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放彩虹
时间:
2008-11-17 22:45
标题: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
文 / 慧伯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本章经文,正是菩萨以大慈悲,向释迦佛,陈白自己,往昔发心修行之因缘,与得证念佛三昧之来源。故念佛法门,方便虽多,而推此法门,为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
——节录净土五经序印公撰
若对今人说法,则势至念佛圆通,最为契机。何以故?因今末法众生,根性钝劣,不能圆悟自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是故世尊于大集经中,三千年前,早经道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按势至圆通,纯是念佛法门,正合我们时机;假如来之果觉,显自性之圆通。若由耳根悟入,利根行人,方能修习;钝根行人,不能得益;惟此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上上根莫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若按理体而言,九界众生,昔在弥陀果觉心中;若据事相而论,四土九品,高下虽殊,究竟同归净土,一也。是以上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永明、莲池,诸大菩萨,诸大祖师,悉皆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乃至猿猴猩猩、鹦鹉八哥,若肯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亦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时,瑞相昭著,载诸典籍,难尽数述。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此云永不退转。所有一切念佛众生,生到西方,则永不退转,一生成佛,直至圆满佛果而后已。故知势至念佛圆通,成就之速,圆顿直捷。观音耳根圆通,但摄利根;念佛圆通,三根普摄,利钝全收。
一、为什么假此菩萨发起者?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一、大势至,乃菩萨之别号。法王子,是菩萨之通称。人人皆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两傍,有两位大菩萨,左边是观世音,右边即大势至。《思益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观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悲华经云。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界故。今当字汝为得大势。亦名无边光。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若依本文。能念大势佛。能摄六根妄。能接念佛人。具此三大德。威势之至。故名。
假此菩萨发起者。表念佛法门。能发智光。得大势力。离三界苦。取净土乐也。
如今释尊已过去,弥勒尚未来,正是佛前佛后无佛出世之时。但释尊有言教存在。我们凡夫,尘劳障隔,知识昏迷,记性再好,不过当生;前生之事,无人能记。诸佛菩萨,具宿命通,能忆过去无量千万亿劫之事,如在目前;故法华经云:「观彼久远,犹如今日。」大势至菩萨,于顶礼后,恭对释迦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由是次第,有十二位如来,于一劫中,相继成佛;其最后第十二尊,名超日月光佛。
“恒河沙劫”,这个时间就太远了,意思就是无量劫之前。恒河沙是无量无边,用这个来做比喻。无量无边劫之前,有一尊佛出世,佛名叫“无量光”。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这一劫是非常的殊胜,十二位如来相继,最后一尊佛“名超日月光”。《楞严经》没有把十二如来的名号列出来,但在《无量寿经》【大本光明遍照第十二】上有这十二尊佛的名号:
【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一真实智慧)。亦号无边光佛(二解脱平等一如)。无碍光佛(三体寂用妙自在)。无等光佛(四大悲拔苦无对)。亦号智慧光(五会真实利。除无明垢)。常照光(六寂而常照)。清净光(七三业无染)。欢喜光(八慈令安乐)。解脱光(九离相普益)。安隐光(十离生灭相)。超日月光(十一此下二是放光)。不思议光(十二全摄因果功德)。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不思议光。不思议有五。第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第二、即生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第三、但持佛号。不假方便。第四、一七为期。不藉多生时劫。