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二十二)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5-10 09:51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二十二)
大乘无量寿经
(第二十二卷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第六面,第六行: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上一次讲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今天接着来看『随时悟入华严三昧』。我们道场最近正在讲《华严经》,所以读到这一句,我想同学们都不会太陌生。但是究竟什麽叫「华严三昧」?可能概念依旧是很模糊。这一桩事情纵然我们不能够悟入,多少也应该懂得一些,至少这是属於佛学常识。如果简单扼要的来说,古大德告诉我们,「一真法界,唯是自心」,这八个字,於此了达就叫做华严三昧。这个话说得很简单,实在讲也讲得很明白,不过初学的人很不容易体会,也就是说这几个字很平常,没有难字都能看得懂,可是里面究竟是什麽意思?不知道。实在讲,你当然不知道,为什麽?因为你知道了,你就悟入华严三昧。所以你不知道就是证明你没有悟入,知道就悟入了,就这麽八个字,知道就悟入。「悟入华严三昧」,跟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跟这八个字的意思完全相同。不过宗门里面讲的这八个字不好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好懂,这八个字很玄。教下这八个字「一真法界,唯是自心」,这个说法好像好懂一点,其实还是难懂,它的难度跟宗门的八个字不相上下,我们总得要说说。
佛法里面常常讲到自性,这些名词诸位都听得很多。真如、本性,我们净土宗讲的一心,名相术语在大乘经随便翻翻都能找出几十个,这几十种的名词,跟诸位说,都是说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为什麽要说出这麽多的名词?这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善巧方便,这里面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名词术语没有一定,只要指出这一桩事情,怎麽说都可以。由此可知,世尊这种说法,破我们的执着,破执着,这是真正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众生的病就在执着,执着如果破除,我们的见解、我们的认知就跟诸佛没有两样,那就入佛的境界了。可是妄想、分别、执着很不容易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的苦心、他的善巧才能体会得到。能体会,我们才能够学习,如果这些事情连体会都不能,我们从哪里学起?这是一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宇宙人生的真相理甚深,理就是讲体、本体,很深,事很广、很复杂。佛给我们说法,可以说教我们从面面观察,面面观察你才能看到它的复杂现象。因此每换一面,每换一个角度,他就用另外一个名词,用一个名称,让我们综合各种这些名词术语,在里面悟入它的实相,这也是说法的善巧。
《华严经》里面清凉大师这八个字,很值得我们玩味,「一真法界,唯是自心」;自是自己,就是自己的真心,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那麽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麽?我们从这八个字立刻就体会到,「十法界唯是妄心」,我们的妄心变现出十法界,我们的真心变现出一真法界。佛告诉我们「真妄不二」,你懂得真妄不二,你当然就明了,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也是不二,这是事实的真相,可是很难明了,确确实实很难懂。为什麽这虚空法界是我们的自心?无论是真心也好,妄心也好,都是自心。自己的真心、自己的妄心还是一个心,离开了自心没有法界,这是世尊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说一切法的总纲领。佛说一切经,从哪里说出来的?就从这八个字说出来的,这八个字是佛法的根源、源头。法界,这里面包括原理、原则、现相、转变、因果,都包括在其中,自心是能现、能变,法界是所现、是所变,我们要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这一个事相要细心去体会,体会不到,常常保留着疑情,疑情就是常常提出这麽一桩事情。
佛在经上还有两句话,讲得比这个更明显,那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这个法界相是唯心所现,这里面种种变化是唯识所变,识是妄心。心是真心,识是妄心。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我们的妄心,妄心不离真心,离了真心哪来的妄心?《楞严经》上讲,妄心如第二月,捏目所见的第二月。可是这个意思我们还是不容易懂得,为什麽?如果你真正懂得,你是非人我的念头完全没有了。所以你真正明白、真正懂得,在这个现相上,你跟一般人不一样,也就是你跟没有懂得的人不一样。没有懂得的人都有「我」,我们今天讲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如果真明白,这个人决定没有「我」的念头,没有「私」的念头,而是起心动念,一切统统为众生、为法界。为什麽?整个虚空法界是自己,不会再把这个身看作自己,这个家看作自己,不会,绝对不会有这个念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那你就真的懂得了,确确实实是自心变现出来的。
