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界诠法师:短期出家须慎重,尤其是女性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7-17 11:11
标题:
界诠法师:短期出家须慎重,尤其是女性
有人问我说短期出家,你有什么看法?佛教本来没有一个短期出家的。出家就出家,然后出不成,因缘不成熟,乃至说一日一夜。有人说一日一夜啊,那我就出家一日一夜。他说乃至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无量殊胜,那我就跑到庙里去,计划三天四天还俗,没有这样做法的。你因为因缘不成熟啦,或者退道心了,然后一日一夜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预先准备去短期出家,北传佛教没有,南传已经形成这股风,现在都是从南传佛教影响而来的,然后从东南亚、台湾、香港,他们弄什么短期出家。
短期出家,首先问你:你是僧否?是僧吗?怎么回答?是僧,你怎么(还要)回(家)去啊?对不对?你心还系念着家、老婆、孩子嘛,(这些是)修梵行必须要断除的,基本的要断除才可以。所以说大家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谨小慎微,这个符合不符合(佛法),对不对。如果说你有智慧,“巧把尘劳为佛事”,有善巧方便度众生,这样呢勉强可以。
有人问,我能这样吗?那一切法皆是佛法都可以啊!你看维摩诘去哪里,他都是度众生没有问题,去酒楼,去淫院,去哪里?赌场,他都度众生,没有问题。但是你没那个本事去,一下被别人给化去了,那不成啊。所以说我们要如何去看待。
佛门当中有种种做法,目前很多,那有人会去效法,现在你这么做,我也这么做,跟着来。都市里面能够摄化这些知识分子,乃至一些人,那也不妨是可以,办办夏令营是可以,但是这个短期出家要慎重考虑。尤其女众头都剃了给她们受戒,这个是非常影响将来她出家的问题,女众只有一次出家的。你整得她还俗了又出家,又还俗,很慎重的也做这样的事情,那就会有影响的。男众起码说有那么六七次,还好一点,但是说他不是僧,现僧相接受供养、礼拜,这有问题的。要注意这些事情,有人说他们还有受沙弥戒,女众受六法(式叉摩那尼戒)的等等事情
。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5-4 11:26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度人出家?释迦牟尼佛度人出家的目的是“了生死、断烦恼、免轮回”。释迦牟尼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追求,种种欲望,生老病死轮回不停,无不是痛苦,无不是烦恼,
就象人在苦海中挣扎永无到岸之日,永无出头之日;所以释迦牟尼佛度人出家就是要人远离种种追求,种种欲望,生老病死轮回不停的苦海,通过禅定修证达到永恒不灭的极乐世界。
故释迦牟尼佛大发慈悲心,普度众生,讲法四十九年皆以了生死、断烦恼,免轮回永恒为主旨。想要达到了生死、断烦恼、免轮回永恒的目的,就必须要去除种种追求,种种欲望,种种习气,不生分辨心,不生爱乐心,不生执着心,放下一切,使心清静,灵明不动,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释迦牟尼佛制定了《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五十八戒》用来约束出家人的行为,以防出家人玷污佛法,败坏出家人的名声。
所以释迦牟尼佛把四十九年讲法概括总结成四十二章,世称《四十二章经》,最后再作《遗教经》,今将《四十二章经》和《遗教经》全文录出供出家人对照:
经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fa 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来,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来。”
第一章:出家证果、“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第二章:断欲绝求、“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三章:割爱去贪、“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第四章:善恶并明、“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转重令轻、“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第六章:忍恶无嗔、“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第七章:恶还本身、“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第八章、尘唾自污:“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悔,祸必灭己。”
第九章:还本会道、“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十章:喜施获福、“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一章:施饭转胜、“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第十二章:举难劝修、“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第十三章:问道宿命、“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第十五章:请问力明、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第十六章:舍爱得道、“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七章:明来暗榭、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十九章:假真并观、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第二十一章:名声丧本、“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第二十二章:财色招苦、“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狱、“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第二十五章:欲火烧身、“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第二十六章:天魔娆佛、“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第二十七章:无著得道、“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第二十九章:正观敌色、“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为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第三十章:欲火远离、“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灭、“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第三十五章:垢净明存、“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第三十六章:辗转获胜、“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灭、: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
