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仁清法师:修行中一定要找到与佛经的对应点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11-14 09:33
标题:
仁清法师:修行中一定要找到与佛经的对应点
灭罪消业
接下来,这个出世间功德的第三条:就是能够灭罪和消业。能够灭罪和消业啊,我们用六条理证来解释。灭罪、消业是我们修行人,必须经过的一段,实际上,我们修行的过程,也是消业的一个过程。大悲咒呢,能够消业,能够灭罪。那也正是我们修行大悲咒的一种动力。灭罪消业六条理证。
【经文】: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咒,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第一条:观世音菩萨,告诉在坐的众生,是这样说:怎样念大悲咒呢?“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咒,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就是如果你想诵大悲咒,应该先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也可以再诵“南无阿弥陀佛”,最后诵大悲咒。诵大悲咒,如果你能够一天诵满五遍的话,后面一句话叫:“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做为一个人来讲,生死是最重要的大事情。那么我们活着,还没有了脱之前,就恶死了,这是极大的恶业现前。
极大的恶果现前,佛在经典上讲,人有九横嘛。不该死的死了,有九种嘛。那么生死重罪,如果果报现前的话,就是一种横灾。“一宿诵满五遍”,这是经上讲的,应该和经上对应,所以我劝大家,如果在课下,想每天都诵大悲咒的话,有人问师父,最少诵多少遍,那么最少你诵五遍。一宿呢,就是一晚上,实际上古代印度,它往往这样说,“二六时中”,在这里用“一宿”来代替了,就是一晚上,实际上就是一天。实际上就是一昼夜,这个一昼夜,在古代印度叫做“二六时中”,怎么叫“二六时中”呢?就是把白天分三段,把晚上分三段,这两个加起来是六段,这两个叫“二六时中”。白天分三段,哪三段: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晚上分三段,哪三段呢?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金刚经》上看到了吗?好多经上也这样说。所以古代印度是这样分的。
“一宿诵满五遍”,为什么这里提到五遍?佛的含义,是对应着五佛部。佛经当中,把佛分为五部佛。东方阿閦佛,神通寺被盗的佛头叫什么名字?知道吗?叫阿閦佛。东方阿閦佛,属于金刚部。南方宝胜佛,南方是宝胜部。西方是莲花部。北方是羯磨部。中央是佛部。各对应的五佛智,要是这五佛智你都圆满了,你就是一个圆满的佛陀。所以它就有对应嘛,我们在修法过程中,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找到与佛经的对应点。
——摘自仁清法师《大悲咒的功德和妙用》之大悲咒的出世间功德利益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8-22 18:03
法呢?就是指得心以外的东西,心意识以外的东西,万事万法。
法从《俱舍论》上讲,它又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色法’。身、光、电、形状、大小,我们用眼睛所能看到,所能认知的东西,称为色法。
‘心王法’心王法包括了我们这个心。
还有‘心所法’心所法就是由于随顺心王法而产生的很多情感。这很多的情感都是心王出来的。不同的情感它有不同的认知,那么它叫心所,心所法。
比方说贪欲和嗔恨。贪欲和嗔恨不一样,表现的程度不一样。无论贪欲还是嗔恨它都是心王发出的。心王是总的,它一种认知。那么后面心所是分开的。
天台宗当中讲,如果你真想了脱,那必须要清除、清净八十八结使,八十一心所。八十一心所,八十一类不是八十一种,也不是八十一个,是八十一类非常多。
这个色法,心王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这是第四个,一二三四,第五个是‘无为法’。
这是《俱舍论》当中把法分了这么多。法里面实际上包括了人了,为什么?色,五蕴色身的色,人的这个身体算不算在色的范畴之内?心王和心所实际就是(五蕴色身加心的)这个心。法分了五种,包含了人了。
我们为了把心以外的万事万物和人分开,经常在经典上我们接触到的两个词,一个是人,一个是法。也可以这样讲,一个是人我,一个叫法我。金刚经上也这样讲嘛,无我、无人、无众生,众生属于法,和无寿者等。都是这样的。
所以要想明心见性,是打破了无始劫以来对万事万法认为都有自性的颠倒妄念。所以心就明了,这个心的明的程度是什么意思呢?
万事万物都有自性,我突然间感觉到这个不对了,打破了这个妄念了,什么意思?证空!证空就是见性,见的什么性?空性!真性!证空就是见性。
那么所谓的开悟这仅仅是说的从修行者人的角度上来讲的,从修行的角度上来讲的。我通过修行,所谓开悟了。那开悟了什么意思呢?证空了。开悟是见性了、见真谛了、见真相了。因为万事万物它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的。
体性是空的,自性是不存在的。这是它的含义。
那么开悟和证悟还有一个距离,这个证悟跟证果还有关系。
开悟你可以是从实证,亲证上开悟,也可以是从理论上开悟。从理论上开悟,就是说从原理上你明白什么叫空性了,那叫从理论上的一种开悟。
从实证上的开悟是什么呢?通过实修以后亲证空性了。亲证空性可以说是证悟空性。
从大乘菩萨道来讲,那是初地菩萨。但是证悟空性,从初地一直到十地,空性是一样的,但证悟的层次不一样,消除的业障不一样、积累的功德不一样、显现的神通不一样,是这样的。
所以证悟它有一个次第,开悟可以是刹那之间。
——摘自仁清法师《成佛的法华》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