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地藏经玄义(第十八集)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6-3 12:28     标题: 地藏经玄义(第十八集) 

地藏经玄义


(第十八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请掀开经本,纶贯第十七面倒数第三行,从最後这一句看起:

  【详解云,三种观法,义蕴经疏。天台依诸大乘经,立四种三昧,修十乘观法。直就阴心,显三千法,即从行观义。】

  这是解释三种观法,第一种「从行」,第二种「法相」,第三种「托事」。这是详细给我们说明,四种三昧,十乘观法,这是从行。我们先把什麽是四种三昧,什麽是十乘观法,简单的把这个名相做介绍。今天给诸位发了一张参考资料,这个参考资料是从《教乘法数》里面节录出来的,这两段都是出於天台止观。大乘经上说「无量三昧」,怎麽只有四种?无量三昧,从形式上来讲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三昧,无量法门就是无量三昧,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归纳这四种,《教乘法数》用表解给我们列出来,使我们一目了然。这四种形式,我们要如何采取,这要观机。特别是要观察自己的根性、体力、精神状况、生活环境,你选择得当,修学起来容易,功夫容易得力。不能够勉强,看到别人修什麽,大家赞叹,你也去模仿,不见得有效果。特别是末法时期的众生,根性远远不如正法、像法时代,这是事实,不能不明白,不能不承认。末法时期当然也有一些根利的,毕竟是少数。我们是不是属於根性利的一类人,自己要清楚、要明白。

  这四种三昧,第一种是「常行」。诸位看表解,「亦名佛立」,也叫佛立三昧,就是「般舟三昧」。般舟是梵语,意思就是前面所讲的,底下小注:「般舟经,以九十日为期,专念彼佛。」彼佛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我们今天用的是《四十华严》这个本子。吉祥云比丘就是修这个法门,所以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不在道场,他在「别峰」。你想想那是代表什麽意思?不在道场,道场是比喻一般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道场;别峰是指特别的法门,他在另一个山头,到那边去才找到他。他在那个地方经行、念佛,所以他修的就是般舟三昧。常行,不坐,不卧,所以也叫「佛立」。

  在《般舟经》里面,佛教我们这个方法,三个月为一期,九十天。你要想修学这个法门,要考虑你的体力、精神状况能不能办到?九十天不睡眠,九十天不能够坐下来、躺下来,人的体力毕竟有限。修般舟三昧用什麽方法?用绳子吊起来,打瞌睡的时候,两只手和头就吊在那里,换句话说,就是站着睡觉。如不如法?《华严经》里吉祥云比丘没有用这个方法,没看到。这是一种勉强的方法,我们要懂得。佛在经论上一再教诫我们,不修无益苦行,这种苦行对我们的道心没有什麽帮助。实在讲,什麽叫道心?这部经上所引用的是转化、转变,真正是转迷为悟,转凡为圣,那是道心。

  你用这个方法能不能转得过来?果然能转得过来,行!如果用这种方法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博取大众的尊敬供养,你起心动念就错了,这就变成自欺欺人,这是攀缘不是随缘。所以慈云灌顶法师在《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里面,末後讲念佛一百种果报,第一个就是堕地狱,这要看你用的是什麽心?所以这个修学方法,年轻、精神、体力都超过常人,能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修定,三昧是定,定能够开慧,目的才能达到,如果只能得定,不能开慧,还不能叫三昧。「三昧」叫正受,它的本意是正受,智慧不开,那个受就不是正常的。所以定是手段,不是目的,戒律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慧才是目的。宗门讲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那是我们的目的,那个时候才真正是三昧,真实的三昧。所以佛在经里头讲的这些义趣,我们要理解、要深解,不至於产生误会,不至於修错了法门。

