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如果佛来了,你能放下世间事随佛而去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7-27 12:52     标题: 如果佛来了,你能放下世间事随佛而去吗?


导言: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败坏的,我们赖以存在的国土也是危险脆弱的,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和合而成为体,必然要承受这些对应的苦和空无,在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五蕴中也是实在找不到一个我的 。

  在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的轮回中,我们必然承受着由生而带来的灭和变异的种种痛苦烦恼,在这虚妄不实的境界中,哪里有一个真实的主体可以长住不朽呢?这些的根源是什么?都是因为这个心,才是这所有恶业的根源。于是托形为用,这个有形的身是罪恶的能被观察到的源头,真能这样的去观察,就会渐渐的远离生死轮回了。

  世间由器世界与有情众生世界组成。

  世间无常,那么世间是一个什么词?也就是我们存在的大环境,佛教把世间分为三大类:一个是器世间 、一个是有情世间、一个是知正觉世间。在楞严经中提到了前两个世间,叫做器世界和有情众生世界。

  器世界就是物质世界, 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如果容器里什么都没装,那么说明这个容器还没用,于是要装点什么呢?就是装了一些有情众生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有情众生世界,这是我们现在面对的一个虚妄的世界,为什么说虚妄呢?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的一句话,就叫境随心转,还有一句叫做依正庄严,还有一句叫做相由心生 。这三句说的都是外在的环境,是由内在的心做主体的,也就是说这个心才是外在物质世界发展成什么样的关键。

  于是不管是外在的物质世界,还是有情众生的因果纠缠的世界,都是虚妄不实在的,只有第三个世间,也就是知正觉的世间才是恒常不变的。这和四土的义理是一致的,在究竟层面前三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都是不究竟的,只有最后一层的常寂光土是真实恒常的。

  世界,这个词是佛教的专业名称。我们的这个世界有多大?这说起来可就很麻烦了,因为我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这世界有多大。首先佛教定义的一个小世界:就是一日一月一须弥山,外围四大海四大部洲的一个区域叫做一个小世界 。于是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一个大千世界,因为是三个千相乘,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掌管的教区,最少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少小世界?有十亿个小世界,也就是有四大部洲的那个世界。

  所以一尊佛掌管的教区里,最少有十亿个小世界,也就最少有十亿个四大部洲 四大海和须弥山了,也就有了十亿个二十八层天了。所以大家知道这世界有多浩瀚广阔?单用人的思维去分别计算也是无法穷尽的了,佛陀说到的世间,也就是这个大的大千世界,尚且是无常败坏的。

  何况一个小世界,何况一个小世界里的一部洲,何况一部洲里的一小洲,何况一小洲里的一个小星球?说这些是希望大家能把心量打开,佛教眼中的世界是无限浩瀚的,是我们过去不可能想象的广阔无边的。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要只是拿一个小民主义去面对世界,这就不能称呼为大人了。

  我们要智信而不是迷信。

  这个世界是这样广阔的,而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呢?因为现在我们讲到迷信,什么叫迷信呢?就是不去研究明白就信受了,这叫迷信。佛教要求我们去做到智信,而非常不欢迎迷信。

  我在最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就有些奇怪的因缘,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在路边的一个小摊位看到一些免费结缘的书,当然那个时候还有一些磁带。我随便的一翻就看到了一本,佛教科学观的书,我当时就非常的奇怪,老师说佛教不是迷信吗?怎么又说是科学了。我就以打击迷信,崇尚科学的角度拿走去看。

  看完了就有点反省了,原来佛陀三千年前说过的话,我们现在所谓的科学也才验证一点点,还有很多的东西是无法验证的。这一对比也就知道了,现在的科学还不完善,还需要加强的,而佛教说的这些道理,恐怕要想用科学证明,就实在太遥远了。

  世间事事无常,第一心念就是往生极乐。

  无常,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念。学佛我们必然要知道,这个无常观。佛陀在最开始教导弟子的时候,就是让大家练习这个无常观。无常也就是,不一定什么事情,不一定在什么时候,不一定以什么原因,产生不一定什么结果,所以这一系列中都是不能确定的事情。

  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叫做,覆巢之下无完卵。也就是在一个倾覆的鸟巢下面,怎么可能会有完整的鸟蛋呢?世界都在无常中,地球在世界中只是微尘,我们在地球上,依然算作微尘,于是世界都是无常的,人怎么可能不面对无常呢?

