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海涛法师:什么是世上最高的功德?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11-18 19:34     标题: 海涛法师:什么是世上最高的功德?


    1.在《如是语经》上云:功德是幸福、如意、喜乐、可亲、愉悦的别语(这里的意思是,善行果报所带来的幸福与安宁)。

  2.功德是洗涤与净化心流者。│法护阿阇梨(六世纪巴利经典注疏者)

  3.功德是福乐,善巧方便是带给自己福乐的技能。│阿姜摩诃布瓦

  4.三种今世善业的功德果报:不断功德的累积,能趋吉避凶;功德在命终时,能带来安宁;是功德决定众生的来世。

  5.佛语:心清净,是世上最高的功德。

  6.年那达摩尊者:佛陀不断地强调布施与戒德的重要性。在行禅道上,应当培育对自己戒德与布施的忆念。例如,在经行时自问:「今天,我做了什么功德事?」

  7.禅修者不能入定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白天未做足够的功德。│阿姜刚诃

  8.功德是止的坐垫,是宁静的基础。假如我们行善——说善语、做善事、布施、慈悲——,那么心就会体验喜乐。那些善行与由此自然而来的快乐,成为定力与宁静的因缘。善德与布施的力量趋向喜乐,正是那种善巧的喜乐,构成了定力与明辨的基础。│阿姜刚诃

  9.我们的善行有许多形式,不过简单讲有两类:

  一、做为因的功德,也就是我们得做的善行;

  二、做为果的功德,也就是来自我们善行的福报。

  10.做为因的功德有三种:布施的功德、守戒的功德、禅修的功德。

  11.布施的扩展还包括了把功德回向他人的功德与随喜他人功德的功德。这三类归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与嫉妒、悭吝相克。

  12.持戒的功德扩展还包括了对值得尊敬者表示尊敬的功德,比如对长老、对该感恩的人的尊敬;还有助人行善巧之事,分享你的力量、财富与智慧的功德。这三类归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与人际之间的美德有关。

  1.禅修的功德还包括了谛听佛法的功德、传法的功德,与正见的功德。这四类归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明辨的来源。

  2.这些功德只有当它们根植于非贪、非瞋、非痴的心态之下才能产生。如巴利经中所说,非贪是布施的基础;非瞋是戒德的基础;非痴是禅定的基础。

  3.你做的功德会给身心带来自在。无论何时,想到自己做过的善事,总会使你快乐。

  4.善业(福行、功德)是一件跟着你的尊贵宝藏,就好比你的影子始终跟着你一样。即使死时,你的功德也会跟着你,给你安排一个重生的好地方。

  5.当一个人的心静止下来时,他将看见自己的心的虚假,也看见其中的真实。他既看见掉举、散乱、游走之心的错误,是这个心导致他烦躁受苦;也看见平静、清凉之心的功德与善巧,也就是当心静止时的福乐。这就叫做朝内同时看见了对与错。

  6.功德指带来轮回之中的善果的善业。功德引生世间利益,譬如良好的重生、财富、美貌、成功。它也是出世利益的助缘。因此,佛陀敦促弟子培育功德,并讲述自己在宿世中修习功德的例子。│菩提尊者

  7.如今人们到处找功德,多数人在找功德。我不见有多少人找戒恶之道。他们这么想要功德,却不知把它存在哪里,这就像是在染一块污秽未洗的布。│阿姜查

  8.如果我们想染一块布,就先得把它洗干净。不过多数人不那么做,看也不看,就把它放进染料。那块布如果不干净,染了更难看。想一想!染一块又脏又旧的破布,能好看么?

  9.佛陀教导说,要在任何情形下,有念住,有自觉。恶从身业、语业、意业中生起。一切善恶、利害,都来自身、语、意。今天你把身、语、意带来了么?还是把它们留在家里了?这就是你必须看的地方,就在这里,不必看太远。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11-18 19:34

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在佛教里,犯戒之后有几种事相忏,「事相忏」就是你在佛菩萨面前发露你的罪,拜礼佛的名号、或礼忏悔仪轨、诵经,这些仪式都可以忏除罪业。

  另外还有「无相忏」的方法,无相忏就是观自己的心,有犯错的念头出来,观心念生灭无常,不随心念造恶,转而行善、放生、戒杀、印经,做其他的善事,以这些善功德回向以前的恶业,希望令它清净。

  还有一种就是持佛菩萨的名号、念佛菩萨的心咒,因为我们内心的结,众生的心结要佛菩萨的心咒来解,特别是念了「金刚萨埵心咒」:唵班扎萨埵吽,就这个心咒常常念,也有很好的忏悔的效果。

  另外,菩萨戒叫做菩提心戒,所以只要有不好的起心动念戒体就不圆满,不圆满就要赶快在佛前求忏悔。尤其是在这种污染的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够百分之百圆满,包括出家众,只要随时记得随犯随忏最重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11-19 18:37

