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种修养,可以入世,可以出世
南怀瑾先生著述
真做到学问深时意气平,就是无诤,那就是圣人境界了,叫作得道的人。平常看这么一句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好像很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因为意气很难平和。知识分子能否够得上这个标准,全看他的意气能不能平。至于庄子现在所讲的“德不形”,是有道德而不形之于外,那比意气平的境界还要高。哀公问,怎么样才叫作德不形呢?有个道理。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科学上、物理上,常用“水平”这两个字;水平这一句话,首先出现在《庄子》。“平者,水停之盛也”,他说这个水真正平了,就不流了,所以叫作水平。水有一点点倾斜就会流动。“其可以为法也”,所以打坐修道达到此心定下来,不一定盘腿,而是这个心像止水一样,不流动了。什么叫作定?什么叫作道的境界?古人形容只有四个字,“止水澄波”。像水一样停止不流,像秋天的寒潭一样平静。在台湾这里,我没有出去走过,没有看见,像我们江浙一带,水绿山青,古人的诗,“为爱名山入剡中”,就是形容这一带的山水。这种一清到底的水,就叫作澄波。有时候看到水不流,是碧绿的青颜色,但不是死水喔!死水的绿看不到底,那是有毒的。活的水发青绿色,同树一样,那非常好看。看了这一种水,心境自然会清凉了。
所以说,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人能做到,“日夜无郤”,日夜都是在这种境界上,就是道德的修养。庄子很明显地告诉你方法,此心如水,不流了,杂念妄想都没有了;喜怒哀乐的水不流了,但又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了喜怒哀乐,但是它止水澄波,不流。
佛经上告诉我们静坐的方法,开始像一杯水一样,这一杯水是浑浊的,慢慢自己感觉到了,不静坐还好,一静坐以后,思想杂念反而特别多。有人问佛,佛说这是当然,一杯水摆在那里,看不到泥渣,等到慢慢澄清的时候,就看到灰尘泥渣;慢慢澄清久了,灰尘泥渣都沉到底了,然后倒掉这些泥渣,水完全变清了。那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讲的,庄子的时间当然比他后一点,但那时中印文化还没有交流。庄子讲出这个方法,“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要人们效法水平,止水澄波,心境慢慢地修养,道德就充实了。他这个说法,与释迦牟尼所说却是相同的。
“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内在的心境,永远保持这个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响。外面的境界不管如何,骂你也好,恭维你也好,乃至看到得意失意也好,此心水平不流。如果说,打坐时或者做得到,做事的时候就做不到了,那不算数。要能够入世,要能够做事,喜怒哀乐都有,而自己那个心境的修养,等于一杯清水摆在那里,没有动过。所以有这种修养,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从外形上是没有办法了解的。玄奘法师有八个字说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庄子諵譁》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