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李炳南老师解释带业往生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8-1-8 09:38
标题:
李炳南老师解释带业往生
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是三重净宗别院每个月例行性佛七第六天。今天这个时间,我应该是在越南,原订的时间是这个月十二日,到香港跟我们净老和尚会合,一起到越南访问,十六日再回到香港。所以今天这个时间,应该是在越南。因为最近我们老和尚感冒,咳嗽咳得很厉害,年纪也大,九十一岁了,身体,气也很虚弱,不如以前。所以这个时间就延期。所以这个时间,我们就机票改为明天到香港去,今天下午利用这个时间来跟大家一起分享,过去台中莲社雪庐老人给莲友佛七开示的,这些念佛带业往生的意义,资料也印出来给大家。这个资料,最近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大陆福州有些我们念佛道场,我也印很多跟我们同修一起来分享。
请大家看这个「第二次开示」,我把这个文念一念,那是以前在台中莲社他们的佛七。
「诸位老师、诸位同修:今日已是佛七第六天」,跟我们今天一样,我们今天也是第六天,「请大家再精进;白日听讲解,晚上加紧用功」。一般佛七都是念到晚上九点,我们这个地方为了配合大家家庭的需要,所以到五点。如果比照一般的佛七都是到晚上,那晚上可能有很多人不能来。
「佛七为求一心,讲开示,依例既不讲经亦不说法,但看道场中有修行不如法处,为对治毛病,应机而说,否则曰打岔。」真正的佛七是不讲开示,也不讲经的。因为打佛七主要就是念佛,主要是念佛,依照惯例是不讲开示,也不讲经。
「此次特别,改变多年方式,印表讲解,以后亦不如此。」这次的开示,雪庐老人讲比较特别,不但讲开示,还印表解,印表解就跟讲经一样。以后亦不如此,以后也就不这样做。我们看下面:「『万修万人去』、『带业往生』、『一心不乱』,此三条件一般人最易错解,过去对此只略为解释三、五句,真正用功求一心者,应该确实了解。」这三句话我们净宗同修常常听到、听过,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起,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一万个人修,一万个人去往生极乐世界。带业往生,这个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其他的法门不行。这个法门主要修行的目标是一心不乱,打佛七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三个条件我们一般人很容易错解。雪庐老人也讲,过去对这三个条件也是大略的解释三、五句话,不详细。真正我们要用功、求一心的人应该确实了解,这是有必要的。我们想要念佛达到一心不乱,确实了解这三个条件的意义是需要的。
「台中学佛二十五年,今已懈怠,所谓:『头一年,佛在眼前;第二年,佛在西天;第三年,佛化为云烟。』佛经亦云初发心菩萨即为等觉,惜数年退转,故发心修者多,成就者少;非佛法不灵,乃大家不信,不能坚持到底,只要坚持去做,任何一句佛法,皆能成功,无须三藏;以众生无量,心思无量,故有三藏经典,为对众生根机而说。」修行容易退转,这也是很平常的现象,因此才要提倡共修。一个人修要精进用功,的确是少数,多数人会懈怠、会退转,所以才要提倡共修。因为退转,所以发心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少,原因就是懈怠、退转,不能坚持到底。如果能坚持去做,的确佛法一、二句就能成功,就能成佛。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佛,实在讲也不需要三藏经典统统去学。三藏经典里面任何一句,你坚持去做,做到底,你一定会成功的。三藏,为什么经讲那么多?因为众生心思无量,所以佛应机说法,才说了那么多经,应机说法。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昨日已说甲项『万修万人去』」,这个是当时佛七第五天,雪庐老人也解释万修万人去的意思。「今说乙项『带业往生』」,佛七第六天,就是讲带业往生这个条件。「凡修净土者,皆会说此句。修他法门,必须断见思惑,方了生死、出三界,然大都不懂见思惑为何,故成之者鲜矣。」