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参学体会 【 作 者:犟牛老居士】 [打印本页]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0-17 14:09     标题: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参学体会 【 作 者:犟牛老居士】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参学体会


犟牛老居士


主讲


2005/3 双泉寺




目录


节录净土五经序    略述    起缘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参学体会    附觉明妙行菩萨开示    附印光大师开示


节录净土五经序


印公撰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


略述


不断攀缘心,枉持大经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




念佛求感应,愈求愈难受。修行必修心,当生可成就。



念佛法门是心境之月灯,圣凡之舟楫。它具足十种因缘,所以虚空法界诸佛如来、一切菩萨所共赞叹。

一、修行捷径,易学而成就。

二、直示学人,念自心佛(实相佛)。

三、欲令悟入,佛之心性。

佛号入心后,身心清净,悟自佛、他佛本一佛,心无差别故。念佛可见真心、显本性。

四、为显生佛三无差别(心佛众生)。

五、度脱凡外,横超三界。

上自等觉、下至三恶道众生,可出三界。三界是烦恼无明变现的,极难出去,习气重故,归为见思烦恼。见即看法、见解产生的,思是想,心里的妄念、思维。见最难破的是身见(我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可表现为五大类——贪嗔痴慢疑,有此不能出三界。念佛可带业,不用断惑,烦恼一品不断可成就,只有此一门。

六、接引权小,圆成佛果。

权是权教菩萨,小是小乘、声闻、缘觉。藏教佛等于圆教初住菩萨,还有三十九个位次,尚需无量阿僧祗劫。声闻缘觉才等于七信位的菩萨,上面八、九、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尚有四十四个阶位成佛,那要修多久啊,但念佛往生者可达七地菩萨。

七、充足三辈无有疑悔。

三辈九品,修此法门,决无后悔。

八、利益今后,周遍无尽。

所以诸佛出广长舌赞叹,大菩萨都弘扬净土,都求生极乐。

九、顿摄六根,证圆通境。

此法门是圆教、顿教,圆满不欠缺,无丝毫缺陷。顿是快速、顿超,阿弥陀经讲七天,念佛可成就,其他法门不可想。

十、疾空障恼,定生佛土。

疾是快速,很快断所知障、烦恼障,念佛决定得生。


缘 起


释迦牟尼佛将要涅槃时,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忉利天宫做了一个恶梦,梦见下界太阳忽然隐没,大地一片黑暗,有无数罗刹恶鬼,手持利刃,专门挑去世间人的眼睛。摩耶夫人叹息说:“这一定是我儿释迦如来涅槃的预兆啊!”不久,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果然来向夫人报告世尊涅槃的消息。

世尊涅槃之后,波旬的子民纷纷出世,印毁谤三宝的书,广说心外法,以此灭如来心法,断众生的慧命。此即挑众生眼目也。末法时期的众生,善根力愈来愈浅,邪法、邪师如恒河沙。众生依人不依法,因智慧越来越低,听骗不听劝,听魔不听佛,被邪法、邪师、邪人迷者越来越多。所以百年前佛之心法——“纯印” 二字才来到世间,它刚一问世,即遭魔扰……但邪不侵正,有缘有福之人,宜及早醒悟,才能不被邪魔挑去眼睛。若眼目已被挑伤,应尽快忏悔,用心法妙药医治。妙药在何处?净土五经一论,老实念佛,死守一句佛号,明修行之理,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勿心外求法。

欲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走前人走出的路不会错。古德是过来人,佛菩萨更是过来人。凡有智慧的人,看得出世间最高明的事,无如念佛;最有福的事,莫如往生。念佛往生不是一切福德可比拟的。

世俗事情,精心策划,不随意事常八九,前功尽弃者多。唯念佛,即使有始无终,从前所念,精纯的佛号亦不丢失。久远劫前有个樵夫,遇虎登树,虎亦爬树,他吓得大喊一声“南无佛”!将虎吓跑。多生多劫后,他又得人身,恰好世尊在世,因此菩提种子而出家,最后往生成佛。我们同修如此精诚念佛,又闻到佛的根本法“纯印、心印”明师给我们授记,怎能不成就?必出生死!决不会像世俗人,读书不成,枉费精神;经营不成,反亏资本;贪财富,而不知财富无常……老人讲:“享多大福,受多大苦。”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的。可见有钱买房地产不如种福田,种福田不如念佛求往生。此即我发心与同修探讨此经的缘起。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叫首楞严,释为“一切事究竟坚固”。此语不好理解,因为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从心想生”。可见它是不坚固的,是无常的,如动物,都有生老病死……这是凡夫之见。佛告诉我们“一切法究竟坚固”,是实相,是真实的。心是不生不灭的,心所生法——相,当然也是不生不灭的。为什么我们看一切事物有生灭、无常呢?因为我们观察事物的心是生灭心,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每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

生灭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无生灭。无念叫正念,那如果我们什么念头都没有了,真心是不是就显露呢?不是的,又落偏执了。真心是不生不灭,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净空法师所提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本具的性德,是体;“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事相。上句属观门,下句属行门。佛门讲,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不生不灭就是究竟坚固了。这是此经主要谈的内容。

圆通者,圆是圆满,通是通达无障碍。见性之后,六根起的作用没障碍了,尽虚空遍法界眼都能看清楚,耳能听清楚,这六根的作用就圆满一切通达了。即称圆通。为什么不生不灭的事实,及每一众生本具的圆满通达智慧不能显现呢?因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主要是因众生迷惑颠倒,根本智、一切智、一切种智被二障所覆。佛告诉我们,一是烦恼障(无明),二是所知障。烦恼障从执著,是第六意识分别和第七识末那识执著累积所成烦恼障。所知障是从妄想来的。

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慢疑等引起的烦恼。有烦恼障,众生流转三界生死,根源是我执,因而障碍涅槃(不生不灭)之业。

所知障又叫智障,就是众生有无明邪见,有邪见能覆盖正见、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觉性)之业。

若细分又可分为事障、理障。贪嗔痴五欲等烦恼能使生死轮回,相续不断,障往生、涅槃,名事障。邪见、所知障障碍正知见,般若智、根本智显现不了,名理障。古德曰:“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

最忌从外觅,迢迢与我疏。真我独自往,如镜有还无。


镜里本是我,是我而不熟。智者由此悟,方得契如如。


今天我们讲的经题《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里最重要的一段经文。

在中国佛教负有盛名的古德常说:“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成佛的法华是指所有众生,包括一阐提的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平等性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所以叫成佛的法华。

《楞严经》被印度视为国宝,是不能外传的,早年中国到印度去参学的高僧、留学生,都看不到这部经。这部经是由印度的一位高僧般剌密谛法师传入中国的,因缘非常奇特。隋朝智者大师为求此经,曾日日向西叩拜了十八年,也未得见。一百多年后,般剌密谛法师携带此经出关时被发现未成,后将此经用小字抄写在丝绸上,然后割开手臂藏在里面,等伤口长好以后,才于唐朝中宗年间带到中国来。在翻译经典史上,该经从文学字句上说属第一精美。《楞严经》是般剌密谛法师在广州翻译的,参与译经的有当时被武则天贬为广州太守的宰相房融,笔录出自于宰相之手。

这是我在关坊里接触的第二部经,后又听净空老法师系统讲解。当今学佛念佛人,不会修不会念,“若论修行本来易,欲除习性真个难”。习性不化,真如不显。以心本体言,上自诸佛菩萨,下至一切众生,同此本源;以心妙用而言,十法界(六凡、四圣)皆如来,心所现、识所变的身相,随类现形,遍一切处。“宇宙山河湖海大地即沙弥一只眼”。这些虽然变化万千,实皆心之妙用。众生迷迷此,佛菩萨悟悟此。在眼皮下的妖魔鬼怪,与经论相悖的,与佛讲的不符的,却跟着跑,枉造恶业,反认修行,将妖邪称善知识。什么原因?一念无明起结成的妄心、我见坚固不破(我执)。

为什么我发心与同修共同探讨此经呢?它是净土宗独揭真诠、直指心源、度世人之法雨、破迷津之宝筏!随顺觉性,念念相应,统即性即心,即身即佛,心乃自心,佛乃自心佛,心佛众生,冥含无遗。念佛必须与修心相融,不离生活,无住生活,理融事,事显理,理事圆融。“理无碍事,事无碍理”,无障无碍,心(性)光独耀,万法皆空。众生明此理,依此经而修,皆当生成就。这就是我讲此经的本怀。


经  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印光大师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抽出一段附在净土四经之后,称净土五经。可见这一章的重要性。《楞严经》中,世尊共说了五个经名。

一、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二、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四、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专指楞严神咒)。

五、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在五个经名题目中,取十九个字成为我们现在中文本的经题:

取第一个经名题目“大佛顶”三个字;

取完整第三个经名题目“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取第五个经名题目后半段“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以这十九个字加一个“经”字,计二十个字做为中文译本的经题: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是赞叹之词,不是大小之大,大小是相对的,是有限度的,此地这个大是无限的。大即众生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摄一切世出世间法,故称为大。大是说的心。