  三昧得到之後就不会失掉,那是真的。也有人得到之後也会失掉,那是什麽原因?功夫浅,不够深,没有契入境界就会丧失。凡是会失掉,要归纳其根本的因素,不外乎嗜欲没有断乾净;嗜是嗜好,他的爱好,欲望没有舍得乾净。所以九十天一期修毕,六根再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特别是现在这个花花世界,你接触外面六尘的境界相,你还有一丝毫的嗜好、爱好,还有一点点的欲望,被它一诱huo又起来了,立刻就迷了,立刻就退转。现在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跟从前不一样,以前社会保守;换句话说,污染轻,现在污染是非常严重。

  以前士大夫阶级,现在的话说是知识分子,没有一个不读圣贤书,纵然他做不到,他也懂得。他虽放逸,在某种状况之下,他也懂得收敛。现在没有了,现在人不读圣贤书,完全随顺自己烦恼,那还得了!真是为所欲为,不怕三途地狱。实在讲,为什麽不怕?他不相信三途地狱,三途地狱境界没有现前,他也不在乎三途地狱,所以他敢做。这是读圣贤书与不读圣贤书不相同。圣贤书讲的是什麽?明理而已。佛书是圣贤书,讲的是我们人生,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让你了解事实真相,你的思想就纯正,你的言行与事实真相相应,这是圣行,菩萨行。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想的错了,你所说所做的完全错了,错误的思想行为就起很大的变化,变现出三途地狱,自己去受罪。三途地狱哪里来的?是你自己心念变现出来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唯识所变,不是外面来的,不是别人给你受的,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真的所谓是自作自受。本来没有这个事情,清净心中哪有这个东西?不但没有三途,六道也没有,十法界也没有,都是自己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你能怪谁?责怪别人,增长自己的罪业,加重自己的苦报,这给你讲真话。

  修行功夫从什麽地方看?从嗜欲看。你的嗜好、你的欲望,如果是一年比一年淡,你功夫进步,你智慧决定增长。因为这等於是明暗的两面,黑暗少了,光明就多了,光明少了黑暗就多了,它是一桩事情,所以佛讲「烦恼即菩提」,相互的在消长。我们的嗜欲淡一分,我们的般若智慧就长一分;我们的嗜欲加多一分,我们的智慧就减一分。诸佛如来嗜欲断尽,完全没有了,所以才证得究竟圆满的无上菩提。名字也是假立,不可以执着名字,不可以分别名字,执着名字、分别名字还是落在嗜欲里面,你们想想看,还是不乾净。所以,诸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特别提醒我们,叫我们不要执着言说相,不要执着名字相,不要执着心缘相,你才能得真实义。真实义不在他,真实义是自觉。绝对不是说,如来真实义是释迦牟尼佛的真实义、是毘卢遮那的真实义,错了,是自性的觉悟,那是真实义。他没有说愿解诸佛的真实义,是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是自性,从性上说,不是从相上说。

  第二种三昧,就是修行的方式是「常坐」。常坐也叫「一行三昧」,中国禅宗用的是这个。《文殊问般若经》,里面说明也以「九十日为期,专缘法界」,用这个方法开悟的。虽然是常坐,也要有调身的方法,如果每天坐的时间太久,没有活动,我们知道生理受不了,会坐出病来。所以有些用功不如法的,坐到最後这两个腿血脉不通,出了问题,腿要锯掉。我们看到的,那是什麽?打坐不如法、不懂法,一定勉强撑持,到最後身体变成残废。所以禅堂里面堂主,都是过来人,他懂得,他能够观察每一个人修行的状况,遇到这些障难,他有方法来为你解决,来帮助你。

  禅跟密,如果没有真正善知识在旁边看着,指导你,出毛病的机会太多了。我们今天看到许多神经分裂的,轻一点的病人,不发作的时候好像很正常,一发作马上就不正常了。好好的一个人,我在国外看到很多,都是大学生、留学生,有些拿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没有学佛的时候很正常,学佛半年、一年,听说他得神经分裂,住到精神病院去了,我们听了多难过!什麽原因?修学不如法。所以,修行要如理如法,才能得受用。不如理不如法,没有善知识在旁边指导,自己盲修瞎练,很少有不出毛病的。出了毛病之後就没救了,有不少出了毛病的人,他的家亲眷属带着来找我,我没有能力,没法子救他。他所亲近的道场与善知识,也不能救他。实在讲,他的老师要负责任,你把一个好好的人搞成这个样子,你怎麽对得起人?

