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如瑞法师:法句经不放逸品开示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6-4 19:31     标题: 如瑞法师:法句经不放逸品开示

法句经:

  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智者深知此,所行不放逸。不放逸得乐,喜悦于圣境。

  这两天,大家都表现得很不错了。我们很有福报,能够目睹本老、梦老两位老人家的风采。我们也能深深感到,百岁的老人的智慧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靠平常的功夫培养出来的。本老住监狱二十年,梦老三十三年,当问他们的时候,可能都说在监狱里的时候可能是最磨练人的时候(无论从身还是到心)。所以咱们这儿的老和尚常说:"我真正的智慧是在监狱里开的"。昨天有人就问:“为什么监狱里能开智慧?也没书看,也不像我们这样子。”老人家回答的是非常好,"正因为在监狱里就认定自己会死的,没有再想其他的了,认为佛法就是我的所需,人们让我要舍弃佛法,那不可能!"从老人家的这些谈话当中确实也能感悟到——梦老在监狱里鼓励自己的"假如热铁轮,于我头上旋,终不因此故,退失菩提心!"这就是一种信心,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表现。

  佛告诉我们修行必须有不放逸的心和不放逸的行。所以佛说“无逸(就是没有放逸)不死门,放逸趋死路(就是趋于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共同听佛的教诲,就是不放逸品。不放逸是趋于不死的门,不是说我们这个肉体不死,而真正指的是我们能够断烦恼,能够证得清净的法身,法身不会死的。如果放逸就没办法得到这个不死、体证到这种法身,所以佛告诫我们,只有不放逸才能了脱生死,而放逸这是趋于生死的门。不放逸证得了清净的法身当然不死了,但是放逸的人你活着也形同走尸的。放逸者如“尸”就是如尸体了。虽然看到这个身体,这个色身活着,但是没有用的,很好的宝贵人身本来应该利用来好好修行,结果利用他来造恶了。

  放逸就会导致放逸的心:贪、嗔、痴。放逸的行就会导致杀、盗、淫的。口四过:恶口、两舌、绮语等等。所以一个修行人要能够具有这种不放逸的精神也实在了不起。在《阿含经》里面解释不放逸。不放逸,实际它解释是具有明智的选择。是因为你不放逸知道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怎么样的造作能得到好的果报,怎样的造作会使自己得到不好的果报。所以就要拣择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持戒的表现正是表现在让我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你刚开始,不懂得什么是不放逸,你就好好地听佛的话,如果是沙弥尼你就好好的依沙弥尼本位所学的:沙弥尼十戒,威仪门等等;比丘尼就以自己的三百四十八条止持还有作持等等。你就去按照这个去做,你就能做到不放逸。所以慢慢地去体会,你会体会到佛是多么的慈悲,他给我们设立的这一切的修法:戒、定、慧的这种次第完全就是对我们这样的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放逸的。

  我小时侯也接触一些老和尚,他们常常会流泪的,为什么要流泪呢?常常就会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觉得这句话已经说得太多了,可以说我们学佛者都能够知道,也可能多少都有些体会。但是老和尚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都会流出眼泪来。昨天我听到一位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他还在不停地看书、学习。他知道,只有不断努力地学习、修行、开拓、进取才会从明入明;所以他不会放弃学习。他说:“虽然,我现在已经明白了,但是我还需要更清楚的明白,右手不能写字可以用左手写。”这就是说,当我们真正的有一颗明智的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怎么样来珍惜我们自己,好好的珍惜我们这一生。阿弥陀佛!

法句经: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尘垢无烦恼,不复重来生与老。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岁数很大,接近死亡的老人。他的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善的事情;但他的儿女们非常的孝顺,也皈依了佛陀。于是儿女们就把佛陀请到家里,希望佛陀能对他们的父亲开示。佛陀说:“你已经像干枯的树叶,魔的使者已经来到你的身边;你已经到了死亡的门外,旅途中你没有任何的资粮。”

  这里面的意思,大家都能听明白,虽然我们现在可能还年轻,还没有成一片枯叶;但是你要知道,枯叶它一定是绿色的树叶变成的。当过了冬天,大地复苏,树枝发芽变绿。经过夏天,到秋天,秋风扫落叶,再到冬天这种凋零的景象,我们看看树上还零零落落的有些树叶。我们都说春夏秋冬,佛教里说法都先说冬,冬春夏。任何的事情,佛都希望提到它的时候,能引起我们无常的观念。

  很多大德也警觉我们:学要学得多,实际修只要念起死来,修行就能入门。如果你生不起来,无常大鬼不期而至,就是说不能把自己观想成这么一片枯叶,随时被风吹下来就会丧生,那就没有入门。现在确确实实感到,虽然我们今天还在蒙昧,但死亡的使者即将要敲响我们的门了,如果我们不好好的积聚上路的资粮,我们这一生结束很容易,但下一生的开始又会怎样呢?

