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法清法师:明镜台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3-10 18:21     标题: 法清法师:明镜台


    收拾草鞋安林泉,锄地搬柴道意坚,

  莫道此师乐小法,一朝明性化万千。

  有一位法师,十几年前从苏州灵岩山佛学院毕业后,遍访名山高僧,辗转而游历到终南山结茅蓬清修。多年来,对于天台止观的修定已颇有造诣。佘感殊胜而制图并题句以赞叹。如今是末法时代,许多入学佛,说的多,行的少。尤其是从佛学院毕业的,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的是天花乱坠,行的是龟毛兔角。开口如佛陀在世,行为不及童蒙。修学佛法,不在你能说多少,而是在你能行多少。

  我结庐终南山不久,有高僧从北京来,欲请我去佛学院讲课。我说:“对不起!老法师,恕难从命。我是来终南山忏悔的。过去在闽南佛学院讲课多年终于悟到:佛法不是用嘴巴来弘扬的。自己的道德不完善,心性不明了,单用文字去说教,其实都是在造业。如今我得好好忏悔!”一个学佛者,不通过严格的苦行,是很难真正体悟到佛法的真谛!释迦佛在未成佛前,在树林中日食一麻一麦的苦行了六年,方成正觉。清苦修行是成道的必经之路。做人也是如此。

  一个有大成就的人物,往往是饱经苦难的。在风平浪静的港湾里是培养不出杰出的水手的。

    一入南山便学呆,经卷终年懒得开。

  东风今日笑多事,筑了阁楼待云来。

  这是我初入终南于旧草庐后悬崖上建造的留云阁,竣工时绘成此图。今观题句有一点小问题,应该说当时没有表达清楚。下面稍做纠正:“一入南山便学呆”的学呆是错误的。确切应当是:“自呆”, 整句应该是“一入南山便自呆”才符合我当时的呆气。我到终南山后不久就觉得呆气十足,终南山是令人回归本性的圣山,我的本性混混沌沌, 所以呆是非学所能至,呆乃自呆也。

     不要嘲笑别人

  骑着龙脊写他山,他山与我相对看,

  我笑他山不长毛,他山笑我云做帽。

  在终南山嘉五台龙脊峰上,看对面的山峰光秃秃的,连一寸草都不长,觉得好玩。于是蹲下身来,取出画册,记下这可笑的一笔。快要画完时,又觉得有些不对,对面的山峰难道不是也看着我,同样觉得我好笑吗?!

  当我们在嘲笑别人时,别人也同样在嘲笑你,佛陀教导我们,要以无碍眼等视众生。

     四大皆空

  空山不朝暮,流水无去来,

  此中何所意,白云无踪迹。

  王维在终南山有“空山新雨后,天地晚来秋”之句,他所用的“空山”若用佛教中的般若思想来看待则是大错特错。“空”是宇宙的本体,无有分别。它无知无受,无来无去,更不会分出新雨,旧雨,春夏与秋冬。

  许多人对“空”的涵义不甚理解,常常生搬硬套,啼笑皆非。我初上佛学院时,为了培养时间观念,买了一块手表。有一天挽袖洗碗时,被一游客看到。他大叫:“哇,和尚四大皆空还带手表?!”他这么一叫不打紧,吓得我二十多年来没有再戴过手表。如今缺少时间观念,我想这位游客改负全责吧!

待友之道

  友来何所待,山房茶一杯。

  好水醉落霞,日暮而忘归。

  友自城中来,山中能以待者,唯有清茶一杯,野果一盘,清风一缕,山泉一淙。好友相见,话游古今,神遨山水。于不觉间,日已西斜,彩霞暖照。伸手握別时,主引古人句云:“终南何所有,所有唯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客主皆哈哈而笑。于笑声中各隐没于白云而去。

  山中待客是如此轻松自在,是山外无法想象.山外的朋友看望朋友,总爱捎来带去,实在是件辛苦之事。但人们似乎已习惯。十年前我居国外时,每次回国都得扛两大皮箱异国物产送给国内朋友。出国时又得装满两大皮箱中国特产去送给住在国外的朋友。两年海外生活,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国际搬运工。但又不称职。每次所搬的都不够。有热心朋友提议下次多带些。他们可能不知每次行李超重的巨大金额。

  辛辛苦苦的国际大搬运所回报的是怨言。他们拿到物品后就会在物品上论高下,说人我。本来好好的朋友圈,  一送东西就送出矛盾,这又何苦来哉?!

  终南山人的待客之道是值得世人借鉴的。若抛弃世俗的礼尚往来,朋友之间就会少些虚伪,少些尴尬。

思想无法统一

  好友相邀入深山,各怀心思各各忙。

  我来问问溪边树,尔与烟霞何相关。

  以往大家要做什么事情时总会听到说:“先统一统一思想”。后来发现,这句话好像有些问题。人的思想、思维都有一套独特的方式,每个人都是完整和独立的。要统一起来,好像不是那么容易,要大家共同去完成什么事,应该是说统一行动,统一领导,这样才有核心。

  如我们去登山,统一坐车,统一行动。但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千差万别,对于山的领悟和审美都依据自己的角度。同样登山,不同感受,这样才符合自然,你认为呢?

