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洛桑陀美仁波切:按《广论》的要求去做,你就过着真正佛菩萨的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2-19 19:38
标题:
洛桑陀美仁波切:按《广论》的要求去做,你就过着真正佛菩萨的生活
【观察观和寂静观】片段
依止善知识的轨理,一定要观想善知识的功德、不依止善知识的过患;第一个就是作为一个弟子,以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心态?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弟子?怎样成为合格的法器?第二个,我们现在刚刚开始学六加行,稍后将学习暇满人身、人身的正确认识、暇满人身难得等等,以及生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报应;咱们都得去思考、思维、去学。
第一个,暇满人身的重要性在哪里?如果暇满人身非常难得,那我们就要正确认识暇满人身,那就不能浪费人身。这方面的过患我们要放弃、要消除;很多人不知道珍惜暇满人身,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那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广论》,要仔细去想,如何利用如意宝一般的暇满人身去修行、走向解脱,而不要去白白浪费。
再思考第二个生命无常。有些人说等老的那一天再去修,再去做,但今日不知明日事,谁知道老的那一天还在不在?不知道!这个世间上来空空、走空空,你们大家想过没有,生命无常,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所以要天天观想暇满人身的难得,天天观想生命无常,这样去思考,就能够放下对世间的贪恋、世间的八风、爱别离等等;人都快死了,命都快没了,还想这些有啥用?生带不来,死带不走,这些名呀利呀、世间八法都要放下!放下的快,那就不断地增长智慧。
第三个咱们去再想一想轮回苦海。要知道轮回的苦海,有多苦;六道如母有情众生,有多苦;人也非常苦,在轮回当中的我们多苦呀!每个都苦,没有真正的快乐!懂得这个道理再去想,每天都这么去观想。
那轮回的本质是什么?苦的根源在哪里?轮回的苦究竟在什么地方?都在我执存在的地方!有“我”的存在才能有苦;把“我”去掉,那就解脱了;如果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已经成了习惯性;比如说因为多生多劫带来的烦恼,习气非常严重,一个人一看到某个人或某件物,就会起烦恼,他每天都生气,那这个是什么呢?他为什么生气呢?通过《广论》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人每天都在地狱里煎熬,人间地狱,多苦啊!这些都要好好去想、去观,这些都是观察观。
那这个人的脾气非常暴躁,每天都发脾气,在一点点小事、小来小去的事情上,他马上就脾气暴躁,马上就生气,马上生烦恼;你想想,你看看你周围这样的人,爱发脾气、爱发嫉妒心、爱发嗔恨心、爱发贪心,这些都是他多生多劫的习惯!那我们通过学习《广论》里的轮回苦海,那这个生老病死的苦、苦中苦、八苦、然后六苦、三苦等等这些,每天都去观想、每天都要改变自己、每天都要完善自己,不断地增长智慧;那今天我不能发脾气,发脾气的过患是什么?他的因果是什么?他造成的后果是什么?这么去想,现在通过《广论》的学习,哦,我不能这么去发脾气,不好,这个不好嘛。将来在你学佛的路上会有很大的障碍,尤其在寂静观的时候,有很大的障碍,直接影响我们成佛。那我们要去掉这个毛病,每天都改变自己,多劫以来的习气我们慢慢地历练,训炼自己的心态,不发脾气,一定不发脾气!
那如果说有些人看到一些东西,贪心立刻就出来了,那这个贪心也是习惯性的。
有些人呢,他的心非常稳固、稳定,这也是他先天带来的,是经过多生多劫的修行养成习惯的,不但是今生锻炼,这也是他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习惯;那人家不发脾气,每天都非常稳重,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动摇;外面的人骂他、说他、侮辱他的时候,他的心如如不动,他不生气,这些都是寂静观。那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他不断地完善呢,不仅是今生,也是上一辈子、再上一辈子,无始多劫锻炼出来、训练出来的;那今生不管他遇上什么麻烦、障碍、违缘,他能够扛得住,能够将心安住下,如如不动,这些都是习惯性的。
那我们通过《广论》的学习,也就是这一生还得继续历练,观想轮回苦海,我们不能斤斤计较,尤其是金刚道友之间更不能计较,受过灌顶、受过密乘戒的更不能计较。要是每天乌七八糟的、是是非非非常多,互相攻击、互相侮辱、互相毁谤,拉帮结伙、不团结,这些都是什么呢?那将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今天在这里就不讲了,你们去看一看其他的经典,这方面非常详细、非常清楚。
第四个是因果报应。如果我们相信因果,我们就不会造业了。比如,曾经我习惯骂人、习惯撒谎、习惯欺骗别人,有傲慢心、看不起别人;知道这些恶习的因果以后,我们杜绝了,不能再这样,以前坏的习气要消掉。这样天天锻炼,就天天提升智慧,那我们的心也清净了。一念清净,一念成佛;念念清净,念念成佛。
明白了《广论》里面的一个道理,我们就去做,就增长了智慧;然后第二天,继续学、继续做、继续增长智慧;天天不断地增长智慧,那就不断地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按《广论》的标准、《广论》的要求去做,那每天都与法相应,我们每天都法喜充满;你就过着真正佛菩萨的生活。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2-19 19:38
为了度化一切如母众生,发无上的菩提心!