第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这段经文合《楞严经》经文来看,意思就非常明显。尤其是“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读此可知大势至菩萨,过去无量劫前,所遇十二如来,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无量光佛。我们世间以日月为最光明广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弥陀佛光明,此日月光明,过于百千万倍,故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由此可知,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的师承超日月光佛,古德称为净宗初祖。
一、念佛有事理。事念则一心忆想。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为念佛。、念佛有四。(一)实相。念自性佛。(二)观想。如十六观。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三)观像。观彩画塑铸之佛像。经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四)持名。一心执持名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二、二力相应定生极乐
1、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三界内的见思惑,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以贪嗔痴为根本。造业受报。如男女之色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一关最难打破。因为作众生以来,就有此烦恼。不仅上等动物如此,下至蜎飞软动之伦,莫不皆然。
2、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单靠佛力怎样呢?也不能生西。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就因为单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念佛”“佛念”,二念相应,那就一定生西方了。看这段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这句比喻佛忆众生,而众生不忆佛。“忆”是就佛说的,现在讲就是阿弥陀佛,“专忘”指众生而言。佛是专以济度众生为怀,佛时时逢到众生,看见众生。而众生有念佛者,则必逢必见。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则不逢不见了;又如梦,梦境如众生,梦者如佛,梦者之忆梦境,如捕风捉影,不相感应也。以上说明佛无时不在忆念众生,我们不念佛而专仗佛力,仍不能决定生西。
今人念佛,有口无心,何能往生。若舍此而修他法,且察大势至菩萨,未遇超日月光佛教以念佛,其修行已历恒河沙劫,所修法门,不知其数,皆未圆通,于此可省焉。
3、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此与前段之不逢不见相对比。此喻生佛念同。双忆不离也。如是一心亿念佛。心同佛也。心同形亦同。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此章并非专言极乐净土,故一切法门,不离此法,而净宗念佛亦不离此法。惟净宗求往极乐修成佛果,他法则在娑婆断惑证真,此其不同之处。故若就净宗言,一经往生,即了生死,则不谓从生至生矣。然生死有分段与变易之别,往生极乐,未至补处,仍有变易生死,故亦可云从生至生。
作者:
天放彩虹
时间:
2008-11-17 22:46
三、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1、暂忆力弱难敌散乱
十力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先喻单忆有离。此母子喻。最为亲切。
此喻最足感人,母之于子,不择优劣,一旦远离,无不忆念。如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佛忆众生,犹慈母之爱子,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众生背觉合尘,迷倒于五欲六尘,与佛乖违,不觉不知,不解亲近;如鱼住水不知水,似鸟飞空不见空。
佛也同在慈念之中,如“儿行千里母担忧”。
佛念众生。远过于母。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后喻双忆不离。一切众生。仰慕弥陀。果能如佛之怜念众生者。自然感应道交。必得见佛往生。
以下讲念佛的方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众生心是甚么心?就是现在你我的心。忆念二字,以上都笼统的讲,就是思想。此节则说“忆佛”“念佛”,已把忆念二字分开了!可释为:暂念为忆,久忆为念。为甚么要把此二字分开呢?就是要教我们脚踏实地的修行。我们要知道暂念力弱。敌不过散乱心,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念佛对治散乱,胜过业力,也是这个道理。经上把忆念二字分开,用意亦即在此。
