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凡是叫你起心动念、叫你分别执着的统统是魔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0-9 20:24
标题:
凡是叫你起心动念、叫你分别执着的统统是魔
由此可知,修行求什么,这个要知道,修行是求智慧。释迦牟尼佛讲经这四十九年,他办班教学,我们要清楚,四十九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阿含”,十二年,好像我们现在办小学。
第二个阶段“方等”,好比是中学。小学毕业向上提升了,中学,中学跟小学合起来二十年。
第三个阶段讲“般若”,“般若”是大学,也就是佛出现在世间,想做的是什么、想教的是什么,就是教“般若”。那“般若”必须得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础,你才听得懂、才能够修学。说法四十九年,般若占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半时间,你就晓得,这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讲经最主要的一个阶段。
末后八年讲《法华》。《法华》好比是研究所。《法华》讲什么?《法华》讲成佛。“般若”是菩萨,菩萨最后要成佛,那就圆满了。佛离开我们“般涅槃”了,一天一夜讲《涅槃经》。《涅槃经》是遗嘱,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最后说的,我们看这个就懂得了。
过去古时候,唐朝中叶以前,学佛是有次第的,按部就班来,所以中国佛教有十个宗派,有成实宗、有俱舍宗,这两宗唐朝晚年就没有了。这两宗没有了,经典有,在《大藏经》里头,有《俱舍论》、有《成实论》,是他们所依据的。中国为什么把它丢掉?中国人用“儒”跟“道”代替了。
“儒”跟“道”是本土文化,特别有亲切感,而里面的内容是小学,是佛法的小学,又比小学高,虽是小学,它比小学高,它可以直接通大乘,所以我们的祖师大德,就把小乘放弃了。中国在大乘是八个宗派,这个我们要懂。
我们今天问题来了,今天佛法衰了,可以说灭亡了,为什么?基础没有了,不学小乘,也不念《四书》、《五经》,也不念《老子》、《庄子》。古时候念,到清朝中叶那个时候还念,乾隆嘉庆那个时代还是念。那个时候到现在大概一百五十年,现在不念了;到民国,满清亡国之后到民国,恐怕小乘不念了,“儒”、“道”也不念了。换句话说,佛法的基础教育失掉了,那再学大乘都是空中楼阁,能读能讲,做不到。
现在连读的人都没有了,哪个法师读《法华经》?《法华经》天台宗的,没人读了。哪个法师读《华严经》?没有了。大概这些经典,只有在现在水陆法会还有个坛,请法师去念一部,从头到尾念一遍,《法华经》一般是念七部。每个宗派都有主要修学的经论,全都没人读了,确实名存实亡。大概藏传的密宗还有,那也要学经论,不学经论,光念咒不行。
剩下净土宗,净土宗大概我们这一脉,没听说有第二个人讲“净土五经”;依照净土宗念佛的方法修行,也没有了。
我们现在是得力于高科技的帮助。我们没有道场、没有讲堂,一生流浪。可是我想一想,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章嘉大师早年劝我出家,嘱咐我学释迦牟尼佛,所以想到释迦牟尼佛,我们就很安慰。释迦牟尼佛在世,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去托钵。至少我们现在吃饭不要去托钵,我们还有地方可以遮蔽风雨,房子不大,小小房间,比树下一宿好多了,所以想到佛陀我们就很安慰,我们很感恩,真的!
这种修行的方式是正确的,真正是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心是清净的。如果我们有个道场,每天讲经,有几百人来听经,那就麻烦大了!我这里信徒多,别人信徒少,一定会引起佛门自赞毁他、争夺信徒、争求供养,这就大错特错了!