  所以在一切法门里面,念佛法门是比较最为妥善,不容易出差错,没有善知识在旁边指导也行,只要你老老实实依照往生经里面说的去做。往生经就是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中国自古以来,依《阿弥陀经》修学的人最多,最近十年来,我们提倡《无量寿经》。为什麽要提倡这部经,不再提倡《阿弥陀经》?有很多人疑惑,不了解这个道理。在过去提倡《阿弥陀经》,决定有利益,决定有好处。为什麽?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环境教育还不普及,接受教育的人不多,风俗还相当淳朴,人很老实。跟诸位说明白,中国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善良的老百姓,这样的人好教,教他念佛,他就老老实实念佛,《弥陀经》足够用了。可是在现前就不行,现前学校多了,受教育的机会普遍;换句话说,人不老实了,他天天胡思乱想,这一部《弥陀经》他看了,就说这是神话故事。其实《弥陀经》的经义很深,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他就看不懂了,好像注解比经还要深。他要不了解一点道理,他怎麽能接受?所以《无量寿经》最契合现在众生的根机。特别是在一个民主开放这种社会,他要明理,他要懂得道理,他要知道这究竟是一回什麽事情,不给他讲清楚明白,他不能接受。

  而且《无量寿经》的译本很多,每一个译本诸位仔细去看,里面都有很多艰涩的文句,不好理解,读起来也不顺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有会集本的出现。第一次会集是宋朝王龙舒居士,这个会集本流通很广,而且收在《龙藏》里面。如果会集没有价值,怎麽可能收在《大藏经》里面?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疏钞》,里面所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几乎一半是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可见得他这个本子被祖师们肯定。这个本子有没有问题?当然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後人何必会集?没有重新会集的必要。会集确实不够圆满,所以前清有彭际清的节校本,这是乾隆年间的事情;有魏默深第二次的会集本,那是咸丰年间的事。魏默深的会集本,确实比王龙舒的本子要好,但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到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重新再做一次会集。我们从传记里面看到,他老人家用了十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个定本,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

  这个本子,诸位细细去跟五种原译本对照比较来看,我们不能不佩服。当时的高僧大德们,对他这个本子赞叹。民国初年,在中国持戒精严的慈舟法师,为《无量寿经》夏老的会集本,做了一个科判。最初给这个经做科判的是慈舟法师,我们做科判,是依慈舟法师这个科判做基础。慈舟法师这个科判,是我到北京去看黄念祖老居士,他送给我的。慈舟法师讲过这个本子,黄念祖老居士在跋文里面有记载,所以这是非常希有宝贵的本子。这个本子,决定会流通在末法九千年之中,广度众生。果然,这个本子我们流通出去之後,非常受欢迎,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我们想想为什麽会有这个现象?众生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第二个是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威神的加持,我们才看到这个现象。我们自己不过是做一点增上缘而已,决定没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来自众生善根福德成熟,来自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威神加被。这是我们为什麽要弘扬这个本子的道理在此地。

  宗门,禅坐、调身、跑香,坐一段时间要起来运动,决定不是一味的苦坐,这会把身体坐坏了;身体是部机器,这部机器需要运动。前面常行是运动,就是我们讲的经行,经行是最好的运动,所以念佛堂决定要以经行为主,时间要占得长。我们念佛堂,现在有几位法师在带,悟永师告诉我,他们经行一小时,止静五十分钟,我听了之後吓一跳。我告诉他,止静的时间太长了,止静的时间决定不可以超过半个小时,最理想的二十分钟,你经行一个小时,坐下来休息二十分钟就够了。休息的时候,觉得自己体力恢复了,再经行,这样好。