“四大皆空”不是和尚的专利,是佛教用来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组合而成。地大指骨骼部分;水大指体内一切液体;火大指我们的体温;风大则是指我们的呼吸。这四大组合而成的身体是迁流变化的。之所以叫空是指没有永恒存在性。“四大皆空”是在说明身体有生必有死的道理。这个道理。佛陀说与不说它都存在着。

我心依旧

  昔日住山不识山,只为人间世态繁,

  如今见得真如月,任是市井亦深山。

  最初到终南山居住不知道山的真正含义,通过两年的品山,明白了山与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于是下山,带着山的灵性到山下的小镇建佛家庄,将深山搬入农村。如今更将深山搬进城市,在闹市的繁华地建了一座素心茶房。我从山中走来,一路将山林之气洒向人间。无论我走到哪里,哪里都是深山。

菩萨的感应

  古寺塔影苍茫中,客僧提笔问落红。

  宽师道得千古事,观音昔日此降龙。

  去南五台紫竹林的途中,见对面山上有一高塔耸立。我和本如师随即各自拿出册页面对着秋林古塔开始写生。宽旭师在一旁为我们一边讲解:“那里是圣寿寺,现存有隋代古塔及现代印光大师塔。传说古时候,这里有一条毒龙,常常兴风作浪,残害百姓。观世音菩萨在此显灵将毒龙降伏。使这里从此风调雨顺,人民安乐。”

  菩萨显灵感应自古以来多有耳闻。但若非亲自经历,是难予置信的。我十六岁出家,在学校学得一点点文字,到了寺里一翻开佛经,与文盲没有什么差别。学校里所学的全部是简化字,佛经却都是繁体字,再加上咒语更是一些古怪的文字,我简直是如对天书,学习异常艰难。寺里的老方丈是我的师公,他对我说:“你想快快的学会佛经吗?”我狠狠地点了点头。师公接着说:“那你每天向文殊菩萨磕一百零八个头吧,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他一定会帮你开智慧的。”

  从此我每天上完早晚课后都会留在大殿虔诚地向文殊菩萨磕头。说来奇怪,往后我学习佛经就突飞猛进,不到三个月,我就学完了别人要三五年才能学会的早晚功课及各种佛事,还当起了领唱。我深信着一切都是礼拜文殊菩萨的感应。

脚力尽时山路长,为念美景苦登攀,

  佛言世事常如是,苦若未经不知甘。

  我十三岁的时候,当过四个月的学徒。学习石材加工。学习地是在一个海边的乡下。那里不产大米,专产红薯,人们三餐皆以红薯为主食。早晨红薯粥,中午晚上红薯干饭。菜肴清一色的小咸鱼。刚到几天觉得吃小咸鱼喝红薯粥,真好!几个月下来天天如此,吃得我浑身红薯味,一件红薯就翻胃。快过年了,师母为大家炖了一锅汤,我得到满满一碗和几块白色的东西,迫不及待的大口大口喝下。那种美妙真是沁人心脾。我问师母:“这是什么汤,怎么这么好喝?”师母说:“是萝卜排骨汤。”“哦,萝卜排骨汤怎么会这么好喝?!我在家里母亲也常炖的,怎么就喝不出这种感觉?”

  当时还小,只是觉得师母太了不起了,能将萝卜煮出如此美妙的味道来,对师母更是视之若神。喝完美味萝卜汤的第二天,我就告别师傅、师母回老家了。

  师母这碗萝卜汤至今都难以忘怀。在上佛学院时,看到一篇文章说:乾隆下江南时,有一次迷了路。走了几天的山路,没吃没喝。在饥寒交迫时,寻到一家山民。老翁端出一晚热腾腾的蒸芋头,乾隆吃到自当皇上以来最美味的饭食。回宫后,念念不忘,令御厨给他蒸芋头。他一吃,不是那个味。因为想念老翁的蒸芋头,于是派人把老翁请到皇宫为他做。结果,乾隆还是吃不出当时的好味道。问老翁说:“你这芋头与在山中怎么不一样?”老翁说:“芋头还是那芋头,只是在皇宫的皇上与在山中的不同。所以味道也就不一样了。”

  人在经受大饥饿时,得到的事物才能吃出人间最美妙的味道!在经历千辛万苦时得到的关怀才是人生最甜蜜的回忆。

僧人不会饿死

  一剑劈成古洞岩,山僧居此不知年,

  住山不劳问米贵,古来护法有龙天。

  黑风洞位于终南山青岔牛背梁,传说古时候有一黑蛇精居此洞中,为非作歹,山外百姓深受其害.只要有人结婚,当天晚上,蛇精必会将新娘夺去。有仙人路过此山,观山中妖气冲天,于是,寻至此洞,用神剑劈开巨石,铲除妖孽,因此得名黑风洞。

  今有僧人依岩下结庐而居,简单的茅蓬是用山石和树枝搭盖而成。僧人待客并不热情,也懒得打听山外消息。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令人赞叹不已。这样结茅蓬深居的苦行者据说在终南山中有好几百人。不愧先人曾说:「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有俗家朋友关心他们在深山老林中靠什么生活?这正是佛教两千多年来的神圣所在。自古至今,就没有被饿死的僧人。除非他是不懂念佛,诵经,持咒,参禅的山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诵经念佛的声音,就能得到护法善神的护佑。不论山多高,林多深,总会有人送去食物。道行高者,更无须人送,畜生界,天界都会去送。如唐朝律宗祖师道宣律师,初于丰德寺修持时, 一日,夜梦韦驮菩萨告诉他:丰德寺山后有古净业寺,那里有条龙脉,是个修行的好地方。第二天清晨,他就孤身一人翻山攀岩寻到古净业寺的龙脉处参禅打坐.  一入定就是四十九天。出定时觉得肚子饿。苦于无食,即有天人送食物于座前。