2、久念功深便得一心
现在讲“念佛”的道理;方才讲暂念为忆,念力微弱,不易生西。念佛要发生死心,若是随喜念念,只能种善根,而不能了生死。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当作功夫用。人有佛性,是佛说出来大家才知道的呀!实际谁看见佛性了呢?凡夫从无始以来,烦恼深厚,把佛性锢蔽了,必须断除烦恼,佛性方得显现。而欲断除烦恼,太不容易了!要生到西方去,才容易断除,所以带业往生,是念佛法门的殊胜。
比如《那先比丘经》云:“如持大石置于船上,藉船力故,石不沉没。若无其船,小石亦没。”石喻世人所造的“业”,船喻佛力。这不是很明显的说藉佛力故,可以带业往生吗?所以我们净宗行人,只要信坚愿切,一心念佛,不用消什么业,临终决定往生。
但业力及烦恼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佛道”。你看这个力量有多大!断除固然甚难,带去亦不太容易。
要想把业力带去,必须多念佛,加强念佛的力量才行。譬如卖肥皂的广告说:“用少许肥皂一洗就净”,这话并不骗人,垢腻少当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净。若垢腻太多,像厨房里连用多日没洗的抹布,就得多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净。
地藏经上说到“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带业往生是带旧业,不断生起的散乱心迷惑造的新业是带不走的。像我们散乱心太重的人,一句两句佛号,是不能转散乱心为佛心的。必须多念始能有济。
《无量寿经》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又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舍一切贪恋,即与佛相应。
所以临终一念非常要紧。又若人到临命终时,恰遇善知识开示,闻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绝,必生西方无疑。因临命终时,生死心切,畏布心重,愿力强,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这是就临命终时说的。必须平时常念多念,才能对治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千万不可贪便宜,要死尽偷心。
3、感应道交必定见佛
往生集有一则公案:‘昔有葛济之者,信道教,学仙术,而其妻信佛。夫劝其妻学仙,妻劝其夫学佛。意见不能一致,于是各修其道。我国古代妇女都织布,葛妇亦日以织布为事,投掷一梭,念佛一声。日久功深,阿弥陀佛显现全身于空际,葛夫人一面礼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而济之仅见佛之上半身,于是生信,亦随妻学佛,同归净土矣。’
那么,我们为何不能见佛呢?因为我们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只能看见凡夫,而不能见佛。惟有能念圣人者,才能见到圣人,是一样的道理。念佛念的多而切,自能感应道交。现在念佛才念三、五句,就想求感应,看不见佛,就怨佛不灵,这是天大的错误。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说根本没有‘感’的力量,佛怎能‘应’呢?佛如‘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钟不是为谁鸣为谁不鸣。钟具音声遍一切处,时时等著你去叩。佛具慈悲遍一切处,时时等著你去感。
见佛有现前则有定中见,梦中见,当来有报终见,莲华开见。所谓现在见者,或在梦中,或在定中;或见真佛,或见肖像。如昔日净土初祖,庐山远公大师,于定中三度见佛。又三祖、四祖,修十六妙观,常于定中见佛,闻佛说法。又昔日智者大师,修法华三昧,一日定中,忽然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以上皆是现在见佛,有一生念佛。不生净土者。念佛不精诚故。生疑不笃信故。无有往生愿故。不能断贪爱故。
修净业有三种力。(一)念力。(二)本有佛性力。(三)诸佛本愿威神加持力。
经云。若有得闻弥陀名号者。阿弥陀佛。住其人前。魔不能坏彼正觉心。是故但当一心念佛。莫疑虑也。
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1、念佛法门不假方便
净土宗是我国远公祖师创立,历代祖师都是专讲“持名”的。“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很明白的说是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并未说到其他方便。
2、老实念佛自得心开
本章所讲的“不假方便”即专指持名;“自得心开”就是开悟呀!
本章所讲的念佛,属事持,即实践,如子忆母。并未涉及玄奥高深的道理。“不假方便,”者,谓我们专心念佛之人,不必假借其它法门,各种方便,如参禅、研教等。只须从此念佛一门,念念心存至诚,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忆佛念佛,佛即心,以心印心,方便之极。念佛法门。即胜异方便。故不假余方便门以助显也。念佛即是念心。心佛无别。自他不二。故不需心外他佛作方便也。