自赞毁他是毁谤,这个果报要照《戒坛》上讲的,是无间地狱。为什么?破和合僧,“五逆十恶”。“五逆”里面就有一条破和合僧,破坏和合僧团,无间地狱,这个是五种重罪里头最重的一条,其他都比这个轻。所以我们这个路走对了,是要这个样。
所以有发心学讲经的法师来看我,我就告诉他:你肯不肯学释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场?哪个地方请就到哪里去;没有人请,就念佛求往生。真正发这个心,你的法缘佛菩萨替你安排,到时候自然有人请,讲个十年、二十年,真的根底厚了,解行相应,自己得法喜,佛菩萨给你安排道场,你的听众当中,听得很欢喜,有外地人来听,他就请你到那边去。
我这一生的法缘就这么回事情,都是听众彼此互相介绍,我们一个人,没有累赘,哪里请,就可以到哪里去,讲完了,那个地方预约了,一年三百六十天日子很好过,处处做客。
所以记住:做客不要做主,你把这一关看破了,走这个路好,这个路是真乐,法喜充满,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求,真正做到。
我们这个戒律很简单,五个科目:
第一个:“净业三福”。三条,不难记,出在《观无量寿佛经》里边。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是无论修学哪个宗派、修学哪个法门,必须要遵守的,这是佛法的根本戒,我们要持这个戒,根本戒。除这条之外,“三皈”、“五戒”、“十善”;出家再加一个《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这是第二个科目。
接着下面修“六和敬”。别人不修,我一个人修,“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住哪个道场,守哪个道场的规矩,这就叫“戒和同修”,我们不标新立异,恒顺众生,皆大欢喜。“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法喜充满。最后一个,“利和同均”,这条最好不要放在心上,不求利养,每天吃饱就行了,寺庙供养,如果方丈主持包个红包给你,可以收;不包呢?不包就算了,不必过问,这样就好,大家对你放心。不争,永远这一生不跟人对立,这条很重要,对立就造业,造业果报很麻烦,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很可怕!不跟人结怨,修忍辱波罗蜜,成就自己的德行,最后的目标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多好!你们喜欢这些,统统给你,我不要了,我到极乐世界去,我到极乐世界去,什么也不能带,连这个身都不能带,统统放下。
所以,“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这都是戒律。
“三学”是“戒,定,慧”三学。这个戒里头,主要是讲求学修道。我们这个五科就是属于戒,我们自己必须要严格遵守。
“戒”的目的是什么?是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慧。所以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智慧怎么开?心定就开了。心里面有染污,不开智慧;心里面有分别,不开智慧;心里头有起心动念,不开智慧。戒是帮助你得定,定是帮助你开智慧。
“定”的样子是什么?我们这个经经题上说得很好,标准的样子,你看,“清净”,“清净”是阿罗汉的定,心不染污,清净心现前,是阿罗汉、是辟支佛,开小智慧。这个“定”再提升一个阶段,大定,菩萨修的,开大智慧。这个智慧是世尊是第三时所讲的般若智慧,开大智慧。后面还有个“觉”,你看“清净,平等,觉”,“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成佛了,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戒,定,慧”三学,佛用这个方法,帮助多少人一生当中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
我们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想法,那叫造业。业有善、恶,善业感三善道;恶业感三恶道。换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麻烦在这里。
佛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真修行是在这里修,你不能离开,离开到哪修去?!眼在色当中修,耳在声当中修。修到什么?最粗显的先下手,那就是从不执着,真放下了。眼见色,不执着就是阿罗汉;再加上不分别,就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佛。你看这三个等级,确实大道至简。
用什么方法修?没有一定。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哪个方法都行,没有一样不行,就是在境界里学个什么东西?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妙极了!你还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错了!理上跟事上全错了。这是佛法深妙之处。
不起心、不动念还不碍办事,还什么事都干,就是《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什么?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生心”呢?什么都干,样样都不碍事。心一动念头就错了,不起心、不动念是用真心,真心完全用自性的性德,就是智慧德相,它用这个,所以它不碍事。
起心动念就变成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妄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凡夫他不知道用真心,他用妄心,凡夫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用这个,这就错了。
所以,修行要把总纲领、总原则掌握到,与这个相应就是对的,跟这个不相应就是错的。不是说一天念多少经、念多少论、拜多少佛,那都不是的,不是的!