  寺院独特的生活来源让寺外的人读不懂,参不透。  一个发心修行的僧人,他是无须考虑没有饭吃的。寺里明白的和尚们都世代相传着:一个罗汉一份斋的秘笈。每个僧人走到哪里,他的护法善神就跟到哪里。所以明白的和尚管寺是希望寺里住的和尚越多越好,这样的寺才会兴旺,不明白的和尚管寺会认为人多了不好管理。于是,人越住越少,慢慢地,寺院也就破败了。

鸟语声声无尽禅,净土在心不在山,

  修行不把自心看,死住深山终枉然。

  有一年夏天,西安城里遇上一个百年不遇的酷暑。许多人都跑到山里的度假村去避暑,有位居士也借此理由认为家里修持禅坐不清净,于是向单位请了长假到终南山清修。

  山中的新环境新鲜了两天后,一切都改变了,另一种烦恼上台了,凌晨四五点正想睡觉,可是寺里的钟声震彻山谷,令他无法入睡。六七点时,好不容易入睡,窗外的山鸟鸣叫又将他吵醒。中午,提着蒲团到树林中参禅避暑,又被蝉鸣吵的心烦意乱。坐不到十分钟,就到旧草庐来找我。

  法清法师,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如何让树上的蝉不叫,他们的叫声实在太难听,太可恶!

  听到这样一个问题,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只好笑了笑。

  鸟语蝉鸣对于住山者来说都是上等佳音。他内心烦躁无法享用,岂是鸟语蝉鸣之过?!

  几年来,我遇到过许多人,他们在城里住烦了,向往山中的清净,到处访山寻地,有的想方设法购置了山民的房子,热了一阵子,过上个把周末就不再去了。一问,原来山里面手机没有信号,洗不上热水澡,看不到有线电视,更不能上网。如此种种已经将城里人牢牢掌控。

  喜欢山林是人类的恋家情结。人类最早从山林石洞中,一步一步地走到平地走进村落,走进城镇,走进大都市。

  原始人群用了几千年的进化,从山林走向城市成为现代文明人。如今现代文明人已经厌倦城市,开始向往山林。可是回到山林依然要用上很长时间的“进化”。


浪迹天涯到南山,红尘无意心且宽,

  柴门日闭非他事,锁住白云当衣衫。

  九八年三月。我和本如师离开南普陀,他来接任终南山净业寺主持,我则在净业寺旁借一块宝地搭盖起旧草庐,想借此机会解读一番终南玄妙。

  终南山在历史上很有名气,有许多杰出的人物都隐居于此,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经我几个月与山的朝夕共处,终于明白:终南山既没有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却有独特之野性。野性,就是本来自然之性,纯真之性。不加雕琢,不加修饰,活脱脱的清净本体。这种野性是其它名山所缺的。也正是这种野性,让人的思想从中释放,从中升华,从中博大。许多人最终回归终南是有他的必然性。

  人的思想在走到终极时,是需要回归,回到最根本,回到最纯真。若回不去,则精神错乱,就地灭亡。

  不知你何时回到终南,重抱野性?!


登高造其巅,天地有佳言,

  岩上一小坐,衣捲白云眠。

  夜深了,却没有倦意。踏着朦胧月色徘徊在法堂楼台上,“云聚山”上的嫦娥今晚格外冷漠。可能有些心事。消瘦的身影成钩,像是要将人间不平事统统勾出来。要不!李煜撞出来了。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盛势凌人不可一世的鉴山寺,阳光下的霸道与强悍经月光的抚慰也显得柔顺与谦和。劳碌一天的寺僧早已进入梦乡。宁静的寺宇,任我尽情挥霍这广阔的寂寞。正值此时,多情的秋风从“牛头岭”而来,使我有了想法,如此美妙的心情不应该在闲步中消耗。于是回屋,沏杯乌龙茶,焚香佐兴,铺开稿纸,怀抱满窗月色。做何言说?鉴山!日间所思。

  “鉴山”之名初见就为之动容,重复几声更是肃然起敬。所敬者,并非寺宇之巍偐,而是“鉴山”之深意。去过“鉴山寺”旧址,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座落在阳朔碧莲峰上,偎漓江之滨。寺宇背山面水,群峦拱翠,“水似青萝带,山如碧玉簪”。韩愈登上“鉴山寺”绣口而出之慨,却被铭镌于石柱上,成为旅游招牌语。韩愈只对山水感慨一番,没有为寺院留下只言片语。当然,不能怪他。他到“鉴山寺”应当是被流放的日子。是因为反对帝王大兴佛事活动而被罢官流放,若非经大颠禅师点化,此时于佛寺,定当愤愤然。此事说来话长,不提也罢。

  “鉴山”之意,当是“鉴山观心”。以山为镜,返照我心。是从禅门初祖,达摩面壁而来。魏晋南北朝梁武帝时,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华,与武帝话不投机而入嵩山少林寺,居石窟面壁九年,以石窟观自心,而悟出二入四行的禅法,中国禅宗从此缔建。命“鉴山寺”名者应当是位有德之禅师。此为一家之言无需考证。

  鉴山观心心如山,不分尘土与天堂,任尔水流,任尔花放,我心不在此中央。抬头间,睡魔已醒,窗外已亮。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3-10 18:25

