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妙祥法师:在家人应时时恭敬、虔诚的礼拜、供养出家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1-8 09:42
标题:
妙祥法师:在家人应时时恭敬、虔诚的礼拜、供养出家人
上妙下祥法师讲述:
◎参访沙门最吉祥
《佛说佛名经》里说:“若见沙门恭敬礼拜,生难遭想。”你想这样的沙门能不去礼拜吗?是不是?真正的清净者,真正的善知识你能不去礼拜吗?什么叫礼拜?你礼拜就是把他当作榜样,当成老师,你好跟他学,受他加持,最后他就是你将来的影像。将来你也会得到这种果报,这种因果的。
《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出游,每见沙门他就下车。道人,也就是出家人说:“大王止,不得下车。”王言:“我上不下,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为道人作礼,寿终以后生天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这个国王出游啊,看到出家人他就下车去礼拜。出家人说:“大王你止住吧,你是一国国王啊,虽有恭敬心,但你不要下车了。”他说:“我上不下,你别看我下车,我下车并不是下来,我是上去。”他是什么意思呢?我今天为出家人顶礼,我命终之后当生天上,故言上不下。你看到我下,实际是上。他用这个意思来比喻,我礼拜僧人获得无量的福报——生天。这是《旧杂譬喻经》说的。
《阿育王传》中记载,阿育王信佛以后很虔诚,看见出家人就要礼拜。一次看到一个七岁的沙弥,见他太小,自己身为国王,又这么大年龄,给他顶礼有些不好意思。但他是僧人,又不得不顶礼。可能他有过那个愿,见到沙门就得顶礼。一看七岁小孩,你说要给他顶礼,大臣都看着,是不是得笑话他?他不好意思。
但是他有那个愿望,发过愿不得不顶礼。于是把沙弥请到屏处,什么是屏处?就是没人的地方。在没有人的地方给这个沙弥顶礼,因为他怕别人笑话。“你过来。”把那个小和尚就领到没人的地方,周围瞅一瞅。我估计那时候像做贼似的,看看确实没人了,他赶紧趴下顶三个礼。顶三个礼了还不放心,他就跟那个小沙弥说了,他说:“你千万别告诉别人我给你顶过礼。”这阿育王好面子。因为阿育王统治了整个印度,所以说他在印度是个大国王。过去他杀了很多人,后来学佛了,又非常虔诚地学佛。
他不知道那个沙弥已经证到罗汉果了。这七岁沙弥已经证罗汉果了,有神通变化,他为了教化阿育王,便进入旁边的一个澡瓶中。什么叫澡瓶呢?就是印度天热,用瓶子装水,储水瓶,储水瓶干吗呢?一个是洗澡用,从头往脚上一浇,就把身子冲凉了,叫澡瓶,专门储水的瓶子。正好跟前有个澡瓶子,他用神通进这个瓶子里去了。瓶子再怎么大也不大,人装不进去呀。他用神通就进一个装水的瓶子里去了,进瓶里他又现种种的变化,有时候身上出火,底下出水,有时候底下出火,上面出水,在瓶子里就现了一个世界出来,做种种的变化。当时就把这个阿育王看傻眼了。沙弥出来以后悄悄告诉阿育王说:“此事大王也不要向别人说。”他说这个事你也不要告诉别人。阿育王就不好意思了,立刻上前忏悔说:“我礼拜的事不再隐瞒了,我知道错了,不用你说,我自己就去向别人说。”所以说这个故事就流传下来了。
佛法皆从恭敬中得,自己的恭敬心到位,就可以得到大的利益。即使是小沙弥,如果说法,当虔诚听受。因为法不从外得,从自心生起。就是说你别管他是小沙弥也好,或是谁也好,当你虔诚听受的时候,就会得法。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法不从外得。法不从外得——这句话很重要,是从自心生起来的。有时候我也常说,你想找个好师父,你有恭敬心,你就遇到个石头,石头也会给你讲法的。为什么呢?法不从外得,从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占星家的说法,就是算命人的说法,遇到出家人是不吉祥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你遇到出家人,你将会被祝福,同时又得到功德。因此在几千世中,你会脱离眼疾,永远不会得眼病。你同时也会享受快乐的生活。如果是动物,看见佛陀就会生起喜悦,它就会得到吉祥,会令它们死后出世为人或成为天神。就是说这个算命的有时候胡说,有的说你看到出家人不吉祥;有的甚至说小孩不要领到寺院去,对小孩不好。现在有个说法,说:小孩是庙里跑出来的童子,你领到庙里去,庙里就给你收走了。这都是胡说。
实际上最吉祥的就是三宝,佛法僧是三宝。为什么说佛法僧是三宝呢?就好比发水,这边发水了,旁边有个小丘,有树、有房屋,我们要是脚底发水,一定会跑到小丘上、树上、房顶上来避水。为什么能避水呢?因为这个水小,你上那儿避可以。如果像海啸——大水,小丘会被淹没的,树会倒的,房屋会塌的,那时候你怎么办?就不好使了。所以说得需要旁边有一座高山,如果这水大,你不往高山跑,这人是不是傻子?除非他精神有问题,疯狂了,他不知道往山上跑。只要是稍微有点脑子,他都会往山上跑的,因为知道那个才是真正能够躲避洪水zai 难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佛,在世间上,我们想找一个安稳处,找一个依止,能消灾免难的。像外道啊,比如天主、ji 督、道教,还有大仙儿,包括儒教这些,他们像小丘、像那棵树、像那个房屋,表面上有安全感,但水稍微大一点儿就会淹没了。但是佛法就不是了,佛法僧就像高山一样,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真理。水也是在真理范围之内,所以水的灾害超越不了真理。因为这些外道没有真理,所以水灾它根本就避免不了。
我们平时遇到出家人,因为他是三宝之一,同时又是整个三宝。为什么是整个三宝?因为佛里含有法、含有僧;法里也含有佛、含有僧;僧里也含有佛、法,他既是三宝之一,又是整个三宝。所以说你礼拜于僧,就等于登上高山,等于获救。不管是水灾、火灾,还是其他的zai 难,或是烦恼,都会得救的。