此心实在讲很难懂,很难体会。心可分为肉团心、缘虑心(妄想、分别、执著)、灵知心。识的作用叫缘虑心,它是染污心,非清净的本体心,“本来无一物”。灵知心是真心,它是纯净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无差别,无始无终。

佛讲真心、妄心。真心、妄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觉悟了就叫真,迷了就叫妄。我们所有一切的活动,抬手、投足、瞬眼都是心在作主宰。我们凡夫起心动念,即见闻觉知叫妄心。不知真心是什么,但真心它一样在起作用。知道了真心(灵知心),那作用就妙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作用是没有边际的,才能舍识用根。迷了之后这个作用是有局限的。看我们迷的程度浅深不相同,迷的重,起的作用能力小。迷的浅一点,它起的作用范围就相对大一点,定力就大一些,不易被邪魔诱huo。反之如墙头草,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九法界众生,就是从迷悟的程度上所讲的名词。

迷的最重的——地狱众生。

迷的最轻的——菩萨。

世间——讲“六道”、“三界”(欲、色、无色)。

出世间——讲佛、菩萨、缘觉、声闻。

十法界就是众生心性迷的程度,总称为十法界。它为什么统称为十法界呢?实实在在讲,十法界是心变现的现象。《华严经》上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本体。

修首楞严大定,经中举出二十五种方法——二十五圆通。有二十五位菩萨做代表,证得真实境界,明心见性。

我们今天讲这一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是以念佛的方法修得的首楞严大定。这一章在二十五圆通中第一殊胜。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密因,禅密净全包含,照这个因去修,一定能证果。证果后便明白了道理。一心称念,念的心清净,自然开智慧。念到事一心不乱,密因得到一些;念到理一心不乱,密因得到的相对多一些;念到成佛,得了念佛三昧,才彻底明了。此法门称门余大道,为什么可带业往生,菩萨也不知其所以然。

这个法门是唯一殊胜、易修、难信的正修法门,最适合我们这个时期业重福浅的众生,只要努力修学,一生指定成功。其他法门虽好,但未必契机,一生不一定成就,只能是种下坚固的种子,什么时候成熟就难说了。得人身不易呀!人成佛成,人道好修啊!

辅修——三福,六度,三学,十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为什么叫“顶”?

顶是表法的意思。华严、法华如佛全身,比喻佛整个身体,而此经为如来顶,极显圆顿尊妙。在全身里面顶是最高的,把这部经比喻到极处了。佛顶最胜无上,表此法门在所有佛法当中最为殊胜。依修直趣无上菩提。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乃成佛之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如来密因,即正因佛性,就是真心本性。是一切众生人人本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何期自性,本来具足”。

所以,悟是悟的自性,迷还是迷的自性。在凡夫是生死根本,在佛菩萨是菩提涅槃的根本。迷了现出生死轮回,觉悟了就显菩提涅槃。犹如世人在梦里,糊里糊涂,头出头没在生死海中,不知攀舟筏,不知登觉岸。佛菩萨是醒悟之人,对宇宙人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发度生之心,怎奈众生在火宅中而不觉悟啊!“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众生与佛体上无差别,事相不平等。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参学体会


(此系上海静权老法师所讲,讲于民国三十六年,地点是上海功德林。我以此讲义为主,与各位同修参研)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之一章。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第二十四,即大势至菩萨根大圆通。所谓二十五者,即眼、鼻、舌、身、意,五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及最后耳根。共为二十五法。即是二十五圆通。但此耳根圆通,应在阿那律陀尊者眼根圆通之后。阿那律又称阿那楼驮,即阿弥陀经中记载的十六位大阿罗汉其中之一。此人系王族后裔,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后证得天眼通,而成为上首弟子。

经中二十五大士各说一法,答佛所问,由一法通达,其他二十四法,乃至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故二十五位,皆称圆通。如火头金刚云:“我过去贪欲心重,值空王佛,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光。”是以由火大悟入。又如持地菩萨云:“我过去于普光如来时,专修平地苦行,为人修桥铺路。后值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是以由地大悟入。大势至菩萨根大圆通,按二十五法次序,应在第二十三位。今在第二十四位者,正显菩萨念佛圆通,微妙甚深,已与第二十五位观音大士耳根圆通,不相上下,故由二十三位,超列二十四位。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世尊,命文殊菩萨抉择圆通。文殊选此耳根,其目的在对阿难当机说法。因阿难常乐多闻,而不知反闻闻自性,故不免受摩登伽**所摄。

今欲得成菩提,不必改弦易辙,正好就路还家。“日日向东走,回头便是西。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此乃所谓觉性本周遍,无内亦无外。但能一念回光,立地圆成,可转邪境而为佛境。文殊为对阿难之机,故选耳根圆通。若对今人说法,则势至念佛圆通,最为契机。何以故?因今末法众生,根性钝劣,不能圆悟自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是故世尊于大集经中,三千年前,早经道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按势至圆通,纯是念佛法门,正合我们时机。借如来之果觉,显自性之圆通。若由耳根悟入,利根行人,方能修习。钝根行人,不能得益。惟此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上上根莫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若按理体而言,九界众生,皆在弥陀果觉心中;若据事相而论,四土九品,高下虽殊,究竟同归净土,一也。

是以上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永明、莲池,诸大菩萨,诸大祖师,悉皆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乃至猿猴猩猩、鹦鹉八哥,若肯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亦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时,瑞相昭著,载诸典籍,难尽数述。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此云永不退转。所有一切念佛众生,生到西方,则永不退转,一生成佛,直至圆满佛果而后已。故知势至念佛圆通,成就之速,圆顿直捷,等于观音耳根圆通,无少相殊。而摄机之普,或超而过之。何以故?耳根圆通,但摄利根。念佛圆通,三根普摄,利钝全收。

请看经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大势至,乃菩萨之别号。法王子,是菩萨之通称。人人皆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两旁,有二位大菩萨,左边是观世音,右边即大势至。以何等义,名大势至。势者,势力;至者,至极;大者,非小可比。此菩萨势力最大之极,以此最大势力,护持佛法,化度众生,故名大势至。世间有大力士,虽然力可胜人,然不能与此菩萨少分相比。如十六观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又如经云:“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观此足信此菩萨一举足、一安坐,力能震动十方世界,可称力大无比。

佛法大,大不过业力;业力大,大不过愿力。愿力即愿心。心DA法大,无我的大心就是觉悟的菩提心,此心若转,业力也随着转。“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此处的心指妄心非真心。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有众生与佛。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不明事理,迷惑而造业,造业而受苦报(惑业苦)。升沉的主因是迷悟,悟者畏因不畏果,迷者畏果不畏因。我们念佛是以因心修果觉,念时为始觉,佛号为本觉(清净的自心即佛),始觉、本觉相融成究竟觉(佛)。念佛修的是觉正净,开发自性佛,心净必生净土。心净国土净。

会修行的人,一要空身,二要空心,三要空性,四要空法。

空身破我执、我见。身是父母所生,种子不净,具父母遗传基因,九孔常流不净之物,八万四千毛孔、无量毛孔排泄不净之物,四大假合,终有不合作的一天,最终难免败坏。有智慧的人,方知身是幻有,应借假修真,学佛修行,常作观身不净想,名悟身空。

所谓空心者,此心非生非灭,无始无终,永恒不变,此心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犹如明镜。它不但能现一切境界,六凡四圣法界,亦它所现。能现之心是真,所现境界皆假。真心常净不染,常觉不昧。念佛修行人只有不堕妄想而流转生死,但依真心,一切顺自然,一切不走心,则为净修、净行,名悟心空。

所谓性空者,此性是性体,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从未相离。它虽然跟着业力升沉,但始终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悟得此理,名悟性空。

所谓法空者,佛、如来所说经法,“诸佛一种性,诸佛一语音”,佛佛道同。世尊说他一字未说,是真实语,古佛、今佛、未来佛决无二语、二法。三世诸佛所说之法,皆是方便引导众生破迷开悟的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病愈法了,病退药除,因人因病而异,所以不可执法。此即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悟得三空之理名悟法空。

明此四空,又能依佛教诫,一心念佛,老实念佛,随缘做善,不恒顺世法(自私自利、损人利已),不追求五欲六尘,亦不怨天尤人,无因求果,不信因果,不守道德。不恒顺此等恶缘、恶事、恶人,必能超凡入圣。此为入道之门,成佛之途径,一切圣贤无不依此而修。归结为三福、六度、三学、十善。离此不为修行。大势至菩萨为我们末世劣根众生,别开修行之路。