为了度化一切如母众生,今生要发愿、发誓认真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要义通达、圆满无碍!
首先给你们拜个年,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学习《广论》要义通达圆满无碍,违缘消除、顺缘增长。
今天是新年正月初五,我们一起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非常荣幸,缘起非常殊胜。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有关止修这方面的内容;上节课的时候,咱们学习寂静观和观察观,没有特别详细的讲解,之后,很多人私下给我唠,提出想学九住心的要求,这样,今天我们来学习止观中九住心的要求,有两种非常好的缘起:第一个是新年的缘起非常好,第二个是很多人将来能够顺利达到止修圆满的果位。
那为什么叫止修?止和观有什么功德和利益?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其实很多经典、论典里面有关止修这方面的内容、方式非常丰富,但是在我们这个传承法脉里,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给我们讲的九住心,主要是有关止修这方面的,如果要想圆满止修,必须要有九住心,这非常重要。
九住心就是调伏心的次第,一共有九个层次,也就是调伏心的九种阶段。
这样,我们先学一学止修这方面的内容,首先,将我们的散漫的心收回来,一定要守住;其实,把往外跑的心收回来非常难,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我们经历了无量无数次的轮回,到现在还没有解脱、还没有成就的原因在哪里?就是我们的心在轮回当中不断往外跑,已经散漫惯了,到今天都收不回来;那么今天我们发愿一定要把心收回来,安住在所缘境上,如如不动,当下专注。可是我们将心收回来有什么功德呢?
第一个,累积资粮非常快;
第二个,消业非常快;
最后顺利达到止修圆满果位。
修止和观,开始主要是止修这方面,止修非常重要,也就是寂静观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学习九住心,也是调伏心的九个层次,一定要经过九个层次,才能够将心完全降伏住。
曾经我的大宝上师拉茂·雍增仁波切给我们讲过,比喻人的心有两种,第一种像牛皮一样坚硬的心;第二种像蜜蜂一样永不止息的心。
那牛皮一样的心是什么样的呢?在藏区的草原,每年的三月份到四月份这段期间,草还没有长出来,这时候牛因为没有绿草吃,慢慢的有些牛就会饿死了,只剩下了一张干巴巴的牛皮;等到七、八月份的时候,无论是下雨还是水浸,都浸不透、泡不软这张硬巴巴的牛皮,人们只有通过很多软化皮毛的加工方法,才能够得到一块柔软的皮子,用来制作衣服和鞋子。其实,人的心也同牛皮一样顽固不化、刚强难化,非常倔犟、硬,咱们汉地这样的人非常多,他认为自己的知见非常正确,哪里知道凡夫往往是邪知邪见。
而像蜜蜂一样的心,一会儿“嗡”地飞过来,一会儿又“嗡”地飞过去;停留时间不长,一会儿又“嗡”地飞过来,一会儿又“嗡”的飞回去,反复不定性;我们的昏沉、掉举就是这样,将这颗人的心守住,必须要通达九住心才行。这两个比喻是我的大宝上师拉茂·雍增仁波切给我讲的,我们汉地的信徒听一听、学习一下,我们的心是不是像牛皮一样、蜜蜂一样的反反复复不定
在前面提到的从无量劫以来我们的心往外跑,已经散漫惯了,宗喀巴大师在《广论》里给我们讲了九住心的方法,也是调伏心的次第。
第一个层次也就是第一个内住心,意思是把我们的心往里收回来,不能再往外发展,收回心后要放在什么位置上?通过我们观想诸佛菩萨圣像,比如观想释迦牟尼佛的圣像、金刚萨埵尊的像、文殊菩萨的像、观世音菩萨的像和地藏王菩萨的像等等都可以,观想的佛像要选择非常庄严、非常清晰、看到后心里面非常起欢喜心的;在我们眉间上方,要选比较大一点的佛像进行观想,刚开始的缘起要选比较大一点的佛像来观想,然后将我们的心守住在佛像上面,让它在所缘境上面如如不动。刚开始时观想这个佛像,心肯定往外跑,不但是往外跑,看到的佛像都看不清楚、非常模糊,那为什么是这样子呢?因为从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我们的心已经习惯了往外跑,没有往内收的习惯,所以控制不住。
