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缘起论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3-6 20:21
标题:
关于缘起论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亲证四圣谛、十二因缘和三十七道品等义而成佛陀,在证道以后的弘法生涯中,缘起论自始至终都是核心,都是立教之本。八万四千法门均是缘起论的开展和新的解释,离此缘起法,佛法就不成为佛法。缘起论,就是释尊正等正觉的内容在理论上的说明,它是佛法的原理和基本理念,是佛法分析一切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佛教最根本的教理和佛教思想的基石,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所以,“缘起甚深难可见。”《大日经》,若通达缘起法义,即见佛教真实本义;也正是“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中阿含经》。能如实亲证缘起法性,当下就是正觉佛陀。然而,释尊住世时没有留下任何典籍,现在用各种语言文字刊行于世的佛教经、律、论三藏十二分教,是在佛陀灭度后经弟子们数次结集和逐渐演绎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法华经》。这个实相是非言语非思量所能如实诠表的;是超有无、非一异,绝寻思、非卜度、是不可思议的如实悟证境界。由于佛教为化导众生故,将悟境转而诉诸语言文字。今天我们学习和修持缘起法义皆依经论所说为准,但其中亦有明显的依各自宗派见地的阐释,及一些执取世间见的人,把佛法中的一些思想命题,理解成为思辩逻辑概念。
佛陀初转法 lun,是演说四谛。四谛者,即苦、集、灭、道。苦谛,是说世间的苦;集谛,说苦的原因(烦恼及业)也称因谛;灭谛,说苦的消灭;道谛,说灭苦的途径和方法。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将四圣谛进一步拓展开来表述,便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支、十二缘生支,十二有支、就是十二个科目,部分、环节、阶段、关系和过程。这十二支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释尊是根据观照十二有支的业感缘起而证得四圣谛真理,释尊说再生只是一个没有第一因而无始无终的前后相应系列。此十二法为一总的因果循环,首尾相接链条,每一法之间顺次成为一对因果关系,又是相互依待而有,一环扣一环,而又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由过去世之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之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果,这是过去与现在一重因果。由爱、取、有为现在因,感未来世之生、老死二果,这是现在与未来的又一重因果,此谓“三世二重因果。”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即称之为轮回,这就是“十二因缘顺观流转门”。因此,惑和业为因,造成了生死的苦果。流转之众生,修戒、定、慧三学,能悟此诸法因缘,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由老死起逆观十二有支,便是老死痛苦之因是生,生的因是有,……;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次第止息,以此类推,最终生死亦灭。这叫做“十二因缘逆观还灭门”。
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八正道、称三十七道品和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达到涅槃的道路。其中的八正道,也称八圣道、贤圣八道,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缘起论,就是说宇宙万有,即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个人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切存在,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都是依因托缘,由因缘的集合而生起,因缘集合则成,因缘散失则灭;都是待缘而生,待缘而灭,无一法不是缘起有。因而,“种种因缘和合而起,故名缘起。”《般若灯论》。盖印度自古虽盛行各种哲学思想,然缘起说则为印度其他哲学所无者,其他各种宗教或哲学所无,而为佛教之独特思想;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之根本特微,亦在于此一缘起论。缘起论圆满地解释了人类自身的问题、宇宙万法的问题。相比之下,当时古印度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大梵创世论、无因论、偶然论等,都完全显出了各自理论的缺点,这也是佛教在印度兴起的一个根本原因。