此菩萨不但势力广大,而复光明炽盛。所谓光明炽盛者,即菩萨大智慧光也。可见念佛三昧香光薰照之力,功德成就,果报如是。大势至菩萨的老师叫大势佛,是哪一尊佛呢?就是阿弥陀佛,他的另一名号,叫大势佛。如十六观经云:“此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法王子,是菩萨之通称。诸大菩萨,皆可称为法王子。法王是佛,世间国王称人王,玉皇大帝称天王,佛乃世出世间说法之王,故称法王。故唯世尊,独称法王。子,即指菩萨。凡一切诸大菩萨,皆负绍隆佛种,承佛家业,辅佛行化,利济众生,重要之职任,如世间之子,继承父业,故称法王子。但佛之家业,不同世间田山屋宇,器具金银。乃以说法度生为业。是故菩萨专以弘法为家务,度生为事业也。亦唯菩萨具大力量,方能担荷如来全体家业,化度一切有情,称佛本愿,畅佛本怀,故尊之曰“法王子”。势至与观音,本是辅佐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二大菩萨。因弥陀分身十方,故二菩萨亦分身十方,助佛扬化,普度众生。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者。谓大势至菩萨,于楞严会上,偕其西方同来五十二位大菩萨,一齐从自座位立起身来,趋至释迦牟尼佛前,顶礼佛足,然后而白佛言。又五十二位大菩萨,非人数,乃阶位,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成五十二也。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即佛)。

什么是十信?佛言:“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修行信为基础。修行最初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以信为先。其含义为:(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信心。(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名念心。(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慧心。(五)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定心。(六)不退心,定发光明,进行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交重相入,名回向心(回小向大之义)。(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戒心。(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愿心。

十住。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此菩萨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十住内容:(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即佛三世间的十身: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三世间为:国土世间、众生世间、正觉世间),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可进贤人阶,名灌顶住。

以上两个十位次为修得,尚不能言证,可见修行太难了。

十行。菩萨五十二个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还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行,行为,事相作也),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三毒以痴为主)。(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即光光相涉,芥子纳须弥之意),名无著行。(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有般若方称波罗蜜),名尊重行。(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十回向。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个十位名十回向,因菩萨以大慈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故名为回向。有两种解释:一为回向真如(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另一种解释,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叫回向。以此破我、法二执,回向因果(回因向果),回向事理(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前之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十信位尚一品无明未断),此十回向,则对众生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万类。

(一)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三)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四)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五)一切世界,过恒河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六)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九)诸法本空,心无缚著,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可见十回向菩萨其心量就很大了,依众生为主,一切善行,无不供养众生。

十地。(一)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

(二)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苦集灭道)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证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

(三)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的大菩萨称登圣位地的菩萨,他们渐开佛眼,观诸法真实相,体不动,相亦不动,又称不动地。从智慧讲分三个层次: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慧,总相就是空相。法乃因缘生,无自性,有生灭变迁,不真实,佛法亦然。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不但空,而又有差别相的智慧。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的菩萨。一切种智,是登地的菩萨及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慧,它是含一切智、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十地菩萨已属圣人位次。佛报身讲法,只有登地菩萨可见佛的报身。

(四)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又称毗卢遮那,是佛真身的通称)。

以上是五十个阶位。十地上边还有等觉(五十一位),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故称等觉。此位菩萨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称一生补处菩萨,或金刚心菩萨。

妙觉,是五十二阶位,已证佛果。等觉犹如十四的月亮,妙觉则如十五的月亮。妙觉就是圆满的佛。

可见修行多么艰难,需三大阿僧祗劫、无量大劫。修净土非等闲因缘,我们也决非今世才修,忘失了,不觉得了!这次佛给我们授记了,只要有缘遇心印、纯印,明如何修,听佛的话,死守一句佛号,则根无大小皆成佛道。三位往生者就是验证!一定立大心,为法忘躯。佛在因地时,曾为求一首偈而舍妻子财产,此偈是:“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有生死就有苦。“五蕴空无相”,色受想行识不是真的,心经讲“五蕴皆空”嘛。“无有我我所”,没有我,我既然是假的,我所对待的更不是真的了!

一个真心修行的人,只有知出家、修道的意义,才能体证出家修道、宣扬真理、听法明理、体证法乐之乐!以上的快乐是世间所没有的,唯有了知这种法乐的人,才知道念佛、消业,往生证涅槃的快乐到底是怎样的快乐。二〇〇五年三月二十日在岫岩双泉寺往生的宫艳萍(58岁)临终时说的是真话:“从没有这么舒服,心情这么愉悦呀!”

凡菩萨问法,禀白佛言,必先趣向佛前,顶礼佛足。表至诚恭敬,克服我慢心。菩萨礼佛,非同凡夫,必须三业至诚,一心恭敬。我们凡夫,常有许多逢场作戏,敷衍了事,至诚恭敬何在。若无至诚恭敬,虽终日礼拜,如鸡啄米,徒劳身形,于心无益。礼拜有七种:一傲慢礼,二唱和礼,三恭敬礼,四内观礼,五平等礼,六起用礼,七实相礼。傲慢礼者,即傲慢自居,心无谦下。唐朝法达禅师,七岁出家,每日念诵妙法莲华经,十年之久从未间断,一天来到曹溪(广州)法性寺(今日韶关的南华寺),参拜六祖,头不着地。六祖呵斥说:“你顶礼头不着地,必有超人之处。”他回答诵法华经十年。这就是傲慢礼。凡礼拜佛时,必须三业投诚,一心恳祷,统身伏地,如大地崩。苟能如是礼佛,决定罪灭福生。所谓人身之最高部分,莫过头顶;最低部分,莫若两足。顶礼义者,以已头顶,叩佛双足,表显恭敬至极,故云顶礼佛足。以上“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乃经家所叙。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者,大势至菩萨自称。无我而我,名曰真我。菩萨四相皆空,圆通为我,随众生机,故名曰我。忆者,记忆。往昔,即过去。恒沙河劫者,梵语劫波,此间称劫。劫表时分,如普通凡夫,记年月相似。但年月时分极短,劫数时分极长。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别。合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此处是指大劫而言。印度有一条恒河,如中国长江黄河,甚阔甚长。恒河之沙,微细如面。以一沙算一大劫。如是一粒一粒,直至全河之沙算尽。此是极表劫数之多,远出于我们思量测度计算之外。所谓恒河沙劫,即无量数劫。

有佛出世,乃对无佛出世而言。佛:梵语佛陀耶,即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不会错)。如今释尊已过去,弥勒尚未来,需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降世,斯时地平如掌。此时正是佛前佛后无佛出世之时。

世间人见佛闻法有八方面的障碍、难处。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色界第四禅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的人民在佛讲的须弥山之北,地形貌是正方形,人民福报大,寿千年,但不晓得佛法。可见我们闻佛法,又相信、受持,这是最大的福报。不闻佛法不能了生死,患了盲聋喑哑之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指世间人仗着小聪明,不相信、不接受,有的人虽然入佛门,总欲走捷径,不肯老实修行,甚至持已见不虚心,不依佛教诫修,依人不依法,都是小聪明作怪,这样人成就很难。更有甚者,自赞毁他,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涅槃后,都无缘见佛闻法。尤其末法时,闻到正法很难,相信更难,大多听骗不听劝,财多身贵者为重……

但释尊虽然过去,赖有言教存在。众生遇著,亦是有缘。我们凡夫,身心全部入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境,认相为真,尘劳障隔,知识昏迷,记性再好,不过当生。前生之事,无人能记。诸佛菩萨,具宿命通,能记过去无量千万亿劫之事,如在目前。故法华经云:“观彼久远,犹如今日。”

大势至菩萨,于顶礼后,恭对释迦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由是次第,有十二位如来,于一劫中,相继成佛,其最后第十二尊,名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按无量寿经,称阿陀弥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名,分十二号。弥陀一名,具十二光明。阿弥陀佛,称“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稳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其实十二光明,全归于弥陀一名,包含无遗。何以故?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觉。佛证果觉,圆满广大,无法不包,故能包含无遗。读此可知大势至菩萨,过去无量劫前,所遇十二如来,即今阿弥陀佛是也。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无量光佛。我们世间,以日月为最光明广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弥陀佛光明,比日月光明,过于百千万倍,故名超日月光。

大势至菩萨,于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即以念佛法门,而开示之。所示之法,圆顿直捷,甚深切要。菩萨于闻法后,严谨受教,精进修持,即由念佛而得证三昧。本章经文,正是菩萨以大慈悲,向释迦佛,陈白自己,往昔发心修行之因缘,与得证念佛三昧之来源。唯此法门,圆顿直捷,简便易修,胜过一切法门。菩萨既已如是慈悲,降临娑婆,殷勤开导,普令深入。我们今得值遇,可算夙种净因,真是有缘。大家应当敬受慈训,清勤修习。

三昧二字是通名。念佛三昧是别名。念佛法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诸菩萨共同赞叹的,是非常殊胜,不可思议,是成佛的快速、捷径、当生成就的法门。执持名号,不知不觉跟实相相应了,契入实相,即念自性佛,见真心,显本性,与佛无别。妄心有差别,万事万物、三界六道、虚空、宇宙无不是心变现的,叫心现识变。大势至菩萨就是修念佛法门而证三昧(正定、正受之义)的。三昧又称三摩提、三摩地,即离诸邪念,心不散乱,正定之意。

二十五圣人,二十五圆通: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念佛是见大,应排第二十三位,但经排第二十四,与识交换位置。弥勒菩萨是识大。可见观音耳根与念佛都是特别法门。观音对娑婆世界的机,大势至是尽虚空遍法界全包含在内,所以他列二十四,观音列二十五位。念佛是无上甚深妙禅,鲜人知晓。

