一封忏悔信。他刚刚才参加工作,从农村考上来的。家里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大学生,他在一家外企公司工作,有一天跟同事吃饭喝醉了酒,就上了一个什么理发厅,就邪淫了一次,仅仅就是一次,就染上了爱滋病,这时候就悔之晚矣!这叫身三。口四,就是口业的四种恶:妄语,说假话,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见闻觉知都与事实不相称。甚至在修行的时候说大妄语,没有得三昧,没有得神通,没有证果,他说自己得三昧,得神通了,这是妄语;绮语,说那些浮华的语言,导人欲望的语言;两舌,挑拨离间,东家说西家怎么样,西家说东家,斗构两头;恶口,就是骂人,骂得非常难听,如刀割心。这是口四。意业的三种恶:第一悭贪,悭就是悭吝,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愿布施给他人,小气;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把它占为己有。瞋就是瞋恨,碰到不如意的违缘,他就生起瞋怒之心,存积心里,形成很大的怨结,时刻想着怎么报复,这就是毒,毒气。愚痴,最大的愚痴就是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轮回。这是十恶。这种五逆十恶你去造了,十恶里面分三品,上品的十恶下地狱;中品的十恶堕饿鬼;下品的十恶堕畜生。所以三恶道也根据你犯十恶的程度来决定。所以五逆十恶就是种种的重业,我们在“背觉合尘”的时候都造过啊!确实一个人,他在违背了自己的法性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孩在黑夜里行走一样,一点方向感都没有,走到悬崖峭壁掉下去他也不知道,我们就是这种迷惑颠倒的众生。由于造作五逆十恶的重罪,那当然导致的就是三途八难、种种大苦,这样的果就要现前。三途就是三恶道,刀途、火途、血途。八难,这个八难也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障碍我们见佛、闻法、修行的八种障难。这八种障难,首先三种就是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它们遭受种种的剧苦,受苦都来不及,没有闲暇,没有机会见佛、闻法、修行,这是三难。第四难是长寿天难,他修定修到非非想天,他的神识枯定在那个地方,也不能见佛、闻法、修行、修佛法,长寿天。第五难是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没有三宝的地方,边地包括四大部洲的北俱卢洲,也属于边地。所以韦驮菩萨护法是三洲感应,不去北俱卢洲,太享福了,没有修佛法的发心。第六难是盲、聋、喑、哑。就是残疾人,瞎子、聋子、哑巴,他们没有办法见佛闻法。第七难是世智聪辩。世间人的分别心太重,所谓的逻辑思惟非常发达,看到什么都要分析个一二三,动不动就找证据,而且巧舌如簧,非常狡辩。这些世智聪辩,也没有办法来闻道修行。自从我们现在这种知识体系开始,科技发达之后,这种世智辩聪的人是越来越多。好像现在的教育往往出现一个现象:越受现在的教育受得越多,越难相信佛法。这就是他的世智聪辩的障碍,分别心太重,机心太重。第八难是生在佛前、佛后。没有生在佛世,或者佛还没有出现之前,他就生在佛前;我们属于生在佛后,生在佛后还是在末法时候,还能遇到佛的遗法、遗教,等到末法一万年之后,那些众生就不能闻到一点佛法了。所以这叫八难。我们遇到这样的八难,都是我们的五逆十恶的因导致的,所以种种的大苦我们都受过啊。每当谈到这些我们要生起大惭愧心,这里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所以生大惭愧心。而且在思惟这种因果的循环时,我们才会生起大恐怖心,“思之可怖”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今生侥幸得人身,侥幸闻净土一法,还不发大心来念佛求生净土,解决轮回之苦,那就还在“依旧”,还依着原来那样的五逆十恶、三途八难,那样的“埋头造种种业”。埋头是什么?就是没有智慧,就像鸵鸟的头埋在沙地里一样。埋头造种种业,就必然像以前一样再从头受种种三途八难的苦,所以这就更让我们惭愧了,更让我们感到恐惧了。原来不明白还情有可原,现在闻到佛法,还不赶快跳出来,还像原来一样,那就更不应该了。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3 01:02     标题: 续 5





           好,我们请看下面:[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证耳,求悟心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今生借助宿世的一些善因,知道了阿弥陀佛以他的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受、教化于我。“今且知”,我们是不是当下就已经了知、相信了这个事呢?可能还不一定,不是所有的人。何以故?末法众生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知恩、不报恩,有这么一个特点。不知恩是由于没有智慧;不报德是他没有德行。确实,要我们对阿弥陀佛这种同体的大悲、无缘的大慈,从内心深处感知到、接纳到、信解这一点,还不是很容易的。我们还会觉得“佛是佛,我是我,阿弥陀佛跟我有什么关系,他凭什么要关心我呀?或者他关心我,他真的就能帮助我吗?”内心会不期然地隐隐约约地出现这些疑点。所以我们熏习这个圣言量,要让我们去了解阿弥陀佛,首先就得要了解他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什么?就是佛心啊。我们要了解佛心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就好像一个小孩要了解父母的心,你说容易吗?原来我在高校当老师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写一篇作业,谈到他小学的时候非常顽皮,常打架,很伤父母的心,他也不在乎,他的父母真的为他操碎了心。结果有一天他又跟同学打架了,被老师罚站,然后老师把他的母亲叫到学校去,还训了他母亲一顿说,“你怎么教育小孩的,这么顽皮,怎么怎么……。”他的母亲这时真是……就一个独生子女,独生的儿子,把他带回家,也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就握着他儿子的手,在那里默默的,就这么母子俩握着手,坐了三个小时。到了第三个小时的时候,这个顽劣的小子才感觉到“哎呀,我真的不能这样做了,我真的把我母亲伤害得太厉害了!”三个小时之后,他才猛地有这一念出来,原来都满不在乎的。所以他母亲,以她悲哀的、快要操碎心的母爱,用三个小时的握手让他才醒悟了一点点。他开始改变了顽劣的习惯,开始认真读书,考上了大学。他考上大学以后,还总是想到那三个钟点对他心灵的震撼。有很多人会对父母终身后悔。由于他在少年期间、中年期间,不了解父母的心,甚至还会觉得父母亲怎么怎么他。我有时候碰到我家族的一些年轻人,他跟我埋怨他的母亲对他不好。怎么不好啊?说他母亲对他很苛刻,“我的铅笔都写断了,她都不给我买。”诸如此类的。他不知道父母对他是多么的疼爱,只是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让他节俭一点而已,他都会埋怨。所以你说世间的子女理解父母的心都很困难,而往往是等他做了父母的时候才能够了解父母的心。那么我们一个凡夫众生要去了解阿弥陀佛的心,会容易吗?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心,又怎么可能会对净土法门产生死心塌地的信心呢?所以这都是一些难点了。  

    祖师大德在这方面不断地给我们灌输、渗透、教化。佛菩萨是以大慈大悲心,每个念头都在念着我们,都在摄受我们,都在教化我们,我们有一点进步他都很高兴。我们在这里背性、背觉合尘,造种种恶业,他就会难受啊!当然佛心不会像我们情感性地难受,就是悲悯,哀其不幸啊,会有这种心。  

