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达真堪布:要在相续中产生菩提心,就要靠一些因缘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0-14 09:13
标题:
达真堪布:要在相续中产生菩提心,就要靠一些因缘
前面讲的都是菩提心的共同功德。今天继续讲菩提心的特殊功德。
首先我们来讲菩提心的因缘。前面讲过,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一旦在相续中产生了菩提心,那么解脱、成就就在眼前,轻而易举。但是,不是谁都可以发菩提心的,也不是谁都可以有菩提心的。若是一个人要在相续中产生菩提心,就要靠一些因缘。弥勒菩萨共讲了五个因缘,我们若要发菩提心,自相续中要产生菩提心,就要靠这些因缘。
第一,依靠上师、善知识。
怎样依靠上师善知识呢?首先要观察,然后要依止,最后修习他的意行。
首先要观察。以什么观察?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的标准都各不相同。如果你是小乘根性者,你要修持小乘法,要成就小乘法,就要以小乘里讲的上师、善知识的标准来衡量。小乘里,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堪布?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师父?不是谁都可以称为堪布或师父的。其实“堪布”主要是小乘别解脱戒里讲的,他们对戒律、功德方面有很多的要求。大乘佛法里有大乘佛法的上师、善知识的标准。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善知识,在什么样的人面前受菩萨戒才能得到戒体,这都是有标准的,应该以这些标准去衡量,去判断。大乘分显宗和密宗,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主要是显宗里强调的。密宗有密宗金刚阿阇黎的标准,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如果他是合格的上师,你就可以依止。
小乘、大乘,显宗、密宗都有上师、善知识的标准,就以这些标准来衡量上师善知识,这就是“观察”。观察好了以后再依止,最后修习他的意行,即想他所想,行他所行,修习他的意行,这就是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整个过程。
如果不如法地依止上师善知识,不但没有功德、利益,反而有罪过,会犯戒。所以,大家做什么都要依佛法,依佛法就是依智慧。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太多的智慧,智慧不够,但是有佛的教言,佛讲的句句都是真理,佛法就是智慧,以佛的教言去做就是智慧。不能盲目地去做,不能在愚痴的状态下去做,否则就是造恶业了。
以前讲过,以贪嗔痴所做的一切都是恶,在不贪、不嗔、不愚痴的状态下所做的一切都是善,这是善恶的标准。依止上师善知识也是如此,应该是在不愚痴的状态下,以佛的智慧,依佛的教言去依止。若是你这样如理如法地去依止上师善知识,相续中很快就会产生菩提心。
大家要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善知识。应该先观察,后依止,不能先依止,后观察。观察好了以后,去依止的时候,应该把身口意三门完全交给上师善知识,这叫依止。磕几个头,做一下供养,转身而走,这不叫依止;若半信半疑,即使是在座下听法,这也不叫依止,而且是不如法的。
身口意三门完全要交给上师善知识,然后修习他的意行,这样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就可以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菩提心,这是第一种因缘。
第二,善根成熟。
若是善根成熟了,一瞬间相续中就有出离心、菩提心了,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六祖慧能等。这是为什么?人家是修行过的,修行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了,今生就要成佛了。有些人觉得:“他也没有修加行呀?他也没有学《入行论》呀?”于是整天念《金刚经》,想跟六祖慧能学,想顿悟。难啊!你是这个根基吗?只念《金刚经》能见性、能开悟吗?如果能,也行,那你就是这种善根成熟者。
有些人认为:“某某人、某某师父也没有修出离心和发菩提心,只念一句佛号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这些人都是利根者,他通过念一句佛号能往生,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印度、藏地、汉地都有很多这样的人。人家不是没有修出离心,不是没有发菩提心,而是修的差不多了,相续已经修炼的差不多了,可能只是一丁点儿因缘没到而已,因此若是因缘到了,瓜熟蒂落。
可见,前世修的那些善根一旦成熟,相续当中顿时就能产生菩提心,这也是一种情况。在修行的道路上,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最清楚自己有多大的份量,所以不要好高骛远,否则你也许会大失所望,甚至连解脱的机会都会错过。这是第二种因缘。
第三,悲心。
我们讲加行的时候讲过,通过舍、喜、慈、悲四无量心来发菩提心,最主要的是慈心和悲心,尤其是悲心。若是有悲无量心,也就有慈无量心了;若是有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也就有舍无量心和喜无量心了,“慈悲喜舍”嘛!通过修四无量心,相续当中真正产生了慈悲之心,也就能产生菩提心了,这些内容我在讲加行的时候仔细地给大家讲过。这是第三种因缘。
第四,听闻甚深法义。
“甚深法义”在此处指的是大乘佛法的教义。听闻甚深法义,要不断谛听,不断思维。若认为听一遍、思维一下就OK了,这是不如法的,应该反复听,用心听,反复思维,认真思维。闻思不能有厌倦的时候,否则不如法。若是如理如法地闻思,不会有厌倦的时候。闻思不能有知足的时候。有些人觉得自己已经闻思的差不多了,自己学的都差不多了,其实你觉得都会了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会;你觉得都懂了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懂。这个心喜怒哀乐,变化无常,所以大家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心相续,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长时间地听闻甚深法义,认真地思维甚深法义,就能产生菩提心。这是第四种因缘。
第五、积累善根福德。
若能不断地、无有穷尽地积累善根、积累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时候就能产生菩提心。为了积累善根、积累福德,哪怕再微小的善根也要做,再微小的福德也要积累。虽然一滴水不算什么,但若是累积起来,再大的容器也会盛满。
我们很多时候是大的善根不能做,小的善根不愿意做,结果最终没有善根。到临终的时候,装善根的白袋子空空的,装恶业的黑袋子满满的,看你怎么面对阎罗王,怎么面对这些狱卒们?他们只认白的(白业),不认黑的(黑业)。如果你的黑袋子装得多,就说明你恶业造得多,你就是犯人,他们就会惩罚你;如果你的白袋子装得的多,说明你好事做得多,你就是个好人,阎罗狱卒们会热情地招待你,把你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白袋子里装得东西多,善根、福德积累得多,菩提心就能在你的心相续中产生。
