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没有菩提心,善业就会变成人天福报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25 09:37
标题:
没有菩提心,善业就会变成人天福报
网上有很多帖子讲积福经验,其中大多数是从具体行持来谈的,比如要多放生,放生功德感应如何大等等。这里我想换一个角度来写,主要是积福的大原则,因为原则比具体方法更重要。如果符合了这些原则,即使布施一粒米功德也很大,否则则是事倍功半。
要明白积福的大原则,首先要明白业力因果作用的大原则,即学会判断什么样的因果比较大,什么样的比较小。这里我主要是依据《菩提道次第》的业果教授,分类总结了一下。那么,什么样的因果比较大呢?只要思考一下一件事情从头到尾是怎样完成的,就会发现它一定包含四大要素:行为发起人,行为对象,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比如张居士看到一个盲人拉琴者很可怜,发起了大悲心,每天碰到都捐给他1元钱。那么此例中的行为发起人就是张居士,行为对象是盲人拉琴者,行为内容是财布施,行为方式则包含发起悲心和每天坚持。下面我们一个个要素来看看:
1)从行为发起人来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行为发起人的持戒(包括忏悔)水平。《广论》中云:“由是道理,则无律仪与有律仪,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时,显然后较于前进趣优胜。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亦极明显。”宝蕴经亦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相反,不持戒或者犯戒不忏悔,则“由无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过,虽先有善为恶染污,故应现受异熟之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如《涅槃经》说:“诸愚痴者,如蝇粘涕不能脱离,虽于小罪不能脱离。”各位看官,讲到这里,又回到持戒忏悔上来了。所以为什么我把它放在最前面,实在是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的基础。不但如此,持戒还是个变压器,同样做一件善事,持戒好的人获福N倍啊。(打个简单的比喻,你每天积福做功德就像不断往水杯注水,但是如果你不持戒等于水杯漏了一个洞,如果你漏的比注入的还多,你说你的转变会有多大,建议大家上网搜索一个视频俞净意公遇灶神游记,道理很浅显易懂,对大家帮助会很大)
2)从行为对象来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对象是否“福田”。 福田一般指三宝,师尊,父母等,比如通常讲的“八福田”是佛、圣人、和尚(亲教师) 、阿阇梨(轨范师)、僧、父、母、病人等称之为八种福田。对这些人,虽无猛利意乐,略作损益就能得大福或大罪。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一些居士开口闭口就敢骂一些有名气的法师时,总是觉得恐怖。僧是福田啊,万一他还是个菩萨,你就完蛋了。《四十二章经》云:“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这充分体现了不同层次对象的“能量级别”。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一点,“八福田”中有病人一项,主要是因为一般来说病人是最为痛苦和需要帮助的,但我们不能死读佛经,要抓住其实质内涵推而广之,也就是说一切剧烈痛苦中的众生都是我们的福田。不能过分拘泥于对象是否这八类“福田”,要知道发心才是一切的根本。大悲心,大恭敬本身就是最大的福田。
3)从行为内容来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由事情本身的性质。这个涉及的方面很多,我只是举一些例子,其他的大家自己看佛经总结吧。比如,同样是布施有情,正法布施就比财物布施功德更大。供养佛中,正行供养,较诸财施、财物供养最为超胜。身语七支的恶业程度,从排序上,是前前重于后后(即杀生重于偷盗等。。。),意之三业则是后重于前(即愚痴重于贪嗔)。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愚痴比贪嗔的恶业要重。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愚痴是一切恶业的根本,所谓“宁可破戒,不能破见”。哪怕因管不住自己起了贪嗔造了业,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还可以忏悔,还有救,但如果根本不知道或者不觉得自己错了,继续飞奔在通往地狱的路上,那就没办法了。我看到不少杀生为业的人,人很纯朴厚道,但因为愚痴,日复一日地做着严重的杀业而不自知,想起来都替他们难过。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说一切布施中法布施最,因为法布施是救愚痴的啊。