    你看韦驮菩萨在护法,他护法也是很有苦心的。他知道这个南阎浮提众生修道,都得要有很宽容的精神去护持。只要他有一念的善根,有一件善事,就不计他的诸恶。如果说韦驮菩萨护法很苛刻,你必须持戒很精严,各方面道德都很好,我才护你的法。你如果持戒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护你的法,如果这样他就没有几个人可护法了。他是哪怕你有一点优点就护你的法,其他的缺点都可以抹掉不看。这样他工作业务才比较多啊。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禅师,好像是高峰禅师,他想开悟。为了对治昏沉,他就坐在悬崖峭壁那个凸出的地方,只要一昏沉就栽到山底下去。他把自己置于一个死地,只要昏沉就要栽下去,粉身碎骨。古人道心很切,宁可这样他也要对治昏沉。就在那打坐,打坐打坐,真的昏沉来了,真的就一下子栽下去了。这一栽下去,就在他还没有落地的时候,被两只巨手托住了。托住了以后他就没有死,他就问“这是谁呀?”“我是韦驮菩萨。”这时高峰禅师就有了一念傲慢心,“哎呀,是韦驮菩萨护我的法,说明我还很有道德。”他就问“这个地球上像我这样有道心的人有几个啊?”韦驮菩萨一听就说:“就由于你这一念傲慢心,我不护你的法了。”高峰禅师这下就很惭愧,“是啊,自己昏沉掉下去,人家救了我的命,我还觉得自己很有道德,还这样问。”他就生起大惭愧心,觉得自己业障太重了。他又继续在那里坐,坐着坐着,坐了一段时间又昏沉,昏沉又掉下去了。这回掉下去他想:“这下完蛋了,肯定死了,没有人护法了。”谁知道等到要掉下去的时候又被托住了。托住了,他就问:“又是谁托住的?”“韦驮菩萨。”“你不是说不护我的法吗?”韦驮菩萨说:“你一念惭愧心、改过心,那我就又再护你的法。”所以你看,这些都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对我们众生的呵爱、关顾真是无微不至啊。所以我们再看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是针对众生的困难而发的,让我们顺利地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顺利、快速地得阿鞞跋致,得一生补处,快速成佛。他这五大劫的思惟愿力都是出于他的大慈大悲,观察众生种种的根机来加以施设的。所以真的是阿弥陀佛念念在忆念我们,念念在摄受、教化于我们,当我们知道这个,我们就该深感佛恩。为什么我们感恩的心出不来?是由于我们不了解佛心的大慈悲的特点,就好像一个子女对他父母的孝心出不来,是不理解他的父母在他身上付出了多少的心血,那种无条件的仁爱。  

    那么我们深感佛恩,就应该要恳切地念佛,当下念佛,念佛才是最好的报答佛恩的方法。何以故?顺应佛愿故,顺应佛心故,阿弥陀佛就是恳切地殷勤地希望我们念佛嘛!我们孝顺就是要顺,顺着佛心来做才是最好的报恩。所以说供养,什么是最好的供养?如法修行供养,是最高的供养。佛很希望我们修行,我们就听佛话去修行,佛就高兴,这就报了佛恩了。所以“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我们不仅是一般的感恩,是深感。深心内了知这桩事情,深心里去念佛,深心里报答佛恩。什么叫真正的报佛恩?我们要了解佛心、佛愿、佛意所在,我们才会去顺应,去念佛,这是感佛恩念佛。  

   “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无量劫以来,我们都在冤枉地受种种三途八难的剧苦。这个“枉受众苦”,大家注意,不要草草看过。冤枉,本来我们都有佛性,跟佛同体,这么尊严、这么高贵,本来就能成佛的心性,却被这种无明、贪欲害得我们在三界六道受苦,真是太冤枉了!所以枉受众苦。这时候就得要发起脱离三界六道剧苦的心。要脱离这样的轮回之苦,怎么办?就应该念佛。为什么呢?我们想脱离众苦,靠自己的力量不行。惟有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才能令我们横超三界,截断六道轮回的苦难,到达解脱的极乐世界。惟有信愿持名,才能做得到。到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极乐,脱离一切众苦,所以应该念佛。  

    再思惟我们无量劫以来,由贪瞋痴鼓动身口意,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这种恶业如果有体积的话,尽虚空容纳不了。我们想忏悔也没有办法忏除。往者不可追啊,无可奈何,随缘消旧业。但是未来我们得要把握住自己了,未来就不能再造这样的恶业了。由此我们要生惭愧心,应该念佛。惭愧,这两个字是我们佛门常常讲的。惭,就是对以往的罪业的一种内疚感;愧,就是做了不好的行为,面对他人的目光,感觉到羞愧。所以惭有点儿像英文的guilt,就是内省的一种自责的心理;愧是面对他人,被发现的一种不好意思,一种羞愧。那么一个人有惭有愧,就会改往修来,对他原来所作的行为有种忏悔心,对他以后的行为有一种抑恶扬善的补救。所以这种心理是修道的很好的心理,在佛教也称作两种白法。那么为什么“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呢?这是认证到我们造作的无量无边的恶业要忏除,靠其他的忏法,效果都不是很好。无论是事忏、理忏、作法忏,忏法很多,但是一切忏法当中最殊胜的忏法就是念佛,至心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念佛能够消这么重的重罪,是一切忏法当中最殊胜的呢?这里就有一个原理了,因为我们用这种虚妄的心造作的业再重,这个业也是虚妄的,业性本空的,你不要认为它很真实,业性本空。而我们念的这句名号是实相、是佛心、是光明。造的业都是在黑暗的状态当中,愚痴的心造愚痴的业。千年暗室,一灯照亮。就好像冬天里的冰霜,只要一轮杲日出来了,冰霜自然融化。所以这种忏罪就是实相忏法,实相忏法不是像作法忏、作相忏,是寻枝摘叶的、渐次的忏。所以知道自己往昔所造的恶业,以忏悔心赶紧念佛,才能消往昔的恶业,才能阻断未来可能会造的恶业。那么再要思惟到,我们跟佛平等、同体的心性,是本自具足的,是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我们成佛,也是不由他悟,不是从外得到的。只要把我们分别、执著的障碍撤除了,我们本有的佛性就自然现前了。就好像一面古镜,它本身就可以照天照地的,只因蒙上了尘垢,所以照不出一点影子。很多人不知道这面古镜是宝物,就把它抛到厕所里,它就成了废物。但有个人知道这是一面无价的宝镜,就把它拿来擦洗、磨洗,洗濯垢污,慢慢磨掉了尘垢,这面宝镜就能够放光,就能够照天照地。这面镜子,镜体本有的照亮的功能、放光的功能,是本具的,不是从外来的,只是被遮盖住了,所以是它本有。既然佛性是本有,今天虽然还是迷惑颠倒,还是苦恼凡夫,不能就说没有佛性。还照样是有。所以“佛性本有”,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作智慧的观照,这是佛不断地向我们传达的。菩提树下悟道,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惟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现在还是本自具足的,那么只是欠什么?欠修行。首先要觉悟,觉悟自己本有佛性。但觉悟自己本有佛性,一般众生都觉悟不了,所以佛才苦口婆心,跟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来指点我们具有佛性,来开示我们怎么把佛性显发出来。所以我们首先要了知、了悟我们本具佛性,然后就开始修行。修证它还是很需要的。通过修证,恢复我们的本有。  

    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要希求开悟自己的心性,那么开悟自己的心性,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前面讲的“明心之要,无如念佛”,所以我们就应该恳切地念佛。这句佛号——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两个核心意义。无量光寿就是法界的体性,就是实相。那么这个实相的名号,作为本质境投到我们凡夫众生这里,就能把我们每个众生本具的、本有的无量光寿给引发出来。我们觉悟无量光寿,我们证入无量光寿,这就是“悟证心性”。悟证心性,由于我们的无量光寿的心性、性德被无明烦恼遮盖得太深重了,我们没有办法引发出来,而透过佛号就能够引发出来。这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要知道这个无量光寿是本着众生的心性建立的。这个名号,无量光寿,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本着众生的心性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众生无量光寿的心性,这个名号也建立不起来,建立了也跟我们很隔膜,我们也不会去念它。另外一方面,凡夫众生的无量光寿的性德也唯有靠无量光寿、弥陀名号才能显发出来。所以这个名号的建立,确实是阿弥陀佛深刻了解众生的心性特点而加以施设的。所以要求悟心性,就应该念佛,单刀直入、非常快捷。  

