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玄奘大师的故事 】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35
标题:
【玄奘大师的故事 】
玄奘大师(602~664年)、唐代高僧,俗名陈炜,幼承慈训攻读经史,十三岁随家兄长捷法师出家住洛阳净土寺为少年行者,勤学不缀,随闻既悟,覆讲不遗,众共惊异。隋炀帝大业六年,在慧口寺出家,取法名玄奘。
(依据佛教藏经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及《大唐西域记》(含校勘及注释)之经文)
563ebbf5hb910ef2e4c14&690.jpg
(65.06 KB)
2016-5-11 20:18
一、书香门第小沙弥
【幼年聪悟】
【1、幼年聪悟(河南陈留)(602年,1岁)】
玄奘大师,俗姓陈,是河南陈留地方(今偃师县)陈慧的第四个儿子,单名一个袆字。他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西元六○二年)。
他的祖先,是汉朝太丘仲弓的后裔,曾祖父陈钦、祖父陈康,都做过大官,他的父亲也是很有学问的人,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节志。
奘师幼年就具有高尚的品格,聪明而有悟性,他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不一样,特别喜欢看书。虽然年纪小看不懂,但是常常会缠着父亲,问个不停。陈慧没有想到这个小儿子这么聪明,于是也乐得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到了七、八岁时,奘师已经跟着父亲读了不少书。
八岁的时候,父亲开始教他读孝经。有一天,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奘师忽然整衣而起,他父亲问他为何起立?他说:“曾子闻师命而避席,我做儿子的今奉慈命,又怎么可以坐着不动呢!”陈慧听了很高兴,知道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更加认真的教他,不但教他孝经,还有其他的经典,也都仔细教给他。
有一次,奘师忽然询问父亲:“爹,何谓正?”
“正,就是不歪,不倾斜啊!”陈慧以为奘师只是随便问问,便以轻松的口吻回答他。
“我不是问这个,我是说:要怎样心才称的上正?”“心要走正道,就正。”
陈慧故意说得很深,原以为小儿子不会听懂,但谁料奘师竟又接着问:
“正道是什么,要怎么走呢?”
“正道就是古圣人们所走过的路,他们都会走,当然你也会走了。”
好,我也要走圣人们走过的路。”奘师自己对自己说。
自此以后,奘师在父亲的薰习教导下,崇尚古圣先贤,如果不是雅正的典籍,他就不看;不是圣哲的风度,就不学习。奘师求学问,少有领悟,便立即去实行,这是他的特长处。同时,因为其不喜结交爱嬉戏的童友,更不好逛游街市,因此即使门外锣鼓喧哗,百戏杂陈,士女云集,热闹非常,他也能毫不动心,一心用功在书本上,埋首攻读。因此,他学通了很多经籍。
奘师从小就有很好的修养,平常总是用着温和的颜色对待人,做事淳厚朴实而谨慎。这些,都是他日后成为一个伟人的基本条件。
【2、随兄诣寺(洛阳净土寺)(611年,10岁)】
奘师的父亲陈慧自从辞官回家后,因为经济来源没有着落,加上自己不谙耕种,因此生活日益困苦。那时候奘师的二哥陈素,一方面因为崇尚佛学,另一方面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便离家到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为僧,法号长捷。
奘师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长捷法师从洛阳赶回奔丧,见到母亲,二人相拥而泣。办完父亲的丧事以后,长捷法师对母亲说:“小弟自幼聪明过人,很喜欢读书,现在父亲去世,家里再没有人能教育他,不如让他跟我到净土寺去住吧。”这是奘师接触佛教的开始。
长捷法师,不但法相庄严,而且通达教理,善于讲经说法。此时奘师虽然刚满十岁,但因跟随二哥一起住在净土寺,早晚诵习佛经,时时得到佛法的薰陶,奠定了日后出家与佛学的根基。
【3、破例准度】
奘师十三岁时,正值炀帝下诏,要在洛阳招考,剃度二十七人出家为僧。
为什么出家还需要皇帝下诏许可呢?原来在隋文帝的时候,曾经准许百姓自由出家当和尚。但谁知道,这个德政却引来了大问题,起因是那时候的出家人可以不当兵,也不必缴税。于是有许多人为了逃避兵役赋税,都出家去了。最高记录,曾经有一年之中,五十万人出家当了和尚。由于有太多人假冒出家,于是到了隋炀帝时,朝廷又禁止百姓出家当和尚。从此以后,想出家,必须由皇帝下诏,地方奉敕,并且经过考试,有一定的名额。
奘师因年幼不能应试,被摒于公门之外。这时负责度僧的大理卿郑善果见他徘徊不去,便好奇地问他:“为何在此徘徊?是想要出家吗?”
奘师立即回答说:“是的,可是我二哥说我年纪太小....。”
“你为什么想要出家?”大理卿追问。
“为了继承如来的志业,将遗教发扬光大。”
大理卿听了这几句话,深受感动,为了嘉奖奘师的大志,破例特准录取了他。事后他对属下说:“研读佛经不是难事,具有高远风骨的人才是难得。将来他必成为佛门龙象。”
奘师出家以后,继续与他二哥同住在净土寺。
【4、声名初扬】
奘师在净土寺时,用功特勤,曾听讲“涅盘经”于慧景法师座下,奘师好学不倦,甚至废寝忘食。又随慧严法师学“摄大乘论”,更爱好逾常,师听过一遍后,再阅览一遍,便过目不忘。大家对他的才智,都很惊异,于是只要遇到不了解的地方,都跑去请教奘师。甚至不久以后,只要大家在课堂上有听不明白的,下课后,就请奘师到讲台上,帮大家再讲一遍。
“玄奘师兄,谢谢你,听你讲过以后,我们都明白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感谢玄奘说。他们觉得奘师讲的比法师讲的容易明白多了。
于是玄奘的声名传遍了洛阳,不管有无学佛,大家都知道玄奘这个小和尚的大名。
这时玄奘大师才十三岁。负责度僧的大理卿郑善果,当初在考试时,曾称赞奘师风骨难得,并说“若度此子,将来必为释门伟器”等语,如今看来,郑卿的说,果非虚言。
【5、避乱离邑】
隋朝末年,隋炀帝耽于逸乐,不管百姓死活,结果造成百姓群起反抗,到处都有叛乱发生,就连首都长安与河南洛阳也因为战火的洗礼,而尸骸遍野。当时的玄奘虽然年幼,但也看得出时局的纷乱与不安,眼见洛阳的衣冠仪礼尽失,几乎快成了贼寇的巢穴,就与二哥商量,他说:
“二哥,看来我们得离开家乡了!天下这么乱,我们不能留在这里等死。”
“可是我们还有哪里可以去呢?”长捷法师问。
“听说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攻占长安了,他一向很爱护百姓,受到百姓欢迎,也许我们可以投奔到那里。”奘师分析说。
于是奘师离开净土寺,与长捷法师奔向长安。一路上只见白骨交衢,烟火断绝,兵荒马乱,难民似潮拥一般。
【6、游蜀受业(长安庄严寺~四川)(618年,17岁)】
奘师与兄到了长安以后,见到李渊的军队非常有纪律,对百姓秋毫无犯,心里感到非常高兴,直以为自己来对了地方。可是等到他在庄严寺挂单一段日子以后,就大失所望了!因为他发现整座长安城,连一个研究佛学的讲座也没有,而且,佛学经典的收藏也比不上洛阳。他心里想,留在这里又不能研究佛法,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于是再与二哥商量,准备离去。可是长捷法师却劝他说:
“大唐刚刚建国,重武轻文是必然的事情。再说天下这么乱,在我们无法确定哪个地方比长安好以前,就先暂时住下,等时局稳定一点,再做打算吧!”
奘师无奈,只得接受了建议,先暂时住下来。这时是西元六一八年。
在庄严寺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奘师发现许多寺里的师父陆续离开,也不知道是何原因,于是便向人询问。
“什么,你不知道吗?空、景两位法师已经到四川去了,有许多人也跟着去了。”
于是长捷法师这才想起了隋炀帝曾在东都,建立四大道场,召天下名僧去居住的事。那里曾经法将如林,大德高僧齐聚一堂,但因隋末国乱,供养停止,所以多半的法师转游驻四川,能知佛法的人亦多集中在四川,四川已取代洛阳,成为当时全国佛法的研究中心了。于是奘师又与兄商量说:“这里没有佛法,怎能虚度时光呢!”于是兄弟两人离开长安,经子午谷而入汉川受业。
【7、二十受具(四川成都)(622年,21岁)】
到了四川以后,奘师兄弟二人先跟随空、景两位法师学习佛法,不久又转至成都,才发现当地的佛学研究风气更盛,于是很高兴地在空慧寺住了下来。
这段期间,奘师非常珍重光阴,到处听法,励精求法,从不间断懈怠。遇有闲暇时间,亦是埋首于藏经楼研究经典。于是在二、三年间,奘师便已通达了解各宗经论,并受到各地佛门高僧与一般人士的推崇。当时在成都教授佛法的人很多,讲座之下,常有数百人。而奘师年纪虽轻,但见解独到,不在诸僧之下,于是各地闻风而钦望前来的人,也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奘师之兄,也常设讲筵,演涅盘经、摄大乘论、阿毗昙等,尤擅长老庄之学,为蜀人所钦慕。兄弟两人,懿业清规,芳声雅质,大可与东林慧远、慧持两师昆仲先后媲美,一时之间,在成都传为美谈。
至武德五年时,奘师年满二十,于成都受具足戒,结夏学律。没多久,便将戒律中的五篇七聚(戒律的分篇类聚是说明其罪性及结成的因果等)都一一穷研既尽。
【访名师精进无懈】
【1、泛舟三峡(至荆州天皇寺)(624年,23岁)】
玄奘大师受了具足戒后,正式成为出家比丘。出家后的奘师更加认真努力,成都附近各道场,他几乎都走访过;寺中的经典,也通通读完了,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一位佛学造诣高深的比丘。他想要进一步再求学业,却发现四川已经没有可以让他师法与学习的地方,他心里想:“四川这地方,虽然可以修道,但是经典却很缺乏,实在是一件憾事。听说此时的长安已经安定,有许多的经典又可以阅读了。”(原来在战争时,有许多的经典都被收藏起来。等到天下太平以后,这些经典才又开放供人阅读。)
于是奘师再度兴起回长安的念头。他与兄商议,但不被允许,因为按照当时僧侣的管理办法,他是不能随意离开成都的,这使得奘师十分苦恼。
“不让我离开,那我就只好偷跑了。”奘师顾不了法律上的限制,决意要离开四川。
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个好方法,那便是与商人结伴,偷偷离开成都。于是他向二哥辞行,躲入商船,顺流而下,沿途经过许多急流,穿过长江三峡以后,很快地就到了湖北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天皇寺。
天皇寺里的法师一听是玄奘法师光临,都热诚接待,因为他们早已听闻奘师的大名,知道他的佛学造诣高深,连一些年高的大德也自叹弗如。
他们特别为奘师设下道场,请奘师主持讲座,为大家讲授经典。奘师一共为他们讲了《摄大乘论》及《阿毗昙论》,从夏至冬,各得三遍。
【2、不取嚫施】
玄奘法师在天皇寺讲经的消息一经传出以后,引起全城轰动,不只是各寺的佛门人士,就连汉阳王李瑰也亲自率领一批官吏和僧侣前来听讲。一时之间,道俗各界前来请益问法的人,络绎不绝于途。玄奘法师对于前来问法之人,均一一为他们解答疑难,善巧譬喻,应对自如,使问者无不心悦意服。其中有深刻领悟的,甚至当场感动落泪,相见恨晚。
总而言之,奘师这次在天皇寺的讲课是非常成功的,所有的人都对奘师的学识与德行称赞有加。汉阳王为了感谢奘师,特别准备了许多财物供养奘师,加上来自各界的嚫施,一时堆积如山。虽然如此,奘师却一介不取,全部供养天皇寺的常住。
【3、亲近大德(河南、河北)】
玄奘大师在荆州讲完后,又北游继续寻师访道。
首先来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寻得高僧慧休法师,向他学习《杂心摄论》,前后只花了八个月时间。慧休法师忍不住称赞奘师说:
“玄奘法师的才学真是少见得很,他的领悟力,恐怕也没有人比得上。”
其实奘师自小便智慧过人,阅读经典,只经一遍,无不尽晓。再加上奘师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虽然有些人学了很久,甚或上了年纪,依然赶不上他。奘师对学问之道,善于将深奥的理论,伏藏的玄妙,阐发出来,这点尤其是别人所比不上的。
离开相州以后,奘师继续北上,来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拜谒道深法师,跟他学俱舍论,整整花了十个月的时间,才拜谢而去。
二十三岁的时候,奘师又重回久别的长安。此时战争早已结束,长安再度成为研究佛法的重镇。当时长安有法常、僧辩两位大德,都是精通大小二乘及戒定慧三学的高僧,也是京城的法匠,为道俗四众所共同宗仰。奘师虽然研究过大小乘佛经,也讲过摄大乘论,但是自己仍觉得有疑问,因此决定继续向二位大师求学。
图片附件:
563ebbf5hb910ef2e4c14&690.jpg
(2016-5-11 20:18, 65.0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83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712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36
“玄奘学得真快,理解力已经到了一点就通的地步。”两位大师不约而同的称赞玄奘,并且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还说:
“你真是佛门的千里驹,将来佛教的大力弘扬就全靠你了。可惜我们都已老迈,无法亲眼见到你的成就。”
从此以后,年轻的奘师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4、结侣陈表】
奘师遍谒诸师,饱餐法味后,发现每位法师对佛法的见解不一,其中虽然各有所专,仍不免与圣典有所出入;到底谁是谁非,孰正孰邪,实在难以取舍。再说佛陀说法四十几年,所演经论何止百千,但由梵文译成华语的毕竟不多;况且华梵翻译之间,错误在所难免;加上中印交通不便,往返不易,中途散失或残缺不全,以致产生经文不连接的亦所多有,想要冰释群疑,辨别真伪,使中国的佛法更加完善,奘师认为只有精通梵文,亲赴印度取经不可。于是便发愿西游取,以释疑惑。
当年由中国到印度,不论是水路或陆路都是艰险万分,为了到印度求法而死在中途的僧人,不知道有多少。然而奘师想到过去法显、智严等大师都能不避艰难,不顾生死,为了导利群生而西行求法,为何自己不能?让前贤专美,又岂是大丈夫的行为?于是更坚定了西游的决心。不久,结合道侣数人,陈表上奏皇帝,要求出国去印度留学,可惜未被朝廷批准。
“不准就算了,再等机会吧!”奘师的朋友丧气的说。
可是奘师不死心,又再度单独向朝廷提出申请,结果仍然不准。
“不准!那我就偷偷出关。”玄奘为了求经,已顾不了这么多了。
“后果很严重的!”朋友们警告他说。
“菩萨会保佑我的。”玄奘说。
于是奘师一面准备计划出发的路线,和筹集路费,另外还每天在寺中,向菩萨礼拜,表明自己求经的心愿,请求菩萨保佑一路顺利。(其实,早在玄奘大师出生之前,他的母亲就曾经梦见身着白衣西去求法,这也可以说是法师西游的先兆。)
【5、夜梦宝山】
一天夜里,奘师在梦中,忽见大海中有一宝山,发出闪闪光芒。可是环顾四周,只见海中波涛汹涌,并无船筏可供过渡。为了登上宝山一探究竟,奘师鼓起勇气跃身入海,只见海中忽然涌出许多石莲花,一直从岸边连到山脚。奘师踩着石莲花,不久即至山下。但山峻峭不可攀登,奘师便试着踊身自腾,没想到竟扶摇直上,一下到了山顶。此时奘师并没有寻找金银宝石,只是觉得站在高处眺望,感觉非常美妙。可是不料美妙的感觉才刚出现,他就从梦中醒来。
“这一定是菩萨在暗示我,要我勇往直前。”奘师做了这个梦以后,更加的坚定决心,决定不管任何困难,都要西游取经。
【继法显立志西行(629年,28岁)】
【1、西域闻名(凉洲)】
长安:今陕西西安,是玄奘丝路行的起点,图为大雁塔,是西安的标志。
秦州:今甘肃天水,图为天水麦积山石窟(隋~初唐)
兰州:今甘肃兰州,图为兰州市黄河铁桥。
凉州:今甘肃武威,图为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是罕见的艺术品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一带遭受天灾,灾民无以维生,朝廷只好下诏准许百姓自由前往他地谋生。奘师于是趁这个机会躲在难民群中,离开长安,踏上旅途。
其时恰巧有一位秦州僧孝达,在京城学涅盘经,功毕返乡,奘师便偕孝达同行。
两人同时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停住一宿。隔日又遇去兰州(今甘肃兰州)的同伴,于是又随行到了兰州。在兰州时,巧遇客商解送官马回凉州(今甘肃武威),于是又跟着到了凉州,这一路可说非常顺利。
凉洲是河西的都会,连接西域各国,是通往张掖、酒泉、敦煌的门户,商业发达,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因为凉州僧俗二界慕名敦请,奘师就为他们开讲摄大乘论及涅盘、般若二经,在凉州停留一个多月期间,不少西域各国的商人,也来听闻佛法,顶礼赞叹,纷纷皈依,不是供养珍宝法物,就是布施金银财帛,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分别向他们的君王宣扬奘师的德行学养,报告奘师欲西行求法,将经国境的消息。因此西域诸国在奘师西行之前,均已发出欢喜心,准备恭迎法师了。
【2、出境受禁(瓜州)】
瓜州:现今甘肃安西,图为分布在榆林河两岸的安西榆林石窟。
奘师在法会圆满后,面对堆积如山的供养,只拿了一半作为供养佛的香油钱,另一半就转赠凉州各寺庙。
正要整束行装准备离开时,却因唐室初建,国政新创,不许百姓随便出境而受阻。那时凉州都督李大亮奉命守关,他得知奘师准备离境,怕有差错吃罪不起,便追问奘师出关缘由。奘师坦言要西游取经,但谁知未能获李都督首肯,还被迫返回长安。幸好当地有一位佛教领袖慧威法师,他很恭敬奘师的辞理通达,更佩服他西行求法的大愿,便暗中派了两名心腹弟子,一个叫慧琳,一个叫道整,暗中护送奘师偷渡出关。他们不敢公然行走,只能昼伏夜行,走了十几天,终于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
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听说奘师来到,非常欢喜,供养优渥。奘师向其谘问前往西域的路线情形,他详细的解释说:“由这里向北走约五十余里,就到瓠卢河,上窄下宽,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河岸设有玉门关,是必经之路,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可是奘师你没有通关的度牒,只怕出不了关。即使侥幸混出关了,沿途还有五座烽火台,各相距一百里,监视着往来行人;其间尽是沙漠,连水草也没有,要通过也不容易。等过了这五座烽火台,再穿过八百里流沙的莫贺延碛,才会到达伊吾国境。”独孤达说完以后,还劝奘师先不必着急,可先在瓜州停留,等待机会。
奘师打听出玉门关的情形以后,甚感忧虑,心想此去前途艰难,不知如何是好。不过,他仍然不失望,心想:“就再多等几天吧!也许会有奇迹出现。”
结果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连从长安一路上陪奘师着受苦受难的驴子,也在这段时间内因病死了,这使奘师不禁感到悲伤万分。
【3、毁却文书】
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凉州的访牒又来了,说明捉拿意图西游的僧人,命今沿途各州县严密查访,务必解送京师。幸好州史李昌,也是一位崇信三宝的居士,他接到这件公文,马上怀疑指名捉拿的人就是奘师,立刻秘密带着公文前去拜访奘师。李昌听完奘师西行求法的宏愿以后,感到非常钦佩和同情,就当着奘师的面将公文撕毁,并一再叮咛他及早离开,以免节外生枝。
【4、胡人求戒】
李昌走后,奘师是益发愁闷了。眼看着慧威法师派来随行的两位小僧,道整已先去了敦煌;而留下来的慧琳又不堪长途跋涉,只好把他遣回凉州。虽买了一匹马,但苦于无人引路,只好日日在弥勒菩萨像前祈求,希望能得一人引渡。
有天晚上,寺里一名叫达摩的胡僧,梦见奘师坐在莲花上,向西而去。隔天一早,达摩连忙前来向奘师报告梦中所见之事。虽然此事被奘师斥为虚妄,然而奘师心中却暗自欢喜,认为这是即将成行的好预兆,于是进入道场,更加诚心礼求。
这时,忽然有一个名叫石盘陀的胡人前来礼佛,并绕行奘师三匝(这是印度对三宝最恭敬的礼节),请求奘师授戒。奘师就为他授了五戒,胡人欢喜而去,不久送来许多饼果,供养奘师。
【5、瘦老赤马】
奘师见胡人壮健,貌又恭敬,就将要西行求法的,与他相商,胡人终于允诺送师渡过五座烽火台。奘师大喜,即为他买马,并约在次日天暗时分,于域外草丛相见。
隔天石盘陀果然依约前来,并带着一位年老的胡人,牵着一匹又瘦又老的红马同来。奘师心里正纳闷的时候,石盘陀介绍:“这位老人家对西行的路线很熟,来往伊吾三十多次,所以特别请他来见师父,指点此行的疑难问题。”
可是还没等到奘师开口发问,这胡翁却自己说了:“西行的路非常险恶,沙河阻隔,鬼魅热风难以阻挡;过去曾有人带了许多同伴,尚且迷失,何况您只有单独一人,如何可行?还请您再加考虑,不要轻易以身试险!”
听完胡翁的解说,奘师心里的负担更加沉重了,但依然回答说:“为求大法,不到婆罗门国,誓不东回,纵然客死他乡,也在所不惜。”胡翁见奘师意志坚决,只好说:“如您一定要去,可换乘这匹马,不要看它既老又瘦,它可是识途老马,并且稳健有力。”这时奘师想起了从前在长安出发时,曾有一位占卜的术士何弘达,为他预言将来骑一匹老红马西行而去的事,因此便毫不犹豫和老胡翁换马。胡翁离开后,他们也踏上了旅途。
【渡沙河单骑迷津】
【1、孑然孤行(玉门关)】
玉门关:位于甘肃敦煌西北88公里处,是汉代以来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的边防关口。
约三更时分,奘师与胡人到达瓠卢河,在黯淡的星光下,远远看见玉门关。玉门关上游十里的地方河床最窄,宽才一丈多,两旁有茂盛的梧桐树,石盘陀拔刀砍了几棵梧桐树,取树干搭桥,又铺草和泥沙在上面,这才过了河。渡过沙河,出了玉门关,奘师很欢喜,但也累了,就解缰卸鞍,停下来休息,两人相距五十几步,各自躺下,拥褥而卧。但不久奘师看到石盘陀拔刀而起,慢慢地朝他走来,约近十步时才又折了回去。奘师疑胡人中途变心,忙起身趺坐,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直至见胡人回去躺下,才敢放心就眠。
隔天一早,取水漱洗后吃完早餐,正准备出发时,石盘陀忽然对奘师说:“弟子昨夜左思右想,觉得此去前途艰险,途中又全无水草,只有烽火台下面有水,必需晚上偷水而过,但如果被发现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我们还是回去吧!”奘师听完不禁愕然,但仍坚持不答应往回走。胡人见奘师心意坚定,无法改变,竟拔出刀来威胁奘师,然而奘师依然不肯答应,石盘陀没办法,就哀求说:“我家里还有妻子儿女,而且王法难逃,就请奘师放了我吧。”奘师知道他后悔了,不能勉强,只好叫他回去。但石盘陀仍不放心,他深怕奘师万一被抓到,会说出他帮助引渡的事。于是奘师安慰他说:”你放心,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会说出是你送我出关的。”石盘陀谢过奘师,这才放心的走了。
至此,奘师又剩下自己孑然一身,孤独的踏上艰苦的沙漠之旅。
玄奘大师,弧身西行,在一片茫茫的沙漠海中,没有水草,没有道路,只有认着一堆一堆的白骨马粪,逐渐前进。大风一起,沙层就像海洋一样,一高一低的迎面扑来。但海浪最高不过三五十尺,而这会沙漠所刮起的,却是可以达到二百多尺高的风沙,神秘古怪,根本让人无法认清东西南北。此时的玄奘,在恍惚间远远看见一队军旅,数百人骑着驼马,都作胡人打扮,忽进忽停,满身砂碛,千变万化,远看倒很清楚,接近了却又什么也看不见。起初以为是盗贼,后来想想,大概就是胡翁所说的妖魅作祟吧!正在不安的时候,但听空中有声音说:“不用怕!继续前进!”奘师这才安心继续前进。
【2、一箭飞来】
烽火台:登上嘉峪关楼了望,烽火墩台,十分壮观。
走了八十多里,终于看见第一座烽火台,奘师怕被台上的守兵发现,就躲藏在沙沟中,一直等到天黑,才出来取水。他在烽火台的西边发现了水草,人马都喝足了水,正要起身去拿装水用的皮囊时,冷不防飕的一声,射来一支箭,险些儿射中他的膝盖。接着第二支箭又射过来,这时,奘师知道自己已被守兵发现了,就大声的喊:“我是长安来的和尚,请不要再射了!”
