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一三九)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9-15 02:09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一三九)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三九卷)



200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三十九面最後一行,科题是「庚二,在虚空」,请看经文:

     【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昨天我们在经文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一些大众,他们生活修学的状况,有在地面上的,有在虚空当中的,无不是自在。古德有说:在地面上大概修行功夫差一点,在空中可能是高一些。这个说法我们感到有一些勉强。为什麽?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在弥陀本愿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跟一切诸佛刹土不相同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是真正的平等世界,这是不可思议。为什麽?一切众生根性不相等,烦恼习气不一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即使在《华严经》上,我们所看到的依旧是不平等。为什麽?它有四十一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那就不平等。

  西方世界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它是平等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不是没有道理。阶位有没有?有。阶位有,但是它平等,他们都同居在一会。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十方世界所没有的,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有。这是本愿里面讲,凡是去往生的,「皆是阿惟越致菩萨」,这里面并没有说,上品上生的是阿惟越致,它没有这个说法。既然说「皆是」,那就包括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这个才叫「皆是」。那一句经文非常重要。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那麽有在地面、有在空中,随自己的喜爱;我喜欢地面,那个我喜欢在空中。喜欢在空中,你的房舍宫殿自然就升起来了,就升到空中去了,这个说法比较跟经义相应。所以西方世界确确实实是值得我们向往,我们应当发愿求生净土。

  黄念祖居士注解里面讲到坐禅,他引用古大德的注解,坐禅前面也跟诸位说过,但是古大德的讲法我们也应当知道,这是属於佛学常识。禅是梵语,禅那,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静虑,禅那是以寂静为体,虽然寂静,但是它有观照的作用。这个事情很难形容,所以古人常常用水来做比喻。水在静止的状况之下,像一面镜子一样,所以它的体要静,不能动。静之後,它能起照的作用,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山河大地反映在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就想这个境界,静定观照,这照,这是禅的意思。

  禅是佛心,佛心,我们听了这个名词,不要想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切诸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跟佛心没有两样。佛心就是真心,就是禅心。这个禅的意思我们就明白了,清净不动又能够照见,所以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如果只有定没有照,这不叫禅,那只能叫定,不可以叫禅定;禅定里头一定有观照的作用,它有智,观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照我们很难想像,为什麽?用水来做比喻,用镜子来做比喻,它只能照到表面,它照不透;这个禅心作用,它透视,那个透视的能力,我们没有法子想像。

  《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粒微尘、一毛端、一毛孔,这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绝对不止是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很大,那一粒很大,芥菜子里面有须弥山,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在芥菜子里面,我们很难想像。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微尘比芥菜子小得太多太多了。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佛在经典上常常讲,让我们从佛的比喻当中去想像微尘,佛是怎麽说的?佛从牛毛尘,牛我们看见过,牛毛那个毛端、尖端有一粒尘土,它不会掉下去,那就很大,我看大概很好的肉眼能看见,牛毛端上面有一粒尘。

  他说牛毛尘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尘,羊毛比牛毛就细得多了,那一粒在羊毛尖端上,它也不会掉,它非常稳稳的停放在那个地方。羊毛尘的七分之一,再分做七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尘,这个兔毛就更细了。兔毛尘的七分之一叫水尘,就是这一粒尘在水,水有空隙,我们今天讲密度,它密度不太大,它有空隙,这一粒尘在水里面可以自由活动,没有障碍。水尘的七分之一,佛说是金尘,金是金属,金属的密度比水大,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在高度显微镜之下看金属,里面还是有很多空隙,我们看好像窗户一样一格一格的还是有空隙,金尘在那个空隙里面没有障碍。金尘再分为七分之一,才叫微尘。

  所以微尘我们肉眼是决定看不见的。它还不是最小的,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微尘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菩萨才看得见,阿罗汉就看不见了。色聚极微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那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极微之微也叫邻虚尘,它跟虚空做邻居了,再一分就没有了。这是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的。

  一粒微尘里面有大千世界,不是一个大千世界,无量无边大千世界在一微尘中。这些大千世界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有无量无边的菩萨,还有无量无边十法界众生。我们在这个世界,每一粒微尘里头都有我们,谁能看得见?普贤菩萨能见,不但能见,普贤菩萨能入。所以世界是重重无尽的,是立体的,是重重无尽的。到真正有甚深禅定功夫,你统统都能照见,不但能照见,跟普贤菩萨一样能契入。所以大经里头常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圆成佛道就能够看到重重无尽微尘里面的世界。