    那么下面进一步递进,如果我们以求悟心来念佛,要悟明我们的心性,通过念佛法门得到明心见性,我们念佛才会恳切。因为我们修行人也确实要悟明心性,如果我们开佛知见了,我们看很多事情很明白了,有智慧辨别是非邪正了,我们造恶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没有智慧,好心想办好事,但由于糊涂颠倒,造了很多恶业。所以必须要“求悟心”,求开悟,求明白,必须念佛。这样念佛就必定恳切,“心性不悟如丧考妣”。黑夜里面没有一点亮光,在黑夜里行动、行走是非常危险的。念佛必恳切。  

   “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无量劫以来,造作种种的恶业,现在必须要以惭愧心忏悔,誓不再造。这一点,也是悟的两个方面。我们说信悟,信心就是悟。信心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觉悟自己无量劫以来造作种种的恶业,是罪恶生死凡夫,而且罪恶生死凡夫靠自己的力量是出离不了生死轮回的苦难的。无量劫以来我们以自己的力量也修行,也想出离,但是常出常没,没有出离的机会。所以要觉悟这一点,靠自力没有办法解决。这种惭愧心,自知自明要出来。然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觉悟到什么?原来阿弥陀佛就是对我这个不能出离的罪业生死凡夫已经发了四十八大愿,已经有西方净土的建立,已经有名号度我们的方便。现在我们全身心投靠阿弥陀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能脱离六道轮回的众苦,圆成无量光寿的佛果。所以这样的悟,就包含着对自己的严峻的解剖,和在佛那边的得以救度的肯定。所以我们唯有在念佛当中,才能得到对于这种根机的认知,和对于净土妙法的靠倒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恳切念佛。  

   “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们这个畏苦心,往往是很难出得来的。为什么?由于我们凡夫的眼界很狭隘,很难了解死后的情况,甚至对死后的情况他都不去想,所以他才敢肆无忌惮。如果想到他每一个罪恶的行为,马上会到地狱里遭受相应的比它连本带利、百千万倍的剧苦的话,他能看到这样的因果关联的话,他就不敢去造,他就会有恐惧感。现在通过佛给我们慈悲的开示,祖师大德给我们的转述,我们要生起这一念畏惧三恶道苦的心。我们知道自己不修行不能解脱,不念佛不能往生的话,必然是到三恶道报到,所以这样的畏惧心就使我们念佛非常恳切。对我们来说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得DA法乐,要么就到三恶道里去遭大苦。那怎么办?我们每个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要求,如果这种选择放在面前,肯定会选择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而不会选择到三恶道去。所以以这样的畏惧三恶道苦的心来念佛,念佛必定恳切。  

    “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这时候接纳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深知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对我们往生这桩事情有个信心决定。不是我有多少能力,我是业障深重,实在是阿弥陀佛太慈悲了,他太有力量了,他能令我往生,我们感恩不尽,就念佛恳切、念佛报恩。也让一切众生闻信这个法门,也来念佛,也是报答佛恩。这是一个万修万人去的法门。彻悟禅师在后面有一封信里说得很有意思,他说在阎浮提,弘扬净土法门,让大家相信这个法门,到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寺院的灯没有人点,寺院的地没有人扫,为什么?都往生了。这时候可不要懊恼了。所以我们要感恩,要恳切地去念。  

    好,请看下面文句:[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大势至菩萨云,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大士亲证实到境界,吐心吐胆相告语也。我今念佛,必得见佛。一得见佛,便脱众苦,即开悟有期。果得开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惭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这一段的结语进一步提醒我们,阿弥陀佛是这样的大慈大悲。在我原来没有闻到这个名号、净土法门的时候,乃至于我们在三恶道里受苦,根本没有办法念佛的时候,就在那个时候,阿弥陀佛尚且还在忆念我。现在我得到了人身,又闻到了佛法,尤其闻到了净土这个难信之法,而且还能产生一些信心,还能在信愿的导引之下恳切地念佛。这时候阿弥陀佛会更欢心,会更转而来念我。是不是?我不念他的时候他还来念我,我在念他的时候,他就会更念我。就好像一个顽劣的儿子,天天不听父母的话,不听父母的话,父母还在念他。忽然有一天他转心了,哎呀,要孝养父母,也不作恶事了,父母就更高兴了,不得了,就像宝贝一样的。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能相信名号,能来念佛,阿弥陀佛对我们就太……更为护佑。这一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把佛、阿弥陀佛跟我们什么关系,阐述的非常清楚。这篇《念佛圆通章》也是净土五经之一,印光大师选录的。它是在楞严会上,由二十五位大阿罗汉和菩萨来向佛禀告自己证得圆通的方法。为什么二十五呢?像六根、六尘、六识、七大这些,从二十五个途径契入自性圆通。这位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和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是在这二十五圆通当中特别选出来的。耳根圆通最契娑婆世界的根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最契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根机。大势至菩萨禀告自己就是专修念佛三昧,证入圆通的。他所遇到的一尊古佛——超日月光佛,向他传授念佛三昧之法。传授方法的时候,首先就告诉他,你念佛,为什么念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在这里表称是阿弥陀佛,他怜念、怜悯、忆念我们众生就好像慈母忆念儿子。首先就把佛跟众生的关系用世间的比喻告诉我们——母子关系,一下子就把关系拉近了,母子的天性相关。所以我们念佛不要有隔阂感,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大慈母,他十劫以来就在忆念着我们,但我们却是舍母逃逝啊,从来没有想到母亲在忆念我,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到母亲的怀抱。只是顺着自己顽劣的天性、贪瞋的欲望,造作恶业,在三界六道里轮回,每况愈下,从黑暗进入更深的黑暗,从苦难遭受更大的苦难,这就是逃逝,逃逝得越来越远。面对逃逝的儿子,慈母虽然忆念,又何为呢?很无奈,不能感通。就好像打电话,一个电话信号出去,对方一定要接了之后,通话了才有作用。发出去信号他不接,虽忆何为?那么这个流浪的儿子,他苦,苦到了极点的时候,可能会有个机缘回头。众生会有回头的时候啊。他原来认为五欲六尘很真实,所以他才猛利地贪欲地去追求,追求不到的时候就瞋恨,瞋恨来了就报复,造作种种恶业。等到他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他才发现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好,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幸福。就好像我们没有钱的时候,吃不饱饭的时候,钱对我们很重要。等到你去赚钱,赚了很多钱,成了亿万富翁了,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也很平常啊。这个钱多了也没有什么意思,是不是这样?这些都是假的啊,而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啊。所以人在中年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他所追求的一些追求到了,追求到了也觉得无所谓,没有什么意义。如果遭受疾苦的时候,或者生了个绝症,或者被冤家对头碰面追杀……,他一念回光,“我干什么这样?”这时候他一念回光,回到自性,如果能闻到佛法,才知道有一个更庄严的净土,有一个自性的佛性。我为什么不观照生命真实的东西,而去留恋、执著、缠绵生命中那些虚假的东西呢?可能一念觉悟就回头了,他也就开始念佛了。这就是若子忆母。若子忆母,慈母早已在忆念我们,早已在发射这个慈悲的信息。你也在忆,你就在接通这个信息了,这就能对话了、沟通了、互动了。母子天性相关,历生不相违远,母子就会聚在一起,如影随形了。所以我在念佛的时候,佛就在我心中,我跟佛就很亲切,我们是可以跟佛心灵对话的。我们每一个念头阿弥陀佛当下都会知道的。你看很多人修行修到很苦的时候,你好好祷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给你加持。上次有个新加坡居士说他昼夜念佛,念到晚上两点钟的时候,实在是太难受了,当下就想躺到地下去睡觉。这时候他觉得不行,他就向阿弥陀佛祷告,说“我的业障太重了,阿弥陀佛保佑啊,让我挺过去,挺过去。”他可能求得很恳切,这一下,再过来念,顺利通过。所以跟阿弥陀佛是可以对话的,母子之间是当下可以沟通的,慈母是能解决我们一切问题的。要有这种信心,这是真实情况。我们众生心都是生灭心、烦恼心、污染心、贪瞋心。你要以如母忆子般真实的信心来忆佛念佛,我们所系缘的是佛的境界,佛的名号,佛的功德,佛的光明。我们只要去念佛,阿弥陀佛就有办法来解决我们修行当中的一切障碍,清除我们的业障,开发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现前或者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离阿弥陀佛很近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佛了。如果上根利智,而且勇猛精进用功,又有六度万行福德的深厚基础,他现前得念佛三昧,就现前见佛。没有那么好的根机,功夫不是那么勇猛,他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莲华绽开见阿弥陀佛。所以这个法门就是不假方便,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便,自然我们的真如心就会打开。  

