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念 佛 警 策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6-11-27 12:06     标题: 念 佛 警 策


智圆法师 讲述


◎示念佛切要讲记
明憨山大师 造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念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

修念佛求生净土一门,目的是要这一生就了脱生死,所以说念佛了生死。我们现在发心因为要了生死,才肯念佛。但光是说念佛可以了生死,如果不知道生死的根子,毕竟从哪里去了呢?如果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又怎么了得生死呢?

因此想得果,要先求因;想断树,要先断根。如果不知道根在哪里,向哪里断呢?根没有断,枝叶怎么会断呢?了生死是我们的目的,为了了生死一定要知道生死的根在哪里,要拿什么样的利刀把它斩断,如果不知道就不能了生死。相反,知道生死的根在哪里,念念在这上面斩断,就一定能了生死。不是说到了临终才了生死,念念都是了生死的时节,就看知不知道生死的根在哪里,是不是在断根上用功。

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

那什么是生死的根呢?古人说:“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如果不是业很重,就不会生在娑婆世界,如果不断掉对世间的爱就生不了净土。也就是,如果心中听任爱增长,就会随爱的驱使而又生在三界里,所以爱不断不生净土。这就知道,爱根是生死的根子。从十二缘起看,由于自心有了爱,就随着爱的驱使而有取,以取就有三界的果报。尤其临投胎时,一念爱心就往驴胎马腹里去了,好的也只不过生到上界,无非是由于三有爱的驱使而受生在娑婆的。

对三有的爱根不断掉,那就没办法受生净土,所以现在要把三有的爱转成对净土的爱。对净土的爱是对清净佛土殊胜功德庄严的欲求,这就是愿的内涵。如果净土的愿超过了对娑婆的爱,那就可以往生,也因此,要断的根株就在这个爱上。

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时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

我们推究这个爱根不是今生才有的,今生的投胎是由前世的爱的势力驱使,前世的爱根是由再前世的爱根来的。这样推,凡是在轮回里流转,取著各种境界,爱自己、爱家人、爱异性、爱名利、爱享受、爱风景、爱玩乐、爱财富、爱天界等等,这无量无数的爱都不是今生才有的,也不是一生、两生、三生、四生有的,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都是爱欲流转。没有爱不会出现轮回的业以及三有的果报,不会有这一世一世的受生,一世一世的生老病死,或者上天下地等等。

这样发展到今天,反思从前哪里有一念暂时离过爱根呢?像这样,爱根种子不断地滋长、繁茂、积劫根深,就是已经在多劫当中积累、积集,所以达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也因此,由于爱根一直没断掉的缘故,有根就有枝叶花果,有因就有果,导致生死无穷无尽。爱就是轮回的动力,由于这个动力一直没消减,而且在不断地增长,就使得轮回的业流和生死无穷无尽地发展。

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念佛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

我们今天才发心念佛,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根的名字都不知道,哪里有一念断着了爱呢?如果不知道生死的根在哪里,一边念佛,一边听任生死的根不断地增长,这样念了若干年,生死的根也长了若干年。这叫轻忽养识,你念得很轻忽,里面轮回的识还照样地在长。

就像我们口里念的这一句佛,它是表皮上的,一点都不是真心里出来的,而对于三有轮回的爱,妻子、儿女、名利、五欲享受等念念都很炽然、真实、有力量。这样的话,表面上的这一个佛在不断地应付,不断地念,里头轮回的根越长越厚。这样念了几十年,到了最后才发现,生死爱根现前了,那时候才知道念佛不得力,却埋怨念佛没有灵验,后悔就晚了!

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的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时,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不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

所以劝现在念佛的人,先要知道爱是生死的根本,念佛念念要断这个爱根。就是日常现前的生活里,在家念佛,眼睛见到的儿子、女儿、孙子、家里的各种因缘琐事、财产、受用,没有一件是心里不爱的,也就没有一事没有一时不是生死活计,这就像全身都在火坑里一般。不是说念佛时心里的爱根没有一念放得,正念佛时只说我念得不切,不知道里面的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这样你尽管在念,佛任你去念,爱也是随它在长。

也就是要看看我们到底是干轮回的事还是净土的事,这不是从表面看,要看你的真心。如果心里念佛只是应付,念一念就完了,心里对世间的名利、享受、声色、子女、权位、等等是非常爱的,一心追求的,那就整天都是搞轮回事,心里没有一念要去净土的心真实去净土是对这儿非常厌离,一心想去净土,想要脱出牢狱的心,那是真实的,那是一心要搞净土的。轮回的爱尽量地放下,尽量地去掉,这样子的话他的心里有真诚地求生净土的愿,也就是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内涵,这个时候缘起才是往净土走的,一心往净土去的,所修的才是净业。

如果只是口里表面化地念几句,心里一直都是在追求世间法,那就是表面上的只是听他念,其实心里主宰的是爱。那个爱就像魔王司令一样,他坐在内心的指挥室里,他都在狂笑:哈哈!我骗了你了,我可以给你伪装成念佛,其实里面是我在操纵的。他时时心里的等起或者动机,心里的流向全部都是往轮回走,而且是求现世法往恶趣走。这样的话,其实主宰者是里面的爱,念佛是一种虚假的。就像一个魔鬼装扮成一个仁君的形象,大家认为这是很好的皇帝,其实他只是外面装一下,里面是魔王在指使。这样就使得整个的机制、缘起走向全部在他的掌控里,外面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贤良的君主在治国,其实都是伪善的行为,里头的心是念念往恶趣奔的,像这样就非常可怕。

所以要让念佛成为一个主宰性的行为,就必须要有真切的愿,这个欣厌之心或者说出离心就是直接要对治掉轮回爱的。如果对治不掉,那方向就是往轮回里走,这个就很可怕。

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然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

眼前儿女之情现前时,要回光看看这一句佛,果然能敌得过这爱吗?能断得这爱吗?如果断不了这爱,那怎么了得生死?因为生死根本的爱一直在起作用,没有在根上去断它,它还是在长。因为爱这方面的因缘多生串习得太熟了,念佛才发心,很生疏,又不切实,所以就不得力。现在要检验,如果你眼前在爱境现前时你主张不得,譬如儿女之爱、异性之爱、名誉之爱、声色之爱、五欲享受之爱、地位之爱等等,当它一现前的时候,发现心马上就跟着走了,一点做不了主,那临终的时候,这个一起来,不就做不了主了吗?随着这个爱就往生死里去了。如果平时都做不了主,那临终毕竟做不了主。

所以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切就是要有真正的出离心、真正厌娑婆欣极乐的心,如果这个心不切,那整个流向都是往生死里走的。如果这个心切,虽然没有证到空性,断不了它的种子,但实际上力量可以敌过其他爱,心的趋向势力还是往净土走的,这就有希望。
往生净土能否成功,就在于有没有真信切愿。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凭持名之深浅。”所以憨山大师教导,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那就念念是了生死的时节了,哪里要等到腊月三十号才见分晓?到那个时候才着急已经晚了!必须在现前就要训练,在任何生死爱境前能不能做主?当爱心起来的时候,能不能及时地用一句佛号把它给打消,如果这个生死的爱心没办法打消,没办法敌过,那临终就危险了。

一句佛号化掉生死业识,念念不断咬定,不能放松的,任何境界现前的时候,要看看这一句佛过得了关吗?就像这样,念念都是了生死的时节,这里的断就是看心一起来的时候,一句佛号能不能转过去。无论它是什么样的心,我这一句佛要咬定,不断念下去的时候,把原来的心化掉,这个是关键。而且愿力坚强,一心往极乐世界走,不往娑婆世界走。如果境界里把得住,往净土走的心力强,那就有希望了。

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别有妙法哉?
要知道,现前的这一切都是生死事,忙今天的事就更不用说了,全部是轮回,而且大多数是往恶趣走的,必须要有很深的因果见解。还要知道,不要等到以后,要目前就了得生死空。目前了不到,毕竟了不到,目前过不了关,毕竟不得力。所以修行要念念当下修,当下看看过得去吗?念佛得不得力,就看你当下能不能了得生死空。要知道这一切全是虚假的,没有任何实义,唯一地提一句佛号,往极乐世界走,天天这样在这上面训练,天天都在这上面考试。一天下来,如果没有粘著娑婆世界的事,一心在净土上,那就是目前了得生死空。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不断地坚持下去,那就是净业成熟毕竟往西方走。如果眼前只是在皮面上应付,那就是生死根不断增长,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恐怕不得力。

像这样,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样用心,如果不出生死,那佛就堕妄语了。所以,在家出家只要认识生死心是什么,在什么上断,就是当下出生死的时节,哪里更有什么妙法呢?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6-11-27 18:57 编辑 ]

图片附件: 001NgbXIzy76IUDahGGba&690.jpg (2016-11-27 18:57, 63.4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87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816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6-11-27 12:07

◎临终正念诀讲记
唐 善导大师

凡夫临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乃是称意之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

凡夫临终想生西方净土的话,必须不怕死。平时要常常想到:这个身体是苦恼的源泉,而且是三十六种不净物合成的,是一个行动的厕所,污秽不净,没有可留恋的;再说,在这个身心里面有各种的恶业不断地缠绕,如果不求生西方,那这个身体死了还会取一个身,这样会不断地从这里出各种的苦。

如果堕到三恶趣的地狱里面,那是没完没了无数年里受着火烧、冰冻等的大苦;如果堕在饿鬼里面,也是长年在饥渴当中,连水的名字都听不到,何况受用;堕在家畜里面,也是整天还债,像牛马等等,没有一点自在,辛苦一世,最后还要被宰割,如果堕为野生动物,也是整天提心吊胆,彼此杀戮,所以都是非常苦;生到人天也没有大的意思,只不过是做一场梦而已,梦醒之后什么也得不到,还是要堕在苦海里面。所以不往生净土,从这个不净的苦身里就只是源源不断地生苦,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安乐。

这么想了后就要知道,我不能怕死,其实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因为,到了我气断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可以接我,他过去这样发了愿,所以我只要一心念佛,上了佛的大愿船,一下子就可以生到西方。从此以后逍遥快乐,再也没有任何生死的苦,下至一个感冒的苦都没有,所以死了生净土正是我最向往的事,那有多好!就像脱掉了一件破衣服,换成了华美的天子服。也就是舍掉了这个污秽苦恼的业报身,得到了莲花化身以后,清虚自在,拥有光明、神通,一念间就能够遍游十方刹土,以这个身不断地享受快乐,而且没有死,没有老,没有衰。

就像这样,感觉现在如果死了能生净土那是最好的事了,应该提起大的欢喜心,放下身心,不要再对这个世间留恋。才遇到有病就一心想无常,一心等死,一心等阿弥陀佛来接,一心专注在阿弥陀佛上。

这里也要知道这时候的危险性,如果一念生了情,留恋妻子、儿女、家财、地位、享受等等,那心就著在世间法上,那就会落在轮回里,所以临终要一心专注在阿弥陀佛的名号上,这个最重要了。

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及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当同声念佛,守令气尽。

应当事先嘱咐好家人和问候的人:凡是你们到我面前,要给我念佛,不能说眼前闲杂的话,也不能说家里长短的事,也不必要软语安慰,祝愿安乐,这些都是虚华无益的,在生死关头派不上用场,也不是真正在利益我。如果我病重要死,家里人不可以流泪哭泣,以及发各种的忧叹声、懊恼声,就怕乱掉我的心神,心一起了情,起了忧伤、留恋,那就会打失正念,会落在轮回里。所以你们唯一要同声念佛,守着到我断气为止,一直帮我提起念阿弥陀佛的正念,策发我的信愿,一心往佛那边走,一心住在佛那里,那才是让我脱离无量劫来的生死苦事,是真正的利益。凡是孝子贤孙,或者真正和我有亲,真想利益我的人,应当这样来做。

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依此法者,决定往生,更无疑也。医药初不相妨,若杀物命,为药求安,祭神祈福,但增罪业,反损寿矣。此法僧俗男女,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死生事大,须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能相代,思之思之!

