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仁清法师:离开正见一切修行都是枉然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6-9 11:11     标题: 仁清法师:离开正见一切修行都是枉然

 
佛告阿逸多 我从惜来 经无量时 具足修行 六波罗蜜 若不具修 六波罗蜜 修不得成 无上菩提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具修六波罗蜜修不得成无上菩提,六度万行啊,六度万行没有侧重点。课下有居士也说,我们这个修行和行善这个关系,是什么呢?

  请问行善算不算修行?行善本来就是修行,它也产生力量。为什么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做不失未做不得,只要你做了,善的它就是产生善的力量,这种善的力量看你拿它用来干什么。我们修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脱,为了成佛,那么我们这个一个善念,它所产生的力量,也是在这里成熟的,就是这个含义。有的人说“我只念经就行了,我只打坐就行了。”可以说那个很难,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的要具足修持六波罗蜜,特别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智慧的意思。智慧波罗蜜了的话,那么我们智慧就圆满具足了,智慧还没有圆满具足之前,那是正确的佛教的理念,正确的佛教理念对我们修行的一种指导,离开了正见,你的一切的修行,那都是枉然的。离开了正见,一切的修行都是枉然的。

 佛陀在正觉以后,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道:“我所证悟的真理,是与世人错觉所见的相违。世人所沈迷的快乐,我了知是苦的根源;世人所求取的五欲六尘,我了知是不实在的;我所证悟的真如实相,是世间的真理,但人们却不能相信;我所正知正觉,与世人的偏邪私欲都是相违的。一切众生都沈沦在贪瞋邪见的深渊中,怎么了解这甚深微妙的解脱真理呢?我还是涅槃吧!”

  这时,天空出现大梵天神向佛陀敬礼祈求:“若无佛陀的真理之光,世间将永远黑暗;若无佛陀的法雨甘露,众生将无法解脱。请求佛陀本著救世的大愿,传播法音,让迷途的众生早日回头,登上觉岸。”佛陀欢喜地接受天神至诚劝请,打消涅槃的意念,而以一生的光阴度化有缘众生。

  由此可知,“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即是为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使众生破除无明烦恼,彰显本具众德,离苦得乐。因此,佛陀为一切众生说法,随缘度化,不择对象,不分贵贱,到处普洒甘露法雨,滋润众生枯乾的心田。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在四十九年佛陀弘化的生涯里,最初直畅本怀,讲说《华严经》二十一日,后因观机逗教,又再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这是大会的宣讲,至于对个人特别的教化,佛陀不知说过无量数次,感化无量数人。

  例如,为愚钝的“周利槃陀伽”说“拂尘除垢”,令其觉悟;为担粪的“尼提”开示佛陀教法平等,四姓皆可得救,允尼提出家;为刻苦修行的“闻二百亿”指示修行犹如弹琴,使其安心修道,开悟证果;为“调马师”说调御众生法,令其改往修来,受持五戒;为“鸯崛摩罗”开导迷津,慑服其恶逆,令其忏悔皈依;为“鬼子母”说爱子法,令其改心,成为天下孩子们的保护者;为阿阇世王的大臣“雨势”说“七不退法”,令越只国避免一场战争;为须达长者的儿媳“玉耶”说夫妇之道,令其悔改,作一佛化家庭的优婆夷。总之,佛陀的教示是苦海中的法船,接引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兹节录数则佛陀的教化因缘及开示,以见佛陀的慈悲。

  一、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之为“八风”,因为八种顺逆之境能动摇情绪,让人心神不安之故。如何才能“八风吹不动”?在《法集经》中,佛陀说:能说空者,世间之法所不能坏。何以故?心不依止世八法故。何者为八?而不依止于利衰等事,不生忧喜称讥之音,而无欣戚毁誉二法,心不高下,于诸苦乐,不贪不厌,如是世法,不能破坏。

  二、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人类能知能觉,能够反省改过,懂得惭愧忏悔。《增一阿含经》卷九说: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以其世间有此二法,拥护世间,则别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亦不与六畜共同。

  三、忏悔,是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有罪忏悔不仅可以消除罪业,并能增长善根。佛陀在《五分律》卷三说:于我法中,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

  四、忍辱是对治瞋恚的最佳法门,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佛陀在《罗云忍辱经》说:忍之为明,踰于日月。龙象之力,可谓盛猛,比之于忍,万万不如一。七宝之燿,凡俗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终始获安。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