    那么这段话是大势至菩萨亲证的境界,他真实得到的利益。这不是作一般的概念性的学问,这是他向释迦牟尼佛汇报自己证入圆通的过程,用什么方法,所以他不能打一句妄语。而且他为了利益我们这些众生,是吐心吐胆真诚相告,也希望我们跟他一样,通过专修念佛三昧,如子忆母般的恳切去念,也必定可以见阿弥陀佛,一定能够证入无生法忍。透过大势至菩萨这样真诚的禀白,我们要销归自性。任何佛语、菩萨的语言、祖师的语言都是我们修行的教诲、指南,我们现在就开始专修念佛法门,也必定可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要有这种信心。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4 00:32     标题: 续 6





             那么我们一见阿弥陀佛,就能离开一切苦难。我们这个世界八苦交煎,无量众苦。在众苦当中从轮回来看有两种:一个是分段生死,就是在三界六道,一段一段地轮回;离开了分段生死,断见思惑,还有微细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尘沙惑、无明惑。如果只是断了见思惑,在变易生死也是苦;初地菩萨跟二地菩萨相比,初地菩萨也苦。所以离开众苦,就包括这些微细的变易生死的苦难,也都脱离了。这样悟明心地就是决定的。果能大彻大悟,自性现前,我们就可以完全彻底地把无量劫以来的罪业忏除,洗干净。  

    那么念佛一法具有这么大的利益,阿弥陀佛以他的同体大慈悲心这样地忆念我们,我们念佛就一定能很快得到殊胜的利益。这句六字洪名,无价的摩尼宝珠,我们还能继续忘却它,继续漠然对待它吗?佛还可不去念吗?“佛尚可不念乎?”彻悟禅师用这样的反问句法,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名号赶紧要恳切地、真诚地、不间断地、无夹杂地去持念,这样才能随顺佛心,才能令我们彻悟。这也是他的经验。原来彻悟大师是称为梦东禅师,他后来观察所有的一切,作了个偈子“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对梦东禅师来说,他对自己的修道、法身慧命是高度负责的,他对世间的善法,儒家、道家都思惟了个遍,都了解了。然后对出世间的所有法门,他也了解了个遍,了解遍就是择法。最后结论,世间和出世间的,我都思惟遍了,不念弥陀更念谁呢?只有念阿弥陀佛才是最殊胜的。为什么?一心具足十法界,哪个念头当下显现,就出现哪个法界。念阿弥陀佛就出现佛法界,那是最殊胜的。所以“佛尚可不念乎?”大家老实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大德比丘、比丘尼,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文本,请看文句:[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佛于无量劫前,对世自在王佛,普为恶世界苦众生,发四十八种大愿。复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舍金轮王位,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此但万行中内外财布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圆修万行,力极功纯,严成净土,自致成佛,分身无量,接引众生,方便摄化,令生彼国。然则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若以众多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致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   

    好,请看这一段。这一段是通过阐述阿弥陀佛因地的发愿修行,让我们了知法藏因地,是为我们众生来发愿,来修行,他对我们众生有大恩德。从我们初发心,持戒念佛,到最终圆成佛果的全过程,阿弥陀佛都在护佑着我们,加持着我们,成办我们的大事。这桩事情,由于我们在众生份上,是非常陌生。有时候耳闻了,也不一定会信以为真,所以信心总是很肤浅,对这个要不断地熏习,熏习。  

    首先提出众生在认知层面上狭劣的特点:“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我们众生本有的智慧,应该是广大无边的。 然而一念无明妄动,我们受俱生我执,受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局限,使我们的知见非常狭小,鼠目寸光。这是受我们的业力、身心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所以智慧非常狭小,心量非常小,不能见到广大的境界。对我们这些“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的凡夫众生,来讲净土一法,在认知层面、信解层面上具有很大的难度。比如一个井底之蛙,井里的青蛙,它看到的就是井里那么一点点水,看到的天空就是三尺见方的井口,这就是它整个的世界。你要跟它讲浩瀚的大海、广阔的天空,不是它的境界,它就不相信。你对于春生夏死的昆虫,来谈冬天的景象,它也不会相信。所以对我们凡夫众生,局限在娑婆世界五欲六尘里的人来说,你跟他讲西方极乐世界清净的境界,就像对那井底之蛙描述大海一样,很困难。所以我们要深知自己认知的狭劣性,不要去坚固自己凡夫的知见,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见放下来,去仰信佛的知见,慢慢地打开我们的心量。  我们为什么知见会这么小呢?就是一个执著。碰到什么执著什么,不能够契证空性,所以心量打不开。佛陀二十二年讲般若系经典,就是让我们扩大知见。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但凡夫众生就是住一切法,执著一切法。本来到这个世间来只是匆匆的一个过客。他长大了,成个家,这里盖个房子就是我的家,这个家就是我整个的世界。家里的那个“家”,宝盖头的一个屋子,下面是一只猪在那里,这就是他的家。这样慢慢地我们心量就越来越小。中午有个居士说,他很有善根,开酒店、宾馆,虽然很赚钱,但杀生很多,所以他善心发现,就不想干这个了。然而家里、朋友都拽着他,不让他离开。一般人觉得我能赚钱什么的,这就是[知小]。他不知道你杀生,你导致的恶业,现生会身体不好,寿命短,这是你现生的华报,未来的果报要到三恶道里面去。他就不能“见这个远”,不能“知这个大”。他就在眼前的利益当中出不去,造作诸多的恶业。所以佛经里面,对我们众生这样的知见狭劣、造作恶业,就用一个比喻,非常形象,就是小儿对刀刃上的蜜的关心。刀刃上的一点蜜很甜,这个小儿,无知的小儿,就会舔,赶紧舔刀刃上的这点蜜,刚刚尝到一点甜头,马上舌头割伤了,割断了。现在我们人类很多愚蠢的行为,都是由于“认知小”所导致的。他一味地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把环境破坏了,生态破坏了,然而这些反过来给我们导致了更大的zai 难,然后又去整治它,整治时可能比它得到的利润要多付出很多倍,才能整治到原来的样子。所以我们众生可怜啊。为什么学佛要开发智慧,扩大心量啊?要“知大”啊!要“见远”啊!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我们的一切念头,我们的行为,才叫随智慧行。如果心量狭小就是随烦恼行,一定会导致我们众苦充满。  