修净土,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法门是可以带业往生,大家都会说这句话。修其他的法门,必须把见思惑断得干干净净,才能超越六道生死轮回、出三界,这是起码的,证阿罗汉果。但是一般人对于见思惑是什么东西不懂,不知道。不知道,你怎么去断?所以修一般法门成就的人也很少。「另一说法曰『业尽情空』,情空乃情识完全变成智慧,透出本性。『业尽情空』最低限度须证阿罗汉果,今日做到者几人?」的确,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学佛的人,在家出家修行,有几个人证阿罗汉?不要说证阿罗汉,证个初果也没有。所以先给我们说明,业尽情空就是见思惑断尽,起码就是证阿罗汉。
我们再看:「乙、『带业往生』。是指修净土者而言,其他法门,带业绝对不能解脱,不能了生死。然一般修净宗者,往往误解为带着罪业即可往生,即可成就;如是说者,十之八九,故不会成功。」这段话就非常重要!我们这一生要真正想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什么是带业往生。修其他法门,没有带业的。业,见思惑,一丝一毫没断干净,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六道。一般修净宗,知道可以带业往生,但是往往误会了,以为我们一边造罪业,还是可以往生的,所以我们也就放心造罪业。因为可以带业往生,没关系,那五逆十恶都能往生,我还没有那么坏;这样可能就会障碍我们这一生往生。所以雪庐老人也慈悲,特别来说明什么叫带业往生,如果没有搞清楚,真的十个有八个、九个误会这个意思,那这一生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台中二十五年中,同修已死二千余人,而往生有相当证验者,不过十人,何等可怜?」台中莲社二十五年当中,同修死了二千多人,往生有相当明显的证据、瑞相的人不过十个人,那这比例就很少了。二千多人,往生真正有瑞相,可以确定他往生极乐世界,十个,那这比例太少。
现在翻到第二页。何谓带业往生?不能往生,雪庐老人也是看到,对这个带业往生,大家没有真正搞清楚,所以念佛念一辈子,到最后还是不能往生,那非常可惜。「所谓『带业往生』之真义如下」,下面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带业往生。
「一、『业是宿现恶业』。『业』是所造之罪业,应知任何人皆是身、口、意造十恶业,非今生才造,自久远劫来轮回六道,即造无量无边之罪业。经云:若罪业有形,早满虚空。造罪须于六道中还债,旧帐未还,又造新业,何能解脱?故千万人中无一解脱者。」到这里是一段,这段给我们解释什么叫业。带业往生,业这个字,就是指我们所造的罪业。我们任何人都是身口意三业造十恶业,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轮回,这个罪业造得太多了。《地藏经》佛也跟我们讲,「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起心动念都是罪、都是业。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真的,这个罪业如果有形相,尽虚空遍法界容纳不下。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不知道自己造这么多的罪业,不知道。如果不是佛出现在世间给我们讲这桩事情,我们任何人都不知道。旧业还没有还清,造业就要还债,冤冤相报,旧的还没有还,又造新的业,这样怎么能解脱?所以千万人当中,很难得有一个修行能得到解脱的。
「或云:『念一声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般以为念佛即能消罪,不错,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之力大,是魔之事多,众生自久远劫来,所造皆是魔业,现仅念三、五年之佛,如何能消?魔高者,是魔业多。」经典讲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是不是这样?的确是这样。但我们念这么多,好像没什么感觉我们有消业障。不是没有消,都有,你念一句就消八十亿劫,但是我们造的实在是太多了,无量无边,念个三、五年,那怎么能完全消得掉?何况我们念佛的时间少,起心动念造业的时间多,实在讲也不成比例。不是没有消,我们的魔业太多、太大了,力量太大了,无始劫来已经习惯,所以这个我们也要清楚。
