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讲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8-7-3 18:23     标题: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讲记



清 成时大师 著
智圆法师 讲解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

蕅益大师在56岁之时,夏季选《西斋净土诗》补录《净土九要》,称为《净土十要》。大师以彻底的悲心结集了这部著作,当其圆寂之后,是由弟子成时大师剖心沥血而作流通。成时大师是灵峰蕅益大师法道的弘传者、《灵峰宗论》的编辑者,我们首先了解他的传记,之后学习他对于《净土十要》作的序文。

清朝的成时大师,号坚密,徽州歙县人。少年时考中秀才,28岁出家。他对禅、教二宗大致参访遍了。等见到蕅益大师以后,就终身依止,最终传持大师的法道。歙县人请大师住在仰山,当时山里有很多猛兽,都被大师驯服。当他撰写《斋天法仪》时,感得天神现身,当时很多人都见到了。后来到江宁,驻锡在天界半峰,弘扬蕅益大师遗教,而且勤修净业,每天都有日课,严寒酷暑也没有丝毫懈怠。康熙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在江宁半峰圆寂。三天前,异香环绕房屋。

成时大师对于《净土十要》的每一篇都作了序,而且补录了自己作的《观经》和《阿弥陀经》的两篇仪轨,应当说他就是《净土十要》的代言人,因此,他作的序文的确是大手笔的文章,揭示了净土法门究竟、了义的玄妙之处。我们首先要悉心地学习他的序文,在领会心要以后,进而次第地学习《十要》,由此我们将开启甚深的净土法道之门。

净土法门者,法界缘起也。

净土法门是法界缘起。要发生这个重大的认识,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法界”,其次认识什么是“法界缘起”,以及为什么称净土法门是“法界第一缘起”。

一、法界的涵义

在华严的教法里讲到,法界有四种: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里大师分别指示三种法界的涵义:(一)理法界的涵义;(二)理事无碍法界的涵义;(三)事事无碍法界的涵义。按这个方式来认识。

(一)理法界

何谓法界。吾人现前一念之心,不唯非块然,亦复非倏尔。才有能起,即属所缘,非能缘者。不得已强名之曰无相。然虚空兔角,亦受无相之名。而虚空有表显相,兔角有断无相,非真无相。又不得已强名此无相曰真。

首先,什么是“法界”呢?这是指我们现前一念的心。它的真相是微尘性或刹那性吗?或者是属于时空中的一种现相吗?实际这一念心的真实面目,不但不是块然,即不是空间上显现的有体积的一个块状法,具有上下左右等的方分,有颜色、形状等,而且也不是倏尔,即不是刹那性的法,或由多个刹那合成的相续的法。因为才有能变起的影相,就已经属于所缘的法了,那是心所缘的一个影子,不会是能缘的性能或本性,它不是真心。

这样就知道,这些出现的所缘相都是假相,不是心本身,心没有这些妄相,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名字,不得已勉强称它为“无相”。但是,虚空、兔角也说了“无相”的名称,容易混淆。虚空有表显的相,兔角有断无的相,由于它有一个相的缘故,并不是真实的无相。这样为示区别,又不得已在无相上加一个“真”字,称为“无相而真”或者“真无相”,也就是不是那种假法的无相。

因此就要知道,法界正是指这一念无相的心,而它不属于任何时空的妄相,非刹那性、非微尘性,一切的所缘相都不可得,然而并非断灭,要关注心的本来面目。

(二)理事无碍法界

唯其无相而真,故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皆在我现前一念无相真心中炳然齐现。而皆以自心为体,非别有物。

正因为这个心是无相而真实的,所以,十方三世所摄的一切依报正报、色法心法、自分他分、凡夫圣者等的法,都在我现前一念无相真心中明明了了地一齐顿现。这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以自心为体,而不是在自心外别有一种事物,或者别有它的自体。

这样就知道,正是由于这个心什么时空的妄相也不可得,是这样无相真实的,因此,从这个无相的理体,能无碍地现一切事相。十方三世的一切法,都是从这个无相的真心中现的,所谓“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或者从什么也不是中随缘现一切法,这叫“从此法界流”。

(三)事事无碍法界

心无相而真,从心所现一切诸法,莫不无相而真。是故于中随拈一毫末,一一皆具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而无余欠。乃至一欬一掉,一名一字,罔非自心之全体大用。而欬掉名字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此所谓法界也。

心是无相而真实的,从心所现的一切法,就无不无相而真实了。所以,在这里随拈一毫末的法,一一都具足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的法,没有丝毫欠缺。乃至一声咳嗽、一次掉臂、称念一名一字,无不是自心的全体大用。而在咳嗽、掉臂、称念名字之外,再没有一法可得。这就是所谓的“法界”。

这里是讲,心是没有任何相而真实的,那证明相是妄,相本身没有体。这样的话,从心所现的一切法,并不是在当现的那个地方有它显现那样的自体,而实际上是以真心为体,因此就是真心。既然是真心,那一切法都是以真心而现的,那么在任何一个法上,就都会现出十方三世所摄的一切法。这样的话,一次咳嗽、一次掉臂、一次称名等,都是这个心,别无他体,所以都是自心的全体大用。也因此,就在这样的一次咳嗽、一次掉臂、一次称名当中,就摄了一切法,没有剩余的。像这样,就叫做“法界”。

小结

其实四种法界都是我们的真心。事法界比较容易认识,因此,这里没有着重说,其实就是这里所说的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的一切差别法,就是十法界的森罗万象。理法界实际指无相真心,就本体去看,丝毫时方所摄的妄相都不可得。它是理体的缘故,是现一切事相的根本,这称为“理法界”。再者,由这样的理法界,就无碍地现出无量的事相。也就是从一念无相真心中,现十方三世一切法,理不碍事,事不障理,这就叫“理事无碍法界”。再者,由于任何一事本自无体,就是以无相真心为体,因此,一一法都具一切法,事与事之间毫无障碍,这叫“事事无碍法界”,其实就是指不二的法界。

因此,在缘起分上,一切无缪的差别分,称为“事法界”,以诸法各自持自身的相,有自己的界别,而为“界”义。其次,无相真心是现一切法的根源,称为“理法界”,“界”以本源为义。再者,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是以“无碍”为义。前一个无碍,指从什么也不是中,什么都可以现,这个无碍称为“界”。后一个无碍是交彻融摄的意思,也就是事与事之间互相交、互相彻、互相融、互相摄。由于无不是无相真心的缘故,一真一切真的缘故,一中具一切的缘故,由此会认识“法界”的涵义。