4)从行为方式来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意乐发心和坚持程度(串习)。住于菩提心或悲心中所行善业,哪怕只有短暂的一瞬间,或所做之事微不足道,也会获得很大的福报。前面讲菩提心时已讲了很多,就不多谈了。空性的力量也很大,如《宝蕴经》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当然反过来讲恶的心破坏力也很大,如《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这是嗔心的破坏力,是反面教材。
串习就是反复经常做。一件小善,只要长期不断串习,就可以积成大善,而且我个人的理解,这个过程可能还有一定的累加放大效应,用个数学式表达一下:比如假定其他条件一样的前提下,偶尔做一次某善事得到的功德为X,而每天坚持做这个善事,连续1000天得到的总善业为Y>1000*X。当然反过来说,一件再小的恶业,只要不断串习,也会日积月累而成为大恶。
据我的观察,很多同修抱怨自己努力求福多年却毫无改善,多半是在这几个大原则上出了问题,不是发心不具就是不肯持戒,要么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串习的力量(恶业倒是串习得很精进哦,简直每日不断,呵呵)。
我经常问初学佛的同修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大的善?这个问题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是放生,有人说是念佛。其实都没说中关键。最大的善,就是菩提心啊!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说: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菩提心在一切善法中,没有一个善法可以超过它,因此称王。这一点怎样理解呢?我谈一点体会:
1)善法虽说很多,但当我们发了菩提心后,一切善法无不为这菩提心之所统摄。换句话说:菩提心能领导一切善法,而一切善法却不能领导菩提心。在大乘经典中,常说到菩提心是由大悲心所触发的,因此二者有著密切而不可分离的关系。观音大士一次曾向佛陀这样表白过:一个菩萨行者,不必广修一切法门,只要修学大悲法门,其他一切法门都将随大悲心而转。如果不是大悲菩提心,纵然能修善法,也是狭小而不广泛的,是间断而不常恒的。本此可以了解,一切善法莫不在菩提心的统领下而得完成,所以称为诸善中王。
2)菩提心是针对所有众生的(一个也不能少!),而一般的善行只是针对有限的众生的,从数学上讲,拿有限除以无限,有限再大结果也是零。
3)要明白为什么菩提心是最大的善,还要明白人的“恶”从哪里来,归根结底都是从我执来。为了得到“我”想要的财色等而生贪,得不到时则生嗔,进而起行造业,都是为了“我”好。真正的菩提心,是从根本上铲除我执的。即使是在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中,比如“自他相换”,把众生的苦承受过来,把好处给众生,也能从世俗分别心层面上把我执压缩和破坏到极点。带有我执的善,都是不纯净,不彻底的,有限的,相对微弱的。铲除了诸恶的根本,反过来,自然就是最大的善了。
4)任何的善行,哪怕看起来非常微小,但与菩提心结合后就可以成为将来成佛的种子和资粮。相反,任何善行,没有菩提心,就可能仅仅成为世间小善,甚至成为“三世怨”。比如,某人一世贫贱,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而努力积福。因果不虚,下一世果然做了大官或发了大财,因为宿世没有种解脱的因,所以这一世拼命享受和做恶,福报大了也更加有能力做坏事,最后结果第三世还是下恶道,这就是所谓的“三世怨”。因为宿世的发心不正,辛辛苦苦积累的福报,不但没有带来解脱获得究竟安乐,反而最终还是下了恶道----只不过比直接做恶的人晚了一生而已,岂不可悲可叹?修菩提心,就可以避免这种过失,所有的福德,固然会根据愿力和因缘体现在世间福报上,但更重要的是全部都可以转化为成佛的因。
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总结了发菩提心的十种利益:
一、入大乘门。是否进入大乘之列,取决于相续中是否生起菩提心。
二、获佛子名。是否能成为佛子,取决于有无菩提心。行者若发起菩提心,菩萨们将视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诸佛也像转轮王得到太子一般欢喜,此人已成佛子;何时与此心分离,何时即已不在大乘菩萨之列。
三,映蔽声闻。《弥勒解脱经》中说,譬如王子虽小然能映蔽诸耆老臣僚,金翅鸟虽小而能映蔽其它禽鸟;相续中发菩提心之初业菩萨,也能映蔽一切声闻独觉众。
四,成就最胜福田。相续中发起菩提心的人,当成为人天的最上供养田,所谓“人天世间皆应礼敬”,“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五、易圆满资粮。宗大师说:“犹如最胜点金汁,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胜者身,故应坚持菩提心。”圆满福德资粮,没有比发菩提心更殊胜的方法。倘若不是怀着菩提心,纵使经历几十万劫,将摩尼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布施给亿万有情,其果报终究有竭尽的一天,因为这一布施既非菩萨行,也不是成佛之因。反之,如果怀有菩提心,即便只布施畜生一抟之食,其果报也是无穷无尽,因为这一布施既是菩萨行,也是成佛之因。
