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恒传法师:利剑剃发,莫负佛道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6-25 12:45     标题: 恒传法师:利剑剃发,莫负佛道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

  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

  舍俗入泥洹,希有难思议。

  皈依大觉尊,能度三有苦,

  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

  《出家功德偈》

  “汝身出家?心出家?”

  有很多人对我说:“师父,我最近很痛苦,想出家,你收不收我?”当然,佛门广大,只要你来,必不会将你拒之门外,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弘扬,有赖于正法僧团。我也希望我们佛门龙象辈出,来“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但是同时,我希望每位有心出家的善士能够三思,正确理解“出家”的含义,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出家功德不可限量

  在我们佛教来说,出家学道是从释尊开始的,依《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记载,释尊在半夜明星出时,令下人车匿准备自己的爱马犍陟,骑马出城,到闲静处下马,脱下宝冠璎珞等给车匿,又取利剑剃除须发,现出家相后前往跋伽婆仙人处问道。自此以后,能出离烦恼系缚的世俗家,剃发、舍弃世俗事、断妻子眷属等的缘份而修行佛道称为出家。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若人出家,能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度无量众生,功德无量无边,直至究竟菩提都不会灭尽。《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出家的发心

  有很多人说想出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想出家,而是在世俗生活中受挫了,感情受伤了,工作不顺了,婚姻不幸等等这样的事情,他们这时候说出家只是想找一个逃避现实的窗口。这并不值得鼓励。如果出家是为了逃避烦恼,那么你要知道,修行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出家了,烦恼马上烟消云散,如果是想出家逃避,希望能够在落发瞬间达到心灵解脱,是不太可能的。并且烦恼都是对境对人的,当在世俗中因为生活受挫而出家,离开了世俗生活,暂时没有起烦恼的环境,到寺院,又开始想念世俗生活。这是很不可取的。不能说我在这个大家有了烦恼,有了痛苦,经不起考验,就想到还俗到小家。这是最大的错误。如果你在这个大家有了烦恼,表示你没有把这颗心修平和修柔和,你到了小家烦恼痛苦障碍会更多。

  出家更不是为了名和利,不是为了贪图供养,也不是逃避社会劳动而把出家当做一种职业。如果是以这样的目的出家,那么极容易在修学路上走偏,从而造下种种不善因,将来机缘成熟必得果报。所以出家一定要动机真纯,道念坚巩,牢不可拔。

  佛陀把出家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因为佛道的殊胜,仰慕佛陀的教法而出家并践行佛陀教法者。第二种仅是为了把佛陀的教法当做知识来研究,只是为了能说出来而不想践行教法者。第三种是以修道为名,而图生活者。第四种为了玷污佛陀教法的人。须知真正出家者,仅为第一种。真正的出家一定是先要信仰尊重佛陀的教法,想依佛陀的教法达到解脱的目的。

  从今天起你出家,那就放弃了小家为大家。出家一定需要非常巨大的决心,要舍离尘世一切,要放下世间财力、权力、名誉、恩爱等是非常困难的,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切都是无常变化中,完全看你这颗心怎么选择。

  出家的目标

  《中阿含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赖咤和罗的人,出生在俱虑国,家里条件非常好,家里只有这一个孩子,非常受宠。赖咤和罗自从受佛陀教诲,就痛念人生,感受人生的种种苦,力求解脱,难以休止,虽父母哭着劝阻,他也不听从父母,甚至绝食,就是为了出家,期修正道。像这样出家态度如此坚决,就算全世界都阻挡,也不让步。这才是真正的出家。

  出家不仅仅是换了身僧服,重要的是要对世间的种种执着能够真正的舍离,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寻求解脱。

  但是不是只要自己解脱了就可以了呢?不是的,在《大庄严法门经》卷下︰“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非以自身披着染衣名为出家。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非以自持戒行名为出家。(中略)勤行精进为令众生满足一切佛法故,名为出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并不是你剃发穿上僧衣就叫出家,能够进一步发大精进心为解除众生烦恼,这才叫真正的出家,这也是大乘佛教的真谛。佛法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并不是我今天一出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仅仅是逃避世俗生活,也不仅仅是只求自己了脱生死,更重要的是行六度,度众生。肩负着续释迦如来家业慧命的责任。我们在出家时就要发四个大愿:(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