二、法界缘起的涵义

分三:
(一)不变随缘;
(二)圣救凡界;
(三)应缘有异。

(一)不变随缘

何谓法界缘起。圣凡皆此法界。非粗妙,无减增。不涉生死,不干迷悟。而悟顺法界故,出生二种涅槃。迷逆法界故,妄现二种生死。

什么是“法界缘起”呢?要由两分来认识:一、不变;二、随缘。也就是,法界终日不变,终日随缘。说到“不变”,圣人、凡夫都是这个法界,并没有粗妙、减增等的差异相。就法界本身来说,不会有一点点变粗的、变妙的、减了、增了等的这些相,它不涉及生死和迷悟。因为后者是相对的法,是虚假的,法界里没有这些事,这是“不变”之义。而“随缘”的意思就是,由于有情的心有迷有悟,迷是染缘,悟是净缘,随着染净两重缘起,会出现生死和涅槃的两种结果。也就是,悟随顺法界的缘故,将出现两种涅槃;迷逆违法界的缘故,会虚假地现出两种生死。

这里辨别迷悟缘起要这样看到:当悟已经随顺法界,证得了无我空性的原因,那么一切由虚妄分别所发出的变易生死和分段生死的妄识之流都会息灭。这里随顺了一分法界的真性,也就是证得人我空的话,分段生死范畴里的苦和集都会息灭,由此会得到小乘暂时的涅槃。如果已经证得圆满的空性,知道本来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没有可执著处,这样的话,变易生死范畴里的一切生灭之流都会以此息灭,而得到大乘究竟的涅槃。

接着要知道,由迷染缘而出二种生死的状况。法界中本来没有人我、法我,但是,由于违背了法界的真性,起了一念妄动而立了现前的境,这样就出现了法我。然后,缘着这个境不断地分别、计较、执著,就落在生灭门的范畴里了,这样就落入了变易生死当中。如果再由细变粗,心识被裹入到四大当中,执著这个身心的假相为“我”的话,那由人我执再进一步起惑造业,以这样的业力不断地受生在三界各处,像这样就出现了分段生死,不断地转生死轮。

这样看起来,虽然法界没有任何减增等的变易相,也不干迷悟,并非迷就减一点,悟就增一点,然而,它的确有随缘的状况。也就是随着迷和悟的两种缘起,就出现了生死和涅槃的两种状况。

(二)圣救凡界

迷逆生死,法界宛然。无奈众生从未悟故,终不能了。诸佛菩萨愍之,从一真法界,起种种因缘。世出世间,事类无算。一介蝼蚁,万圣互援。神力既同,慈心亦等。

由于迷乱逆违了法界真心,就落在粗细的两种生死当中,然而法界是宛然的,尽管众生陷在虚妄分别的生死幻境里,但法界就是那么真切、那么明显,丝毫没变过。就像一个人入了梦,其觉醒的状况就在那里,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这是讲,陷在迷中没法知道悟的情况,凭自己的力量没办法了达。因此这里感叹说,无奈众生对于法界的状况非常陌生,从来没有了悟的缘故,终究凭他自己的力量没办法知道。也就是,他们一直陷在幻梦般的生死中,把各种人和法都看成真实,在这上面不断地起分别和执著,陷入到无边无际的苦海当中。

诸佛菩萨是圣法界,当看到迷情、苦状的时候,当然他们是有悲心的,所以,就从一真法界运同体悲,起无量的因缘来救度迷情。在世间和出世间的两大差别法界里,所现的事业相无量无数。也就是,为了救度陷在分段生死里的凡夫,在六道世间里化出无数的身形;为了救度陷在变易生死中的小乘、大乘的学道圣人,也出现无数的事业,要把他们引回法界。就连最小的一只蚂蚁,也都是万圣即无数佛菩萨的力量合在一起,来作援助。

这样就知道,诸佛菩萨在有缘的时候都会救助,他们是同一法界、同一悲怀。不要认为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差距,诸圣法界本来就是融通无碍的,本来就没有任何间隔,他们又没有人我的相,因此,一佛作事业的时候,一切佛都在他的心中,一切佛都合力来救度众生。所以说,一切诸佛的神力是相同的,慈心也是等同的。

要这样认识到,在法界中,随着迷悟出现了圣凡。圣法界已经回归,又具有智悲力的缘故,视众生等同一子,没有任何的私心,而凡者陷在两类生死当中,因此,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圣法界的力量一定会入到凡者心中来作救度。

(三)应缘有异

而众生迷逆妄故,受化不齐。于诸佛菩萨平等光中,有有缘无缘,及缘中浅深久近之异。缘分差等,化辨从违。若或无缘,徒劳引领。此所谓法界缘起也。

众生自从迷失之后,他们的迷、逆、妄有各种差别的缘故,接受教化的程度也就有多种的情况。在诸佛菩萨的平等光中,就有有缘和无缘的差别,在有缘当中,又有缘浅缘深、缘久缘近的差异,在缘上分了很多的差别。而在教化上也要辨明,有依从和违背两大类所摄的无数种的差异。假使没有缘的话,那也是没法引导的,尽管诸佛菩萨的平等光照在一切众生身上,也难度无缘之人。这就是所谓的“法界缘起”。

这里要知道,“迷”是迷失,“逆”是违逆,指不相合法界的真性,反而颠倒地计执。比如法界没有人我、法我,却偏偏执著人我、法我,认为有各种各样的自体的法,而且,在人我里又建立自党他党,那是我的亲、我的怨等等,诸如此类,都是违背了法界空性。再者,法界是平等的,没有什么自他、圣凡、染净、一多等等的差别相;而众生偏偏就执著这个高、那个低,这个是亲的,那个是怨的,这个干净一点,那个不干净一点等等,这就是违逆法界的平等性。或者法界本来具足,不必外求,外求的都是影相;却偏偏以为在法界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法,然后自己就起妄想去寻求。像这样都叫做“违逆”。由于起了这种虚妄分别心的缘故,自然以妄识的力量,会变出各种果上的妄相,从因到果全部是虚妄的,也就是因上起惑造业,果上就变现出各种生的相。就像这样,由于众生的习气有厚薄、有偏重,受熏的程度都不一样,过去在三宝门中种的福,与诸佛菩萨结的缘等各方面都有差异的缘故,因此,在接触教法上不是一律等齐的,情况非常的多。

