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佛教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无明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30 15:20     标题: 佛教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无明

有一位网友问我:居士,佛教有没有把什么人当作自己的敌人呢?

  我说:佛教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无明。我们经常看到文殊菩萨像,文殊菩萨右手中拿着一把剑,高高举过头顶,那把剑就是破除佛教的敌人“无明”的。  



  无明在梵语中是avidya^,在巴利语中是avijja^。意思是“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本力量”,无明也是我们执取和贪爱的根源。不破除无明,我们就没有办法和力量出离轮回。

  “无明”在佛教中是“烦恼”一词的别称。常常有人会跟我说:“居士,我最近很烦恼啊,你帮帮我。”通常我能做的就是帮助他(她)找到烦恼的根源,但是如何解决烦恼,通常我是力不从心的,因为执取,很多人在心里放不下世间的很多事情。因此即便我跟他(她)说:放下,放下。他(她)仍然是放不下的,放不下就只能继续背着,继续烦恼。执取的力量,执着的力量真是强大。所以久美堪布跟我说的那句话我一直记着:习性永远败于理性。

  无明用我们世间的话来说,就是:无智、愚昧。它被佛陀列作十二因缘之首,根据佛陀的悟境所见,形成生死循环的三世因果者,名为十二因缘,也就是由于十二个环节的连锁,构成了连续生死之苦的起因。但同时也可由此十二个环节的逐段逆转,达到灭却苦因、断绝生死的目的。故在四圣谛的集谛和灭谛之中,要用十二因缘的道理来说明。无明也是我们凡夫迷惑于生死界中的根源。在佛教的俱舍宗和唯识宗中都将无明立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也称作痴(梵语是moha )。

  我们常常用“无明之火”来形容发怒或者生气,意思是说:我们在生气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很自信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没有进入“无明”。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忧虑与恐惧呢?

  实际上,无明是我们注定要进入的,原因在于偏见。我们的世界观是在经验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验的左右。我们的大脑中记忆的东西无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判别事物的基础。特别是我们爱怜与痛恨的人或事物非常能够触动我们进入“无明”。即便是最简单的事物的判别也不可避免地有偏见存在。由于无明,就自然产生命运。因为命运就是偏见造成的。

  避免进入“无明”的方法是消除偏见。见多识广无疑是较好的。但是见识再多,我们也不能遍历所有过程。佛教认为,反省是最好的办法。观察自己每一个念头而不作评价就能够使之得到真正的自由。因为它解脱了经验教条的束缚。实际上,我们听到的每个观点(包括正谈论的)都会束缚我们的心智。因为我们害怕未知而依赖已知,总希望我们现成的观点指导我们行动和思考。我们的心智就会腐败庸俗,不知不觉地进入“无明”。

  文殊菩萨担心我们不但“无明”断不掉,连“无明”是什么东西都莫名其妙,所以,他特别代我们提出问题:云何无明?佛陀因此对“无明”做了如下的开示: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有佛友问:经常看到其他宗教非议或者攻击佛教,那么佛教怎么看待这些事情?

  以我浅陋的认识来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般说来,我认为所有的宗教教育都是善法,都是应对不同根器的人的。有的人相信佛教,有的人相信其他宗教,这里面没有任何对与错之分,只有因缘不同。我个人认为,象耶稣ji 督,先知默罕默德等都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圣者,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即便是对于那些附佛外道来说,虽然他们对佛教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但是佛教还是希望和他们结一个善缘,佛教宁可退避三舍,也不想因为正面的冲突使附佛外道造下新的谤法谤僧的口业。因为这些口业的造成之因,佛教会认为是由自身引起的。因此通常佛教会采取“忍”的办法。这种“忍”需要极高的智慧,以及透彻的明了“因果”。

  我们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但是菩萨到底是怎么畏因的?因为什么而“畏因”?我从我的两位传承上师那里都亲自感受到了。以他们为镜子,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浅陋和无明。有机会我愿意在讲座中给大家讲讲我亲历的一些事情。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