一切众生虽然听到佛菩萨如是明白的教诲,他为什麽不能够悟入?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迷惑颠倒,障碍了他的悟门,堵塞了悟门,他不能悟入。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所说的一切法,还不都是讲这一桩事。上根利智听到佛这个说法,他立刻就悟入,大彻大悟。下下根人听到这一句话,他也不求甚解,他也不会疑惑,他也不求明了,反正佛怎麽说,我就怎麽信,我就怎麽行,那也很可爱,他也能有成就。中等根性的人听起来麻烦就大了,愈听愈迷惑,愈听问题愈多,所以世尊费了四十九年来解释,统统是为中等根性的人。我们也从这些地方,体会到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慈悲到了极处,不怕麻烦,很细心的来给我们做详细的说明。最明显、最具体的代表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部《华严经》就说这八个字。
我们如果实在不能够体会,佛常常用比喻来讲,比喻里面用「梦幻泡影」比得最多,特别是用作梦来比喻。每一位同修都有作梦的经验,我们就用作梦这个梦境来做个比喻。能作梦的那是心,这个心不管它是真心是妄心,不要去研究这些。现在外国人说这个梦是下意识,下意识还是心,这意识就是心,这是能作梦的。梦中所现出来的境界,那就是相分,那是你所梦得的,这里面就有能、就有所。有能作梦,有变现出的梦境,所变出的梦境。变出来这个梦中境界相,是不是就是能作梦的那个心的现相?我们得好好去想想。假如你作梦,一下梦醒过来,你不妨坐在床上好好想一想,你刚才那个梦中境界,你去想那个梦怎麽来的?梦中境界相究竟是怎麽形成?去想想这些。你能常常这样想,你就会开悟,这是佛法。我们晓得,心没有相,因为没有相,它才能够现相,如果它是有相,它就决定不能再现相。这个道理《华严经》上也说得很多,我们现在还没讲到,这就是讲到真空与缘起。正因为心没有相,所以每一天晚上做的梦,梦中境界相不一样。正当梦中现相的那个时候,就是你的心已经变成相,那个相是什麽样子?就是梦中境界的相。相跟性是一不是二,这个也很难懂。
古来大德又有一个比喻,让我们体会这个意思。譬如以金作器,把黄金比作自性,比作能变的,用这个金去造一个相,那个相是所变的。譬如我们这个地方有一堆黄金,我们今天将这个金造成地藏菩萨的像,它就现了相。试问问这个相跟这个性是一还是二?这一尊地藏菩萨的像跟一坨的黄金是一还是二?如果你要说是一,这一尊我们一看是地藏菩萨像,看到地藏菩萨像,那个金就没有了;如果看到这是一坨黄金,地藏菩萨的像就没有了。如何来显示这一桩事实?显示这个事实唯有不一也不异,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二。你要说它是一,明明相跟性是两桩事情;你要说它是二,金跟器确实是一不是二,离开器没有金,离开金没有器。所以事实真相不一不异,这个才说明它的真相。希望大家细心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不可以说是一,也不可以说是二,不可以说一样,也不能说不一样,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上去观察,所以这个性完全变成相了。
我们用这一个前提,再去回想梦境。我们在梦境,我们的心完全变成梦中的境界,就像这个金,今天塑成地藏菩萨的形像,同样一个道理。所以佛说这个现相叫「全真即妄」,因为相是虚妄的,相不是永远存在的。佛法讲真妄,它的定义,说妄是暂时的,不是永远存在的;说真是永远不变的,永远不变的那叫真。所以性是真的,真性,性是真的,相是妄的,相不是真的。「全真即妄」,整个的心,能变的真心已经变成了梦中的相分,就如同以金做成器一样,这变成这个境界了。那要问你的心像什麽样子?当时梦中的境界就是心的样子,就是心的相分;真妄不二,性相一如。如果你在梦中一下明白过来,整个境界唯是自心,梦中就好比法界,整个法界唯是自心,离开自心哪有境界?没有境界。所以在梦中,梦中一定有自己,有我这个人,或者还梦到许许多多人,也梦到山河大地依正庄严。你要是明白、觉悟了,我们要问问,梦中哪一法不是你的自心?这才明白了,确实整个梦境,梦中的依正庄严就是自己,就是自性。
诸佛菩萨说悟了,大彻大悟,悟个什麽?就是悟这桩事情。明白了,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心变现出来的境界,是自己;除自心之外,没有一法可得。凡夫迷,迷什麽?也是迷的这桩事情,不知道虚空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心变现出来的,不知道一切万事万物是自性,不晓得。不晓得的话,跟这个过不去,跟那个过不去,实际上是跟谁过不去?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除了跟自己过不去之外,你还跟谁过不去?没有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是自己。经上不是常说,咱们念阿弥陀佛,「自性弥陀」,就是你自己心里变现出的弥陀,哪里有心外弥陀?没有。「唯心净土」,西方世界极乐庄严唯心变现的,决定没有心外的净土,没有心外的弥陀。弥陀如是,一切诸佛如来又何尝不如是,一切菩萨又何尝不如是,乃至於饿鬼、畜生、地狱,哪一法不如是?你真正觉悟之後,那个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就自自然然流露出来了。关怀众生、供养诸佛,哪一样是离开自己?这才逐渐逐渐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通达明了,那就叫华严三昧。