二十五圣人所修之法,皆名三昧。如眼根三昧,耳根三昧,鼻根三昧,乃至六识三昧,七大三昧。此外还有百千万种三昧,乃至无量三昧。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别于凡夫不定,与外道邪定,唯依佛法所修得证三昧,方名正定。正受,显非邪受,而不受一切邪受,故名正受。又一定一切定,故名正定。一受一切受,故名正受。此正显念佛圆通,初则由浅入深,到了熏修至极,能使因果相契,生佛一如,一念全体,全体一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直与观音耳根圆通,等无有异。又念佛亦有四种分别: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此四种念佛,皆名念佛三昧。因下手虽异,得果全同,故同名念佛三昧。禅宗称明心见性,教下称大开圆解,净土称一心不乱,称法不同,本是一事。又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而能统摄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成念佛三昧。因一心不乱之义,又分事一心不乱(定),理一心不乱(慧),即正定正受故。我们念佛,妄想纷飞,不能一心不乱。若依势至菩萨开导念佛法门,即得深入念佛圆通,定心修持,最易成就一心不乱之念佛三昧。故念佛法门,方便虽多,而推此法门,为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

念佛正定、正受称一心不乱,“三昧”就是将心住于一处而不散乱,此即无住生心。禅宗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净土最好修,念佛时有杂念不要害怕,将注意力引到、转移到佛号上,对杂念、妄想不要去理会它,也不要特意去控制它,否则你愈理它,杂念愈多。只要念头集中,注意在佛号上,妄念渐渐就少了,功夫慢慢就得力了。“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一直念下去,最后达念而无念,心里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了,即证无上菩提了,但不可有证之想……可上品往生。一念是真心,二念、三念是杂念。一念是纯、净、觉,二念是迷、邪、染。一心能往生,妄念记数不能往生。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譬喻义者,借近明远,假浅入深,令诸听者,易于领会。譬如甲、乙二人,甲专想念乙,乙若出门,甲想念之心更殷。但乙不想念甲,如同忘记了甲一样。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不期而遇日逢。不逢即不遇。非见即未见。若逢、或见,即指专忆之甲而言。甲虽与乙离,因专忆故,随时忆念,仿佛见乙,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乃至梦中,亦复皆然。不逢、非见,即指专忘之乙而言。乙因专忘,虽与甲遇,对面碰着,如同未逢、未见。按此二人。如是情形,因乙一人专忘,其甲一人,无论如何忆念,终难会晤相见。今就专忘方面而言,二人虽逢,等于未逢,虽见等于未见,当面错过,岂不惜哉。若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则相见不难。假使乙忆念甲,如同甲忆念乙一样,如是二人,必定如影随形,不相乖异。不但今生不相乖异,乃至生生世世,亦不乖异。因为彼此念念相忆,心心相合,自然生生世世,不相分离。故曰:“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人人可知。所云一专为忆者,即喻佛忆念众生也。一人专忘者,即喻一切迷倒众生,心不向佛也。

转世、投生、往生有三种缘:一业力(重业先牵);二习性,贪(鬼)、嗔(地狱)、痴(即邪知邪见——畜生、胎卵湿众生);三念头。所以诸佛都劝我们念佛。纯印老人讲:“信啥有啥,想啥作啥。”此即一切唯心造。佛始终系念众生,如母忆子。佛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但众生不念他、不信他,他也无可奈何。佛有三不能:众生的业障他消不了;众生无信愿,不念佛,少善根福德,佛接引不了;一阐提的众生,佛度不了。可见众生若不念佛,则凡圣永隔,永远有障碍。去佛远矣,只好长处轮回。为什么?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也是心想生,不念佛,不想佛,怎能成佛?所以佛教我们念佛,大势至是念佛成就的,文殊、普贤等都愿念佛求生净土。他们都是等觉菩萨呀!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欠丝毫。若肯真实念佛求生西方,未来皆可成佛。但因众生迷惑,舍父逃走,流入娑婆浊恶苦海,生生世世,受诸苦恼,直至于今,无有休息。佛垂怜愍,无时忘舍。复因西方阿弥陀佛,与此娑婆众生特别有缘,而怜念更甚,念念欲化度我们,接引我们出离苦海,往生乐邦,尽未来际,同享妙乐,从彼进修,共证佛果。

接引像楹联:声声弥陀唤娘亲,天涯海角盼子归。当然这是有真智之人。我念佛,佛念我,频道相同,怎能不往生。可惜我们众生,大都无心向佛,辜负佛恩,岂不愧哉。然未闻佛法,与不信佛者,固不必说。即已闻法,与信佛者,亦有许多尚非真信。虽则念佛,而非真念。与此专忘之人,无少相殊。所以佛虽念念不忘众生,奈何众生无心向佛,虽与佛逢,等于不逢,虽则见佛,亦如未见。譬如有人来此寺院,不礼拜佛,不恭敬佛,如同未见。复如来此参加念佛者,亦有口虽念佛,心无至诚,人在佛堂,心向外缘。所以念佛人多,生西者少。如同浪子在外,习惯飘流,不想回家,自然终不能回。须知终不能回之毛病,全在专忘,与佛无缘,错失大利也。你看接引像阿弥陀佛,一手持莲台,一手向下垂,俨然要想接引我们到西方去。谁知你也不想去,他也不想去,空劳佛慈,辜负佛恩。我们想起来,真是好惭愧!如果我们真能心心向佛,如同久客思乡,一心要想回家去,决定生西不难。此乃正合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不但今生与佛相近,生生世世,决定不相乖异。须知不相乖异之效力,全在专忆上面,深得大益也。既蒙菩萨如是慈悲,指示我们,专用忆念阿弥陀佛之要诀,我们应当牢牢记在心头,不可暂时忘失也。“末法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有人怀疑,佛对众生有接引愿,他能接过来吗?

经云:“诸法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若众生心忆佛,现前必定见佛。如来是没有形象的法身,法是万法,法身也就是一切纷纭变化,大至宇宙,小至微尘,都是佛身,都是佛心。因心成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因心成体,心性变现的。心性即是真心,所现的物境称法性,心不生不灭,所现的万事万物,怎么会生灭呢?(这是八地菩萨境界)

法身者,有一天我们忽然明白了、觉悟了,这尽虚空遍法界原来是自己,那就证法身了。这个确实不好懂。如做梦,山河大地、他人其实全是你自己心变出来的。全梦是心,全心是梦,这些全是你的法身变现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中见佛也是心想生,不要欢喜,免魔乘机而入。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圆知圆见。故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西方极乐,佛有三身,土有四土,但三身就是一身,四土就是一土。为什么?总以法界为体,法界就是心,一切唯心造。所以念佛就是念心,念心就是念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在内而不在外。念佛应具“信忆称敬”四字。信者不疑,信而能入,念而能度。忆即想、系念,一心不乱不易做到(断见思烦恼),但一心想佛、忆佛,心中挂念佛,以此伏烦恼,还是可以做到的。“称敬”就是不离于口。往生净土,必须要有信,千信千生,万信万去。六字洪名不离心口,诸佛即救,诸佛即度。心常忆佛,口常称佛,心常敬佛,此为深信。念时字字分明(净念),句句相续(不断),若不分明就是昏,不相续就是散。一句佛号,历历分明,久之自然成就念佛三昧。

上两句,通于前后。下一句,即另举第二个譬喻。所谓十方世界,诸佛如来,无不哀愍众生,怜念众生,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到了西方,悉皆永离众苦,永享妙乐。今乃考实论之。何故十方如来,但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余佛。皆因十方诸佛,怜念众生之慈悲,虽然佛佛相同,而救度众生之愿力,及接引众生之方便,唯弥陀世尊,超然殊胜。四十八愿,愿愿为众生,只有阿弥陀佛,诸佛赞为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故十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最为第一。何以故?众生若欲遍游十方净土,亲近十方诸佛,应当先归西方极乐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从彼常随佛学,然后具足神力,飞行自在,一旦之顷,可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因是十方诸佛,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余佛。另外,复因诸佛法身,本来同一觉性,佛佛平等,无二无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文殊般若经云:“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诸佛功德无异。”

若论圆满觉性,非但佛佛平等,实则诸佛众生,亦复平等。虽然事实上,众生与佛,迷悟各别,真妄悬殊。于理体上,众生与佛,本来凡圣共源,生佛同体,真实一如,无二无别。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但以诸佛众生,性德虽同,修德各别。何以故?诸佛如来,无量劫来,顺性而修,念念流入一乘菩萨果海,福慧圆满,永受妙乐。众生无量劫来,逆性而修,念念流转六道生死苦轮,辗转堕落,永受剧苦。何名逆修,何名顺修。盖我们众生,生生世世,一向贪恋娑婆,希望久住,念念不舍,心心不忘。因此愿力,与佛愿力,天渊相背,天渊相隔,不能念念向佛,心心合佛,故名逆修。复当细读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愿愿希望接引十方众生,同归西方,同受妙乐。我们但能直下一念至心回向,便得蒙佛摄受。如果念念如是至心回向,念念蒙佛摄受。复当一切时中,真实发愿,愿离娑婆苦,愿得净土乐。此乃所谓以已之愿,投入佛之愿海。如是以愿投愿,时时不忘,决定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乐邦。