说完便牵马走向烽火台。守兵开门,果然看见一位出家人,就引他去见守将王祥。王校尉命人点火照明,看他的样子不像本地的僧人,应是京城来的没错,就问他此行的目的。
奘师不答反问说:“校尉可曾听凉州人说有一位出家人玄奘,要去婆罗门国求法?”
王校尉说:“听说他已经回京了,难道会是您?”
奘师马上将经箧里的章疏取出来给他看,这时王祥才确信他就是玄奘大师。王祥劝奘师说:“此去艰难遥远,恐怕师父无法抵达目的地。”然而奘师意志坚定,不为所动。于是王祥念头一闪,接着说:“弟子因职责所在,不能协助您偷渡出境,但弟子是敦煌人,愿意送奘师到敦煌去,那里有一位张皎法师,德学兼备,他对贤能有德的法师一向最为尊敬,看到您一定很欢迎。师父您与其死在途中,还不如听弟子的建议,前往敦煌好吗?”
只见奘师坚决而冷静的回答说:“我自幼喜欢听闻佛法,洛阳和长安两京的大德高僧不说,就连西蜀一带的先进,我都曾负笈登门求教。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修行或名闻利养,又哪需要到敦煌去?今天我会不辞艰难来到此地,全然是因为现在各地都缺乏佛经,加上已有的佛经经常是经义不明,翻译不全,所以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立志西行求法,即使死于中途,也心甘情愿!”
【3、抵第四烽】
王祥见奘师意志坚决,不由的深受感动,便好好的款待,留宿一宵。第二天更为奘师准备了水和干粮,且亲自送奘师至十多里外,指给奘师一条直达第四烽火台的捷径。又告诉奘师第四烽的守将王伯陇是他的骨肉至亲,为人和善,师此去只消对他说是我送你来的,他绝不会留难你。说罢王祥就泣拜而别。
是晚,奘师抵第四烽,但是他并没有按照王祥的意思去找王伯陇,怕的是节外生枝,打算暗中取好水就乘夜渡过烽火台。不料才到水边,便飞来一枝冷箭,奘师无奈,只好牵着马走向烽火台,照王祥的嘱咐行事。
王伯陇果如王祥说的,是一位善良温和的人,他见奘师风尘仆仆,立刻慇勤留宿,隔天出发时,早已为他准备好许多粮草食物,和一只装好水的大皮囊,并送奘师走了一段路,分手时还特别交代说:
“奘师不必再经过第五烽火台,那边的守将很粗暴,可能惹来麻烦,发生阻碍,最好绕过第五烽火台。从这里西行不到一百里的地方,有一个野马泉,可以取水补充。而过去便是莫贺延碛,长八百多里,就是古代所说的流沙河,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草木不生,没有水源,这是西行途中最艰苦的一段,只要能够克服,出去后就可抵达伊吾国境了。”
奘师依着指示备受辛苦,抄过了第五烽,走进了八百里的大沙漠,继续展开他艰辛的旅程。
【4、失水欲返】
莫贺延碛: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是西行途中最艰苦的一段。
大沙漠中果然连飞鸟走兽也没有,奘师一个人孤伶伶的走在这无垠的沙漠里,四周所见,除了黄沙,还是黄沙。从白天到晚上,再从黑夜到黎明,奘师怎样也见不到路的尽头,就只能这样不停的走着走着。好几次空寂的感觉袭上心头,恐惧的心理油然而生,要不是靠着默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及般若心经,这段路还真不知要怎么熬过去。
好不容易走了百多里路,可是奘师却发现找不到野马泉这个地方,心想可能弄错方向迷了路,很是焦急。就在停下来喝水的时候,一个不小心竟然把水囊掉在沙地上,没多久水囊里的水就一滴也不剩的流光了。在无垠的沙漠中,没有水喝怎么活下去?不得已,奘师打算掉头回第四烽火台,重新装水再继续西行,走了十多里时,突然想起自己发的誓愿:“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心想,怎么可以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走回头路?于是又振作起精神,掉转马头,也不顾水囊里没水,就这样一心念着观音菩萨的圣号,继续向西北进行了。
玄奘大师一念转进,继续鼓起勇气前行。在沙漠中的奘师,不分昼夜孤单的前进着,饿了就随便吃些干粮;累了,人马就地躺下来休息。白天时狂风挟着沙砾袭卷而来,使人眼睛张不开,连呼吸都困难;夜里则满天鬼火闪烁如繁星,魑魅魍魉,形状恐怖,前后跟随。有时高声称念观音圣号,影像就应声消失;有时还是无法排除,环绕在旁边,这时只有诵持“般若心经”后,一切幻影才消声匿迹。(这部“般若心经”是奘师在成都的时候,看到一个衣衫褴褛,满身脓疮的病人,没有人愿意理他,奘师怜悯,请寺里的人布施给他衣服、食物和药品。那个病人很感激他,口授这部“般若心经”作为回报。因为经文简短而意义深刻,所以时常讽诵,没想到现在却产生这样的灵验。)
可是没有水喝,毕竟不是人和马所能忍受的,经过了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口干舌躁的奘师,已是全身发烫,头晕目眩,终于连人带马倒卧在沙层上,奄奄一息了。这时的奘师仍一心称念着观世音菩萨,恳祷说:“弟子天竺取经,既不为财,也非游访,只为的能求得无上正法,导利群生。求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消除灾厄。”就这样在心心忆念,不断默祷的情况下,果然当晚吹来一阵凉风,使得奘师浑身畅快,精神大振。也许真的是太累了,奘师竟然在这种情况下睡着了。
在梦中,奘师见到一个身高好几丈、傲然站立的巨人,威严叱喝他说:“为什么不打起精神继续赶路,还躺在那里作什么?”奘师一下子被这梦给惊醒了,虽然身心已非常疲惫,但不敢再作停留,立刻上马动身上路。这时候奇迹发生了,大约走了十里路时,老马突然一反常态,像发疯似的狂奔,一口气跑了好几十里路才停才来,而且接下来眼前的景象更是让奘师不敢相信,因为在他的眼前,就是一片草原,草原旁边还有一池清水,清澄得像一面镜子,更像闪闪发亮的珍珠。饥渴了好几天的奘师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便高兴的在池边尽情痛饮了一番。
奘师在草原上安静舒适的休息了一天,才把皮囊装满水,再割一些青草,作为继续前进的行资。经过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抵达伊吾国境(新疆哈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37
一:暂止伊吾会高昌
【抵伊吾境(伊吾)】
奘师抵达伊吾,当天即挂单于城内的古刹玉佛寺。寺里有二位中国僧伽,其中最老的一位,一听说奘师来到,高兴地连衣服也没有穿好,鞋也来不及套上,就跑出来迎接他。一见到他就相拥痛哭,既悲又喜的哽咽说:“想不到今生今世还能再遇到故乡来的人。”奘师也因刚刚历尽艰辛脱险,自然是无限伤感,不禁相对哭泣。
奘师西来求法的消息,是早在凉州就已传遍西域各国了。所以他一到伊吾,玉佛寺就热闹起来了,各方道俗争相参礼邀供,连伊吾王都亲自前往拜见,并迎请奘师入宫受供。
一时胡僧胡王,多来参谒,大家争着要请奘师到他们那里去应供。
【专使来迎】
这时,高昌国国王曲文泰,因早听说法师西行的消息,已派了使者,先在伊吾探访。
这天,高昌使者正欲返国,恰巧遇上了法师,立刻飞马回报国王。国王听说后,除了一面打发人通知伊吾王,设法留住法师外;另一方面更选备上乘的马数十匹,派遣了重臣,一路上驱驼设站,准备迎接法师。
奘师在伊吾停留了十多天,高昌国王的专使便到了。专使见了法师,便把国王慇勤礼请的意思告诉奘师。本来在奘师的行程计划里,打算直接向西北前进,并没有经过高昌国的打算。但是现在高昌王这样诚恳的邀请,在盛情难却之下,只好改变行程,经由南碛进入高昌。前有高昌国的专使带路,后有伊吾国的人马送行,一路浩浩荡荡,经过六天,来到高昌边界的白力城(今新疆的吐鲁番)。这时已是黄昏,奘师本想在城里休息一晚,但迎请的大臣和专使却恳求说:“这里离王城不远,大王渴望见您心切,恨不得马上就能拜见您,还请慈悲垂允,换马前进。”奘师不忍拒绝,就放弃休息,连夜赶路,于三更时分来到王城。
【厚礼接师(高昌国)】
高昌王曲文泰一听到奘师已到,下令大开城门,迎接奘师进城。
只见高昌王城灯烛辉煌,照耀得就像白天一样。侍从及宫女簇拥国王及王妃分成两列,前后执烛迎接。高昌王恭敬的扶奘师下马,坐上华贵精致的轿子,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进到皇宫后院的重阁,在宝帐中升座,接受高昌王及文武百官的顶礼,其被礼遇的程度,不输任何国宾。高昌王自称弟子,虔敬的说:“弟子自从听到奘师的尊名就欣喜渴慕,日夜期待与您相见。又得知奘师今晚可以到达,所以特地与后妃等人通宵未睡,在此焚香读经,恭候法驾。”高昌王这种恭敬虔诚的态度,让奘师深受感动。
不久,王妃与数十侍女,又一一前来礼拜。等到天已渐明,大家都有倦意,这才回宫就寝,只留下太监数名,侍候法师休息。翌日法师尚未起身,高昌王却已率领王妃等人前来请安,这样的礼遇,真是难得。
高昌国王曲文泰,对玄奘法师的恭敬接待,真是无微不至。除了第二天亲自陪同法师到王宫近侧的道场安顿以外,另外还安排武士护卫,派太监侍候,并请来国内两位高僧与奘师同住。显然高昌王的用意是想劝请奘师留在高昌,不要去天竺了。然而奘师对这番盛情,却是婉言拒绝。
二:富贵不移西行志
【告辞不允】
奘师在高昌一住就是十多天,可是高昌王对他的去留,却只字不提。奘师很想继续西进,就主动向他辞行,但没想到高昌王说:
“弟子曾托二位法师劝请您永远留在这里,不知意下如何?”
“大王的恩宠,铭感内心;但因有违初心,歉难从命,请见谅!”奘师回答说。
王不气馁,继续劝说:“弟子曾与先王同游贵国,从隋帝历东西两京,见过多少高僧,心未欣慕;但一闻奘师之名,即身心欢喜,乃至手舞足蹈,故留师止锡于此,盼能受弟子供养终身,令全国人民皆皈依师。并望师在此讲授僧徒,教育僧材,使他们能够执经充师。还请师察纳微意,勿再以西游为念。”
奘师听完高昌王的陈述后,虽然受到感动,但也只能好意心领,婉言陈说:
“大王的盛情厚意,贫僧愧不敢当。只是这次西行并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乃是因为我国的经教缺乏,教义不详尽,疑惑争议很多,所以才有西行求经之举,就如同善财童子为求真理,四处参访一般,理应日日坚强才对,又怎能半途而废?还愿大王察纳我的心志,收回王命。”
可是高昌王仍不死心,如此数度往返答问,最后王无计可施,竟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坚持强留,甚至以将他遣送回国作为要胁,可是奘师意志非常坚定地表示:“玄奘西来,只为求法;如果在贵国受到阻碍,也只能留下我的尸骨,我的神识仍是留不住的。”
奘师与国王两人间,虽然言词相对,几乎决裂,但国王也因此对奘师的供养更加慇勤了,每天进食,皆躬自捧盘送呈,恭敬如前。
另一方面,奘师因被阻留,故决定宣誓绝食,终日端坐,连水浆也不进一口。直至第四日,国王觉师气息渐惙,心中深生愧惧,只好屈服,向奘师礼拜谢罪,答应任师西行,并请其早进饮食。奘师要王指日宣誓,方肯进食。
【佛前誓约】
高昌王对玄奘说:“如要宣誓,就请师共至佛前,更进一步的共结殊胜因缘如何?”奘师同意了,高昌王便将母后一并请来作见证,与奘师一起上殿礼佛。在佛前,高昌王满心欢喜的立下誓言:一、愿与奘师结为兄弟。二、将来奘师取经回国的时候,须留在高昌三年,接受供养。如果将来成佛,自己愿能像波斯匿王般,作奘师之檀越护法。三、请奘师继续留在高昌一个月。这期间,一方面请为我们宣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同时也让我有时间为您准备路上用的行装。
就这样,原本僵持不下的僵局,在奘师的坚定意志下,圆满收场了。
高昌王为了奘师开讲仁王护国经一事,还特别搭建了一座可容纳三百多个座位的大帐篷,自太后以下,国王及妃、文武百官等,都入座恭听。每天开讲前,照例由高昌王亲捧香炉迎请,然后伏跪法座前,请大家践履登座。法会圆满当天,不但行装准备好了,设想周到,钜细靡遗,而且挑选了四名优秀的少年,请奘师剃度为沙弥,作旅途上的侍者,其他如送给沿途各国王的礼品及关照奘师的书信也都一一备妥。
【隆重送行】
高昌王曲文泰,在奘师讲经期间,同时命令属下为师准备行装,因西去多寒,共置备法服三十具,连遮避风砂的面具手套靴袜,都一齐新制。又赠黄金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疋,充作奘师往返二十年间所需资财。另备马三十匹,夫力二十五人,并派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师直达叶护可汗处;写了二十四封书信分送给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封信都附大绫一疋为礼,另给叶护可汗献呈礼品绫绢五百疋,果食两车,信中拜托其沿途照会各国,接待保护奘师,等同接待自己一样。
奘师非常感动高昌王为他准备得这样丰富,设想这么周详,连夜写信,表达他的谢枕。高昌王含泪读完书信,一想到奘师天明就要离开,竟难过得睡不着,一坐到天亮未曾合眼。翌日国王见到奘师,只说两人既然已许为兄弟,国家的资财,便为共有,又何必道谢呢?
奘师临行的那天,王与诸僧及大臣、百姓等,几乎全都出城送行,国王抱住法师不禁恸哭,僧俗臣民都被感动的哭起来,悲伤的离别之声,振动了城外山谷。国王命诸妃及百姓等先行还城,自己则与诸大臣等又乘马送行了数十里,才依依不舍的分手还城。
【阿父师泉(阿耆尼国)】
离开高昌国,奘师继续西行约百余里,来到阿耆尼国境(今新疆焉支)。
这里有一名叫阿父师的名泉,在砂漠地带的一座绝壁之上,崖高数丈,水自半崖而出,相传曾有一段奇异的因缘。据说往昔曾有商侣数百人途经这里时,水都用光了,一行人饥渴疲惫,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群众里有一位行脚僧,什么东西也没带,一路上都靠大家供养过活,可是他一点也不紧张。
于是大众中就有人建议:“这位出家的师父,我等一路供养他饮食,现在大家断了饮水,他却一点也不忧虑,也该叫他想想办法啊!”
这说话的人,原本带着责备的口吻,但没想到这位僧人听完,却一口答应下来,并对众宣示说:“你们欲得水者,先要礼佛,接受三皈五戒,然后我再为你们登崖求水。”
大众虽然半信半疑,但眼看别无他法,只得依从他的话,全体向空遥礼佛陀,接受了皈戒。受戒完毕,僧人又教大众,等他登上绝壁后,齐唤“阿父师为我下水!”。众人等到僧人登上砂崖以后,就依教而行。不久,果然水从半崖涌出,大家无不欢喜雀跃,赶紧将皮囊盛满泉水。可是等了许久却不见僧人下崖,于是大家都登崖观看,才惊见僧已端坐入灭。大众虽然为此悲号不已,但也没办法,只得依照西域的礼法,在僧的坐处举行火葬,并聚砖石为塔。
这塔至今依旧存在,水亦从此不绝,给行旅往来的人,带来许多便利。此泉水非常奇异,不论旅人多少,水始终用之不尽;若无旅人时,则仅冒出些许津液。从此,这里就命名为阿父师泉。
奘师与众经过阿父师泉时,听了这一段数百年前的求水因缘,无不感动异常,是晚就宿在泉旁,准备次日再出发西行,越过艰险的银山。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38
三:风雪杂飞渡天山(跋禄迦国)
奘师离开屈支国时,国王又送了他许多驼马及力夫,并亲率僧俗等至城外送行。师等西行二日后,不幸于途中遭遇突厥盗贼二千余骑。还好中途因盗贼起内哄,继而自相斗争散离,奘师等人才因此脱险,总算有惊无险。
又前行六百里,渡一小砂漠至跋禄迦国(旧称姑墨)。停留一宿,继续向西北行三百里,更渡一砂漠,才至崚山。
崚山(天山)在葱岭之北隅,山势险峭,矗立云霄,不见山顶,冰雪所聚,积而成崚,终年不解;仰望时,只见一片白皑皑的,看不到边际。山峰横于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丈,因此蹊径崎岖,攀登艰阻。又加上狂风暴雪,奘师等人虽然穿着重裘,仍不免浑身发抖。想要煮食或休息,也找不到干燥的地方可以停留。因此吃饭时,就只好悬锅而炊;晚上睡觉,也只能把毛毡铺在冰上,将就些休息。就这样经过了七天七夜,总算度过了崚山,到达热海南岸。在这次艰难的过程中,冻死的徒侣、力夫,大约有十之三四,驼马尤甚。
【过素叶城达可汗(西突厥)】
奘师一行下山后至一清池,又云热海(今伊西克湖),因其接邻崚山而不冻,故得此名。周围一千四五百里,东西长而南北狭,烟波淼茫,一望无际,不待起风而洪波数丈。师循海边向西北行五百余里,至西突厥,在素叶城巧遇叶护可汗正在此间行猎,于是奘师取出了曲文泰的介绍信,去见叶护可汗。
可汗身着绿色绫袍,前额缠着一丈多长的素绸,两端拖在背后。随从的二百多位官员,也都穿着锦袍,拖着长长的发辫,环绕在可汗的左右。此外还有许多兵士,穿着羊毛短袄,各拿着不同的武器,有的坐在马上,有的跨在骆驼上,大小旗子随风飘扬,真是威风凛凛。
可汗身着绿色绫袍,前额缠着一丈多长的素绸,两端拖在背后。随从的二百多位官员,也都穿着锦袍,拖着长长的发辫,环绕在可汗的左右。此外还有许多兵士,穿着羊毛短袄,各拿着不同的武器,有的坐在马上,有的跨在骆驼上,大小旗子随风飘扬,真是威风凛凛。
可汗见了曲文泰的信,知道奘师要去西竺求经,高兴地说:“我现在要到远处狩猎,两三天内就会回来,请法师先进城安歇。”随即派了一位近身侍臣护送奘师回宫休息。
两三天后可汗打猎回来,立刻派人引奘师入可汗所居的大帐,帐上装饰金花,眩人眼目,诸大官在帐前排成两行。奘师走近大帐三十余步时,可汗出帐迎拜,并传语慰问,延请入坐。
这突厥国原本奉祀火神,为表对火神的尊敬,皆不设床桌,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因为木头为可燃之物,内含火种,故敬而不用。)但为了对奘师表示敬重,仍为他准备了一张铁床,再敷上舒适的垫子,请奘师升座。接着,可汗才引汉使和高昌王的专使进帐。高昌王的专使递呈国书及信物、礼品后,叶护可汗欣喜万分,即请他们一同入座,并赐以葡萄美酒享用。随后的佳肴虽多是肉类,但亦不忘为奘师另外准备素食。餐后可汗请奘师说法,奘师为他们解说五戒十善及波罗蜜多解脱之业,并劝勉他们爱惜物命。大家听后均欢喜信受。
叶护可汗聆师法益后,留奘师多住了几天。这期间,他劝师最好能中止印度之行,因为那边的气侯炎热,他怕奘师经不起高温,会热出病来。而且那边的人既黑又丑,并且粗野无礼,实在不适合奘师前往。奘师听了之后,害怕又发生像高昌王那样的事,马上回答说:“为了朝拜圣迹,求取经法,任何煎熬我都不怕,请可汗不必为我担心。”可汗见奘师心意坚决,无法阻挠,就不再多说。但为尽地主之谊,仍然热情的邀请奘师多住几天,四处参观。
奘师在突厥停留期间,看到许多奇异的风俗陋习,既迷信又愚蠢,于是建议可汗要善加教化百姓。可汗于是乘机请求法师慈悲,普施法雨。奘师为他们开讲五戒及八正道,让许多顽愚的人,因此感化向善。
奘师离开突厥的那天,可汗特地找了一名精通汉语的少年,封为摩咄达官,让他带着介绍信及丰厚的供养,护送奘师到迦毕试国。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39
※【壹、亚洲十字路口(630年,29岁)】
◆【一、开蒙诱俗飒秣建】
【1、事火归正(窣利地区、奴赤建国、赭时国、窣堵利瑟那国,事火归正:飒秣建国)】
奘师一行人离开突厥,向西行四百余里,抵达千泉名胜。(这里数百里内,既多池沼,又林木茂盛,气候凉爽,是可汗的避暑胜地。)自千泉再向西行一百五十里到达怛罗斯城,往西南走二百里到达白水城,再往西南走二百里到达恭御城。接着往南走五十里到奴赤建国,往西走二百里到赭时国,再经窣堵利瑟那国,最后到达飒秣建国。
飒秣建国的国王和百姓都信仰拜火教,不信奉佛教。虽然有两座寺院,但从没有僧侣住持,如果有路过的客僧想要投宿,胡人就拿火烧逐,不许停住。因此奘师到时,国王虽然也接待他,但不是出自内心的欢迎。可是经过一个晚上,奘师为他们解说人天因果与恭敬三宝能增长福报的道理以后,国王很是欢喜,从此态度大变,不仅请授斋戒,接待也更慇勤!