这样就知道,诸佛菩萨是平等的光明。也就是法界是怎么平等的,光明就是怎么平等的,法界是怎么周遍的,光明就是怎么周遍的,因此,光明是遍在一切处的,而且,他们的悲力没有一亲一疏的偏向,这就叫做“平等光”。但是,就像同一个天月,由水清、水浊的缘故,就出现现和不现的状况,由水静、水动的缘故,就出现月影稳定、不稳定的状况等等,天月始终是平等的,没有两样,然而由于水不同的缘故,就出现应缘的差异。同样,在诸佛菩萨的平等光中,由于过去世结缘的状况不同,有些从来没结过缘,因此无缘不显相,不可能作救度;有些已经结过缘,就像已经有水、有月,因此,在因缘成熟之际,诸佛菩萨必然会化现出种种的身相,说种种法来引导、救度,这是有缘的状况。

而在缘里面,又有缘浅缘深、缘久缘近的差异。所谓“缘浅”,就是过去结的缘、种的善根很浅的原因,因此,只能信受浅近的法。如果过去结的缘、种的善根很深,就像《金刚经》中所说,“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那就能够信受很深的法。再者,又有缘久缘近的差异。这里的“久”,是指结缘的时间长久,“近”是指很生疏,才刚刚结缘。如果缘久,那救度就非常容易,因为他会一心随顺,这样的话,只要搭上了钩,很快就能得救度。但是,如果因缘很生疏,那就只是种种善根,要等到未来世不断地修集,最终才能成熟以及解脱。如果因缘已经成熟,那就像到了秋天成熟之际,稍微一点力量加进去,马上就解脱了。诸如此类,由于因缘上的差异,导致在教化、成熟、解脱的状况上是有差异的。

像这样透过缘起门去观察就知道,在缘上有好多种差别。而在教化上也要辨明,有顺从、违背的差别,而在顺从里,也有浅层、深层等等的方面。假使无缘,那诸佛菩萨也只是徒劳悲泣,没有办法引领。这就是法界缘起的道理,任何一种现相都是从缘而起的,不会是无因无缘发生的。
以上就认识了法界缘起的含义。


思考题

1、法界:
(1)“理法界”指什么?其相状如何?
(2)什么是“理事无碍法界”?
(3)什么是“事事无碍法界”?为什么任何一法中都摄了十方三世一切法?
2、法界缘起:
(1)法界的“不变”指什么?法界如何随染净两种缘而出现生死涅槃两种状况?
(2)圣救凡界的情形是怎样的?
(3)众生由缘的差异而有受化差异的情形是怎样的?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8-7-3 18:27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8-7-3 18:23

三、法界第一缘起


是故建化门中,只论系珠一义。

“建化”就是建立教化,建化门中只是要说系珠这一个涵义。因为这都是在因缘上建立,有了因缘就好度,没因缘不好度。法界缘起是要下因缘的种子,所以就只谈到系珠这一义,他就讲怎么下圆顿的种子、下一乘的种子。

“系珠”,在《法华经》里,出自《五百弟子授记品》,也叫“衣珠喻”“衣内明珠喻”等,是法华七喻之一。在那一品当中,五百个弟子闻了法以后,五百个人得了授记,又听到宿世因缘,才知道佛是以无量无数的神通方便引导众生,在过去世已经下了一乘的种子。这个时候他们才真的信了自己的心,也信了自己的心决定成佛,没有了疑虑。当时这种状况,世尊给一千二百个人个个都作了成佛的授记,来满足佛出世的本怀。这可以看到,诸佛建立教化,其实就是给众生心中下一个圆种。因为众生本来是佛,这个种子下进去以后,尽管也久历坎坷曲折,但终究会醒过来,它就是因缘的力量。

所以,建化门中只是要说系珠这一义。系珠的比喻:在《法华经》里面,五百个人得了授记以后很感慨,讲了自己领悟的情况。说:“我们一向自己失掉了如来智慧,今天才知道本来没有丧失过,但我们以得小乘涅槃、得一点小智慧为满足,非常不应当。”这说明什么呢?过去系了珠以后,虽然暂时一段时间迷失,但终究以这个缘起会回来。

这五百个人就用系珠的比喻谈到自身的情况。这种情况就像一个人到亲友家喝醉了酒,卧倒在床。亲友因为有官家的事要出门,就以无价宝珠系在他衣服里,之后就离开了。这个人醉着躺在那里一点不知道,起身以后游行在外,到了外国。为了衣食的缘故,非常辛勤地求索,特别艰难。稍微得到一点就自以为满足,觉得现在很好,已经得到了这样的财富。后来亲友遇到他,就这样讲:“哎!真的!你这个人怎么为衣食沦落到这么艰难的境地?我从前想让你得到安乐,能够随心所欲地受用五欲,在某年某月某日曾以无价宝珠系在你衣服里,现在仍然在,你怎么不知道?这样勤苦忧恼来谋求活命,你太愚痴了!你现在可以以这个无价之宝换取所需,常常都能够遂心满意,不会再有缺乏。”当时五百个弟子得授记后就以这个比喻说明自身的状况。

然后他们又讲:“佛也是这样,做菩萨时曾经教化我们,让我们发一切种智之心,但我们很快就忘了,一点都不知觉。等到我们得了阿罗汉道,自己以为得了真实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可是一切种智之愿还是在心怀中,没有失掉。今天世尊觉悟我们说:‘你们所得不是究竟的灭度,我久远以来让你们种了成佛的善根,以方便的缘故示现涅槃之相,而你们却以为这是真实的灭度。’世尊!我们今天终于明白,真的是菩萨得授无上菩提之记,以这个因缘我们特别欢喜,前所未有。”

这个系珠喻就讲到,他们在长久以来,诸佛菩萨给他们下了因缘种子,由此终于在时节成熟之际幡然醒悟,明悟了自心本来是佛,真实入了一乘佛道。这个譬喻里,所谓的“亲友”,实际是指大通智胜如来时期的十六位王子和无数人民。亲友在他的衣服里系了无价宝珠,是指那个时候王子讲《法华经》,已经给他们下了一乘圆种。