本来遇到出家人是吉祥的事情,那个星相家就给说成不吉祥,所以说包括算命、大仙儿这些都是胡说乱说。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吉祥,什么是不吉祥,什么是假吉祥,一定要弄清楚。如果不弄清楚,你说我们学佛半天,什么是吉祥都弄不清楚,是不是挺可怜的,是吧?过去有一种说法,说这个老牛的角如果碰到出家人的袈裟,来生就会为人,就会脱离畜生道,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后来有个出家师就跟我说:“师父咱弄个袈裟,往牛脑袋上扣吧,都让它们成人。”这得因缘,因缘成熟。
见到出家人,自然而然地内心会产生尊敬的心念,因而我们必须:
(1)有想见到清净者的心愿,尤其是追随佛法的比丘和比丘尼。什么是追随佛法?就是按照戒律去做,叫追随佛法的比丘和比丘尼。
(2)真诚地到寺庙拜访出家人,或把握任何良好的机会向他们致敬,比如当他们托钵的时候向他们致敬,或当他们去拜访朋友、亲属的时候,或当他们被邀请到在家人家中的时候,都要去拜访。特别是乞食的时候,有的见到出家人就特别的高兴。为什么高兴呢?一个是他感觉到自己亲人来了,有的是被外道欺负得不得了。
前年我们行脚到一个地方,天主教在这个村子里。这面有一个佛教寺院的小庙,那面有一个天主教的教堂。所以说佛的弟子一看到来了这么多的出家人托钵乞食,给他高兴坏了,他一看我的“老家”来人了,也可以说“娘家”来人了,马上很欢喜地布施。就是说出家托钵乞食,能给这些佛教信徒道义上的支持,能生起正念。特别是出家人这种乞食生活,让他们感觉到佛没有忘掉他们,而来以身示法。也让很多不信佛的人得信,让信佛的人加强信心。对于那些对佛教有误解的人,能够消除误解。
因为出家人在乞食的时候不要钱,而且是一天一顿饭,还乞食生活。他们过去都听了世间的传言,说这些和尚最有钱,吃好的,如何如何,说出家人不像出家人。也有个别破坏者,就是那些假出家人到处要钱,破坏出家人声誉。那既然破坏了,谁来补救呢?政府不会替你宣传的,佛教也不能上广告,说他们是假的,我是真的。你说再多,信众也不信哪,他们眼见为实。所以说行脚乞食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九五年呢,我走到辽宁一个地方——好像是辽宁吧,有点记不住了。到一家乞食,这个女的就笑呵呵地说:“没有。”我说乞点食物,“没有,尽假的。”后来我就说一句,我说:“这回不是假的了。”她说:“你就真的我也不给你。”她挺生气的,我不给你,你别来骗我了,你肯定是假的。后来她不给咱就走吧。她就跟着在后面走,看着我们。
正好有个街道,里面有结婚的,去了以后啊,一看出家人当时吓得够呛,说:“得了,别过去了,赶紧给你拿钱。”我们说:“不要钱。”他还愣了,“不要钱要啥?”“要饭。”他说:“等着给你炒几个菜。”“菜也不要了,要点饭得了。”后来给拿点饭走了。
旁边的邻居看着了,又给我们布施的饭,同时又给拿点咸菜。而那个说不给的,说“你是假的”那个女人就一直在后面看着。等我们这两家乞完的时候,我经过她跟前的时候,我就说一句:“你看真的假的?”那脑袋低到哪儿去了?那下巴颌低到胸脯上去了,低成这样式的,再也抬不起头了,就生惭愧心了,也知道了过去那些假的不是真出家人,真出家人怎么可以要钱呢?是不是?
所以说这种对佛教的损害,他们的损害由谁来补偿,来把它纠正?由出家人来把它纠正过来。所以说乞食就是一种行持正法的行为,如果世上没有头陀僧,正法就不会住世了。所以说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向他们致敬。他们托钵的时候向他们致敬;或者在他们拜访亲属朋友的时候向他致敬;或者他们被邀请到家里去坐的时候——就是请食,即供斋时,向他致敬。
(3)受到他们的影响。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圣人,他们有一种神圣的气质,能协助他人解决问题,能够制止他人走入歧途,同时能帮助他人寻觅精神的财富。这个精神的财富是真正的无价之宝。虽然说物质很珍贵,实际上精神财富比物质更珍贵,而且更难得。谁能给我们精神财富?只有佛法僧。所以说行脚之中有时候可以让世人看到僧人,实际上就种上福田了,哪怕他稍稍有一点恭敬心,或者回去说“我已经看到僧人了”,这个福田就种上了。特别是对那些有病的人。
那年乞食的时候,就遇到一个人,她就跟我说:“我不是不布施给你,我儿子出车祸了。”说是蹬三轮车还是开机动的三轮车,突然翻车了,现在住在县医院,现在死活怎么样不清楚。她说怎么办呢?她也不知道在哪儿,离得挺远,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从屋里走到院子里,从院子里又走到屋里,也没人商量,非常着急。看到出家人,她说“我不是不供养你,我是太着急了”。
那时候我看她特别可怜,我说:“你去供养僧人、供养佛,这样的话你会得到帮助的。”那时候顺口就说,并不是想要给她吃的,不是这个意思。她说:“我这地方没有庙,我上哪儿去呢?”我说:“你可以上邻居家拜佛……”然后说:“你这么地吧,你实在不行——”她当时拿钱来着,要给钱,我说:“这么地吧,我们不要钱,你供养点……”正好外面来个卖干豆腐的,我说:“你供养点干豆腐吧。”后来她买了半斤干豆腐供养了。
当时我觉得供养完了以后,她的心就安稳多了。因为行脚僧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想就我没有啥修行,佛菩萨也会为了行脚僧,会加持她的儿子的,让她儿子早日脱离危险。那时候真正体会到一个什么呢?就是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最危险的时候,真能救我们的只有佛法僧,谁都不好使。你看儿子遇难了,母亲再着急也没有办法——有钱也没办法,有势力也没办法,什么都不好使。