第三十九章:教诲无差、“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四十章: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四十一章:直心出欲、“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二章:达世如劫、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籸素之服,如敝帕。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帕。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佛遗教经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lun,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
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悟!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勿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当自摸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也。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耨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于此众中,若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 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阿耨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2]
根据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内容,及四十二章经和遗教经的要求,出家人必须具备以下品德、素质和修养;
一、出家人必须以了生死、断烦恼、免轮回、普渡众生为第一要务,不得从事它务。如果出家人不以了生死、断烦恼,免轮回、普度众为要务者,从事它务者,此者皆不是佛教弟子,也不是出家人,此者皆是在佛教混吃混喝等死的可怜人,自甘堕落的愚痴者。为什么这么说?请问天下有免费的午餐吗?打个比方说:有人吃着你的饭,拿着你的钱,却不按你的要求做事,而且还要懒着你,吃你一辈子,拿你一辈子,请问你会不会养着这种人?你会不会要他还钱?同理,你吃着释迦牟尼佛的饭,拿着释迦牟尼佛的钱,却不按释迦牟尼佛的要求做事,请问谁会养着你这种人干嘛?你是不是应该退还释迦牟尼佛的一切费用?请问你将来如何还钱?又怎么还钱?除了堕恶道抵债外,还有第二条出路吗?所以说凡是不以了生死、断烦恼、免轮回、普度众生为目的的出家人,都不是佛教弟子,也不是出家人。这种人都是指佛穿衣,懒佛吃饭,问佛要钱,不知惭愧羞耻,没有上进心邪魔外道,六道轮回等死的可怜人。
二、出家人必须遵守佛所说所有戒律,任何一条戒律都不得故意毁犯。如果出家人不遵守佛所说的所有戒律,故意毁犯戒律者,此者皆不是佛教弟子,也不是出家人,此者皆是在佛教混吃混喝等死的可怜人,自甘堕落的愚痴者。因为佛在十波羅提木叉中明确指出,不得一一犯微尘许,四十八轻垢罪第四十三条更是明确指出故意毁犯禁戒者与畜生无异,与木头人无异。现将这两段话节录如下:善学诸人者,是菩萨十波羅提木叉,应当学,於中不应一一犯微尘许。故毁禁戒第四十三,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犯正戒者,犯轻垢罪。
这里介绍一下圣严法师所著的《戒律学纲要》中违反戒律的因果给大家介绍一下。
圣严法师所著《戒律学纲要》第228页原文摘录如下:
一、波罗夷罪:堕焰热地狱九十二万万一千六百万年。
二、僧残罪:堕大嗥叫地狱二十三万零四百万年。
三、偷兰遮罪(也叫尼萨耆波逸提)堕嗥叫地狱五万七千六百万年。
四、波逸提罪:堕众合地狱一万四千四百万年。
五、提舍尼(悔过法)罪:堕黑绳地狱三千六百万年。
六、突吉罗罪:堕等活地狱九百万年。突吉罗是比丘戒最后一百条应当学就叫突吉罗。
出家人看明白了以上这段话了没有?故意毁犯禁戒者,你活着就已经跟畜生没有区别了,而且还不可吃这个世界上的饭,喝这个世界上的水,脚不能踏上这个世界上的土地。请问你将来除了堕恶道外,还有第二条道可以选择吗?所以出家人不可以毁犯佛所说的任何戒律,故意毁犯佛所说的戒律者,皆是不知惭愧羞耻,不知敬畏为何物,没有上进心邪魔外道,六道轮回,自甘堕落等死的可怜人,出家人当自重!
三、出家人必须要有利益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的慈悲心,放下一切身外之物,愿一切众生皆富有的喜舍心,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利人心。出家人不得畜积财物,贪图享受,贪图名利,沽名钓誉,欺世盗名,损人利己,自私自利。如果出家人没有利益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心,不能放下一切身外之物,愿一切众生皆富有喜舍心,没有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利人心,而是畜积财物,贪图享受,贪图名利,沽名钓誉,欺世盗名,损人利己,自私自利者,此者皆不是佛教弟子,出家人应有的品德、素质和修养,此者皆是邪魔外道之行为,戒律明确规定不得为。
四、出家人必须要清心寡欲,放下一切,与世无争。不得有争斗之心,不得有是非之心,不得有仇恨之心,不得有报复之心,不得有害人之心,不得有损人之心。如果出家人做不到清心寡欲,放不下一切,与世无争,而有争斗之心,是非之心,仇恨之心,报复之心,害人之心,损人之心者,此者皆不是佛教弟子,出家人应有的品德、素质和修养,此者皆是邪魔外道之行为,戒律明确规定不得为。
以上四条是出家人必须具备的品德、素质和修养,如果有一条做不到,就应该知道惭愧羞耻,就应该马上去向释迦牟尼佛圣像忏悔,改过自新,勇猛精进,努力做到成为一个合格的出家人。释迦牟尼佛不指望你一步登天,也不指望你一日成佛,但是出家人应该要有惭愧之心,羞耻之心,敬畏之心,勇猛精进之心,古人云:“知耻而后勇,勇而后能强,强而后能成,人有惭愧,羞耻之心才会严格要求自己,不会放纵,兢兢业业,认真仔细做好每一件事,不做不该做的事,人有敬畏之心,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胡作非为,人有勇猛精进之心,才不会懒堕懈怠,自甘堕落”,所以人无惭愧羞耻之心,放纵自己,与畜生无异,人无敬畏之心,胡作非为,以身试法,人无勇猛精进之心自甘堕落。故此出家人必须具备以上四条品德,素质和修养。
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度人出家不是让人来混吃混喝等死的,更不是让人来败坏他的声誉的!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度人出家是要让人了生死,断烦恼,免轮回,普度众生,愿一切众生永恒快乐!出家人是续佛慧命,传承佛法,弘扬佛法,继承佛法的人,也是未来做佛之人,所以出家人必须要具备以上四条品德,素质和修养。如果出家人不具备佛的品德、素质和修养,不按佛的要求去做,那么这样的出家人如何能续佛慧命,传承佛法,弘扬佛法,继承佛法,将来又如何做佛呢?又如何能了生死、断烦恼,免轮回,普度众生呢?所以出家人必须要具备以上四条品德、素质和修养。
凡是不勇猛精进,努力做到以上四条的出家人,都不是佛教弟子,也不是出家人,此者皆是不知惭愧、羞耻、敬畏为何物,没有上进心六道轮回等死的可怜人,玷污佛教,自甘随落的愚痴者,将来必定会堕恶道的,释迦牟尼佛不会养着这种败坏佛教形象的蛀虫 ,更不允许这种人再遗害他人,传染他人,敬请出家人自尊自爱,好自力之。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