「念佛可消业,如火能化水,喻如桌大之冰,燃以香头之火,火少冰多,焉能化之?」这是比喻好像一个桌面那么大的冰块,我们点香的火柴,一点点要把它融化,那怎么融得掉?这是形容我们念佛很少,业力很强大,妄念很多,抵不过。「故初修行者,时觉魔力大,佛力不灵,因之退转者多;然不修行,道一分亦无,吾等有一寸一分之道已不错矣。」我们初修行的人,初修行就是我们功夫还不得力的,功夫还不得力,我们又常常觉得魔的力量很大,佛的力量不灵,我们念了这么久,还没看到佛。因为这样退转的人就很多了,有的甚至改信其他宗教去了,说念这么久也不灵,也没看到佛来,他就不念了。这个问题主要是我们业障还没有消除,我们还没有突破念到一心,念到一心,我们就感应了。如果不修行,道一分也没有,就是说你不念,那道一分也没有。我们功夫还不得力,我们还咬着牙根在念在念在念,那还是有道。大家来这里打佛七,不管念得怎么样,念得晕头转向的,那还是有道,因为有在念。有念比没念的好,就是我们有念比没有念总是要好,总是在累积。所以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要有耐心。我们有一寸一分的道,那已经不错了,比一般人要强了。
第一段给我们解释「业是宿现恶业」,什么叫带业,业就是我们过去生、现在生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十恶业。
「二、『普通断尽解脱』」。这是讲普通法门,要断尽见思惑才得解脱。「除佛法外,无有办法能出轮回,他教皆以上帝为至高无上,但上帝犹在六道轮回中,佛家旨在出轮回,如何出之?须『业尽情空』,多劫与现业,须一律消尽。」真正讲真话,这个世间除了佛法以外,其他没有办法能够出离轮回的,如果其他宗教有办法出离轮回,佛不必要示现到人间来。人家都能解决的问题,那你来这里就不必要了,就是看到当时印度很多宗教解决不了,包括现在全世界的宗教也解决不了生死问题。他教,其他的宗教都是以上帝为至高无上,上帝还在六道当中,也没出轮回。所以佛家修行,他主要的宗旨,目的在出离生死轮回。生死轮回非常之苦,没完没了。那如何出?必须你修行修到业尽情空,断见思惑,多劫与现业,过去无量劫造的业,跟现在这一生造的业,一律消尽,才能解脱。
「此生消不尽,千生万生消之;成阿罗汉尚须人间天上七番生死,才断见思惑、了生死,然犹未断尘沙惑,可见断惑之难。」这生消不尽,那来生再消,来生消不尽,后生再消,生生世世消业障。消到成阿罗汉,这里讲成阿罗汉尚须人间天上七番生死,这不是讲四果罗汉。罗汉,一般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叫罗汉,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这里讲七番生死就是指初果罗汉,要证到四果罗汉才了生死。证到初果的罗汉,那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七次的生死才脱离六道,可见断惑它的难。「譬如惑有万品,虽断九千九百九十九品,还有一品未断,亦不解脱」,有一丝毫没断干净就出不去。「学人学佛五十余年,一品惑尚未断,怎么办?」这是雪庐老人他讲他自己学佛五十几年,一品惑也没断,那怎么办?一品没断干净都出不去,那一品都没断,怎么能出得去?太难了。
我们再看第三段:「三、『带业是伏不起』。学人修行、讲经五十年,且有明师数位,对学理略知一二,但一品惑亦未断。诸位修行日浅,惑为何物,尚且不知,怎能断惑?如磨刀不识刀,如何磨之?」雪庐老人讲他自己修行、讲经也五十年了,而且他还有好几个明师,对学理也略知一二,对学佛的道理也知道,而且有明师指点,这个一般人都不容易遇到。现在学佛遇到真正善知识的,真的很少。有的人,大多数人,遇到不是真正善知识,他不认识;有的人遇到真正善知识,他跟善知识没缘,他也不会听他的,也不能接受,这个很难。这是讲遇到善知识,又学佛五十年、讲经五十年,对学理方法这些也修过,也都懂得了,你看一品惑都还不能断,那何况其他的!其他就更不用谈了,见思惑是什么东西都搞不清楚,那你怎么断?好像磨刀不识刀,要磨一把刀子,不知道是哪一把刀子,那怎么去磨?这是比喻。