佛经的作用

  如来说法如筏喻,筏到江边且放弃,

  若人执着于筏里,解脱彼岸终无期。

  佛教与其它宗教不同的是,佛教不建立神我的主宰体。宇宙的存在是因缘和合而成。不认为有一个伟大的神,用他个人之力创造了宇宙。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开悟成佛之时,就彻底地明了宇宙的奥秘就是没有奥秘。这种深奥而又简单的道理凡夫众生是很难相信。所以,释迦佛成道时说:“我法妙难思,不信云何解,我宁不开演,速速入涅槃。”当时有天神示现请佛住世方便教化众生。于是,佛陀就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讲了三藏十二部经典,最后又说“我什么都没有说,如果有人说我有说法就是诽谤我,不了解真正的意义”,原文见《金刚经》

  佛说了四十九年之教,为何又说自己什么都没说?佛是诚恳的,他没有骗我们,因为他说的四十九年的教,都是宇宙人生本来就存在的规律和毛病。这些规律和毛病佛说不说它都存在。所以,佛只是总结真理而非创造真理。佛用了四十九年的时间来总结宇宙人生的真理,后人整理为三藏十二部经典。所有的经典佛告诉我们,仅仅是竹筏的作用。如金刚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在生死的大河中,佛为我们准备了竹筏。竹筏的功用是摆渡,运用竹筏,我们可以脱离生死长河,登上解脱的彼岸。然而,这一切都的靠自己的身体力行。船夫是你自己,任何人不能代替。

  许多人学习佛经,不明佛意,到了竹筏跟前,被竹筏的精美所迷,  一天到晚都在研究这竹筏是用哪座山的竹子、是用了哪里产的麻绳、花了多少时间、用了什么手法而造成的。仔细研究之后,结论是:价值连城。要珍藏起来,不能轻易让人看到.用布把它裹上,免得受损,竹筏已失去功用,人已忘了到达竹筏的初衷。

破房子

  屋老门户残,人老脚力伤。

  若要睹佳色,还是乘少年。

  九九年暮秋,与好友学力登秦岭梁,见一间老屋。老屋的门窗残缺,房瓦破败,应该被遗弃多时。我在老屋前伫立良久,无尽悠思犹然而生。

  这间老屋在年轻体壮时,曾经为主人挡风遮雨,御寒御暑。无私的奉献一切。如今老了,不中用了,主人将它遗弃,连山中野兽都不愿意到它跟前。然而,老屋很泰然地面对这一切。他知道这是万物的自然规律,逃不出「成住坏空」的法则。生起与结束,是流动的过程。我们在这过程中是否能明白是决定痛苦与快乐的关键。若明白这一规律,就能够因时因地不错良机的应用好一切事物。所谓活在当下,掌握当下,应用当下。

  许多人对自己所喜好的事情总是会说:等我退休后,等我钱赚够一定如何如何。禅宗祖师们常提醒:“今日脱下鞋和袜,明日不知穿不穿”。生命是无常的,对于明天我是否依然健在是凡夫众生无法把握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凡事应该从今天开始。

正确礼佛

  我心生来贪得多,入此空门更求何,

  佛前一柱清香供,舍却利名始轻松。

  在学校时,一有空,总爱坐在寺门远处的石栏杆上,看看熙熙攘攘的过客从寺门匆匆去来。他们怀着各种心情,却有一个共同目的,向佛菩萨索求他们所要的东西。在全国各地的寺堂里常能见到一些脸色呆滞,目光贪婪的人跪在佛前振振有词。每每遇见都会为此无知之众生而悲悯。

  有人问禅师:“我来寺庙礼拜佛祖,能让我得到什么?”禅师说:“你来寺不应该想得到什么,而是来舍什么。”我们有生以来,多生累劫所带的贪、嗔、痴、慢、疑等种种习性已经占据整个身心,来到佛陀座下,燃一瓣心香,以清净心礼佛供佛,不要索求,也不要诉说,静静地,暂且把名利置于脑后,想想你太可怜了。从无始劫来被名利牵着鼻子,东西南北的奔跑,为了名利,你出卖朋友,蒙骗亲人。一张张铁板面具,将你层层包围,本来就不多的真诚在虚伪的躯壳下逐渐消失。在这庄严的时刻你应该将假面具层层撕开,面对慈悲的佛陀过一刹那真实的人生。

碧水出山门,奔流入红尘,

  此去人间路,可否保洁身。

  我坐在九寨沟的飞瀑前,看这些奔流不息的碧绿山水。他们如此皎洁,如此朝气,如此澎湃,如此热情地奔出山外。他们将往何处,是人间。他们到人间能保护好原本圣洁的灵魂吗?就如一少年,带着天真烂漫,满怀热情奔入红尘,进入社会。这种纯真的心灵,是否会随时光的流失而消失殆尽?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他山暮霭忽鸣金,跌跌撞撞山中行,

  梅花公主早去了,空余古洞卧流星。

  梅花盛开的季节,我和两三道友一同前往深山茅蓬梅花洞。此洞天然石成。传说,古时候有位叫梅花的公主,因厌倦皇宫的浮华生活而居此石洞修炼成仙,故而得名。

  十几年前,有位僧人出家后,立志于苦修.他徒步遍踏华夏名山大寺,遍访名僧高僧。最后只身来到梅花洞闭关,专修禅定。

  一年后,在禅定上即将进入佳境时,一日出来汲水,猛抬头看见对面的岩石上一对裸露男女正在亲热。这一幕对他来说,如同蛟龙出海,万马脱缰,从此无法再进行禅坐,于是他弃洞离山。所谓:“能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道人心一动,又开始四处漂泊,辗转而入尘世间。