  怎麽叫重重无尽?一粒微尘里面既然有世界,那里头有没有微尘?微尘里头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这个状况真的是不好懂。当年,这在唐朝初年,贤首国师在宫廷里面讲《华严》,讲到重重无尽的世界,国王大臣听不懂。贤首大师很聪明,请皇帝造一个八角亭,做个小亭子,八角亭,那就八面,每一面放一面镜子,八面镜子互相对照着。你不是不了解什麽叫重重无尽吗?请皇帝到亭子当中站一站,你去看一看那个景,恍然大悟,就明白了。

  我们要站在八面镜子对照的时候,站在那儿你就看到自己的身影子重重无尽,无量无边数不尽,世界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没有法子想像。所以《华严经?入法界品》,你看四十卷《华严》的经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愿」,不思议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能入,所以修普贤行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重重无尽的世界!这个事情佛在一般时候他不讲,为什麽?太深了,太妙了,凡夫很难体会,所以禅定功深。

  我们讲到修行,这个地方讲到「行道」,讲到『思道』,讲到『坐禅』,这几句话非常重要,这叫真修。修什麽?修清净心。就是修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修什麽?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坐禅,真正坐禅。外面境界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叫照见。所以禅的意思,静虑;静就是如如不动,虑是了了分明。静是定,虑是慧,定跟慧是一不是二,就像水一样;清净是定,清净它自然就起照的作用,所以照就是慧。定跟慧是一桩事情,定愈深慧就愈大,没有定就决定没有智慧。

  所以我们世间人讲的聪明智慧,佛不承认,佛说世间人,这六道凡夫的聪明智慧叫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禅定里面生的。你有小定则有小慧,你有大定则有大慧,你没有定,决定没有智慧。定在哪里修?不一定盘腿面壁,真正的定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一定要学什麽?要学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实在讲,就是《金刚经》末後,世尊嘱咐须菩提尊者的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不着相,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决定不能够执着、不能够分别、不能够动念头,动念头就是妄想。这个人叫真修行,真正在修禅定,所以行住坐卧都在用功,功夫从来没有间断过。

  我们今天修行难,难在什麽地方?难在你会起心动念,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会起心动念。事实真相是什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这个经到第十七,是不是在「泉池功德」里头?对,在「泉池功德」後面一段经文,「无性无作无我声」,到那里再跟诸位讲这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真相了解之後,你就不会动心了,你看到善的一面不动心,看到恶的那一面也不动心。为什麽会不动心?因为事实真相,这一切现象、一切真妄、一切是非,统统不是存在的。这个东西从哪里来?从你妄想生的。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情。为什麽?一切现象刹那不住。我们凡夫看错了,以为是真有。

  我们居士林放生部的副主任林兴福居士,今天早晨往生了,他给我们示现无常。很难得,他没有生病,早晨做早课,听说拜佛拜下去就不起来了,就走了,课诵的时候走的。这个我们一般人讲心脏病突发,很快就走了。《八大人觉经》一开头跟我们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假的,不是真的,何必要计较?何必要分别?何必要执着?为什麽不学菩萨?菩萨一切随缘,你说好,他跟你点点头,你说不好,也点点头,到底是好、是不好?他也跟你点点头。绝对不会起心动念,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叫圣人;只有凡夫才会打妄想、才会起分别、才会起执着,自找苦吃。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情,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修行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什麽?统统修禅定。我们念佛也是如此,我们念佛是用执持名号,用念阿弥陀佛名号,修什麽?修一心不乱。你们想想一心不乱是不是禅定?就是禅定。这是用的方法不一样,这个方法确实非常方便、非常殊胜。当我们念头才动的时候,马上提起佛号,阿弥陀佛,把你念头打掉,不论这个念头是善还是不善,总而言之,都是妄念。

  什麽叫正念?正念是没有念头。禅定境界叫正念,外面了了分明,里面如如不动,这叫正念。正念是无念。话很难讲,为什麽?怕大家听错意思,说无念,好,我什麽念头都没有了,那就是正念了?那也错了,什麽念头都没有,就变成无想定了,所以不得已再跟你说无念是无邪念。但是无邪念,你又会想到那有正念,你还是在分别,还是在执着,难了,太难太难了。所以最後佛给你讲一句真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这个道说不出来,没有法子说,心行处灭是你也想不到。你别去想,你想决定想错了,所以叫不可思,就不能想,不可议就是不能说。不可思不可议,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不会的人,还是假的,他装出什麽事,他也不思、他也不念,以为那就是得道了,还是假的,还不是真的。