真正修行人也要做这个样子,他不碍事,他心里没有。他天天在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真高明!为什么拜这么多?拜给别人看,希望别人学习。别人肯拜佛的,修点福报也不错,成不了佛,修善业、修福报,用意在这个地方,自己真的是“无住”。“无住”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菩萨的“无住”就是不分别、不执着。
我们凡夫学佛学了几十年,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应该惭愧、应该忏悔,遇到净宗才能得救,遇不到净宗救不了。净宗怎么?净宗可以带业往生,其他法门没有听说带业的。带业就是换个环境,这个地方境缘我们没有能力克服,往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缘好,都是殊胜的缘分,障碍的缘分没有,所以这是个好地方,最安全的地方;修行不招魔事,那里没有魔。这个世间魔太多了,无量无边,凡是叫你起心动念、叫你分别执着的统统是魔。所以要认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1-6 13:00
今天最大的难题,就是一般人不相信有圣人,不相信有真实智慧,认为把知识当作智慧,一定要学来,没有学怎么会知道?!智慧不是学来的,从自性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为什么?真心。圣贤用真心,佛菩萨用真心,六道凡夫用妄心。别说是人,二十八层天还是用妄心。连证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依旧用的是妄心,但是他的妄心用得正,完全遵循佛陀教诲,用得正,是妄心,但是从妄心里面看到智慧。真正大彻大悟了,他起心动念也就感应道交,别人向他请教是“感”,他就有“应”,答应,“应”是自然的,“应”是从自性,是从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是无量智慧,能解决无量问题。
东方圣哲、诸佛菩萨,教人求智慧,教人开智慧的方法。什么方法?“清净、平等、觉”就是方法。只要你得“清净、平等、觉”,智慧就现前。
凡夫为什么不行?凡夫没有清净心,心是染污的、心是浮动的,不平等,心是迷,迷在欲望里头,迷在自我,总认为身是我,一切要为身的利益着想,迷在这上面,不知道身跟外面境界全是假的,不知道这个,真相不知道。所以他的心是染污的心、不平等的心。不平就是起波浪的,所以是妄心,不是真心,迷而不觉,他生烦恼不生智慧。这个道理很深,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认知这个道理,都不是简单事情。
所以佛教跟圣教在这个时代,复兴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难度在哪里?在学习的人的心态。
圣贤教育,学习基本的态度两个:真诚心,恭敬心。印光大师说得好,说了几十遍: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得一分智慧;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现在的人对父母、对师长、对圣贤、对佛菩萨,没有恭敬心、没有真诚心,他怎么学?佛菩萨来教他,他也得不到。
我一生遇到这三个老师,第一个是方东美先生;第二个章嘉大师;第三个李炳南老居士。这三个人,都是受过古圣先贤教育;而且是真正得到受用,他们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有这个缘亲近这三位大德。三位大德教人,完全是看来求教的人有几分诚敬心,他就教几分,没有诚敬心,他不教。印光大师说这个话,我能体会到,我说得很坦白,要是用古时候的标准,这三个老师我亲近不到,他不收,为什么?我的诚敬心不及格。如果用分数来比较的话,古人诚敬至少要打六七十分,老师才收你,八九十分老师非常欢喜,会很认真教。我有几分诚敬心?我估计自己顶多三十分。打三十分,他就把我看成宝贝了,为什么?学校里的学生,大概只有三分五分,我比现在的学生分数要多很多,但是跟古人比我不及格,这个要知道。
所以我得的这点东西,就用净土法门来说,我肯定下决心学这个法门,费了三十年的功夫,我讲经教学没有中断,三十年我才真正相信净土,对净土才不怀疑。所以这个法门诸佛菩萨都说难信之法,我听了有很深的感触,真难信,我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才接受。
那介绍我的呢?我一遇到佛法,忏云法师就介绍给我,那个时候我还有工作,有缘认识忏云法师,他劝我念佛,劝我读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弥陀经》三部重要的注解,我很用心地读,还做了笔记,我对净土有概略的认识,不毁谤它了;以前批评,不敢批评了,对它很尊重,但是我不想学,我还是想学《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大论,很能吸引人的。到八十五岁才真正彻底把一切经教统统放下了,专讲这一部经、专念这一句佛号,为什么?为的是想往生极乐世界,我这个做法我相信有把握,道理在此地。
