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希望成佛的你 知道佛是什么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8 16:24
标题:
希望成佛的你 知道佛是什么吗?
每个佛弟子都希望成佛,“佛”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吗?
“佛”在梵文中是Buddha,中文是“佛陀”,藏文是“桑杰”,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是我们所有佛弟子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为什么希望成为佛陀,而不是成为神仙、成为上帝?我们能够成为佛陀的条件是什么?我们作为佛弟子,首先一定要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佛法的次第是见、修、行、果,第一步是“见”——对终极目标的认识,因为有佛教的正见,最终才会获得佛果。
比如说,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之前,需要多多少少了解这个地方的好处,知道到这个地方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才会付出努力去到这个地方。在去这个地方之前,对这个地方的了解,叫作“见”。
再比如说,一个人准备射箭,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环境也是陌生的,箭是射中仇人还是亲人就不好说了。如果要射中目标,需要足够的光线、熟悉的环境,还有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目标。
另一个例子是,飞行员从北京飞到纽约之前,首先要确定飞机降落的地点,如果降落的地方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到达呢?
很可惜的是,我们定好了成佛这个目标之后,还是不知道佛是什么。有些人皈依很久,四加行都修完了,有些人长期持咒、吃素,但是问他佛是什么,他一无所知。
这也很正常,因为佛太殊胜、太伟大、太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初学者不知道佛是什么。虽然我们不知道佛是什么,也不清楚成佛是什么样的状态,但我们还是没有放弃对佛的追求,还在坚持修行,这说明我们跟佛很有缘。
那么,为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佛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佛是什么,最终的原因正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的智慧品中说:“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佛属于胜义谛,意识属于世俗谛。如果一个初学者能够想像佛的话,他想像出来的肯定不是佛,因为凡夫的意识所想像的只是世俗谛,而不是胜义谛。
凡夫所有的意识都是染污的,都有无明的成分,都有分别念,有很多的二取执著,所以无法通达胜义谛。《入中论》中说,凡夫的所有意识彻底净化之后,才能诞生对于胜义谛的认识,才能显露胜义谛的法身。
比如说,小鸡还没出壳就想像外在世界,可能吗?不可能,只有从蛋壳里面出来之后,才能看到外在的世界。凡夫的意识中的无明、分别念、执著,就像蛋壳一样,只有从这个蛋壳彻彻底底脱离,才能证悟胜义谛,彻底证悟胜义谛等于是成佛了。
所以“佛”是无法描述、无法形容、无法比喻的,就像哑巴吃糖一样。正如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藏文里的“桑杰”两个字把佛的境界表达得非常完整。
“桑”在藏文中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全然苏醒、觉醒。我们现在还没有从无明中苏醒,还没有从轮回的沉迷诱惑中苏醒,还没有从痛苦中苏醒、解脱。
“桑”的第二个含义是清净,指的是烦恼清净、业障清净,就像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我们可以自己感受一下,我们的心在苏醒、清净、宁静、祥和的状态时感受如何,这时我们觉得非常舒服,觉得没有烦恼的状态多么好啊,这时候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成佛、涅槃寂静是什么状态。这样的状态,我们不会经常有,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这证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杰”的意思是圆满、增长、发展等等,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智慧资粮、福德资粮等,都发展、增长圆满了。“杰”是指诸佛菩萨的美好的功德全部圆满了,这样的一个人就是佛陀。
中文里解释“佛”的时候有时用“断证圆满”这个词。“桑”相当于断圆满,“杰”相当于证圆满。