缘起论是说诸法乃因缘生起,因与缘相结合,方能生果。因缘,是导致结果产生的一切原因的总称。其中的因者:事物内在直接根据、主要的原因、前后相生、与果较近而密切,其力较强。缘者:是次要原因、外在和辅助条件、助成结果赖以生起的间接条件、现相助称、与果较远一点,其力较弱。这些原因及条件,根据其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作用,又可以分为六种因和四种缘等更为详细的类型。
六因:
能作因:对于自果生起,不作障碍,与以助力的事物,即果以外的一切事物。又分有力能作因(有为法)、无力能作因(无为法)。
俱生因:同时俱有、集合一体,彼此依附并存在的事物,如短待长而后成立,缺一则不生,互为助益者。
同类因,也称同分因:能生同类自果之因,如同由麦生麦,由善法生起善法等。
相应因:彼此对应成为助益之心、心所法,互为伴随同时生起者。
遍行因:普遍流行于三界,是一切生起能障解脱诸烦恼法之随眠(烦恼别名)。
异熟因:能使自果异类而熟,如恶业及有漏善摄诸法(异熟即果报)。
四缘:
因缘:也称缘故,即内因和外缘。在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生起本质者为因,生起特性者为缘。
等无间缘:相应心,心所法,次第无间,前一甫灭,后一即生,故称前者为等无间缘,即相续心念。
所缘缘:以使心识生成境相、谓缘声、色等外境,而后生起心识,各所缘缘。
增上缘:对于生果能增强势力,如眼等五根对于生起自果眼识等五识能增加效力,故名增上缘。
缘起虽有种种之相,而无明缘起,实为通相,是缘起学说的基础。无明之成为十二因缘之首并非因为它就是再生的最直接因缘。而是因为它在导致再生的整个过程中是一切阶段一切环节的最强大的力量。妄想重重相因,以七转识为因缘;相续心念为等无间缘;六根为增上缘;外缘为所缘缘,从而缘起形形色色的众生和国土。所以,自已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亲因缘,由种子(因)生现行,现行又变成未来种子,循环不已。增上缘与所缘缘以及等无间缘是属于疏因缘。
缘起分内缘起和外缘起。内缘起亦称内因缘:内情世界、依十二因缘支次第生起,无明为缘生行,从此生识等,诸前因生起后果,前因坏灭,后果亦灭。外缘起,也称外因缘:外器世界,和合聚集众多因缘,故须观待因缘而生。如种子生出芽苗,一切干、茎、穗、果,前前依次生起后后。
缘起还有另一个侧面,便是自性空。“自性”的含义是:(一)无造作性,(二)不相待性,(三)自成性。依种种因缘而生起的宇宙万有不存在固定之相,随缘而生起种种幻相,也就是说,不变而随缘,生起诸法,随缘而不变,诸法本空。事物现象是处在迁流不居的运动变易过程之中,故不恒常。“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事物现象也处在相互关连的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关系之内,故无主宰。“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因而,这种过程和关系将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佛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一)无作者义(二)有因生义(三)离有情义(四)依他起义(五)无动作义(六)性无常义,(七)刹那灭义(八)因果相续无间断义(九)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十)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十一)因果决定无杂乱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宗教教义的。十一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再归纳起来,有缘起三性之说:(一)值遇性:值遇,意谓接触。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一个理由。说明了一切事物,均由在自身的原因中,形成的缘起道理。值遇就是指因与果,在生灭活动与变化过程中的接触,而非指因与果的单纯接触。(二)观待性:表示一切现象无自性的第二个理由。指一切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在观待于自身之组成部分的情况下,才形成其特性的。即相互观待而生,观待无明,生起行等缘起,为观待而成之理。(三)依存性: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三个理由。说明一切法,都是相互依赖的假有,是在各自存在之“假设处”之上虚设的一种假有现象。缘起是说明一切事物和现象具有相依相缘,而又本性空寂的二重性,缘起与性空不一不异。空只是否定那非常神秘而在事物和现象中根本不能存在的自性,非否定世间一般常识认为事物应有的特性、机能和作用,如火的热性、水的湿性等。对缘起不了解的人,一听到空字,即联想到虚无或断灭,如果我们了解了缘起,就可能认识空性。