「华严」两个字怎麽讲法?《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上说过。「三昧」是什麽?三昧是正受。《华严》这个境界太大了,包含了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现在也正在讲《华严经》,诸位在序分里面,你所看到出席法会的大众,人数都是说无量、无数、佛刹微尘数,都是用这些来形容出席的人数。这是把一切众生,分做许许多多的种类,像我们这是一个社团一个社团来说,数目字无量无边,那个意思就是说明整个虚空法界;也就是说明那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总没有离开心性。所以全部经自始至终都教你悟入,这是这一部经的特色,字字句句都帮助你悟入。你前面听了没入,不要紧,後面还有,一遍不能悟入再来一遍,其目的就是我们常讲的,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禅家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佛法教学没有别的,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而已。所以这叫做华严三昧。
「华」是比喻,在大经经题里面,梵文原文的意思是「杂花严饰」。把这个法会、把这个法门比喻作一个很大的花园,这个花园里面各种花草的品种齐全,一样也不缺,所以称为杂花。「严」是庄严,庄严自性、庄严法界,它有两层意思。庄严自性显示性有能力变现出境界,这个是自性的庄严;第二层意思是庄严我们生活,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达到美满,现在人所讲的「真善美慧」,这是杂花严饰的第二个意思。由此可知,华严三昧简单的说,是依一真法界无尽的缘起,这是理论的依据。诸位总要记住,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名字不一样,里面意思、境界完全相同。华严叫「一真法界」,我们净土宗经典里面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
所以佛教给我们怎样去念佛,《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经》里面教给我们「一心系念」。罗什大师翻的本子,是翻「一心不乱」,玄奘大师的译本叫「一心系念」,你看多重视这个「一」。我们学佛说实在话,就是把这个「一」疏忽掉了,我们学得很苦,费了许多时间、许多精神,依旧是不得其门而入。什麽时候能入门?遥遥无期。说实在话,哪一天你那个心「一」了,就入进去;一心就入,二心就不入。你要想入门,入门禅宗叫见性,我们净宗叫一心不乱,一心就入,一心。什麽叫「一心」?一个杂念都没有,那才叫一心,有一个杂念心就不一。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我们修学经验当中,我们了解短时间的一心还行,长时间就不行,长时间里面就夹杂着妄想,就不行。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要清楚。
所以为什麽古大德跟我们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说这个话什麽道理?现在我们懂得了,念经经太长,念的时候很容易打妄想;咒比经短,换句话说,打妄想的机会就比较少,可是还是容易打妄想。譬如说大家念得很熟的《大悲咒》,你那个《大悲咒》八十多句,你从头到尾念一遍,里面能不能够有一个妄想都没有?恐怕还是会有一两个妄想。诸位要晓得,夹杂一两个妄想,那《大悲咒》不灵。不是说《大悲咒》不好,是因为你里面夹杂妄想在里面,所以那个咒不灵,不如念佛。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这六个字里头,确实那个妄想杂不进去,这就说明你这六个字有效果,比念咒要好得多;如果嫌六个字还太多,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妄想进不去。所以我传给诸位同修的十念法,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这里头一个妄想都没有。不要以为这个时间短,只要一两分钟的时间,它很有效果。每一天多修几次,多念几遍,准有效果,为什麽?因为你是一心专念,你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十句不间断,符合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净念相继」,符合这个标准;净念相继,净念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你明白这个道理,然後你就能体会到,共修跟自己一个人修不一样,共修里面妄想会减少,自己一个人修妄想多了。尤其我们这个念佛堂,四楼念佛堂,有同修来告诉我,进入念佛堂看到统统都是佛,好像自己也是佛一样,好!你动的那个念头是佛念,你不动其他的妄念,这就相应;你在家里面念佛的时候,不相应。这就说明我们是凡夫,凡夫还会受环境的影响。