如果有通达净土法门的善知识,屡屡地来策励、劝发,提起临终者的正念,辅助他生起信心,坚定他的愿心,巩固他的念佛之心,那是极其幸运的。因为在这个关头,病人身体弱,心也弱,需要有人帮一把力,这个时候如果帮到了的话,跟佛的愿力一和合,那就必定生到西方净土,永远脱离轮回。能够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做,决定能够往生净土,没有任何可怀疑的了。
合理的医药最初使用也不相妨碍,但如果杀害生命做药来求得健康,或者祭祀神灵来祈福,那因为杀了众生的性命,就会增长罪业,反而折损了福寿。

以上这个法,无论出家在家、是男是女,乃至没有念佛的人运用它,都能得以往生。生死事大,需要自己努力才能成办,一念之差,就会在历劫中受苦,谁能代替呢?所以要非常慎重地去考虑。



◎明憨山大师梦游集节要讲记
明憨山大师 造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

佛说修行出生死的法有很多的方便法门,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疾捷、要妙。经中说:“如果要净佛土,应当首先清净自心。”所以现在修行净业,一定要以净心为本。心净了,土就自然清净,心是万法根本的缘故;心不得力,心不相应,那一切都是枉然。所以,要感得净土,首先要清净自心。

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

现在要清净自心,首先要做到戒根清净。因为身三、语四、意三这十种恶业,是三途苦因。如果这十个恶业不清净,那就连向了三恶趣,有很重的下堕力量。现在持戒的要点就是首先要保证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心自然清净;三业不清净,心也无法清净。

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发愿断除这十恶业,因为它是三恶趣苦的根,就像剧毒一样,没有任何保留的必要。我们厌离三恶趣苦,无法接受三恶趣的苦,当然应该断除三恶趣的因,这样会明白,原来十恶业不值得贪爱,应该舍掉断掉,断得干干净净才好。这也是修行的第一个要点:决心永断十恶来清净自心。

若身不杀、盗、淫,则身业清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嗔、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

如果身体不去做杀生、偷盗、邪淫,凡是所做的行为光明正大,利己利人,那身业就清净了。口里不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那口业就清净了。意念上不起贪欲、嗔恚、邪见,意业就清净了。这样十恶永远断除,以后再也不做,三业冰清,就像冰雪那样清洁,这就是净心的要点。

总而言之,如何净心呢?时时防护三门,不去做染污的行为,心地就清净了。如果在这上面造很多恶业,当下心就不清净。口里说各种的妄语、绮语、两舌、恶口,那也影响到心,心绝对不会清净的。身体去做杀盗淫,也是不清净的。所以要使得心清净,就要保持行为清净。

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

接着要在这个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建立念佛的正行。那是安乐国土,极乐国土,自己希求安乐的缘故,理应发往生安养的志愿,建立念佛的正行。

需要知道,首先怎么来打净业的基础?就是深信因果,然后在自己三门上严格地取舍善恶业,不去造恶业,这样才能保持有清净心。在清净心里才厌娑婆、欣极乐,这样才能建立念佛的正行。换言之,因为持戒是地基,一切功行都要在持戒上建立。如果戒根不清净,经常造恶业,那就建立不起念佛的正行。凡是做什么修行,由于自身破戒的缘故,或者随意造恶业的缘故,都会崩塌。所以首先要有十善业道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就需要进一步厌离娑婆世界的苦,欣求净土的安乐,为此建立念佛的正行。因为我们渴望离苦得乐的缘故。

念佛是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筷,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

像前面已经建立了清净戒的基础,就保持了清净的心地,在这上面可以修持净业,累积功行,之后又发起决定的往生志愿,一心向往西方,由此愿摄持可以建立念佛的正行。念佛念得好,久久净业成熟,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要按照这样的方式来修净业。

念佛怎么才念得好呢?因为我们的心不是念净土,就是念娑婆,不是念佛法僧,就是念贪嗔痴,所以一定要为生死心切,想到这生死是极其苦恼的舍宅,自己一心想从中出去,不再想搞轮回的事情,不再为着自己求取世间的名利、富贵,与别人竞争,或者留恋财富、享受、子女、情感等等,把这些全部视为是毒蛇、镣铐、监狱、毒药一样,一心想从中出去。果然这个生死心切,或者说出离心很坚决的话,那就会放掉这些,会舍弃掉外在的俗缘,之后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这样就走上一向专念的道路了。

我们念佛就要如子忆母般,或者如忆情人般,这样久而久之,会达到完全与佛心相感相应。也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就要杜绝外缘,不沾染其它的尘缘,也因此就有很好的心理基础,很好的心念上的防备系统,以及很多的外缘不再受干扰了,之后就可以单提一念。这样以一句佛号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一句接一句。二六时中,无论是走、站、坐、卧,甚至拿筷子、拈调羹,做什么事情,行礼应酬,动静闲忙,一切时中心里都不忘却这一句佛号,不夹杂其它的所缘。像这样用心,久久纯熟,形成念力,会一直延续到梦中都不忘失,醒和梦都一样的,一心在阿弥陀佛上,这就是功夫绵密,打成一片了,这就是念佛得力的时候。

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

如果能够在成片之上继续努力,念到一心不乱,如果达到事一心,就是一句佛号,不会被其它境缘所夺,那么到了临命终时,这一句佛分明现前,净土就出现了,自然就不被生死业力所拘留,感得阿弥陀佛放光接引,这就是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效验。

学道无他伎俩,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久久纯熟,打成一片,自然念念弥陀,头头极乐矣。近见学道之士,只知贪求玄妙,不知向根本处下死工夫,及临荣辱祸患死生之际,便见手忙脚乱,此非人误,乃自误耳。

学道没有其它的技巧,只是生处要使它熟,熟处要让它生。我们的生处是佛法处、念佛处,所以要再再使它熟;我们的熟处是世法处、名利处,所以要使它日渐生疏。这样达成了生熟的转换,久久就会道业上纯熟,就打成一片了,自然念念弥陀,头头极乐,也就是无论在哪里,心一起就是阿弥陀佛,一直都在阿弥陀佛上,无论什么都是极乐世界。现在见到学道之士,只知道贪求玄妙,不知道向根本处下死功夫,等到荣辱祸患生死的关头,就见到不得力,手忙脚乱,这不是别人耽误自己,而是自己误了自己。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6-11-27 12:14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6-11-27 12:07

生死根者:即吾人日用种种妄想,人我憎爱贪嗔痴等诸烦恼业,若有一丝不断,即是生死根本。今要参禅顿悟了生死,请自讨量,果能一念顿断劫烦恼,如斩乱丝否?若不能断烦恼,纵能顿悟,亦成魔业,岂可轻视?从上诸祖顿悟,亦从多生积功渐修中来,故顿悟一著,说易实难,苟无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热恼中一念顿悟,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

修行是要断掉生死根,生死根就是我们平常种种妄想,各种人我憎爱贪嗔痴等的烦恼和业。也就是平常碰到事情时,我啊、你啊计较不休,然后合意的就生贪爱,不合意的就生嗔恨,生各种的烦恼、业力,这里有一丝不断,就是生死的根本。也就是随着日常的起惑造业,就会趣向生死,以人我执起惑造业一次,就是一个生死的根子。这样从早到晚密密麻麻地起了无量无数的生死惑业,就已经种了无数的生死根子。

现在要想参禅顿悟出生死,自己应该考量,我果然能够一念顿断历劫的烦恼,如斩乱麻吗?上上根器能够一刀斩乱麻而脱出生死。这需要一下就顿断,就在日常中不再随妄想牵缠了,这样才能脱得了生死。如果不能够断烦恼,纵然能顿悟,也成魔业,也就是虽然能顿悟,日常还是跟着烦恼跑,还是烦恼用事,那就是魔业了。因为烦恼就是魔,所造的就是魔业,都是生死因,是不可能出生死的。

在生死的事情上哪里能轻看呢?不是口里说说大话就能过去的。从上诸祖顿悟,实际也是从很多生积累功行渐修而来的,所以顿悟这一著,说是容易实际难,如果没有二三十年的死心功夫,怎么能向热恼中一念顿悟?要知道自己根器是什么样的。

至若念佛一门,世人不知其妙,视为浅近,其实步步踏著实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来,念念妄想攀缘,造生死业,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断烦恼。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乱,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惟在一念真切耳。

至于念佛一门,世人不知道它的巧妙,把它看成浅近的法,其实念佛每一步都踏着了实地,什么缘故?我们自从有身以来,念念攀缘妄想,造生死业,没有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也没有一念肯断烦恼。现在能够把这妄想的心转成念佛,那每一念都是断烦恼,为什么呢?因为每一念都是阿弥陀佛,每一念都是与佛心相应,也就不落在烦恼上。如果能够念念转换成佛念,念念脱掉烦恼,那就念念出生死。果然能做到念佛一念不移,一心不乱,那就是一念接一念都在佛念上,不被其它移动,那这样比参禅更有下落。也就是这一念保持下去,好的能够断掉情根,念到能所两亡,身心化空,能够证到本性;次一点的只要念力坚强,不被其它念所夺,临终一定往生净土。总而言之,这事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总之,只在于一念真切,就是这个念佛的心非常地真,非常地切,就像一心想要出牢狱,或者一心想念情人那样的真切。那一定以念力不虚的缘故,能够和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合,从而得到超出生死的结果。

但参禅定要死尽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转换之法,就吾人根器易为耳。

就参禅与念佛相比,一般人以念佛为容易。因为参禅一定要死尽世间心,不容许有一念妄想,这个就特别困难。尤其像现在人内心这么复杂,欲望这么炽盛,不容易做到,这是必须有敢死队的精神,而且心能空得了才行。但是念佛就好下手,因为只是把你的染想换成净想,你就把想世间的名利声色换成想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这是以想除想的转换方法,就我们的根器来说,是容易做到的。

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专以念佛为正行,又以布施斋僧,修诸福田功德,以为庄严佛土之助。

修净土不一定要求悟明心性,专一地以念佛为正行,再加上做各种上供下施,在三宝福田里多修一些福来庄严净土,这是它的助行。也就是通过各方面修福的助缘使身心安稳,容易跟阿弥陀佛相应,然后一心正行念佛就和佛心相合,这样必定能往生。要注意正助兼修,正行是念佛,助行是修福。修福好比是培植好的土壤,或者浇水,念佛的正行好比是下种子,正助兼修就一定修得好。

为什么不必求悟明心性呢?因为念佛人是以往生净土为宗旨,“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只要生到西方净土,跟阿弥陀佛相应,就一定会开悟。所以首先迫在眉睫的事是要超出轮回,而它对于一般人来说是能够做到的,也就是要信愿念佛往生净土。因此要把住净土的宗旨,这一生的修行一定要有个落处,要往生净土,之后一心念佛跟阿弥陀佛相应,所修的任何福德都要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点铁成金的手段,能使一切福德全部成为庄严净土的因,成为解脱的因、成佛的因。关键是要把这一切福德善根全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它就不成为人天的福报了。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6-11-27 12:13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6-11-27 12:08

其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要知先断生死之根,方有速效。

我们会想,现在我也有信愿了,我念佛的心里面特别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怎么才能达到速效呢?大家都很想得到一个快速的效果,那怎么才有快速的效果呢?一定要知道生死的根在哪里,切断生死的根来念,那才有速效。如果念佛没有切到生死根,那里面还是以生死根为主宰,就不容易得效果。所以要想速效,就得念念在生死根上断掉。

生死根即今贪著世间种种受用,及美色淫声,滋味口体,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嗔怒忿恨执著痴爱之心,与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邪教之法,俱要尽情吐却,只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弥陀经两卷,念佛若干,或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佛者觉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觉。心若忘佛,便是不觉。若念至梦中能念,即是常觉不昧。现在若此心不昧,则临终时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

要知道生死的根就是现在贪著世间的种种受用,以及美色、淫声,各种的饮食滋味,比如歌曲、戏剧、电影、电视、明星、足球、饮食、衣服等等,全部都是生死的根,全部都是苦本。反面的逆境就非常地不乐意,嗔怒、嫉妒、竞争,顺境就起各种的执著、痴爱,见解就是各种的邪魔外道邪师所说的邪教的法,以及世间各种庸俗的言论、论谈,世间的思想家的论调,这些全部都是生死之根,只要缠到一点就陷在生死里了。所以要尽情吐却,一点不能留,这样吐得干干净净,再提起佛念就有速效了。也就是你的心里已经干净了,再念一句佛就是一个清清净净的白莲花了。如果心里都是污七八糟,心里现不出念佛的光来,那个效果就差了。

总而言之,首先把内心打理得干干净净,把对于现世的心和来世的心退得干干净净,再来念佛就得速效,为什么呢?这个是清净的心、真实的心、恳切的心、与阿弥陀佛全分相应的心,当然就得速效。出离心坚决的人,世缘放得了的人,心打扫得干净的人,念一句就抵其他人念千句万句,所以叫速效,也因此,修出离心特别地重要。如果能够配合《道次第》《前行》法门,把现世心、来世心全部退掉,然后把净土的欣求心修得非常纯笃、恳切,这个时候再念一句佛,的确是速效之法。

“只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弥陀经两卷,念佛若干,或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就是说把各种的事情、贪著、烦恼全部都舍掉,只笃信念佛一门,每天诵《弥陀经》两卷,早晚各一卷,念佛若干声,或者不计数,只是念念不忘佛号。佛就是觉,如果念念不忘佛,那就念念明觉。所谓念佛时悟不念迷,一念念佛心里明了,清清净净的,就不被妄想所转。心里如果忘了佛,只是念着世间贪嗔痴,那就陷在迷乱里了,整个都被生死业识所笼罩,那是陷入轮回的状况。如果清清净净的一声佛起来了,没有什么世间妄想,它直接就是净土的真因,因为在这一声佛里,没有夹杂任何世间的业因。要像这样,常常保持一句佛号,也就是一句明觉,所以声声唤醒主人翁,念念不迷本来人。像这样能够保得住一句佛号,那就时时在觉中。

怎么叫做念得好呢?就这一句佛清清净净。如果念到梦里也念,那就常觉不昧。不但白天一句佛明明朗朗,到了梦里依然明明朗朗,它就不被梦中的迷乱妄识所夺,这个时候莲花已经根深叶茂了。这样子,现在这个心能够常觉不昧,临终的时候内心一定不昧,也就是不会迷掉。这个心不昧处就是下落处,也就是从这里会出现净土。