  出家三宝为福田,会有居士供养,但不要因此有了心气傲慢。我们头一剃,就是以身作则,以身表法。穿上三宝衣,吃着三宝饭,没有任何推脱的责任来完成出家使命。为释迦如来,为续佛慧命,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奉献自己的身心。要有一颗永恒坚定不失信心信念的心去修学。

  参学的“江湖中人”

  我们经常讲“江湖中人”,大家知道最早的江湖中人说的是谁吗?说的是高僧大德。

  在六祖以后,禅宗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禅寺越来越多。在水边林下修行传法的禅师也越来越多。六祖以后有两位非常有名的禅师,一位叫马祖道一,他是在江西洪州,现在的南昌。另外有一位叫石头希迁禅师,石头希迁禅师在现在的湖南南岳。这两位禅师在当时佛教界是最有影响力,最有威望的禅师。所有修行的禅僧都会去向他讨教,不是在江西就是在湖南,或者在江西湖南之间跑来跑去,后来就称之为“跑江湖”。我们之后称的“跑江湖”是从禅宗里来的,当然后来成为描绘社会上三教九流为了生活糊口,奔波的一种方式。它的真正渊源是讲禅师的行脚生活,不是到江西就是到湖南,所以叫“江湖”。

  马祖创建的学校名叫“丛林”,有着广纳贤才、因人而异、不拘形式的风格,是最早的规模宏大的形散却法规范,而去参访的僧人信众也折服于这样的教育方式,将马祖推崇为伟大的导师,所以游学四方,云水行脚,有两个前提,一、参访的是名师大德。二、自己真是抱着增加自己见解,究明迷悟、实妄等的生死大事的目标。有着极其坚定的修学目标,直至证悟。这样心性一定,一切万物都污染不了他的信心。

  如果你没有坚定的信心,只是以一种心性的不定、懒惰、名利、堕落的心态去参学,这种人一般就直接否定了。有很多人包括我的徒弟,说“我想出去参学”,我就一句话:“你先想好。”因为这个时候你心性还不定,修学目标不坚定,佛学基础不牢靠,又想跑出去,最终学了一大堆不好的习气毛病回来,结果可想而知。马上迁单,没有条件可讲。原因是什么?他把外面的很多不好的习气,都传染过来了,容易误导其他人。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小孩还没学会走就想跑,你说他会摔跤不会?每个人出家的目的不同,想法不同,做法不一。如果出家时间短,宿世的根器慧根不利,这一世悲心愿力又不具足,对佛法不很了解,心沉淀不下来,只是换了一身僧服而已,还不具备真正和合清净福田僧的标准,这时候就容易产生贪、嗔、痴、傲慢、羡慕、嫉妒等。所以参学游历也需要基础。

  其实到我们寺院挂单的,哪种人我一般比较尊重?就是一来马上报说,我是某某寺院,我师父说让我过来说跟您学习。我非常尊重,但是有一种情况,我们完全不接受。

  前些日子,一个居士给我打电话:师父,能不能去你寺院两个人?我问:干什么?多大年龄?最后问出来,都是六七十岁,修学上没有成绩,自己又没有地方可去。一般年龄大的寺院都不接受,你来干什么,来养老吗?寺院常住拼死拼活把寺院建好,你跑到老了,跑不动了,跑到一身不良习气,你过来养老,人家会接受吗?为什么跑到现在你老了没有寺院可去?为什么别人都不喜欢接受你?出家了如果在出家师身边好好修学,绝对不会到这种地步,出家人不能离开僧团,即使出去参学,一、要通过师父同意,二、在一定的时间段,这样才可以。寺院就是你家,你为什么来回跑?嘴上天天说着这个寺院和你有缘,那个寺院和你无缘,都是释迦如来家业,哪个和你有缘,哪个和你无缘?都是自己的心态问题,是自己的心性出了问题,直接否定你这个人的人品和德行,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满口胡说。还有一些出家众呢,剃度几个月,不住寺院,跑居士家里住,说居士家里有佛堂。可笑,那你还出什么家?