如果你能虔诚地去礼拜佛法僧,虔诚地供养佛法僧,你的zai 难就会瞬间地由重变轻,所以佛法不可思议。咱们寺院去乞食也有规定,没有极特殊的情况是不允许让人买这买那的,不允许。乞食就乞食,不说让人“你供养什么”,从来不说。你供养就供养,不供养就完事。从来不说。但是为了救一个病人,有时候不得不说,在极特殊情况下才这么说的。但也有很多人,你跟他说了也白说,也有那老人,说:“我脑血栓了,我走不动了,早上都没吃饭啊,不行啊,没有东西。”说有病,说得挺可怜,你看我走都走不动。那时候说:“你布施一点就好了。”“不行啊,我早晨都没吃呢,我哪有东西给你们。对不起,你去下家吧。”就连一口食物他都不肯拿出来。哪怕你吃完了剩那一口也可以啊,也能给你种上福田,也会帮你解除一些痛苦。但是有的人他就不这么做。有时候看到这种迷的行为、这种愚痴的行为,也挺可怜。
有很多人想种上福田都没有机会,有的地区寺院少,所以这个行脚功德不可思议。现在咱们已经走到哪了呢?快到延安了。今天和亲融师、张居士还说呢,快到延安了。我看咱们这儿也卖枣呢,人家陕西那地方枣这么大,非常大。到那儿乞食,有时候那老百姓就给枣,一给就给那么一大堆。那儿满地都是枣。
一定要学会礼拜佛法僧,这是最吉祥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有一种怪的现象,说让这个学佛的人在家修行,不要到寺院去,不要礼拜僧。这本身是不吉祥的事情,这种语言千万千万不能信。这种说法表面上是“护持”我们修行,实际上是破坏我们的修行,这是一个愚痴的做法,因为他不懂得佛法僧是三宝。我们必须得时常礼拜僧,才能不断地提起正念,不断地给我们吉祥、给我们力量。
讲到这儿呢,顺便讲一下,昨天王会长,还有老姚,还有郭院长,说:“师父别走了,中午得在这儿过斋,否则有些老居士于心不忍。”今天还是没这样做。为什么呢?佛在世时有这么一个故事。
佛去乞食的时候,遇到一个农民正在吃饭,佛就在那儿一站,然后农民就说:“沙门,你做什么呢?”佛说:“我乞食。”他说:“你乞食,你得劳动啊,你劳动才有饭吃,你不劳动哪来的饭吃?”佛就跟他讲,佛说:“我以这个柔软心为犁杖,以苦行为雨水,以什么……”说了很多,就是用心地修行,来耕心地的心田。说我也有耕种,我也有收获,我应该有吃的。这农民听到佛给他讲法,当时特别欢喜,马上供养释迦牟尼佛吃的,供养饮食。释迦牟尼佛没有吃。为什么没有吃?为什么不给他种福田?因为佛的戒律是不能以法换食。(编者注:详见《杂阿含经》卷四第九十八。佛偈云: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时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包藏身口业,知食处内藏,真实为真乘,乐住为懈息,精进为废荒,安隐而速进。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
包括出家人乞食也是这样。乞食的时候,当别人问的时候,一句半句就完事了。如果先给他讲法,你讲完了,他家的食物是不能乞的,否则遭世人讥嫌:你讲得这么好,无非为了吃的。会遭人讥嫌的。所以从这个故事来讲,咱们虽然到这儿讲法,讲完了就走,以免有以法换食这种嫌疑,招这样的讥嫌,这是不可以的。
但什么样的可以呢?就是来了就吃饭,吃完饭再讲,这不犯。如果先讲后吃,这就不行了,这就有以法换食这种嫌疑了。所以说大家应该理解,并不是不给大家种福田。释迦牟尼佛都这么做了,我们做弟子的也应该学,大家都应该学。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1-8 09:43
《佛遗教经》中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忍为德,这个忍是持戒苦行所不能及——不是说持戒和苦行赶不上忍辱,而是说忍辱是持戒苦行的一部分,是更深的一部分。所以说持戒和苦行最后还要达到忍辱。能行忍者,就是能忍者,名叫什么?有力大人,有大力气。这个力不是我们有劲儿那个力,而是这个人有行力、有智慧。另外是个“大人”,大人就是能领导大家走向光明的人,能够起个带头的人,称为大人。
在印度特别讲大人的问题,如果一个法师能讲法,讲得又是辩才无碍,可以称为大人。玄奘法师那时候可能就被称为大人了。因为什么呢?那时候他吃“大人米”,就是皇帝吃的一种米。这种米比我们吃的大米大得很多,应该像小豆那么大的米粒。这个米专门供养、特供,供养国内最有名的法师。每个月玄奘法师就吃这种米,相当于国王那个级别。所以说在印度,大人都受到特殊的待遇。
忍辱是一种很重要的美德,它包括自制、原谅和容忍。人必须以平静的态度去面对个人及外来的压力,人必须以平静的心去应对每日所发生的事情,保持祥和及冷静,不要让扰乱的情绪逐渐扩大。我们的心必须保持冷静和平静。
忍辱是六波罗蜜之一,一个有志觉悟者必须修习达到最高的圆满,不要有急躁及冲动。虽然我们忍耐的意志不曾受到极端的考验,但我们遭受酷热、寒冷、饥饿及口渴时,必须忍受。忍受是慈的根基。佛常称赞这些忍辱者,是拥有强大的力量及威信者。这个忍辱是首要,所以在咱们大悲寺出家都问你:能不能忍饥、忍寒、忍饿?在剃度前都得问。有的说我能忍。必须问清楚,因为随时我们的生活和戒律都会有相矛盾的地方,我们是以谁为主?如果我们以戒为主,那你必须得有忍辱,这种忍饥、忍渴、忍饿的行为。
我在九六年上本溪的一个山上去,走去的,晚上特别口渴,走得就是想干吗呢?想喝点水。旁边没有人,没有住家,从中午就特别渴。渴了以后怎么办呢?看到有条大河,到大河去喝水吧,这一掏兜,滤水囊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佛教的滤水囊必须常带的,就是过滤虫子的东西,没有滤水囊你喝这个水就犯戒了,属于杀生行为。
滤水囊找不着了,走道时还在兜里翻着了呢,怎么这一会儿就没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掉的。瞅着那河水清凉凉的,那么宽的河没法喝水——走吧。后来走不远,看到有一个人跟我打招呼,那意思是看到我了,就跟我打招呼。我挺高兴,我寻思你打招呼,我就跟你要点水喝吧。刚往前走,他一看我过来,他往回走,不理我,走了。这水就没喝成。