  世间拿着佛法欺骗自己、欺骗众生的人很多,我们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很容易受别人欺骗;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怎样用功,如理如法的用功;你不知道,所以经教不能不读、不能不听。要常听,有时候听了几十遍、几百遍才真正懂得。初听的时候,听一、两遍以为懂得,其实不然。但是没有关系,只要你功夫不间断,你虚心学习,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真的,没有千遍、几千遍的功夫,很难说你懂得了。宗门里面常讲:会麽?那个「会」可不简单,那个会就是真懂得了,真正契入了,这要真功夫。真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链。再看下一段经文:

【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

  这一段经文,我们科题上讲「得果自在」。黄老居士注解里面说,他说这一段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居民,「随所学习各得其果」。学习确确实实他会带着过去在他方世界学习的习气,为什麽?带业往生!这个习气没有断,带业往生,到那边还有这些习惯。学小乘的,实在讲,学小乘的人很多,他就带着有小乘的习气。

  小乘里面第一个证须陀洹果,这些名词都是梵语,『须陀洹』翻成中国意思叫入流,这个流,圣人之流,他有资格参加圣人这一类。这一类不是凡夫,好比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俱乐部,你参加了会员,你是这个俱乐部的会员。这个地方是须陀洹的俱乐部,你能够参与他们这个团体,这就是我们佛门里面常讲的「转凡成圣」。须陀洹不是凡人,是圣人,圣人里面地位最低的,刚刚入圣人之流。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什麽样的条件才能够入这个俱乐部?必须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个惑是迷惑、烦恼,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见烦恼,见是什麽?换句话说,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你能把三界众生错误的看法统统修正过来了,你的看法正确了,这个错误的看法完全没有了,你就入须陀洹了,不容易!

  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要讲起来那就很麻烦了。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他有善巧方便,他把这八十八品见惑归纳成五大类,那就好讲了。五大类头一个就是身见。你看看三界众生,真的包括色界、无色界,哪一个不执着这个身是自己?我们都以为这身是自己,这头一个错误观念。身不是自己!身不是自己是什麽?真正讲身是我所,就是我所有的。像这个衣服,这个衣服是我所有的,这个念珠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什麽时候你能够觉悟,这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头一个观念。

  所以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误,是错误的根本,把身当作我。天天为着这个身,造无量无边罪业,错了!错得太离谱了。就好像我穿的一身衣服,我不知道这个衣服是我所有的,把这个衣服当作我,天天要照顾它,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造无量无边罪业,是为衣服做的、造的业,你说冤不冤枉?六道众生就干这些冤枉事情。到底什麽是我?我们留在下一品跟诸位来做详细报告。头一个错误的观念。

  第二个错误的见解,边见。三界众生都有,边见现在科学家讲「相对论」,两边的观念。你看我们都生活在边见这个境界里头,两边是我,我的对面是人,大的对面是小,长的对面是短,善的对面是恶,真的对面是妄,统统都生活在相对的境界里,这个观念错误。六道里头统统有这个错误的看法。

  真实的境界里面绝对没有对立的,就是没有相对的。离开相对,我们今天讲绝对,绝对跟相对还是对立,所以大乘经上常讲「两边不立」,两边不立不就有个中道了吗?「中道不存」,也没有中道,你的边见就破掉了。两边都离开了,善恶两边离开了,真妄两边离开了,邪正两边离开了,就以为是中道了。念头上还执着有个中道,还分别有个中道,还是错误,你还是没有脱离。你才晓得这个难!证须陀洹果不容易。

  在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般若经》里面讲离四相、离四见,我们总以为那是大乘法,那一定是大乘菩萨,小乘大概没有离。我念《金刚经》念了多少年,始终有这麽一个观念,小乘大概没有离。我念了十几、二十年,讲《金刚经》的时候,才发现须陀洹离了四相。《金刚经》上说,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叫着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陀洹有没有这个意思,我得须陀洹了、我证须陀洹果了!这是释迦牟尼佛测验须菩提,就跟宗门讲的你会麽、你懂吗;测验他。

  须菩提果然真的明白了,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你以为真的入了?入了哪里?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我们从这个地方才恍然大悟,须陀洹已经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了。那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一定,我们不敢断定。四相他离了,他决定不会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要着相他不是须陀洹。我们才明了大乘经上所说的,有这一段经文可以作证,确实不是个容易事情,这是讲到边见。