六、速净罪障。正如《入行论》中所说:“罪恶力大极难当,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七、成就所愿。菩提心发起之后,当能实现现前与究竟的一切目标。最殊胜的目标就是为一切有情除去生死等一切痛苦,扦为他们成办究竟解脱之乐。
八、损害与中断不侵。菩萨能够得到双倍于转轮王的保护。昼夜六时,一切伤害、魔祟、障难等不会发生;四大天王不请自来,像仆人那样随时卫护。
九、速疾圆满一切地道。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是菩提心,有菩提心者,即使小到布施给乌鸦一口之食的善根,都能转成佛位之因。所以,地道的圆满将极其迅速。
十、成就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菩提心是一切法蕴的心要、诸大菩萨的修持中心,故能成为一切众生究竟安乐的最胜良田。
诸净罪法中,没有比发菩提心更为殊胜的。无著菩萨修习十二年的善业,抵不上他刹那生起大悲心的力量。《宝树经》云:“犹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如劫终之火,菩提心能焚毁一切罪业。”
总而言之,诸菩萨即便发一念菩提心,其福德果报都是百千万劫说不能尽的,况复一日一月一岁乃至百岁,发起、受持真实菩提心,一切诸佛于无量阿僧祗劫,赞其功德亦不可尽。如《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说:“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堕大海中,其滴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菩萨发心无有齐限,等众生界,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提无尽;菩提无尽故,回入菩提大海之福德亦永无穷尽。《勇授请问经》说:“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纵然初发心菩萨有时会现出昏睡或放逸的行为,但是他们利益众生的意行功德,依然会相续不断地增长。如龙树的《宝曼论》:“此无边众生,菩萨依大悲,从苦而拔济,愿彼般涅盘,从发此坚心,行住及卧觉,或时小放逸,无量福恒流。”
以佛法说,不论做什么,都有其因缘,具备了因缘,然后才可做成你所要做的什么。发菩提心,自亦缺少不了因缘,如果没有因缘,不会发菩提心。修菩提心次第的教授,以格鲁传承来说,主要有“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事实上,把两个混杂起来修有时效果也很好。具体修法可以参看《发心秘授》《菩提道次第》。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0-10 11:40
《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华严经》说了发菩提心,先赞叹菩提心,它有什么好处呢?成就无量的功德。什么叫无量功德呢?简单地讲就是成就一切诸佛的功德。
为什么我们今天在修行、调伏烦恼时,为了要度化众生而调伏烦恼,为了要成就佛道而调伏烦恼?把这两个目标放进去,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为菩提心能够出生一切诸佛的妙行。整个菩萨道,都是因为你发菩提心以后,才带动你的菩萨道,是从这个地方开始。所以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就是说三世如来过去生,一开始也是跟我们一样,也是颠颠倒倒的,但他们为什么成佛呢?就是他们愿意跨出第一步,在调伏烦恼时,把众生放进去,把佛道放进去,来引导他。
那么阿罗汉这一点就做得比较差,阿罗汉是为了调伏烦恼而调伏烦恼,没有众生跟佛道的引导,结果成就偏空涅槃。佛陀不然,佛陀调伏烦恼时,同时用众生跟佛道来引导自己,所以他成就万德庄严。我们发菩提心时,已经在酝酿无量功德的因种;虽然功德没有出现,但这个种子已经种下去了,能够摄受一切菩提的智慧、功德都在里面。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0-13 09:43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即便是造了危害三宝等不堪设想的弥天大罪,以及杀人、放火等重罪,若是有个勇士护送,也许你就能逃脱,就能消除心灵上的畏惧。即便你触犯了法律,若是通过一些方法,就可以解决,可以不坐牢,可以不受惩罚。同样,如果你造恶业了,造五无间罪这样的决定罪了,若是有菩提心,也可以不遭受痛苦。
显宗里有决定罪,密宗里没有决定罪,我们现在修除障法、念百字明可以遣除一切罪业,包括五无间罪、舍法罪等。在显宗里,五无间罪是决定罪,即通过忏悔也无法消除罪业,这个果报是将来一定要产生的。但是在此处讲,通过发菩提心,若是生起了菩提心,也能消除决定罪,可以不遭受果报。对此有很多说法,其中最终、最合理的说法是:决定罪的果报是要承受的,但是果报的成熟是一瞬间,就和没有成熟一样。若是你发菩提心了,即使是下地狱,但是一瞬间就可以出来,根本不用感受地狱的痛苦。所以,也有决定罪,但是通过发菩提心,可以不遭受这个果报。
