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魔做什么事情来迷惑、障碍修行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7-20 11:24
标题:
魔做什么事情来迷惑、障碍修行人
云何魔事?谓诸所有能引出离善法欲生,耽着诸欲增上力故,寻还退舍:当知此即是为魔事。
魔事,可以参考《大智度论》卷六十八<魔事品>。
魔做什么事情来迷惑人、障碍修行呢?「善法」是佛法的戒定慧,能引导众生从生老病死苦里面得解脱。善法欲生起来了,众生就会发心修行、修学圣道。但是众生过去久远劫来的熏习,爱着五欲的力量太强了,很快的又把善法欲给退失掉了,又不想要修圣道,又不想出家了,这就叫做魔事。魔王是用欲来引导众生退道心的。烦恼魔也令众生退失道心。
若正安住密护根门,于诸所有可爱色声香味触法,由执取相、执取随好,心乐趣入:当知此即是为魔事。
人出家修行是因为有了善法欲,心里面安住在密护根门。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六根就是门。修行人要保护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使令贪、瞋、痴的这些烦恼贼,不要进来。眼耳鼻舌身意遇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都能向道上会,一失掉正念的时候,贪、瞋、痴就出来了,就要保护根门,把烦恼息灭了。
前五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前五识是「执取相」,就是概略的相貌。「执取随好」是第六意识,对相作种种的分别。修行人对于外边的世界,所有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心里面欢喜到色声香味触法那里去,就失去了正念和善法欲,这就叫做魔事。就是魔王现出可爱的五欲来迷惑众生,令众生颠倒。
若正安住于食知量、于诸美味不平等食,由贪爱欲心乐趣入:当知此即是为魔事。
修行人发了善法欲出了家,出了家以后,能安住密护根门。不但是密护根门,还要能够安住于食知量。身体的能存在,需要饮食;但是修行人要知道饮食的量。「量」:数量也是量,但作用也是量。
「不平等食」就是吃这样的饮食,它发生的作用,不利于修行,吃这些东西能令发欲心。修行人总是想要吃点东西,由爱美味饮食的欲,总是想这件事,这就是魔事。魔王因为知道修行人对饮食有特别的欲,就用这个事来迷惑众生,叫众生退道心。
若正安住精勤修习初夜后夜悎寤瑜伽,于睡眠乐、于偃卧乐、于胁卧乐,由懈怠力心乐趣入:当知此即是为魔事。
若是修行人能够有善法欲、有密护根门、于食知量,还需要修悎寤瑜伽。古印度把一天分成六个时辰:昼三时、夜三时。夜间的三时,初夜和后夜也要用功修行,只是中夜要休息,这叫做悎寤瑜伽。
由于修行人懈怠,心里就欢喜睡眠,不能修止观,把修行都耽误了,这就是魔事。
若正安住正知而住,于往来等诸事业时,若见幼少盛年美色诸母邑等,由不如理执取相好,心乐趣入。或见世间诸妙好事,心乐趣入。或于多事多所作中,心乐趣入。或见在家及出家众欢娱杂处,或见恶友共相杂住,便生随喜,心乐趣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
修行人在行住坐卧、举手投足、从早晨起来以后到晚间休息,这中间的时候,不管是做什么事,心里面要保护内心的清净,叫正知而住。但是有的修行人不能正知而住,若见幼小,年少的、盛年的、美色的诸女人等,不能如理的去分别观察,感觉这些相美好,怎么样的美妙,那么心就欢喜去爱着这些境界去了。
或者到了热闹的地方,感觉到各式各样的事情很美,心里面也跑到那里去。
或者欢喜作很多的杂事,欢喜这样子,那当然就不能修止观了。
或者看见在家人和出家众,很多人在那里谈笑;或见恶友共相杂住,互相放逸,感觉到欢喜,心就欢喜执着放逸的境界了。「当知一切皆是魔事」。
于佛法僧、苦集灭道、此世他世,若生疑惑:当知一切皆是魔事。
于佛法僧三宝,经论里面说到苦集,世间的因果;灭道,出世间因果,这一期生命和来世,对这些事情有疑惑心,这都是障碍修学圣道的魔事。
住阿练若、树下、冢间、空闲静室,若见广大可怖畏事,惊恐毛竖;或见沙门婆罗门像、人非人像,欻尔而来,不如正理劝舍白品、劝取黑品:当知一切皆是魔事。
修行人,居住在寂静处,在深山里面住、或是在「树下」住、或在「冢间」(埋葬死人的地方)、或者「空闲」的「静室」,虽然不是深山里面,但是住的这个地方也很寂静。在这些地方住,忽然间看见很广大的可恐怖的事情,遇到尘雾,闻震雷音,或逢雹雨、狮子虎豹,就害怕了,连汗毛都竖起来了。
沙门、婆罗门、人、非人忽然间来了,说了不合道理的话,劝修行人舍白品,弃舍修学圣道;劝修行人回到社会上去享受五欲乐;说修学世间的善法是好的,出世间圣道不能得涅盘!这些事情皆是魔事。
若于利养恭敬称誉心乐趣入,或于悭吝广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覆恼及矫诈等,沙门庄严所对治法,心乐趣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
对于利养、恭敬、赞叹,心乐趣入;或于悭吝广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覆恼及矫诈等,这些不合道理的事情,都是沙门庄严所对治的。「心乐趣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这都是魔事。