  第三个见取见,第四个戒取见,这两种错误的见解,我们把它合起来讲,中国人讲「成见」,某人成见很深,这两种属於成见。成见为什麽说两种?一种是因上的成见,一种是果上的成见;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修因,都是属於错误的见解。最後一类,前面这四类不包括的,没有包括到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归在一类,叫邪见。这个里头境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法里面把它总共分类,分成八十八品,统统断尽了;换句话说,见解错误修正了,我们讲正知正见,须陀洹才真正是正知正见,超凡入圣。

  只要证得须陀洹果,出不了六道,还在六道里头。为什麽出不了?六道的缘没有断,你出不去,但是三恶道的缘断掉了。换句话说,在六道里头,肯定不堕三恶道,三恶道的缘断掉了。他在六道里面就是天上人间,佛经上说七次往返。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证阿罗汉,他就肯定超越六道轮回了。所以他不是凡夫,得了保证,这个保证就是位不退,三不退里面位不退,他得到了保证。如果他到第七世,天上人间第七世,这个世间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他怎麽办?没有佛法他就成独觉,还是超越六道轮回。缘觉里头有一种独觉,叫无师自通,他绝对不会等到第八世。如果遇到有佛出世的时候,他就证阿罗汉果,声闻,证四果罗汉。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不要被人骗了。

  我过去初出家的时候,在台北讲经遇到一位老居士,他年龄比我大,大概差不多大二十岁的样子,学佛好像也没有多少年,告诉我,他证阿罗汉果了。语气非常坚定,一点怀疑都没有,跟我说了好几遍他证阿罗汉果,搞得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後我就想起来了,须陀洹,真正证得须陀洹,他有天眼通、有天耳通,须陀洹就有了;六种神通,初果就证得这两种。证得二果就有宿命通,他心通、宿命通,三果有神足通,四果的时候,六种神通具足,有漏尽通。

  我就用这个来问他。我说:你是阿罗汉,六种神通具足,那你一定有天眼,我们现在在房子里面,在这里坐着讨论佛法,那个墙外面来来往往的人,你有没有看见过?他说:看不见。我说:那你不是阿罗汉,不但不是阿罗汉,须陀洹都不是的。这样子他才服了。他这种说法,在佛法里叫增上慢。他并不是骗人,他是误会,自己以为到这个境界,这属於增上慢,他并不是存心来骗人。存心来骗人,那个罪过就重,那叫大妄语。

  大妄语,在佛门里面诸位看《戒经》就晓得,堕阿鼻地狱。没有证得跟别人说他证得了,不是再来人,他让别人宣传他是什麽菩萨,是什麽人,阿罗汉再来的,目的都是取名闻利养,都是在名闻利养。这种人纵然眼前得一点小利,得一点小名小利,来生都在阿鼻地狱。这是妄语罪里头最严重的大妄语。

  在我们佛门有史以来,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有没有佛菩萨再来的?有。甚至於我们的讲堂里就很多,不露相,没有人知道。如果露了相,我是什麽佛来的、什麽菩萨再来的,肯定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有一个例子,你说出来之後马上就走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我们在《神僧传》、《高僧传》里面看到,真的再来人,但是他们露相不多,总是有特别的因缘。

  像永明延寿禅师,他临走的时候,这我们晓得他也都是演戏的。当时的国王是大护法,要办一次无遮大会,这无遮大会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宴会,请出家人吃饭。无遮是无条件的、平等的,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来应供,国王平等接待。这是佛门里面修福,修殊胜的福报的一种方法,用平等心来修供养、供斋。那天来的出家人很多,这个宴会当中也有一个主桌、主座,这个主座谁都不肯坐,都非常谦虚,都在那里礼让,彼此都在那里推让。正在大家推让的时候,外面来了一个和尚,穿得破破烂烂的一个穷和尚,看到大家都推让,他就在主桌当中坐下来了。都是出家人,今天无遮大会,平等!谁也不好意思讲,就坐下来吃饭。吃完之後,这和尚也就走了,散会走了。

  这国王就问永明大师,他说: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有没有圣贤来应供?他说:有!他说:什麽人?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他说哪一个?就坐在上位的那个和尚。这个国王一听说,这还得了!定光古佛今天都来了,立刻派人追踪。大家也不晓得他叫什麽名字,他长得耳朵很大,就叫他大耳朵和尚,那个大耳和尚。以後被追踪到了,追踪到之後(他身分暴露了,知道这是定光佛再来的),大耳和尚看到这些人来了,只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嘴,把他的身分说出来了。他在那里就入般涅盘了,就坐化了。大家听到这个话,定光佛走了,晓得他,他走了,真的走了。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一定是阿弥陀佛,赶紧回去报告。