今国事万机,决不能参禅,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无别巧法。

这大概是跟某个宰官或者是王族说的。说你现在国事万机,要处理非常多的事,绝不可能参禅,那么就只有念佛最好了。因为念佛只是换一个心想,把念世间法变成念佛,它不要求脱离念头,这就容易做了。也就是,走的时候可以一句接一句地念,忙的时候可以一句接一句地念,或者端坐、休息、迎宾、送客、料理各种事情都可以念,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念。
怎么掌握它的要点呢?只是一心不忘,没有什么别的巧法。一心不忘就是一直在念佛心上,心不乱动、不忘失就可以了。这样坚持功行,具有真信切愿,临终必定往生,那就不负此生,的确会解脱成佛。

参禅要离想,念佛在专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转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参禅须要离想,一切处不被妄想所移,念佛在于专想,你会打妄想就会念佛。譬如世间会想情人,就用那个心转成想佛,或者心心念念会计较名利,就用这个心去想阿弥陀佛,或者这个心里会想到某某名山胜景处游玩,就把这个心换成想净土庄严。所以它是专门用想,把染想换成净想,这在我们凡夫来说特别容易做。如果要让你离妄想,这非常困难,因为妄想的习气太重了,我们无量劫以来久久地沉于妄想中,要想离它实在是难。如果就在这个染想上转成净想,那就是以毒攻毒转换的方法,这个是容易办到的。

什么叫以毒攻毒呢?就究竟而言,净想染想都是毒,但是现在用一个净想去掉染想,它就换掉了。而这个净想久而久之就跟阿弥陀佛相应,能够生到净土,一生到净土证了无生忍以后,这些妄念都会去掉,所以它叫以毒攻毒的方法。

就一般根器而言,参究难开悟,念佛容易成功。只要你真正生死心切,的确不是口头说的,确实想出生死得解脱,那就用那份参究的心放在念佛上,那怕什么一生不了生死呢?因为有那么强、那么专一的心。参禅的人二六时中如丧考妣,隔断妄想,相续用功,如果用这样精湛的功夫来念佛,一念接一念,那念佛的净业一定会很快成熟,可以一生就了生死,一见阿弥陀佛就决定要开悟。所以,一般的人如果一心放在念佛上,肯定即生能够往生净土。

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

念佛和参禅都是悟心的妙门,随便选择一门都可以悟心,所以也没什么两种法,到证道的地步是一样的。念佛时要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也就是首先把自己胸中一切烦恼、一切妄想、贪、嗔、痴、爱,各种的杂乱念头一起放下,放到没有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就像用线贯穿珠子一样,一个连一个穿起来,念头用佛号穿起来;又像剑尾,相拄中间没有一丝毫空隙处。也就是在佛念当中不夹杂别的。这样著力靠定,在一切时都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不被境缘牵走打失,平常无论是动是静,不杂不乱,最后达到醒和梦是一样的,这样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就是超生净土的时节。

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随缘即安命也。第四要认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厌苦切,厌苦心切,则欲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诀,单持一念。

净土的念佛法门有五个要诀:一是要决定志,一旦立定了往生净土的志愿后,再不改变。无论是什么境缘,什么法门,什么说法都无法改变,无论别人说得怎么天花乱坠,我此生往生净土的志愿是不会改变的,这个叫决定志。

其次要放得下,世间法、出世间法全部都放得下,然后这个心就安了,能够一心念阿弥陀佛。
第三要随得缘,就是要认得命,明白一切都是自然的,都是业所安排的,心里就不在这上面过多地妄想了。总而言之,这一世就是随缘,有多吃多,有少吃少,有什么境缘都是自然的,不去勉强它,那么自己的心就全部安了,要去当奴隶心也甘,就安心去做奴隶,然后在这样的安心中念佛,要去做老板,就安于做老板。总而言之,你命里该有财就有财,没有财就没有财,今天该吃什么,该做什么,都能随缘不勉强,这样心就安了,在这随缘安心中一句佛号就念得起。如果不随缘不安分,那一碰到境缘的时候,心就开始安不住了,因为感觉自己会失去吧,会得不到吧,要求什么吧等等,心就不安了,心不安,跑到境缘上,佛号就丢掉了。

第四要认得真,就是不迷惑,怎么认得真?就是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认得这是真事,那心就不会被其它妄念所迷惑。

第五要厌苦切,就是落在生死里十分可怕,这个里面全部都是毒药、魔鬼,各种都是吃人的东西,或者面前的这些声色五欲一旦沾染了,那就像服了毒一样,非常可怕。由于厌苦心切,欲念就能除掉,这样心就不退屈,会一直往西方的路线走。

总而言之,要以这五个口诀来单持一念阿弥陀佛。

首先是有决定的志,在任何境缘下都不会改变。第二是要放得下,的确没有什么放不下,哪怕死,也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走的,病里也放得下自我,放得下身家、活计、事业、名誉,什么都放得下。再是要随得缘,这一世知道都是命里安排,业里注定,多多少少心里不计较的,总觉得应该的、自然的,就是如此的,这样不去强求,那就一念接一念念佛,很安心,很安乐的。

就像黄打铁,他很随缘,反正自己是打铁为生,那就打吧!打一锤就念一句,这就很安心。或者过去有个剃头匠念佛往生,他也是很随缘,他每天去剃几个头,能够维持今天的生活就可以了,然后他就安安心心地念佛。又有木匠、石匠、农民等等,他们都是边做工边念佛的。又像明朝时有一个织布的老太太,她边织边念阿弥陀佛,最后拍掌大笑,佛来迎接,她就往生了。就像这样,你能安得分,随得缘,的确一句佛号就不会丢。命里该上班,路上你就边走边念,上班的时候就边干边念等等,由于随缘不强求,就没有了妄想,这样就念得下去。

第四要认得真,就是念佛要真心,不要搞假的,一句句清清楚楚,真真实实地念,这个就是真心。你一真心念佛,心在佛上就不迷惑了,你要知道除了这句佛其它都靠不住,全是虚假的,无非是自己被妄想的幻影所骗,它指使着自己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时喜时忧,患得患失,这就很可怜。所以一句佛号清清醒醒,一个主人翁就唤醒了,不会颠倒迷惑,不会被现前的事缘、境相所迷惑,这就是认得真、不迷惑。

再就是厌苦切,想到这个轮回实在可怕,特别想脱离这里,到安乐之处。那么有这样的厌苦心,世间的境缘就诱惑不了你,没办法使你退屈,只有一心坚持要求生净土。就像受苦深的人一心要出那个苦一样。

如果保得这五个要诀,你再单提一句阿弥陀佛,那就即生超出生死,非常地简易、平实,没有什么其它古古怪怪的想法或者各种各样的计较分别,就是这样平平实实,一念接一念。它就是无上法门,就能够念到业尽情空,念到心佛相应,念到自得心开,念到身心安稳、喜悦、清净、解脱、消业等等,因为一句佛里面无所不具,无德不含,所以念一句佛就能召来万德。如果自己的心真正铁了,一心一意靠定,那的确这一生就太幸福了,再没什么苦恼了,也没有什么前途的忧虑,那就准保稳稳当当地进入佛国净土,即生登不退,超凡入圣,之后圆成普贤行愿,决定是做佛去了。就像这样,真能够信受得了,用上这五个要点,就决定成功。

修行之方,亦有节次,如僧家功课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此是早课,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为定课,定不可缺,此法教诸宫眷,如法同修更妙,是为常行也。

修行的方法也是要有时节、要有次第,首先要有固定功课,要按照规矩养成习惯,但是在俗家也不必一定按僧家那样的功课法,不必拘泥套路,只是要以念佛为主。比如每天早起礼佛,诵《弥陀经》一卷,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者三千声、五千声、或者念一万声,完了再在佛前回向,念诵回向文发愿,“我要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这是早课,晚上也这么干,像这样每天作为定课,定了以后,一天都不可缺少。这样守到临终就能往生了,关键是要养成习惯,要有净业上的串习力,这也是符合《无量寿经》一向专念的教导。不但自修,这个方法如果还能教宫中的眷属如法同修就更妙,这是日常的常行功课。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6-11-27 12:13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6-11-27 12:09

若为末后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亲切。每日除二时功课外,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

其次,如果想到无常,要临终最后一著大事能够走得安稳自在,做功夫更要亲切,就是要有效、要切实。因此每天除了二时功课外,二六时中,单单将一句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记,心心不迷昧,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佛在,心是觉悟的,没佛在,心是迷失的,总要一句佛号清清楚楚。这样世间的事全部不想,只将一句佛号当成是自己的命根,有佛在,就是命根在,没佛在,就是死了。这样咬定牙关,绝不放舍,一直渗透到吃饭、穿衣、睡觉等中,或者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这一句佛都让它时时现前。

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一声佛号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

再者要对境修练,就是平常如果遇到顺境、逆境,有喜怒烦恼的境界,心里不安的时候,就将这一句佛提起一逼,功夫纯熟时,就见烦恼当下消灭。因为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如今以念佛消得了烦恼,就是佛度你出生死苦的地方,念念能这样度得过去,那在生死关头就能出去了。不是凭别的,就是凭这一声佛过去,这一声佛就是度苦海的舟航。我们能不能驾驭好这一声佛,就看平时怎么做功夫,做得好,当碰到烦恼苦时,一句佛就能够度得过去,这就是一念间度出生死,再念念相续不断,最终就一定能出生死。

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

如果念佛消得烦恼,那就可以了得生死,再没有别的法子了。生死就在心头,就在烦恼、受苦处,修行了生死就看这里能过去吗?如果修了以后还跟过去一样,烦恼一样地起,一样地过不去,那就不得力。如果烦恼起时,这一声佛能够度得过去,那就是了生死的时节。如果念佛念到在烦恼上做得了主,那睡梦中就能作主,如果睡梦中作得了主,那病苦中就能作主,如果在病苦里也能作得了主,那在临命终时就分明了了,有把持的能力,就知道去处了。

此事不难行,只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殊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舍此更无过此直捷省事者也。

此事不难行持,只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这一声佛,再不向别的地方寻思,这样的话就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就靠这一句佛,让它念了再念,修了再修,久久达到纯熟,自然就得大安乐自在,就得大欢喜受用,这实在不是世间五欲之乐可比的,舍此再没有比这更直捷省事的了。
应当这样牢记在心,把它看成是一件大事,把这个佛号看成是度苦海的慈航,就凭着这一声佛要过生死关,就凭着这一声佛要除掉烦恼业苦。这样子专心地用功,达到梦寐不忘的时候,就是真正净业成熟,有把持力的时候,这样就可以出生死了。
我们无始旷劫以来的生死怎么出?单凭自力,的确甚难甚难,但是凭借阿弥陀佛名号的殊胜力用、佛的慈悲救度,我们决定可以一生就超出生死。而且它是极简易的法门,就一声佛号作大舟航,即生超出轮回苦海,所以要珍重!



◎清截流行策大师净土警语节要

念佛须具真实信心,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念佛要有真实信心,这里说到了三种信:第一要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在本体上我和众生和佛没有两样。佛有如来觉性,我也如此,没有高下之别,我是还没有恢复的佛,弥陀是已经成就的佛,就如同一梦一醒,虽然一在梦中一在醒中,但是在梦中和醒中的人是没有两样的。我虽然昏迷倒惑,但觉性未曾丧失;我虽然积劫轮转,但觉性未曾动摇。所以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我们虽然沉迷为凡夫,我们的觉性没有减少一点,弥陀虽然成佛,觉性也不会增加一点,只不过是一个在迷中,一个在觉中,只有这么一点差别。因此要信得过自己就是佛,只不过还没有觉醒,在本体上和弥陀完全一样。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其次,要信在现相上或者事上,我和弥陀相差有天壤之别。也就是在修证次第上,我只是理性佛、名字佛。理性佛就是具有这样的理体本性,名字佛是初步地闻了教法,知道自身是佛,然而在修证上还有观行位、相似位、分证位、究竟位的差别,也就是在远离虚妄分别客尘障垢的修证阶次上,我连圣位都没达到,加行位也没达到,还处在名字位,而弥陀是究竟位的佛,所以相差极远。
如果我不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彼国,不用说即生登不退、升入圣位等等,恐怕连生善趣都很困难,这样我就会随着业的冲击,流转在三界中,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这就不叫做佛,只叫做苦众生了。

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

第三个要相信我和佛之间的关系,我虽然障深业重,久久待在这个痛苦的轮回里,但是弥陀的真心遍包法界,所以我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然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然而我的本心也不是生灭心,我的本身也不是四大幻影,而是与佛同等的法界真心,因此我的心也是包博法界,也因此弥陀是我心中的佛。既然我和弥陀的心性无二,我念我心内的弥陀,弥陀救他心内的我,这样当然会感应道交。我的苦切一定能感,佛的慈悲一定能应,就好像磁石吸铁,缘起一旦接通,必定得救无疑。因此我相信这个缘起,相信我与佛心无有毫厘许的间隔,我的苦切一定能感佛的慈悲,这样的话,以佛愿力不虚的缘故,决定能够即生生到净土,超出苦轮。
这以上就是三种信心。