  以前我对这一点也不是很理解,我有一个师兄,79岁,拄着拐杖回到寺院,我师父让他3天之内必须走人,我对我师父的做法特别不理解,最后我想给他点钱,还不敢当着别人的面给,跑到山下给他点钱。我追了好长时间,他才走到山门那里……我回去之后,师父才跟我讲,我的这位师兄在寺院出家几个月就以出家参学为名出去,师父不同意,还多次劝告,他不听,就自己走了,之后再也没回来,直到现在修学没有建树,还没有地方去。这个时候我才慢慢理解我师父,这其实是咎由自取。既然出家,就跟在师父身边,帮着师父把释迦如来家业打理好,协助师父弘法利生。就在寺院好好修行,勇猛精进修学,等机缘成熟需要出去参学了,再出去,这样做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不是今天读了两本经书,明天又还俗,又想四处“参访”……出家,出了“小家”来到“大家”为大家。很多人出家的目的不同,有的人为了躲避劳务,懒惰的思想;有的人经济出现问题,逃避债务;有的人身体出了问题;有的人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这和真正发心出家的人完全是两个概念,真心出家的人打也打不走,骂也骂不走,他就在寺院。为什么?他一旦剃度在你身边,他知道你就是他的亲生父母,比亲生父母还要亲,父母给了你身体,师父给你了法身慧命。如果不是真正发心出家,他抱着一种目的,你不用说了,剃度完用不了多久,就背着包跑了……你看有很多人这里参学那里参学,参的什么?参到最后,都是一身的毛病,……其实严格来讲,你受完戒,一般3-5年只能在寺院师父身边,如果你出去,僧团是不会承认你的,你属于流浪。我们说出去参学,什么样的条件,你才能出去参学,不说你明心见性,起码明心了,你才可以出去参学。

  前段时间有个僧人来寺院挂单,先问:寺院伙食怎么样?单金多少?生活条件怎么样?……我直接拒绝给他挂单。他就开始发信息质问我:你建寺院不安僧,你想干什么?我说:我安僧安的是具有正知正见的僧,是真正修学的僧,无有高下平等心的僧,是知道出家使命的僧,是弘法利生的僧,不是安的穿着三宝衣,无修为,无德行,出家目标不明确的,我安你干什么!你不用质问我,你要是好好修行的情况下,你为什么不在你师父身边?你跑什么?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记住,最重要是这颗心,你心性不好,到哪里都不行。我们修学,一定要先把心性修柔和修平和,明白自己修学的目的。否则自己修持有问题,还怨天尤人,空过时日,最后修学上没有建树,自己又无所依。

  出家人与居士的界限

  出家分为四类(一)身离非心,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身虽然在寺院,但心依然顾恋世俗生活。(二)心离非身,就是身在家,心出家,身虽受用妻子,但是心却不生耽染。(三)身心俱离,就是身心都出家,对于尘世的种种没有任何顾念和执着。(四)身心俱不离,就是身心都不出家,身受用妻子且心亦深生耽染。

  有很多居士跟我讲过这个问题,一些僧人总是给在家居士打电话联系。其实这个问题在很多地方都会发生。因为有的出家人刚出家,对佛法,对戒律,对各方面的认识深入性不强,会说一些或者做一些不符合戒律,不符合常识的事情,不是很圆融。他只是穿上了三宝衣,还处在修学阶段,对佛法了解的也比较浅薄,宿世的习气比较重,世间的习气也比较多。万事都有个度,如果度把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容易出问题。影响在家众的私人生活,导致家庭出问题,而这个时候出家众他未必能觉察到。

  作为出家人,面对在家居士,自己要反思自己和他们联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名闻利养?还是为了想教导在家居士?就算你想教化在家居士也要明白自己的修学水平。

  08年时我见到我一个师兄,我问他:你从小出家到现在已经20年了,为什么天天呆在寺院里,不出去行菩萨道度众生啊?他回答了一句很真实的话,他说:师弟,不是我不出去度众生,而是我没有那个胆量去度。我问为什么?他说:给你讲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我在度众生时遇到了巩俐等那些性感明星,如果我的定力不够,那时候我俩谁度谁都不一定,说不定我没度成她,她把我度到她家了,到那时一切就都晚了,人没度成,伤害了自己,也深深地伤害了他人,让别人背上破他梵行的罪名,我说不定也随她下地狱而去,到那时说什么都晚了,所以我还需要加强巩固自己,修正自己,把自己的定力修到一定的层次面上,我才敢出去度众生。我听了之后很受震动。