  当然念佛堂人多,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大家一致行动,确实会给一部分人带来不方便,我在早年想到这个问题。在国外法师少,带领大家共修的人不容易,我就想出一个方法,我用念佛机,不需要法师敲法器来领导。我们将念佛堂划分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经行的步道绕佛,我们的佛像是供在佛堂的当中,绕佛比较方便;佛像前面这块地方,我们铺地毯拜佛,是拜佛区域;绕佛两边靠墙壁,我们摆上蒲团,是止静的区域。完全开放,就是说你喜欢绕佛,你尽管在绕佛步道里去经行;你绕累了,你自己想休息,自己到蒲团上面壁;你觉得坐久了需要运动,你到佛前面来拜佛。佛堂里面的规矩,决定禁语!进入念佛堂,就不可以打妄想,不可以跟任何人说话,法师进去也不打招呼,见若不见,绝不破坏正念。

  这个方法推行之後很受欢迎,进入念佛堂没有一丝毫压力,你随便什麽时候进去,你有事情随时可以离开,不要跟任何人打招呼。你进来轻轻进来,出去的时候也轻轻的离开,所以这里无需要出家人领众,我们用念佛机就行。经行的人,跟着念佛机,出声念佛;止静心里就念佛,或者是听念佛的声音,不出声;拜佛的时候也专心听佛号,心里头可以默念,也不出声,拜佛出声伤气、伤身体。止静的时候休息,需要恢复体力,所以不出声最好。只有绕佛经行要出声念,总是以经行绕佛为主。

  但现在我们人多,绕蒲团这样弯来弯去,我在那里一看,头昏!这是没有办法,场地太小而人太多了。最好绕佛就是一个圆圈绕,不要弯来弯去,那是最理想的。但是现在我们念佛堂人太多,将来我们杨厝港这个地方,圆形念佛堂建好之後大概就可能,我听说可以容纳一千五百人。能容纳一千五百人,如果说是三、四百人去念佛,那是最理想的,空间够了。所以修学的环境很重要,要懂得怎样调心、怎样调身,念佛念得很舒服、很快乐,念到法喜充满,那才相应。如果念到烦恼起现行,念到一身不舒服,你用功的方法有错误,你一定要赶快把它调整过来,所以念佛、参禅都要着重这些。

  我这个方法提出来之後,也照做了。以後我看到行策大师,他老人家教人家念佛用功的方法,跟我这个非常类似,我看到了很欢喜。他是用分班的方法,分成三班,每一班四位法师领导,那个时候没有念佛机。他也用一个班绕佛,两个班止静;绕佛的人出声,止静的人听佛号默念。这一个班绕一枝香,第二班就接着,这一班换下来止静,用这种方法来调剂。念佛堂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它是轮班制的,用这个方法。但是那个时候,道场人多,有法师领导。我们现在要找十二个法师来领导,找不到,哪儿去找?而且日夜不间断,相当不容易。今天我们用念佛机,这个方法好,我们这个道场也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

  我在澳洲,澳洲念佛堂不大,五、六十个人念佛非常适当。我们佛堂的隔壁就是休息室,这个休息室里面还有床铺,便利发心在念佛堂念佛的人,晚上念佛累了,可以到里面休息。休息,在念佛堂穿的海青,你到那里床上躺一下,海青不要脱。为什麽?暂时休息,海青一脱,一睡着了不知道,睡到明天都不晓得了。希望睡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惊醒过来,立刻再回到念佛堂去。所以有一个男众休息室,有一个女众休息室。这样对於念佛同修,完全没有压力,你自己随时可以调整。你喜欢经行,绕佛念,绕累了你就止静,你坐着;实在坐得想睡觉的时候,隔壁房间去休息,休息好了接着赶快念。