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无须改辙矣。

具有这样的真实信心,即使一毫的善、一尘的福,都可以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经典,供养三宝等等各种的善行,哪里不足以充当净土资粮呢?只是信心不真,所以才沦为有漏的福报。现在修行没有别的要术,只是在二六时中,加上这三种真信,一切修行都不必改变,都可以回向西方,庄严净土。

若娑婆事业,在在萦怀,一暴十寒,心不专笃。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遭逢逆境,结怨衔恨。及临命终,重处偏坠,净因微弱,难脱苦轮,只是重处放舍不下故也。宜各痛念娑婆险恶,早求出离,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害天渊,大须猛省!必也生大欣厌,舍秽取净,信此取舍,与不取舍,原非异辙。毋鹜虚名,毋执空见,毋受高帽禅和口头三昧惑乱,毋求旦夕速效,妄冀心外有佛来迎,动诸魔事。恒以念佛为正行,勉修众善为助行,更于贪嗔习气,刻意揩磨,使重处得轻,生处渐熟,净念相继,愿行相资,自然千稳百当也。

如果娑婆世界的事情再再缠绕在心里,修行上一暴十寒,心不专心诚笃,遇到五欲时如胶似漆,碰到逆境就心里结恨难舍,那到了临命终时,业重、心重的那个地方偏向坠落,净因很微弱,这样难脱苦轮,就是因为在平时重处放舍不下的缘故。
世间的人我、功名、顺逆境界的心特别重,净土的因就很微薄,到了临终才发现不得力,重处偏坠,强者先牵,就被很重的心识牵拉着往轮回里去了。
所以,在平时就要痛念,娑婆世界太险恶,早求出离。匍匐在六道里没有安顿处,在六道里只是挨宰的命,如果能够九品往生,那就是逍遥三界外,从此再不受生死的拘束了。像这样两条路,利害有天渊之别,所以一定要猛省。要知道此世的事情都是险坑,都是往恶趣里拉的,轮回里的事都是欺诳的,只有往生极乐世界一条路。
就像这样,一定要生大欣厌心,舍秽土、取净土,要相信这样取舍跟不取舍也不是两条路,因为取舍到了极处就是不取舍。所以舍秽一定要舍得干净,取净要取到彻底,这样的话就让心完全脱出娑婆世界、趣向极乐世界,修净土的人要这样坚决地取舍。不要去鹜虚名,也不要执著空见,不要受高帽禅和口头三昧的迷惑、扰乱,也不要求早晚的速效,也不要希冀心外有佛来迎,动很多魔事。总之就是恒常坚定一心,以念佛为正行,勉励修持各种的善行作为助行。再加上对自己内在的贪嗔习气刻意地去揩磨,把这个习气磨得越来越薄,让嗜欲重处、贪嗔重处变得越来越薄,把世间心退掉。之后再让生处变熟,也就是念佛、念净土、求解脱、发菩提心等等,这些很生疏的地方要让它越来越熟,而且净念要让它念念相续,愿行也要相资,以愿来导行,以行来完成所愿,能够这样做的话,自然千稳百当。因为平时都刻意地在心上作功夫,已经做好了转换,那临终当然就稳稳当当去净土了。
相反,如果平常没有在心上转换,只是表面上修一点念一点,实际上心完全系在娑婆世界上,就像抱桩摇橹一样,那是不能前进的。一到了临死的时候,就发现在生的时候心根本没转换掉,熟的没变生,生的没变熟,所以依然随着沉重的业力就堕到轮回里去了。所以这事必须得提前操办,而且要真真实实切要地去做,不要做表面功夫,这是非常要紧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6-11-27 12:09

敬劝诸友:必具真实愿,发欣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韁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信宿舍离,惟以归家为务,如意亦得,不如意亦得,舍得寸阴,一心念佛。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诸佛皆成诳语,愿共勉之!

敬劝各位道友:一定要有真实的愿,发欣厌之心,把三界看成牢狱,把家园看成桎梏,把声色看成鸩毒,把名利看成韁锁,把数十年来的穷通遭遇,都看成昨晚的一场梦,毫无实义,没有什么要留恋的。因为这些是系缚在轮回的因缘,所以就像牢狱、枷锁;它又是使得自身毁坏无量世,不断地在轮回里受苦的根子,所以就像鸩毒。再者,过去所经历的事只不过是心中的妄念,一次的妄分别的流转而已,所以都毫无意义;这里不是久待之地,这里是发生迷惑、痛苦的地方,所以要一心归向西方。这样娑婆的苦看得透,净土的乐思得明,那就会有决志求生的心。这是净土法门最关键的要点,因为一切心的趣向在于欲乐,欲乐不起,就绝对没有方向,也决定不可能出现缘起,所以真愿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在娑婆世界有一期寿命,就好像今晚到一个旅馆里住宿,住一夜就要离开,所以唯一应以归家为重要,应该一心放在归家上面。所以,暂时的一期人生就像住旅店,好也得,不好也得,怎么样心里都不要挂怀,重要的事是一心往家里奔。所以在日常中应当尽量抽取时间一心念佛,这就是在办回家的事。果然能够这样,如果不生净土,诸佛都成诳语。
所以一定要有真实的愿力,发起欣厌的心决定要去西方净土,然后再争取时间一心念佛,那就必定会往生,因为心真的缘故。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

经中说的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也就是念这一句佛,就不被其他的缘所乱动。念阿弥陀佛就只有阿弥陀佛,这叫一心,这里面不间杂别的思前想后、想东想西的念头。如果夹了念头,这句佛号就不纯了,就不是清净心念佛。譬如心中想饮食、男女、竞争、享受、功名、利禄,或者突然之间起嗔恚、嫌恨、气恼等等,就是这些使心全都依在娑婆世界的境缘上,全都是轮回业因。
所以持名就是要把心掉转过来,一心缘在佛上。七日办道要很平稳地一念念专注在佛上,心不杂乱,不是以多念、快念为好,而是以安心念、一心念为好。

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只要不缓不急、绵绵密密地持,一句过后又是一句,中间没有缝隙,不被其它的妄念隔断,而且心里念得非常清楚,一句佛号历历分明。再者,要让这个佛号逐渐地渗透到日用四威仪中,穿衣也不忘佛,吃饭也不忘佛,行住坐卧都有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就像呼吸一样,既不散乱也不沉没。散乱就是心散在别的地方,沉没就是所缘境不能明显浮现(指一句佛号不能在心中明了地显出)。
像这样远离沉掉两种过失,心里清清净净地一句接一句,这样持名就是事上能够一心精进的人了。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樁未拔,情缆犹牢故也。

现在的净业学人整日念佛、忏罪、发愿,但西方还是很遥远,往生没有保证,这不是别的原因,是由于内心的爱桩没有拔除,情缆还牢牢地系在娑婆岸边。
也就是能不能去西方在于心,如果心上已经除掉了这个障碍,一心往西方走,那就步步靠近西方。这样昼夜勤修,那就越来越熟,越来越有把握。但是现在外面看起来也是整天都在修行,念佛不断,又是忏罪又是发愿,好像做得很勤,但实际观察起来,西方还是很遥远,往生一点保障都没有,还是一个很危险的人。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里面障碍太大。
所以修行要看里面,譬如善恶不是看外面做法的大小,而是看里面是善是恶。往生西方能否保证,不是看外面做法的大小,而是看里面信愿行的程度。如果真实有了切愿,唯西方是趣,昼夜勤行,那就到念念都是在修积西方的净因,西方的莲池里就有了莲花,而且不断地在繁荣增茂,这样下去,很多人在生时就已经得了授记,自己也明显感觉必然往生西方,甚至看起来身在娑婆,其实心已经在莲花国里了。
就像这样,它是从内在来判别的。假使只是外在做很多,实际里头对娑婆世界的爱特别深,牢牢地扎根在生死界里,那就像抱桩摇橹,一步也前进不了。所以是要看心,就好像一个人外面看起来做很多贤善的事,其实心里毒如蛇蝎,那他就是往下走的了。
就像世人说“要看黑心人,吃素道里寻”,这个就是看起来在吃素,但是心里非常恶毒。或者很多看起来有名望的佛教人士,结果却深陷地狱。所以因果是在心上去考量、去判断,净土是一种特别的因果,它能否成办,一样是在心上看。心上有真愿,那就什么样的法行都是净土真因;心上不真实,怎么样都是弄虚作假,搞一些虚假的事情,给别人看的事情,其实里面一直都是一种好名的心、竞争的心或者做给别人看的谄曲的心等等,那是不能往生的,因为没有真实的西方正因。
在这里大师关键强调要有真信切愿,就是要有一个真实的欣厌,厌娑婆如同牢狱,欣极乐如同家乡。如果真正能破得了娑婆的爱,那才能往生,否则爱桩牢执、情缆牢系,那就没办法去了。所以对比形容像“抱桩摇橹”,桩子牢牢插在地里没有拔出来,然后不断地摇橹,就一点都前进不了。内心非常牢地系缚在娑婆的恩爱、现世的名利等中,对极乐世界的那份心只是个表面,那是不能往生的,因为连欲或向往都没有。关键在欲,有了欲就有缘起,没有欲就没有缘起。
所以一再强调等起或者发心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无论做多少都是假的。有可能种一些未来的远因,要想即生往生,那是不可能的。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你到哪里去要自己愿意去,不是嘴巴说的。很多人口里说一万次“我要到某某地方想干什么”,实际上不是真的愿意去,所以最后发现他就没去。有些人他不必说,他是真心想去,马上就去了。所以要办往生之事,首先愿力真切为第一重要!

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

所以,如果能够把娑婆世界的恩爱看成像嚼蜡一样无味,完全能够舍得下,根本不思惟什么幸福、快乐,像五欲的享乐、男女的恩爱等,不把它看成真实的乐,不管是动静闲忙,苦乐忧喜,就靠着这一句佛号,像靠定须弥山一样,一切境缘都动摇不了。
须弥山是非常稳固的,一动不动的,任何的风都吹不动它,同样地,这一句佛是非常地重,非常地坚,非常地实,其它的无论苦乐闲忙、忧喜悲欢等,都没办法动摇念佛的心。譬如,看世间儿女就像一场戏,没什么可耽著的,但是一心靠定佛号是不会动的,不会因为儿女的事把一句佛号给丢掉了;或者看名利也是虚假的,得了失了都不挂怀,而一句佛号能拿得稳、靠得定。那这样是真实地在种很深的净土之因,这样的人不是娑婆世界的因缘。

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

有时候自己感觉疲惫懈怠,烦恼习气现前,这时就奋起一念,犹如倚天长剑,让烦恼魔军逃窜无地。因为凡夫有无始多劫的习气,常常在修持中自然泛起,这个时候应当高举佛号的斩魔剑,当佛号一起,非常猛利的烦恼也逃窜无地,没办法再继续在佛号的光明境中存留了。
再者,就像红炉猛火,使得无始情识销铄无余。猛火烧燃的炽热红炉,飘一点雪马上就化了,也就是在炽燃的念佛心中稍微起一点烦恼、妄念等,马上就销铄无余,一下子就无影无踪。
关键是这句佛号要至心地从心里念出来,它就有力量了。它的确是斩魔剑,念念能除多劫的生死重罪。佛号能净业障,能化妄心,能转妄识成光明藏。佛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在心中作加被,佛号就是十二光佛,因此这句佛号要是极力提起,至心恳切,它就具有力量。如果只是悠悠忽忽,口念弥陀心念娑婆,都是在名利、是非当中搅,那是不能得力的。一边佛号在念,一边情识在长,贪嗔烦恼一大堆,在污七八糟的心里是现不出光明的。因此关键是要有真实的信愿摄持,然后加上猛利的修行,这样就能出生效果。

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花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这个人虽然现在还处在五浊恶世的娑婆,其实已经浑身坐在莲花国里了。因为按照他愿欲的缘起来看,他的心念念都在西方,毫不挂著娑婆世界的事,对这里的事情没有什么想法,即使偶尔想起也不会相续。这样子他的心密密绵绵地都是在西方的正因上走,他的心想念念都在弥陀、在西方佛国上,因此他的因缘就在莲花国里。而心是没有距离的,自己这么想,就在净土的莲花池里有莲花开放,而且已经标定名字。
这是决定已经往莲花国走了,又哪里需要等到临终弥陀授手,观音劝驾,才相信他是真的往生呢?其实在现世当中,心已经全部转换成了净土的缘起,因此他在现生就已经是莲花国里的人了。


清梵天省庵思齐大师法语节要

与茅静远居士书曰: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

居士造桥事情完毕,可以说是很大的功德,居士的心好善无倦,一善才做完又做一善,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这能出生死吗?

