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净土修持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9-16 17:19
标题:
净土修持问题
王骧陆
学佛最要把理路分清,不得情见用事。失去了宗旨,迷人眼目,并误自己,至可痛惜。在三十年前,我也是个专重净土谤密谤禅的人,及今思之无谓之争,殊觉可笑。嗣感生死之可怖,分门立户之非计,屡劝同人急急改悔,莫误了自己大事。今者彼此年事日高,断断不可再误。特提出此问题,愿与海内明达一商榷也。
佛在时,并无宗派之可说,惟因众生根器不同,随机应化,乃有种种法门。所谓归元不二,方便多门。究其实禅净密,总是一个归元。禅宗见性成佛,净土华开见佛,密宗即身成佛,都是自己明心见性的净业。自己是主人,诸法是缘助,成就是因缘。非禅宗所悟得者与密宗有二,亦非密宗见性与净土华开有异也。三宗同一要悟无所得,同此真实,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此法是指心法。同要证到菩提,有何纷争之可言。故分宗者,皆因地不正者也。
净土二字,非西方所专有之名辞也。土为本性,净为本相,言此本来清净,徒为无明所覆而不觉,今修禅修密修净,都是净其土的功夫。经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禅宗先要一番大死,死去了一切念,而不言断灭,非净土而何。密宗三密加持,见到本尊,本尊者,自己本具之最尊净土也。净宗华开见佛,以念佛法,如子忆母,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一者,自性净土也。华开是自己华开见佛,是见本性佛。功夫全由悟到无生中来,如是与阿弥陀佛相印,同入极乐境界,理西方与事西方自然配合,当下即往生矣。是以往生极乐,须得我极乐而后可往生。言须先净其土,而可往净土也。诸佛菩萨无不升莲花座,表莲花是自心,成佛皆自心成就。西方是成就门,成就是果位,故以莲宗称喻,可见宗宗皆归净土,非专指一方矣。
集团念佛,按引磬木鱼而念,此法始自远公,为初学者而设。后来用功人均从独自默念、用以摄六根归一心,先从万法归一做起,与禅宗衔接,再做一归何处功夫,口持心行,不偏废也。其法与密宗又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系“南无阿弥达补大亚”八字之缩音,即是小往生咒第一句。世人讹音为“南无阿米多婆夜”,其实因各处方言不同而转误。大势至念佛章,专重忆佛念佛,是重心行、以忆念之切,不觉出之于口。故执持名号,系二事同行,执为心执,持属口持,如是心口一如方可专一,手再结弥陀印,此名三密相印,斯得其全。今仅口持,耳闻钟磬或观胜境,口密而意不密矣。再用念珠记数,或学禅门走香或绕佛,身不密矣。三密既不全,欲六根互摄,得三摩地,岂不甚难。故虽修数十年,仍无消息。或有专心之至,有时亦得三昧境界,苦无人为之印证,功夫又无从再进,遂觉枯寂无味。而今年所请开示,与往年不异。使学人一无门路可入,只好求见光见佛,不知幻心缘起,依幻立幻,忽见幻相,可以惊喜成颠,且其人之习气见解如故也。于贪嗔只是压制而非化除,一经波动,毫无定力,颠倒又如故也。于是弃而就密,或改入禅堂,愈弄愈不得法,再求诸教理经论,以为多闻多知,能讲能说,即可多一把握。不知更经他人赞叹礼拜,不觉陷入名闻利养坑中。雪上加霜,生死益固,此皆念佛不得法之误。虽其人夙世法障深厚,要亦误之者,咎应有所归也。又修行人自不得法,不得不急于他求,乃至无师不拜,无法不求,日日求法,法法真意所在,是否当我之机不知也。处处求师,而且考师,以耳为目,而疑谤随起,自亦不知也。惶惶歧路,不知所可,或索性弃而勿修,或禅净兼修,或净密并行,脚踏两船,不知所届,不得已考证于死后,曰顶暖矣,决定生西矣。又曰我一生多闻多念,纵不生西,此小功德,亦可勿入恶道,得此已足矣。渠知功夫全要在生前打脚根,生前倘一无把鼻,死后庸有济乎。此我切身最大问题,何可坐视之乎。