  我这个方式,实在讲,都是从谛闲老和尚教锅漏匠方法得来的。谛闲法师教他徒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再接着念,不分昼夜,没有时间。他这个锅漏匠徒弟真老实,依教奉行,所以念到三、四年,他就成功了。他往生那麽自在,预知时至,往生的前一、两天,他去看看他的老朋友。他自从入这个小庙,三、四年从来没有出门,等於是闭关一样,哪里都不去,就在那里老实念。这一天,他破例了,出去到城里看看亲戚朋友,那是去辞行。回来之後,他有一个护法,一个老太太照顾他的生活,给他烧饭、洗衣服,照顾他。他给老太太说:「明天不要给我烧饭了。」老太太听了,以为他这两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又有朋友请他吃饭,不要给他烧饭了。这个老太太只烧两餐饭,中午、晚上,早晨他自己搞,早餐简单。到中午,这个老太太再来,去看师父有没有吃饭?来的时候,看到师父站在那个地方已经往生了,站着走的。谛闲老法师对他赞叹,没有白出家,赞叹他:「讲经的法师、丛林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他出家没受戒,没有跟大众一起上过殿,他不认识字也不会念经,也没有听过一堂经,就是一个「老实」。师父教他老实念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歇会儿,歇好了接着再念,他就依教奉行,就成就了。

  我们听说了,也想照他这个办法去做,行不行?肯定着魔。为什麽?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太多,他是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所以这个是愚人,愚不可及,我们跟他不一样。下愚之人,闭关能成就,我们这种人闭关会发疯、会得神经病。很多年轻人发心去闭关,还有命的时候从墙上跳出去跑掉,那个命是救住了,如果不肯翻墙跑掉的话,你就得神经分裂症,我们看到很多。所以学佛要观机,特别是要观察自己是什麽根机,他这个方法能成就,我们没有办法学他,我们不是他这个根性的人,这一定要了解。但是他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用在念佛堂,是个好办法。用在念佛堂里面,特别是缺乏出家人带领的,我们用这种念佛机。所以我把这个方法,介绍给许多净宗学会,都是在家居士的道场。而这种方法推行相当有效果,许多同修来告诉我很得力。所以这个方法,是从这个地方得来的。

  第三种方式是「半行半坐」。小注里说:「法华方等等忏,限期不定,或三七、一七等。」我们打佛七属於这一种。祖师大德给我们编造许许多多的忏仪,忏仪就是修行的方法,《卍续藏》里面就收得很多,半行半坐是属於这一类。譬如,诸位参加的「三时系念」,三时系念佛事属於忏仪,里面有坐也有经行绕佛,时间,这三时是一天。佛七法事是七天,现在还听说有什麽打佛一、佛二、佛三,那个只是变通的方法,只要肯念佛都好。

  末後一种是「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注解说:「诸经行法,不专行坐,并属此摄。」谛闲法师教锅漏匠的那一套方法,就属於这一种。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再念,念的时候站着念也行,坐着念也行,走着念也行,随意。所以这一条,对於我们现代人是最为方便。我们用这种方式,帮助众生念佛,成就众生念佛,很受社会大众欢迎。

  修行用功不能给大家有压力,进入佛门同样也决定不可以给人压力,不给别人压力,自己就没有压力。所以劝人学佛,劝人念佛,决定不能问人家要一分钱,别人发心供养可以,我们决定不能有意思要求别人供养,你有这一念心就错了,完全不相应,一错一切错,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弘法利生,没错,是要财力。但是要记住,有钱就做,没钱就不做,钱多就多做,钱少就少做,你说这个多自在!钱从哪里来?自自然然来,这个好。我没有想到,要怎麽样去找钱来,那就苦事了!祖师大德给我们做榜样,没错!在中国有不少寺院丛林,怎麽兴建的?绝对不是出家人到外面化缘建立的,没有这个道理。