我们再看下面:「惑,吾等未能断,则不得解脱,故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说出净土法门,今众生念阿弥陀佛,不必断惑,只须伏惑,即能解脱。」惑,我们断不了,断不了就不能解脱。因为这个缘故,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给我们说出净土法门,令众生念阿弥陀佛。就是我们念阿弥陀佛,不必要断惑,但是只须伏惑。下面这句要看清楚,不用断,但是要伏,伏住,控制住,我们这样就能解脱。我们修净土法门伏惑就及格了,其他法门要断惑才及格,我们伏惑就及格。
下面讲:「『断惑』与『伏惑』,差别何在?」断惑跟伏惑差别在哪里?「断惑如杯盖内已清净无染,倒不出尘沙;伏惑如杯盖内有尘沙,以物盖之,亦倒不出,但沙仍藏在内。」这里用比喻断惑跟伏惑。断惑,好比杯子里面装满了沙,但是已经倒干净,再倒也倒不出来,没有了,这叫断惑。伏惑,这杯子里面沙还很多,满满的,但是用盖子把它盖着,盖着倒它也倒不出来,但是满满的,一粒也没少,这叫伏惑。这形容我们烦恼一品没断,但是控制住,它不会发作,把它控制住,用念佛这句佛号把它压住,不发作,控制住,这叫伏惑。断惑是没有了,那叫断惑。伏惑容易,断惑难。但沙仍藏在内,这是讲伏惑,用盖子盖着也倒不出来。
「业尽不入轮回,修净伏惑,亦不入六道,然惑尚有。」修一般法门,修到业尽情空,他就不入六道轮回,就解脱了。修净土的人,伏惑也不入六道,也脱离六道,然惑尚有,但是他的惑还有,「怎办」,怎么办?「时时以六字洪名压上,日久纯熟,临命终时,若起佛念,杂念伏住不起,即能带惑往生;生后再断,数日即成,此为伏惑。」我们现在惑还有,怎么办?常常起贪瞋痴。我们要提高警觉,我们有烦恼一起来,赶快用六字洪名,或者四字洪名也可以,赶快念佛把它压下去。这样你用功,一直压、一直压,日久纯熟,临命终时,若起佛念,杂念伏住不起,即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最后那一口气,你其他的念头不冒出来了,被这句阿弥陀佛压住,临命终最后一念冒出来是阿弥陀佛,那一念就带我们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就来接引。就是要临命终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那就去了。
我们平常念,也是为了临命终那最后一念。因为你常常念,念熟了,临命终才有把握念佛。平常念不熟,临命终没有把握会念佛,恐怕临命终,那一口气快要断的时候,想到孙子,那就不行了;想到我银行还多少钱没处理,那一念起来,就去不了了;还有房子还有几间,儿孙还没有分好,现在还不能去。那些念头一出来,就障碍我们往生了。到时候阎罗王他是不管我们有没有处理好,时间到,俗话讲「阎王注定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所以最后一念就是要念佛,平常要把它伏住,让临终这一念起来,佛念。杂念伏住不起,即能带惑往生;生后再断,数日即成,此为伏惑。生到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边再去断惑,那边断就容易,几天就断,断干净了,这叫伏惑。
我们看第四:「四、『惑伏心佛道交』。惑只要压住,不再造业,则能与佛感应道交,此为带业往生之真义,绝非一边念佛一边造罪即可往生。」这句重要!我们惑只要把它压住,贪瞋痴压住,不再造业,我们现在的心就马上跟佛感应道交。如果大家念佛,念有短暂性的伏惑,短暂的会有感应,这个可能老同修都有经验。如果你时间能够保持下去,那就功夫成片,这样才是带业往生真正的意义。绝对不是说一边念佛一边造罪业,一边念佛一边起贪瞋痴慢,这样也可以往生,这就错误了,这就错了,错解带业往生的真实意义,一定要伏惑,才能带业。
我们看:「丙、『一心不乱』」。这个是给我们解释一心不乱。「此为得功夫之证明,今略释之:一、『得一心是定成就』。得一心是定成就,即得大定。」得到一心,就是你心有定了,这个定的功夫浅深也不同。所以我们得到一心不乱,就是定成就,即得大定,我们念佛是大定,楞严大定。
「二、『定须次第进修』。定非一修即成,须一步步往前进,如珠投水,层层沉底。」这个定也是要一步一步来修,也没有办法马上一修就成功,也是要时间。好像珠投入浊水,《三时系念》中峰国师我们也常常听这个开示,「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此珠投入浊水中,入水一寸,则一寸之浊水,即便清洁」。这缸的浊水,那个珠沉下去,它也是要个时间,慢慢沉下去,沉一寸,一寸干净;沉二寸,二寸干净,慢慢沉沉,沉到缸底,那整缸的水就清净。但是这个过程需要一点时间,一个次第,我们修定、修一心也是这样的。所以大家常常来共修念佛,就是需要时间,渐进才能得定,时间要长,要有耐心,不要乱跑。不要跑道场,有的人什么道场都去,禅宗密宗、大乘小乘,哪个道场他熟得很。跑来跑去,实在讲,心跑乱了,功夫不得力。
