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三皈依是所有戒律的基础,皈依三宝所获功德无量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5-6 12:49     标题: 三皈依是所有戒律的基础,皈依三宝所获功德无量

 
    问:学佛受戒都得先从三皈依开始吗?

  答:三皈依是所有戒律的基础。没有三皈依一切戒律不成

  大方便佛报恩经

  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

  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归。三归既竟乃得五戒。

  皈依三宝所获功德无量

  甲、依经总说

  皈依三宝的功德,其殊胜广大难可校量。如《希有校量功德经》中,阿难请问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得几所功德?‘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此阎浮提地纵广七千由旬,形如车箱,南陕北广,假使善男子善女人,满一百年,持于世间一切所有娱乐之具,尽给施与,复以四事具足供养,恭敬体拜,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塔庙,皆以香花酥油灯烛,作倡伎乐,绘彩幡盖,种种供养,于汝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否?”阿难白佛言:“甚多,世尊!”佛言阿难:“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作如是言: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金刚经》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大悲经》卷三礼拜品说:‘阿难,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披着袈裟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何以故?阿难,如是一切诸沙门中,乃至一称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终不虚设。’

  第一种经,是总说皈敬三宝的功德,后三种经,是各别赞说皈敬佛、皈敬法、皈敬僧的功德。诸经中赞叹皈敬三宝的文句很多,这里仅引四经,以作皈依三宝所获功德无量的圣教证据。

学习佛法,首先要理清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佛法;理清这几个问题,对于学习佛法帮助非常大。「佛」是古印度梵语裡面的音译,意思是智慧、是觉悟。佛有体、有用,从其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其作用上来说是觉悟。这裡我所说的智,跟我们普通概念裡面的智慧不一样。它有三种解释:一、一切智,指正确了解宇宙本体的智慧;二、道种智,指对宇宙万象的产生、现象、过程以及结果能正确明瞭的智慧;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明瞭的智慧。觉也分成叁个层次:一是自觉,即是自己的觉悟;二、觉他,即是帮助他人觉悟;叁、觉行圆满,即是指自觉、觉他都达到圆满。

  智是体,觉是用,所觉的对象是宇宙人生。宇宙人生我们用一个代名词,称之为「法」,它包含无尽时空里面一切万事万物。「佛法」这两个字合起来看,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能够觉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所觉的对象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而能觉与所觉是一不是二。这很不容易理解,我们用梦境来做比喻,譬如我们作梦,在梦中一下子觉悟到我在作梦,知道梦裡所有境界都是自己的心变现的;心能知,梦境是所知,这个知觉的心跟梦境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学,佛法的能所是一,而哲学的能所是对立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能够圆满了知宇宙万有的智慧德能,是自己本来具足的,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虽然平等,可是我们今天的智慧、能力确实是与佛不相同,那是因为我们把本有的智慧德能迷失掉了,这一迷失就带来了苦。对于宇宙与人生的真相茫然无知,看法、想法统统错了,导致说法、做法也全错了。说错、做错了,后面一定有结果,结果就是六道轮回,不得不经历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过着众苦交集的日子。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有想错,没有看错、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

  迷是苦因。那么我们是如何失掉本有的智慧德能的?佛用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执着遮蔽了我们的智慧德能;断掉妄想、执着,本有的佛性就恢復了。佛法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放下妄想、执着,破迷开悟,从而离苦得乐。离究竟苦、得究竟乐就是成佛,这也是佛法教学的终极目标。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唐受诸辛苦——《大宝积经》

  【注释】众生都在六道中不断的轮回,不断的生死,受尽诸苦,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贪嗔痴三毒。贪是贪爱,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这个世间,不断的贪爱执取,得到欢喜,得不到悲伤,乃至不择手段而去获取,由此而有各种斗争与怨恨,无论或贫或富,至临命终时,一切却都无法带走,带着斗争心进入坟墓,又不断的进行轮回,受诸辛苦。“唐受诸辛苦”,即徒然受诸辛苦的意思,我们太需要以此警惕了!

  【备注】 《大宝积经》,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 ,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主题。

一天,佛陀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陀说人有前世,为什么人都不记得?若有后世,为何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还没开口佛陀已知道,世尊就先说道:弟子们,你们看这棵树,本来只是一颗种子,现在已长成茂密的大树,起初是种子时,还没有树根、树干、树叶和果实,在地、水、火、风四大的因缘作用下,种子才发芽,芽再生茎,茎再生叶,叶再生花,花结果实,展转变易,虽然已经不是原来的种子,但又不离原来的种子。你们说,这些根茎花果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种子吗?弟子们都回答:不能。

  佛陀告诉弟子们:生死也是这样,无明愚痴为本,犹如树的种子,种子虽小却能长成大树。无明愚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贪爱,爱生执取,执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有了身体,就有老死,死后心识随生前善恶之行,去往来世,遇到有缘父母,再受形体,生起新的六根,熏染新的习气,另受苦乐,加上环境的转变,都已经和前世不同,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身体、习气、住所,犹如大树不能恢复为种子一样。