因为你会受环境的影响,我们提供你一个念佛的环境,让佛来影响你,不让其他东西来影响你,建念佛堂给大家做增上缘,道理就在此地;换句话说,这个念佛堂就是华严三昧。所以一定是依一心,依真性,无尽缘起那就是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依正庄严,都是从一心变现出来的。这个一心是自己的一心,你听了你马上就怀疑,我的心,我的心有这麽大的力量吗?我真会变吗?我想变一个牛,怎麽想也想不出来,牠也不会现前。所以听了经之後,回去再打妄想那就坏了,那真的叫三世佛都喊冤枉。佛讲的这个心,心到底是什麽样子?到底在哪里?找不到。你要不相信,回去读《楞严经》,《楞严经》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尊者,佛问他心在哪里?阿难说了七个地方,佛都摇头都否定。阿难原本以为自己很聪明,被佛一问,才晓得自己是生死凡夫,迷惑颠倒,一无所知。他回过头来请教佛,我不晓得心在哪里,佛应该告诉我心究竟在哪里?释迦牟尼佛说了很长一段话,十番显见,说明六根的根性就是自己的心性。六根根性只说一根,眼根的见性,一根明白,其余的五根根性都是自己的真心。那麽这才说明,说明一个现象,「真妄不二」。不但心跟识没离开,阿赖耶识是妄心,相宗里面说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为什麽?阿赖耶识的体是真心,阿赖耶识的现相、作用是妄心;真妄和合,真妄没有离开。就好比以金作器,金跟器没离开,二而不二,这才是事实真相,佛希望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说明虚空法界是自己,如果说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体,这个只可以说贴近,当中还有一层隔碍,为什麽?虚空法界、自己,还有一层隔碍。虚空法界就是自己,这个里面一丝毫的隔碍都没有,而後我们才明了,为什麽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面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句话很不好懂,只有悟入华严三昧的人,他点头,没入华严三昧的人,他愈听愈迷惑。真正懂得了,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般若经》里面讲,这是悟入根本智,这是属於根本智。然後从这个地方起行,事实真相完全通达明了,你的起行当然不一样。起行是什麽?就是佛在经典上所说的,如来与这些大菩萨们,在十法界里面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这就是他起行了。
这个地方同修们一定要注意,觉悟的人,彻底觉悟就称之为佛,觉悟还没有彻底称之为菩萨。所以菩萨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觉悟虽然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他也有能力随类化身。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就如同《华严》末後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个人,他所示现的都是凡人,这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那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这些人是明白人,我们现在一天到晚也过生活,我们是个糊涂人,对於事实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心里面有妄想、有忧虑、有烦恼。明白人这些东西统统没有了,明白人来帮助这一些没有明白的人,这就叫菩萨度化众生。菩萨是明白人,什麽叫度化?帮助我们觉悟。可是他帮助我们觉悟,我们是不是就能觉悟?不一定。这所谓各人根性不相同,根性利的人很容易,他一帮助,我们觉悟了,根性钝的人那就很难,就不容易觉悟。
哪些根性利的?说实在的话,凡事不太计较,分别心很淡,执着的心也很淡,什麽事情大而化之无所谓,这种人很容易在大乘法里面开悟。凡是事情斤斤计较、分别、执着,这个人佛菩萨看到很难教,那是《地藏经》上讲的「刚强难化」。他什麽刚强?他分别、执着的情执很重,凡事都斤斤计较,这就比较上麻烦。好在诸佛菩萨度众生,他们不着急,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再来,来生还不能成就後生再来,他有的是时间,他不在乎。众生不管你落在哪一道,他都清楚、都明了。我们这一生在人道,他变一个人来帮助我们,我们不能接受,虽不能接受也听了不少,阿赖耶识里总种了一些善根。来生假如我们做得不好,堕到畜生道,这些菩萨、佛菩萨,又会变成畜生来跟我们作伴,也给我们天天讲经说法,畜生里头也有菩萨在讲经说法。你们不是常常听说,畜生也念佛,畜生也往生,也站着走的。所以诸佛菩萨永远不离开众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但是有一个条件,这个人有求觉悟的这个念头,佛才不舍你,才永远跟到你、帮助你。如果你根本就没有求觉悟的这个念头,佛只好在旁边看着、等着,什麽时候你有这个意念,他什麽时候才来,没有这个意念,他不来。这个不是他不慈悲,你还不想觉悟,还不想了生死出三界,还不想成佛,他就不来了;你有这个念头他就来。这个叫做万行,这个叫做庄严佛果,这就是无相能现一切相,能够随机教化,随机说法,随类现相,随机说法,这也叫做华严。