  五、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佛陀在《增一阿含经》开示远离人我是非之道,说:不毁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六、好逸恶劳是人的通病,对治之道无他,唯“精进”是最好的针砭良药。佛陀在《杂譬喻经》中举出“精进报至”的故事说:

  昔有伎儿,作种种伎乐,从一富长者乞牛。长者了无与心,故语之言:“汝能如是勤作伎乐,昼夜不息,满一岁者,我当与汝牛。”伎儿答言:“能。”复与主人:“能听不?”长者亦言:“能。”于是伎儿闻是欢喜,一心作乐,三日三夜,未尝休懈。长者厌听已,即敕子弟牵牛与之。

  七、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又说:“知足常乐。”因此,世间上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家财万贯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佛遗教经》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八、知恩报恩,是做人的根本。《优婆塞戒经》说: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九、佛教强调报恩,尤其重视孝道,因为孝道是人伦之始。在《贤愚经》中,佛陀开示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

  十、夫妻是五伦之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必然有一位“贤妻良母”。如何才是贤妻呢?在《玉耶女经》中,佛陀为玉耶开示为妇之道: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谓夫妇之道。

  十一、社会犹如一个大家庭,和乐安定的社会有待全民共同建立。佛陀在《无量寿经》说: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忌;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十二、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又有所谓的益友与损友。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在《佛说孛经抄》中,佛陀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穀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十三、“礼贤下士”是领导者成功的要素,“妒贤害能”则是失败之因。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贤者不可毁,祸必灭己。

  十四、尊师重道,古来为儒家所重。佛陀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对师徒之道尤有周全的指示:师弟之义,义感自然,当相信厚,视彼若己。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训之以道;和顺忠节,不相怨讼。弟之与师,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毁谤,慎莫含毒,小怨成大,还自烧身。

  十五、在佛经里,布施喻如农夫耕田,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同样的,多布施给贤德之人,能为大众创造更多的福利,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四十二章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 ,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十六、端正姝好,这是人人梦寐以求的美事。所谓“端正”并不单指色相的华美俊彦,而是包含从内在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庄严、安详、自在。《法句譬喻经》说:所谓端正,非色如华,贪忌虚饰,言行有违;谓能舍恶,根源已断,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十七、人人都希望有好名声,然而美名令誉并非凭空而来,佛陀在《六波罗蜜经》说,想要获得好的名声必须做到:不说他人过,亦不称己德,智照无自他,当获大名称。

  十八、财富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世间最大的财富不是黄金、钻石,而是智慧、法财。佛陀在《正法念处经》说:宝物归无常,善法增智慧;世间物破坏,善法常坚固。若有顺法行,随人百千世;虽种种宝物,不能至后世。种种财宝物,则可强劫夺;王贼及水火,不能拔法财。

  十九、世间事,由小可以知著,防微可以杜渐,因此切莫以善小而不为,更不可以恶小而为之。佛陀在《法句经》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二十、在十法界中,人居于上升下沈的枢纽地位,而且由于人具有精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胜过诸天,所以历劫以来,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怎样才算是将人做好呢?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说有五种非人: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善而不乐。

  综观佛陀一生说法的因缘,如《大法炬陀罗尼经》说:“为利一切世间,净世间眼,断一切非道而出现也。”又如《法华经》所载:“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著,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佛法是世间的光明,是人类的救星。有缘得闻佛法,应如《大集经》说:“闻法者,对说法人作医王想,作拔苦想,作说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说法者,对听众作胜解增长想,作癒病想。若说者与听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绍隆佛位,常生佛前。”

 佛祖一心。教禅一致。宗门教外别传。非离心外。别有一法可传。只是要人离却语言文字。单悟言外之旨耳。今参禅人。动即呵教。不知教诠一心。乃禅之本也。但佛说一心。就迷悟两路说透。

  宗门直指一心。不属迷悟。要人悟透。其实究竟无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此岂属迷悟耶。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六祖云。本来无一物。即般若无五蕴根尘识界。及出世三乘之法也。以无所得故得菩提。与觅心了不可得。岂二法耶。