近有人忽以西方究竟有无为问者,某大德谓西方是没有的。于是大兴疑谤,而来问于余。余不觉大笑曰:你何以不懂大德之慈悲而上其当耶,倘伊世故深,以人情讨好为务者,则亦曰佛说有的,谁敢云无。闻者必欣喜而去,不知伊不是这种人。既为大德,岂佛说弥陀经而亦未知。明明是对来问人下药,下文尚未深述,而问者先起情见。不肯虚心下气,一究其所以然,虽是名医,亦不屑再下第二帖药也。须知佛法在了生死,了生死在破其见浊,你来意一心执为有,有则依赖心起,乃以无破有见,欲其深深一参究也。倘来人不信为有者,是偏执于无见,乃以有破之,而西方之有无暂勿论也。某大德尚未毕其辞,而来人不明其意,先不受教,白废了伊一片婆心,深负其慈悲矣。后复问余:到底西方有没有,余云:我直说了,你必不信。我先问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信不信。云:佛说如是,如何不信。余云: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是说虚妄,不曾说没有,是有而虚妄耳,此意你信不信。曰:信。余云:西方本来没有,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从四十八方便愿力中,变化成就。正如今日小小一坐谈会,一切正有不可言无,但彼此一切皆是缘会,既因缘生,即不可得,故不可言有,以毕竟性空非实,只假有耳。倘你真能悟到性空道理,即是华开见佛,自在往生,管他有与没有。你如取相而说,西方实实有,但是幻有,你如就性分说,彼此尽属性空,连你自己这个幻身亦没有,但世人一闻没有,便狐疑不信,甚至狂乱矣。黄檗禅师云:“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于无,尽是情见。”所以念佛第一义,在息机忘见,是修净土的正路。所以理路要分清。
又有人问:据公所说,全要靠自己念佛开悟力量,然则不关佛之接引矣。余曰:否,此乃双方合力成就法也。要你念到不持而念,由化境而入清净,方可与佛相接,先以法引,次以事接。譬如一人落井,迫切求出,井上有人悬绳救之,井中人尤须先自捆扎牢固,与井上人相接,斯可接引出险。今一味靠井上人而自不著力,岂不可笑。须知井上时时有人,悬绳亦是现成,乃起种种妄想,不自努力,徒问井上之人有无,不其惑矣。
诸法本是空相,难易原无定论,凡法之易者,易入而难信,净土是也。十念即可往生,宁非易之又易,因其太易而轻之,遂不痛切,有佛接引,依赖心起,遂生待心,临终请人助念,平时更不必着急,是极易而转为极难,又谁之过欤?
西方为成就门,不是儿戏事,不努力,万不可成,尤须有般若力,精进如香象渡河,截断众流,方得成就。凡经首以舍利弗领众,菩萨以文殊法王子为首,正表此经由小乘般若,引入大乘般若,而阿逸多为弥勒,言须破一切相以归性,下二菩萨表此法须精进如香象渡河也。于十二部中,此经为自说部,以诸二乘偏执于空而不自知,佛遂说有以救之,曰从是过西方有世界,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我见是利,并以有相庄严,如七宝庄严,八功德水,黄金为地,莲华诸胜,渐渐脱卸到音声微妙上,全是性分中流出。于是点到寿命无量之体,与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之用,而人物之胜,不可称量,再三劝人发愿,且指示以方法,倘执持名号心中念念不忘弥陀,既肯专心于念佛念法念僧,自不暇于念贪念嗔念痴。平时心不颠倒,临命终时,自有把握。一心者,无心也,惟此一真心也。真心者,无心心也,非另有一心也。以一句弥陀,打去妄念,寂然无念而不断灭,此是一心境界。上得此路,一门深入,勤修勿怠,力量日见充足,但问耕耘,莫问收成,有因必有果,不待死后,即生前亦不颠倒矣。凡一念起落,即一生死,妄念一起,假名为命始,妄念一去,假名为命终。今刻刻以慧照力,洞见其妄,即刻刻有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非如此精进不可。然佛又虑大众心量之窄小,不足以付如是大事,若偏执一方为胜,心不广大,亦难成就,乃引十方佛,恒沙无量,同此护念,点到本经。经者,非专指此文字经也,正指众生自性中之金刚藏也。再言此愿一发,当下成就,如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如是广大圆融之念佛法,直是一超直入,开般若华,见实相佛,三根普被者矣。故上根人可生前见性成就,不往而往。中根人入于品位,有往生之资,到彼已,再闻法勤修以见性。下根人以心念之专,缘熟亦可往生,至少亦种善根于来世,总是同一证到菩提。然而世人为五浊所蒙,无力信入,亦不敢信入,是为甚难,连说五个难字。呜呼,非此法之难也,自难之也。虽以佛菩萨之慈悲,无可奈何也。又古德先贤,劝人勤修净业,恐人怕难而不肯修,遂言其易,而不知又误于一易字,真是扶得西来东又倒矣。至此,愿诸仁且把难易二见收起,一心致力于念佛可也。