  回到国王那里报告,说这个大耳和尚已经圆寂了,但是他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大师一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国王说那个佛涅盘了,还有一尊活佛在,赶紧去拜永明延寿。还没有出门,外面有人报告,来的人也来得很匆促,几乎跟国王撞了一跤。国王说:这麽匆匆忙,什麽事?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两个都走了。所以是身分一暴露就走!你再要留在这里,不叫招摇生事吗?所以真人不露相,这是示现告诉你确确实实有许多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我们也不要去猜,猜是打妄想,打妄想有什麽用?自己老老实实,依教奉行,这样就好!要自己真正得利益,才会有受用。底下一句。

  『或得斯陀含』。斯陀含是小乘二果,翻成中国意思叫「一来」。什麽叫一来?天上人间不是七次往来吗?他还要到人间来一次。为什麽?欲界有九品思惑,这是思烦恼,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三界(也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共有八十一品,它分作九地,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欲界是一地,色界四禅是四地,无色界四空是四地,所以总共是九地。欲界九品思惑,他断前面六品,後面三品还在;换句话说,他跟欲界还有缘,必须在欲界再来一次,所以叫一来,一次往来。

  从斯陀含到阿罗汉,他们必须要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要断尽,叫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在《华严经》里面称为执着。你看《华严经?出现品》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换句话说,执着要不断,六道出不去。阿罗汉他的本事,就是人间天上、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他再也不执着了,所以他超越六道轮回。所以我们要常常想想,见色闻声都起执着,严重的执着,那你怎麽能入门?这个门,须陀洹的门,须陀洹不能证得,我们学佛永远在门外!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

  小乘须陀洹入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初信是第一个位次,十信。十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跟须陀洹的境界完全相同,也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大乘;你学大乘的人,他就证大乘。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小乘则是须陀洹果。

  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讲断证的功夫,不是在文字上,不是在理论上,文字理论你通了没有?你根本就不通。你没入境界那怎麽通?你讲经你没有证得这个境界,你讲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这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不是讲如来的真实义,你是讲你自己的意思。你讲你自己意思,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怎麽能度人?所以讲经这个事情难!古时候讲经的标准,是悟了以後才讲经,给经典做注解,都是悟了以後;有修有证,他们的讲解没有错误,他们的注解没有错误。现在人不行。

  证果的,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大概在这个世界上一个都没有了,那我们不得已而求其次。其次是什麽?有修。真正有修行,他没有证,听听他的修学报告,提供给我们做个参考,还可以,他真有修。真修就是真干。就像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里面所说的,他这个《疏》一般也叫《四帖疏》。《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作的,「上品上生章」里面,大师说得很好: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不能够违犯。这真修行,依教奉行。

  佛教我们十恶不能做,那我们真的要把它断掉,不但在事上没有,念头都不可以有。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瞋、痴,十恶!佛说这个决定要断,我们断了没有?十善一定要修,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做到没有?最低限度!所以我们读善导大师的教诲,善导那也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我在日本访问,跟日本人说这桩事情,他们也说他们也有这个说法。日本人也有这个讲法,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

  如果我们做不到,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还是要做,教我们要做的,我们没有做到,这就没有修行,这不是佛的学生。佛的学生一定要依教奉行。千经万论,佛一生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千遍万遍,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佛弟子的标准。受是接受,佛讲的教诲统统接受;持是做到,就像善导大师讲的,一定要做到。做到之後,每一天要读诵,读诵是温习,中国儒家讲「温故知新」,天天要读诵经本,还得为人演说,自利利他。演是表演,做给别人看,让别人看了有所感动,启发他、勉励他来学佛。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佛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模范。我们起个念头,想一想这个念头,佛有没有起这个念头?像不像佛?开口说话,要想到佛有没有这个言语?佛跟一般人说话是不是这个说法?佛一举一动,我们学得像不像?总而言之,所有一切的行为,这个修行,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错了,有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修行。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意的行为,念头!你念头错了,言语错了,身体造作错了,行为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