  我师兄的话说明了一个道理:修学佛法的道路上,一定不要自欺欺人,想要自利利他,首先要有那个能力。比如走在河边发现有人掉进河里,想要救他,你必须看自己会不会游泳,如果你不会游泳下去救这个人,你不但没有把人救上来还搭上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做一个实力派的真实的人,人可以骗一时,诸佛菩萨鬼神你片刻都骗不了,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出家本就是为了解脱俗世的恩恩怨怨,放下种种纠缠束缚,出家众既然已经出家,就是决定放下世俗生活,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舍下一切万缘,就是想要从尘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出烦恼家,出执着的家,就必须把一切烦恼无明全部抛下,勤修正行,直至圆满。一个出家人,如果一方面享受出家带来的供养和荣耀,另一方面还对在家人纠缠不休,那真不知道出家的意义何在?没有理智的心态,没有正知正见,心性不坚定又没有恒心,那就是从一个烦恼家到另外一个烦恼家,没有任何意义。在新郑观音寺出家的僧人,有一条就是不得跟居士走得过近,就是这个原因。恩恩怨怨纠缠不休,还天天抱怨自己苦恼痛苦。不要别人走过错误的路自己再去重复一遍,别人痛苦你再跟着痛苦,一但把这些放下来你就是大丈夫。

  作为在家居士,也要明白自己和出家师父的界限。在修学上,你崇信的应该是佛陀的教法,不是因为这个师父长得好,声音好听,温柔,就一天纠缠不休缠缠绵绵搞一些,“师父,我们有宿世的因缘”,“我们是上一世什么因缘,这世如何亲如何爱”……这是愚昧之徒!不可教化!本身就是错误的思想还在执着之中!不知道放下,而天天去攀缘,始终都在三途流转。

  作为在家居士,如果一个出家人总是给你打电话发短信,有时候你要学会拒绝,要有智慧。有些出家众,只因为他穿上了僧衣,所以就有很多居士对他问这问那,然后他就会用一种偏离佛法的说法给居士讲。这样不仅容易对在家众的修行产生误导,对在家众的生活也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在家众把握不好度跟僧人接触的情况下,会给家庭带来麻烦,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有可能家里人很快会幸福学佛,可是因为你这些问题,导致他不去信佛不去学佛,会断人慧命的,这并非是个好事情。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出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个居士在寺院做义工,有个出家众老是问他要东西,开始要小件东西后来要大件东西。要的多了他承担不起了,烦恼产生了。为什么我来做义工你们还向我要东西?我供养三宝是应该的,可是我现在经济条件不允许,没有那么多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要学会拒绝,你不懂拒绝的情况下,不断满足他的物质欲望,说不定他的菩提心就会倒退了。他的菩提心退掉的情况下,对你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情况下,痛苦烦恼随时都在身边围绕。

  出家人的“情”与“爱”

  出家人到底有没有爱?有没有情?有没有欲望?这个问题很多人想知道,但是又不敢问,很多出家众闭而不谈的问题,更显得这个问题神秘,也就越多人想去探秘,想去探究出家众的底线。为了让大家对出家众、出家众的生活、出家众的心理有更多的了解,今天我就把这个问题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

  出家众也是一个大团体,修为、德行也是参差不齐,他们都还没有证圣,都还在修学阶段,而爱和情,也都不在一个层次面上,所以没有什么秘密。

  出家众到底有没有爱和情?有,绝对有。其实出家人刚出家,修学还没有修到一定的层次时,和大家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是他现了僧相,穿上了三宝衣,思想境界和在家众差不多,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随着修学水平的提高,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对众生的感情就越纯真。佛菩萨不舍弃每一位众生,出家众是佛菩萨的使者,他更不会舍弃一切有缘众生。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无私的爱;他的情是大情,是无边的情,是无私的情,他的爱和情是没有任何污染的。

  继续往下延伸,很多人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攻击和诽谤佛教,诽谤三宝。我们看问题不能仅从事相上来看,还要从事性上了解事情的本质。出家和行孝并不矛盾,佛教也是提倡孝道的,遍览佛经,佛陀以孝道自行化他且亦常赞叹父母恩重,难于报答,教诲四众弟子念父母恩,报父母恩!在印度,出家修行不会受到来自社会的阻力,到了一定年龄出尘修行是十分必要和常见的行为。而中国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深受“养儿防老”概念的影响,而“养儿防老”的概念又受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养后代子孙是生存的保障,且普遍观念认为供给父母衣食之需、延续宗嗣传承、赡养父母、为父母送终等才是孝。可是出家人虽剃发染衣,离开了世俗的家庭,但并不逃避对父母的赡养。亦常于奉养父母,念念不忘。佛陀特别在戒律中做了细致规定。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