也就是,一旦闻法就成了种子,就在心中起作用,以这种助发的力量,终究会醒过来的。当时是不悟,就像迷醉卧倒一样,从此迷失,沉沦在生死里,就像在异国他乡不断漂泊那样。那时就忘失了一乘菩提之心,退而住在声闻地里,所以,稍微有所得就自以为足。后来亲友遇到了他,就像今天佛遇到我们,说:“你们真是的,怎么这样?”这是比喻,从前世尊说那么多的法,都是在弹偏斥小、喝斥淘汰,把一切小乘的心去掉。指示衣里有明珠,这是指今天闻了佛重宣一乘了义之法,开了佛的知见,使得我们都悟明了自己本有佛性。这是说,从前失掉了衣珠,今天又看到原本就在那里,因此,有这个宝珠得无穷的受用。诸如此类就知道,建化门中只是要说“系珠”这一个意思。
对此下面有三段深密的引证加以说明。第一段引证:诸佛说法;第二段引证:诸祖说法;第三段引证:普贤愿王。

第一段引证:诸佛说法

如法华妙典,广谈宿因。先圣以四释阐明,而必以因缘居首。

就像《法华经》,很详广地谈到宿世的因缘。天台智者大师以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四种解释,来阐明其中的大义,而一定以因缘释放在第一位。

天台解释:一、因缘释,又叫“感应释”,就佛和众生的因缘关系来作解释。教法都是由感应道交而兴起的,也就是众生作为能感,诸佛作为能应,众生自身具有善根因缘,就能感动诸佛来应机而设立教法。二、约教释,就是按藏通别圆四教的涵义,由浅至深解释经义。三、本迹释,这是要显示本门和迹门的差别,就是依本地和垂迹两门来领解法义。四、观心释,指了解法义,但如果自身的行没有随着解而起,解和行不相应,那对自己也没有利益,所以最后作观心释。这就是所谓的“四释”。其中因缘作为开始,没有因缘下面三种都没办法建立,有了因缘才开始设立教法,才真正应着众生的心,作恰如其分的引导,最终全数引回法界本地。

由缘匪一,故教网弛张。由教无方,故恩德贯彻。由恩不可穷尽,故得消归自己,领纳家珍。故知因缘,即第一义。

这一段具体讲到因缘为首,由于因缘而出现后三释的所以然。因为因缘很多,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众生的机缘方方面面的情形不同,有些是已成熟,有些是未成熟,有些是这种状况,有些是那种偏执,因此,教网有各种兴废所摄的无数设立。

“弛”和“张”是讲弓,弓拉开的时候叫“张”,松懈的时候叫“弛”。也就是,诸佛设立教法都是应着因缘来的,有时在这边立,有时在那边废,总的来说,就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为了引导众生悟入实法,知道真实的第一义,要设立很多权法,也就是以暂时的权巧方便,一步一步地引入。但是到了机熟的时候,又要废权说实,把权法废掉,然后才能显出实法来。像这样,当然就有各种教法层次的差异。

“由教无方,故恩德贯彻”,这是指本迹。诸佛教化没有什么固定的,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是什么样的心,就现出相应的量来。就像观世音菩萨,他的本地是佛,然而他的迹门就是应说何法得度就说何法,应现何身得度就现何身。这样就叫“教化无方”,不会死在一个点上,他总是应着众生的心而显现的。这样的话,就能够使得恩德贯彻而入于一切众生心。不是只现人身,而是还现畜生身、鬼身、天身等;在人中不是只现一类身,而是现无数类身;对于各种人现的相,也都是随着他们的心而现的,因此恰如其分,能够相合他们的心来作引导,这个利他的恩德能够贯彻进去。如果姿态高了,不相应,法高机低、法低机高,或者法不相合,这样就是想施恩也没办法入到他们心里。因此,这叫“有教无方”,或者有教无类、应机设教、普门示现、契机而立等等,都是“无方”的意思。

由于恩德没有局限的缘故,一切教法都能消归自己,领纳家珍。也就是,诸佛的恩德不会有局限处,他不会只把众生引到暂时的层面,而是会一直施恩,因此,依据佛的教法,一定能够消归自己,领纳家珍。佛法的究竟处是让人人都领纳家珍,“家”是本有,“珍”是如来藏妙明真心,有不可思议的性功德法。

这样就知道,因缘即是第一义。由因缘而与诸佛相连接,而佛的大悲之恩没有穷尽,又是应机而入、随机而设的,因此,终究把众生都引回法界本地。所谓“无不还归此法界”,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所谓只要为诸佛智悲力所观照,为大悲铁钩所钩上的话,终究都是要引回法界本地的。因此说,因缘即是第一义。或者说,只要结好了缘,诸佛的设教彻入到众生心,渐次地或者直捷地要引回实际理地。这样去看,的确诸佛应化在世间只是一个本怀——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他所说的一切权教、实教,都是让众生回归菩提本地的方便。
以上就知道,因缘是起首的地方,而它最终就会回到第一义。

第二段引证:诸祖说法

从上列祖,极重时节因缘。良以无法与人,亦无语句。情种熟处,假说心传。倘其不然,契理而不契机,有句尽成非量。空华界里,无自立宗。

不但诸佛如此,从上以来的诸位祖师,也都极为重视时节因缘。佛种从缘起,都是从因缘而发起的。原因是,真实的佛法没有言说,也没有实法给人。就是在众生心识善根种子成熟之际,或者因缘到了的那个地方,祖师们就假借言语来引导,或者直接以心传心,这样来契到众生的心,把他们引回法界。如果不是这样,只是契理而不契机,那说出来的所有话都成了非量,或者无义,或者闲言语,这一切都成了戏论,不成为言教之量。因为空花界里没有自己立宗的事。

本来就没有什么法,都是空花,自身也没有要说此说彼的,因此,要从因缘来起教,没有因缘自己去说就成了废话。这些都说明,没有从因缘起教都成了戏论。这样就知道,凡是设立教法引导众生、以心传心等,都要重视时节因缘,从因缘当中来设教,从因缘成熟之际来传心,因为契到了机就有作用。

第三段引证:普贤愿王

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

第三个引证是指,《华严经》是三藏中的王、经中之海,称为“根本修多罗”,其他经典都是它的支分。华严大经宣说毗卢遮那法界不可思议的种种庄严,而最终要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时,却重点归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上。

普贤菩萨以身垂范,引导华严海会诸菩萨众一致往极乐世界走,这就是因缘的一支。虽然讲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不可思议的普贤大愿王境界,但如何来证入呢?一定要有方便。而这个方便如何达成呢?关键在因缘。因此,就引导大众都往极乐世界归。就是由于因缘在那里,一旦生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迅速成满普贤大愿海。就像《行愿品》中所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最终也是发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就表明,要在这个因缘门上去证入第一义,去真正地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8-7-3 18:26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8-7-3 18:25