  “一念妄心起,百万障门开”。在修行的路上,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历程。功夫稍有进步,心魔马上现前。其实他所见的男女多半是虚幻的。我认真地观察了周围,此地海拔近两千,山高林密,峰岩陡峭。常人很难寻到此地。唯有魔界可超越一切时空而现身。此时应当破魔,魔境一除,道行即增长。若被魔境所扰,小则前功尽弃。大则精神失常。

古今同斯月,性本清皎洁,

  无时不复在,何用道圆缺。

  古老的中国人,每当中秋佳节,都会籍此良辰美景与家人团圆。“桌面圆圆人团圆,欢天喜地拜月娘”。若人不能团聚,则是 “月圆人缺,凄凄切切。”因月圆月缺而勾出无尽相思与乡愁。就这样把满腹伤心通通怪罪于明月,并责问“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似乎明月专跟他作对。一处明月, 百种心情,道尽人心起落。

  明月是无私的,也是崇高的,无论人类对她如何的发泄喜、怒、哀、乐,她依然是不动声色。因为她早已抛却人世间的七情六欲,已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远离了色、声、香、味、触、法。故此,人世间对她的歌颂与愤恨,她全不予理会。

  众生的通病,总是被宇宙的假象颠覆身心,常常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世界,认识世界。分出白天黑夜,阴晴圆缺、山高海低、人情冷暖、成败得失。

  其实,这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若穿破云层,打开心扉,就会发现..一切的存在都不是我们想象的。

树和人

  山高多风寒,古木不惊慌,

  今冬叶落去,明春更新装。

  三个好友在初冬之季去终南山探寻幽壑祥云。在一棵老树下小憩时,忽然狂风大做,老树的叶子被狂风吹的四处飞舞,最终片片跌落到万丈深渊。这时,有人说:“啊,太美了!”话音末落,又有人说:“太惨了!没想到躲在深山老林里的老树依然也会遭受不测。”

  另一个说“你们俩不要太喜,也不要太悲。你们看一看老树的姿态,在经受狂风浩劫时依然是那样的巍然不动。它在山里的日子久了,已经看惯了各种风云突变。它的心里很清楚,今年冬里将叶子落尽,来年的春天又会重新长起。”

  人生的苦恼大都来自对得失没有参透。其实,我们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在失去的同时亦有所得。我们每个人若能像山中的老树那样泰然豁达地面对成败得失,那人生就会多一些美好,多一些快乐。

清磬数声伏地响,游人贪婪求神仙,

  祸福自古因果定,多为善事何问签。

  在南五台四天门写生时,从庙里传出阵阵磬声。抬眼望去,见游人跪在案前,手里不停地摇着签筒,嘴巴里念念有词。

  抽签,是大多中国人所喜好的。人在现实中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但由于个人力不从心,所以寄托于伟大的神灵,借抽签的方式问卜吉凶,定夺祸福。

  我七八岁的时候,母亲常常带着我四处求签卜卦,问神问鬼。那时,寺庙尚未开放,人们只能跑到神汉巫婆家里。一年到头,走东村,窜西村,乐此不疲。有一次,母亲说要去请巫师为我们家消灾祈福,好让我们一家大小平安、六畜兴旺。于是让我帮忙拿了很多食物,我问母亲拿这些东西去干什么?母亲说:巫师的家没有什么可吃的,给他们送去。当时,我很纳闷地问母亲:“巫师的家难道比我们家穷吗?既然他能帮我们消灾祈福,为什么不先帮帮自己?为什么他们还没有吃的?他们自己都没有吃的,怎么还会帮我们得到更多的吃的?”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母亲一下子楞在那儿,不知该如何回答我。只好说:“快走!別多事!”当时想不通,总觉得母亲不对。直到入佛学院才慢慢地明白,并总结出许多道理。如今过了二三十年,母亲依然热衷于求签问卦,我跟她讲再多的道理,她还是听不进去。我也只好作罢,暂且由她去吧!

  一九八六年,中国佛教协会下达文件,要各地区的寺院彻底清除抽签卜卦的迷信陋习。当时我们的院长妙湛老法师积极的响应,让我们把南普陀寺的各个殿堂内的“信杯”(用竹木制成的卜卦用具)统统销毁.我们兴高采烈地去执行任务,将南普陀寺的“信杯”扫荡一空,籽它们集中在大雄宝殿前焚烧了好半天。大家都认为这下子彻底歼灭了迷信。第二天,下早殿后,我却发现每个供案上又都摆满了“信杯”,还不断的有老太太们从兜里掏出信杯,在地上摔三次后供在佛前。当我告诉她们这样做是迷信时,她们反过来说:“小和尚,你懂什么?”求签卜卦由来已久,它已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要彻底清除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完成的,看来移风易俗任重而道远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3-10 18:31


    净业古槐道行深,惯看梵宇毁又新。

  坐伴日月恒如是,冬织新衣成来春。

  净业寺门前有棵古唐槐,传说是道宣律师亲手所栽,每次路过都会向它作揖问讯。因为他非常了不起,深得中国养生之道,且知进知退。

  文ge期间,全国寺院惨遭浩劫,他不忍目睹就预先死去(应该说入定)。当浩劫来临时,周边的树林都被砍伐,惟有他死而无灾。他很聪明,知道“腹中有材遭火烧”的道理,早早地把腹中多余的材全部空除,唯存一圈皮囊。因无有用处,破坏者懒得砍他,古唐槐才得以幸存。这就应了庄子的一句话:“此木因无材而终其天年”。