那比如说五欲,当眼睛看到外面的美景、美食之后,自己的眼光就随着美景、美食走了,我们的心也随着它走了,眼睛有个感观,看到以后马上就走了;耳朵里面听到外面的声音,不管是好听的、不好听的,都是感观,随着它走了;鼻子的嗅觉能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一闻到香味,然后随着它走了;舌头也是一样的,也是尝试很多,什么辣的、甜的、酸的等等都随着它走了,同时心也随着它走了;身体也是这样的,身贪触,贪舒适的触受;我们习惯了贪恋五欲,习惯了往外跑的习惯,心再收回来是相当不容易,这个期间我们一定要修内住心,先观察心一定要守住,在观想的时候心一不留神就跑了,一定要把它安住在所缘境上。
第二个层次 续住心
前面我已经讲过将我们的心收回来的方法,但是心守住的时间不长,心还是有往外跑的习惯,续住心就是再加长一些,哪怕是观想几秒钟观想这个佛像,几分钟、然后十来分钟、二十来分钟、三十来分钟、四十来分钟不断加长时间历练。
刚开始非常难,要我们不断地把心收回来,将它安住在所缘境上,再加长时间继续观修,其实观和修、禅都是一样的道理,不像前面蜜蜂“嗡”的飞过去,“嗡”的飞回来,稳定、稳住心的时间一定要再长一点,一个月、两个月这样训练,慢慢时间就长了,什么都是习惯,习惯成为自然,这叫续住心,这个时间我们要这样去锻炼,不但是将心收回来,还要再延长心安住的时间。
第三个层次 安住心
在这个期间,我们要克服烦恼,在这个期间,有时候还会突然冒出昏沉呀、掉举呀,这个时候我们要用安住心、正知正见来提醒自己,然后用正知正念看护自己,一个是外面、一个是里面,不让里面内、外的烦恼往外跑,不让外界的干扰、魔障、违缘进来,有正念在里面、正见在外面来防护自己的心,这样的话,正知正见这两个就像骑着马的缰绳一样,如果左边的路不平,就往右边拽着走,如果右边不平,那就往左边拽着走;还有一个比方,比如开车打方向盘,如果左边的路况不好,就将方向盘往右边打,如果右边的路况不畅,就往左边打,时刻用正知正念防护、提醒自己,突然冒出来烦恼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千万千万不能这样去做,等时间延续时间长了就养成习惯了,用修内住心、续住心、安住心来保护、防护自己的心,用正知正念稳固、坚固自己的心。
第四个层次 近住心
前面我讲到观想的佛像、所缘境的佛像,在观想的时候,慢慢观想佛像逐渐缩小,同时人的心也随着缩小;佛像缩到什么程度?缝衣的针孔那么小,将这张佛像安放到里面,我们能够观想到人的心也是缩小到针孔里面的佛像般。
其实我们欲界人的心非常粗重,欲望、烦恼随时会无量无数的增长,欲望相当相当高,色界的烦恼心比欲界的烦恼心细,没有欲界的心粗;相对来讲,无色界的更细,比色界众生还要细,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欲界的人的心非常粗重,因为欲望高,所以我们通过所缘境,开始缩小到最小的针眼里观想的佛像一样,这样去想;同时我们的心还要像看到花蕊、花瓣上的纹路,花叶子上的脉络、很多的小气孔一样,那上面存在有很多微细的植物,这些我们怎么去判断?怎么去看?从现代化的科学仪器来观察,能看到量子、微子、光子这些等等很多微细的颗粒,但我们用肉眼却看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慧眼还没有开,慧眼开了之后,就如普贤七支供里讲的: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一个微尘之上有无量无数佛的诸佛刹土,我们能够听到无量无数佛的声音,这是佛告诉我们的,但是我们想去看的时候却看不到,因为我们的烦恼重、习气重;但是若是我们止修这方面修得好,慢慢将烦恼缩小微细到刚才讲如针眼里的佛像那么小,我们就能同时看到上面无量无数汗毛孔里有无量无数勇士、空行护法,这叫神通吗?这不叫神通。人的身体水分含量非常多,能够看到很远处的河流、小溪,就像秃鹫用它敏锐的眼睛能在四万八千里的高空外就能够看到尸体一样,它是用肉眼,那不叫神通,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神通,但我们慧眼修通后,就能看到很多微细的东西。
第五个层次 调伏心
那我们现在已将前面的内住心收回来,续住心时间加长,安住正知正念不让心起烦恼,阻止昏沉、掉举生出,慢慢缩小在近住心时的烦恼,但是,在缩小的同时,还会生出昏沉、掉举和烦恼,那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来降伏呢?