我们的言语、行为、思想上需要断除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有人喜欢喝酒,他需要戒酒,有人喜欢说别人的缺点和是非,他需要断除这个习气。
当我们的身口意中该清净的部分彻底清净了,该断除的部分完全断除了,该圆满的部分彻底圆满了,我们就成为了佛陀。
弥勒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所有的生命分为三种:不清净的生命——凡夫,半清净半不清净的生命——菩萨,彻底清净的生命——佛。
凡夫和佛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凡夫不论怎样造业,哪怕在地狱中遭受寒热痛苦的众生,还是有和佛陀相同的地方——自性清净,我们的心的本性从来没有被染污过。
我们常说“邪不压正”,虽然烦恼、我执、不好的杂念属于是“邪”的状态,但是它只是客尘,只是临时地污染我们,影响不了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是圆满、清净、觉醒的。
凡夫和佛之间唯一的差别是,佛是远离烦恼客尘的,我们凡夫是被烦恼客尘污染的。很幸运的是,只要我们下功夫,就可以去除烦恼,因为烦恼只是客尘,不是自性。
如果烦恼是自性,我们学佛是没有用的,我们无法对治烦恼、断除烦恼,也不可能成佛。为什么我们能够对治烦恼、为什么那么多成就者陆陆续续证悟佛果?因为烦恼是可以去除的。
佛是什么?佛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自性清净的本来面目。通过佛陀教我们的方法,让每个人的本性彻彻底底全然显露,这就是成佛。本性超越二元对立,超越时间、空间,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佛在哪里、佛是什么样的。
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说,如果以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摸到的来指定佛是什么,就是步入邪道。
佛经中说:“未见即是殊胜见。”不是说“已见是殊胜见”,而是“未见是殊胜见”,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证悟佛果。
未见什么?眼睛没有见到色,耳朵没有听到声,凡是色声香味触,这些都彻彻底底没有见到。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都是幻觉,这一点不仅佛法中承认,科学家也承认。
爱因斯坦说过,空间和时间是人类的幻觉。所以我们不必问:佛在哪里?成佛的时候我们去哪里?如果我们这样问,连科学家的见地都比不上。
对凡夫来说,只能通过譬喻来理解佛。打个比方说,凡夫的状态是冰的状态,成佛的状态是冰融化成水的状态。你不能说,冰融化成水,在哪里找?
冰和水的唯一差别是存在的状态不一样,一个是固体,一个是液体,但本质是一样的。凡夫和佛的唯一差别是,凡夫的心是迷惑的,佛的心是觉醒的,但是凡夫和佛的本性是一样的。
凡夫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习气,就像冰一样,很难放到一个固定形状的容器里。而佛就像水一样,非常随和,可以放到任何形状的容器里,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对成佛的状态,龙树菩萨在《法界赞》中讲过一个譬喻:一个宝瓶里点燃一盏明灯,盖上宝瓶的盖子之后,虽然灯是亮的,但人们无法发现宝瓶里的灯,这就是凡夫的状态。
我们的心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觉醒的,就像宝瓶里的灯一样。当一个人把宝瓶打破几个小洞,能看到一部分灯光,这就是菩萨的状态。如果打破的洞比较小,只能看到一点灯光,如果打破的洞比较大,能看到比较强烈的灯光,这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萨的区别。当宝瓶完全被打破,灯光完全显露出来,光明普照,这就是佛的状态。
不论宝瓶是完整还是破损的,灯总是在宝瓶里面,这就是佛性。
佛有三身: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我们学习禅修、般若智慧、中观,属于积累智慧资粮;我们布施,比如对人微笑、为人服务,哪怕是帮人倒一杯水,这些都属于积累福德资粮。
积累智慧资粮,最终成就法身佛;积累福德资粮,最终成就化身佛和报身佛。法身佛是自利圆满,化身佛和报身佛是利他圆满。
你成为法身佛之后,可以在法身佛的境界中安住,但是因为你曾经对众生发过菩提心、发过很多愿、有过很多功德回向,自然就具有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这叫作化身佛和报身佛。
化身佛和报身佛的利益众生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从来没有想:我要照耀世间、我要生长万物、我要破除黑暗,自自然然地就利益众生了,这就是任运的佛行事业。
——莲花生大士
有权力的人被傲慢和自欺之魔所骗。
显贵之人被雄辩和迷妄之魔所骗。
平民百姓被无明和愚昧之魔所骗。