  唐槐这种智慧是许多历史名人所望尘莫及的。汉代的贾谊从小饱读诸子百家,才高八斗,二十岁时就被汉文帝召入宫中奉为博士。一年后又成为侍中大夫。在得志忘形之时,他自认为要大治一翻天下,便自作主张拟订改革朝廷纲纪的方案,结果反被蓄怒已久的大臣们当成是篡权嫌疑上奏文帝。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流放到长沙。成了一个短命鬼。

  历代因自视材高而遭杀身之祸者举不胜举。他们都应该好好的在唐槐前磕九十九个拜师大头。

  十年文ge浩劫后,直到一九八二年宗教政策得以恢复,唐槐也悄悄的复活,如今已是枝繁叶茂,每天伴随着晨钟暮鼓,吟唱着天籁梵音。

昔日少年心意高,誓将热血铸伽蓝

  自从识得潮涨落,锡杖横跨万仞山

  我出家不久就认识到清净的寺院亦有不清净处。寺院的权利争斗,帮派势力,跟过去皇宫里差不多。我小小年纪就遭受一次头破血流的教训,让我从中清醒。并发誓一定要将夹杂在寺院中的不良习性一一清除。于是,发奋图强,四处求学。在十九岁那年,写成改革佛教的方案。当时年少血气方刚,对振兴佛教愿肝脑涂地。若见不争气的僧人恨不得过去扇他两个耳光。到了二十三岁,就将方案焚烧。这时我已经能更客观地看待中国寺院一千多年来的兴衰是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关系,从中更悟到潮起潮落的真谛。对寺院的兴衰也就不再耿耿于怀,心情也就平和许多。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对年轻时所表现的不可一世的场面,若干年后回忆起来只能置以尴尬的一笑。

春去秋来山不知,落花流水人间事,

  云雾聚散青山在,鉴山观心心如斯。

  我到终南山悟到这么一个道理:山不能看,只能品。看,是外在的风物;品,才是深入本心。于是,我建了品山亭,用两年时间天天品山。春天过去了,秋天来了,这都是人的自我分别。作为山,它是一无所知,但又不违愿人心所向。当人们需要看到百花齐放时,山里就有百花齐放;人们想看到秋高气爽,红叶飘零时,山依然给予秋高气爽,红叶飘零。人只要想从山那里得到什么,山就会呈现什么。这么一来,有人会说:“山没有个性,随波逐流、随人所转。” 其实不然,春夏秋冬的更替,落花流水的变异就如同云雾的去来,当人们看到云雾来时,就会说山不见了。当云雾去时,就会说山来了。但是,云雾的去来与青山是没有关系的。山永远属于它自己,有它独特的个性。

  山的豁达和自在是我们所应当学习的楷模。我们的心要如大山似的,有自己的主见却无需让人知道。世俗的种种毁誉、得失如同山中的云雾,吞噬山川只是虚影假象。所以,把山品透了,用山的哲学来对待事物,人在世俗中就没有必要去反对什么,更无需去坚守什么。任尔春夏秋冬,任尔落花流水,任尔云雾缭绕,你依然是你。

三十三年弹指间,半是巅狂半神仙,

  芒鞋踏破红尘路,身心俱作白云闲。

  16.扫雪煮茶

  扫雪煮新茗,茶涌梅花色,

  举杯惊残月,醉入茶盅来。

  《红楼梦》中有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说的是贾母带了刘姥姥等人至栊翠庵,要妙玉拿出好茶来饮,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泡了一杯“老君眉”给贾母。随后妙玉拉宝钗、黛五进了耳房,宝玉悄悄跟了来。妙玉用梅花上的雪水,泡茶给他们品,“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赞赏不绝”。黛玉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回答.. “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清醇?”

  扫梅花上之雪,能烹制出上等佳茗。在福建时一直想尝试可是没有机会。初到终南山的寒冬,我端着陶罐从腊梅花上扫下满满的一罐雪,回旧草庐熬水泡茶。  一喝,惊叹不已。曹雪芹老儿并非杜撰,同样的茶,用山泉水泡,远不及用腊梅花上雪水更能将茶味泡出香醇和空灵。这种感觉,若非同道是无法分享,更无法用文字来陈述。你若有想法,不妨试试!

古木萝藤拱山门,绿荫道上流钟声,

  无量清凉无量意,待我歇脚养天真。

  跟有登山经验的朋友登山,他一路上都会警告不要停下来。慢慢往前走,歇下来就没有精力到达山顶。我总喜欢在路上歇息,找块稍平整的石头把双腿一盘,与美景谈谈心。这时,最好是能备上炉火,喝上一泡功夫茶。这样登山应该更有意义。

  歇下来是个大学问。许多人一辈子就败在不懂得歇下来。一个私企的老板为了扩大公司业务,每天都忙于各种应酬。酒喝出肝硬化,海鲜吃出血粘稠。就这样,还不懂得歇下来,仍然天天应酬。过不多久,因喝酒过量,心脏病突发,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种状况在如今的社会如繁星密布。这些人都被赶紧富起来所毒害,为了赶紧富起来就不择一切手段,甚至之生命于不顾,他忘记了最朴素的道理,如果没有身体,有谁能享用财富?!当然,他们会说:可以留给亲人,但亲人更需要是他健康的身体。如果亲人爱他的财产更甚爱他的健康,这样的亲人又有何必要为他们积攒财富。还不如趁早歇下。

