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济群法师:成佛的目标不是踏破铁鞋,而是回到当下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7-5-11 19:53
标题:
济群法师:成佛的目标不是踏破铁鞋,而是回到当下
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就做多少;不知道的,那也不需要勉强。
譬如:我们知道不杀生是好的,就不杀生;知道不偷盗是佛的戒律,就不偷盗;知道不邪婬是对的,就不邪婬;知道不打妄语是佛的戒律,就不打妄语;知道不饮酒也是佛的戒律,就依照这个法去修行。世界上有眼睛的人也很多,不是完全都没有眼睛的,你能依法修行,他会认识你,而来随着你学习佛法。
所以要令人生信,必须要自己本身先立得住,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你要是有一个好榜样,做得很正确、很正当,没有邪知邪见,一般人你就不叫他去用功修行,他也自然会用功修行了。你自己要是不正当,不依著佛法来修行,那你叫其他人依著佛法修行,没有人会相信的。
为什么?你没有实行,没有真实的德行,没有真实的道德,尽用口头禅来教化人,其他人心里不会佩服的。所以信为功德不坏种,这个信就是所有一切功德的种子,这个种子不会坏的。
信能生长菩提树:你有了信的力量,这个菩提树──也就是菩提心,就一天比一天长大一点。
信能增益最胜智:你有了信心,基础打好了,智慧就会一天比一天地生出来,也就会长大了。你若信心不够,就不会得到增益最胜的智慧。
信能示现一切佛:你有信心,就能示现到一切诸佛的刹土,一切诸佛的刹土也都会示现在你面前。所以信心是很要紧的,自己的信心要紧,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也是非常要紧的。
顿教的修行是从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迷惑系统之外,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修行所要做的,不是要成就什么,而是直接体认这个觉悟本体。
这一见地为我们修行提供了极大的信心。我们都知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但怎么才能成佛呢?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目标遥远得仿佛是个神话,又渺茫得让人失去信心。但禅宗却告诉我们,这个目标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做的,不是踏破铁鞋,而是回到当下,反观自照。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
同时,这一见地也缩短了凡圣的距离。否则,我们总觉得自己是愚下凡夫,业障深重。在这种罪恶感中,成佛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此外,想到三大阿僧祇劫的遥遥无期,也会让人失去修行动力。而《坛经》告诉我们:“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何其痛快!佛和众生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差别只是在迷悟之间,在明与无明之间。
所谓迷,就是迷失觉悟本体。如果不能体认觉性,就是众生。而在体认的当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与佛无二无别了。为什么着境?因为我们处在无明、迷惑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是有粘性的,必然会对境界产生粘着。因为粘着,就会彼此纠缠,彼此阻碍,烦恼由此而生。而觉悟本体具有无住的功能,由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就是菩提。
所以,禅宗的修行是直接建立在觉悟本体之上。比如禅宗所说的三宝,我们有觉悟本体,具备觉的特点,这就是佛;具备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能力,就是法;具备清净的特点就是僧。所以佛法僧就是觉正净,是离不开觉悟本体的。
而禅宗所说的戒定慧,也有别于教下的持戒、修定、发慧,所谓“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当心安住于觉悟本体,便不会胡作非为,当下具足戒;也不会随境而转,当下具足定;更不被无明所覆,当下具足慧。
很多人学佛,什么都没学到,就学会了两个字“随缘”,或者“放下”。工作业绩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把这两个字挂在嘴边。
佛陀真正的教导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人学佛以后,就不能从事赚钱的事,也从此与世俗幸福无缘了呢?
大多数人的理解,佛法与赚钱完全是相对的两个极端,学佛修道只能避坐深山,远离名利,黄卷青灯,暮鼓晨钟。浑不知佛法从来都是世间法,鲜活生动,而且,能生万法,妙用无穷,即令佛祖释迦牟尼佛,也曾开示过很多直至今天仍然卓有效用的赚钱之道。
佛在《法华经》中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在《维摩经》中也说,真正的学佛是入世不是出世,非入世不能成道。
《大宝积经》中也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封邑,非不如法。”从这几部最重要的经典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初步确证,佛陀从来都未曾反对过入世创业投资赚钱,甚至反而把这一切治生产业视作极好的修道法门。据此我们足可以正视听明真伪,以佛陀的智能正视赚钱。
《六祖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当然佛法说的赚钱不是我们平常想象的那样,不好好经营打理,到庙子里烧一柱香,乞求佛祖保佑赚个盆满钵满。
佛陀时代有一名婆罗门教的青年问佛陀说:“佛陀呀!如何而得现法安乐呢?”佛陀就跟他开示说:“要得到现法安乐,必须要具足四项方法,第一、方便具足。第二、守护具足。第三、善知识具足。第四、正命具足。”佛陀所说的“守护具足”,意思就是说财产的保存,佛陀在这里强调的是你既要会赚钱,也要会赚钱,更要会守业,而“正命具足”,则进一步说不要浪费,不滥用财物,同时亦不可过于节省吝啬。唯其如此才能够获得现法安乐。由此可知,佛陀并不反对现法安乐,认为这是学道的资粮,同时也可见其对赚钱的重视程度。
如何发财呢?佛陀一直如我们的祖先一样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在《杂阿含经》中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卧。”这六种资生事业,都可以合理合法的赚取应得的利益,都是佛陀认可的经济营生,其它不法勾当只能敬谢不敏,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藉势茍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放高利贷等。换言之,佛陀两千多年前就给我们开示了几项亘古不变的生财之路,种植业、零售与贸易、畜牧业、资本运营、房屋租赁及房地产开发、轻工制造业。当我们在苦苦寻找投资项目与市场热点的时候,佛陀早就于千年前洞若观火,不信试看,佛陀推荐的行业至今都还是热门,而佛陀反对的行为基本都成了坑人的陷阱。佛陀的教导,果能正信,自然趋利避害,何愁没钱赚?
真正的佛教徒做生意,也讲究“随缘”、“放下”,只是这个“随缘”是在尽人事之后的不强求,“放下”是身在其中,而心不染着。正如《坛经》所言:“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
真正的佛教徒做生意,赚钱不是唯一目的,赚钱只是弘法利生的一种手段,他不会计较利润的多寡,更在意自己商业行为的社会效益,凡是有损社会公平、正义,违背道德的事,利润再丰厚,也不去坐,凡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事,利润再少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因为他真心为大众服务,因此人们都会主动的去回报他,所以他的收益是丰厚的,他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行为。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