庄严自性、庄严法界、庄严众生,这就有华严的意思。一心修学就叫做三昧,这个话是说我们初学的人,我们一心修学,就叫做华严三昧。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用很具体要落实在生活当中,华严三昧怎麽修?依照《华严经》的理论、方法去修学,就叫做华严三昧。如果能够契入《华严经》上所说的境界,你就叫做悟入华严三昧。你要入境界才行,不入境界,你虽然修,你一心在修,你没有悟入。说到这个地方,我是不是在劝你们修华严三昧?没错,是劝你们修华严三昧;可是真的要依《华严经》去修可麻烦了。我们《华严经》从头到尾讲一遍,我们现在预定五年,讲前面不知道後面,讲到後面前面忘光了,你从哪里修起?你没有法子修。可是有个方法,最好的方法到四楼念佛堂念阿弥陀佛,那就是圆圆满满的华严三昧。《华严经》到最後,结归在《无量寿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这个经,古大德叫做《中本华严》有道理,这个经是《华严经》的浓缩,《华严经》的精华。这个大经太麻烦、太多了,真正讲到修行愈简单愈好,简单到最後「阿弥陀佛」四个字,这四个字就是「华严三昧」。你要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你就悟入华严三昧,就这麽回事情。所以许多同修在念佛堂念佛,境界都很不错,已经都悟入了,他不知道那是华严三昧,说出来他才晓得他已经入华严三昧。华严三昧有浅有深,我们现在入得浅,不够深度;如果够深,那就像诸佛菩萨一样,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虽不能像诸佛菩萨那麽自在,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也能得到相似的果位,这个相似的果位,就是一般人常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是你所说的都有道理,所说的都是令听众觉悟,都是帮助他觉悟,这是入相似位。
底下一句『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是以「华严三昧」说总,「百千三昧」、「无量三昧」这是用。就如《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华严三昧是根本;又说「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它的德用,它的德能就是随类化身,随机说法,那就是无所不知。虽然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心里头一丝毫都不沾染,这就叫百千三昧,叫无量三昧。「总持」这两个字,就是前面所讲的「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总持。「持」我们今天讲抓住。总持两个字意思就是说明,意思就是讲抓住它的总纲领、总原则,那你就好办了。「总持」是教化众生的总持法门,你有能力对九法界众生,帮助他们,教导他们。九法界是上从菩萨法界下至地狱法界,九界众生,你都有能力、有智慧、有善巧去帮助他们,这是你真正得到总持。
通常我们讲总持法门,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在我们晓得《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你要是掌握到《无量寿经》,岂不是《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经》的总持。而《无量寿经》这一部经还很长,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在这一部经里面,其中我们现在第六品四十八愿,「发大誓愿」,这一品经是我们这一部经的总持,这是找总纲领。而这四十八愿里面,这也是祖师大德们所公认的,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里面最重要的一愿;换句话说,四十八愿里面的总持法门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讲什麽?「十念必生」,这是最後结归到什麽?结归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样子总归纳一下,总持法门是什麽?「阿弥陀佛」四个字的名号,你才找到了。你念这四个字,一心称念,一心是真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是一心。一心既然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时候你的一心没有界限,你的心多大?尽虚空、遍法界;如果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心就小,心就有界限。所以这个时候,进念佛堂的时候就放下万缘,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都不要去想,就是一心称名,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力量不可思议。你一心念,你就跟诸佛如来心心相应。