在禅定的功德下,主要降伏贪、嗔、痴烦恼。如果是贪心生出来,则用不净观(骷髅观)、还有少欲知足来对治;如果生出嗔心,我们用修禅定、修忍辱、修慈悲心来对治;如果生出愚痴心,那就观十二个因缘,用智慧来对治愚痴心,对治、降伏十二个烦恼,男贪女、女贪男的淫欲心,贪、嗔、痴慢、昏沉掉举、五欲和邪知邪见。那为什么我们的心总喜欢往外跑?我们的心像大自然里的野生动物一样,野生动物从小长大一直生存在在野外,已经习惯了大自然里的生活,人若想使用他则不好调伏,但我们若将它同老虎、狮子、大象、花豹都圈在笼子里,则可以调伏它,就像调伏人的习气、烦恼一样,但这并不等于已经断了烦恼,只是暂时调伏了心,烦恼还没有断。
第六个层次 寂静心
不管是调伏烦恼还是令心安定、稳住在所缘境上,这时的心已经同之前野马的心不一样了,而是用佛法禅定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将野生大象、老虎等圈在了笼子里;虽然调伏了,却还是像习惯野外生活的大象一样不习惯,总想往外跑;就是将人的心安住、降伏住,但是还想往外跑,因为已经习惯在外面的生存、散漫惯了。
这时,我们可以训练笼子里的老虎、狮子、大象、花豹等动物学各种各样的表演,利用它去上台演出,它们会在台上进行精彩、生动的表演,使台下的观众起欢喜心,大家欢乐,那众生起欢喜心、诸佛菩萨起欢喜心,大象、狮子也起欢喜心。
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我们非常被动,心是主动,我们人随着心走,心随着欲望、烦恼走,心在利用我们、主宰着我们,所以我们非常悲观。但是现在,主动权已经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我们调伏他使他安静,而且令其习惯,然后利用他做很多善事,把他转化安住在所缘境上,能够发菩提心,能够禅定,能够度化无量众生,我们要把心利用起来才行,让他老老实实听话,跟训练表演的野生动物一样,不但是调伏还要老老实实听我们的话;这时候的心就像黄金一样,前几节课曾经也讲过,将金块里面的杂质全部清除掉,将人心的本质上面的烦恼、染污的心一点一点去掉,最后达到像纯净黄金一般的灿烂。
第七个层次,最极寂静心
在这个期间,我们的这颗心已经听我们的话、烦恼已完全被降伏住了;在这个期间,比较粗大的烦恼已经断了,贪、嗔、痴、慢、昏沉、掉举还有五欲的贪恋、邪知邪见等等都断了,但是仍然有微细的习气存在、贪心的习气的种子存在、嗔恨心习气的种子存在、傲慢心的习气种子存在、邪知邪见的种子还存在、昏沉掉举的习气的种子还存在,就像草一样,在地面上的已经被砍掉,但是草根还没有被彻底挖出来,没有从根上解决;人的心也是一样,大的方面已经被消灭了,但是习气的种子还存在,稍一疏忽,还会随时随地发芽、生长,那就糟糕了!