  在佛教看来,孝有更深的含义,不仅仅是尽孝道供养父母。更重要的是死后追荐供养。否则,即使能令他们衣食无忧,或成就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业,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当他们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无力挽留;当他们不幸堕落恶道时,我们无力救拔。所以,惟有令他们生得安养,死入善道,才是为人儿女应尽的孝道。正如明代莲池大师所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恩重如山,不论给予什么物质馈赠都无以为报,当他们究竟离苦得乐时,才是孝道的圆满成就。《地藏经》中,婆罗门女在母亲死后,为使其母永离地狱等三恶趣之苦,而发广大誓言,愿度脱一切众生。其母因其广大之悲心,瞬间解脱地狱之苦。所以这一方面说明出家人不是没有七情六欲,另一方面也说明出家人有更广大的智慧与悲心,更不同于世俗所定义的简单的感情。佛教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梵网经),所以菩萨道的实行者,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佛教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对于广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那叫做报众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众生的。

  佛门以勤苦修行,达到无为至道,为真实的报恩,为真正的利益父母、孝养双亲。有时,如果单单以世俗的眼光看,一定会产生误解。岂不知佛法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有不可为外人道之处。

  出家难不难?难,在《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之二引齐文宣王萧子良的说法,说出家有十八难行︰(1)辞父母亲情,(2)割妻子恩染,(3)弃权势地位,(4)忍饥苦而节食,(5)绝好滋味而甘啖蔬食,(6)不厌翘勤而精苦,(7)不吝惜七珍而舍离,(8)不畜聚钱帛而弃散,(9)不恃奴僮而自给,(10)不睹五色,(11)不闻八音,(12)不藏饰玩,(13)不溺安身养体而忘形舍命,(14)不贪眠卧昼夜不寝,(15)息交游而处寂,(16)饮馔不入口,(17)午后不取食,(18)处冢间而离爱着。出家容易吗?容易,在《大智度论》卷十三载有: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中略)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就是说你只要一心清净,无思无虑就是出家修行。如此而已。

  今天我讲这些你们未必都能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有误解。对于出家这个话题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启发。“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入圣道,愿度一切人。大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7-6-25 12:47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7-10 17:33

 善士提问:师父好!有人一生行善,但不皈依佛门,不求生净土,死后能往生极乐世界吗?请师父开示!阿弥陀佛!

  恒传法师:不一定。弥陀经里面讲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经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此,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必要条件。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不皈依佛门,不求生净土,已经不具备信愿二资粮。

  不皈依三宝不为佛子,如果学习佛法有盗法之嫌。现在有很多人,不闻三宝,不知皈依,他们无缘接触到真正的佛教,却是很喜欢佛教的法,也一直行善,但因为邪因缘在纠缠,常有念头在他们内心中告诉他们,不用做有形式的皈依三宝仪式,自己认为已皈依就好了。或有念头告诉他,不用去寺庙中参加三皈五戒仪式,因佛法是心法,只要心向佛就可以了。可他不知道佛法僧为一体,一体三宝缺一不可;更有一些邪见,也说我信佛信法不信僧,我供佛供法不供僧。这种想法做法是错误的,如果给别人这样讲,有破三宝之嫌,是无间地狱之罪。

  再者很多会走入邪教、邪途者,都是些有善心修行之人士,都是很想要修行,但每每无意中走入三途,就是因无正式皈依三宝,没有正护法神守护,也不知去受戒,也不知依戒而修,就想要修行有成就,所以常常着魔道终结。

  真正身心皆皈依三宝的人,在三宝前忏悔瞬间,十方三宝在那一刻是要灭你宿世劫的罪的,这时身心清净,才能得真正的清净戒体,往后修行起来,自有佛教护法龙天护持,诸佛菩萨加持,也不会有着魔现象发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7-10 22:15

善士提问: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恒传法师:这是三法印。出于《大智度论》:“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所谓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法可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只要世间人有智慧,也能通晓的道理,称为世间法。十善业道就是一种世间法。除了这些世间法外,佛法中还有出世间法,它是佛法研究的道理,教导我们解脱生死轮回。这些真实的道理就是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这三法印。它是人生宇宙的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以推FAN与破环,所以佛陀说没有人能破坏佛法。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又有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寂静涅槃。

  “诸漏皆苦”,有漏即是不究竟不了义,是说众生的种种行为都是有漏的,都不能恒常,在暂时拥有的同时,这件事本身就是“苦”(无常皆苦)。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