  有一次我有机会去本溪,在本溪的一个医院门口,见到了一大群组团乞讨的人。他们都是白血病家属,为了给孩子治病,已经负债累累,一无所有了,为了继续为孩子治疗,才组团在一起乞讨,看照片那里的孩子很多才几岁而已 。

  没过几年,我另外认识的一个女生也得了白血病,他在临去医院前就和我说,你帮我检查一下,这是什么病啊。于是他说了他的病症,我们一起百度后来说了有三种可能,其中一种就是白血病。结果很快他去医院,经过漫长的确诊,有的时候一天要抽十二管血,医院检验、重复检验、送到省里检验、重复检验。

  在还没确诊前,我们用手机发短信,他也知道自己可能是白血病了。因为医生常常很轻松的去劝他,但是检查的那么紧密,肯定不是简单的病症,结果真是这样,半个月下来,终于确诊是白血病的一种。因为发现的是早期,治疗的很及时,所以大概半年多的治疗,他竟然奇迹般的好了。

  所以世间的事情真是无常,我家附近这有个邻居和我们家还是蛮好的,结果没出几天就高血压犯了,他的高血压能达到一百八十到二百二十 这数字医生听了都迷糊。后来一次高血压犯病,躺在屋子的卫生间里,他也就没能再醒来 。那个时候,我放学了,下楼放风,还能和他下下棋、聊聊天,是一个很风趣的老头。

  人世间真是这样,所以老人很容易学佛,因为他们经历的事情太多了,见过的生死也太多,体验的无常也太多,说这感受很容易撞进他们的心里。

  这个无常,有的时候我们不容易观察到。在楞严经中,佛陀带阿难尊者去找心,结果阿难找了七个地方,都不是。于是佛陀开始了二度征心和十番显现,其中提到一位国王波斯匿王。佛陀问他,你说你的身形是终究要败坏消亡的,还是会常驻不朽呢?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回答说:我的身形终究是要败坏的。佛陀问:你的身虽然没败坏,你这么知道会败坏的呢?波斯匿王说了很多,简要说,就是他看到了别人的生死,也知道自己终究要经历死亡的,另外他的身体的变化衰老,也是持续而来,不容忽视的。

  过去问过一个同修这样的问题,大家也可以自己思维一下。当我们去看自己四岁 十岁,或者二十岁时候的照片,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个十岁的自己哪里去了?那个五岁的自己哪里去了?哪个二十岁的自己哪里去?

  那个十岁的自己,是死了吗?如果没死,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如果死了,为什么现在你还在呢?于是那个十岁的存在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妄的存在呢?在我们经历的时候,或许感觉这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当时间跨过这一刻,前一瞬间也就已经消亡不见了。

  所以用这个来思维,我们可以思维到生命的无常。对有的人来说,生命已经走过大半;对有的人来说,生命才开始旅程;对有的人来说,生命可能就是风烛残年。那么过往的岁月算什么?是真实的吗?如果是真实的,就应该常住不灭,那不是真实的,为什么我们经历的时候却依然切肤之痛呢?

  金刚经中提到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都没办法得到,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心他不是恒常的,已经过去了再也找不到了,而未来还没到,未来的心也就无法寻得。现在又没有一个所谓的时刻算是现在,这一下搞得我们没有心了。

  为什么没有心了?是因为这心是虚妄的、不实在的、是变灭的,这样的心是找不到的。找这样的心,就像水中捞月一样,看到影子却得不到真实的体相,于是观这个心也是无常的,而佛菩萨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他们发出的心是真的。所以是恒常的,你在过去能找到,在未来他还是不变。

  于是这里面就微妙了,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发出恒常的心来。于是这个心,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消亡,也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异,更不会随条件的有无而增减。这个心才是佛菩萨的心,也是我们需要发出的一个真心,什么叫做真心?就是恒常的,不会变化的。比如说往生极乐的心,佛菩萨就是要看我们的这个心是不是真的,于是有的时候拿出好些事情来给大家考验,有的人就被考的外酥里嫩的,不过关,为什么呢?就是这个心 改变了,能改变的是不真实的。

