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广行财布施是求取财富必经之道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8-6-30 20:16
标题:
广行财布施是求取财富必经之道
1、勤劳不能致富。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传标语。事实上,勤劳只是致富的助缘,勤劳本身并不能致富。如果勤劳可以致富的话,现实生活中那些最辛苦的人应该最富有;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养尊处优什么都不干,却拥有大量财富。因此,“勤劳致富”并不是究竟正确的说法,若没有布施财物造福大众的心念和行动,即便再辛苦也不会有太多的财富。真正是辛苦如山,不如积福如火星。
2、知识不能致富。社会上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时,常说“知识就是财富”,学习知识技能可以致富。如果知识可以致富的话,现实生活中一些硕士博士沦落街头,一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的收入不如小学毕业生,北大毕业生在西安街头卖猪肉度日一度成为新闻;而相反的很多知识文化浅薄的人却拥有大量财富。所以知识致富的说法亦不究竟。
3、信仰不能致富。有些宗教说,你信仰上帝,上帝就会赐福给你;或者民间也有供养财神的传统,这些信仰也不能给大家带来财富。因为民间很多人供财神,可并不是个个都富有;信上帝的人也很多,但贫穷者也不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尔。盖茨没有供养信仰财神,但他是世界首富。因此,信仰致富也非实理。即便你信仰供养佛陀,若不能照因果的道理广种福田,亦是不能致富的。因为脱离了因果自然规律的信仰一定是迷信,迷信当然不能致富。
4、还有些人认为增长财富效益要靠智谋、拼搏、管理、团队精神……只要大家能够辩证观察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就会明白这些因素只是求财的助缘而已,都不究竟。可是很多人正是通过上述这些助缘得到财富的,于是就误认为这些助缘就是致富的金科玉律,而忘记了根本的原因;就好像很多人认为向日葵成长靠的是阳光、水分、肥料、土壤这些助缘,而忘记了土壤中必须要有向日葵的种籽,无论你怎样浇水施肥也是没有结果的。播种财富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种子就是财布施。在古今中外的各种学问中,论述解释命运问题最为详尽真实的就是佛法所示因果业力和六道轮回的学说,除此之外,世界上再没有第二种学问可以解答并解决关于命运的问题,财富问题属于命运的一个方面,当然亦不能脱离因果规律的范畴。
断除悭贪、戒除偷盗,广行财施是求取财富必经之道,除此之外,绝对再无其它路径可走。如果有人还想寄望于其它方法来求取财富,必然落于迷信和邪见,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亦只会无果而终的,因为违背了宇宙因果律。(来源:佛法入门 《财富宝要》-破辩种种非智之说)
福慧双修”是佛教的根本教法。如《涅槃经》卷27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华严五教章》卷二云:“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中也曾经指出:“真正所谓成佛,必具二要素:一智慧,以智慧力故,体察谛理断诸烦恼。二福德,以福德力故,庄严国土,洁净身心。佛之所以成佛,即由此二力圆满无缺故。”佛教之“福慧双修”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生智慧,无论是对世俗人生还是寻求解脱、超越者,都有很多启发之处。
首先,“福慧双修”有权有实。所谓“权”即权宜之义,指为 时之需所设之方便;所谓“实”,即“真实不虚”之义,系指永久不变之究极真实。“福慧双修”之“权法”,指的是佛教对于世间的财富与智慧亦持有一种肯定态度,因为这是属于“世间”善法之一。但其“实法”,是在出世之“福慧”,以及其实践“六度万行”上。对于世间“福慧”之肯定,如《善生经》中佛陀对善生之教诫云: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一食知知足,二修业匆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分析一下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对于世间财富之获得,佛陀建议用一种合理合法、勤恳积极的态度与方式(智慧)去获得财富,这种“智慧”在《杂阿含经》(经48)中又称为“黠慧”,而对于财富之守护,佛陀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如“不信奸邪人,及诸悭吝者”等,尽管谋财方式古今迥异,其精神实质还是一样的。但世间这“福慧”是“有漏”的,除了能给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外,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人生问题,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由于烦恼所生之过失、苦果,而在迷妄世界中流转小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此为人生之根本问题。欲解决此问题,“福慧双修”之权法是力所不逮的。