可是,奘师有两位随行的小沙弥,不知道这里的风俗,仍跑去寺院礼佛,结果遭人拿火驱逐。于是沙弥逃回宫,把经过告诉了国王。国王很生气,下令拘捕肇事的人,并且当众砍断他们的手。奘师不忍,急忙劝阻。国王于是遵从奘师的意思,免去他们断手的处罚。
从此全国上下对奘师都非常恭敬,并纷纷请求皈依三宝。奘师于是权充寺院住持,在当地启建法会,剃度僧众,使许多事火外道纷纷弃邪归正,把不良的风俗慢慢改善过来。
【2、出铁门峰(屈霜尼迦国、喝捍国=东安国、捕喝国=中安国、伐地国=西安国、货利习弥伽国、羯霜那国=史国)】
离开飒秣建国后,奘师一行人继续向西行三百余里,至屈霜尼迦国。复经东安国、中安国、西安国、而至史国。再向西南去二百里,又入山路,路险难行,只能一人通行,又没有水草,这样的走了三百多里,至铁门峰。
这铁门峰或称塞铁门,是当时西突厥最险要的关塞。因山壁狭峭,而崖石多属铁矿,故顺着地形之便,在此造了一个铁门,并于其上悬挂铁铃,此即铁门峰命名的由来。
【3、新后耽夫立新君(睹货罗国,新后立新君:活国)】
经过铁门,就进入睹货罗国。再走几百里渡过阿姆河,即到活国,此为叶护可汗的长子咀度设(设是官职的名称)的封地,其妻可贺敦为高昌国王的妹妹。这位高昌王妹自从听说其兄有书信托奘师带来以后,便日夜翘首等待,只可惜未能等到奘师抵达,便先病逝。奘师抵达时,恰巧咀度卧病在床,无法亲自迎接,见到来自高昌之书信后,悲喜交集,哽咽不能自己。咀度对奘师说:“弟子见师,欢喜万分!希望师能稍留一些时日,等我的病稍愈时,自当陪送师到印度去。”
不久,来了一位婆罗门僧人,为咀度诵咒,眼见病已渐除之际,却不幸被其新娶的年轻妻子毒杀。咀度死时,高昌公主所生的王子还很年幼,于是就被前儿特勒篡位,自立为设,并以新继母为妻。
奘师因遇到这不幸的国丧,只好在那里多留了一个多月。在这期间,与一位曾游学印度,在葱岭以西被推崇为法匠的沙门达摩僧伽交往。这位高僧起初对奘师很傲慢,其门徒对师亦轻视。可是后来奘师仅就小乘教义婆沙等问题与他辩论,使他折服。从此便与奘师相见欢喜,门徒亦多生惭愧,处处誉赞奘师不已。
丧期满后,奘师向新设官辞行。新设官告诉奘师说:“弟子所管辖的地区中,有一缚喝罗国,北临缚茤河,人多称其为小王舍城,圣迹极多,师不妨前往观礼一番,然后再南去印度。”就在奘师准备启程前往时,恰巧缚喝罗国有僧侣数十人,因听到咀度去世,特前来致意。彼此相见都很高兴,奘师便趁机请教前往印度的路,他们邀请奘师同行,并建议他从缚喝罗国南行更便捷。奘师心想,这真是因缘巧合,于是就采纳他们的意见,立刻向新设官辞行,随着僧侣到缚喝罗国。
【4、论道五日】
迦毕试王信奉大乘教法,很喜欢听闻经论,在奘师结夏安居前,特地恭请他与般若羯罗法师主持了一场讲经论道法会,座中并邀请该国的大乘三藏法师多人参加。这些与会法师都是彼国的权威,惟所学大小各别,不能精通;虽精于一理,终偏有所长。只有奘师,遍识众教,随其来问,各依部作答,无不诚伏。这样的论道,持续了五日方散。国王非常欢喜,以纯锦五疋,特别施供奘师。
奘师在沙落迦寺安居过夏后,同行的慧性法师因重为睹货罗王邀请,故与法师辞别。奘师离开迦毕试国后,再向东进六百余里,越黑岭,入北印度境。
◆【二、西北印度风情(631-633年,30-32岁)】
【1、印度史地文化总述】
奘师终于抵达查拉拉城附近的岚格汉,他暂停了钜细靡遗记述西行之旅的工作,转而对印度文化作个总论。奘师从印度之名的由来开始说起,但没有指明他所说的印度包括那些王国和国家。他对印度的幅员虽有高估,但对于了解他所称的印度仍具有重大价值。他说印度全境:
“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印度洋、孟加拉湾与阿拉伯海),北背雪山(指今喜马拉雅山与兴兴都库什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畛,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土*龙]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
他这段总论包罗时间和空间的计量方法、对印度人的特色,以及文字和语言都有所论述,实际上是一篇人种学的调查报导。印度人所说的是多音节的语言,所写的则是字母文字,跟属于会意文字的汉文大不相同,奘师似乎特别感兴趣。此外,他对当时印度的城市和乡村、公共建筑与民宅着墨甚多,更特别指出“诸僧伽蓝,颇极奇制,隅楼四起,重阁三层,榱梠栋梁,奇形雕镂,户牖坦墙,图画众彩”。
他特别重视不同阶级的服饰差异。他以中国人的叙述手法形容印度妇女所穿的纱丽(围腰长裙)和印度男子所围的腰布,说印度人的“衣裳(外衣内裳)服玩,无所裁制”。他提到印度人极为“清素居简”,许多人都有同感。
在详述物质面之后,他接着谈到印度人的道德观、童蒙教育和文学。他虽然视婆罗门教徒为外道,但对他们聪明颖悟,好学精进,却有持平的论断。他不吝笔墨讨论佛教,提到当时佛教分为十八个流派,彼此常有极尖锐的讨论。他对精神修为极高的人欢喜赞叹,对他们所受的殊荣则叹为观止:佛门大德“驭乘宝象,导从如林”。不久,他在那烂陀寺和驭乘戒日王的宝象,也受到同样礼遇。最后,他指出四大种姓的差异:婆罗门阶级最高,刹帝利是国王和武士族裔,吠舍属商贾阶级,第四级叫首陀罗,是农民阶级。除此之外,他还提到印度有一种特立独行的人,完全不在意物质生活,称之为圣人或游方僧人。
此外,他还讨论到印度的法律、军队、司法行政、皇室和九种致敬之仪,后者在种姓差别和丧葬行事上尤其重要。他把最后三章的重点放在印度的公共行政、农业和矿藏上,虽是有点散漫,仍不失为全面性的考量。这篇总论面面俱到,结构甚佳,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精辟之作。他接着叙述西行之旅。
◆【三、佛影窟佛陀现影(631年,30岁)】
【1、礼佛遗迹(滥波国、那揭罗喝国)】
玄奘大师入北印度,首至滥波国。此国周千余里,有寺院十所,僧徒都学大乘。师在此停三日,再向南行,至一小岭,岭上有塔,据说是纪念佛陀当年从中印度步行到此时,曾经在此驻立。
从此再南去二十余里,下岭济河至那揭罗喝国,这也是北印度境的一国。在大城的东南,复有一塔,高三百余尺,是阿育王所造。相传佛院在行菩萨道之第二僧祇时,在此遇燃灯佛。他为佛敷鹿皮衣于地,更以自己的长发布地掩泥,让佛行过,如此的敬重佛法,
燃灯佛因此当场为他授记。虽然历经劫坏,但遗迹仍然存在,天人常在此散花供养。
奘师至此,礼拜施绕后,巧遇一位老僧人为其诉说建塔的因缘。于是奘师说出他的疑问:
“无量劫里,世界经过无数次的成住坏空,就像火灾起时,连须弥山都要化成灰烬了,为什么单单这地方还能存在?”
老僧人回答他说:“世界毁坏时,它也是要跟着毁坏的;但是当世界再成时。这原来的地方,圣迹又随着出现了,好比须弥山,坏了还能成,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2、佛顶骨城(那揭罗喝国)】
往西南十余里亦有一塔,相传是佛陀买花的地方。再往东南度过沙岭十余里的地方有佛顶骨城,城中有重阁,佛顶骨就放在第二重阁的七宝小塔中。顶骨长约一尺二寸,发孔看得很清楚。据说若有人欲占卜吉凶,可以摩香末为泥,以布帛包裹起来,放在佛顶骨上面,随着出现的各种形状来预卜吉凶。奘师一行人试,结果随行的沙弥,一个印得佛像,一个印得莲花。奘师则印得一株菩提树。守骨的婆罗门看见了,特别祝贺奘师,因菩提树暗示奘师有证菩提圣果的希望。
此外,还有骷髅骨塔,骨的形状像荷叶。也有佛眼,睛大如李,光明晶莹。其他还有佛的檀木锡杖、佛的僧伽胝衣一件等等,奘师皆一一礼拜致敬,并施金钱五十,银钱一千,绮幡四口,锦两端,法眼二具。散众杂花,辞拜而出。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40
【3、说服强盗】
奘师又闻在灯光城西南二十余里处有瞿波龙王所住的石窟,据说佛陀曾在这里降龙,如今还留有佛陀的影像于窟内。奘师很想去瞻仰礼拜,但是此去途中一路荒凉,盗贼又多,两三年来,去看的人不但多未见到,反而于途中遇上盗贼,遭到抢劫。因此去的人便逐渐稀疏。
奘师决定要去,但迦毕试国所派的随从,因赶时间回家,力劝法师勿去。奘师认为,如来真身之影,亿劫难逢,岂能到此而不去瞻礼呢?因此对随从说:“你们不去没关系,但不要走太快。等我前往石窟瞻仰礼拜完毕以后,我会回头赶上你们。”于是便独自一人往灯光城。
奘师进到一所寺院问路,想找一位带路的人。然而当大家知道奘师想去的地方时,竟无人肯去。随后虽然勉强强有一小孩愿意带路,也只答应送奘师至石窟附近的寺院。到即在寺,借宿一晚后,又得一老者引路,但两人行不久就遇上强盗拔刀挡路。奘师脱去帽子,现出庄严的僧相。盗贼问大师要去哪里?奘师告诉他们说要去龙窟礼拜佛影。盗贼又问:“这路上多盗贼,奘师可曾听说?”结果奘师智勇兼备的回答说:“盗贼也是人啊!为了礼佛,毒蛇猛兽尚且不怕,何况你们都是人呢?”强盗听了,深感惭愧,竟发心要随奘师前往礼佛。
【4、瞻礼佛影】
他们一同来到石窟,只见窟内一片幽暗,什么也没有。老人告诉奘师说:“要直入至东壁为止,约行五十步许,向正东而观,佛影即在其处。”奘师即照着老人指示而入,信步向前,果行五十步处触及东壁,站定后即至诚顶礼百余拜,但仍一无所见。
奘师自责业深障重,痛哭忏悔,更一心礼诵胜鬘等经的赞佛偈颂,随赞随礼一百多拜后,只见东壁上出现像钵一般大小的光影,一现即灭。奘师一时悲喜交集,更加虔诚的礼拜,只见刚才的光已放大如盘,但仍是转眼消失。
此时,奘师更加有信心了,发誓不见佛影绝不离开。于是就这样又拜了两百多拜,窟中终于大放光明,佛陀影像皎然出现在岩壁上,好像拨开云雾见青天,妙相庄严,神采奕奕,宛如佛陀亲临。左右及背后侍立的各大菩萨及罗汉,也清晰可辨。此时奘师赶紧示意门外的六人进来观看,然而火把一来,佛像却在顷刻间消失。奘师嘱来人赶紧把火熄灭,影像才又再度出现,但奇怪的是六人当中,只有五人见到佛影,其中一人就是怎样也看不到。奘师诚申礼赞,香花供养完毕,光影才一起消失。出窟后,老人十分欢喜,因为他虽然住在这里,也只是听过传说,还没亲眼见过。五个盗贼亲睹佛影现瑞后,也都深受感动,当场毁弃了打劫用的刀杖,向奘师求授五戒后离去。
◆【四、跋虏沙城访四塔(健陀罗国)】
【1、四如来像】
玄奘大师追上同伴以后,继续向东南山行去,约五百余里,至健陀罗国,此是在北印度境内的国家,东临信度河,都城叫做布路沙布罗城。这个地方多出贤圣之辈,古来作论诸师,如无着、世亲两菩萨,法救、如意、胁尊者等,都是这里出生的人。
在王城的东北,有一座置放佛钵的宝台,后来佛钵被流动性地移放各国,奘师到时,正放在波罗奈斯国,不在此台。在此城外东南八、九里处,有一棵毕钵罗树(即菩提树),过去四佛,均坐在此树下成佛,现在塑有四尊如来像。
树的旁边又有一座塔,是迦腻色迦王所建造,高四百尺,基层的周围有一里半,高一百五十尺,中有舍利一斛之多。
塔的西南百余步处,又有白石佛像一座,高一丈八尺,向北面立,灵感事迹很多,往往有人见像,夜绕大塔经行。宝塔西侧,有许多论师在这里亲证圣果,胁尊者就是其中一位。他原是外道梵志,八十岁才舍俗出家,皈依三宝,因其精进修行,不以胁着席(永不睡卧)故得此名。
城东亦有宝塔,为阿育王所建,是过去四佛说法的地方。城北还有一塔,高二百多尺,也是阿育王所建,这是为了纪念世尊因中行菩萨道时,在这个国家千生为王,千生舍眼的地方。
奘师参礼的圣迹实在太多了,一路参观礼拜,将高昌王所施金银绫绢衣服等物,所经大塔大寺,都分别一一供养。
◆【五、收心经游乌仗那(乌仗那国)】
【1、忍辱仙塔】
接着又到了乌铎迦汉荼城,由城北陟履山川,行六百多里,便至乌仗那国夹苏婆萨堵河,这里过去曾有一千四百所寺院,一万八千余僧徒,但今已呈荒芜。国王多住在梦揭厘城,此城人物丰盛,城东四五里处有一大塔,多有奇异瑞相,据说这是佛陀在过去世作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处。
往梦揭厘城东北行二百五十里,经大山来至阿波逻罗龙泉,此即苏婆河之上源。向西南流时,其地寒冷,春夏常冻,入晚即飘五色雪花,霏霏乱舞,如落杂花。龙泉西南三十里处北岸,有一磐石,上有佛的足迹,相传此为世尊以前降龙所留下的足迹。再顺流而下约三十里,有一块佛陀濯衣石,据传如来曾在此洗濯袈裟,石上还留有条纹痕迹。
【2、半偈舍身】
梦揭厘城往南二百多里的大山下,有一摩诃伐那寺。(相传佛陀修菩萨行时曾作国王,有一次被敌国追杀至此,遇到一个失意的婆罗门,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布施,竟自愿让婆罗门抓他去领赏。)再往南二百多里便是醯罗山,这是往昔世中,释尊修菩萨行时为求闻半偈,舍身弃命的地方。(这个故事是说释迦如来于过去世入雪山修菩萨行时,遇一药叉罗刹,对他说了半首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还有后半偈却不肯再说。佛陀听了前半偈,非常欢喜,很想听后半偈,可是罗刹不肯。后来约定说了后半偈,佛陀须舍身给他吃,作为回报。这时的佛陀为了求道,就答应他的要求。罗刹因而再为他说下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玄奘大师到此,想起了释尊昔日为求佛道,勇猛精进,因半揭而舍全身的故事,不禁肃然起敬,并振作精神,再向前行去。
【3、弥勒大像】
由梦揭厘城往西五十里,渡河至庐醯呾迦,有一座阿育王所造的红色宝塔,高十余丈,是阿育王为纪念佛陀前世为慈力王时,用刀刺身流血,布施给五药叉的地方。出城东北三十多里至遏部多,有石塔高三十尺,据传是昔日佛曾在此为人天说法,离去后忽然出现的。渡大河三四里有一精舍,供奉观音大士像,很具威灵。
出城东北有山谷,逆河而上,不是栈道,就是绳索,约十余里,至达丽罗川,这里是乌杖那的旧都。其川中有一座大寺,供有一座木刻的弥勒菩萨像(注:印度弥勒菩萨像并非如我国之大肚像),金色庄严,高百余尺。传说是由一位阿罗汉所造,彼以神通力将雕匠带至兜率天,亲睹圣容,往返三次才告完成。
【4、呾叉始罗探遗址(呾叉始罗国、僧诃补罗国、乌刺叉国)】
奘师自乌铎迦汉荼城南渡信度河,河广三四里,川流甚急,据说其中有毒龙恶兽之窟,若有人持印度奇宝及佛陀舍利欲偷渡者,辄遭覆船,渡过此河,乃至北印度之呾叉始罗国。城北十二里处又有阿育王建的塔,常放神光,据说是如来昔时行菩萨道时为大国王,志求菩提舍千头处。
一路上名胜古迹很多,还有鸠摩罗多造论处,摩诃萨埵王子舍身喂虎处,因血曾流到地面,被血染的地方,到今天生长的草木仍是红色的。
◆【六、迦湿弥罗勤修学(迦湿弥国)】
【1、迦湿弥国】
又经过乌刺叉国,历经危险走过许多铁桥,约一千多里来到迦湿弥罗国境。
迦湿弥罗又叫罽宾国,其都城西临大河,有寺百所,僧伽五千余人。有四座大塔,崇高壮丽,内有舍利斗余,也是阿育王所建。奘师初入其境,至西门时彼王遣国舅率车马来迎。遍历诸寺一一礼拜,后至一寺驻锡,寺名护瑟迦罗,其夜寺内众僧,皆梦神人告曰:“此客僧从大乘国来,欲学经印度,观礼圣迹。此人既为法来,无量善神随护,现驻本寺,师等宿福为人所羡,宜勤诵习,今客僧赞仰,如何懈怠昏睡?”诸僧个个从梦中惊醒,经行禅诵直至旦,不敢再眠。
【2、舌战群僧】
奘师随国舅参访了一百多所寺院后已接近王城,国王率领臣吏及城内的僧侣前往福舍迎接,沿途都是幢幡宝盖,香烟缭绕。国王见到奘师后,先虔诚礼赞,亲自散花供养,再请奘师乘坐大象入城,送到阇耶因陀罗寺安歇。第二天国王迎请奘师入宫应供,并请大德僧称等数十位作陪。用餐完毕后,国王请奘师开讲,并请僧侣们向他问难。只见奘师酬答自如,国王在一边听后,非常高兴。
国王知道奘师此次前来,就是为了取经,于是便派了二十个人,为他抄写经论,另外又派了五个人侍候他的生活起居,供他使唤。
僧称法师是一位知名的高僧,年纪已经七十岁了,平日最爱贤重士,见到奘师年轻有为,更是不辞辛劳,对他倾囊相授,总计为他讲授了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等论,奘师没有不一一领悟的。僧称非常赏识奘师,赞许他说:“这位大唐青年僧,智慧高超,器量宏伟,足可继承世亲兄弟遗风,我们之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可惜生长在遥远的大唐,不能从小亲近圣贤遗芳。”
此时大众中有大乘学僧毗戍陀僧诃、辰那饭荼,萨婆多学僧苏伽密多罗、婆苏密多罗,僧祇部学僧苏利耶提婆、辰那呾逻多等多人,都是来这里留学已久,道业坚贞,多才善解的优秀僧徒,听到僧称长老对奘师的这般称扬,心里很不服气,纷纷向奘师诘难。只见奘师气定神闲,舌战群僧,酬对应答无一不恰到好处,使得诸僧全部心悦诚服。
迦湿弥罗国据传说原是龙池,佛涅盘后五十年,有阿难弟子末田底迦阿罗汉,教化龙王舍池,才改建为五百所寺院,召请各方贤圣来住,受龙王的供养。其后至健陀罗国迦腻色迦王时(约在如来灭后第四百年),胁尊者召集诸圣贤众四百九十九人,都是内通三藏,外达五明的人,连同胁尊者在内共五百名贤圣,在此结集三藏。玄奘大师在此停留二年,学诸经论,朝礼圣迹完毕时,才再向西南行去。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40
※【贰、北中印度风情(633-635年,32-34岁)】
◆【一、生死无动感盗匪(633年,32岁)】
【1、林中遇贼(半奴嗟国、喝逻阇补罗国,林中遇贼:砾迦国)】
师向西南行,涉山间水,至半奴嗟国。又东南行,至北印度境,再向东南下山渡水,至砾迦国。这里属印度的边荒地区,言语、风俗、服饰多不相同,民风轻薄粗俗。
又走三天,到耶补罗城,借宿外道天祠过了一夜。第二天到奢羯罗城,城里还有一座寺院,僧徒一百多人,从前世亲菩萨曾经在这里撰写胜义谛论,旁边有一座塔,高二百多尺,传说是过去四佛说法的地方,留有佛陀经行的遗迹。
奘师等一行人从此出了那罗僧诃城,向东行至波罗奢大森林,忽然遇到一群盗贼,有五十几人,把奘师及随行的人衣服财物全部夺走,并挥刀押到路旁一个干枯的池中,想要加以杀害。幸好池中多荆棘杂草,跟随奘师的一位沙弥,发现南岸有一条水道,勉强可以容纳一个人走,于是机警地暗示奘师一起从暗道中逃走。师徒两人飞也似的跑了二、三里路,遇到一个耕田的婆罗门,才把遇盗贼的经过告诉他。婆罗门立刻放下耕牛,取下贝鼓猛吹,召集了八十多人赶往林中。盗贼看到人多,一下就四散逃掉了。
奘师亲自到池中,解开被捆绑的人员。村民见大家衣物均被剥夺,纷纷布施衣服给他们穿,并带他们暂时到村中去投宿。经过此次盗贼的惊吓。同行的人无不悲泣,只有奘师含笑无忧。同行的人觉得奇怪,便问奘师为何不忧反笑?奘师答说:「人生之所贵者,只此生命,生命既在,其它还有什么可忧的呢?我家乡风俗,谓『天地之大宝曰生,生之既在,则宝不亡。』小小衣资,又何足忧哉!」
【2、众来供养】
翌日奘师一行来到砾迦国东境,至一大城,城西有一大片庵罗果林,林中有一位一百七十多岁的婆罗门,可是看起来却好似三十多岁,身材魁梧健壮,精通中论、百论等方面的典籍,两名侍者,也各是一百多岁的老人,他们很欢迎奘师,知道他被洗劫,就派遗侍者到城中请佛教居士为他们准备斋供。
城中虽有数千户人家,但信佛的极少,事外道的很多。幸好奘师在迦湿弥罗时已声名四播,所以当侍者遍告城众说:「大唐高僧西来求法,不幸在附近遭盗贼洗劫,衣物尽失,此是大家种福田的大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立刻有三百多人,各持毡布饮食,恭敬前来供养奘师。奘师为他们解说因果报应的道理,很多人因此弃邪归正,欢喜而回。稍后奘师以众人供养的衣物`饮食分施同伴,各得数具,犹用之不尽。
奘师在此停留一月,学经百论及广百论。
【3、沿途参学(至那仆底国、阇烂达那国、屈露多国、设多图卢国、波理夜呾罗国)(633-634年,32-33岁)】
玄奘大师又向东行,到至那仆底国,(633年,32岁)参诣突舍萨那寺,亲近毘腻多钵腊婆大德,他着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等,奘师在此住了十四个月,向他学习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
出至那仆底王城,往东南五百多里至答抹苏伐那寺,佛灭度后三百年,有迦多衍那论师,在这里完成发智论。(634年,33岁)再向东北到阇烂达那国境的那伽罗驮那寺,停留了四个月,亲近大德旃达罗伐摩法师,学习众事分毘婆沙论。
再向东北行,登履危崄,行七百里,至屈露多国。更南行,越山渡河,历经北印度境诸国,入中印度境之波理夜呾罗国。再从此东行五百里,到达秣菟罗(中印度境)国。
【4、印度中心秣菟罗(秣菟罗国)】
秣菟罗是盛极一时的文化中心,更是当年迦腻色迦王的南方之都。当地「土地膏腴,稼穑是务」,除了有两种庵没罗果外,还出产「细班[叠*毛]及黄金,气序暑热,风俗善顺,好修冥福,崇德好学」。秣菟罗虽是印度教文化中心,但据奘师说,此地有「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学习」,佛教与印度教并存。
【5、文明摇篮大恒河(萨他泥湿伐罗、禄勒那国=窣禄勤那国)(635年,34岁)】
玄奘大师又向东北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禄勒那国,东临恒河,直至河源,东流入海处,广十余里,水味甘美,沙细如粉,印度称为福水。传说在此河中沐浴,可以消罪障;喝了可以除灾殃,死在河里还可以升天,因此许多愚夫愚妇常集合在河边,饮水沐浴,后经提婆菩萨指示正理,方始停止。奘师一行至此,亦纷纷取水饮来解渴。果然名不虚传,水味甘美异常。
奘师在此停留了几个月,听三藏大德耶鞠多法师讲完毘婆沙论后才离开,继续渡河东行。
【6、僧伽耶礼三宝阶(婆罗吸摩补罗国、醯掣怛罗国、毘罗那拏国;劫比他国礼三宝阶)】
回顾奘师进入北印度国境以来,一路所经过的地方,多数是修学小乘比丘的寺院。
奘师继续南行,渡过恒河西南,至劫比他国,此国的城东二十多里处有一大寺,据说是佛陀昔日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后,回降地面时,所降落的地方。传说当时先从天上降下一条扶梯,中阶是黄金的,左是水晶,右为白银。如来从中而降,大梵天王手执白拂,从右边白银阶上而降;帝释天主手持宝盖,踏水晶阶从左而下。这时百千天人及诸大菩萨陪侍着佛陀,亦从天而降。在奘师抵此前数百年,犹留有阶梯,但今已沦没。后国王为纪念此一殊胜事迹,曾垒砖石,仿真其状,庄饰了杂宝,高七十余尺,上建一精舍,中有石佛像,左右亦有释梵之像。旁有石柱,高七丈,是阿育王所立。更筑一五十余步,高一尺之石基,是佛陀昔日经行的地方。
◆【二、阿踰陀求道遇匪(635年,34岁)】
【1、羯若鞠阇国】
奘师又经羯若鞠阇国(即中印度之曲女城),至阿踰陀国,这里有寺百余所,僧徒数千人,大小乘兼学。在城内有旧伽蓝(伽蓝即寺院),是世亲菩萨撰写大小乘论并为众讲法处。奘师礼圣迹后,顺恒河与八十余人,同船东下,欲向阿耶穆佉国去。沿河两岸,多是无忧树林,非常深茂。
【2、恒河遇贼(阿踰陀国)】
奘师等人舟行半途,忽从两岸窜出十多条贼船,迎流而来,把奘师等人的坐舟包围,强拖至岸旁,并逼全船客人上岸脱光衣服,交出财物。又因为这批盗贼,都是突伽天神的信徒,每年秋祭必须找一容貌端正的人作为牺牲,杀取其血祭祀,这样祈求天神赐福。他们见法师仪容端丽,不约而同指向法师,竟要杀师祭神。
同船的人见状,有人站出来自愿替代法师牺牲;同时奘师也告诫贼人,他远来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如今法未得而身先被杀,若用以祭神,恐怕不能获得吉祥。然而这两者都没有得到贼人的允可。
【3、降伏群贼】
贼人派人取水,在花林中就地设坛,令两人拔刀押法师上坛。奘师眼见情况已不能免,就请求贼人稍待片刻,以便安心就死。此时奘师澄心净意,观想兜率陀天,一心专念弥勒菩萨,愿得往生内院,亲闻瑜伽师地论妙法,成就通慧后,再来下生教化这些可怜愍的贼人,令修胜行,舍离诸恶。
不久奘师入定,神升兜率陀天,只见弥勒菩萨在妙宝台上,天众围绕左右,此时身心欢喜,早已忘记自己正在坛上,即将被贼人杀害的事。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浪涌船覆,贼众大惊,急问师之同伴说:「这位沙门是从何处来的?」同伴告诉贼人说:「他是远从大唐来此求法的玄奘法师,如果杀他会获无量罪,遭受恶报。现在风浪四起,天神已经震怒,你们还是赶快忏悔吧!」盗贼听完大吃一惊,立刻列跪请罪。等用手触及法师,师才出定睁开眼来,初还以为将遭刀杀害,已引颈等待。不意他们竟都跪着忏罪了!