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

如果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这样不断地行世间善事,所作的善事堆起来像须弥山那么高,全都是生死的业缘,无法从生死中解脱,哪里有了尽之期?善事越来越多,生死也越来越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将受尽恶趣之苦,能不害怕吗?
这一念爱心就是对世间的爱,细到对名利的爱,对此生各种法的爱,这是直接堕恶趣的因缘。对人天小善的爱,会生人天,但仍是万劫缠缚,脱不出生死轮回。所以,要痛念生死过患,不仅仅是念恶趣苦,还要念善趣苦,善趣过后就是恶趣,要把生善趣看成就像堕地狱一样,这样才会有出离心,一心向往超出三界、得到永恒的寂静安乐,这就是出离心的内涵。有了出离心,往西方走是坚决的、毫不犹豫的、不会掺杂的,所以出离心极端重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6-11-27 12:10

居士世间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者,宜加审察。

居士对于世间因果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但是里面生死心不切,各种世间的俗缘、家事撇不下来,人情也谢不去,就是心不坚定,这样的话,念佛的心当然也不专一。什么缘故?是内在的名根没断吗?还是爱念牵缠呢?对于这两件事要加以审察。
很多时候是因为名根没断,就是你喜欢做这做那,其实内在还是想要得名誉,脸上有光。虽然不是世人那样的名,但却有好善之名,喜欢被别人称为善人,或者喜欢做一些功德,显得自身贤善、尊贵等等,这都是好名的心。一旦被这些心绑牢牵引,那实际上就是在为名而做。或者爱念牵缠,也就是对这世上有一种情一种爱,那就被它牵缠住了。这样的话跟往生西方是相违的。所以,在这两件事上要加以审察,否则看起来外面孳孳为善,内在实际是在助长名根,做的都是烦恼染污的事。

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切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取,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

如果不能把世事、俗缘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取,希望脱离娑婆苦界,生到安养乐界,那是很难的事。所以要想往生西方,以坚决的出离为第一重要。

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

西方是捷径的道路,称为易行道,因为有弥陀佛力的加被,使得凡夫具足信愿也能依仗佛力往生,一往生就截断生死。如果不走这一条路,想要即生了脱生死,那就太难了!没有了脱生死,想要临终避免堕落,那也是极难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靠佛力往生西方来解脱,否则要凭自力断尽三界一切粗细烦恼,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再者,自己平时造的恶业高如泰山,这样要想临终不堕恶趣,保人天身,这也是很难的。要深深思维这种命运:莲池在前,汤镬在后,不是生净土就是堕地狱,要这样一心求生西方,不要再被次要的事、不急的事给耽误了。
即使你能得到人天身,纵然一生、两生没有失去人身,那又济得什么事?到了三生、四生还是堕下去了。这样什么时候能了结轮回呢?所以今生是一次最宝贵、难得的机会,一定要在这个身上生到净土,解脱无始劫来的轮回之苦,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

居士慧心这样明朗、锐利,家缘又这样丰裕、富足,子孙又这样贤能,事事都称心如意,还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这是天负人吗?还是人负天呢?不以念佛为急,却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这是因为不知先后啊!
所以,学佛人一定要知道先后,这样才能脱离苦海、往生净土。一定要先修净土,正助兼修。所谓正就是信愿念佛,一心趣往西方,正是主要的,其它的是辅助的、次要的,不能以次要的冲掉主要的,更不能以次要的代替主要的,要坚定主题,这非常重要。如果心不纯净,说是想去西方,其实心里留恋世间,想做人天福报,夹带很多世间轮回的缘,这就很困难,由于缘起混乱的缘故。但是如果主线分明,一心往西方走,之后再随缘做善,而且都一并回向西方,这样在一条路上走,是不会出问题的。

居士虽不求福,而常作福,虽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缓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辕适越,却步求前也。

居士虽然不求福,但却常常作福,虽然想出生死,然而心里反入生死,都是因为不知道所缓的在那里,所急的在这里,搞不清楚急缓所在。要急的是要办好净土资粮,此生要出轮回,这就是非常急的。如果这事没办妥,终究不保障,致使本来是要往西方走,却不断地往轮回里走。往后退着走,却指望到达前方。

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万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

居士今天的要务或者需要把握的是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上“斋戒”两字,就更加尽善尽美。大抵西方佛国,不是泛泛悠悠的散善所能到达,万劫生死,也不是因循怠惰所能解脱,无常很快的,在早晚间就已经到了,怎么能不为死时的事提早预办呢?不然到时悔之晚矣!


宋永明延寿大师万善同归集节要

观经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习观。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

观经的九品经文有各种上下的级别,包罗了各种修行方法、境界、果位等等,总的归纳起来不出两种心:一、定心,如同修定习观;二、专心,就是一心一意地称念名号,然后熏修各种的善根作为资发,回向发愿来求生净土。

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向西。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无论是哪种修法,必须一生归命,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作归依,尽到寿命终了为止,精一地修持,甚至连坐、卧之间都常常面朝西方,表达自己的心不向别的地方走。一定要这样恳切,诚心,不是轻浮了事,在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都有一种恳苦翘诚,就是特别诚恳,哪怕是怎样的艰苦、疲劳、身心受什么样的状况,都能够耐得住、受得了。心想:这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时光,为了生到净土,不论感受什么艰苦寒热、身心劳累都不在乎。翘诚就是真正心里提起了诚心,没有别的念头,就像马上要拉出来宰杀,或者关在监牢里,被怨家恶贼所追杀,或者自己陷溺在深水里、火坑中,被烈火焚烧,此时唯有一心求救,愿超出苦轮,是这样急切的心。再者,祈愿快速证得无生,广度无边沉溺苦海的有情。
这里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两种内涵,都是非常地急切、诚恳。从出离心来说,在这生死当中,受着各种怨家恶贼的伤害,受着各种的火烧、水煮、刑戮等等。这就是在生死怨家面前,在惑业镣铐之中,在各种业报的寒风骤雨当中,没有什么可贪爱的,从此放下贪爱,一心希求救度,这是出离心。而且想到只有阿弥陀佛能救我,没有别的方法,这样一心地呼救,急切地与佛相应,就像孩子在痛苦的时候呼喊母亲一样。再者要发菩提心,一心想着自己得佛救度后,要速证无生,广度无边的众生。
以这两种心摄持而求生西方,那就有真实的道心,道心一真,就必然往生。道心不真,口里念弥陀,心里念娑婆,内心都是追求一些现世五欲声色等等,那就完全是虚假的了,没有办法了却生死大事。
所以,永明大师就说,一定要有真实的道心,当念佛、行道、礼敬、发愿的时候,都要真诚至恳,没有别的念头,只是一心想从这个牢狱里出去,一心想早证道果,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像这样的至诚决定功无虚弃,行一分是一分的九莲种子,做一分是一分的净土真因,念一分是一分的解脱正因,所有的善根都成为往生解脱成佛的资粮。关键在于以真实的发心摄持,以真实的出离心、菩提心摄持,这就全都转成了往生成佛的因素。关键在于心,心不真就无论做什么都是虚假的,因此这里说到“如斯至诚,必不虚弃”,至诚就是特别真实,特别诚恳,一一都是从真实心中流出来的。
下面再讲反面虚伪的情况。

如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

假使言行不相称,口里这么说,内在的心行却不是如此。也就是内在没有恳切求生的心,没有真实的道心,信心的力量很轻微,没有念念相续,不断地被世间的染缘所间断,不断地被名利之心所惑乱,内心不断地起争名夺利、享受五欲、懈怠散慢、无所敬畏、毫不出离等等,那么仗着这种懈怠,想要临终往生,到时候恐怕只是被业障所遮,难以遇到善友。
又死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风火逼迫,四大解体,这时正念难以成就,什么原因呢?因为现在是因,临终是果,因一定要真实,果才是不虚的,因上都是虚假的,果能有什么真实呢?心里念念滋长的是生死业因,对于世间的心越来越重,往生的心非常轻薄,那临终时怎么能出现很重的心呢?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想要临终十念成就,就要事先预办津梁。也就是现在把一切通往净土的心上的路全部都开设好,去往净土之路的资粮时时都准备充实,念念在心上积聚势力。就像一棵树平常向西倒,它的势力不断地增强的时候,最终只会往西倒。如果平时一点不往西方去,全往东方去,那到了最后怎么会往西方去呢?
这样就要知道,缘起是不虚的,要想临终安稳往生,必须现在努力用功。这样积得一分是一分,不断地努力下去,那提前就已经预办好了,临终正是坐享它的果实,不是到了临终才慌忙,那就危险了!像这样能够识得缘起的人,他一定会事先照着缘起去精心地操办,这样由于他精进一生,临终就潇洒自在了。
所以,我们现在预先办好往生的大事,平时勤勤恳恳地修集往生的正因,以及各种辅助的功德,全部都是要回向临终能够顺利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每一天都没有空过,念念在种正因,念念在认真修往生的资粮,无论前面的发愿、中间的正行或者后面的回向,都在认真地做,而且做得如法,做到了善导大师说的具备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做到了至诚心,就是不管礼拜、念佛、诵经等,全都是从真实心中发出而做的,不是虚伪心来作的。做到了深心,就是起了特别深的信心,相信只凭自己的力量没办法解脱生死,而凭阿弥陀佛的愿力下至十念都能往生,所以一心靠定弥陀,不会动摇,就走这一条路。做到了回向发愿心,就是一点一滴的善根全部都回向到往生极乐世界上。
有这样真实的修持,那当然就已经走在往生的路上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得到往生的把握。所以我们就应该这样脚踏实地地走西方路。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2-1 13:15

元虎溪尊者优昙普度大师莲宗宝鉴节要

在家菩萨奉佛持戒,逐日营办家缘,未能一心修行者,须早起焚香,参承三宝,随意念佛,每日黄昏亦如是礼念,以为常课。

在家菩萨要奉持佛的教诫,但是每天还需要营办生活的琐事,不能一心修行,那就须要早起烧香,敬奉三宝,随佛心意念佛名号,每一天黄昏也这样礼拜念诵,作为常课,这是每天不可缺少的功课。这又像吃饭三餐不可缺那样。吃饭是为了养肉身,一天不吃就饿得慌,没有精神干事。修净土的功课是净土食粮,如果中间间断了,那净土的法身慧命也不能增长,因此每天早晚功课是不可缺的。

如或有干失时,次日当自对佛忏说。

如果有时事忙,没有做好功课,那第二天应当在佛前忏悔、述说,然后再把功课补齐。

此法门要不妨本业,为士者不妨修读,为农者不妨耕种,为工者不妨作务,为商者不妨买卖,晨参夕礼之外,更能二六时中,偷那工夫,持念佛号百声千声,志诚为功,期生净土。

这个法门的特点是不废事而行佛法,不离生活而成就佛道,所以它对于在家人来说是非常适合、方便的。要想不离世间而成就出世解脱道,净土法门可谓善巧极了,由于有阿弥陀佛本愿摄持,只要具足信愿,每日保持净土功课,自然临命终时蒙佛接引,而一旦往生就超脱生死。所以,这是在家人成办解脱的一个捷径。

这个法门不妨碍你本身的事业,读书人不妨进修、攻读,农民不妨耕种,工人不妨作务,商人不妨经商买卖,但需要保证早晚功课,早上礼三宝、念佛、诵净土经等,夜晚也如此。这样保证功课,坚持到临终,那就符合了往生净土的条件,也就是随顺了佛的教导,一向专念,信愿具足。如果还能在此之外每日二十四小时里,抽一些闲功夫用于念佛,持念百声千声,至诚用功,以期往生净土。就是自己在繁忙之中,多抽时间来办求生净土这一件事,如果有重视的心,的确有一些闲功夫都会用于成办净土资粮。

凡修净土之人,灼然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信得及,便从今日起,发大勇猛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

修净土的人,的确要敌得过生死,不是说了就结束的,要想无常迅速,时间不等人,很快这一生就完毕了,所以趁着有限的光阴,一定要成办往生净土、解脱成佛的大事,这是在一切事中最重要的。如果信得及持佛名号能了脱生死,就从今天开始,发大勇猛精进,不要管会和不会、见性不见性,只是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像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无论遇到什么顺逆境风都不动摇。也就是一直坚持到底,是苦是乐,总是要坚持这一句佛,认为它最重要、最第一,是命根一样的,其它总是若二若三,不关什么大事。

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接,即是净念相继。

心里重视了,就要专一起心来,不论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者默念、专念、系念、礼念,都要把这一颗心放在阿弥陀佛上,念佛心在佛,常忆佛,常想佛,早上也这么念,晚上也这么念,走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念在佛上,念佛不离开自心。像这样日日时时这么做,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地做下去,就像母鸡抱蛋,要让它热气相接不要冷掉,这样一天一天地行下去,热气不断地积聚,净土的胚胎就会形成,净业就容易成熟。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时勇猛就会出一股热气,中间如果被其它的境缘打失,热气就会消减。所以难在相续,如果能够特别重视这件事,非常保护自己的净业,那就很容易成熟。所以净念相继是一大要点,这都是事在人为,自己肯的话,就会一直保持热气的。就像世人贪著五欲、迷恋声色等那样,他的热气是很足的,因为他有欲乐,愿意这么干。

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进工夫。

如果再加上以智慧观照,就会知道净土就是自心,这是上智人修进的工夫。

如此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顺逆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退惰心,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如果能这样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然遇到各种苦乐顺逆的境界,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像命根相似,没有一念改变的心、退惰的心、杂想的心,这样念念坚持,一直到尽寿为止,再没别的念头,一定要生极乐世界。如果是这样子用功,那的确积久功深,会产生极大的效果,历劫的无明、生死业障,都可以自然冰消,尘劳习漏,自然净尽。也就是心里各种的业障、烦恼、习气都可以消光,能够亲见阿弥陀佛。不离开这一念,功行圆满,以愿来发起行,以行来完成愿。这样有决定的志愿,一心抱定净土的宗旨,那到临命终时一定能上品上生,顿时高登圣地,的确不负此生,终于完成了超出历劫轮回、高登圣地、显发自性、迅速成佛的大愿,这的确是善用人身,遇到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而成就了极其殊胜的义利。