其次,“福慧双修”有先有后。就世间与出世间的福慧而言,应是“世间”为先。《大般若经》中认为,如果一个人世间福慧不够,那么出世间的福慧更是无法企及的,更无法领略佛法般若的真实意义:“有愚痴人为魔所使,未种善根,福慧薄劣,……自于般若波罗蜜多,不能听闻乃至演说。”故佛教有“修道资粮”一说,因为世间的“福慧”是成就出世间“道业”的必要条件与基础。这就提醒我们,如果只是志存“超越”、“解脱”,而不顾世间善法的修行,那就是“地基”没有打好,恐怕也不太容易取得出世间的成就。
就“福慧”自身修习顺序而言,则应该是“福”先。关于“福慧”积累,佛教有“六度”之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六度”针对的是不同方面,但其顺序却是不容紊乱的,即先由“布施”、“持戒”入手“修行”。盖“布施”、“持戒”通乎“世间”、“出世间”,前者是一种“积极”的利他行为,后者则是一种“消极”的利他行为。从此入手,如爬楼梯,如登高山,拾级而上,方能成就智慧。另外如在《佛说吉祥经》中,佛陀提出的忠告也是先从“远避愚痴者、亲近智慧人”入手,渐次谈到“居住适宜地”、“广学长技艺”、“善能养父母”、“帮助众亲眷”、“邪行须禁止”等世间善法,进而进入“参访众沙门、适时论信仰”、“克己净生活、觉知四圣谛”、“了悟于涅槃、世事不动摇”的出世间“福慧”善法。从这点上来看,佛教是重“实行”而非“玄想”、重“利世”而非仅“自利”、重渐次修行而非一蹴而就、躐等而行的。
最后,“福慧成就”有主有次。无论是世间福慧还是出世间福慧,都是以“智慧”为主导的。“出世间福慧”讲究“空慧”,“世间福慧”讲究“黠慧”。后者要以种种善巧方便带来财富的积累。从相关经典看,佛教是反对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一夜暴富的,所以屡屡劝人要有“营生之业”,要“始学功巧业”。即便是想要成就世间的“福业”,那也必须遵循“正道”才可以,否则只是成就“财业”,自己并不能享受此财富带来的“福报”、 生活的便利、社会的声誉等。遵循“正道”求财需要智慧抉择,其实质终究是和出世间的“福慧”一样,都是以成就无偏无执之利他道德行为归宿的。
特别是在积累了一定的世间“福业”之后,如果不以佛教提倡的出世间智慧为主导,不以精神、道德之追求为终极,则鲜有不骄奢淫逸、败德丧家者,这大概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如ji 督新教卫斯理宗创始人约翰·卫斯理曾经说过:“当财富增加的时候,傲慢、情欲,各种各样的俗世之爱也会随之而增强。……凡是财富增加的地方,宗教信仰的精粹就会相同比例地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宗教的出世智慧(如佛教的“空观去执”之智)作为主导,那么所积累的世间“福慧”恰恰会变成“一间像钢铁一般坚硬的牢笼”(马克斯·韦伯语)。人生活在其中,安全、方便是有了,但终究是没有终极智慧的声色沉迷之徒,在佛教看来,这样的人生还是蛮可怜的。综上所述,佛教所提倡的“福慧双修”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于今天的人们还是不乏启示、教育意义的。
我朋友拿到硕士学位回国后,参考公务员,两年都没有考上。
我劝告他去放生,因为历代以来道家、佛家都说放生的人,自己不显贵,子孙也会显贵。
他呆在家里也很闷,没事做,于是每放生100条命,就去庙里求签秉问神明放生功德,对这次的功名够不够数,不够就再去放,直到神明说功名已经在案了,他才放心。
一连被说几次,不行。
最后一次,行了——如神明所说,考上了。
放生很简单,只要买下待宰的生灵放了就可以。比如,市场卖的鱼、虾、泥鳅、田螺等等一切生灵,网上还有放生仪轨。我朋友放生时嫌仪轨太长,直接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给他们听到,就放掉了。(虽说这种放生有出于私利,不能算是无漏菩萨道的放生功德。但还是随买随放,救了许多生命,人天福报还是不空的)
当然,我朋友能考上,也确实因为她学历等符合招考条件。
-------------------- --------------------------
不过,不孝顺父母、抵触顶撞父母的人,很难考上公务员的。
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他是作不了官长的,他的职务永远不会被升迁。
公务员属于“出仕”,这个“官禄气”,必须要孝顺父母师长来济养。
但是,做官以后,这个“官禄气”就也可以通过利益百姓,万民来济。
我特意观察的一个人:
他官职不算大,但他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水引流到他管辖的地方。
这件事情,至少一百年、一百年里的每一天,都在布施一百万人,还有无数生灵清净的水。
这个功德很大。所以,我特意观察他后面的发展——现在,他在中央做大官。
——————古人考公务员——————
1. 救物同登
会稽陶石梁和张芝亭,路过大善寺,放了几万膳鱼。
这年秋天,陶梦见一位神对他说:“你本来不能考中,因为放生的功德,所以就能考中了。”
榜发后,果然得中。
陶说:“事情是和芝亭一起完成的,怎么能把功劳归结于我一个人呢!”