「三、『成须渐渐圆成』。成功须渐渐才能圆满,平日在家须练一心,来此才能得一心,否则三百余日皆乱心,到此短短七日能一心乎?此非侥幸,得一心与否,须自问之,不须问人。」我们打佛七,也是平常要练的,在家里天天要练。等一下我们这份讲完,再一份,念一百零八句的。我们在家忙,可以用一百零八句的,这样来念。平常在家里,天天在练,再来打个佛七,就很容易得到一心。如果平常在家里都不练,一年来打一次佛七,这样要得一心也很难。有没有得一心,不用问别人,自己最清楚。
「四、『成则恶念不起』」。那什么叫一心?你念成功了,你心贪瞋痴、杀盗淫都不会起来,那些念头不会起来。「当知恶起便是魔」,什么叫魔?我们心里起了恶念,贪瞋痴慢、杀盗淫妄这些念头起来了,那就是魔。魔不是外面,是我们自己内心烦恼魔,外面是天魔,这里讲的是我们自己心里的烦恼魔,害我们是自己的烦恼魔,不是外面的。你里面没有魔,外面它就不起作用。我们内心有魔,外面的魔再勾引,里外相应,它才起作用。所以得到一心,就是你恶念不会起来了。如果你还会发脾气,还没有得到一心。贪瞋痴你用这样来勘验,我们念佛功夫就很清楚。我们现在念,贪瞋痴幅度比较轻,那就有进步。以前一个脾气起来,不得了;现在比较降温,降温就有进步了。再进步,慢慢都在减少,减少到不会起来,以前看不顺眼的,现在也都可以了。孔老夫子讲,「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六十,什么叫耳顺?耳朵都顺了,什么话都可以,他也不会放在心上。顺境逆境,他心都平等了。念佛,我们念到这样,也就伏惑了。「吾等心虽动恶,能伏之不发作,即可成功。」我们虽然会动恶念,叫我们不动恶念、不动妄念,那不可能,我们凡夫哪有可能不动念的,一定会动念。但是不要动恶念,如果一动恶念,贪瞋痴这个念头要起来,赶快念佛把它伏住,这样就成功了。能够伏之不发作,让它不要发作,我们就成功了。
我们再翻到第四页:「偈曰:『一念毒心生』,毒者,恶念也。起恶念便会造害人之事,若毒心一生,则『急压一声佛』,速以『南无阿弥陀佛』压住,此即是伏惑。『恶言不出口』,害人之话,口四业皆不出口。『损人事莫作』,凡损人之事,一概不做,咬住牙根,无论自己受何等苦,吃多少亏,守身不造恶,不造即伏。『久久成自然』,如此岂不难乎?开始虽难,久则习惯成自然。『往生可带业』,将惑压住,又能念佛,即可带业往生。」
这里有一首偈,一念毒心生,毒就是什么?三毒烦恼,恶念,贪瞋痴慢,起恶念就会去造害人的事情。如果这毒心一生,急压一声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凡夫都会起恶念,起来不怕,怕我们觉悟太慢,我们要警觉,要提高警觉,这个心一起,马上用一声佛号把它压下去,此即是伏惑,你把它压下去,就是叫伏惑。看起来要气起来了,佛号压下去,这个叫伏。恶言不出口,害人的话,口四种恶业都不出口。损人的事情不做,一概不做,去损人的事情都不做。咬住牙根,无论自己受什么样的苦、吃多少亏,要守身不造恶,就是守着,让身口意三业都不造恶业。不造恶业,即伏,就是伏惑。
所以现在我们老和尚提倡《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些善书就是帮助我们伏惑的。久久成自然,开始很难,久则习惯成自然。开始,万事起头难,刚开始压,压不住。但是咬紧牙根,要这样修,这样往生就可以带业,将惑伏住就可以带业。能够把惑伏住,又能念佛,即可带业往生。「『是名伏惑法』,此即是伏惑法。『真实秘密诀』,此即是真实秘密诀,若能依之奉行,定能往生。」这就是伏惑的秘密诀窍,就是在这里,这样伏惑就可以往生了。
「诸位:放下万缘,提起正念,一句弥陀,一直念下去!雪公恩师偈曰:一念毒心生,急压一声佛;恶言不出口,损人事莫作;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带业;是名伏惑法,真实秘密诀。」
这两首偈我们是可以打字大一点,贴出来,贴在外面,我们打佛七,大家看看,提醒提醒。走到这边来,在生气,看一下;可能刚开始压不住,看了还是气。还是气,用功就在这里用,不然叫用什么功?这样用才会得力,你没有这样用,功夫就不得力,它的诀窍就在这里。