类似这样的公案有很多。比如,提婆达多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至少造了两个无间罪,他是活着下地狱的,当时他抱着佛陀的脚求忏悔、发菩提心,他是下地狱了,但是一瞬间就摆脱了。还有很多这样的公案,大家可以看《百业经》等。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即使像五无间罪、舍法罪等这样的决定罪,依菩提心尚且可以消除,那么其他的罪就更不用说了。因此,为什么不依菩提心呢?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呢?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末劫火”,外器世界要隐没的时候,通过火大、水大、风大来毁灭,这个火大就是末劫火。它的力量特别强大,色界第一禅天以下的一切外器世界一瞬间就被烧尽,以此来比喻发菩提心后,能立即消除一切业障。
还有一些解释:末劫火特别旺,力量特别强大,若是在里面放一把干草,一瞬间就烧光了,我们根本觉察不到时就烧尽了。同样,如果能发菩提心,即使罪障再大,也很容易就能消尽。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7-4-24 19:45
愿菩提心就像如意宝,当我们获得了如意宝不能完事大吉,还要细心保管和爱护。菩提心也一样,一旦你获得了菩提心,就要不断地保护、爱护、保养、进展和发扬。那么,我们如何去保养菩提心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菩提心不加以维护,照样还会丢失。保养菩提心的最佳方法就是修炼四无量心,同时还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发扬菩提心以及进行菩提心的教诲。有这样一句俗话:“赚钱容易守钱难,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养儿容易育儿难。”用这些俗语来形容菩提心最为恰当,那就是得菩提心容易养菩提心难。
如果得到了菩提心,就得到了解脱和成佛的种子。譬如,我们得到一粒名贵花的种子,光有种子是不够的,还要把种子埋进土壤,然后给予充足的阳光、水分、肥料以及除草等,要不断地去维护它、爱护它,才能使种子生根发芽到开花。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没有耐心的人管理一段时间
后,看不到种子发芽就放弃了,所以,再好的种子也是浪费。
保养菩提心的过程也一样漫长,维护和滋养它需要的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为什么叫无量心呢?因为,这四种心的能量无穷无尽、无边无界,所以佛陀称其为无量。四无量心的能量与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古圣先贤们称其为"菩提四无量法”。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四无量
心,有了四无量心的存在,我们的菩提心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下面我用四无量心的方式来讲一下菩提心。
菩提心永远都离不开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慈悲是看到别人的痛苦、不幸和坎坷时,希望他们从愚痴、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中解脱出来,希望他们得到快乐以及快乐的因。这就好比一位母亲,当看到自己的儿女误入歧途时,发自内心地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及后果,并期盼儿女痛改前非,永不再犯,而不是痛恨和花钱去挽救他们。试想当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终于从歧途中勇敢地站起来,并获得了新生,是多么开心和喜悦啊!在开心的同时,她还会祈祷孩子永远离开恶友及是非,亲近圣人与善友,早日成为身心合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和善之人。
在修炼四无量心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千方百计地去改正。改正的过程虽然会让你感到很不自在,甚至有些痛苦,但你必须如此,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我们凡夫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看别人缺点容易,看自己缺点难。有人会说我的眼睛长在外面,看别人一清二楚。我们要利用眼睛看别人的功能,把所有的众生当成一面镜子。比如,当你看到别人的扣子没有系好,就要低头检查一下自己的衣服是不是整齐;当你看到别人脸上粘了饭渣,就要擦拭一下自己的脸是否干净;当你看到别人犯错被抓进监狱,就要从内心检查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你看到别人通过努力,得到了奖赏与荣誉,自己一定要把对方设为努力奋斗的目标,去实现甚至去超越。只有通过照镜子,我们才可以看清自己的缺陷与不足,知道了这些,我们再也不会觉得迷茫和无所适从。