后来继续往前走,走到很远一个拐弯的路上,看到一个理发店,就是农村的小理发店,在道边有一段距离。我寻思上那儿去要点水吧,刚想往里走,后来又一合计,理发的人大部分都是女的,算了。这下午不宜进村,算了,先不跟她要了,再找一找吧,再往前走。后来又往前走,这时候天已经黑了,走到半山腰了,这时候想上村子老百姓那里去要点水。后来一听里面传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妇女和孩子的声音,我要这么下去会给她们吓一跳,这样不好。所以怎么办呢?站在道边吧,看看有没有上来的人,他要上来跟他要点水喝。你想一下午都没喝水了,走得又渴。
后来真上来一个男的,推个自行车,打着手电。我那时候也有手电,那时候我止语,我寻思拿手电照他。我怎么照他,他像没看着我似的,就从我身边走了。我寻思他站那块儿推车时我再照他,他能跟我说话。等我照他,还是没看见我,就像我不存在似的。等他走了我也没要着水。后来一看要不到水,算了。这怎么办?这也不能私自下村庄,一个是戒律不允许,另外都是妇女儿童,不方便。这时候应该是走到晚上九十点钟,从中午走到九十点钟没喝到水。
后来就找一个道边小沟,把雨衣拿出来一捂,得了,渴就渴死吧,在那儿坐着,打坐吧,就在那儿打坐休息了。等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没死,大家看着我现在还活着呢,是吧?肯定没死。奇怪的事发生了,起来以后嘴不渴了,自然有一种甘甜在嘴里,像一种甘露似的。这一上午都不渴,非常不渴。而对世间水觉得没有一点味道,就是一种法喜的充满。
所以说忍辱是波罗蜜一点不假。当你按照戒律去做,你忍辱了,当你忍辱过了这一关的时候,就是说你忍了,过了这一段时间,它就会生出像波罗蜜一样甜的一种法喜,这是真实存在的。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之一,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修持法门。同时,忍辱作为一种品德修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处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世俗的忍辱观和佛教的忍辱观虽两者互不相妨碍,但有所不同。世俗的忍辱,作为一种良好的品德修养及行为规范,从古至今,一直都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誉。但是,一般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所提倡与实行的忍辱,与佛教的忍辱有本质上的区别。世间再怎么忍,都不会生出波罗蜜,而佛教的忍辱,它会生出波罗蜜。什么叫波罗蜜?就是非常甜,像菠萝一样非常甜蜜。
从世俗的角度说,其忍辱行为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或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一个人在强有力的对手面前,由于无力与之抗衡,虽然受到对方的沉重打击与侮辱,暂时忍受下来,等到时机一旦成熟,再报仇雪恨。这是世俗的忍辱。
二、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而在逆境中苦苦奋斗,有时不惜牺牲一切,甘愿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种种寂寞和打击。
三、在世俗生活中,有很多无奈事。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无可奈何的,所以在很多场合下都要忍气吞声。这出于无奈的行为与做法,是否属于真正的忍辱还待讨论。但在世俗生活里,却是人们普遍采用的处事的策略与技巧。
四、归命于天。所谓的“归命于天”,是指那些具有宿命论思想的人,在碰到天灾人祸或其他无法解释的zai 难与无法摆脱的困境时,统统归于是上苍对他的惩罚,并逆来顺受。他们的行为表现总是束手无策,消极忍受或逃避现实。
这是世俗的忍辱,都是为了某个目的或暂时无能为力,他表面忍,但心没忍。另外不存在法忍,它这里没有法,所以佛法与它的忍辱是有严格区别的。昨天有个居士说:“师父你说儒释道是不是一家?”我说:“不是一家。”因为它是世俗法,它和佛法是没法相比的。
下面讲佛教的忍辱。《长阿含经》卷二十一这么讲的:“彼愚无知见,谓我怀恐怖,我观第一义,忍默为最上。恶中之恶者,于嗔复生嗔,能于嗔不嗔,为战中最上。”这就是说愚痴无知见,他就心怀恐惧,不愿忍辱。所以佛讲:我观第一义,忍默为最上。佛说的忍辱是最高最胜的一个法门,所以说恶中之恶者,他不能忍。本来就是嗔恨,又发火了,嗔中加嗔。
这个问题好理解。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原先这个灰尘像纸,只不过是一层纸,(师拿起一张纸)比如说这是嗔恨心。如果遇到事情不能忍辱,等于什么呢?等于这纸上又多了一层两层的纸,它就变得厚了。本来我们想通过这一张纸要看到里面是什么情况,这是我们的目的。但是由于我们不懂,又起了嗔恨心,就等于这一张纸没穿过,然后又增加了几张纸,所以更难穿破了。这就像佛讲的:恶中之恶者,于嗔复生嗔。本来已经不对了,他又起了一种嗔恨心,就更不正确了。所以说嗔恨不能忍辱,是我们修行中的一个大敌。
“能于嗔不嗔”,就是说能于嗔的时候,本来在世俗你应该发火,你不发火,“为战中最上”,就是说你是最胜利者。
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也是接上回讲。也是九六年,那是晚上,行脚经过一个地方,有个人就喊我,说:“那个和尚你过来!”在道那头喊我。我寻思一个年轻人,骑个摩托在那儿喊我——因为我不认识他,也没有什么关系,乞食的时间已经过了,所以我就没过去。后来他又喊,说:“那个和尚你过来,你是不是骗子?”他说我是个骗子。