  比丘见正起座长跪,向佛陀请问:我有生以来,见到不少人去世,比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怨仇离别,或相爱或相憎,为何不见死后心识回来向活着的人当面报告呢?是什么令心识有所隔碍?愿世尊分别解说,令我等断除疑惑。

  这里世尊作了种种譬喻,解答见正比丘的问题。佛陀说:心识没有形象,若身作福,则心识随着福业转生,不能回来向人报告,为什么呢?譬如冶炼家将矿石炼成铁,成铁后铸成铁器,铁器还能恢复为矿石吗?心识离体,住在中阴身,犹如矿石已炼成铁,从中阴身转受新的身体,则犹如将铁铸成铁器,原来的形体就消失改变了,不能再恢复为原来的心识。

  今生持五戒者,来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心识便有六种隔碍:一是住在中阴身,不得复还;二是入于胞胎之内;三是出胎时受挤迫剧痛忘失以前的识相;四是呱呱坠地后痛忘失以前的识相,生起新的所见所想;五是出生后就贪着食物,忘失旧识;六是慢慢长大,受到新事物熏习,忘失旧识。譬如商人周游四方各国,如果心里只想着其中一方,就不会想到其余三方。心识因为这六种隔碍,不能恢复为原来的样子,犹如种子长成树,矿石炼成铁,所以不能回来向人报告。又譬如制陶家以火将土烧成瓦,瓦就不能再恢复为土了。又譬如一颗大树,工匠将它砍下,雕琢成种种精巧的器具,如果有人把这些器具都集合起来,想让它们恢复成大树,这办得到吗?弟子们回答:办不到。佛说:心识于这一世行善行恶,临终随着业力转受新的身体,所见所做,都不是以前的身体,不能回来向人报告,犹如大树已断不能把木器集合起来使大树复生。

  又譬如化工师将砂石烧作红色颜料,再转为白色,再化为水状,颜料不可再变回砂石。又譬如水处于圆瓶,水体也随着变为圆形,若是方瓶,水体则现方形。生死也是如此,心识本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善恶之行去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乐少,有的乐多苦少,皆随善恶之行,如水随器。

  如果某个人一生造的业为畜生业,当然要随畜生形貌,象这样的情况,他也不能回来向人报告。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没有叫声,没有羽翼,但它一得到生成条件,便蜕变成蝉了。这蝉便飞行着树,鸣叫不休,能把它放进土里,使它还原成蝮育,能成吗?诸弟子回答:不可能,蝮育已经过了蜕变,脱阴住阳,身形化异,不久将会死亡,或为鸟雀啄食不得回复作先前的蝮育了。佛陀言:人的生死也是同样的道理。命终身死,心识迁徙,接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覆盖,见闻习惯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难有报告各自的因因果果。如树上的蝉不可能回复到原来的蝮育一样。

  佛陀告诸弟子:譬如一截生肉,过很长时间不食,则臭败生蛆,现在把它还原成原来的鲜肉,做得到吗?诸弟子回答:不可能,这肉已腐败,哪能回复原来的鲜洁。佛陀言:生死也是这样,人在世间,身口意三业作恶,死则心识迁徒恶道,或堕地狱身,或畜生身,或鱼虫身,在生活意识上与人类相去万里,因它们的罪业如罗纲一样笼罩意识,也失去了人类的聪敏,它们更不认识自己了,更难以报告它的前生一切境遇了。就象这截臭肉,不可能恢复原来的鲜洁。

  佛陀告诸弟子:又譬如月晦夜暗,将五种颜色不同的东西放在黑暗中,叫千人万人前来辨认,其中能有某人能分辨出青、黄、赤、白的颜色吗?诸弟子回答:就是叫巨亿万,无央数的人来辨认,都难看见什么物事,何况五种颜色。佛陀说:如果有人拿了火炬来照呢?诸弟子回答:那情况就不一样了,有了光明,人就能辨别五色。佛陀言:如果有一个蠢人,他背着光亮,走进幽深莫测的黑暗中,而且很远很远,想看出五种颜色的色彩,能见到吗?诸弟子回答:愚蠢的人背明向暗,愈进愈黑,当然永远也看不见五种颜色了。

  佛陀告诸弟子:人的生死也一样。一切百姓、空行、蜎飞软动之类,已经禀形受命,都是由颠倒妄想所造成的幽暗,没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养性,未得慧眼,就想了知心识生死的趣向,就想知道阴阳异路的真实报告,当然如月晦黑夜中去辨别五色一样,终归是徒劳无益的。如果依教奉行,坚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摄身正念,清净梵行,就如同跟随拿了火炬的人,自然就能见到五色,如随佛听教,依教修道,便能了生死,洞视五道神识往来的升降善恶处,如火炬明照颜色历历分明。