我们在前面用电波做比喻,「一心称念」这个频率跟诸佛如来心波的频率相同,自自然然它就结合成一体,频道就接通了。通了就是我们讲的加持,诸佛如来加持你,诸佛如来保佑你。保佑、加持是什麽意思?我们这个心的波,跟他那个心的波频道相同,通了,接通了,稍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不通,频率就不对了,第十八愿就是说的这个。这样我们才把佛法的颠峰,佛法的顶端,最高的总持法门掌握到了。所以念佛堂念这句佛号,那还得了。这句佛号细说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细说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细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细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
然後我们自然就明白,为什麽大家在别的地方念佛,跟我们这个念佛堂念佛受用不相同,什麽道理?这个地方念佛,有许多念佛人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人在念佛。其他念佛堂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的道理,含含糊糊没搞清楚,也装样子在这里念,念的声音也没念错,频率不一样没接通,这个就不一样。为什麽这个地方明白人这麽多?这个地方天天在讲经,天天在讲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念佛堂念佛受用不一样。现在人讲磁场不一样,我们讲的是这里面所发的波,电波不相同。这里面的波是跟诸佛如来、跟阿弥陀佛频道相同接通了,就好像看电视一样,这里没有干扰,你到这里来看画面很清楚,到别的地方去看也能看到。那个画面不清楚模模糊糊的,为什麽?有干扰。干扰是什麽?一切众生胡思乱想那个波干扰,此地在这里念佛,大家都是用清净心,所以没有干扰。你所感觉到的时候非常清晰,一入念佛堂,你就感觉到很欢喜,心地很清净,道理在此地。所以别的地方同修到这边念了,想回去建立也像这样建立念佛堂,来大家一起在一块念佛,效果能不能跟这个相比?还是要差一截。原因在哪里?要天天讲经,天天契入,解行要相应这才行,只有行门没有解门,还是有麻烦。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说过,他老人家讲「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他讲得这麽清楚,一定要解行相应。我们这个道场今天的好处,就是解行相应。
也许同修听了这个话又怀疑,过去听说印光老法师的念佛堂没有讲经,只是一句佛号念到底,这又怎麽说?印光老法师行,印光大师那个时代行,印光大师念佛堂那一批人行;我们今天不行,我们的根性跟他不一样。那个时候进入念佛堂的人,虽然对这个道理不甚明了,他没有妄想,他真正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一心进念佛堂念佛,可以,不需要讲经。如果我们疑惑很多,分别很重,执着很深,你要是不在经教里面,把这种心态消融化解,你进念佛堂得不到利益。所以人、时、地不相同,那个时候他那种方法契机,契那个时代的机。今天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能够契大众之机,所以收的效果就远远比不上那个时代,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这经上讲的原则,随机说法,随机施教,设施教化的方式跟从前不一样。他那个方式拿到现在,我们得利益的人少;我们现在这种方法要拿到他过去那里,那叫打闲岔,不但没有好处,也添一些麻烦。所以一定要懂得契机契理,这才是善巧方便。
「百千三昧」里面,这个三昧我们要简单的解释,跟「华严三昧」意思不一样。华严三昧直接可以称为正受,但是正受意思有浅深广狭不同,华严三昧是达到究竟圆满。实在讲只要悟入华严三昧,这个人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在我们净土宗里面,他是理一心不乱,他不是事一心;理一心不乱才是华严三昧,事一心不乱不是。所以前面华严三昧这个三昧意思深,下面百千三昧意思就浅,我们现在可以学习,那是什麽?简单说是「善心一处住不动」,这就叫三昧。这个意思很浅,纯善之心,什麽叫善?善的标准在哪里?我们用佛家最简单的十善,五戒十善这个心绝不动摇,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之中,都能够不变,你能够坚持,你能够守住。「身」,不杀生、不偷盗,在家的同修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你能够坚持十善,一切时、一切处都不会改变,这就叫三昧。你这种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无论做什麽事情那就是百千。百千是从事相上来说的,无论什麽事相都与十善心相应,都没有离开十善心,就叫百千三昧,也叫无量三昧。所以这个三昧,实在讲是我们现前就应当要学的;华严三昧,确实我们明白懂得这个意思,不容易悟入。可是百千三昧能够帮助我们悟入华严三昧,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念佛往生就决定有把握。在我们生活当中,缘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这把我们整个生活都包括尽了,我们总不能够脱离这两种环境。在这两种环境里面,决定要与十善业道相应,牢牢记住这句话,一定要把它做到。然後是二六时中,这一句弥陀名号抓住,你就是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一句我们现前可以做得到的。住在新加坡地区的同修,有时间就要到这个念佛堂来念佛,到这个地方来念佛,「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一句经文就落实了。你想想看,你在念佛堂念佛总持掌握到了,百千三昧也具足,你念佛的时候不会起一个恶念,六根都会与十善相应。在这里面接受训练,接受薰习,用在生活之中,用在工作里面,用在应酬里面,你就真得利益。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
