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在家佛教徒与出家修行人因缘不同,修行的内容也所不同。在家人修行时的困扰往往较多:又要抽时间做定课,又要面对众多的家事与社会事务,有时又不一定有时间来完成定课;念经、拜佛身心清静,一回头人多事杂还是心烦意恼,到底是该放下俗务去专修,还是投入生活而干脆放弃学佛,这些是不少在家修行的佛教徒容易面临的困境;有的在家学佛人对于完成功课很轻松,但对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现实矛盾与冲突还是不知所措等等。我认为,这种种烦恼、矛盾的产生,与我们首先在观念与理解上没有澄清自己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有关。基于这种看法,在此尝试粗浅地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理解,以与众多的在家同修共同探讨、深思。因自身的修为与见识都甚为有限,出现言语与认识的偏颇之处,还望师兄们能不吝指正。
学佛学什么?修行怎么修?
诵经、念咒、拜佛、打坐、守戒,这些都是修行的一些形式与方法,并不是学佛修行的目的,也不是学佛修行的全部。这些形式的功课发生作用的目的是通过这一系列形式的修持,把我们在过去无序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太多身心杂质逐渐地清除出去,把身心调整到一个良好的状态,以更好地面对生活。把妄念纷飞的习惯纠正过来,把任性造作的不良行为停止下来。甚至可以更高地要求自己,把这些修持所产生的益处透过生活实践的结合,不停留在自我解脱的自利水平,而是进一步地去拓展自我,打破自他对立的壁垒,把修行的目的提升到“成佛”,也就是追求圆满的智慧与人格这样一种人生境界。
解脱与成佛都是修持的结果。诵经、打坐等这些功课都是形式也是一种途径。但它们并不是全部的途径,有些学佛人误认为经咒背得熟、背得多就是修得好,但在生活中解决现实冲突还是困难重重,这是为什么呢?修持更重要的途径是面对生活。我们通过定课的形式收敛身心,澄清思虑,还要把由此升起的理性的平静与智慧再投放到生活中来:把自己的得失看得平淡些,把自己的责任看得重要些;对别人的苛责少些,对自己的要求多些;对别人的过失粗心些,找自己的缺点仔细些;把自己看得小些、轻些,把别人看得大些、重些;把自己的趾高气扬去掉些,把对他人的敬重多升起些;对长辈和悦些,对晚辈民主些……
也就是说,我们要把通过形式上的修持而获得的益处再投入到生活中去运用,来发挥作用。如果坐着才是禅,下坐就无禅,那么禅对于我们又有什么真正的干系呢?毕竟我们是大活人一个,需要说话、穿衣、吃饭、工作,不可能整日介就是坐着啊。如果我们拜的时候心中就有佛,拜完了一见人、一做事就无佛,佛与我们又有什么真正的关系?我们不是整日介就只拜着佛啊。学佛、坐禅的目的都是为了收摄与净化身心、振作人生,不是图个“心如死灰,形若槁木”,也不是为了找个清净屋子自个儿躲着高兴。
有的禅修者打坐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出现神通的境界,把禅坐的方式当成了通往神奇境界的唯一途径,这样的修持观念下了坐,又怎么能顺利回归活生生的生活呢?如果禅坐真的对我们起作用了,我们能坐得开开心心下坐了,那么这种开心就应该能通过生活传递给其他人。你能开开心心、平心静气地待人接物,洒脱自在地看待发生在你身上的得失与顺逆,这就是禅修真正地起作用了,禅坐真得坐好了。如果只是坐的时候身心愉悦,下坐之后,看见谁都象是触了自己的霉头,或者只有看见了喜欢的人才高兴,看见不喜欢的人就难有个好声气,这都表明我们的禅修功夫还很不到家。禅修的目的是修心,通过禅坐、止观双运的这一种形式,逐渐地使原来闭塞的心结打开,获得调柔,在不断的禅修下,心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柔软,越来越开阔,逐渐走出过去自我闭塞、自我保护的旧有模式,这才是发挥了禅修对于生活、人心的功用。
所以我们学佛人要明白,学佛是学什么,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正在做的功课又是什么,要把这些搞清楚。功课只是一种形式与方法,是通向目的地的一种途径,它们不是最终的目的,把学佛停留在背诵经典的功课上,经典背得再熟,我们人也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改变。我们是需要透过功课的帮助,来达到学佛的目的。学佛是学佛的心境,学习那种慈悲与智慧,学习那种宽广与博大。学佛的目的是放开我们的心量,突破自我的种种束缚,走向一个开放、光明、详和、圆满的人生境界。而形式与结果之间,必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途径,这个途径即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事的过程。
在家的佛教徒因为仍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就必然地面临各种社会角色,我们如何去认识这些角色,去承担与实现这些角色,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的为人处事当中。修行很难又很容易,容易的是每天遇到的每件事都是检验内心、提升境界的机会,难的是每天每件事都要去克服自己的弱点与恶习。如果我们每天在每件事上都能以禅的心态去处理、去承担、实现,那么我们每一天的修持都不是只靠一点特定时间的打坐,而是一整天我们都在禅修。如果真能这样去修了,有决心去这么修了,我想每天都会有一点真实的收获。
很多学修者热心于多了解一些修持方法,比如说什么经咒的加持力更大,就肯去花功夫背熟它;某种仪式如拜忏能消业就不畏艰苦地完成它,于学佛很为虔诚。但是否曾花些时间来仔细地想想我们在人世间生活,做为一个佛教徒应如何去积极地为人处事?为哪些人,处哪些事?我们不见得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要,很深入地去想过。我们在家的佛教徒是否只把每天坚持法行、禅定就当作是全部的实修了?是否实修还应包括实实在在地做人?一如上师曾开示:若要学好佛,先要做好人。
先来谈谈为人这一方面。
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或为长辈,或为晚辈,或为平辈。作为长辈如何去对待晚辈,作为晚辈又如何去对待长辈?平辈之间如何相处?怎么来认识自己的家庭角色?把这些想清楚,处理妥善了,就实现了我们在家庭中的为人。