同样一部《金刚经》,世俗人研究,道亲也在研究,学佛者也在研究,因为用心不同,乃至思惟的方式不同,结果也就大不相同。所以不要认为某人在学佛,就一定有好的想法,不一定。认为学佛者一定是慈悲的,也不一定,因为个人动机不同,因缘不同,虽然是佛法,对他也不见得有什麽直接关系。

  纵使是没学佛的人,但他处处替人设想,有道德,有爱心,这等于接近菩萨的性格,虽然他不了解空性,但至少他不会堕落。所以佛法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心,因为一切痛苦都是由于我执而产生了我爱、我慢,所以一定要摧破自我。如何打破我执呢?就要具备金刚般若,只有金刚般若才能究竟解脱,不要被世俗的杂染所牵绊,随时保持冷静坚定的思想,才能产生般若的力量,有这个力量以后,对众生只有悲心,知道如何引导众生。

  为了达成长远的悲愿,各位应该找一个善知识,一位根本上师,生命的引导师,帮助我们的生命。因为我们见不到佛菩萨,见不到本尊,也见不到佛,但是你可以找个善知识,代表本尊护法,代表三宝功德。当然,要亲近一位上师,善知识,也要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了解,由他身上引起你对佛法的信心。因为我们在五浊恶世修行很容易退转,但是这位师父能引起你对法的追求与信心,那麽他就是你的上师。

  但不能用世俗的感情来接近师父,那你就侮辱了自己的佛性,必须是超越男女,超越世俗的。不是利用对方,不是依赖的,我们的师父有如佛的示现一样,以这样的恭敬来依教奉行,对于他所说的话有如佛所说法一样。

  说实在话,你今天有信心说我决定要成佛,或者决定要解脱,诸佛菩萨一定想尽办法创造因缘给你,引导你。各位,一切都无需烦恼,有的人一谈到这个就说,我也要找到善知识,找到我的上师,他在那裡?那我要问你,你淮备好了吗?有决心成佛吗?一旦下定决心,上师自然现前。或许梦中出现,或许在定中出现,乃至现成肉身协助你。

  各位,诸佛菩萨每天都用放大镜找,世上是否有人要成佛的?有否能帮忙分担一些责任的?大悲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你想离苦吗?不可以一只手抓著娑婆世界,紧抓著爱情、钱财不放,另一只手却想拉著菩萨。这样东拉西扯会输掉一切的。佛菩萨要你放下,放下就解脱了,你不肯放下,执著世间的财色名食睡,执著富贵名利,那永远看不到真理。只是像吃东西一般,挑选那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一会儿要到那个道场,找那个师父,一会儿又要学那个法门,好象作生意一样,挑三捡四的,永远无法跟你内心的觉性相应。

 如今人们到处找功德,多数人在找功德。我不见有多少人找戒恶之道。他们这么想要功德,却不知把它存在哪里,这就像是在染一块污秽未洗的布。│阿姜查

  如果我们想染一块布,就先得把它洗干净。不过多数人不那么做,看也不看,就把它放进染料。那块布如果不干净,染了更难看。想一想!染一块又脏又旧的破布,能好看么?

  佛陀教导说,要在任何情形下,有念住,有自觉。恶从身业、语业、意业中生起。一切善恶、利害,都来自身、语、意。今天你把身、语、意带来了么?还是把它们留在家里了?这就是你必须看的地方,就在这里,不必看太远。

  1.看着自己的行为、言语、思想。看自己的操行是否有错。人们就是这样。你必须仔细看,只要看着你自己。

  2.既然有这么多的人在找功德。那就得学习找怎样戒恶。不过没有多少人对这事有兴趣。

  3.佛陀的教导很简要,只有三句话:诸恶莫作,那是诸佛的教导,这就是佛教的核心,人们却不停地跳过它,他们不要这一句。离弃一切恶行,大大小小,身业、语业、意业……这就是诸佛的教导。│阿姜查

  4.弃恶修善——这是佛教的核心。诸恶莫作,不犯任何错事,无论借着身、语、或者意。那是正善修行,是诸佛的教诫。现在我们的「这块布」就干净了。

  5.接下来是——行善巧事「众善奉行」,使心有善德、善巧。如果心有善德、善巧,我们不需要到处找功德了。即使坐在家里,也可以修功德。

  6.但是,多数人只会到处去找功德,却不放弃作恶。回到家里两手空空,又恢复一脸愠恼的老样子。这样的心念人们不注意,这离功德还远着呢!

  7.这些事我们也许懂,但如果不是自己心里懂,就不是真正懂。如果我们的心善良,有德,它就有喜乐,我们的心就带着一股微笑。可我们多数人,难得找到时间笑,不是吗?我们只能在事情顺心时才笑。

  8.多数人的快乐,有赖于事情顺从自己的喜好,必须得世界上所有人都只说好听的。你是这样寻找快乐的么?要世上人人只讲好听的,可能吗?如果是这样,你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快乐?

  9.我们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快乐。无论它是什么,无论对错,不要盲目地执取它。只注意它,接着把它放下。当心自在时,你就会笑了。对什么事一起反感,心马上败坏,接着烦恼随即而起。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