    我们知道自己的认识狭劣,鼠目寸光,没有智慧,不能见到远大的事情。佛悲悯我们,不断地开显。比如三界六道的轮回,我们只看到生命当中这一段、这么小的范围,于是就不相信因果。“你看那些善人,也没有得到善报,也很潦倒,恶人还很得志”。他知这个“小”,不能在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因果错综复杂的背景当中,去认知生命的真相。于是我们就想到,佛来到这个世间,讲净土一法是多么的艰难。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没有比相信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更难的。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判根机,相信净土一法的是上根机所摄。因为认知本身狭劣的人,他本能地就很难相信这个法门。你说西方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两个有你传达出来,这就是惊天动地啊!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飞碟报告,一看到有飞碟,一下子都会很吃惊啊!我们总认为整个的银河系、河外星系,只有地球才有人啊!怎么地球之外还有飞碟过来,科技发展哪有那么快啊?于是他就琢磨着这肯定是幻觉,是假的什么东西。但是出现了几万,几十万起飞碟报告、目击报告,固然有很多是假的,固然有很多是幻觉,但是这里面只要有一例是真的,它也传达了不可思议的信息,地外文明啊,平行的世界啊!那么对地球之外有生命,有刹土,这在佛教来看,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整个法界当中有多少微尘数又微尘数的刹土,这些刹土有种种的形状,依止种种不同的地方,众生的寿命种种不同,福报种种不同,文化形态不同,语言不同,那是很多啊!对于这样广大的世界,像华藏世界这样的描述,这在凡夫众生来看,他是梦都梦不到的。所以在这里讲说阿弥陀佛的净土,要说。尽管很多人不相信,很多人听了哈哈大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还是要说。毕竟这个世间还是有一些与净土法门有缘的人,他听了以后,他会悲喜交集,他会闻即信受,即便当下不能信受,给他听一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在他的阿赖耶识播下了一颗金刚种子,这就是善根啊,迟早这颗种子遇到因缘,会破土而出。  

    净土经典中,释迦牟尼佛首先详细地介绍阿弥陀佛的因地。他整个的过程都是发大菩提心、大慈悲心,来为众生服务的。对众生有大恩德。但这一点,凡夫众生却不知道。不知道,就得告诉他。所以《无量寿经》就描述,在无量无边不可计数的阿僧祗劫以前,有一尊古佛。开始先讲锭光佛,锭光佛在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再灭度,后面次第的有,像月光佛、月面佛、旃檀香佛、水天佛,到最后就是世自在王佛,就定格在世自在王佛那个时代发生的一桩事情。他示现八相成道,是在寿命四十二劫的时代,众生福报都很大的一个时代示现。有一位大国王,他来闻经听法,大彻大悟,顿然舍去王位,舍家弃国,行作沙门,号曰法藏,来出家修道。由于他是大国王,由于他是以菩提心出家,所以他从一出家的时候,就不是为自己,就是为了救度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恶世界苦众生。 像我们这样的恶世界就是秽土。十方世界有净土有秽土,净土的众生是快乐的,是安乐的;恶世界,就是恶业所感召的秽土的世界,它是遭受剧苦,就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又到这个五浊恶世,人寿百岁的时候,众生就更苦了。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人寿百岁的时候,现在又过了将近三千年了,我们平均寿命七十几岁,比释迦牟尼佛应世的时代更苦,福报就更差。所以法藏菩萨得世自在王如来的加持,以后通过自己的发心修行,得到天眼,用天眼观察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如何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如何救度,就得要了解这些众生是什么样的状况,他是什么根机,他有什么好乐,用什么善巧方便才能救度。这桩事情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他不是救度哪一类的众生,他要救度所有的众生,九法界众生。所以他要观察,还要到他方世界佛的净土,去摄受他们好的一面。对于秽土方面,如何会导致这样的秽土,这个浊恶的原因在什么地方,种种众生是什么状况,他一个愿一个愿发,针对众生来发愿。这发愿的过程都经过五大劫的时间,发出了四十八大愿。在世自在王佛法会上,发四十八愿的时候,世自在王佛是非常欢喜了,说这些愿能够令一切与会的菩萨,圆满各自菩萨的大愿,能够令所有的众生,由于这些愿得到救度。四十八大愿的称性发起来,也就是法界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由此,感得整个大地六种震动,天上雨下无量的妙华,虚空中发出声音说,“决定圆满大愿成佛”,虚空授记。  

    法藏菩萨发了愿之后,不是发了愿就不管了,就完成大事了,不是这样。愿是需要行来填充,来圆满的。所以由愿导行,法藏菩萨动经无量劫又无量劫,修菩萨六度万行,福慧双修。在这个过程当中,示现种种的身份。或者示现忉利天主身份、夜摩天王身份,以及转轮圣王身份、人间的比丘、比丘尼等等身份,乃至在六道,随形六道,来广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在这种种身份中,都会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念佛、念法、念僧。  

    在六度里面,这里提出布施这一度。在法藏菩萨所示现种种身份中,就仅舍金轮王位,舍金轮王位出家的事情,都有无数次。菩萨在行布施的时候,他是完全无条件的布施,真的是三轮体空。当他作转轮圣王的时候,他把所有的金银财富都打开,所有的国内的贫穷的人,都来给他布施。如果一个贫穷的人上来了,这个转轮圣王对他不仅没有傲慢心,而且会向他顶礼,说“你终于来了,非常难为您老人家,我应该主动送上去”。跪着给他供养,要什么给什么。而这个贫穷的人觉得,这些金银财宝都得到了,想一想,“我还没有做过国王啊”,他就会把国王的位子让给他;如果这个穷人觉得“我还没有老婆,看你的妻子还挺漂亮的”,好,把妻子也供养给他;那个穷人得到了皇位,得到了他的妻子,又说“我还要有个佣人才比较好,他要称我的心啊”,这个转轮圣王又去做他的佣人,帮他服务。这是属于外面的,国城妻子他能供养。还有如果一个穷人说“我需要你的头,需要你的眼睛,需要你的脑髓”,他都无条件的给予,没有丝毫的踌躇,欢喜地给予。菩萨是这样行布施的,这就是布施波罗蜜啊!到家了。不像我们布施一点,现在赚了很多钱,叫他布施一点,舍不得呀。心里很难受啊。拔一毛利天下都不为也,吝啬。吝啬就使我们的知见小、心量小、我执重。所以只要我们布施,一下子就把心量打开了。所以布施度悭贪。法藏菩萨舍转轮圣王,这种内、外财的布施,都不知道有几千万亿了,这还是他行六度万行当中的一种。如果加上他的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这些行持,那是动经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他有这样的发心,这样的行持,以后布施到波罗蜜的程度,他自己的福报就很大,很大到什么程度呢?能够满一切众生对资生用具的需求。他自己的福德很大,他怎么来满足呢?法藏菩萨就能从自己的手掌心里流现出所有的东西。你想要粮食,手掌心里有粮食;你想要卧具,手掌心有卧具;你想要汤药,手掌心有汤药。这手掌心就像无量无边的功德,凝聚在这手掌心的一法里,一法具足一切法,无尽的福德,他有这种神通妙用。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5 01:10     标题: 续 7