在这个期间怎么去降伏?怎么去对治?我们就要思维嗔恨心的过患、昏沉掉举的过患、贪心的过患、愚痴心的过患、不想禅定的这些过患来对治;这样,烦恼大部分已经降伏住,从根上已经断了。
第八个层次 专注一境心
当我们修到这个期间,心相续已经成熟了,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论做什么事,心都完全被掌控在我们的手里,同之前的心不一样了;之前我们要强硬地压住贪、嗔、痴、慢等所有的烦恼,调伏它、降伏它;那现在到了第八个、第九个层次时,我们不需要再这样去努力,而要轻松、自然地形成,因为它已经老老实实地听我们的话,跟之前不一样了,我们在寂静观止修的时间会非常长,比如二十四小时里,二个小时我们可以禅定,如果禅定,如如不动,一点都不乱;五个小时、六个小时、七个小时、八个小时都可以,心是不会往外跑的,当然得在前面这些层次下功夫,万事开头难,前面的这些非常重要。但第八个层次专注心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在这个期间我们不需要,已经形成自然,烦恼已经被降伏住,在这个期间我们需要精进、禅定,去禅定、去止修的话,禅定的功夫会越来越深,基本上禅定已经圆满了,更加努力寂静观,更上一层。
第九个层次 平等住心
在这个时候我们是非常轻松自在的,那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外在的境不会干扰我们的心,最热闹的大超市里面也不会干扰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处于外不住相、内不动心,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刮风打雷都如如不动;走路也是禅、吃饭也是禅、睡觉也是禅、说话也是禅,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那非常非常了不起,我们的心完全守住了,身心都轻松自在,但是我们现在只是在书面上这样去理解、去讲、去学,实际不下功夫能行吗?就像我们吃糖一样,糖块好吃,糖的皮子好看,可是没有吃过糖,糖的味道是什么样的,甜的吗?甜里面还要有好几种,那不知道!如果要想知道糖的滋味,那必须得亲自去吃才行。但是甜的味道是什么?用世间的语言讲不出来;寂静观就是这样的,我们努力精进学习止修这方面,这一生一定要达到。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止修圆满的有很多,现在也有;所以寂静观止的禅修,在汉地的信徒们都需要先观察修,这非常重要,这对寂静观修帮助非常非常大,道理要从根上解决。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2-19 19:39
佛的外相很容易装扮,头发一剃,换上件衣服,就行了,所以有许多人去假冒僧人,但佛陀的精神可不容易学。
许多佛教徒看起来也很精进,很虔诚,天天努力地修行,嘴上佛号、咒语不断,心里想的却离佛十万八千里,一说话或是做事就露馅了,自私、狡诈的特征全部显现出来。
天天拜佛,眼睛看着佛像,是去记忆佛的外相吗?可曾忆念过佛陀的事迹,敬仰过佛陀的精神,还是只去求个保佑呢?
礼拜上师时,仅仅是因为上师的慈悲,可以从上师那得到关怀,并希望上师的全部慈悲只给予我一人呢?可曾想到上师是佛、法、僧的总集,展现的就是佛的精神、法的内容、僧的形象。
外形总是很容易模仿,内在的品格、精神是模仿不出来的,那是内心的净化和真实的流露。演员扮演皇帝,不论演得如何像,却永远变不成皇帝,因为演员的心变不成皇帝的心。
佛陀的全部精神就是慈悲与智慧,慈悲中闪烁着智慧,智慧在慈悲中展现出来,慈悲是内心的证量,它的内涵是舍己为他,智慧是慈悲心的具体运用,根据每个众生的根基、希求、特点等情况不同,有不同的方法,于是有了八万四千法门,这就是佛的大方便。
古代的教育一直是要求我们去做个好人,现在的教育是让我们做个能人。但对于佛法来讲,慈悲是佛的精神。好人是外在表现,但却远远不足,在做个好人的基础上,要舍己为他,当自我利益与其他众生利益冲突时,能够舍弃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修习五戒十善也是慈悲心外在显现出来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是被世间所能理解的并符合任何国家、时代的要求。
那么为什么有许多大成就者表现出来的形象会让世人不能理解呢?因为慈悲的精神和被世人所能理解的表现形式(即度众时手段的运用),有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就是某些度众的手段方式,但手段方式是为了目标所服务的,只要真正能使众生获得利益,何必局限于方式呢?因此许多大成就者表现出来的度众的方便,有时世人就不大好理解。
当然通过外在的表现有时很难判断出一个人内心的境界,人的外表一眼就能看出来,内心不容易被认识,但只有愚者才会自己骗自己,智者绝不会如此做,毕竟自己造的业如影随形,无论如何也骗不了,因果只有自己承担。