奘师为贼人开示佛法,贼人立即将刀枪劫具一概投入河中,表示从此洗手,并一一接受法师授予的五戒。欢喜顶礼后辞别,同行的人都惊叹师法力无边,远近闻者,莫不都说,若非法师求法心殷重,又怎能得到这样的感应呢!
【4、戒日王即位治世(阿耶穆佉国、钵罗耶伽国)】
玄奘大师再向东行三百多里,渡恒河北至中印度境的阿耶穆佉国。更向东南行了七百余里,再渡恒河及南阎牟那河,到钵罗耶伽国。城西有瞻部树花林,据传此地是佛陀昔日降伏外道处,阿育王曾造佛塔及伽蓝在此。此伽蓝处,传是提婆菩萨作广百论以挫小乘外道的地方。
大城的东面,在两河交流的地方,有一片大广场,土地平正,方圆十四、五里,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君王豪族,仁慈布施的地方,沿传迄今,都借这块平原举办,因此号称为大施场。
奘师至此,恰巧遇上戒日王在此行大布施,将五年积财,作七十五日之散施,上从三宝,下至贫苦无依者,无不施与。
古代的印度对于布施财物的事,是非常重视的,历代帝王,往往开了国库,以济民穷。大富长者,也经常散财施物,因为佛教六度,以布施为先。财分内外,外财指身外之物,包括妻子,田地钱财,一律施舍;内财则是头目脑髓,如今日之输血等,皆曰布施。这也是防止悭贪,利济他人的一种修行法门。
【5、憍赏弥刻檀佛像(原始佛像,憍萨弥国)】
奘师再往西南,经过恐怖的原始森林,长达五百多里,才到憍萨弥国。王城的故宫有一座大精舍,高六十多尺,内有一尊檀木雕刻的佛像,据说是往昔佛陀住世时,为了报答母恩,上升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一去就是人间好几个月。出爱国王由于思念佛陀,佛陀于是请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把一名雕刻匠摄升天宫亲睹圣容,再回到人间,凭印象用紫檀木雕刻了这尊佛像。
据说当释尊说法归来,从天宫下降人间时,这尊佛像居然也像真的人一样出现在迎接的行列中。(当年奘师在印度所见的佛像,就是这尊佛像,这也是第一尊原始佛像的由来)
城南有古剎,是具史罗长者的故居,其内有一座二百余尺高的大塔,也是阿育王所建,从前佛陀曾在这里说法好几年,旁边还留有过去四佛座、经行遗迹和佛陀爪发塔。东南边的重阁是世亲菩萨造唯识论的地方,东边无忧树林的精舍遗址是无着菩萨著作显扬圣教论的地方。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41
依据佛教藏经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及《大唐西域记》(含校勘及注释)之经文
佛教圣地菩提垣(636年,35岁)佛陀大神通遗址(鞞索迦国、室罗伐悉底国=舍卫国)
奘师离此再向东行五百多里,经鞞索迦国。此国内有一处佛陀在此说法六年的胜迹,在阿育王建的塔旁边有一棵七十多尺高的树,据传这是世尊在此说法期间,用净齿的一枝柳条的残余部分,拋弃在地生长繁茂至今。其间虽经邪见之徒屡次残伐,但随伐随生,奘师至此时,犹繁茂如昔,一时叹为奇观。
奘师向东北行,至室罗伐悉底国,也就是佛经上常看到的舍卫国,这是佛陀驻锡最久、说法最多的地方。国境周围有六千多里,在佛陀住世时代,由波斯匿王统治,国势强大。王城内有波斯匿王宫殿遗址,不远有波斯匿王为佛建立的大讲堂,旁边有一座小塔是佛陀姨母钵逻钵底比丘尼精舍。东边是须达多长者的故宅,宅边有一座塔,是武士鸯掘摩罗弃邪归正的地方。
城南五、六里处,有逝多林,就是闻名于世的祇树给孤独园。昔为伽蓝,佛陀说法的地方,奘师抵此时亦已颓毁。东门左右,各树石柱一支,高七十余尺,为阿育王所建立,以资纪念者。
祇园中所有房屋,只遗故基,唯独有一砖室尚存,中有一尊金像,这是因佛升天为说法,波斯匿王久别佛陀,非常想念,他听说优填王曾请巧匠,刻檀为佛造像,故亦造此金像,供奉至今尚存。
降生圣迹岚毘尼迦毘罗城(劫比罗伐窣堵国=迦毗罗卫国)
给孤独园的东北,有一座塔是佛陀亲自照顾生病比丘的地方;西北小塔则是从前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力拿不起舍利弗衣带的地方。此间古迹甚多,有提婆达多害佛因此身堕入地狱的大深坑,此外尚有瞿伽梨比丘,战遮婆罗门女因谤佛堕地狱的两个大坑,都是窥视不能见底的大深坑。
从此东南行八百余里,即至释尊的故乡,迦毗罗卫国。国境周围四千余里,都城十余里,悉皆颓毁。宫城周围亦十五里,垒砖故基,内有净饭王的正殿,现改建为一精舍,其内供有净饭王的遗像。北边则有摩耶夫人的寝殿,亦建一精舍,供奉了佛母的画像。其侧更有一精舍,是释尊降神母胎的地方,也造了一尊菩萨降胎的像。
东北方有一塔,是阿私陀仙人为太子看相的古迹。其它诸如太子角力处、乘马踰城处、游四门见老病死及沙门处,均有遗迹。总之,这是佛陀降生的国家,圣迹很多,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感叹。
野象供塔(蓝摩国)
奘师离迦毗罗城后,从此向东,经过一座五百多里的荒林,至中印度的蓝摩国。这里居民稀少,城的东南有一砖塔,高约五十余尺,释尊涅盘后第一个分到舍利的就是这个国的国王,他为了供养佛陀舍利,造了这座塔。此塔每常放光,塔侧有一龙池,据说池中有龙经常变化成人形,绕塔而行。除了龙的传说外,更听说这里常有野象衔着花来供塔。在这附近有一座寺院,相传在从前有一位比丘,召集同学远来礼塔时,就见过野象衔花安置塔前,后更以牙取草,用鼻喷水,大家见了无不感叹!其中有一位比丘发愿留在那里供养塔。他说:「象是畜生,犹知敬塔献花洒扫;我是人类,依佛出家,岂能目睹任其荒废,而不事供奉呢!」
于是他辞别大众,结茅留居塔旁,疏通池水,种植花果,虽经寒暑,不以为苦。因此感动邻国的人,各施财宝,共建此寺,直至现在。
寺的东面大林中,百余里外更有一塔,传为阿育王所建,用以纪念昔日悉达太子踰城至此,解下衣冠发髻珠宝交给车匿的古迹。
沙罗树下般涅盘(拘尸那揭罗国=拘尸罗国)
出了大林即入拘尸罗国,这是佛陀示寂的国度,如今也是一片荒凉。城西北三、四里渡河不远,即世尊涅盘之娑罗树林。娑罗树是和槲相类似的树,皮青素白,很光润,其中四株特别高大,正是佛陀示寂的地方,盖有一座砖石的精舍,内有如来涅盘之卧像。旁有一塔,也是阿育王所造,塔前立有石柱,用以记载佛之涅盘事迹,但可惜未记年月,使后代无从查考。相传佛住世八十年,以彼地历法约我国历法在二月十五日入寂,但也有说是九月八日的。
佛灭年代也传说不一,有说一千二百年的,也有说一千三百年或一千五百年,直至近代仍常有佛灭年**查之诤,或云二千五百余年,或谓二千九百余年的。但自从经过世界佛教友谊决议为二千五百多年后,大多已采用此说,以求统一。总之,佛诞、出家、成道、涅盘的日期,众说纷纭,虽经世界佛教会议决定五月月圆之日为综合一切纪念的节日,叫做「卫塞节」,但是日、韩及我国等各地区多仍沿用新历或旧历之四月八日为诞生,二月八日为出家,十二月八日为成道,二月十五日为涅盘,分别定为纪念节日。
不远处又有塔,相传是佛陀于过去生中修行时,曾作雉王,为救生灵扑火处;为鹿王时,舍身济度众生处。塔的旁边就是佛陀停灵处。停灵塔侧则是摩耶夫人哭佛塔。(据说当初佛陀入涅盘后,阿泥律陀上升天宫告诉摩耶夫人,夫人一时难抑悲痛,竟晕了过去。醒后立即偕天到娑罗双树间,见遗物又嚎啕痛哭。当时金棺自开,放大光明,只见佛陀合掌坐起说:「有劳慈母远从天降,心里实在惭愧,但诸行无常就是这样,请不要太过悲哀。」接着阿难请示佛陀说:「佛已大殓,但现在又起而说法,若后世问起,该如何解说?」佛陀开示说:「佛涅盘后,慈母摩耶夫人自天宫降,至双树间,如来曾为世间不孝的众生,从金棺坐起,合掌说法。」说完金棺自合。
再由城北渡河登岸,就是佛陀的火化场,现有塔,地面土色至今犹呈黄黑,曾有人至诚祈求,于土中获得舍利。佛陀火化塔侧另有一塔,是纪念佛陀为大迦叶示现双足的地方。据说当时佛陀金棺已上火化场,香木堆积,却总是点不燃,四众惊骇,不知缘故。
阿泥律陀因而宣告大众说:「这是因为佛陀要等大迦叶到来才举火。」
随后大迦叶果然带着他的五百弟子从林中赶来火化场,问阿难说:「世尊的身体还能够见得着吗?」
阿难哀伤的说:「千毡络缠,重棺周殓,现在香木已积,就等焚化,如何得见?」
迦叶尊者正感无望时,不料佛陀慈悲,忽自棺中出示双足,惟见轮相颜色有异,因问阿难,阿难解释:「佛涅盘时,人天悲痛,众泪共染,以致变色。」迦叶尊者默然不语,虔诚礼拜赞叹,香火立刻自然,大火顿起。熄火以后,却见贴身和最外层的裸毡,完好如初,发爪全存。
据说当初佛陀大殓后,曾三次出棺。第一次伸出手臂问阿难治路;第二次是开棺坐起,为母说法:最后一次是为迦叶尊者出示双足。现足塔侧,是八国国王分舍利塔,也是阿育王所建,塔前石柱则记载了当初分舍利的事情。
鹿野苑初转法 lun(波罗奈斯国)
奘师再至波罗奈斯国,此处国周有四千余里,都城西临恒河,长十余里,寺院很多,有三十多所,僧众约二千余人,多学小乘一切有部。
渡恒河北上十余里,即至鹿野伽蓝。台观接连,犹如一条长廊,有僧千五百人,都是学小乘正量部的。大院内有一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有一百多级,室中有一尊[金*俞]石的佛像,做转法 lun状。这尊佛像,一直到现代,尚保存在鹿苑的博物馆中。
在精舍的东南,有一石塔,为阿育王所建,高百余尺,塔前有石柱,高七十多尺,这就是为纪念佛陀昔日初转法 lun,度五比丘的地方。(因其侧有弥勒菩萨受记处,所以也有说此塔是为纪念弥勒菩萨受记而建的。)
附近更有他佛受记的塔,及四佛经行处等古迹,因年代远在劫前,更无法查考了。
伽蓝的西边,还留有如来澡浴的池迹,及涤器、浣衣等地,均有神龙守护,无人秽触。
西南边则尚有供奉圣钵的巨塔和憍陈如五人迎佛处的小塔;东行二、三里则有烈士池(俗称救命池),其西侧有三座兽塔,是佛陀往昔修菩萨行时,示现兔身,自 fen献餐的地方。
总而言之,鹿野苑里大多是佛陀于过去世中,修菩萨时的应化遗迹,他之所以会经常示现各种异类,无非为了感化顽愚,调伏刚强。
吠舍厘第二结集(战主国,结集:毗舍离=吠舍厘国)维摩丈室(毗舍离)
玄奘大师南渡恒河,来到摩揭陀国,这是一个和佛陀有深厚因缘的国度,佛陀从修道到证果都在这里完成,国境周围五千余里。这里的风气,崇尚学说,尊重贤士,当时全印度最大,最有名的学府--那烂陀寺,就在这里。国境内共有伽蓝五十余所,僧一万多人,多学大乘。
恒河之南有一故城,周围七十余里,虽呈荒颓,犹有雄风。据传过去在人寿无量岁时,此地名香花宫城,因王宫多花得名。后来至人寿数千岁时,更名为波咤厘子城,因城多波咤厘树命名。至佛涅盘后第一百年,有阿输迦王(义译无忧王,旧译阿育王,为频婆罗王之曾孙)自王舍城迁来此。因年代久远,今仅存故基,伽蓝数百,亦只存二、三所。奘师一一凭吊,感叹无常,不胜唏嘘!
故宫之北,临恒河有一小城,城内有千余家;宫北有石柱,高数十尺。据说阿育王在没有学佛以前,年轻气傲,为了惩治拂逆自己的臣民,曾在这里筑了一个人造地狱,地狱中刀山剑树,血池油锅,无一不有。当时只要听说阿育王的地狱之名,没有不心惊肉悸的。
后来,有一阿罗汉示现趺坐莲花于沸油镬中,才感化了暴戾的阿育王,并拆除这座地狱。接着又由一位进护大罗汉慈悲善导,领阿育王皈依三宝,从此阿育王便护持正法,并发愿建八万四千塔供养佛陀舍利。
奘师在城里小住七日,巡礼圣迹。
人造地狱南有一塔,据说内有佛舍利一斗,每每放出神光。离舍利塔不远处有一精舍,内供有佛陀脚印的白石一方,石上的佛陀印长一尺八寸,宽六寸,脚下有千幅轮相,十指端有卍字纹,历久弥新。这是佛将入涅盘前经过时,站在这石上告诉阿难说:「这是我入涅盘前最后留下的足迹。」接着又指着波咤厘子城说:「百年后将有一位无忧王(阿育王)在这里建都,护持三宝,能役使百神。」所以在这附近有很多阿育王所建造的塔及石室遗迹,传说均是当初阿育王役使鬼神所建,用来供养佛陀舍利,或供法师习定使用。其中又以故城东南的咤阿滥摩寺遗址最发人深省。
传说阿育王在晚年时,因病重不久人世,便想把所有珍宝全部供养三宝,以广积福田。但那时权臣掌政,抗命不从,使得阿育王虽然贵为人王,也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那时阿育王环顾四周,能布施的东西就只剩下刚刚吃剩的半个阿摩洛迦果,于是便派人送到咤阿滥摩寺去供养僧众。如今这塔内供的,据说就是那半个阿摩洛迦果核,以供世人瞻仰警惕。可见世间荣华、权势名位不可久恃,行善积德应该及时。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41
礼菩提树
师再向西南行,经砾迦寺,再南行百余里,至菩提伽耶,礼菩提圣树。树垣垒砖为围,四周更筑高墙,东西长,南北稍狭,分四门,正门东对尼连襌河,北门通大伽蓝,寺内圣迹颇多,正中有金刚座。
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佛住世时高数百尺,今约五丈余,昔佛坐其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名菩提树。树茎黄白,枝叶青润,终年不凋,唯至如来涅盘之日,其叶顿落,经过一宿,还生如原来的样子。因此每至是日,诸国王与臣僚等,共集树下,以乳灌洗,并燃灯散花,以表礼敬。
奘师于树下五体投地,悲哀懊恼,自忖佛成道时,不知自己漂沦何趣?今于像法时期方至,想到业重障深至此,不禁悲泪盈目。此时适有比丘僧众数百人,因解夏远近来集,见奘师悲恸,观者无不鸣噎。
那烂陀寺礼戒贤(636年,35岁)
参正法藏礼戒贤抵那烂陀
奘师在菩提场停留近十天,圣迹一一礼拜过。第十天时,那烂陀寺派了四位大德前来迎接他。隔天就到达里迦村。这是目犍连尊者的故里,中有二塔:一是阿育王所建,一是尊者圆寂地,舍利安奉于中。奘师在塔寺暂歇时,即有二百多名僧众和一千多名信众,手持香花、幢幡、宝盖前来迎请,赞叹围绕,一直送到那烂陀寺为止。此时寺里已集合了寺众在门前等候欢迎,互相引见后,相随入寺。寺方特别预先安置了一个床座,请奘师升座。大众就座后,维那就击犍椎,宣告奘师住寺。
膝行拜师,述前因缘
接着选出二十位善解经律,威仪整齐的中年僧徒陪同奘师参见正法藏,也就是寺主戒贤论师。在那烂陀寺最为人尊敬的就是戒贤法师,大众由于尊重,不敢直称其名,但号为正法藏。奘师当然也是仰慕很久了,能够有缘晋见,百感交集,他依照印度拜见老师的大礼,膝行肘步、鸣足顶礼、问候赞叹,遵行弟子礼节完毕,戒贤论师令人广设床座,让奘师及众僧就座。
随即问奘师从哪里来的?奘师合掌恭敬回答:「从大唐国来依止师父学瑜伽论。」没想到戒贤论师听了之后,热泪盈眶,把弟子觉贤叫来,他是论师俗家的侄子,也已七十多岁,博通经论,擅于词令,吩咐他说:「你可以当着大家,略说我三年前患病的经过。」觉贤听了也忍不住热泪盈眶。边擦眼泪边述说这段希有的因缘:「正法藏原来患风湿病,每当发作时,手脚关节像火烧刀割一样的痛苦,时好时发,拖了二十多年。三年前病情加重,痛苦到已经不能忍受。因此对人生感到厌倦,企图绝食自杀。
没想到当夜就在梦中见到三位天人,一个黄金色,一个琉璃色,一个白银色,端正庄严,雍穆非凡。金色人说:『你想舍弃这个色身吗?经上只有说身是苦本,却没有教人自绝。你在过去世中曾经当过国王,使人民遭受许多痛苦,所以才会招感这样的苦报。现在你应该省察宿世的罪业,至心忏悔,甘心忍受,广宣经论,罪业自然消灭。如果只是厌世自杀,苦报还是不会了结。』正法藏听了,至诚礼拜。
金色人指着琉璃色的人说:『这位是观世音菩萨。』又指着银白色的人说:『这位是弥勒菩萨。』正法藏马上顶礼弥勒菩萨说:『戒贤常想投生到菩萨旁边,不知能不能达成这个愿望?』弥勒菩萨回答:『假如你能弘扬佛法,就能在后世达到这个愿望。』金色人又自我介绍:『我是文殊师利菩萨,因见你不是为利益众生而舍身作无谓的牺牲,特地来劝你。现在应该听我的话,弘扬正法,将瑜伽论等普及到没有听过的地方,你的病自然会慢慢的好起来。三年后将有一位大唐僧人,因爱乐大法,前来拜你为师,你可以安心在这里等着教他。』正法藏再次顶礼,感激允诺,说完抬头,三个人已经不见了。醒来才知道是一场梦。从此以后,正法藏的病就慢慢好起来了,乃至痊愈。」
在座僧众听后,一致叹为希有,奘师更是悲喜交加,赶忙再度顶礼说:「果真如此,弟子当尽最大的努力学习,请慈悲摄受教诲。」
这时戒师又问奘师在途几年,答告三年,正与梦相符。
供养丰盛
奘师被安住在觉贤大师的房间第四重阁,先接受为期七天的供养,然后才被安置到护法菩萨北面的上房里,每日供养更是丰盛:日给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其半大于乌豆,味美香鲜,非余米所能及,惟摩揭陀国产此,独供国王及多闻大德使用,故名大人米)。又月给油三升,酥乳等均随日取足。又派净信居士一人、婆罗门一人以供差遣,奘师本人则免除一切僧务,出门还有舆乘代步。像这样的优遇,在那烂陀寺主客僧一万人中,连奘师一共也只有十人而已。
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若译成华文为施无厌寺,在古时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最高学府,人才及学风,都可说空前绝后。相传此伽蓝之南,在庵摩罗园中有一龙池,龙名叫做那烂陀,因此以之为名。也有一说是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时,曾是大国王,在此建都,怜愍孤穷,常行惠舍,物念其恩,故号为施无厌。
寺址本是庵摩罗长者的花园,后由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买下供佛。佛曾在此说法三月,五百商人听后都证了圣果。佛陀涅盘后,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因怀念佛陀,特别建造了这座寺院。
后来其子佛陀鞠多王继位,又在寺南另造一座寺院。孙怛他揭多王接掌后,又在寺东扩建。至曾孙婆罗阿迭多即位,更在他父王扩建的殿宇以东,大兴土木,另筑寺院。落成当天看到有圣僧远从大唐来应供,心生欢喜,便舍位出家。他的儿子伐阇罗王继位后,于新建梵剎北边再建寺院。后来中印度有一个国王又在寺边加盖一座寺院。
前后总共六个国王,各自营造六座寺院林立在一起,气势非凡。后来将六寺合而为一,并增建一座巍峨堂皇的山门,中分八院,庭院仍各自独立。围墙内宝台星列,琼楼玉宇,非常壮观。各院的僧房都是四重,雕梁画栋,在印度千万寺院中,壮丽宏伟堪称第一。
寺内僧众,常有万人,不但修学大乘法门及十八部,就连外道典籍的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也都在研究的范围。全盘深解经论二十部的,在千人以上;三十部的有五百多人;五十部的比较少;连奘师在内才有十人。之中,只有戒贤法师一人穷览一切,年高德劭,是大众的宗匠,学习的榜样。寺内讲学风气很盛,每天都有一百多处讲座,学僧都潜心听讲,爱惜光阴。也因寺内全是高德逸行的僧侣,每个人都能严守佛门清规,建寺以来七百年间,还没有一个人犯过戒!因此那烂陀寺自建寺以来就声名远播,连国王都非常敬重,每年封给寺院非常丰富的赏赐,使学僧们可以不必托钵求供,专心办道,成就艺业。
那烂陀寺道风的高峻,学术气氛的浓厚,使得寺中僧众更孜孜不倦,不敢懈怠。各国学人无不希望能够前来参访。妄想窃取高名的,更想尽办法一登「龙门」,一旦能留下来,立刻身价百倍。但是要登堂却必须经过山门接待的严格论辩口试,有十之八九的人在这一关就被淘汰了。通过的人,接着还要经过第二关论难考验,能正式登堂入室的,就寥寥无几了。因此建寺以来,人才辈出,都是一时之选,人中的佼佼者。
骑宝象入王舍城
奘师在那烂陀寺安住下后,一日赴王舍城观礼圣迹。
王舍城是佛教的发祥地,佛陀成道后住在这里的时间最多,经上常见的耆阇崛山(灵鹫山),就在城的东北不远。王舍城有新旧二城,旧城名矩奢羯补罗,义译上茅,因其地盛产上好香茅得名,居摩揭陀国中心,历代君王大多在这里建都。宫城北门外一塔是提婆达多放醉象企图杀害佛陀的地方。伏醉象塔北边是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说法证果处。证果塔不远是室利鞠多外道以火坑、毒饭企图加害佛陀的地方。
灵鹭峰下乘退凡礼灵鹭山
从王舍城东北走十四、五里,可达灵鹫山,此山与群山环连,北岭隆突而起,形如鹫鸟,故名灵鹫山。佛陀行化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座灵山,曾在此说法华经,大般若等无量众经。玄奘大师到此,不免凭吊圣迹,缅怀世尊当时的说法盛况。唏嘘感叹世事无常,今说法台犹在,而盛会难再啊!