         好,这是行布施。而行忍辱呢?“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别人的诽谤、侮辱、杀害都能够忍下来。“行人所不能行”,就是非常精进。他无论行般舟、行什么,他都是非常精进勇猛,不惜生命,不疲不厌。包括为了救度一个众生,随行这个众生,动经无量劫随行,一定让他回心转意,把他救度上来,这样地“圆修万行”。怎么叫“圆修万行”?他有圆顿的知见,圆融的心胸,来修菩萨的万行。这样所积累的功德,到了极处,力极功成。他所行的六度的行持,就会产生一种力量,禅定的力、智慧的力、忍辱的力、精进的力,这些力到了极处,就把自己自性的功德完全显发出来,这种福德智慧的功德就成熟圆满。这样,四十八愿就完全用他的功德力,圆满的功德力,庄严成了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它的建成也不像我们所想象的,要搞建筑,一砖一瓦把它砌起来,不是这样的,那就“可思议”了。要知道,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的时候,他已经是登地菩萨了。所以他的愿是称乎法性实相发起来的。这种法性实相是真实的,所以他的愿是真实的愿。他不像我们世间人发愿,就像上午有同修,他也发愿:“我愿为众生效犬马之劳”,它也是愿,但一旦效犬马之劳,别人骂几句、打几下、侮辱一下,他就受不了,他就觉得我这个愿很难办。还有的居士,他也发一个大愿:“我要代众生受苦”,这一愿发起来,真的就病了,生了重病,这样那样受不了,就说,“我是不是可以舍这个愿”,那必然他们都会摇摆的,发了会后悔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从虚妄心里,一下子情绪激动,发起来的。一旦碰到事情,他就马上会后退的。所以凡夫的愿都是靠不住的。法藏菩萨发的愿是称性发起来的,他不是从虚妄心里发出来的,他是从真实心里发出来的,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以后他在圆满菩萨六度万行的时候,四十八大愿描述出来的净土的蓝图,到他的功力圆满的时候,它也称性就起来了。它的七宝树,不是从一颗树苗,慢慢的一寸一寸、一尺一尺长高,称性就那么高了,它的七宝池也称性就起来了,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从他的愿心里流现出来的,不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这要注意。等他称性的大愿圆满,称性的净土现前的时候,他自然而然的就由菩萨成了佛了。大家看这个“自”,“自成佛”,这个“自”就是法尔自然的意思,自然而然的意思。他并没想到我非得要什么时间成佛,他只是想到我圆满我的大愿。因为每一个大愿都是为众生而发的,所以也就在圆满完成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他也成就了自己,大愿圆满,他也就成佛了。这都是法尔自然成就的。  一成佛之后,四十八大愿就在果地上圆满了。圆满之后,就开始兑现他因地的大愿,就有能力揭开普度九法界众生的序幕。也就分身无量,阿弥陀佛分身无量的佛,到无量的刹土去接引众生。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西方净土的莲华一一放出三十六百千亿的光明,一一光明中能够显现三十六百千亿的佛,这些佛又到东方世界、东南西北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教化利益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首先提到是东方世界,这些佛到东方世界去教化众生。那么我们看到,我们娑婆世界从方位上来看,正好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东面。由这个经文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连接,就是释迦牟尼佛也是西方极乐世界莲华放光所出现的一尊佛。换句话来说,他也就是阿弥陀佛分身无量里的一尊,来接引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的。用种种善巧方便,方便是什么?没有方便度不了众生。佛说一乘法、实相法,一下子和盘托出,我们不能相信,接纳不了。因为佛的知见、佛的法门非常远大,所以他还要施设种种方便,来循循善诱,给我们很多的过渡。所以法华会上,为什么说,十方诸佛只愿意称性说一乘法,但是众生根机不够的话,就得由一乘法分成二乘、三乘。由实开权,这就是方便。用方便法来摄受众生,先让他修小乘法,让他证阿罗汉果,就好像在五百由旬的中途,三百由旬的地方,变现一个化城。告诉他,你到那个地方就到达目的地了。众生就容易咬紧牙关去修行了。到了化城,这时候再告诉真相,这还不是真正的目标地,还要往前走。是这样,这些都是方便摄化的手段。阿弥陀佛发愿,建立净土、建立名号度众生,包括他分身无量,以及观音、势至也分身无量,这些方便法,也是要令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个方便,由于到那去能够在佛的加持之下很快成就佛果,让我们迁移到一个净土里去。“令生彼国”。  

    这样的发愿、这样的行持,你说是为一人发愿也可以,为无量众生发愿行持也可以,从这两个层面理解都是可以的。如果说为很多众生发愿,以众多来观之,那么阿弥陀佛是普为法界一切众生,来发愿修行的。如果以一个人来观之,非常个人化的,那么阿弥陀佛就专门是为我一个人发愿的。这两种同时都说得过去,都能成立。就好像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普照一切,所有的人都能蒙月光清凉地照射,夜晚都能照明他的道路,所以它是为众多。但是,也可以说为个人,一个人。比如我在星夜的时候,我一个人往东边走,就发现月亮也伴随着我往东边走。另外一个众生是往西边走,他也感觉到月亮也跟随着他一起往西边走,它是非常单对一的。“如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如来一身,妙色身普现,也让一切众生感觉到显现的是跟他同类的身。这就是不可思议了。连忉利天王都有这个水平,他能变现。比如他有一千个妻子,妃子,一般女同胞都希望有种爱情的占有欲,那么这个忉利天王能够变现一千个化身,使每一个妻子都觉得忉利天王就是爱我,不爱其他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我个人跟阿弥陀佛之间,建立一个非常一对一的关系,阿弥陀佛这种称乎法性的大愿就是为我发的,他无量劫以来的菩萨大行,就是为我来修行的。他的极乐净土有四土,这个四土是一个基本常识,用天台的教理来说,西方极乐世界,把它划为四土: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那么这四土大家要知道,要有一个基本认知,不要以为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划了四个区域,就好像一个城里有富人区,有贫人区,不是这样。整个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实报庄严土,它没有区别。四土是依据往生者不同的功行、发心的大小,是由往生者心识变现出来的。如果没有断见思惑,带业往生的凡夫所变现的是凡圣同居土;断见思惑的小乘圣者,他到西方净土所变现出来的是方便有余土;破一品无明、理一心不乱往生的,他所感得的是实报庄严土;断尽所有无明的,就在常寂光土。一般教下把十方刹土都分为这四种,是从他断惑的层次所感知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用了这样的划分,但是四土又完全一样。这四土同时是在一土,所以生到凡圣同居土,就能跟观音、势至这些等觉菩萨把手同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生一土就是圆生了上三土,它有它不同的地方。四土是阿弥陀佛专门为我一个人来庄严,来清净的,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也专门是为我一个人来圆满的。以至于十劫以来,不同的时期,种种的现身来接引,处处显示殊胜的瑞相,都是为了启发我的信心,显示瑞应。确实往往在刚刚念佛的时候,对净土信心若有若无的时候,阿弥陀佛很慈悲,往往对这种还在左右摇摆时的人,会显出一些瑞应。或者在梦中让他看到阿弥陀佛,或者让他在诵经、念佛当中忽然闻到一种奇异的香味,或者让这些助念的人看到莲华现前、看到佛像现前,显示瑞应。显示瑞应,你可不要说,“哎呀,我多么有本事呀!”这不是你的本事,这是阿弥陀佛太慈悲了,是要让你产生信心的,是这样的一回事。这样,我们个人就跟阿弥陀佛产生了一个非常一对一的关联。我们这样的宗教信仰,我们跟一种超然存在的沟通,是不需要中介的,是直接可以沟通的。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真子、法子,是要接纳他的遗产的人、财产的人,是这样的,都是为我一人。  