大家不妨静心细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身心是选择快乐还是选择痛苦呢?这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冥想,会从中悟出很多道理,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身为凡夫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当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自己也跟着伤心;看到别人不足和缺陷的时候,自己内心会生气烦躁或痛苦。其实这些行为都谈不上慈悲。比如,一个孩子掉到河里,父母只会在河边大哭大叫,喊天喊地,求人来救助,自己不想办法去救,这是很愚痴的,假如在发出呼救的同时,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去救度,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心。
当我们对别人的痛苦非常重视的时候,就会发自内心地去接受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也自然而然地愿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引导他们走出痛苦,此时你的内心自然会产生慈悲,再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不知足,而产生愤怒或不公平的心态。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再也不会被外界所干扰。我们的菩提心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还要有菩萨那样纯洁、慈悲的行动,真心实意去接受一切众生的缺点和不足,并想尽一切办法把众生从痛苦和烦恼之中解脱出来。要想建立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功绩,必须具备大乘佛法所提倡的至高菩提心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做菩萨的学生。
曾经有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不大的村庄里,有个非常知名的诊所,诊所里每天人来人往,到此看病的人络绎不绝。这件事引起了当地酋长的注意,他想知道为什么这家诊所门庭若市,而其他诊所却冷冷清清。于是,他乔装成一名病人去这家诊所看病。诊所里有五位医生,酋长走到年龄最大的医生面前,医生仔细地看了一遍,说出一大堆病情,同时很同情他的处境。酋长心想:“虽然这位医生心地善良,但同情解决不了疾病的问题啊。”在酋长的要求下,又换了一位稍微年轻一点的医生。他仔细地看了一遍,对酋长细心讲了如何消除疾病的方法。酋长心想:“这位医生倒有慈悲心肠,但还是解决不了我的病啊。”酋长再次要求中年医生帮他看病,医生同样看了一遍,就说了如何保养身体和治疗的方法,如何才能让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知识。酋长心想:“这位医生是个仁慈之人,但治好身病不能代表治好心病,还是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酋长要求换稍微年龄小一点的医生帮他看病、那个医生同样看了一遍,就说了如何调理身体,如何让身心轻松和放松的方法,也说了一些让病人高兴的话,酋长认识到这位医生是个有喜悦以及安乐心的人,但治好身体的疾病和心里的病,不能代表身心相合。酋长最后要求年龄最小的医生帮他看病,小医生只看了一眼,就说:“你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只是身心有点不平衡。放下对亲疏的贪欲和嗔恨,放下喜怒之事。要想得到健康的身体,你就要放下疾病的根源,有舍才有得,放下心里的疾病,身体自然就健康了。”酋长一听,这位最小医生是最高境界的神医,最后酋长就将那五位医生封为五大仁爱神医。
我们发四无量心也一样,看到别人痛苦同情它们、可怜他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那不是慈悲心。我们必须发自内心渴望他们从痛苦中得到解救,这是悲无量心;我们还要用行动去关照他人、爱戴他人、帮助他人,希望他人获得真正快乐,这是慈无量心;当看到众生终于从痛苦中获得解脱,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他们喜悦,这是喜无量心;最后放下自他、取舍、优劣、爱憎、贫富等,一切平等地发心,就是舍无量心。
无论你是修大乘显宗还是密乘,都不能缺乏四无量心,度人度己也不能缺少四无量心,哪怕是一只小小的动物,都要用四无量心去对待它们,才能真正救度它们。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去发四无量心,我们的菩提心才能永远不断增长。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