这个段落,前面段落是讲「定慧等持」,这一段经文也不长只有两句,说的是「从体起用」。我们应该怎麽个学法?『住深禅定』。「深禅定」是什麽?世尊在《大集经》里面讲,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深妙禅。诸位看到这一句,不要又去参禅去了,你就全搞错了。念佛法门是深妙禅,不是普通的禅。这个地方「住深禅定」,就是教你把心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你就是住深禅定。一切时、一切处,心里头都有阿弥陀佛。《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实在讲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降伏妄想?「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是妄想。我们的妄念太多了,怎麽样把妄念能够除掉,这是一个大问题。第二个问题,心要住在哪里?心要安住在哪里?释迦牟尼佛给他开示,给他讲解,解释这两个问题,就讲了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契入净土法门之後,看到释迦牟尼佛,答覆须菩提尊者这两个问题,感到很罗嗦、很琐碎,讲了那麽多话。你们读了《金刚经》,「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们会了吗?还是不会,不会那不叫白讲。真的没错,确实是白讲了。
释迦牟尼佛哪里会讲废话,释迦牟尼佛跟他们那些人讲,是应他们那一类众生的根机,他们那些人听到释迦牟尼佛这种说法,他觉悟、他明白了,应机说法。我们不是般若会上的根机,所以我们听了,听不懂,还嫌释迦牟尼佛罗嗦,为什麽嫌他罗嗦?如果我们这种根机,现在这种根机,我们如果向释迦牟尼佛提出,「释迦牟尼佛,怎样降伏妄想」?释迦牟尼佛一定很简单,「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所有妄想都打掉了,你看多简单,哪有说那麽多废话?再问,这心要怎麽安住?「阿弥陀佛」,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上就好了。你看看一句阿弥陀佛所有问题都解答了,圆圆满满,比《金刚经》高明太多了,这你才体会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不是金刚般若能够相比的。《金刚经》上搞了半天,你还未必会。这一句阿弥陀佛真有效,就能够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就让我们这个心安住在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当中,这就叫住深禅定。
所以这个法门,为什麽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为什麽一切诸佛如来都大力的提倡?对九法界一切众生,不断的在介绍,不断的在推荐,它真好,真是简单明了、稳当容易,成就比那些法门高得太多。你从般若法门里面去修,从禅宗里面去修,明心见性才是圆教初住菩萨,修到十回向满,这要用一个阿僧只劫;再修到七地,两个阿僧只劫;修到法云地,三个阿僧只劫,你才晓得多难,你从禅、从般若会上多难。从这一句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品烦恼没有断,他的智慧、道力、神通、德能,我们讲随类化身,随机说法,他的能力相当於八地菩萨,你才知道其他大乘佛法怎麽能比?我们说这些话,绝对不是我们修净土,自己夸耀自己,在这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不是,事实如此。决定不是夸耀自己去贬抑别人,不是的,这完全是诸佛如来所说的,事实如是。其他法门不是不好,那是有一定的根机,唯独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上上根修这个法门,文殊、普贤这是上上根,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他们发愿求生净土,发愿亲近阿弥陀佛,这真是上上根。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生到那边去就作佛了。下下根这是我们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法界,太希有了,也就是说我们凡夫生到那里,跟文殊、普贤在一起,十方世界没有这个情形,你不是同一个阶层,没有办法同在一起。像我们这个地球,地球是凡圣同居土,这里面有佛菩萨在此地修行,有阿罗汉在此地修行,我们凡夫见不到,这就是不同的阶层没有办法见面,见不到。西方世界就不一样,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跟凡夫打成一片,听阿弥陀佛讲经一起坐,排排坐,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为什麽?因平等,都是念阿弥陀佛往生的,这因平等,到西方极乐世界果平等、受用平等、一切都平等,这个法门才叫不可思议。