得此速效,皆因众生与佛,原有二种密切相关。一者所谓众生与佛,本来性德相关,天然同体,虽然与佛离隔十万亿土,原在弥陀果觉性中,不出不入。生者决定生,去者实未去,频道转换而已。是故一念回向,一念蒙佛摄受,念念回向,念念蒙佛摄受。二者所谓众生与佛,彼此愿力相关,我们若肯时时发愿,更加与佛气分相合,愿力相接。如磁石吸铁,终不乖异。因有如是性德、修德,二种密切相关,天然同体,所以十方诸佛,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余佛。是以古德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应我。应感非先后,生佛同一体。”“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铁。”观此可知阿弥陀佛,偏与此土众生有缘。又三世诸佛,皆以八苦为师,方能成佛。乐土众生,难以使其发心念佛。唯此娑婆众生,常为八苦之所逼迫,苦多乐少。凡遇苦境,难堪忍受,不觉出声称念阿弥陀佛,不念他佛。此乃出乎天然,非人所教。因此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更加特别有缘。大家果能如是念念回向,时时熏习,是名顺修。

前喻二人,如同朋友夫妇,情念虽厚,一淡两忘。今喻二人,恰似母子,不比平常。因为母子骨肉相连,关系更密。慈母爱子,出于天性。经过十月怀胎,三年乳哺,移干就湿,咽苦吐甘,手腕当枕,膝头当路。子若能言,母乃欢喜大笑;子若有疾,母则废寝忘餐,昼夜忧愁,愿以身代。直至渐渐能行,又恐水边失跌。纵使成人长大,子若出门,时至未归,母乃倚门长望,坐卧不安。世间慈母忆子,可谓无时不是忆子之时,无处不是念子之处,直无一时一地忘其子矣。纵然子不忆母,母必念念忆子。但母虽念念忆子,子若一向忘母,不想回家,哪怕母亲想得发痴,亦复徒然。故曰“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孝顺,忆念慈母,如母忆子之时同样殷勤,心心不忘。哪怕子虽出门,远在无边,亦必不久,爬也要爬来,与母相见也。故曰“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今此譬喻,非常明了,人人可知。世间为子女者,应该深体慈母爱子之心。

当今社会,老子、小子颠倒了,不讲伦理道德了,人不如鬼好教了。世尊在世时,问一个善于调养马匹的人,“用几种方法调马?”他说:“四种,一恩,二威,三先威后恩,四先恩后威。”世尊问:“如果这四种方法都行不通,怎么办?”马师回答说:“杀掉!”马师反问世尊:“教化众生用什么方法?”佛说:“也用四种方法。第一用恩,对信奉者教他修行学道,成就道业;第二用威,对造恶的人,让他看到恶因成熟的三途果报;第三先教他修行,讲因果,接受否由他;第四示现三途轮转,威逼他醒悟。”马师问:“这些方法都不生效怎么办?”佛说:“我也杀了他!”马师大吃一惊,说:“如来大慈大悲,怎么会造恶业呢?”佛说:“四种方法都不生效,教也无用,这即是佛不度无缘之人,不对他说法,不度他,就是杀了他,由他堕三途,比杀了他还甚。”
世间作众生者,亦应深体十方如来怜念我们之心。更当深体阿弥陀佛立愿修行,庄严净土,接引我们之心。弥陀垂手接引我们,正如慈母垂手提携子女,亲近抚慰无异。但以慈母爱子,只能一世,佛爱众生,永劫无穷,生生世世,无有弃舍,无有终已。可惜众生迷倒,违负佛恩,逃逝于生死海中,轮转六道,受苦无穷。出了胞胎,复入卵壳,乃至湿化,生生世世,迁变不休。我们现今幸得人身,生逢中国,得闻佛法。复幸得闻如是微妙净土念佛法门,圆顿直捷,简便易修,不假多生,尽生可到。我们应当生大惭愧,悲泣雨泪,渴仰慈尊,如子忆母,念念求见,心心不忘。从今以后,常当忆念阿弥陀佛,作无上慈父想。观音、势至,作无上良朋想。清净海众,作最胜善友想。复当忆念极乐国土,作究竟安乐家乡想。现今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及修诸功德,作预备资粮想。临命终时,作到家日期想。苟能如是忆想之极,自然渐渐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纵在梦中,亦能忆著想著。或拜佛念佛,或见好瑞相。

昔日有一位禅师和一位居土,欲朝四川峨眉山,老禅师坚持走旱路,绕远而行。居士非要走水路,路近省资金。禅师无奈叹口气说:“唉,看来定数难逃了。”一日行船靠岸,筹备粮米,见一怀孕的青年女子,在河边洗衣服。老禅师向居士说:“我不走水路,就怕见此妇人,现今无法躲避,三日后我们一笑相见,待十二年后的中秋夜,我们在西湖相见。”居士三日后果然打听此女已生,此孩生下啼哭不止。他说会治,要求一见,此孩见他破泣为笑。十二年后,居士如约前往,在月朗星稀的夜里,在西湖边,有一骑牛的牧童,边吹竹笛边呤一诗:“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居士随牛呼之,渐渐远去。我盼同修不要呼牛,应不失时机地骑牛啊,错失机缘,不可再遇!此禅师虽得人身,实为不智,以此修为,若念佛可仗二力生安养见弥陀,永免轮回,圆证三不退……

这样的例子,古时修禅者很多。为什么?必须业净情空,明心见性,才可见佛。太难,太难了!如宋朝的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这样的例子很多,历史上一直流传。这些禅师都是宗门巨匠,才能修得人身,无不是有解有行,只可惜未遇带业往生的殊胜法门,加之情染未脱,情识未断,所以依旧搞生死轮回,实为我们借鉴,值得人们深思啊!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上文譬喻,此文正法。由譬喻而会解正法,由正法而深达正义。菩萨云:众生若能各自发心,忆佛念佛,念至功纯,念到归一,销归自性,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或于现在,或于将来,必定见佛,乃至去佛不远。今更分别讲,众生见佛,亦有法身、色身不同。何谓法身?须知众生念念心存至诚,忆佛念佛,则念念投入弥陀清净法身果海,如水投水,天然契合。契合至极,全体周圆,自力佛力,不隔纤毫,顿觉全身住在弥陀清净法身果海之中,不出不入,非有非无,仗佛含养,安定何如。若能如是见者,此乃所谓见佛法身也。是梦非梦,如幻如实。若以佛眼观之,九界众生,皆在如来法身果海之中,一体圆融,等无差异。但因众生迷惑,不觉不知,不解亲近。如鱼住水不知水,似鸟飞空不见空。

有一公案。愚痴的苍蝇在窗前盘旋往复,飞不出去。此时有一老僧正端坐诵经,弟子送茶,老僧专心诵念。弟子见窗上的苍蝇,即上前驱赶说:“你被一纸所阻,不得自由,为何不寻条退路呢?!”老僧恍然大悟。用经不被经用,小法在深山,DA法在世间。一切顺自然,则海阔天空。娑婆世界犹如一个大窗,从古至今,不知困扰了多少众生,难得解脱。我们能闻到殊胜的念佛法门,退一步向西飞去,实在是幸运至极呀!

念念弥陀休背觉,心忆极乐愿还乡。



何时抛弃污秽体,寿极河沙不可量。



我们现今欲见阿弥陀佛微妙色身,但能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里听得清清楚楚,心里觉得清清楚楚。若口里虽念佛,心里任他胡思乱想,此非忆佛念佛。念佛必须专注现前一念,即是正念。句句佛号,皆从正念心中流出。心能专注,妄念自息。妄念若起,觉即便无。古德云:“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纵使我们不是正念佛时,亦应时时忆着、想着,一句佛号,莫令忘记。设或忘记,想起复念。当于二六时中,常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记在心头。若能会呼吸念佛最好,久念必熟,念念不忘。如我们常有许多要事未了,牢记在心,甚至晚上做梦,亦忘不了。我们对于念佛,亦应如是。

虚云、弘一、慧明老和尚,都提倡出息入息念佛法(即呼吸念佛)。纯印老人住世亦表此法,净坐默念佛号,与呼吸连成一体。早在唐朝,飞锡大师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说:“世人多以宝玉木槵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号名,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事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中阴)得见彼佛……面睹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呼吸念佛,能伏住烦恼,即功夫成片,往生自在。

早在六年前,通榆县香海寺,大雄宝殿奠基法会结束后,邹桂英老居士在开通车站等车准备回梅河口。眼看火车还有十分钟就进站了,她走到我面前双腿跪下,我用手一搀,见她口水流出,已跪着往生了。我心想你真聪明!你是委托我,处理你的色身呀!她没有中阴身。为什么能走得如此自在呢?她呼吸念佛已念了两年多了,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全是佛号。

五年前,梅河口铁北街有一位老居士叫唐秋玉,呼吸念佛已念了两年,一天突然得大面积脑出血,到医院大夫说没有抢救的余地了。她老头与我是同一单位的干部,将我找去送往生,他感叹地说:“唉!她念佛十几年了,呼吸念佛也比我早会一年多,如今不省人事,都白念了……”我见唐秋玉每当大喘一口气时,右手手指便很有规律地动一下,就将她的念珠放在她手上,奇迹出现了。每喘一口气,手就拨动一珠,我告诉围观的居士说:“她虽然昏沉,但仍能念佛,往生有把握……”咽气时面相非常殊胜,四肢柔软,四层楼的整个楼道,奇香扑鼻,两昼夜不断,住户无不称奇,居士念佛的信心更足了……

“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念即是空焉得有,非念灭空焉得无。念性本空,焉得生灭。无所念心者,应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不著有)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不落空)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这就是两边不住而走中道,若取中道亦不圆满,中是对两边而言,所以应不著两边,去掉中间。有一偈:“海藏多罗一叶舟,不居两岸不中流,一篙撑出虚空外,惹得春风笑点头。”这即是“双寂双照,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这样念佛,实圆满修行之法也!