四、依圣教量决定求生净土是法界第一缘起分二:
(一)通论圣教法道为法界缘起;
(二)特选而认定求生净土法门是法界第一缘起。

这里讲到世间和出世间的法则,以此来说,诸佛从法界垂教,摄持众生还归,这是毫无虚妄的,成为法界殊胜的缘起。这样就要知道,凡是诸佛的言教都是真语、实语。而应众生的机,又出现了无数的差别法道,这是在应机上施设的,究竟都是同归法界,因此都是量。

那么在这当中,为什么说求生净土之法是法界第一缘起呢?按此界、此时、此种因缘状况,就会衡量到,我们要还归法界,当然要依靠诸佛菩萨的力量,是要顺着他们施设的法道来回归;而无量无数的法教都是应机施设的,因此在因缘上,对于自身又要去考究,到底走哪一条路是最好的成佛的缘起?那么,按照诸佛的言教、释迦的指点、诸大祖师的摄持,在缘起上去考量,会发现应当往生极乐世界。对此要逐层地去认定。首先,说明诸佛所宣说的成佛之道毫无虚妄,这又要通过对比来显明。

(一)通论圣教法道为法界缘起分二:
1、世间法道之量;
2、出世法道之量。

1、世间法道之量

夫众生情爱牵连,幻成世界。妄执缘影,遂立前尘。触之则生死浩然,究竟皆归于业海。然而业系之内,尚且天经地义,万邦作孚。

首先看,世间正法丝毫无妄。众生界的状况实际都是虚假的,被分别的情识和贪爱的动力所牵引,那种虚妄的识在成熟之际,会如幻般地现出一大世界。这个缘起是由于执著心外有境,从而发生了妄执,缘着这些影像,于是从因到果不断地变现出假相来,这样就立了心前尘境的相。像这样就会发现,这里俨然有千差万别的相,有各种的人、物、法等等。

那么,在这样“二”的虚妄中,一旦触到了缘起点,就像一下子打开了虚妄的门,进入了迷幻的梦那样,这叫“触”。一念无明妄动以后,已经触到虚妄的缘起圈,由此从细到粗,发展出浩大无比的生死之流。然而按照这样从因到果去走,不管怎么走,走到底都归于一片无际的汪洋业海。在这样的状况里,就叫“业系”,它一直被妄动的业的力量所左右或者系缚,这叫做“世间界”。

然而,在这里尚且天经地义,万邦作孚。也就是,在相对的虚妄世间界里,也有它的理义。所谓的“理”,就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经”是常规、法则,“义”是正理,指天地经久不变的常道。或者如天长地久那般,世间法则是没有改变的,从古至今都是要走这样的正道,就是有这样的理。比如,做人就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等的伦理、纲常。在世间安乐正道的认定上,千千万万的国土,只要以正法为道的话,他们都会相信这样的法,会采用这样的纲。

因此就要知道,从远古的转轮圣王时代,一直到今天为止,哪怕经过千千万万个时代,在无量无数的国土中,这都是经久不变的法则,它叫“经”或者“义”。它是相对的虚假世界里的事情,属于人天善道的范畴,是很小的一个状况,但是在这里,缘起的法则丝毫无谬。这是由于一切都在心上,而在心的相对层面里,要能够出现身心的安乐,譬如长寿健康、家庭和谐、事业发达等,也是有缘起法则的。在浅近的人道法则上,也是毫无错谬的,从古至今不会有变动,不然就不叫做经、不叫做义了。再者,任何顺道的国土都会遵循这样的正法而行。

这就叫三界六道有一定的因缘,有一定的离苦得乐的道。但是要知道,从究竟层面来看,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一触及到二取的范畴,落在能所当中,又是基于有我、世间有乐的状况,那么从缘起的观照来看,实际属于生死业流。这样发展来发展去,最终就落到无边的业海、苦海里去了,因此它是不究竟的。然而又要知道,诸佛首先设立人天正教作为出世道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出世道也没法建立。这样就要知道,世间法则在什么落点上,在这个层面上是怎么不虚的,以及为什么叫做“经久不变的法则”。

2、出世法道之量

况诸佛菩萨悲智无涯,色心俱寂。本真如以起用,称法性以垂机。触之则生死销亡,究竟皆同归秘藏。

“况”是对比。连世间的智者、能仁所立的法道、正规,尚且不会有错误,而且成为千万国土依从的标准,更何况根本不是情爱牵连出现的虚妄世间界的事情,根本不是执著影像而立出的虚假的境,它的走向也不是一接触就发展出无边的生死、无尽的苦流,而是色心完全寂静,没有任何生灭的色和心的妄相,从而发出来与法界量一样的无边际的大悲和智慧,在这样的法界心中观照的时候,它是本于真如而起用。也就是,这个体是本来的真如,而不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尚且在它运行的范畴里,只要分别是善的,也会得一分报酬,分别是恶的,也会得一分惩罚;那么,诸佛菩萨没有了虚妄分别,就是真如随缘而起用,一点虚妄都没有,因此绝对不虚。他的大悲不会有自私,不会有损他的心,因此等起上完全清净。而他的智慧完全照了一切的因缘、法则、法道、根性等等,因此无论做什么,都是灵妙不可思议的,绝对不会有失误,这样叫做“本真如以起用”。

“称法性以垂机”,又叫“称性起用”。假使不是称合本性,而是称着分别心来起用,那虽然会想很多,但是没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是称着法性,法性是怎样的,他就住在这样的性中。“垂机”,是说灵妙无比,出现什么机缘或者根机时,马上就会说那样的话,现那样的形。就像一位极其神妙不可测的大禅师,如果有人来,他一观机,马上就说出这样的话,或者使出这样的手段,这就是讲利他的权智是不可思议的。在法性中丝毫不动摇,称着这个性,机缘在哪里,就恰如其分地应他的量,就会这样说、这样做、这样现,这叫“称法性以垂机”。好比天上有月轮,地上有净水,当因缘一和合的时候,自然就现相应的影像,这叫“垂”。

像这样,诸佛菩萨自身是没有什么法的,在法性界里连一丁点的妄相也没有,也没有言说,也没有心缘,然而应着法界无数的根机,自然化无数的身、说无数的法,这样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宣说是没有穷尽的。他的辩才没有障碍,他所现的身相恰如其分,在当时缘起和合的点上,必然能够摄持众生还归。