如果我这时候要是走了,不听,这只是忍辱之中的一种正常忍辱,但是只不过是没有反应,不算真正地忍辱,只是一般。后来我一听他骂我,说我是骗子,我这时候就不走了。正好走到桥头,我就坐那桥头上,一边休息,一边听他骂我。当时我心里想:他骂我肯定有道理,没有道理他肯定不能骂我,肯定还有话说。
这人一看我坐那块儿了,反而不讲了,什么话也不说了,当时哑口无言。我一看他也不骂了,我就走吧,继续走。但我的思惟并没有停,为什么没停呢?我想他既然骂我是骗子,那肯定我有骗人的地方,只不过自己不清楚,我得找出来,他骂人肯定有骂人的道理。
当时就想啊,我和他不认识,头一回见着,经过这儿,我什么地方骗人了呢?从行为上,等等地方考虑,包括乞食的过程中有没有错误的地方,也在思惟,但找不出更明确的和骗子能连上的东西,想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想出来。半道中有时候自己就想放弃这种想法,不想了,想它干吗?我既然不知道就不知道吧,后来我还是坚持。因为我不认为他是在骂我,我认为他是在提醒我。
所以说我还继续想,正好坐在一个河边休息,脑子突然一动,因为我下山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师父问我:“师父你什么时候回来?”我用手指头比划:三天,顺手就比划三天。后来我一算日子,今天正好是第三天。从现在的路程来讲,我要回到山上闭关的地方,想今天晚上赶回去都很难。我也没想今天晚上赶回去,准备在半路上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再休息一晚上。就是找一块空地,拿雨衣一盖,再睡一宿,第二天早上再回去。你想啊,我第二天早上回去,就超过了三天,超过三天说话是不是妄语了?妄语了是不是骗子?——找出来了。
所以我就连夜地走啊,一直走到半夜时,可能将近——因为我没有表,应该是在十二点左右,这时候应该回到屋里去了。那时候心里非常坦然,他要不提醒,肯定是犯了个妄语。犯了妄语,就事后想起来了,你忏悔,终归不如不犯。不犯这是多好、多清净啊!
所以说忍辱是波罗蜜,在这儿呢,就是说你忍辱以后,你得到的是什么?不犯戒。你得到了清净的修行。如果你认为是他在污辱你,那就错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歌利王割他四肢的时候,他不但没有起嗔恨心,反而起一种欢喜的心。他当时就说来生我一定度你成佛,第一个度的就是你。最后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先度的这个五比丘,其中就有歌利王。所以说这叫忍辱,佛说忍辱为最上。
佛教的忍辱和世俗的忍辱是不一样的。佛教里的忍辱有法,能透过法真正得到波罗蜜。世间只不过是表面忍了,内心不忍,他也没地方可忍去,是吧?所以还归于嗔恨。《大智度论》把菩萨的忍辱分为两类:一类叫生忍,一类叫法忍。
所谓生忍,是指菩萨对一切众生堪忍。众生是无量无边,这无量无边的众生有的对我们怀有好感,有的不怀好意。(菩萨)对两类众生都平等对待,没有亲厚的感觉,也不嗔恶不怀好意的众生。他都能忍,这叫生忍,对众生忍。“有两种众生来向菩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嗔骂打害。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嗔加恶众生,是名生忍。”就是说你供养我,我也是平淡;你嗔恨我,我也是平淡对待。这个问题也很难的。
有的居士到大悲寺去过,说买两桶油、送点米,那门卫居士说“你就放这儿吧”。有的居士就说:“我本来应该拿到佛前或拿到师父跟前,看看我有这个心才可以,没想到一个居士说‘你放那儿吧’就完事了,连名也不记,什么也没有就完事了。”为什么咱这么做?对所有的供养都是一种平静地对待,就算师父看到又能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当你无相布施的时候,自然地法就来了,是不是?你的福报就有了,所以说这叫生忍。
所谓法忍,是菩萨对一切诸法堪忍。法有多种多样的。大而言之,有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善法、恶法、无记法。小而言之,有蕴、处、界等五位百法无量无边。如是一切诸法,菩萨都能够用般若智慧观察它的实相是空,并能安住在这种空相当中,起种种的妙用,所以叫法忍。就是菩萨对所有的法,世俗的、出世间的法,他都能看空,他不会执着这些东西。
世间不是这样,世间是有一个法,我们就随着这个法走了。有人骂我,我们就起心动念;有人表扬我,我们也起心动念;有好吃的,我们的口水就流出来了;有好穿的,我们的手就要摸一摸……等等,这都不能忍。而菩萨不是,对这些世间法,有为的、无为的,有漏和无漏法,他都能够平等对待。什么叫平等对待?因为他有智慧,他知道空,空才是最大的智慧。他能安住在空中,他不追求世间所有的相。他安住在哪儿呢?“空”中,这个空是无我的状态。那个心没有任何的想法,只是充满了喜悦,法的喜悦。这个空中能起妙用,所以叫法忍。
《大智度论》说:“复次,观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常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为法忍。”他能接受这个事实,能法忍。就像我们学佛似的,你跟他讲啊,说佛菩萨是引导我们走出苦海的导师,我们信佛人毫无疑问地、毫不怀疑地相信着,所以说这是法忍。我们相信,这是法忍。法忍也是这样,就是说他知道一切是常空,本来就空,今世空、来世空,空是它的本质,是它常住的地方。
什么叫常住啊?我问大家什么叫常住?谁能答一下。
这么问吧,佛住在什么地方?