念佛是专为了生脱死之第一大事。人生事大,莫若生死。今以念佛了生脱死,实为出苦慈航,何敢失却。失却必沉,终难出离苦海。观此可知念佛,是大事中之大事。我们欲了生死,应当努力完成此件独一大事。大家果能如是重视念佛,时时忆念在心,我们决定可以见佛。或现在见,或当来见。所谓现在见者,或在梦中,或在定中,或见真佛,或见肖像。

如昔日净土初祖,慧远大师,二十一岁出家,一日路过浔阳,看见庐山闲静空旷,可静心修行,准备安居,感通山神现梦。一个晚上,雷雨之后,木材自动运到,此殿名为“神运”。组织人念佛,称东林莲社。二六时念佛(昼三时,夜三时),大师三十年不入尘俗,不下山,专求西方净土。参加莲社的共一百二十三人。大师三次目睹阿弥陀佛圣相,不以炫耀告人,后十九年,在定中见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化无量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佛说:“我以本愿力,七日后,当生我国。”他又看见在他莲社往生的三人都在佛侧。此时大师才讲:“他已三次目睹圣像。”至期,大师端坐而去。时间是四一六年八月初六。

另外一位智者大师,十八岁出家,为天台宗的初祖,修法华三昧。大师一日在定中往灵鹫山听世尊讲法华,俨然未散。可见佛法无时间、空间,无过去、未来。大师撰净土十疑论,劝人念佛,六十七岁面西念佛坐化。大师云:欲生西者,应具二种行,一厌离娑婆,二欣喜极乐。故往生论云,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则是度众生心,度生心,则是摄受众生生佛国心。又云,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

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悟达国师,患了人面疮,到迦诺迦尊者道场给治好了,转身不见道场了。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多次在钵内现五台山圣境,后到五台山,亲见文殊普贤说法。大师请问:“末世众生修何法为益?”文殊告:“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行门无过念佛。”并传了五会念佛,可惜如今早已失传(印光大师讲)。出门不远,道场即无……

一九九九年五一前,我和北京居士等共十二人朝五台山,当朝北台时,风大雪亦大,只好从山下往山上爬,路见一人由上往下拜,赵居士给其送一黄瓜、西红柿,并为其系一毛围巾。我二人刚转身此人即不见了……后方知是文殊菩萨。

以上皆是现在见佛,所见亦是真佛。菩萨罗汉,古时甚众,今时虽有,有亦不多。纵然见佛,多属肖像。皆因功行不及古人。至于念佛行人,临命终时,见佛来迎,往生西方,七宝莲池,华开见佛者,自古迄今,多难胜数。以上皆是当来见佛,所见即是真佛也。总而言之,念佛见佛,如种瓜得瓜,决无疑焉。但随业力所感,见有迟速。现前当来,亦复皆然。汝若专心念佛,立愿往生,则汝愿力,与佛愿力,天然相合,现前当来,终必见佛。此乃所谓见佛色身也。生到西方,永无退转,从彼进修,直至成佛。故云“去佛不远”也。当知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报身,应身皆以法身为体。如镜中像,水中月。“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苟能如是知之,可谓理事无碍,本末一如。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将来莲品,殊胜高超。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亦有现在当来不同。谓我们专心念佛之人,不必假借其他法门,各种方便,如参禅、研教等。只须从此念佛一门,念念心存至诚,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如水投水,冥冥通达,因是不觉深入弥陀圆满果海,安住如来实相正定,仗佛含养,能使无量劫来尘劳业识,渐渐消融。消融至极,本觉心地,豁然自开。顿觉内外透彻,果海全彰,真实圆融,充满法界。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乃所谓现在心开也。如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即所谓凡生到西方之人,到了华开见佛,闻佛说法之时,皆能当下了悟无生,实相心地,豁然顿开,了知十方所有一切依正色心,若色若空,若染若净,皆在现前一念菩提真实心中,一体圆融,无欠无余。此乃所谓未来心开也。观此可知念佛法门,下手极易,成功最高,人人可修,个个能习,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正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方便中第一方便,捷径中第一捷径。更无他法,胜于念佛。复更确信念佛法门,真是无上深妙禅也。何以故?生到西方之后,何止开悟,佛亦能成。佛既能成,更有何法胜过成佛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染香,古时熏衣用香料熏,现代则用香水喷洒。其实,一个真正有修之人,心清净,不染六尘,身体亦可放香。如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洗一次澡,身有清香。我们念佛时,也会出现飘香,尤其往生者。最明显的例子如吕长林、魏淑兰、邹桂英、王万荣……室内外,山坡上到处放香,有的三昼夜香气不间断。二〇〇四年,天津高老居士家养的花猫,我们送它往生,满室飘香,事后回北京道场(山上),一下汽车,风刮过来,香气冲鼻,大家嗅到欢喜得很……(有录像)

香,佛门称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自己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嗔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无邪思邪见,心地清凉,严持戒律。

二、定香。看到外界五欲六尘,善恶境相之时,心不动,不散乱。在当代,最大诱huo的就是名利色欲。

三、慧香。自心无障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心不外驰,一心念佛,无攀无求,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虽然做种种善事,但心中不留所做善行的痕迹,敬师尊上,体念下人(干部念工人、群众),怜悯孤苦,救济贫穷。

四、解脱香。自心在外面境(物质、人事)上无所攀缘,不想善,不思恶,安然自在,没有牵挂。

五、解脱知见香。虽然心无善恶念,能顺其自然而不攀求,但不落断空、枯寂,听经闻法,启发悟性。明了佛法的根本,修行不离自心,念佛念自心佛,向内心求,不向外相求。心法、心印、纯印,绝待一如,不可分,此不二法,明明了了,知心即佛、佛即心,我心即我佛,我佛他佛不二,认识自己本心,通达诸佛的道法,从初发心到圆满菩提,真如自性毫不变易,称解脱知见香。

香的含义,是以智慧火,焚烧那有相有形,虚而非实的外驰心、求得心、攀缘心、无因求果心、名闻利养心、贪欲心及种种无始劫染污难除难断的习性。这是真实的庄严佛身(自心庄严——庄重、严谨、净洁无染之意),是真实供养如来。五分香全是从自性上说,皆是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者,此喻妙极,最易明了。可能令人由浅入深,乃至究竟。何以故?假使我们若不摄心念佛,必念众生;不念净土,定念娑婆;不念观世音,必念财神爷、财富;不念佛,必念儿女。念念不舍,心心不忘,如胶如漆,难脱难离,直至终身,无时忘舍,常为娑婆五欲尘劳之所蒙蔽。如在秽污黑暗之中,不觉不知,而香光何有?今为念念心存至诚,忆佛念佛。正是以已因心,入佛果觉。久久熏染,渐入渐深。如入香光之室,而渐见明了,渐觉清净。纵使不能断尽尘劳惑业,亲证如来实相果觉。而常蒙如来实相果觉,通身含养,功德智慧,庄严熏照,亦觉尘劳惑业,渐渐减少,渐渐淡薄。智慧光明,渐渐通达,渐渐圆彰。故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又香喻性德,光喻智德,染喻修德。由修德,方显自己性德。由显自己性德,方知与佛性德,本来天然同体,丝毫不隔。但所隔者,唯业识耳。今欲消融累劫尘劳业识,圆彰自性智慧光明,必须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以已因心,入佛果觉。如水投水,似水合水。久久熏修,自然渐渐觉得心光通达,性体圆彰。如来果觉,即是自己本觉。自己本觉,即是如来果觉。欲入如来果觉,但入自己本觉。非离自己本觉,而别有如来果觉。亦非离佛果觉,而别有自己本觉。此正所谓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识得因赅果海,则句句显自性念佛之圆通;识得果彻因源,则念念住如来庄严之果觉。此正所谓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住持而自住持。亦所谓深仗佛力,而仗之至矣。但肯努力熏修,各各功不唐捐。近乃现生顿悟,远则西方必悟。虽有品位高下之异,与见佛迟速之殊。到了成佛地位,悉皆等无差别,共证无上菩提。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此乃菩萨自述过去本因,而谓我本因地修行之时,值佛教我念佛法门。渐渐深入如来圆满果觉,安住如来实相正定,精勤修习,得证圆通。所谓入无生忍者,即入如来实相忍也。得入如来实相忍已,仗佛含养,渐渐增长定力,不受外界财、色、名、食、睡五欲,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引诱,而动乱正念,故名入无生忍。将心安住在无生无灭(实相)的境界上。又亲证实相,名得无生。既得无生,具足忍力,故名无生忍也。大士运大悲心,乘大愿力,降临此土,助佛扬化。以己往昔因地所修念佛妙行,及果地所证圆通妙法。如摩尼珠,和盘托出,普告众生,发心修习。欲导众生,同归西方净土,同受九品妙乐。故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须知菩萨虽然如是慈悲,普度众生。亦只能化度有缘,而不能化度无缘。如果你不信念佛,不愿往生。菩萨虽然具大势力,尽力拖也拖你不去。