对于外界来说,我们是同事、朋友、邻里等等,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角色认识清楚,把握好自己的言行,就是我们在社会群体中的为人。我们在群体中是否有宽容之风、谦忍之度,能做到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我们还是公民。如果我们清楚一个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就知道在公共环境里如何遵守秩序、爱惜公众设施、节约公共资源。这是实现了作为一个公民的为人。
再谈谈处事。
处事与为人实际上是难以分开的。一个人若能处理事情公正、客观、理性、不武断,不耍小孩脾气,不被个人意见与情绪所左右,这既是成功的处事,也是良好的为人。这里暂把它们分开来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社会责任。处事简单来讲,就是关于我们如何尽责。一个人对内有家庭责任,对外有社会责任、各项工作。社会中往往有一部分人还不清楚自己该负哪些责任,因而无责任感;有些人感到自己有些责任,却不知如何去圆满地实现;有的人虽清楚自己的责任却不愿承担,希望责任于自己越少越好,最好责任都是别人的事,自己只要过清静日子就好。
我们的家庭责任是与其他成员分担家庭事务,关心长辈,教育子女;我们的社会责任是对工作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对社会及其他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服务,遵守社会的法规,尊重社会秩序。实际上我们每天的吃、穿、住、行等等活动都是得益于社会中的其他人提供了各种服务才得以实现的。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回馈社会其他成员,可以说本身就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一个在家修行人,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有些人学佛学得迷茫:每天功课做得挺认真啊,为什么还是没有见到佛菩萨真容,为什么现实生活里还是一团接一团的乱麻?除了念经拜佛还能怎么修?我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修:不但从功课当中修,还从生活里修,从每一天修,从每一个身份角色修,从每项责任修,从每一件事来修。不知各位同修怎么看待呢?
现代人的烦恼为什么如此深重
益西彭措堪布 讲… 文章来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四)》
以上宣说了生起烦恼的六因是随眠、所缘、猥杂、言教、串习和作意。以下对应当今的社会现实,逐一诠释六因,就能明白如今人类烦恼为何如此炽盛。
随眠:对凡夫而言,无始以来深植在相续中的烦恼种子无量无边,从古到今没有差别。
所缘:如今诱发种子现行的外缘相比古代,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社会物欲横流,在都市的街头,处处耸立着耀眼迷离的广告牌,商铺饭店森然密布,我们的六根时时处处都被强大的欲尘包围,所受刺激的强度远胜古代千百倍。一接触到这些六尘,自心就会不由自主地随之而转,潜伏的烦恼种子顿时猛利现行,很快就迷失在尘境中。同时,人们的思想、言行相互感染,从而增上烦恼浊与见浊。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几乎每天都无法遏制地现行骄慢、嫉妒、虚荣、攀比等烦恼。
这个时代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业发达,各种媒体信息通过影视、网络、杂志等冲击着我们的视野,通过耳目直接挑起内在的烦恼,因为所缘境纷繁迷离、闪现频繁、感染性强,所以众生的烦恼也就不断地增上。
猥杂:古代人们是随学圣人贤士,但现代人却崇拜影星、歌星、球星以及商界、政界的成功人士,作为自己行为的导师。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模仿对象。不论饮食服饰还是言行举止,乃至于生活习惯都深深影响着狂热的追星族。其实这些明星、成功人士,原本就是贪嗔烦恼炽盛的具缚凡夫,他或她如何能指引我们走向自我净化的正道呢?
言教:古时候,人们恭敬圣言,以圣贤的经论教言为准绳,代代相承,没有中断。人们因为依止了圣言量,而具有正知正见,知道如何取舍,但傲慢无知的现代人不再尊崇圣贤,完全推FAN圣言量,认为是迂腐、封建、迷信思想。一正不立百邪丛生,随顺烦恼以及宣扬贪嗔痴、断常见的邪说纷纷粉墨登场,人们接触的尽是如何享乐、欺诈、竞争的说教或自欺欺人的自我包装技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方法都是诱发、增上烦恼的邪说,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已经够深重了,再受这些邪见的熏染,导致内心更加污浊。
非理作意:现代人因为不依止圣言量,而丧失了取舍的智慧以及辨别善恶染净的能力,遇到诱生烦恼的对境时,不知道防护对治,非理作意随即现行,一发而不可收拾。
串习力:如果烦恼不加以对治,就不会止息丝毫,相续中的贪嗔痴只会不断串习加强,即便远离对境,在独处乃至睡梦时,烦恼依然会涌沸,一旦失控,就会现前各种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于精神崩溃、人格分裂、丧心病狂。
对此再以具体例子分析。比如,一位受性开放思想(言教)影响的青年,被朋友(猥杂)引到网吧上网,他下载了黄 se网站的信息(所缘),当眼耳接触到淫秽色声时,内心毫无对治力,无间就生起非理作理(非理作意),相续中的贪欲种子(所依)如水决堤,汹涌澎湃,屏幕上有多少刹那的信息闪动,相应就会现起多少刹那的不净念头,如此持续数小时后,烦恼不断猛利增上,形成强大的串习力(串习力),即使他离开了网吧,仍然会沉溺在染污的心态中。
以此为例,展开分析现代生活的各方面,我们就会知道现代人的烦恼为什么如此深重,这个时代为什么被称为五浊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