  是知教说一心。所多者凡情圣解耳。参禅顿破无明。是绝凡情也。悟亦吐却。是绝圣解也。斯则禅呵知解。而教未常不呵也。今参禅人从教回心者。不能忘知绝解。提话头不能忘情绝迹。皆在所呵。何其毁教谓不足取耶。

  今弃教参禅者。果能先解本无凡圣。不属迷悟。是为见地。依此参究。当人一念。若存丝毫情见。及玄妙知解。总是未透。皆生死边事。岂可便以为得耶。今无明眼知识印证。若不以教印心。终落邪魔外道。但不可把佛说的语言文字。及祖师玄妙语句。当作自己知见。必要参究做到相应处。如经云。一切烦恼。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如此便是顿悟的样子。不得将烦恼习气。夹杂知见。当作妙悟也。亦不是别有。只是消尽烦恼习气。露出本来面目耳。故云。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岂不见夹山未见船子时。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无瑕。是道吾在座。不觉失笑。既见船子后。道吾遣僧往问。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仍曰。法眼无瑕。僧回举似道吾。吾云。这汉此回方彻。此便是伶俐座主。弃教参禅的样子也。海堂主久亲教乘。今弃所习。单求向上一路。且看夹山前后两转语一般。道吾为甚肯后不肯前。试看不肯在甚处。肯在甚处。这里定当得出。管取教意祖意。一齐吐却。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一口吸尽。字字化成光明藏也。葛藤不少。珍重珍重。

  ——摘录自《憨山老人梦游集》示径山堂主幻有海禅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6-9 13:48

为什么要恭敬三宝呢?因为三宝是法身父母。在给大家做三皈依授五戒的时候,我总是强调地讲。皈依三宝做三宝的弟子,要以至诚恳切的心去做,才能够有资格作 为三宝的弟子。不然的话,你说你是三宝弟子,对三宝也是一种玷污啊!恭敬心达不到、信仰心达不到、没有至诚心,这样的三宝弟子就是空名。

  任何时候,佛就是第一要恭敬的,没有佛就没有这些法、没有佛也没有僧,僧是佛的弟子,佛是第一要恭敬的!任何时候,不管什么人做三皈依,传什么法,如果他 不教我们恭敬佛、恭敬三宝都是错误的。懂法的都不会这样说,不教我们恭敬三宝、恭敬佛?因为有这么一件极其错误的事情,所以必须要提醒大家。前一阶段,我 就听到过,说这种说法就是过分的,你皈依师父,必须要恭敬,对佛、对法慢待一点可以,你不能慢待你皈依师父。这种说法我最不赞同!为什么要皈依你呀?你是 佛的弟子!你把佛忘掉了放到一边去了,皈依你干什么?皈依你是学法,皈依你又不是世间拜个干爹,认个干娘,如果是把佛放到一边去,那就是世俗上的认干爹, 拜干娘,就是那样!这种说法我是极不赞成的!以“我”字当前啊!这样下去,我们的佛教徒将来就不是佛教徒了,而是哪一家人的弟子了。这件事情必须要说,要 向大家公开地去说,这是一种错路。思想、意识不是佛教徒的意识了。三皈依!佛法僧三宝不能分离呀!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一个都不能缺少,哪一个也不能慢 待。作为三宝弟子必须要做到!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6-15 11:12

 「阿逸多 我不为心口想相违诳惑之人而说菩提 不为嫉妒之人而说菩提 不为傲慢不敬之人而说菩提 不为无信之人而说菩提 不为不调伏之人而说菩提 不为邪淫之人而说菩提 不为自是非他之人而说菩提 」这一段非常容易理解,释迦牟尼佛说弥勒,我不想给那个心口不一的人说无上大法,我也不想给那嫉妒的人说无上大法。

  实际上我们佛教界,确确实实有这种现象,我那个博客上一篇文章吧,很短,我那个文章都很短,说是好像好长时间了,好像是这么说的:遭到别人的诽谤并不可怜,可怜的是诽谤人的那个人,因为诽谤的这种因缘,而堕落恶道和断送了得闻正法的因缘,断送了得闻正法的可能。

