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事理二法,两不相离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29 21:18 标题: 事理二法,两不相离
事理二法,两不相离
原文节选
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汝意谓,事则但是事相庄严,理则但是心性理体,理在事外,事在理外,何名理事乎。譬如筑室,栋梁椽柱墙壁,事也。屋空,理也。唯其有栋梁椽柱之有,方能得其屋空。由其有此空,方可施其栋梁椽柱。理事互相为用,亦如空有互相为用耳。何得死执偏见,谓有则无空,空则无有耶。此种义理,若不明白,当勤持诵,勿妄猜度。久而久之,业消智朗,自可一笑而喻。古人最初,皆在认真用工上著力,不在卜度思量处用心。故古人一举一动,皆非今人所能及也。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三编卷三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参考译文
事相与理体二种法,两者并不互相分离。由于有清净心(【注】心,即是理体),才会有清净境(【注】境,即是事相)。如果没有清净境,如何显出清净心呢。心净则佛土净(【注】心清净了,佛土就清净了),这叫做心具(【注】自心性中本来具有一切事相)。如果不是自心本具,那么有因也不能感得果报了。你的意思认为,事,就只是事相庄严。理,就只是心性理体。理体在事相外,事相在理体外,这怎么能称作为理事呢。譬如建房屋,要有栋,梁,椽,柱,墙壁,这是事。房屋是空的,这是理。必定要有栋梁椽柱的实有,才能得到房屋空(的用处)。由于有了空,才可以实施安置栋梁椽柱。理和事互相作用,也如同空与有互相作用一样。怎么能死死执著偏颇的知见,认为有就没有空,空就没有有呢。这种义理,如果不明白,就应当精勤持诵(【注】精,不杂。勤,不懈怠。持,不忘失。诵,泛指读诵。读是依文字,诵是离文字),不要妄生猜度(【注】妄想中生出猜测计量)。久而久之,业消智朗(【注】业障消去智慧明朗),自然可以一笑而喻(【注】直译是笑一下就明白了。意思指,觉悟到理事无碍,空有不二的微妙道理后,也不是言语所能表达。就像当年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典故中那样,迦叶无需言语,微微一笑,便与佛心心相印)。古人最初,都在认真用功上著力,不在卜度思量(【注】推测思虑的意思)处用心。所以古人的一举一动,都不是今人所能达到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8-17 21:23
印光祖师留给念佛人最重要的开示
一、修净土者应当修学的经典:
《印光大师文钞》中摘录净土行人当学习经典如下:
1、净土五经:《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
2、《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全集》新版共六本、《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阴骘文》、《寿康宝鉴》、《临终须知》、《龙舒净土文》、《藕益大师弥陀要解》、《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法苑珠林》、《净土圣贤录》及其它净宗祖师语录等!
二、修净土者应如何对待经教、参禅和修密?
A:禅律密净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众生分上论,则非修净土法门,决难现生了脱。以余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兼仗佛力,佛力自力奚啻天渊悬殊。不知此义,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殊难得真实益。西方极乐世界为一切上圣下凡,修佛道者之归宿处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尽华藏世界海诸法身大士,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况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者乎!
B: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即生了脱!
C:密宗虽云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D: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为根本。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饥饮渴食,非为无益,而又害之!
E:但能通达经论,悟明心性,而烦惑未断,依旧轮回!
G:“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
F: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世有多少聪明特达之士,专以研究大乘经论为志事,而于此最简便最圆顿之法,反浅近视之,而不肯修。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仗自力。自负为大通家,罕得其实。反逊愚夫愚妇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至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出,岂不大可衰哉。此世间学佛者大多数之通病。若学此学彼,纵将三藏十二部读得烂熟,仍于生死无关!净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成效速。若欲即生了办,舍此未由。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欲于教义禅宗,得真利益,甚难甚难。唯净土法门,方可依怙!
G: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H:净土法门,决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
I: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难易!
J:以禅为净,以净为禅。俾念佛者不致力于信愿,而致力于参究,纵有所悟,由无信愿,不能仗佛力往生西方,由未断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
K:古德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也。净土法门,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已所乐,诸大乘经论,皆当读诵。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览,或恐舍此取彼。则欲了生死,难之又难矣!
L:有谓光禁人读大乘经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说耳!若不先将净土法门之所以,彻底明了,其于种善根,明教理,则或有之,于即生了生脱死,或恐无有希望。以注重读诵研究,以期开悟而自证。不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事也,不知凡夫具足惑业,欲仗自力,于现生中了生脱死,甚难甚于登天!
M: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至于各宗法门,俱应研究。而智识浅鲜,世务纷繁之人,何能兼顾。欲学余宗,必须净土已得大通,了无疑惑,方可。若净宗不通,一学余宗,稍有所得,便将净土置之度外。将来所得之益,只可作将来得度之因,决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今之学佛者,多半皆属好高务胜,欲于大众前作大通家,并非为了生死而学佛也。
三、如何念佛?
A:念佛人忌静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念佛人忌卧倒姿势出声念佛,伤气;
B:念佛人宜小声念念,默念念,忌不可一味大声着力念,否则必致受病;
C:聚道友念,宜分三班,一班出声绕念,两班静坐密念,如此成天念,不至过劳。若一同出声念,久则过劳,或致受病;
D:念佛须声音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E:念佛人当善调身心,心远离妄念,身得闲暇无病,方可办道;
F:念佛忌夹杂:举其正夹杂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持等!举其邪夹杂者如念佛外又研究外道杂藉修外道法!不夹杂定义除信愿行外不起他念非份之求(非指除念佛外不起他念)
除念佛外朝暮向佛必须发愿!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
G:善导大师示“专修”与“杂修”。专修指:1、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2、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至心回向,亦可名专称) 3、意业专念。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存一,顾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
H: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至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至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
I: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即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
J:净土修行之法:1、退可闭关专修!2、中可世间随缘念佛!3、进可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可!