几天后,南京录取的通知来了,张也考中了。(《广慈编》)
2. 行仁子贵
汪公良彬先生,个性节俭,尤其喜好放生,每年遇春社日(春日祈农的祭祀)以及自己诞辰,必买生螺,放生于江中,见人囚笼鸟雀,也买来放生。
其子弟有人在汪公诞辰,要摆设歌舞筵席为他庆贺。汪公说:“以此花费于杀生害命,不如以此花费于救护生灵”。
子弟们觉得也有道理,于是都遵照汪公的主意去做,因此这年所放的生命,超过了往年数倍。
汪公晚年,邻居有牛将卖给屠夫宰杀,牛忽然奔入汪公大门,跪在台阶下,好像请求汪公救命,汪公便慨然出钱数千,买来饲养。
后来,汪公儿子,显贵于朝,朝廷诰命特赠予汪公‘兵部尚书’的爵号,以示荣宠。
3. 宋郊活蚁占大魁
宋朝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
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
到了科试时,兄弟两人同时参加应考。考毕,尚未放榜,又遇见那位高僧,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曾经救活数百万条生命。”
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能力?”
僧说:“不然。凡是小动物,都有生命。”郊就将救蚂蚁的事实说出。
僧说:“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
放榜点呼名次时,宋郊果然选居第一。
当时,章献太后认为小弟不可位居兄长之先,于是,该祁为第十名,以郊为第一名。这时,两人才深信高僧的话,果然应验。
4. 救雀受衔环之报, 子孙昌盛
汉朝杨宝,天性仁慈,年纪才九岁时,有一次在华阴山北,看见一只黄雀被鸱鸮追逐搏伤,坠落地上。又被许多蚂蚁困咬伤口,黄雀痛苦挣扎。
杨宝深为怜悯,便把它救回,敷治创伤,小心畜养在竹箱里,又用黄花喂它,等到创伤痊愈,羽毛生长后,就放它飞去。
当夜,他梦见黄衣童子,向杨宝再三拜谢说道:“我是西王母使者,在飞往蓬莱仙山途中,遭受伤害,承蒙拯救疗养恩德如今我要返回南海了。”
说罢,便以白玉环四枚赠送杨宝。继续地说:“祝愿你子孙洁白,位登三公,就如同这玉环一样。”
后来,杨宝子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代,果然都位列三公,清风亮节,贵显无比。
5. 爱吃蛤蜊,应考失败
宋初,镇江邵彪,梦至冥府,冥主问他说:“你知道自己考试失败的原故吗?”
他回答说:“不知。”
鬼卒就带邵彪到一个地方,看见一只铁锅里面煮的蛤蜊,都喊邵彪的名字。邵彪恐惧,合掌念阿弥陀佛,蛤蜊都变成黄雀飞去。
从此以后,邵彪就不再杀生,官位一直做到安抚使。(见《龙舒净土文》)
6. 帝君示梦
明朝末年,四川读书人刘道贞,家里来客,想杀一只鸡,忽然不见了。客人坐等了很长时间。他又想去杀一只鸭,忽然又不见了。
一搜索,看见鸡鸭一起躲藏在暗处,鸭用头推鸡出,鸡用头推鸭出,相持不下,默不作声。
刘很受触动,就写了一篇“戒杀文”劝世。
辛酉七月,他的朋友梦见到文昌殿,帝君揭开一张纸给他看说:“这是刘生的‘戒杀文’,他已考中了。”
醒来后告诉刘,刘不相信。
榜发以后,果然应验了朋友所说的话。(见《护生篇》)
7. 李广杀降种大祸——著名的历史典故:李广难封
李广是汉代的武将,善于射箭,颇有才气,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都获得大胜,所以匈奴都很畏惧他,不敢再来侵犯,一时武功赫赫,有“飞将军”的称号。
汉文帝时,因为讨伐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北平太守。可是李广的部属士卒,先后封侯的很多,他们的地位反而比李广高起来,李广仅是做一个北京太守,始终没有封侯。
有一天,李广向一位善于面相的王朔请教说:“你看我的相,是不是不应当封侯?我命该如此吧?”
王朔说:“将军自己想一想,有没有对不起良心的遗恨事呢?”
李广说:“我曾经诱骗降羌八百余人,结果把他们全部杀了,至今还觉得对不起良心,引为莫大的恨事。”
王朔说:“祸莫大乎杀已降,将军种了杀降的恶因,所以不能封侯。”
后来,李广行军时,迷失了道路,自刎而死。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7-25 11:30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在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是哪八种呢?”
一者,善于观察适当的时节因缘而行布施。
二者,以新鲜、清洁之物布施,不以污秽坏浊的物品布施;
三者,自己亲手奉施,不是差遣他人去做;
四者,发了誓愿广行惠施,而无丝毫骄慢之心;
五者,为求解脱而慷慨布施,不是期望受施者回报;
六者,为求寂灭涅槃而布施,不是为求生天之福;
七者,布施田地时,会选择良田,不会施与贫瘠之荒地;
八者,以布施之功德,普施一切众生,不为求自身安乐而行施。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