  有很多人很奇怪,有的佛弟子去寺院去护持,去修行,去做佛事活动,有的人他自己不愿去或者不去了,他就大肆的诽谤,大肆的诽谤,给那个发心的人造谣,他诽谤人,那你给被诽谤的对象消了业了这之一,第二他诽谤人他造了恶业了,第三因为他不如法,业障遮障了他得闻正法和亲近三宝的机会。是不是这样说?我知道,我也是有分别心的,我知道很多法师可能也有分别心啊,当和我一样还没有成就的时候,人家成就的那些法师咱就不说了。

  一个人老是叽叽叽叽烦了,一边去,我都不愿给他讲,为什么?不相应,没那种根基,不相应。再就是有的人非常嫉妒,口心不一,师父啊,多好多好,师父啊,哎呀你这个寺院最好了,我走了好多年了,全国各地的寺院,没见过一个如法的寺院。我马上我就警觉了,哎吆你一回头,我这里也不如法,哎结果就是他一回头,我这里也不如法。所以他问什么,我也仅仅是应付而已,因为你给他讲了没有用,他就是那种习性。他不去修,他也不会去深深的体会。真正虔诚的人,你自然的一种相应,自然的想给他讲,他不知道的你都想给他说。何况他提出来的疑难问题呢?实际是一个道理。

  在这展开一点,佛说这个话啊,不是佛不慈悲,也不是佛有分别,佛光普照刹那刹那他都摄受着每一个众生,是众生的不同因缘,有的被佛所摄受,有的不被佛所摄受,所以我也写过这么一句话:不是佛舍弃了我们,是我们挣离了佛陀。远离了佛教的正法正知见,这句话才是他的真实含义,是我们不如法,难以得到佛陀的加持,是我们不如法,某些地方做的不到位很难和佛教相应。不是佛有偏有向,加持那一个不加持这一个,关怀那一个不关怀这一个,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对这段经文我们更要正确理解,一定要正确理解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6-24 17:38

 有一年,有一个女居士姓齐啊,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我们偏僻的小寺院里,非常诚恳的掐着腰,指着我的鼻子说,“我告诉你啊!”吓我一跳,最高指示来了,我听吧,“我告诉你啊!人家很多很多都改了。”我说“改什么?”“改的早课晚课,早课改成什么了,晚课改成生么了。然后为什么改的,她说什么样什么样什么样……”我在那里听啊,听了老大一会了,我一想,哎呀,时间耽误不起啊,我就说:“你累了,先休息一会,大老远的来了,你的虔诚可嘉啊!不过嘛,我们寺院很偏僻,到现在为止没有接到任何的佛教团体和组织,下发给我们要改早晚课的通知。”懂不?没听明白吗?呵呵,诽谤早晚课就等于诽谤法师所修,就等于诽谤法,就等于诽谤僧,更主要的是诽谤佛啊。原来我发过一次心,讲《大悲咒》的功德,《十小咒》的功德,因缘成熟的话,讲《楞严咒》的功德,我的题目就是《大悲咒的功德和妙用》《十小咒的功德》。我们这个讲稿已经整理出来了,有缘这一圈,我可能不管走到哪个地方,我肯定把它讲出来,叫《神奇的咒语》括弧十小咒的功德,再有因缘就讲《楞严咒》的功德,它三个加起来是早课的功德,既然早课经上说功德如此之大,我们为什么去诽谤它呢?是那个道理吧,你可以去不诵。

  我发现有的人不诵《楞严咒》然后只念佛,我问他,比较熟了,他说实话,实话实说,中央台的那个,实话实说吗我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诵《楞严咒》?”师父“实话实说嘛,那字不认识的啊。”他玩不了啊,明白吧。然后他,你不认的,你没有那个能力去读诵《楞严咒》你完全可以念你的佛嘛,为什么非要说《楞严咒》过时了呢?是那个道理吧,这种现象就是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同时造了诽谤正法之恶业。就是说我想求往生,偏偏他自己在给自己拆台。懂不懂?比方说我们念佛,积累一切的福报资粮,是修往生极乐世界的那个梯子一样,一方面修着梯子,一方面从地下一层一层的砍掉它。是那个道理吧,再接上一块,接上了,上边三层啊,再接上一块,然后从哪里接呢?就从底下砍掉一块,拿到第四层上,接上了。再接上一块,把第二层上砍掉了接到第五层上去了。哗啦一落还是三层。一方面求往生,一方面在制造障碍往生的因缘,堕落地狱的因缘,也就是说当今很多佛弟子犯这个毛病,这是非常悲哀的。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