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诸逆顺境界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併净尽,永不复生。

念佛人还要常常绵密地观照自心,是恶念,就要及时打併干净,是善念,就要维持,使它相续深厚。这就是念佛人要在心上净治心地,以心净故佛土净,以心净故与弥陀清净本愿相合,所以清净心地是修道的基础,一定要在这清净心上来念佛。

所以,这里大师又特别地开示念佛人要常常反省自心,由于我们是凡夫,尘垢并没有消尽,往往会起恶念,这时需要自己检点“我是在起什么样的心”。要能够认识烦恼,而且不让它存留,譬如心里耽著财物、地位、面子等,那就是悭贪的心。或者有嗔恨的心,别人不满自己的意,吃亏了,不平了等等,这是嗔恨心。或者有痴爱心,就是不知道眼前的五欲境界、男女、名利等等是虚假的,就会产生一种痴爱的心,比如爱儿女、爱丈夫、爱虚荣、爱打扮、爱享受等等,这是痴爱之心。或者见到别人的圆满,有功德、有长相,家庭美满等等,心里无法容忍,就是嫉妒心。或者有欺诳心,就是蒙骗自己和别人,装假样子。或者有吾我心,就是讲人我是非,他怎么样我怎么样,作比较竞争。或者有贡高心,只要自己有一项功德,就以为我如何如何,表现出一种高慢的样子。或者有谄曲心,就是心地不正直,心口不一,心里这么想,口里那么说。或者不正直,为了保护自己的虚荣、面子,绕着弯子说话。或者有邪见心,就是不正见,视这个世间为常乐我净,认为没有因果,认为可以随心所欲等等,都是邪见。或者轻慢心,就是瞧不起别人。或者能所心,总是心缘在境界上面,起各种的分别,境界如何,我的心如何,都是能所心。以及随着染缘生的一切不善心。这些全是生死根本,假使起来的时候不注意观照,就会常常落在烦恼里面,三十分钟、四十分钟,甚至由于我执面子受不了,长期陷在烦恼的心境里面,这样就不是修净土的心、修净土的人,完全跟着烦恼转,都是在增长生死。所以当烦恼心起的时候,就要立即高声念佛,把念头归在纯正当中,就是把邪念归到正念当中。不能随着邪念转,不能让恶心相续,这就像两军交战一样。一声佛号是心中的正念,要积极地提起,不断地相续,这样就能把恶念打拼干净,永不复生。

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

假使自身起了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这是《观经》中的三心,如一心想趣向于净土,真心真意地在阿弥陀佛面前礼敬、持诵,或者以至诚的心发愿回向,就要支持它,这就是善的心、往净土走的心。如果支持它、滋润它,它的力量就增长,以后能够更强地现起,这是需要保护的地方。以及与圣道相应的大乘的慈悲喜舍的心,或者与真心相应没有我、很谦下的心,待人平等的心,给人方便的心,处处为人着想的心,或者遇到寒热病苦等能安忍的心,或者遭受辱骂能柔顺忍辱的心,又有坚持戒行、想持戒的心,喜舍的心、禅定的心、精进的心,乃至为利一切有情愿证菩提的心,以及一切利他的善心,当它起的时候就要好好守护。

更要离非梵行,断恶律仪,鸡狗猪羊,慎毋畜养,畋猎渔捕,皆不应为。当随佛学,应以去恶取善为鉴戒!

而且要远离非梵行,就是一切贪婪、淫欲、追求世法享受等等的行为,要断除各种损他损己的恶律仪行。不要畜养鸡狗猪羊,不要打猎、捕鱼,也不要上网作各种的五欲娱乐。这些都不应当做,否则会失坏净心净业,与净土不相应,而且会更加增长生死中的习气。如果这个习气增长多了,将来就会往恶趣里堕,往生死里堕。所以要保护好清净的心地,之后在这清净心中一心常随佛学,学佛因地的出离心、菩提心、大悲心,以及各种菩萨行。应当这样一心跟佛学,应当以断恶取善作为一面镜子,常常警戒自心。像这样,念佛人要注意平时的修心,这是修行的根本。

真信修行之士,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具有真实信心的修行之士,只要记得让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它就像生命一样不可失落。它在就是希望,它在就是净土真因,它在就是解脱妙道。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常常让这一句佛现前,也就是让“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历历分明,这样佛号现前,佛就现前,也就是佛的愿力现前,佛的加被现前,净土的真因现前,也就是觉悟现前。

要像这样来领会,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殊胜的般若,就是殊胜的净心法,就是殊胜的妙功德藏。要如同含着一颗如意宝珠一样爱护它,绵绵密密地护持,它就在潜移暗长。就像我们身上的毛发,虽然没感觉到它生长,其实刹那刹那都在生长。同样地,持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转业识心为光明藏,它能秘密地转移根身器界,到了最终的确净土的根身器界,无量的功德,光明、相好、神通、智力,全部都会由此而现前。要这样了解一句阿弥陀佛,它的确是本师释迦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它以无量光寿为体、代表着阿弥陀佛,更直接地说,它就是佛的正觉,就是十二光德所摄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海。把它秘密地放在自己的心田里,不断地念,就是不断地在滋长圣因。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就有一种大的信心、欲乐来持念,这时就趣入了正行。由于信心和愿力生起了,就会非常珍重这一声佛,念念不离心,如鸡抱卵,如龙含珠。由于你有念佛的欲乐,你就会常常想念,没事的时候也是在念,有事的时候也是在念,紧紧地抓牢这一句佛,就像一个宝贝在自己手上不愿意丢掉一样。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安乐也这么念,苦恼也这么念,生也这么念,死也这么念,一直念到底,这样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向人问归程呢?这就是归家之路,就是见性之路,就是与佛相应之路,就是开花之路,就是成佛之路。


清蕅益智旭大师灵峰宗论节要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叫大总持门,在这一门中圆摄了百千法门,而不是单举这一门废弃一切门,这个关系要认清。但也一定要一门深入,以念佛作为正行,其它一切戒定慧等作为助行,正行和助行配合好了,就像顺风的舟船,再加上努力地用板子滑动,就能快速到岸,这就是正助配合的道理。

修行的主线要分明,信愿要坚定,正行要突出,这样的话,一般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再加上平常的持戒、修福等作为助缘,正助配合起来,就是心的方向以信愿摄持唯一趣往西方,又有众福滋润相续,以忏悔消除障碍,再加上发菩提心展开心量与佛相应等等,这样正助兼修就功效很大,能够快速到达彼岸。譬如船已经扬帆顺风,心已经特别顺地跟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应,一直往西方走了,这个心已经坚定了,就是具足了信愿。然后开动主力,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直下跟阿弥陀佛相应,加上平常积资忏罪作得好,那一念上正行就会快速发生功效,这就好比旁边再加上船桨来滑,让这艘内心的大船不断地往西方进趣,快速到达彼岸,这就是能够把握缘起善加修持之人。所以要明白这件事怎么操作,之后方向就定了,而且事半功倍,因为缘起完全如理、相顺、顺应的缘故。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2-1 13:16

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念佛的法门很多,观像、观想、实相、持名,其中以持名最为简要方便,口里六个字一出来就已经入了正修,一念接一念就可以相续,而且不妨碍日常的事,凡是做不用心的事都可以边做边念。走也可以念,坐也可以念,上厕所可以念,洗菜、做饭、洗衣服都可以念,只要内心安定、稳重,就可以配在事上来修。而且它极其方便,碰到繁忙的时候,中间有一些休息,都能见缝插针修这个持名法门,或者等车、买东西、排队等等,都可以念佛,即使出声不方便,心里还可以秘密地执持,所以它特别方便。

作为在家人,要懂得“废时利用”,有很多的时间没利用就过去了,但是用在念佛上,那就几分钟、十几分钟都成了很好的净土资粮。在家人上下班在公交车上浪费很多时间,如果能用于念佛,就等于上班的时候做了一堂早课,下班的时候又做了一堂晚课。过去在公门里的人常常这样干的,譬如有些诵《法华经》的人,他骑着马要上班的时候,在马上的一段行程里就诵完了《法华经》,或者诵《心经》、《金刚经》也是如此。如果懂得这样修净业,的确可以边做事边持名念佛,一点也不妨碍。所以它是极其简易的。

持名的方法也很多,计数尤为稳当,所以真操实践的人,他不会为了和愚夫愚妇不同故意地搞一点什么玄妙,而是踏踏实实地用计数的方式拴住自心,每天完成一定的量,一句一句地过,这样就能把稳了。很多人首先就学不著相,实际上他散慢、任性的习气非常重,如果不计数根本保不住,很快就不念了,而计数至少能保住一定的量,如果常年相续,质也在里面。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进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条路:凭自力断除烦恼超越生死,叫竖出三界,事情难,功夫要逐渐积累升进;以佛力接引往生西方叫做横超三界,事情容易,功行顿然成就。所以远公大师说:“功高易进,以念佛为先。”经中也说:“末世亿亿人修行,很少有人成道,唯一依靠念佛能够度脱生死。”

古人用小虫钻出竹子的譬喻来形容横超和竖出的差别。凭自己的道力需要经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然后断除从粗到细所有三界的烦恼,就好像虫子要从最下一节开始,向上逐节地咬破,最终才能出来,这比喻竖出三界。横超是由于有大方便门,这个虫子只要从旁边咬一个洞就钻出来了,不必要向上一节一节地突破。也就是这一生坚持念佛功行,一直以信愿把持住,不断地咬,咬到临终就出现了缺口,阿弥陀佛的大愿力一摄持就出了三界。这在常人容易办到,而且功行顿速,也就是在临终的时候一念间就顿超生死,从此不再落在三有的流转里,已经登上了出世间的胜妙净土,已经到了不退地,这就叫做事易功顿。

易,只要能念六个字就可以行持,下至于蜎飞蠕动都能成办,当然是很容易。不像其它的法门必须首先开解,有了见解以后才能修持,否则落于盲修,之后再通过不断地积攒功行,才能够一节一节地过关,非常不容易。而念佛无论士农工商、智愚贤劣,只要他有信心,愿意念、愿意生西方,一开口六个字就已经踏上了正途。而且它可以不废弃世事来修持出世间法,这就叫事易,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做到。所谓功顿,就是临终时一与阿弥陀佛相应,下至至心一念,就已经了脱了生死,所以是非常顿然,凭佛力直超生死。

功高易进,就是说念佛的功德高又容易升进,是一个首要的法门。再者佛在《大集经》里说,末世亿亿人修行,少有一个成道,就是因为很难,只有依靠念佛可以度脱生死。

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

就像乘着船渡海,有船载托的力量,就不必费什么辛苦,如果要自己从此岸游到彼岸,中间有很多风浪,是很难度过的,而且路程那么长,体力有限,还没渡到中间就已经死了。同样地,在我们这一生,由于凡夫业障深重,道力浅薄,想在这一生以自力完成超越生死的路,恐怕还没满心愿的时候已经到后世了。

然而凭借阿弥陀佛愿力的大船,就像有一定的资金,买了船票,有船的载托的力量,那就可以很安闲、很平稳地到达彼岸。同样地,我们的心如果放在阿弥陀佛大愿船上,那这一生的确生也乐,死也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保障、有希望,安安稳稳地到了临终就直接上了西方,这都是靠着阿弥陀佛大愿船的力量。

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

虽然说是这么容易,但是也必须自己有一个坚信心,深信西方这条路是个捷径,这个的确是特殊法门,有了信心以后,以至诚心来发愿,特别有一种欲乐,想成办这个法门的利益。有这样的希愿之心,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那正是大丈夫。假使自己信心不真实,愿又不切,行持又不努力,虽然佛有大慈悲作为舟船,但是众生不肯上船,也没有办法。

所以,这个法门是以信愿行为纲宗。的确相信这是特殊法门,能够即生超脱生死,一生了以后,就得了极其殊胜不可思议的出世间解脱、成佛的利益。对此深信不疑,相信佛的圣教量,相信佛无上的愿力,也即是智悲力,这样一心与佛配合。之后自己有一种真切希求往生的心,它已经成为自己希愿中的重点,已经把这件事情看成了就像商人求财、色鬼求色那样,占据了内心的中心,一心希求它,这样内心有一种衷心的愿望,那就是直接往西方走了。不但有信愿,还切实地实行,也就是真正开始干,真正往净土上走。这样具足信、愿、行,就把握到了净土大道的纲宗,这样子决定能往生。相反,如果没有落实到信愿行的三要点上,即使在外在如何作表面功夫,口里如何嘘吹等等,都是虚假的因,不可能往生的。