好,这份供养诸位,如果大家需要可以带回去,你常常看。如果你不带回去,就放在我们道场。
下面我们来看:「口念耳听,百八不乱」。
「既信圣言量,持弥陀名号,然执持之功,亦有浅深,譬如今之学制,有小学、中学、大学,程度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层次『口念耳听』犹之小学,其次『心念心听』犹之中学,最终『神念神听』则犹如大学;然吾等程度,小学耳,能够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功夫纯熟处,一心只有佛,不为外境所乱,此即《弥陀经》上所说『一心不乱』。吾人且扪心自问,谁念到『一心不乱』?」
这段雪庐老人给我们讲,口念耳听,百八不乱。既信圣言量,持弥陀名号,圣言量就是佛讲的话,经典里面佛讲的就叫圣言量。我们大家都相信,相信佛在《弥陀经》讲的,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大家现在在打佛七,就是持弥陀名号。然执持之功有浅深,执持名号的功夫有浅有深,好像现在学校的制度有小学、中学、大学,程度不同。念佛第一个层次就是口念耳听,就好比小学;其次就是心念心听,好像中学;最后面神念神听,好像大学。我们现在的程度是小学,小学口念耳听,就是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功夫纯熟处,一心只有佛,不会被外面境界所扰乱,这个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我们自己问一问,谁念到一心不乱?
「至于念佛念到『心念心听』,是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境界,吾人更谈不上。」这个层次就比较高,《楞严经》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比较高。我们口念耳听都做不到,层次高的那就更难了,更谈不上。「而『神念神听』是实相念佛」,跟禅宗参禅一样,「已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根本无人懂得。」我们根本就不懂,这是讲念佛三个层次,执持名号有三个层次,我们现在的程度是第一个层次,口念耳听。
「诸位且别小看这『口念耳听』,口中念清楚,耳中听清楚,便是正念分明,可得一心,诸位不妨从此处下手,练习一个月不断,就能得大利益。」我们也不要小看口念耳听,我应该是神念神听的,我们念佛人也要务实。过去很多年前,也听到有人提倡实相念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还出了书,实相念佛,那就是讲神念神听。提倡的人他懂不懂我们不知道,如果问我,我是不懂,别人我不知道,我是不懂。所以就我们自己可以做到的去做,这样比较务实。我们根本就不懂,做不到的,那就不务实际,那也不叫老实念佛,老实人就要务实。
所以雪庐老人讲这些话都是真话。所以,我们现在也不要小看口念耳听。这个大家都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你口中念清楚,耳中听清楚,这个时候就是正念分明。每一个字、每一句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这个就是正念分明,我们持名念佛就是这样念。这样一直念下去,可得一心,会得到一心。要不间断的,不夹杂、不怀疑,这样一直念下去,你就会得一心。诸位不妨从此处下手,练习一个月不断,就能得大利益。你练一个月,不要间断,就能得大利益。如果照印光祖师讲,十天就能得大利益;如果照《弥陀经》讲,若一日到若七日,有的人一天就一心,有的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不等,最多七天;这里讲一个月,就这样念。
「以上所说,是念佛方法」。上面讲的就是念佛的方法,方法很简单,就是这么念。我们现在念好像效果没有那么好,主要是我们有间断、有夹杂、有怀疑,念个几句,怎么还没看到佛来,又在打妄想,又不老实了。海贤老和尚、锅漏匠为什么念的成功?他们没有别的,他们就是能老实念。他们这两个出家人,都是一个字不认识的。我们这个法门不认识字也没关系,你只要能老实念,你就这样念,念到心开,你什么都通了。不能老实念,那就不行,就要听经闻法。不老实的多,老实的少。