按照佛教大乘般若一系的解说,“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作为宇宙存在之终极状态,它涵盖一切,又在一切之外,作为心灵体验的最高境界,它超越于知识与语言之外。也不在感觉与意识之内。《四十华严经》卷三十八说这种境界“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来不去……本无言说,体性寂静,惟诸圣者自内所证”。因而,佛教所谓“不可思议”、“不可说”,一方面表明终极世界境界的体验与感悟,一方面也彰显了语言文字表达意义的限度。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和究竟实相;另一方面,由无自性的空,一切法才能依因缘而宛然现起,故云“因为缘起有,是故自性空;由于自性空,才能缘起有。”能理解空性的智慧为闻、思、修三慧之果,它能断除我执及我爱。依大乘性空义解释十二因缘乃是:凡夫见无明、行,乃至老死认为是实有,所以流转生死。其实此十二法,都不过如梦、如幻,似有实无,所以说“无无明”,乃至“无老死”。这是破十二因缘流转门。缘觉乘人,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得以生离生死,证得涅槃。今观此十二法似有实无,流转尚无,何用还灭。所以说“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心经》。这是破十二因缘还灭门。这样,既无凡夫之流转,亦无缘觉之还灭,既空生死,亦空涅槃,轮回涅槃不二。由是度诸苦卮,得大自在。
如果错误地理解性空义,认为一切皆空,可以任意而行,这是属断见的危险思想,因为性空不碍缘起,因果是井然而有序。同时佛陀也不承认,人除了仰赖五蕴之外,还有神我和灵魂的常见义。
由此可见,缘起的本质便是非有非无,真空妙有的中道实相。因此,只有通达缘起,才能通达性空,缘起与性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
佛陀为受教弟子们总结出的缘起法颂:“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就是讲缘起性空,称为佛教的法身舍利偈。佛像佛塔装藏置法身舍利偈,佛殿内梁柱上书写和僧俗信众的日诵皆有法身舍利偈。
佛教在古印宏传一个六百余年,此间可分三个阶段,释尊住世期间和他灭度后的百年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原始佛教也称根本佛法;其后至一世纪的二百年间,佛教内部形成二十部派,称为部派佛教时代,相对于后来的大乘佛教亦称其为小乘佛教时期;公元一世纪以后,是以大乘佛教成为主流的时代,其中包括后期的密乘佛教。也有人将其分为:佛法、大乘佛法、大乘密宗佛法三个时期和原始佛教、一味和合的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大乘密宗佛教五个阶段。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销声匿迹,而在周边国家继续宏传。可以说,大小乘显密各派的任何理论都是对佛陀缘起论的开展论述,各有千秋,这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等。藏传佛教大德将大小乘诸多宗派归纳、总结为小乘有部、经部和大乘中观、唯识四宗。小乘佛教讲诸法缘起论,这是将原始佛教业感缘起推演开来,去解释宇宙万法的存在现象,又担出了“假必依实”的实有论观点。大乘中观宗讲中道缘起论(或八不缘起论;)唯识宗为阿赖耶缘起论(又叫分别自性缘起论)。还有大乘如来藏系的真如缘起论(又叫净心缘起、如来藏缘起论等)和密乘的六大缘起论。大乘中观宗将缘起的道理进而扩充解释整个宇宙的观象,相对于小乘的实有论,龙树的《中论》以此成立一切法空,发挥得极为出色。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1357—1419)称赞中观应成派代表人物月称论师(600—650),认为他继承的缘起性空中观见地才是龙树的正见,并极力弘扬月称学说。
中共十六届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全国各行各业都积极投身其中,为之努力奋斗,我们佛教界也不例外。我们佛门弟子依佛教理论基石—— 缘起论,以及在缘起论基础上形成的核心性的哲学范畴,诸如多边合作、和谐共赢的缘起观、善恶有报的因果观、远离爱恶亲疏的平等观、和善待人的慈悲观、没有偏执的中道观、世出世间法的圆融观、上下和同的互敬观等等,作为推动我们在心灵深处树立“正见”,发扬历史上佛教寺院曾在国民心目中的信仰活动中心、道德教化中心、慈善事业中心、民族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等的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推动经济繁荣,发展国国际友好、构建和谐世界等方面,发挥积极而有益的作用。
最后,让我们以“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而共勉,虔诚祈祷祖国繁荣富强,世界持久和平。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