念佛法,实有改善之必要,最忌打七时,出声连念,口不停歇,接连四十九天,往往伤气,胸口胀痛,为终身之病,极不易治。因而怨恨疑谤者有之,故净七至多四七,七中每日念佛,由七八小时,加至十二小时,不得再多,不得出声,必结弥陀印,手印勿放散。例如早一点半起身,先盥洗,大小便。二点上座,连四小时,六时下座,用早膳,八时上座,十二时下座,午餐,二时上座,六时下座,夜餐,八时睡。此是整日修,不可再多,如每日念七八小时者,时间再定,不必太拘。七中,主七者常须开示,并考问各人座上情况,时加纠正。在座上,不许观光观相,只守定三要,一要手印勿散,二要念佛勿停,唇微动而无声,三要心毋妄动。念来勿理,亦勿压制妄念,亦勿幻起诸相,见光见佛,引起魔见。此系大概,其细则甚繁,当另订之。最好集十数人,约期四七,定时为暮春或秋末冬初,邀请一主七人,关内立诸禁条,约护关者二人,四七日中,要克期求证,一期不成,则隔一二月,再行二期,至多三期。行者果肯痛切,无有不证三昧者。如证得三昧,方可参考禅宗用功法,密宗加持法以为缘助,如是生西决有把握矣。至此境界,庶可以入大势至菩萨圆通念佛法矣。因菩萨念佛,都摄六根,无一时无一处不是念佛,礼佛供养,亦是念佛。在在见到性空,正是念佛。所谓净念相继,打成一片。彼菩萨者,决不必手持念珠,口诵六字,早课夜课以为用功,余时又茫茫荡荡去也。凡至心净业者,其亦以斯言为可教乎。
或又问曰:如今之念佛者,早课夜课,果有效否?而老太太念佛,其心专在身后福报,更不知净土之所以然,果亦有效否?曰:一样有效,只式微耳。盖念佛人,不问其功行之深浅,其脑海中,已印下种子,无论如何,总比不念是好。不必作时间相,久之还由此一印中成就,我人不可轻慢后学也。惟念佛法,初为持名,尚不得谓为真念佛。若到能念之时,其先已具几种条件:一、深信西方极乐世界,香光庄严,因缘殊胜,愿力坚强者,决可往生,不因凡夫而可限之也。盖即心即佛,心空即佛,正一心时,已非凡夫境界。虽暂而非久,以愿力坚强故,久久仍可打成一片,具有阿禆跋致之资格。二、深信往生者,全是化境,此心圆遍十方,即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魄力亦不觉雄厚,于化境中,无一处不是佛境,不是西方,此时无边身自然显发,不必定在佛堂中念佛,亦不必定分东西南北也。三、真能念佛者,即不持名,或应付寻常事,终不失此虚空寂照。如自己之姓名相似,虽颠倒中,亦不忘失,此是净念相继时也。四、以专一之至,其余果皆非所愿,金台银台,为方便下愚者而设。云接引者,是方便初学者使其放心,如扶醉汉回家,有赖引接。我自己既不迷醉,回家熟路,何劳接引乎。具此胆力,全由定力中来,无有不往生者矣。今因念佛不得其法,又少缘助,久而无功,遂生怠心。或感觉自己一无把握,又见他人习气未除,遂生恐怖。此切切不可,当继续虔修,一心念佛,惟方法须有所变通耳。又念佛久无成就者,原因还在平时不着力,虽有早晚课,终不免一曝十寒,故不问修何法门,都重在下座用功。而下座不用功者,原因在不会用功,茫然无所措手,此急须商榷者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0-30 13:06
我们知道,清凉澄观是将禅宗摄于顿教的,莲池大师为标禅净同归之说,所以也将净宗的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判入顿教。因为莲池大师的看法是基于“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观念,既然心即是佛,佛亦即是众生,那末,我们念佛便成了诸佛心内的众生,念的也就是众生心中的诸佛。这便是顿教。
再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所谓念极归空,也就是无念之念,名为真念。因此,终日念佛,主要是达于无念,即达无念之理,求生净土,也就了不可得。此正所谓不生而生,生实不生。亦正所谓自性弥陀与唯心净土的意思。这个思想,便是禅净同归的理论根据了。
信愿行的净土实践
莲池大师认为净土法门的行者,必须具备信、愿、行的三个条件:
一、信——深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必定能够往生,也当究竟成佛。故于阿弥陀经中,释尊要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
二、愿——如果只信而不发愿,那是到不了西方的,唯有要求往生,才得往生,所以阿弥陀经要说:“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行——不仅发愿,尚必须更进一步,常行精进,念念相续,勿使间断,例如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愿、行的三个条件,乃是往生净土之三种资粮,并且缺一不可。因为这三种资粮,实即如环无端、交替前进的三大修持要素。