  一切经典教导我们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三大类的行为。你想错了、看错了,这是意业的行为,经论帮助你修正。言语造作,这身业的行为(身包括口),戒律!戒律是正确的行为、身口的行为,经典是正确思想见解的行为;依照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依照戒律修正我们身口的造作,你得要干!所以佛法是实学,真实的学问,不是谈玄说妙,那个没有用处,佛法学了马上就有用处,立刻就见效。

  果报,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如来,在这一部经上你看到阿弥陀佛显示出来的,果报是什麽?智慧,福德,寿命;长寿,无量光、无量寿。这三者哪一个众生不求?六道众生、九法界众生各个都希求。都在经教里头,你真的明了了,真的懂得了,那就是一般人常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它有理论、它有方法,依照理论方法去求,哪有不感应的道理!所以这一门东西,实在讲,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善法,第一等的真实法,它不是假的是真实的。智慧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福德让我们得大自在,真正的解脱,得大自在。所以经典这些都是讲的实证,真的要断烦恼。

  『阿那含』是三果,翻作不来;阿翻作无,那含翻作来,不来了。这个不来是什麽?不到人间来了,不到欲界来了。他们修行在哪里?修行在四禅天,在色界。色界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往来就在这个范围里头了,他不到欲界来了;欲界里面的缘他断掉了。就是欲界是一地,这一地九品思惑他断尽了,所以他不来了。多半他们住在第四禅,第四禅净居天,也叫五不还天。这个净居天有五类不相同,这里面不但是有小乘的阿那含,也有大乘权教菩萨,他们断证功夫跟阿那含相等,都住在这里头,我们通称为净居天人,这些人统统都是修行人。

  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是福天,福报大,那是凡夫天,五不还天是圣人住的,所以第四禅是凡圣同居土。欲界天里面第四天也是凡圣同居土,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兜率天有内院、有外院;外院凡夫,内院弥勒菩萨的道场。所以那个凡夫,兜率天人见不到内院,跟我们这个世间一样。我们这个世间也是凡圣同居土,有菩萨的道场,我们知道在中国,四大菩萨;有阿罗汉的道场,《三昧水忏》里面,悟达国师见到的迦诺迦尊者,那是阿罗汉。他的道场在四川,我们人看不到,人看到的是荒山,实际上是阿罗汉道场,凡圣同居土。圣人知道凡夫境界,凡夫不知道圣人,看不到。

  四果阿罗汉,阿罗汉翻作「杀贼,应供,不生」,有这三个意思,这是三界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我再重复说一遍,我用《华严经》的说法,大家好懂「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你们好好想这句话,那你就证得阿罗汉果了。你还有执着,你出不了六道轮回,阿罗汉对於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执着了,我们要学!要知道「执着」这个亏吃大了,分别执着害死了我们。我们无量劫修行,生生世世不能成就,亏吃在哪里?就吃在这个分别执着。这亏吃大了,这一生何必还干这个!

  无论什麽事情,天大的事情,真正遇到了,无所谓,人家要怎麽做都好,你们去做去,样样都好,与我不相干。即使是自己的生活也不要执着,今天吃得好,很好,吃得不好也好;有得吃也好,没得吃也好,你才自在。一定要想怎样,你就搞六道轮回。我要想怎样怎样,统统是六道轮回业,而且这个妄想执着里面,太多太多三途的业报;饿鬼、畜生、地狱,何必干这个?

  三途的分别执着,我们不能不知道,要有高度的警觉。那是什麽?与贪瞋痴相应的这种分别执着就是三途。饿鬼道贪,你的分别执着与贪心相应,你造的是饿鬼道的业;如果与瞋恚相应、嫉妒瞋恚相应,你造的是地狱业;愚痴,愚痴就是糊里糊涂,没有智慧,与这个相应,你造的是畜生道的业。所以我们的分别、我们的执着,如果是跟贪瞋痴相应,你造的这个业是三途业。佛经里头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我们要相信。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佛不欺骗人!佛到这个世间来,帮助大家不堕三途,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帮助你去作佛,帮助你去作菩萨。到世间来就为这麽一桩事情,他不为自己,没有自己。我们总是要清楚、要明了,要认真跟佛学习。

  阿罗汉,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有「杀贼,应供,不生」。我有一次遇到天主教的一位神父,也很有声望、有地位的一位学者,大概从台湾来的,年岁大的也许知道,方豪,他是政治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我过去曾经在韩馆长家里住了十七年,韩馆长的家就在他天主堂隔壁,所以这个神父我们常常见面。他也相当开明,但是他有一个疑惑,他来问我:法师,你们佛教讲不杀生、讲慈悲,阿罗汉「杀贼」,慈悲心何在?他来问我这个问题,这个就是意思望文生义,望文生义就错解了,这个贼不是人,这个贼是什麽?见思烦恼。