一世英才风飘去,如今老朽卧江流,

  人生到头皆如是,白骨一堆复何求。

  这是两千年十月于九寨沟写生的题画诗。画挂在佛家庄,许多人都见过。有人说,你年纪青青的,为何如此消极?也有人说,你把人生悟的很透。人生的确如此,一辈子,争来斗去,到头来还不是白骨一堆。

  生命有多长?我能活多久?这个话题人们总是尽量避开它,因为它关系到死。死是不吉利的,中国人一贯避讳。人死不能直接说,帝王称:驾崩,百姓称:过世。

  宇宙的规律是自然之道,不能以人之意志而改变。生是死的结果,死是生的开端。生死之间有多长,佛告诉我们在一呼一吸之间。一口气呼不出来,生命就意味着结束。如此短暂的生命谁都不愿意接受,都希望长生不老。但是,谁都知道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要学会接受死亡,正确地面对死亡。避讳说死但又不能不死。民国年间净土宗大德印光大师在他的卧室里挂着一个大大的“死”字,用来警策生命无常,时日不多,时刻提醒自己要精进用功修行。寺院的晚课里每天都诵着“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日子过了一天,生命就少了一天。许多人每逢自己的生日都会庆祝一番,我不明白他们在庆贺什么?

娑婆世界本清凉,众生心迷无所见,

  唯有振衣登高处,始信净土在当前。

  两千零一年的暮秋,一个雨过天晴的傍晚,我初次登上了终南山的一个支脉南五台。身处紫竹林禅寺,触目漫天彩霞,山川,林木,古寺皆容入一片祥和的清凉世界中。形成天地一统。霎时仿佛置身于极乐净土中。登山之疲惫一下子便被抛向九霄云外。尽情地沐浴在清凉世界,如同醍醐灌顶,身心内外被荡涤无余。

  《维摩诘经》中,释迦如来对宝积菩萨说:“如果菩萨想得到净土,必先清净自己之心。随着自己心灵的净化,一切佛国即清净无比。”这时,舍利弗心想:如果菩萨心静则佛土净的话,释迦如来在做菩萨时难道他的心意不清净吗?为何他所教化的娑婆世界是如此的不清净?佛知道他的想法吗?即说:“舍利弗,日光月光有不清净吗?但是盲人看不到”。

  “是啊,这是盲人的错误,不能怪日月无光”。

  “舍利弗,众生罪业深重,慧眼,法眼都被贪嗔痴所蒙蔽,不能看到原本清净的世界。这不是如来的过错。舍利弗,我的国土一向清净,你看不到。

  这时,在场的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说释迦佛之佛土不清净。我所看到的释迦佛土与自在天宫一样的清净。”

  舍利弗说:“我所看到的是,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这都是你心存高低贵贱而虚妄分别出来的不净。舍利弗,菩萨依佛的平等智慧来看待世间众生,都是平等清净。”

  这时候,释迦佛用脚趾按地。霎时,娑婆世界变了样,有无数种珍宝装饰着,与他方世界的诸佛国土一样的清净庄严。所有的人都说:“太神奇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并且个个都看到自己坐在七宝莲花坐上。佛说:“舍利弗,你自己看看这个世界清净吗?”

  哎呀,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从未听说过,从未看到过。今天总算让我大开眼界,看到这个世界如此清净。

  “我的佛土常是如此清净,只因为了度化下劣众生而示现众恶不净。好比天人,他们共用一宝盆吃饭,但因福德的大小不同,所吃到的饭,味色都有差别。舍利弗,若世间人心能清净,就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清净庄严。”

  世界本无垢净美丑。只因人心的起落而产生分别。一切的顺逆皆是自我一时的心情。人们在拥挤的人群中生存,个个练就了满身的虚伪和自大,脑袋里装满各色贪嗔痴。一旦面对高山,就会发现我之渺小,连山中小草都不如。置身高山旷野之中,再多的人生得失都显得微不足道。是故:“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圣人亦通过登山而拓展视野,提高认识。凡人且不勤登哉?

真假无常

  乘舟踏月搅碧空,山水杳冥在其中,

  若能识得人间事,真假假真何不同。

  今天有客从城中来,与我闲聊。他谈到事业与游戏时说:“做事业注重结果,它的过程是痛苦的。游戏注重过程,它的过程是美好的。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克服万难,战胜一切,即使败北也不屈不饶地重新开始。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重复。在做事业的过程中,若遇到困难则痛苦万分。若经失败则是心灰意冷,谈虎色变”。他问事业为何不能像游戏般豁达?!

  其实,事业与游戏是相同的。只是人对物欲的过分执着,被利欲熏心。不能明白事业中的游戏性。人间世事何谓真,何谓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有位很现实的朋友说:“爱情,婚姻,名利,事业,地位都是假的,只有每天吃进山珍海味才是真的,吃一口就得一口,实实在在。吃饱了往床上一趟,舒服!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吃饱饭也是真真假假,这时吃饱了,过一会儿又饿了。所以吃饱饭也是不可靠的,也是随时在变化的。宇宙人生所存在的一切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与假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只要有真必有假。