    好,请看下面:[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补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安晓此理。今而后,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拌命念佛而已,复何言哉。]  进一步我们要了解,阿弥陀佛跟我们日常的行为造作、举心动念有什么样的关联。阿弥陀佛二六时中都在关照着我们,阿弥陀佛所圆满的,为我所圆满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就在我们的念头里面。于是当我在造恶业的时候,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就开始运作,就警觉我,告诉我们不要造恶业。我们念佛行人可能都有这方面的一些体会:虽然我们念佛,但还是凡夫,见闻觉知五欲六尘、贪欲心各方面都会起来,起来就想做坏事,想做坏事的时候,忽然一下警觉,“我是念佛的,我怎么能做这个事?”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提起来,所有想做坏事的念头和行为就阻断了。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无量光寿,就是我们的良知良能,我们一旦想做坏事,或者想破戒的时候,马上觉得心里不舒服,甚至就让我们头晕,就让我们怎么样,总在警觉我,让我们做不下去。阿弥陀佛,一切坏事让我们不能成就,一切好事令我们成就,所以造业的时候警觉我。有一个能警觉我们的力量在旁边,那就太好了。有时候我们管不住自己,现在阿弥陀佛在旁边管我们。就好像一个顽劣的小孩,他管不住自己,父母就在旁边看着你、盯着你,你要做坏事马上有办法让你做不成。那么当我受苦的时候,我们多生多劫造作了很多恶业,今生总会要受苦的。你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注定了是要受苦的。你恶业不重不会生到这个时代,不会生到这个世界。所以为什么外教讲赎罪、原罪,为什么会打动人心哪?确实我们也是由苦难的种子来的,这种子一定会现前,让我们遭受种种的苦难。所以当苦难现前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的怯弱,是需要一种救度的。那么,阿弥陀佛就在这里拔救。在饥荒的时代,佛会变现出粮食,有情和无情都能够变现出来,来方便地拔济我们从苦难当中出来。在天灾人祸的时候,为什么很多念佛的行人,能够从这种苦难当中出来啊?有很多空难的事情、海难的事情,他念佛,他幸存下来了,而不念佛的都呜乎哀哉了。这就是在受到剧苦的时候拔济的例子,这方面例子很多。  
    “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们平时造业,没有一念的回光。这个逃逝的儿子从来没有信心。某一个因缘,令我们产生信心,我们也要南无阿弥陀佛了。这时候阿弥陀佛是多么的欢喜啊。就双手把我们紧紧的抱住。摄受住我,生怕再又逃跑了。“佛则摄受”,我们大家受三皈依的时候,为什么很感动啊?三皈依之后我们持戒,念佛,为什么越来越身心安定了,真的各方面都很顺利了。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在摄受,在护佑我们的结果。“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我不仅要归命了,而且还要依教奉行了,那阿弥陀佛就更欢喜了。你要持戒、你要修行、你天天念佛,阿弥陀佛就在加持我们。这对末法时候的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想修行,一下子就想靠自力,去修戒、定、慧,如果没有佛的加持力,我们碰到的很多麻烦、障碍、魔障,是很难解决的。甚至出现了魔境,我们都没有分别的能力。所以这个时代修行,离开了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被,我们真的是很难有进步的。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深信切愿,发出广大心,去修持戒念佛,往生净土,成佛再来度众生这样的行持,阿弥陀佛会加持我们。得阿弥陀佛加持,我们就顺利了。我们讲十二光如来,名号里具足阿弥陀佛的十二光。十二种光明就是对治着我们种种的烦恼的。我们最大的贪欲的心,常常起现行,让我们身心得不到安定。那么名号里面具足清净光,就是对治淫欲心的。我们的瞋恨心,就有欢喜光来对治。我们的愚痴心,就有智慧光来对治,我们的知见的偏执心,就有无边光来对治。我们的懈怠放逸的烦恼,就有不断光来加持,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得阿弥陀佛的加被,我们才好办哪。我们百万佛号持念,大家也感觉到,一天十万声佛号,在其他地方,如果念其它的都很难念。为什么念佛能念十万声,是由于有佛力加被。如果你念其它的一个符号,你去念念看能不能念十万声呢。你很喜欢苹果,你就念苹果、苹果、苹果,南无苹果,南无苹果,你念十万声看一看,那是念不下来的。因为苹果对你没有加持力,但阿弥陀佛名号对我们有加持力,越念越有力量,越念越在充电,是这样。所以,佛力加被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佛是这样不疲不厌的,对我们这样的警觉,对我们这样的拔济,对我们这样的摄受,对我们这样加被,为什么?他对我们这么好,他是什么动机?是不是想赚我很多钱?这里要了解佛心。他对我们这么好,不过是为了什么?为了四个目的:不过是希望我去念佛;是希望我往生极乐世界;是希望我永远脱离三界六道轮回的苦难,享受涅槃的常乐我净;不过是为了使我成佛,再辗转地教化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够一生补佛位,都能圆成佛果而已。这就是阿弥陀佛关心我、加持我的目的。他不需要赚钱,他的钱无量无边,地面都是金银七宝。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商品交换,也没有货币,离开一切买卖。  
    (彻悟大师)最后就感慨:“唉呀,阿弥陀佛这样对我们,这么深的恩,这么重的德,那是父母对子女的恩德都没有办法比拟啊!”为什么呢?父母只能关心我们这一辈子,这一生。他不能关心我们的后世,百年的父母也关照不了身后的子女,这是第一。第二,父母也是凡夫,对听话的子女,可能他还比较关照,比较仁爱。如果这个子女一直不听话,不听话,父母可能也生起怨恨了,“你这么不听话,我跟你划断母子关系了!”会出现这个情况。阿弥陀佛不会这样,他是无量劫都在关注我们,都在关心我们。而且我们再顽劣,甚至谤佛,他也没有生气,他还是在慈悲我们,在悯念我们,是这样。所以他超越父母的恩德。那么天和地,天生育我们,天就是乾卦的功德,万物滋生,自强不息的生命能量,生育一切。大地是坤德,在荷载养育一切。所以天地对我们的恩德很大啊。土地不断地生长粮食来养活我们,天空的太阳、月亮、星星三光在照明我们,天地对我们的恩德是无私的,而且是无言的。所以,我们自古以来都要敬天、地、君、亲、师啊。天地的恩德,天地恩德对我们很大,但还不足于比况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恩德的高厚。高就指天德,厚就指地德,厚德载物。阿弥陀佛这种慈悲愿力,普覆法界一切众生。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法界当中,一切众生均被弥陀愿力摄受,不会遗留一个,都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果。所以天地不足以比况其高厚。  
    这桩大事因缘,不闻佛言祖语、善知识的开示,我们怎么可能会知道这里面的意思呢?这不是凡夫知见范围的事情,是我们梦都梦不到的事情,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事情。如果不读佛经,我们哪会晓得这样的道理呢?哪会晓得有一尊阿弥陀佛,对我们这样慈悲,对我们这么关爱?十劫以来盼我们回家的那双眼,是望眼欲穿啊!金色手臂垂了十劫在深渊,是已经垂下了十劫啊!我们确没有了解到这双眼睛,我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一双金色的手臂,我们是这样的糊涂。现在,通过读佛经,才了解了这桩事情。从今以后我们已经知道了,知道这桩事情,那都是百千万劫稀有难遭之一时了。这就是成就了佛经讲的一时了,师资道合的一时。那么我们就要按照佛陀的教诲,竭尽自己的全力,精进,精进,精一地修持净土法门,尽此一报身,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归诚”,要用真诚心去归命,不能用虚假的心。要真正看透这个世间的苦空无常。这几十年,用几十年的光景来念佛求往生,在无量的生命的背景当中,它也只是须臾间而已。你用须臾间的哪怕非常苦地去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到的寿命和快乐就无有边际,是非常合算的一件事情!我们温州人都会做生意,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这是利益最大化的事情,可不要错过。这是一笔大生意,大买卖。而且阿弥陀佛不要我们任何的回报。所以我们就得要“拌命念佛”,就是把生命投注进去,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惟有这桩事情惟此唯大。惟有这桩事情是最大的利益。彻悟大师已经苦口婆心说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说到这里,“复何言哉”,就没有办法再说,只能默然喽。听不听话,那就你们自己选择喽。再说下去就太唠叨了,“复何言哉”。  
   