  人若不修身养性,违背经戒,随流入俗,邪命养身,割断正法,于法味真谛,不信不乐,更不肯奉行,就象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终究无法看清生死的真相。佛陀告诸弟子:人这一生禀受身形,肉眼所见现在之事,父母亲属等,明明白白,然而不能看见知道前世从哪里来,当今生老死往生后世时,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认识了知今世之事,为什么呢?一生一死,心识转迁,十二因缘,无明愚痴是其主,迷糊暗钝,一转生即不认识了。

  譬如煮炼白丝,染成各色,青、黄、赤、黑,改变了本有的白色,难以还原原来的洁白,生和死的变换,也如白丝一样地改变了颜色,人的心念如同法则,一念即成,试想在这一生中,心念万端,赏善罚恶,各随业使,故身已灭,新身未久,生死的法则当然是痴妄与暗蔽来形成的。

  如果你想了知一切业因苦果的由来,就必须修学高尚的品德,清净的梵行,以回归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你自然会彻悟一切本来,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样。佛陀告诸弟子:人的心识是随了人的善恶二业而具备选择性,心识的本身受选择性的驾驭、死转往受,随善而善,随恶而恶,才幻变出万端形状来。如同火因柴的燃烧才出生火焰的相状,若然将柴弄湿或搬掉,火焰的相状也就幻灭了。未证得菩提道果,要在生死的苦海里沉沦,是因意识没有转过来。

  比如布满了灰尘的镜子,极度昏蒙,拿起来照照自己,一无所见,意识也如这镜子一样,一经藏污纳垢,便不识自己的本来面目,造成生死的流徒,招致的凄惨盈蔽,祸福牵连,便是这遗忘的真空妙有,如照蒙尘纳垢的镜子一样。又譬如深邃混浊的湖水,虽然虫鱼游历其中,而难以让人觉察。生死错综繁乱,忧愁与思虑闭塞了人的睿智,遂成为隔胎之迷,转世即忘,亦如这浊水的虫鱼一样不辨去来。譬如黑暗的夜晚,闭起眼睛往前走,什么都看不见,生和死的暗昧,随了灾殃与祸福,或喜或恼,即受制约,不识前世,和暗夜闭眼是同一道理。

  佛陀告诸弟子:今我为佛,慧眼清净,一切生死,往来三界,佛悉知见。譬如水晶、琉璃,用彩色丝线贯穿,青黄赤白,历历在目,佛见生死,亦如这贯穿的珍珠一样,清楚明白。譬如净水,清澄见底,其中的鱼虫、形状毕具,佛见生死,如见清水中的虫鱼一无遮蔽。譬如大桥,一切行人往来不绝,佛如旁观者一一明了。佛意高远,了知生死,如俯瞰山下村落人群一样,历历可数。

  佛陀告诸弟子:你们当随顺我的教导,即可具知千亿大劫的生死之事,怎么做呢?当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断除意识的垢染,消灭贪、嗔、痴三毒,疑惑结使瓦解消散,得到与佛陀一样的智慧,便知过去未来之事,如同揩净了的镜子,纤毫俱现。

  佛陀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也都相互酬答报应,只是人没有得到清净的法眼,所以不见不知,不识其本。

  由于前面所说的六种隔碍,只凭肉眼,看不见酬答报应之本,妄说没有三世因果。未得道者,常作浊秽之行,为愚痴所没,生死转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识,离开旧的身体系缚于新的身体,为生老病死四痛所扰乱,终究无法得知心识随善恶之行所受之业报。

  现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怜,或相憎,这些就是宿世所作善恶之行酬答报应的验证。因为没有得到清净法眼,所以不见不知。如果没有修道之意清净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认识报应的业果,就如没有手想要写字,没有眼睛想要看东西一样,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出世,阐扬经道,以开解人意,想要了知亲见心识于生死之间的来去,应当随顺佛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收摄身心,证入禅定三昧,方可具知,心识的来去。

  佛陀告诸弟子:心识只有名字没有形体,随善恶之行,依地、水、火、风四大为体,刚出生时身体尚小,六根的功能不完备,识见也小,所知也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六根的功能逐渐完备,心识也随着身体,熏习种种贪爱欲望,日渐炽盛,到了年老的时候,四大所成的身体逐渐朽坏,心识也是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渐衰退。

  人在一生当中,经历种种无常变易,不能忆起过去的事情,年老时也记不起年轻时的事情,何况是记起前世的事情呢?由于隔阴之迷和胎狱的系缚障蔽,若未得道意,被愚痴疑惑染污,想要见到心识的来去,当面回来报告,是不可能的。人若没有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犹如暗夜里穿针,水中求火,终究是见不到的。

  所以,你们应当勤行经戒,深思生死从何而来,终归何处,何因往来,所缘是什么。仔细地思维空无之法,得到净眼断除结使,则所疑自解。佛陀说此经已,见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诸居士,皆得初果,诸菩萨得不倾回三昧,各起绕佛三匝,头面着地,作礼毕竟,悉随佛陀俱还精舍。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