慈悲和智慧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慈悲是根本,智慧是慈悲的具体运用,没有智慧,众生如何能够受益,“画饼不能充饥,还得真饼才行。”不论学佛多少年,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不学佛的精神,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一利益,怕是会与佛法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有的还会犯下谤法的重罪,在学佛的过程中,忽略了佛法的精神,以自我的偏执为出发点,以个人的好恶为评判,夹杂些世间的某些利益,并以自己短浅的目光、傲慢的心理为后盾,对佛陀的某一教法、某一经典评判,不就谤法了吗?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2-19 19:59
大乘佛法的根本是菩提心,菩提心就像点金术一样,它能变腐朽为神奇,我们也很渴望能够生起宝贵的菩提心来。菩提心的前提是大悲心,要想生起大悲心还得先有柔软心和怜悯心。
我们领受了佛陀的教导,就要改变原来刚硬的心为柔软的心。刚硬心下,会对他人的痛苦麻木不仁,会对真情缺少感动,会有自己利益至上的自私自利,会认为是他人阻碍自己发展,影响自己快乐而心存怨恨。只有柔软心下,才会对众生多一丝怜悯,多一份对众生苦难的不忍,多一刻为真情而感动,多一分因他人的帮助而感恩。因为心怀悲悯就不会主动去伤害众生的生命并会尽自己的努力去保护生命,哪怕一个微小的生命,只要它存在,便有它的价值所在。很多微小的生物,它们的生命都是非常短暂的,苏轼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来形容生命的短暂和人的渺小,蜉蝣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北美洲有一种蝉要在地下呆十七年,当从地下爬出来得见天日只有几天的时间,还有各类食虫兽等待食用它们。这么可怜的众生,它们的生命就如空中的闪电,一闪而过;就如昙花,匆匆一现。我们又怎么忍心再去伤害它们?
完全做到不伤害一个生物恐怕是很难的,有时无意的伤害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不能再有意伤害众生,即便一个微小生命,它也能感受痛苦,也有求生的本能。因为心怀悲悯便不忍心伤害他人,自己的一个行为做出之前,一句话说出之前都会认真思考一下会不会伤害他人的身体或是心灵。因为有怜悯心才能修好忍辱,对于他人加在自己身上的伤害,打骂、侮辱等不忍心去怨恨,即便有时也会感到难过,但想到自己如果去结怨就会使别人受到伤害,不论如何也不忍心。只有心怀悲悯才能宽容他人的错误,原谅他人的失误。因为心柔软,所以对于他人给予自己丝毫的恩德都会真心的感动和真诚的感激。
我看到有的弟子的心特别的粗猛、刚硬,对待众生缺少悲悯心。有时,弟子们经常和我说:“上师,我现在已经不杀生了,去饭店也不再点海鲜类的活物,在家做菜也不买活鱼、活鸡等。”听到这些话,我觉得大家在这点上做的很好,我也非常欢喜。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守持戒律所规范的外在行为时,要认真体会这个行为所传达的内在的含义:不杀生,是因为悲悯众生,不忍心伤害众生。我们在持戒时,内心要与戒律相应。不伤害众生表现出来就是:不能因对方与自己意见相左而嗔恨,不能因为对方的失误,哪怕是错误而恶语相加,不能固执坚守自己的观点而言语尖酸刻薄刺痛对方,用秽言污语让他人的心里痛苦、难过,这也是对众生的一种伤害。
还有的弟子和我说:“上师,我的冤亲债主特别多,就是他们让我一切不顺。”冤亲债主是什么?是你曾经伤害过的众生,亏欠过别人,为什么现在还不认错?还在埋怨别人?不要怨别人,要怨只能怨自己。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我们得到了难得的人生,又有殊胜的因缘可以学修佛法,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可曾想过那些被你伤害过的众生呢?他们现在还在受苦,何时能从苦中脱离还不知道呢!我们过去世总和他人结恶缘,总去伤害众生,对于今生的病痛、逆境或是他人对我们的伤害应该坦然去接受,这是应偿还的。学佛后,应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快乐留给别人,选择留给别人,痛苦自己来承担,这才是佛菩萨的精神。
对待那些心太刚硬的弟子,我有时会用些猛力的方法,因为其他方法不起作用,只有用猛烈的方式才能使你的心灵得到震撼,才能让你反观自己的内心,学会自省与检讨。你们拜我为师,教育你们是我责任所在。
刚硬心不去掉,经常就有业障出现,这是自己的内心感应,如果心柔软起来,能够悲悯众生,即便是冤亲债主也能化解,也能被你感动,自己也会越来越顺利。只有柔软心的前提下才会用心去体谅他人、用心去体会生活,才会悲悯他人的疾苦。悲悯心不断的升华和扩大就是大慈心和大悲心,进而才能生出菩提心。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