  佛把见思烦恼比喻作贼,为什麽?见思烦恼把我们的功德法财障碍了,障碍我们自性的智慧,障碍我们自性的德能,障碍了我们自性本具的相好,所以就好像贼把我们的家里财宝偷走了一样,是这个意思。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这个断就等於说把这个贼害杀掉了,他不是真的杀贼,这个不是强盗土匪,不是这个,千万不要错会意思。所以我过去遇到这麽一桩事情,叫望文生义。所以佛经上有讲「三世佛怨」,你要望文生义,讲错了,三世佛都喊冤枉,那不是佛的意思,这个我们一定要懂。

  「应供」是什麽意思?他的福报成就了,他六道里面的果报,果必有因,这个因就是见思烦恼他断尽了,所以六道的因没有了,六道的果他不受了,超越六道轮回。我们一般叫入有余涅盘,他也算是入般涅盘。涅盘翻作寂灭,也翻作不生不灭,他这个不生不灭是讲六道。为什麽叫有余?因为他的妄想没断,他的分别没断。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只是执着没有了,执着确实没有了,所以他有余。

  他不是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如来果地上妄想分别也断了。这个说起来太重要了,如果把分别断掉了,世出世间法不再分别了,这个人就超越十法界了。你看看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佛,天台大师讲相似即佛。四圣法界是相似即,这是十法界里面证得最高的,他没有见性。达到见性的边缘,还没有见性,这十法界里面的佛。在天台大师天台四教里面讲,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讲藏、通、别、圆!藏教佛、通教佛,这十法界里头没有见性的,也就是说他们分别没有断尽。在贤首华严宗里面讲,小教、始教。小教的佛,始教的佛,这十法界里面的佛。

  所以佛,我们知道他有等级的,这在十法界里。要是把分别都断了,其实真的要断,你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会再分别了,你的境界就提升了。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我们要问他有没有分别?他有没有执着?真的,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要有分别、有执着,那他退转了,绝对不可能退转,因为他证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怎麽可能退转?不会退转的。他跟我们在一起,他表现得有分别、有执着,那是什麽?因为你分别,他随顺你的分别;你执着,他随顺你的执着,他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着,他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譬如说,你问佛这是什麽?佛说这是毛巾。这不就分别吗?他也执着!你们叫它做毛巾,佛也随便这麽说,佛的心里念头都没有,你要懂得这个意思。

  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这经论里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你要坏世间相,你就没办法教化众生。你要教化众生,一定要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着,你才能够入佛境界。佛的境界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这三样东西把整个宇宙里面的理、事、性、相、因、果统统都包括了,包括尽了。你彻底明了通达,自自然然生起大慈悲心。

  大慈悲心哪里要勉强发,自自然然而生的,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这个里头没有条件,所以叫无缘。「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条件,无条件的,一切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以我们念佛,佛念我们,众生念佛,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佛念众生是真心,诚心诚意,那不是假的,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阿罗汉证得这个境界,佛说他应该接受天人的供养,六道里面所有一切众生供养,为什麽?阿罗汉是福田,你供养他得福报。

  六道众生里面,把福报看得最重的是什麽?最重的是财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生活,这是大家最重视的。你供养佛、供养阿罗汉,你所得的福报就大了。为什麽供养他们的福报大,供养一般人的福报小?这里头道理我们要懂得。阿罗汉的心量大,大在哪里?大在他没有执着,执着的心量很小。他执着没有了,他的心量就大了,供养这种人,福报就大了,随着他这个心量拓开了。如果你供养菩萨,那个福报就更大,为什麽?菩萨分别也没有了,阿罗汉还有分别,没有执着。

  所以供养佛这福报最大,佛是连妄想都没有了、都断尽了。但是《四十二章经》里面最後有一句话:供养一切诸佛如来,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的人。这个话怎麽说?无修无证是自己!连佛都超过了,无修无证跟虚空法界融合成一体了,连痕迹都没有了,不是我们这些凡夫。我无修无证,供养我超过诸佛了,那你就完全把意思错解了,就错会了。这个无修无证是他的修证圆满,连修证的痕迹都不着,这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是谁?那是讲自己。自己如果能够离四相、离四见,无论供养哪一个众生,福报都是等虚空法界,道理在此地。