山顶有一精舍,是佛陀从前的居处,现在供奉的佛像大小如生前。精舍东边有佛陀经行过的一方长石,旁有一块巨石高一丈余,周围长三十多步,是提婆达多当时用来丢击佛陀的。
南边的塔则是讲法华经的地方,此外还有佛陀入定室、魔王恐吓阿难尊者处。精舍旁也有很多石室,有许多大阿罗汉在这里入定。此外还有毕钵罗石室,及其后壁洞穴阿素洛宫,附近还有比丘自刺证果处,比丘投崖证果塔。出山城北门一里多的地方到迦兰陀竹园,是佛陀制订戒律的地方。
东边有一塔是阿阇世王所建,如来涅盘后,八王均分舍利,阿阇世王就将迎回的一份供奉在这个塔内。后来阿育王发愿广造宝塔,曾经开塔请出舍利,只留下一些,至今仍常放光明。
石窟结集
从竹园向西南行五、六里,山侧一片大竹林中,更有一大石室,据说佛陀涅盘后,大迦叶尊者就是在此石窟中,与九百九十九位大阿罗汉,结集三藏经典。石室前的故基是阿育王为结集的大罗汉所建庭宇的遗址。
当结集时,有无量圣众集于此,迦叶尊者宣告大众说:「凡自知具三明六通,能总持如来一切法无错者,可留在此;余请各随所安。」结果共选出九百九十九人。此时,阿难尊者尚在有学地,于是迦叶对他说:「你漏尽通未得,不宜参加盛会。」阿难听了无话可说,惭愧退出。经一夜勤苦修断三界,得无学地(阿罗汉果)后,再去叩门。
迦叶问他漏已尽否?他说已尽。迦叶又对他说:「既已漏尽,又何劳开门,应随意可入。」阿难乃运用神通从锁孔中入窟,顶礼迦叶之足。迦叶执阿难手,对他说:「我是要你除断诸漏,立证圣果,所以才驱逐你出窟的啊!幸勿见恨!」阿难说:「若是怀恨,又岂名漏尽呢?」于是礼谢而坐。
结集三藏是由多闻第一,总持诸法的阿难尊者升座为众诵素呾缆藏(经藏),众圣随口记录。又由优波离尊者诵毗奈耶藏(律藏),由迦叶尊者自诵阿毘达磨藏迦叶(论藏),三月安居,结集三藏,流传后世。后世称此为上座部结集。
又此向西行二十里有阿育王所建一塔,为昔日大众部共集之处。此为未断漏尽,被大迦叶拒于大石窟外的一些弟子们所另行结集的地方。他们自行在此结集五藏,于经、律、论之外又增加了杂集藏和禁咒藏。因为他们的集结是凡圣同会,所以后来的人称之为大众部结集,以别于上座部。从此佛法便产生部派之争,至今犹然。
玄奘大师经两结集处,再向东北行三、四里,到新王舍城。在频婆娑罗王以前,原本都是建都上茅城,但因居家稠密,常发生火灾,一家失火,四邻遭殃,防不胜防。城里的居民,有
很多因为这样而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频婆娑罗王自责,便下令严防火灾,凡不慎失火的人,将被放逐寒林。岂料不久王宫忽然失火,频婆娑罗王为彰国法,便将自己放逐寒林,命太子统摄国事。敌国吠舍厘王得知频婆娑罗王被放逐于寒林后,以为是报仇的好机会,便想率精兵攻袭。频婆娑罗王因此下令筑此新城,官吏平民并跟着迁往新城。
因国王先建房舍住在这里,才命名为王舍城。太子阿阇世王继位,亦建都在此。到了阿育王时才迁都波咤厘城,并将王舍城布施给婆罗门。所以现在城中只有一千多户婆罗门众而已。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42
铜立大佛
奘师离王舍新城,经佛度罗[目*侯]罗处。
在那烂陀寺西北有一座大精舍,高三百多尺,是婆罗阿逸多王所建,庄严宏伟,供奉的佛像,和菩提树那座精舍相同。精舍东北有塔,是佛陀从前说法七日的地方。西北还有过去四佛座。南边有白石精舍,是戒日王所建,还没有完工,但由建筑图看,应有十多丈高,落成以后,必然雄伟。再向东北二百多步处,有铜铸佛陀立像一尊,高八十多尺,约六层重阁才能覆盖,这是从前满冑王建造的。
又东行数里可见一塔,此塔为佛陀初成道,走向王舍城时,频婆娑罗王与国人百千万众迎见佛陀处。
雁塔因缘
奘师又向东走了三十多里,到因陀罗势罗娄诃山。东峰有寺,寺前有一塔,塔名僧娑,意译为雁塔,亦名埋雁塔,其由来则是以下这段因缘。
据说从前这座寺里的比丘全都修学小乘,因为佛陀曾准许吃三净肉,所以他们执着不改。
有一次,有一位比丘开玩笑的向空中飞过的雁群说:「现在寺内正缺肉食供养,你们知道吗?」
不料话才说完,领头的那只雁竟应声由高空俯冲,坠死在比丘身前。比丘既惭愧又惶恐,遍告寺众,听到的人无不惊叹的说:「这雁如此有灵性,定是菩萨示现,我们何德何能,岂能吃牠的肉?」
从此,寺众才深深的了解到当初佛陀设教,随机诱导,其实是有权实的分别。只因他们愚痴,才误认权宜的诱导为究竟的教法,执着不改,以致发生今天这样的憾事。于是从此寺众改依大乘教化,永断肉食。并且为那死雁建一灵塔,埋葬其中,还题字志念,永传芳烈。
那烂陀修学精进归寺闻法
奘师礼遍王舍城及那烂陀寺周围的圣迹后,回到那烂陀寺,准备修学受业。
先向戒贤论师销假,恭请讲授瑜伽师地论。正法藏亲自开讲,是难遭难遇的殊胜因缘,因他年老体衰,已很久没有亲自讲经了。升座时,听讲的竟有好几千人!讲堂里一片寂静,大家聚精会神的听讲,没有半点杂音,只有正法藏苍老宏朗的声音,不分远近,清晰的传到每个人的耳中。
开讲不久后,室外来了一位婆罗门,忽而悲泣,忽而言笑。论师示意人员查问缘由。婆罗门拭去眼泪,恭敬进到座前,亲自向正法藏回话:「我是东印度人,曾在布砾迦山观世音菩萨像前发愿求作国王,结果菩萨现身呵斥我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并告诉我今天在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将为大唐法师讲瑜伽师地论,要我前来听讲。菩萨告诉我说,以这种闻法因缘,将来就能见佛,又何必为王?如今我不仅见到大唐僧来,而法师您也真的为他登座讲瑜伽师地论,和昔日菩萨的预言完全一样,所以才如此悲喜交集。」
戒贤论师听后,就允他入座听讲。一部瑜伽师地论共讲了十五个月才讲完一遍,非常详尽仔细。奘师在那烂陀寺一住五年,共听了瑜伽地论三遍,顺正理论一遍,显扬对法论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两遍,中论、百论各三遍,其它如俱舍论、婆娑、六足、阿毘昙等诸论,因在参学途中已曾听过,所以在此就只有找出疑难来解惑而已。
兼读梵书
奘师在寺,除了听论之外,还兼学印度梵书和婆罗门书。
梵书来源已不可考,据说于每劫世界初成时,大梵天王会传授给天人,因是梵王所说,所以称为梵书,旧译为毘伽罗论,音译毘耶羯刺南,义译声明记论。因其内容所谈论的范围很广,详述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所以称为梵书。
据说过去在成劫之初,梵王先说,共计有百万颂。后来到了住劫初期,帝释天去繁就简,删略为十万颂;其后又经北印度犍驮罗国的波你尼仙人,再简略为八千颂,就是如今天一般通行的这本。后来曾有南印度婆罗门为南印度王再精简为二千五百颂,通行各国,盛行一时。这本书在当时,凡是博学之人,没有不学的。
由于其中对声韵学以及字源字体的辨正,有着独特的论述,这使得奘师对梵文的造诣突飞猛进,和外国人交谈,就像印度博学之士一样,没有任何困难。
周游五印访群贤(637-640年,36-39岁)
巡访东印度散花三愿(伊烂拏钵伐多国)
奘师在那烂陀寺学习经论,不知不觉一过就是五年多,此时奘师已三十六岁。在那烂陀寺修业告一段落后,奘师心想西来不易,便又继续南游各国。
奘师往伊烂拏钵伐多国,沿路经迦布德迦伽蓝(鸽寺)。寺南二、三里处有孤山,峰峦高峻,林木青翠。其中的精舍,供奉观世音菩萨圣像,灵应事迹很多,常有信徒到这里绝食祈祷,或一七日,或二七日,只要心诚意专,据说便可以看到菩萨从檀像出来,慈音慰喻,满其所愿。
后来因为来求愿的人太多,恐怕污损了圣像,于是便在佛像周围七步外竖起栏干,来礼拜的人只许在栏外,不准靠近圣像。就算要供养菩萨鲜花,也只能遥遥掷散,如果幸运的,花飘落在菩萨手臂上,那就是吉祥如愿的佳兆。奘师听说之后,也想前去试试看。他买了各种名花编串为鬘,捧到圣像前,至诚礼拜,发了三个愿:
一、学成后若能平安归国,希望花落尊手。
二、所修福慧,愿生兜率天宫,亲事弥勒菩萨,若能如愿,愿花贯挂圣像双臂。
三、圣教称众生界中,有一分没有佛性的,玄奘现在自疑,不知是否?如果我有佛性,可修行成佛,愿花能挂在菩萨头上。
拜愿后,奘师将花远远掷向菩萨,结果尽如所愿,心中欢喜万分。一旁同礼及守精舍的人,见到大师得了这前所未见的祥瑞,都一齐向奘师顶礼庆贺说:「将来法师若成佛,请不要忘记今天的因缘,先来度我们。」
食果变形(食果变形:瞻波国;羯末嗢祇罗国、奔那伐弹那国、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三摩怛咤、室利差怛等六国、耽摩栗底国、乌荼国、恭御陀国、羯陵伽国)
→《慈恩》→《西域记》
奘师沿恒河南岸东行三百余里,至中印度境之瞻波国。其寺十所,僧二百余人,均习小乘教。传说在劫初之时,人多穴居,后来有天女下降人间,于恒河中戏水,因水灵触身,而生四子。现在的王城,就是其中一子的宫廷所在。国境南部有一个大森林区,连绵二百多里。
相传在佛陀降生以前,曾有一位牧牛人,每天放牧数百头牛于此林中,任牠们自由吃草。其中一头牛时常离开牛群,直到日落时才归队。牧牛人觉得很奇怪,因为每次牠回来时,毛色总显得特别光润,吼声也分外宏亮。于是便暗中跟随,随牛来到一个石洞口。
他跟进后,大约走了四、五里,忽然眼前一亮,只见洞内别有天地,犹如仙境。此时牛在一处树下吃草,草色柔润,也是人间所没有的。牧牛人见树上果实赤黄如金,又香又大,便乘牛吃草时,偷偷摘下一颗。虽然很喜欢,但因为害怕,也不敢吃,就把它放在怀里。
不久牛吃饱了,他就跟着牠准备离开。但谁知走到洞口时,忽然窜出一个恶鬼,将他怀中的果实夺回。牧牛人回家后,将这奇遇告诉一位名医,名医嘱咐他最好先别吃,应该设法拿一颗出来研究。隔天,牧牛人如法炮制,并藏了一颗在口中准备离开,谁知守洞的恶鬼竟扼住他的咽喉,害他不慎将果子吞进肚子里。
牧牛人吞了果子以后,身体开始变大,最后整个身体都陷在洞里出不去,只剩头能伸出洞外。后来家人前来找他,见到他变形的身体,大家都很惊惧。为了救他,家人回庄请来了很多大力士,但是依旧无法动弹。国王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也派人来挖掘,但没有结果。随着日子久了,牧牛人渐渐变成石头,虽然仍保有人的形状,但已与石头无异。据说当年奘师亲见时,该人头形石仍然完好。
奘师离瞻波国,在中、东印度境各国寻礼圣迹。所经国家包括:羯末嗢祇罗国、奔那伐弹那国、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三摩怛咤、室利差怛等六国、耽摩栗底国、乌荼国、恭御羯陵伽国等。
憍萨罗岩凿寺院(憍萨罗国,龙树菩萨=龙猛菩萨)
奘师接着到访的佛教中心是南憍萨罗。南憍萨罗以龙树菩萨故居闻名。龙树约莫生在第一、二世纪间,是中观宗的创始人。中观宗以将《般若经》系统化尤为著称。龙树菩萨有时也称为「佛陀第二」,奘师在南憍萨罗期间就听到一些有关他的传说。有几则传说把龙树说成神通者,玄奘记录的则是国王(西域记作引正王)为为龙树凿山建伽蓝,结果闹到国库空虚的情形,结果龙树菩萨遂「以神妙药滴诸大石,立变为金」!