“自得心开。”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证成佛果。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用最浅显简易的方法,而达到“心开”的妙境。诚所谓妙法不可思议!“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若就心力来讲。则心力不可思议,若念佛念到‘心开’,虽远隔十万亿佛土,屈伸臂顷即到。
我们生西方,是阿弥陀佛亲来接引的。既然蒙佛亲自相接,自然“去佛不远”了。
念佛要老实念,古德云:“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结果一无所成。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身近佛身(戒)。心开佛心(定慧)。如染香人。谓以如来法身香光。庄严自心本觉如来。
香光庄严者,香表清净,光表智慧,念佛之人,其心在佛。在佛身者染佛身,在佛心者染佛心,在佛名者染佛名,一切与佛同气,故得佛之香光庄严。
华严经上说:“菩提心香。能除贪恚痴等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菩提心香。一念功德。普熏法界。菩提心香。若一发时。即令一切善根。永出三界。”
五、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1、观众生苦发菩提心
“我本因地”,“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因地”,佛菩萨最初发心叫做“因心”,在因心之地简称“因地”,包括从最初发心乃至证果中间修行的历程而言。再讲“念佛心”依经文解释,念佛心即指因心而言,是由凡夫心转化的。我们在未证入无生法忍以前,应在因地范畴中;那么我们现在的心:因心,究竟还是凡夫心呢?抑已转成念佛心了呢?念佛心是大慈大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依此旨趣而修行,即是菩提心。我们“发心”念佛,即是发菩提心念佛。
作者:
天放彩虹
时间:
2008-11-17 22:47
2、悟后起修精进念佛
大势至菩萨自述他在因地以念佛心证入无生法忍。我们想,“念佛心”是从念佛时发菩提心来的,念佛心。述己非用分别意识而念。乃六根都摄。一心不乱念也。就是“开悟心”,亦即念佛念到开悟以后的心。因本章有“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的开示,其他经典皆无此明文,弥陀经说“一心不乱”,含有开悟的一面,但隐而不显。本章“心开”一语,于念佛法门理论上帮助很大。这证明学净土的人,只要一心念佛,不假方便即能开悟,以开悟心再加修行,即能证入无生法忍。念佛人不以开悟为期,而以生西为期。所以悟后仍继续修行,以其目的在生西。必不中途停止,今以念佛心配到开悟心上,更能增加念佛的价值。悟后起修,精进念佛,一直生到西方不退转地。
3、以利他愿完成自利
凡夫度生,往往度不了众生,反被众生转了去!因为凡夫多是重感情的,众生顺从者,特加怜爱;违逆者,则生嗔心。爱与嗔,同是烦恼,烦恼刚生,即被众生转了去了!若证得无生法忍,则能度众生而不被众生所转,这才能契合慈悲度生的本怀。我们了解众生苦而且难度,应加功念佛,速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再来度众生。
六、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因为此土有五种浊恶,称为五浊恶世,不宜办道的缘故。大势至菩萨,大慈大悲,把我们摄归净土去。
娑婆众生—人,终日被衣食住行四大问题缠缚著,不得自在。极乐世界,乃弥陀大愿成就的,任运自然,衣食随念即至;七宝楼阁,黄金为地;神通具足,任意所至;衣食住行,都无须挂心,多好修行啊!
我们念佛,已发菩提心了!即在此土度生如何?可以的,但是所度不广,这有两种障难:一、身不自在:我们凡夫,既不能分身,又不能变化。比丘是佛弟子中第一众,说法度生,是他的基本任务。但有部分信徒,不敢或不愿亲近比丘。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必须证无生法忍的大菩萨才行。二、心不自在:我们凡夫,智慧辩才都有限,更谈不到神通妙用了。身不能变化,智不能观机,急有甚么用?以上讲的因智慧不够,致使身心不得自在。
还有福报不够,亦使身心不得自在。所以要赶快念佛,生西,见佛,闻法,证入无生法忍后,再来行化,才能满愿哩!
大势至菩萨自述从发心、修行、证果以至自利利他的经过,至此已和盘托出了!我们要照他老人家的样子学,发心,念佛,生西,证果;再来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大士运大悲心,乘大愿力,降临此土,助佛扬化。以己往昔因地所修念佛妙行,及果地所证圆通妙法。如摩尼珠,和盘托出,普告众生,发心修习。欲导众生,同归西方净土,同受九品妙乐。故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须知菩萨虽然如是慈悲,普度众生,亦只能化度有缘,而不能化度无缘。如果你不信念佛,不愿往生,菩萨虽然具大势力,尽力拖也拖你不去。何以故?皆因自心作佛,是心是佛;自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苦、乐、祸、福,为人自召,非菩萨能与;唯有信愿念佛之人,感应道交,方能接引,称愿往生。