  我们这几天的事情也是比较多的,尤其今天,一方面要去纪念一位老和尚往生三周年;另一方面,后面也有一位老师父在以身说法,让我们去给助念。其实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在给我们上课,无非让我们来了解生命的真相。生和死是生命的两头,我们了解生可能非常的困难,但我们了解死是非常的容易。我们去给那位老和尚纪念往生三周年,也是让我们去了解死,现在给那位老师父助念往生,也是在了解死,一旦了解了死,我想就很容易了解生了,也就能够生起来生死的心。所以说,遇到的每件事,对我们修道来讲,都可以在你接受这件事情当中去悟得苦空无常。

  对于死的这类的话题,在家人都很避讳,不愿意谈,但对我们出家人就要好好的看,好好的谈,真正的通过去为别人的助念,观察别人的死,对我们来讲,是我们修道的助缘。一方面是让我们觉醒,世间上无论贫富;无论官位多么的显赫;不管有多么大的成就;当他断了那口气的时候,冷冰冰的躺在那里,谁也逃脱不了这样的结果。所以,死亡应该是一位伟大的、平等的评论者。当我们了解了它,就不会恐惧它,而更应该激起我们知道生死的事,固然在外缘上你有好的福报,能够遇到很多好的外缘;但是都不如自己起来精进用功修行。

  佛在法句经里面教导我们"如己自造安全洲,迅速奋起常精进。"这个安全洲,就像水里面中间有块陆地一样,不会被水淹没,这个安全洲要我们自己来造;通过我们修行,如果你能够建造的起来,生死的海水就把你淹没不了。否则,你就会被生死的大海所吞没,在里面头出头没的生死流转,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在生活的修行当中,拂去烦恼尘与垢。

  我们学习<<俱舍论>>就是让你知道什么是烦恼,同时知道烦恼怎么产生的,让我们能够去掉这些烦恼;而且让我们知道烦恼就像尘和垢一样,它是能够去掉的。烦恼它有来处的,你要知道它的来处,跟踪追击能把它去掉,就像桌子上的尘垢一样,能把它擦得掉。如果真正的能够去烦恼,不复重来生与死的。谈到生和死的种种的事情,那都是很自在的事了,来是为众生,去也是为众生,到生死自如的时候,又是一番境界。世间上五欲的快乐是暂时的,而真正了生死得到自在自如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曾经看到小孩子的天真,青年时候有旺盛的精力,慢慢步入中年,一直到老年。为什么建清泰园?我要建一个人生旅途站,就是让你从一生下来,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去重新走一番,当真正的到七十、八十的时候,你的前方又是什么样的事情在等待着你?所以,有一幅图画,形象出死亡的形象,一具骷髅张开双臂在拥抱你,你想想人生的旅途上,总是要找到一个归宿,找到一个解脱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来出家?实在是知道了老病死的不可爱,不光泽,所以,我们发心出家,是为了把自己献身于众生当中,引导众生能够认识生死、了脱生死、真正的觉悟宇宙和人生。我们出家人肩上的重任实在是大。所以,每日摸头自省,常常要给自己一个鼓励,高洁尊严人天师,如来亲子不自弃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这一生,珍惜自己出家的因缘,更珍惜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彻底地为众生奉献一番。因为出了家以后,才能够真正知道出家的境界,知道出家来做人天师,广度众生生与死。

  我们同学们还有来的居士们,让我们共同的努力!阿弥陀佛!

法句经忿怒品:若人朝朝自反省,行无瑕疵并贤明,智能戒行兼具者,彼为智人所称赞。

  佛不是主宰宇宙的神,佛只是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智慧的鉴别力,你种成佛的因就成佛;你作恶就堕三恶道。也就是说,你种什么样的因,也必定要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四个字就可以说明:自作自受。

  佛在鼓励人们修行的时候,特别提倡,要有反省的力量。一个人要天天来反省自己。在儒家我们也知道,就是一日三次反省我身,“三省吾身“就是一日多次的反省”。佛告诉我们,从反省的力量当中,可以让我们保持正念,行为也能够住于无瑕疵当中,并且贤明不糊涂。如果一个人,他能常常的有反省力,他就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产生智慧的力量,有智慧的力量,戒行才能够清洁;所以持戒也离不开智慧,而智慧来自于清醒的头脑,清醒的头脑要从反省力中得到。