弥勒菩萨共讲了这样五种发菩提心的因缘,大家看看自己具备哪些因缘?通过这些标准去衡量,自己有没有希望在相续中产生菩提心?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多重要啊!“不知道我能不能产生菩提心,能不能发菩提心?”你能知道吗?那么盲目。现在你可以不盲目了,可以依这些去衡量了。如果自己还不具备这些因缘,就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令自己具备这些因缘。
大家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是不是真的?现在我就怀疑这点。如果是真的,应该满怀喜悦,应该心里高兴的不得了。此前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发菩提心,不知道在相续当中能不能产生菩提心,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无法去衡量。现在我们有标准了,就拿这些标准去衡量。
通过这些方法,在有些众生的相续当中只能产生世俗谛的菩提心,在有些众生的相续当中不仅能产生世俗谛的菩提心,还能产生胜义谛的菩提心。弥勒菩萨又讲了,若产生了世俗谛的菩提心,这个心不是很稳定,还要继续保护;若是在相续当中真正产生了胜义谛的菩提心,这个心绝对是稳定的,不退转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0-14 09:14
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讲,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无有限量,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
善财童子依止文殊师利而发菩提心,然后到处寻找善知识学修菩提心。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说法,但是依藏传佛教中的说法,他一共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后遇到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当着众弟子的面赞叹了善财童子。善财童子请问弥勒菩萨怎样去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于是弥勒菩萨给他讲发菩提心的方法,讲菩提心的功德。“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用了一百三十多种比喻讲菩提心的功德,最后讲:“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
今天讲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大家真的要了解这些。你看,发菩提心多么重要,修菩萨道多么重要啊!今天我给大家讲得非常清楚了,如果想解决烦恼,想解决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发菩提心,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真的,大家能不能实在一点,能不能做个决定:现在别的方法都是徒劳无益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发菩提心,唯一要做的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你们总是今天有这个事,明天有那个事,今天因为这个烦恼,明天因为那个烦恼,一个接着一个,现在若是真正想解决烦恼,想解决痛苦,想解决各种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发菩提心。所以,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菩提心,大家能不能明白啊?!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0-20 16:08
《教王经》中说:“所作所为数众多,一切虽然不能行,希求信仰与羡慕,真实圆满之菩提。”
有很多菩萨的学处,若要行持,可能有难度。若时时希求菩提,信仰菩提,羡慕菩提,就可以了。这也是佛当时给国王的教言。国王的事情多,若要学所有的学处,可能有难度。佛就告诉他,有些做不到也没有事,时时想着菩提,希求菩提,信仰菩提,羡慕菩提,只要不舍弃愿菩提心,不舍弃无上菩提的主要道,就可以了。“主要道”是什么?就是愿菩提心。
若舍弃愿菩提心,就容易舍弃行菩提心。如《般若摄颂》中讲:“虽于俱胝劫中行十善,然发欲求缘觉罗汉心。彼时戒染过患毁戒律,彼发心较他胜犹严重。”若有“欲求缘觉罗汉心”,就舍弃愿菩提心了。在小乘别解脱戒中,他胜罪是最严重的罪,如果发了声缘的心,舍弃了菩提道,这个罪过比他胜罪还严重。
若是你发声缘的心,舍弃菩提道,这样容易舍弃愿菩提心,同时也会舍弃行菩提心。行菩提心,是为了众生成佛要精进修持六波罗蜜的种种行处。你舍弃愿菩提心,也会舍弃行菩提心,这个罪过非常严重。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愿菩提心。
我们现在都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如果自己一生气,对一些人生起怨恨了,就想“我再也不帮他,我再也不度化他”,有这种心叫舍弃菩提心。不用说舍弃所有的众生,哪怕对一个众生也不能有舍弃之心。
在我的愿望中,有“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有些人觉得这个发心太伟大了,其实没有什么,这是一个大乘行者、一个菩萨应该做的,都要做的。“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这是根本戒。
利益那些对自己好、自己心里也比较喜欢的人不难,这有什么难的?若是对伤害自己的,心里也特别讨厌或者仇恨的人,你能不舍弃,能利益他,这才叫菩萨。利益对你好的人,知恩报恩,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对方对自己有恩德,对自己好,都要记住,到时候要回报他。要记住恩德,到时候要报恩,这是做人的规矩,做人的原则,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如果对伤害你的人、你最讨厌的人也能接受,能帮助,为他发菩提心,“将来成佛那天第一个要度化他”,有这样伟大的发心,这叫菩萨。
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是这样发心的,歌利王伤害他的时候,他不但不生嗔恨心,甚至发心将来成佛时第一个度化他。他成佛以后,五弟子之一的乔陈如就是歌利王的转世。能够对所有人有这样的发心,这叫菩萨,这叫菩提心。
现在很多人都犯这个毛病,尤其有的人出家了,在当法师,对有些人行,对有些人不行;可以利益有些人,不能利益有些人……这叫分别,这不叫菩萨。众生平等,这样发利他心,这是很重要的,是根本的。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