K:念佛人忌去不净之地,如厕所、浴池等场所出声念佛,当默念为益。
L:念佛人忌涉猎外道典籍,修持外道之法炼丹运气及扶乩等法。
M: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出声念,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可念四字!因默念,字多难念,宜念四字,单念四字较易成片!唯刻七打七,可以专持一句佛号!
N: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
O: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P: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文钞续编卷下临终三大要)
Q: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文钞续编卷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
R: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四、持名念佛与观像、观想念佛:
A:观像观想,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否则或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
B: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
C:古德谓: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或起魔事。非谓绝不许人修观。亦非谓修观通皆着魔也;
五、念佛与持咒、诵经:
A: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
B: (对密宗持咒的开示)窃以借此可以消除罪业,切不可妄求神通。持咒人不明教理,不重戒行,只想得神通。由此心勇猛故,必将累劫多生怨业现前,容易着魔。倘以此心为消除罪障,助长修持,仍须念佛,或有好境!
C: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岂有优劣,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
D:持咒一法可用助行,不可持咒为正行,念佛为助行。夫持咒一法虽不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尚可矣!
E: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则懈惰放废,故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
F: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G:修持非钉桩摇橹之行,须活泼泼地,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带,则成无所依倚之修持矣(若年近半百,不可研经,只可死心念佛,以祈往生。)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
六、念佛人的种种误区和魔境:
A:未得一心前,断断不可萌见佛及求感通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师姐注:怨家指冤亲债主),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心无正见,便会着魔发狂。故见佛当顺其自然,不可急切求见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当也。
B:净业行人,所见圣境,不可向他人乱说,否则说之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
除向善知识求作证明者除外!(师姐注:此处指不得炫耀,如果自己拿不准,为了求证或说明某个相关问题而向善知识求教或与之讨论是可以的),或见一切圣境,即不可生欢喜贪著心,又不可生恐怖惊疑!不宜常欲见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C: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
D: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否则易入魔境,但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往之心,则无魔事!
E:不可妄说胜境界,犯大妄语戒,堕阿鼻地狱,除求知识证明外但不得说。若以躁妄心,冀胜境界,易着魔!
F: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即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
G: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
H:修行有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见莲花,或闻到香气,不执着则为好境界,为净业成就之验相。
七、佛现前时应如何验证真伪?
A: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B: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师姐注:如果见到圣境后持无所谓、不关注、可有可无、不执着、不追求、不分别的态度,境界反倒更清楚了,就是真圣境,如果持此心态后境界消失了,那么之前的境界就是魔境)。
八、念佛人忌不重视“临终助念”
A:开示亡者,一心念佛,勿作留恋挂碍!
B:令家属轮流为亡者念佛(一人念半小时轮流念)!
C:去世之时能自行澡浴换衣则甚好,不能换衣则不必换,切不可搬来搬去令亡者生嗔心不安定!
D:念至断气后再念三小时!
E:僵硬处以热水热敷!
F:最忌者,未死先哭,令彼生悲恋心,便难往生。
G:死后,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陆、念经、拜忏,以此等事,皆是做场面耳,虚张声势,殊少实益!
H:又丧中一概不可用酒肉!
I:又将亡人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随佛往生想!
J:凡临终人,神识错乱,若服大悲水,可令神识清明!
K:念经、念佛皆可超度亡人,但念佛可无间断,念经则不能,如念佛不间断,又念经比念佛吃力,是以光每劝人念佛;
L:往生四种瑞相:1、面色光泽;2、尸体柔软;3、面带笑容;4、顶热炙手。
九、念佛人往生时忌犯的三种过患:
A: 不依佛教,口说往生,心恋尘境;忌求人天福报;(师姐注:临终一念极其重要,宋朝国贼秦桧前世本是雁荡山的大修行人,只因临终一念求人天福报(眷恋红尘)而转世为人,因其前世修了大福报,所以做了宰相,这一世他贪求富贵和权利而忘记了修行,因而最终堕落,落得千古骂名和七世为猪的下场。修行人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佛法讲究福慧双修,没有福报的人有病苦灾祸、万事不顺,也因没有法缘而无法修菩萨道度众生,因此菩萨成佛之前要修100劫的福报。但是我们不能贪求福报或者把修福报当作终极目标,我们修行的目标是要脱离六道了生死,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贪求福报就无法脱离六道轮回,就会错过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一生了脱生死、往生极乐的殊胜机缘。)
B:或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
D: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为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沉生死苦海。
十、念佛明理和研究经典的切要:
A:念佛之人先要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后遍阅经论,皆足以为发明净土之义,与切修净土之行。若不知净土之所以然,则一经研究经教,便以经教之义理为高深,以净土之义理为浅近。而正助倒量,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于诸上善人也!
B:如妄欲作大通家,将净土法门视作等闲,随各宗善知识学宗教密等法门,大通家或可作到一二层,而欲靠此一知半解,想了生死,则梦也梦不着。
C:(经教研究)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
十一、其它注意事项:
A 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为有大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是以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此过份之狂妄心,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
B 佛菩萨像印念珠上或香盒上或骨灰盒上或衣服上皆不可买!印度香不可烧,乃以麝香添入香,令人头昏!
(注:以上所有法要皆摘自新版《印光大师文钞全集》共六本。由无为居士摘录整理。)
图片附件: 011114559.png (2020-10-12 13:17, 450.6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1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7293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