一居士:在心中。
好。还有答的吗?时间关系我就不等了。
这个“在心中”是一种答案,接近。大家记住,佛住在什么地方呢?有人问你的时候,应该这么答:“佛住在无住处。”就是说诸法本来常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为法忍。佛住在无住处,也就是空处。
又云:“如是等种种,入智慧门,观诸法实相,心不退、不悔、不随诸观;亦无所忧,能得自利、利他,是名法忍。”所以说有了这种,他会入智慧门,能看到诸法的实相,心不再退悔。只有看到实相的人,他的心才永远不会退悔的,就哪怕在梦中,他也不会退出学佛这个行列、成佛这个行列。也不会随着诸观——看到的东西,他不会随它走。也没有所忧。什么所忧?心不再为事物所忧,说今天这苹果好吃,明天苹果没有了,心里又愁了;下雨又愁了;下冰雹也愁了,他没有这种想法。不管什么样,他没有忧愁,所以这样的人叫什么呢?能自利利他,是名法忍。
法忍,在《大智度论》中述说很多,佛所说的忍辱来源于梵语,包括忍辱、忍耐、忍许、忍可、安忍等多种含义。其中忍许、忍可、安忍等意义,汉语就是“忍辱”,但忍辱一词不能完全表达。
世俗忍辱与佛教忍辱最后区别在于本质的不同。世俗的忍辱往往是建立在对立,对某事、某物、某人不赞成甚至反对的基础上,由于一时没有能力与之抗衡,或出于某种顾虑,或由于某种错误的思想作指导,不得已才退让与回避,往往是消极的、短暂的、杂染的,如果处理不当,会使人在心灵上产生痛苦与伤痕。佛教的忍辱观是建立在对佛陀所觉悟真理的认同基础上,对一切事、一切人都正确平等对待。因此,它是积极的、长期的、纯洁的。如果我们对佛陀所觉悟的宇宙真理有了坚定的信心,只要我们的思想言行与这种真理一致,那么一切的忍辱都可以叫做忍辱波罗蜜。(注:此段参考资料《世俗忍辱观与佛教的忍辱观》)
忍辱与其他修持法门一样,仅仅在思想上有所认识或理论上弄懂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想真正从忍辱中得到利益,需要亲自实践。就像我刚才讲的,你得出去乞食、要饭啊——都修波罗蜜,你不要饭,不去乞食生活,不睡草地,不睡野外,就说“我能忍,我学会了”,那还差得很远,必须得从实践中来。
《别译杂阿含经》卷二: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开示:很久以前,忉利天主释提桓因率领天众与阿修罗作战。释提桓因告诉阿修罗王:“今天,我们不要用打仗的方式来互相伤害,不如以辩论的方式决定胜负。”阿修罗王回答:“可以!但是由谁来决定输赢?”释提桓因回答:“天人及阿修罗众中,都有具足智慧、明了道理、辩才无碍者,由他们共同来决定胜负。”就开始辩论。
阿修罗王就说了:“我认为忍辱是一种过失,只有愚者才会忍辱。”还说这是一种法,其实是因为惧怕对方,把事情忍下来,他以为自己胜利了。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说:“人即使因为怖畏而去忍辱,但忍辱对自己却是最有利的,即使拥有一切财宝和名利,都无法胜过忍辱的功德。”
阿修罗王又说:“愚者没有智慧才需要忍耐,像慢慢吞吞的牛,所以我对待愚者,用刀杖来摧伏他。”释提桓因又说:“我认为制止愚者,沉默忍耐是最好的方法。面对怒气腾腾的人,如果忍辱而不发一言,他自然会平息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嗔心、恼害心,他就是圣贤。凡是圣贤的弟子,都应该常常亲近忍辱的人。容易愤怒的人,因为嗔恨心重,障碍就会像山一样高。起嗔心的时候,即使少许的忍耐和克制,这都属于一种善业,就像用缰绳套野马一般。”这是他们俩的辩论,修罗王说忍辱是愚者无能的表现,释提桓因就说不是,这是息嗔恨的最好的方式。
所以负责评判的诸天和阿修罗都认为,阿修罗王所说的以诤斗为本,释提桓因所说的则是止息诤讼,没有嗔恚、争执之心。最后辩论是释提桓因赢了。
佛告诉比丘:“释提桓因在天中自在,因为他常行忍辱,并赞叹忍辱法。如果比丘能够忍辱、赞叹忍辱,就是真正的出家。”
妙祥法师:出家修道,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方为真正的清净沙门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弟子顶礼上妙下祥法师
随喜诸位师兄闻法
恭录于大悲寺上妙下祥法师讲述的《吉祥经讲义》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1-8 10:06
一般人遇到问题,我都提倡他去供斋,给出家人供养吃的。乃至护持寺院,给出家人弘法利生的机会。许多人对于三宝加持力的概念,很模糊。要知道,佛已经涅槃,法靠僧人在传播。所以僧宝功德第一大。有些居士修行,就凭着自己的蛮力,拜忏念经,我想,你要好好依止僧团来修,这个是最保险的。
不依止僧团来修,在末法时代,凭着你个人的能力,念许多经,拜许多忏,放许多生。跟各位讲,力量仍然是微薄的。末法时代,僧团的力量是让佛法长久住世,你不依靠僧团,是不行的。那要怎么跟僧团连接这个功德,你可以供养他们饮食,衣服等。都可以。
末法时代,许多人抱着自己修也能到极乐世界。这个观念起来后,开始轻慢僧宝。一轻慢僧宝,你就遇不到真正的僧人的本色了。现在二宝居士特别多。包括许多修的很精进的,他就不去护持道场,宁愿放放生。
其实,要明白,佛法有上求和下化,你有能力了,一切都好了,当上国王了,富翁乃至生活安乐时,你可以去下化,做世间种种善事,接引他们入佛道。记得接引他们入佛道是关键。否则善事只能救他的色身,一辈子而已。法身才比较关键。但你如果遇到危难,病苦等,你就要上求十方诸佛,僧宝。
最明显的,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他母亲落入地狱时,自己救度不出来。佛就教他去供僧,靠十方僧宝的修行力量来救他母亲出家。你没有能力时,你要求于有能力的。你知道吗?