  佛在法句经里面就教导我们:“若人朝朝能反省”。我们一起来,就能够自摸我头,来反省自己,我是一个学佛者,尤其我是一个出家人,新的一天开始,我应该怎样?如果一个人能够反省,首先,这一辈子要确定尽未来际的目标;这一辈子的目标;这一年的目标;这一月的目标。今天,我究竟要做什么都是要很清楚的,所以从早晨起来,就不可以盲目,要清清楚楚知道我应该做什么。如果一个人能够朝朝反省自我,那么在他的行为上就会“行无瑕疵并贤明”,他戒律就会持得好,他就能够贤明有智慧,不会糊涂。这样一来“智慧戒行兼具者,彼人实为智者赞。”这样的人,就会得到有智慧人的赞叹;实际佛首先会赞叹这样的人,就是“若人朝朝能自省,行无瑕疵并贤明。智慧戒律兼具者,彼人实为智者赞。”只要是佛给我们说的这些话,我想也是佛希望我们这样做。说起来修行,从我们凡夫发心一直到成佛,不管是钝也好,不管是利也好,总而言之,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从开始来修的;所以我们常常去明喻佛最高深理的时候,他更是提醒我们从应该最常说的,也是自己最做不到的。就像我们淫、盗、杀、妄,不容易犯,但是,下面的那些枝条的罪,我们就免不了。一棵大树的成就,光有树干是不行的,它一定有上面的枝条所组合的,如果都没有了枝条,那这棵大树还成为树吗?只能说它是树桩,它不能成为一棵茂密的大树。钝根人要修行,你从枝条好修,一点一点的进入、来成就,就象滴水成河,粒米成箩一样,由点成线,由线成面。

  我也是很感谢了,因为那时候承诺大家,在早斋的时候和大家共同学习《法句经》。当我每次来给大家学习的时候,首先,对我是一个教育,就觉得实在糊涂了,缺少了反省力了。如果我们天天都在智慧的当中,我们的生活又怎么样呢?肯定是智慧来管理情绪的,智慧它能来指挥我们的行动。

  我们知道身、口、意三业,心是业主的,万法唯心,所以佛法是心的学问,不妨从心里面引起这种警觉。既然,佛告诉我们要朝朝的反省,不妨我们去试验一下,我想,你得到的要比我在这里说的要实惠好多。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6-26 09:49

佛陀出家前是一位王子,在宫廷享受着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但在一次出门游行中,却发现和宫中完全不同的世间百态。他看到人们因衰老而形容枯槁,步履蹒跚;看到人们因患病而备受折磨,奄奄一息;看到人们因亲人死亡而阴阳两隔,悲痛欲绝。不仅如此,他还看到有情为生存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

  他看到农夫在烈日下辛苦劳作,挥汗如雨;看到老牛在田地间埋头耕作,遭受鞭打;看到虫儿被犁铧翻起,顷刻殒命。仅仅为了得到谋生的食粮,就有多少生命在忍受痛苦,甚至丧生。这一切,让生性仁慈的王子哀痛不已,并深切体会到荣华富贵的短暂和虚幻。

  正当他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从时,遇到一位出家沙门。从他的身上,佛陀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所在,看到了息灭痛苦、超越生死的希望所在——那就是修行,就是解脱。

  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下,佛陀选择了出家。这是对他以往生活的彻底告别,他放弃了王位,放弃了家庭,放弃了世人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甚至将随身衣物让车夫带回,剃除须发,托钵游行,开始一无所有的修道生涯。所以,出家就意味着对世俗占有的放弃,也意味着对一切执著的放弃。

  佛陀出家后,遍访当时印度的种种修道者,历经6年苦行,种种磨难,最终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成道后,经大梵天王祈请,说法49年,度化无量众生。其间,许多人追随佛陀出家修道,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僧团。他们遵循佛陀教诲,三衣一钵,云游四方,用他们对法的实践和证悟,传播灭苦和解脱之道。

  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有必要去了解,佛陀是当年过着怎样的出家生活,追随佛陀修道的弟子们又是过着怎样的出家生活。通过经典对佛陀生平和僧团生活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和弟子们所做的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内修和外弘。对内,是精进道业,断惑证真;对外,是化世导俗,利益人天。事实上,这也是每个出家人的本分。印度的先贤是这样,中国的古德也是这样。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