富有之人被忙碌和增长财富之魔所骗。
修行人被增加财物之魔所骗。
他们被生养儿女、其冤亲债主之魔所骗。
他们被谦恭弟子之魔所骗。
他们被可爱侍从之魔所骗。
他们被可憎敌人之魔所骗。
他们被亲戚动人言词之魔所骗。
他们被美丽饰物之魔所骗。
他们被柔言婉语之魔所骗。
他们被自身贪著之魔所骗。
他们被美貌和渴求贪爱之魔所骗。
一切有染污的努力皆是魔考。
深植内心的五毒是心魔。
有习气的六尘是外器之魔。
执著禅趣是内情之魔。
希求大圆满的果是见魔。
一切殊胜的功德也是魔。
一切无明和迷惑也是魔。
最大之魔是我执。
魔不在外而在内,你必须从内去斩魔。
若能如此,魔将不会从外侵入。
有太多人无法认出此魔。
——节选自《空行法教》
上师教你认出此魔
佛教说的“执著”是指执幻为实,具体又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
“我”是指实有自性。把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幻妄身认作自己的身心,妄执为我,名人我执。
把一切事物、现 象、观念、习气认作实有,名法我执。法我执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包括有情、外境、无边、二边、非二边,即把人我包括在内,而狭义的法我不包括人我。
人我执产生烦恼障,障碍众生证得暂时解脱,细分不可计数,归纳起来为贪、嗔、痴三毒。狭义的法我执产生所知障,障碍众生证得佛的一切智智,归纳起来为二取、三轮执著和习气。
希阿荣博堪布∣《寂静之道》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8 16:26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
修行的过程涵盖身、语、意三个方面,所以在修行的起点,身、语、意皈依具足才是圆满的缘起。
之所以要在有教法传承的人面前皈依,是因为这样做,你的决心将融入无数前辈、同辈及未来学佛者的决心之海中。
它将不再是你一个人的决心,而是无数人共同的决心,并与佛陀的圆满智慧一脉相承。
想象一下,这是多么巨大的心的力量!
身、语、意具足,内心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修学者便得到了皈依的戒体。
身、语、意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皈依,即对佛陀的教诲真心认同,相信佛法一定能帮助自己了悟本心,相信僧宝的护持和引导。
我成长的年代几乎看不见佛像、经书和僧侣,人们对三宝的信仰却没有动摇,包括我在内,很多孩子也知道向三宝祈祷。
后来我接触的人多了,发现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如何祈祷。许多人都没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需要帮助,并且谦逊地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我喜欢念心咒,而念珠在当时根本无处可寻。
记得我们一群孩子常跑到山上去采柏树籽做念珠。柏树籽非常坚硬,穿针引线把它们穿成念珠是很费工夫的,而我却乐此不疲。
那时候,我常常找个树丛一窝,靠在里面先把自己的破衣服补好,然后就开始穿念珠,这样度过快乐的一天。
我还喜欢跟村里的老人学念经文,那是真正的口耳相传。
他们不识字,我也不识字,他们把自己听来的经文一句一句背给我听,我则一句一句记到心里去。
现在回头看,当时学会的《度母经》和《极乐愿文》,念错的地方实在太多,可因为记忆太深刻,后来虽然努力改正,有几处还是常念错。
从小到大,心向佛法都给我带来莫大的安乐。
然而,皈依三宝并不意味着生活从此安全无忧,脚下从此不会踩空,也不意味着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都会有人出来替我们搞定麻烦。
我常想:心向佛法的确需要胆识。
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皈依三宝,说明你决心无惧地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不再寻求慰藉、寄托、照顾,除了切实地经验当下,不再企图另寻出路。
藏文中“佛教徒”一词的意思是“内道者”,即向内观照、从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在我们这个炫耀攀缘、追求散乱的年代里,“静默”、“洞察力”、“内省”这样的词让人感到陌生、毫无吸引力,而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础恰是正念,即贴近自己的身、语、意,时刻保持清醒的觉察。
刚接触一件新鲜事物,人们总会感觉振奋,学佛也是这样,尤其当你获得一些心灵启示之后,你心里会充满期望。
学习静坐、念诵经咒,饮食有节、起居规律,你相信生活从此有条不紊、目标明确,修行将不断进步,连觉悟都似乎指日可待。
不过很快你就开始失望,生活的不确定性没有减少,你也没有越变越好,相反,你发现自己在修行中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正念的训练让你与自己面面相觑,无所适从。
难道,这就是修行?