有智慧人,勿学蚕茧。蚕奋力牵丝,左缠右绕,用尽周身力气作成一个茧屋,满以为安全无恙了,却不知这叫作茧自缚。真是“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茧成蚕亦死,死而不知何?入沸水锅乃因茧丝而遭的祸殃。

我们人类无不为子孙、妻室奔波经营,为家业有成而不惜损人利已,谁能想到报应循环,撒手归去,一无所得,只见眼前乐,不知转生悲,如顺治皇帝觉醒者寥寥。我佛慈悲,不但将宇宙人生真相,告知世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不可得。同时又将殊胜无比的带业往生,念佛可当生成就的法门告知根劣业重的末世众生。三千年后,见众生迷于心外之法,不离妄想、分别、执著,不知真佛在哪里,迷得深,造业重,果报快,误将外法当修行,应机“纯印”二字来到世间,身带言教,度化有缘……再若痴迷不醒,听魔不听佛的,只能说无缘了。

何以故?皆因自心作佛,是心是佛。自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苦、乐、祸、福,为人自召,非菩萨能与。唯有信愿念佛之人,感应道交,方能接引,称愿往生。譬如一个收音机,哪怕再好,必要有音,方能收到音来。如果无音,纵能收音,亦收不到音。菩萨接引众生,亦复如是。惟愿大家,善思量之,幸勿错会。

又净土二字,乃是总名。若分次序,共有四种。一曰常寂光土,二曰实报庄严土,三曰方便有余土,四曰凡圣同居土。每土莲分九品,高下不同。皆由行人念佛功行浅深有异,故各各所生净土,所得品位,亦有高下阶级之殊。但能不断功用,自然日有胜进。藕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又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毕此一生,誓无改变。真修行人,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不起贪、嗔、痴就是大持戒;不计是非人我,就是大忍辱;不间断,佛号相继,不夹杂,心能专一,就是大精进;念佛时,心不乱思乱想,就是大禅定;真的修行,能一门深入,一生不换题目,不换镜头,不为其他法门所诱huo,死守一句佛号念到底,念到老,念到死,就是大智慧。否则就不是真修行,只能枉在人世走一回。古大德的经验:“一部经,一句佛号,一生成就。”这里大师提出,“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没说多少。深浅就是精纯,数量再多也是少,数量是外相,精纯是内心,修行就是修心,决不是修客观存在的相,因为一切相无不是心之所现,变化无常,不究竟、不圆满。

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未得一心,所生净土,皆是同居土。若要考实论之,一心二字,亦有事理不同。事一心者,须断见思粗惑,老人讲的“凡事不走心,傻傻呆呆的”。证相似一心,生方便土。理一心者,须破微细无明,证实相一心,生实报土。直至无明破尽,证究竟一心,生寂光土。以此观之,真得一心不乱,必须断惑。亲证一心,生上三土。末代凡夫,有谁何能,但能减少散乱,乃至伏惑不起,往生同居,品位亦高。普愿同伦,各各须知。纯印老人讲:“世间本来无烦恼,烦恼全是自己找的,凡事不走心,就没有烦恼。”不走心不是舍识用根吗?此即都摄六根。又能佛号不断,岂不是相继嘛!又说:“眼非病,病非眼,心有病否?以耳代目。”恰是告诉我们如何念佛——心生、口出、入耳。即耳根圆通也!

佛问圆通下,诸圣各答所问,自述因地修行,或由眼根所入而得圆通,或由耳根所入而得圆通,乃至由地、水、火、风所入而得圆通。以上所答,各各不同。唯我势至大士,概无选择。提起正念,都摄六根,如手握拳,五指俱摄。故曰:“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念相继。什么叫净念呢?有一首偈:“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此偈有法,也有比喻。“菩萨清凉月”。其意是说,菩萨心地如十五的月亮,清净、光明、凉沏、净洁,心中什么都没有,一尘不染,本来无一物嘛。这是心性之体。“常游毕竟空”。常游是心之用,是相用。此心不离外相,但体还是如如,毕竟空,纤尘不染,本来无一物。心地清净无染著。“众生心垢净”。我们众生的心几乎没有净时,起心动念都是造恶。此心若对五欲六尘不染著,心能转境,心则恢复本源为清净心了,反之则被境缘所染污,盖覆了清净的本体,清净心就不能现前了。所以修行、念佛必须把染污的缘(名利、财产、情识……)舍掉,只有这样,才能“菩萨影现中”,则会跟菩萨的心融成一体了——菩萨即我心,我心即菩萨。这叫感应道交啊!此时念佛为净念(放下),佛号不断(二六时中)为相继。即用清净心念佛。如果心水不净,菩萨圆通月境亦不能现。

我们虽然念佛,但不会用净心念,边念佛边打妄想,口念心不念。身入佛门,所求所得的是为了一件海青披身,心未入佛门,仍然追求名闻利养,对人事物看不开、放不下,儿女、财富、房地产、轿车、别墅、情人、恋人……这样的念佛人是三宝队伍的样子、混子。更有甚者,护持道场,是为捞取利益,更大错特错了。造无间罪业,死时只能披一件海青走,业果不堪设想啊!因为念佛心不清净就得不到感应,与诸佛菩萨就有隔阂,有距离,有障碍,可见修清净心,净心念佛非常重要。

修行就是修清净平等觉。但要认识到末法修行,邪魔扰乱,佛道难成。内里贪嗔痴慢疑烦恼越来越严重,外面妖魔鬼怪乘虚而入,诱huo你,引发此毒,内外夹攻,必然造业,入三途,这叫入魔网啊!可怜啊!要知人生苦短,环境无常啊!天地、日月、高山、大海,没有不变易的时候,有成必有坏,有盛必有衰,有会必有离,有喜必有忧。世间没有永远不变的快乐,八苦、三苦绵绵没有尽头,在六道轮回如环无端。“众生之苦,莫过有身”,色身摆脱不掉,苦即无尽无休。因为色身是业力感召来的,有色身就要受苦报,修道最要紧的就是消灭业报,获得解脱。死亡对学佛人来说毫不恐怖,因为我们明了,生的时候就注定要死,最可怕的是死的时候不能往生。

五十岁的人恐怕活不了一万天了,若修,又能苦到哪呢?提醒同修千万不要在家走啊!障道缘太多太重了,很难往生。一定要选一个念佛清净的道场,而且必须明了送往生的知识。能否往生,在遇缘不同。因为我们念佛还没达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功夫没达到一心不乱,只能靠佛接引、有人助念。临终稍一不慎,魔邪一扰,人身白得了。堕三恶道,必然万劫不覆。太可怕了,念佛也白念了。

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专以现前一念至诚而为正念。因正念作主,故能都摄六根。大士往昔因地念佛,即专以现前一念至诚,念念住在自己本觉心中忆佛念佛也。何以故?因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常在六根,贪染六尘,拖泥带水,不名为净。唯有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能使渐渐背尘合觉,返妄归真,回末向本,转染成净,故名为净。所谓“一念至诚一念净,念念至诚念念净”,故云“净念相继”也。

当知自己清净本觉,即是弥陀圆满果觉。何以故?若以佛眼观之,上至十方诸佛,下至九界有情,同一觉性圆明之体,等无差别。但因众生迷倒,不觉不知。是故我们虽在弥陀圆满果觉真实心中,经千万劫,直至于今,不觉不知,如隔千里万里。我们现今欲入弥陀圆满果觉,安住如来实相正定,但须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心心觉照,勿令迁流。自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佛果觉,住佛正定。若觉迁流,摄之令还。久习纯熟,不须勉强。何以故?法味之妙,胜于醍醐;三昧之乐,超过五欲。如蜂采蜜,若得蜜味,取味无厌,拨之不去,追之复来。念佛行人,亦复如是。若觉三昧乐味,自然心不迁流,住佛正定,如如不动。譬如种子,住在地中。复如果核,住在果中。所谓即因即果,因果同时。自力他力,合成一体。绝待圆融,超情离见,不可得而思议。若按能念之心方面而论,即是自性所显念佛之圆通。若据所念之佛方面而言,纯是弥陀所证圆满之果觉。此乃所谓借果地觉,摄因地心;以因地心,赅果地觉。