因此,对于诸佛不可思议的事业,只要一接触到(譬如生了一念信心,一低头、一合掌、一礼拜、一称“南无佛”、一供妙香花,诸如此类就叫“触”),就像鱼儿上钩一样,必然被诸佛不可思议的智悲力所摄受,也就是一旦与无生无灭的法界合上了以后,由于他又没有时间的妄相,又没有空间的距离,而是众生就在他心中,只要众生在迷梦中肯这样发起信心,出现与诸佛相连的缘起的话,那终究粗细两种生死会无余消亡,一切都究竟还归于三德秘藏,而成就无上菩提。这就是诸佛的事业相。

大事该乎九界,深恩施于尘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就是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此,他应着无数圣凡的机宜,所现出的报身、化身的相,的确充遍法界。他的大事业该罗了从凡到圣的九法界,因为这些在究竟回归之前,都成为悲心救度的对象。由于他是法界心,一切圣凡的差别现相都在他的心中,而他的悲是周遍的、无尽的,因此,他应缘的大事业就普遍在一切九法界当中。众生与他结缘以后,或深或浅,这样的深恩一直延展到微尘数年,所谓尽未来际。因此,与诸佛结上缘,以信心作归依,是极其重要的。

一旦有了因缘,比如真实起了归依的心,那的确被诸佛大悲的铁钩钩住了,终究会被他的智慧观照而引回法界。只要在诸佛前供一花、称一名等,那么诸佛的恩德就加被在具缘者身上,这个恩德一直会延展到微尘数年。

这就可以看到,佛的事业无不是从法界中流出的,因此,佛的身、光、音、法等等都是不可思议的。凡是与诸佛事业相合的人,无不被诸佛的智悲力所摄,而终究还归到法界本身。这叫做一切佛的法都是摄持众生直接或间接成佛的方便,一切与诸佛结缘的众生,只要有信心能信任的话,就都要还归法界而成佛。所以说,众生本具如来藏,又下了这样的缘种,因此一切皆成佛。

此与六环业系为何如,而可反恣暌违,不从标准。

像这样,诸佛所制定的成佛的法道,它属于没有任何虚妄分别,彻底照见实相,又照见众生的机宜,由此从智悲力流现出来的。那么,相比于处在六道循环业系范畴的法道而言,有何等差别呢?对于世间正法的规则,尚且需要真实遵循,因为它就是自己心中的法则,不会变的,只有那样做才能得安乐,但它毕竟处在二取范畴,属于惑业苦循环链里的事。那么,对于诸佛毫无妄动,彻底照见众生机宜,从不可思议智慧流出的成佛方便,为什么反而放任自己愚痴的心,去与之隔离、违背,而不顺从这样的标准呢?

要知道,诸佛宣说的法教,无论权教、实教,都是成佛之道,因此都应当归依。应当信受这是永远不变的经法,这是永恒的法则,这是在何时何处都毫无虚妄的至言大教。

(二)特选而认定求生净土法门是法界第一缘起

是旨也,精研藏教,备考群宗。由忍土而遐揽十虚,从末流而旷观三际。则求生净土一法,诚法界第一缘起矣。

“是旨”,就是指成佛的法义。以此界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例,说法四十九年,有无量的成佛之道的指示,当然也是应无数机而宣说无数法。那么在这里面,什么是第一缘起?这就要看自己了。因为佛设的一切法道都是摄引众生回归法界的方便,就如《法华经》所说。因为佛已经宣说本怀,就是要让众生成佛,对众生通通都开示悟入佛自身的知见,佛是怎么见的你也怎么见,佛是怎么证到的你也怎么证到,因为你和佛是一模一样的。像这样,诸佛的悲心不会有局限,他也不会吝法,他也不会智慧不够,因此,他所说的唯一是摄持众生回归的法道。当然这里面有直接、有间接,有各种因缘的缘故,会宣说不同的法,但目的是一个。

那么在这当中,我们要去看,到底什么是成佛最好的缘起。其实本师所说的法道,一方面可以说平等,一方面又可以说差别。所谓“平等”,就是它在度生成佛方面没有差别,都是要摄引众生成佛。所谓的“差别”,是说在因缘上不同。就像药没什么贵贱,但是应病者良,要看什么应你的病,什么是你因缘里的事情。这都是从缘而起的,都是由这个缘而成就的,因此,现在观察的关键点在“缘”。

那么这里大师就说,我们精研如来所传下的一大藏教,详备地去考究各宗各派成佛的法道,在这里要有所选择。假使从这个标准来判定,也就是,从娑婆堪忍之土,广远地去采取十方世界里哪一个是我要去的世界,而能够很快成佛?再者,从流到了五浊深重末流的此时代,旷观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的事业海,我以什么能相应上,而能够迅速拔济出轮回,登上普贤行愿的殊胜之地而速疾成佛?这样去考究、衡量的话,的确求生西方净土这一法,诚然是法界第一缘起。

娑婆世界末法时期的众生,往哪条道走是最好的成佛缘起呢?这是要关注的对象。在这个污浊的国土,里面有那么大的苦、那么重的业,众生怎么能即生就超出苦轮?在十方世界里去找,那些秽土,投生了以后,也是要转生死轮的,陷在业流中没法超出;那些稍好一些的世界,也没有一下子就能得解脱、迅速成佛的因缘;那些殊胜的国土,自身的条件根本达不到。那么,在短暂的人生里,什么样的国土能够一下子生上去,非常简单容易,而生上去以后又极其殊胜,非常容易成佛?按这样的状况去观察,就发现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

而且,此时到了人寿百年之际,我们旷观三世诸佛,过去佛已经灭度,未来的弥勒佛等还没出世,如果想一下子跳出轮回,而且非常快地成佛的话,在十方诸佛里去找,发现阿弥陀佛的愿力是特别的,他所建立的世界是特别的,因为凡夫都可以生到里面去,而在其他方面难以通过这样一条直捷简易的道路迅速还归法界。

针对此界、此时期的众生,缘起上是特别关键的。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极乐世界可以跟娑婆世界连接,作为凡夫,能够迅速地生过去,极容易生又极其殊胜。因为它的条件非常低,只要具足信愿,下至至心十念就可以往生,那当然是做得到的;而一往生以后,顿时就登入了不退转地,而且决定究竟成佛,在那个国土里有无数的顺缘。与此相比,其他的佛、其他的世界,在缘起上感觉很难走通,很难即生解脱或者迅速成佛。