在这三种资粮的第三种“执持名号”的修持,也即是闻思修三慧的内容:
一、闻慧——经说“闻说阿弥陀佛”之后,始知执持弥陀名号,所以此为闻慧。
二、思慧——执持的“执”,乃是在闻得弥陀名号之后,予以接受的功用,用什么接受,当然是心,以心接受,便是思慧。
三、修慧——执持的“持”,乃是接受之后,保守不舍,恒常不忘之意,所以就是念念相续的修慧。
念佛的修持方法,又可分为三种:㈠出声称念弥陀如来的名号,叫做“明持”。㈢不出声而心念者,叫做“默持”。㈢微动口唇而念,像咒家的金刚持那样的,叫做“半明半默持”。
在念佛之际,又分有计数念及不计数念,有人乃至用小豆论斗的记算他念佛的数字。这在莲池大师,不作硬性规定,只要你能持名念,计不计数,均随各人的所便而行。念佛的功能,要在一心不乱,数目多少。无关宏旨。
一心不乱的道理
所谓一心不乱,即是将我人的心,专注于一境,而非散乱妄想的一种情态。但此当分“事的一心”及“理的一心”之两面来说。
事的一心,是在执持名号之时的忆念,也就是口中称佛名号,耳中闻佛名号,心中常忆常念此佛名号,字字分明,缘虑相续,不间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别无二念,因此而将贪嗔痴等的烦恼杂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若到这一地步,即已得到信力的成就,唯其仅能调伏烦恼,尚未能够破除烦恼。
再说理的一心,此即闻佛名号之时,不唯忆念常念,尚须反观审察此亿念常念的根源,达于极点,即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为一心。但此也有两个阶段:
第一、能念所念,更无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别无一个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我的心中也没有一个能念的佛在,唯即一心而已。
第二、能念所念,都是非有非无,离四句义,言思路绝,莫可名状。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无见尽,的的确确,唯与清净本然的理体契合。此即是纯粹不涉一点事相的理观,当此观力成就,即进入见道位,即能破除烦恼杂心了。
此所说的理之一心,含摄极其深广,例如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华严经的一行念佛一时念佛、起信论的观佛真如法身,都是这个一心的意思。又如观无量寿经所说,至诚等的三心、起信论所说直心等的三心、往生论所说清净等的三心,乃至华严经的十心,宝积经的十心,也无不具于这个一心之中。还有净名经所说的八法,德云比丘所说的二十一种念佛门,也不外此理之一心。
此在菩萨名为念佛三昧,在达摩即是直指本源的禅。所以,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道理即在于此念佛至理之一心的境界而已。
可见的念佛虽然容易,道理实不简单,若非念至一心不乱,那就非常的肤浅了。因为莲池大师所见的念佛法门,实在是极其简易而又极其精深的,在简易的实践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
莲池大师又根据宗密大师的的普贤行愿品疏,把念佛的方式分为四种:
一、称名念佛——即指阿弥陀经所示的持名念佛。
二、观像念佛——注目观瞻所供的佛像。
三、观想念佛——依据观佛三昧经及十六观经所说的方法,以心眼来观想如来的身相。
四、实相念佛——即是摆脱了生灭、空有、能所等的观念,也绝离了言说、名字、心缘等观念,专念自性本净的天真的佛,例如华严经所说的“若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就是指的实相念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0-31 14:07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赚了很多钱,晚年的时候也学佛,就买一个很大的花园成立一个念佛堂,给大家一起来念佛共修。他自己也念佛,对净土法门的信心、愿力的善根也觉得很强啊!后来他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他护持大家念佛,所以很多的佛友就帮他助念。他本身有栽培念佛的善根,又有外在的开示跟引导,很快地他信愿行的善根就表现出来了,脸色红润,身心安详。