观此可知念佛法门,至顿至圆。因能赅果,果能摄因。因果相摄,生佛互融。直捷了当,全体周圆。全体一念,一念全体。佛魔就是一念心,此非念佛圆通而何。按此殊妙,确乃点铁成金之妙药,超凡入圣之慈航。速疾稳当,无过此矣。是故菩萨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也。奈何上根利智之士,多不屑意,舍此而别求玄妙,可不惜乎。须知念佛法门,非但势至大士,殷勤劝修。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皆殷勤劝修。何以故?因此法门,仗佛接引,生到西方,虽未断惑,永离生死。初出莲胎,登三不退——念、行、位不退。平常所谓带业往生者,即带己惑业也。又所谓立地成佛者,及念念住佛圆满果觉也。何以故?阿弥陀佛圆满果觉,即一真法界,故称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若论净土法门之体,佛佛相同,直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证,一体圆融,等无差别。若论净土法门之用,唯我弥陀世尊,最为第一。故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谓净土法门之殊胜绝妙,正在此矣。

净土三资粮是信愿行,但以愿为主,有愿则成,无愿难成,往生亦然。佛法大,大不过业力;业力大,大不过愿力。念佛往生就是以大愿力盖覆住业力。众生轮转六道,无不是被业力所拖。念佛发愿往生是净业、净愿。净业、净愿若起,染业则止。但此念、此愿必须相继不断,否则染业又生。《无量寿经》曰:“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即无论哪一道的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极乐国,能至诚恳切发愿往生成佛,临命终时,佛即来迎接……愿力之大是不可思议的。古德讲,热渴死的人,入畜生道,大多则为水中虫。被冻死的人,若堕地狱中,多生火焰地狱,热地狱。爱财产者,命终投生其家做犬……可见愿力不可思议。我们切愿往生,则与阿弥陀佛愿相应,一定会生西方。真信切愿,老实念佛,一定能往生。为什么?佛以心而有,心以佛而立。全佛是心,全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即佛不异心,心不异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阿弥陀佛亦是我心中的佛,我念心中弥陀,此心即是阿弥陀。

佛是法界佛,心是法界心。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佛人就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若向外驰求,即名外道。“念佛念自心,离心无别佛。若能明此理,当下见弥陀”。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此心生六道,生四圣,生一真,生凡生圣都是此心。“此心修善,令身安乐,此心造恶,令身受苦”。心是万法之本。道理不懂不怕,只要依佛教诲去修、去念,就不会错。如何修?万缘放下,不计是非人我、好恶得失,至诚恳切、清清楚楚念阿弥陀佛,用信愿心去念佛。心念佛,心就是佛,待见佛时,一切全明白了!西方莲花就开在你的心里,心就是七宝池。莲花系花果同生……根扎于五浊恶世之污秽地而不染(六凡法界),冲出水面(喻四圣法界),水面上开花结果(一真法界)。我们的心就是九品莲,临命终时,乃见自心佛罢了。所以十万亿佛土,纤尘不隔。行人应有紧迫感,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应想到无常迅速,力行除恶修善,死守一句佛号,念到底,发愿往生。决不见异思迁。为实现往生大事,必须以愿导行(念佛),以行助愿(求生),依大势至菩萨亲证的方法去修一定能成就。

除此法门以外,其他法门,无论如何再高,如果未断惑业,欲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皆无希望。何以故?全仗自力故。纵能自力识心达本,断惑证真,超入圣位,而未得圆证三不退位,欲得直至菩萨,永无退转者,又安可得乎。唯此净土念佛法门,虽然凡夫,未断惑业,一生净土,便入圣流,直至成佛,永不退转。是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殷勤劝修。

《观经》说,心念佛,心就是佛,一切唯心造嘛!这简要易学,成就又快的念佛法门,真的是圆顿究竟的法门啊!以修持而论,没有超过其上的。不假方便,不须渐次,一句阿弥陀佛,直指佛心。我心佛心本一心嘛!不可正路不走,走偏路,光明大路不走,走崎岖小道。更不可朝秦暮楚改修其他法门。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远离名利,一心念佛。”纯印老人留下的四句话,为末世众生,指明了修行、解脱之路。实际就是清净身口意念佛。“诸恶莫作”,叫除结使,解开冤冤相报的结。学佛人不与人结怨,去掉自私自利心、损人利已心。利他,即除三毒的习气。“众善奉行”是修功德,与自利两者合起来是持戒。“远离名利”是三业清净,不染外缘,这是修定。“一心念佛”,就是以清净身三、口四、意三,摄六根,绝六尘,闭六识,此为正念、正行,精纯不杂,以达自心念自佛,自佛净自心。如此念佛达一心,就生智慧。

这四句话就是守戒、修定、开慧,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与佛相应,决定往生。也符合世尊住世时让弟子每日摸顶三次所念的戒律:“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得解脱。”我们若做到也可成就。世尊在世时为戒律成就,现在为念佛成就。总之,清净身语意,为十种净戒,其功德由凡夫至成佛,都要修。一切戒律以此为根本。

念佛不计量,清净平等就是佛。阿弥陀经说七日,那是让念佛人一改平时的怠惰松散,勇猛精进,限期求得效果;无量寿经讲的是尽形寿念佛,那是让学人发长远心,坚持不懈,但目标是一心不乱,“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专修念佛,其有一偈:“吾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做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住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卧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在念佛时,自念自听,自呼自应,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当众人念佛时,也应在高声中细听,充分运用耳根,全神贯注佛号,这叫互为功德。只有如此念佛,才与佛相应。因耳根一摄,六根都摄。摄耳根念佛是上上法门,在智者看来,如饮甘露,饱餐法味,受益不可言说。因为人在世间为生活努力、奔波,无不是造六道轮回的因,而六道轮回的结果,离不开苦。苦的因是迷惑,迷惑的根本就是有爱有恨。爱则贪求,恨则厌恶、厌弃。另一根本就是情欲,贪财、贪色、贪名、贪食(一般人所好,食不厌精),贪睡(修行念佛精进,困魔愈干扰……),稍一失定力,自己就主宰不了。只有觉悟人生的人,把私我的爱欲去除,清净身口意三业,积聚十善的行为,修养善的德性,佛号昼夜不间断,不给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境界转动,影响自己的心,不给无明妄想所迷惑,发大心,老实念佛,随缘做善,如能这样,才能得到大利益,而步上自由解脱大道。

自由解脱的境地是什么?是无我的境地。无我的境地一定要远离三界的欲念。佛比喻三界犹如焚烧着的火宅,是无底的深渊,明了的智者,会感到没有快乐可言。众生不出三界六道,头出头没永远不息,天上、人间的快乐,都不是永恒常住的,只有像大势至菩萨指给我们修行的方法,证得真正涅槃的境界,才是真正究竟的快乐!

我们今得值遇,幸勿因循错过。普告大家,深信佛言,及菩萨言,努力熏修,同归净土。

诸位师父,诸位同修,来此法会,皆已夙种莲因,今生有缘,方能预此劝修净土念佛胜会。我们当思世间无常,莫能久住。一息不来,便为后世。纵能活到百岁,不过三万六千日,到了末后一天,依然成空。观此娑婆国土,苦多乐少,实无可恋。天灾人祸日渐严重,水质污染已无可治,许多地区、国家缺食少衣,缺医少药,民不聊生,真实可愍,思之寒心。深恐将来大难,愈为苦恼空前。唯有赶快发心念佛,求佛接引,大家生到西方极乐国土去,常与诸佛菩萨俱会一处,永离众苦,同受妙乐。这是你我在娑婆之第一大事,莫过于此念佛往生。但希切记,念佛应修心,不可离心修行。今再重复念明师口诀,纯印、心印,以加深修行之法,作为结语。希望大家,切实修持,同念弥陀,同归净土。今乃法会圆满!


附 觉明妙行菩萨开示


阿弥陀一句  万法之总持  声与心相依


念兹复在兹  感应不思议  莲开七宝池


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趣上品。

按此法语,开示极则。何以故?如是念者,所谓离尘念、清净念、明彻念、光耀念、实相念、圆融念、无分别念、不思议念、第一义谛念。此岂非一句洪名,顿契弥陀清净法身乎。谁谓念佛法门,消业慢,不是大乘佛法,是劣根人所修,不彻底耶。但此念佛,上品极则,非大彻悟人,不能全体担荷,彻底承当,故有事理浅深之别。觉明妙行菩萨云,净业功成,直趣上品。以此观之,岂可皆谓愚夫愚妇哉。既有事理浅深之别,正好随机择法,各适其宜。虽有品位高下之异,到了成佛地位,究竟一也。是以净土法门,称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摄机之广,无过此矣。


附 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佛号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渐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本净土一菩提,迷失自性母子离,


阿弥陀佛大愿力,母子相忆回家去。


本师如来解行证,教化六道苦众生。


超出轮回生极乐,阿弥陀佛阿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各三称)









图片附件: edfe0a01b9acb4941c550bc4286fb2db.jpg (2020-7-2 10:18, 146.5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9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6370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