那么,在五浊炽盛的状况中,作为末世惑业力极重的凡夫,该怎么来寻找一条最好的成佛之路呢?这时候会发现,最适合的是西方极乐世界,而要归命的根本处是大导师阿弥陀佛。以这个原因,释迦佛对于末世众生留的遗教,也是极度地劝信、劝愿、劝行,再三地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利益之法。而且,十方诸佛都来向娑婆世界的凡夫证明这件事。诸佛没什么偏心的,在他们自身的境界里没有一高一低,然而在某个时期,针对某个地方,什么法对众生极为有利,十方诸佛都会一道赞叹,此土的本师也会让众生往那条路上走。

总之,在十方一切世界里去选择,在三世诸佛的缘起上去观察,就会发现要走这样的路。虽然说要归命一切佛,归命一切法,然而在缘起的根本上,要在哪条路上走呢?那就是要往西方净土走。这样来抉择的话,求生净土的法门确实是法界第一缘起,我们娑婆浊世凡夫,最好的成佛道路就在这里。


思考题

1、世间界的体相如何?什么是世间法道?为什么世间法道是经久不变的法则?
2、什么是出世间法道?它是怎么建立出来的?众生触及到这个法道会发生什么作用?
3、如何能够认定求生净土的法门是法界第一缘起?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8-7-3 18:29

《赞佛偈》是宋代择瑛法师所做,他母亲曾梦到两个日轮贯于怀中。过了两年,生了两个男孩都出家了。他是次子,曾参神悟法师于施水宝阁深悟止观之道。晚年在杭州祥符寺,一天凭着几案向西方诵《弥陀经》,诵完就往生了。

他写的这首《赞佛偈》流通天下近千年,无论是文词义理都堪称绝妙。这首偈重在赞叹阿弥陀佛色身利他的功德。要知道佛有法身和色身两种,究竟自利的所依是法身,究竟利他的所依是色身。因此,对于我们救度最大恩德处是色身,因此主要从切近处作赞叹。阿弥陀佛的色身住世无量无边阿僧衹劫,称为无量寿。光明普照无央数世界,称为无量光。佛即是以此色身的无量光寿作为根本而救度九法界的一切众生,其中包括报、化两种。色身的光明遍照在十方无边的空间里,化现出无数的佛和菩萨色身相,依靠这个色身摄持有缘众生,还归无住大涅槃的彼岸。因此,色身是救度的根源,是恩德的来源。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赞佛偈》深体阿弥陀佛色身光明、悲愿利他的事实,以及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帮助我们速疾还归法界,我们就会至诚一心地归入弥陀愿海,与佛的光明相合。那么如何相合佛光呢?通过念佛的名号就自然和佛心合在一起,当联络深了,就为佛摄持归入净土。我们每日的功课里都要有赞佛的修持,由于赞佛作为等起,我们内心就起了信心和恭敬,将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归命西方三宝海,这样自然与佛愿相应,这是之前要修赞佛的原因。
真实趣入观行,要依照文字,一句一句地入观,这又要首先大体上明白赞颂的次第。


阿弥陀佛首先成就了色身,而色身最大的德相是出现无边的光明,以这个光明摄取念佛众生不舍。因此先要观出色身,之后要注意色身的光明,然后要注意光中化的无数的佛和菩萨,又要知道以此佛菩萨实现摄持一切众生成佛的大愿海。这样就知道,应当按照这样的理路,边念边缘想阿弥陀佛的功德和恩德,这样我们就会由于赞叹而发起信心、恭敬,由于信心、恭敬就能和佛相应,接着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实际跟阿弥陀佛相应,这样就能进入有效的如母忆子的修行状态。

在了解了整个修持的理趣后,我们按照偈文从三个方面进入赞叹的修持:一、赞叹阿弥陀佛的报身;二、赞叹阿弥陀佛的化身;三、赞叹阿弥陀佛的事业。

一、赞叹阿弥陀佛的报身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念到阿弥陀佛时,要知道佛为无量光、无量寿,这是一切诸佛的法身。就法身的体性来说,不生不灭称为“无量寿”,智慧光明普照十方无数世界,无障无碍,称为“无量光”。以此二种无量代表智慧慈悲、神通道力、说法度生等一一功德全都无量。再说这样的法身呈现在一切有缘众生前的报身相,是巨大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的金色之身,其光明的灿烂度相当于百千万亿倍夜摩天的阎浮檀金色,光耀、灿烂无比。这样殊胜的报身具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光、相好以及所现的化佛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是一切如来色身利他的根源、大悲的根本,这是超出一切人天、声闻、缘觉、因位菩萨的大救度根源。最后“无等伦”是归结,要知道佛身、相好、光明等等,没有可与之相等的。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再就八万四千相中代表性的白毫相、绀目澄清相来赞叹。佛金色报身的面上,在两眉中间有右旋宛转像五座须弥山那么大的白毫相。须弥山入海八万四千由旬,从海面到山顶也是八万四千由旬,周围也是这样。再要缘佛的绀目相赞叹。这是像澄清大海一样的眼目,海水没有一点渣滓,叫做“澄清”。一大海有八万四千由旬,四大海共有三十三万六千由旬,眼的深广度就像四大海那样。这样就可以看到,阿弥陀佛的报身相特别超胜,佛的白毫相、绀目相这两相尚且如此不可思议,何况八万四千相,完全超出思维、语言所能达到的范畴。由此对佛的色身应当充满崇敬之心。

二、赞叹阿弥陀佛的化身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阿弥陀佛色身的圆光像百亿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在圆光里,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化佛,每一尊化佛又有众多无数的化菩萨作为侍者。圆光是报身阿弥陀佛顶上的光明,在这个光中化出的佛和菩萨是报身中流出的化身,有主和伴两类,化佛为主,化菩萨为伴。在无数世界里出现一尊化佛的时候,围绕他有众多无数的化菩萨作为侍者。这就可以看到,在无数世界里,都有阿弥陀佛的化身。就显现为殊胜的佛身来说,就有数不到边际的亿数,而在每一尊佛的周围又有无数的化菩萨,这一切都是报身阿弥陀佛流现出来的,全是从一个本体里出来的。所以,阿弥陀佛大悲光明化无数身的事业无与伦比,我们应该充满无限的崇敬之心。