又净土二字,乃是总名;若分次序,共有四种:一曰常寂光土,二曰实报庄严土,三曰方便有余土,四曰凡圣同居土。每土莲分九品,高下不同;皆由行人念佛功行浅深有异故,各各所生净土,所得品位,亦有高下阶级之殊;但能不断功用,自然日有胜进。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一、此界。五浊恶苦世界也。净土。弥陀极乐国也。
二、摄。加持。接引也。归。回归也。此界的是旅居。净土的是家乡。念佛人现前蒙菩萨以大势力加持。令念不退。临终以愿力接引。令得往生。
三、念佛有五法门。见五土佛。〈一〉忆想外境念佛。生变化土。见化身佛。〈二〉摄境归心念佛。生劣受用土。见劣受用身佛。〈三〉心境互融念佛。生胜受用土。见胜受用身佛。〈四〉心境双泯念佛。生法性土。见法性身佛。〈五〉圆融无尽念佛。生法界无障碍土。见法界无障碍佛。
四、真念佛人须具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净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依佛为境。心。愿。解。行。一一同佛。
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此段对问圆通。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入无生法忍,念佛为因,无生法忍为果。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上求。今于此界摄念佛人,是下化。佛问圆通,大势至菩萨对以不择他法,惟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这段是总结本章全文。本章出楞严经,佛问诸大菩萨各人证得圆通的法门。大势至菩萨答说:我对各种法门,无所选择。惟把六根通统收摄起来,深心念佛,使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入三摩地(此云正定),以这个法门最为第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二句,是全章宗要。前文从学念佛的本源说起,中间修行的过程,乃至因果双圆,以及游化度生,都已说明,惟未及修行的方法。最后这两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是修行的方法。都摄六根是因,净念相继是果。为能都摄六根,才能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希望大家深深体会,信受奉行。以下分三段来讲:
1、托根缘尘广造诸业
念佛为何要都摄六根呢?因“根”与“尘”接,即起诸“识”,造诸业,自心不得清净,永在生灭道中流转。必须把六根收摄起来,即关闭六根之门,不令向外攀缘,不与外面六尘境界相接触,使六识不生,渐渐降服妄心,才能显露真心而净念现前。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转,本具真心被妄法掩盖而不自知,所以念佛亦很难相应。必须了达真心本有,妄心本空的道理,才能把妄心空掉,而显露真心。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释尊把它归纳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的一切活动,不出十八界的范围。
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妄想心)。外界虽然千差万别,综合起来,不出六尘;眼之对境为色尘,耳之对境为声尘,鼻之对境为香尘,舌之对境为味尘,身之对境为触尘,意之对境为法尘。“识”性本空,在根尘相接时才生“识”。“识”以分别为义,六根对境,不起分别作用。有了“识”才起分别,故“识”能广造诸业(在欲界为善业、恶业、在色界无色界为不动业,是谓三业。既造业因,必受报果。受报后再造业,如是循环无端,受永无止休的生死轮回。为甚么说造业由于“识”的分别呢?譬如造杀业:杀人为报怨,杀畜生为吃肉。若不起分别,怨亲平等,自然不会杀人了。若不起分别,不觉得肉好吃,自然不会杀畜生了。如是也就不造杀业了。造盗业,亦由知道衣物财宝的珍贵可爱而起。造淫业,更是由于男女互相爱悦而起。若不起分别,一视平等,当然也就不造盗业淫业了。这说明了果报由于造业,造业由于六识分别,六识分别起于根尘相接,病根就在这根尘相接上面。此即“托根缘尘广造诸业”的始末因果关系。所以大势至菩萨要都摄六根,使根尘不相接触。根尘不接,六识即无由生起。六识不生,才能除妄显真,净念现前,进而相继不断。
2、摄根归性念佛即心
念佛方法,要都摄六根,不使缘尘生识,而免造业轮回。六根怎样摄法:讲都摄六根,就是关闭六根之门,但不是说把眼睛闭上,把耳朵塞住。摄根最妙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须知念佛是妙有法门,一心念佛,即是都摄六根了。念佛,用舌根,舌不攀缘味尘,即是收摄舌根。眼观佛像,不分别凡夫境界,即是收摄眼根。耳听自念之佛声,不分别其他声尘,即是收摄耳根。鼻嗅佛香,即是收摄鼻根。身体绕佛拜佛,即是收摄身根。意根发出念佛心,一心一意的忆佛念佛,即是收摄意根。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在最初下手时,佛是佛,尘是尘。日久功深,则六尘境界,无非佛的境界,即是净念现前了。我们念佛念到纯熟时,六根自然收摄,对六境亦不起识的分别作用,则风声鸟鸣,无非佛号了。凡夫在初下手时,大都离不开六尘境界,这就要用佛境来转。久之,即能将尘境转成佛境了。