  好人会干坏事,坏人偶有善举。好无常好,坏无常坏。事物的相生相克既统一又对立。我们若能明白此理于成败间则游刃有余了。

我家住在大深山,不明事故不知烦,

  偶携朝阳城中去,归来暮雾满山寒。

  上中除夕无他事,写簇梅花便过年,

  夜幕已徐徐降临到了旧草庐,品山亭上的残雪正被夜幕一口一口吞噬。层峦叠嶂,连绵不绝的终南山脉也跟随着净业寺的晚钟悠悠远去。我驻立庭中,瞧了天空一眼,星河无语,蟾宫灯冥,四顾悄悄。远处的腊梅香袭面而来,使我拉长鼻子,蹑手蹑脚地在庭院经行。浸沐在这片静穆的夜色下许久,许久。

  山外阵阵爆竹震破山谷的宁静,也招回我杳冥的灵魂。噢!今天是除夕,这个古老而又年青的节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家人团聚的时节。每每此时,身在他乡的游子就会产生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这种乡愁,在孩提时不懂,随着离家成长,才慢慢细嚼到。

  初次尝到乡愁是在初上佛学院的寒假。大多数同学都各自回老家过春节,只有一小部分人留下来。同宿舍三位相继离去,只剩我一人,隔壁宿舍也剩一人,是另一班的,他家在东北,因路途遥远,没有足够路费只得留校过年。佛学院设在寺院里,寺院的除夕夜很单调“普茶”。大众聚在一块,听寺里住持讲讲话,前后不到半小时,把个人桌子上的几个糖果拿走就算完事。回到宿舍我悠闲自得地磨了一会儿墨,写了几幅字,自我陶醉一番。不久,隔壁就传来一阵阵哽咽的声音,随后就变成嚎啕大哭。声声似长钩,将我童年往事通通钩出来。片片酸楚从心底涌出,直冲鼻端。一种莫名其妙的声音在我跟前抽泣开了。平时所学的佛理忘却了,这时已经没有理想和追求,只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向生育我的故乡,向母亲道一声:“不肖儿,回来看您了。”再倾听母亲那唠叨不完的祝福。。。。。。

  自此,每逢寒假都会在更深人静处,盘算着如何过年。开开心心过个好年是我多年的夙愿。我尝试着用各种方式过年。。。与母亲一起守岁,同朋友一道远游。有一次邀请了好友兴致勃勃踏着积雪一尺多厚的苏州道路,摸黑到寒山寺边的一家客栈,所为是能听到寒山寺的报岁钟,可是到了才知道,日本人每年来寒山寺听报岁钟是在元旦,并非春节。每年都在精心筹划,周密安排都是竹帘卷雨空惹闲愁,无论宿何风景名胜,或摩天大楼,到了除夕夜总是魂不守舍。心里就像吃了一颗没有成熟的野葡萄,那种酸味是从舌根直到脚底。做什么事都觉得没意思,心里空荡荡的,这种莫名的失落到底是为什么?论生活我什么都不缺,我追寻了好些年,终于明白:是乡愁,是一种对故乡的思念。而这故乡并非生我育我的地方,它是精神的家园,是骨髓里流淌着五千年的血液。这种莫名的失落,伴我度过许许多多除夕,直到居住终南山的第一个除夕才发生了变化。我的草庐离寺还有一小段路,除夕夜的山寺依然少不了:普茶。慈悲的住持派侍者请我去参加,可我拒绝盛情,自己在草庐里燃了一辦檀香,盘着腿诵一遍,普门品。吹了几曲箫,箫声中没有往日的凄凉,没有忧伤和惆怅,听起来是那么的平淡,而在平淡中却留有余韵,犹如喝了一杯冬季采制的铁观音,少了几分苦涩,多了几分香醇。

  箫吹罢,觉得该为除夕夜做些什么?振衣而立,走到画案画了几笔梅花并题跋:山中除夕无他事,写簇梅花便过年。草庐的除夕夜虽然只影孤寂,而内心清安的愉悦却充塞每个毛孔。多年来所寻觅的感觉,在刹那间都找到了,得到的是如此轻松和自在,以往的寻觅,如同一位走在沙漠上的行者,由于疲劳和饥饿,内心强烈地渴望得到水,突然看到远处有一潭水,于是他奔跑过去,等他跑到时,仍然是沙漠,水还是在前方,他努力地又往前跑,跑到了还是沙漠,几次激烈奔跑连一滴水也没喝上,这回他失望了,也寒心了,找水的心死了。这时无求无得,只是静静的往前走。有一天他真的走到一潭碧绿的水边,他没有惊喜,很自然的喝水。

  这正是“以无所得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真谛。至高的诸佛境界是以无所得而得,更何况世间事。有意识的追求到头都是错,所成功,所得到的都是不经意的。

荷花美誉天下尊,淤泥辛苦有谁闻,

  世间若是无尘垢,何处有此清净身。

  自从北宋周敦颐赞美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之后,淤泥就在中华大地上成为坏东西,成为替罪羔羊,代表了污秽和邪恶。

  周敦颐在仕途上不得志,躲在深山里做独家学问。因个人的心态对社会不满,而塑造莲花来自表清高。但他却忘记了,世间若是没有淤泥,哪里会有莲花?

  莲花的香洁固然可爱,淤泥的无私奉献亦是可赞。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判别世间的善恶是不妥的。

碧水出山门,奔流入红尘,

  此去人间路,可否保洁身。

  我坐在九寨沟的飞瀑前,看这些奔流不息的碧绿山水。他们如此皎洁,如此朝气,如此澎湃,如此热情地奔出山外。他们将往何处,是人间。他们到人间能保护好原本圣洁的灵魂吗?就如一少年,带着天真烂漫,满怀热情奔入红尘,进入社会。这种纯真的心灵,是否会随时光的流失而消失殆尽?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