我们今天普遍看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心浮气躁。我在学校也上过课,有时候学生也不少,讲堂坐得满满的,那是什么?好奇,不是真想学东西。好奇,看到一个和尚到讲堂来,这堂课和尚来上,这么个意思我都能理解,要是我常常讲,他就不来了,一年偶尔有一次两次,他们会来。
所以,经上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讲诵听受”这四个字,含义深广无有穷尽,要常常讲,要不停地去读诵,为什么?修定,你就晓得,把清净心给讲诵出来,把平等心讲诵出来,然后把大彻大悟讲诵出来,这就成功了。讲,要认真,要用真诚心讲,要用恭敬心讲。学,要用至诚恭敬,教给别人也要真诚、恭敬,离开真诚、恭敬,不是佛法,假的。有真诚、恭敬,世间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没有真诚、恭敬,大乘经典都是世间法,都不是佛法。这个道理事实我们要知道。
【科】己二、得果自在
【经】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
这是第十六品。十六品里头有这么一句话,“未得阿惟越致,则得阿惟越致”,这句话很重要!前面这四句就是小乘的四果,“须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是四果,阿罗汉就毕业了。虽然是小乘,都称为圣人,为什么?证得“须陀洹”就得位不退,他没有离开六道,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他在六道里面就是天上、人间,人间寿命尽了他升天,天上寿命到了他又到人间来,他不堕三恶道,得了保证书,他要修相当长的时间,经上告诉我们,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果,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七次,这个时间是天文数字,我们无法想象。
【解】右明彼土人民,随所修习各得其果。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乃声闻乘圣果之差别。
“声闻”是闻佛说法而证果的,这叫“声闻”,拣别他不是自修成的,他是听闻经教、研究经教,慢慢向上提升的。
下面把这四种做简单介绍:
【解】一、须陀洹果,译为入流,预流或逆流。
这个“流”是什么?这个“流”是圣人,小乘圣人。他入了小乘圣人之流,他不是凡夫了。
【解】又名初果。入流与预流同为一义。谓从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瀑流。
这个“生死”是讲六道轮回,决定不堕三途了。“又名初果”,小乘有四果,这是小乘初果,他虽然还没有完全了生死,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他朝这个路上走、向这个方向迈进,证得四果就超越六道轮回了。换句话说,证得四果阿罗汉,六道轮回就不见了,六道好像是一场梦,醒过来了,这是一场大梦。醒过来到哪里了?醒过来的境界是四圣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他进入这个境界了,跟六道轮回完全脱离了,所以叫“入圣位,逆生死之瀑流”。
【解】与上文字虽异。实义相同。
他修什么?下面说出来了。
【解】断三界之见惑,即得此果。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里面有六道轮回,色界就超越了,色界有十八层天,色界再上面有无色界,无色界有四层。换句话说,二十二层天,这二十二层天,是在我们六道轮回之内,没出去,如果出去就证阿罗汉,成功了。要出不去,出不去很烦恼,他还要往下堕落,换句话说,地狱、饿鬼、畜生,他还是免不了。所以,出六道是每一个学佛的同学,主要的目的。
现在我们要问,有几个人学佛,是为出六道轮回?太少了,真的不多。为什么?真为了生死,念佛求生净土,那个人就变样子。变成什么样?变成很像人样子。人样子是什么?中国人的样子,“五伦”、“五常”,一切时、一切处所,他决定不会违背,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对人的关系搞得很清楚,决定遵守,不会有过失。
“五伦”是人的关系,“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真做到了,无论他是什么身份,富贵贫贱他都活得很自在,为什么?他明白这个道理,他懂得因果,这种人肯定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关系,人跟人的关系知道,是个标准的中国人,有五个条件。这五个条件不但是标准的中国人,也是标准的佛弟子。“五常”跟佛法里面的“五戒”,完全相同,遵守五戒,“五常”是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人。
我在过去,那时候还初学佛,有几个很熟的书店,我身上没有带钱可以买书,看到好的书想看的,我跟店员打个招呼,他那个地方登记,什么时候我把这本书拿去了,我什么时候有钱我什么时候来付钱。朋友跟我一道去的时候,他说这里很少见,他怎么就让你拿去?有信用,他相信我,我不骗他们,我有钱真的首先来还他们。人要有“信”,没有信还能做人吗?