    好,请看下面一段,最后一段。[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好,这段是第四十一段,最后一段,谈念佛的功夫,具足“止观”的问题。在我们的行门当中,“止观”是重要的一个行门方法。实际上一切法门都贯穿着“止观”,“止”就是奢摩他,“观”就是毗婆舍那。念佛是不是也具足“止观”呢?不仅具足“止观”,而且是非常殊胜的“止观”。当我们在执持这句名号的时候,这时候全神贯注,注意这句佛号,不去想五欲六尘其他的妄想杂念,没有其他的念头,只是这一句佛号,以这一句佛号、这一念摄受百千万亿个杂念,这就是“止”,作“止”的功夫。当我们在念这句佛号的时候,耳根闻性,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把它听得明白,这就是“观”,做“观”的功夫。所以就在念这句名号当中,“止”和“观”都是具足的,不是念佛之外还别有其他的“止观”。在小乘法里面,也有它的“止观”。比如它修“止”,止在鼻端,也是在修一个“止”。包括练气功,他系心在一个什么部位,它也是在修“止”。“观”有时是不净观、白骨观、九想观这些。天台讲“摩诃止观”,也有很多很精彩的内容。  
    那么净土念佛的“止观”,它是一心专念名号,是如实修行奢摩他。它从“止”的方面来看,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个,当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念这句名号是具足信愿的,具足信愿就是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个弥陀名号,就能止一切恶。因为这句名号是至善的结晶,实相的表达,能止一切恶。通过这句名号,止一切恶,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它就离开了三界——色界、欲界、无色界这种业力感召的秽土的体性。所以只要我们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种法性实相的内在力量,自然就止住了我们身口意三业的恶。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住持极乐世界,他是大乘菩萨的法界,他有大乘的力量,所以我们凡夫到那里去,自然就止了求声闻、缘觉、辟支佛的心。由于我们我见、我执没有断,往往会容易走声闻、缘觉的道路。但到了西方净土,自然会被阿弥陀佛的愿力住持的力量止住。所以这三种奢摩他的“止”,是从阿弥陀如来如实功德名号所显现出来的,这是“止”。  
    从“观”来看,我们正念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包括对这个名号的如实观——就是听清楚,这就是如实相在修行毗婆舍那,修行“观”。作这种观有两种作用,如果从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看,天亲菩萨把西方净土分为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它的依报庄严十七种,正报庄严,正报庄严包括阿弥陀佛的庄严,和菩萨的庄严。这三种功德庄严,都是实相显发出来的,我们观察这个依正庄严就等于观察实相,观实相。如果我们净业行人,能如实的观这三种功德庄严,就能得到如实相的功德,如实相的功德的直接表达,就是能够决定让我们任运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观经》里,除了讲前面的日观、水观之外,从第三观琉璃地,你只要观想琉璃地成就,就能任运往生。象宝树观、楼阁观、莲华观,特别是阿弥陀佛观,作这些观想都能任运去,为什么?如实功德任运导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旦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见阿弥陀佛。虽然我们是带业往生的凡夫,我们马上就能够获得即凡即圣的阿鞞跋致的位置,就能很快地跟八地以上的菩萨一样,证得平等的法身,直到一生补处,圆满佛果,毕竟得像佛那样寂灭平等的功德。所以念佛的“止观”有更殊胜的内容在里面,不是仅仅靠自力在“止观”,完全由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愿力的加持,令我们得到无上的止观的力。  
    “止观”和“定慧”之间具有一种关系,我们有“止”的功夫就会有“定”,所以说“止”是“定”的因,禅定是你修止所得到的果。你修观,“观”是你获智慧的因,你得智慧是你修观的果,它有这样的因果关系。“由止得定,由观得慧”。再上面,就是“寂”和“照”的关系,“定”就是“寂”,我们讲“寂定”,“寂”就是无量寿。“观”是智慧,“观”就是“照”,照用,“照”就是无量光。所以我们凡夫众生在因地当中修止观,获定慧,得寂照,最终就成就无量光寿这个法界的体性——成佛!  
    所以止观、定慧、寂照,它要并运,要等持,两个轮子不能缺少。如果你光有定没有慧,就是只有止没有观,这样你就容易枯定,没有活力;如果你只有观,没有定,没有寂,它就会浮躁、散乱。这两者一定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等持了,才能使我们到达自性功德的宝所。所以当我们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修止修定,寂的功德,一念不生这个寂。但是了了分明,这就是在寂中有照。在寂中有照,了了分明,这个观照起来了,观照的功夫起来了,但是有一念不生的寂定,这就是照中有寂。能这样来修持,这样的等持、双运,我们修净业才能成就!我们念佛的时候为什么昏沉,昏沉是由于你的止的功夫偏重,但里面没有观,所以你就容易昏沉。有时候掉举,坐不下来,或者妄想纷飞,这时候你的观偏重,你的观里没有止,它就呆不住。一定是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才能够很安稳的安心在这句佛号当中,等持。  
    所以我们看到念佛,阿弥陀佛名号当中,法藏菩萨施舍这个名号的功德,对我们修行有极大的作用,善巧方便,里面有无量寿,就是止、定、寂;有无量光,就是观、慧、照。这两种功能同时都在阿弥陀佛的名号里具足,这样就用这个名号来给我们修行。所以我们只要以一种深信切愿的心来念这句名号,我们念得绵绵密密,念的缓缓平平,我们的心,妄想杂念的心,散乱的心,就由无量寿的德能把它净定下来,我们昏沉的心就由名号里具足的无量光的德能,让我们起一种观力,不至于懈怠、放逸、昏沉。这些懈怠、放逸、昏沉,都是这个范围的东西,要用无量光来警策、来调动。所以我们要善于来调伏自己的心,当我们在很昏沉的时候,你可以侧重在无量光佛,你可以就念无量光佛、无量光佛、无量光佛;当我们很散乱,要掉举的时候,你可以深度思惟一下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无量寿佛。通过这个名号,通过这样的一个思念、思惟,和我们的意念的调动,把名号当中分别这两种德能,作为对治的力量,把它调动起来。  
    所以能够这样的善于用心,能够这样善于了解名号里所具足的止观、定慧、寂照和无量光寿德能的内在关系,然后加以善巧使用,来修行的人,这样的成就都是上品上生啊!所以阿弥陀佛非常慈悲,已经在名号当中,施舍给我们上品上生的修行的方便在里面了。一个人这样地来修,就一人这样得成就!百千万亿人这样的修止观、定慧、寂照,都能成就无量光寿。你看念佛一法,可不就是法藏菩萨,用他多少生命、多少心血,无量劫以来,所给我们的一颗无价的摩尼宝珠吗!我们还不赶紧把它作为一个命根子紧紧地抓住?唯有抓住名号,我们才能得救。抓不住,我们就完蛋了。  

    好,这样我们就对《彻悟禅师语录》六个段落,作了一个简单的讨论。实际上一共四十一段,每一段都是义理深广、宗教情怀深厚,都能增强我们的深信切愿持名,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讨论六段。  

    这几天来到温州,本人非常受感动。温州的佛教非常兴盛,自古迄今皆然。广大的信众、我们的法师们都有很好的宗教信仰和修持。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本人实在是非常惭愧,无论智慧、道德、修持都是小学生的水平,蒙大家错爱,来这里斗胆讲一点,尤其在我们很多的DA法师面前,真有点班门弄斧了,银行门前数钞票了。如果有讲错的、不对的地方,请诸位大德法师、诸位修行同修批评指正。  
    好。南无阿弥陀佛!




                                     ------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