陈那与护法等遗事(案达罗国--陈那论师,驮那羯磔迦国--清辩论师,达罗毘荼国--护法论师)
奘师在南憍萨罗就听说该国国王「崇敬佛法,爱尚学艺」,且有「伽蓝百所,僧徒万人」,便回头往海岸而行,经过密林来到案达罗古国。他说,案达罗国有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而且是因明学大家陈那的故居。案达罗有一座窣堵波,乃是陈那作《因明论》之处。
奘师从南憍萨罗继续往驮那羯磔迦国而去。该地伽蓝栉比鳞次,可惜多已荒芜,如今尚存者只剩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大多崇信龙树中观宗。
奘师接着又前往印度南部达罗毘荼国大都建志补罗城。而且在前往僧伽罗途中结夏期间,在此待了相当一段时间。建志补罗城是护法大师的出生地。而护法又是戒贤大师的师父,奘师应该称他为师祖。这位瑜伽宗大德是着的大乘经典论师,著述甚丰、,其中包括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评论,奘师受他影响很大。奘师返国后,就是护法的论释为主,糅和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的批注为《成唯识论》,成为中国和日本唯识学的标准模板。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43
玄奘神游僧伽罗师王之子
奘师自从离开瞻波国,便在中、东印度各国寻圣迹。西行经耽摩栗底国,虽有几处圣迹,却是一个外道盛行的国家。
又闻海中有岛国僧伽罗(即师子国),其上有精通上座部三藏教典及深解瑜伽师地论的大德,但须涉海路七百由旬,方可达彼岸。奘师正犹豫间,碰巧遇到一位南印来的法师,他劝他可从南印的东南角出海,约三天水路就可以到达。虽然多经一段山川跋涉,但比较安全,不但可以免去海上狂风巨浪的危险,又可以顺道朝礼屋荼等国的圣迹。
奘师于是即向西行,途经各国,直抵建志城(建志补罗城),此为南印度海口,此去师子国只须三日。但师抵此未去之间,忽闻彼国王死,国内饥乱,有大德菩提迷只等三百余僧正从彼国来投印度。奘师与彼众在建志城(建志补罗城)相遇,于是原本打算的师子国之行,便作罢未去。
有关师子国的命名由来,相传是有一位女子,在嫁到邻国途中遇到狮子王,由于送嫁的人均吓得各自逃命,留下车中的新娘,被狮子王衔入山中。后来女子与狮子相处久了,竟然发生感情,生下一男一女,外貌像人,性情却很凶恶。长大后问母亲说:「我到底是人,还是兽?」母亲只好把从前的遭遇说出来。儿子说:「人畜既然不是同类,为什么不离开牠?」
母亲回答:「不是不想离开,是无法逃走。」后来儿子跟着父亲,暗中察看,摸清出山的路,就趁狮王远行,带着母亲和妹妹逃出山林,回到母亲的国家,但不幸她的父母都已去世,没有子孙,只好暂时寄住村邻。
狮王回山后,不见妻子儿女,又急又气,哮吼下山,见人就扑,遇害的很多。国王亲率兵马围射。狮王一见,更加生气,高声怒吼,人仰马翻,没有人敢再接近。国王只好悬赏射杀。此时儿子对母亲说:「我们现在饥寒交迫,不如我去应募。」母亲阻止他说:「不可以,牠虽然是野兽,却是你的父亲,如果你杀他,人和野兽又有什么分别呢?」可是儿子不听告诫,执意要去,母亲无奈,只好很痛苦的含泪看着他去。狮王一见自己的儿子,驯服欢喜,任由儿子依靠抚摸,可是儿子却出其不意,拿出预藏的利刃向狮子的喉咙与肚子。狮王爱子情深,忍痛不动,只有哀伤疑惑的看着自己的儿子,直到气绝身死。
国王虽然高兴,却也感到奇怪,为什么狮王一见到他,就变得那么驯服?于是在国王的威胁利诱下,他吐露了实情。国王听完非常感叹的说:「也只有你这种禽兽不如的人,才有这么狠毒的心肠,连自己的父亲都忍心杀害。虽然我宣布悬赏,但是你杀父逆伦,天理国法都不能容你。」说完,国王依约赐给他黄金,但另外准备了两艘大船,将他兄妹放逐于大海之上。
后来哥哥的船漂到这个岛上,就在岛上住了下来,并繁衍子孙。不知经过多少代,人口一多,又立君臣,定了国号。因为祖先有执杀狮子的事迹,故称执狮子国,据说就是现在的锡兰。而妹妹的船则往西漂流到波斯湾,被鬼魅抓去后生了很女孩,建立了西女国。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僧伽罗是远古时代一个大商人的儿子,福慧都很具足,足智多谋,不但逃脱罗剎女劫难,成了国王,还率兵到这座宝岛杀死罗剎,救出商侣,纳为国土,以王名为国名,这也是佛法记载的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前一说是民俗传说,后一说则是佛经记载。
佛像授珠
师子国本来没有佛法,直到世尊涅盘后一百年后,阿育王的弟弟拋弃人间爱欲,证得阿罗汉果,乘空飞行,来回游化时,才将佛教传到这个国家,并建立许多寺院。
在王宫旁边有一座佛牙精舍,高几十丈。其侧又有一精舍,其中有先王所造的纯金佛像,佛髻上镶有一颗宝珠,据说非常珍贵,价值连城。曾经有人想要偷取,穿凿地道潜进里面,可是因为佛像太高,怎样都构不到,便自言自语的说:「释迦牟尼佛以前修菩萨道时,为了众生,难舍能舍,即使身命国家也在所不惜,怎么现在却连一颗宝珠都舍不得?可见传说都是假的。」
想不到这话一说完,佛像竟然弯身让他拿取宝珠。他们拿了宝珠,赶紧去卖。看到的人都知道那是佛像头上的宝珠,就将他们扭送王宫问罪。可是他们却告诉国王说:「这是佛自己给我们的。」国王半信半疑,便亲自前去察看,果然见到佛像正弯腰低头,因此信心倍增,又以许多珍宝将这颗宝珠赎回来,再安置于佛像头上,直到今天还保存着。
太子宝冠(建那补罗国)
奘师既然将师子国之行取消作罢,便与彼国前来的僧人结伴同行,向西北归,一路参观礼拜圣迹,行二千余里,至南印度境建那补罗国。
该国有百余寺庙,万余僧众,大小乘兼习,外道亦不少。王宫城侧有大精舍,其内有一悉达太子之宝冠盛在一宝盒中,每逢斋日,便取出置于高台供人参观,其有至诚观礼者,多感发异光。
西岸访岩寺遗址摩诃剌陀国
接着奘师来到南印度的摩诃剌陀国,这个国家的民风一向轻财命重节义,好武善战;如果有人在战场上领军失败,不施任何处罚,就只给他一套女用服装穿,很多人因为无法忍受这种羞辱而自杀。国中常养勇士、巨象,一旦要上战场,就让人兽都喝酒,乘着醉意进攻,奋勇非常,所向无敌,也因此该国非常自豪,傲慢。
野兽依人(摩腊婆国)
奘师离开摩诃剌陀国后,接着来到摩腊婆国,这里的民风淳朴,普遍爱好学问和艺术。在全印度中,就只有此西南的摩腊婆和东北的摩揭陀两国,崇尚学术,礼重圣贤,气质谈吐都很高雅。
摩腊婆国有寺院数百所,僧徒一万多,主要信奉小乘正量部教,也有天祠外道。相传六十年前,曾有一位戒日王聪明博学,心地仁厚,崇敬三宝。从他当国王开始,直到驾崩为止,从没有人见过他粗言恶语过。他仁慈的程度,到了连昆虫动物都不肯伤害;即使属下喂象、马饮水,也规定必须以滤网过滤后才可饮用,深怕不小心伤害到水中无辜的生命。因此,他规定人民不可杀生,因而在这个国家里,野兽对人类很温驯,豺狼虎豹也不会伤害人类,国内一片祥和。
王宫旁边建了一座精舍,供奉了七佛圣像,每年都有无遮大会,五十余年不曾中断。奘师经过这两个国家以后,对于完全不同的风俗习惯,感触特别深刻。
钵伐多国驻学二年(阿咤厘国、契咤国、伐腊毗国,阿难陀补罗国、苏剌陀国、瞿折罗国,乌阇衍那国,掷枳陀国,摩醯湿伐罗补罗国,苏剌陀国,阿点婆翅罗国,狼揭罗国、波剌斯国、拂禀国、西女国、臂多势罗国、阿参荼国、信度国、茂罗三部卢国)
奘师在南印度境内,经过阿咤厘国、契咤国、伐腊毗国,到西印度境内的阿难陀补罗国、苏剌陀国、瞿折罗国,再到南印度的乌阇衍那国。从这里向东北走一千多里是掷枳陀国,再向东北进入中印度境内的摩醯湿伐罗补罗国,再从这里回到苏剌陀国。
由苏剌陀往西北走到西印度的阿点婆翅罗国。佛陀在世时常来这里,阿育王在他到过的地方,都有建塔纪念。
再向西到狼揭罗国,这里邻近大海,是到西女国的出海口。往西北至波剌斯国,这里已不属于印度的范围,民情大不相同,但仍有僧伽和小乘教,有释尊遗钵。
奘师又经过许多国家朝礼圣迹,包括:臂多势罗国、阿参荼国、信度国、茂罗三部卢国等国,再到北印度的钵伐多国,这是奘师从那烂陀寺南游以来的最后一站。城边有一座大寺院,从前最胜子论师曾经在这里著述瑜伽师地释论,也是贤爱、德光两位论师出家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二、三位学问渊博的大德,所以奘师停留了两年,跟随学习正量部根本阿毘达磨及摄正法论与教实论等。这时奘师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决定回那烂陀寺,准备回国。
罢游重归那烂陀道俗宗归
奘师于回程时,又转往东南回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再次参谒戒贤法师,报告朝圣参学的心得。之后因听说附近几十里外的低罗择迦寺有一位般若跋陀罗大德,除了精通本宗萨婆多部的三藏外,对声明、因明也都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又前往就学,并停留了两个月。
接着又到杖林山向一位居士胜军论师求教,学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盘、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并提出瑜伽、因明的疑难。胜军论师本来是苏剌陀国人,属剎帝利种族,从小就聪颖好学,先在贤爱论师门下学习因明论,又跟随安慧菩萨学声明论、大小乘论,再向戒贤论师学瑜伽论。不但精通佛法,即使世间一般的学问也很广博,外道的四吠陀典,以及天文地理、医方术数,没有一样不擅长。道德风范尤其难得,当时的国王仰慕他的德学,派大臣前往迎请,又赐封地要立他为国师,却被婉转拒绝了。后来的戒日王再加数倍的供养,要迎请立为国师,虽再三恳请,胜军论师还是坚决的推辞说:「接受别人的赏赐,就要为他分忧解劳。我现在连解脱生死的缠缚都没有时间了,哪有时间可以为大王做事呢?」说完便作礼离开,戒日王也不敢强留。
从此就在杖林山开课讲授佛法经论,不论出家、在家,很多人都拜他为师,讲席以下,常有几百人同时听讲。
舍利神变
奘师跟随胜军论师前后共有两年,有一天晚上,忽然作一个梦:
那烂陀寺充满了荒芜杂乱的景象,到处拴着水牛,看不见一个僧侣。他从幼日王院的西门进去,忽然看见第四重阁上站着一个金人,光明庄严,内心很是欢喜,他想往上爬,却爬不上去,只好请金人接引,金人告诉他说:「我是文殊师利菩萨,由于你的前世还有业障,尚不能到这里来。」说完指着寺外的景象给他看,奘师看到一片火海,村落全部化为灰烬,金人又告诉他说:「你赶快回国,十年后戒日王驾崩,印度会引起一片荒乱,盗贼四起,掳掠烧杀,千万不要忘记。」说完不见。奘师惊醒后,把梦境告诉胜军论师,胜军论师说:「三界本来就是变化无常的,也许将来梦境会成为事实,菩萨既指示这样的预兆,你就善自安排吧!」(后来唐永徽末年,印度的状况果然与菩萨预言的一样。)
这时候,菩提寺正请出佛陀舍利供大众瞻礼,奘师也和胜军论师结伴前去。只见来自各国的人,人山人海,都争先恐后,想要一睹佛陀舍利。奘师好不容易进入恭敬礼拜后,瞻仰佛骨舍利,只见骨舍利大小不同,大的像圆珠,晶莹剔透,颜色有红有白:而肉舍利则像豌豆,红润如同玛瑙。当晚,奘师和胜军论师两人都对舍利大小的不同产生疑惑,因为一般舍利都不超过米粒大小,可是怎么今天看到的佛陀舍利竟然能像碗豆,或圆珠那么大呢?就在两人苦思不解的时候,忽然室内室外充满光明。两人走出室外一看,才知原来从舍利塔中射出万丈光芒,直冲云霄,五彩映地,连星月的光都被掩盖住了;那个时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芳香,令人闻了神清气爽。此时众人奔走相告,说舍利塔有大神变,一下子就聚集了很多人,观礼赞叹这个难得一见的奇迹。前后约一顿饭的时间,舍利塔发出的光才慢慢收敛,最后并绕塔几圈才收入塔里。
至此,奘师两人心中的疑惑总算解除。
讲学会宗破恶见
奘师在菩提寺期间,每日往礼菩提树及其它圣迹,经八日乃归那烂陀寺。这时戒贤论师要奘师为众开讲「摄大乘论」及「唯识抉择论」,不过在这之前,已先有师子光大德为四众讲中观论和百论,并且以中、百二论批斥瑜伽师地论。奘师对中、百二论和瑜伽师地论都有很深的研究与心得,知道两者同一法源,决不会互相抵触;会有误解产生,只能说是研究的人本身无法融会贯通所造成,决不是法的本身有缺失。为此,奘师几次前往诘问师子光,师子光无法自圆其说,因此原本跟随他学的人,都渐渐跑去跟奘师学。
师子光虽然被奘师辩倒,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样,而虚心的检讨自己对法是否有偏执,反而因为眼见学生跑去跟玄奘学习,而起了嫉妒心,便批评奘师,说他讲述中、百二论,也不过破斥了偏计所执,其实对于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还是没有提到;也因此,就断章取义的以一句「一切无所得」来否定所有论述。奘师为了让大家能了解此二宗其实不相违背,就著作了会宗论三千颂来释疑。论成之后呈与戒贤论师与寺内大众评阅,见过的人没有不称许赞叹的。
这时候,师子光感到非常惭愧,已不好意思继续留在那烂陀寺,便悄悄地离开,跑到菩提寺去。可是他不甘心,又找了一位东印度的同学,名叫旃陀罗僧诃的,要来和奘师辩论,想要洗雪自己的耻辱。但谁知这个人到了那烂陀寺以后,自知要胜奘师很难,又震慑于奘师肃穆中的一股威仪,竟默无动静,几次见面都不敢向奘师开口求辩。从此以后,奘师的声誉也就更加隆盛了。
外道论难
这时有一位顺世外道婆罗门专程来向那烂陀寺挑战,写了四十条大义,悬在寺门,并夸口说:「如果有人能驳倒其中一条,我就以头谢罪。」经过好多天,都没有人出来应战。
奘师知道了这件事,指示侍者将论义撕下来踩踏撕毁,婆罗门看了很生气问他是谁,侍者告诉他是大唐玄奘法师的侍者。因婆罗门早已久仰奘师的盛名,就没有继续和侍者理论。奘师于是答应和他择日辩论,并请戒贤论师和几位大德作见证。两人公开辩论,双方你来我往,几次下来婆罗门已经是义尽词穷,没有话说,只好起立认输说:「既然你赢了,就依我说的,拿走我的头!」奘师说:「佛门慈悲戒杀,我不要你的命,只要你从现在起做我的仆役,供我使唤。」婆罗门喜不自胜,闻者亦莫不感奘师之宽宏大量,为其称庆。
从奴学法
又奘师知道不久将有乌荼国之行,此行是为了要破小乘学说,于是便将小乘所着的「破大乘义七百颂」一书找来,事先仔细的阅读一遍,但仍有很多疑点不能明日。于是就把新收的婆罗门叫来,问他是不是听过。婆罗门说已经听人讲过五遍,奘师便要他讲述一遍,不料他面有难色的说:「现在是奴隶身份,怎敢为您讲述经论呢?」奘师回答:「这是小乘论着,我没有研究,你不必客气,但说无妨。」
「既然您不嫌弃,那就等半夜没有人的时候再说,否则让外人知道,说您跟奴仆学法,会损坏您的声誉。」于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奘师辞退所有人,让婆罗门为他从头到尾详细的说了一遍。奘师听完马上掌握了要义,根据论中错误的地方,用大乘理论加以驳斥而写成「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戒贤论师看完后非常高兴,赞赏此论为破斥邪说谬论的最佳杰作。
事后奘师对婆罗门说:「仁者因辩论失败,沦为仆役已经够委屈了,我现在恢复你的自由之身,随便您想去哪里都可以。」
婆罗门既欢喜又感激,辞别奘师后,去了迦摩缕波国,见到鸠摩罗王,极度称扬奘师道德学问的高尚。国王听了很高兴,马上派使节前往,欲礼请奘师到迦摩缕波国。
问尼干子卜归程
在鸠摩罗王使者未到之前,有一露形裸体的外道,名叫伐阇罗,忽入法师房来,师曾闻尼干外道善于占卜,即请其坐下问疑。
奘师自述:「玄奘是支那国僧,来此求学,岁月已久,今欲归国,不知能到达否?又去留以何为宜?再则请教寿命长短?」
只见外道取一白石,画地而卜报法师:「您留在这里最好,五印道俗各界没有不敬重您的。
当然回国也能安然到达,并受到尊敬,不过还是不如这里好。寿命从现在起还有十年,但若有其它阴德转续,就很难预料了。」
奘师又问:「我决心回国,要带的经像很多,请问用什么方式比较较安全呢?」
「这不用担心,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会派人护送,必可顺利载运回国。」
「可是这两位国王我从未见过,又怎会施与我这样的恩惠呢?」
「鸠摩罗王已经派人来请了,两三天内就到;只要见到鸠摩罗王,就会见到戒日王。」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44
师学成终赋归(641-644年,40-43岁)
【戒日王礼迎奘师,诸德苦留(641年,40岁)】
尼干离开后,奘师开始准备回国的行装经像。
寺里的大德知道了都来劝阻,异口同声的告诉他:「印度是佛陀降生之地,虽然佛已入灭,但圣迹还在,应留此参访礼拜,才不白过这一生啊!怎么想要回去呢?何况贵中国对三宝并不知道要恭敬,所以三世诸佛都不选择在那里降生,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奘师只好一面感谢诸位大德的好意,一面很委婉的表达自己的理想说:「法王既立下教法,便应好好的弘扬,以报答佛陀的恩德,怎么可以自悟自了,而不管沈迷的众生呢?何况,中国素来是礼义之邦,一切皆有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对于佛法,更是崇奉大乘,多的是发心想亲证佛果的人。虽然佛陀未降于彼,但化身无量,又岂能因佛不住彼而轻视哉?」
诸位大德再劝:「又好比诸天共同进食,虽一起,但因福德不同,吃起来感受也不同。今天我们虽然同住于南赡部洲,然而佛却选择降生于此,可见中国确是无福的边地,你又何必回去?」
但奘师反问说:「维摩大士说太阳照临南赡部洲,是为了什么?」
「为除黑暗。」
奘师说:「我现在想回国,也是这样。」
大家见奘师离意甚坚,只好去见戒贤论师,禀明奘师离开的意愿,希望戒贤论师能留住奘师。戒贤论师问奘师如何决定,奘师恭敬而坚定的禀告说:「这里是佛陀的降生国,弟子何尝不想长留久住?但是弟子这次西来的目的是为了取经求法,利益众,承蒙师尊亲自教授瑜伽师地论,并且为我解释很多方面的疑惑,弟子由衷感激;加上朝礼圣迹,听闻了各部的深妙教义,真可说是不虚此行。现在也该是我把在此所学的东西,带回国翻译的时侯了,一来可使更多人蒙受法益,二来也谨以此表达对恩师的谢意。岁月不饶人,所以不敢再停留。」
戒贤论师听了很高兴的说:「这是菩萨的意思,也是我对你的期许,就随你的意思准备行装吧!」说完就回房了。
【鸠王坚请】
过了两天,鸠摩罗王果然派人到那烂陀寺迎请奘师,应验了尼干子的预言。戒贤论师看完信后告诉大众:「先前大家曾选定他,等候戒日王的通知要和小乘辩论,现在如果应邀前去,万一戒日王的通知在这时候来,要怎么办呢?」,于是告诉使者回去复命说:「奘师已经决定回国了,来不及前往,请见谅!」
不久鸠摩罗王又派人赶来,再奉书致意:「请奘师务必前来小住几天再启程,应该不妨碍行程,请勿推辞。」但仍被戒贤论师给谢绝了。鸠摩罗王这下子可火大了,很生气的再写一封信,另派大臣亲自送去,表示非请不可的决心。戒贤论师看了这封信以后,觉得无法再拒绝了,因为信是这么写的:「弟子本来就是平凡人,贪染世间五欲的快乐,从未想过亲近佛法。但自从听到奘师的名字以后,竟然感觉非常欢喜,身心很畅快,好象有了向佛的意念,所以才渴望见面。然而您却一再拒绝,不让他来,这不是要让众生长久沉沦吗?大德继承如来教化、弘扬佛法,为的不就是要普度众生吗?如今我命大臣再来迎请,如果仍然拒绝,就表示您认为弟子是不可化导的恶人,既然如此,远的不说,近代就有设赏迦王逐僧毁寺的事,难道你认为我没有这个能力?我说到做到,希望您好好考虑。」
戒贤召唤奘师,告诉他说:「这个鸠摩罗王向来善心薄弱,所以国内佛法不普遍。但自从听到你的名字后,便由衷的想要亲近你,诚心的想向你学佛,可能你是他过去世中的善友,好好去开导他吧!如果能诱导他归敬三宝,百姓自然也会跟随;否则,说不定还会发生zai 难啊。」
于是奘师告别大众,跟随使者到鸠摩罗国去了。只见鸠摩罗王亲自率领王公大臣迎接,顶礼赞欢,欢喜不已。这样的礼遇和敬重,对这个一向注重外道的国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民间道俗随之改变信仰的很多。
【戒王迎师】
这样经过一个多月后,戒日王征讨恭御陀国回来,听说奘师已经去了鸠摩罗王宫,既惊又怒,立刻派人去见鸠摩罗王,要他立刻将奘师送过去。然而此时的鸠摩罗王对奘师崇拜备至,当作佛菩萨一样供养侍候,哪里肯放人?就对使者说:「要我的头可以,要奘师,别想!」
使者回去照实回报,戒日王暴跳如雷,向侍臣发牢骚说:「鸠摩罗王太藐视我了,为了一个和尚竟然对我说出这么无礼的话。」于是另外派了一个使臣去责备鸠摩罗王:「你说要头可以,那么现在就请将头交给侍者带回。」鸠摩罗王自己知道说错话了,就赶紧派船护送奘师渡过恒河,赴戒日王宫。
鸠摩罗王先在恒河北岸预设行宫,等奘师渡河之后,就先将他安置在行宫安歇,然后自己再亲率臣僚去见戒日王。戒日王非常高兴,知道他对奘师的敬爱,就不再责备他前日的失言,只问奘师在哪里。
鸠摩罗王回答在行宫,戒日王问:「为什么不让他到这里来?」鸠摩罗王回答:「您既然礼贤乐道,怎么可以让法师来拜见您?」戒日王:「是的,我明白了,你先回去,明天我亲自前去礼请。」
鸠摩罗王回到行宫,报告奘师他见戒日王的经过,并且推测说:「戒日王虽然说明天,可能今天晚上就会来。如果他来了,您不必起身迎接。」奘师说:「依照佛法的规矩,本来就该这样。」
初更时分,有人通报河中出现成千的火炬与响亮的步鼓声,不出所料,戒日王果然乘夜来了,鸠摩罗王立刻率领臣子们到河边迎接等候。
步鼓是戒日王专用的,他出行时,一定有几百名金鼓手随从,走一步敲一下,称为节步鼓,只有戒日王才能这样,其它国王不能仿效。
戒日王进入行宫以后,向奘师行头面接足礼,瞻仰散花,颂偈赞叹后,才向奘师问:「弟子先前邀请师父,为什么您都不肯来?」奘师告诉他:「玄奘远道而来,主要是为了听讲瑜伽师地论,接到您的令旨时,正听到中间还没听完,因此才没有立刻去参见您。」戒日王又问了一些中国的事情,然后告辞回宫,准备第二天正式的迎请奘师。
第二天一早,鸠摩罗王亲自陪同奘师渡河,到戒日王宫时,戒日王已经和大臣、法师二十多个人站在宫外等候,见到奘师马上迎请进宫就座,再奏乐散花,珍馐斋供。
戒日王问:「弟子曾听说您着有制恶见论,希望能看看!」奘师就拿出来给他看,戒日王看后很高兴的对在座的小乘法师说:「太阳出来了,萤火虫和灯烛就失去光亮;天雷响起,就听不见锣鼓鏧斧的声音。如今各位所信奉的宗派,一一被他破斥,请问您们有哪一位能够出来为自己的教义提出意见挽救呢?」在座的小乘法师没有一个能提出反驳的。
戒日王又说:「各位平日总是自称解冠群英,学盖众哲,也最早提出不同的见解来毁谤大乘。怎么今天一听说有远客大德要来,就借口要去吠舍厘朝礼圣迹逃避呢?我想也知道,必是你们没那份能耐。」国王语毕,当众欢喜赞叹奘师不已。
曲女城无遮大会(642年,41岁)
【曲女大会】
戒日王真是太高兴了,赞扬之余,仍与大师商讨:「您的论着实在是真知灼见,弟子与在座法师都很佩服。但恐怕其它各国的小乘和外道仍然墨守愚迷的教义,故想在曲女城举办一次大的辩论法会,通令全印度的沙门、婆罗门和外道,都前来聆听大乘的微妙义理,以断绝毁谤大乘的念头,显扬奘师的崇高盛德,摧伏他们的贡高我慢。」于是发出通告,令各国国王、论师学人等,齐集曲女城聆听中国法师的至高理论。
诏令发出,戒日、鸠摩罗二王亦陪同奘师来到曲女城会场,总计五印度中有十八国国王来到,精通大小乘的高僧有三千余名,以及婆罗门及尼干外道二千多人,还有那烂陀寺一千多名僧众也赶来集会,这些来自印度各地的博学善辩之士,为了听这场精彩的辩论,纷纷带着侍从赶来会场,一时之间,场内场外尽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戒日王早就敕令会场搭建二间草殿,其内安奉佛像,并作讲堂之用,空间都很宽广,每间可容纳一千多人。国王行宫就在会场西面五百里的地方,法会当天,先从宫中请出佛陀金像,安奉在大象背上的宝帐中,此为前往会场的队伍里最庄严的领队。戒日王则作帝释天王装扮,手持白拂侍立右侧;鸠摩罗王作梵天王装扮,手执宝盖侍立左侧,两人都是头戴天冠华鬘,垂璎佩玉。
又用二只大象装载宝花,一路上追随佛后,随行随散,并请奘师及余师等各乘大象,依次列队王后。另外再用三百头大象,载送各国国王、大臣、大德等,分列两侧沿路梵呗赞颂,鱼贯前进。到了会场外,各令下乘,捧佛入殿安座。然后由国王和法师等依次供养。
戒日王首先请十八国国王入座,再请各国高僧一千多人入座,次请婆罗门有名的行者五百多人入座,最后才是请各国大臣二百多人入座,其余的道俗人等,则安置在院门外面。等内外都入座后,设席供养;另以各式各样金器道具、三千件上等毡衣供养佛,然后依等次供养奘师及诸大德等。
随后再设狮子宝座,请奘师升座担任论主。奘师升座后先阐扬大乘宗旨,说明作论的本意。又由那烂陀寺沙门明贤法师宣读全论,另外抄写一本,悬放在会场门外,遍告大众,如果有人能指出其中一字错误加以驳斥的,奘师愿斩首谢罪。结果直到第一天法会结束时,竟无人发言问难,戒日王很是欢喜,休会回宫,王臣僧众也都退席,各归行次。
第二天仍然照着第一天一样迎送导从,一连五天,祇有奘师宣讲大乘妙旨,破斥群邪外道,却没有人能出面反驳。这时小乘外道之中,有人因为被批判推FAN,又没有义理可和奘师论辩而怀恨在心,打算谋害奘师。戒日王听到这个风声,马上宣告会众:「凡企图伤害奘师的,斩首示众;毁骂奘师的,断舌惩罚,但为自宗依理申辩的不在此限。」从此以后,有不良企图的人也不敢妄动了,直到第十八天,仍然没有人出言反驳。
法会最后一天,奘师再三称扬大乘,赞叹佛的功德,使很多人弃邪道归正道,弃小乘,师大乘。一旁的戒日王见无人敢辩难奘师,对奘师是益发的敬重崇拜,再度供养贵重的金银衣物,其它各国国王见状,也纷纷供养奘师各种珍奇宝物,但为奘师一一婉谢。戒日王又命令大臣在大象背上安置宝座,请奘师乘坐,照印度的风俗游行全城。但奘师谦虚,不愿意这样做。戒日王为了坚持这项古礼,就以奘师的袈裟代替巡城,沿途赞颂中国圣僧树立大乘教义,破斥异见邪说,在十八天的论战中,没有人敢与他辩论。会场内外的与会大众都为奘师欢呼,竞相赞赏,尊称他为「木叉提婆」,意即「解脱天」之意。从此奘师的声望远播五印。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19:44
【佛牙因缘】
国王行宫西边有一座佛牙寺,所供奉的佛牙长寸半,黄白色,常常放光明,关于佛牙的来历,也有一段特殊的因缘。
以前迦湿弥罗国有一位比丘,因为讫利多王毁灭佛法,而远避到印度去。后来国家平定,便杖钖回国,在中途遇到一群大象,叫吼着向他跑来,他来不及逃跑,急忙爬上路边的大树躲避。象群见他爬到树上。不一会就将树拔起,用鼻子将比丘卷到背上,往森林里跑去。来到一只病象的身旁以后,大象牵引比丘的手到牠的痛处,仔细一看原来是一片竹刺插在肉里,就帮牠拔出来,挤出脓血,并撕下衣服为牠包扎伤口,这只象才解除了痛苦。其它象见他医好同伴,很是欢喜,纷纷以野果山花供养他。其中一象更卷着一个金盒来奉献。随后象群将比丘送回原处,比丘打开金盒一看,竟是一只佛牙,就带回国建寺供养。
戒日王听说迦湿弥罗有佛牙的传闻后,便前往要求参观。迦湿弥罗王害怕戒日王的声威,不敢违抗,到处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可是戒日王看完深生敬重,竟仗恃国势强盛,硬请回国,就是现在寺中供奉的这颗。
【无遮大施】
奘师在散会后,陪同戒日王将会期中所铸造的金佛像和衣钱等交给寺主妥善珍藏,作为纪念,同时瞻礼佛牙。
由于奘师在赴会之前已经向戒贤论师及那烂陀寺的大德们辞行,故行装等物均随身携带,准备从这里直接回国。但因戒日王欲在钵罗耶伽国两河间立大会场,每五年一次,作无遮大施,请五印度沙门,婆罗门及贫穷孤独者受施,每期七十五天,过去已施五次,今欲作第六次会,请奘师暂留随喜参观。奘师欢喜接受。
奘师随戒日王向大施场出发。大施场周围十五里内平坦如镜子,自古人人都希望能赶到这里来布施,称为「无遮大施会」(露天没有遮盖的意思)。
戒日王在会场四周,各约千步,以芦苇为篱,中搭草堂几十间,作为库房,存放各种珍贵物品。旁建长舍数百间,堆积衣服、金钱等日用物品。又于篱外建一大厨房,宝库前造长屋数百行,好象现在的街市一样,每行均可容纳一千多人休息,曲女城大会许多还没回去的道俗人等,都来参观,已到场的受施者就有五十多万人,场面之大可以约略想见。
终赋归曲还大唐(643年,42岁
【殷懃送别】
奘师参观完无遮大施会后,就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说:「弟子正想助您弘扬教法,怎么就要回国呢?」因此又留了十多天。
鸠摩罗王一听说他要回国,也连忙挽留劝请:「奘师如愿长住我国,弟子必当尽心供养,为您造一百座寺院,帮助您弘扬佛法。」他们的诚恳慰留,使得奘师又滞留了半个多月。但他心里很是着急,就找机会委婉的对他们说:「中国离这里很远,且有山川险阻,闻法较晚。虽知梗概,但因经论不齐,义难周全,所以我冒险来此取经求法。所幸现在已经如愿以偿,况且我已四十四岁,恐怕来日不多,不能完成译经的心愿,故日夜不敢稍忘回国的事,以宽慰国内贤哲们的殷殷盼望。经上说:『障人法者,当代代无眼。』如果强留玄奘,将使我国很多修行人失掉听法的利益,这无眼的苦报,你们不怕吗?」
戒日王听完,就打消留他的念头说:「弟子仰慕奘师的德养,所以希望能常常瞻仰侍奉,但是既然会损害到很多人的法益,也不敢坚持,但不知道奘师想要从哪条路回国?如果由水路走南海,弟子当派使臣护送。」奘师对戒日王的盛情表示感激,但他之前因与高昌王约定回国途中,要再前往拜访,所以仍然选择由北方的陆路回去。
于是戒日王命人准备金钱资粮,鸠摩罗王也准备了许多珍宝,但全被奘师婉谢,只接受了鸠摩罗王的一条粗毛披肩,作防雨用。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五月,奘师正式告别大众,戒日王和各国王大臣都设饯送别,直至数十里才回头,临别分手的时候,大家都难过得哭了。奘师将经像等物,交北印度王乌地多,以军马运载先行,缓缓前进。随后戒日王又托乌地多王巨象一头,金钱三千,银钱一万,供作奘师旅途所需。经过三天,戒日王因思念殷切,忍不住又与鸠摩罗王、跋咤王等,率领数百轻骑追上奘师,再次的送别。这次还加派了四位通译官,戒日王以素毡作书,红泥封印,派通译官先送达奘师所要经过各个国家的国王,交代他们好好的护持,直到奘师回到自己的国境为止。这样的殷勤礼重,真是令人感动!