  化缘这桩事情,诸位去看《大藏经》,你去翻哪一部经上有化缘的?没听说过。诸佛菩萨,经上我们也看到也有化缘的,化一个人的,机缘成熟了;化一个人的,没有到处化小缘,没有这种事情,向大富长者一人化。你想想地藏菩萨化闵公一人,九华山是他的产业,你一个人捐出来就成就了,一个人就行了。化小缘,岂不累死人?找那麽多人麻烦。而且化缘化这个人,他的根成熟了,他会很欢喜、很乐意,绝不添他的麻烦,也不会给他一点压力,他确实有这个能力,拿出来很容易。

  我们今天要搞弥陀村,也是化缘,化一个人的。洪恭兰居士,他有这个能力,他也有这个愿心。李木源居士有这个念头要搞弥陀村,洪居士他们两个人没见面,有意思在晚年做一桩好事,两个人不正是志同道合吗?李木源想到要找他,他也想到找李木源,这个事情就这麽凑巧。所以李居士一听说洪居士要找他,立刻去看他,一看的时候,两个人就谈这个事情,志同道合。地献出来了,而且答应李居士,建筑经费不够的话找他。这是缘成熟了,佛菩萨安排的,这不是人安排的。消息传过去了,有一些人随喜,那是随喜功德,决不是去募捐的,决不是去分派,你要出多少钱、你要出多少钱,那不叫害死人?谁还敢入佛门?入佛门都是要钱的,那还得了?出钱多的位置排在前面,得好的招待,出钱少的放在旁边没人理,居士林没有这种现象。许许多多人,对於居士林有很大的贡献,出很大的财力,到居士林边边角角上吃饭,没人认识。我们大家都不认识,李居士认识,看到点点头笑笑,他在旁边没有人招待。这个道场是平等的道场,是正法道场,绝对不因为你护持有力而特别礼遇,你出的钱少就冷落在一旁,一律平等。李居士讲:「你出钱,你做功德是你的,与我不相干,我为什麽要招待你,我为什麽要特别照顾你?」理念正确。

  所以,我们欢迎世界各个地区的学佛同修们,到新加坡来观摩、来参观,看看我们这个地方的作法。平常我们讲经只是怎麽讲,你也未必能相信,也未必能体会得到,亲眼到此地看看,我们这里不但天天讲,把所讲的都落实,都做到了。诸位可以仔细来看看,希望把这个理念、这种作法,带到你自己居住的处所,希望大家都能够建一个如法的道场。希望你建的道场超过新加坡,为什麽?古人说得好,「後来居上」,这一定的道理。你到此地来参观,这个地方好的你都学到,此地不好的地方你都要改进,你的道场当然超过此地,这就是後来居上。我们在此地建立一个基础的水平、最低的水平,希望大家做的时候都比我们这个高,我们做得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如果其他道场不如我们,我们就失败了,希望我们是现代这个世纪最低的标准。我们修学,同修在家是在家最低的水平,出家是出家最低的水平,道场是道场最低的水平,我们没有一丝毫骄慢的意念,真诚慈悲,谦虚恭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保持这种心态。

  下面两句,我们要记住。前面这三种是「实相理观」,末後这一种是「唯识事观」,这是古大德这种判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决定不能够执着,他的判法提供我们做参考,到底是属於理观或是事观,其实没有一定,完全在人。人要不入理,修般舟三昧、修一行三昧,也是事观,也不是理观。甚至於你那个「观」都达不到,只有事,没有观,这是真的;我们也曾经遇到不少,事相是照着事,没有入观。入观,他功夫就得力,真有功夫,那就说是他的观念改变、思想改变,这才入观。一个是从唯识事里面入观。

