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布施究竟是为了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25-2-14 13:35
标题:
布施究竟是为了什么?
布施究竟是为了什么?
南怀瑾先生
教理上讲布施有外布施、内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的时候要“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施事都空了,做了就放下。这就是学佛人的正修行,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你下座穿鞋子时,让一步路给人家先走都是布施。
中国文化也讲“施恩不望报”,给人家好处不希望人家回报。但是反过来是要“受惠不忘德”,哪怕受了人家一点点帮助,永远不要忘记。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很快就被接受,因为它同我们本位文化完全一样。
清朝的蒲松龄写了一部《聊斋志异》,借鬼来骂人,他自比司马迁,《聊斋志异》也被称作中国的鬼史。文字非常好,是我们小时候必看的,又怕又爱读。这小说的第一篇写的是阴间的考城隍,城隍好比是阴间的县长级长官,文中讲到有位读书人在夜里梦见被鬼擒去阴间的考场,主考官是关公,关公出了个题目,“一人二心,有心无心”。这位考生的答案可以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所以中国人做好事叫积阴德,做了不说的叫阴德。无犯意而做错了事,可能良心上过不去,但是不用处罚。关公看了这读书人所答的卷子,就派他做城隍。读书人说这县长做不得,因为他还有妈妈在世要养,死不得。关公就调卷看看他的妈妈还有几年的阳寿,让读书人先回去尽孝,等妈妈的阳寿尽了再回来。
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聊斋志异》第一篇写考城隍,就是要教人为善。蒲松龄把书写完了之后,送给一位当时的名士王渔洋过目,王渔洋当场出一万两银子,要蒲松龄卖给他,也就是想买著作权。蒲松龄不干,王渔洋只好帮他题了一首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你看这首诗很美,实际上是骂人,人比鬼可怕可恶多了,听听讲鬼话还比听人话好。
布施的道理,就是为善不求人知,这是学佛的人应该有的心理。最近有两位出家的同学要远行,来跟我辞行,我为他们准备了一点钱,装在信封中,写上供养二字。他们虽然是我的学生辈,可是这里就要抛开老师的立场,尊敬三宝。布施同供养意义有何不同?都是出钱,可是心理是两样的。供养是下面对上面恭敬供献,让上面滋养之用,同样的行为,却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假如出钱帮助穷苦的人,可不可以认为自己在供养?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供养一切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一切佛。
布施就是舍,是学佛的第一步,因此学佛的人要万缘放下,名利一切都放下。常有人说责任放不下,你真学佛,连责任也要放下。像我的责任也很重,就算我这一秒钟死了,世人还是活下去的。所以要放下!放下就是布施。
有人说打坐时思想放不下,你布施嘛!把思想给狗吃了,就放下了。假使我死在路旁,这个肉体给狗吃了也蛮好,跟狗结个缘嘛。一辈子鸡鸭鱼肉吃了那么多,死了这个肉体给蚂蚁吃、给狗吃,一样也是布施。如果发不起布施的心,也就不用想有什么成就。像时下很多年轻人,帮人家一个忙都不肯,我要班上同学告诉缺席的同学下一堂课带些什么书来,结果连这一句话都不肯传,就是不肯布施。
除了财布施法布施之外,还有无畏布施。给人精神支持就是一种无畏布施,例如有人遭受到很大的挫折,我对他说,没有问题的,我看了你的相,马上就一切顺利了。其实我是信口说说,但是他很可能因为听了这番话而得到鼓舞,这只是无畏布施的一种方便,其实布施方法是很多的。
但是,布施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回向一切智。这又是什么个讲法呢?我们放下一切、舍掉一切,是为了成佛。一念放不下,所以不能得道。你打坐在那里搞气脉,任脉通了没有,督脉通了没有……为什么?气脉通了身体会好吗?这就是放不下身见,这一念放不下,怎么能够得一切智?四大皆空,身见先要放下。所以布施是为了回向一切智,得了一切智,就成佛了。
——南怀瑾先生《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