但现在人不懂上求和下化,一般人要求子,我跟他们说,你去护持道场,道场中培福报比较快。道场僧人有的好几十人,有的上百人,里面一定有罗汉,只要你护持到罗汉,你福报就来了。
而不是,你躲起来自己拜忏,念经,那没有福报的缘起。福报的缘起,对应的境界,一定是三宝具足。佛宝,法宝,僧宝具足。大家懂得这个意思吗?你自己修了很久,拜忏很多,念经很多,觉得功德特别大,其实是错误,你没有对境,没有三宝具足的对境。
就像任何一尊佛都不能独自成佛,都需要其他佛的教化一样。作为凡夫,我们的修行,一定要依靠僧团的力量,僧宝的加持。我讲的是僧团,不要误解为某个僧人。不是单独一个僧人的力量。你不可能
在家人修一辈子的功德,不如出家一日的功德。你看上去很多功德,其实没有多少。唯独去道场去护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1-14 15:23
一居士:请问法师,何为荷担如来家业?
答:荷担如来家业,就是严持戒律。如果一个人能够严格地持戒,而再去修行,这就是荷担如来家业。如果一个不持戒的人,不管你修什么法,没有戒律,就属于外道法,不能荷担如来家业。
还谁有问题?好,你说。
一居士:请问我听说一心念佛,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这个问题啊,一心念佛对不对?对。但什么叫一心?就是没有杂念。我们现在有七情六欲,还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还有六尘,是不是一句佛号都能把它去掉呢?如果去不掉,就像一个人有病,得了一种病,需要一种药治疗;如果得了三种、四种病,得三种、四种药来治疗。所以佛法就像药,根据每个人的病不同,需要的药不同,这才能达到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并不是说我嘴上就念佛号叫一心念佛,而是这个心没有我了,没有杂念了,而且是清清净净的。不管你嘴念也好,不念也好,都叫一心念佛。
一居士:那可以这么理解,我达到一心念佛就可以呗?
答:只要你按照做,比如说你严持戒律,各种的贪欲都没有了,刚才讲的诸根调伏,心地柔软,而没有妄想,那就叫一心念佛。
一居士:我们佛教这些经典,有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师父你在讲话的时候,我的心特别清净,像得到一种妙用,但时间长了这个妙用,像刚才听了这个经典有非常好的感觉,离开道场心就有垢……
答:这个问题得一点点来,比如说我们听法的时候心感觉很清净,离开的时候这个感觉逐渐就消失了,所以你就得常听法。
一居士:师父,我这么合计,你说咱这福报又不够……
答:我没听清楚,但我知道你说那个意思。就是说我不能常来,但还有别的法师来讲法也是一样的。另外你可以到寺院去,大悲寺的活儿挺多的,你可以去干点儿。
一居士:阿弥陀佛!
一居士:请法师给讲一讲,一个道场中有很多居士聚集在一起熏修,现在时兴的说法,要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必学别的,别的都来不及了,再修持别的就是杂修。比如说道场中早课做楞严咒,就是要诵持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居士的道场持诵楞严咒这些咒是不是杂修?一句佛号到底就能往生,这些咒是多余的吗?请师父给讲一讲。
答:就是说这个杂修,刚才我讲了这个灯光的比喻,我们虽然有几个灯,但产生的光是一致的,它不存在杂。为什么不存在杂呢?因为那叫佛法,那叫真理。如果真理还出现了杂的问题,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怎么说是杂呢?当我们说修习别的法门为杂的时候,这种说法本身已经在谤佛了,在诽谤佛法了。你虽然没修行,但首先就开始谤佛了,这是很危险的。
至于你修哪个法门,你想怎么修,这是你的事情。但不可以说别的法门为杂,你修的就为纯正。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特别是在末法时期,修楞严咒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佛经也讲,没有楞严咒,若坐道场,无有是处。就是说你不诵持楞严咒,而想建立一个道场,是不可能的事情,也不会真正成为一个道场。你所谓建的那个道场,也不是佛的道场。所以楞严咒可以起到建立佛的道场的作用,这个问题不光是佛这么讲,也不光是一些禅宗大德在讲,包括净土宗的印光大师也讲,他说你要是闭关的话,要是坐道场的话,必须诵楞严咒。他说学净土的人不会诵楞严咒怎么办?照书本念,早晚都得念。在他的开示里有这句话。所以说这个楞严咒对末法时期来说是个无价之宝,因为诵持楞严咒,我们就有了方向。
过去楞严寺有一位师父,是专门念佛的,他说:“我能不能诵持楞严咒?”我说:“可以啊。”他也是老修行了,就回去了。他诵了一遍楞严咒,然后就念佛。后来就告诉我,他说:“我诵一遍楞严咒,我再念佛的时候,这个佛号和没念楞严咒的时候不一样。”他有了方向,就觉得知道念佛往哪头念。如果没念楞严咒,他念佛就不知道往哪儿念,东一头,西一头,从西方念,从北方念,从哪方念也找不准,也不知道哪块儿是正确的。他也不能上外面去量量方向去,是不是?念佛它也不需要方向的问题。所以说他念完楞严咒再去念佛的时候,一个是心里舒畅,另外有了方向,他得到了诵完楞严咒再念佛的好处。
楞严咒是末法时期的无价之宝。楞严咒不属于禅宗,也不属于密宗,也不属于净土宗,属于谁呢?属于佛。你想成佛,你想无有魔事,就诵楞严咒,这个确实好。而且它在末法时期起的正念特别强烈,能保证修行人——不管是修行结果也好,还是来生,还是今生往生,都能得到楞严咒的加持。楞严咒是无价之宝,咱们慈善院能坚持诵楞严咒,罕见稀有难得,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修行道场。
一居士:我以前每天早晨都做楞严咒的功课,但到庙里以后,师父说:每天早晨你在家的时候诵《心经》就可以,念五遍《心经》。我现在对这个就矛盾,究竟应该怎么办?还有一个,就是在楞严咒后面敬佛出食的时候,在家应不应该出?这事我不明白。
后面我没听明白。
一居士:在家可不可以出食?