如是等类无量无边诸魔事业,一切皆是四魔所作,随其所应,当正了知。
「如是等类无量无边诸魔事业,一切皆是四魔1所作。」修学圣道的人,要知道这些魔事,并且远离。
注1:有关四魔请参考:《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卷六十三;卷六十八<魔事品>。
我们很多学佛的人,我们自以为是在学佛,其实根本不是学佛。那是什么?就是信佛。学佛、信佛这个是有相当大的差别。
信佛是什么呢?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所创立的佛陀的教育、佛教,也是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一个这样子的宗派,我信佛,我相信他,但是我自己不去做这些。有些时候我们愿意供佛,向佛我们可以供养花、水、香,我们都愿意;有些时候我们也愿意向释迦牟尼佛的面前跪下来磕头,表示对他的恭敬,这个我们都愿意;但是我不学,不学释迦牟尼佛。我不学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但是我们祈祷释迦牟尼佛来保佑我更加的健康、保佑我更加的幸福、保佑我更加地发财,那我就是请求释迦牟尼佛满我的这些愿。
为了满这种愿,有些时候我们也去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了以后呢,我们还是有求回报的这个心,其实是一个非常功利主义的一种这样子的心态。这种学佛,这种做法那就不叫学佛,这叫做信佛。但是我们很多人就是这种,很多这种人自以为在学佛,其实这个不叫学佛,这个叫做信佛,只能说这叫做信佛,我们相信佛,但是我们不学。
学佛学什么呢?这个我们昨天讲过了,学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学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学佛,并不是说,释迦牟尼佛当他二十九岁的时候从皇宫当中逃跑去出家修行,是不是学佛的意思,是不是我们所有人都去出家修行呢?不是这样子的,无论是出家的身份也好在家的身份也好,只要学到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只要学到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心,那这样子的话出家在家都是可以的。
当然如果出家的话,那就是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修行,那是有很多很多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但是出家的这个条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出家并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合,这些都是要看自己的个人的这种因缘或者个人的客观条件。
问题就是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要在这个信佛的基础上要学佛,这两个要分开。我们今天就要反省一下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佛的这个过程。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确定一下我们是学佛的人还是信佛的人,这个很重要了。到底是学佛还是信佛?这个很重要。
那我们应该是学佛的人,应该是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我们在这个之前一直都停留在这个信佛的阶段,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了以后要去学佛,不要停留在这个阶段当中。之前我们以为信佛就是学佛,学佛也就是信佛,除了信佛以外我们没有感觉到还有一种叫做学佛。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了学佛和信佛的区别,知道了以后我们不要停留在信佛的阶段当中,要去学佛,这个很重要的。
“不要敬信个人”,正是“四依法”当中“依法不依人”的另一“理证”;密宗当中的“依止上师”,是有很深的佛理的,由于内容很多,限于篇幅,在此另举一例来帮助理解:大家知道,《六祖法宝坛经》,记录的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经历和法语,我们把它叫“经”,受到了几乎所有佛教徒的“敬信”,指导了很多人的修行。在此,我们敬信的是人呢,还是法呢?由此联想一下“密宗的上师”,所谓的“上师”,也是有很多的条件的,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称为“上师的”(当然骗人的不在此限),结合上例,应该得到答案……
“不要借助他力”,就象《法句经》中说的“我为如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是一个道理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