  观的功夫有三层:最浅的是「观照」,再深一层的是「照住」,最高的是「照见」,这是观照三个层次。跟我们念佛里面讲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我们名称不一样,事实境界是相同的。观照就是我们净宗讲的功夫成片,照住就是我们讲的事一心不乱,照见就是理一心不乱。无论从理、从事,都能够成就这个功夫,所以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有理念、有事念,你看莲池、蕅益《弥陀经》注解里面讲得很详细,并不是说理念才能得理一心,事念就得事一心,不是的。理念里面有功夫成片、有事一心不乱、有理一心不乱;事念里面也是一样,也有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理事是两个门路、两种方式,两种方式都一样,都可以契入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照见,《般若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那是观里面最高的成就。

  所以无论是理、无论是事,如果不入观,就谈不上功夫。这个话我再说得浅一点、白一点,不论是事、不论是理,你在这里面修学,如果不能把你的观念转变过来,你就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转变什麽观念?再说得明显一点,转变自私自利的观念,将自私自利转变过来利益一切众生,这个修行你就得到好处,你真的在修。修是修正,自私自利是错误的观念,利益众生是正确的观念,把错误的观念修成正确的观念,这叫修观,这是佛法修行的一个总原则、总纲领。所以无论是从理从事,理事是个人遇缘不同,理里头有事,事里头有理,并不是说唯识事观里面就没有理,唯识事观里头讲实相理,实相理里头也讲唯识事。因此,祖师虽有这几种说法,刚才我跟大家说过,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决定不可以固执,如果固执,那就错误了,那就所谓是「死在句下」。这是讲四种三昧,就简单的跟诸位介绍到此地。说明修行方法虽然很多,在形式上总不外乎这四类。

  下面讲「十乘观法」,这是天台止观最重要的课程,也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十乘,当然就是十种,这个表解里面列得很清晰,它分上、中、下根。虽然分上中下,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华严经》为我们显示,「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初发心的菩萨,可以修学等觉菩萨的课程,等觉菩萨的修学,也决定没有舍弃初发心菩萨的功课,这是跟我们现在一般学校里修学的方式完全不相同。我们在学校求学,升到二年级,决定把一年级课程统统舍掉了,哪里还会去念一年级的书本?佛法不如是,佛法到等觉菩萨,初发心的课程还念、还学,没放弃。何以见得?诸位想想,五戒十善是初发心的课程,等觉菩萨还是照样守,没有说到等觉五戒可以不守了,十善可以不要了,还是坚持遵守。然後你才看到佛法教学的圆融,特别在《华严经》里头非常明显。

  而在中国儒家教学,实在讲并不例外。儒家教学,小朋友七岁上学,我们从《礼记》上看到。可是小朋友有很聪明的、很伶俐的,也有六岁上学,还有五岁上学,那个少,多数是七岁上学。老师教什麽?洒扫应对。他一生洒扫应对都没有舍弃,为什麽?奉事父母。孝子伺候父母,不能让家里佣人去做;自己将来功名成就,地位高了,得大财富,家里面佣人往往很多,但是照顾父母一定是自己。扫地可以让家里人扫地,父母用膳的时候,照顾总是儿女来做,如果儿女不在桌上伺候父母,就是不孝。由此可知,做到宰相,如果你父母在,还是要自己照顾父母,要亲自去伺候,小时候学的,一生都没有舍弃。上小学,小朋友念《四书》、《五经》,那个等於是博士班的课程,跟《华严经》讲得没有两样,初发心就学最高的课程;到最高的地位,也没有舍弃老师当初教你的那些事情。所以佛法到中国,能够受中国朝野热烈欢迎,不是没有道理。中国古圣先贤的思惟、作法,跟大乘佛法里讲的太接近了,所以经教一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生根茁长,发扬光大,这是有原因道理的。佛法当年传播,不仅是在中国,四面八方都有,但是在其他地区都没落了,唯独在中国发扬光大,这是与中国古老的文化有密切的关联。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