【渡河鼓浪失经木(钵罗耶伽国~毗罗那拏国)(644年,43岁)】
奘师等人,从钵罗耶伽国出发向西南行,在大林野中走了七天,到憍萨弥国。旧地重游,又去参礼具史罗长者施佛园等圣迹。此时,乌地多王已在此等候多时,与奘师会合后继续向西北前进,一个多月中,经过好几个国家。在毗罗那孥国时,巧遇狮子光、师子月两位同学在此讲俱舍论、摄大乘论及唯识论,都出城来迎接他,奘师因此也在此开讲瑜伽抉择及对法论,两个月才讲完。
继续往西北走一个多月到达北印度王都,又停留一个月,接受乌地多王竭诚的供养后,乌地多王才依依不舍的派人护送了二十多天。当奘师经过信度河时,河宽五、六里,经像及同行者坐船前进,师则乘象涉渡,但不料船到中间时,忽然风猛浪急,船身摇晃得很厉害,结果在此遗失五十夹的经本。此时迦毕试王听到奘师来到,亲自到河岸迎接奘师至寺中安置,然后派人到乌长那国抄写失落的经卷。这一耽误又是两个月的时间。
这期间,迦湿弥罗王得到消息,也远道亲来参礼,流连好几天才回去。
师寒风凄凛过雪山
【度越雪山(滥波国~迦毕试国)】
奘师和迦毕试王相随往西北走了一个多月,到滥波国境。
迦毕试王派太子先进城通知僧俗两众准备幢幡宝盖出城迎接,自己则陪着奘师随后慢慢前进。到了城郊,已经有数千人盛大的在迎接,只见大众欢喜礼拜,围绕赞叹,簇拥奘师进城,驻锡在一座大乘佛寺,此时迦毕试王正在这里举办七十五天的无遮大施会。又从这里向南到伐剌孥国朝礼圣迹,往西北再经阿薄健城、漕矩咤国,直到迦毕试国内,迦毕试王又为奘师举行了七天的布施大会饯别。然后亲自送他到瞿卢萨谤城才分手,并派大臣率领一百多人护送奘师越过雪山。
走了七天才爬上一座山顶,山顶下有一个小村庄,约有一百多户,所养的羊大得像驴子一样。当晚就在村中歇宿,隔天凌晨,由一位村民骑着骆驼在前面作引导,奘师一行人跟在后面慢慢前进,到处是冰溪雪涧,如果不是熟悉路况的人带路,就有掉落溪涧而死的可能。
他们战战兢兢的走了一天才渡过这个险阻,此时在奘师身边同行的,只有僧徒七人,脚夫二十余人,象一头,骡十只,马四匹。
【云结雪飞(安呾罗缚婆国=旧睹货罗国)】
奘师一行人于次日又登一岭,此岭远远望去像一个雪堆;但走近一看,才知道全是白色的岩石所构成,上面草木不生,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山顶寒风凄厉,没有人能站得住脚,就是鸟也不敢直接飞越。奘师从西北下山走了数里路,在一个小平地搭帐篷过夜。第二天继续前进,经过六天才到安呾罗缚婆国,也就是以前的睹货罗国,这里只有三座寺院,佛法不兴盛。奘师在这里停留五天,再向西北下山走去。
【妇女戴角(呬摩怛罗国=旧睹货罗国)】
下山后,来到睹货罗境的各国。上次来活国的时候,恰好遇到国丧,曾在此停留不少时日;但此次叶护可汗的孙子睹货罗王自称叶护,崇敬奘师,挽留了一个多月,而派人护送,与商旅结队同行。奘师经过的国家,大多是睹货罗国的故地,风土民情大都和活国相同。但这里(呬摩怛罗国)的妇女头上戴着木角,高约三尺多,木角上有两个小歧角,上面的象征父亲,下面的象征母亲,随着其中一人去世就除去所代表的歧角。
奘师离开这里后,继续向东走,遇到寒风冷雪就停止前进。例如在葱岭中,两雪山之间,连春夏也风雪不停,花木稀少,农作不生,一片萧条,连个人影都很难看到。
总之,这一路上不是高山峻岭,就是川泽湖泊。有时雪行数百余里,好不容易来至一国,略事休息,便又继续向东南前进。
【登山遇盗失宝象(羯盘陀国)】
到了羯盘陀国,从此以后,险阻就比较少了。王城东南有一片大石崖,石崖下面有两间石室,各有一位罗汉在此入灭尽定。其端坐不动,久不倾倒,亦不朽腐,据说已经有七百多年了。奘师在此国停留二十余日后,复从大石崖东北出发。
此行仍经历了一番艰危,除气候和路况都很恶劣之外,更于第五天遇到一群盗贼,商侣惊慌,四处奔逃,连奘师乘坐的巨象也因受到惊吓,掉到河里给溺死了。幸好奘师没有受到伤害,等盗贼走了以后,和商人们集合起来再向西出发,冒着寒冷和危险走了八百多里,出葱岭到乌煞国。这可说是最后一段险路了,此时虽然离中土还很遥远,但是彷佛已经可以闻到乡土的气息了。
【入定罗汉】
在这个国家的王城西面二百多里,有一座大山,上面有一座塔。传说在几百年前这里曾发生山崩,结果在山崩后的山洞里发现一位正在静坐的比丘。这位比丘身材高大,却形容枯槁,整个脸都被下垂的须发给遮住了,樵夫发现后,赶紧跑去报告国王。国王亲自前去观看,听到消息的人也都争先恐后的前来瞻供养。
一位有修行的比丘告诉国王说:「这是一位入灭尽定的阿罗汉,如要请他出定,必须先用酥乳灌注他的全身作滋润,然后再击犍椎。」
国王依法行事,此罗汉果然张开眼睛,看了看四周说:「你们是谁?可知我的师父迦叶佛现在在哪里?」
国王告诉他:「迦叶佛早已涅盘很久了,就连现在的释迦如来也都已经成就入灭。」
罗汉听完,低头闭眼,一阵沉默后,忽然撩起长发,跃升空中,示现大神变,化火焚身。遗骨掉落地上后,国王与大众乃捡骨建了此塔。
鼠壤桑蚕止和阗(佉沙=疏勒国~地乳国=和阗、于阗
【至地乳国】
从罗汉塔向北走到佉沙(疏勒)国,奘师本来应该从这里转天山北路,由高昌国回国的,因为当初经过这里的时候,曾与高昌王约好学成回国时,必到高昌留住三年。但世事无常,此时奘师听到了高昌王的凶讯,知道高昌已被唐太宗所灭,曲文泰也早已不在人世。奘师听到这个消息不免黯然神伤,因此改变行程从天山南路回国。
奘师经佉沙国到斫句迦国,再继续往东走八百多里到瞿萨旦那国。此国境内多是沙漠,出产手工很细的毛毡和白玉;百姓尚礼义,重佛法,有一百多座寺院,约五千多名僧伽,都奉学大乘法。当时的国王智勇兼备,自称是毘沙门天王的后裔。据说国王的先祖原是阿育王的太子,因无子,于是到毘沙门天神庙去求子。结果从神像的额头上裂开出现了一个婴孩,同时间,庙前的地上亦生出甘甜香醇得像牛乳一样的特殊美味,供他食用,所以便取「地乳」为国号,音译为于阗。
奘师入境后到勃伽夷城,城里有一尊佛陀的坐像,相好庄严,头上戴着宝冠,常常放出光明。据说这尊佛像来自迦湿弥罗国,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从前有一位罗汉,眼看自己的弟子病重就快死了,忽然想吃酢米饼。罗汉用天眼观察,看到瞿萨旦那国有这种饼,就运用神通去乞讨来。沙弥吃了很高兴,发愿投胎转世要到这个国家。后来果然如愿以偿,并且托生在王家,贵为王子。继承王位后,竟有野心想要征伐前生的祖国。
就在迦湿弥罗王准备出兵反抗的时候,罗汉告诉他不必劳师动众,他自有办法遣散敌军。罗汉前去见瞿萨旦那王,告诉他前世的因果,并拿出前世穿的沙弥服给他看。瞿王看了以后,立刻证得宿命智,生惭愧心,而与迦湿弥罗国和好,带兵回国,并请回他前生供奉的佛像。这就是这尊佛像的由来。
【修表入朝】
奘师在这里停留七天,于阗王听到奘师到来,亲自带领臣民迎接。礼谒奘师之后,国王先回都城准备,留派太子侍候奘师;过两天后又派大官来迎接至离城四十里外的地方安歇,隔天再由国王率领文武百官及在家、出家二众带着鲜花,奏乐列队迎请奘师进城,驻锡在小乘萨婆多寺。
奘师在这里修了一道表章,托高昌人马玄智随商侣奉表入京,将十七年来周游西域求学的经过,向朝廷作一概略的报告。
在等待唐太宗回信的同时,应当地人的请求,为他们开讲瑜伽师地、对法、俱舍、摄大乘等四部大论,每天都有王亲道俗等一千多人聆听。结果这一讲又是七、八个月,等讲完时,刚好唐太宗的回信也到了,信上说除了欢喜他的归来以外,并且还要派遣使节来迎接他。奘师接到诏书后,立刻向于阗王辞行。于阗王收到诏书后,也敕令各国护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20:15
1、荣归译经二十载【太宗降散迎奘师(645年,44岁)】
玄奘大师周游印度前后历时十七年,从长安到王舍城,行程五万余里;所经之处,尽管风俗千别,艰危万重,最后总算完成大志,载经返国。回程时因路上大象溺死,而经卷众多,如无乘骑,便法进行,于是上奏朝廷,敕命于阗等国协助交通工具,送师一队骆驼,载经横渡沙漠。这大沙漠在奘师刚开始西游时,即已尝遍苦头,回想那时孤单一人,差点命丧黄泉;不过现在随行人员众多,心境上就轻松多了,况且见到沙漠,知国门已近,欣喜之感自然而生。
顺利渡过沙漠后,先到达睹货罗的故都,接着转摩驮那故国(沮沫)、经纳缚波故国(楼兰),然后到达沙洲(敦煌),这才算正式回到自己的国境内。
奘师进入沙州时,官方早已派人在恭候,载运的马匹也早有准备。一行人稍事休息,即将于阗护送的人马全部返放。本来太宗有命,对于于阗的护送人员,厚赠酬劳;可他们坚辞不受,奘师只好面致谢忱,并请向于阗王致谢问候。
奘师抵达沙州后,立刻修表上京,报告行程。当时皇帝在洛阳,正准备御驾东征;见表后,知奘师已近长安,便敕命留守京城的房玄龄派官员迎接。奘师接到太宗的回信,得知皇帝将要亲征东辽,唯恐来不及见驾,于是兼程赶路,昼夜并进,很快来到了京城近郊的漕上。
由于奘师到得太早,大出官方意料之外,致使原订之接师仪式,来不及安排;又加上闻讯前来观礼的人,拥塞于途,使奘师进退不得,只得暂宿于漕上。
这是唐贞观十九年的春季正月,房玄龄闻报奘师已到,急命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等数人火速赶至漕上,一方面又通令城中各寺准备好迎接用的帐舆、幢幡等仪具,准备在第二天一早,迎接玄奘大师,恭送弘福寺。
当天的长安城内外,沿途人民排列两旁,欢迎此一佛法僧三宝的行列回国,只见每个人手中捧着的,不是名香,就是鲜花,到处都是欢欣鼓舞的热闹气氛。总计此次奘师从西域所迎回来的经像有:
〖如来肉身舍利一百五十粒。〗
〖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三寸。〗
〖鹿野苑初转法 lun檀刻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三寸。〗
〖憍萨弥国,优填王思慕如来檀刻写真像一尊,连光座高二尺九寸。〗
〖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宝阶银佛像一尊,连光座高四尺。〗
〖摩揭陀国,灵鹫山说法华等经金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五寸。〗
〖那揭罗喝国,伏毒龙所留影像檀刻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一尺三寸。〗
〖吠舍厘国,巡城行化檀刻佛像一尊。〗
〖大乘经典二百廿四部、大乘论典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及三弥底部经、律、论典各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典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典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典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典六十七部;因明论卅六部、声明论十三部。总计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以二十匹马,分别载运。进城时,更是装上宝帐幢幡等供养之具,在朱雀街集合出发,游行于市,直至弘福寺内。数十里间,两旁观众如潮。〗
行列中有各种庄严之具,僧尼整服随后。沿途高奏梵音,奇香异花,满街清香扑鼻,盛况空前。是日众人同见空中结有五色绮云,宛转于经像之上,周圆数里,若迎若送,直至寺前,叹为观止。咸谓大法东流,天降祥云,是大喜之吉兆。
【进宫洛阳谒太宗】
奘师进城后,暂时驻锡于弘福寺,不久即到洛阳见驾。唐太宗见到奘师时,随即起身迎接并赐坐说:「奘师要西行求法,为什么不事先告诉我?」
奘师说:「当初确曾再三表奏,可是因为诚微愿浅,并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只好不顾国法,擅自出关。专擅之罪,还请皇上恕罪。」
太宗安慰他说:「奘师是出家人,自然与俗人不同;更何况此去冒着生命危险,志在普度众生,令朕非常钦佩。以后就不必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接着太宗又一一询问印度的风土民情、政教法令,奘师都一一详细的回答,太宗很高兴的说:「从前苻坚说释道安是法器,全国上下没有人不尊敬他的。可是我看奘师您词论典雅,风节贞峻,不下于古人,还超过他们呢!」
此时赵国公长孙无忌也在一旁附和,称赞奘师的高德懿行。唐太宗与奘师相谈甚契,就想劝他还俗作官。
然而奘师自谦是水上的船,船离开水到陆地,不但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很快就会腐朽,因此只想一心一意好好的修行道业,以报答国家的恩泽。至此,太宗才停止劝请。
【抵弘福寺】
奘师前往洛阳见驾时,正逢唐太宗准备东征高丽,军务虽然繁忙,但仍然抽空接见奘师。
没想到见面后,两人相谈甚欢,竟忘了时间。太宗意犹未竟,便要求奘师随他出征,以便随时可以叙谈,但被奘师以杀伐为佛教禁戒为由,婉谢了太宗的好意。之后奘师乘机进言奏请,他想要到嵩山少林寺去翻译从西域带回来的佛经,请太宗准允。
太宗说:「不必到嵩山去了,朕为穆太后在西京建了一座弘福寺,寺里的禅院幽静,很适合在那里译经。」
奘师又顾虑京城太过繁华热闹,恐怕会影响译经工作,便说:「京城的百姓知我从西域回来,都很好奇想见我。如此一来,恐怕影响安宁,妨碍了译经的工作,还请皇上能派人守门,防止闲杂人员进出!」太宗很高兴,马上允准他的启请。
三月法师自洛阳还至长安,即居弘福寺,专心从事翻译工作。
2、奉敕撰成西域记(646年,45岁)
【沙门云集】
奘师住进弘福寺后,便开始作译经的准备。首先他具疏请求皇上委派协助翻译的人员,如证义、润文、笔受、书手等人员。那时由于太宗已出发东征,因此由留守的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奏请皇上,为其准备一切译经所需事物。夏六月,计征选了京都弘福寺的灵润法师等十二人为证义大德,个个均为谙解大小乘经论,为当代所推崇的硕学俊彦;此外还有缀文的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文大德一人,其余笔受、书写手不计。
译经的顺序是先由奘师依照梵文口译,由笔受记录,接着再由证梵文之沙门过目无讹,然后交由证义沙门审查不违原义,再请缀文将文字润色,最后交书手抄写。
这样伟大的译经场面,奘师首先创译大菩萨经二十卷,佛地经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等四部。二十年春又译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十六卷,至二月又译瑜伽师地论。至秋间进表皇上报告译经经过,并请赐序。
师又奉敕修西域记十二卷,完成之日再进表呈阅。
【帝览新论=瑜伽论(玉华宫)(648年,47岁)】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驾幸玉华宫避暑。夏五月,奘师译毕瑜伽师地论,总计一百卷。六月,太宗请奘师进宫,于玉华殿召见,两人谈的非常投机,帝问师说:「现在正在翻译哪部经论呢?」
师答:「近正译好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
帝说:「此论甚大,但不知是何圣所说,内容说些什么?」
师告帝说:「此论是弥勒菩萨说明十七地义。」
帝又问何谓十七地?奘师便将十七地之大义,为帝举其钢目,逐一说明。帝闻后深爱此论,即遣人向京取隃伽论,复详阅览,感叹不已,曾对左右侍臣说:「朕观佛经,犹瞻天望海,莫测高深。法师能于异域,得此深法,而今观之,若以儒道九流比之,犹小池与渤海耳。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
因此,帝敕所司的官吏手钞新译经论为九部,发布九州,辗转流通。
【帝为作序】
太宗先前曾答应为新经作序,但因国事繁剧,迄未着笔。至此,经法师重新启请,方提笔思考,少顷而成,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御笔自书,敕令贯于众经之首。
太宗在庆福殿时,百官侍立,独赐法师坐,又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作之圣教序,对群僚宣读。这篇圣教序说明了佛教东传,奘师西游的情形,序中赞誉奘师为法门之领袖,说奘师是「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备加赞扬。
后来弘福寺僧怀仁,集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将序文刻在石碑,当时书法家褚遂良又以楷书写了两本,分别刻在长安慈恩寺及同州厅,至今仍留为著名的法帖。
【解夏施衣】
从此太宗对佛教更加崇信,和奘师几乎形影不离,对奘师的四事供养也更加殷勤。这年的七月解夏以后,太宗又特别供养奘师摩云袈裟一件,剃刀一把。其中这件摩云袈裟价值万金,制作精妙,根本找不到针线的出入口。本来皇宫内库,前代留下的纳衣袈裟不少,但太宗却认为没有一件好的,所以又亲命后宫绣制,费时达数年之久。这完全是太宗对奘师的一片诚意,也只有奘师这样的盛德,方能领受。
【度僧万余】
太宗自年轻起就奔波于战事征讨,登帝位后又劳心国事,加上前次远征辽东以来,精神气力已大不如前,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常。幸而遇见奘师劝他皈依三宝,留心正法以调剂身心,身体和精神才渐好,因此对佛法就更加的虔诚恳切,他请问奘师说:「作什么功德,利益最大?」奘师回答:「众生迷感,没有智能不足以启发;培植慧芽的最好方法就是法宝,因弘法的仰仗是人,所以度僧的功德最大。」
唐太宗听了很高兴,不久就昭告度僧万人;京城及诸州各寺,各度五人,弘福寺度五十人,海内各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共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盖在此之前,天下寺庙,遭隋季凋残,僧侣将绝,蒙此一度,便成徒众,所以后人叹曰,美哉君子所以重正言也,此奘师之功莫大焉。一时佛教复兴,形成繁盛的气象。
【大慈恩寺(西安城南)】
唐太宗向来特别喜欢金刚经,一日与奘师谈到了金刚经,太宗问师:「金刚般若经,理微言简,向来为贤达君子所喜爱读颂,但不知前代所翻,文义完不完全?」
「旧译本略有遗漏,若依梵本原意全译,应该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才对。须知菩萨以分别心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固如金刚,唯有以本经所诠之无分别慧,才能断除,故名能断金刚般若。所以说旧译本少了能断二字,这是很重要的。」
「既然这样,大师您手上又有梵本,不如再翻译一次,使众生都能得闻全经,您看如何?」于是奘师便依梵本重新翻译了能断金刚般若经,文字较多,义理也较为周详。不过话说回来,新旧译本各有优点,就讽诵来说,旧译较受国人喜爱,所以一直至今,流通本还是以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旧本为主。(现今罗什法师与玄奘法师二位所翻译之金刚经原本均已出土,发现原来之梵文本就不同,非是罗什法师为了讽诵方便而加以简略,望读者勿误解。)
这年年底,皇太子为了纪念母后而兴建的大慈恩寺即将完工。此寺美仑美奂,庄严异常,将来一旦落成,将奉旨度僧三百,另请五十位大德同住。同时,又别造翻经院一座,虹梁藻井,殊丽非凡;院成,将令奘师移驾此院,继续译经的工作。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20:16
【太子礼佛】
十二月间大慈恩寺落成,奘师正式移居大慈恩寺。晋山升座大典那天,仪式非常隆重,恭迎佛像及送僧用的各种幢幡帐盖,齐集于安福门街,其锦彩轩轞,鱼龙幢戏,凡千五百余乘。先是绣画等像二百余尊,金银像两尊,金缕绫罗幡五百口,与法师从西国携返之经像舍利等,自弘福寺引出,安置在帐座及诸车上。像前两边,各严大车,车上长竿悬幡,幡后即有师子神等为前引仪。另备宝车五十乘,坐诸大德,其次为京城僧众,各执持香花呗赞随后,其次则文武百官,各将侍卫部列陪从,大常九部之乐分列两边,万年长安两县音乐继后,幢幡钟鼓,訇磕缤纷,盛况不下于当初回国入住弘福寺,一路观者逾数万人。
到了度僧大典那天,太子率领仪卫出宫,到了山门,下马走入大殿,文武百官陪同进入。礼佛后引见五十位大德,并陈述建寺的宗旨,悲切哀恸,侍臣僧众都为他的孝思感动落泪。