所以这个法门要自他二力合修,就弥陀本愿深重、有大力能够摄持业重众生往生净土的角度来说,我们高赞它为他力法门。但是实际上他力不离自力,在自力方面是必须要具足信愿行的。这样自他二力和合,达成相应就决定能够往生。但是如果光有他力,自身发不出真信、切愿和实行,那佛也没办法。假使不必要自身的条件就能够拉到净土去,那佛有最广大、圆满的大悲心,也有最无上的力量,应当把全法界的一切众生都拔济到极乐世界去了,然而现前十方六道里面还匍匐着无量无数的众生,可见必须众生自己肯,所谓“把手牵他行不得,唯有自肯始相应”。因此我们应当着力在自身上培养信愿行,以具足净土真因来达成往生。

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欲决定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

要想快速脱离轮回苦,不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而要想决定生极乐世界,那就不如以信心作前导,愿作为后鞭,这样就能保证往生。

总之,信、愿、行三要道,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确就能快速脱离轮回之苦。发起了信心作为前面的导引,又有发愿作为后面的鞭策,时时引领自心往极乐世界走,那就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信愿是缘起”的缘故。

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这里指出“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信得决定,没有什么怀疑,信得过释迦牟尼佛的圣教、阿弥陀佛的本愿、十方诸佛的证诚,信得过不可思议的法门、缘起和利益。在这之上又能够愿得切,一心切愿往生,就像想脱离牢狱、返回家乡那样,这样即使是散心念佛,也一定往生。如果信得不真,愿得不猛,即使功夫上达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因为信愿缺乏的缘故。

信愿有了,心就在西方,就和往生的缘起接通了,就是真正地往西方走了,真正有了莲池中的席位。信得不真,愿得不猛,即使再怎么样,也不是生西方的人。就好比世间的某一党派,真有这样的信心和心愿,就属于党派中的人;如果没有信愿,即使其它再有怎样的能力,也不属于此党派中的人。就像这样要了解,有真切的信愿,死心塌地往那边走的,就是净土的铁党分子,功夫差一点都不成问题,决定会往生。如果不是净土党分子,没有入净土党,那就不能往生,因为不是真心的,是党外人士。

云何为信?一信阿弥陀佛愿力,二信释迦文佛教语,三信六方诸佛赞叹,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深信,勿起疑惑。

那什么是信呢?就是要信得过佛的愿、佛的话、佛的教导,因为此法门是极不可思议的行境,即使十地菩萨也不能全分测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证知,所以必须要信佛的话。首先是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真实不虚,只要我信愿求生,下至十念,一定拔济我生到净土,一生到净土,一定得不退转而成佛,要有这种信心。其次,要信释迦文佛的教语真实不虚,佛是想给予我们真实利益,所以教导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再者,信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赞叹决定不虚,要知道诸佛怎么劝导,我们就依教奉行,随顺诸佛的教导来做,决定不会落空的。如果对这弥陀愿力、释迦圣言、六方佛赞叹都不相信,那就真不可救了,所以首先就要深信,不要起疑惑。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什么是愿呢?就是一切时中厌离娑婆生死的苦难,欣慕净土菩提的快乐。无论做什么,如果是善就回向求生,恶就忏悔求生,再没有第二个志愿,就是唯一地趣向极乐世界,再不选择其它刹土,更不选择在此世界投生,这样决定了志愿,就叫做愿。

信愿既具,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检察,不必旁问他人。

信愿真切了、具足了,之后念佛才是正行,才走上了往生的正途。如果信愿不具,光是念佛,那就还不成为即生往生的具足因。也就是没有信愿而念佛,虽然可以种远因,可以修福报,可以得到很多好处,但是由于自身的心不愿意去,那就不可能勉强拉你去的。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愿意,自己想走这条路,才会走上这条路,从而实现它的果,自己不想走这条路,即使念佛也不会达成往生。

就像这样,有了信愿再来念佛就成了正行,改恶、修善、回向等都成了助行。随着自身修进功夫的深浅,就有九品、四土的果位差别,一丝一毫都不会错乱,这就是缘起无虚误的道理。怎样种因,就怎样得果,功行上有什么差别,果报上就有相应的差别,这叫做“果随因行,丝毫不爽”。这须要在自己的心地上去检验,不必去问别人,心上怎样起心修行是因,以这个因来决定果报,并不是通过别的方式来决定。总而言之,因缘全在自心上。

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

那么怎么来检验自身的功行以及往生的品位呢?如果有深心切愿念佛,而念佛的时候心有很多散乱,那就是下品下生;散乱渐渐少了,就是下品中生;已经不再散乱,就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再被其它境缘所转移,不起贪嗔痴了,就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能够任运断掉见、思、尘沙烦恼,也能伏断无明,这就是上三品生。所以信愿持名念佛能够经历九品阶位,的确无有错谬。

这里所说的九品不能简单地等同《观经》的九品,这是大师在持名功夫上分成的九品,以及它所得到的果位差异。九品可以有多种涵义,这里是按照心上持名功夫的浅深而分成九品,和《观经》九品的分法不同。

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

信愿持名的法门不仅能够经历九品,而且能够证到四土,它的情形是:当信愿持名消伏了业障,而带惑往生,就是凡圣同居净土;如果断掉了见思两种烦恼而往生,就是方便有余净土;进而豁破了一分无明而往生,是实报庄严净土;持到究竟处,无明断尽而往生,是常寂光净土。所以以持名一法能净四土,也是的确不谬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2-1 13:17

警众

明 莲池大师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

入道要门,信是第一,恶事如果没有信心尚且不能成就,何况善事呢?比如世间盗贼,等到败露的时候,官府不是不用极严厉的刑罚来惩罚他,但是等他后面释放出来,还是不改悔。什么原因呢?就是他信得这条门路,不费一分本钱,就能够得无数的利益,所以即使受很大的苦,也决不退悔。

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用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

现在人念佛,再不肯真切用功,只是因为不曾深思谛信。小偷只是认为我占了便宜,不必劳动,就能一下子偷到万两黄金,或者几万存款,他觉得这是一条好的门路,实际是堕落的路,但是由于他起了邪胜解,就一定要这么干,即使被关进监狱受很多的惩罚,出来后还是贼心不改,继续坚持。

如果我们真的对净土有信心,觉得真正归投了阿弥陀佛,是拜了一个全法界最大的父亲,之后以父亲的威德,能够一下子赦免轮回中的一切刑罚,顿时登到极高的地位,享受无数的荣华富贵和功德庄严。如果真正相信这条路,那哪怕刀放在脖子上也不会改变的,无论受怎样的苦都要争取这个利益,无论其它怎样的顺缘都不会希求、羡慕,就只认这一条路,认定它是最好的路。实际上,这条路跟小偷的选择有天壤之别,跟一切的求神、求仙、求天,也有天壤之别,跟求小乘阿罗汉果也有天壤之别,跟一般的三大阿僧祗劫凭自力来达到不退转而解脱等,也有天壤之别。而这全部都是真实的,这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以愿行所庄严的法门,也是释迦牟尼佛极度地劝导末世众生归心的法门。真正生了信心,认得这有无穷无尽的利益,感觉这是一条无比幸福的路,太幸运了,那的确死都不改悔的,一直会奔到底。所以我们现在缺的是真实信心。

不要说不信净土,就像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义理是不难解说的,谁听了以后都会重复、都会说,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相信。真正相信了,那还会贪图世间的享乐吗?还会执著现世的事吗?因为人命在呼吸间,马上一断气就到了后世,还留恋这些干什么?这些有什么意义呢?真正想到“人命在呼吸间”,才知道念念要为出生死多修法,而出生死的法门就是要依靠阿弥陀佛,那决定会一心在佛上。

现在就怪我们对于真正的法理没有切实的信心,连自己会死都相信不了,所以才导致与这么容易出生死的法失之交臂,丧失了无量劫来最好的机会,想起来是多么可惜!无数的珍宝就摆在面前,而且是这么容易,阿弥陀佛用了无数劫的心血就是要让你最方便、最容易地出生死,什么都想好了,他让出生死变得如此简易直捷,最容易上手了,但为什么往生的人并不多呢?就像佛在《无量寿经》里说的“易往而无人”,多么遗憾!它实在比做一个加法都简单,简单至极,凭这么简单的方法竟能超越无量劫来难超的轮回,这是何等奇特!就怪相信不了。所以,一般都是皮毛的信或者假信,真实的信并没有,真正地信了,那铁定是要去的。

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够也。尔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

“人命在呼吸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见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实在是不能够了。假使你真正信得过这句话,那么念佛的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咛万嘱咐,你自己就像水赴沟壑般,没办法停住一直要流到底的,也就是自身行持决定要往那边趣向,万牛也不能挽回的,还需要别人来督促、劝导吗?必定是一往无悔,直到净土而后已的。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者,亏得这句佛号,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湧,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我见到新学的后生才把一句佛放在心上,结果发现闲思妄想更加沸腾,他就认为念佛的功夫摄不了心,没有什么用,他实在不知道自己心上的事,无量劫以来生死的根由怎么可能一下子断掉呢?这是串习了多少劫、多少生,多少的人我是非、贪嗔痴慢的念头已经串习成性了,哪里一下子能断得了?而且实际上当我们内心万念纷飞的时候,正是念佛作功夫的时节。你不念佛发现不了,一念佛它就出来了,出来了怎么样呢?要有长远心,要有一个真正为道的志气,要长久地用净念来打扫,也就是“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以念佛一下子把妄念收在净念上,净念一下子又散掉,散掉再收回来,收回来又会散掉,散掉再收回来。要这样来精勤地净心,久而久之,功夫纯熟的时候,自然妄念就不起了。

所以,要用一句佛号换掉无量百千的妄想,这有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佛号绵密地提持,任何时处都不放舍,就不怕这些妄念,因为它只是一种习惯性,久而久之,佛号提得纯熟了,它就有力量了,占了主宰。那些妄念,不去支持它,过了多少次以后就越来越势力弱,它就由熟转生了,这有一个过程。如果一开始才念了几天佛,就觉得“怎么妄念越来越多”,就此放弃,那的确是根本不知道修道的途径。

再者你能觉得妄念,亏得这句佛号,比如不念佛的时候,其实心里妄念像波涛汹涌一般,自己能觉察到吗?这时一念佛,就好像屋子里出现了灯光,就看到灰尘不断地扰动,平常没灯光的时候,其实就扰动得很剧烈,只是自己毫无觉知。所以如今能觉知是好事,不是坏事。接下来,又像一桶浑水开始要澄清的时候,它有一个过程,逐步逐步地这些灰尘就会下去,但是在这中间有扰动的相,这很正常。总而言之,由于念佛心专注了安静了,就能看到妄念的起伏,这不是因为念佛反而更糟糕,实在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好的现象,久而久之,这些妄念会逐渐地打扫干净,心就会越来越清净。

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妄念就心生恐慌,或者知难而退,这是没有长远心。学道是要敌过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性,谈何容易?当然不可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一下子如何如何,必须得精勤用功。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然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

念佛有默持、高声持、金刚持三种。高声念太费力,如果念得久了容易伤气;默念容易昏沉,念得太久容易伤血;比较能够维持长久的念法是绵绵密密地金刚持,声音在嘴唇和牙齿之间,这叫金刚持。但是也不能执死了,觉得很费劲的时候,不妨默持,觉得昏沉的时候,不妨高声持。要像这样善于调心,不是固定的、死的。有的人说“是不是出声不行啊?我就干脆不出声”,有的人说“是不是默念不行?我要出声”等等,这些要配合好,不是死的。

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从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能摄心。

现在的念佛人只是手里打着木鱼,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一定要一句一句从心里发出,从口里传出,然后进到耳根,每一声都在唤醒自心。就像一个人浓睡,另一个人唤他“某某人,醒来醒来”,那么他就醒来了;同样,我们在昏迷倒惑当中,一句“阿弥陀佛”这样出来的时候,就唤醒了主人翁,唤醒了沉睡中的人。所以念佛是能摄心的,主要是真诚地从心里面发出,一句接一句清清楚楚地,它就把主人翁唤醒过来了,不停留在各种贪嗔妄念里。所以念佛念得好,一段时间心就清净了,又恢复到本来的状态。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

现在的人不肯念佛,就是因为轻视西方,他不知道生西方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这的确是很高贵的。

说大德、大福等,因为那是无数劫以来修集了无数的善根、福德,才能信受的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的法门,这实在是太超常、太奇特了!他能够使得凡夫凭着简易的功行,顿超无始劫来的轮回;他能够迅速地登上不退转地;他能够享有超过天帝、天仙无量无数倍的受用;他能得到如佛般的相好,得到极其广大的五神通,得到无碍辩才,得到光明,得到飞行自在,得到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受用等等。就像这样,没有大的福德怎么能相信呢?不是有大智慧怎么可能认清这一条路?这是唯佛与佛乃能证知的不可思议法门,只有具智慧者才能信受,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是不能够信受的,不是大智慧的人是没办法走这条路的。

“他是大圣大贤的勾当”,上至文殊、普贤、马鸣、天亲、智者、永明,像这样的大菩萨、大祖师,他们都一致往生,世上有多少的圣人贤者都走这条路,所以是“大圣大贤的勾当”。不是这么贤善,是没办法跟这么广阔不可思议的法门相合的。所以他的确是很尊贵、很稀有、很殊胜的,他的功效是能够把五浊转成五清泰,把娑婆转成净土,把凡夫身转成圣人,把业惑之流转成无尽的无漏法流,把世间的这种纯苦的东西转成无漏的乐受。所以,的确它有化秽土为净土、转凡身为圣身、即凡心成佛心、从有生入无生的极其不可思议的功效,所以是“不同小可因缘”啊!