以上所说,是念佛方法。「至于数量多少,引古德一偈作参考。」以上所说是念佛的方法,至于要念多少?古大德有讲,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我们在座大家有没有一天念十万声佛号的经验?我们老和尚讲,黄念老往生前,一天念十四万声。我们念得很快很快,二十四小时能不能念到这个数字?莲池大师都有实验过,在《竹窗随笔》,莲池大师他有实验过,他听说古大德一天念十万声,他二十四小时,他说连吃饭、上厕所,然后洗澡都加下去,他二十四小时不断的念,他统计起来,没有达到十万。莲池大师,我们净宗八祖,我们中国佛教净宗八祖,不到十万。十万都达不到,那都念很快!超过十万,就不知道怎么念的。
这里讲,念佛,当然你念愈多愈好。古大德有一首偈做参考:「念佛不必求多念」,不要看到这句,我就不要念太多了,这个意思不是这样的,你要往下面看,看清楚再说。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心不乱」,你要念一百零八句佛号,心不夹杂一个妄念叫不乱,就是这个念珠一百零八颗的。「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念珠一百零八颗,戒珠不算,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在陀,或者阿弥陀佛,这个陀拨一个珠子,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当中不能夹杂一个妄念。如果你念念,念到一半,我家瓦斯忘记关了,那就不行,要从头再来。念念念,念到一百零七句,我家门忘记锁了,不知道小偷会不会进去?这样不行,要从头来,从头再念。念到一百零七,一定要念到一百零八,这个当中都不夹杂一个妄念,这样这个功课就算做完了。所以这个念珠一百零八颗,是做这个功夫用的。现在都是挂好看的,挂好看的就没有用,戴好看的就没作用。就是要这样念,来自己练习,一百零八句佛号不夹杂一个妄念,那就起作用了。
你不要小看只有一百零八句,一百零八句你能这样念,再看下面这段:「莫嫌百八太少,一心念佛,百八就等于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声。」那不止十万声,你念一百零八句,不夹杂一个妄念,就等于你散乱心念了三十六万亿,不是三十六亿,三十六万个亿,再加上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声佛号,你说差多少!所以要不要要求这个功夫?要!因为这是讲实际效果。不然有口无心,一面打妄想一面念,当然你要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声,那等于不夹杂一个妄念念一百零八句,那你要哪一个?当然要念一百零八句,比较少,但是条件就是说你这个当中不准夹杂一个妄念。你念到一百零七,就起了个妄念,那对不起,从头再来,不算。你这样做早晚课做看看。你不要小看这一百零八句,我试过,会起妄念。
现在我有把握的是十句,印光大师的十念法,念十句,我念十句,一数到十。但是你一数到十,不要阿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不是这样,你这样就太呆板了,不是这样,这样就夹杂了。阿弥陀佛,你就默数,默记一二三四,就是你念几句佛号,你记得清楚。所以我们做三时系念,我都要用掐指算,我们六字二音,一轮就是两句;四字五音,一轮就是五句,我是这样算,这样我们三时系念就百声佛号。这个一百声,如果你不起一个妄念,那就灵了。不要小看说那不多,不多,如果你能这样念,那就等于念了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声。
「按:请参阅龙舒净土文卷四修持法门第六。」这《龙舒净土文》有记载,《龙舒净土文》也是根据经典上讲的。但是你一百零八句如果夹杂妄念,那不行,一定要求不夹杂一个妄念。「我之所说,一依于经典祖师之语」,雪庐老人他讲,他说我所说的是依照经典跟祖师讲的,有根据的,不是他自己编的。「诸位但勤练习『念佛一心』去。敬祝光寿无量。」
这个我们要常常看,常常提起。我们大家同修共同勉励,希望大家我们这一生都去极乐世界,不要在这里搞六道轮回,太苦了,希望我们人人都去。所以这一份东西,我建议大家是带回家里常常看。如果你不想带,当然也不勉强,就放在道场,来的时候,大家有时间再来互相提醒。