随后宣降恩旨,赦免京畿的囚徒,但须剃发观斋;接着下阁礼佛,与妃嫔参观寺院,到奘师居室时,还特别作了一首五言诗,亲自书写,悬挂于门上。
【帝崩含风(649年,48岁)】
奘师迁居慈恩寺后,虽事务繁忙,然译经工作不曾松懈,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又译完了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同年四月,太宗驾幸翠微宫,太子和奘师都陪同前往,政务之余,常和奘师谈经论道,请示因果报应的问题,也常问到西域先圣遗芳故迹。奘师引经据典,详加讲述,太宗深信不疑,常叹相逢恨晚。太宗此行离京时,身体已稍感不适,但精神言谈丝毫没有影响。至五月时,轻微头痛,就留奘师在宫中,但哪知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天就在含风殿驾崩了。太子即位,是为高宗。
【大臣求戒】
奘师回慈恩寺后,就专心从事译经的工作,分秒必争。为了如期完成,特别拟定一份「译经进度表」,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一定在晚上继续完成。每天译完经后,还要念经拜佛,直到三更才睡;然后五更便又起床,一边诵读梵文原典,一边用朱笔作眉批,以作为一天译经的参考。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时段为寺众宣讲新译的经论,这是特别为来自各州县参学的僧尼决疑义而讲的;当然,身为一寺的住持,执事僧徒咨询请示的也不在少数。
寺内弟子一百多人日夜都来请示教诫,室外檐廊下常站满恭候谒见奘师的人,虽然事务繁忙,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空闲时还常为寺内的大德讲说西方圣贤的论义及各部的差异,偶尔提及少年时期在长安参学的往事和游学印度的经过;王公大臣常来寺礼佛,也需招待应酬,方便诱导,使他们都能虔诚皈依三宝,大家对奘师无不肃然起敬,衷心赞扬。
永徽二年有瀛州刺史贾敦迹,蒲州刺史李道裕,谷州刺史杜正伦,恒州刺史萧锐等人,因朝觐聚集在京师,公事之余,一起到慈恩寺礼觐奘师,并请奘师为他们授菩萨戒,辞别后各舍净财,并修书派专使送来礼谢奘师,书中感激仰慕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由此可见当时朝廷显贵对奘师的尊重与敬爱。
3、大雁塔中贮经像
【造大雁塔(慈恩寺旁)(652年,51岁)】
奘师深感世间无常,惟恐从天竺带回的经藏散失,也为了防范水火灾,上书高宗,请于慈恩寺旁建石塔以保存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高宗因石塔建造不容易,不愿奘师过度辛劳,请他改为砖造。另外命令大内、东 GONG、掖庭等七宫亡人的衣物捐出,帮助奘师兴建。
仿照西域制度,塔分七级,每层都供有佛陀舍利,最上层是石室,南面嵌有两座石碑,分别刻着太宗和高宗的三藏圣教序,述圣记二文,为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亲笔,这就是大雁塔的由来。
【鱼雁互通】
奘师忙于建塔期间,接到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托人带来的亲笔书信,智光是戒贤论师门下最杰出的大弟子,为五印学人所推崇,对大小乘教典和外道典籍四吠陀、五明论等素有高深的研究。而慧天则精通小乘,在印度也是德望很高,深受敬仰,奘师在印度常与他互相切磋,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还驳倒他对大乘的偏见,使他心服口服认输。
两位论师在大师回国后,非常怀念,来信赞颂并赠白毡两疋以示敬意。由于慧师较执守偏见,未能专心于大乘方等之教,因此奘师在回复慧天论师的信中,殷殷相劝,力促早发大心,庄严正见,勿使临终追悔。奘师并开列渡河时失落的经卷名单,请他设法补足。由此可见师奘对法宝之重视,未尝一刻稍忘也。
【学士助译】
显庆元年春正月,皇太子忠就大慈恩寺设斋供养五千僧众,并敕令朝臣前往拈香,时有黄门侍郎薛元超与中书侍郎李义府趁便参谒奘师,寒暄之后,问奘师说:「译经固然是佛门盛事,但不知更有何事可以光扬圣教,古来的翻译仪式又是如何?」
奘师就告诉他们说:「佛法深奥,虽然弘扬与住持的工作必须依靠僧宝,可是外在的护持还是有赖君王支持;因此若无殊胜的因缘,得到君王护持,佛法也无法广益大众。譬如自苻坚、姚兴以来的译经工作,除了僧侣之力外,一直都有君臣全力支持:像苻坚时的昙摩难提译经,有黄门侍郎赵整执笔;姚兴时的鸠摩罗什译经,则有姚王及安城侯姚嵩执笔;后魏菩提留支译经时,也有侍中崔光执笔及制经序,乃至齐、梁、周、隋,皆是如此。
即使贞观初年波颇罗那译经时,尚由左仆射房玄龄等数人监阅,可是现在这些赞助都没有了。还有大慈恩寺是圣上特别为文德圣皇后所建造的,壮丽轮奂,古今无比,照理说应该撰文建碑,传芳后世才对,可是也没有。公等今若能向上建议,必然可以获得皇上允可,那就是美事一件了。」
薛李二公,了解了奘师的心意后,果然于隔天上朝时,向皇上进言,高宗一一应允,马上宣诏指派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等数人前往助译,随时看阅润色。奘师奉旨得偿宿愿,悲喜交集,隔天特地亲率徒众,至朝堂上表致谢。
【萨尼受戒】
二月间,奘师受请为宝乘比丘尼传授大戒,她原是高祖宫中的女官,系出名门,精通文史,才思敏捷,高宗幼年时曾经从其受学,继位后为了报答师恩,特别赐封她为河东郡夫人,备极礼敬尊重。夫人晚年向道心切,志在出家,高宗为了依顺她的志趣,特地为她在宫中建造了一座鹤林寺,并建碑称颂她的懿德。又度侍者数十人,四事供养完全由国库支付,由此可见高宗对她的优厚。
二月十日,高宗下令奘师为阿阇黎,由奘师另选九位大德为尊证,各带一名侍者到鹤林寺为河东郡夫人,宝乘比丘尼授具足戒。
事先已命庄严宝车十乘,乐车十乘,恭候于景曜门内。先派人以骏马赴寺迎请,入城后改乘宝车,奘师与九位大德前行,乐车奏乐随后。当时正是大地回春的二月季节,桃李争妍,百花齐放,奘师车驾所经之处,男女老争仰慈颜,道路两旁人山人海,热烈的景况,几乎可与佛陀初入王舍城媲美。
传戒法会一连三天,王公大臣随喜拈香观礼的,络绎不绝,法会的庄严隆重,可说空前。
传戒法会圆满后,高宗又命当时的名画家,绘制奘师等十位大德的德像,永留寺内供养。
【御赐碑文】
显庆元年春三月,御制大慈恩寺碑文完成,时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将碑文送与奘师。师亲往谢恩,并请御笔亲书,敕匠镌讫,于夏四月初八,将碑送寺。
奘师蒙圣慈赐碑,不敢空默待送,乃率慈恩寺徒众及京城僧尼,各营幢盖宝帐幡花,共至芳林门迎碑。帝敕大常九部乐官,长安、万年二县乐车百余乘,至初七日,集于城西安福门街,惟是夜天雨,初八日路堪不堪行,又敕暂停。乃迎法师入内,至初十日晴,仍敕照前陈设,至十四日旦,方乃引发幢幡等依次陈列,从芳林门至慈恩寺,三十里之间,蔚成大观。
帝登安福门楼,望之甚悦。京都士女,观者数万余人。至十五日度僧七人,设二千僧斋,陈九部音乐于佛殿前,至晚方散。
十六日奘师又与徒众,诣朝堂陈谢。
【冷病复发(656年,55岁)】
奘师于西行求法途中,因跋涉雪山受尽严寒,以致得到冷病;每次冷病发作,奘师就心中闷痛难当,数年来都按时吃药,才算把病情稳住下来。
这一年的夏天,因天气酷热,奘师感染风寒,冷病复发,结果病情一发不可收拾,大家都很忧心。
高宗知道后,遣御医数名专程前往医治奘师,不仅药物由宫内专程送达,就连奘师的寝室,也由内宫派专人侍候。高宗对奘师这般的珍重爱惜,就算是亲子之情,也不过如此。
过五日,奘师总算病愈,翌日即进表谢意。帝览表又遣人前往慰问,劝师大病初愈,体弱气虚,宜善自摄卫,不宜过于劳心。
人命无常,奘师自然也不能避免,所以虽病卧五日即愈,但健康情形已大受影响。
【佛光王子】
奘师病愈,帝遣使迎师入宫,安置于凝阴殿院之西阁供养,继续翻译。
冬十月,中宫皇后怀孕难产,于是皈依三宝,祈求佛菩萨加被。奘师告诉她,身体不会有事,不过如果怀的是男的,希望将来能让他出家,结果高宗马上亲口答应了。后来皇后果然平安生下了一个儿子,端正奇特。高宗很高兴,令人通报奘师,强调不会违背先前的承诺,请求加以护念,号为佛光王太子。
满月后,高宗下令为佛光王度七个人出家,并请奘师为佛光王剃发:所剃之发表示烦恼已落;所度之僧则表示王之侍卫具足矣。奘师为庆祝佛光王太子满月,并进呈法服及金字般若心经一卷,香炉、宝字、香案、经架、数珠、锡杖等物,以充道具,俾善神见而踊跃,而为王子造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20:17
【与姊扫墓(洛阳故乡)(657年,56岁)】
是年二月,高宗驾临洛阳宫,奘师也陪同前往。
回到故乡时,亲朋故旧已大都不在人间,只剩一个姐姐嫁给张氏。姊弟乍见,一时悲喜交集,奘师向姐询问父母所葬何处,随后两人一同前往父母坟前祭扫。奘师眼见父母亲的坟墓经四十余载,年久荒颓,就决定要另外找一个地方重新营葬,于是上表告假。高宗看到奘师请求续假的奏表,不但照准,而且下令有关部门,一切费用由国家供给。
改葬当天前去参加的有一万多人。处理完毕,奘师请求归隐少林,但被高宗慰留,只好继续留在积翠宫译经。
【译经瑞象(玉华寺)(659-663年,58-62岁)】
为了专心翻译大般若经,奘师请求移居玉华寺(即前玉华宫),这是一部大经典,梵本原文就有二十万颂,内容很多,翻译起来自然不容易,参译的人常常建议采取节译的方式。奘师考虑了很久,也想采纳大家的意见,效法鸠摩罗什着重意译,去繁从简。不料才作了这样的决定,当天夜里就有恶梦,非常恐怖:或经历危险,孤独无助;或遇猛虎追逐,不能脱身,常常在汗流浃背中惊醒,这种异常现象,象在对奘师的决定提出警诫。奘师审自思维后,即向大众宣布,仍采广译不删略。
果然,宣告当晚,奘师就梦见诸菩萨眉间放光照在自己身上,有说不出的舒畅;又见自己持着花、灯,供养诸佛,或者上升高座为大众说法,受大众围绕赞叹,恭敬供养。从此以后,奘师在翻译大般若经时,不敢删略一字,完全按照梵文原本翻译。
奘师在译大般若经时,除了自己频频见到瑞相后外,助译的法师大德们也多有梦见祥瑞。
玉华寺住持慧德法师和译经大德嘉尚法师在奘师译到初会的严净佛土品时,同时梦见玉华寺内广大清净,布置庄严,幢帐宝舆、花旛伎乐充满寺中;无数的僧侣手执华盖,捧着经中所说的各种供具来供养般若经,信道两边墙壁都装饰得美仑美奂,名花铺地,直通译经院内。
译经院内宛如内宫,三堂说法,奘师居中堂。他们惊喜而醒,同去参礼奘师,详细描述梦境,奘师很高兴的说:「现在正翻译到这一品,诸菩萨等,必有供养,诸师等现在该相信了吧。」
而更奇妙的是,在肃诚院旁棵双奈树,当般若经翻译快圆满时,忽然在不是开花的季节,几次开花,而且每次均只开六朵,每朵开成六瓣,红白都有,鲜艳可爱,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般若再度弘扬的先兆,六瓣应是象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襌定、智慧等六度。
奘师在翻译这部经期间,特别用功,常勉励大家说:「我年事已高,加上这部经又很大,恐怕在我生前无法译完,因此大家要加倍努力,勿辞劳苦!」
龙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这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总算圆满完成。奘师欢喜合掌告诉徒众:「这经和此地有缘,我之所以能来此玉华寺,完全是这部经的力量。从前在京城,因外缘牵乱,事务繁忙,我一直担心会无法完成。现在能够顺利完成,可说是诸佛加被,龙天护持的结果。这是镇国大典,人天至宝,各位应当感到欢喜荣幸。」
当时玉华寺的维那寂照法师,为了庆般若经译成而设斋供养,并将经文从肃诚殿请到嘉寿殿斋堂,当众宣讲读颂。正当迎经时,经卷忽然大放光明,异香远播,奘师更加欢喜的说:「这部经中说:『此方有乐大乘者,国王大臣、四部徒众,书写受持,读诵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脱。』既然有这段经文。不可不宣告大众周知。」并令弟子窥基奉表奏闻,请求皇帝赐写经序获准。
4、玄奘志业万古传【奘师辞世(664年,63岁)】
奘师译完般若经后,身体大不如前,知道无常将至,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就向弟子交代后事说:「我到玉华寺来是因为翻译般若经,如今经已译完,我生命也快要结束了。我死了以后,你们要简单俭省处理,只要用一张粗的竹席将我卷好埋在偏僻的山水边即可,不要靠近宫寺,因我这不净的身体要离远一点。」
弟子听了,都流着眼泪说:「和尚您气力很好,尊颜也和以前一样,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
奘师回答:「我自己知道,你们不必安慰我。」
麟德元年正月初一,译经的大德和玉华寺僧众又殷勤启请奘师再主译一部大宝积经,奘师为了不拂逆大众的精诚,只好接受他们的请求,勉强提笔,作象征式的开始。只见他翻译了几行,就感觉力不从心,于是收拾梵本,搁笔告诉大众:「这部经典的卷数和大般若经相近,我衡量一下自己的气力,恐怕无法译完这部经典了。我自知已没有多少时间了,所以我现在要到兰芝谷等处,礼拜俱胝佛。」随即奘师率领弟子出寺前去,弟子们相视黯然泪下。参拜后,奘师回到寺里就专精行道,绝笔不再译经。
初八日有一位高昌籍的弟子玄觉,夜间梦见一座高大庄严的佛塔突然崩塌,惊醒之后不知主何吉凶,就去请问奘师,奘师说:「这不关你的事,是我辞世的预兆!」
不幸第二天傍晚,奘师不慎摔了一跤,虽然只是一点皮肉伤,却病势沉重,昏迷不醒。直至十六日才大梦初醒,说他眼前有白莲花像大盘一样鲜洁可爱。十七日又梦见百千人外形魁伟,相貌庄严,全穿著锦衣华服,先以绮绣妙华珍宝装饰病房,接着是译经院内外,最后在后山森林里竖起五彩缤纷的幢幡,还有音乐伴奏;门外还有无数宝舆,装满百千种各式各样的香食珍果,都不是世间有的东西,他们各自捧着这些供品供养奘师,奘师辞谢说:「这些珍味只有证得神通的人才有资格吃,玄奘还没达到这种境界,怎么能够接受这样高贵的珍味呢?」
奘师虽然推辞,一面却不停的吃。后来被侍者的咳声惊醒,曾将梦中的情景告诉慧德法师:「我一生修的福慧,依这样看来功德是存在的,可见佛教说的因果,半点也不假。」接着他喊弟子:「嘉尚,你把我译的经论抄录过来,看看有多少部?多少卷?」嘉尚法统计一下,总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二十二日奘师又告诉弟子:「我的无常已经来到,速帮我集合有缘人。」奘师将所有衣资清点,准备布施结缘,又造像请僧众举行回向法会,发愿上生。
说完继续默念静坐。二十三日设斋供众,将生前所有,布施一空,一切圆满后向大众辞别:「我这毒身深可厌患,应做的事也已经做了,既不能久住尘世,希望用所修的福慧回施众生,普愿有情众生同生兜率陀天弥勒内院,亲侍慈尊,等佛下生时,随他下生,广作佛事,以成就无上菩提。」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1 20:17
当夜住持慧德法师,梦见千尊金像自东方降临,进入译经院内,并且花香满室。
二月初四日半夜,侍疾的明藏禅师亲眼看到两个身高一丈多的人共捧一朵白莲花,如小车轮般大,三重花瓣,叶子长一尺多,光净鲜洁,直到奘师床前恭谨的说:「法师您从无始以来所有烦恼和有情的各种恶业,都藉这小小的病苦全部消除,应该高兴。」奘师向四周看了一下,再合掌相视一会儿,就右胁而卧,不再说话,也不再动作。
初五三更时分,弟子大乘光等含悲启问:「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否?」
奘师回答:「得生。」
说完呼吸逐渐微弱,不久就圆寂了。奘师舍报之时,侍者并没有马上察觉,直到想起该为奘师换件法服时,才发现已气绝。足部虽已渐冷,顶骨却是暖的,而且面色红润,面带笑容,宛若安祥入梦。从下渐向上冷,最后暖顶,足见奘师确已上生兜率陀天。七天后大殓,奘师的容颜毫无改变,也没有任何不好的气味。若没有相当的戒定慧,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奘师示寂前后,有各种祥瑞的征兆,比较确切的是慈寺的明慧法师,他勤苦精进,夜夜诵经绕佛,当晚正绕佛经行时,忽然看到四道白虹南北横亘,皎洁明亮,很是讶异。想起从前世尊灭度时,有十二道白虹直贯太微,现在这个景象难道是在玉华寺的奘师已圆寂了吗?隔天向寺众描述,大家都感到很奇怪,直到第九天恶耗传到京师,果然奘师舍寿的时刻,正是他看到白虹的时刻。
奘师示寂一个月后,有人携带栴檀末香来,请求依照印度习俗涂在奘师遗体上,这时候奘师已经封棺很久了,弟子们都不答应,那个人正色的说:「弟子先不要代作决定,奘师如果不允许,请示现迹象气味告知!」大众勉强同意,等到开棺后,在场的四众弟子都闻到一股莲花般清香,那个人把大殓的法服层层揭除,只留衫衣,众人看到奘师相貌一如生前安详,又不禁一齐号哭。等到那人涂好香,穿好殓服再盖棺后,忽然不知去向,大众均怀疑是天人下降。
再有就是西明寺的上座道宣律师,他是南山律宗的始祖,戒行严谨,德能感神,曾向韦驮护法请问奘师的去处,神人告诉他:
「自古高僧大德各有不同的修持,证得的品位也不一样,玄奘奘师九生以来备修福慧,生生之中多闻博览,聪慧与辩才都冠于中国,福德也是一样。他所翻译的经典,文采和义理兼顾,和梵文原本本没有不同,因为这些善业,已经上生兜率陀天弥勒内院,听法开悟解脱,不再受生人间。」
读完这些神异事迹,再次印证奘师一生的行谊,决不是偶然或传奇,足以明白显示大师的道业成就。
【帝哀罢朝,辎素送葬】
当二月三日,奘师因脚受伤而生病的消息上奏后,高宗急忙命御医带药前往诊察,可惜迟了一步,奘师已经往生,高宗万分哀恸说:「朕失国宝矣!」并罢朝三日,含悲哽咽,下令所有葬事所需,由国家支付。
译经的事因奘师的死而暂停,已译好的则照往例由官府抄写,其它没有译完的全交慈恩寺保管,奘师弟子及译经僧,原不属于玉华寺的,各回本寺去。
三月十五日高宗下令为奘师安葬日,京城僧尼可自由制作幢幡伞盖,并且送丧到墓地去。
奘师道茂德高,所以能劳动当时的皇帝连番降旨珍重善后,备极哀荣。
四月十四日出殡当天,僧尼道俗于五百里内,送葬者一百多万人。虽然大众相当铺张,光是幢幡帐盖就五百多种,但灵柩仍然安放在籧篨轿子上,东市各绢行虽然用了三千疋上绢结扎一顶涅盘舆,非常的庄严工巧,但弟子们不敢违背奘师的素志,只好以奘师的三衣及国家供养的百金纳,安置在涅盘舆上前行,向白鹿原进发。沿途观礼祭拜的人很多,没有不唏嘘落泪的。当夜留在墓地守灵的在家、出家人也有三万多人,十五日清晨下葬封土,天地变色,鸟兽哀鸣,草木悲凄,更别说人了。
白鹿原,在城近郊,高宗每次登楼遥望大师葬处,就哀伤不已。为了避免他触景伤情,后来下令迁葬到樊川北原,并营建塔寺,以为安奉灵骨之所。(此塔在后来的黄巢之乱中被毁坏。直至宋代年间,才又被终南山的可政比丘在紫阁寺中发现。于仁宗天圣五年,奘师的顶骨被移葬至南京天禧寺的东冈塔。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又再移至南冈三塔之上,之后因日久湮没,便无人知晓下落了。)
【掘获顶骨(南京)】
民国三十一年日本侵略中国,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附近,建高射炮位,掘获大石匣,上面刻的文字已模糊不清,但经过鉴定,确定其内为玄师大师的顶骨。这个石匣总共葬了五色的珠骨十七粒,后来把这些顶骨分作三份,一份在南京玄武湖五洲公园建塔供养;一份在北平建塔供养;一份则由日本人带回去,在东京都约五十里外崎玉县的慈恩寺建塔供养。
民国四十一年秋季,世界佛教友谊会在东京召开大会,台湾佛教推派章嘉法师、印顺法师、赵恒惕、李子宽、李添春等代表出席大会,知道了奘师头顶骨的下落,就和崎玉县慈恩寺住持高森隆介数度商谈,终于得到他的同意,分出部分带回台湾供养。
民国四十四年十一月廿五日,日本佛教派遗代表团共五人,捧持奘师顶骨空运来台,台北数以万计的信徒和民众前来迎接,当时的情景不下于当年奘师由印度取经回国的盛况!
奘师灵骨归国后,先后被争取供养,后来决定在日月潭建塔。这座唐式建筑共有三层,顶层供奉奘师顶骨,中层藏经楼,下层大殿悬有奘师油画像。
日月潭是台湾的名胜,中外人士常来这里一游。民国五十六年再建一座七级浮图,将奘师顶骨永远安置于山巅的塔中。
(玄奘大师故事完结)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