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你只要看看在一个大城市里一天一夜死掉多少人,这些人不要说生西方,就连生天,千百个人里面尚且没有一个,那些自负修行的人,也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所以世尊大慈大悲,指示这个法门,这种功用超过乾坤,它的确是最震撼、最不可思议的事了。这样给予的恩德超过了父母,粉身碎骨,不足酬报。

它的确让我们从轮回中直登圣地。这么简易方便,前一刻还在娑婆,后一刻已经到了净土;前一刻还是凡夫,后一刻已经成了圣人;前一刻还处在退转地,后一刻已经到了不退转地;前一刻还是业惑之身,一个苦恼的五蕴的相续,后一刻已经成了清净莲花化生,成了一个纯乐无苦的相续。所以,它的恩德的确是超过了父母养育之恩的无数倍,因为它给予的是法身慧命,生长的是法性身、智慧身、相好身,给予的是尽未来际恒享福德、无有诸苦,给予的是现前成满普贤行愿、开发自性功德,直至成佛而后已。所以,天地父母不足以比其恩德的万亿分之一,粉身碎骨也不足以酬报。

要像这样了解到法门功德之深、力用之大,它的这种普度的能力是不可思议的,它所达成的功效的确是佛的不可思议的智慧力和悲愿力所致,的确不是下面的声闻缘觉乃至菩萨所能测知的,真正能信受,那的确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人。


答张百户广湉

明 莲池大师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用念佛这帖药来治妄念的病,也就是念佛念得熟了,可以一念代万念,久而久之,心里的妄念会越来越少。但这是不容易的,就像长久的沉疴顽疾,不是一剂药就能治的,长劫以来所积累的妄念习气,也不是暂时念佛就能除的,这是同样的道理。

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钢者,定不诬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2-1 13:18

在念佛的时候不要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也就是妄念任它起起灭灭,它只是虚假的一种习性,自然会泛起的,管了它,反而去一添两,只是一心认着这句佛一句接一句就可以了。所以贵在念佛精切,精是纯一,切是恳切。就像这样,字字分明,一句接一句下去,极力地执持,才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一旦豁然。就像磨杵成针,不断地磨下去,终究有一天会成针;又像炼铁成钢,到了一定的量,它决定就成了钢。同样,这一句佛号不断地执持下去,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它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其它转动不了,那就一直是它在起主导作用,其它的妄念自然就逐渐地休歇下去了。所以要有磨杵作针、百炼成钢的心,不断地去炼它,到了最后就一定会成功。

入道多门,唯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入道有很多门,只有这一门是最捷径的,所以不可忽,不可忽。要把它看成是一件大事,看成是一条很长远的路,如果能够坚持走下去,决定风光无限,越到后面,越有大乐受用。但是肤浅的人看到眼前有一点困难,就以为这是不灵的,“念佛怎么还妄想多,还治不了?”这是没有信心,所以稍微修修就改换题目,不能坚持,这样终究不会有成就。


与江阴冯居士

明 莲池大师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句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

人生七十古来稀,短暂百年,能有几天在世上活?现在已经到了晚年的光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就像一场戏剧,哪里有真实呢?所以不要再执牢世间的虚假光阴,这上面一点也靠不住,马上就没有了,要给自己寻一条真实的路。
那么在世出世间想个遍,只有依靠阿弥陀佛是出生死的路,它是起死回生的灵丹,是得无量寿的妙法。这么看定了以后,就唯一以一句阿弥陀佛来消遣光阴,唯一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园,这样晚年就幸福了,有依托了,有奔头了。的确越想越欢乐,“逐渐就到了要去净土的时候了”,所以不要再去计较世间这些虚假的事,一心求取真实的利益。

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

常常想到,“我现在念佛,过不了多少时间就生净土了,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发大欢喜,不要生烦恼。
在这世上随缘过,就像住旅店,还有几天马上就出发,坐大轿车到一个最好的地方去了。坐大轿车就是阿弥陀佛会拿大莲花来接我们,到时候一坐上这个最高级的轿车,就生到了法界最大的王宫里做王子去了,做佛子去了,之后就成了世上富贵无比的大圣人了。要像这样欢欢喜喜地念佛来度过晚年的光景,其它什么大大小小的事都不重要,忍一忍,马上就有好日子了。

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假使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比如身心病苦、别人虐待轻视等,这个时候要赶紧回转心头,把这一声佛急急地提起来念,再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的人,何必跟世人一般见识?没有必要跟他们去争什么、计较什么。”这样回嗔作喜,马上心里就欢喜了,一心念佛了,这就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的法门。
应当这样常常系念净土,想到殊胜无比的利益,再看世上的事,全部都是微不足道的,好的也不足以喜,坏的也不足以忧,因为我已经有了救命的灵丹,我已经有了无限的富足。可见这的确是欢喜法门,有无限的希望寄托,这就是大智慧人,就是住在智慧中的人,没有住在虚假的尘缘假相中的人。它是大安乐、大解脱的法门,这不是人天的安乐,不是小乘的解脱,一旦染上了这个法门的香气,就已经变得完全不同了。我们应当这样好好地度过晚年,一心靠近阿弥陀佛,那就有无限的富贵,无限的荣光,无限的快乐。


答弟行远

元 天如禅师

这是天如禅师写给弟弟的一封信,交待督策母亲修持净土法门,来完成这一世的解脱大义。

吾忝学禅,不能使父母发明生死大事,成就道业,此为可愧。然窃观二老,恐非禅学根器,犹发药不对病,则反病于药矣,故甲子秋之归,尝以系念法门,为当机对证之良方也。

我惭愧学禅,不能让父母发明生死大事,成就道业,这是很羞愧之处。但是私下观察父母双亲,恐怕不是禅学的根器,就像开药不对症的话,反而因药而成病,所以甲子秋季回家,曾经以系念阿弥陀佛的法门作为当机对症的良方。

尔后日迁月化,其操舍勤怠,及临终得力与否,皆非吾所能知。今幸老母尚寿,而寿将七十,余景几何,此又不容不再告者。

以后随着岁月的迁流,母亲的念佛是在修持还是舍弃,是在精勤还是懈怠,以及临终时能不能得力,这都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现在有幸老母还健在,快七十岁了,光景无多,这又不容不再次嘱咐你。

系念之法,不拘行住坐卧,不必出声损气,唯务至诚,默想默念,念念相继,心无间断,敢许现生肉眼,便能见佛,或见光明,或承摩顶等事,又岂定在临终时哉。

系念的法门不必拘泥行住坐卧,时时都可以修。也不一定出声伤气,唯一重要的是至诚恳切,心里默默地想佛、念佛,一念接着一念相续,不使间断,敢许现生肉眼就能见佛,或者见光明、或者得到佛摩顶等等的殊胜之事,哪里一定是在临终时才能够见佛和得加持呢?

此是一种径捷法门,至简至要,极灵极验,倘使得生净土,见佛闻法,不患大事之不明,生死之不了,道业之不成矣。

这是一种很直捷的了生脱死的法门,特别简单、特别要妙、特别灵验,因为一念佛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一心承受佛的摄受、加持。以佛力不可思议故,当然是非常简要。它是殊胜的方便,以因心果佛互感应,只要自己有恳切的心能感,阿弥陀佛的大悲必应,如同磁石吸铁,又如孩子忆母,母当忆子,母子心心相吸不会分离。所以如慈母般的阿弥陀佛一定会加被,以佛的殊胜方便极其简要就能够得到往生。
一旦往生了净土就见佛闻法,“不患大事不明了”,也就是不怕不见本性。“不患生死之不了”,就是不怕不脱生死,决定一往生就横截生死,再也没有六道轮回的事了。“不患道业之不成”,因为在阿弥陀佛的加被下,就会很快开发心性,然后自性所具的功德自然会充分地显发出来。就像这样,一到了极乐世界后,能够现前成满普贤行愿海,得到无边神通力,毕竟到达一生补处,能够迅速地成佛,这是一个大事因缘。

其或不然,则虚生浪死,苦趣其能免耶?

假使不这样做,那一个凡夫人当然是虚生浪死,在这世上没有几天,不过就是起起烦恼,造造业,那还能免得了堕落恶趣吗?
所以在这样的厉害关头,一定要督促母亲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使她一了百了、永截生死轮回、得到无穷大利益的事。如果不这样做,那以凡夫的身份,就一定是堕在轮回或者恶趣里,不知道要漂泊多少年劫,受多少苦难,不堪设想!所以要把这视为一件最紧要的事,放在心上,要时时地督促母亲往西方行进。

烦吾弟以前说详告慈母,切不可以杂务关其怀抱,须旦夕曲施方便,令得专心致虑,倚靠这一著子,如照夜之炬,如过海之舟,不可须臾离也。诚能如此预备行缠,功无虚弃,则汝事亲之孝莫大于是矣。

麻烦弟弟以上面所说的这些详细地告诉母亲,切切不能以世间的杂务牵她的心,让她的心挂在上面脱不下,应当好好地去体贴,早晚用各种的方法、方便,使得母亲能够专一在佛号上,靠着这个法,就像黑夜中持着灯炬,在过大海时靠着舟船一样,不能须臾离开。暗夜里的这一盏灯最重要,在生死轮回里面,母亲就要靠阿弥陀佛这盏明灯,轮回的惊涛骇浪如何度过?就要靠这一句阿弥陀佛的舟船,否则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不能让它须臾离开。如果能够这样事先预备好行这条路的盘缠,那所做的功夫一定不会浪费,做一分得一分。你这样做,那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孝道了。

吾母于禅门直指之道,既不能凑泊,旧尝劝其精进念佛,当照破世间,总是一场梦事。苦也是梦,乐也是梦,富也是梦,贫也是梦,莫被梦境所惑,起心造业,误赚平生,梦向三途苦趣中去,这场生受不可说也。

母亲对于禅门的直指之道凑泊不上,我过去曾经劝她精进念佛,要看破这世间总是一场梦。苦也是梦,就像梦中受一点寒热、辛劳等等的苦,是一场梦;乐也像梦中生子、富贵等得一点享受,也都是梦,没有实义;其它的,富也是梦,贫也是梦,总而言之,是个假的。不要被这暂时的假相所迷惑,在这上面起心造业,那就错过了这一生,就会在梦中往三恶道里掉了,那样的一种活生生的苦受没办法说的。所以不要被暂时的假相迷掉,应当找一个真实的意义,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除此之外,世上的事都是没有意义的。

当此之时,亲父亲母,救尔不得,的子的孙,替尔不得,举眼看来,有谁可靠?唯有乐邦之佛,能救度汝,能摄受汝,能保护汝,能成就汝。切须趁此眼明脚健,全身倚靠,求哀乞怜,夙夜恳祷,不可斯须放舍。

所以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没有人能救,只有佛能救。这是生死的事情,父母救你不得,子孙也替你不得,举眼看来,有谁可靠?只有净土乐邦的佛能救度你,能摄受你,能保护你,能成就你,所以一定要趁现在眼睛还亮,脚还能走,全身靠到阿弥陀佛,一心求佛加被,早晚都要在佛前恳切地祈祷、哀求,一心投靠佛,那才能得救。否则谁也救不了。所以就不能够片刻放舍佛号,一直要放在心上。

你若靠他不稳,未免等闲蹉过,后悔难追,当念残生如草上露,水上沤,风中烛,石中火,变灭无常,匪朝即夕,不可不上紧也。

假使靠他不稳,那就马上失掉了机会,因为这一生没有几天,一死又到后世了。所以今生只有这么一点时间,用得好,仅仅靠着阿弥陀佛就能超出轮回,得到永生永世的快乐,一点苦也没有,然后就做佛去了。如果靠不稳,迷恋世间的这些事情,一下不顺心就生气,顺心的时候就起贪心,这样流落生死是很可怜的,所以要晓得这个厉害关系。如果这样子白白地错过,就后悔难及了,要想到这余留的残年就像草上的露水、水上的浮泡、风里的蜡烛、石中的星火,一下子就灭掉了,很快就没有了,不是早上死就是晚上死,不能不上紧啊!

此事非独吾母可行,凡诸见者闻者,皆当递相劝谏,同使发心,亦是一种大方便事。倘吾弟深鑑吾心,辅行吾言,信有乐邦之往,则母子弟兄之会可期矣,乡井之归,奚足念哉。

这事不但母亲可行,凡是见到的、听到的,都应当互相劝谏,使他们共同发心,这也是一种大方便事。但愿一切有缘者同生极乐国,要发这样的心,因为人人都有这个生死的事,有缘的人都应当知道阿弥陀佛救度的消息,的确生死的事没别的办法,要靠阿弥陀佛才能度过。既然一旦信了就会得到无穷的利益,那么凡是跟我们有缘的,有恩的、有怨的,为什么不把这个法门告诉他呢?如果你能够深深地知道我的心,辅行我的话,相信有极乐世界可以去,那么将来母子、兄弟后会有期,在极乐世界再见,至于回不回家乡,何足道哉?就是不必考虑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