修行不是一场魔术表演,从头到尾让你兴奋、惊奇、目不暇接。它也不是逃避日常琐事的盾牌,因为它可能比你企图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琐碎平常。
修行的目的不是完善目前的生活或者美化自己,如果是这样,佛陀当年大可不必舍弃王位出家。
他从小生活在父王为他砌筑的高墙之内,锦衣玉食,不知痛苦为何物,然而,当他偷偷跑出宫外看见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实后,就决心不再自欺了。
修行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只是不再自欺而已。
一旦开始修行,就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无知。无始以来养成的习惯让我们很不喜欢单纯地与自己相处。
保持清醒与觉察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因为它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评判、不希冀、不回避。这简直让你感觉走投无路。
可是,觉察还不止于此,你还要清清楚楚地看着自己是怎样试图寻找退路、出路却无果而终的。
说实话,对于刚刚踏上修行之路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并不美妙。
以前当你不痛快或遇到问题时,你可以焦虑、尖刻、迁怒、自责,可以吵闹着把周围的空间填满,可以不理会真相而只沉浸在情绪的发泄中。
然而,保持觉察让你认识到这一切都无从做起。
自古以来,追求精神修养的人都需要具备一种品质,那就是忍辱。
“忍辱”在现代人的词典里似乎与“怪僻、自虐”之类联系在一起,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屑于有这种品质。
但是,从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找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这有时也被称为寡欲或甘于寂寞。
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
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
不迎不拒使我们放松下来,这时,我们才更有可能瞥见一切思想行为、一切欢喜哀愁背后的那个东西。
人们爱把生活弄得拥挤而热闹,忙得团团转,以免和自己独处。心向佛法的人却是决心要和自己亲密相处。
修行的过程毫无疑问会充满挫折,每一个修行人都会一再失败,一再跌回旧的习气中。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辈子都在精进修行,不放弃也不逃避。
感谢三宝持续给我们以启发和勇气,否则,我们无法坚持。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9 18:39
必须要依止一位属于自己的老师。(必须要对老师有选择性)
诸位同学,大家好。
无论是初学,还是已学,都要按照修行的程序,勇猛精进才是。
必须要依止一位属于自己的老师。(必须要对老师有选择性)
千万不要盲目的随便投师,以免造成以盲引盲,造成对我们的修行不得进展或南辕北辙。
其二,如果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千万不要有所轻慢,必须要像佛一样地对待他。
真正的善知识非常稀少。一定要按照他所指引的方式去行之。
1.jpg
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一定要发长远的心。要时时刻刻永不懈怠。
我们大家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有几个事项需要注意。
因为在初学的期间,很容易造成欣喜若狂,这个期间必须要注意,要看护自己的心态,保持身、口、意的稳定。
千万不要学点皮毛,稍有些体悟就癫狂起来,这是不对的。
2.jpg
关于悟道一说有两个性质。
1.渐悟,就是说一点一点的由浅入深明了。
2.是顿悟,豁然开朗拨云见日,皓日当空。
越是根基好的,顿悟的根基的越听话,越稳重,自己就知道隐藏。
根基较差的越高傲,越是显露。没有办法了。这也是业障对自己形成阻碍,称为所知障。
3.jpg
第二,在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千万不要脱离老师的教诲。
因为老师是具有慧眼与法眼,能够观察我们的过去与未来,(前生,今生,来生)。
在这个期间一定要听从善知识的引导。千万不要随意到处乱走动。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身的因缘极其复杂。用我们的凡夫肉眼是没有办法鉴定的,另外遇到了,我们的智慧又不足,没有办法来摆脱,会导致内心的困扰。
所以说一定要与老师心心相应才是。
4.jpg
再有,修行的道路中是有风险的,自己未曾经历过是很难以到达终点。
我们要与善知识相伴,在老师的伞下呵护,会一帆风顺直达彼岸。
5.jpg
希望我们大家在学佛修行的这个期间一定要按照程序,也就是说,次第来进行对自心的转变。
不要执着于急于求成或追求神勇等,这都是邪见。
静心止念这个境界,这是平时,时刻不断地在积累的,不是说突然间就能做到的。
要时刻提起正念看护好自己的内心。
6.jpg
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做为修行的动力。
一定要努力逃离牢笼,永脱轮回的苦海,阿弥陀佛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