三、赞叹阿弥陀佛的事业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在这里要以极广阔的视野,看到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大劫之前,那时世自在王佛出现于世,有一国王听佛说法后欢喜踊跃,随即发了无上道心,舍弃王位随佛出家名叫法藏。为了度脱我等在内的遍法界众生,法藏菩萨立誓成就十方世界第一净土,当时在世自王佛的加被下现见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的庄严,之后经历五劫结成大愿,感天动地的瑞相都出来了,空中有音声赞叹说决定成佛。由于无量劫来行持菩萨道,积功累德,到了功行圆满的时候成就佛果,号“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摄的无量无边的大誓愿海,完全实现。之后阿弥陀佛在法身光明中,任运无分别地度脱一切有缘众生。尽法界世界海,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无不以愿力光明做救度。可以看到,四十八愿所具有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力量,在救度从地狱众生到十地菩萨之间的所有众生,而且是以九品或者无量品类作摄引,使一切众生都能同登涅槃的彼岸(也就是即身超脱苦轮,登到极乐不退转地,顿时就已经没有轮回惑业苦的任何现相,由此开发本性,出现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陀罗尼门等的无数功德海,由此一切二取客尘的相全部息灭,现前不住轮回涅槃二边的大涅槃境地)。

就像这样,阿弥陀佛的一乘大悲誓愿海以极度神速简易的方便,能够普摄法界一切众生同登彼岸、同入寂光,“南无大慈大悲本师和尚阿弥陀佛”。这样应当想到:“我就在阿弥陀佛的愿力光明当中,我就在佛威德的摄服当中,就在这样要即身登净土解脱成佛的因缘当中”,由此发起无上的赞叹!

这样赞叹佛的大功德以后就归命了,也就是见到了阿弥陀佛的色身光明,具有无上无等的力用能够普摄法界一切众生还归觉海、顿证菩提,因此唯一地把生命归投给阿弥陀佛。因此以下就做大归命: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这样已经认定阿弥陀佛为自己的本师和尚,为根本的师父,为解脱成佛最重要的所依以后,那就把生命都归投于阿弥陀佛。也就是从此生到菩提果之间心心念念依止阿弥陀佛,一切方面求佛护持,一切方面以佛为依,一切方面都在阿弥陀佛这个中心点上,这样叫做“南无”。“南无”具体的表现是一心礼佛、赞佛、念佛,宣演佛的经教,推广佛的事业,做佛的法子,终致与佛达成不二,这样叫做“归命”。归命念佛的时候,那当然为着六根要还源,也就是心念“阿弥陀佛”,口称“阿弥陀佛”,耳闻“阿弥陀佛”,一心住在佛的愿力光明当中而不贪著轮回里的任何圆满,不向轮回的境界流散,从此就走向回家之路,从此回入母亲的怀抱,就叫“南无”。由于回归“阿弥陀佛”的缘故,我们将回到自性的本源。

“西方”表示归宿,表示圆成。西方是落日的方向,表示天晚了,我们要回家了;当我们回到了清泰国土就会圆成无量智悲力的功德,我们以此将会成佛,这叫圆成。“极乐”是指那里连丝毫的苦都没有,唯受无漏的法乐。“世界”表示时空,也就是在那里将会出现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无论是依报、正报,充满了庄严。“大慈大悲”表示彻底与乐、拔苦,给与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从现前到究竟所有的安乐,拔除从轮回的分段生死到圣位变易生死一切的苦处,是这样的大慈大悲。因此,将这样大慈大悲如母亲般的阿弥陀佛,奉为自己根本的师父,作全心的归依。

这样归命以后,我们将在佛光明的摄受之中,也就是在缘念佛的功德起了信心,由此发起至心的归命以后,那在缘起上就已经达成了契约。既然我们有信心归命佛,佛有悲愿摄受我们,那当然就处在与佛相应的缘起当中。

南无阿弥陀佛

接着,就要知道称念名号的作用。也就是在我们不清净众生的心前见不到佛的色身相,只有等到往生的时候才能真正见到。那么现在怎么办呢?佛以无限的慈悲,把一切的功德海都摄归在一句名号里了,正如蕅益大师所说:“阿弥陀佛称为无量光寿,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即以此体做弥陀名号”。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智慧、佛的功德海,就是法界。因此,归命无量光寿代表的名号,我们将跟阿弥陀佛直接相应,也就是虽然不能直接见到阿弥陀佛极其深广的报身,以及在清净众生前所现的化身,但是只要一心归命名号、一心称念名号,就是和佛的本体相合了。因此,这里要修持方便、简易、直接、圆顿的持名念佛。

要知道我口中念的阿弥陀佛,就是实际的阿弥陀佛。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佛的光明就在心上做加被,就在转化着心,就在出现弥陀愿海所承诺的那些作用。这样抱着“名号即佛智慧”的大胜解,我们就归命阿弥陀佛。修持念佛法门,就是要以这样的信心来念。
最后礼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

由于自身选择了以往生极乐世界完成佛道的道路,那当然要归依西方三宝。除教主阿弥陀佛之外,两位胁侍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对我们的恩德也极深。就像《观经》所说:时时在我等念佛人的旁边作守护,临终时手持莲台作迎接,而且到了西方后承蒙二位大士摄受、加被等等。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是归依、归命的意思。在归命观世音菩萨时,要缘念菩萨功德:菩萨本是古佛再来,过去世成佛为正法明如来,现在又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为补处。菩萨的法界心一直观照我们,有无比宏深的悲愿,一切处普门示现而寻声救苦,随机感赴。众生有急难恐怖,只要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解脱。因此,一心归命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这是西方极乐国土的第二位胁侍。在《十疑经》里说: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和诸魔宫殿,因此名为“大势至”。《观经》里说: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使众生脱离三途得无上力,因此称此菩萨为“大势至”。在《楞严经》里讲到: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和观世音菩萨一起,现在在这个世界作大利乐,对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让众生远离三途,回归净土。因此,一心归命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归依了二位胁侍以后,再归依西方佛国的全体菩萨圣僧。由于都是清净心所感,处在无漏的胜境界中,称为“清净”;数量多得没有边际,称为“海众”。正如《阿弥陀经》所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都是阿罗汉,不是算数所能知道的,菩萨众也是如此,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菩萨,数量非常多,不是用数字能衡量了知的,因此称为“大海众”。又像《无量寿经》所说:娑婆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转菩萨往生极乐净土,有不可计数的小行菩萨都会往生极乐净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往生者更是无量无数,佛说:我只是说十方诸佛的名号和菩萨、比丘往生彼国的数字,昼夜不断地宣说,说上一劫还说不完。这样就知道,极乐世界充满了圣者菩萨僧,因此对这样不可思议的圣众海作至心归依。到这里就是对西方三宝的一个完整归依。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