  福报是随着自己心量的大小,而现出大小。所以你的心量愈大,你修一文钱的功德,那个功德都是遍虚空法界。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想,不要为自己家庭想,也不要为自己公司行号想。出家人也不要为自己小道场想,那你的心量很小,你修的福很有限。起心动念要想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一切众生,你这样的修福,福报不可思量,无量无边。无论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很小很小的一点好事,看到贫穷困苦的人,你布施一块钱,你想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你这一块钱的功德就遍法界虚空界,真的随你心量。我做错一桩事情,我起忏悔的心,这个忏悔的心也遍虚空法界,你说这功德多大。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究竟圆满。这个绝对不是说只有他们才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你这个想法,这叫妄念,这叫妄想,你想错了。他能做得到,一切众生都做得到,只是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我们的生活完全被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所支配、所主宰,这叫可怜,佛经上常常讲「可怜悯者」,这是佛的感叹。

  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自性里头只有智慧、德能、相好,哪来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妄想分别执着叫做妄,妄就是本来没有。从妄想生分别,从分别生执着,能生的是妄,所生的不统统是虚妄的,哪一个真实?我们被这个害惨了,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如果没有遇到佛法,我们哪里知道这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了,就要发一个狠心,舍!把它舍掉,不再搞这个了。果然能舍,你就快乐了,你这一生就活得非常自在,马上就看到效果。效果是什麽?烦恼轻、智慧长。

  烦恼轻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一年比一年少,你的智慧、德相一年比一年增长,一定道理。这样你自己修学就度化众生了。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个道理不难懂。你的家人、你的亲戚朋友、你的邻居,看到你一年比一年好,头个一、两年他不觉得,不觉察,过个五年、十年,这个悬殊太大了,他就发现了。发现之後,他对你就佩服、就尊重,他向你请教,问你:你怎麽学的?

  第一桩叫人感觉得不相同的,你快乐,一天到晚欢欢喜喜。早年我住在美国加州的时候,我们邻居都是当地的美国人,我在那里住了两、三年。大概是一年之後,邻居就打听,打听我们这些人干什麽的。为什麽打听?他说为什麽他们那麽快乐?换句话说,他就发现他自己的日子过得很苦,为什麽我们这麽快乐?如果你再要留意一点,我们这一班人不老,他感觉到很惊讶,不容易衰老,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惠能大师见五祖,他就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看,多令人羡慕!我们一般人要看到祖师,一定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所以说你自己修学的成绩,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身体上,不在别的地方;用不着说话,看到你的形象就晓得你修行有什麽功夫!然後看到你的谈吐、你的举止,自自然然就让人尊敬、信服,这个就度化众生!。

  所以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为人演说!做出样子来给人看。特别是现在的社会,现在社会的一切众生有哪些毛病,我们要示现给他看,要帮助他纠正。你去仔细看他的痛苦,苦从哪里来的?现在这个大社会里面,你看zai 难,zai 难从哪里来的?它有因,我们知道这个业因。我们所示现的,这个里头没有zai 难的业因,没有苦报的业因,你要从这个地方去示现。佛菩萨为我们示现,我们今天学会了,也模仿佛菩萨示现一点给别人看。

  中国古人讲得很好,「忧能使人老」。人的老化,实在讲,忧虑是使人老化第一个因素,我们要把烦心的事情,常讲你的牵挂、你的得失,这所有烦心的事情统统把它丢掉、放下,把它舍弃掉。你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没有一桩事情值得烦心的,为什麽?世间人逃不出命运,命里面都给你注定了,你还要操什麽心?学佛,我们这一生一切佛菩萨替我安排了,我还操什麽心?如果我要操心,佛菩萨就不安排了,那我可麻烦了,样样事情都要自己操心,累死了。统统交给佛菩萨,我只乖乖的听话,天天念经、天天学佛就行了,做个好学生。佛菩萨是褓姆,他来照顾,我们千万不要越权,不要管他的事情,你就得大自在了。

  这一些修学的纲领、方法,都是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我对老师感恩!我学佛这五十年来,一点都不操心,决定不过问,确确实实福报自然的。到这个年岁了,孔老夫子说:七十随心所欲不踰矩。我今天也到了这个年龄了,今年七十七了,可以跟诸位说一句:心想事成。现在我想的,希望这个世界上不要有战争。如果美国对伊拉克不发动战争,那我这个心想就事成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