突然间,在这助念过程当中,他的小太太,他特别喜欢的小太太,这时候冲进来,又哭又闹说:“你走了以后我怎么办啊?”林居士一听到他小太太的哭声,就触动他心中的妄想,结果他念佛的善根就被破坏了。他本来红润安详的脸色,就转成黑色的,后来就堕落变成一只小狗。
这个故事我们不再详谈,后来,变成一只小狗,托梦给他的家人,就把这只狗找回来,送到寺庙去放生。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为什么林居士他平常念佛念得这样好,临命终的时候这佛号的善根会失掉呢?因为他没有把所有的善根安住在真如,而是安住在妄想。妄想是变化的,随因缘而变化的,谁也不敢保证说,临命终的时候谁不来刺激你,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所有的善根安住在妄想,你要有心理准备,随时会被讨回去,随时有点风吹草动,你的善根就动摇,因为你安住在妄想。
假设你现在安住在妄想,你会感觉到一时的风平浪静,但是等到你逆境现前的时候,临终障碍现前的时候,你就来不及了。就好像一栋房子,你盖在地震带,你也觉得不错啊,但是等它发生事情的时候,你来不及了,因为你没有找到真实安稳的地区,没有找到真实的因地。
在整个《楞严经》当中,“观相元妄,观性元真”,当我们安住于真如,再来观察这一切的假相,借假修真,历事练心,慢慢地开显真如本性,这个就是《楞严经》的整个修学的思想。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1-3 14:36
【依梵网菩萨心行,修自性觉正净法;入华严无碍境界,住弥陀寂光净土】--——净土法门法语。这幅墨宝堪称老和尚一生讲经教学宗旨、内容的概括总结。第一句律、第二句禅、第三句密、第四句净——这是“净土法门四句教”,没人提,很可惜。
【惑尽情忘,诸法不生;究竟涅槃、常寂光土、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无非空劫以前自己本来面目也——但于当念绝思维,唯心净土唯心现】——净土法门
【极乐世界在哪里?给你说实话,就在当下;就在此时;就在此处】——《净土大经科注》207
【众生与佛是一不是二,迷的是这个心,悟的还是这个心。再跟诸位说老实话———心哪有迷悟呢?心要有迷悟,这个心就不能叫真心!心确确实实没有迷悟。】————《阿弥陀经疏钞演义》78
【一念不觉没有理由。一念不觉也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一念不觉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就在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非过去、非未来。有这一念,自性里面就变现一个阿赖耶,由阿赖耶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梦一样。境界的出现是一时顿现,没有先后次第】——《净土大经科注》177
【不是说在佛菩萨他的心性就清净,在我们凡夫心性就污染,不是的。在凡也不染,在圣也不净,那才叫真的。如果有染有净,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大方广佛华严经》29
【整个宇宙就是这当下一念产生的,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当下这一念断了,宇宙马上消失】——《净土大经科注》402
【什么时候迷了?就是当前这一念,不是过去、不是未来;跟过去没关系,跟未来也没关系,就在当下,就这一念。这一念迷了,念念都迷。如果这一念觉了,念念都觉】——《净土大经科注》271
【自性圆明具德,圆是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明是光明,这个明是自性的光明,与日、月、灯没关系,本来就是一片光明。所以佛经上有一句话说“大光明藏”,那就是自性里的明德。明心见性的人永远没有黑暗,为什么?自性的光明显出来了】——《净土大经解演义》168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