答:好,我明白了。就是说念《心经》和念楞严咒,它俩本来就是一个意思。为什么楞严咒殊胜呢?因为它长啊,所以我们诵楞严咒时打妄想的时间短,而且它这个长度超出一般的咒语,也超出一般的经,所以说它能够起到一个连续的作用。特别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人,我们的思惟和我们的习惯,都属于段食。比如说我们吃饭都一口一口地嚼,思惟也是一段一段地想。楞严咒能把我们的思惟连接起来,达到一个清净的目的。所以说楞严咒是无价之宝,这是一个。
再一个出食的问题,佛讲:凡我弟子皆可以出食。没说出家人可以出食,在家人就不允许出食,凡是佛弟子都可以出食。出食的目的是培养慈悲心。为什么要培养慈悲心呢?因为我们的心量还小,我们的法身还没有现前,所以必须得通过种种的方式,来培养这种趋向,这才可以。
一居士:谢谢师父。
一居士:诵《地藏经》的时候,为什么要先诵《金刚经》?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家的时候,诵楞严咒什么时间诵最合适?
答:为什么先诵《金刚经》呢?《地藏经》是非常好的一部经,既是一部孝经,又讲了六道轮回的一种现象、因果。本来是很好的经,但是有个别人把它变成什么呢?变成了“鬼神经”。变成大仙儿所用的一种掩护的工具了,利用它来搞那些不正当的活动。特别是有些人诵《地藏经》时间长了,再加上对诸法空相的道理不懂,有的人就产生幻觉。产生幻觉了以后,精神就不正常。所以怎么来克服它?就先诵《金刚经》,再诵《地藏经》,这样的话互补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一居士:在家什么时候诵楞严咒最合适?以前听一个老居士告诉我说八点还是几点,所以我有时候在家就八点钟诵,合适不合适?
答:什么时候诵楞严咒最好?也就是说你什么时候诵,什么时候最好!楞严咒本来就是无相咒,没有黑天、白天之说。如果楞严咒还有黑天、白天之说,那不就是生灭之法了吗?要是生灭之法我们怎么样去超出轮回呢?是不是?楞严咒都有生灭——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楞严咒是不生不灭的佛法,所以它不受时间、地理、环境限制,没有这种限制,它是破一切相。所以楞严咒在什么时间都可以诵,但就是不能上厕所时诵。
一居士:今天我走道时就想向师父请教一个问题。刚才师父讲了供养佛,供养佛很重要,那旧饭和剩饭可不可以供养?我们供养饭具体怎么供养?谢谢师父。
答:这个问题是这样,你看我们乞食的时候,人家是给新饭也好,给旧饭也好,我们都没有挑。因为什么呢?这是法,法里面没有新旧之说。供养佛也是,没有新旧之说,我们供养的就是那颗心。
为什么要供养水啊、饭啊?因为食物有食物的毒,水有水的毒,它都有障碍。我们供养佛了以后,由于我们虔诚心供养佛,它就会逐渐趋于实相,所以饭就归于法,水也归于法,这样我们食用起来,不光有免去毒害的作用,同时我们又得到法益。所以这个供养是无比殊胜的。佛没有分别你是旧的、新的,只要是我们拿出自己最虔诚的心去供养,就可以了。
一居士:师父,诵《地藏经》的时候用不用招呼冤亲债主?
答:冤亲债主这种说法不是佛教的说法,是道教的说法,和民间大仙儿的说法,这个不能那么讲。因为这个冤亲债主的说法使很多人产生幻觉,这个不应该说。另外,这个招请的方法,也是大仙儿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编者注:因当下“冤亲债主”及“附体”一说过于泛滥,令众生执迷,师观机逗教,为破幻境,故此处严格界定此非佛教说法。)
一居士:师父,我不认字,楞严咒也不念,能往生吗?
答:只要是你有恭敬心,因为不是你不念,而是你不识字,这没有关系。楞严咒也不是必须每个人都念,只要在我们有能力的条件下,能念的条件下,我们有恭敬心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比如说有人诵楞严咒,我们随喜赞叹,供养楞严咒,我们随喜赞叹,这就可以了。
一居士:上早课时供养水果,今天上了,晚上拿下来,不拿下来行不行?拿下来第二天早上还得换新的。
答:这个问题分两说,有时候我们供养水果,如果天天拿,我们吃不了。有时候天天要供养呢,还挺麻烦的,从这个角度说应不应该拿呢?如果你是因为拿下来怕自己给吃了,你可以不拿,因为你拿下来就得自己吃。(编者注:此指不贪吃,并非指不可以吃撤下来的供果)如果放佛那块儿了,自己就不敢吃,这样的话,你可以继续供。如果是没有这个原因——为什么下午不让供佛?意思就是,佛是过午不食,是这个意思,但这个并不是绝对的要求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