寺院里头有流通处,负责管流通处,是个年岁大的人,五六十岁,那时候我们只有二十几岁,五六十岁是长者了,对我也是很放心,好书一来一定介绍给我,我拿回去,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给他,有时候时间太长了,我送钱去的时候他都忘掉了,他忘掉我没有忘掉,这是中国人。人跟人哪需要订契约的?!那笑话!连记账都不需要。守不守信?不守信,就不是人。
“五常”这五个字,第一个是“仁”,仁是爱人,你看二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义”是讲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面面都顾到,有义。
有“礼”,“礼”是礼貌、礼节,不过分,也不能不到位,要恰到好处。
“智”是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容易出毛病。
后面是“信”,决定守信用,不妄语、不欺骗人。别人骗我,我知道,不要去跟他争论,我们用诚信慢慢去感化他。有些有善根的,半年一年感化过来了。有些他已经养成习惯了,他就是没有信用,就是喜欢骗人,那骗人我们就小心谨慎了,小的地方可以让他、随顺他,重大的,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能随顺。
佛家“五戒”,“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都在一个“信”里头。“不饮酒”是“智”,酒醉乱性,所以佛家戒酒很严格。这个是取得人道资格的标准。人一生能够持“五戒”、能够修“十善”,来生不堕三途,还能得人身;如果累积的功德高、好事做得多,到天道去了。欲界有六层天,欲没有断,也就是自私自利没有断,生天就是欲界这个六层天。愈往上面去愈淡薄,欲界天上面是色界天,色界天修禅定,四禅八定,到那个地方去;无色界天修无色界定,有四层天。这是“六道”。
初果修什么?要断“见惑”。“见”就是你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可是这个看法错误了;“惑”是迷惑,你不是正知正见,你是邪知邪见,错了。它有五条,就是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也就是认为身是自己。这个错了,身不是自己,佛家讲“我”。“我”的定义是什么?第一个是当家做主,身能不能当家作主?不能。为什么?我想年年十八,做不到;我想长生不老,做不到;我想不老不病,做不到。那这就是假的,不是真的,这第一个,做主。第二个“自在”。我们这个身不自在,我们完全受它的拘束,所以你从这两方面去观察,它既不能做主,也不能得自在。这个“见解”错误的了,所以身不是“我”,要把身见放下,这个东西是假东西。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说,“借假修真”。虽然是假的,你要用得很妥当,它能帮助你证真。
造作六道轮回业是身,“身、语、意”叫“三业”;享受人天福报也是它,超越六道轮回行,你真正把身见放下。你看“须陀洹”,“须陀洹”身见就放下了。须陀洹不容易证得,你还把身看作是自己,有身见,你是凡夫,初果没份。
所以修行人头一桩大事情要把身看得淡,决定不要沾名闻利养,为什么?沾了你有留恋,你就更不容易放下了。先放下名闻利养,因为身不是“我”。
还要放下对立,对立是“边见”。“边”就是二边,我们用“对立”大家很容易体会。放下对立就消灾免难,为什么?不跟任何人做对,你跟我作对,我不跟你作对,这就对不起来,就化解了。所以化解zai 难、化解怨恨、化解冤仇,从哪里做?从自己,不从对方。要从对方的话,永远不能化解,从自己,这个功夫要做。
念佛的人用一句佛号,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把所有一切冤亲债主全部解脱了、全部化解了,化解之后心情自在、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别人侮辱我、羞辱我、障碍我、陷害我,都能“忍辱波罗蜜”、都能够接受,不放在心上,结果怎么?放下了,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总是以一个真诚心对人,对待冤亲债主也真诚,绝不欺骗他。他毁谤我,我不毁谤他,连反驳都没有必要。冤枉了,申冤,没有这个必要,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你心里还有不平,还要申冤、有怨气,你没有放下,这种痛苦给你带来什么?就是“边见”,给你带来的忧患,给你带来痛苦,给你带来zai 难,要放下。
记住,我是常常劝人,人一生能做到不跟任何人对立,你的修持就有功德,你学佛还有五种见,白修了。为什么?这一生寿命到了,依旧是善、恶业在做主,你搞六道轮回,你出不了六道。学佛的人不少,我们看到很多,要引以为警觉、引以为戒,不能走他这个路子,要走祖师大德的路子。