作者:
天放彩虹
时间:
2008-11-17 22:48
大势至菩萨,修证圆通,是用“根”修的。但他用的是“根性”而不是“六根”。都摄六根,归于一性,即是妙有法门。只见佛境,不见凡境,妄念不起,净念现前。到此方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
3、心佛一如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现前,但不能持久,妄念又生,这是念佛的功夫尚未精深之故。再念再念,念到不见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能所双亡,心佛一如”,即能净念相继了。
古德教人念佛有八字诀:即:“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心意攀缘尘境,原是熟路,现在系心佛境,不使向外攀缘,久而久之,就把驰向尘缘之路淡忘而生疏了,这就是熟处转生。
念佛,最初念不惯,本是生路,勉强的念,用心的念,念习惯了,不知不觉就要念了,这就是生处转熟。
熟处转生,自能都摄六根。生处转熟,自能净念相继了。
念佛的具体方法,就是上边说的都摄六根,把凡夫的熟处转生,把弥陀的生处转熟。进一步将六境转成佛境,转入转深,即转到本性了。本性即是本具真心,本具真心即是佛性。念到这个境界,就是即佛即心,即心即佛了。懂得这个道理更好,不懂也没关系,只要你深信切愿,念来念去,自然会念到这个境界的。但是这个境界还有心与佛的影子存在。再进一步,念到心佛合一,心佛一如,即是净念相继,纯归中道了。最初下手时,当然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念到能所双亡,杂念不生,即是净念现前。再进到心佛一如,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一片佛心,无有间断时,即是净念相继,入于三摩地了。亦即证入“无生法忍”了。楞严经谓之“圆通”。此即“知真本有,达妄本空”的究竟功夫。我们要本着这个要领,好好念佛就对了。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是故菩萨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也。奈何上根利智之士,多不屑意;舍此而别求玄妙,可不惜乎?须知念佛法门,非但势至大士,殷勤劝修,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皆殷勤劝修。何以故?因此法门,仗佛接引,生到西方,虽未断惑,永离生死;初出莲胎,登三不退。平常所谓带业往生者,即带己惑业也。又所谓立地成佛者,即念念住佛圆满果觉也。何以故?阿弥陀佛圆满果觉,即一真法界,故称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若论净土法门之体,佛佛相同,直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证,一体圆融,等无差别。若论净土法门之用,唯我弥陀世尊,最为第一,故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所谓净土法门之殊胜绝妙,正在此矣。
所谓十方世界,诸佛如来,无不哀愍众生,怜念众生,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到了西方,悉皆永离众苦,永享妙乐。今乃考实论之:何故十方如来,但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余佛?皆因十方诸佛,怜念众生之慈悲,虽然佛佛相同,而救度众生之愿力,及接引众生之方便,唯弥陀世尊,超然殊胜;故十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最为第一。何以故?众生若欲遍游十方净土,亲近十方诸佛,应当先归西方极乐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从彼常随佛学,然后具足神力,飞行自在,一旦之顷,可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因是十方诸佛,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余佛。
除此法门之外,其它法门,无论如何再高,如果未断惑业,欲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皆无希望。何以故?全仗自力故。纵能自力识心达本,断惑证真,超入圣位,而未得圆证三不退位,欲得直至菩提,永无退转者,又安可得乎?唯此净土念佛法门,虽然凡夫,未断惑业,一生净土,便入圣流;直至成佛,永无退转。是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殷勤劝修;我们今得值遇,幸勿因循错过。普告大家,深信佛言,及菩萨言,努力熏修,同归净土。
如蜂采蜜,若得蜜味,取味无厌,拨之不去,追之复来。念佛行人,亦复如是。若觉三昧乐味,自然心不迁流,住佛正定,如如不动。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