在作用里面来说,只举一个例子,作用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它这只举一个『悉睹无量诸佛』,无量诸佛如来你统统见到了,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办得到。无量诸佛包括我们全在内,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人,看看我们这些都成佛了,为什麽?他成佛了,他成佛看一切众生统统成佛,那是他真正成佛。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没成佛,看到还有一个众生没成佛,说老实话,他自己没成佛。这麽一说又奇怪了,看到我们都成佛,佛还能来度佛吗?没错,佛看到我们真的是成佛了,不过现在是个糊涂佛。他看到我们成佛,没错,看到我们现在迷而不觉,怎麽会是假的?是真的,所以帮助我们觉悟。他知道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以他有把握、有信心,一定帮助我们能够觉悟。这个理论的依据在此地,我们一切众生「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是真佛决定不是假佛。
所以我们讲这个大经,这不是普通经,普通经我们不说这些话,说了很费事,要很详细的解释耽误很多时间,别人也未必能体会得到。现在讲堂里面讲《无量寿经》、讲《华严经》,《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是一部经,相辅相成。大家天天在此地薰习,这说话就方便多了。我教诸位同修,看一切众生都是佛,确确实实是真佛,凡夫只有我一个,我一个人是凡夫,别的人都是诸佛如来,无论他作善、作恶,我们都要想到,他那是随类化身,随机示现,他是示现给我看的,我必须在示现境界里面修行,修什麽行?修平等行,那就成就自己的佛道。他的善行我们看清楚,心地清净不染,不能着;他的恶行我们也看清楚,也清净不染。所以在境界里面我们练什麽?我们在这里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心,我们在修这个。如果没有这些境界现前,我们的清净平等觉到哪里去修?所以这一些境界,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清净平等觉,他不是我的善知识是什麽?他不是诸佛如来示现,那又是什麽?
还有一个道理,这佛经上常讲,大家都熟知的「境随心转」。我们是以清净、平等、觉心来看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成佛了,一切众生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在这个经上讲,是阿弥陀佛的别号,阿弥陀佛就叫清净平等觉。所以境缘成就我们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我用清净平等觉去看法界一切众生,情与无情真的同圆种智。有情众生是清净平等觉,无情众生也是清净平等觉,那怎麽不入这个境界?这就叫随时悟入华严三昧。我教诸位这个方法好,你要能够常常把心转变过来,常作如是观,久而久之不知不觉,真的就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我们在念佛堂里念佛,这个力量大了,转变这个世间所有众生不善的思想波,我们有没有能力做到?肯定可以做得到。世间虽然有zai 难,纵然这zai 难我们没有力量能化除,一定也能把这个zai 难减轻,把这个zai 难延後,这里头有道理。我们思想波是清净、平等、觉,这个波的力量太大了,有这麽多人大家在一块共修,又能够得一切诸佛如来加持,这里头有道理、有理论,不是随便说的。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明白这个理与事,我们的信心就肯定了,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踏进念佛堂,真的是自度度他,自救救人,真正是救度一切众生。所以对这些理跟事要是不明白、不透彻,他哪有这种坚定的信心?没有坚定的信心,虽念佛,念佛的思想波力量没有这麽强;换句话说,转变众生的业力力量不够。我们的确是有幸,能够遇到这个DA法,遇到这个纯正之法,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正如彭际清居士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你说这是多麽幸运。假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不能「住深禅定」,不能「悉睹无量诸佛」,我们修持的功夫就不得力,也就是一般人讲,你的修行功夫不得力。如果要是得力的话,这两句话就落实了,这两句话就兑现了。末後这两句:
【於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这个意思深,这个作用更广,这里头也含无量义。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於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我们下星期六再跟诸位报告,我们应当怎麽学法。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