这些日子我们协会重新编辑黄念老居士的《报恩谈》,后面有两个附带的,一个是《华严经》的“十玄门”,说明《无量寿经》上全有,《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让我们生起信心;第二个附的是净宗历代祖师的《传记》、《小传》,也就是介绍,把昙鸾、道绰加进去了,好!这是早年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谈过,我们现在照办了,这些祖师大德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读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永明延寿大师,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现在加两个进去了,他就第八代了,这个老人一生念《法华经》,念了多少部?一万三千部。古人的标准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永明大师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他能不开悟吗?不可能!肯定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编的《宗镜录》,后人称为《小藏经》,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提纲契领编成一部书。《大藏经》太大了,谁能去读?他这么一编,份量就大幅度缩小了,一百卷。读这一百卷,就等于把《大藏经》全读了。祖师大德的用心,目的都是帮助后人。后人怕多、怕繁,尽可能给你缩短、给你简化,希望你欢喜读诵、受持。
由此可知,祖师大德要求我们三千遍,这三千遍不能少,最低的标准。你真想学佛,你就真干,《华严》份量太大,“八十”加“四十”,一百二十卷,除去当中一部分重复的,就是“入法界品”是重复的,重复的除掉,九十九卷,一天念十卷,九天才能念完一部。这是学佛的人都知道,佛门第一部大经,八万四千法门都在其中。怎么读?从头到尾去读,读熟了,完全能背诵了,我们相信从头到尾念一遍不需要九个小时,应该三个小时就可以,那么你一天可以念三部,十天三十部,一个月可以念一百部,一年一千二百部,“华严宗”的祖师。
《法华经》的份量很适中,它只有七卷,但是每一卷文字很长,这个从头到尾念一遍大概要十个小时,一天念一部,一千遍三年,三年一心专注,一门深入,有开悟的,有大彻大悟的。《六祖坛经》里头记载的法达禅师就是一个好的例子,他在没有见六祖之前诵《法华经》,诵满三千遍,去见六祖,向六祖请教,六祖给他讲,他开悟了。
我们今天看到学佛的人不但不开悟,愈学愈迷惑,什么原因?没有遵照祖师大德的方法,没有守住祖师大德的教诲,自以为是。这个“自以为是”就是“见惑”里面的“成见”,我们中国人叫“成见”。五种“见惑”里头的“见取见”跟“戒取见”,这两种都叫“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错了,完全看错了。而且现在人成见很深,自以为是,这就难了,遇到善友也没有办法教他,多可惜!所以要谦虚,要能接受别人的教诲、接受别人的劝告。纵然别人说错了我也接受,我也诚诚恳恳的,人家才肯教你。你要完全不接受,你错了没有人敢讲你,随你去吧,亏就吃大了。
最后一种是“邪见”。“邪见”是不属于上面四种。一切错误的见解,就是错误的看法,都叫“邪见”。
这五种“见惑”断尽了,证须陀洹果,小乘初果,我们叫“小小圣人”。这“小小圣人”有什么特征?有,他六根的能力恢复了两种,第一种“天眼通”;第二种“天耳通”。佛告诉我们,六种神通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能。为什么我们的本能没有了?就是被烦恼障碍了。那么障碍天眼、天耳的是什么?就是五种见惑,五种见惑障碍这个。五种见惑没有了,这个障碍就没有了,天眼、天耳自然就起作用了。
天眼并不很大,反正在这个楼上,这楼底下什么状况你能看得很清楚,透明的,你没有障碍。天耳呢?大概可以不必用手机了,你的亲朋好友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个地方,他在做什么你能见到,他说什么你听得到,但是你没有办法跟他对话。这两种神通恢复了。
【解】二、斯陀含果。译为“一来”,又名“二果”。“一来”者,断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前六品。
“思惑”比“见惑”难断,我们讲烦恼习气。
“思惑”五大类,“贪、嗔、痴、慢、疑”这五种。这个五种,佛在讲经方便起见,把它分成九品,二果圣人九品思惑前面的六品断掉了,但是后面还有三品。
【解】因尚余后三品,故仍须在人间与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即一度往来之义。
天上人间一次往来,初果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二果他只要一次往来,到人间来一次,然后他就不来人间了,他在色界天四禅天修行,所以叫“一来”。
【解】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乃断尽欲界思惑残余之后三品,不再还欲界之位,尔后受生,则为色界或无色界。
色界是四禅天,无色界是四空天,他在这个里头修行,他不到欲界,欲界六层天他不住,人间跟三恶道当然他更不会来了。
最高的四果阿罗汉,阿罗汉翻成“杀贼”,翻成“应供”,翻成“不生”。
【解】乃断尽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之声闻乘极果。
他把见思烦恼断干净了,以断净一切见思惑,五种“见惑”、五种“思惑”统统断干净了,叫“杀贼”。“杀贼”是比喻,烦恼叫“贼”。他把它断净了,不再受见思烦恼的干扰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