  于是不管什么事情到来,我都保持一个心念,往生极乐。有人来说我两句坏话,我也不为此动心念,我还是把往生极乐放在第一位;有事情要去做,那就去做了,但是不把那个心念超越第一心念,这样一来,第一心念就是往生极乐。

  能经受住考验的就是真的,我在几年前有一次考试没过关。那个时候,已经是大晚上了,大概十二点一点的样子。我在睡觉,忽然听到有巨大的念佛的声音,我一下就起来了,我以为佛陀要接我走了,于是就在床上盘腿坐好,随着这个音调念佛。

  念着念着渐入佳境的时候,忽然来了个短信,我就去看谁发的短信,结果回来再坐的时候,念佛的声音已经没有了,为此我怅然了很久。我知道这是考试没过关,如那天面对面的一个同修问我,佛陀也会搞错的吗?我说怎么了呢?他说在念佛的时候,佛陀来了伸出大手说:儿啊为父来接你了。于是他就伸手去接佛的手,结果没接到呢,佛陀就收回去了。说哦搞错了,你还没到时候呢,就走了。于是他来问我,佛陀也有搞错的时候吗?我说那是考试,看你是不是真的能放下一切,但是现在看来你的考试过关了。

  正是因为时刻把这个心放在第一位,这个心才是真的,而如果有点事情来了,就丧失了这个心,这个心是假的;不管有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这都是假的;不管有多高大深远的意义,这都是假的。佛菩萨要看的是我们的真心,不是看我们变来变去的假心的。

  阿弥陀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7-27 12:53

过佛法看世界,看的是世界,也看的是自己。

  我们其实很想了解世界,更想读懂自己。我们在想,拥有信仰,究竟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力量,还是在寻求庇佑,诉求自身的欲望?究竟如何才能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什么是时空变幻之下的永恒价值?什么又是因果苦乐、前世今生?福报与恶报是否如我们的简单理解一般应运和体现?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究竟该如何待己待人?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和胸怀都更深广,慈悲使我们通过关爱、分享和分担,通过淡化人我界分,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核心,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

  幸福佛法也讲幸福快乐

  有人说,佛法似乎总是在强调苦,苦苦、变苦、行苦,那么关于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佛法是怎样看待的呢?

  其实,佛法也讲幸福快乐,但强调通过见、修、行去实现真正持久的幸福。

  其实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的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方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扩大视野。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放下失望与恐惧,感受喜悦与清净

  我们或许明白生命中固有的缺憾和无常,但当我们遭遇这些不幸时,却往往无法平静的面对和接受。

  究竟该如何认知生命的苦与乐,得与失呢?若我们以发善的心换来了失望的果,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境遇,又如何守护自己的坚持呢?

  “得到”靠福报,“放下”是智慧,福报易得智慧难求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似乎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如周末,有的呼朋唤友去参加各种聚会,有的却独自一人在家看书,放弃玩耍,得到自我提升。如此浅显的道理就像佛法中的“舍得”、“放下”一样,舍得舍得,有舍有得,耐住寂寞拥住繁华。

  佛法之所以可贵,不仅是它能帮助你实现愿望,更是在你愿望落空的时候,指引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着,教你透过不圆满的流转现象,感受到喜悦和清净。

  ---上师希阿荣博堪布

  佛法取决于发心

  在问“佛法能给我什么”之前,应该先问自己:“我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

  人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总不出以下三类:

  希望生活安稳快乐,事业发达,家庭幸福等等;

  希望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烦恼痛苦,实现心灵的自由解脱;

  希望获得圆满的智慧,以更好地帮助众生。

  从佛法中能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心(也就是根本的动机),然后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了。

  ---上师希阿荣博堪布

  见、修、行

  见,指佛法对于人、事、万物的见解,比如无常、无我、苦、空、因果、缘起等。

  修,指依照系统的方法和次第把以上见解内化为自己的体悟,亲身去勘验、证明佛法的正见。

  行,指把亲自体验和证明到的应用、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帮助、分享、分担、自律,通过关爱、贡献、耐心、善巧,去进一步体会和表现生命与生命间的联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愿”。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