好,也是跟大家打闲岔,应该你们在念佛,来给你们打闲岔。本来我刚才听到大家念得都不错,说就让大家念就好了,我就不要来干扰大家。刚好也是因为没有去越南,所以这个时间跟大家来分享分享,我想也是有需要的。刚才庄严她原来跟我建议,我们止静讲个十五分钟。我说十五分钟太少了,最少要讲一个半小时。所以这一份东西大概一个半小时,这样大家会比较清楚一点。十五分钟,因为受时间限制,就不能讲太多。所以耽误大家念佛,请大家多包涵。
明天我要赶路,因为本来现在是在越南的,因为老和尚叫我跟他去越南,因为他老人家身体不适,感冒。那也感恩他老人家感冒,我才有这个时间跟大家在一起。我们念佛功德回向给我们老和尚,让他身体赶快恢复健康,因为老人家多住世一天,就是我们这个地球的众生之福。好,下面就回向回向,今天时间也到了,我就圆满了。祝大家早得一心,阿弥陀佛。
ná mó ā mí tuó fó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5-26 09:43
学习,佛法的专有名词叫作熏习。它不是一次完成,它是不断地把这个法义在心中就像沉香在熏衣服,一次一次地熏习,不断思惟观察,用这个无常的道理在心中不断地熏习。
诸位!佛法的道理绝对不是说你学佛以后把门一关,双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一直念佛,你就能够想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概念,因为你不熏习。你只能靠你的生命经验,而生命经验很容易被你的感受跟妄想误导,这第一个;第二个,你得到的无常无我的概念也不全面。你要厌离娑婆,厌离的不是痛苦的娑婆,更重要的是你要厌离人天快乐的娑婆,人天的这种概念,你不可能从生命经验里面得到。
所以,很多人为什么在临终,只要中阴身现出快乐境界的时候他就过不去?因为平常操作时,他所谓的厌离娑婆,他的所缘境,是厌离痛苦的娑婆,他对快乐的娑婆的厌离这一块是生疏的。所以中阴身快乐果报现前,他就过不去了,卡在那里,心随妄转,结果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诸位,这个无常无我的概念很重要。我再讲一次,你要厌离娑婆,要厌离全面的娑婆,包括痛苦的娑婆世界,也包括快乐的娑婆世界,因为它们两个有三个共同的相貌,就是:第一,不安稳;第二个,不能主宰;第三个,贪着娑婆世界的快乐,你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们之所以离开娑婆世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它的后遗症太大。你为了吃刀锋上的蜂蜜,结果被刀子割伤了,就是说,娑婆世界是得不偿失。你今生享受快乐,本来是合情合理,你说:“欸,我这快乐,是我前生好不容易去做义工,辛辛苦苦的善业得来的,我应该享受!”当然,你可以享受,但是它矛盾就矛盾在哪里呢?当你享受时,你又破坏了来生,问题在这里!因为它带动过失。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我们放弃娑婆世界,就是说你辛苦得来的快乐,它里面有很多问题。这个快乐,“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你没办法住在这里。最后你只能把过去的快乐,换成极乐世界的功德,这快乐我不要了,把所有的资粮回向到净土那种无过失的快乐。
所以,这个无常无我是很重要的操作。也就是说,你凭什么拒绝你的快乐?我想每一个学佛人,多少今生都积集善业吧?你肯定善业比罪业重,所以临终时,你来生的快乐果报一定会先现前的,中阴身一定先现前的,你会看到你来生的快乐。
问题是,你怎么走过去?你不走出娑婆,就不可能面对净土。道理很简单,就是娑婆世界的快乐你要付出代价,牢记这句话你就能走过去。你必须说服自己:我必须把来生的有漏的快乐换取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在临终之前你必须做好这样的心理教育。就是你要先打预防针,因为你迟早要面对这个问题。
所以,你如何看待娑婆世界,用什么角度来看它,你智慧的层次就影响到临终时怎么面对你的中阴身。这个道理你自己想不出来,只有透过对圣言量的学习,不断地熏习,知一切法因缘生,皆悉无常无我,而看到娑婆世界的过失。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